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股市论谈 -> 好好学习,慢慢成长 -> 正文阅读 |
|
[股市论谈]好好学习,慢慢成长[第7页] |
作者:chengv2005 |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7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厚朴基金震撼交易 2009年第11期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25日 《财经》记者 陈慧颖 经过一个星期的跌宕起伏,香港开埠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宗股票配售交易,5月12日在美国、中国内地和香港三地市场的注目下顺利收官。 以厚朴投资为首的投资团,一举接下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手中的135.09亿股中国建设银行H股股份,约占建设银行已发行总股份的5.78%,总价高达73亿美元。 在今年年初以来战略投资者退出中国国有银行的大潮中,美国银行此次出售建行股份,是最具震撼力的一宗交易。 无论交易规模、交易方式还是由此引发的争议,其影响都远远超过此前的数次配售。 “这是一笔独特的交易。 ”接近厚朴基金的专业人士表示,美国银行减持的既有压力与市场参与者的犹疑不定,形成了市场认识上的巨大差异,但“这种错配的机会很难再有了”。 出售之前 美国银行手中无限售条件的135.09亿股建行H股,早已在市场的视野之中。 在中国三大国有银行重组、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建行、中国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香港交易所代码:03988,下称中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98,香港交易所代码:01398,下称工行),分别引入了海外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 然而,金融危机不期而至,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美国银行、高盛等威名赫赫的战略投资者,在金融危机中均遭受了重创,减持中资银行以救急,渐成惯例。 在美国银行此次超大规模减持之前,今年1月,美国银行曾抛售解禁的56亿股建行H股,RBS则悉数抛出其持有的中行H股;4月,安联保险与美国运通则抛掉了手中已获得解禁的工行股票。 如果说在今年年初美国银行第一次减持建行之际,仍有时机、价格、数量的权衡余地,到今年5月,美国银行的情势就已如箭在弦,不得不发。 据建行一季报,截至3月31日,美国银行在建行共持有390.89亿股,占总股本的16.7%,其中有255.80亿股到2011年8月29日前,未经建行书面同意不得转让;余下的135亿余股在今年5月8日即获解禁。 而美国财政部针对19家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恰在5月8日公布,美国银行正是资本金缺口最大的银行,需要在半年内筹得340亿美元。 在压力测试结果宣布之前,市场便充斥了“美国银行抛售建行解禁股”的消息。 显然,这对建行来说并非福音,《财经》记者获悉,建行曾专门派员赴中东等地寻找接盘者。 然而,与此前抛压带来的银行股价下跌不同,建行的股票除了5月6日一度下跌4.4%,自5月7日起连续飙升,从每股4.75港元上涨到5.25港元。 “相较此前的数次抛售,市场流动性在5月初已逐渐恢复,全球大银行的一季报都好于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美国银行抛售带来的压力。 ”汇信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叶翔分析,“建行一季度的拨备更为充足,这一审慎财务处理表面上看固然降低了一季度的利润,实则为此次美银转售留了后招。 但建行股价不降反升的更大玄机在于,市场普遍相信美国银行将会通过私下配售的方式出让建行H股,因而不会给市场带来额外的压力。 在当时的香港媒体上,这一传闻的主角是中资银行的大股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投公司)。 5月11日,中投公司旗下汇金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汇金并无增持建行的计划。 近一年来,海外交易借中投公司的名义造势已非止一桩,今年早些时候,甚至传出过中投公司洽购奢侈品牌路易威登的传闻。 事后看来,股价上涨对最后的买家厚朴投资团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几个星期里,厚朴基金已在筹划接盘建行,并开出了估值区间。 至5月初,厚朴合伙人王忠信(Richard Ong)、董事总经理崔桂勇飞赴美国,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斡旋。 在股价连日上涨之下,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厚朴团队曾放弃谈判并返回北京。 5月11日,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下称淡马锡)也公开宣称,建行的价格过于昂贵,达成交易的可能性很小。 当日,建行股价应声而落6.6%,至4.90港元。 在虚虚实实的试探之后,5月12日,厚朴投资团终于与美国银行以其估值价格区间的上限达成交易,每股4.20港元的价格较之当日收盘价折让约14%。 5月13日,建行H股出现集中交易现象,全天成交量182亿股。 当日收于4.79港元/股,较5月12日下跌3.82%。 非常规交易 从美国银行公布的一份减持情况报告中,市场得以了解5月12日厚朴与其共同投资者的情况。 在美国银行减持的135.09亿H股中,有85.27亿股以厚朴的名义认购,共计45亿美元,其中包括淡马锡认购部分。 其余两家认购者分别为中国人寿和中银国际。 淡马锡本身就是建行的战略投资者之一,也是厚朴基金的主要投资者之一。 淡马锡在建行上市后曾小幅减持过建行股份,在5月12日交易之前持有建行5.65%的股份。 中国人寿集团及旗下的两家公司,则共购入27.68亿股。 一位接近建行的知情人士则称,中国人寿此举也算弥补了当年错失低价入股建行的遗憾,虽然入股价格已今非昔比。 上述人士透露,中国人寿原本有意入股建行,但由于国务院关于保险公司可以入股银行的批文较建行股份公司挂牌晚了一天,而失之交臂。 在建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后,中国人寿又向汇金公司提出入股建行的意向,但最终价格未达成一致,于是双方再次擦肩而过。 中银国际此次也购入22.14亿建行H股。 有人开玩笑说,中银国际的入场除因其是持牌券商,更可能是厚朴基金合伙人方风雷送给其前东家的一份礼物。 此前建银国际本拟参与认购,但终因与建行的血缘关系而作罢。 据接近此次交易的人士透露,此次交易组织甚为严密。 消息公布之前,外界未获得任何实质信息。 其原因在于投资谈判由厚朴一家承办,股份分配也十分简单:厚朴投资团、中国人寿和中银国际。 一宗可能引发市场震荡的巨额交易以私募方式化解,在香港市场并不多见,因而引发的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 最大的质疑声音来自于投资银行。 73亿美元的交易,对于投行来说,意味着数千万美元的收入。 这在漫漫熊市中,足以令一家投行“丰衣足食”。 今年1月RBS抛售中行之际,厚朴也曾直接从卖方手中购入三分之一的抛售股票,但显然无法与此次交易的规模同日而语。 一位接近美银的人士称,美国银行确实收到了多家投行递交的承销申请。 但在当前的市况下,没有人敢于硬包销七八十亿美元的大单,即一旦市场没有足够的买家,投行自己需出资买入认购不足部分。 因此,投行询价的结果只能是随行就市,其定价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在美国银行必须出手的情况下,这种询价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一轮轮地杀价。 ” 在上述人士看来,厚朴的优势在于,能在短时间内组织资金悉数吃下巨额股份,这除了免去佣金成本,还会对市场起到稳定预期的作用。 “像KKR、百仕通所做的类似案例,在美国比比皆是。 ”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何小锋表示,“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 PE)的特征就在Private(私下交易),无论从融资、谈判、交易方式到投资决策都是私下进行,这并不足为奇。 ” 与之相关的是定价问题。 厚朴投资团最终以每股4.20港元成交,较当日收盘价折让14%,这也令部分未能参与配售的投资者忿忿不平。 接近厚朴基金的一位投资人士向《财经》记者解释,4.20港元的定价依据来自于基本面,而非简单的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这相当于1.78倍的市净率,与4月工行减持时的市净率是一样的。 实际上,事后厚朴曾公开表示,已经做好了市场跌破4.20港元的准备。 事实上,对于这一价格,市场看法并不尽一致。 数家海外基金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4.20港元并不便宜,与厚朴接盘中行时的价格(当时市净率为0.8倍)相比,建行股价下行的风险不容忽视。 更戏剧化的故事发生在交易达成的第二天。 5月13日,市场发现有两笔建行的大宗抛盘。 其中,通过瑞士银行(UBS)卖出的建行股票高达7.58亿股,价格为每股4.88港元,共计4.6亿美元。 这相对于市价有2%的折让,但高于厚朴投资团的买入价0.68港元;而通过中金公司卖出的建行股票,也达到1.2亿美元的规模,价格为每股4.82港元。 消息传出,即有投资者怀疑是厚朴投资团出货套利。 不过,这一传闻很快被证伪,因为厚朴投资团的股票尚未完成交割。 根据美国银行事后的披露,中国人寿和中银国际的两笔交易于5月15日完成过户,而厚朴等海外基金购入的85.27亿股,则要等到5月19日和5月29日才能完成交割。 据《财经》记者从建行和UBS处了解,上述卖盘分别来自今年年初建行减持的接盘者和宝钢,其建仓成本均远低于市价。 “市场出现73亿美元的流通盘,早期的持有者担心未来的抛压,尽快获利出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香港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接盘者厚朴 这宗震动香港金融界的交易已尘埃落定,但厚朴对金融界的冲击仍余波未了。 厚朴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在海外设立、专注于中国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资金规模为25亿美元。 厚朴自成立以来共完成三笔投资,除了投资一家位于蒙古的铁矿,其余两笔均是以私募形式投资两家上市公司,即今年1月认购6亿美元的中行股票和此次接盘建行。 外界对厚朴此次交易的质疑多集中于两点:一是PE为何投资上市公司?二是资金从何而来? 对此,一位接近厚朴基金的人士表示,厚朴的相关协议允许其以私募形式投资于上市公司,并有联合投资(co-investment)的安排,因而此次交易的资金来源为厚朴的LP(投资人)和GP(管理人)的随机结合,而非传言所说的政府资金。 “PE的核心就在于Private(私下的)和Marketable(市场化)。 在价格与价值背离的情况下,以私募形式投资上市公司也是PE的特征所在,与公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的直接进入二级市场购买股票的方式截然不同。 ”上述人士表示。 接盘被抛售的中资银行,对于厚朴而言,是酝酿已久的策略。 2008年12月31日,UBS在三年锁定期满当天,将所持1.33%中行股份售出,其后,李嘉诚基金等参与中行战略投资的机构均开始减持。 至今年1月,RBS配售其所持108.1亿股中行H股时,中行H股承受了相当大的沽出压力。 最初UBS减持中行的时候,厚朴对于市场机会并无把握。 但随着中行股价一路走低,RBS面临国有化压力,厚朴才认定市场出现了价格与价值错配(mismatch)的机会,一是巨大的抛压与流动性不足之间的错配,二是欧美投资者对于银行股过于恐惧,只有亚洲投资者才有兴趣进入。 中行此后的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厚朴的判断。 厚朴接盘中行时的价格是1.71港元,目前已上涨至2.90港元左右。 《财经》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厚朴也曾想购买工商银行战略投资者安联和美国运通减持的工行股份,但在最后一刻放弃。 针对中国银行业的前景,厚朴合伙人方风雷曾在一次小型座谈会上表达过相当乐观的态度:第一,中国的宏观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枝独秀;第二,银行的好坏与金融监管息息相关,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处于最佳状态;第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重组并非一朝一夕,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对于贷款激增下中资银行不良贷款率是否会反弹的问题,方风雷表示,中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缓慢增加,但现在银行已经上市,不良贷款率作为核心的经营指标之一,定期披露,备受关注,因此不会出现重组之前的极端情况。 尽管在厚朴中行交易上获得浮盈,但对建行的定价市场尚无定论。 “银行板块在未来9个至18个月还是会有压力,4.20港元的价格并不算很便宜,但从中长期看,也许是个不错的交易。 ”一位欧资基金经理表示。 本刊记者温秀、本刊驻香港记者王端对此文亦有贡献 |
罗奇:中国增长模式缺陷 【《财经网》专稿/特约作者 史蒂芬•罗奇】在汉语中,“危机”一词包括“危险” 和“机遇”双重概念。 近年来,这个象征性的含义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现代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大国的崛起,源于该国在逆境中的关键时刻有所作为的意愿。 在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它正是这样做的——那次危机是中国崛起成为主要经济大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现在的情况也可能同样如此。 但这里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和前几次危机不同的是,现在中国并不一定真正认识到了当前危机的严重性。 这使它陷于一种更像是否认的态度,因而可能难以抓住危险带来的机遇。 当今世界正处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之中。 从“次级”(subprime)到“无等级”(no-prime),许多一度令人引以为豪的现代金融偶像纷纷被颠覆。 依赖资产并日益一体化的世界随即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 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二战”以来第一次全面收缩。 一反40年来平均每年3.7%的增长趋势,2009年世界GDP 1.5%的负增长着实令人震惊。 对于体量达到64万亿美元的世界经济,这一降幅意味着3.2万亿的世界GDP损失。 现代全球经济从未遭受到如此严峻、如此急剧扩大的“全球产出缺口”。 中国领导层需要加深对目前正在展开的这场全球冲击的认识。 只有到那时,北京才能真正了解本次经济衰退对于其长期成功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威胁。 但是,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表明,中国没有真正了解这一点——它依然在坚持过时的政策和经济增长战略,这些政策和战略预先假定,全球需求将出现标准的快速复苏。 这使中国对危机后的世界可能具有的本质性特征——即以美国为首的外部需求的长期疲软——准备不足。 中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瞄准的,恰恰可能是全球增长链上一个新的薄弱环节。 尽管存在以上这些令人担忧的失衡因素,新近变得过于自信的中国已经开始发力,为当前的全球政策辩论定调——警告美国不要采取无节制的财政措施,以致损害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投资的价值,并提议对全球货币体系进行重大修改。 中国的观点和声音很重要,需要认真倾听。 一个更健全、更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可以使全世界受益,但是,如果中国在自己国内的失衡尚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过于着力推动国际政策和机构的改造,它可能引发更多的不稳定——甚至可能是一场美元危机——而这只会使当前世界的局势雪上加霜。 这会使“危机”一词中的“机遇”逐渐丧失,危险逐渐增加。 这里包含着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悖论。 中国的自满 与“二战”后整个亚洲的经济发展努力相比,中国在以下这个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它将巨大的赌注压在了外向型经济增长上。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研究人员的计算,自20世纪80年代经济起飞开始,20年来,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翻了8倍。 这是亚洲其他经济体在其经济发展的可比较阶段所获成就的两到三倍。 此外,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一步增加了这一赌注:其出口占GDP的比例,从2001年的20%增加到了2007年的36%。 作为世界最大的开放型发展中经济体——2007年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达到了创纪录的65%——中国不能指望在这场全球经济冲击中得到特别优待。 事实证明,它并没有得到优待。 随着出口的直线下降,2008年四季度中国的GDP增长同比减缓到6.8%,与2007年的13%相比,这无疑是大幅减速。 重要的是,如果与三季度的经济活动相比,则2008年四季度的增幅接近于零。 此外,随着2009年初出口急剧下滑为负增长——1月、2月同比下降21%,可以说外部需求的冲击已经使中国经济增长嘎然停止。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对经济活动的这一罕见下跌做出了迅速的反应。 2008年11月,他们批准了一个为期两年的4万亿元人民币(5850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 农村发展、铁路、公路、机场以及电网建设支出占整个刺激计划的47%,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费用占25%。 中国官员喜欢称之为“积极的财政刺激措施”,它沿用了中国对此前的两场外部需求冲击——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0年-2001年的全球经济温和衰退——的反应方法。 那两次冲击中,以基础设施为主的财政支持填补了外部需求暂时下滑造成的缺口。 当全球经济恢复增长时,中国以出口主导的经济已经占据了最佳位置,因而得以抓住全球贸易上升带来的机遇。 在那两次,这一方法像魔法一样管用。 这一次,中国似乎在赌同样的结果会再次出现。 除了基础设施支撑政策,北京这次还对纺织、钢铁、装备制造、轻工业、物流等出口行业提供支持,作为最近宣布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一部分。 同时,它还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为出口商提供支持。 这些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广泛刺激政策,与此前的反周期稳定措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比较而言,中国政府对于国内私人消费的提振措施却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长期以来,这一直是其快速增长的经济的滞后部门。 政府向农村家庭发放了消费券,宣布了相对比较温和的全民医保计划——所有这些方面在未来三年的支出总额仅为8500亿元(1250亿美元)。 虽然这些支持消费的措施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在我看来,它们的规模太小,不足以扭转中国滞后的消费状况。 2007年,消费占GDP的比例跌至历史最低点:36%。 在建立社会安全网络,尤其是社会保障和养老金方面,中国需要采取比现在认真得多的措施。 惟有如此,才能降低因为担心而进行的过度的预防性储蓄,并建立一个基础更为广泛的消费文化。 由于未能肩负起内部再平衡的重担,中国目前正在指望通过以前一再证明行之有效的出口主导型增长模式,走出当前的经济困境。 实际上,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在其自己的以基础设施为主导的积极财政刺激政策上,而且还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政策措施的功效上,下了大赌注。 后一个预设条件,正好凸显了这一战略的最大风险。 如果如我所料,美国消费者刚刚开始一个为期数年的私人消费收缩期,中国最后可能会对外部需求的长期疲软大失所望。 正如1997年-1998年和2000年-2001年那两次一样,中国目前的刺激战略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需求的快速复苏。 虽然这一战略以前曾经行之有效,但是在当今这个被危机撕得四分五裂的后泡沫世界里,很有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不幸的是,中国政府在评估这一可能性时过度自满,这一点令我大为震惊。 由于未能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来使其业已失衡的宏观经济结构恢复平衡,中国面临着更加明确的经济增长下滑的真实风险。 对于一个历来重视社会不稳定的灾难性后果的国家而言,因为上述情况而造成的失业率上升,可能成为一个极为头痛的问题。 中国政府官员已经对依赖出口的进城务工大军的失业率上升表示担忧——他们承认,最近已有2000万失业工人返乡。 在外部需求迅速复苏的前景下,这一痛苦是暂时的。 但是,如果全球经济减速拖延得更长,中国工人的压力就会加剧——同样,社会不安定的风险也会激化。 政治“脱钩” 当然,经济力量并不是在真空中运行的,当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时尤其如此,因为不断增加的经济压力,经常会导致强烈的政治反应。 在这一方面,中国与其他任何国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陷于危机的情况下,它的政治机器聚焦的不仅包括不断上升的失业率等国内问题,还包括中美贸易关系等外部问题。 面对不断升级的挑战,中国经济的出口主导宏观战略的地缘政治范畴尤其自相矛盾。 最近,中国高层官员专门指出了两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重要问题——一是他们对美国国债缺乏信心,二是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问题。 温家宝总理公开和明确的表态,引起了对中国所持有的庞大美元资产投资安全的担忧,其中仅美国国债一项就高达7000亿美元左右。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加入了有关国际货币系统改革的辩论——也引起了对这个日益全球化和失衡的世界里,以美元为基础的储备体系稳定性的担忧。 中国提出这些担忧完全是合理的。 奥巴马政府警告,未来几年内,美国的预算赤字将达到上万亿美元,迅速扩大的国债规模对于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而言,无论如何都不应掉以轻心。 由于储蓄不足的美国经济可能长期保持庞大的经常性账户赤字,美元进一步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若果真出现这样的结果,中国所持有的庞大美元资产价值将受到重大影响。 但是,中国领导层在提出这些担忧时,仿佛它们与国内的宏观失衡没有任何关系。 这是中国的权力悖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如前文所强调的,中国目前依然严重依赖外部支持下的出口主导型增长。 正如以前一样,它将其反周期政策措施的着眼点放在抓住全球经济增长的下一次反弹上。 其货币政策——使人民币依然紧盯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是这一出口主导的增长动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货币体制有效地锁定了中国的政策,这些政策要求将其庞大的外汇储备不断转换成美国国债。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将外汇储备转换成美元资产的循环过程,人民币的价值将会直线上升,中国产品的价格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大打折扣。 反过来,这也意味着中国政府也是稳定的美元的既得利益者。 中国的底线是:除非它摆脱出口主导型增长、实现经济的再平衡,否则基本上不可能就最近对美元和美国国债表示的担心采取行动。 在该国经济缺乏内需支持的当口,将其外汇储备从美国国债或其他美元资产中套现,将削弱中国出口的竞争力。 因此,尽管中国官方有权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投资策略的完善性提出担忧,但是作为一个失衡的出口主导型经济体,它并没有符合其最大利益的其他选择。 因此,北京有关美国国债以及美元地位的抱怨显得空洞乏力。 美国“王牌” 由于中国对出口的依赖是如此之深,其他国家的政策和经济情况显然对该国有着重要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远在华盛顿的政策辩论的影响绝不可轻视。 在当前的政治气候下,对美国抨击中国的倾向不可掉以轻心。 在2005年-2007年期间,超过45个针对中国的贸易立法提案被提交到国会。 好消息是没有一个获得通过。 在很大程度上,那是因为这些提案是在美国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时提交的。 坏消息是,目前在美国,这两种情况都已经改变——繁荣变成了严重衰退,失业率也在急剧上升。 这意味着,美国工人承受的压力正在加剧——相应地,他们重新选举出来的代表也承受着同样的压力,并需要有所行动 。 在逆境中,美国政治机器的阴暗面通常倾向于寻找替罪羊。 华尔街是美国国内的原版替罪羊,中国则很可能成为国外的靶子。 华盛顿对中国穷追不放背后的“道理”,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是失业和实际工资压力的根源;二,美国贸易赤字总额中,与中国的双边贸易赤字所占比例最大;三、中国操纵人民币,这被视为其重商主义政策战略下的故意行为。 这些论点其实站不住脚。 首先,储蓄不足的美国经济并不是单跟中国的双边贸易有问题,而是与100多个贸易伙伴都存在赤字问题;其次,自从三年前中国放弃“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实际汇率)已经上升了20%多;再次,美国工人队伍当前的困境,也反映了长期以来美国对人力资本以及教育改革的投资不足。 不幸的是,在此痛苦和全国上下一片焦躁的时候,对于美国政客而言,指责中国显然要比对着镜子反思自己容易得多。 这增加了甩出一张最令人担心的“王牌”的可能性——在针对中国进行了三年的口头抨击和威胁之后,美国国会最终将会对中国实施某种形式的贸易制裁。 不幸的是,这种可能性再也不能轻易排除。 毕竟,美国新任财长盖特纳在他的任命听证会上挥舞起了中国操纵货币汇率的大旗,但幸好他后来转变了立场,没有在4月中旬的外汇政策评审中将人民币列为一种被操控的货币。 尽管如此,国会还是选择了在其最近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加入“购买美国货”的条款。 在其竞选过程中,新任美国总统在呼吁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重新进行谈判时,也反复提到了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的区别。 如果贸易制裁这一难以想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而且美国政治机器根据反华情绪采取行动,届时中国的反应将完全不同于上述底线战略。 在美国挑起对华制裁的情况下,我有理由相信,北京将会下令其外汇交易经理抵制下一轮美国国债拍卖,从而引发一场全面的美元危机以及美国相关长期利率的上升,这不啻是对伤痕累累的美国经济的重大打击,更不用说对世界其他国家了。 不错,对于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人中国而言,这想必也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事,但中国只会把这当作全面的经济攻击,民族自尊心会压过投资考虑。 简而言之,如果华盛顿选择发泄对中国的愤怒,我毫不怀疑北京会实施报复,抛售美元资产,变现外汇储备。 出“王牌”不过是一种可能性相对较低的结果。 随着明年或更短的时间内,美国的失业率向9%-10%的区域攀升,我认为国会在今年或2010年初通过针对中国的贸易法案的可能性,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 这样的法案要想获得通过,就必须获得广泛的两党支持,一路通过参众两院,并需要有足够大的压倒性优势,以防奥巴马总统否决政治上对他有利的抨击中国的热潮——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 总体而言,出“王牌”的可能性不值得过分强调。 但是在上述情况下,其后果是如此严重——与20世纪30年代初《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所犯的错误是如此相似,以至于有必要特别指出。 谜题 中国似乎知道它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和潜在脆弱性。 在两年前的全国人大闭幕后,温总理警告说中国经济“不稳定、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这一警告并非事出无因,它是在2006年初“十一五规划”颁布一周年之后提出的。 “十一五规划”的一个目标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向利用私人消费促进增长的更加均衡的经济结构的转型。 虽然在过去30年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国依然未能执行它的战略规划的这一重要方面。 具体原因难以确定,但是我怀疑它可能就隐藏在过去也曾使世界其他国家深受其害的同一种思维模式之中——2003年到2007年中期的全球经济大繁荣的诱惑。 在截至2007年的三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增长速度达到了令人震惊的12%。 尽管温总理的担心完全合理,中国的宏观政策制定者们似乎不愿意修改创造了如此非凡成就的配方。 然而,现在经济增长的减速表明,这实在是太失算了。 以出口为主导的中国,正在为未能重视温总理英明的先见性警告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一再表示要坚持对曾经自闭的经济体系进行改革开放。 这一转型已经收到了巨大的成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年均10%的累计GDP增长趋势,这使中国的人均收入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翻了4倍。 虽然这一成就是如此的辉煌,但是它建立在日益失衡的中国经济基础上。 与所有的宏观失衡一样,反作用的出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这一点只要看看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以及2009年的美国就知道了。 今天,失衡的中国经济面临同样的挑战。 这一失衡的体系撞上众所周知的“南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 正如它的总理在两年前所说的,那个在过去30年里为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做出了如此杰出贡献的增长模式,已经迫切需要大规模调整了。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亚洲其他国家——整个地区都依赖外需,并将自己的命运与以中国为中心的出口机器捆绑在一起。 但是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北京似乎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去迎接一个新的、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模式。 具有讽刺性的是,中国在它自己的宏观失衡问题日益严重的当口,却在世界舞台上表示出新的自信。 它的领导无比自豪地谈到,它的经济依然能够实现危机前8%的增长目标。 他们谈到中国经济可以率先复苏,并带领亚洲乃至世界走出衰退。 对于经济弹性的感知,使他们产生了新的自信,而这也造就了中国在全球货币改革和美国财政纪律缺失问题上异乎寻常的明确观点。 中国不断上升的自信心,以及随之而来对全球辩论的参与,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事实上,这应当受到鼓励。 中国以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它的国际地位。 它的观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当认真倾听。 作为一个5000年来习惯于向里看的国家,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外看。 这一巨变对世界而言只有好处。 但是,这正好凸显了最大的危险——中国在新发现的依赖外部需求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忽略了危机后世界长期存在的各种严重缺陷。 如果它不能使它业已失衡的经济实现再平衡,那么中国的高压攻势可能成为令人吃惊的昙花一现。 ■ |
华尔街投行不归路 《财经》杂志 2009年第4期 王欧 自2008年3月贝尔斯登轰然倒地,到当年9月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主动申请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以后,传统意义上的华尔街全能型投行至此已全军覆没。 经过上百年的锤炼,华尔街投资银行历经沧桑,然而从未遭此浩劫。 从早期以批发承销业务为主到经纪、投行、自营的全能型转变,从合伙制到上市公司,从轻资产到高杠杆,投行永无止境的创新图存,最终为何变成了一条不归之路? 投资银行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全能型投行的出现,是与商业银行、全能银行竞争、融合的产物。 金融服务的核心内容,概而言之,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制造(originating)、销售(distributing)和持有(holding)金融产品。 传统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各取其二:投资银行负责制造和销售,商业银行专于制造和持有。 传统投行的职能是制造一个有价证券,并把它销售出去。 事实上,早年的顶尖投行根本不做零售,只集中于批发业务,面对的只是些大客户,有价证券主要来自那些大的企业发行人,销售的对象也是大投资人,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公司实际上是两类机构。 对投行来说,这种模式对于资本金的要求非常小,也无需承担额外的资金负担,更谈不上高杠杆融资。 因此,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华尔街投行都是合伙企业,更注重“知本”而非“资本”。 商业银行的模式是“制造并持有”。 最典型的产品是贷款,制造贷款的目的是持有到期,获取息差。 这一商业模式的直接结果有两个:一是银行持有庞大规模的资产,二是短存长贷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的严重不匹配。 事实上,银行的短存长贷,是以自身承担资金期限不匹配风险的方式,保证实体经济实现“长存短贷”并得以顺畅运行。 这种资金期限的不匹配,使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但也使挤兑成为银行历来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美国历史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一直泾渭分明:商业银行是一种资金庞大、利润率相对较低、承担风险也相对较低的金融工厂;投资银行则素来是以人为本、四两拨千斤的金融贵族。 即使在1933年以前的混业时代,美国商业银行可以经营投资银行的业务,但投行从来不参与商业银行的业务,比如吸储和放贷。 然而,在过去的20多年里,金融服务业越来越强调所谓的“一站式服务”(one stop shopping),即一家金融机构同时制造、销售和持有金融产品,提供三种服务,也从三个环节盈利。 可以想见,这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大幅提升:首先它服务的门类要全,同时要关注零售和批发业务,既要兼顾投资也要兼顾销售;其次必须有庞大的资金规模,从依靠“知本”到依赖“资本”。 投资银行的这一转变,是基于经济形势、客户和竞争对手的调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投资银行要维持其高利润的“精品店”形象,必须脱胎换骨。 首先,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从所谓智力的游戏变成资金的赌博;第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大型投行中,古老的合伙制完全消亡,变成了清一色的上市公司;第三,薪酬机制也因之改变,从合伙机制到股份激励,这直接改变了投行的决策行为,制造了大量风险与收入不匹配的业务。 总而言之,全能型投行早已不是传统的轻资产型投行,也不再是基于合伙机制的投行,而是短贷长投、高杠杆运作、资金庞大的“巨兽”,与商业银行的区别越来越小。 然而,与此同时,对于投资银行的监管和保护却未形成类似商业银行的机制,这为此次金融危机深深地埋下了种子。 投行的这一历史性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如何检讨其间的利弊得失?新的模式是怎样逸出了风险控制的轨道?在转型初期,投行因其体量的变大一时间呼风唤雨,然而,缘何只因小小的次贷市场而变得噤若寒蝉?投行的监管机制出现了什么样的制度性缺失?未来的华尔街版图将会怎样?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事实上,华尔街投行近百年的历史表明,投资银行无论是分业还是混业经营,作为开拓创新、高利润的代名词永远不会消失,只是需要在不断的挫折中寻找更适合市场环境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 从批发到零售 上世纪初,华尔街投行的金字招牌要远多于现在,比如Dillon Read等,早就随着一轮轮的并购和破产烟消云散。 这一业态变化,与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美国的独立投行真正诞生,是在1920年以后、“大萧条”之前。 当时的混业是单向的,即商业银行都可以做投行的承销业务,但投行做不了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经纪业务刚刚诞生,规模很小。 然而,“大萧条”改变了一切。 从1933年开始,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包括证券法、证券交易法、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尔法案),此后又制定了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等。 这些法律使得资本市场从没有监管、自生自灭的状态,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立法最为密集、监管最为严厉的领域。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格拉斯-斯蒂尔法案,将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区分开来,直到1999年才被废止。 早期的投行业务不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主要依赖掌握技术和大客户资源的人力资本。 但“二战”以后,一些基础性的环境开始改变。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大量散户,小投资人数量日益庞大,零售经纪商应运而起。 当时,零售经纪商还不能对所谓一流投行形成挑战,在Kidder Peabody、第一波士顿以及Dillon Read等老牌投行巨头看来,Paine Webber、贝尔斯登、Smith Barney和美林等经纪商做的都是不入流的业务。 然而,随着战后牛市,尤其是“咆哮的60年代”的到来,老牌投行逐渐感觉到市场发展对资本金需求的压力。 首先是散户的力量持续增大,1962年到1970年有一个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资本市场上散户的数量增加了1倍,从1650万增加到3100万。 以当年美国人口的数量来看,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当时散户的平均持股市值少于2.5万美元,却占据了纽交所市场交易额的79%,这个数字到上世纪70年代共同基金鼎盛时期才降到了65%。 与此同时,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起来,对美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至此,为了满足发行人和投资人不同的需求,华尔街投行不得不去创造很多新的投资工具。 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科技,使得投行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牛市到来之后,经纪公司开始涉足承销业务。 上世纪60年代初,以散户客户为基础的四大经纪商美林、所罗门兄弟、雷曼兄弟、Blyth(当时被称为华尔街“所向披靡的四兄弟”)开始向以大公司客户为基础的老牌投行发起挑战。 摩根士丹利和Dillon Read由于没有零售网点,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越来越无力应对“四兄弟”的挑战,单靠证券批发业务已经不足以维持自身的发展了。 就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面,美国的承销业务市场就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美林、所罗门兄弟开始进入“十强”(TOP10)行列。 放弃合伙制 进入上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高通胀、高利率的泥沼,这也改变了金融市场的整体格局,进而改变了华尔街投行的业务范围。 在这个过程当中,原本用于农业的期权、期货等衍生品开始进入金融市场,金融期货、期权开始大量出现。 金融创新是横贯整个70年代最重要的主题,也引发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间的激烈竞争。 一个典型的创新产品,就是1977年美林发明的CMA账户,也就是所谓的“现金管理账户”。 当时,利率大幅上扬,投行发明了这种与银行相竞争的储蓄替代产品,快速入侵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使得银行的竞争力严重受损。 CMA账户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投资人在美林开一个CMA账户,只要在账户里面有现金,就可以开出支票或者提取现金。 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按照货币市场利率累计付息,因而规避了当年美联储对银行储蓄利率上限的管制,使其利率要远高于银行储蓄利率,而且基本上没有风险。 因此,大量储户把自己的储蓄拿出来放到CMA账户里。 此后,华尔街投行蜂拥而上,提供了更多的储蓄替代品,而商业银行为了回击投行的这种进攻,开始尝试提供证券经纪业务,这标志着美国在格拉斯-斯蒂尔法案后,商业银行和投行的业务开始走向混合。 与此同时,投行业务也越来越依赖资本了。 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企业开始希望投资银行能够为它们取得贷款或者提供资金担保,以保证他们规模日益庞大的并购交易和证券发行能够顺利完成。 投资银行在做传统的投资服务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为客户提供过桥贷款或替代贷款的业务。 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合并便显得是一种优势互补。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可以在批发和零售两个层次上为客户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改善商业银行较低的股本收益率;对于投资银行来说,可减少收益的波动性和增加基本实力。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发展,基于经纪业务的投行新贵,包括美林、Dean Witter等凭借巨大的零售网点和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更为激进地向老牌投行发起挑战。 至此,合伙制已经开始感受到新模式带来的压力。 从1970年到1999年,华尔街的投行纷纷放弃了合伙制成为上市公司。 尽管事后人们发现,上市后存在着激励不相容的问题,但放弃合伙制并非心血来潮。 合伙制企业核心的弱点是资本金的短缺。 由于账面上没有足够的资本,投行不能做足够的项目,也不能够对它的客户施加足够的影响力。 即使在合伙企业账面上有钱的情况下,它仍然处在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之下,因为当合伙人退休的时候,通常会抽走资本金。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收入的增长,华尔街投行合伙人变现的愿望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合伙人希望尽早退休,而投行显然不能再依赖这种传统的不固定的合伙形式来保证企业的发展。 除了资本金限制,合伙制的运营效率也有弊端。 在上市前,美林有117位合伙人,那是一个庞大而笨拙的组织结构。 每当美林需要新增资金的时候,管理合伙人(Managing Partner)就需要去敲每一个合伙人的门,跟每一个合伙人谈增资,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过程。 1970年,DLJ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投行,一年以后美林上市。 当美林上市以后,资本金超过了50亿美元,迅速成为投行界的龙头。 由于网点、资金的优势,美林在证券承销上的排名迅速提前。 当时的美林拥有250家营业部、50多万客户、2万名雇员,这三个指标远远超过华尔街其他任何一家投行。 “大即是美”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华尔街投行更加难以为继。 “围剿”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华尔街的金融壁垒最终被打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投行开始直接面对来自大型的非同行机构的竞争。 在9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全球化,投行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扩张。 许多大机构开始相信,美国的格拉斯-斯蒂尔法案被取消指日可待,导致大量的非投行机构开始进入投行领域。 同时,欧洲的全能银行也在全球布局,开始在美国华尔街与华尔街投行进行面对面的竞争。 在这一时期,由于监管制度的改革,使传统证券承销业务的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早期的投行不需要庞大的资本金,主要依赖掌握技术和客户资源的人力资本。 其中一个核心原因是,当时的证券发行没有包销的概念。 监管机构要求,拟发行证券的企业在提交注册申请以后,有三个星期的缄默期(Cooling Off Period),在此期间美国证监会(SEC)审查申请材料以决定是否批准注册。 一旦注册申请被批准,该证券即可上市发行。 承销商可以在这三个星期中寻找潜在买家,等上市注册获批时,拟发行的证券早就被预售一空。 在这种模式下,担任承销商的投行只需要从买家手中收钱,扣除自己的承销费,再将剩余资金转交给发行人就可以了,不用动用自己的一分钱。 因此,当年华尔街的大投行都是资本金有限的老牌投行。 它们有资本、有知识、有关系,能够在承销中占居主导地位。 缄默期制度虽然只是一个技术上的要求,但维系了整个投行业务的体制数十年之久。 然而,1982年美国SEC颁布的“415法令”,彻底改变了上述证券发行的预售模式。 “415法令”允许所谓的“储架发行”,就是说一个发行人可以进行一次性的登记申请,获批后再根据市场情况分批来发行有价证券。 对于股票来说,这种储架规则就导致了缄默期的消失。 因为发行人觉得市场条件好的时候,就可以把已经注册的证券登记更新一下,直接发行,不再需要缄默期了。 这意味着,承销商不再有时间预售股票。 行业竞争导致投行要获得承销业务,就必须保证能够把股票先买下来,再全部卖掉,即所谓的包销模式(Bought Deals)。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必须要有钱,对投行的资本金要求越来越高;其二,承销的风险越来越大,没有足够的销售渠道,就可能导致投行自己最后持有大量的新股(“发行发成了股东”)。 经纪业务的扩张,以及承销业务的包销化,使得华尔街投行彻底进入了一个重资本的行业时代,也使得原来轻资产的模式彻底告别了华尔街。 这对于老牌投行尤其致命。 1983年,摩根士丹利立刻从华尔街的承销业务榜上的首席掉到了第六。 1986年,摩根士丹利成为了又一家上市的华尔街投行。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华尔街开始了一轮并购浪潮。 这一轮并购浪潮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外行收购内行”。 美国运通收购了雷曼,Philip Brothers收购了所罗门兄弟,此时此刻,体量在华尔街似乎成为压倒一切的优势。 转向全能投行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欧洲全能银行开始对华尔街发起进攻。 此时的欧洲银行已经实行了比较长时间的全能银行的制度,它不区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银行可以参加所有的业务,包括投行业务、保险业务、经纪和交易等业务。 在规模经济的推动下,欧洲银行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收购华尔街投行成为一个有意识的战略性步骤。 在这轮整合当中,大量的投行被卖掉,导致20世纪初拥挤的华尔街投行版图,到了世纪末就已空空荡荡了。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收购了第一波士顿的全部股权,ING收购了美国投行Fuman Selz;然后,Swiss Bank收购了Dillon Read和Paine Webber,Dresdner收购了Kleinwort Benson等。 面对欧洲全能银行的整合,长期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美国商业银行与投行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松动。 1997年,Nations Bank收购了Montgomery(一家美国第二梯队的投行)。 1998年,花旗与旅行者合并,干脆就直接收购了所罗门兄弟。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之间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这个时候,大量的银行控股公司涌现。 到1999年底,美国一共有51家银行控股公司具有从事投行业务的子公司。 这是美国商业银行对投行的一次大整合。 到了21世纪初,华尔街的版图已经彻底改观了。 2004年,在全球承销业务前十名中,只有五家是独立投行,即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雷曼兄弟、野村,剩下五家全部是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银行。 由于后者可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华尔街的独立投行一直在节节败退。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五大投行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转型成为全能投行。 华尔街在世纪之交的调整,主要有三个内容。 首先是服务多元化,与商业银行对手一样,通过提供“一站式服务”增强协同效应。 以雷曼兄弟为例。 整合以后,雷曼兄弟只剩下三个一级部门:投行业务部、资本市场部和资产管理部。 投行业务部整合了包括股票承销、债券承销等传统业务,增强了作为财务顾问和承销商的能力,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这个部门下的二级部门,有很多是可以为客户提供所有传统投行业务的。 资本市场部包括ECM(股本市场部)、DCM(债券市场部)等,主要向客户提供结构化融资的方案,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加强和机构投资者的合作。 近年来发展最为激进的是资产管理部门,一方面它有权调动其他两个部门的资源,为公司的高端客户量身定做资产管理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在大力发展自营和投资业务。 资产管理成为潮流有着深厚的背景。 首先,当时全球范围内,已经呈现出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向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转变的趋势,因为后者的资产配置效率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 兼之全球流动性过剩,债券产品的收益率一再下降,使得高端客户对投资收益的波动异常敏感,各种套利的金融产品被开发出来,推动了资产管理业务的高速发展。 其次,在成熟市场上,公共养老体系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尤其是美国公共养老体系出现了严重的资金短缺和投资管理问题,而以401K等为代表的个人补充养老体系成为中流砥柱。 养老金的市场化管理,为资产管理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澳大利亚政府强令超级养老金(Super Annuity)必须交给市场化的专业机构来管理,对该国资本市场立即产生了强大的助推效应,资产管理成为投行必须占领的高地。 仍以雷曼兄弟为例。 它于2003年买了一家专业资产管理公司(NB),使其管理资产的总规模超过了1000亿美元。 业务模式的转型带来了对资本金的要求,但资本金的扩大又降低了资本回报率,而上市后的股东压力,则迫使投资银行加大了对高风险业务的投资幅度。 自此之后,以高盛为代表的投资银行集体滑向了高风险投资领域:结构化产品投资、对冲基金、PE业务纷纷向投行开放,高风险、高杠杆成为推动华尔街投行业务增长的巨大动力。 在强烈的市场节奏下,“红舞鞋”已经停不下脚步! 高风险的创新产品,成为市场流动性过剩、金融机构过度竞争的直接结果。 一时间,难以名状的金融创新,被人们认为是提高市场效率的润滑剂,金融机构可以从创设、销售和持有这些产品中分享效率提高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全世界的投资者,出于无知或者贪婪(或者兼而有之),把这种“金融炼金术”不断神化和泡沫化。 借助短期融资市场取之不尽的资金、眼花缭乱的金融品种,投行的总资产规模迅速上升,虽然还难以与商业银行相侔,但已足以与其直接竞争。 这种转变,也使得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越来越沉重。 传统上,华尔街投行总资产规模占GDP的比例只有1%左右。 但在危机发生之前,这一数据已经快速上升到8%。 这意味着,投行越来越靠资金而不是人力资本来开展业务,这是华尔街投行商业模式演进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到了20世纪末,华尔街投行形成了两大壁垒,上层是五大全能投行,下层是众多的小投资银行或经纪公司。 位居“食物链”顶层的五大全能投行,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挑战与应战后,实现了从合伙制向上市公司的转变,从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的转变,从单一业务向全能业务的转变,从轻资产向高杠杆的转变,在与全能银行的残酷竞争中,到21世纪初依然是金融世界的排头兵。 然而,世事成败转头空,全能投行搭建的辉煌大厦并非不磨之基,而只是一座流沙之塔。 在2007年一次小小的次贷冲击下,竟然溃不成军。 衍生品滑铁卢 华尔街投行在各方围截之下,奋发图强,抓住流动性过剩的契机,研制出大量衍生产品,并从中获取了令人震惊的暴利,一时间独领风骚,但同时也逐渐走火入魔,最终使之成为了全能投行自身的掘墓人。 然而,证券化、结构化并非简单的金融魔术,它最初的结构非常合理,有着扎实的市场基础和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通过证券化、结构化的设计,原本流动性很差的资产可以获得流动性,有效地分散了风险,提高了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 这就是最早的MBS的核心:通过资产的打包、分层,信用的内部增级、外部增级、信用评级等一系列金融手段,原本难以流动的房地产按揭贷款,得以在资本市场上自由交易和定价;原本集中在银行手里流动性很差的粘滞资产,能够分散到更多投资人手中。 这也是美国应对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储贷协会危机后的重大创新,对美国经济、房地产市场以及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功不可没。 结构化产品最基础的假设和价值在于,风险由更多的机构,更能识别风险、判断风险的资本市场投资人分担,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和抗风险能力由此得到加强。 基于此,结构化、证券化市场迅速发展,投行为此纷纷转型,普遍采取了新的OTD(制造-分销)商业模式。 然而,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人们发现这种OTD模式并未真正奏效。 金融机构创造出来的大部分结构化资产(尤其是在危机中损失最大的高信用等级部分),其主要持有人不是资本市场上种类众多的投资者,而恰恰是商业银行和全能投行自己——也就是说,OTD中的D(分销)环节没有真正实现,可谓自食其果。 这一奇特的现象有着多重原因。 概而言之,其教训主要有: 一是投行的产品部门制造出来的产品被卖出去后,买方恰是自己或是另一个投行的自营部门或资产管理部门。 所以,虽然这些产品是OTD了,但是销售的对象还是投行本身。 也就是说,投行的产品部门是在做OTD,但其他部门则是在做买入和投机。 而且,投行和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更多是在做投机而非分销。 二是产品设计中,由于引进了诸如CDS以及各种流动性担保和信用担保这样的条款和结构,导致最终的风险还是留在了产品的出售方投行身上。 OTD模式虽然“D(分销)出去”相当多的产品,但风险并没有随着产品本身被分散出去。 出现危机以后,人们发现,大量的风险实际上还是由这些金融机构承担的。 三是投行大量使用上述高等级的结构性产品做抵押融资,导致大量金融机构陷入连锁反应怪圈。 一旦这些证券产品被用来抵押融资,经过几次倒手以后,所有在这一链条当中的机构都陷入了这个风险的怪圈,中间的任何一环出了问题,所有涉及的机构都将跌入深渊。 这是此次危机金融机构最大的一个教训,即所谓的流动性危机的传播,是沿着金融市场的链条全方位扩散,“击鼓传花”的游戏并不只是最后一个人倒霉,所有“传花”的人都跟着倒霉。 最后,由于投行的衍生品投融资规模越来越大,使得在任何一个时点,任何一个投行都存在着巨大的库存风险。 也就是说,它包装的这个产品在还没有卖出去之前,一旦危机爆发,金融机构本身的库存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诚然,在这场衍生品盛宴中,投行遭受的绝对损失并没有商业银行等其他大型金融机构那样大,但它却是最先倒下的。 其原因除了自身规模与商业银行等相比仍然较小,还在于投行转型后采用的高杠杆盈利模式。 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的杠杆率都在30倍以上,加上SIV等表外业务的杠杆效应,华尔街投行的杠杆倍数可高达50倍-60倍。 这样,一旦风吹草动,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投行的高杠杆模式,事实上是基于短期融资市场的短借长贷,其原理类似于传统商业银行,因而亦被称为“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投行的投资损失,以及在经营过程当中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对资金的来源造成巨大的影响,导致借短放长的模式无法持续,从而引发对投资银行的挤兑效应。 事实上,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机构覆灭的导火索正缘于挤兑效应。 死于贪婪? 次贷危机以来,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华尔街之所以崩溃是源于过度贪婪。 然而,通过上述的历史回顾,不难发现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事实上,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华尔街投行没有一天不是逐利的,也从来不缺少贪婪的人。 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一战”后在以JP摩根为首的华尔街精英的主导下,缔造了极端苛刻的《凡尔赛条约》。 由于当初华尔街投行几乎包办了协约国的战争融资,因而在该条约中强行设计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严重摧毁了战败国的经济,间接引发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华尔街的贪婪表现莫逾于此。 事实上,与政府一样,投行的逐利性原本就是一个“必要的恶魔”(necessary evil),没有逐利的动机,市场根本不可能发展。 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有效的制衡和约束机制。 在次贷危机中,存在着大量夹杂贪婪与无知的故事,最典型的是CDS的发展。 大量CDS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用来制造合成CDO(Synthetic CDO),以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在这里,CDS完全承担了基础资产中的风险敞口,往往并不真正考虑出售CDS者的风险承担能力。 这种完全从买方角度出发投其所好的设计,事实上反映了买卖双方的贪婪心理,双方都不考虑产品的本质,只关心套利的可能,过去甚至有衍生品的定价与气候数据的平方或立方挂钩,可谓滑天下之大稽。 这些创新已经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蜕化成了各方追逐暴利的工具。 事实证明,这种整体性贪婪是无法通过市场自我调整的,只能通过外部的监管机制来制衡。 然而,次贷危机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市场和政府监管体系,也可能会同时丧失关键的预警和危机应变能力。 多数人都只看到了局部效率的提高,没有看到整体的效率缺失和风险的快速累积。 无论是“巴塞尔协议I”还是“巴塞尔协议II”,所有的监管体系都过度关注于对单个机构的审慎性监管,却丧失了对全局风险的判断和预警。 次贷危机再次证明,当金融市场出现大规模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对单个机构的监管是难以奏效的。 华尔街全能投行的覆亡,还再一次证明了虚拟经济本身并不是真正的财富之源,它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符合。 20世纪美国经济一直依赖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两个轮子的有机结合发展,从早期的铁路、钢铁到后期的汽车和制造业,实体经济不断更新换代,虚拟经济亦步亦趋,发挥了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 在上世纪最后的20年中,高科技的兴起体现了“知本”和“资本”的结合,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 然而,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高科技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基本上是由金融市场独领风骚,虚拟经济成为主要发动机,出现了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如果金融发展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为了发展而发展,那就会对市场造成系统性的危害。 事实上,在投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推动下,衍生产品的超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始作俑者投资银行最终也落得个“其无后乎”的下场。 投行向何处去? 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贝尔斯登托庇于商业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华尔街的独立投行只剩下一些专注于单项业务(比如并购、承销、经纪之类)的小机构。 而居于统治地位的投资银行的未来模式将会怎样,全能型投行还会不会卷土重来?这将是困扰华尔街的一个问题。 如前所述,全能型投行是一种包揽金融服务三大核心业务领域(制造、持有和销售金融产品)的尝试。 从目前来看,金融危机显然是对这一尝试的阶段性否定。 在金融危机的残酷解剖下,全能型投行暴露出了大量问题。 首先是上市之后“委托-代理”成本过高,激励约束机制过于短期化。 投资银行与普通的上市公司不同,它的主要资产是人,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委托代理成本。 其次是资产负债表过于失衡,缺乏稳定资金来源,过于依赖短期资金批发市场。 这些问题不解决,大型投行很难重振辉煌。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全能型投行能否回归本身是一个伪问题。 事实上,全能型投行,本来就是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融合的产物。 它本身的传统投行的模式和特征已经越来越淡,而拥有了现代商业银行的一切特征:第一,它的客户是普通居民,必须面向大众;第二,它必须负债经营;第三,它们都是长资产短负债,资产负债不匹配,越来越依赖资产的可变现性来获得必要的流动性支持;最后,全能投行的规模庞大,而且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影响越来越大。 从另一方面看,大型私募股权基金的出现,也在混淆着金融组织的边界。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盛已经不比百仕通更像投行,而百仕通也不比高盛更像私募股权基金。 因此,华尔街的金融机构正处在一个融合、混沌、创生的阶段,未来的组织形式难以预测,一切皆有可能。 惟一可以肯定的是,简单的“复古”(回到合伙制、纯粹的分业)已不能解决当代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历史上投行分业与混业的螺旋式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历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钟摆。 雷曼兄弟在上世纪80年代被美国运通收购,后者成为混业集团,后来又被剥离恢复成独立投行,随后发展成为全能型投行;旅行者与花旗银行先是合并成花旗集团,后来又把保险业务分离,最近又把经纪业务与摩根士丹利合资。 分分合合的故事,并不是依据分业、混业的概念来操作的,而是服务于股东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遵从于市场化选择的规律。 未来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投资基金的组织安排亦如是。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组织形式的变化,与监管制度的演进向来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金融机构的演生和变异,监管机制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 对于全能型投行的监管,已经使用了大量传统上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比如对资本金、流动性的要求;反之,对于全能银行的监管也必须兼顾到它的投行业务特征,因而对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的监管,必须对其高风险业务使用过去针对传统投行的监管理念。 这意味着,未来的监管主题将是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 在监管者的眼中,监管对象叫“投资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并不重要,是不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不重要,关键是看业务的性质来决定其适用何种监管理念。 反过来,这一监管方向的调整,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监管与被监管的博弈游戏仍将继续上演下去。 因此,华尔街的未来走向,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存在着单个因素间的线性关系。 隔岸观火 华尔街的震荡起伏,对于大洋对岸的中国并非一场遥远的戏剧。 事实上,由于中国的券商一直在亦步亦趋地效法美国模式,华尔街的悲剧有着极为强烈的借鉴意义。 目前中国的证券机构和美国处在完全不同的阶段,中国仍然是分业经营、有限度开放、投资者不成熟的格局。 分业经营意味着资金规模不重要,有限度地开放意味着外来竞争压力不大,投资者不成熟意味着市场创新需求不旺盛。 此次危机中,中国没有一家证券公司受到直接影响,就是基于上述原因。 那么,未来中国的券商会怎样?会不会发生类似华尔街这样的风险?答案是可能的。 事实上,中国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华尔街的进化萌芽。 首先,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其次,对外开放亦不可逆转,而且在不断加速;第三,投资者的成熟度越来越高,投资需求日趋多元化;第四,监管体制不断深化,放松管制仍然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在这样的环境下,重走华尔街过去30年的道路是非常可能的。 事实上,国内的券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面对华尔街投行二三十年前面对的类似压力: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外资金融机构渐渐侵蚀券商的传统业务,其结果必将是银行和券商同时向中间业务发展;商业银行也会涉足PE、承销、经纪业务等;券商则将不断扩大规模和业务范围,发展创新产品,比如现金管理账户等。 接下来,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华尔街过去发生的悲喜剧,就有可能像放录像般地在中国上演。 在这个意义上,观察和理解华尔街上的兴衰变幻,显然对中国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当我们看到,投行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而非人为制造的灾难,更多的是要心存敬畏。 面对这种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宿命,惟一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从实际出发,同时不断地借鉴总结别国的经验教训,悚然自戒。 倘非如此,就可能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作者为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研究员 |
环球股市难言见底 本文见《财经》杂志 2009年第5期 罗卓夫(Geoff Lewis) 尽管环球股市今年的开局只能用“愁云惨雾”来形容,但随后数月市场突然出现起色。 目前,市场基本一致认为,在积累了前期的大幅升势之后,股市很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调整。 可是,关于中期前景的展望,环球投资者们的看法却大相径庭,争论焦点就在于,股市是否已经跌至此轮衰退周期的最低位? 宏观经济数据见底? 在环球投资者当中,有相当大的一批人认为,股市已经见底,他们所持的第一条论据就是,当前的股价已基本消化了所有坏消息。 “见底论”者认为,既然经济的坏消息已经层出不穷,这场危机对经济可能造成的伤害应已明朗化,并已反映在股价之中。 其中有部分特别乐观的分析师甚至认为,牛市已在酝酿当中,他们乐于看见经合组织对二季度经济作出黯淡展望,认为经济学家们既已变得如此悲观,未来形势反而可望否极泰来。 “见底论”者相信,即使没有好消息,只要坏消息逐步减少,也能支持股市反弹。 这种理论颇具吸引力,而且在部分情况下也确实成立。 但如果据此来判断股市未来的走势,仍然面临一个艰难的问题:环球宏观经济真的已经到达或正在接近最差的时刻吗? 经合组织对于各国的经济展望,恐怕无法给人安慰。 该组织预计,环球实质本地生产总值2009年将下跌2.7%,2010年也只增长疲弱的1.2%;美国及欧元区今年预计将分别倒退4.1%和4.0%,而明年的实质增长亦将为零。 经合组织又指出,未来经济复苏的动力将有赖于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巴西和印度。 相关研究发现,金融状况紧缩通常需要四个至六个季度,方能对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产生完整影响。 由于此次金融紧缩最严重的阶段发生在2008年三季度,因此企业借贷成本升高、银行借贷标准大幅收紧,以及房屋和股票价格下跌对家庭财富所造成的负面作用,所有这一切影响目前还未完全展开。 该组织认为,这些困扰将在2009全年成为沉重的负担,令2010年上半年的复苏亦将非常疲弱,其中“工业七国”的经济将低于潜在增长率。 假如这种悲观展望变成现实,那么,股市之前的反弹就可能只是一场海市蜃楼。 另外,发达经济体的消费支出,也将是影响经济走势的一个关键因素。 作为经济衰退周期的典型特征,房屋价值下降、就业不稳定性升高、可支配收入下跌,以及个人被迫减债等,都将在2009年全年继续困扰消费者。 经合组织预测,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工业七国”今年的消费支出将下跌1.2%,明年的增长则将为零,而这将成为“见底论”者所要面临的最大压力。 企业盈利动力见底? “见底论”者的第二条论据是,企业盈利动力似乎已有改善趋势。 在此前的经济周期中,一旦企业盈利动力显示出明确的见底信号,即使当时经济衰退的最后阶段仍在展开,股市都会迅速开始复苏。 比如,标准普尔500指数就曾在1970年、1974年、1980年、1982年和1991年触底反弹,而那些时候距离美国失业率见顶仍还有相当长的时间。 有一个现象正令环球基金经理们感到万分欣喜,那就是主要地区的企业盈利动力,在连续数月的同步恶化之后,其负面程度已开始略微减缓。 在发达经济体中,机构经纪人预测系统的共识预测显示,美国及欧元区盈利评级的上调/下调比率在0.20倍水平趋稳。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市场出现好的数据,只是坏的程度有所降低。 事实上,预测评级下调的次数仍然是上调次数的5倍之多。 “见底论”的支持者们希望,企业盈利能在当前水平见底、回稳,然后在下半年开始改善。 但这种希望能否变成现实,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盈利预测的调整,是否已经追上世界贸易及工业生产急剧下滑的速度,又或者盈利动力尚未调整完毕,未来还会再爆发出一轮评级下调潮。 在“工业七国”当中,英国现时的盈利动力比率最佳,盈利评级上调/下调的比率为0.40倍,而日本最差为0.12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的盈利动力仍保持相对强劲的势头。 以绝对值计,新兴市场总体的盈利评级上调/下调比率高于发达经济体,为0.36倍,而新兴亚洲的比率更高达0.38倍。 日益明显的迹象显示,这些地区的盈利动力正在进一步改善,而这正是新兴市场在年初至今跑赢其他地区的关键因素。 市账率见底? 要判断市场究竟有没有见底,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市场的估值水平。 很多媒体评论都强调,股价已经跌至极低水平。 但是,由于2009年的盈利前景尚不明朗,使用市盈率或十年平均每股盈利,已无法准确衡量股价的高低。 惟有市账率,因为计算经过审计的公司净资产账面值,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经验显示,假如市账率跌至接近1倍,只要这家公司不倒闭,该股价就可被视做绝对低位。 按照这个标准去看,环球股市目前的平均市账率约为1.42倍,比较2007年上半年的2.5倍已大幅降低。 其中部分市场更显示极度价值,比如欧洲(不包括英国)的市账率约为1.14倍,日本约为1.05倍,而中国香港更是低廉到仅0.96倍。 投资理论认为,只要企业盈利能最终复苏,并且不再出现新的毁灭性风险,那么以五年至十年的投资期限来看,上述这些市场的投资价值已非常具有吸引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股的市账率仍然高于环球平均水平,约为1.75倍。 过去美国的股价偏高,可以解释为美国企业拥有较强增长率所致,但现在,这个理由恐怕已很难继续成立。 另外,新兴市场的市账率约为1.44倍,接近环球均值。 但在新兴市场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差别很大。 比如,新兴亚洲的市账率约为1.48倍;新兴拉丁美洲则偏高,为1.72倍左右;而新兴欧洲仅为0.97倍,反映了俄罗斯、匈牙利和波罗的海国家所面临的严峻宏观问题。 总体而言,假如新兴经济体未来五年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能够继续超过成熟国家,那么,新兴股市的市账率就有机会对成熟股市保持溢价,支持新兴市场的表现持续跑赢成熟股市。 首季度基金流向 正当很多投资者为市场见底的争论莫衷一是之时,我们可以来观察另一项关于最新投资趋势的有用指引,那就是环球股票基金的投资流向。 EPFR数据跟踪环球总额高达11万亿美元的投资资产,该数据近期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在2009年一季度,股票基金净流入的最大目的地居然是日本,共录得34亿美元。 这个结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但是,假如投资者寻求的是价值股,以及传统上较早复苏的周期股,那么日本股市在这两项中的排名的确颇为靠前。 另一个受惠于环球基金投资流向的市场是新兴市场,一季度共录得32亿美元的净流入。 从我们之前的论述来看,这个选择并不难理解,投资者显然是受到新兴市场以下这些因素的吸引:区内的盈利动力相对发达经济而言较为强劲,银行资产也较为雄厚,同时新兴市场未来很有可能将保持健康的实质增长率。 不过,在看好新兴市场总体前景的同时,投资者显然也对潜在的风险感到十分紧张,因此虽然部分新兴市场基金于季内获得大量申购,也还有不少基金出现赎回。 一季度,资产配置最分散的环球新兴市场基金,共录得45亿美元资金的买入,但投资较为集中的新兴欧洲、中东及非洲基金有11亿美元沽出,亚洲的区域基金也录得8亿美元资金的流出。 其中较为奇怪的是拉丁美洲基金,竟在一季度录得10亿美元净流入,惟一的解释可能是巴西市场较有吸引力。 另外,虽然中国市场继续表现良好,但亚洲区域基金所吸引到的资金流并非特别强劲。 在地球的另一边,欧洲在数月来首次录得净流入,为5亿美元。 我们对此应密切留意,观察这是否代表一项新趋势的开始。 但令人沮丧的是,美国和环球股票基金继续出现大量赎回,分别录得478亿美元及72亿美元的流出。 投资仍应谨慎 尽管造成信贷紧张的根本原因正在被解决,但银行体系内的问题仍然盘根错节。 本集团环球货币团队的内部研究发现,关于英国及美国的指标正在回升,但欧元区及日本依然疲弱。 这就说明,环球政府积极的放宽政策已开始产生效果,但不同国家的情况目前仍参差不齐。 我们认为,财政刺激方案的影响将在今年二季度逐渐渗透到实质经济,而美国按揭利率的下降,也显示货币供应终于开始放松。 不过,要确认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仍为时过早。 假如银行“有毒资产”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经济将很难出现有意义的持续复苏。 在此期间,我们应当密切留意一些关键数据,包括世界贸易趋势、库存/船运周期、机构经纪预测系统的盈利数据,以及美国和欧元区的银行放贷量等。 在环球经济衰退见底,以及盈利动力环境改善的迹象更加明朗之前,投资者都应保持谨慎态度。 今明两年企业盈利复苏及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比当前的共识预测更加缓慢。 但是,正如上面所述,随着避险心态逐渐消退,只要不出现意料之外的重大坏消息,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的增长溢价,将日趋有吸引力。 ■ 作者为摩根资产管理投资服务总监 |
华尔街“人才”何去何从 本文见《财经》杂志 2009年第5期 彭昕 有个朋友是生化系的教授,总是希望儿子在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能在高科技上有所建树。 他的儿子很出色,可是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一毕业就上了华尔街,在一家大银行做投行业务。 时值华尔街的盛世,第一年的薪酬就高达30多万,让老爸听了都不敢相信。 转念一想,又觉得这世道很不公平,儿子刚刚毕业,何德何能,竟然得到如此高薪的酬劳。 华尔街滥发奖金已为全美人民所唾弃,传统薪酬体系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所以,政府对华尔街公司薪酬的限制政策一出台,就引起了强烈反应,老百姓拍手称快,不少华尔街的高管却深表忧虑,认为由于薪酬的限制,最优秀人才将流失到那些监管较弱的行当或公司中去。 我觉得,人才外流这个问题,要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来分析。 人才“流失”趋势 从社会角度看,薪酬限制只是整个金融系统结构变革的一小部分。 经济学界有学者把这次华尔街的危机,最终归罪于虚拟经济的严重膨胀。 当然,助长危机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风险失控、监管失败,但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了它和实体经济的严重失衡,最终不是推动经济发展,而是炮制了一大堆金融泡沫。 因此,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必须重新定位,而政府加强监控,甚至国有化部分银行,都将是美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 《纽约时报》的外交事务专栏作家、曾获普利策奖的汤姆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最近写文章呼吁,美国到了需要重新启动的关键时刻。 他认为,美国的优秀人才不是在建造实际工程,而是在海市蜃楼般地建造金融工程。 在金融体制调整的过程中,人力资源会像汤姆斯·弗里德曼希望的那样,将被重新分布,使得优秀人才去设计汽车、电话、计算机、教学工具、网络系统、医疗器械,真正做些实事,造福人类。 这样的“人才流失”,对社会来说岂不是一件幸事?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既得利益者总不会拱手相送以往的特权。 曾飞扬跋扈的华尔街,自然不愿服输认错。 尽管领取了国家的救助,大通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的老总们,却不领政府的情。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总裁刘易斯(Lewis)表示:“我们最希望的就是提早付清国家贷款。 ”为什么呢?他理直气壮地回答:“答案很简单,我们不想要政府介入我们公司的日常管理。 ”于是,有些人开始担心银行真会提前还清贷款,导致政府救助的计划泡汤,甚至整个借贷系统陷于持续性瘫痪。 我觉得这些头头儿打肿脸充胖子,不过是逢场作戏,给手下人鼓气罢了。 就拿美国银行来说,国家为它提供450亿美元低利息的贷款,还让它1180亿美元的借贷享有国家保证。 刘易斯上哪儿去找这么廉价的资本?再说,没有国家的保证,谁敢和它交易?那样的话,美国银行肯定活不过下个星期。 尽管老总们嘴硬,却无法改变美国银行系统需要救助的事实,国家7000亿美元对金融机构的救市计划恐怕还填不满这个“黑洞”。 银行国有化的呼声曾一度高涨。 纽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鲁比尼(Roubini),被戏称为“末日博士”,因为他早在金融界的全盛之日就为它敲响了丧钟。 鲁比尼估算,美国金融系统的损失接近2万亿美元,多数银行接近破产。 他不断在各种媒体上大谈银行国有化,认为这是避免大萧条或日本式旷日持久经济衰退的惟一出路。 美联储前 格林斯潘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也表示:“可能有必要暂时对部分银行实行国有化,以帮助其快速、有序地重组。 ” 国有化的银行在经营管理、薪酬结构上,势必将与私有化的企业截然不同。 一位在花旗银行工作的朋友开玩笑说,自己马上就成了国家公务员,不再梦想什么巨额奖金,如果工资不降到邮局工作人员的水平,就已经觉得万幸了。 她甚至在考虑是不是转行。 这就涉及在个人层次上分析人才外流的问题。 重新选择不为失 我不认为人才流失会像华尔街高管担忧的那样,成为巨大的问题。 一是,想离开的人未见得有选择余地。 在华尔街这圈子里混得太久的人,换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工作时间越长,做的事情越精专,面儿就越窄,能跳槽的地方屈指可数,无非是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PE)和欧洲银行。 对冲基金在过去的几年,如雨后春笋,一批一批地冒出来,曾经和投行抢人才。 可是,金融风暴有可能席卷清除一半以上的对冲基金。 如今每天都能看到对冲基金关张倒闭的新闻,剩下的只好勒紧腰带来渡过难关,恐怕没有多少实力去高薪挖人才。 私募股权基金盛世中也曾广招人才,可是经过几年的草率吞并公司,债台高筑,现在也是自顾不暇。 百仕通(Black Stone)的股票,早从去年上市的31美元跌到可怜的几美元,似乎也不像是要大举招兵买马的样子。 瑞士信贷、巴克莱、德意志银行这些外国银行,因为不领美国政府救济,所以也不受其政策的管辖,可是,眼下哪家银行不是问题重重,危机四伏?即使想招兵买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二是,虽然华尔街的“黄金时代”过去了,罩在华尔街工作上的一圈光环消失了,但是有些人仍然会留下来,因为吸引他们的主要不是华尔街的名利,而是这份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挑战和满足。 关于华尔街的经典作品《说谎者的扑克游戏》(Liar’s Poker)的作者米切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最近特意在彭博通讯上写文章讨论“天职”(calling) 与“工作”的区别。 他指出,工作为你提供一份保障,也提供了一次机会来追求工作以外其他令你神往的东西。 可是,工作本身并不会让你满足精神上的追求。 而天职就不同了,它是令人信服并愿为其献身的一种活动,你会不惜为之付出一切的。 过去那些年华尔街的繁荣无疑粉饰了这份工作,它为许多人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有的人会错把“工作”当成“天职”。 现在好了,这种名利双全的日子好像一去不复返。 有些人就不免要三思而行。 这份工时长、压力大,动辄挨老板骂、被同事挤兑的工作究竟值不值得干?如果有机会,一些人会选择离开此行当。 我的那位教授朋友告诉我,银行大裁员,他的儿子不幸也在被裁之列,可我的朋友很高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儿子有了一个机会,可以认真考虑一下更长远的规划,这有什么不好?毕竟年轻,从头开始,并不为迟。 ■ 作者为资深市场人士,长期在美国对冲基金业工作 |
发展改革委:三批中央投资均集中用于六大方面 一、中央投资安排情况 去年四季度安排第一批中央投资1000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环境保护工程、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六大方面建设。 今年年初安排第二批中央投资1300亿元,投向上继续用于上述六个方面,在投资安排上进一步突出重点,拳头收得更紧,力量也更加集中。 今年4月份,根据国务院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后的工作部署,安排第三批中央投资700亿元,还是集中用于上述六大方面中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领域,其中包括配合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的项目。 二、中央投资项目进展情况 截至今年4月底,前两批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基本建成廉租住房21.4万套,正在加快实施煤矿棚户区民房改造10万户、采煤沉陷区民房治理12.9万户;解决约14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开工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60万户,建成农村公路约2万公里,农村电网线路4万多公里;基本建成近450个重大水利项目、290个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动物防疫体系项目5000个;建成高速公路445公里,民航航站楼1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约6500个、基层计划生育服务项目1140个,改造农村初中校舍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建成中等职业学校校舍约90万平方米;加快建设营造林约2900万亩,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283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3155吨/日,铺设管网2548公里等。 此外,第三批中央投资计划已下达560多亿元,其余的投资计划也将于近期下达。 三、扩大投资促进增长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贯彻落实,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针对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务院决定由中央财政代发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 二是经国务院批准,按有保有压原则调整了项目资本金比例,降低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需要加快发展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提高了属于“两高一资”需要限制发展项目的资本金比例。 三是加大了企业债券核准发行的工作力度。 今年以来,已发行企业债券1378亿元。 四是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今年一季度新增各项贷款4.58万亿元,其中新增中长期贷款1.87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 五是为加强中央投资项目管理,今年年初,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加强中央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4月份又紧急下发了落实地方配套投资和加快开工进度的明传电报,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做好项目实施工作。 同时,我们积极配合中央检查组开展对中央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发展改革委稽察部门及时下发了整改通报,发现一起纠正一起,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建设。 |
