|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股市论谈 -> 好像只有股市可以聊 -> 正文阅读 |
|
[股市论谈]好像只有股市可以聊[第53页] |
作者:kulese |
首页 上一页[52] 本页[53] 下一页[54] 尾页[6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短线仓位居然盈利了,沪深300和上证50etf,保留仓位。 创业板etf有卖点,出了,盈利忽略不计。 行业etf只有农业处于底部盘中后,走出上涨趋势。 银行etf底部反弹,上涨趋势未确认,从估值看银行还不错。 公共事业板块中水务、固废处理,估值比较低,而且刚刚走出底部区域,没找到etf。 行情比较难搞,找不到啥真正想买的板块。 中期还是看好,绿色能源。 |
很多做生意的朋友都反应,今年比去年生意还难做。 分析可能有2个原因: 第一,今年央行防水比较有节制,M2增速明显放缓。 房地产贷款减少,各行业去杠杆收缩产能,防止大规模坏账产生,威胁金融稳定。 第二,第三产业去年开始持续经营困难,从业者收入锐减,去年还有些存款,到了今年很多人存款都没有了。 大量失业,必然导致消费低迷。 人民银行在美联储等国外央行持续防水的情况下,保持节制,连刺激经济的房地产都不敢放出来 。 说明政府是非常清醒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已经达到或者微微高于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 如果继续推高房价,非常有可能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
美国给普通老百姓发钱的日子,在大多数州已经停止了,加州等少数富裕州,大概率也坚持不了多久。 美国的房价暴涨,就是美联储压低贷款利率,并且大规模购买房地产抵押MBS的结果。 由于利率低,加上首付低,还有政府发钱,普通人买房比租房还要便宜,所以全部跑去买房。 造成的结果,与2008年次贷危机完全一致。 政府发的钱,比大多数服务业工资还高,使本来买不起房的穷人,一下子有了首付。 这样的好事,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当潮水褪去,该破产的肯定要破产。 |
恒大肯定不会突然倒闭,而且大面积烂尾的,政府肯定不会允许。 恒大这样的问题,先是公司筹资自救,自救失败破产重组,等于低价卖储备土地,由央企联合接手,接手的条件就是保障卖掉的房子不烂尾,不给政府制造社会危机。 融创的孙宏斌说,房地产商最赚钱的业务,就是收购危机的同行。 |
石油价格上涨,大概率是没有结束,但是现在不建议投资。 油价上涨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油价低迷,传统油气勘探长期资金不足。 由于从2014年以来,油价持续地位运行,传统产油国收入大幅度下降,所以在新油田勘探领域投入严重不足。 普通人可能不清楚,油田都是有寿命的,传统油气田寿命一般比较长,发现一个大型油田,可以开采20-30年。 但是,不是每口油井都可以这么长时间运作。 在同一个油田里,也是要打新油井的,以保持产量的稳定。 而打新油井,是需要提前勘探的。 勘探的过程非常耗费资金和时间。 这几年,大家都不赚钱,很多产油量小,成本高的油井已经停产。 加上委内瑞拉等海上油气资源成功太高,早已经停产。 别看OPEC总是说增产,实际上传统油气生产国,短期增加产能并不容易。 好在有一个伊朗,产能一只被压制,如果释放出来,对平抑全球油价有巨大作用。 这要看美国的意思。 第二,美国页岩油气,产量萎缩严重。 由于疫情造成的用工荒,加上油价的低迷,导致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大规模破产。 页岩油田,产能衰减非常快,一口新油井1年后就产量衰减一半,3年后基本就不再开采了。 所以,页岩油的成本更高,因为需要不停的勘探和打井。 去年疫情油价低迷,大量页岩油生产公司资不抵债,前期过度负债,连利息都还不起了,结果只能破产。 美国疫情对工业体系的破坏,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恢复。 无节制的发钱,导致没工人上班,整个供应链体系崩溃。 这需要时间恢复。 第三,全球激进的新能源政策,导致传统能源萎缩。 对新能源大量补贴,对旧能源处以重税,以环保的名义禁止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开采。 在技术明显不成熟的情况下,激进转型。 不仅导致油气资源开采萎缩,还导致电力供应紧张,全球停电。 电动车代替燃油车,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电力系统,能够负担。 电力系统升级,光伏建筑一体化,都是很好的投资长期方向。 第四,全球经济虽然低迷,但是一些基本的消费,已经恢复。 大多数国家,基本的能源消耗,已经恢复。 能源的供应、生产和运输之间,存在严重不匹配。 尤其是能源和资源供应的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疫情依然严重。 总结一些,现在的能源危机,基本上是政策和疫情造成的。 其中,政策的影响更大。 即便全球政策转向,油气生产也需要恢复,供应链重新建设也需要时间。 电力供应紧张,石油高位运行,大概率将持续到明年。 能源价格上涨,会助推通货膨胀,然后威胁到货币宽松政策。 疫情现在有了所谓特效药,能把住院率和死亡率降低一半。 是不是就能结束疫情,依然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死一半的人,跟不死人,其实区别不算太大。 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死的是不是自己。 |
还有一个问题,通胀是不是一定导致各国央行收缩货币? 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整整通胀了10年,换了美联储 ,到81年才开始紧缩货币。 所以,美联储的政策目标最重要的是充分就业,保障美国经济运行。 说白了,不能让大量人口失业,导致美国社会动乱。 通货膨胀只要不是恶性到引起社会动荡,其实都是可以忍受的。 预测经济危机,美国顶级经济学家的成功率是5%。 对,大家没看错,就是5%。 这是华尔街调查公司做的统计,经济学家基本天天再预测经济危机。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交易者,我们不太需要关心这些东西。 找到好股票,要么危机来了,找个低价慢慢买入,长期持有,等待收获。 要么,按照交易系统,持续交易,规避大幅波动。 前一种方法,一般人很难坚持。 后一种方法,一般人不会。 这就是大多数人,股市不赚钱的原因。 |
