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股市论谈 -> 好像只有股市可以聊 -> 正文阅读

[股市论谈]好像只有股市可以聊[第14页]

作者:kulese
首页 上一页[13] 本页[14] 下一页[15] 尾页[6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2019年中国男女比例

    0-4岁, 113.62
    5-9岁, 116.85
    10-14岁,119.10
    15-19岁,118.39
    20-24岁,114.61
    25-29岁,106.65
    30-34岁,101.28
    35-39岁,102.10
    40-44岁,103.77


    上面是中国各个年龄段男女比例,以女性基数为100,图上的数值0-4岁,5-9岁,10-14岁,15-19岁,20-24岁,男性都超过110,说明110多个男性,对应的是100个女性。    这就是最近几年不停的听说天价彩礼的真相。    

    在农村依然重男轻女,加上计划生育,导致出生大量的男孩,女孩明显变少。    结果就是男人到了适婚年龄,找不到老婆。    女性稀缺,结果反应到择偶条件上,要车要房要天价彩礼。    

    从数据上看,现在适婚男女在20-24岁,25-29岁,男女比例很难匹配。    未来10年,男人想要娶老婆越来越难,20年后都不一定能缓解。    不要把责任推到计划生育上,计划生育加剧了这个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农耕文明的传统生育观念上,这个观念到现在的农村依然没有改观。    

    每个国家的制度和经济,很大程度是受其传统文化影响的。    这种文化和观念的改变,需要几代人的生产方式转变,才能逐渐扭转。    农业社会男人是劳动力,婴儿死亡率太高,所以需要多生男孩,才能维持生产。    

    这个观念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    但是,工业社会后,大环境变了。    加上传统观念需要给男孩买房,照顾他成家立业,生男孩的父母,明显付出的更多,谁让你家孩子属于供应过剩呢,尤其是在农村,竞争更加激烈,因为农村重男轻女更严重。    

    后果,就是现在的情况。    如果各位生的是个男孩,那么多努力吧,你儿子以后结婚更难。    



    周末的需求侧改革刷屏了,我看了很多文章,也没明白需求侧改革是个啥?

    难道老百姓的需求,还能根据官方的要求改来改去?人们需要教育、医疗、养老、交通和通信便利便宜,需要大房子,需要休息、旅游和娱乐,需要被尊重,这些需求还能改变?如果人类的基本需求不能改变,那么这个改革改啥?

    上次供给侧改革,把大量工厂关闭,导致原材料价格飞涨,挽救了一批高负债的国有大厂。    房价又一轮暴涨,让居民全部贷款炒房,给房地产行业去了一轮杠杆。    造成了居民可支配收入贷款比例超过100%,掏空了6个钱包。    

    难道需求侧改革是让教育、医疗、养老、交通、住房等人类基本需求也大幅度涨价?从我记事以来的30多年,每次叫改革的事情,都造成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大幅度涨价,还没有一次例外。    

    我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其实也不是完全不懂上面需求侧改革的意思。    以前我们的很多政策都是懒政,一出问题就限制需求,政策性的抑制了很多消费。    比如:城市堵车了,就限制号牌,不许老百姓买车。    房价上涨,就限制购买,抑制购房需求。    经济现在不行了,光靠投资已经拉动不起来了,所以要把这些限制的需求释放出来。    

    上面提出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意思是不能仅仅靠限制需求解决问题,要提高供给数量和质量,同时释放需求,在价格平稳的基础上,扩大经济规模。    否则,需求上来了,供给不足,导致价格大幅度上涨,结果消费了这些,就消费不了那些,经济总体没多大改善。    

    拿房地产说,北京上海等城市之所以房价高涨,最大原因就是土地供应严重不足,而人口大量流入。    以后的政策大概率要增加土地供应,保持价格平稳,逐步放开限购,尤其是第一套房。    还有医疗,以前无论有钱没钱,都去一个地方,高端医疗长期需求长期被压抑,以后会允许公立亿元,提供有更多高价的医疗特色服务,赚更多钱,满足不同需求。    所谓需求侧改革,其实是释放很多消费需求。    

    如果在释放很多需求的同时,供给跟不上,大家都懂的。    如果跟上了,经济总量就会更大,释放更多就业。    
    2021重点关注跌出来的结构性机会
    证券市场红周刊
    1小时前
    作者:玄铁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一边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导致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一边是各国竞相印钞催生股市楼市繁荣,2020年投资品非常态通胀,堪称货币幻觉下的扭曲牛市。    从中国宏观调控前瞻性来看,扩张性调控政策最多催生两年A股牛市,拐点是货币紧缩信号到来。    2021年A股上升空间有限,更多是跌出来的结构性机会。    

    三大重拳之下,沪综指难复制纳指牛市

    如无“黑天鹅”出现,纳指今年将连涨12年,期间最大涨幅为9.96倍。    截至9日收盘,今年再涨37.52%,颇有主升浪的巅峰风采。    美股泡沫破灭的明斯基时刻迟迟不现,今年更因抗“疫”受益属性,放大了科网股估值空间,纳指35.4倍的平均市盈率并未让市场恐惧。    