笔夫 市场关键词:IPO及油价 端午节前的行情堪称鸡肋。 而节日期间,国际主要金融市场也并没有出现方向性的选择,只有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走势明显强势。 5月28日一天上涨幅度达2.57%,并且再次刷新了年度高点,接近65美元/桶,这已经是一个令各产油国均能普遍接受的价格,所以,OPEC本周的会议决定维持原油产量保持不变,一方面,产油国认识到在全球需求持续衰退的情况下,一意孤行提高油价,只会使世界经济在衰退的泥潭中陷得太深,不利于产油国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主要工业国近期对OPEC组织施加的压力显然产生了作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这个组织显然也企图展示自己的责任感。 美国人对汽油的消费已经进入了传统的旺季,未来持续几个月的出行高峰将使各炼油厂商加大马力生产,这导致美国报告的汽油库存数量已经连续几周出现了下降,石油企业已经开始将那些漂浮在海上的巨型油轮开至港口卸油。 但是,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在油价接近70美元之时,可能会引诱产油国私下里加大开工开采数量,并且加大在期货市场套保锁定利润的力度,因此价格继续上行将面临相当大的阻力。 美元价格近几个交易日出现短期企稳的迹象,在周四晚美国NYMEX原油价格出现上涨的情况下,美元指数也没有创出新低。 美元在保持长期看贬的趋势下,也正面临着短期企稳甚至走强的可能。 油价的逞强,可能为A股市场机构拉高中石油进一步制造话题。 中石油A股价格的坚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和解读。 你可以说是一种补涨,但是恰逢IPO重启的消息一公布便伴随着谣言而一路上扬,这不能不说是由机构导演的对散户的赤裸裸的掠夺。 笔夫虽然之前也曾在探讨金融市场层面问题时提及中石油(13.66,0.57,4.35%)的上涨,但是却并不认为这样的上涨在当前市场境况下是可以持续的。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中石油带动A股指数上扬的同时,两市成交量显著萎缩,大部分股价在下跌,资金在持续流出。 靠一只权重股掩护机构出逃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 这样的反向指标已经充分表明,6月份对于证券投资人来说将迎来大考。 尽管有油价上涨作为掩护,但是节日期间成品油并没有如期上调,有关部门甚至出面辟谣,否认近期将上调成品油价格,而正是靠这一谣言,上证指数在节前最后一日大涨了44点。 我们且看后市新的说辞是什么。 市场认知的裂痕在这周再次拉大了,但是方向性的选择在下周就会有明确的结果。 政府方面已经充分认识到,一个丧失融资功能的证券市场,无论其指数涨得多么欢实,其对解决当前经济难题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对于决策者来说,现实的困难莫过于民间投资的疲乏状况。 大型国有银行热衷于将资金贷给那些有政府隐含担保的铁路、核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小企业所获资金支持甚少,而如果直接投资市场缺乏有效的融资能力,那么民间投资从何谈起。 要解决这一问题,启动IPO是起码的条件,随即加码创业板亦不为过。 在这样的重要性面前,政策因素对指数的短暂影响自然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在管理层已笃定启动IPO和创业板的背景下,机构企图以拉高指数来粉饰太平的做法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有限的增量资金流入几只大盘权重股使得更多的股票价格面临压力。 商品关键词:复产浪潮 对于既往趋势的留恋是投资人的习惯性思维,笔夫也不例外,对于商品市场来说,仅仅在半个月前,我还在维持着做多的思维,但是从上周开始,笔夫果断地改变了这一认识,开始中短期看空。 期货投资人并不惧怕出现偶然的认识失误,最惧怕的是缺乏及时向市场认错的勇气。 市场是残酷的,但同时也是宽容的,它会给你足够的时间来改变思维,让你朝正确的方向靠拢,目前市场仍处在这样的阶段。 笔夫查阅了自己一年来的博客,从2008年7月判断商品市场进入牛熊分水岭,主张看空一切,一直到今年2月底开始看多商品市场,尤其是铜金属市场,到如今,市场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上涨,上涨时间超过了三个月,我想,这已经够了,一个新的时间窗口就要到来了。 商品市场近一段时间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系于通胀预期,而与复苏关联不大,从微观分析,近期美元的暴跌维持了商品的强势,但从下周开始,情况似乎会有一些变化。 笔夫仍然认为,通胀预期在今后会长期有效,但是中短期内,市场面临一次向下充分调整的时机,6月份,我们将接受这一洗礼。 铜和锌的高位三角形整理已经进入尾声,下周将进行方向性的选择,从长期来看,基金属价格将会在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导引下逐步走强,但是目前面临着技术调整的压力。 基本面的改善也无阻沪铜目前的弱势格局,说明前期的涨幅已经较大。 有传闻称,中国国家储备局正向本地交易商出售新进口的电解铜,规模或达到5万吨,而4月中国的铜进口创出新高。 海关公布的数据统计,1-4月中国累计进口铜达133.6万吨,同比增长40%。 中国原铝和精炼锌库存正在提高,大量的国际库存转移至中国,对现货价格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得这些金属价格近两周的涨幅明显落后于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交易价格。 据估计,目前在公共及私有仓库堆放的原铝约有40万吨,精炼锌库存约50万吨。 这些库存足可以满足中国一个月的原铝需求和一个半月的精炼锌需求。 汽车产业方面,虽然中国的汽车销售热潮仍在,但是国际市场仍然萎靡不振,日本八大乘用车商本财年(2009年4月-2010年3月)的日本国内产量预计下降14%,回落至约30年前的水平,主要因素是出口形势继续低迷。 据估计,欧洲部分地区的汽车市场在政府新车置换政策的推动下可能出现回暖,但预计美国等主要市场将继续萎缩。 美国GM汽车债务重组的失败使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实际上已经步入破产的境地,短期内,相信其将对金属市场形成打击。 笔夫在前几次的分析中已经指出,短期内商品市场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厂商的复产浪潮。 去库存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价格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恢复,但是去库存化不能代替去产能化,在产能规模仍然存在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的复产狂潮使得价格短期内持续上行的难度加大。 CCTV《新闻联播》上周末在展现经济复苏的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上海石化全面复产的盛况,记者是想借此证明,经济刺激计划收到明显成效,然而对于商品期货投资人来说,这样的乐观情绪只能令人更加担忧,随着原油价格的启动,化工企业的复产潮最为突出,因而接下来对现货价格的打击将会更加严重。 宏观关键词:税改 过去的一周似乎没有什么天大的事儿,但是关于税改的事情仍然令笔夫这几天念念不忘。 我想该来的总会要来的,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将大把大把的钞票投下去了,今后可能还会投放得更多,钱从哪里来?当然是税收和银行。 今后财政还银行的钱从哪里来?当然还是税收。 今年财政收入出现了近来年首次负增长,而过去半年里,政府仍在不断地进行税收减让和增加出口退税以及消费补贴,决策者为收入和支出的巨大差额而忧心忡忡,地方政府因缺乏基础设施配套资金而绞尽脑汁,因而增加收入的想法自然在情理之中,这是一个二难推理。 两百年前大学问家李嘉图的等价理论此刻再次应验,即政府支出增加在将来是需要税收来弥补的,由此而产生的消费需求的变量从长时间来看是几乎相等的。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没有比这样的处境更显失公平:一方面政府巨大的财政支出最大的直接受益者是那些在市场上有绝对垄断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而如果将来政府通过实施税改增加财政收入的话,大企业、中小企业和居民将同时难以幸免。 无论是资源税、环境税还是房产税,其改革都将有效影响到宏观经济中产出、消费和储蓄的曲线,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未来十年的走向将产生实质意义上的影响,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来看,未来三至五年,对于税收的依赖将会日益加重,税收因素在未来宏观模型中将会占有更多的权重。 在华开展零售业务的花旗和汇丰银行上周出人意料地降低了存款利率,这是中国境内银行首次出现存款利率低于央行指导利率的情况,这说明银行贷款出现严重困难,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资金,而这出现在外资银行身上,表明中国市场化中小企业的投资需求仍在萎缩,推而论之,则是政府投资迄今为止仍没有真正有效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这不禁让人为复苏的持续性而担忧。 上周公布的浙江省发电量环比减少5%的事实也似乎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 地方政府财政的约束已经严重妨碍了中央4万亿计划的推行进度。 截至2009年3月底,18个省(区、市)335个新增投资项目,总体资金到位率64.03%,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到位率94.01%,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47.98%。 在这样的困难情况下,国务院的对策是,对各行业的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进行调整,除少数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项目外,绝大部分项目的资本金比例都已下调。 其中,普通商品住房项目投资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从35%调低至20%,成为此次调整受惠最大的项目之一。 资本金比例下调从实际意义来说,无异于央行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向市场注入更多的货币资金。 同时,这样的消息对于市场来说似乎增添了新的利好,但是背后也显示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所面临的难题,中期可能加重投资者的忧虑情绪。 |
北京市中关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开业 深圳小产权房可能将转正 房地产市场遭冲击 广东中山在金属行业筹建首个行业采购联盟 香港名人洪承禧被控受贿45万元 曾叱咤商界 澳门GDP连续两季负增长 正式宣告经济步入衰退 商务部酝酿出口全退税 重点为轻工和机电 上海5月最后一周商品房成交创百周新高 二套房贷被无原则放宽 山东房价进一步上涨 水电之都缺电之惑:三峡水电绕道宜昌 美企望借对华业务脱困 中国机遇论依然有效 美国商务部:美国经济今年一季度下滑5.7% 美国加州陷入破产危机 破除选民对施瓦辛格迷思 通用效应波及欧盟 德国政府批准麦格纳收购欧宝 通用可能明天申请破产保护 新华网:美国经济衰退趋缓但总体仍不乐观 指对方操纵汇率 俄搁置对白俄罗斯5亿美元贷款 普京说俄不准备向乌预付天然气过境费 国际油价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上涨 统计局:1-4月份工业利润降幅继续缩小 [4月用电量同比降3.63% ][发改委拟6月议油价上调] [新能源规划有望近期出台][840亿美元出口信保规模稳外需] |
与盖特纳打衍生品大战 最近一个周三晚上,驻伦敦银行家戴维·克拉克(David Clark)收到一个令人震惊的坏消息。 来自华盛顿的报道显示,美国政府将很快对衍生品实行新的限制性管制——克拉克相信,这一行动可能严重破坏伦敦和纽约的金融业务。 他代表批发市场经纪人协会(WMBA)适时准备了一份言辞激烈的声明。 批发市场经纪人协会是他所领导的游说组织。 但几个小时后,当他看到来自美国财政部长蒂姆·盖特纳(Tim Geithner)的提案时,克拉克却犹豫了。 “盖特纳写的或许不那么糟糕,”他说。 他还补充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目前“尚不确定”。 这也难怪。 直到最近,衍生品的技术细节还只是金融怪才们的兴奋点。 如今,它在变成一块政治上的烫手山芋,对银行利润可能产生巨大影响。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第一波政策改革浪潮关注的是应对危机的短期措施,如银行健康状况的“压力测试”,这一波改革浪潮释放之后,下一片疆土将是展开一场事关金融行业如何组织和运行的战争。 一度神秘莫测的衍生品问题染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衍生品不仅是银行现代业务模型的中心,而且直捣意识形态问题的核心,即金融机构应当拥有多达的自由摆脱政府监管,实现创新。 衍生品的公众辩论来得太晚了。 最近10年的前7年中,政治家——和消费者——基本上忽视了这块业务,而近几年,一场不寻常的革命已静静地展开。 当“衍生品”——一种工具,其估值“衍生”自其它产品——交易在30年前大规模起步时,还处在金融领域的边缘角落。 据总部位于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BIS)估计,本10年之初约有100万亿美元的未清算交易,到2008年末达到近600万亿美元未清算,是全球股票市值的16倍(全球生产总值的10倍。 ) 银行家们坚持认为,用经济术语来说,由于众多未清算合约是可以相互抵消的,这些令人瞠目的数字属于误导。 的确,国际清算银行估计,经过这样的抵消后,去年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实际”净值“只有”34万亿美元。 然而,由于银行一般对每份(全部)签署的合约收取费用,这600万亿美元重叠交易的存在十分重要。 此外,这些交易构成了一张复杂的交易对手风险网络,将银行和其它金融市场参与者困在其中。 在股票市场,大多数交易发生在受监管的交易所,在这里,买卖可以受到任何人的公开监督。 然后,交易在中央平台上得到“结算”,即使交易对手一方破产了,交易仍能完成。 某些衍生品交易——如政府债券期货——在芝加哥或伦敦的类似交易所进行。 而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有五分之四的未清算衍生品交易已通过私下交易,在所谓的“场外市场”交割了。 这意味着没有一个监督价格或交易的集中系统。 如果交易对手一方违约,也没有任何第三方来确保买卖得以完成。 虽然这个行业试图鼓励交易方在达成协议时提供抵押品减轻这种所谓的交易对手风险,这些安排总让人感到不够坚实可靠。 例如,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去年秋天破产时,市场就冻结了,因为投资人不能确定他们的买卖是否能完成。 还有更糟糕的是,由于交易是私下进行的,无论监管者还是投资人,都不知道系统中究竟哪里存在风险。 结果是,美国政府深信不能让保险集团美国达成了信用衍生品交易。 正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玛丽·夏皮罗(Mary Schapiro)所言:“场外交易衍生品,尤其是信用衍生品……造成了如今我们在清理的金融混乱。 ” 盖特纳、夏皮罗女士和其他人公布的提案试图用四个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他们要求所有“标准化”衍生品进行集中结算,以消除交易对手风险,即便这些衍生品不在交易所交易。 其次,他们“鼓励”该行业除了使用结算平台外,还使用受到监管的交易所(因为只有在交易所,投资人才能平等地获得交易机会和价格数据,而不是被迫依赖银行占支配地位的小型俱乐部)。 第三,奥巴马政府希望所有机构记录每一笔衍生品交易,以便监管者能够预防市场滥用行为。 第四,它要求收紧资本和抵押品供应的法规,以确保所有衍生品市场参与者有缓冲去弥补任何亏损。 这是一个激进的步骤,因为虽然银行已经面临这些法规,对冲基金、公司和美国国际集团这样的保险集团却没有。 还有更为惊人的,政府希望实施一项按比例增减的资本收费方式,以“掌控”交易行为。 受监管交易所进行的衍生品交易将比在场外市场交易的收取更低的费用。 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些措施似乎太过怯懦。 美国金融分析师克里斯·维伦(Christopher Whalen)辩称,消除系统性风险的唯一方法,是迫使所有交易在透明的交易所进行。 但他认为,鉴于场外交易行为是某些大型机构的主要利润源泉,银行必将做出反抗。 尽管在交易所达成的交易一般会产生几个基点的佣金,但场外交易能产生几个百分点的收入。 银行可以将场外交易收到的抵押品进行再贷款,以此进行补充。 “无论改革表面如何,但财政部的提案……场外交易市场仍牢牢控制在大型衍生品交易商银行手中,”维伦称。 “没有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其它遗留的场外交易商赚取的过高租金,大型银行就没法生存。 ” 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 Partnoy)原为衍生品交易员,现已投身学术界。 他认为,提案不够全面,因为它们只覆盖了“标准化”交易——不是在美国国际集团和其它地方引起灾难的复杂合约。 “把市场划分为某些标准化的、已被披露的衍生品,和某些未标准化、也没有披露的衍生品,[漏]洞只会变得更大,”他说。 相反,银行业抱怨改革走得太远。 大多数高级金融家愿意把部分交易行为放到结算平台上。 事实上,这种转变甚至在上周公布举措之前就已经在进行了——提供信用衍生品结算功能的企业今年就已开始操作。 某些大型经纪商,如毅联汇业集团(ICAP),也接受了有限交易所交易的理念——这不仅仅是因为毅联汇业就经营着一家电子交易所。 而银行家则反对应将所有行为引入交易所这一理念,声称这将压制创新并降低流动性,因为银行将不再有从事交易的利润驱使。 “强迫场外交易产品在交易所交易……将导致最终用户风险和成本的增加,”批发市场经纪人协会的克拉克说。 该组织称,英国的年金基金最近通过衍生品对冲,为自己节省了400亿英镑。 或者,按照英国期货与期权协会(FOA) 安东尼·贝坎伯斯(Anthony Belchambers)的说法:“此类监管压力将扭曲自由市场竞争并限制产品多样性。 ” 在现实中,美国政府计划将交易行为引入交易所,但要做到何种程度尚不明朗。 美国政府仍试图在可以感觉到公众愤怒的民粹主义政客和强有力的金融行业游说势力中间小心把握方向。 美国高级官员希望,按比例增减的资本收费方式会提供一个更灵活、更少争议的途径,而不是一纸禁令来改变交易行为。 毕竟,他们指出,用基于市场的“激励措施”来鼓励使用交易所交易,比政府绝对指令更容易符合美国人的自由市场理念。 但美国政府没人指望这场争论能迅速获胜。 而令盖特纳的计划倍受争议性的,是它的影响面超出美国政府的自身范畴。 盖特纳上周会见记者时施以口惠,称全球协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 然而,美国政府在上周的公开声明之前似乎缺乏与欧洲磋商。 欧盟委员会目前在准备制定措施,强制实施信用衍生品的集中结算,这有可能扩展到场外交易衍生品。 美国财政部官员以为,欧洲的措施将模仿美国的举措,但也不一定。 与此同时,伦敦的银行家们正准备利用大西洋两岸的任何监管差异。 “全部场外交易中,只有25%实际发生在美国,”一位驻伦敦的高级银行家说。 “因此我们认为,盖特纳的说法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改变……况且,即使欧盟同样行事,也只不过是把交易转移到新加坡或瑞士罢了。 ” 这样的想法解释了为何美国政治家不信任衍生品市场。 他们也勾勒了改革者面临的、噩梦般难缠的困难。 毕竟,过去30年中,有那么几次,美国政治家曾试图对衍生品施压——而每一次华尔街游说组织都予以还击。 一些观察人士,如奥斯顿与伯德(Alston & Bird)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及早期论战的老资格人士维拉·布鲁克纳(Willa Bruckner),就希望这次会有所不同。 过去,金融行业说服监管者,它有能力进行自我监管。 “但由于这次危机深度和广度太大,这些说法如今已不再那么有说服力了,”她表示。 不是每个人都认为盖特纳真的有心改革。 但有一件事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正如维伦所说,“[银行]业正严阵以待,[雇佣了]游说人士和律师大军。 ”准备打一场长期——或许可能严酷的——衍生品之战吧。 |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于宁】5月25日,国务院下发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下调的具体内容,其中房地产和交通运输行业的项目资本金比例降幅较大。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既是宏观调控手段,也是风险约束机制。 该制度1996年建立,并在2004年宏观调控中上调了钢铁、房地产等行业的比例。 目前,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背景下,该制度正面临新一轮调整。 据悉,发改委、央行、银监会等部门参与了相关政策的制定。 发改委投资司一位官员表示,在调整过程中,大家总体精神是一致的,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民生工程的贷款资本金比例可以降低,“两高一资”的要提高,但对具体的调整比例有些争论,这就要寻找平衡点,需要具体测算,我们同时也提出金融机构要独立审贷,自主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具体的贷款数量和比例。 此次调整主要分三类,一类是原来高比例的保持不变,如钢铁(40%)、水泥(35%)行业保持不变;一类是上调了,如电解铝从35%上调到40%,电石、铁合金、烧碱、焦炭、黄磷、玉米深加工这样的“两高一资”行业从20%上调到30%;另一类是下调的,其中房地产和交通运输行业降幅较大。 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资本金比例由原来的35%下降至20%,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政策可刺激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交通运输行业中,城市轨道交通的比例从40%降低到25%,铁路、公路从35%降低到25%。 交通运输行业历来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并以地方政府为主导。 今年前四个月,铁路运输业的投资增幅高达94%,很多城市在上马地铁、轻轨项目,但资本金匮乏的问题仍难以解决,这一政策有望大大缓解地方政府的资本金压力。 以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即将发行的150亿元债券为例,其中近百亿将投资于修建高速公路等项目,其中46.18亿元用于北京市六环路良乡至寨口路段建设项目,以及京承高速公路北京沙峪沟至司马台路段建设。 今年3月,该公司发行了100亿元可充当项目资本金的中期票据,其中50亿元就用于充实上述两项目的资本金。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河南省本级债务余额为524亿元,其中直接举债最多的即为交通部门,占省级直接债务余额的60%。 国家开发银行有关人士认为,如果按照“十一五”规划,这一政策理论上可以解决地方政府的很大困难,但总体上讲仍和实际需求有很大差距,只能减少部分压力,因为地方政府想干的事情太多、投资规模太大,投资冲动很强,实际缺口不小。 自去年底以来的信贷扩张过程中,银行新增贷款呈现“三集中”现象,即在行业结构上向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煤炭等行业集中;在客户结构上向大企业、政府投融资平台集中;在期限结构上向中长期贷款集中。 在项目资本金方面,一些地方或企业为绕过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障碍,以种种途径通过银行筹集资金充当项目资本金,致使一些项目或企业杠杆率接近或达到100%,对银行形成巨大风险隐患。 今年前四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5.2万亿元。 5月13日,央行与银监会联合召开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继续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应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进度,并重申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并重。 这样来看,项目资本金下调将带来的实际影响,还要看相关监管部门和银行自身的风险判断。 |
汽柴油价格今起每吨提高400元 中钢协拒绝铁矿石33%降幅 证监会发布券商分类监管规定 券商分A-E五大类11个级别 国际煤价创近三月新高逼近70美元 韩国5月份通货膨胀率降至2.7% 创20个月新低 传媒大亨默多克谈:报业绝不接受政府救助 美财长透露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下月在华盛顿举行 欧宝并购尘埃落定 英国汽车工人面临大规模裁员 盖特纳称美经济出现切实复苏迹象 希望中国放心 美官员称通用汽车1日申请破产 关闭11家工厂 通用77年霸业没落 无视日本车威胁市场遭蚕食 美国5月份失业率或达9.2% 可能创下25年来新高 IMF总裁:全球经济明年上半年复苏 |
中国终结美元地位为时尚早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杰夫•代尔(Geoff Dyer) 2009-05-25 中国正采取攻势。 北京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经济事务的旁观者,最近几周却宣布了一系列改造全球金融体系的举措。 所有这些举措都只有一个目标:终结美元的霸主地位。 上月中国表示,希望最终看到美元的主要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被一篮子重要的货币和大宗商品取代。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称,当前以美元为基础的体系,过于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攻击。 中国已经与阿根廷、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和白俄罗斯等国央行签订了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允许这些国家用完外汇后,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上周的举措牵涉到贸易。 中国和巴西开始就使用人民币和雷亚尔(而不是美元)结算的双边贸易方案展开谈判。 北京发现巴西政府是一个乐于合作的合作伙伴。 巴西一方面在国内实施保守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在国外摆出世界主义者的姿态。 情况不会迅速发生巨大变化。 美元地位是强大的经济现实的结果,而不是一屋子官僚所决定的。 但中国正埋下一些重要的长期伏笔。 突然之间,国际金融安排的干巴巴场面,变得充斥着经济力量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象征。 中国或许无懈可击地谈论着多边主义,但目标是提高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并限制美国行动的空间。 然而,对于中国对美元主导地位的攻击,奇怪之处在于,这在多大程度上是受到短期国内政治的推动。 在这一过程中,有关中国增长模式及其未来角色的真正重要的问题正被搁置一边。 中国国内一直对政府持有的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其中约70%投资于美国政府债券——颇有微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为什么一个仍旧贫穷的国家借给一个富国那么多钱?——尤其是在官员们不断警告美元可能暴跌的情况下。 中国政府还对关于其庞大外汇储备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的言论表示愤怒。 其中的一些愤怒是可以理解的——谁不认为危机的核心是美国的挥霍无度?不过,中国持有的巨大美元头寸,在部分程度上是自己酿成的苦果。 如果近几年人民币更快速地升值,中国经济或许不会经历如此涡轮增压式的增长,但另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也不会如此迅速地爆炸式增长,十分需要的向内需拉动型增长转变,也将更为深入。 中国政府批评美国不负责任的行为很容易,但只要中国拥有占国内生产总值(GDP)8%-9%的经常账户盈余,总账另一边的某国就必须运行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 如果中国希望其货币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它还将不得不进行其它的艰难转变。 首先,人民币还未能完全自由兑换,资金进出中国仍有一系列限制。 在美元更容易交易和对冲的时候,巴西出口至中国的商人,为什么会选择接受人民币付款? 如果中国能够用自己的货币向海外放贷——比如借给美国——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会加强。 但在中国出现一个深厚、开放的债券市场,由市场而不是政府确定利率之前,人们对这种人民币资产的需求有限。 中国有许多理由对这种调整保持谨慎——毕竟,金融危机不太可能让北京对取消资本管制更感到舒适。 但如果中国确实希望提升人民币地位,减少美国经济单边主义的空间,就需要应对这些问题——而不是签署在双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没有真正作用的协议。 -------------------------------------------------- 中国为何乐见强势美元? 华尔街日报2009年 05月 29日 1989年标志着中国加快推进经济改革步伐的开始。 由此带来的结果显而易见:中国目前是全球经济的第二大支柱,鉴于美国经济的脆弱,中国正变得日益重要。 美国如今在信贷方面依赖于中国,这一事实在华盛顿和北京都引起了很大的焦虑情绪。 上个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呼吁加强对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监督。 虽然他没有具体提到美元,但传递的信息却是明确的。 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政府一直感到不安,因为其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价值主要是因为美国金融机构的管理──或管理不善──而波动的。 温家宝的讲话,以及其他中国官员近期的评论构成了中国一系列并不那么微妙的暗示,即中国打算对其在美国的大量投资采取更积极的做法。 鉴于中国现在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和美国政府最大的海外债权人,共持有约1万亿美元的美国政府证券,中方官员最近的声明造成了美国的严重担忧。 对中国经济实力的不安并非今朝才有。 在2004年总统竞选期间,克里(John Kerry)就曾口头攻击过将公司业务外包给中国的“卖国CEO”。 2007年,来自纽约州的参议员舒默(Charles Schumer)和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参议员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在威胁对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方面找到了共同点,他们都指责中国通过操纵汇率获得了不公平的贸易优势。 尽管中国愿意购买美国债券让奥巴马政府得以制定出规模空前的支出计划,但目前的金融危机仍加剧了这种担心。 最普遍的担忧是,中国可能利用其美国最大海外债权国的地位给美国施加压力,获取本不可能得到的利益。 如果中国大陆要对台湾采取更强硬的立场怎么办?如果它拒绝向朝鲜施压,要求后者停止核武器计划呢?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将于下周访华的财政部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不久前就拒绝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此举立刻遭致了舒默和格雷厄姆对政府屈服于中国压力的抱怨。 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对中国手握悬于美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猜测:按我们说的做,否则我们就将抛售你的债券。 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并没有仅局限于某一党派。 在财政上持保守态度的共和党人也同民主党劳工领导人一样对依赖于中国感到不满。 虽然这是两党难得的存在一致看法的领域,但这也是两党的错误之处。 首先,中国不能哪一天突发奇想决定抛售美国国债,让美国经济遭遇重大损害。 由于找不到买家,中国甚至无法做出足以令人信服的威胁姿态。 如今,世界上有谁会买下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会冒进一步被美国经济所累的危险?人们普遍认为正是美国经济把全球体系拖入了对低质量债券的危险依赖。 德国央行肯定不会买,已经持有数千亿美元美国国债的日本也不会。 阿拉伯石油富国(包括沙特阿拉伯)的主权财富基金已经因在美国金融机构中的投资而遭受了冲击,如今它们还在担心手中的石油相关资产会进一步贬值。 即便有买家,中国在考虑是否抛售美国国债时也不能仅考虑经济因素。 中国在美国的投资既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也是政治上的决策。 它们代表着20年来中国政府和很多美国企业不懈努力将中美两个经济体联系起来的巅峰之作。 直到近几个月前,对美中关系的普遍看法还是中国生产便宜商品,美国人购买这些商品。 不过这只是一个错综 杂关系的一个方面,两国的关系还包括美国企业向中国消费者出售商品和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同时获得了显著增长。 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地把本国经济和政治稳定与美国联系起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验证了一句老话:如果银行贷给你100万美元,有麻烦的是你;但如果银行贷给你1,000万美元,有麻烦的就是银行了。 中国在美国有巨额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并不比美国更能容忍美国的严重崩塌。 中国采取的任何危及美国经济稳定的行动对双方都会造成破坏。 将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视为一种威胁,这种观点是对中国政府目标的误解。 中国认为,与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建立互相依存的关系,是保证中国繁荣昌盛的最佳途径。 中国当然希望自身能够发展,以便其富裕程度最终能与美国媲美,不过那将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 尽管中国的雄心壮志中有一定的竞争成分,但这更多是在资本主义框架而非民族主义框架下的竞争。 诚然,一些中国人质疑中国与美国的密切关系,就像很多美国人被中国在美国经济中的巨大份额触怒一样。 但事实是,没有中国的放贷,金融危机将会严重得多;而没有美国企业的第一手经验和美国提供的相当大的市场(尽管美国现在步履蹒跚),中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安然度过风暴。 未来的挑战是,要看到美中关系中的好处而不是威胁,明白21世纪将有不同于20世纪的持续繁荣之路。 这将是一条建立在中美经济体系相互融合基础上的道路,没有哪一方有绝对主导权。 |
商务部原副部长:出口退税优惠政策将近期出台 统计局官员:PPI较大降幅趋势8月前难逆转 黄光裕夫妇重新发挥影响力 国美权力结构现逆转 本钢确认失踪航班有4男2女员工其中一名是高管 公务员违规转卖配套房每套净赚近8万 传银监会批准交行北京银行入股保险公司 高盛售30亿股工行H股解禁股赚110亿 工行人士不置评 A股持仓账户数连续3周回升再创08年来新高 北京侦破冒用中金公司诈骗案 股民被骗7万余元 报道称IPO最早本周末开闸 市场影响将如何 证监会官员:创业板最大风险在于退市 买者自负 律师将为汪建中做无罪辩护 剥皮者疑成漏网之鱼 基金投资总监称聪明钱都去了香港 罗杰斯呼吁买H股 5月CPI与PPI可能再双负 进出口底部徘徊 专家预计5月信贷低于4月 称走势回归正常 传四大国有银行5月新增贷款占全部贷款的50% 中国非金融类海外直接投资已达1500亿美元 大陆采购团将在台采购4000万美元纺织品 央视:专家称本次油价上调是好事 幅度还不够 内陆首个保税港区在重庆开建 年底可能封关运行 能源局局长:下半年石油需求可能进一步下滑 5月新旧房交易量齐下降 业界认为房价不会跟跌 美房贷利率上升 可能扼杀楼市反弹 财富杂志评美国十大破产公司 通用汽车仅列第四 美媒:现在还不到中国给美国上课的时候 欧盟修改石油库存体系为与IEA同步 通用破产遗患全球 欧洲比美国还紧张 菲律宾一季GDP仅增0.4% 央行降息0.25% 巴基斯坦财赤占GDP为3% 到期外债36亿美元 盖特纳:经济若现复苏 美国将削减中期财政赤字 部分国家增储导致国际油价大涨 美国5月份失业率将突破9% |
通用将悍马品牌售给四川民企 两方正在磋商 预计价格不超5亿美元 中国持有1.5万亿美元资产 国务院批准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方案 报废270万辆汽车 拉动消费1000至1200亿 中钢协:6月底结束铁矿石谈判 尚福林:正建股指期货适当性制度 称支持好期货产品上市 IPO临近推升资金紧张预期 本季再融资预案规模1257亿 公海赌王以走私洗钱赌博发迹 卷入黄光裕案被拘 中石油专家称遗憾成品油调价未到位 国发能源因流动资金严重紧缺被迫全面停产 澳方称五矿与澳OZ矿业收购交易进入最后阶段 汤臣一品摘下最贵豪宅帽子 开发商涉嫌炒高楼价 奇瑞江淮重组悬念 奇瑞向鼎晖等基金出售20%股 秦港库存单月骤增近四成 煤价坚挺依旧 [煤炭进口大增 BDI反弹至年内新高 政策调控推高煤炭成本] 美加州现巨额赤字 施瓦辛格称没钱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变数 美破产十大公司 通用仅列第四 德官员称麦格纳收购欧宝最终协议望3个月内签署 东南非共同市场关税同盟成立在即 房市惨淡累及美财长 盖特纳豪宅贱卖不出改出租 英国无铅汽油价格上涨 每升超过1英镑 意大利一季财政收入降4.6% 工业指数滑21% 英国高档食府推全球最贵咖喱 每客2千英镑(图) 瑞士经济陷入衰退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季度下降 |
盖特纳:中国对美国有信心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周二说,他相信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经济有信心,他同时还赞扬了中国为帮助稳定全球经济而推出的刺激措施。 盖特纳敦促中国采取灵活汇率政策 美钢铁业以中国倾销为由寻求政府救济 美国联合钢铁工人工会正试图利用一起从中国进口轮胎一事作为突破口,要求奥巴马政府更严格地执行贸易法规,尤其是在涉及中国时。 中国对美国进口钢材展开反倾销调查 中投将追加购买摩根士丹利股票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周二表示,摩根士丹利计划发售22亿美元股票,公司将追加购买该行股份。 三菱UFJ将购买1,600万股摩根士丹利普通股 欧元区一季度GDP同比降幅创纪录之最 欧元区一季度GDP同比下降4.8%,为有纪录以来最严重萎缩,因商业投资大幅减少、消费者支出下滑且企业依赖于库存来满足市场需求。 欧元区4月份PPI创最大同比降幅 美国新签证政策有利中国理科学生学者 美国国务院说,它正在大幅缩短成千上万外国理科学生和自然科学家等待批准其赴美签证申请的时间,此举有可能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世行杜大伟出任美国对华经济特使 美国财政部选择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杜大伟担任美国对华经济特使,尽管外界对杜大伟有关救助措施的经济研究存在尖锐批评。 奇瑞汽车出售20%股权 奇瑞汽车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鼎晖投资等国内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出售了20%股权,筹资人民币约20亿元。 |
2009年 06月 03日 11:22 美国银行业“苦情剧”即将收场 银行正在享受轻松筹资的日子。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 Co.)和地区银行KeyCorp周二说,已经发行了总计87亿美元的普通股。 这样,自5月7日美国政府的“压力测试”结果公布以来,参加测试的19家金融公司发行的股票总值已经达到至少650亿美元。 通过发行无担保债券和将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银行又筹得了约200亿美元,使总额达到850亿美元甚至更多。 这样随着大部分银行走出衰退,它们筹集的资金明显高过了美国监管机构的要求。 资金迅速涌入,令大吃一惊的银行家们几乎难以置信,特别是大部分投资者在仅仅3个月前还都对金融类股避之不及,尽管当时金融类股已经跌了近40%。 一位银行高管周二说,现在筹资很容易,投资者们乐于大举买进。 这家银行最近通过公开募股筹集了资金。 一些参与了最近银行股票发行的投资者说,道理很简单:经济跌落悬崖的可能性正不断减小,从市盈率来看,很多银行看起来都很便宜。 新泽西州对冲基金公司Appaloosa Management LP总裁特普尔(David Tepper)说,世界末日式的交易已不复存在。 该公司持有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SunTrust Banks Inc.和Fifth Third Bancorp等银行的股票。 他还说,根据2011年和2012年的预期收益,银行业可能是市场上最便宜的行业类股。 知情人士说,Appaloosa参与了美国银行的普通股发行和优先股转换。 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的美国银行周二说,已经筹集了近330亿美元资金,现在认为总金额将轻松超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要求的339亿美元。 据参与交易的人士透露,共同基金和其他大型机构投资者在一些股票发行中一直积极买进。 由于这类投资者中有很多此前避开了银行类股,3月份银行类股开始大幅飙升时,它们的表现落后于大盘。 本月交易的火爆是以略低于市场价格的水平增大金融类股风险敞口的一个机会。 尽管投资者热情高涨,业界专家们仍担心势头可能会减弱,甚至一些安排股票发行、鼓励客户迅速行动筹集资金的投资银行家也有类似的担忧。 自3月9日以来,Keefe, Bruyette & Woods Inc.大型银行股票指数已经飙升了87%,相比之下,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的反弹为34%。 穆迪公司(Moody's Corp.)旗下穆迪投资者服务(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的分析师们周二警告说,背负该公司所评级债务的美国各家银行明年全年将面临4,700亿美元损失。 如果经济继续恶化,银行的损失可能膨胀至6,400亿美元,同时穆迪也很可能加快下调银行债务评级。 穆迪的分析师们写道,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银行业需要政府持续的资金和流动性支持计划,可能还要进一步深化,否则将会有众多银行陷入破产境地。 纽约一家银行的一名管理人员说,投资者似乎对任何一点微小的好消息都深信不疑,同时却忽视了银行状况不佳的危险信号。 他将银行业比作接受重症监护的病人,其病情已经稳定,但仍然处于危急之中。 他说,人们会被一桶冷水当头浇下。 一方面来看,投资者对银行业的未来比银行管理层更满怀热情。 投资网站InsiderInsights.com的研究主管莫兰德(Jonathan Moreland)说,接受压力测试的银行中有15家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筹资,但近期没有银行高管宣布买进了自家银行的股票。 InsiderInsights.com位于纽约,跟踪公司高管的股票买卖模式。 举例来说,今年1月和2月,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首席执行长刘易斯(Kenneth Lewis)和摩根大通(J.P. Morgan)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戴蒙(James Dimon)都大量买进了自家公司的股票。 美国银行股票目前较3月低点上涨了263%,摩根大通上涨118%。 美国银行发言人斯蒂克勒(Robert Stickler)拒绝就刘易斯为何未在公司股票反弹期间买进更多股票发表评论。 刘易斯今年早些时候买进的40万股股票已经实现了逾200万美元的帐面利润。 斯蒂克勒说,刘易斯做了一笔很好的投资。 另一个可能的警示迹象:英国银行股周一下跌,此前阿布扎比王室成员、同时也是阿布扎比国际石油投资公司(International Petroleum Investment Co.)董事长的Sheik Mansour Bin Zayed Al Nahyan决定出售所持大量巴克莱集团(Barclays PLC)股份中的一部分。 巴克莱股价自1月以来涨了5倍,Sheik Mansour此次出售股票将获得15亿英镑(25亿美元)的利润。 摩根士丹利周二发行23亿美元股票的大买家是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简称:中投公司),中投公司以12亿美元吃下4,470万股,其在摩根士丹利的股份也增加到9.9%左右。 这是去年初全球金融危机开始恶化以来,中投公司对欧美银行的首桩重大公开投资。 三菱UFJ金融集团(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也同意买进1,600万股摩根士丹利股票,其股份由此增加到大约20%。 |
1944年6月6日,美军增援部队正在诺曼底海滩登陆。 |
从2008年底至今,外国战略投资者获得的真实利润约为250亿港币,而且还不包括持有股份期间获得的红利收入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 ■ 张明 美国银行将抛光建行? 建行5月14日发布公告,美国银行向境外基金、中国人寿(24.53,0.01,0.04%)等出售135亿股H股,转让价格为每股4.2港元。 美银对外出售已过锁定期的135亿股建行H股股份,占总发行股本约5.8%。 建设银行(4.94,0.04,0.82%)新闻发言人表示,美国银行减持后仍持有建行约255.8亿股H股,约占总股本的11%。 美国银行迫于资金压力减持的行为是市场行为,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仍将继续。 其实,市场对于美银再度减持建行早有预期。 2009年5月8日,美国财政部对美国19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终于出炉。 其中10家商业银行需要合计增资746亿美元,而美国银行成为最大的困难户,需要增资338亿美元。 因此,美国银行极有可能会为减少资产负债表压力,而再次出售部分解禁建行股份。 这不由得引发我们的关注,为什么外国金融机构手中的中国商业银行股票屡屡成为这些机构渡过难关的“救命稻草”?外国“战略投资者”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上究竟赚了多少钱? 美国银行在2005年10月成为中国建设银行的战略投资者,最初以25亿美元现金认购了191.33亿股建行H股股份,每股成本约为1港币,持股比例为8.52%。 2008年,美国银行两度行使认购期权,增持手中的建行H股。 2008年5月27日,美国银行以每股2.42港币的行权价格从汇金公司购买60亿股建行H股,持股比例上升至10.75%。 2008年11月17日,美国银行以每股2.8港币的行权价格从汇金公司购买195.8亿股建行H股,持股比例上升至19.13%。 要计算美国银行赚了多少钱,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计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看美国银行在增持建行H股时行权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 例如,2008年5月27日建行H股的收盘价为6.65港币,这意味着与在市场上增持流通股相比,美国银行通过行使认购期权赚取了每股4.23港币,合计253.8亿港币的账面利润。 再如,2008年11月17日建行H股的收盘价为4.11港币,这意味着美国银行通过行使认购期权赚取了每股1.31港币,合计256.5亿港币的账面利润。 简单相加,通过行使两次认购期权,美国银行获得了510亿港币的账面利润。 然而,上述计算方法存在一个明显问题,即这是用公允价值(Mark to Market)方式计算的账面利润,不能反映美国银行的真实收益。 因为只有当美国银行出售建行H股落袋为安之后,才能真正算出美国银行赚了多少钱。 要运用第二种方法,也即历史成本法来计算美国银行赚了多少钱,就必须要等到美国银行出售建行H股。 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宣布以每股3.92港币的价格出售56.2亿股建行H股,持股比例下降至16.6%。 这56.2亿股的购入价格如何决定呢?我们应该注意到,美国银行与建行的股权认购协议的锁定期一般为3年,这意味着美国银行在2008年增持的建行H股要到2011年才会到期,这就意味着美国银行出售的建行H股属于在2005年10月购入的最初一笔股票。 因此,在出售这批股票的同时,美国银行可以确认每股2.92港币,合计164.1亿港币的利润,这可是真金白银,而非虚幻的账面利润。 现在我们再以同样的方法来计算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与瑞士联合银行(UBS)在对中行的股权投资上获得了多少真实利润。 2005年下半年,RBS以8亿英镑购入中国银行(3.72,0.00,0.00%)108亿股H股股票,平均每股价格为1.18港币。 2009年1月13日,RBS抛售掉手中所有中行股份,价格为每股1.71港币。 这意味着RBS获得每股0.53港币,合计57.2亿港币的真实利润。 2005年下半年,UBS以5亿美元购入中国银行33.8亿股H股股票,平均每股为1.18港币。 2008年12月31日,在锁定期结束后第一天,UBS宣布出售手中全部中行股票,价格为每股1.93港币,这意味着UBS获得每股0.75港币,合计25.4亿港币的真实利润。 如果简单相加,则从2008年底至今,美国银行、RBS和UBS抛售建行与中行股票的行为中,外国战略投资者获得的真实利润约为250亿港币。 必须指出,上述利润还不包括外国战略投资者在持有股份期间获得的红利收入。 |