昨天上午短线卖点,把300etf和50etf都出了。 最近形成底部反转形态的板块,只有农业etf。 已经有了中长线买点。 但是,我从来不碰农业。 另外,银行etf有走出底部的迹象,如果大盘往下调整,再次企稳后,银行值得关注。 像能源资源股,都是周期股,跟着经济周期走。 现在资源类已经崩了,大趋势走坏。 |
程实:中国消费日本化了吗?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程实 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张弘顼 “Consumption is the sole end and purpose of all production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 – Adam Smith (亚当斯密)”。 本篇报告中,我们回顾了日本消费市场四次重要的历史变迁(分别称为消费时代I,消费时代II, 消费时代III, 消费时代IV),并对日本社会四次消费变迁的时代背景,人口结构与消费者观念变化进行了具体梳理。 同时,对比分析当前中国市场及消费者行为变化,我们总结了中国消费者与日本消费者在消费取向和消费行为方面的异同。 具体来说。 在中国的中小城市及广大的农村地区,中国依旧处于家庭扩张式消费模式,这与日本第二消费时代的消费取向类似;而在中国主要的一二线城市,消费取向则以个性品牌化消费(日本消费时代III)和共享利他式消费(日本消费时代IV)共同叠加存在。 最后,基于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疫情后网上消费者开始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同类商品的价格搜索,这实质上反映了当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指工资水平)增速放缓时,消费者在同类商品购买中对价格的敏感度将有所增高。 这种同类商品购买支出的分化,如果长期持续将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基于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提振中国消费的关键在于,一是致力于不断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二是防止人口出生率悬崖式下跌,三是通过共同富裕政策保证社会财富再分配的相对公平性。 1)日本社会的四次消费变迁 本文首先基于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2014)的研究,总结发现日本消费取向从工业化开始直至今日共经历了四次重要变迁。 而每一次变迁与其社会背景,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及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消费时代I(1912-1941):城市化消费 在民治维新下,日本先后取得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 并成为当时唯一迈入工业化的亚洲国家。 在工业革命浪潮下,日本开始出现以东京和大阪为核心的大城市化现象。 随着工业化发展及人口不断增长,日本劳动人口开始从农村向城市不断涌入,这使得日本城市化率在1910-1940年代加速攀升。 人口向城市不断聚集的同时,受到全面西化及脱亚入欧等思潮影响,城市消费和摩登消费开始逐渐影响日本居民消费取向。 具体来说,随着商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伊势丹、版急等大型百货纷纷建立,“咖喱饭、炸猪排、可乐饼”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三大西餐。 然而,由于当时日本依旧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本国商品生产能力不足并仍高度依赖于国外进口。 因此,大城市化和西方化的摩登消费仅仅覆盖了部分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中上层人群。 消费时代II(1945-1974):家庭式消费 这段时间主要指日本从二战战败到经济恢复和扩张阶段,日本社会整体消费取向和行为的变化。 日本在二战战败后得到美国的大力经济援助,开始发展本国市场经济。 同时,得益于全球贸易的开放和高速增长,日本经济进入“神武景气”时期。 当时,日本率先大力发展以电力工业和制造业为核心的能源型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推动了日本实现全面工业化。 这段时期,以日本电器(三神器: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和日本汽车为代表的工业时代产品迅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主体普及。 另外,二战后日本出生率尽管显著降低,但老年人比例依旧处于低位(平均不到6%),日本城市化在全面工业化的带动下迎来第二阶段的加速期,中产阶级突破至1亿人口数量,这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私家住宅的需求。 同时,受到战后美国现代文化的广泛影响,日本社会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扩张式消费,全国各地都希望过上像欧美一样的西式生活,追求大物件商品和耐用品成为消费主流。 综上所述,日本社会的消费承担者开始由部分大城市的中高层群体转向为日本小家庭。 而每个家庭对住宅,汽车及家电商品的购买出现了刚需现象。 消费时代III(1975-2004):个性化消费 进入日本第三消费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开始向私有性和个人主义转变。 人们不在强调家庭式的扩张消费,更加注重品牌和个性化的商品。 而这一代的消费承担者也开始从家庭单位向单身群体和啃老族转变。 比如,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每一个家庭一辆汽车而是每人都有汽车。 