    A股中创业板指,去年上涨43.8%,截至10日收盘,今年狂飙51.2%,却仍是超跌反弹行情,距2015年年中的峰值尚需48.53%的上涨空间。    相比之下,沪综指更为窘迫,要继续上涨81.56%,才能触及2007年10月的峰值。    

    沪综指难以复制纳指牛市,关键在于三点:一是深受宏观调控左右的周期股占比过大,网络巨头缺席,A股未能囊括新经济牛股。    二是产业调控击穿周期股估值下限,金融让利实体经济1.5万亿让银行股受伤,“房住不炒”调控红线(地价涨不停,现房不让涨)让地产股雌伏,两大板块年内跌幅分别为2.67%和7.33%。    三是股市监管基调是遏制快牛、疯牛行情出现。    年末,仁东控股连跌12板和朗博科技连跌8个板,或在预示着高估值、高涨幅和配资庄股的泡沫破碎。    

    在三大重拳之下,股市极难连涨三年。    从1990年挂牌以来,沪综指仅在头4年“婴儿期”实现年K线四连阳,其余年份皆是两连阳之后必有回调。    2021年能跨越牛短熊长的魔咒吗?

    主流预期或成反向指标

    纵观A股30年历史,预测来年大盘涨幅的机构年度策略报告多数陷入集体谬误之中。    主流预期缘何多成反向指标?皆因其是中国式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出其不意的相机抉择必定要与市场主流意见相左,才能让调控效用最大化。    

    不妨回顾沪综指年K线,出现两连阳和两连阴的组合皆有四个,常为结伴出现,多是扩张性调控带来牛市,紧缩性调控带来熊市。    因此,熊市抄底,牛市止盈,波段操或为A股最高法门。    

    乐观估计,2019-2020年沪综指将再现年K线两连阳。    慢牛论会否证伪,2021年走势最关键。    在两市前十大权重行业中,仅有酿酒、医药和元器件行业今年再创历史新高,三者年内涨幅分别为76.9%、35%和37%,跑赢沪综指,但三者所占两市总市值权重比仍低,分别为6.3%、5.96%和4.71%。    三者平均估值分别为50.3倍、48.6倍和55.4倍,均在历史高水位,难以复制美股强者恒强的超强表现,继续在来年领涨A股的难度极高。    

    顺周期股上涨或是虚晃一枪

    押注顺周期补涨,是年末机构共识,投资逻辑有二:一是高位套现高估值暴涨股,二是低位抄底低估值滞涨股。    目前,机构低配银行和地产行业,二者占两市权重之比分别为9.62%和2.26%,最新估值分别为6.123倍和13.47倍。    如果银行地产股大象起舞,乐观看是增量资金入场,全面牛市到来;谨慎看,存量博弈延续,前期大涨板块大幅回落。    

    悲观看,银行地产股年末躁动可能是佯攻。    本月11日起宁波加码楼市调控,将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提高至不低于六成。    居民购房去杠杆升级,房地产板块指数截至10日已连跌六天。    银行板块指数更是连跌7天,或因新的潜在风险——息差缩窄隐现。    正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日前所预期,“超利率乃至负利率,很可能在未来成为新常态。    果若如此,依靠息差存活的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将面临生存挑战”。    

    知名投资人罗杰斯表示,“美国政府承担的债务以及美联储史无前例的印钞数量,是2021年最大的风险。    ”抛开国内外债务危机的输入性风险不谈,A股本身亦要面对三大风险:一是扩张性政策年内退出概率大,区别只是在年初还是年中年末释放明确信号。    如是前者,沪综指首季将见年内峰值。    二是标普500估值为37倍,为历史均值的一倍多,泡沫破灭风险增大。    三是本轮行情的龙头指数科创板和创业板的估值分别为61.3倍和92.8倍,能否抵抗注册制发行带来的大小非套现潮?

    科创50最新点位较年内峰值已回落21%,已进入技术性熊市格局。    近两年来的龙头板块医药和软件行业分别较高位回落18%和21%。    谨慎来看,如果明年经济超预期反弹,“经济好+调控强+股市弱”格局将现,弱周期弱调控双弱概念将再起风云,这或是酿酒板块今年逞强且年末看涨的主因。    
    预测市场其实对于散户,没多大用处。    但是,对于大资金有巨大的作用。    a股之所以难以长期上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a股的上涨一般只涨估值,不涨业绩。    短期内暴涨,吸引跟风盘,然后肯定有聪明钱跑路,最后一地鸡毛。    这么多年,从不例外。    交易市场的参与者不变化,市场风格难以改变。    我们散户,跟着趋势走吧,想太多没用。    
    a股竟然又涨出买点了,不论赔赚,按照交易规则来,买了再说。    
    煤炭股再掀涨停潮,燃气板块蠢蠢欲动,“煤超疯”真来了!
    贰师姐
    1小时前
    12月18日,煤炭(中信)板块涨超5%,A股煤炭股再掀涨停潮。    大有能源、昊华能源、上海能源、郑州煤电、大同煤业等9只个股封板;盘江股份、泉阳煤业、兰花科创涨逾9%。    