第二波金融海啸推演 2009-06-04 第二波金融海啸无法阻挡 我认为,第二波金融海啸的到来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 正在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只是全面债务危机的引爆期,美国债务高企这一结构性矛盾即将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这场危机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次级房贷危机。 第二阶段,违约海啸。 首先是调息导致月供陡升,从而出现大规模违约。 大规模的违约导致整个固定证券市场定价体系的混乱。 这一阶段分上、下半场:上半场以五大投资银行倒闭,“两房”被接管作为核心事件;下半场以美国的商业银行被国有化作为标志。 第三阶段,美国商业银行国有化完成以后,美国政府将会海量增发国债,这就导致利率火山喷发,长期收益率狂涨,所有融资成本同步上涨,从而严重打击美国现在的实体经济,债务进一步上升,融资成本更为高涨。 最后导致越来越多的资产脱离美元资产,形成美元冰河期。 这是第四阶段,我们还没有时间表。 但随着第二波金融海啸的呼之欲出,危机朝着第三阶段发展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爆发时间:2009年4~9月 我预测第二波金融海啸将在今年4~9月爆发。 如果说第一波出现问题的核心是按揭抵押贷款中间的次级贷,那么次级贷爆发实际上是有准确时间表的,我们根据利率调整的时间表,基本上可以准确地判断整个次贷危机爆发的一系列时间点。 在2007年底,我们已经非常准确地看出,到2008年6~8月,会有集中的大规模调息发生。 这导致美国许多家庭的资金链断裂,尤其是次级贷款人。 这个过程会引发整个固定类收益产品的价格出现紊乱,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如果这种逻辑成立的话,那么第二波的演绎是类似的。 我们认为第二波将发生在企业债、金融债这个领域,它的一个核心点,爆发最薄弱环节就是垃圾债。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垃圾债券违约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段,我们就可以得到金融海啸第二波发作的时间表。 从现在掌握的垃圾债券违约这个情况来看,今年的3月到10月,垃圾债违约率会上涨3~5倍,很可能从现在的4.5%发展到突破20%。 这个时间段,我觉得酝酿着重大的危机。 引发原因:垃圾债券 半年以前,我们看到的危机主要是集中在美国按揭抵押贷款市场。 这块市场规模大概是13万亿美元。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新危机爆发点,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规模市场,包括美国的地方债券、企业债、金融债、信用卡债和一系列的像消费类贷款、学生贷款、汽车贷款等。 这一块总规模加在一起是25万亿美元,是按揭抵押贷款市场的两倍左右。 在这个市场上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衍生产品的结构,跟按揭抵押贷款是类似的,规模是更大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半年以前由次贷问题所引发的整个按揭贷款市场及其衍生品出现重大危机,已经导致了整个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重大混乱。 这一次企业债和金融债领域出现的大规模违约,将集中发作在垃圾债券市场。 垃圾债券类似于企业债中间的次级债,它及其衍生产品出现重大危机的话,其规模和影响力将大于去年次贷问题所引发的第一波金融海啸。 以海啸的规模来衡量的话,如果说第一波是浪高60米,那么第二波有可能是180米,是3倍于第一波的规模。 冲击对象:商业银行 金融海啸第一波主要冲击的是美国的影子银行系统,也就是美国的投资银行和跟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机构,包括保险机构、对冲基金。 第二波冲击的重点和中心地区将是美国的商业银行。 不光是美国,包括欧洲商业银行体系在内的大型商业银行,将是第二波金融海啸集中冲击的核心领域。 当然也包括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但是核心将爆发在商业银行体系。 现在,最明显的突发事件是欧美一系列大型商业银行出现不景气,它们只有两种可能:要么破产保护,像雷曼那样;要么被彻底国有化。 比如说美国的20个最大商业银行,集中地出现三五家被彻底国有化,或者陷入破产保护,这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一个事件。 当然也包括欧洲,欧洲很可能也会出现若干家商业银行被彻底国有化,这些都可以作为金融海啸第二波的标志性事件。 以前我们主要分析美国,但是现在欧洲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很可能金融海啸第二波存在两个爆发点,一个在美国,另外一个在欧洲,尤其是东欧引发重大的债务危机,导致货币狂跌,最后拖累西欧,像德国、奥地利、瑞士这些国家信贷的质量,导致他们的商业银行体系也出现重大危机。 这两个爆发点有可能是同时爆发,也有可能是一边先爆发,把另外一边给拖下水,或者把两边互相拖累,一起进入恶性循环。 因此,现在我们还不好判断可能先出问题的到底是欧洲银行系统还是美国银行系统,或是两者同时出问题。 当欧美同时出现商业银行重大危机的时候,全世界金融体系都将受到更加严重的冲击。 这样的话,会使其他国家,包括日本、南美和亚洲的一系列国家都受到波及,其冲击力很可能比去年更加严重。 扩散:储户资金安全 尽管第二波金融危机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巨大冲击,但由于美国、欧洲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大家银行存款彻底损失掉的可能性并不大。 比如说美国,现在已经把每个账户的保险额从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也就是说,只要你在银行一个账户的存数不超过25万美元,你的存款就是安全的。 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像AIG,政府也不能允许它破产,政府必须要用财政来贴补它,或者是直接拯救它,或者把它国有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的投资是安全的。 政府最后要拯救它,一定要用其他地方的资金来补救,如果现在钱不够,比如说奥巴马政府,现在预算赤字是1.5万亿美元,如果拯救的资金量太大,钱不够,就只能通过增发国债。 增发国债如果在市场上销售不畅,很可能是美联储来购买,这样的话,会导致基础货币投放,或者国债供应过剩。 在这两种情况之下,实际上都是在稀释美元的含金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大家都是有影响的。 美国救市思路出了问题 人们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人说是华尔街的贪婪,有人说是美国政府监管不力,有人说是借贷者盲目。 这些都构成了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但是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 根本性的原因出在上游,也就是美元的发行机制导致美元发行过量。 上游危机却下游施救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处在一种无节制的发行状态,它既不受黄金刚性制约,又没有国际组织监督这种软制约。 在这两种制约都没有的情况下,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美元也不例外。 几十年积累下来,美国实际上是通过一种铸币税向全世界搜刮财富。 这就必须要以增加国债、增加贸易赤字作为代价。 从1971年到现在,积累了多年的美元发行机制造成的美国债务增加,已经到了53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即美国的国债、所有企业和私人的总负债。 这就构成了一个债务的堰塞湖,在这个堰塞湖上游,积聚了大量的压力。 现在金融系统就好像是一个堤坝,已经越来越不堪承受这么大的债务压力,出现了裂口和决堤,导致下游洪水的泛滥。 这是这场金融危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 从本质上看,这场金融危机是一个债务危机。 现在各国的救市方法,却主要集中在下游拯救流动性。 但这场危机真正核心的问题是上游的支付危机,从流动性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上游的支付压力的。 美救市行动未针对支付危机 美国救市的主要资源并没有花在解决上游支付危机这个问题上,而是用来拯救下游的流动性,也就是说90%以上的救助方法全部是帮华尔街去补窟窿。 但是纳税人包括企业所承受的重大债务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有人做过估算,现在美国政府已经投入到金融机构的担保也好,直接注入流动性也好,还有一系列购买它的股份也好,总额已经是数万亿美元了。 如果把这笔资金直接用到上游去替纳税人还钱,去消除按揭抵押贷款本质的原因的话,那么上游的危机已经得到缓解。 关键这个东西就涉及到一个公平性的问题。 你到底是把救助的主要方向放在整个华尔街,放在整个金融系统,还是放在拯救纳税人、拯救消费者上,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 在我看起来,如果是拯救银行的话,实际上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你解决了一批烂账,上游的经济在不断地恶化,老百姓不断出现下岗、被裁员,上游的违约将会持续不断地爆发。 也就是你清理完一批烂账之后,过不了多长时间,新的一批烂账又会形成,而且这一系列救市方法都以增加政府的负债为代价。 这样的话,会导致整个上游的压力持续不断地增加。 奥巴马抱薪救火 我认为现在大家所采取的办法是没有效果的,非但没有效果,很可能会加重危机和使危机复杂化。 奥巴马政府试图以借更多的债务来缓解债务危机,他是抱薪救火,按照这种思路救市是不会奏效的。 目前由政府出钱来购买银行的坏资产,等于在洪水暴发的下游去抽水;向银行注资,就如同在加固堤坝,而上游还在继续下暴雨。 我们倒回去看2007年小布什团队,包括他们2007年发表的一系列言论和他们对市场的判断,应该说90%的判断都是错误的。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奥巴马团队能不能比小布什团队做得更好呢?从现在的分析判断来看,他的救市思路是有问题的。 这场危机已经是非常庞大的危机,它的调整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奏效的,无论是谁,哪怕是罗斯福在世,要想拯救当前这场危机,也不可能是半年,或者是一年,就能把这场危机给彻底解决。 中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应对 通过这场危机,我们发现,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一方面储蓄量非常大;而另一方面中国很多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这种企业极端缺乏资金。 在危机中,我们需要转变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路,同时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该大力推动金融创新。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要转变思路 我们现在主要是把外汇资产当成一种普通的货币,很强调它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实际上,货币背后对应的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劳动产品和服务、高新技术和各种矿产资源。 对于外汇储备的管理,我们应该转化一种新的思路,在危机之中,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财富的控制力,而不是外汇储备的票面价值。 中国现在应该趁着国际资源价格偏低这样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大力在全世界,利用外汇储备资源,去控制各种各样基础的资源和资产。 这个是当务之急,而且是必须要做的。 第二,应当适时和适量增加黄金储备,因为黄金是硬资产中间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以前可能过多偏重于美国国债、“两房”债券和一系列金融类资产,现在应该关注实实在在的硬资产。 中国应该是大力推动金融创新 中国应该大力推动金融创新,这个概念听起来好像有点奇怪。 美国之所以出问题,不就是因为金融创新吗?其实不对,美国出现问题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它的债务负担过度,美国使用了过度的杠杆。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老百姓和企业,它的杠杆比率是比较低的,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中国应该适度放开这个杠杆比率,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比如说做到三倍杠杆,它是非常稳定和安全的,这中间需要大量金融创新的工作。 对美国来说,它可能是创新过度,但是对中国来说很可能是创新严重不足,导致巨额储蓄和实体经济没有办法实现对接。 抱团过冬企业与政府需整合 面对金融危机,许多企业采取抱团过冬的方式。 在我看来,光靠企业之间抱团还不行,企业和政府必须要形成一个有效的整合。 也就是政府在很多程度上必须要出面,比如把国资委属下的国有资产进行整合,整合在一起之后,有一个进行融资的平台,而且必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公司主体。 由于地方政府的信用等级和地方财政的担保,它应该是具有信誉度比较高的评级。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由它在债券上进行发债,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募集到大量资金,来帮助企业过冬,这应该是各个地方都可以采取的比较有效的办法。 其实政府对企业这种救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能不能落实资金的来源,有没有钱。 如果没有钱是拯救不了企业的。 那么这些企业之间也应该相互形成一个统一体,跟政府绑在一起,形成抱团过冬这样一个局面。 只有通过这个方式,才能有效地度过这个寒冬。 中国经济走向取决于国际形势 展望下半年中国的经济走向,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当然还会有一定的刺激经济措施,但是这个刺激在市场中能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金融形势。 比如说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整个经济体系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能够筑底,能够开始反弹,那我觉得中国的判断,基本上就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是国际金融市场继续恶化和整个周边的情况不太理想的话,我们很多形成现在这种判断的基础就会被弱化掉,所以说最后会怎么样,还有待观察。 来源:《商界评论》杂志 |
平安或耗资200亿入主深发展 2009年06月09日 06:5821世纪经济报道 一切情理之中,却又在预料之外。 6月8日,中国平安[0.00 0.00%](02318.HK,601318.SH)与深发展A[0.00 0.00%](000001.SZ)双双停牌。 按后者的公告,一宗重大事项正在筹划之中。 自此,三载绯闻、几度亲疏之后,中国平安迎娶同城深发展的“时间窗口”终于打开。 据本报从两间机构高管及投行界获得的消息,本次并购的路线图很可能是:中国平安集团首先以现金认购深发展定向增发的新股,再接盘深发展现第一大股东新桥投资(Newbridge Asia AIV III,L.P.)所持全部股份,进而与平安银行进行全面整合,最终实现其“金融控股”公司愿景。 通过本次交易,已将银行置于与传统保险同等重要位置的中国平安,将获得一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银行牌照、网络和客户资源;而多年饱受“资本金之渴”的深发展,也将通过增发计划将其资本充足率由8.53%提升至10%以上,并借用平安的品牌、资源等协同效应。 最令市场关注的,莫过于本次交易中国平安将拿出多少“真金白银”获得深发展多少股权。 6月8日下午,有未经双方证实的投行消息称,平安是次最多买入10亿股,这意味着除接手新桥目前持有的5.20亿股外,深发展最多向平安定向增发4.8亿股。 按6月8日深发展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20.00元计算,当前新桥持有的市值为104.08亿元。 而据接近本次交易的人士介绍,此次定向增发的方案与2007年11月深发展与宝钢集团洽谈未果的方案类似,以定价基准日(深发展董事会批准交易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且不含该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计算。 根据万德数据,8日深发展停牌前20日的均价为18.02元,其90%价格为16.22元,以增发4.8亿股计,平安将出资77.85亿元。 如此方案成行,中国平安将为本次交易最多耗资181.93亿元。 而据中国平安2009年一季报,该公司尚可在集团层面承担这一费用。 截至2009年3月末,平安集团所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货币资金分别为163.35亿元、25.11亿元与24.31亿元。 对于这场“双赢”交易,双方的公关部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均仅承认“确有影响股价重要事项即将发布”,但对并购事宜则“不予置评”。 而至截稿时,新桥方面未回复记者相关问题。 接盘新桥的可能路径 181.93亿元,这笔巨资并不会由中国平安集团一次性付出。 “平安与新桥的交易,很可能是一次性完成”,8日下午,一位接近交易的投行界人士告诉记者。 按他的说法,平安是次接盘的,不仅仅有新桥半个月后获得流通的2.04亿股,还包括目前仍在锁定的3.16亿股,“产权交易所是个不错的途径。 ” 按昔日新桥资本与深发展立下的“澶渊之盟”,6月20日乃是新桥首批认购股份的接近时点。 在2006年的谈判中,新桥接受了三年战略持股锁定外加一年自愿不上市交易转让的条件,这意味着在20日及之后2年的该时点,新桥将各有1.04亿股、1.04亿股和1.39亿股获得流通。 考虑到这些股份在深发展近年中派送转增(2008年中期10送3)因素,并加上新桥对深发展认购权证的行权部分,6月20日之后,新桥手中实际可流通的筹码达到了2.04亿股。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桥继续持有锁定股份,从交易价格上来说可能是有利的。 但目前其母公司TPL的现金困境却可能无法让他等那么久。 ”该人士表示。 按深发展6月8日20元的收盘价计算,当前新桥持有的5.20亿股市值104.08亿元,较其22.36亿元的初始投资溢价365.47%,亦与该机构较早前撤出韩一银行5倍收益的预期相差不大。 按以上新桥退出路径,斥资百亿之后,中国平安便可获得深发展的控制权。 全盘接手新桥所持股份之后,若加上子公司平安人寿在二级市场中的持有部分,平安持有深发展的股权比例可达6.61亿股或21.00%。 定向增发几何 而对于深发展来说,定向增发补充核心资本,是本次交易带来的关键益处。 因此,增发数量及定价,成为本次交易方案的另一关键之处。 资本充足率、尤其是核心资本充足率偏低,一直是近年来困扰深发展业务扩张的桎梏。 2009年一季报显示,深发展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53%和5.23%,在同类中型股份制银行中排名靠后。 按中国银监会提出的2009年底该类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0%的要求,显然还有一段路要走。 而8日接受记者查询的深发展内部人士亦坦陈,10%乃是该行2009年度的工作目标。 继2008年3月25日与同年10月24日,分别发行了65亿元与15亿元次级债券之后,深发展又于2008年10月的股东大会上通过未来三年发行不超过100亿元次级债券与80亿元混合资本债券的决议授权。 就在2009年6月1日,该公司刚刚公告称,完成15亿元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 而无论是次级债券还是混合资本债券,所能补充的仅仅是银行的附属资本,却无法提升其核心资本充足率。 在过去的一年中,该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仅靠2次认购权证行权进行了些许补充。 在2007年11月30日,深发展曾与宝钢集团签署定向增发协议,向后者定向增发1.2亿股募资42.18亿元。 按当时深发展的非公开发行预案,“募集资金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 但随着其后深发展股价的滑落以及监管层面的种种因素,这宗已在双方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的交易最终不了了之。 如今,随着平安入主深发展的正式动议,通过定向增发新股的形式补充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模式再度被摆上桌面。 事实上,按一位平安高层对记者的回忆,早在2006年双方的谈判中,“平安方面便向深发展提出过未来如何改善资本充足率的建议”。 “(平安)将参考昔日与宝钢的做法”,6月8日上午,一位参与并购事宜的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据当时方案,定向增发价格为定价基准日(深发展董事会批准交易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且不含该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 依此计算,6月8日深发展停牌前20日均价为18.02元,其90%的价格为16.22元。 若接手新桥股份成行,深发展向平安的定向增发将与后者的控制权无关,确定增发股份的依据只将是深发展对资本金的需求。 按昔日与宝钢的协议,增资42.18亿元的背后是其资本充足率约4.27%(2007年三季报)向监管要求的8%以上的提升要求;而如今,深发展的目标是从8.53%提升至10%以上。 尽管这一提升幅度看似少于前次,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作为资本充足率的分母,深发展的贷款总额(风险资产)也在这6个季度中飙涨了近五成。 三年不了情 平安对深发展控股权的“觊觎”,早在2006年便显露无遗。 按此后接受本报采访的一位平安高管的回忆,当时双方谈判非常深入,离成交仅是一步之遥。 对于中国平安这间愿景为“保险、银行、投资”三足鼎立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一张全国性银行牌照乃是其完成最终使命的必备之物。 但在2006年9月开启的谈判中,平安最终拒绝了新桥抛出的“两倍溢价”收购条件,与深发展控制权失之交臂。 此后的2006年11月,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平安集团获得深圳市商业银行89.36%的股份,成为该行最大股东。 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原平安银行牌照,形成目前跨区域经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安银行。 而深发展的第一大股东新桥投资,也只得继续履行股东职责,在2007年12月及2008年6月投入10.02亿元,先后参与深发展认股权证行权(分别3481.03万股与1740.52万股),使得其在深发展中累计投入的真金白银达到22.36亿元。 但三年间,作为财务投资者的新桥投资始终在寻求退出之路,按新桥方派出的深发展董事长纽曼(Frank N.Newman)的说法,“新桥作为一家私募基金迟早要退出深发展”、“深发展值得外界投资并欢迎外界投资”。 随着2009年6月20日新桥持股锁定大限的临近,并购传闻再度弥漫。 当2009年2月有关“国开行洽购深发展”传闻甚嚣尘上之时,后者的澄清公告中就表示,“我行时常与其他机构商讨战略合作的可能性”的表示。 平安此次收购,其实也并非毫无端倪。 在二级市场上,2008年二季度平安人寿通过其传统寿险产品的保险资金,大举购入深发展4.57%流通股(1.09亿股)。 当时便被市场认为是平安的战略之举。 通过二级市场的购买,中国平安现在已经成为深发展的第二大股东。 作为财务投资者,平安对于后者的配置比例,平安人寿至今维持着5%附近的稳定策略,并曾在2008年底达到最高(4.86%,1.51亿股),最新的2009年一季报的数据是4.54%(1.41亿股)。 或是由于外界对平安最终从深发展的财务投资者转为战略投资者的预期,2009年一季度,原深发展第四大股东太平洋[17.02 0.89%]人寿悄然减持了手中股份(2008年末持有2.64%,0.82亿股),从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消失。 交易前景 这笔价值近200亿的交易,究竟会是一帆风顺,还是会如2006年平安首次收购深发展那样半路夭折? 根据前述,如平安能一次性顺利接手新桥资本全部的深发展股权,加上子公司平安人寿在二级市场中的持有部分,平安持有深发展的股权比例可达6.61亿股或21.00%。 这一比例尽管只有二成出头,但在深发展现有的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中已拥有绝对话语权。 按深发展2009年一季报,除新桥以外的唯一上榜法人股东深圳中电投资,其持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仅为2.81%。 此外,据万德数据和本报记者综合各基金近3年定期报告分析,深发展近年来的最大持有群体一直是共同基金,自2007年二季度开始,基金对其流通股累计持有的比例一直在30%左右。 其中最高的是2007年岁末,为118只基金合计持有49.62%。 2009年一季末,则为70只基金持有29.05%。 “作为基金最大的客户之一,在股东大会的投票中,基金经理对于平安的态度自然会有所考虑”,上海某券商分析师说。 但如要完成本次交易,还要获得中国证监会、银监会及保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 |
平安购深发展最多耗资181亿 [平安人士承认洽购深发展A 收购消息被疑提前泄露 三谜题待解] [收购时间窗口打开 分三步走 新桥资本功成身退 定增择时揭晓] 我国今年第三次上调出口退税率 证监会:所有投资者可有条件参与创业板投资 征意见 东航称与上航重组进入操作层面 可能交叉持股 统计局官员:新CPI权重正紧锣密鼓准备中 两拓施压铁矿石谈判 中钢协拒绝33%降价协议 贝恩资本可能30亿港元入局国美 再生变数 央视:通用卖悍马涉嫌联合做局 专家称实属愚昧 报告称油价仍需再次上调8%至9% 定价机制不随意改动 13亿机构资金借道上证ETF布局大盘蓝筹 创业板将重点监控涨停板敢死队等异常行为 A股女鞋第一股将诞生 柳传志挥师参股 最高法院出台文件要求稳妥执行上市公司等案件 广发证券:近期未向证监会递交上市补充材料 侯宁声称将把收费博客所得捐给一东北重症女孩 策划 律师称汪建中拟提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资金紧急放弃香港三四线股 中移动工行大吸金 小基金踏准大蓝筹行情 赎回压力却增大 产经 五矿12亿美元交易案后天股东大会定夺 澳批准第4起中企收购案 华东有色入主稀土矿企 上广电重组未了局:液晶资产去留不明 主业非主流 上市房企现金流06年来首次为正 可能成房价推手 中铝求解力拓残局:没有到最糟糕的时候 今明两年广东投逾千亿加快电网建设 北京公积金对账单下月邮寄 信息变更须月内完成 上海购二套房用公积金可贷八成 国家统计局首次摸底商品住宅开发成本引关注 李毅中:前3月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比不足5% 中信银行报告预测房价下调不可避免 出口退税半年三调 下半年期待产业升级刺激措施 人大教授朱青:劳动密集型产品可全额退税 交行入股保险公司获批在即 英媒:美有毒资产清理计划前景不明 投资机构要求美高院阻止克莱斯勒收购案 奥巴马称将加快落实经济刺激计划 中德举行第三轮副外长级战略对话 金砖四国国际储备共达2.8万亿美元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会见王岐山 表示要共克时艰 经济观察:油价或将重现2008年震荡走势 反制美购买美国货条款 加城市联盟将抵制美货 投资机构要美高院阻止克莱斯勒收购案 专家预计美国房价或将继续下跌 |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昨天联合发布通知,宣布从6月1日起再度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涉及农产品(10.17,0.00,0.00%)深加工、机电、鞋帽、玻璃制品、钢铁制品等制造业领域超过2600个税目的商品。 这是我国自去年8月份以来连续第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也是国务院日前部署进一步稳定外需政策措施后出台的又一扶持出口举措。 |
自去年8月到今年4月,我国在9个月内6次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对外贸易大幅下滑的局面。 第6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涉及到 3802个税号的相关产品,明确规定从今年4月1日起提高纺织品、服装、轻工、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其中,CRT彩电、部分电视机零件、光缆、不间断供电电源(UPS)、有衬背的精炼铜制印刷电路用覆铜板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已经完成了全额退税。 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与全额退税只差1个百分点。 |
美联储“观望”美国国债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克里什纳•古哈(Krishna Guha) 2009-06-08 在5月29日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抵押贷款利率走势出现部分逆转后,美联储(Fed)目前正处在观望之中,官员们不愿仓促作出任何下意识的政策反应。 他们打算至少等到本月底的货币政策会议,再决定是否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和其它资产。 决策者们认为,这一相当于维持货币政策不变的策略意味着,要在已宣布的购买数额之外,再进行更多未必规模很大的收购。 某些市场人士正强烈要求美联储采取大胆行动。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他们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该报告呼吁,美联储应在预定会议之前宣布再买入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 美联储官员不太可能满足这一要求。 他们正对市场进行监控,但近期的市场走势并未令他们过于震惊,而且他们认为自己缺乏大规模逆转市场走势的能力。 他们不想累积过多的长期资产,以免在需要提高利率时被捆住手脚。 而且他们认识到,如果投资者认为美国央行肆意通过印钞来为这类收购提供资金,那么美元将岌岌可危。 近期的市场走势,被美联储视为坎坷的正常化过程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实际利率和通胀预期都会随着经济企稳从极端低位回升。 上周的美元疲软和国债走低之间缺乏紧密关联性,这令官员们打消了疑虑——此前一周出现的短暂的、对美元资产的全面抛售,曾令他们恐慌。 他们认为,未来10年的,基于市场的通胀预期快速回升至1.85%,这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它表明通缩恐慌正在消退——但这个数字或许掩盖了这一事实:通胀恐慌不断加剧,同时通缩担忧又挥之不去。 美联储官员关注的是私人信贷市场。 债券发行量的上升令他们感到鼓舞。 他们认为,企业和消费者贷款利率的持稳乃至走低部分抵消了抵押贷款利率的上升。 然而,美联储认识到,其乐观看法或许是错误的,近期的市场走势可能代表着更为糟糕的东西。 许多分析师认为,债券市场正对美国国债的前景造成不利影响。 他们担心,国债收益率的上扬可能会在房价开始企稳前推高抵押贷款利率,从而阻碍经济复苏。 Yardeni Associates总裁埃德•亚德尼(Ed Yardeni)表示:“债券‘义和团'(译者注:指在通胀担忧出现时通过出售债券推高债券收益率的投资者)正要求美联储亮出底牌。 ” 交易员们谈到,美联储正失去对抵押贷款市场的控制权。 市场不清楚美联储是否会加大购买力度以遏制收益率上扬,许多人士将疯狂的交易归咎于这种困惑。 在融资需求几乎未见任何新消息的情况下,市场对政府债务的担心是否是导致国债收益率上扬的原因?美联储官员对此提出了质疑。 但就他们看到的市场对政府赤字的担心程度而言,他们似乎不相信能找到货币对策。 他们决意不让外界认为,他们是在将债务货币化。 美联储并不认为,收益率迄今的上扬对经济复苏构成了严重威胁。 私人债务的风险息差并未扩大。 他们并不瞄准任何借贷利率——甚至不瞄准抵押贷款利率——尽管他们确实关心这个利率。 美联储的“信贷放松”政策,旨在恢复流动性并使私人信贷市场的息差降至正常水平——而不是要促使私人借贷利率达到与国债的无风险利率相背离的水平。 美联储官员认为,下,他们已把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发行的抵押贷款相关证券与国债之间的息差压缩至低位,而不必将住房抵押市场完全国有化。 如果“两房”证券的息差再次扩大,那么美联储或许会追加买入这类证券。 否则,美联储的追加收购就将——至少在今年年底前——全部集中在国债上。 分析师们表示,适度的追加收购或许不会压低国债收益率,而拒绝追加收购可能会推高国债收益率,因为投资者预期美联储将收购更多国债。 大笔追加收购可提供额外的刺激,但除了退出战略方面的担忧,还存在其它不利之处。 如果不对短期利率的预期走势做出某些调整,那么一旦美联储把国债的期限溢价(Term Premium)压缩至正常水平,它可能就很难再推低收益率。 一些官员一直在考虑让美联储做出更强大的承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短期利率不变。 但考虑到复苏有可能强于预期,美联储的高级官员仍对此持谨慎态度。 |
梅新育:对有悖商业逻辑的悍马并购看紧点 2009年06月05日 东方早报 作者:梅新育 收购悍马会不会是“投资”旗号下的资本外逃?我们确实有这样的担心,因为假借“对外直接投资”名义搞洗钱和资本外逃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风险。 不错,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开展大规模海外直接投资的阶段了,国家外汇储备足以支持,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创造了海外投资的机会,我国政府也为此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但这并不等于我国就没有心怀叵测之辈企图打着“对外直接投资”旗号洗钱和资本外逃,不等于就没有人会企图套取银行和投资者巨额资金后,以对外投资名义卷款出逃,给国内留下满地烂账。 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资本外逃和洗钱的问题,以前已经有过所谓的“福布斯富豪”套取银行巨额贷款后全部卷往海外的案例,国内银行不得不独力承受数亿元坏账代价。 而在近两年的海外投资热潮中,某些媒体报道过的投资额数以亿计的交易也颇为可疑。 有此前车之鉴,对一些明显有悖商业逻辑的交易,我们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能不要求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在审查时慎重从事。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收购方腾中重工可能是真心实意想做一笔合法的跨国并购交易,但他们的某些行事特点、这笔拟议中的交易的几个要点却给这笔并购笼罩上了层层疑云。 在当前这笔收购悍马的交易中,收购方给人们留下的最突出印象就是“神秘”,不仅公众不知道腾中重工真实的股东和收购资金来源,只能胡乱猜测,就是国内同行高管也大多不曾听说过这家公司,收购方所在的四川省经委官员也不了解这家企业,商务厅官员也不清楚收购案细节。 由于我国民间有“财不露白”之传统,他们这样做倒也无妨;但现在他们是要跨国并购,是要将折合数十亿元人民币的真金白银汇往境外,如此高度不透明的企业,请问如何获得管理机关和公众信任?我们也理解企业并购洽谈过程中常常需要保密以免使谈判横生枝节,但既然已经达成了谅解备忘录,那么就需要更高水平的信息披露,因为交易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审批,因为政府管理部门无论是批准还是否决都需要告诉公众他们这样做的理由。 腾中重工的实际控制人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他们就应当明白他们再也不可能如同以前那样完全隐身幕后了。 即使不讨论收购方从无乘用车经营经历、悍马亏损严重等问题,收购方财力与收购额明显失衡,也进一步加重了我们的怀疑和担忧。 这笔收购交易额是多少?收购方至今还没有提供一个正式的说法。 腾中重工某市场拓展业务经理曾经称收购价格约为55亿元人民币,随即又否认;美国媒体报道的竞标额为5亿美元上下,来自银行的消息称交易将使悍马得到1亿美元现金,外加其他承诺(《三问中国民企收“悍马”》,6月4日《国际金融报》)。 按照6月2日汇率1美元兑人民币6.8302元计算,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4.151亿元。 而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腾中重工注册资金只有3亿元,2008年产值不过15.7亿元,上缴地方利税2000万元。 不管交易额是55亿元还是34亿元,都超过收购方注册资金10倍以上,超过收购方2008年产值的两倍甚至3倍。 收购方财力与收购额差距如此悬殊,如何令人相信这是一笔正常的并购交易? 当然,悍马本来是军用轮式车辆,如果我国军方意欲取得军用车辆技术,愿意通过迂回渠道付出较高代价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用数十亿元资金去取得一种车辆的技术,对我们的军队来说是否值得?越野车无论如何也不是什么值得不惜血本获取的“杀手锏”武器吧。 何况我军已经新装备了东风铁甲、沈飞猎鹰、北汽勇士、猎豹4种新式越野车,其中东风铁甲、沈飞猎鹰性能已接近美国悍马,其底盘系统更是美国悍马原产,既然有低成本方式可以利用,何必要选择那样高成本的道路?相信军方没这么糊涂。 根据今年3月发布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第六条,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及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须报商务部审批,而且相关资金汇出还需经过外管局认可,既然这笔拟议中的交易有这么多疑窦,希望我们的审批机构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我们希望这笔交易是正常的交易,但我们不能不做好一切思想准备。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 |
2009-6-6 王湘穗 近日,《环球时报》就“你是否支持中国大幅减持美元国债”、“你是否认为美元国债已使中国承担很大风险”、“如果中国减持美元国债,中国外汇储备应投向哪”等三个问题对23名中国知名财经领域专家做了调查。 对第一个问题,有8人支持大幅减持美国国债,15人表示反对。 在第二个问题上,6名专家否认美元国债已使中国承担很大风险,17名专家则持肯定态度。 对第三个问题,即“如果中国减持美元国债,中国外汇储备应投向哪” ,接受采访的专家态度复杂。 其中13人认为应投向“资源领域”,6人选择了“企业并购”,5人选择“股票债券”,各有2人选择了“实体经济”和“区域投资”,选择“其他”的为3人。 从结果分析,这次调查是可信的。 但是以“调查指65%的中国专家反对减持美国国债”作为新闻标题(这是大量转引这一调查的许多网站的标题,《环球》是否用这个标题我不知道),颇有些“标题党”的味道——以偏颇来制造轰动。 明眼人不难分辨,“反对减持”和“大幅减持”是两个问题,把反对“大幅减持”,当成“反对减持”是有意误导的成份。 当然,报社的问题也有瑕疵。 所有的股民都知道,“减持”尤其是“大幅减持”是“斩仓”行为,似壮士无奈而悲壮的断腕,其中不仅有对未来大势的判断,有对损失的承受能力,还有离场不再玩下去的决心。 临大事而惧,多数专家反对“大幅减仓”,无可厚非。 真正有区别意义的问题是:你是否同意继续“增持美国国债”?现实是,中国对美国国债仍然是在选择继续“增持”,这说明我们的确处于所谓“美债陷阱”之中。 要摆脱这个陷阱,首先要明白我们是处在陷阱之中。 个别管理外汇的人宣称购买美国国债是中国巨额外汇的“唯一选择”,这无疑是昏话。 在菜场买菜尚且货比三家,在大国博弈中岂可“唯一选择”?退一万步,就是非买美国国债,也不能说是“唯一选择”。 否则如何讨价还价?如何摆脱美债陷阱,有许多机巧。 比如,为购买美债加附加条件,要与通货膨胀挂钩等等;也可以购买美国实体公司的股票,至少购买在中国有投资的跨国公司的股票;还可以购买资源类公司或实物等。 受调查的专家的回答也体现了“多样性”,这说明思路对头,摆脱了在一颗树上吊死的迂腐和冬哄,远比还坚持“唯一选择”的官员要强。 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资本都是今天的世界上可以支配一切的最强大力量。 以前保尔森财长来过,现在盖特纳财长又来了。 他们惦记着的是中国的外储,看重的是资本的力量。 如何用好中国的资本,把财富变成国家能力和影响国际社会的权力,需要精妙的算计和运作。 外汇管理是国之大事,不能光依赖技术官僚,甚至也不能只听专家意见,还需要以政治家的战略智慧去掌控。 毕竟这些外储是13亿中国人30年胼手胝足的成果,也是中国崛起的本钱。 ----------------------------------------------------- “除了中铝,都是赢家” 力拓的唯一目的是通过交易换取现金,现在压力减小了,为什么还要与中铝合作呢? “除了中铝,都是赢家”、“北京再见,必和必拓你好!”6月6日上午,澳大利亚报纸对力拓中止与中铝合作一事都作了大篇幅的报道,而上述两个标题代表了大多数澳媒的立场,它们欢迎力拓的决定。 此前一天,力拓宣布,集团董事会已撤销对2月12日宣布的中铝注资力拓的战略合作交易的推荐,并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公司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 与此同时,力拓还宣布,与同为澳大利亚矿商的必和必拓就合资经营西澳铁矿石生产项目签署非约束性协议。 力拓“不差钱”了 今年2月,中铝和力拓达成一项195亿美元的投资协议,中铝注资购买力拓7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这样中铝在力拓的持股比例从9%左右升至18%。 另外,中铝还同意投资123亿美元收购力拓核心矿业资产的部分股权,并将获得力拓董事会的两个席位。 协议墨迹刚干,力拓就公然撕毁合同,不惜支付巨额分手费也要与中铝分手。 澳大利亚的分析人士指出,这与澳大利亚整个经济状况好转有一定关系。 6月3日,澳大利亚国库部长斯旺宣布,澳经济今年第一季度增长率为0.4%,在诸多发达国家都陷入负增长的时候,澳仍保持正增长,表明澳大利亚成功避免了经济衰退。 这对澳大利亚整个经济和企业来说,都是一剂强心针。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轻易不愿向企业贷款的银行现在敢于放贷,为力拓这样的企业提供急需的资金。 今年2月力拓决定与中铝合作、低价向中铝出售股份时,正是该公司背负着387亿美元债务之际,其中的89亿美元债务将于今年10月份到期。 决定与中铝合作之后的几个月,力拓的股票一路上扬,5个月内上涨几乎一倍,力拓的财务状况也因此大为好转。 可以说,力拓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资金压力比起半年前明显减轻。 “金融市场已显著改善。 由此产生了以下两点影响:第一,使得与中铝交易条款的价值显著下降;第二,使得我们有资格提出更符合我们利益、更具吸引力的交易条款。 ”面对业界“过河拆桥”的指责,力拓董事会 杜立石如是辩解,“与此同时,我们有机会与必和必拓进行接触,讨论在西澳设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合资公司将为我们的股东带来实质性的价值。 ” 一些分析人士说,力拓的唯一目的是通过交易换取现金以解决短期的债务问题,现在压力减小了,而且有更多的选择,为什么还要与中铝进行合作呢? 澳政府急于“安抚中国” 力拓毁约当天,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就会见了中铝方面的代表,他一再表示,这次力拓撕毁协议完全是“商业行为”,与政府无关。 法新社认为,这是澳大利亚在“安抚”中国。 不过,依然有很多与澳政府态度相反的声音。 实际上,堪培拉议会的不少人都把中铝注资力拓提高到澳国家利益受到侵害的政治高度。 中铝注资力拓,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被澳大利亚媒体和政客政治化了。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澳某些政客和媒体对中铝入股力拓耿耿于怀,声称这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掌握澳大利亚战略资源的一个重大行动,并表示强烈反对。 虽然澳政府表示这是商业行为,与政府无关,但人们依然可以看到部分打着“保护国家利益”旗号的势力在幕后进行游说的身影。 正如当地一位分析师所说,与其说中铝注资力拓交易的失败是市场博弈的结果,还不如说是“冷战”思维新形式的牺牲品。 谁是赢家 力拓毁约,将澳政府从一个两难境地中解脱了出来。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在会见中铝代表时,陆克文表示“我们仍然需要你们的钱”。 而对于毁约最开心的要算必和必拓了:阻止中铝入股力拓是必和必拓的一大心愿。 据悉,必和必拓将注入58亿美元来与力拓合资兴办新的矿业公司,利润平分。 这一直是必和必拓梦寐以求的事情,它的最终目标是兼并力拓,打造世界上矿业公司的巨无霸。 不过,中铝是唯一的输家吗?正在澳大利亚访问的中铝总裁熊维平表示,他对力拓的决定感到非常失望。 但通过推进本次交易的实施,中铝公司参与了全球资源项目的运作,加强了与国际矿业公司以及中国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并购经验,建立并锻炼了一支熟悉国际化运作的团队,展示了中国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这一切都是中铝公司在实施国际化战略道路上获得的宝贵财富。 |