另外,伴随金融危机的结束,日本经济开始由高速转向低速增长阶段,人口加速老龄化且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剧,消费者为了凸显个体在阶层差异中的异质性和阶级属性,开始追求名牌和凸显个性的商品服务。 不像第二消费时代人们对消费数量的追求,消费质量和品牌效应成为影响消费行为的首要因素。 同时,消费者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消费。 除了狂热追求名牌商品外,消费者也开始重视服务消费。 比如,日本的咨询服务,食品外送服务及佣人服务在这段时间内快速崛起。 这个时代主要以索尼,东芝,丰田,日立,卡西欧,川久保玲及三宅一生为代表一系列电子电器和服装品牌得到了加速发展。 消费时代IV(2005-2034):低物欲共享式消费 进入第四消费时代,受到老龄化社会,长期低迷的经济增长,阶级固化以及几次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如阪神淡路大地震及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再一次产生显著变化。 一方面,人们的消费欲望因社会整体购买力的下降而开始降低,客观现实推动日本逐渐进入低欲望社会。 另一方面,过度追求个性化和品牌化的消费使得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忘记了对真实自己的定义以及自我最终的消费目的,即个性化的消费行为最终演变成为了品牌而品牌,为了炫耀而炫耀。 长期的个性化与品牌化消费模式使得消费者在阶级不断分化的社会中模糊了对自我真实的追求与认知,私人欲望与品牌刺激很难治愈日益强烈的个人社会孤独感。 受到上述两个方面的影响,多数城市圈中的个体消费者开始在自我定位中选择减法模式,即低物欲,简单,精致,直接且朴素的消费观逐渐形成。 代表这种消费取向的品牌为优衣库和无印良品。 另外,受到经济因素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日本社会在物质欲消费降低的同时,开始重新反思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消费本身在社会关系之间的影响与作用。 正如三浦展(2014)指出,商品在第四消费时代中已经不在仅仅停留于个人的物欲或表达个性化,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重视商品与他人及社会的联系。 这使得共享经济开始发展。 例如在日本,社区产品和社区化消费在过去15年得到迅速发展。 2)中国消费会日本化吗? 从空间上看,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人口基数及市场分布等多个维度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我国消费取向更具复杂性和多元化特征。 比如,在中国内陆的广大城市及农村地区,消费行为仍以日本第二消费时期的家庭扩张模式为主导。 买房,买车及必须耐用品成为中小城市及农村家庭消费的核心。 而在中国一二线城市中,则叠加了日本第三及第四消费时代的特征。 具体来说,消费承担者既包括了第三消费时代的单身群体及啃老族,同时也包括了第四消费时代中所有年龄层的单一个人。 个性化和品牌化消费在一二线城市中仍受到中青年人的追捧。 但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中产群体开始摆脱单纯的物欲消费和品牌消费,开始像日本一样强调精致,简约,高效且具有共享性的消费文化。 我们从京东发布的《京东大数据2020年女性消费趋势报告》和《2021年用户调研报告》中印证了这种消费取向正在逐渐形成。 这也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社会的消费主体一边在狂热追逐网红或奢侈品牌,一边又要求商品回归其使用价值,强调精致且性价比高的商品服务。 从趋势来看,与日本曾经的经历类似,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由高速转向中速,社会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且城镇化水平步入中后阶段,中国核心城市群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将迎来进一步消费意识的觉醒。 我们认为这种消费意识觉醒将具有日本第四消费时代的一定特征,但同样也将受到中国社会文化和自身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 具体来说,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的技术发展,中国的共享消费模式在更加多元且广泛的互联网应用场景下或将催生出更为复杂的消费取向(比如现实与虚拟共生消费和现实增强消费)。 其次,爱国认同和民族自信心的提高也可能将进一步刺激本土化的消费价值取向。 最后,气候异常,疫情冲击,自然灾害以及能源短缺等多种外部因素也将促使中国消费群体开始反思个体与社会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或将进一步促使中国社会整体消费行为的变化。 比如, 受到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在麦肯锡发布的《2021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更多的中产阶层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会开始考虑更加长期性的问题。 个人资产安全,财务稳定,产品安全及环境保护等因素都将更加影响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取向。 3)未来中国提振消费的核心是什么? 我们的上一篇报告《当前中国消费为何疲弱》发布后受到了市场广泛关注,我们根据四个经典理论分别提出了影响当前中国消费疲弱的原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下滑,人口老龄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以及疫情冲击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四个主要原因。 