    (来源:Choice数据)

    国内期货市场方面,动力煤期货主力合约触及涨停,涨幅5.02%,报707.4元/吨,创下2013年9月该合约上市以来新高,12月以来累计涨幅近20%。    



    (来源:Choice数据)

    对于今天煤炭大涨的原因,主要与近期部分地区用电负荷不断创新高而导致煤炭供应紧张有关。    一方面,12月中旬全国迎来大范围降温,居民使用大量取暖工具,使得用电量剧增,导致了此次的“拉闸限电”。    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快速恢复也拉动用电增长。    

    近日,湖南、浙江等地相继发布“有序用电”公告,多年未见的“拉闸限电”再度出现。    

    以湖南为例,湖南省最大负荷达3093万千瓦,超过冬季历史纪录。    日最高用电量6.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1%。    目前,湖南省电力缺口为300-400万千瓦时,日供电缺口为0.1-0.2亿千瓦时。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预测,2020年至2021年迎峰度冬期间,湖南电网将突破目前全省的供电极限。    因此从12月8日起,全省实行限电措施。    

    由于用电需求大增,目前电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电煤库存下降较快,而受运输方面限制,后续煤炭资源趋紧,进而加剧煤炭供需紧张的局面,迫使部分库存更低的地区临时减少非民生必需的用电。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指导各地和电力企业做好电力供应保障各项工作,提高发电能力,优化运行方式,多渠道增加电煤供应,及时协调解决电煤运力,切实保障电力需求。    

    在煤炭、电力板块的带动下,沉寂已久的燃气板块也乘风而起,贵州燃气涨停,报收于12.73元/股,长春燃气、*ST金鸿、南京公用等涨幅居前。    



    (来源:Choice数据)

    近期,我国多地气温呈“断崖式”下降趋势,导致各地供暖需求增加,加之市场总体开工率不足三成,供不应求矛盾加剧,进而导致LNG价格水涨船高。    



    (图:上海油气中心LNG出厂价格全国指数(元/吨),来源: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

    据生意社数据监测,截止12月17日,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已经涨至7000元/吨以上,较月初上涨超2500元/吨左右。    

    除供暖季因素外,成本及进口价格提升也为天然气价格上涨提供了动力。    LN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自9月中旬以来一直保持上涨趋势。    一方面,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的长协部分,因为计价周期的缘故,今年三月、四月低油价的影响正逐渐减小。    另一方面,自9月开始,东北亚现货到岸价格持续呈现上扬走势,也带动LN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上涨。    



    (来源:网络)

    由于多个液化厂、出口设施相继出现故障停产维修,加上巴拿马运河拥堵,东北亚进口LNG供应端表现较为紧张。    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全国共生产天然气16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8%;日产5.6亿立方米,环比增加0.3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918万吨,同比下降3.0%,而10月为增长16.1%。    

    不过,自本月起,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段开始运行。    随着中段开始运行,招商证券预计送气量会进一步增至100亿立方米(预计将占2021年总需求约3%),将改善华北地区的整体天然气供应情况。    

    招银表示,中国城市燃气进入差异化增长的3.0时代,预计2020-2025年间天然气需求将实现8-10%的复合增长率,并加速提升LNG进口业务规模,城市燃气分销商将继续保持快速的盈利增长势头。    

    -------------------------------------------------------------------------

    供给侧改革,把国内的大量煤矿关停了。    然后,禁止从国外进口原煤。    现在价格飙涨到发电都困难的地步。    

    未来要搞需求侧改革,不知道是要放开需求,还加大力度控制需求。    

    这几年的供给侧改革,有什么成果吗?我没见到,见到的就是反复折腾。    
    赵建:第四波违约潮——债务国家帮着还了,但钱去哪了?
    2020年11月26日13:06 作者:赵建 我有话说(44人参与)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

    美国次贷危机以后,中国正在经历第四波信用违约潮冲击。    

    前三次违约潮开始的时间(三年一次,因为短期债务平均久期大约为三年)分别是2012(以钢贸为代表的中小民企),2015(产能过剩的大型民企),2018(过度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民企,经营不规范的金融企业)......这三波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国企和城投的信仰一直没有动摇。    


    图1 本轮违约潮国企违约明显飙升

    这一次有点不一样,国企和城投开始大面积违约。    而且,是刚刚开始。    

    其实不管是民企和国企,债务周期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借债的时候一片繁华,还钱的时候一地鸡毛。    用熊彼特的思想演绎出去就是:

    如果信贷不掌握在真正的企业家手里,注定是一场悲剧。    

    目录

    一、从何而来:债务周期形成的基本原理

    二、有何不同:中国式“金融加速器的加速器”