中铝未必是输家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经济事务评论员吴铮 2009-06-09 中铝向力拓投资195亿美元的交易告吹。 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对这一结果“非常失望”。 中铝的失望可以有两层含义。 第一,错过了一笔有利可图的交易。 无论从目前的国际矿产品价格还是力拓的股价来看,这笔2月份达成的交易对中铝都是合算的买卖;第二,海外投资战略遭受的挫折。 中铝对力拓的投资是中国企业迄今最大规模的海外投资,中国对铁矿石资源的需求又赋予了这笔投资更多的战略价值。 怎样看待中铝的表现呢?作者认为,中铝虽然没有获得最满意的结果,但也不是输家。 对于中铝的这笔投资,中国应当采取务实态度:看到商业上的机会和风险,同时淡化这笔交易的政治色彩。 力拓选择放弃交易在商业上有合理的一面:今天的市场条件与2月已不可同日而语,按照当时的价格出售资产很难获得股东支持。 中铝对此亦有心理准备,双方2月签订的协议就包含有1.95亿美元 “分手费”的条款。 交易未能更早落实,主要受制于澳大利亚政府的审批进程,并非中铝可以左右的。 中铝与力拓达成的注资协议,是在力拓最困难的时候。 而今危机缓解,力拓推翻与中铝的合同,转而寻求与必和必拓的铁矿石资产合资,按照游戏规则也将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对中铝而言并非最坏的结果(按照协议,如果交易最终被股东大会或澳大利亚政府否决,力拓无需向中铝支付“分手费”)。 从长期来看,考虑到未来中国市场的潜力,力拓的损失可能不止1.95亿美元。 中铝投资计划被否,并不意味着中铝失去在未来分享力拓利润的机会。 195亿美元的方案包括两部分,一是123亿美元购买力拓9处矿山的少数股权,二是72亿美元购买力拓发行的可转换债券。 即使交易达成,中铝对9处矿山最高权益也不超过50%,中铝在力拓董事会只能提名两个席位(其中一个还必须是外部独立董事)。 中铝很难借此取得力拓的控制权。 从用外汇投资自然资源的角度看,中铝的投资依然可取,未来也有补救的机会。 力拓为了弥补资金缺口,准备配股152亿美元。 中铝与力拓约定的可转债转股的价格,相对力拓1月的股价存在最高76%的溢价,此后力拓股价上涨了40%。 而力拓的配股价格较目前市价有48.5%-57.7%的折让,两者相权,中铝认购力拓配股的单价并不超过债转股的价格。 只要中铝的股权不被稀释,对必和必拓潜在的收购仍是一个巨大障碍。 力拓和中国钢铁企业之间,铁矿石长期合同的谈判还在僵持。 这是由铁矿石市场卖方高度集中的特点决定的——三大铁矿石企业控制了全球近70%的铁矿石贸易。 中铝自2008年起就成为力拓第一大股东,也无力改变这一现状,指望19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改变中国钢铁业的被动地位是不切实际的。 对中铝来说,入股力拓的第一批140亿美元的成本太高,至今账面处在亏损的状态,如何改善投资回报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中国的教训是,应当尽量淡化中铝和类似海外投资的政治色彩,注重投资产生的实际回报。 此次双方协议达成后不久,中铝前总经理肖亚庆于3月调任国务院秘书长,就给了反对者指责中铝政企不分的借口。 对于国家战略性的利益,如铁矿石资源的垄断,本身就政治的一部分。 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和钢铁生产国,中国完全可以明确反对力拓和必和必拓合并或联营。 从外交上,中国可以对澳大利亚政府表明立场;从法律上,可以对这一交易进行反垄断审查;同时还应该争取联合利益相关的国家对“双拓”施压。 中国应当善用这些手段。 此次,澳大利亚陆克文内阁从未公开表示反对中铝投资力拓,只是延长了审批的时间,结果成功避免了尴尬的局面:既不得罪那些反对此项交易的部分国内议员和选民,也没有将中铝投资的问题政治化,影响中澳关系。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China Iron and Steel Association)周二在网站上发表声明称,坚决反对力拓股份有限公司(Rio Tinto PLC)和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Ltd.)于周五达成的铁矿石业务合资经营协议。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声明中表示,力拓和必和必拓达成的合资协议带有浓厚的垄断色彩,该协会坚决反对这种协议的达成。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认为,由于中国是澳大利亚铁矿石最大的进口国,因此中国在全球铁矿石贸易市场中应当具有话语权。 该协会表示,力拓和必和必拓达成的合资协议关系到中国企业的切身利益。 此外,上述声明还警告国内铁矿石贸易商不要在铁矿石贸易中通过炒卖和投机谋利。 该协会称,一旦发现有进口代理商倒卖进口铁矿石,将终止其进口业务。 中国近几个月已经开始寻求抑制大量进口铁矿石。 根据交通部周二公布的初步数据,中国5月份进口铁矿石5,550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25% |
中铝交易破产焉知非福 力拓(Rio Tinto)和中铝公司(Chinalco) 195亿美元的交易宣告流产是否有其积极的一面?没错,这实际上可能有助于促成更多来自中国的交易。 这是因为力拓和中铝公司的交易是结构复杂,充满了政治因素,以致于给其他交易带来了拖累。 根据交易条款,中国国有的中铝公司将获得力拓18%的股份,并直接持股力拓部分矿业资产。 澳大利亚的近律师事务所(Deacons)中国业务主管麦卡宾(Ian McCubbin)说,既然中铝公司交易提议已不复存在,那么每项来自中国的投资提议就可以按其固有价值接受审核了。 他说,中铝公司交易似乎推迟了对其他交易的决策。 其他来自中国的交易肯定也遭遇了澳大利亚的反对。 今年3月份,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核委员会(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Board)否决了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斥资18亿美元收购OZ Minerals Ltd.的提议,理由是OZ Minerals旗下的Prominent Hill矿区位于澳大利亚的军事区域内。 中国五矿集团拥有中国政府的支持,他们后来修改了投资提议,最终获得了批准。 提议修改后,五矿集团的投资规模减少至12亿美元,剔除了Prominent Hill矿区,交易结构也不再是收购。 五矿集团转而收购OZ Minerals的部分资产,而后者继续上市交易。 澳大利亚政府5月份批准了中国鞍山钢铁集团向澳大利亚Gindalbie投资18亿美元开发Karara铁矿石项目的计划,但在此之前,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核委员会3月份要求鞍山钢铁集团重新提交了审批申请。 麦卡宾说,澳大利亚政府无疑很乐意看到市场帮助政府卸下了对中铝公司交易作出裁决的担子;他指的是,力拓股价的大幅上涨削弱了中铝公司报价对力拓股东的吸引力。 相应地,这或许能够缓解澳大利亚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每笔交易时的紧张情绪。 长期来看,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肯定会继续增加。 麦卡宾说,澳大利亚律师事务所说它们已经看到有证据显示中国在能源、基础设施等其他领域表达了更广泛的合作意向,甚至是电信、房地产和农业综合企业等领域。 澳大利亚官方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和澳大利亚双边贸易总额达到了530亿澳元(合372.5亿美元)。 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Australia China Business Council)表示,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能推动澳大利亚消费持续增长0.7%。 |
美国经济复苏之路“地雷”遍布 2009年 06月 09日 股市已经收复了今年以来的几乎所有失地,长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已经回到基本正常的水平,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飙升,所有这些都表明,经济危机最糟糕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 但复苏的道路远远称不上平坦,甚至都还不能说复苏已是确定无疑之事。 当投资者考虑自己在这轮极其难以预知的周期中的下一步举措时,他们面临一系列令人困惑的潜在风险。 上周五,投资者们就尝到了苦头。 美国政府宣布了自去年9月以来最低的失业数字,这并没有给股市带来太大的刺激。 但在对通胀和利率上调的担忧推动下,美国国债市场却经历了9个月以来最糟糕的一天。 在如今这些神经过敏的市场,某一方面的好消息对于别的市场则有可能产生不可思议的不利影响。 受到危害的却总有人们对金融体系已恢复正常的脆弱信心。 举例来说,经济突然增长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 上周五,油价一度突破每桶70美元,部分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经济形势的乐观判断。 对通胀的担忧可能导致利率上调,从而损害房市。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可能拖累经济复苏,推动失业率上升,并导致更多的抵押贷款出现违约。 许多策略师和经济学家都持有一个相对乐观的看法,认为政府出台的大量刺激措施将会及时对经济产生效力,释放出被压抑的消费和企业需求,同时又不会引发过度通胀。 这样一个结果其实就是典型的V型复苏,以经济迅速触底和持续反弹为特点,它将令股票和其他资产在今年下半年保持涨势。 这种想法看上去顺理成章,实则很有可能成为不了现实。 政府的刺激措施很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胀,从而迫使政府对经济增长踩刹车,导致W型复苏的情况。 上周五国债收益率蹿升即是受这样一种看法推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简称:美联储)需要比预期更快地上调利率,从而可能令经济增速过快、过早地减缓。 还有一种可能是,在美国家庭背负着沉重债务、遭遇数万亿美元的资产净值损失之时,政府刺激计划可能难以奏效。 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缓慢复苏。 那样的话可能会防止通胀,但就业情况会恶化,继而导致更多的人拖欠抵押贷款,损害房市,并导致银行新一轮损失。 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未来几个月各类市场和经济的三种宏观状况──当然并非只有这三种可能。 恰到好处 庞大的政府刺激计划(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7,870亿美元政府开支,还有税收优惠和其他刺激措施)鼓励消费者扩大开支、企业增加人手。 这会支撑经济增长,抑制失业,最终会结束房市的痛苦局面。 与此同时,经济所面临的大规模结构性问题会对经济增长起到充分的控制作用,从而抑制通胀。 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消费者背负的债务和政府的赤字。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利润和经济增长将在今年下半年勉强回到复苏的轨道上,2010年则会更为强劲。 股市将会上涨,不过幅度可能不会很大。 许多策略师一致认为,标普500指数到今年年底将会艰难地达到1000-1100点之间,这个水平较上周五收盘高17%。 在这样的缓慢复苏中,即使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美联储也可以在更长时间内将短期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而无需担心通胀问题。 美联储还可能觉得可以上调长期利率。 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最近涨到了3.86%。 在恰到好处的情况下,利率可能不会升得太高。 BNY Mellon Wealth Management驻纽约首席投资长格罗霍夫斯基(Leo Grohowski)说,我认为适当地上调利率──这也是我认为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情况──不是坏事;这有助于控制住严重通胀的威胁。 过热 美联储和其他国家央行向市场注入的大笔流动性推动了股票、公司债券、大宗商品和其他高风险资产近期的上涨。 3月9日以来,标准普尔500指数已经涨了39%,高收益债券涨了31%。 石油价格自2月以来涨了一倍。 MFS Investment Management首席投资策略师斯旺森(James Swanson)说,市场很容易出现流动性泛滥,也就是观望的资金涌入市场;这并不是可持续牛市的一个好开端。 在过热的情况下,飙升的资产价格会引发通胀担忧、使美元贬值、导致政府债券利率上升。 这可能会迫使美联储买进更多的国债,以便将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这会加剧人们对通货膨胀率升高和美元贬值的担忧。 收益率通常与价格反向而动。 这种潜在后果最近笼罩着市场,导致国债收益率飙升,令美元兑一篮子货币汇率自3月9日以来跌了9%以上。 RiverSource Investments驻明尼阿波利斯首席市场策略师乔伊(David Joy)说,我们并不是通过健全的市场政策来使资产涨价,而是通过印钞票;由于私营部门已经一蹶不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适当的反应,不过也是一条危险的道路。 像这样的大幅飙升可能带来强大动力,也可能痛苦地终结。 尽管过去10年来遭受了两次泡沫的打击,投资者最近仍急切地跳进高风险资产。 过冷 在这种情况下,沉重的负债、疲弱的银行和可怕的就业市场令政府的刺激计划难以招架,让复苏势头不振。 Gluskin Sheff的首席经济学家、策略师罗森伯格(David Rosenberg)说,我在2002年曾看到过这一幕。 当时,失业率急剧上升、复苏乏力、股市连创新低。 直到2003年3月,市场才开始了一场持久的复苏。 这家总部位于多伦多的投资顾问公司为富人提供服务。 这次的经济基本面要糟糕得多。 失业率已经达9.4%,由于企业在等待持久的复苏,失业率可能会攀升至10%以上。 谨慎的公司可能迟迟不愿增加已经耗尽的库存,导致经济愈合的力量之一无法发挥作用。 房价可能会进一步下跌。 这将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带来持续压力,令信贷保持在紧缩状态。 这种悲观的情况可能导致重新考验股市3月份的低点。 长远来看,还可能会导致通货紧缩,也就是投资者不断推迟购买,导致价格暴跌。 通货紧缩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给股市浇上一盆冷水。 |
船舶业振兴规划公布 支持船企重组 已过会企业被要求报送最后封卷材料 在港挂牌内地指数ETF基金受追捧 四大行5月新增贷款占比或不足4成 民间创投第一人刘晓人集资数亿事发 6月山西焦炭指导价每吨再上调70元 三石油巨头百亿收购海外资源 全球油气版图或变 [监管部门对高淳陶瓷调查][市场回暖 多家地产商投资升温] [浙江广厦拟定向增发募资12亿元][华平投资放弃增持汇源果汁] 平安深发展“联姻”高盛中金介入 浙江广厦1亿出清金信信托股权 中投被曝有意投资意大利电力老大 腾中重工杨毅:我们不承担悍马债务 海王生物合资流感疫苗项目正式签约 中国软件、张江高科要约收购被豁免 借壳*ST金果 矿产富豪欲续写神话 汽车零部件资产频频注入上市公司 巴菲特厚债薄股 廉价购入数十亿市政债 IMF建议欧洲央行继续降息 美国通用和克莱斯勒忙于削减经销商 英国莱斯银行将再裁员1660人 前AT&T首席执行官担任通用董事长 美法院放行菲亚特-克莱斯勒交易 德国财长反对美国式压力测试 德零售业巨头Arcandor申请破产保护 保时捷拟售25%股份给卡塔尔主权基 IMF欢迎中国买不超过500亿美元债券 |
2009-6-9 新“末日博士”现年五十岁的凯恩斯派经济学家鲁宾尼,是一名出生在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裔美国人。 因在2006年6月准确预测金融海啸,被《纽约时报》称为“新末日博士”。 据《纽约时报》报道称,在2006年6月,鲁宾尼向一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员透露,一场经济危机正在酝酿之中。 在未来数月与数年内,美国将可能面临难得一遇的楼市崩盘、油价大跌及消费信心的急剧下滑,并且最终将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 他当时还预期,“房贷者在按揭贷款上出现违约,全球的按揭抵押债券坏账高达数万亿美元,金融体系趋于停滞。 ” 《福布斯》近日发表了新“末日博士”鲁宾尼教授的评论文章,他称全球经济可能二次触底,形成W形衰退。 据《香港商报》报道,鲁宾尼说,我们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全球经济将在今年第三季度还是第四季度、乃至明年第一季度触底,而是经济触底之后的复苏在中期内(比如2010年至2011年)是强劲还是脆弱。 鲁宾尼指出,目前存在太多不利因素,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在2010年至2011年之间疲软复苏,过去十年来造成的极端脆弱和泡沫需要多年才能修复。 鲁宾尼在文中列出了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十大风险,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鲁宾尼认为,这场危机其实是一场债务、信用和清偿能力危机,而不仅仅是流动性危机。 在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消费者需要削减支出、增加储蓄,这一过程将持续数年。 但是家庭大幅削减支出和提高储蓄将会使衰退迈向萧条,继之而起的收入下降又会进一步推高债务与收入的比率。 剩下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债务违约和债务削减。 鲁宾尼说,金融系统(特别是传统的商业银行)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信贷紧缩并不会迅速缓和;很多企业在严重的财务压力下,可能进入高成本的债务重组,并可能持续数年;今年各国央行对财政赤字开展了大规模铸币活动,如果各国央行不能找到明确的退出机制,一旦全球经济走出这场严重衰退,最终通胀或再一次危险的资产和信贷泡沫将继之而起。 鲁宾尼指出,美国和其它经济体失业率仍在大幅攀升对增长效应具有侵蚀性;赤字国家要想在国内消费萎缩的过程中恢复增长,他们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内不断扩大净出口;尽管政府地位的上升对防止严重衰退演变成准萧条是必要的,但诸如贸易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等错误的公共政策可能会导致未来数年经济的低增长。 【作者:钟 新 来源:深圳商报】 ----------------------------------------------------- 政府须谨防被投机家所“利用” 2009-6-9 全球股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场近期均出现强烈反弹,中国的上证指数已经突破2700点,而国际油价也重返70美元,这一切都是在“通涨”的名义下实现的。 事实上,进入2009年以来,投机家的炒作重点已经由“回暖”转移到“通胀”上来——即便经济不回暖,过量增发的货币也会导致通胀,那就是“滞胀”。 深入一步看,无论是炒“回暖”,还是炒“通胀”,最终炒的还是政策,全球政府用以刺激经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形成“政府搭台,投机家唱戏”的结局。 也可以说,在不经意间,投机家和政府之间实现“合谋”。 看看是谁在大造“通胀”的舆论,是投行人士!从大摩到高盛,从安信到中金,从龚方雄到谢国忠,这些机构、这些人大谈通胀的根本原因在于为资产价格的拉抬造势。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央行的货币刺激必然引发通胀,他们将“滞胀”普遍化,这显然是在误导大众。 笔者不久前在《不要随便拿滞胀说事》一文中指出, “滞胀”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现象,而非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不顾时间和环境的变换而滥用这个词汇,并不恰当。 另一方面,关于货币增发和通胀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即便弗里德曼的“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的论断成立,那也是从长期而言。 事实上,这一论断是多少有些武断的。 凯因斯在这方面的洞察要比弗里德曼深刻地多,他认为货币能否最终转化为实际购买力取决于市场的真实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姑且不说究竟是弗里德曼对,还是凯因斯对,但可以确信的是,货币增发和通胀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和负有争议的。 那些投机家居然可以把这些复杂而负有争议的事情说得言之凿凿,只能说明两点:要么他们对这些复杂和争议无知,要么他们别有用心。 最露骨、最别有用心的误导可能要数高盛了,去年上半年这家机构一度预测国际油价要破200美元,而事实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了,从7月开始一路下行,一度跌到30多美元。 《石油战争》的作者恩道尔对此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他说当看到高盛声称油价要突破200美元时,他就知道他们要抛盘了。 正是这家机构,最近又开始预测油价将很快重返85美元了。 或许这是国际油价这次大反弹即将终结的标志——在全球经济经济面依然在恶化的情况下,油价出现如此反弹本来就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投资家的炒作绝非凭空捏造,只不过是给全球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一个“顺水人情”而已,或许政府也希望投机家这么做,所谓的提振市场“信心”呀。 所以,上文说政府和投机家之间实现合谋。 如果,政府和投机家的合作真的能够把全球经济脱出危机,实现真正的回暖,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但即便不能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没有可能,其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根据我们的研究,此次经济危机乃全球经济、社会乃至思想领域30年矛盾积累的结果,其危机更多地表现在结构失衡上,而非总量不足。 而各国政府的经济救助政策,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主要着眼于增加需求总量,而非改革需求结构,并没有做到有的放矢,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政府的总量性的救助政策也是有限度的,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不可能无限度放大,因为那将导致公众对政府信心的持续减小,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信心便会崩溃。 当政策空间已经消耗殆尽,经济依然身陷危机的漩涡,那时的政府将何能以堪?投机家自然可以反手做空了。 所以,投机家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合谋,不如说是利用。 当市场预期政府的政策可以导致经济回暖时,是二者相互利用,因为回暖对二者都有益处;而当市场预期会通胀时,则是投机家单方对政府的利用,因为通胀符合投机家的利益,而有悖政府的利益。 更为糟糕的是,正象投机家可以放大公众关于经济回暖的预期一样,投机家也可以放大公众关于通胀即将到来的预期。 (共道经济研究中心 研究员蔡历) |
力拓与必和必拓:合资进行时 在必和必拓(BHP Billiton)董事长安德(Don Argus)考虑是否要在两个月后的年会上卸任时,他大可以放心去做,因为他知道,整合该公司与力拓(Rio Tinto)在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资产这一长期目标,距离现实近了很多。 上周五,这两大矿业巨擘成立铁矿石合资企业(瑞银估计,该合资企业价值在1160亿美元至1260亿美元之间)的消息,被力拓的新闻抢去了风头:力拓决定放弃中铝(Chinalco)19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并进行规模为152亿美元的增发。 就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而言,力拓和必和必拓目前仅次于巴西淡水河谷(Vale),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但涵盖两家矿业巨擘在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Pilbara)地区全部铁矿石资产的新合资企业,将一举超越巴西竞争对手。 根据目前的估计,合资企业2009年的铁矿石产量约为3.25亿吨:其中1.30亿吨来自必和必拓,另外1.95亿吨来自力拓,该公司在皮尔巴拉地区已经有一些战略合作伙伴。 预计淡水河谷2009年将发运2.20亿吨铁矿石。 分析师们估计,力拓和必和必拓今年可能占到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近75%,这得益于澳大利亚距离中国比巴西更近的优势。 不可避免的是,日本和中国的钢铁企业纷纷反对必和必拓/力拓结合,理由是这将限制竞争。 不过,主要障碍是反垄断审批,尤其是欧洲监管机构的审批,以及澳大利亚政府的批准。 然而,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高瑞思(Marius Kloppers)相信,合资计划将顺利跨越这些障碍,于明年中期落实。 谈到竞争方面的担忧,他强调必和必拓与力拓成立的是“开采合资企业”,两家集团将保留各自的营销安排,针对各自相应的客户。 该合资企业还将成立一家独立的“营销”公司,在现货市场上销售至多15%的产量。 该合资企业将作为一个“成本中心”运营,向必和必拓与力拓通过各自营销部门指定的船舶,交付相同数量的铁矿石。 去年必和必拓对力拓发起的未遂收购,其核心动机就是整合皮尔巴拉地区邻近的铁矿石资产。 考虑到力拓此前对必和必拓的敌意,达成这宗交易更为难得。 作为对力拓资产规模较大的补偿,必和必拓将向对手支付58亿美元,将自己在合资企业的股份从45%提高至50%,这意味着合资企业的估值将达到1160亿美元。 假定达到了收入方面的协同效应目标,加上成本和资本支出方面的节省,上述估值将升至1260亿美元。 瑞银(UBS)驻悉尼的分析师格林·劳考克(Glyn Lawcock)表示,该合资企业对双方都是一件好事,而且重要的是,这并不排除必和必拓对力拓发起新的收购报价。 “从战略角度看……双方建立铁矿石合资企业,并不排除必和必拓在某个时候对力拓发起全面收购的可能性,”劳考克表示。 虽然必和必拓董事长安德在杜立石(Jan Du Plessis)4月份晋升力拓董事长数小时内,就提出了双方结合铁矿石资产的想法,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是高瑞思和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Tom Albanese)完成了大量具体工作,并最终谈妥了这宗交易。 根据力拓与中铝之间的交易条款,力拓不能向其它方面“兜售”自己的资产,但这并不妨碍该公司“聆听”。 当高瑞思感觉到力拓与中铝的交易陷入险境时,他推动了必和必拓与力拓之间的商谈。 “这宗交易已酝酿了10余年……等待是值得的,”高瑞思表示。 “结合这些资产以及相邻的配套基础设施(铁路和港口),将在开采、开发和财务方面带来非常、非常大的协同效应。 ” 高瑞思表示,他预计中国客户不会因为鸣不平而出现对抗性反应。 中铝曾计划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包括获得皮尔巴拉地区力拓哈默斯利(Hamersley)矿山15%的股份,这一交易于上周告吹 必和必拓与力拓为凸显双方对新合资企业的承诺,商定了对双方都适用的2.755亿美元的分手费,在某一方不能履行某些约定承诺的情况下,必须向对方支付。 |
葛兰素史克与深圳海王成立流感疫苗合资公司 英国《金融时报》安德鲁•杰克(Andrew Jack)伦敦报道 2009-06-10 周二,总部位于英国的制药集团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简称GSK)同意在中国创建一家流感疫苗合资企业,这是该公司进军新兴市场的最新举措。 GSK将与香港上市的深圳海王英特龙(Neptunus)合作,初始投资2100万英镑,拥有40%的股权,并有望在2年内获得多数股权。 这项交易使GSK首次进入潜力巨大的中国疫苗市场,克服了当地政府优先购买国产疫苗的问题。 GSK将能获得中国的流感抗原,并将它们添加至其专有“佐剂”中。 佐剂是一种专利保护原料,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应答,提高疫苗的疗效和效率。 此笔交易是GSK首次创建疫苗类合资企业。 该公司表示,未来将在其它新兴市场沿用类似模式。 这是大型制药公司在疫苗领域一系列投资和交易的最新动作。 疫苗已成为一种日益重要且有利可图的途径,使制药公司得以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转向多元化产品。 与深圳海王的合作将显著增强GSK在流感疫苗领域不断扩大的特许经营权。 该公司目前在加拿大拉瓦耶和德国德累斯顿拥有全资控股的流感疫苗制造厂,在比利时的里克桑萨尔设有生产总厂。 |
2009年 06月 12日 08:32 中铝曾做让步 力拓拒绝回心 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熊维平表示,公司本来已经愿意作出重大让步以挽救与力拓(Rio Tinto) 195亿美元的拟议交易,但双方在董事会席位上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这笔原本可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交易。 力拓上周宣布放弃与中铝公司的交易,倾向于通过配股筹集资金,还计划同竞争对手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组建合资企业。 熊维平周四召开了交易失败之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 他说,中铝公司此前愿意将对力拓在澳大利亚西部哈默斯利铁矿的持股削减一半。 中铝公司还提出,可降低对力拓的整体持股比例,调整原来交易中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条款。 根据原先的要约,中铝公司最终将持有力拓18%的股份。 熊维平在讲话中没有提及双方就交易价格可能进行过的谈判。 熊维平说,我们认为已经对原先的交易条款作了非常重大的让步和调整,应当足以满足力拓股东以及澳大利亚监管部门的要求了。 熊维平表示,双方一个重要的分歧在于中铝公司能在力拓董事会拥有多少席位,但他没有对此详细表述。 按照原先的交易条款,中铝公司将得到力拓两个董事会席位。 力拓方面拒绝就与中铝公司的谈判细节作出评论。 但力拓发言人库班(Nick Cobban)说,市场状况不断好转、股东的反对态度以及监管部门审批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公司最终放弃交易的重要因素。 库班说,虽然双方谈判了数周之久,但我们仍然无法与中铝公司达成协议。 我们始终向他们通报了所有情况。 熊维平在讲话中回避了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地给中铝公司和力拓交易蒙上阴影的民族主义言论。 他说,在交易过程中,中铝公司感受到了澳大利亚政府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外来投资的开放和欢迎态度。 中铝公司交易失败并没有冻结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 OZ Minerals Ltd.股东周四批准了向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出售13.9亿美元资产的交易,此前中国五矿上调了收购要约的出价,以阻止一家投资银行的竞争性报价。 熊维平说,中铝和力拓之间的交易早在4月份就陷入了困境,当时力拓新董事长杜立石(Jan du Plessis)上任,开始讨论其他可能的选择,比如配股、与必和必拓成立合资企业。 股东们对可转换债券的条款也表示反对,他们要求享受与中铝类似的条款。 由于中旅-力拓交易是在2月份达成的,到4月份时由于力拓股价的上涨,中铝收购报价中所提供的溢价已不复存在。 熊维平说,与股东的谈判从根本上改变了最初收购要约的基础。 随着信贷和大宗商品市场逐步好转,力拓上周四宣布将取消与中铝的交易,转而进行152亿美元的股票发行,并获得必和必拓方面58亿美元的现金以与之合资成立一家铁矿石企业。 力拓需要这笔现金来清偿大宗商品鼎盛时期一系列收购所带来的负债。 由于中铝持有力拓9%的股权,是后者最大的股东,它仍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熊维平说,中铝将密切关注新的股票发行和合资企业,不过尚未就是否增持力拓的股票作出决定。 澳大利亚一些政界人士反对中铝的收购,称这给予一家政府控制的企业在战略资产上太多的控制权,而没有任何的交换条件。 澳大利亚国内的批评人士担心,中铝会充当其东家中国政府的“代理人”,寻求压低铁矿石和其他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的矿产品的价格,而不是努力争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一些人担心中铝将利用董事会席位获得这种影响力。 熊维平承认澳大利亚国内存在激烈的争论,但他说,这是意料之中的,我们希望这类讨论能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中国国内一些评论人士对力拓-必和必拓的交易回以严厉的批评。 中国贸易团体说,这桩交易是在朝着垄断的方向前进。 中国官方报纸上有文章指责说,澳大利亚国内的反华情绪造成了交易的告吹。 周四,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批评力拓终结了中铝的交易。 他说,我们认为这不是一项有益的决定,也不是一家有着国际背景的公司应该采取的态度。 |
由于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了40多年来首次流感大流行。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卫组织周四将疫情警戒级别上调至最高的6级,这个级别表示这种疫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Margaret Chan)周四说,全球已有74个国家报告了3.5万例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例。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简称:银监会) 刘明康周五称,各国政府为阻止银行资产状况恶化所采取的措施有助于减轻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些措施还不够。 澳大利亚政府周五表示,并不畏惧中国政府对两大矿业巨头实施贸易制裁的威胁。 澳大利亚资源部长Martin Ferguson表示,北京方面对力拓(Rio Tinto Ltd., RIO.AU)拒绝中国铝业公司 (Aluminum Corp. of China, 简称:中铝公司)的收购提议、转而选择与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Ltd., BHP)建立合资企业的做法感到不快是正常的。 Ferguson向ABC电视频道表示,中国对此显然感到失望;肯定会出现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但他相信,两国间的商贸联盟关系将会恢复正常。 Ferguson表示,中国应该理解,必和必拓和力拓的联合是一个商业行为。 中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周五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煤炭产量2.484亿吨,较上年同期增加9.6%。 数据显示,1-5月煤炭产量总计10.76亿吨,较上年同期增加7%。 5月份发电量2,838.9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下降2.7%。 1-5月发电量总计1.333万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下降3.2%。 |
中国5月份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8.9%,增速高于4月份,显示5月份股市的温和上行和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对工业增长的促进效果明显。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5月份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8.9%,增速快于4月份的7.3%。 中国3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3%,2月份增速为11.0%。 统计局没有公布1月份当月的工业增加值数据。 但按照今年1-2月3.8%的增速推算,今年1月份工业增加值受春节因素影响出现了3.4%的跌幅。 2008年月度数据中,增速最高为当年3月份的17.8%,最低为11月份的5.4%。 统计局没有公布2008年1月份和2月份当月的工业增加值数据。 统计局还公布,1-5月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3%,高于1-4月的5.5%。 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统计的是中国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人民币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所完成的增加值,中国通常在月度和季度只公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中国2008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9.5%,增速大大低于2007年的13.5%。 其中,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9%,增速明显慢于2007年的18.5%。 工业是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产值通常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左右,而工业增加值就是中国工业产值的基准测量指标。 中国5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回升,显示5月份股市的温和上行和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对工业增长的促进效果明显。 中国大陆A股市场5月份温和上涨,基准的上证综合指数5月份累计涨幅为6.3%。 虽然股市仍然处于低位徘徊局面,但是温和的上涨使得投资者的信心有所恢复,消费热情从而转暖,进而推动工业产出增长。 同时,国际原油价格5月份大幅飙升,涨幅接近30%,为10年来最大单月涨幅。 这也使得众多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同样促进了工业产出的增加。 但是,5月份数据也显示,工业生产虽然受到股市和国际油价的推动而增速加快,但是目前状况仍然欠佳,工业生产尚未摆脱半停滞的状态。 中国自2008年11月开始,工业生产就陷入了半停滞状态,当月工业增加值仅仅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4%。 工业生产出现半停滞明显源自全球金融危机、此前人民币维持高位以及股市暴跌所导致的国内外需求的大幅下滑。 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导致国外需求减弱、中国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影响了工业产出。 而人民币维持高位和中国大陆股市的暴跌则扭曲了经济发展、影响了国内需求。 国内外需求的直线下滑,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工业产出,进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冲击。 因此,在假日因素消失之后,如果股市的升势不能长久维持,那么在金融危机、房价高企等诸多负面因素作用之下,中国的工业产出可能将会继续滑向完全停滞的深渊。 统计局数据还显示,5月份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为人民币5,813.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0%,降幅高于4月份的14.3%。 5月份原煤产量为2.5亿吨,较上年同期增长9.6%。 5月份原油产量1,603.2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1.1%。 5月份水泥产量1.5亿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3.5%。 5月份发电量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7%,为2,838.9亿千瓦时;钢材产量5,729.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7.4%。 5月份的汽车产量继续增长,涨幅达29.0%,达到114.8万辆。 |
欧美拟向WTO抗议中国原材料出口关税 知情人士周四透露,欧盟和美国准备联合向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抗议中国对原材料出口征税的政策 中国将继续鼓励金融创新 中国银行业数位高管指出,尽管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将继续鼓励金融市场创新,但会根据本国需要来应对变化与进行市场开放。 刘明康:关注信贷消极信号 反思股市反弹快 [5月份新增贷款6645亿][各大银行违规松绑二套房贷] [5月工业增加值环比增1.6%][5月社会销售总额增15.2%] 海通证券获准设立9家分公司 塔牌集团拟研发低能耗水泥 时代新材拟非公开增发6000万股 汇丰称不减持交通银行股权 奇瑞汽车谋划海外收购与A股上市 千亿动车引中国南车份额猜想 国机集团希望与沈机集团战略合作 环保部叫停金沙江中游水电三项目 [环保部暂停审批华能华电建设项目 华能回应环保部停批决定] 大摩精明债券挂钩通用 或引发香港第二波苦主潮 美国4月份贸易逆差略微扩大 美国4月份贸易逆差略微扩大,因出口下滑的同时,石油进口则延续近来的反弹走势。 美国4月份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扩大至291.6亿美元,3月份贸易逆差经修正后为285.3亿美元。 美国4月份出口额较3月份的1,239.3亿美元下降2.3%,至1,211.1亿美元,为2006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4月份进口额较3月份的1,524.6亿美元下降1.4%,至1,502.8亿美元,为2004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受油价反弹影响,4月份原油进口额由3月份的119.8亿美元增至136.3亿美元。 4月份消费品进口额增长4.04亿美元,而同期资本品进口额下降9.16亿美元。 4月份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从3月份156.2亿美元扩大至167.5亿美元。 美国政府5月份预算赤字共计1,896.5亿美元 美国财政部宣布,五月份的联邦预算赤字增至1897亿美元,这主要与收入下降和开支增长有关,而开支增长源自政府加大对援助计划和刺激经济项目的投入,今年前五个月的累计预算赤字已逼近1万亿美元关口。 五月美国政府的支出增至3069亿美元,较08年同期增长6%。 上述开支中包括用于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180亿美元。 TARP是美国政府一项援救银行和汽车业的重大计划。 政府五月的收入降至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6%。 当前财年的前八个月中,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增至991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194亿美元高出两倍多。 花旗集团和美国政府达成580亿美元换股协议 花旗集团周三与美国联邦政府敲定一份协议,从而为该行大规模的换股计划铺平了道路。 该换股计划将提高花旗集团的普通股权益水平,并使美国政府持有该行三分之一的股权。 花旗集团将把约580亿美元优先股和信托优先证券转换为普通股,假设到 7月30日前后该计划截止时全部转换成功,该行已发行股票规模将扩大约75%。 花旗首席执行长表示,届时,花旗集团将成为全球资本最雄厚的银行之一。 花旗集团优先股转普通股的转换价格将为每股3.25美元,较2月底该计划宣布前一个交易日的花旗收盘价溢价32%。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全球谷物产量为22.19亿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报告称,2009年全球谷物总产量(包括成品米)可能达到22.19亿吨,比上年的22.87亿吨减少3%。 FAO称,今年全球小麦总用量预计为6.55亿吨,高于上年用量6.447亿吨。 小麦期末库存预计为1.924亿吨,高于上年库存1.913亿吨。 2009年全球小麦产量为6.558亿吨(包括杜伦麦),低于上年的6.846亿吨。 报告预计,2009年全球玉米用量预计为8.076亿吨,高于上年的7.947亿吨。 玉米期末库存预计为1.546亿吨,低于上年的1.668亿吨。 今年全球玉米产量为7.918亿吨,低于上年的玉米产量 8.198亿吨。 其中,美国玉米产量为3.07亿吨,略低于上年的3.074亿吨;中国玉米产量预计为1.63亿吨,低于上年的1.655亿吨;欧盟玉米产量预计为5860万吨,低于上年的6250万吨;巴西玉米产量预计为5130万吨,低于上年的5900万吨。 FAO预计今年全球玉米出口量为8500万吨,高于上年的8150万吨 政府CO2减排计划的野心,家庭买单 日本政府在2020年(相对2005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5%的中期目标最终将导致家庭的沉重负担。 工厂和工业中其它部门碳氧化合物减排的空间正在减小;相反,1990-2007年间,日本家庭碳氧化合物排放增加了40%。 为扭转这一趋势,日本政府将目标瞄准在增加太阳能发电量20倍、增加高效热水系统使用40倍,以及在每两辆新车购买中至少要有一辆是环境友好型的。 以货币来计,日本政府预计为实现减排目标,可能导致日本家庭户均7.6万日元的支出,其中4.3万日元源于失业率增加所致,3.3万日元公共事业收费的增加。 虽然即使在考虑为减排所付出的成本后日本家庭在2020年可支配收入预计增加80万日元,但使家庭积极支持减排的目标显然还需其它激励。 对绿色汽车减税以及对高效家电的经济补贴就是切实可行的措施。 |
