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股市论谈 -> 180万满仓实盘 -> 正文阅读

[股市论谈]180万满仓实盘[第8页]

作者:又见小包子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7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的理念从来不认为赚得多就是大牛,而是要看是怎么赚来的。    07年的大牛市,赚10倍以上的人很多,里面却没几个真正的牛人,只是运气好而已。    真正的牛人,理念很简单,就是追求确定性。    

    我在股市上不算大成功,只能说马马虎虎。    个人资产主要靠N套翻了几倍的房产,这绝对不是本事,只是运气。    目前看,也算稍稍弥补了07年的资产大增值。    一个人不会总是好运。    理念才是根本。    
    中签华联扬众,年内第13签。    这签算是中肉了,难得难得。    
    中签赛意信息,年内第14签。    
    又是匆匆而过的一周。    。    。    

    净值和上周末几无变化,收269.5,年盈29%。    

    本月运气不错,中新股3支,预计将增加利润6万元左右。    年内共中签14支,还不错。    在账户配置极不合理的情况下,基本保持了理论打新平均收益。    预计全年大致能获利15%。    打新收益已经明显下降,明年能有10%就已经很好了。    

    门票股平安银行公告拟发行可转债,算是个好消息,又能小小的薅一把羊毛,到时估计能增加利润1万元左右。    并且多了转债套利的机会,总算又多了一个利润增长点。    

    稍一发懒,没有及时做兴业换中行的动作,机会已经稍纵即逝,少赚15万以上。    比较遗憾。    不过机会以后总还会有。    

    目前还是没有发现任何比银行股更确定的机会。    

    在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手上持有的是预期获利50%以上的品种,只是时间未知。    这时出现一个短时间比如几天获利1%的好机会,如何处置呢?晚些时候我写写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最近离市场太近,不是好现象,明显过于浮躁。    自己懂得本来就很少很少。    如果用现在流行的“能力圈”来描述,我就根本没有能力圈。    

    以现在满仓持有的银行股来说,07年至今业绩连续增长,可市盈率和市净率却越来越低,市盈率居然能到5,市净率更是长期惨不忍睹的破净。    此种情况10年前谁能想象?即使最大胆的设想,也无法想象吧。    如果当年10倍市盈率时介入,觉得风险已经非常非常小了,现在不过略赚而已。    

    对市场,还是应该时刻保持敬畏,尤其是自己如此无知的情况下。    

    更重要的是怀疑精神,先怀疑再接受。    

    即使巴菲特,也是会犯错误的,而且是经常犯错。    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神。    只要是人就会犯错。    
    今天是开贴一周年,很有意义,必须记录一下。    
    目前持仓:
    兴业银行(134500股)
    平安银行(73840股)
    民生银行(3600股)
    中国银行(5600股)
    另外还有3个新股

    总市值337万,融资60万,净资产277万。    比开贴时大致盈利90万,约50%。    

    其中最主要持仓兴业银行一年来上涨只有20%,总盈利跑赢最重仓持股的原因就是部分杠杆,外加打新,以及新股和分红再投入,另外还有银行股切换的功劳了。    

    一年来始终坚定的保持满仓加部分融资。    持仓个股这一年来到底会涨还是会跌,我之前肯定是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如果持股跌幅小于20%,我基本持平不会亏损。    如果上涨,我会多盈利20%。    把这一切看做是一个赌局的话,这么绝对的概率优势,一定要参与,还得上杠杆参与。    

    未来一年还将如此,不过概率优势应该没有20%了,估计在15%左右。    简单相加,50%+15%=65%,以一年为单位来计算,这大致是一个获胜期望在65%的赌局。    这还是完全不考虑持仓个股的估值优势得出的结论。    如果再考虑这一点,一年下来赢的概率优势应该在80%以上。    

    和一年前相比,无论理念还是持仓都没有什么变化。    我对投资的认识已经完全固化,估计很难有大的改变了。    很幸运,我是巴菲特说的那种一分钟就能理解价值投资的人。    也很不幸,错过06和07的大牛市,起步晚了10年,而且是最黄金的10年。    而其实最大的幸运,应该是生在中国,一个经济一直向上的国度。    却又偏偏有一个发展中的不成熟市场,能让我捡到别人弃之如敝屣的机会。    