    三、如何收场:还有多少货币空间可以置换明斯基时间


    一、从何而来:债务周期形成的基本原理

    中国庞大的债务怪兽是怎么形成的?且不要问中国,全球都进入一轮债务大爆炸阶段。    疫情过后,全球债务再创历史新高,已经超过270万亿美元。    

    现代社会债务无处不在,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对个人来说,人生不仅是一场康波,还是一场债务周期,至少是一场“房贷按揭周期”,等还完房贷了,也就差不多走到了暮年。    在人的一生中,债务如影相随。    企业和政府也是一样。    

    新一轮债务周期的形成,从底层看是人性(消费主义、人性不耐)的驱使,从直观看是美国次贷危机后,各国央行在美联储的带领下,维护金融稳定和拯救经济周期的结果。    

    用债务周期来拯救经济周期,用债务来刺激本已低迷的需求——美国刺激消费,中国刺激投资,最终债务周期自己却走向了不归路——看上去永无止境的庞氏骗局,新债还旧债。    

    这一波债务大爆炸始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危机发生后全球陷入需求塌方的境地,经济断崖式下跌,除了用量化宽松托住金融市场,用债务透支未来换取需求之外别无他法。    美国史无前例的降息,并开启了连续三轮的量化宽松。    FED资产负债表飙涨。    

    与此同时,中国从四万亿开始,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加杠杆周期。    要知道在次贷危机之前,中国的杠杆率还不到160%,到了2015年已经攀升到了250%。    大疫情后,杠杆率一度攀升到264%。    

    此时大家才明白,杠杆率是不可逆的,债务一旦发生爆炸,将会进入一个持续动态膨胀过程。    而这个过程是不对称的,即收缩期带来的危机冲击,将远大于扩张期对经济的正向刺激效应。    

    从此全球患上了债务鸦片的毒瘾。    美联储曾多次想缩表加息,但仅仅缩了几百亿,加了几十个bp,2018年就引发了一场中型股灾。    更不用说对新兴国家的汇率冲击。    仅仅2014年的加息预期,就让俄罗斯,巴西等诸多新兴国家汇率腰斩。    

    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谈何容易!

    中国次贷危机后的债务周期也是一波三折。    四万亿后不到两年,这一轮被猛加杠杆的中小民企开始陷入违约潮。    然后,地方政府开始进入加杠杆时间,房地产杠杆也随之突飞猛进。    而在债务的供给侧,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为了规避监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同业业务、表外业务。    影子银行迅速膨胀,金融加杠杆也进入了一个加速期。    

    2015年是大波动的一年,股市杠杆牛,继而股灾、汇灾。    2016年严监管后又发生债灾,2018年股权质押爆雷几乎引发股市崩溃。    前所没有的经济大波动,成为债务周期无序扩张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图2 2009、2012、2015、2018每三年的金融周期意味着违约潮的开始

    根据达里奥的债务周期理论,当前是全球新一轮债务周期“衰退长波”中的“衰退短波”,是长短衰退期的叠加。    更为复杂的是,债务周期赶顶与经济周期探底叠加在一起,即债务周期的J形与经济周期的L形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宏观错配,对国家金融系统安全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防风险攻坚战,从去杠杆,到严监管,再到金融机构的供给侧改革,目的都是整固金融体系,理顺债务周期,让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然而,当金融与财政纠缠不清的时候,当地方政府已经形成“债务潘镇”的时候,这个债务周期就不是市场和经济层面能解决的了。    

    二、有何不同:中国式“金融加速器的加速器”

    达里奥的长债务周期是五十年左右,那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没有政府主导的集中式信贷资源动员力量;以企业、企业家和私人产权为基础(钱是自己的,预算硬约束)的经济,债务周期不会那么“急促”。    

    中国的债务周期不一样,长度可能是发达国家的一半。    盖因为:

    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的速度太快,微观的商业机会太多,宏观的周期性力量太强,具有极强的借债冲动;市场四处洋溢着发财梦,五十年太久只争朝夕,有了赚钱机会赶紧加杠杆抓住。    

    2,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地方经济锦标赛,运动式投资,四年一届领导班子,为了干出业绩一定会透支地方财源大举借债;而且具有强烈的拉长久期的冲动。    国企是一样的道理......

    3,缺乏破产体制与信托契约精神的“刚兑文化”,风险总是不能及时出清,即使更高一级政府承诺不再兜底,动态不一致性(不可置信的承诺,假如真的政府平台要破产,中央政府敢真的不救吗)也会提高下一级政府和机构的借债意愿。    

    西方学者在研究债务危机的微观基础时,强调金融从业人士的“胡作非为”,因为只有快速做大规模业绩,才能赚取足够的分红和奖金。    至于风险,可以作为一种“公共成本”让全体纳税人承担。    中国的金融业除了这一点(金融行业的薪酬长期超过其他行业一大截),还有特殊的“政治驱动+刚兑保护”的内在驱动力。    