本文中,我们基于大数据学习,发现尽管中国线上消费持续活跃,但中国线上消费者在同类商品价格搜索的时间上较疫情后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来自中小城市或广大农村的消费群体在同类商品选择中会花更久的搜索时间进行商品甄选。 也就是说,尽管消费者所需购买的产品本质上没有差异(比如产品用途相同且品质类似),但在最终支出上却存在显著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往往最终表现在价格层面上。 根据Arslan等人(2020)基于全球面板数据的研究,影响商品价格搜索时间长短的核心因素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财富以及年龄变化。 举例来说,当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个人财富积累收缩或个人年龄增长时,个人最终消费支出将显著下降,而个人将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同类商品的价格搜索。 在学术上,我们将这种现象描述为消费者最终支出的不平衡性。 最终支出的分化加剧,反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滑(工资水平下降),财富缩水或年龄增长(老龄化)。 持续的分化将可能促使社会消费水平整体降级。 另外,年龄增长导致消费支出下滑,实质上也反映了可支配收入在生命周期中的边际下滑。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我们建议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防止人口出生率悬崖式下跌以及注重财富再分配的相对公平性是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关键所在。 |
陈东升:当代人能走出低生育陷阱吗? 死亡率一路下降,人类的寿命不断突破上限,这是否意味着人口数量可能会出现爆炸式增长,并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工业革命前夕,马尔萨斯担心人口增长过快,会超过食物的承载力。 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将面临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重大危机。 显然,他们的观点都是建立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前提下,然而当前全球所面对的挑战不是人太多了,而是生育率下降带来的人口数量衰减。 生育率走低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全球性趋势。 不仅是发达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生育率也在下降。 人口学中常用总和生育率来衡量生育水平,它是指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间(15~49岁)生育的子女数量。 联合国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的总和生育率已从1990年的3.2降至2019年的2.5。 一些超低生育率的国家,例如新加坡甚至已经低到了1.1,相当于每一代人,人口减少一半。 联合国按中等生育水平预测,到2050年全球总和生育率将降至2.2,而按照当前发展趋势,未来的生育水平很可能会更低。 是什么因素导致生育率持续走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是否都在经历这样的生育率下滑?这种趋势能逆转吗? 养孩子从“资产”转为“负债” 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般而言,生物因素是人体本身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激素分泌水平等;而社会因素是人体外部的因素,包括经济水平、教育程度、风俗习惯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深入,社会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生育率的关键。 在农业社会,生产单位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孩子是劳动力和生活保障的来源。 孩子越多,这个家族、家庭就会越兴旺。 在过去高死亡率的生存环境下,高生育率成为维持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农业社会,生育孩子对家庭来讲是投资,5~6岁的孩子就能帮助家庭承担简单的劳动生产,10岁以后就能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人丁兴旺意味着家里有充足的劳动力,因此人们有动力多生,尤其希望多生男孩。 进入工业社会,生活环境、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条件得到改善,儿童死亡率显著降低,这使人们摆脱了被迫生育以延续子嗣的状态。 当婴幼儿死亡率降低,人们生养更多子女的意愿也相应下降。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在养育子女的数量和质量上取得平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 由于工业社会劳动分工逐渐细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孩子从出生到参加工作需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 教育时间越长,教育成本越高,参加工作的年龄越大,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则越大。 一方面提升子女培育质量的成本不断增高,另一方面父母生育子女的机会成本也在上升,那些在子女身上消耗的时间原本可以用来获取更多收入或者享受稀缺的闲暇,这一切都促使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发生转变,从“资产”转化为“负债”。 一些家庭发现,他们对孩子的投入实际上很难收回,这使得家庭生育子女的意愿降低。 