    前几天随便看看,居然看到投资名人大卫的天涯实盘贴。    实在是很有意思。    可惜当年没看到,也没掌握正确的投资理念。    只好晚十年,重走一遍他当年的路了。    

    那就也500万吧。    到500万就封贴好了。    
    年内第15签科力尔,一骨头签而已。    

    最近市值少了好多,净资产只有264.5万了。    
    市值损失较大的情况下,尽量远离市场吧。    不过其实平常我也不看财经网站,更别提证券节目了。    券商经常打电话让我去参加这个那个会,一说就是主讲人是什么什么大牛,那是绝不可能去的。    

    无他,防止情绪波动的好办法,就是远离市场。    

    打新最大最大的缺点就是逼着你开账户。    

    所以最近的兴趣点在其他地方,完全不关注股市了。    
    年内第16签,中国出版

    净资产264.2
    最近呢,几乎完全忘掉股市的存在,只是机械般每天固定时间开账户打新。    至于涨跌、市值、大盘走势什么,完全与我无关的感觉。    甚至有朋友忧心忡忡和我讨论这几天走势,我都完全不知道,自然也无言以对。    

    这段时间在做什么呢?嘿嘿,在苦练篮球左手技术。    之前因为年轻,左手技术差一些也没问题,现在岁数大了,感觉速度明显变慢。    于是开始重新开发左手,两面突破,那是相当难防的啊。    打球现在有意只用左手,晚上刷牙也用左手。    也正因为练得入迷,感冒发烧了居然...

    对于市场,我不了解也不清楚,未来走势那更是不可能知道。    

    真正使我担忧的,是经过许久以来的探寻,却还是不能找到下一个投资标的。    这个才是我的长期忧虑所在。    

    @自由嘿嘿 2017-08-26 09:54:09
    在家里呆了10年了,一天工作没干过,每天无所事事,象个盲流!
    每年拿出收获的一半来花,是让家人放心,让家人开心,让家人感觉到日子越过越好,
    家人就会支持你,理解你,这很重要啊!
    -----------------------------
    这个必须得赞一下。    我觉得这样很好,不然做成守财奴也太没劲了。    
    兴业中报公布,马马虎虎,至少不像股价表现的那么差。    

    不过呢,近几日还是新高复新高,今日收盘288.2万。    

    300万整数关在招手了,没有大跌的话,应该很快突破。    
    @米多發 2017-08-30 21:10:02
    羡慕[d:赞]
    -----------------------------
    别羡慕,这不今天立刻就重挫了,收盘只有280.8了。    每次心情不错一开始展望,就会立刻被打脸。    
    第17签,岱勒新材

    持仓无变化,净资产继续下降,为275.2
    还不错,第18签原尚股份。    

    稍稍安慰下最近走衰的市值。    
    行情不好,就多学习吧。    不要浪费时间在网络上浏览。    碎片化的知识,似是而非,总是让人觉得懂了其实完全不懂。    把碎片们建立成完整体系,是很难很难的。    还不如从头开始,过程中,碎片自然会归位。    

    上学时很多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学什么东西,都要系统,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学起,慢慢构建整个体系。    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是没什么用的。    希望自己的小孩学习优秀,不是靠多上辅导班,也不是靠陪读。    成绩优秀的小朋友,都是有非常合理的学习方法。    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体系化,万万不可碎片化啊。    

    看完一本书,或者学完一种知识,能由浅入深随意发挥教给另一个人,才算是真懂了。    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除了在酒桌上能吹嘘几个概念,还不如不浪费这个时间。    

    回到投资上,不管学什么,还真没有一定让你赚钱的法门。    最大的好处,就是损失的概率小那么一点点吧。    

    9月估计就这样了,本周净资产收盘277万。    净值最近波动极小,很大原因是新股在源源不断补血。    持股只要稍微往上动动,就能又创新高了。    
    @兔兔or熊熊 2017-09-25 17:02:22
    是不是每个账户必须人名不同才能分账户打新
    -----------------------------
    是的
    今天的几万亿转债大申购太壮观了,粗算一下,平均每个账户大约赚150元到300元左右。    羊毛虽小,还是一定要薅的。    积少成多,这种不起眼的收益加起来还是很可观的。    
    居然有261万户申购,大大超出我的估计。    现在是平均8个账户才能中一签,赚200元左右...