作者:乔·瑞恩 美国需要一次全国性的再工业化运动。 如果要逆转美国的金融衰退进程,那么再工业化道路刻不容缓。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新的经济体,而是需要一个真实的经济体 □文 乔·瑞恩 西摩·梅尔曼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意识:制造业是现代社会的中心。 但近些年来,美国的精英阶层,从总统到美联储 ,从公司的CEO到媒体学者,都在不断地给我们灌输这样的幻想: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工业的服务时代——全球化的电子时代。 在这样的全球化时代,至关重要的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全球市场,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决定了各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正如亚当·斯密所言,“一个国家的财富不是货币的数量,而是其人民的生产能力”。 经济系统的核心不是交换的自由度,而是整个体系的生产能力。 在1820年代,李斯特也说过类似的话:“生产能力是国家经济动力的基础——财富源完全不同于财富本身。 一个人可能占有大量的财富,但如果他生产的财富量没有超过他的消费量,他会越来越穷;一个人起初可能很穷,但只要他能够生产超过消费量的财富,他会越来越富。 因此,创造财富的能力比占有财富更加重要。 对国家而言,更是如此。 ” 在很大程度上,制造业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生产能力。 制造业缺乏的国家和民族很容易被制造业强势的国家控制。 所有国家,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制造业来保证自己的经济独立和促进经济的长期繁荣。 但在美国,制造业的下滑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后工业时代的产业空洞化 从表面上来看,此次经济萧条来源于金融业,但金融界的压力测试并不能够解决美国的经济萧条。 美国的萧条根源于我们长期错误的思维模式。 许多美国人,甚至包括部分的经济学家,一直把货币等同于财富。 事实上,货币只是社会公认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存在只是为了便于商品和产品的交换;财富则是指那些可以用来消费的有形的生产资料或者最终产品。 在他们看来,当谈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时,能够以金钱测量的服务与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同等重要。 当制造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显性贡献率不到5%时,他们理所当然地低估制造业的价值。 这反映了对经济运行体制的误解。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美国服务经济的七大部门时,我们能够看到:经济中的服务要么依赖于制造业所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或者是完全依靠那些能够提供服务的机器。 第一,在交通运输和通讯服务部门,航班服务所必需的飞机和机场设施来源于装备工业。 铁路运输对钢铁的需求量很大,一向都是资本密集型行业。 没有卡车,卡车司机也不能够日行千里。 另外,所有的运输服务都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比如道路、机场、港口和铁轨。 通讯行业,包括互联网,需要电话、交换设备和广播装置。 第二,在城市公共服务部门,制造业的加入至关重要。 电力设施产生电能;管道将天然气从地下传送到消费者家里,卫生服务回收人类的排泄物,自来水服务回收废水,提供干净的水。 当然,能源和干净水也需要相关机械设备的过滤。 第三,批发零售业所交易的产品都是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即便是如今盛行的电子商务,变化的只是交易方式。 其本质仍是通过新的交易方式来销售制造业的产品。 第四,在医疗部门,医疗设备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制造业生产药物、手术刀、核磁共振仪等,也包括医院的建筑大楼。 第五,在多样化的商务服务部门,电脑服务占其中的1/3的比重,其中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服务;另外,售后服务也需要相关物质产品的替换。 传统意义上的“纯粹服务”(如自动洗衣店、理发、美容)需要高质量的工具和机器。 娱乐产业,除开明星外,也是一个高设备的行业。 第六,在金融、保险和房地产部门,全球化的金融和保险服务也需要通讯和信息科技产品的支持。 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只能投入到实业中,依赖于制造业创造的财富。 只有在制造出新的产品后,金融业的投资才能够得到其应得的回报。 房地产交易的房子更是制造业的产品。 第七,政府部门的存在是为了调控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宏观经济。 因此,服务部门不可能离开制造业而独立存在。 事实上,经济体的不同部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就像木桶定理一样,木桶储水能力取决于最低高度的木板;当重要部门的功能缺失时,整体经济将崩溃。 历史上比较富有的国家都有完整的装备制造业和相关资本密集型产业(比如钢铁)。 不能生产机械的国家将会走向全面的衰退,美国正在途中。 装备工业和金属加工工业(比如钢铁和生产机床)是至关重要的工业,影响着整体经济。 这些部门不仅可以自我复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 比如机床不仅可以生产多样形式的机械,也可以生产机床,而机床上的技术进步,对整体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精英们所谓的后工业时代,其实只是完整经济体的小部分功能——组织人们进行生产性活动。 为了寻找不存在的后工业时代,美国已经抛弃了这些至关重要的部门,把大量的金钱投入到诸如华尔街的金融漩涡中。 在二十世纪的下半世纪,美国转移了一系列的行业。 美国的经理人关掉在本土的生产线,在其他国家投资建厂。 以汽车工业为例,经理人在墨西哥建立新的工厂,零部件生产和整车的组装则是在欧洲或者日本进行。 美国工厂在本土之外投资生产农业机械,虽然美国国内有着大量的农业生产,但是所需的农业机械则是进口而来。 在1983年《没有生产活动而获得的利润》一文中,笔者详细描述了美国钢铁部门为了短期利润而导致的衰退和崩溃。 为了短期利润,美国钢铁部门的经理人减少科技的研发,这也就消弱了美国钢铁长期的生产能力。 进入21世纪之后,这些预测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美国钢铁部门已经穷途末路。 在2002年,由于美国的钢铁部门的产能不足,本田汽车美国工厂要从日本进口200多万吨钢铁。 而且,工业的转移导致国内的产业空洞化,也导致了数以万计的人失业。 曾经,美国是靠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领先地位成为超级大国,但现在,美国需要不断地进口诸如农机、纺织品、造纸、发动机、印刷和产品处理等机械。 1960年代,美国能够供给本土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在1994年,美国国内销售的生产机械有1/4是进口所得。 按照这样的速度,在2020年前,美国将会完全从德国、日本和中国进口生产机械。 在这种情形下,美国的诸如农业、服装等部门,也会因为与生产机械的厂商关系疏远,而得不到最能满足其需求的机械,最终也会失去技术优势。 美国经济也将形成恶性循环:美国生产终端产品的部门将会落后于其他国家,这反过来会损害本土尚存的装备制造部门,最终伤害美国整体经济。 产业空洞化带来的低生活水平 产业空洞化导致了美国大量的财政赤字;同时,随着其他工业国家货币走强,美元开始走弱。 这造成进口的产品更加昂贵,并导致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最终也会让美国民众生活水平下降。 简单而言:产业空洞化-贸易赤字-美元走弱-通货膨胀-更低的生活水平。 在1970年代,美国能够满足国内消费者的绝大部分需求。 但如今,产业空洞化导致相关产业竞争力变弱。 美国不得不进口大量的产品,比如汽车、电脑和其他耐用消费品,当进口超过出口时,美国又得承受巨额的财政赤字。 5月12日,美国商务部表示,由于出口降幅大于进口,美国3月份的贸易逆差近8个月来首次扩大。 3月份美国对中国的双边贸易逆差从142亿美元增加到156亿美元,对欧盟的逆差从33亿美元扩大到44亿美元,对墨西哥的逆差从31亿美元增加到39亿美元。 2008年,美国的贸易赤字将近7000亿美元。 这就意味国外居民手握了7000亿美元的债权。 他们之所以乐意拿着这些钱,是因为他们可以用这笔钱投资美国的资本市场。 换句话说,我们在用我们公司的资产与他们交换产品和服务。 如果中国人和日本人认定美国不具备投资价值后,我们必须得偿还巨额的贸易赤字,没人会喜欢拿着一笔没有购买力的货币。 如果要弥补巨额的贸易赤字,我们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出口创汇,但因为美国已出现了严重的产业空洞化危机,日本、德国等工业国家能够制造出跟我们一样甚至更好的产品,这条路不太现实。 另外一条路就是减少进口产品量,弱势的美元则是减少进口的有效方式。 当美元贬值时,国内会产生通货膨胀。 人们得花更多的美元去购买进口的产品,人们就会减少进口商品的数量。 当然,这是以美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为代价。 一些财经记者认为,当美元走弱、进口产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美国的制造商可以扩大产品生产线来填补市场空白。 这有利于美国经济。 这个假想有两个不合理之处。 首先,只有更多更先进的生产工具,美国消费品制造商才能够提高产量。 因为国内装备工业的没落,制造商只能从国外进口生产设备。 基于贬值的美元,他们得花更多的钱从国外购买这些设备,这样,贸易赤字还是会增长。 这其实也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在他们的制造业体系健全前,他们需要用出口矿产、纺织品等物资挣来的钱去购买生产设备。 在制造业体系完善前的几十年里,韩国就是这样一路走来。 滑稽的是,我们却走了一条反向的路。 其次,美国制造业并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产品以供出口来平衡国际收支。 我们没有足够多用来交换的产品,但又得进口,最终只能是美元走弱。 我们唯一能够出卖的就是美国公司的资产,而最后,我们也终将成为跨国公司实际意义上的殖民地。 在1980年代,美国人很为美国的竞争力而担忧,但1990年代股市泡沫让人们开始出现了幻觉,认为美国又获得了主动权;传统制造业不再重要,互联网将取代传统的制造业。 如果传统制造业不重要,那么没有产业真正重要,包括金融和互联网。 解决方案 所有的事情告诉我们,美国的经济已经被产业空洞化和盲目的军事投资所害,这直接导致大多数美国人生活水准正在降低。 对于如今以金融主导的经济体系,我们有避险的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更加民主的企业决策机制。 如果企业决策的制定是基于工作场所的民主,就可以避免一系列金融公司的破产以及整体的混乱局面。 由蓝领和白领工人领导的职场民主机构绝不会同意给高层管理者支付高额的工资或股票形式的相关报酬,也没有一个蓝领和白领工人的联合组织同意抛弃他们多年的养老基金,或是支持美国的非工业化道路。 美国需要一次全国性的再工业化运动。 如果要逆转美国的金融衰退进程,那么再工业化道路刻不容缓。 联邦政府可能不太适合这样的任务。 联邦政府是政客和商人的联合体,他们不仅控制公司,其重心在军事而非平民福祉上。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将城市管理者和当地工会及大学联合起来,建设中心城市的再工业化计划将会是卓有成效的。 这将会吸引大量的高效的养老基金。 按目前的发展状况,全球化进程将会使美国产业空洞化问题更加严重,离岸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这些又会导致失业率上升、日益扩大的贸易赤字和更低的生活水平。 但由于运输、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走融合生产、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道路,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中心和政治力量,反击和取代跨国公司和全球范围内的美国军队。 美国公众需要了解现实中的经济是怎样运行的,而不是理想情况。 现代经济的中心是制造业,而非金融行业。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新的经济体,而是需要一个真实的经济体。 |
美国银行业“黑洞”“洞底”遥不可及 曹亚廷 备受关注的美国政府对国内19家最大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经延期后终于在5月7日揭晓:摩根大通、高盛、运通等9家机构“健康状况良好”,花旗银行在内的10家银行被告知需要补充共计746亿美元的资本金,高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4银行、340亿美元。 测试报告同时指出,如果经济进一步衰退,19家参与压力测试银行在今明两年的亏损将达6000亿美元。 尽管为避免对股市产生过度影响,这份报告特意延迟到5月7日美股收盘后公布,但恐惧的投资人仍然做好了逃跑的准备,美主要股指一改之前上升走势,7日当天全线下跌,三大股指跌幅都超过1%。 到5月12日,资金缺口高达339亿美元的美国银行将解禁的135亿股建行H股全部出售,共套现约73亿美元。 对此,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美国银行套现意在补充资本金。 随后,5月20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表态称,由美国政府和私人部门联手设立的“公共-私人投资项目”将在未来6周内开始运行,购买阻塞美国银行系统的“有毒资产”,美国政府将为该项目出资750亿至1000亿美元,这些资金将与私人投资一起用于购买5000亿美元的“有毒资产”。 “有毒资产”的购买额今后甚至可能扩大到一万亿美元。 对此,投资者不禁要问,美国银行业依然是救助前的“无底洞”吗?若不是,其底究竟在哪? “洞底”遥不可及 压力测试的初衷,是通过政府对大银行的“信用背书”,驱散市场对美银行业的疑虑,为市场制造暖意。 美国储蓄保险公司(FDIC) 贝尔曾表示,她希望压力测试结果能给市场注入信心。 事与愿违的是,压力测试从一个侧面表明,美国银行业远未回暖,其黑洞之底至少不在当前。 透过压力测试神秘的面纱,人们不难发现,美国银行业真实情况可能较官方公布的测试结果更糟糕。 外界普遍质疑测试过程存在深度操作嫌疑。 746亿美元是不是10家银行资本金缺口的全部不得而知。 由150位银行业监管人员历经2个多月的审查测试,测算公式和结果早在4月底就“揭晓”,但美联储和财政部从4月24日开始单独与各银行“商讨”测试结果,“听取当事人辩护”,并把最终结果发布日从5月4日(周一)推迟到7日(周四)的做法,很难不让人质疑这份“精心烹制”的测试大餐,最大的可能性是测试结果内外有别:美国政府一边逼迫大银行及时补充资本金——这可从富国银行、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等不及格机构于7日当天就分别公开了发行新股、配售股票、将优先股转为普通股、出售资产等方式补充资本金可见一斑;一边还要避免打击公众信心,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公布测试结果。 最终权衡的结果是小心翼翼地倒出坏消息,并炮制“好消息”作为伴侣。 而测试基本假定也难让人信服,设定的两个场景——“基本情景”和“更差的情景”可能过于乐观。 例如,“基本情景”是美国经济2009年衰退2%,2010年增长2.1%;“更差的情景”是2009年衰退3.3%,2010年增长0.5%。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4月已经把美国经济预测下调到与“更差的情景”持平,2009年的衰退从1.6%下调到2.8%,2010年的增长预期从1.6%调低到0。 此外,测试样本不具代表性,选取去年底资产超过1000亿的19家银行,不包括该门槛之下的中小银行,犹如专挑高个同学参加跳高达标测试。 真实的情况是,目前美国银行业正处于一个倒闭的高峰期。 据统计,从2000年10月到2009年5月8日半年时间里, FDIC总共出手关闭了84家被保险的商业银行(以中小银行为主),其中有53家是在去年7月1日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关闭的,32家是今年1月1日后关闭的。 在2009年的前四个月内,分别有6家、10家、5家和8家被关闭,在5月1日一天,FDIC又关闭了3家银行。 显然,“大而不倒”的19家大银行不能代表美银行的整体状况。 可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压力测试结果,仅仅是正深陷危机泥潭中美国银行业的冰山一角。 据IMF 2009年4月估计,2007年所有金融机构源于美国的资产减记将达2.7万亿美元(高于2009年1月估计的2.2亿美元),全球风险暴露的预期减记将达4.1万亿美元。 在去年10月美国会通过的7000亿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以来,目前算上即将收回的还款,也只剩1346亿美元。 压力测试交出的这份美国银行业成绩单,越来越让人觉得,美国银行业“有毒资产”犹如一个无底洞,继续吞噬着数目惊人的政府注资。 ----------------------------------------------------- 美国可能成为次贷危机的最大赢家 2009-6-11 杨志荣 现在看来,美国金融危机作为能源危机、信用危机、货币危机综合体现的特征已经更为明显。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以及基于其在全球政治、军事、文化、金融资本领域的优势,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不可避免地带给世界以深刻的影响。 美国在大肆转嫁金融危机的同时,通过金融危机的全球传染,以“杀敌一千、自伤一百”的方式重新稳固了其在全球大国中的相对实力优势。 整跨欧元: 战略支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0年代瓦解并确立牙买加体系后,美元作为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实际上得到空前加强。 为此,欧洲开始积极推动欧洲统一货币也即欧元的形成,代表美国国家利益的索罗斯随即于1992年发动了对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攻击,成功地把英镑留在了欧元之外,这为削弱乃至支解欧元打下了基础。 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乃至占领伊拉克,意指石油的同时实际上更是为了影响乃至削弱紧邻的欧元区经济,这一点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是非常清楚的,然而德国当时强烈的反对自然不可能奏效。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短短几年,为了适应欧元区经济体、泛欧金融市场的形成,欧洲极力推动金融衍生产品革命,交易量迅速做大。 比如德国、瑞士的期货期权交易所合并成为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法、比、荷、葡等国的证券与期货交易所合并后组建了泛欧交易所(Euronext)。 截至2001年底,欧洲上述三家主要交易所的成交量高达12.89亿张合约,高出同期美国三家主要交易所CME、CBOT、CBOE约32%。 然而,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出自美国,记得时任美联储 的格林斯潘就意味深长地说过,美国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为欧洲的保险集团所购买。 据报告称,美国的次级房贷大约40%为欧洲购买,欧洲为此损失巨大,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首轮爆发时欧洲即投入8000多亿美元(而同期美国不过投入1000多亿美元货币来填补流动性),目前累计欧洲已经投入2万多亿美元。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美国去年初提出救市计划后,先说服英国跟进,并通过英国首相布朗把美国版的救市计划于2008年3月成功地推销到德国和法国:由于各国财力的差距,这种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加剧了欧元区经济的不平衡,使得欧元成了类似于次贷的CDO。 更为严峻的还有,欧元的货币政策形成机制先天不足,欧元在经济繁荣期可以按各国经济增长率来增加货币供给,但在萧条或危机时刻却无法向市场提供流动性,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欧元相对美元20%大幅度贬值的原因。 欧盟这次如此轻易地放弃对中国大规模反倾销的重要原因,不在于欧元相对于人民币大幅度贬值,而在于欧盟实力的大大削弱。 这对中国是个利好,但也使得美国可以腾出手来对付中国。 击溃俄罗斯: 资本操纵、石油战争 受益于全球经济繁荣周期中的油价暴涨,曾经元气大伤、负债累累的俄罗斯因庞大的石油出口出现了“普京繁荣”:石油企业的国有化和高额的出口关税(约15美元/桶)积累了5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俄罗斯的大国自信空前膨胀,然而这种单一的石油经济在2008年8月俄格冲突中随即表现出严重的缺陷:大量外资撤离、两大证券交易所随即停业、高杠杆负债经营和高赋税的俄罗斯石油企业马上遭受流动性短缺。 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单一脆弱的石油经济和国民的财富缩水致使俄罗斯元气大伤,依靠巨额对外借款发展石油产业的俄罗斯在国际资本市场信用大幅下降,融资困难。 这次俄罗斯承诺以未来20年随行就市的3亿桶石油出口担保向中国贷款融资250亿美元,俄罗斯收获的是即期,中国得到的仅仅是对未来还存在不确定的预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充其量只是仁义的中国又拉了俄罗斯一把,很难说不会重演2003年中俄已达成远东输油管协议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的类似结果。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一贯痛打“落水狗”,这次又在俄罗斯身上踹了两脚:一是大量囤积石油,据报道,美国当前的石油储备已经超过国内90天消耗量的同时还在大量买进,这样做的后果自然是通过抑制石油价格的上涨空间打压俄罗斯经济。 其二则是大造舆论遏制俄罗斯,比如最近美国国家利益的代言人、金融大鳄索罗斯就公开宣称俄罗斯可能发动战争,提防俄罗斯在可影响石油价格的地区生事,通过损害其国际形象来抑制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而俄罗斯诸如俄乌“斗气”的一些所作所为也确实破坏了自身的国际经济合作环境。 拿下日本: 军事控制、经济挂钩 日本这次因没有购买大量的美国次贷在金融危机上损失有限,但实体经济受到的打击却非常严重:一是作为日本第一大出口市场的美国的消费模式的改变使得日本出口大幅缩水;二是国际资本市场因美联储连续降息美元日元利率的趋同出现了日元交易规模的缩水,致使日元资本大量回流造成日元升值抑制了出口,这显然进一步恶化了日本经济,因而日本近期GDP出现了两位数的负增长。 然而,日元套利资本的回流还是被美国人盯上了,有美国智库学者2月初就建议美国应把拯救经济的方向从中国转向日本。 报称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将在白宫接待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就是日本首相麻山,国务卿希拉里就任后首访日本。 作为背景解读的重要原因在于:一是受美国金融危机传染而伤痕累累的欧元和欧盟经济已经被美国边缘化,二是美国抛出的礼遇乃是为其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买单,希拉里是为美国推销国债而来,毕竟日本还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和金融资本,这对中国同样适用。 可以预料的是,日本将因经济乃至政治上对美国的高度依赖性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继续增持美国国债,有望从中国手中抢过美国第一大债权国的地位。 黑死中国: 债务游戏 综合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大国博弈,在各经济体纷纷驯服的情况下,中国已经无可避免地站到了美国当前战略的风口浪尖之上,尽管中国当前遭遇的打击同样已经无比沉重。 其中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被美国国债将长期占用7000亿美元,6000亿美元机构债券在“两房”救助的债务游戏中惨不忍睹、无人敢提。 中国国民继股票等财产性收入大幅度缩水后实体经济的下滑将难以避免。 |
是什么浸水了? 【《财经网》专栏/专栏作家张志雄】自从内地银行在2009年年初非理性亢奋,大肆投放信贷,泛滥的资金不仅冲入内地股市和楼市,还有向香港等海外市场蔓延之势。 这两个月,香港金管局也是应接不暇,为了应付国际资金买港元,不得不在香港乃至纽约市场接美元,压力颇大。 所谓“国际”资金,当然包含来自欧美等地机构的。 但当地市场人士也有疑虑,如香港《经济日报》副社长石镜泉先生在5月25日的一篇名为《资金市》的文章中质疑到:“今时欧美金融海啸,要鬼佬外资大肆来港,怕是有点强求,更何况欧美投资者本土创伤未癒,要舍近图远,亦似违理。 但假鬼佬外资又如何?” “假鬼佬”,内地人是也。 有趣的是,石先生说了两个传闻。 一个是国内银行首季贷出款项特别强劲,主要是重赏之下有勇夫,成功安排贷出1亿元者,有25万元赏金。 另一个是贷款批准后,客户要马上拿走,不像以前,要用才提。 当然,客户不可能自甲银行A户头贷款,再转存入甲银行B户头,就算是自甲银行贷款,转存入乙银行亦未必合适。 但如果把贷款调到香港的银行,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那么,“假鬼佬”在香港会找哪家银行,它能信得过又不会被中央查到了?汇丰啊。 也许汇丰近日把存户的利息减至0.001厘,就是钱来得太多的缘故吧。 我没有去查证上述传闻的真实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周边的不少朋友和读者早已进入香港股市,在那儿炒个不亦乐乎,机构大户岂有落后之理? 股市的上落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很正常,但如果这些资金是热钱,甚至朝不保夕,那么进入其中,就是“赌市”了。 坦率地说,我看不出这与流入澳门赌场有多大区别。 这半年来,对于内地多少信贷资金流入股市,金管当局先是矢口否认,然后是不置可否。 要查信贷资金流入多少确实是个难题,因为客户完全可以将贷款用于允许的范围,然后把自有资金投入股市和房市,你说如何界定?十几年来的市场经验告诉我们,这么大的信贷资金放出来,不大量流入股市是不可能的。 我最近见《财经》杂志报道,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判断,“行政命令导致信贷增加的问题,从目前看来不是很严重。 股市目前的恢复尚属正常,进股市的资金绝对量也不是很大。 ”我真的很想知道宋教授是如何得出“进股市的资金绝对量也不是很大”的?难道他获得了央行内部的调查数据,还是自己做了调研? 中国古时有所谓的“陋规”,就是明知有悖事理,但碍于没法改变,也就故意不立法制止,变成了潜规则。 银行资金流入股市,也是挡不住的事,我们却有规定禁止。 结果,根据宏观经济状况,时紧时松,股市也是大起大落,何必呢?而且何时违规,何时不违规,都是监管当局说了算,有些不妥。 浸水,是香港市场的术语,也就是流动性泛滥,钱太多。 而钱太多,让大家觉得钱不值钱,疯狂地扑向各类资产。 过去的上海方言,那是“脑子浸水了”。 遗憾的是,我们目前正处在感觉钱太多这个状态。 在A股市场上,我们似乎也赌红了眼。 三个星期前,我与一位券商朋友通话,他说在交易所开会,身边业内人士无心谈正事,人人手里都拿着股票机,埋头看行情,又急又疯又乐,这不是进入了赌场嘛。 我早已离开这种状态,但我能想象,因为自己过去多次经历过。 上海的房市也是如此,我每天晚上要去看一下政府网的一手房统计,除了周日等节假日个别例外,最近每天的成交量都在1000套甚至1500套以上,用不着看新闻报道,这样的持续成交量表明房市十分火爆,已达到2007年高潮的水平。 而二手房的卖方预期也大大抬高,我经常听到有想买房的朋友说起交易对手跳价的事。 而对景气度最敏感的艺术品市场也有冲动。 5月25日香港佳士得近现代书画拍卖会,总成交率为77%,不错啊。 大概一半拍品的成交价高于最高估价,而诸如林风眠、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更以原估价两倍的价格成交。 当然,这还不能说艺术品市场已进入火爆阶段,一是总成交额只有6892万港元,二是齐白石及启功联手的作品《佛像、书法对联》拍出458万港元,就成了全场最高价,比起往日动辄几千万、上亿的最高价,距离颇远。 耐人寻味的是,前十大拍品,全部落入亚洲私人买家手中,其中内地买家最为活跃。 联想不断有内地客出手香港地产的报道,“假鬼佬”大举进入港股,也是稀松平常吧。 这一切,都是人们寄于最迟明年急剧通涨全面回潮的预期。 对不对呢?我没这个水平预测。 在这儿,在我脑子没有被浸水之前,弱弱地问一句,如果通胀没来,到时我们又会如何? 换句话说,面对通胀这么复杂的现象,地球人现在都预测到了,而且知道马上就来,是不是有点蹊跷? |
...... |
中国平安完成深发展收购或要到明年初 2009年06月13日 09:34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的谜底终于揭晓。 13日,两家公司发布公告,中国平安将采取定向增发以及协议转让两种方式成为深发展战略投资者。 其中,新桥投资可选择要求中国平安现金支付或H股定向增发来完成股份转让。 双方将于6月15日复牌。 随着公告的发布,两者联姻的种种谜底一一揭晓。 然而,新桥投资会选择哪种方式来完成股份转让又成为新的谜题。 谜底一: 定向增发+协议转让 13日,双方发布公告揭晓了此次收购的谜底。 首先,深发展向平安寿险定向增发不少于3.7亿股,但不超过5.85亿股的股份。 认股价格为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即每股18.26元,锁定期36个月;其次,深发展第一大股东新桥投资向中国平安协议转让其持有的5.2亿股,该股数占深发展目前总股本的16.76%。 根据双方签署的《股份购买协议》,新桥投资有权按照协议约定“二选一”,即让中国平安全部以现金114.5亿元支付,合每股股价22元;或采用换股方式,即中国平安向新桥投资定向增发2.99亿股H股,占中国平安总股份约4.1%(增发前)。 中国平安在不迟于2010年12月31日前收购新桥投资所持有的深发展所有股份。 目前,中国平安已通过二级市场持有深发展1.45亿股,占深发展总股本31亿股的4.68%。 如果按照定向增发的下限3.7亿股计算,此次收购完成后,中国平安将持有深发展29.8%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在公告中,中国平安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前其所持股份将不会超过深发展30%股份,此项投资期限为长期。 这次交易还需要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中国平安相关人士表示,深发展的增资如果于2009年底前完成审批并增资完成,深发展2009年底净资产增额为67亿至107亿元。 “代价不低但可以接受”,东海证券金融分析师李文表示,定向增发股价为18.26元,按照今年一季度末深发展每股净资产5.5元计算,PB估值为3.32倍;协议转让股价为22元,则PB估值为4倍。 从未来前景判断这个价位可以接受。 对于中国平安而言,深发展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中国平安收购后有利于迅速做大银行业务。 中投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许守德认为,此次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的价格比较合理,但持股比例如果低的话会加大整合难度。 从长远来看,中国平安应该会逐步增加持股比例。 对于市场上有人担心平安收购成本偏大,他认为深发展市值621.09亿元,按2007年净利润26.5亿元计算,投资收益率为4.27%,强于债券。 谜底二: 收购深发展可采用自有资金 在投资富通失败后,中国平安去年底为此计提减值了227.9亿元,此次又要大手笔收购深发展,引发市场对中国平安是否会启动再融资的担忧。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测算,如果按照定向增发3.7亿股的下限计算,加上新桥投资协议转让选择现金支付方式,则中国平安至少需要掏出“真金白银”182亿元。 对此,中国平安表示,平安寿险本次股份认购的资金全部来源于自有资金以及负债期限20年以上的责任准备金等保险资金。 不仅符合保监会批准的投资范围,也符合平安寿险关于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的内部制度要求。 如果新桥投资要求现金支付,该笔资金将全部来自于其来源合法的可自由支配资金。 安信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杨建海指出,今年一季报显示,中国平安母公司报表中可使用的自有资金合计244亿元,截至2008年末,中国平安寿险利差损保单准备金余额为1144亿元(投资富通使用238亿元),因此资金充足。 谜底三: 新桥投资5年获利超4倍 随着此次收购完成,新桥投资获利情况如何?2004年年底,新桥投资以每股3.54元受让深发展17.89%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并承诺五年锁定期。 2007年12月及2008年6月,深发展认股权证分两期先后行权,新桥将派发的认股权证全部行权,总共获得0.522亿股深发展,行权价均为19元/股。 2008年中期,深发展每10股送红股3股,新桥投资所持股份再增加1.2009亿股。 截至目前总共拥有5.2亿股,占深发展总股本的16.76%。 如果算上股息等收益,目前新桥投资每股成本价约4.25元。 按照协议转让22元计算,其获利达到4.18倍。 谜底四: 整合深发展和平安银行 对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各方管理层均表示是三方互赢。 深发展董事长兼CEO法兰克·纽曼表示,此举能迅速提升深发展资本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新桥投资合伙人单伟建认为,中国平安和深发展总部均位于深圳,拥有相似的公司治理机制与架构,相近的经营管理文化。 此次双方携手优化了银行的股权结构,实现了大股东的平稳过渡。 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表示,此次交易如获得批准,将使得平安有机会与一家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实现更加深入的合作,为中国平安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持。 中国平安和平安寿险承诺,将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监管机构的要求,采取合法、可行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在适当的时机整合深发展和平安银行,以避免实质性同业竞争情形的发生。 新谜题: 新桥投资选择现金还是换股? 此次新桥投资会选择现金支付还是H股定向增发来完成股份转让呢?对此,一些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如果采用换股方式,从近期看有利于缓解中国平安现金支出压力,但程序繁琐,如果用现金支出方式则有利于中国平安转移资产配置压力。 但对于新桥投资而言,选择何种方式要看其对资本市场以及中国平安经营前景如何判断。 从目前看来,中国平安完成收购方案可能要等到明年年初,如果看涨资本市场,那新桥投资肯定不会选择现金。 (记者 杜雅文) |
美国将征收销售税以平衡国债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Paul Krugman和美国共和党议员Paul Ryan这两个观点完全不同的人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美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危险是沉重的国债,只有靠增加税收来平衡. Fortune 刊登文章说,Krugman是非常支持奥巴马政府的消费计划的,但是他指出政府现在纳的税跟不上消费的水平,因此他建议政府提高征税。 Ryan则说,美国的国债之庞大,早晚会有一天被外国债权人看成是危险投资,现在这样的负债方式好比是在玩火。 他建议政府减少消费。 这两人虽然提倡的策略不同,出发点却是同样的-那就是美国庞大的债务已经造成很大的风险。 从去年的国债来看,平均算下来美国每个纳税人家庭欠债9万,预计十年以后,这个数字将增加到15万5千。 美国政府靠什么来还债?唯有多征所得税,而且受到提高税率影响的将不仅仅是富人,而是中产阶级。 为了让沉重的债务不影响经济发展,到2019年美国政府必须向每个纳税人家庭每年多征11000美元的税,等于是在现在税率的基础上增加55%。 什么样的纳税家庭呢?还是中产阶级。 有专家估计美国不一定会增加所得税,而是很有可能仿效欧洲向人民收取增值税(VAT),不论是买车还是到餐馆吃饭,人人要交这个税。 仅仅增加所得税还不足以平衡巨大的政府赤字。 如果按照上面的例子,到2019年,年收入在25万以上的美国家庭纳税率要上升到60%,基本上是不可行的;如果全面地给各个阶层的人提高所得税税,从政治角度上讲也是不可行的.虽然现在政府表示不考虑征收VAT税,但是迟早会采取这个办法。 因为VAT征税的范围很广,平均税率在10%-15%之间,这笔钱足够填补奥巴马政府的需要,也足以平衡预算。 预计美国政府很可能以联邦销售税的方式来征收VAT,无论是批发商还是零售商都要交,当然,最终这个税还是会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民主党对VAT的担心是,这样一来损害最多的是中产阶级和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因为这些人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占收入的比例比较大。 虽然一些食品和衣物可能会免征销售税,低收入家庭可能得到一些政府补助,但是中产阶级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这项税收的最大牺牲品。 不论人们怎么看待这个VAT,征收此税是迟早会发生的。 Krugman很喜欢VAT这个主意,虽然他也承认这样一来中产阶级家庭必须交更多税。 Ryan说VAT税将预示着美国作为一个帝国开始走向结束,不过他也承认欧洲政府就是靠这个税维持着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当这两位Paul都同意VAT时,它到来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 巴西俄罗斯扬言要抛美国债 美元还得贬 从曾经的香饽饽到当前的备受质疑,美国国债的处境显然已今时不同往昔。 俄罗斯中央银行第一副行长乌柳卡耶夫6月10日在莫斯科表示,目前俄占30%多相当于1400亿美元的外汇和黄金储备是美国国债,未来这个比重可能会降低。 俄计划将持有的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主权债券逐渐替换成其他金融工具。 如果今年第四季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放债券,俄计划动用黄金和外汇储备参与购买,出资总额不会超过100亿美元。 巴西财政部长曼特加10日也称将动用部分外汇储备以购买100亿美元IMF债券。 6月11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此举主要是基于美元持续贬值的走势和美元资产安全的考虑,同时要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建立更为均衡的外汇储备结构。 摆脱美元制约 除了俄罗斯之外,日前包括巴西、印度和中国在内的多国官员都曾表示,其有购入IMF债券的打算。 “当前相比美元而言,IMF债券更为保值,因为其是以 SDR为基础的。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员方明对本报记者表示,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过大,往往在很多事情上受制于美国,而IMF债券构成多元化,将有利于新兴市场国家摆脱这种制约。 目前,金砖四国外汇储备总额为2.8万亿美元,并且持有美国国债最多。 高盛经济学家爱波它· 柔牟斯表示,包括巴西、俄罗斯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计划把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转为IMF债券,使其外汇储备多样化,这更多是发出信号,希望增强国际话语权,而并非意味着它们不需要美元资产。 IMF新闻发言人6月11日表示,IMF可能会在本月晚期或者7月考虑出售债券的提议,这将是IMF的首要议题。 这个计划将会决定其他一些方面,包括关于如何使用债券、IMF债券是否可像美国国债一样在各个成员国中交易等。 美元贬值之忧 6月10日美国国债大幅下跌,导致基准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3.99%,为去年10月以来的新高。 国际荷兰集团驻纽约首席新兴市场策略师大卫·斯皮尔格表示,10日美国国债下滑部分原因在于俄罗斯和巴西宣布将减持美国国债,这是个“突然打击”。 为了摆脱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经济衰退,以及应对有史以来的财政赤字高位,美国政府大开“印钞机”,美元汇率呈现大幅下滑的势头。 在过去3个月内,巴西货币对美元汇率实际升值了20%,俄罗斯卢布上扬13%,而印度卢比上扬10%。 美国财长盖特纳6月2日在北京表示,美国国债仍有足够的需求,并承诺确保美元资产安全。 美国国会预算部门表示,截至今年9月30日的当前年度,美国财政赤预计将从去年的4550亿美元上升至1.75万亿美元。 “尽管美国政府一贯持有的强势美元的基调,但真正的美元政策,要视美国经济和政治情况而定。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对本报记者表示。 现在美国真正需要强势美元,但在吸引资本流入与采取强势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 美国仍然需要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协助其渡过难关;但美国现在不能靠提升利率来维持强势货币地位,反而必须让国债利率降低,引导市场信贷利率的降低,激活信贷市场。 美联储3000亿美元买国债的目的之一,就是降低作为市场参照利率的国债市场利率。 在两难的情况下,美国政府通过“话语”调控汇率的一贯做法来维持强势美元,就变成最后的武器。 均衡外储结构 大卫·斯皮尔格表示,金砖四国目前还无法脱离美国国债,因为此外并无更多选择,毕竟拥有AAA评级的资产并不多。 “对于外汇储备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值,而不是增值。 ”左小蕾表示,这就要求各国央行在进行外储结构调整时非常谨慎。 “即便美元仍在贬值,但亚洲传递出来的声音仍是增持美国国债,当然这也存在一些争议。 ”方明表示,俄罗斯作出如此强硬的表态,与其一贯在国际货币战略和国际外交中话语权较为强烈有关。 俄罗斯外汇储备结构,主要将依据汇率变化及收入来源变化来作出调整。 “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相对均衡的外汇储备结构会更好一些。 ”方明说,目前俄罗斯贸易收入主要来源于欧洲,那么增持欧元可能更为适宜。 “整体而言,俄罗斯在真正改变外汇储备结构的同时会考虑到多重风险。 ”方明如是表示。 |
美国会变成津巴布韦吗?- 恶性通胀的可能性 2007年,全世界表现最好的股票市场令人大吃一惊,是津巴布韦!涨幅120倍。 同时该国物价指数上涨17倍,股市涨幅看来大大超过通胀的幅度。 http://mises.org/story/2532 美国目前大印钞票,是否会引发津巴布韦式的恶性通胀呢? 著名的投资专家Jim Rogers和Marc Faber都认为美国会发生恶性通胀,Rogers认为美国股市因此可能大升,所以不要做空股市。 恶性通胀的可能性从长线来看是存在的。 美国不断增发国债,目前美国国债的负担是GDP的70%左右,二战结束是美国国债负担和GDP相当,美国的国债负担在奥巴马当政时期就可能达到GDP 100%的水平,英国已经到了这个水平。 另外,美国社会福利基金的缺口高达45万亿左右,迟早会引发大问题,但是也是很长线的问题。 目前各国央行都在增加货币供应,大力印刷纸钞,所以通胀的担忧不无道理,事实上石油黄金和粮食价格都在上涨,已经出现了通胀的苗头。 但是是否就会发生恶性通胀?目前的通胀水平和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应该说也差不多,还不构成恶性通胀。 从货币供应的角度讲,目前基础货币供应量大增,但是广义货币并没有能够增加,甚至有所下降。 也就是货币的乘数效应并没有出现。 目前美国救市措施的确拿出来大笔的热钱,但是基本上都流入了金融机构。 退税部分只有1500亿,加上延长了失业救济领取的时间期限,美国一般大众拿到的热钱其实相对而言很少,家庭收入增长有限,而且随着失业人数的不断上升,家庭收入可能依然下滑。 这样,用名义美元norminal dollar计算,美国人的购买力并没有什么增长甚至下降,这和津巴布韦应该是很不一样的。 津巴布韦纯粹是大印钞票,家庭的名义收入是增加的,甚至是大幅增加,虽然实际购买力却是大幅下降的;而美国人的名义美元收入,没有类似的增加。 目前石油等价格上涨,并不是消费增加带动的,而更可能是热钱太多进行的投机,通胀预期升高,也确实拉动了价格指数上扬,但是还不能说到了恶性通胀的地步。 事实上,从去年年底以来石油的库存是不断在上升,已经处于高位,相信库存的增加将有助于压抑油价。 相比之下,为什么天然气价格比较平稳?就是因为天然气的囤积比较困难,热钱无法炒上,实体经济仍然没有起色,供求关系完全是供大于求,所以基本在成本线附近波动。 只有经济复苏,才可能出现高通胀,但是目前来看,对经济复苏的期望显然太高。 在名义购买力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经济成长也有限,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就将维持在低水平,这对股价的支持就有限。 从这些因素来分析,要说马上会出现恶性通胀,还不足为凭。 但是经济一旦开始实质性恢复,这个可能性就增加了,不过经济恢复正常增长,那可能是2010年以后的事情,而且从目前的金融机构坏账程度和救市措施来看,要消化这些问题,倒是可能出现较长时期的滞胀时期。 美国出现恶性通胀的另外一个前提,是全世界美国国债持有者大幅抛售,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各国纷纷采用其它货币或者黄金等来做储备,这样导致大量美元回流美国,抢购大宗商品等从而大幅推高物价,引发恶性通胀。 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要中国、日本等美国国债大户大笔抛售美债,是不太可能的,他们无法做出这样也会带给自己相当损害的事情,虽然其他经济体可能会抛售美债,但是规模有限,不会短期内带动美元大笔回流。 除了黄金和石油等,要采取其它货币做储备,选择都是有限的,虽然美元不好,但是其他货币如英镑也好不到哪儿去,而基本状况稍好的加元澳元也无法满足如此大额的储备货币需求,何况美元如果大幅贬值,将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造成非常大的冲击,这些国家的央行一定会进行干预,压低汇率。 美联储无法压低长期利率,国债供应量大幅增加,需求却在减少,美国国债无疑处于熊市。 如果美联储试图继续大笔增发国债,他们面对的问题可能比要解决的问题更大,如果真的引发了恶性通胀,美国国内出现暴动和民变是十分可能的,因为低收入家庭将无法生存,美国的养老金将无法在高通胀情况下维持退休人士的基本生活需求,失业救济也无法起到缓冲的作用,美国人民将走上街头,过多的失业人群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将使得极右暴力势力抬头,这是灾难性的前景,相信奥巴马也无法面对。 (转帖 货币战争) |