    这些不同于发达经济体的“体制优势”,让中国的债务周期在时间长度上几乎缩减了一半,债务规模和扩张速度是其它国家的好几倍,波动的幅度也较大。    政府和国企主导的杠杆扩张活动,是“金融加速器中的加速器”。    

    回想一下,本轮债务周期的起点大约是本世纪初。    经历了1990s下半场的投资过热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企业债务早已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    国企严重产能过剩,除了下岗重组之外别无他法,而三角债形成的不良资产也都积累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一个说法是,“让国有银行来承担改革的成本”。    

    彼时银行的平均不良率已经到了30%,从技术上来说早就超过了破产的条件。    对银行来说,别说信用创造和生产,能够活下去就是奇迹,信用大衰退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债务重组和清算,才重新开启了新一轮的债务周期,也就同步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时期”。    

    其实重组的思路也很简单:剥离。    将坏死的器官组织割掉,剩下的重新注入资本,包括国家主权基金入股,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优先安排IPO融资等等。    资产负债表清洗干净,雄厚的资本充足率和可持续的融资模式,开始了新的一轮的较为健康强劲的债务周期。    是为信用周期的上半场。    

    这是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同样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是真刀真枪的国有企业改革,加入WTO更深的融入全球产业链,“无为而治”的让市场起决定作用等等。    可以看到,这一阶段的债务周期,是债务和实体经济相互促进,且实体经济(资产端)的增长速度超过债务增长速度的良性循环过程。    数据上的表现就是杠杆率的平稳增长。    


    图3 最新一轮中长债务周期始于本世纪初

    但次贷危机发生后,全球进入了“债务型经济”。    中国依靠债务扩大投资,美国依靠债务稳住消费,但代价就是金融市场进入了不稳定、不确定性更大的“百慕大区域”。    

    中国特殊的体制环境在债务型经济下正在引发一系列次生风险。    预算软约束,地方透支中央的“公共地悲剧”;货币集权、财政分权的“欧洲病”,货币易发、信用难起的“日本病”,实体空心、泡沫膨胀的“美国病”,违约成性、通胀螺旋的“拉美病”......债务型经济的大潮下,全球经济都是病态的。    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这些病似乎也都沾染了一点。    

    最让人惊诧的还是,恶意逃废债一度成为一种发财模式,这是金融伦理文化的巨大缺失。    先是经营不规范的民企,现在有向国企和地方政府蔓延的态势。    “其实是可以不还的”,这样的话出自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之口,可以说比一场实实在在的信用危机更可怕。    

    这反映的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群体的心声。    意识决定行动,这个起心动念,足可以摧毁国家的信用基础。    当作为最有公信力的公共政府部门都失去信用的时候,整个社会的信用生态还将如何存在?


    三、如何收场:还有多少货币空间可以置换明斯基时间

    信用无小事。    一个人没有信用了,其社会关系也就破产了。    企业和政府更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信用则是现代金融的核心。    

    大国金融的强大之处并不在于规模,而是在于言出必行,绝对的纯粹的契约精神。    因为这是全社会信用的基准。    一旦失去了这个,再大的规模,无论是最大的广义货币发行量,还是最大的金融资产总量,都会顷刻间轰然倒塌。    

    现在是少数地方政府,某几个地方国企,在危险的边缘试探。    而且,主要的债权人也都是国有单位——商业银行。    都是统一领导下的机构,产权关系穿透到底属于同一个主体——国家。    大不了继续“并表管理”,债转股,无限展期,债务存续维稳。    

    如果这样岂不是皆大欢喜?以前的几轮违约潮也是这么“重组”过来的,美其名曰“空间换时间”——用货币宽松的政策空间,换取一拖再拖的“明斯基时间”。    

    这一次的违约潮也会大概率采取与以前差不多的方式:

    1,央行释放流动性稳住市场,保证整体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2,对违约债券进行“局部手术”,试图精准拆除对市场影响巨大的单个问题机构;

    3,沿着债务链和资金链进行隔离和保护,防止有毒资产向外扩散;

    4,为了防止信心丧失或者发生普遍恐慌,但同时又要对投资者进行教育,继续实施部分兑付的政策;

    5,开启新一轮货币宽松的周期,保证后疫情时期不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    

    这本质上就是新一轮债务的货币化、资产损失的社会化和金融的财政化。    这一轮风波大概率会在货币再宽松的环境里安然度过,甚至很可能会开启一个小型的债市牛市。    虽然通胀的压力已经出现,但最近几个月的CPI数据拓宽了货币政策空间。    

    但代价是什么,没有受损的一方吗?这些都是“帕累托改进”吗?国企&平台-国有商业银行的左口袋-有口袋债权债务关系可以真的不用还吗?断然不是!得益的是那些在债务中得到好处的一小部分群体,受损的则是缺乏“强势代言人”的社会公众。    贫富分化、腐败和投机横行、房价泡沫、物价飞涨、资源配置扭曲等等,这些不良现象都已经显现,而且在未来会更严重。    

    从理论上,一个直观的问题也摆在面前:如果广义货币的发行锚是发行主体的资产(类似于贷款创造存款),当这些资产成为不良资产发生债务违约的时候,这些最初借来的钱到底去了哪?(银行的债务偿本质上就是货币回收)。    

    这些本身没有生产性资产的债务(实际上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达不到银行的风控标准),所形成的货币会成为在经济体系里面“失锚”的幽灵:寻租、腐败、投机、泡沫、通胀、换做外汇外逃等等。    说到底,这些货币并不在实体企业或企业家,价值创造的机构或劳动者手里......