    这还是第一次,下次估计有近500万户参与申购了。    

    雨虹转债中了3个,一共大致赚4,5百吧。    就算证监会发的节日红包好了。    
    今日收盘净资产286.98,年盈36%。    

    有段时间没有更新了,原因是乏善可陈。    新股一直没有,好不容易来一个的大盘股财通证券也没有中。    市值呢,一直就是大约10万上下浮动。    持仓呢,也几乎没有变化。    

    自从错过兴业换中行的机会,一直没有太好的其他换股机会,少了一大块超额收益。    相对来说,现在民生,光大更低估,渐渐可以置换了。    目前只置换了5%的兴业到光大和民生。    主观感觉,再来3%到5%的差值才更可靠。    我倒是希望民生发生所谓ZZ风险,那样才会有更好的机会,不过现在的估值应该已经充分反映了各种预期,毕竟已经打了8折了。    

    没有关注点也就不浪费时间关注了。    那种每天盯盘的,我是实在无法理解,如果盯盘真的能提高收益率也就罢了。    问题是能吗?所有股票软件,都把k线放在最醒目最大的位置,让人一看第一反应so easy,不就是高抛低吸赚波动的钱嘛。    可是。    。    真so easy吗?我连证券新闻都不看,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预期难免太一致。    《乌合之众》里讨论过很多种群体效应的低智行为。    还是保持个体独立思考吧,而大多时候也根本不用思考,几乎都是各种庸人自扰的无聊事情。    远离投资的投资,才更适合我。    

    天冷了,北方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室外活动全都不适宜。    再过段时间,如果没其他事情,就去三亚过冬喽。    

    今日收盘292,不合时宜的新高。    

    卖出兴业12万,第一时间全部买入民生。    现民生持仓市值24万,兴业252万,平安银行80万,还有3万光大银行。    

    慢慢置换吧,毕竟我也不知道后市哪个会跑赢。    之前换股相对还算不错,基本每次都会产生额外收益。    不过历史不代表未来,总会有一次换错的。    尤其这一两年银行股之间差异还是很大的。    

    这么集中的持股,明显是不符合适当分散原则的。    说来说去,还是力图取得超额收益的缘故。    即使这次换股换对了,也是运气,绝不是实力。    这一点,我还是心知肚明的。    

    实力决定的是收益的下限,运气决定的才是上限。    希望好运吧。    
    继续慢慢向民生银行置换,今日民生市值已超过30万。    

    关于深市市值,一直配置比较少。    主观认为平银相对高估,所以随着平银的上涨,还略微减了一些平银市值。    

    结果就是今年深市的平银比沪市的兴业涨得好得多。    另外没想到的是,深市如此低配下,深市新股收益却几乎占了打新总收益的一半。    

    充分说明,依靠个人主观判断,出错的概率太高。    包括现在的兴业换民生操作,没有意义或者吃亏的概率仍然很大。    

    民生的优势如下:
    1,合理的股东结构。    民生股权比较分散,各系占比相对均衡。    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比较一致。    不太会有损害小股东利益的事情发生。    

    2,证金持股已达到5%上限。    基本不会继续增持了,造成民生相对低估。    

    3,0.8的市净率,实在太诱人了。    银行股里估值太有优势。    

    至于所谓ZZ风险,还有个别股东减持。    只能说给了投资者低位买入的机会。    

    分析的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    多半会属于无效分析。    更何况,现在兴业对民生谈不上相对高估,还算合理。    所以就算是行业内适当分散吧,至于超额收益,那就得看运气了。    

    今天又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新高,比前几天的高点略增几百元,就算是国家发红包吧。    

    等了一天兴业换民生,腰酸背痛的总算在尾盘等到机会,继续换了少量过去。    兴业在上证50里权重较高,护盘是离不开它的。    民生因为5%的限制,吃亏明显。    

    不过现在的护盘方式,比起股灾期间是温和多了,那时切换机会多而且空间巨大,往往当天就能产生可观的利润。    

    特殊时期,走势会有所不同,长期来看这些就不算什么了。    希望大会期间有更好的机会。    
    沉没成本

    和朋友吃饭聊天,他说起有股票从07年被套至今,企业每况愈下业绩惨不忍睹,问如何是好?一般呢,我是不愿意具体的说该买该卖,更不愿意推荐个股。    我给他举了一个例子,至于朋友是否真正理解我的例子,就看他是不是一个喜欢动脑筋的人了。    