在现代家庭生育决策中,女性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参与率的大幅提升,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女性生育子女的隐形成本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性对生育的态度,也相应地推迟了她们的结婚和生育年龄。 女性生育子女延续后代、操持家务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 此外,随着20世纪60年代廉价、便捷的避孕药和避孕器具在全球的快速普及,有效的避孕措施变得简单易得。 避孕知识的掌握和避孕工具的普及使得两性行为与生育实现了分离,性与生育的脱钩也促进了观念的变迁。 所以,低生育率成为一种经济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生育率下降的全球趋势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生育率都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降低,只是各国下降的时间长短不同。 大多数发达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其总和生育率早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 20世纪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改善,也开启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生育率进入快速下降的通道。 联合国数据显示,当前低生育率已成为全球性趋势,2019年全球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总和生育率低于2.1的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45年后全球出生人口数量将逐年下降。 我们在此简单回顾一下英国、美国、日本、中国的生育率转变历程。 在19世纪初期,英国家庭的生育水平尚处于高位,平均会生五六个孩子。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进入工厂,早期的低工资和有限的生活条件迫使他们普遍推迟了婚育年龄。 到19世纪后期,英国民众的生活条件改善,儿童死亡率下降,上流社会家庭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并主动减少生育,而这一观念也很快影响到了社会中下层,人们认识到了低生育率所带来的好处。 因此,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至更替水平以下。 二战结束后,英国也有短暂的生育回潮,之后其总和生育率基本保持在1.7~1.8的水平。 2010年以来,英国的生育率再次呈现下降趋势,到2019年已下滑至1.7以下。 各国总和生育率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 数据库,中国国家统计局,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本厚生 劳动省,英国国家统计局,作者整理。 各国总和生育率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 数据库,中国国家统计局,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本厚生 劳动省,英国国家统计局,作者整理。 美国与英国类似,在19世纪结束内战之后,工业文明渗透到美国南部,生育率也随之一路下降,并在20世纪30年代一度接近更替水平。 二战结束后,美国迎来了一波18年的婴儿潮,总和生育率于1957年飙升到3.6 的高点。 美国的这一波高生育率基本维持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逐步下降。 到2020年,美国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63。 美国整体的生育水平虽然略高于多数欧洲国家,但是美国国内社会不同人群的生育水平实际上差异很大,其相对较高的生育水平主要源于新移民和少数族裔的高生育率,以及婚外生育的增多。 与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日本在经历二战后短暂的婴儿潮之后,生育率便开始快速下降。 其总和生育率从1947年的4.5很快降至1957年的2.0,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降至1.5以下的较低水平。 日本厚生劳动省(相当于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结合体)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日本总和生育率为1.34,经历了近30年徘徊,依旧没能跳出低生育率陷阱。 中国在近半个世纪内也经历了生育率的快速转变。 1950—1970年,我国的生育率一直处于高位,家里有五六个孩子是比较常见的。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尽管这只是提倡而非强制减少生育,但家庭减少生育的观念已经形成,因此生育率从那时起开始快速下降。 在80年代实施相对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3以下,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降至更替水平以下。 进入21世纪,学界和社会上对中国生育政策和生育率数据的争论不绝于耳,放开生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对此,中国从2011年起先后推行了“双独二孩”和“单独二孩”政策,并于2015年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二孩”生育率有明显提升。 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 然而,本次普查结果也显示,202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仅为1.3。