    这是对中国经济社会的中长期伤害,短期内还看不出征兆,但早晚会累积成大患,在未来以更大的危机形式爆发(可以参照拉美国家的债务违约、货币滥发和社会动荡的案例)。    而政府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的责任,就是为这些短期内不会明显显现、但长期会造成巨大伤害的问题做出诊断和提醒。    虽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展期、重组和搁置拖延(“其实可以不还”),可以将短期的问题暂时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在中国的债务问题上,学者和负责任的官员,应该坚守社会利益的长期价值导向,而非商业利益的短期实用导向。    在社会普遍急功近利的“赚钱不赚钱”的商业权衡中,要多一些“应该不应该”的社会价值反思。    有些政策底限是必须要守住的,因为那些伤害信用生态和自然环境生态的盈利模式,本质上就是对未来子孙后代的利益透支,这些早晚会让我们付出代价。    


    (数据来源:WIND、华泰证券、西泽研究院)

    (本文作者介绍:西泽资本(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西泽金融研究院院长,曾担任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平安银行研究中心主任。    )
    所有这些债务快速膨胀,都源于现代货币理论。    当今西方几乎所有央行的行长,都是这个理论的徒子徒孙。    工业社会其实应该是一个通缩的社会,原因是技术进步,导致产品成本下跌。    比如:汽车,手机,甚至衣服等。    同样的功能下,产品价格其实应该是下跌的。    

    通缩其实比通胀更可怕,大家把钱存起来不花,因为明天能买比今天更多的东西,或者更好的东西。    在微观经济的这一事实下,给货币滥发创造了条件。    因为,货币超发可以对冲掉生产效率上升带来的通缩。    

    凡是都有个度,货币理论最开始的时候,考虑对冲通缩后产生温和通胀,比如每年2%。    这样有利于刺激消费生产和投资之间的平衡。    事实上在微观经济中出现了问题,有一些东西不会随着生产效率上升,而价格下跌。    比如:房地产。    技术再进步,也创造不出新的土地,社会资源集中的土地相对就那么多,结果就是资本大量去追逐房地产。    而且随着通货膨胀,工人工资上涨,房租会涨。    随着大量货币超发各国资产价格大涨。    

    资产价格的暴涨,不破坏经济,而是破坏社会结构。    年轻人辛苦干一辈子,都买不起一套房子。    贫富分化,不再看谁更努力,谁更有能力,而是看谁生的好,出生家里就有很多房子。    没有一个地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能维持社会稳定的。    现实例子我们已经见到了,香港。    
    都想做地主,谁来做长工?

    导读:
    以前读历史时候,利伯曼有一本书,是研究英国光荣革命之后300年的社会各阶层的变化的。    
    他宣称,英国社会是通过将中产阶级不断贫困化来提高国家整体素质的:一次又一次,英国中产阶级通过自身努力来到了社会中间层,他们踌躇满志,对自己的能力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然后这种乐观情绪就像一股洪流把他们裹挟着推送到一个新的属于他们时代的泡沫中去。    
    泡沫破灭后,他们又回到社会底层,与之伴随的就是英国底层社会的民众普遍都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主流的核心价值观,英国因而实现了国家的整体进步。    