    我的例子:
    小明50元买了张电影票,去的路上电影票丢了,悻悻而归。    
    小红50元也买了张电影票,去的路上丢了50元钱,虽然不爽还是看完电影回家了。    
    小明和小红的损失都是50元,区别是一个享受了电影,另一个人没有。    

    这就是著名的思维误区“沉没成本”。    

    引用下百度的定义“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小明的例子里,丢失电影票已经是客观事实,无论怎样也无法追回。    和接下来的看电影其实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可是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沉没成本所左右,做很多毫无意义的后续,甚至在已经沉没的成本里投入更多。    

    回到投资来说,念念不忘自己的成本是非常有害的。    解套与否,和你是否应该买卖没有任何关系。    对我自己来说,完全没有任何成本概念。    如果卖出所持股份,只会是:
    一,价格已经高估,物非所值。    
    二,卖出,以买入明显更低估的投资对象。    

    我给朋友讲完沉没成本的例子和概念,很快他就顾左右而言它了。    他应该是没有太多琢磨这个事情。    或者说,日常琐碎的生活和工作,已经让他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回来后想起这个事情,我这个大闲人就姑且把这些记录下来吧。    
    @diligent2012

    有道理,我的例子举的有些问题。    

    那换一下吧。    

    小明买了一张100元的电影票去看电影,电影很烂,小明强忍着看完了。    
    小红也买了100元的电影票去看电影,电影很烂,小红觉得无法忍受中途退场了。    

    小红是理智的选择,100元已经是沉没成本,不管有没有100元的投入,烂片都是烂片。    

    再举个例子:
    小明100元买了张今晚的电影票,没想到忽然狂风暴雨,小明不舍得100元。    于是打车去看电影,车费50,之后还淋雨生病花费1000.
    小红100元也买了电影票,同样忽然狂风暴雨。    小红理智的决定不去看电影了。    

    总之呢,面对已经付出,无法收回的成本。    理智的投资者会视其根本没有发生,而不会让之前的“沉没成本”影响之后的行为决策。    
    关于沉没成本,再举个真实例子。    

    我一个当年学习成绩很不错的朋友,高考填报志愿不慎,导致被调剂到院校的高分子专业。    其人极不喜欢此专业,不过始终觉得自己学了几年专业知识,毕业后如果从事其他行业就太吃亏了,所以一直从事相关工作。    因为不热爱,自然业内水平一般,更谈不上主动琢磨进化,现在状况平平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我另一个朋友,也是填报志愿不慎,同样被调剂到高分子专业。    这个朋友就比较有个性了。    上学半年后,觉得实在无法忍受学习这个专业。    于是乎,退学重读。    最终重新考上了自己喜欢的IT类专业。    因为喜欢IT,所以非常下功夫,毕业后很快成为业内精英。    顺利的成了某IT公司CEO。    

    人们对损失,敏感度总是大过收获。    很多时候的坚持,只是因为讨厌已有的损失!!!
    2点半,备好一壶茶,一杯咖啡,一罐啤酒,正襟端坐在电脑前。    既然需要护盘,那就继续薅我的羊毛。    

    兴业民生差距继续拉大,再置换10万过去。    如果还是今天这种情况,明天又可以继续。    

    开会期间,是已买满5%的民生最吃亏的时间段。    可能也是置换的最佳机会。    

    民生现有大致40万了,还差的远。    希望在我没有完成置换前,兴业和民生的差距能继续拉大。    

    收盘盘点,市值还是略减2千。    平银和民生不参与护盘的缘故。    很难想象明天还会如出一辙的拉银行,这也太固定套路了。    

    集合竞价121.8卖出所有雨虹转债,获利600出头。    做为转债,120以上就略高了。    之前还想会不会傻子较多,能110以下大量买入,看来没机会。    
    周五收盘288.6。    

    之前考虑这次雨虹转债是新规第一次发行,持有人非常分散,大多也就是一签1000元。    或许会有低于110的机会出现。    开盘前就早早坐在电脑前等着捡别人扔的黄金,没想到价格异常稳定,完全没机会。    

    另外,证金也没有明显的护盘,自然下午也没有等到兴业切换民生的机会。    白白干坐一天...