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5年,虽然2016年、2017年出生人口有所增加,却依然没能扭转中国的生育率下降趋势,为此,国家已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全面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然而,生育政策已经不是影响中国生育水平的主导因素,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生育率走向的关键。 生育率的波动与人口惯性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生育率变化的曲线远没有死亡率一路向下发展得那样平滑。 某些灾难性事件会导致出生人口在短期内减少,人们的生育意愿降低,之后又通常会有一波短暂的反弹提升。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战乱影响,各国的生育率都出现了急速下降,出生人口进入低潮。 二战后经济复苏,生活恢复常态,人们的补偿性生育又将短期生育率显著推升,相关各国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一波婴儿潮。 前面已经提到,日本在二战后的生育高峰只持续了不到10年时间,而美国则持续了18年。 当婴儿潮一代进入婚育期,即便生育率已经下降,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他们生育的孩子总量还是有可能高于其他年龄段。 所以,我们会在人口结构中明显看到婴儿潮一代所呈现的波动。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三次人口出生高峰。 1950—1958年,中国进入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生人口年均2100万人,总和生育率平均为5.3,其间一共出生了2.06亿人口。 1962—1975年,中国进入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1963年出生人口达到峰值 3000万人,其间一共出生了3.64亿人口。 1981—1997年,中国进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其间一共出生了3.75亿人口。 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至更替水平以下,80后这波出生人口高峰不是因为每家生育的子女多了,而是因为前两波生育高峰出生的人集中进入了育龄期,他们的人口总量推动了第三波出生高峰。 人口学上常用“人口惯性”来描述这种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但是出生人数依然大于死亡人数,人口继续保持增长的现象。 人口惯性会引起出生人数的波动,这通常需要两三代人的时间才会回归常态。 而所谓婴儿潮后的几代人,由于他们在整个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占比较高,因此其需求更具特性,更能影响整个社会,并带来不一样的商业机会,而这也会塑造出更具特性的一代人。 中国人口出生高峰及其在 2020 年人口年龄结构中的分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联合国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 数据库,作者整理。 中国人口出生高峰及其在 2020 年人口年龄结构中的分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联合国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 数据库,作者整理。 如上图所示,在2021年前后,中国20世纪50年代第一波人口高增长期出生的人群都已迈入了60岁的门槛。 总体而言,他们的养老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相对保守,主要以基本的生活照料和医疗需求为主。 而第二波人口出生高峰的一代正值50岁左右,他们的消费能力和影响力才刚刚开始释放。 也许我们很难说清广场舞到底是从何年兴起的,但是毫无疑问,现在的50后、60后正是带动这一波舞动风潮的主力军。 如今,我们看到线上与线下结合,专门服务老年人群的社交平台、电商购物、老年大学、资讯自媒体等不断涌现,中国婴儿潮一代对养老市场的影响已初显端倪。 80后、90后正在成为社会支出的主力,中国消费市场正瞄准了他们对住房、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同时他们也已经开始为自己未来的养老生活做准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疫情对生育的影响也引发了热议。 在疫情暴发之初,还有人提出居家隔离会助推生育率的提升,但是2021年各国发布的生育数据再次证明,在大的灾难面前,失业、贫困、焦虑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短期生育水平出现明显下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2020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比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465万人减少了260万人。 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出生人口数量受到疫情的影响十分有限,相关的影响可能在2021年才能显现。 当前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育龄女性总量持续减少,以及80后、90后一代生育意愿的持续走低。 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相当复杂,当前的低生育率是否还会波动,目前仍难有定论。 低生育率可以逆转吗? 当然,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也并非一成不变。 