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设计艺术 -> 怎样提高审美能力? -> 正文阅读

[设计艺术]怎样提高审美能力?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指绘画,设计,电影,以及各种艺术形式不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如何发现和创造有思想的审美能力?
有趣的问题。我来试试如何一劳永逸解决你的审美障碍。
很高兴用硬核获得30K的赞,谢谢你们哈,这表示很多人都能看懂了。这次能把审美素质给捡回来,是不是很开心啊?!
大家记得点击“收藏”哈。
———正文开始———
首先,你要知道每一张平面设计,都会隐藏一种叫“栅格”的东西,你可以理解为“设计的框架”,就像这样:


这些是海报排版设计的框架范例
栅格就是帮助设计师,在平面海报或网页设计排版的时候,直接把图片和文字套用到框架里,然后就能出现底下这样的输出效果:


这套路,美吗?还不错。
所以,当你看到感觉很舒服的设计,那是因为:
栅格的框架,支撑起图文整体架构的和谐比例,这就是美的开端。


手机界面也有排版框架,逻辑也是一样的
当你被迫需要对一个版面设计表达意见的时候,你只要蛋蛋的说:
这排版的设计比例,看起来蛮舒服的。
那你就是半个审美行家了,是不是很简单?
但素,去除排版框架,我们再缩小一点范围,一位女神忽然跑来问你“一张图片”好不好看的时候,你该怎么评价?
比如这张:


你只要蛋蛋的说:
我觉得,这个设计的构图蛮好。
女神就会拜倒在你的专业评价(气质来得太突然了有没有)。
但问题是,这个结论怎么来的?为了防止女神继续追问的时候被识破,还是要赶紧说一下答案。
是这样的,一幅好的图片作品里,也会隐藏复杂的“构图线”:


你不必记住这些线条,只要想象闪电侠或是X战警的徽章,然后比划一下,就会让女神产生电光石火。


像这样
回到正题,构图线的用意是:
支撑起整个画面架构的和谐比例,并且让设计、拍照、绘画…等创作给视觉带来引导效果。交叉点越多,越有看头。
好,首先就是把这个概念说明白了。
请你试试看《马背上的Godiva夫人》(Lady Godiva by John collier )这幅画:


Godiva夫人在画面置中的地方,你的眼睛离不开夫人弓背低头的姿势,是因为没穿衣服吗?当然是,也不是。
主要是因为:
右上远方屋顶的斜角+腿和手倾斜的角度+白马抬起的脚,“正好”=从右上到左下斜过去的视觉动线,最后视觉焦点会停留在Godiva夫人的身体上。
没看明白文字描述?那我再随意拉个线条,没有很精确,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前后图片对照一下,就会发现小心机了
视线会被一幅画所隐藏的动线给吸引,从右到左、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然后聚焦在交叉点上,这就是构图线的作用。
一幅好的作品会让视觉充满生命力,你能发现它,就是审美的开端。
你我相遇在这道题目里就是个缘份,所以再附送一张《维纳斯的诞生》:


请测试一下自己的眼力
是不是能看到隐藏的构图线?到这里你的审美基础就打造起来了。别怀疑自己。
如果你真的真的努力了还是找不到,嗯...
这幅画其实很“皮”。怎解呢?答案是:
天使们飘在空中的各个位置,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构图线。怕你没注意到维纳斯,所以让她脚上踩着高光白色贝壳,又让在水上的天使们的姿势和眼神看着她。
那些望着维纳斯的眼神,也是一种隐形的构图线。
所以你在审美过程中,视觉会被巧妙的安排移动,这样整幅画就鲜活起来了。现在,你知道视觉感受是“活的”,但接下来...
就可以把构图线忘了。
那干嘛要说构图线?因为要让你明白一幅画的构图基础啊!
如果你真的忍不住想要自己动手画张图。
但是如果你没有画图的冲动,只要知道每位大师,都会把你的视觉搞活,让你眼睛看来看去,这就是第一层的审美乐趣:动线与结构。
接下来第二层的重点,就是:“看懂”画里面隐藏的审美乐趣。
我们继续升级审美力:
一幅作品为什么要看那么久?因为看得越久,审美力也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
因为你会发现图片里还有其他元素。用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画作来开启你的感知:


是不是感觉“起风了”?
整体画作除了视觉动线,还有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笔触效果。你一定能感受到这幅画,地上草原、天上云朵,还有衣服都在一起随风飘动。
因为笔触可以是动态的,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像这样动静结合起来的:


有结构有动线,还包含动静两种笔触
云是柔和的动着,海是澎湃的动着,那石头呢?当然是静止不动的。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
这没定论,大师们每天摸索的重点之一就是表现的手法,所以不同大师有不同手法,当你产生好奇,就算已经开启审美意识了,因为乐趣就在这!
你会仔细去端详大师怎么画出来的,你边看,就会沉浸其中。这就是第二层审美乐趣的所在:
笔触与材质。
笔触会随着心境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位画家,也会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创作表达,就像这样:








这些都是莫奈的作品,在同一座花园,随着心情、季节、身体情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笔触,用来传递心境。
所以下一次如果你有机会和女神一起去看莫奈的展览,比如这个:


睡莲
你可以对着画作淡淡的说:
我觉得,很安静、安逸。和你在一起,让我有这样的感觉……
这样就表示,你已经会审美了。追到白富美、高富帅也已经不是问题了。这样是不是很快乐。
接下来的差别,就是当你看到不同的作品,是不是能从笔触中感受到不同的心境,是预防你遇到不同类型的白富美高富帅要相互探讨时露馅儿……
比如你经常看到的梵高的画作,从笔触和配色中,就能感觉到炙热的浪漫:


梵高,笔触很重,色彩很浓烈
你可以这么形容:我对你的爱,充满浓烈的情感,就像梵高的画。(我不确定这样真的能交到男/女朋友,千万别学)
我想说的是:
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笔触,带来不同的感受。你可以前后对比梵高和莫奈的油彩涂抹方式,其实有很大的不同。
再举例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笔触:水彩。


Chris Oldham
你是否有发现隐藏的笔触秘密?右上角的云朵尾巴显得如此飘逸,是很妙的。这让画面仿佛既动态又静止。
试试看从水彩的笔触中感受到什么,是不是和莫奈的睡莲带给你安静、安逸的感觉又不一样了?
因为油画的涂抹技巧,和水彩的渲染技巧,呈现出的感受完全不同。水彩自带一种水润感,就像幽静的江南水乡。
还有,为什么一样是水彩,这张感觉积雪更厚了:


Sergei Kurbatov
请自行寻找积雪笔触的不同之处(和上一张晕染的雪,稀疏程度不同),只要开始寻找,你这就是在享受审美的乐趣,就像寻宝一样好玩。
为什么?因为人的脑子很有趣。
假设你已经有点感觉,然后就会产生愉悦的自信的对其他人说:
多对比、多看,观赏大师的作品很有乐趣的。(这不是废话吗?能不能再说的清楚一点?)
所以我们继续看。比如一样是水彩、一样是雪景,不同的笔触,呈现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


阿部智幸
是不是更清爽了?
是因为绿色会让你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吗?或者是因为水彩晕染的特殊效果?其实这张图,雪中大量蓝色晕染的效果是很妙的。
因为可以对比出绿色的草丛,显得更加鲜明立体。这个鲜明的立体感,还来自草丛暗黑处的对比。
这时候你开始意识到,除了笔触,还有渲染,还有明暗的交错,让一幅画产生不同的感受。
我猜你还不太明白意思,所以再来一幅画,看起来绿油油的,好像随时会有蝴蝶飞出来一样。
你开始好奇,这幅画咋画出来的呢?