    今年几次预计的套利机会,都没有出现。    想到场内自动跑的机器人交易软件成百上千,过去那种明显的套利机会几乎不可能出现。    现在想低风险获大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市场还是越来越有效了。    大家都越来越现代化专业化的抢割韭菜。    

    “如果牌桌上找不到谁是傻子,那么这个傻子就是你自己”
    今日收盘287.6,年盈36%。    近期新股一直不中,所以市值几乎原地踏步。    

    兴业换民生策略已盈利3%,可惜只换了40万。    

    如意算盘是会后大跌,兴业参与护盘,民生因为证金买满5%无法参与,所以二者差距继续拉大,可以趁机继续置换。    没想到会后指数涨幅不错,兴业被暴砸,民生反而稳步上涨。    

    充分说明,依赖主观判断预测涨跌,无异于盲人摸象。    旁门左道,终究是不入大雅之堂啊。    

    最大持仓兴业银行大幅跑输上证50和沪深300,也跑输中证银行指数。    至于创业板指数的市梦率那就不用比了。    

    如果以后新股收益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持指数ETF就足够了。    随你主观怎么选,想长期跑赢指数都是很难的,即使某段时间跑赢也是运气。    

    所谓抄底逃顶,或者做波段,乃至于什么日内T,靠这个变富,只能是一场梦吧。    
    @geoself1 2017-10-28 03:06:10
    我今日随机走访了七家银行网点,其它的不谈,直观感受,工行办理业务人员最多,其次为兴业。    最少的是谁,民生银行。    
    -----------------------------
    股份行除了招行,个人业务都很少,基本不用排队,办业务很有上帝的感觉。    

    工行柜员年龄最大,有很多中年人,甚至还在里面吸烟,实在很难想象。    

    建行中行就正规多了。    

    以前一般认为个人业务是投入最大,收益最低的业务。    现在反过来了。    也是几年河东、几年河西,风水轮流转。    

    银行的业务太复杂,很难通过一项指标来判别,即使中高层也一样不能通晓。    

    还是用一眼看胖瘦的理念来看吧,目前只知道银行肯定低估,但具体低估多少,这就很难说了。    至于哪个行最低估,那就更难说清。    

    从报表的各项数据理清头绪,远远超过我的能力。    何况我也认为拿着放大镜看报表意义不大,看几个大项心中有数就足够了。    

    从结果倒推,即使投资银行,还是应该等比配置。    获取超额收益,确实太难。    
    今日收盘287.05,中2个林洋转债。    懒得看估值了,集合竞价甩卖,爱多少是多少吧。    

    后面11月1日,2日都有转债申购,排队的还有200多支。    转债市场快速大扩容,恐怖。    现有转债溢价会快速缩小。    如果以后投资转债,数量这么大,很难再用原来的摊大饼模式均匀配置,又得靠主观判断来选择,难!

    民生三季报出炉,马马虎虎,至少没有股价表现的那么差。    比起兴业也就略差一点而已。    那么麻烦来了,是继续兴业置换民生呢,还是维持现状?想着就头大。    这种决策,最终十有八九是无效决策,最终未必比抛硬币准确。    

    完全从报表数据来看,民生的0.8Pb更超值。    长期来看兴业肯定比民生更优秀,所以估值要高那么15%左右。    两难。    

    开贴至今,还是认为满仓银行股加适当融资有明显的获胜概率优势,时间越长对自己越有利。    至于银行股间的切换,属于锦上添花的东西,没必要为切换而切换。    重点是我并不信任自己的最终决策,就算决策对了,也是运气居多。    如果这是一个牌局,我无法获得概率优势的情况下,自然会放弃。    


    我来这个市场,是来赚钱的,这是唯一的目的。    这里面没有情怀,没有任何感情因素。    对待个股,只用冷冰冰的数据来看待后面的公司。    绝不会把个股拟人化,想象自己在和一个对手战斗,甚至为自己的坚韧暗暗喝彩。    而所谓的对手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个股代码后面是千千万万的投资或投机者。    

    另外,关于决策。    不妨头脑里想象一个决策树,节点越多,出错的概率成指数级增长。    所以自然要先把有可能导致较大失误的节点都剪掉。    减到不能减的程度,就说明所有节点都是必要节点,再给一个概率。    最后计算获胜概率最大,期望值最优的节点路径。    这样下来的决策,肯定是最不含感情的纯理性思维。    虽然不能保证一定获胜,但肯定可以提高获胜概率。    

    假设目标是赚钱盈利。    靠做短线意味着有数十甚至数百个决策点,才能最终到达终点,即使前面是几个极其英明的决策,也会因为后面随机的几个不那么漂亮的决策而前功尽弃。    想一路顺风杆杆进洞,只有上帝才能做到吧?