研究者观察到,一些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跌入低生育率陷阱谷底的欧亚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在21世纪相继缓慢回升到了1.4或1.5以上的水平。 然而,很难说这些国家的生育水平发生了本质性的逆转,因为我们看到近5年这些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又再次呈现出下降趋势。 这不禁让人感叹,生育率要想回到更替水平以上真是难上加难。 低生育率是极其复杂的一个问题,全球发达国家几乎都在采取鼓励措施,试图提高生育水平。 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是实施现金补贴政策,对生育孩子的家庭直接给予现金补助,通过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减轻人们养育子女的压力。 美国和西班牙等国是采取税收优惠措施,对生育孩子的家庭适当减免收入所得税,通过增加税后收入满足子女基本生活开支以及其他支出。 俄罗斯、瑞典和挪威等国则是推行产假制度,延长母亲带薪产假时间或增加父亲的带薪产假,通过增加产假收益刺激生育。 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措施,从统计数据来看都收效甚微。 实际上低生育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欧洲的学者还提出了“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用以解释生育率为何持续低于更替水平,并预测在传统人口转变过程完成后,社会整体人口结构的未来走向,以及个体和家庭行为的变化趋势。 第一次人口转变是生育行为的转变,生育的相对子女数量减少,第二次人口转变则是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发生了转变。 造成第二次人口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认可,性观念与家庭观念的转变,以及对自我实现的重视导致了家庭领域内的巨大变化。 主要的表现就是初婚年龄的推迟、结婚率的下降、同居率的上升以及离婚率的上升。 这些行为的改变植根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难以被外部政策影响,会给接下来的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再看中国,尽管近年来全面放开二孩生育,但受制于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养育子女隐性成本的不断增加,生育率非但没有回升,反而滑向低生育率陷阱的谷底。 当今中国社会在传统婚育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仍基本保持着普遍结婚的状态。 普婚意味着还有生育的基础,但是社会环境、婚姻家庭观念都在变化,生育率回升到1.5以上的难度越来越大。 (本文作者介绍: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 |
全球人口老龄化,至少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而且未来20年将更加严重。 原因很简单,二战后的普遍生育潮流,就是在50-70年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育潮基本是同步的。 未来全球各国将出现一个抢夺年轻人的战争,尤其是高科技人才。 大家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照片,都是老头子老太太。 但是,他们真正的科学成就,基本都是30岁之前完成的,最多40岁之前也就完成了。 很少有科学家是50岁以后出重要成果的。 工程类的创新就更不用多说了。 发达国家的发展,当然我国以后的发展,基本上全部要靠科技创新。 这些前提下,谁抢到最多的年轻科学家,谁就胜利了。 美国的科技创新,其实是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完成的。 美国调查机构研究发现,美国的工程师至少有50%是移民,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留学而去的美国。 |
a股明天如果不能带量突破3580,短线比较危险。 不过最近市场及其分化,板块轮动太快。 大盘跌,手里的个股不一定跌。 大盘涨,个股可能跌到怀疑人生。 连指数etf都轮动得厉害,没有那个有持续性。 前面看好的光伏建筑一体化,表现都不错。 持续性也挺好。 小仓位瞎买了两只,纯粹是政策利好这个板块。 |
最近在杭州游玩,啥也没写。 上证指数刚刚好过了我的全仓买点,上证50也一样。 沪深300在买点附近,差一点点。 创业板指数也一样,马上涨出技术性买点。 我也很郁闷,成交量和技术指标都符合买入条件。 但是,我就是不想买。 布局低估值的银行吧,反正估值足够低。 另外,固废处理、水务等公共事业股,低位启动后已经回调一波,估值也在10倍附近,增长性不错。 其他我实在挑不出啥板块了。 上证50从技术层面看,形成反转。 我就是觉得不踏实,理性告诉我,应该按系统交易。 感觉还是管住手,等美国加息。 成为一个合格的交易员,其实最难的就是心理这一关。 我最后还是放低仓位玩吧,毕竟全球货币政策的方向是收紧的。 |
西湖日落,雷峰塔。 欣赏一下美景,愉悦一下心情。 整天交易,挺无聊的。 |
|
房地产税试点5年,基本就是告诉大家,5年左右的时间房地产就会推出。 既然是试点,估计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最后看哪里的征收办法效果最好,房地产税立法的时候就用那种办法。 研究过所有国家的经济史,大家就会发现,政府先卖地收钱解决财政问题,卖地卖不下去了,改收房产税,是一个基本统一的路径。 大家都是这么搞的。 一个国家刚建立,政府手里有大量的无主土地,卖地就是最好的财政来源。 当土地卖得差不多了,房地产景气度下降,收入减少不可持续,就开始收房产税。 |
今天下跌成交量微微放大一点,从短线技术讲,调整没有结束 。 3520附近大盘如果企稳,出现30分钟买点,可以抄一把底。 如果放量跌破3500,后面看3300。 现在这个行情,我完全没有方向感,所以看只能按照交易规则搞,放低仓位,保持交易。 |