    一
    关于中产贫困化,原理上,一个知名投机狗有过具体阐述。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承载了太多的中产所带来的高额度的期望,那么必然陷入债务危机,最终面临无法维系统治的境地。    
    所以,打掉中产的高期望值,能降低债务规模,也能让中产没精力过多牵扯各种实际社会成本无法承担的诉求,从而降低期望值,至于如何打掉?
    让中产贫困化是一个很现实的办法,虽然这不符合绝大部分的人的认知。    "
    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发展到最后必然遇到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就是中产阶级越来越庞大以后对物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对自由的无边际追求。    
    全球都没办法承载一个庞大的中产群体,因为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全部对物质需求越来越高,怎么可能支撑得了呢?
    同样的,社会管理也是有成本的,自由也必然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没有边际的延伸,一旦碰到瓶颈无法突破,矛盾就会被激发。    
    所以你才看到,进入现代社会,每个国家的政府都有个要紧事儿,就是不能让他的人民有钱,不仅要让他们没钱,还得让他们欠一屁股债,无非就是主动还是被动问题,渐进式还是断崖式的问题。    
    不然大家积累了财富就不好好干活,只有欠一屁股债,人民群众才有危机感,才会踏踏实实的干活。    
    二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全球的国民收入最高,基本上人民群众欠银行的钱,这辈子都还不上。    
    而且美国人对利出一孔的弱民政策在民众中执行的比我们更到位,其最强大的就是稽税部门和警察,左税右税反垄断,警察和税务稽查分分钟教你做人。    
    不过这玩意起源不在欧美,毛 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这话是没错的。    在秦朝,商君书的驭民五术中,《弱民篇》就有过详细阐述:
    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    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    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这句话啥意思呢,是说民众贫困的话,就会努力地去致富,但是当他们富裕了之后,又会染上各种骄奢淫逸的坏毛病,也就是“虱”了。    
    而且民众如果富裕了,就很难说服他们继续努力为国家劳动做贡献,那我们就需要想办法,让他们心甘情愿把粮食交出来,替代服役,就肯继续劳动了,这样农业就不会荒废了。    
    农事不荒废,人们不停止他们奋斗向上的脚步,所谓骄奢淫逸混吃等死就不会出现了。    
    国富而贫治就是这么个套路,使民众永远保持一颗劳动进取的心,国家哪有不强盛的呢?
    换到现在道理也一样,你要是手里有个百八十万,每天下班撸个串,喝个酒,对大多数人来说,哪还有啥进取心,要是想办法让你在一线城市买套小房子,贷三十年贷款,睁眼每个月就欠银行两万,是不是充满了危机感啊,你能不努力嘛。    
    三
    资本家和政府联合起来,总有办法让你欠更多的钱,以前我们国家主要是房贷,后面消费主义盛行以后,车贷,信用卡,蚂蚁花呗都在快速增长。    
    在美国,花样就更多了,学生贷款,信用卡,车贷,房贷甚至还给穷人专门发行了次级贷,上次金融危机就是因为次贷搞出来的,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学生贷款。    
    就连不太富裕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想还清学贷也没那么容易,满打满算花了21年时间呢。    
    到这里你应该隐约明白了点,为什么中产返贫一定会出现。    只不过很多国家其实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的渐进式方式,手法相对隐蔽温和。    
    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一个不断消灭和培养中产的过程,每次当把中产阶级都搞得没钱了,就又可以开始积极发展,给你新的动力积极向上。    
    回顾这些年,每一次泡沫兴起,媒体都会推波助澜,结果基本都是中产买单,拿我们国家近两年来说,典型的事件就有万众创业,匹凸匹,比特币,无一例外的两年内都破灭了,单单一个泛亚就430个亿,背后22万个中产家庭因此返贫。    
    消灭中产有四个手段,一是加税,二是通货膨胀,三是给你机会,让你觉得哪里都有钱赚,结果直接掉坑里。    四是金融危机,历史上每次危机受伤最重的都是中产。    
    加税不能加太狠,加的太狠,富人都先跑了,财政支出不能减,就只能找中产去要,最近法国为啥有穿黄马甲的刁民上街闹事呢,就是因为加税富人跑了,中产税更重了,只好上街了。    
    通胀年年都会有,可通胀太厉害成津巴布韦了,典型的例子是一战前的魏玛共和国,我们解放前的金圆券。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民勤劳,积极向上的国家,最好用的是第三种,毕竟加税骂声一片,通胀威胁政权,金融危机更可怕,后果不可预知。    
    中华民族致富欲望无比的强,第三种不但好用,即使你从中产滑落,那么你也只能怪自己水平差,经验不足,毕竟有人成功了。    
    四
    人这种动物,惰性很强,天主教讲,人有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淫欲。    
    虽然不信教,但是这个描述一点没错,这才是真正的人性。    从国家的角度,想让人干活,这些人就不能有钱,有钱了谁愿意搬砖开矿干苦力,大家都想舒舒服服的获得资本收入。    
    比如收个房租喝个小酒,投个公司分分红旅旅游,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分工是不可能的,都想做地主,谁来做长工啊。    
    所以必须要想法让多数人维持在温饱线这个层面,经济上不太富裕,需要努力朝九晚五工作才能满足生活需要,这样社会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    
    不过为什么政府要联合资本家收割呢,道理很简单啊,就业和创造财富的需要。    
    多数老百姓其实是没动力做什么改变世界,做出一番事业的宏伟梦想的,改善生活,富裕起来是工作的仅存动力,并不能带来就业创造社会财富。    
    唯一能出卖的是时间,你的时间单位价值再高,一天也只能做24小时,况且没谁能连轴转,多数行业收入很快就会到天花板,多数人到了35岁左右,增长就很有限了(别举什么特例,这里说的是普通人)。    
    要是人人都知道自己很快到了天花板没有希望,谁还努力找机会啊,所以还需要给你足够的动力刺激。    
    拿被宰的最厉害的中产来说,首先要让他们有改善欲望,小孩子要上好学校,医疗条件要改善,想住好房子,自媒体公众号再渲染点各种中产焦虑,努力奋斗财务自由的故事。    
    甚至凤凰男屌丝女勾心斗角最后都会切入到,你必须努力奋斗脱离lowB群体避免阶级固化,才能赢得更好的未来,这些每天充斥脑海的信息,除了刷流量,也在潜移默化的推动观念形成。    
    典型的还有消费主义洗脑,不管自己和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先透支未来的钱买了再说已经深入人心。    
    舆论先跟上,在媒体反复的教育下,这批有素质的中产自然动力十足,观念的形成基本就是个顺水推舟的事儿,有了改善欲望就好说了,政府和资本家收割起来那就容易多了,人都有从众心理,大家都万众创业了,你还能不上?
    大家都买买买了,你不买对得起自己?别人的娃都送去补习了,你能不去?要是贵州山区的农民,给他讲什么财务自由阶级固化,他大概会把你当傻逼吧。    
    动图
    五
    对资本家来说呢,早就脱离了赚钱改善生活这个低级趣味的范畴,盘算的是怎么做成事儿,对做成事儿有特别的成就感。    
    虽然都是对挣钱特别有兴趣,但是资本家和老百姓挣钱的目的却是不一样,挣钱是结果。    
    但是目的是扩大事业版图再投资,搞基建搞工厂扩大生产,增加雇员,享乐性消费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少之又少,普通老百姓么,挣钱也就是过日子,攒钱防老,教育医疗。    
    有个段子很有意思,中产是政府最烦的一个群体,除了能干点活,整天骂国家骂资本家,觉得自己赚的少。    
    没啥大本事,创业搏一把不敢,还喜欢要这要那的,还贪,低价股票房子不敢买,拉高了就冲上去买,买完房跌了拉横幅要求退房骂政府,涨了就觉得自己眼光准能力强,动不动以人民名义自居。    
    在政府的角度,不就是一群白眼狼嘛,不宰你宰谁。    虽然是段子,但话糙理不糙,道理完全没错。    
    六
    我从来都觉得,国内经济前景很好,未来一片光明,因为毕竟这是全世界为数不多产业链完善,负债结构相对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依然还在增长的国家。    只要不攀比,肯卖力,生活总会有起色,10年内我们也会成世界第一经济体,这都是数据可以看到的。    
    但普通人的负担越来越重也是看得到的,经济的增长,服务的改善,整个产业结构的提升,都需要吃瓜群众拿钱去换。    
    尤其是中产的转移支付,这是一个暗黑的游戏,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并没办法拒绝参与,游戏从一开始就是资本家和政府联合打造,这并不是新鲜事儿,所以别奇怪,这是多数中产的宿命。    
    我们的老师,欧洲和美国几乎是一样的轨迹,只不过我们开始这个游戏比别人晚了一点,从千禧年才刚刚开始这个历史过程,游戏只玩了不到20年,很多人还不习惯。    
    抬头看天,低头看路,中产的问题在于,只知道往前走,努力奋斗却看不清方向,每次都跳到别人设定好的轨迹里。    
    记得1942里讲,只要活着到了陕西,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    很多人对这句话嗤之以鼻,近代以前的地主,就是现代社会的互联网,金融大佬和基层官员,他们懂技巧,也知道方向。    
    面对和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农民的竞争,这些地主出生的人即使倾家荡产,只要积累得当,攒够买下第一块土地的钱,依然可以重新开始他们的滚雪球游戏!
    这不就是王者开个小号打青铜嘛,除了原始积累困难点,其他方面难度并没有想象的大。    
    看清方向,读懂政策,看明白媒体怎么给傻乎乎的吃瓜群众洗脑让他享受被压榨的过程,有点脑子的吃瓜群众又怎么借政策东风,略微改善被裹挟的命运,尽可能活的轻松点,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一生的必修课。    