曹仁超的“投资经” 自身努力占30%,真正决定赚钱还是亏本,70%是由“势”决定的。 美国的衰退期将长达6年到8年,中国股市从2009年起逐渐成为相对理性的投资市场 |
内部人揭秘衍生品 墨博文(Mushtaq Kapasi):我曾经在香港的摩天大楼里耗费数千小时,把运算和现金流翻译成晦涩的用英语写成的法律文本。 之后,我终于弄明白,那些银行家如何能从销售那些客户不能完全理解的产品中获利 即便是美国最富盛名的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被衍生品搞得焦头烂额。 如果连他都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那么我们可以想见,那些对于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缺乏经验,又斥巨资购入的中国公司的境遇了。 许多这样的公司特别是中小型公司,将眼看着失败的投资导致自己的利润烟消云散,甚至面临破产的境地。 我为什么这样认为?因为我本人就曾参与创造这样的衍生产品。 我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有近十年在国际银行和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经验。 衍生产品的专家们来寻求我的帮助,因为我是一个拥有数学学位的律师。 我曾经在香港的摩天大楼里耗费数千小时,把运算和现金流翻译成晦涩的用英语写成的法律文本。 之后,我终于弄明白那些银行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如何能从销售那些客户不能完全理解的产品中获利。 不公平的游戏 衍生产品的基本概念是很简单的。 这其实是一种金融协定,一方同意依据市场变动付钱给另一方。 举例而言,航空公司购买燃油。 如果油价上涨,公司将面临麻烦。 因此,航空公司就会通过购买燃油套期保值合约,以便在油价上涨时期保护自己。 当然,如果油价下跌,套期保值合约也会给航空公司构成损失,但是同时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也会下降。 这样的衍生产品可以被视为一种保险。 但是,在中国,这种比较简单而安全的衍生产品的利润率,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实在太微薄了。 两年多前,当外资银行将各种衍生产品卖给中国的大型银行和国企之后,投资银行转而锁定规模较小的中国企业。 这样的公司资金有限,投行为了获利,只能将衍生产品做得更加复杂,风险也更高。 设计这种衍生产品,就是我的工作。 许多小型中国公司都有借贷,并希望能规避利率变动的风险。 这通过一个简单的保值产品就能做到。 但是,银行向它们兜售一种称做“降低成本互换”(cost reduction swaps)的复杂衍生品,这种产品与一些晦涩难懂的因素挂钩,比如欧元利率。 当欧洲经受信贷紧缩的打击时,这些中国客户突然间便得向投资银行付出数百万美元的代价。 再比如,去年夏天,全世界都坚信人民币会升值。 那些收入为外币的制造商们担心,在人民币开支不变的情况下,他们的以人民币计算的收入会因此贬值。 于是,银行立刻殷勤地伸出援手,帮助厂商对冲外汇风险,但由于所有人都相信人民币会升值,进行此类对冲也相当昂贵。 于是,银行创造了一些复杂的产品。 其中一种很流行的衍生品,是安排银行和公司之间按月结付。 如果人民币较交易开始时升值,银行将向公司付钱;反之,公司付钱给银行。 这种月度支付的方式将持续五年。 但是,银行总是以一开始公司每月收到的金额更高为由,换取对自己有利的条款,比如让自己有权提前结束交易。 那就是说,如果银行在交易中受损,可以选择提前终止合同;而如果有利可图,它将继续交易,但是公司则无权叫停,只能继续赔钱。 中国东方航空就是这种危险套期保值交易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东航购买了燃油套期保值产品,当然是为了让自己在油价上涨的时候得到补偿。 但是,为了让套保交易成本在短期内更便宜,东航同意当油价下跌一定程度的时候,向银行赔付相当于油价上涨时其从银行得到的双倍价钱。 去年油价泡沫破裂之后,东航承认这些衍生品导致了62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这吞噬了东航2008年全部的利润。 当然,作为一家大型公司,东航可以期待政府的援助,但对于许多中小型公司来说,就没那么幸运了。 据估计,中国的公司仍然持有数百类这种不必要的复杂衍生品。 其中许多这样的产品,都与那些随时可能失控的市场挂钩。 中国的衍生品持有者,将随时面临巨大的甚至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我希望所有购买这种衍生品的公司,仔细阅读合同中的条款,明白交易的风险。 在我刚刚开始了解衍生品的时候,它们是如此复杂与迷人,是可以帮助公司降低风险,促进全球经济的金融创新手段。 但不久之后,我开始怀疑。 然而,仍然有许多人希望得到我这样的工作,而不玩这个游戏的人,很快就被银行开除。 没有人强迫公司来购买这些衍生产品,或者接受银行给出的合约。 但是,银行似乎总是比公司知道得更多,并且懂得利用它们的优势。 最终,我离开了原来的行当,并决定尝试使这场游戏更为公平,让金融衍生品回归其本来面目。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动机,激励银行开发这些不利于客户的衍生产品?中国的衍生品或许可以另辟蹊径。 |
这套住宅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林肯市,距离波士顿不远。 该住宅以315万美元的价格挂牌出售。 |
巴菲特缘何输给短线交易员? 2009年 06月 12日 今天《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的Writing On The Wall专栏谈到了市场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价值投资是如何输给短线交易员的。 该专栏说,传统的观念认为,具有良好增长前景的盈利企业的股价应该上涨,而像通用汽车(GM)这样的破产企业则会消失,至少是只值几毛钱。 但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历史了。 如今,用量化公式投资数十亿美元的一只对冲基金就能够阻止某只股票的上涨;两三只对冲基金的配置就能让一家盈利的公司成为道琼斯指数中的滞涨股。 有几个卖空者就能带来2008年9月这种华尔街的暴跌。 那么价值投资者在他们快进快出的对手前表现如何呢? 看看最有名气的两位价值型投资者──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Legg Mason的米勒(Bill Miller),至少从今年初以来,他们的表现不算太好。 截至6月1日,米勒主要的基金今年共上涨了11%。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下跌了10.4%。 对冲基金平均上涨了11%,可转换债券套利基金上涨了24%以上。 后者是买进一家公司的可转债并做空这家公司的股票。 该专栏指出,对冲基金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程式交易和投机也在股价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但对冲基金对市场的主导作用可能比人们想象的更大。 据联合国下属的咨询机构Global Policy Forum称,对冲基金占纽约证交所总成交量的比例高达35%,占信贷延伸产品的比例为55%。 |
胡锦涛下周出席金砖四国峰会 或讨论超主权储备货币 温家宝: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完善应对危机计划 深发展董事长:平安持股将不超过30% 刘绍勇称东航重组方案约20天内出台 国家有望再注资 财政部研究消费税等多项税改缓解减收压力 最大粮食走私案:8600吨粮能供50万人吃1个月 清华教授袁钢明预计二季度GDP增长7% 经济半小时:深圳开发商自己给小产权房发证 人社部查出3万人冒领社保待遇6970万元 |
油价已经突破了每桶70美元关口,它最近的表现就像是全球经济注定将不断升温一样。 这种走势是基本面的真实反映,还是投机热的再度升温?过去两年里油价与基本面的关联性一直不大。 在11个月前突破每桶147美元之后,油价在今年初跌到每桶30多美元。 不要告诉我是供求关系在这几个月期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基本面的需求情况显而易见。 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的需求正在回升。 周三,中国政府称,投资和其它工业活动加速回升,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出现了上涨。 中国在上一轮油价上涨期间扮演了“决定性”买家的角色,因此看涨油价的人士认为中国这次还会如此。 -供应尽管仍处于高位,但已开始下降。 与此同时,汽油需求也小幅增加。 -欧佩克(OPEC)一直在努力降低供应量,这放大了需求的初步增长带来的效应。 -美元将继续疲弱,提振石油等以美元定价的大宗商品的价格。 -美国经济已经触底,很快就将再度开始增长。 最后一条可能最具投机性了。 像石油多头一样,空头自己也有充足的理由。 -即使中国的需求正在增长,但许多石油消费大国仍表现疲弱。 西欧、日本和美国仍不是石油的大买家。 这意味着中国是一个主要的买家,但非决定性的买家。 -欧佩克不能都遵守纪律,委内瑞拉和伊朗等成员国迫切需要卖出原油确保其预算和政策的执行。 -即使美元面临压力,欧元区的困境也会让外汇交易员有所顾虑。 如果美联储像市场预期的那样,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收紧货币政策,美元可能受到额外的提振。 -油价走高会让美国的经济复苏步伐更加困难,从而阻碍近期的油价上涨。 正是最后一点可能让石油多头不太敢轻举妄动。 尽管油价的上涨一直被解读为全球经济恢复增长的信号,但上涨的幅度现在已开始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更大的阻力。 在油价上涨之际,抵押贷款利率不断攀升,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仍受到高负债、房屋价值下降和投资组合受到重创的拖累。 有鉴于此,油价如何能继续走高的确充满挑战性。 |
2009年 06月 16日 15:20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背后的中国“推手” 要对今年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追根溯源并非难事,只要看看中国快速上升的需求便可知其一二。 在中国大规模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的工业生产已再度焕发活力;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新增银行贷款较上年同期增长一倍,而当月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9%。 不过,经济增长速度即便是如此迅猛也并不能完全解释过去数月中中国煤炭、铜和铁矿石进口量大幅攀升的现象。 据Macro Man近期指出,中国的商品进口规模已经较其五年的趋势水平上升了一个数量级。 也就是说,中国的商品进口规模甚至超出了直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Beijing Olympics)召开的那段繁荣时期。 由此来看,除了满足当前的工业需求,中国似乎正利用去年秋季大宗商品价格下挫的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充实商品库存。 目前中国的库存应该处于膨胀状态。 以石油为例,虽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只是恢复到趋势水平(而非大幅高出该水平),但中国原油的存储能力却已经达到饱和。 这意味着,未来几个月中国大宗商品进口需求发生调整的几率很大,至少有可能回落到仅满足当前消费需求的水平,而不是同时满足消费和补充库存的需要。 诚然,受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制造业对大宗商品的消费需求十分强劲、并很有可能继续加强。 但经济刺激计划中不少财政支出都用在了工业产能扩张方面。 而且,虽然有强劲的零售数据显示内需也在增长,但实际上中国有不少工业产能仍主要面向出口市场。 最新数据显示近来出口的表现很糟糕。 虽然不再是大幅下滑,但也没有出现反弹。 即使有所反弹,出口也不大可能回到近十年前的水平,因为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已经不如以往,人们正在节衣缩食以度过眼前的难关。 如果全球其他国家的需求没有出现强劲上扬,那么近期受大宗商品上涨鼓舞而加入交易的投资者很有可能发现,他们在这轮由短期技术面因素和中期基本面因素共同促成的调整行情中站错了队伍。 |
2009年 06月 16日 09:20 欧元区银行面临更大的资产减记压力 欧洲央行(ECB)认为,欧元区各银行明年年底前将需要再减记2,830亿美元,并预计欧元区与危机相关的总损失达6,490亿美元,远远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4月份预测的9,040亿美元。 欧洲央行在一期不容乐观的《金融稳定评论》(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中警告说,尽管经济、股市和货币市场出现了一些企稳的迹象,欧元区金融稳定性的风险依然很高。 欧洲央行负责为欧元区16国设定利率。 《金融稳定评论》每年发行两期。 欧洲央行的担忧包括:美国房价跌幅超过预期、欧元区银行资本缓冲进一步缩水、中欧和东欧等一些欧元区银行进行了大笔投资的地区经济动荡有可能加剧。 其他担忧的问题还包括:不断上升的公司违约率、一些欧元区国家房价不断下跌、欧元区的衰退可能会比预期的更加严重。 欧洲央行工作人员上周预测,欧元区今年产值将萎缩约4.6%,2010年萎缩约0.3%。 欧洲央行副行长帕帕德莫斯(Lucas Papademos)周一向记者表示,大部分欧元区大银行看起来有着充足的资本金,可以抵御可能的严重下行情况。 他指出,到目前为止,银行对政府银行救助计划的参与令人满意。 不过他说,主要由国内不断恶化的贷款造成的潜在损失意味着银行应该进一步动用政府资金。 帕帕德莫斯说,展望未来,应该鼓励银行利用政府的计划,并增强自身的资本缓冲。 他说,一旦欧洲央行取消为支撑金融业而部署的计划,这可能会启动银行放贷,提振银行资产负债表。 不过,欧洲央行估计,危机对欧元区银行的冲击不会像IMF预测的那样严重。 自IMF 4月份发布预测以来,很多欧洲决策人士一直在质疑这个结果;他们说,数据没有将欧洲会计和杠杆标准与美国的差异考虑进去。 帕帕德莫斯说,欧洲央行的数据考虑到了这些差异,还有贷款违约率上的差异。 IMF 4月份说,欧元区银行仍有7,500亿美元未决减记,这个数据不包括1-5月份进行的减记。 欧洲央行说,将这些差异考虑进来,根据IMF的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是在2010年年底前减记5,390亿美元,仍远远高于欧洲央行自己估计的2,830亿美元。 帕帕德莫斯说,对潜在减记的所有估计都可能有相当大的误差。 在欧洲央行内部,官员们担心IMF的数据过度考虑了投资者的信心。 IMF对估计数据的差异没有立即作出置评。 IMF过去曾说,它对贷款损失的估计很重要,不仅是具体数据本身,还有数据揭示出来的经济走势,比如,金融形势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
中投将参与对Goodman的融资计划 澳大利亚最大的工业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Goodman Group周二表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将参与麦格理集团对该公司的融资计划。 专题: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潮 IMF上调美国经济前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美国经济好转的速度快于预期,但仍无法在短期内创造足够的就业和唤起通胀,因此美联储短期内不必上调利率。 G8财长开始为后危机时代作准备 波音空客面临大量订单取消 空中客车和波音暂时停止了对新喷气客机合约的争夺,将重点放在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上:挽救帐面上已有的订单。 中国5月份财政盈余较4月份扩大 中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财政盈余从4月份的人民币819.1亿元扩大至人民币1,961.5亿元,但当月地方政府财政赤字扩大。 惠誉:日本政府须对财政计划进行重大调整 盖特纳:新金融监管结构将弥补当前漏洞 美国财长盖特纳表示,美国政府拟议中的金融监管系统改革主要目标在于弥补旧机制漏洞,并确保未来不会再发生类似于当前的危机。 奥巴马将提出金融监管体制重组计划 中国在现汇市场试行中央对手方结算机制 随着美国和欧盟着手建立场外衍生品交易的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中国也在对本国的外汇现货市场进行类似的变革。 经济数据拖累美股大幅下跌 美国股市周一收盘大幅下跌,疲弱的经济数据和美元走强令近期受通货膨胀预期推动的股票的涨势受到影响。 道指收盘跌2.13%。 6月份美国住房建筑商的信心再度下降 原油期货走低 受美元走强影响 |
升高再升高:上周五,一个热气球飞翔在英国城市布里斯托的上空。 大约25个热气球被放飞,这也是为8月份的布里斯托国际热气球节进行的测试飞行。 |
中国将向上合成员国提供百亿美元信贷 上合成员国今年可望试水本币结算 俄总统助理:俄罗斯或购买金砖四国伙伴国债券 外商直接投资环比回暖 将带动热钱重回中国? 69亿债权仅能获200万 克莱斯勒债权人终尝苦果 阿拉伯国家石油出口收入累计逾7万亿美元 中缅油气管道9月全面开建 破解马六甲瓶颈 摩根士丹利:印尼有望成第五块“金砖” 证监会检查保荐项目 IPO重启步步逼近 紫金矿业董事长减持2700万股 公司十位高管接盘 中小盘轮炒后机构逻辑:低估蓝筹成资金避风港? 内地富豪折身金融衍生品陷阱 千万资产化为乌有 |
在开放中保护核心利益 《瞭望》 文/高梁 这次从美国金融危机而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鲜明地警示人们;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发展机遇,同时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巨大风险。 我们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安全战略问题。 需要辩证地理解开放、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计划经济时期封闭导致落后,是最大的不安全;开放促进了发展,所以“开放度越高越安全”。 这种单线的思维显然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开放”是指一个自主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包含着机遇和风险两方面因素,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必须有选择,趋利避害。 作为后进国家,我们必须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方面的资源。 但开放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国力和竞争力,是要为本国人民的最大福祉服务。 今天的世界还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世界,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相当严峻,对此各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国家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须保持足够的资源、机构和能力,以保卫自己的生存、主权、发展等核心利益。 其中,经济安全又涵盖金融、产业、资源与能源、粮食、环境生态等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领域。 过分依赖外资带来经济安全隐忧 20年前始于广东的“沿海大循环”战略,推动了东部沿海经济的起飞。 1990年代以来,各地纷纷仿效,一些地方不顾本地特点,竞相压低条件招商引资,形成了“招商引资加工出口”运动。 目前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需求板块,外资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工业产值的30%以上用于出口,出口值的60%由外资企业完成,加工贸易占出口额50%以上。 截至2008年底,我国累计吸收FDI(外商直接投资)已达8500亿美元,三资企业已占工业总资产和产值的1/3以上,增速远高于国有经济。 一般认为,外资在国家产业中的份额超过20%即为安全警戒线;当前,即使扣除港澳台资本,外资在国家工业中的份额也达到了这一水平。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利用国外资本必定要以出让本国权益或未来利益作为代价,关键在于收益和成本的比较。 随着FDI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向我国经济核心领域的延伸,其弊端日益显著。 冲击和挤占国内装备工业市场。 第一个负面影响,是工业体系大量产能偏重于出口型轻纺工业和为出口、基本建设服务的资源能源工业,而装备工业市场、高技术产品等偏重进口,冲击和挤占我国装备工业市场。 这是我国经济过深卷入世界市场而造成结构失衡的反映。 经济结构的失衡又固化了劳资分配差距过大等深层发展机制的偏差。 侵蚀民族工业产权和控制权,威胁我国核心战略利益。 我国部分工业行业已被外资企业主导。 在39个工业行业中“三资”企业在19个行业的销售额已超过30%,其中,“其他采矿、皮革羽绒等加工、家具、文体产品、电子、仪表”六行业的销售额占50%以上的绝对优势,在服装、橡胶、塑料电器设备等重要行业的销售额也占到40%左右。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 外资通过投资并购布点,在越来越多的工业分支领域,形成由外资主导的寡头竞争,如在饮料、啤酒、化妆品、肉制品、水泥行业;或垄断局面,如干电池、小五金制品行业等。 我国“入世”后,在“鼓励外资参与国企改革”等片面口号的鼓励下,外资在华并购的比重迅速增长,跨国公司迅速获得一个个行业的排头兵企业的控制权,像化妆品行业强生并购大宝、碳酸饮料领域可口可乐并购、肉制品行业中高盛控股双汇、水泥行业前5大企业4家被外资控(参)股,等等。 跨国公司还企图趁我国企“产权改革”之机,控制我国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排头兵企业。 这些跨国公司不仅包括像卡特比勒这样的产业型公司,还包括像高盛、凯雷这样的金融大鳄。 除著名的徐工并购案外,在齿轮、轴承、机床、汽轮机等重要装备和零部件领域都有类似的经历。 各行业现存不多的国有重点企业,是我国60年建设起来的工业体系的核心部分。 这些企业的意义,远远超出账面的“资产”,而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企业管理团队、熟练技工、技术团队及核心技术、品牌等能力的集合,是行业内配套体系不可替代的部分,是行业自主创新的带头人和产业升级的战略支点。 一些关键企业一旦被外资控制,就会造成全局性的损失。 一些重要企业被外资控制后,还将威胁到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按产业控制理论,外资和东道国对产业的控制是一种“零和博弈”。 一旦某一领域的外资在东道国市场份额中占据了相对优势,则本国企业就将失去了话语权;产业安全的程度,本质上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对比。 随着外资在华势力的增长,已经出现干扰我国经济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的现象,如前几年若干著名跨国公司试图干扰“两税合一”等。 同时,外资向我国的金融、农业、零售、物流、公用设施、咨询服务等战略性、命脉性行业进行产权渗透。 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多年来鼓动我国全面开放金融外汇市场,近12年来连续三次重大金融和经济危机,还不足以让我们吸取教训吗? 阻碍自主型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大量事实证明,所谓“外资企业带来先进技术”,所谓“以市场换技术”,越来越成为空话。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实力的增长,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出口采取越来越保守的态度,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对华封锁遏制政策从来没有改变过。 所谓“外资带来的设备和设计越来越先进”,不过反映了某些人头脑中将“凝结在产品上的技术”和“技术能力”混为一谈的糊涂认识。 满足于接受外资现成的产品设计和设备,缺乏主动吸收消化国外技术为己所用的意愿,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不思进取,单纯依赖洋人搞建设的心理,这实际上是新的思想僵化。 我国有的实际经济部门多年来以“市场换技术”为名,形成对外资的“技术进步功能”的过分依赖,这已经成为阻碍自主创新的思想障碍。 由于国外装备和高技术产品的大量涌入和普遍不注重吸收消化再创新,本国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空间被一再压缩,并加剧了产业控制权的旁落、利润的外流。 这实际上成为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障碍。 “吐血引资”导致财富大量外流。 改革开放初,我国人均收入仅200美元左右,实施“国际大循环”战略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正确选择。 但应当看到,这是处于低收入阶段不得已忍受外资盘剥的发展阶段。 今天,我国人均收入已经是当年的15倍以上,低工资比较优势的潜力已经没有什么发挥潜力了。 由于长期满足于依靠“人口红利”,未能注重提高企业的技术营销服务等竞争力水平,使得我们与其他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长期处于“吐血竞争”的尴尬境地,仅能得到微薄的打工费,大部分收益则落入跨国公司之手。 随着全球性经济衰退,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倾销-反倾销矛盾日益尖锐,已经沉重打击了我们的出口加工业,同样也会波及上游加工业和基础工业。 我国目前是世界看好的大市场和“增长亮点”,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重视抢夺我国市场蛋糕,如抄股市楼市大底,趁我国大型工业企业效益下降、卷土重来实施并购等。 这是资本的本性,我们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 我们今天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开放不够的问题,而是不善于在开放环境中自我保护的问题,是在安全形势渐趋严峻的情况下,防范意识、防范机制不足的问题。 确保国家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 加强开放体系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需要端正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扭转GDP至上、把招商引资作为最优途径的思路。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在以我为主基点上开放、扩大交流合作,注重吸收学习。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 开放政策要服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以我为主,平等互利。 正确理解开放、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开放必须有“度”的把握,以不损害国家主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利益为底线,要为未来的产业升级预留空间。 要警惕“特洛伊木马”式的威胁,慎防国际经济和金融风险。 在开放条件下搞改革,我国各高端产业都面临着西方的强势竞争,需要牢牢把握国家产业优化升级这个根本目标。 骨干企业是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国家必须保持对经济命脉、支柱性和战略性产业的持有、控制和适度支持。 国企改革、金融改革和公共领域的改革,不能不加区别地“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应当扭转“一卖了之”、“一私就灵”等片面错误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 其次,成立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建立完善产业安全机制。 按照十七大报告关于“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精神,建议在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着力加强外资审查机制。 我国已经出台了《反垄断法》,商务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 但《反垄断法》仅涉及限制外资在华垄断,未涉及与外资有关的安全问题。 六部门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 建议国家尽快着手制定较高定位的“外资法”。 可参照发达国家办法,建立包括外交、国防、安全、商贸、工信、金融等部门参与的“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建立对FDI和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监督机制,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细则,并辅以制度化的舆论监督; 审查的重点放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内”,包括:国防敏感部门,如重点装备企业和战略性高科技企业;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或行业,包括矿产、公用设施、物流、农业等;各行业排头兵企业,衡量标准包括市场份额、技术领先性、品牌重要性等。 对外商投资进行背景审查,比如是否由外国政府控制、对投资可能造成对本国市场的控制或垄断、对本国环境生态或居民健康可能的危害、对过去不符合上述精神的有关法规、文件予以修正或撤销; 参照俄罗斯的办法,开列禁止出售的国家战略性企业名录,并将这些企业改制的权力上收; 责成相关部门建立外资总量预警和产业预警信息系统。 再有,改善政府部门运作机制。 扭转片面的“市场换技术”、招商引资偏好。 建议明令取消政府考核指标中的“招商引资”内容,纠正某些地方将招商任务指标硬性分解到各机构的错误做法。 □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
据香港《太阳报》14日报道,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屡次抨击中国政府对外商在华投资设置重重障碍。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也一直对中国的外汇储备进行围堵,不许中国购买资源与核心技术,只允许中国投资美国国债、垃圾债券和落后工艺。 据报道,最近有两单跨国投资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是中国铝业投资世界矿业巨头力拓195亿美元的交易,历经半年之后黯然出局。 另一单是四川腾中重工收购美国通用汽车旗下的悍马品牌,美国商政两界,都对这宗购并极尽誉美之词。 文章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属于优质资源,后者属于不良资产。 最近几年中国对外投资之路步履维艰,即使是成功的收购,中国企业也没有得到核心技术。 最具轰动效应的联想购并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便是如此,当时IBM公司已经把个人电脑业务当成鸡肋,联想以6.5亿美元现金,外加6亿美元普通股的代价收购进来后,至今难以翻身,成为重大的包袱。 联想虽然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但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而且美国国会还专门立法,禁止美国政府采购联想电脑。 据统计,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四年下来,海外业务亏损已达几亿美元。 至于中国购并资源性的企业,则经常被强硬拒绝。 当年中海油以极其优厚的价格购并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就被美国国会百般阻挠,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否决。 文章最后认为。 诸如此类的案例说明,在海外购方面,中国企业面临的阻力远远大于想象。 对于西方世界而言,他们对中国的防范远远多于中国对他们的防范。 (来源:环球时报) 东方日报:优先购买国货 截断贪官财路 中央政府九部委日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四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中,优先购买国货。 这个迟来的通知,有利于扭转当前招标过程中崇洋媚外、肥水流入外人田的不良现象。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日前表示,目前在装备製造业招标採购活动中,通过在招标文件中设置歧视性条件,违法限制国产设备使用的做法比较突出,在一些领域还相当严重。 中央推出四万亿元庞大的刺激经济计划,本意是在金融海啸之下进行经济救亡图存的撒手锏,目的是为保持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但没有想到,这些巨额资金中相当部分给他国做了嫁衣,外国企业藉机大发横财,而本国企业仍然嗷嗷待哺,更有甚者已处于束手待毙的死亡边缘。 据内地媒体报道,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机械工业产销情况和发展态势并不乐观。 目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管理的汽车、建工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环保机械等十三个大行业中,除了个别行业有增长外,总的增速呈下滑趋势,今年一至四月下滑了两成一。 中国企业定单连续下滑,而外国企业则在中国攻城掠地。 力量此消彼长,不仅中国经济难以恢复元气,一旦金融危机过后,那些通过中国财政喂饱的外国企业,对那些命悬一线的中国骨干企业反手进行收购,中国的经济主权恐怕又将被侵佔。 洋人行贿 肥水外流 洋货之所以吃香,并不是因为它们价格比较便宜,也不是它们的质量特别好,事实上,真正领先的科技装备和技术,西方国家至今禁售予中国。 真正的原因是这些外国企业,在销售这些装备设备中,给中国的贪官们提供了丰厚到难以拒绝的贿赂。 据美国证监会和司法部的调查显示,世界着名通讯设备製造商朗讯公司,为获得中国公司的巨额定单,在三年之内邀请约近千名中国电讯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赴美国或其他地方旅行,为此花费超过一千万美元。 朗讯员工负责安排酒店、航班、陪伴并支付所有费用。 类似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比如,为手握重权的官员子女出国提供奖学金,弄到国外上学、定居。 或者给官员提供「腐败期权」,即官员在位时开绿灯,等这个官员退休或下海后,再给他在跨国公司里弄个职位,给予高薪加以补偿。 中国贪官们之所以选择洋货,主要是收外国人的贿赂比较安全保密。 事实上,最近几年的洋贿赂大桉,大多数是因为美国司法部门打击不正当竞争而被牵连出来。 奇怪的是,这些行贿的外国公司往往受到处罚,而收受贿赂的中国贪官,却无人要被问责。 这也是洋贿赂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 如今中央九部委发文要求优先购买国货,相当于截断了贪官的财路,但这样的通知能够管多长时间,有多大效果,值得怀疑。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历来是中国官场的弊病。 |
调查:欧美企业有1万亿美元现金被“套牢” 安永(Ernst & Young)今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欧洲和美国的主要企业共有高达1万亿美元的现金无谓地“套牢”在营运资本上。 这项报告突出表明,在由金融及经济危机引发的现金争夺战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未能改善其营运资本。 当前的经济衰退中令许多企业注重“现金为王”的策略。 通过削减库存、更改供应商或客户的支付条款来管理营运资本,已成为重中之重 但随着去年年底境况有所好转的企业数量下降,各企业仍不断错失机遇。 安永运营资本管理部门合伙人戴维•塞奇(David Sage)表示:“尽管企业更加关注现金,但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企业仍有大量机会,从营运资本中进一步释放流动性。 1万亿美元相当于这些企业销售额的6%。 ” 欧美两地接受调查的2000家公司中,仅43%称去年第四季度的营运资本状况出现改善,而以全年考量,该比例在美国和欧洲分别是63%和50%。 去年第四季度的现金流量周期也趋于恶化。 现金流量周期衡量的是企业向供应商进行支付后,在收到客户付款之前,需要自身财务支持的时间长短。 去年第四季度,美国与欧洲的该数据分别下降7%和3%,尽管全年数据有所改善。 安永合伙人史蒂夫•佩恩(Steve Payne)指出,货币币值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以及经济的深度衰退,都是导致恶化的因素。 佩恩表示:“公司在计划和执行如何应对一个更富挑战性环境时,应该更多关注营运资本管理”。 |
. |
[胡锦涛: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6月以来新基金募集额超300亿元] [北京昔日地王竞价首日暗流涌动][社保基金10亿美元布局海外股市] 审计署:中铝国电大唐等央企节能减排存问题 [东航购买20架空客A320 ][云南铜业获高新企业认定] [青海明胶参股设立海冀创投][红太阳力争跻身全球行业翘楚 ] 美国万通购英大人寿19.9%股权 闽东电力欲辟蹊径涉足风机制造 古井贡酒寄望产权改制激活管理动力 峨眉山A将就提价举行听证会 金风科技7大核心高管套现6亿元 深发展平安三年内整合 不限于合并 中银绒业750万增持汇中公司20%股份 美国5月CPI按年降幅创下近60年以来最高水平 [挪威央行降息25个基点至1.25%][欧元区4月份贸易顺差扩大] [英5月申请失业救济数增速放缓][英国央行决定继续推进购债计划] 欧宝或减价40%以增加销量 日政府连续第二个月上调经济评估 日本金融公库巨亏67亿美元 巴拿马一季度经济增速为拉美之冠 巴克莱集团接受贝莱德收购BGI 美大银行预计美经济衰退夏末结束 索罗斯:应将自营交易从商行剥离 智利宣布57亿美元新经济措施 德财团欲斥巨资投资非洲太阳能项目 |
他们拥有经济学家、银行家、国际金融顾问等令人羡慕的头衔,也是飞机头等舱和世界各地五星级酒店的常客。 他们大多服务于一些私人机构,但是背后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援助”组织的背景。 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交易谈判,说服一些不发达国家的领导人接受巨额项目贷款,保证这些项目的承建合同落入美国公司手中,最终使其无法偿还巨额贷款而接受美国的操纵。 他们被称为“经济杀手”。 这是一群精明能干的男人和女人。 他们被称为“经济杀手”,实质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另类间谍。 但是直到“经济杀手”约翰·珀金斯站出来忏悔,内幕才第一次被清晰地揭示出来。 此后又有一些“经济杀手”接受采访并透露过去的所作所为,美国在“二战”后的半世纪里谋求全球帝国霸权的这一特殊手段才让人所知。 经济杀手的诞生 人类历史上的帝国,多是建筑在强大的军事实力上。 然而“二战”结束后,核武器的产生,使美国也不敢使用军事手段谋求世界霸权。 上世纪五十年代,伊朗反抗掠夺本国资源的英国石油公司,总理摩萨德宣布将所有的石油资产国有化。 恼羞成怒的英国向美国救助。 美国不敢派遣海军出战,于是派出了中央情报局的间谍克米特·罗斯福。 罗斯福用贿赂和恐吓拉拢了一帮人组织街头暴乱和暴力游行。 最后,摩萨德下台了。 美国决定推广罗斯福在伊朗取胜策略。 可罗斯福是中央情报局的成员,一旦他被逮住,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美国情报机关开始物色具备潜力的“经济杀手”,由企业聘用他们,他们得到的一切报酬都来自于私人企业。 因此就算他们的肮脏行为被揭穿,也是归咎于私人企业,而与政府阴谋扯不上任何关系。 “经济杀手”的主要工作包括:为发展中国家论证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用计量模型的包装欺骗发展中国家,许诺这些工程将带来高速经济增长。 当发展中国家接受了这些工程之后,工程的设计、承包都落入美国的大公司手中。 接下来,发展中国家会发现自己为了这些好大喜功的工程债台高筑,而美国也将撕破伪装,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要挟,最终牢牢控制他们。 色诱·色戒 在约翰·珀金斯的“经济杀手”生涯中,最成功也是影响最大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沙特阿拉伯的行动。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国家将油价提高了3倍,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也让美国焦头烂额。 华盛顿和沙特阿拉伯展开谈判,向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军事装备和培训、以及一个将沙特现代化的机会;交换条件是石油美元,最重要的是保证不会再发生另一次石油禁运。 这一谈判是在“经济杀手”的帮助下完成的。 美国财政部聘用名义上为梅因公司工作的珀金斯为沙特设计一个完整而庞大的现代化建设规划。 珀金斯设计了一个无限延伸的庞大项目计划,所有这些项目都需要不断更新和维修。 珀金斯理又为每一个项目列出两个清单:一个是建设合同,另外一个是长期维修和管理的协议。 沙特保证对美国的原油供应,其他国家如以禁运相威胁,沙特须出手填补差额。 美国承诺给沙特王室绝对的政治支持,一旦需要还可以提供军事行动。 但是这样的计划要想赢得沙特权力阶层的通过,仍然不容易。 珀金斯的策略是各个击破那些具有话语权的官员,包括贿赂、色诱。 所以珀金斯认真研究每一位与项目计划有关的人物。 珀金斯得知,一名重要人物喜欢金发碧眼的美女。 他找到了一位符合“金发碧眼美女”标准的美国女性。 但是这样的“拉皮条”仍然会带来法律上的麻烦。 首先,美国公司严格禁止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此外,在美国有的州,淫媒是违法行为。 这使如何支付酬金变成了难题。 为此珀金斯到波士顿的高级餐馆,成功地游说服务员提供了一些空白收据。 正是如此不择手段,沙特阿拉伯全盘接受了珀金斯的计划。 珀金斯表面服务的梅因公司也获得了几个高利润合同。 看不见流血的战争 美国“经济杀手”在各国进行的阴谋活动,实际上就是美国为谋求全球霸权而发动的隐蔽经济战争。 在这种特殊形态的战争中,表面看不到战火硝烟和流血牺牲,而其残酷性更令人恐怖。 “ 经济杀手”们擅长冠冕堂皇地谈论“经济增长”的建议,信誓旦旦地声称能够为当地带来好处,结果却把许多国家拉进了危机和深渊。 美国CIA前雇员施瓦茨曾经出版《里根政府对前苏联政府的秘密战略》,美国前空军部长托马斯·里德在《万丈深渊:一名知情者记忆中的冷战史》中,也都以亲身经历揭示美国隐蔽经济战争的真实面貌。 俄罗斯就是很好的例子,曾被称为“休克疗法之父”的盖达尔和“私有化之父”丘拜斯曾积极推动改革,服务于美国全球利益,却给本国经济和民众利益造成巨大损害。 叶利钦最后也后悔地说都是主管私有化的“丘拜斯惹的祸”。 为了国家安全,叶利钦最后三任总理都是出身国家安全部门。 珀金斯本人就曾以跨国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的公开身份,到厄瓜多尔、巴拿马参与发电厂建设项目,执行美国政府委派给他的战略使命。 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厄瓜多尔最终落入美国“经济杀手”设置的陷阱。 后来珀金斯曾经非常自责地说:“厄瓜多尔热带雨林下抽出的原油换来了美元,可是这些钱里面,每100美元就有75美元又回到了美国公司的钱囊中,余下的25美元中有75%用来偿还国债,而剩余部分才被用于国防和其他政府开支——能用在国民医疗、教育和救助贫困人口上的就仅剩2.5美元。 这就是说,从亚马逊流域产出的每100美元中,只有不到3美元用在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大坝、钻探井和输油管的建造却让这些可怜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不可想像的变化——他们被夺走了维持生命的食物和干净的水源并且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 ” |