    决策越少,把握越大。    那么遇到必须做的决策,而又没有把握怎么办呢?靠运气随便选一个?这种情况,如果有可能,不妨做一个折中节点。    也就是不保证最优,以最中庸的方式通过。    

    回到最开始的地方,至于兴业要不要置换民生这个问题,既然没把握,顺利度过的方式是各配置50%。    

    如果没有打新,配置指数ETF可以跑赢大多数人。    意味着只做一次决策,只有一个决策节点,平衡配置顺利度过。    虽然结果不会那么好,但至少也没那么坏。    

    刚才还以为中了一签金禾转债,仔细一看原来没中。    再一看数据,申购人数540万,每个账户中签率1%多一点,平均80多个账户才能中一个,难度几乎等同于新股,不过只能赚200元...每账户每次申购盈利期望大约2.5元,哈哈

    第三个零资金申购转债,就已经成这样了,还是忽略不计吧。    

    这几天很不爽,什么时候看都是跌,市值连续缩水,今天只有282万了。    新股也好像彻底和我没关系了,每天例行查看,结果都是零零零。    

    比较强烈的挫败感啊
    年内第19签盘龙药业,外加2个隆基转债。    总算又开始中签了,稍微安抚下稀里哗啦的市值吧。    

    今日收盘净资产只有279.4了,近段时间损失还是比较大的,基本每天都在下跌。    原因不是我能分析出来的。    

    这种跌跌不休对心态是个明显的摧残,每天查看市值都是在减少。    完全平静如水还是很难做到的。    那种挫败感非常强烈。    

    想了想挫败感不仅仅是来自市值的损失。    主要是和预期的严重不符,进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在选择兴业前,也选了一些相对比较不错的个股做为对比。    到目前为止,大幅跑输所有对比个股。    如中国平安、中兴通讯、格力电器等等等等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打新事业呢,我的深市平安银行以不到1/4的市值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新股利润。    更别说门票平安银行的涨幅远远超过兴业了。    

    银行股置换呢,刚一开始换,民生也飞了。    

    也就是说,今年极其不顺利,几乎所有的主观判断都是错的,真是无可奈何呀。    进而甚至可以怀疑之前对的判断也是撞大运撞上的。    

    虽然今年并没有亏损,不过对自己的很多观点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我始终是一个怀疑论者啊,不是在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    也许,这就是进化的必然途径吧。    
    @大婶炒股赚点菜钱 @Member999 @老大萝卜

    关于民生,肯定是低估。    至于后面会不会有一波行情,行情有多大,我做不出判断。    

    满仓集中一两支个股,确实很有问题。    有很大概率跑输指数,甚至板块指数。    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兴业的低于净资产增发,应该已经在价格里体现了。    随着增发新政的出台,以后也不会再出现了。    至于南京银行,相对比较小,顺利时没问题,万一有风吹草动,地区性小银行抗风险能力还是不如大银行。    而且股价板块内还是相对高估。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主观判断,从历史来看,出错的概率大于50%。    主观判断这个东西,能不用则不用,用的越少越好。    
    平银这两天的狂飙,很有莫名其妙的感觉,不知道各路资金为什么8元的时候没兴趣,12元的时候疯抢。    

    何时兴业也有这个场景啊...17元的时候不买,然后30元大家觉得特便宜。    

    昨天两个转债都没中,虽然才那么一点儿肉,还是感觉损失巨大。    

    市场里的各种公开信息,实在没有看得必要,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就毫无意义了。    至于专看自己持股的利好消息,那也只能是给自己打气灌灌鸡汤。    