    ---------------------------------------------------------------------------------------

    国学叫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金融投资学叫均值回归。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欧美国家的中产在最近几十年过得太好了,该走下坡路了。    我们讲,人不作不死。    问题是连续几代人都过得太舒服,活着的意义就剩下作死了。    

    这本质是人类的本性,无从避免,形成周期而已。    看清大方向并且赌对的人,永远是极少数,因为这需要眼光、魄力、运气,其中运气反而是最重要的。    

    20年前,中国房价开始暴涨,赚钱的基本都是当年工作结婚,需要买房的。    靠炒房发大财,比靠炒股发财的还少。    很多大城市居民手里有2、3套房子,仅仅是时代的红利。    这就是运气。    




    今天把短线仓位全清了,准备做T的。    中长线的都在啊。    外盘这么跌,明天还不知道如何,心里有点忐忑啊。    
首页 上一页[13] 本页[14] 下一页[15] 尾页[6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股市论谈 最新文章
低位割肉,高位抢筹重复的小散命运!
11月,我是亏货,还是赢家?
我的短线成功率在80%以上。。。
如何用易经预测股市!百分九十的人都不知道
股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股市小白个人记录
我想放弃上学,做一个职业炒股人,现在很迷
仅仅记录一下自己,有时间的朋友也坐下来可
开贴讲缠论
请在这轮牛市中总资金翻了超过十倍的同学分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31 23:58:02  更:2021-08-01 08:08:29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