2009-6-16 司马平邦 6月22日,欧盟与美国将就中国对包括稀土资源在内的20多种工业原材料限制出口政策正式向中国“发难”,这或者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要面对的最大的贸易投诉,而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保护稀土资源就是保护国家安全的民间呼吁也是日益强烈。 在2002年的一份有关中国“入世后稀土产业的六大趋势”的官方报告里,中国对稀土资源的认知还普遍停留在对一般矿产资源的认知里,在那种全面拥抱WTO的开放心态作祟下,如何让国有的稀土资源赚更多的钱、如何掌握定价权,以及如何拓宽销售渠道及使其开放模式现代化是那时中国稀土贸易的主导话语权。 在这份报告的最后,富有激情地宣称: 电子商务推动未来稀土产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流通业以及终端用户采购方式的变化,电子商务总额将占行业商务总额的90%,渠道商将成为企业电子商务的代理人,在未来的10年里,国内稀土企业的电子交易范围将由国内扩展到全球。 出口。 出口。 再出口。 但2009年4月,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新的《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并进一步降低了国内的产能,并继续冻结新的开采许可证,与此同时,中国更针对包括稀土在内的工业原材料黄磷、锑、铝矾土、焦煤、氟石、铟、碳酸镁、钼、稀土、硅、滑石、锡、钨和锌等实行限制出口和加收出口赋税及费用,这一决定在欧盟、美国和日韩都引起强烈反弹,6月22日欧盟与美国将在正式要求与中国针对此事进行协商,若协商破裂,下一步将是要求世界贸易组织(WTO)小组受理申诉。 欧盟消息人士还称:“中国已经对这些原材料施加了不公平的出口配额和关税,这样做扭曲了全球市场并损害了欧洲和美国企业。 ” 几年前中国热情如火的“求婚式”表述与现在冷若冰霜的“分手式”表述,如果被置于同一个WTO背景下,相去当然天渊,这也正是现在海外诸国集体向保护自身资源的中国挥起WTO仲裁狼群战术大棒的主要原因。 刚刚,中铝公司在争夺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的并购战中惨败而还,所得违约赔偿还不足以支付四大银行的手续费用,这边又因为列强为了廉价获得中国的最富的工业原材料而挥动起WTO大棒,若只从纯粹贸易的角度上说,如果中国此次再失利,则完全是内战外战全部失利。 况且,这次被欧美拖去WTO仲裁的20余种工业原材料与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相比还有另一重更深刻的意义:国家安全――尤其是世界储量最巨的稀土资源,更是人类现代高科技武器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而之前中国在此方面的大量出口失控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造成了帮助国外的高科技武品进步而危害自身战略安全甚至全球战略稳定的坏局,所以,中国限制其出口和欧美反对中国限制出口都有WTO所无法备述的重要战略原因。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向人大提交的一份《关于严格管制稀土生产和出口的建议》里说,当今世界每6项新技术的发明,就有一项离不开稀土。 稀土是21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现代工业的“味精”,其在国防战略武器、新材料开发、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比如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 而且,稀土同样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诸多高科技的润滑剂。 稀土科技一旦用于军事,必然带来军事科技的跃升。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军在冷战后几次局部战争中压倒性控制,以及能够对敌人肆无忌惮地公开杀戮,正缘于稀土科技领域的超人一等。 美国爱国者导弹的精确制导系统中使用了大约4公斤的钐钴磁体和钕铁硼磁体用于电子束聚焦,钐、钕即是稀土元素。 M1坦克装备的掺钕钇铝石榴石的激光测距机,在晴朗的白天可以达到近4000米的观瞄距离,而T-72的激光测距机能看到2000米就算不错。 而在夜间,加入稀土元素镧的夜视仪又成为伊拉克军队的梦魇。 周洪宇是在中国力主国家严格管制稀土生产和出口的话语人士,在此特表敬意。 据知,中国廉价的稀土资源出口已经使美国、日本的激光武器研究突飞猛进,比如,经过两年秘密测试,美国防部正在推出一种新型武器――装配于战机上的超级激光武器,它能将5英里外的敌方坦克瞬间消融于无形,毫秒之内温度达万度,能在毫秒之内将敌方目标置于上万摄氏度左右的高温,即使是铜墙铁壁的装甲车也会顿时熔化成一摊铁水。 而密度极大的金属钨是现代穿甲弹的核心材料,中国一直是钨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二战时期,由于从中国进口钨矿的渠道被切断,纳粹德国坦克严重缺乏大威力的钨制穿甲弹,包括虎式坦克等武器在火力上都大打折扣。 在坦克装甲车中,钨合金不仅用来制作炮弹,也用来作为复合装甲的成分,提高热强度和耐高温能力。 各种导弹武器由于飞行速度极高,必须在外壳应用钨合金,对抗高速飞行中因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 包括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航天飞行器,也都离不开钨合金的成分。 中国虽然有世界上最大的钨矿资源,但长期因挖掘技术水平低下造成大量浪费,并且为换取外汇而低价出口国外。 目前国内的白钨矿已经枯竭,而黑钨矿的资源也迅速减少。 所以,中国这次被欧美向WTO组织提起诉讼的20多种工业原材料出口限制,其根源是中国对自身国家安全的关注度在提高,那种要求中国敞开向欧美出售稀土资源,其实是完全无视中国国家安全的强盗行为。 只是,在这方面,中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行动理由都没有脱离WTO以及纯粹的贸易竞争局囿,而没有开诚布公光明正大地将国家对上述20多种工业原材料的限制出口与保卫中国的国家安全直接挂钩。 说实话,在中国,这年头谁提“国家安全”在某些国内人的眼里就像一个小丑。 欧美这次在此问题上咄咄逼人的姿态,固然打着WTO的旗号和借口,实质上也是对中国限制稀土资源出口后将对其战略安全带来直接威胁的深刻担心,更是表明国际市场对中国稀土资源有比现在的定价所能代表的更深切的需要,所以,中国应尽快在WTO及国家安全两种框架下制订自己新的稀土资源贸易政策,以稀土资源最富国的身份重写世界稀土资源话语规范。 其一,对直接涉及到可能危机国家安全的稀土资源坚决禁止出口,在国家安全这样一个最高原则面前,不管来自任何层次和任何方式的理由都是无足为据的。 其二,迅速整顿国内对稀土资源矿产的滥采乱开,重新规划生产秩序,以国家和地方所有为主,对现有的稀土资源矿山进行审核、准入和并购,初步掌握稀土资源定价权。 其三,投入大量科技力量,提高稀土资源加工流程上的科技含量,杜绝稀土资源浪费。 其四,以海湾国家及西方国家对石油资源的开发管理方式为蓝本,建立以中国供货和定价为主导的稀土资源国际期货市场,将那些不足以威胁国家安全又可以带来大量外泄收入的稀土矿产纳入的更为高端可控的市场化轨道。 其五,将中国最富的稀土资源定价权与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大目标进一步绑定,尽快实现稀土资源交易的人民币化――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提出“超主权货币”的中国国际金融大目标,而没有世界上最值钱的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黄金及稀土资源的支持,这肯定也是无法实现的。 其六,大幅度提升稀土资源国际定价,绝对控制国际稀土资源市场的定价权,控制了定价权也就控制了稀土资源的开采量,也就控制了该资源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限度。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是邓公1992年的名言,但愿在他的这句名言问世20年之后,稀土资源可以成为比石油更有价值和更有力量的经济武器。 |
新华网芝加哥6月15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15日在芝加哥美国医学协会的年会上就美国医疗改革发表讲话时表示,美国医保费用的巨大开支,就像一枚定时炸弹,正对美国经济复苏构成威胁。 奥巴马说:“我们每年在医疗方面的开支超过2万亿美元,这比美国之后的位列医保开支世界第二的国家的医保费用还要多出一倍。 即便如此,很多美国公民仍没有得到医疗保障,而且医疗服务水平也常常不够好,公民也不比别人更健康。 ”他说,现行的联邦医保计划可能会给整个国家制造出未来几代人都偿还不清的债务。 奥巴马说:“医保改革是我们目前为美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所能做的一件头等重要大事。 ”他呼吁美国的医界支持政府推行的医保改革计划,以便使不断上升的美国医保费用得到有效控制。 奥巴马认为,美国的高额医保费用也已影响到美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因此,必须尽全力推动医疗改革。 奥巴马15日上午抵达芝加哥前已宣布了一项进一步投资3130亿美元的计划,以推动美国的医疗改革。 这笔资金来自于削减现行的联邦政府针对老人和贫困人口的医疗计划的开支,而遭受这一变革冲击最大的是美国医院。 因此,奥巴马的上述计划遭到了医院及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反对。 他们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公平的,将损害患者及老年人的利益。 美国医院协会表示,该协会正在呼吁那些接收大量低收入患者的医院联合抵制奥巴马削减拨款的计划。 当天有一些医界组织在芝加哥举行小规模的抗议活动。 美国医学协会方面对奥巴马总统的改革计划表示欢迎,认为有必要削减不必要的费用,把资金用在提高医疗保险质量方面。 美国的医疗开支为全球之最。 根据政府统计,美国2007年医保支出为2.2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 |
6月上旬发电量降幅同比收窄日均发电量创新高 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昨日发布最新数据,6月上旬全国统调发电量同比下降0.17%,降幅明显缩窄。 而此时段的日均发电量已经上升至97.64亿千瓦时,为今年1月以来最高。 此前,5月三旬同比降幅分别为3.9%、0.57%和5.66%。 但需要注意的是,6月上旬(-0.17%)较5月全月(-3.5%)降幅明显收窄,主要源于6月上旬工作日较2008年同期多1天,2008年端午节在6月上旬。 电力专家认为,发电量指标体现回升趋势明显,随着钢铁和电解铝产量的提高,全国发电量降幅会不断收窄。 由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数,下半年将恢复正值。 Roubini预计美国经济将出现双谷衰退 经济学家Nouriel Roubini周二表示,美国经济衰退将持续直到2009年末,然後出现不太强劲,且可能短暂的反弹. 曾预测到了在过去两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Roubini指出,双谷衰退可能从2010年末开始. Roubini指出,通缩压力将在未来两年内主导美国经济,’在那之後,通胀将是一颗定时炸弹.’ 他表示,美联储近期不会升息,但出于对通缩和通胀的双重担忧,美联储在制定未来政策时将面临一个’恼人的尖锐问题.’ 美零售业复苏在于扩展海外市场 国际咨询公司A.T. Kearney最新研究中称,美国国内市场销售额下降,消费者收紧开支,零售商应该向新兴市场寻找增长点。 该研究通过经济、社会及政治等各项标准,选出了零售商们需“紧急”开拓市场的30个发展中经济体。 印度首当其冲,因该国国内零售商危机中与美国零售商一样遭受重创,这正是新品牌成长的好时机。 俄罗斯成为二选择,该国百货商店市场表现出色,零售商可觅得不错商机。 中国排名第三,优势在于国家与银行房贷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一批人正在往小城市流动,这为零售商们提供了相当的市场空间。 该报告还建议可采用多种途径打入海外市场,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收购当地零售商,而加盟连锁也是不错的选择。 美国5月份新屋开工数上升 美国5月份新屋开工数上升,升幅远高於预期,周二美国商务部公布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後,5月份新屋开工数较前一个月上升17.2%,折合成年率为532,000件。 5月份建筑许可增加4.0%,折合成年率为518,000件。 先前经济学家们预计5月份建筑许可增加2.4%,折合成年率为510,000件。 4月份建筑许可减少2.5%,折合成年率为498,000件。 周二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新屋开工数下滑12.9%,折合成年率为454,000件。 商务部之前公布的初步数据为4月份新屋开工数下降12.8%,折合成年率为458,000件。 单户型住宅开工数量连续第三个月上升,5月份单户型住宅新屋开工数增加7.5%,折合成年率为401,000件;今年3月、4月的增幅分别为1.1%和3.3%。 两户或两户以上的多户型住屋的开工数上升61.7%,折合成年率为131,000件;其中,五户或五户以上的多户型住屋的开工数增加77.1%。 就地区来言,南部地区新屋开工数增加16.8%,东北部地区增加2.0%,中西部地区增加11.1%,西部地区上升28.6%。 乘联会:今年我国汽车销量将突破1100万辆 中新网上周从全国乘用车联合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出具的一份报告获悉,刚刚过去的5 月份,我国汽车销量超越4 月份历史最高纪录,再次创造销量奇迹。 该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由于6 月份比5月份有利条件更多,所以6 月再创奇迹已无悬念。 根据乘联会的统计数据,乘用车5 月份销量为812,178 辆,环比上升了1.2%,同比上升了54.7%。 报告不仅对6 月行情看好,同时预测,就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情况,2009 年汽车市场将突破1100 万辆。 |
2009-6-18 闫蓓 21世纪经济报道 继投资澳大利亚房地产企业Goodman之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又爆出一个新的投资目标——华尔街著名对冲基金文艺复兴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记者从中国对冲基金中心获悉,中投计划购入该公司高达几十亿美元的部分股权。 该公司号称华尔街最著名、最成功以及最神秘的对冲基金公司之一。 6月16日,中投网站更新了招聘内容,将面向全球开展新一轮集中招聘活动,招聘岗位涉及13个部门,33个大类。 “如此重大的投资机构,在部门调整后,自然要进入人才完善的重要阶段。 ”接近中投高层的人士向记者透露。 中投的投资架构调整后,新开辟的专项投资部门的投资兴趣之一是对冲基金。 “从去年开始,对冲基金进入中投的视野。 ”接近中投的人士向记者透露。 其考虑之一是,由于对冲基金多为私募性质,可以规避美国法律对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的严格要求,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和灵活性,这对中投海外投资具有“隐身”的好处,可以适当淡化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的政治色彩。 最近,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某高管人士爆出,公司计划出售部分股权给外部投资人。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计划出售的股权是该公司71岁高龄的创始人、数学家James Simons(西蒙斯)所持有的公司股权,出售的原因可能是退休套现。 记者从中国对冲基金中心了解到,西蒙斯去年访问中国时,特意与中投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商谈,但并没有达成具体交易。 记者从中投人士处也确认了该场见面,但后续谈判结果不得而知。 6月12日,文艺复兴新闻发言人Jonathan Gasthalter公开表示:截至目前,西蒙斯的退休计划和股权出售计划并不急迫。 西蒙斯被业界誉为“模型先生”。 针对不同市场设计数量化的投资管理模型,并以电脑运算为主导,在全球各种市场上进行短线交易,是西蒙斯的成功秘诀。 不过西蒙斯对交易细节一直守口如瓶,除了公司的200多名员工之外,没有人能够得到他们操作的任何线索。 “有些策略只有特殊的公司才能用,不具备复制性,这更增加了买入其股权的风险。 ”巴克莱投资者亚洲对冲基金的高管表示担忧。 但该公司的确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以西蒙斯的旗舰公司美达基金为例。 自1988年成立以来,这家公司年均回报率高达34%,而且34%这个回报率已经扣除了5%的资产管理费以及44%的投资收益分成等费用,堪称在此期间表现最佳、收费最高昂的对冲基金。 就算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同期年回报率也只有22%,而标准普尔500指数同期的年均涨幅才只有9.6%。 尽管美达公司收取的这两项费用是对冲基金平均收费水平的2倍以上,但投资者仍趋之若骛。 其怪癖还在于,西蒙斯一点都不喜欢华尔街的投资家们。 在公司的200多名员工中,将近二分之一都是数学、物理学、统计学等领域顶尖的科学家,所有雇员中只有两位是金融学博士,而且公司从不雇用商学院毕业生和华尔街人士,这在美国的投资公司中绝无仅有。 令人艳羡的历史,在危机中同样失色。 外电报道,该公司遭受自2008年年初以来的最大规模赎回,其客户已累计赎回数亿美金。 其所管理的美达基金资产从2007年峰值已缩水约至170亿美元。 知情人表示,这一赎回趋势已经减慢。 上述接近中投高层人士告诉记者:“中投并非未考虑过上述风险,中投将重点考量价格及公司可能的接手人对公司的领导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会行动。 ” |
力拓(Rio Tinto)管理层若想安排赴北京访问,来一次“尼克森访华”式的破冰之旅,时机显然还不成熟。 昨日,一名中国高层官员发表了火药味十足的评论,称力拓与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拟议中的合资企业是“垄断”交易。 就算这些评论没什么份量——这一点通常很难判断——它们仍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目前的温度:依然热得烫手。 中国铝业(Chinalco)持有力拓这家在两地上市矿业集团12%的英国上市股份,现在到底该如何处置这些股份?中铝面临三种——或四种——选择:立刻全部抛售;放弃参与配股的权利,坐视其所持股份被稀释;行使配股权,坚持持股;或逐步增持力拓股份。 无疑,中铝及其政治领导人仍为力拓的决定感到伤心——力拓放弃了与这家国有控股公司的合资计划,选择进行配股,并与必和必拓结盟。 如果选择全部抛售、一刀两断,中铝将是在做一件所有被抛弃的恋人都有权去做的事:狠狠地摔门而去。 但这将把中铝置于何种境地呢?它将因此而出局,同时,最初的持股也将蒙受重大损失,该公司当初的价格是每股60英镑(合98美元,这是因配股做出调整之前的价格)。 与被力拓抛弃相比,认亏出局将令中铝在国内更失颜面。 对中铝而言,更好的策略是行权配股,并与力拓保持紧密关系。 这将迫使力拓管理层在将来的每笔交易中,都不得不考虑这个心怀不满的大股东的反应,这部分令人头疼的悬置股份,也将迫使其它投资者谨慎行事。 中铝最终可以选择出售持股,将出售所得用于追逐更美味的猎物。 认为中铝会立刻选择那条简单而昂贵的出局之路,是低估了这家公司。 中铝最初在现已倒闭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安排下对力拓发起攻势,就是其行事老练的例证,体现出堪比伦敦金融城的圆滑作派。 如果中铝心存报复,那么耐心行事是一种更有城府、也更为明智的方式。 |
中国上调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额度 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周四发布的通知,中国上调了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额度。 此举旨在缓解出口企业融资困难,是中国稳定出口以促经济增长的又一举措。 北京奥运会赚11.6亿元 中国审计署周五发布的最新审计结果显示,去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收支结余约为人民币11.6亿元。 欧盟同意设立新的泛欧金融监管机构 欧盟领导人就建立新金融监管机构的一般性原则达成一致,包括成立监控系统性风险的委员会,但没有赋予新监管机构强制要求各国政府进行救助的权力。 美国一前CEO被处28.8亿美元天价罚金 中缅敲定跨境输油管道项目 福特汽车将亚太和非洲地区总部迁至中国 美方裁定中国产轮胎扰乱美国市场 东亚银行将于6月份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调查:美国石油业去年收入多利润少 |
平安买深发展划算吗? 不到两年,中国平安保险对荷兰/比利时富通银行(Fortis) 的238.74亿元投资,损失了90%以上。 在海外投资受到重创之后,平安日前又将投资重点转向国内银行业——拟通过定向增发和股权转让投资深圳发展银行。 如果交易最终完成,平安付出的成本将不少于180亿元,而实际成交的价格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这笔交易划算吗?计算一下平安入股的成本,答案并不乐观。 平安对深发展的投资分成两部分。 一是认购深发展定向增发的3.7亿至5.85亿深发展A股,对应投资额68亿至107亿元,折合每股18.26元。 二是从受让美国私人股本集团TPG旗下的新桥(Newbridge Asia Aiv III)所持的5.2亿深发展A股,平安购入这笔股权的成本是多少?至少114亿元,上限——不知道。 按照平安与新桥的《股份购买协议》,作为5.2亿深发展股权的对价,新桥可以要求平安支付114亿元现金或者2.99亿股中国平安H股,而选择的主动权在新桥。 按照114亿元现金计算,入股成本在每股22元,如果按照中国平安H股昨天53港元的收盘价计算,总额将达到140亿人民币,折合每股接近27元。 由于股票价格随市场波动,2.99亿中国平安H股的上限价值难以估算,其历史最高价格超过300亿元。 新桥为自身对深发展22亿元的初始投资,获得保底114亿元,上不封顶的退出渠道。 这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可谓又一个PE的成功故事。 对于平安而言,入股深发展的成本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则显得相当昂贵。 按照最新的收盘价计算,平安对新桥深发展股权的出价相当于4.5倍净资产,市盈率达19倍。 上个月,中国人寿投资中国建设银行的H股(通过厚朴投资买入美国银行(BofA)的减持股份) ,每股价格为4.2港元,相当于2倍净资产和不到10倍的市盈率,比平安给深发展的估值便宜50%以上。 而建行在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总资产回报率(ROA)和净资产回报率(ROE)等衡量银行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均好于深发展(网点、管理、风险控制方面也有明显优势)。 即使平安现在在二级市场买入建行H股或A股(价格较上月已经上涨很多),其市净率和市盈率也分别不过2.5倍和15倍。 从财务投资的角度来讲,平安这笔投资很难说是一笔好买卖。 那么支持平安的理由就只能是战略投资的因素——对深发展的控股权。 企业收购中对控股权付出溢价是正常的,但平安获得深发展控股权的好处却是未知数。 首先,交易完成后,平安拥有的深发展股权将不超过30%,仅为相对控股,对深发展的日常管理控制到何种程度还是问号;其次,即使平安获得管理权,囿于中国的银行、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也不可能对深发展的经营模式做出大的改变,更不可能与其保险业务整合成一家公司(尽管总部都在深圳)。 目前为止,平安集团(包括旗下平安银行)在银行业务上尚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优势。 从保险营销的角度,深发展不到300个网点(分布很不平均),对保险产品销售的提升也很有限。 今天(6月18日),中国平安的董事会将举办网上投资者交流会。 相对于收购深发展可能非常高昂的成本,这笔交易的盈利机会如何,平安管理层需要拿出有力的论据说服股东。 |
股改后10%国有股划入社保 部分股份禁售期延长三年 [131家公司应转持股市值近640亿][前五月国企实现利润同比降30%] [央行报告称将防系统性金融风险][“新三板”参与试点企业达84家] 烟产品消费税提高至56% 广州废除取公积金押半年等争议条款 中缅原油管道拟明年开建 发改委:将从三方面来发展低碳经济 基金经理张野"老鼠仓"案审定 两家期货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遭处罚 我上调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额度 中钢协反力拓招标销售铁矿石 六月我国粗钢生产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苏宁电器拟定向增发不超2亿股募资28亿元 [赛马实业收到财政补助450万][证监会查处中核钛白操纵案] [国风塑业董事长代行董秘职责][台积电重启投资计划 押注复苏] 中海发展H股遭两度减持共1476万股 [欧盟批准泛欧金融监管改革计划][美5月39个州非农就业人数下降] [美国瑞士完成税务信息共享谈判][欧盟表示不必再推经济刺激措施] |
美国金改旋风 狂扫银行业 经济日报 2009-06-19 美国金融监理改革计画17日出炉,影响范围几乎遍及银行和市场的每一层面。 欧巴马政府欲藉此修正导致金融体系近乎崩溃的错误,恢复各界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并希望在年底前签署该计画成为法案。 这份厚达88页的金融监理改革计画白皮书中,首段就开宗明义写道:过去两年来,美国面对大萧条时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种种挑战迫使政府采取特别措施,恢复金融体系,让民众得以贷款买车或买房、筹措学费、或自行创业。 美国财长盖纳18日到参议院作证时重申,这份金改计画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让金融体系更健全,有助预防未来的危机。 他呼吁国会尽速通过金改法案,「我们承担不起什么都不做的后果。 」 经济学人表示,这份提案原本可以「更大胆」一点。 纽约时报形容,欧巴马政府像用手指堵住金融水坝的许多漏洞,而不是重新建造一座。 重建当然比较难、且花费大,但也可能用得更久。 虽说政府管制不严,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欧巴马政府的提案却也没有全然推翻现行制度。 除废除储蓄机构监理局(OTS)外,大多数单位仍留下,这也是当局对国会可能的对立所做的折衷选择。 根据金改提案,美国将成立新的国家银行监管局(National Bank Supervisor),监督所有联邦银行。 此单位也是承接OTS的职责。 为保障金融产品投资人和消费者的权益,将另设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A)。 另外,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Fed)将被赋予新权力,监管可能威胁市场稳定的大型金融机构,甚至不拥有银行的公司,也在其监督之行。 Fed的紧急借贷权,则将受限。 未来紧急拨款的任务,会交由财政部负责。 Fed也将检讨本身的结构。 这项计画引发各界讨论,银行业和国会反弹声浪不断,游说团体更是准备大显身手。 共和党批评此提案实是为政府扩权,美国银行协会总裁英龄表示,对那些和金融危机无关的居住小区银行而言,监管趋严,反而徒增工本,最后也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 |
伊朗以军事独裁对付颜色革命? 《纽约时报》6月16日发表智囊机构——美国企业研究所负责外交及国防政策研究的副所长普莱特卡(Danielle Pletka)和该所访问学者阿尔丰内赫(Ali Alfoneh)的评论。 他们认为,伊朗革命卫队借助镇压反对大选舞弊的抗议示威,实行了一场静悄悄的军事政变。 这场军事政变的根源,早在4年前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时即已萌生。 由于内贾德任内没有兑现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诺言,公众对他已经失望。 但现在则是他及其盟友控制了伊朗。 这是伊朗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最戏剧性的转折——伊朗已经从神权国家,发展成军事独裁国家。 对教士统治的失望,在伊朗已经发酵多年。 伊朗城市青年是最活跃的政治阶层。 在他们眼中,掌权的伊斯兰高级教士——毛拉代表着粗鲁死板的伊斯兰法规。 而农村的穷人看到的只有贪污腐败——未建造的学校、未铺设的道路、从未兑现的发展承诺等等。 城乡人民对神权统治的敌意,在2005年的总统选举时爆发出来。 教士出身的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由于贪污腐化,在大选中被前革命卫队军官内贾德击败。 在公众看来,内贾德抵制腐化的教士阶级,是苦行、谦卑、虔诚的人。 他利用有利的形象巩固权力,提拔军中的弟兄。 其内阁21名部长中,14人是前革命卫队或准军事组织“动员军”(Basij)成员。 包括国防部长纳贾尔(Mostafa Mohammad Najjar)在内的几个内阁部长,被认为在1980年代支持过恐怖活动。 军事化趋势不受限制地蔓延到中央政府。 前革命卫队军官纷纷出任各省省长、新闻专员、电影导演、情报官员、工商界领导。 革命卫队控制了许多经济领域,动员军甚至有权直接分肥——如他们通过代理人公司,支配全伊朗的建筑业。 从技术上说,阿亚图拉哈梅内伊和12人组成的宪法监护委员会,执掌着伊朗的最高权力。 但他同意内贾德瓦解教士势力。 西方情报机构早就怀疑哈梅内伊在 2005年总统选举中,帮助内贾德当选。 而在刚结束的这次总统选举中,哈梅内伊讲道时不点名支持内贾德,要求选民投票给“来自人民、为人真诚、生活方式简单的人”。 哈梅内伊为什么要和自己的教士阶级划清界线?原来是为了生存。 革命卫队领导人已经警告哈梅内伊,对伊斯兰共和国最大的威胁不是以色列或美国的袭击,而是如强硬路线报纸《宇宙报》(Kayhan)社论所说的“橙色革命”之类“对统治政策的柔性改变”。 伊朗当局外受伊拉克、阿富汗的美军包围,内受不满的人民困扰。 哈梅内伊为了保住自己高高在上的制度,只得转而支持好斗的强人内贾德。 哈梅内伊和内贾德及革命卫队结成持久的同盟,这次作弊的大选只不过使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抗议选举舞弊的人涌上街头,受到革命卫队和“动员军”的殴打,德黑兰政权准备拘留不同政见着,据报道当局还使用Facebook和Twitter网站来搜寻他们。 内贾德毫不担心地飞赴俄国访问。 街头抗议的每一件事,都成为革命卫队维护国家权力的借口。 总之伊朗残忍的政权,已从神权政体转化成意识形态军事独裁政体。 德黑兰既无必要,也无愿意和西方和解。 |
作者:尕海流浪 回复日期:2009-06-15 23:59:38 一般有色资源股 |
新华网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 韩洁 罗沙) 记者19日从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获悉,国务院近日决定,在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新浪财经注:细则请参见实施办法全文),即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后,凡在境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除国务院另有规定的,均须按首次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将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国有股转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对转持股份承继原国有股东的禁售期义务。 划转部分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并对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至转持政策颁布前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转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有的股份,在承继原国有股东禁售期的基础上延长三年禁售期. |
国务院:在境内股市实施国有股转持 [4部门通知 办法 社保转持10%国有股 新华社分析 ] [涉131公司 禁售期延长3年 近640亿市值 汤敏:到期后或不会减持] [刘纪鹏:和8年前不同 金岩石:股市很快破3000 或埋下3年后利空] [李稻葵:能很大程度解决大小非问题 夏斌 华生:将促进内需启动] [吴晓求 曹凤岐 易宪容 李大宵 谢百三 吕随启 殷剑峰:培养机构] |
新华网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 韩洁 罗沙) 中国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19日联合宣布,从即日起在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政策,转持国有股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政策旨在从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为应对未来老龄化社会做准备。 根据四部门发布的实施办法,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后,凡在境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除国务院另有规定的,均须按首次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将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国有股转由社保基金会持有,国有股东持股数量少于应转持股份数量的,按实际持股数量转持。 四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定,截至2009年3月26日,中国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公司共131家,涉及国有股东826家,应转持股份约83.94亿股,发行市值约639.33亿元。 在四部门公布的《境内国有股转持公司国有股东的转持数据表》中,记者看到,中国银行(4.29,0.18,4.38%)、中国国航(6.67,0.17,2.62%)、工商银行(5.19,0.12,2.37%)、广深铁路(5.42,0.34,6.69%)、中国人寿(26.93,0.67,2.55%)、中信银行(5.82,0.03,0.52%)、中国远洋(13.49,0.00,0.00%)等大型上市公司都榜上有名,这些公司履行转持义务的国有大股东所涉及的应转持股数都超过了一亿股。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政策主要是从充实社保基金这一战略层面考虑的,通过将部分国有股转由社保基金会持有,有助于社保基金通过增持的国有股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其着眼点是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支付高峰。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认为,这一政策较以前的做法更加灵活。 “以前是国有股股东将国有股减持后,把钱划给社保基金使用,现在是把国有股股权直接转给社保基金,由社保基金来管理和运作。 ”他指出,目前中国社保基金要在全国范围内较好完成职能,还存在较大缺口,这一政策有利于增加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 这一政策的实施,究竟会对股市有何影响?贾康认为,这一政策对股市影响不大。 因为要转持的国有股都是已经发行的股票,是可以流通的,转持的主要是对股票的管理权和操控权。 |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对中日经济实力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尽管我国经济总量与日本进一步接近,但从人均GDP和经济质量上看,中国与日本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中日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 对中日两国间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非常复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例如,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城市建设、市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已经接近日本,我国在航天技术等领域以及外汇储备方面甚至超过了日本,但我国在更多领域仍落后于日本。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日本现代经济制度、金融制度、法律体系、现代企业制度等已经相当完善成熟,而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尽管目前由于财政困难导致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其基础并未动摇。 而我国的现代经济制度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医疗与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要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尚需时日。 ●从发展阶段看,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目前城市化率高达70%以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几乎不存在差距,国内市场处于饱和状态。 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城市化率仅为46%,而且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我国的农民购买力太低,广大的农村市场还没有完成启动。 ●从产业结构上看,日本早已形成发达国家型的产业结构,不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第一产业已经下降至5%以下,第三产业接近60%。 而我国现在农业就业人口仍占50%左右,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0%左右。 ●从增长模式看,目前我国增长模式还比较粗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资和出口牵引。 日本则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已完成工业化目标,跨入了成熟阶段的门槛,早已结束“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粗放模式。 ●从企业层面看,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企业就已相当成熟,拥有丰田、日产、日立、东芝、松下、新日铁等世界顶级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当然也包括许多中小企业,掌握着众多的核心技术,形成了许多世界级品牌。 日本企业与欧美企业相比几乎无差距可言,所生产的产品如机器人、半导体、家电、汽车等甚至要超过欧美。 而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世界顶级企业极少,世界顶级品牌甚至还没有出现。 特别是我国的企业严重缺乏自主核心技术,企业大而不强。 另外,日本企业在附加值高的研发领域和销售领域占有绝对优势,而我国企业的优势主要在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和组装领域。 日本的出口产品从研发到生产、销售均可由日本企业完成,几乎可获得其利润的百分之百。 而我国的出口产品60%左右是由外资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大多依靠进口,而且越是高端产品,对进口关键零部件的依赖度就越高。 我国企业所得到的利润很低,相当一部分企业仅仅是人工费而已。 ●从公害问题看,日本由于长期追求高速增长,结果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公害的泛滥,以至于在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四大公害诉讼”事件。 我国现在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比日本当时的状况还要糟。 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已不存在明显的环境问题。 日本的主要优势 张季风分析认为,日本虽然经历了十年萧条,但推动经济增长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劳动力)三大基本要素并没有被削弱,有些甚至还在增强。 国际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大,但其实力并没有被明显削弱。 日本的主要优势如下: 一、单位GDP能源消费最小的国家。 2004年日本全年消费的一次能源量换算成石油为4.3亿吨,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4.7%。 美国为20.5亿吨,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我国为12.6亿吨。 如果按人均能源消费量计算,日本仅为美国的49.5%,加拿大的40%,也少于德国、法国和英国。 2004年日本的GDP为4.6万亿美元,约占世界GDP总量的11%。 也就是说,当年日本一次能源消费仅占世界的4.7%,但创造的GDP却占世界的11%。 同时,2004年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2.72亿吨,约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4.8%,是世界第四大排放国。 但如果进行国际比较,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美国的21.7%,俄罗斯的68%。 特别是,如果按人均排放量和单位GDP排放量来看,日本更远低于上述国家。 单位GDP能耗低,废气和产业废弃物排放量相对较低,加之节能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所有这些为日本未来成为世界环境大国奠定了基础。 二、对外资产大国。 日本已经连续30多年保持贸易顺差大国地位。 截至2003年,日本的出口额一直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世界第三位。 2004年中国上升为第三位,日本降至第四位。 2006年,日本对外出口达6499亿美元,仍居世界第四位。 尽管位次下降,但日本贸易顺差仍居高位,2004年为1103亿美元,2006年由于日元贬值等原因,日本的贸易顺差降为680亿美元。 2006年,从包含服务收支、投资收益以及政府援助等政府转移支付在内的经常收支来看,日本顺差高达1700亿美元,低于中国,是世界第二顺差大国。 而世界第一赤字大国美国2006年的经常收支逆差为8567亿美元。 另外,现在日本还是世界上惟一的国际收支顺差大国,自从1981年以来一直保持顺差状态。 2007年对外净资产为250万亿日元(约2.5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对外资产,连续17年保持世界最大债权国的地位。 从外汇储备看,截至2006年,日本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以后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2008年9月达9959亿美元。 另外,日本还拥有可供半年消费的石油储备以及大量的镍、铬、钴、钼、钒、锰、铟、铂及稀土类金属等战略物资储备,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物化的外汇储备,而且比外汇储备更具战略意义。 三、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日本在上个世纪末就提出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1999年,日本提出“科技立国”的战略以后,明显加大了政府对研究开发的投入。 从2001年度开始,日本实施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五年间政府投入21万亿日元,比前五年计划时期增加40%多。 2006年,日本开始实施第三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政府投资额达25万亿日元,继续保持每年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3.1%左右的水平。 日本在上个世纪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就提出要加强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环境科学和纳米材料等四大领域的基础研究。 此后的两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又继续将上述四大领域作为研究重点。 目前,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逐步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 2002年以来,日本始终保持技术贸易净出口状态。 专利取得率一直居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投入和高技术出口均列世界第二位。 日本制造业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是日本企业在世界上保持强大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日本企业在制造业,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液晶技术、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 四、其他方面的实力。 近年来,虽然名义工资几乎没有上升,但由于通缩的效果,日本国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下降。 由于物价走低,日本国民的实物消费仍然维持很高水平。 日本国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仍是世界一流的,日本依然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从社会基础设施来看,日本构筑了高速公路、新干线和水路、航空相结合的现代化高速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 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以各种24小时连续营业的便民连锁店为基础的稠密的流通网,这些网络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硬件基础。 2002年以来,日本社会基础设施、生产基础设施在全球的排名仅次于美国,列第二位。 |
作者:尕海流浪 稀有稀散元素类 |
上面那个应该是小金属、贵金属类;稀有稀散元素是这一张 |
传统能源类 |
非金属类 |
黑色金属资源类 |
|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7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股市论谈 最新文章 |
低位割肉,高位抢筹重复的小散命运! |
11月,我是亏货,还是赢家? |
我的短线成功率在80%以上。。。 |
如何用易经预测股市!百分九十的人都不知道 |
股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股市小白个人记录 |
我想放弃上学,做一个职业炒股人,现在很迷 |
仅仅记录一下自己,有时间的朋友也坐下来可 |
开贴讲缠论 |
请在这轮牛市中总资金翻了超过十倍的同学分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