    我是基本忽略各种消息,今天利空明天利好的接踵而来目不暇给,今天买明天卖最后只是肥了券商。    

    逢前一天有三个新股申购的,我的中签概率就会变得很大。    打开账户,年内第20签一品红果然静悄悄躺在那里,虽然肉不多,也足以安慰下最近不爽的心情了。    
    新股空窗期,今天中了2个转债,一共10个了,小红包一个个的也算马马虎虎吧。    

    转债还真不能都一股脑集合竞价卖出,还是得看看估值,2个林洋转债卖亏了。    

    现在居然把转债也当回事,有点儿搞笑。    

    持股萎靡不振,也没什么事干,打个债,研究研究估值,也算无聊中的有聊吧。    

    今年市场真实利率始终比较高,年底就更高了。    对应各种债,什么国债企业债都稀里哗啦往下掉。    这个情况,如果能贷到款就是赚到,千万不要急着还本。    可惜我当年比较愚蠢,早早把贷款都还掉了。    

    按照《21世纪资本论》的说法,资本必将越来越强大,占据经济增长点百分比也越来越大。    回顾过往20年,简直太有道理了。    

    国家对付这种食利阶层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诱导资本买各种债,就在资本洋洋得意的时候货币放水稀释。    20年来,一直是这个样子。    

    债,这个东西,长拿是一定吃亏的。    尤其国债,不让你吃亏就不是国债了。    

    按说早就应该加息,现在是硬挺着不加。    以后如何,那真是不知道了。    
    原来可以上杠杆的时候,而且所有债都是钢兑,自然也就不分垃圾债和优质债了,甚至越垃圾收益也就越高也就越抢手。    那时债市的收益还是很厉害的,收益大致轻轻松松上20%。    

    现在可没那么美好了,打破钢兑,一个个违约不还钱。    为了稳定,基本取消了散户买债的权力。    自然杠杆也基本取消了。    

    可以说债市的生态环境已经巨变,除了可转债,其他基本没有任何参与价值了。    

    回过头看股市,其实和10年前也已完全不同。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话并不完全对,应该说变化才是永恒。    至于怎么适应这个变化,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今天上海银行一字跌停,大概理由是限售股解禁。    如果明天继续跌停,那就有相当的投资价值了。    难道张家港行、吴江银行什么的不害怕吗?

    上海银行限售股东的成本很低,多年分红,成本甚至接近零,所以要不顾一切抛出。    大致这就是人们的共识了。    

    只能说,什么事情一旦形成共识,那真可怕!!!

    今日收盘277.4万,每天的节奏就是下跌再下跌。    还好,仔细看看其实压根没跌多少。    年底股债双杀也是平常的很。    
    今日净值287.2,今天一天回来了10万。    

    今年这个分化啊,越来越大。    不仅仅是28分化,2以内也分化的厉害。    尤其近日,匪夷所思的感觉。    估计和基金年底做排名脱不了干系。    

    持仓减了很多平安银行,暂时第一时间都加到兴业上了。    深市打新市值严重不足,不知下一步如何是好。    

    兴业持仓已到了326万,是近两年来单一持股最集中的阶段。    反正向下空间没有多大,向上就不知道喽。    
    另外,上海银行真是跌出价值了,可惜没钱抄。    

    当初江阴银行上市一周年那天,也是触及跌停,之后就是绵绵的下跌。    如果跌停时买入,那到现在也再无赚钱的时候。    

    上海银行情况还是不同的,估值比江阴银行好太多了。    现价持有已经没什么担心的了。    江阴银行...还早吧。    

    @米多發 2017-11-17 20:30:09
    上海银行的优势在哪,能谈谈吗
    -----------------------------
    估值啊,上海银行的估值和老银行股大致一样了,其他次新银行股估值大都还在天上。    

    短期不知道,也许解禁股的压力还会使它持续下跌一截。    但长期来看,这个价格持有上银是不会亏的。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7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股市论谈 最新文章
低位割肉,高位抢筹重复的小散命运!
11月,我是亏货,还是赢家?
我的短线成功率在80%以上。。。
如何用易经预测股市!百分九十的人都不知道
股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股市小白个人记录
我想放弃上学,做一个职业炒股人,现在很迷
仅仅记录一下自己,有时间的朋友也坐下来可
开贴讲缠论
请在这轮牛市中总资金翻了超过十倍的同学分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31 23:58:02  更:2021-08-01 00:28:55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