按照中国的人口报告,最早2021年开始人口负增长,最晚是2025年。 人口结构到2025年进入国际标准的老龄化社会。 人口减少从经济学上代表消费减少,老龄化也代表消费能力下降。 居民消费下降,导致的必然是工业生产投资下降。 以上这些是理论上的推导,在我国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为中国人口足够多,大部分地区足够穷,劳动力长期供给充足,导致工人工资过低。 而大部分老龄化的人口,本来消费能力也不足。 反而,劳动力供给减少后,工人工资上涨,有可能带动消费有一定增长。 但是,大家对此也不必期望过高,房价不下跌一半以上,年轻人依然不会有钱消费。 乐观的讲,5年内人口问题对消费的影响不大,10年以上的话影响巨大,尤其是房地产。 全球前十房价最高的城市,大陆地区至少有3个。 经济政策不合理,如果不引发经济危机,就会最终导致政治危机,比如香港。 |
a股周五反弹,力度还可以,成交量不足。 我的系统是27号早盘出的卖点,29号上午出的买点。 本着找不到股票,就买指数的原则,我买了0.5成仓位上证50,沪深300,深证100,和创业板etf。 技术上看,这个地方开始全面反弹,后市还有创新高的可能。 如果是诱多之后继续下跌,3400和3300,都可能形成支撑。 今年下半年,社融增速是下降的,一般情况下,a股指数跟社融增速是同方向的,滞后不足2个月。 也就是说社融增速下降2个月左右后,a股见顶开始下跌。 社融增速见底开始增加,2个月后a股见底开始上涨。 而今年这两组数据已经背离6个月了。 从宏观角度讲,a股不应该继续上涨。 但是,沪深300和上证50指数,基本符合社融增速走势。 |
房产税估计会采取直接收取和间接收取结合的方式。 一部分有固定工作的中产阶层,可能就从工资里面扣了,也可能要求主动去报税。 对于那些不肯缴纳的,估计也不会上门追缴,毕竟成本太高。 大概率要求在房产过户,房产继承过户的时候完税。 资产税最大的好处就是资产跑不了,只要产权转移肯定要完税。 长期不缴纳,肯定要加征滞纳金,几十年不缴纳,房子就归政府了,再也不会有征地困难问题了。 对于现在20多岁和30岁出头的朋友,高层建筑可能无法为大家养老,因为这些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是50年。 随着人口问题和老龄化问题,中国的房地产建设高度也会有根本性变化。 说实话盖那么多高层以后怎么办都是问题。 如果这些钢筋混凝土盖的是二层别墅,几百年可能主体结构都不用动,罗马帝国时期的混凝土建筑,现在还在用,能节省多少资源。 高层建筑的话,50年要拆了重新建设一次。 |
我们的房地产政策照搬的香港,而香港的房地产政策是殖民地畸形发展的结果,恶果已经充分暴露。 希望能及时纠偏,走上正轨。 |
前几天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突破刷屏了,今天又用一氧化碳人工合成了蛋白质。 这基本上就是只要有能源,就能无限制造淀粉和蛋白质,就算不直接当食物,也完全解决了饲料问题。 中国人从技术层面,彻底解决了人类的粮食问题。 现在的成本还比较高,无非就是能源问题,毕竟需要的二氧化碳空气里多得都成灾了。 太阳能在没有解决储能的前提下,都可以用来合成淀粉和蛋白质。 为祖国伟大的科研工作者点赞! |
马上给锂电池电动车和储能泼泼冷水。 按照现在已经发现的锂金属储量,就算全部都开采了做成锂电池,也只能存储当前电网发电的2%。 大家没有看错,就是现在全部发电量的2%。 都做成电动车电池,也不足以代替全球现有汽车的50%。 说白了,锂金属不够用。 钠电池用来储能,可能会更现实一些。 电池技术需要在材料学上突破性进展。 而这种突破需要的偶然,谁也不知道哪个实验室,哪天会突然发现一种合适的材料。 为此人类已经研究了100多年了。 当前的电动车狂欢,跟光伏新能源狂欢一样,都是科技狂欢。 能不能真的代替旧能源,光伏还卡在储能上,电动汽车的电池材料也没有完全解决。 今天新能源的局面,都是欧洲主导的结果。 由于他们自己完全没有,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 所以,就搞了碳排放交易,来限制其他国家发展。 问题是欧洲搞新能源最积极,自己的企业却不争气。 无论光伏、电动车,还是电池,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今年冬天基本会毕竟冷,欧洲天然气已经涨了5倍,一个家庭过冬的花费最少增加1500欧元。 再搞新能源,欧洲可能到处一年四季停电,不知道那里的选民们,到时候还支持不支持环保提案,呵呵。 |
一种工业商品,想要全面走入千家百户,有一个关键,就是随着产量上升,产品的单价必须下降,最后低到大部分人可以承受得起。 这对产品其实有一个拘束,就是材料不能是稀缺资源。 产品单价下降,基本是技术普及后,技术溢价下跌。 举例,手机、汽车、液晶电视。 如果材料在自然界储量稀少,产品销量越大,材料价格越涨,产品就会有一个临界点。 材料价格飙涨到产品价格暴涨,最后产品价格涨到大众无法消费得起。 这种产品注定无法普及。 锂金属在锂电池中,占大30%,而锂金属的储量明显是不够的。 所以,现在各国政府都是疯狂得定个计划,能不能实现,到时候再说,反正都是10-20年后的目标。 大家炒作概念的时候,跟着炒作就好,很多事情不要当真。 索罗斯说:都是谎言的连续剧,在其他人之前冲进去,在大家都明白过来之前跑出来。 钱才是你的。 |
发现对于人工合成淀粉和蛋白质的技术进步,大多数解读都停留在技术本身。 这两件事的地缘政治意义其实是颠覆性的。 大家都盯着美国的军事和科技,来讲美国的强大,人为这是美元的基础。 其实,美国最强大的是农业,美元重要的底层基础之一也是粮食。 美国的粮食出口,占全球粮食出口量的45%,其低廉的粮食价格对全球农业都是碾压的。 我国是人口大国,土地其实是不够用的。 主粮自给自足的同时,大豆等粮食作物大量依靠进口,基本达到了80%以上。 解决了人工合成蛋白,我国粮食的对外依赖基本就解决了。 这有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使我们的地缘政治由劣势,变为了优势。 不但不需要进口了,以后还能出口。 |
|
首页 上一页[52] 本页[53] 下一页[54] 尾页[6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股市论谈 最新文章 |
低位割肉,高位抢筹重复的小散命运! |
11月,我是亏货,还是赢家? |
我的短线成功率在80%以上。。。 |
如何用易经预测股市!百分九十的人都不知道 |
股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股市小白个人记录 |
我想放弃上学,做一个职业炒股人,现在很迷 |
仅仅记录一下自己,有时间的朋友也坐下来可 |
开贴讲缠论 |
请在这轮牛市中总资金翻了超过十倍的同学分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