阿部智幸
因为没有边线,只靠大量的绿色渐层渲染。利用白色的树干和暗棕色的树干进行对比,还有躲在后面的铁灰色房屋,让整个绿油油(水彩效果)的草丛对比出更加生动的感受。
艺术家很聪明吧?一幅画需要大量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材料的掌握。所以培养审美的能力,首先就是去多多理解艺术家的手法,那变化是层出不穷。
再比如在水彩的基础上,再加点不同程度的线条,又会是什么感受:


小森裕三 Yuzo Komori
是不是有一种清爽的秋又夹杂着一些干燥的树叶?后面的山丘,房屋、树干、石头,采用的水彩晕染程度不同,可以营造出凉爽又盎然的生机。
看不出来?没关系,再来一张,为什么水看起来像水?而石头看起来像石头?是因为不同的涂料吗?


Rukiye Garip,土耳其
一样是水彩画,却采用干湿两种笔触(也就是水分的含量)进行不同程度的渲染,营造出水池倒影、水面反光、水下的潮湿石头、水上的干燥石头产生对比的效果。
接下来,如果把线条描绘全部拿掉,特别加重水彩的晕染效果,就会进入写意的境界。比如:


Elicia Edijanto 来自印度尼西亚
加强水彩晕染的效果制造尘土飞扬、奔放的意境,和梵高的热情奔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黑白的水墨渲染很大气。
有写意,就有写实,再看看这张水彩的晕染效果,有撒泼的阳光和婴儿甜美的睡姿,又写实又梦幻:


Steve Hanks,美国
美吗?你不只会说美,你甚至还会说这婴儿的头发好细致、皮肤的调色很自然、棉被的渲染看起来很柔软。你开始会去关注技法了,你会去对比不同的笔触了。
这表示,你的心思越来越细腻了。这是审美带给你的收获。
有细腻就有大气,这时候再看看国画,比如张大千的作品,试试你能看出什么:


《嘉藕图》
透过水墨渲染,让淡蓝色的模糊化背景有一种抽象的感觉(抽象=写意)。而且在荷花与荷叶根茎上采用细致的线条进行钩边,产生的灵动感,是很妙的手法。
有评论说,看不明白国画好在哪,很正常。
我们的美育大部分都是在堆砌华丽词藻,而不是让你明白有哪些值得观察的角度,尤其是国画,躺着中枪,受到传统老一辈固执想法影响,毒害最大。
择日不如撞日,再来补充一张,比如我们平常看到国画都是这样,很黄、很破、很旧的样子:


《雪景寒林图》北宋 范宽
这是因为古时候采用的纸张不易保存,导致后来越显得发黄,而且还是黑白的,虽然忠于现状(保留细节),但是现代人提不起兴趣啊!看起来不带感啊!
如果回到当初,接近的效果会是怎样...


是不是看起来有点那个味了?
可能你现在还是看不懂其中的奥妙。没关系,我教你绝招,让你一尘崛起:
请先分别看画面的上半部和下半部
(说完了)。
就像你站在山下有一种感受,站在山上又会有另外一种感受,合并起来就会有一种“大气感”的视野,简单来说,就是给你一幅宽阔的视野。
比如这样:


《千里江山图》宋 王希孟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请点击放大。
这大概是你活到现在看过最宽的分割线了。
古人眼睛看到的风景就是这么“宽”!再宽的屏幕也放不下,噗哈哈哈....
然后你会忽然发现:咦,国画好像都是长条形的?没错!这就像你在电影院...
170度的超宽屏视野啊!IMAX大屏幕全景图啊!
这就是国画视野。
再来一幅能装进手机屏幕的国画试试:


《西湖图卷》 宋 李嵩 纵26.7厘米,横85厘米
是不是能感觉出来“视野宽阔”起来了?这就对了!
国画都是站在全景角度看风景,16:9宽屏幕的;而西方则是站在立体角度看风景,越远越小3D的。
对比一下西方的油画,总是聚焦远方,呈现立体的样子:


威拉德·乐华·梅特卡夫,美国
东西方追求的内涵不同,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创作的材料不同,表达的技法也不同。
如果你足够敏感,还会意识到:
中国水墨画一旦下笔,就没有回头路。


《墨梅》,元 ,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古人很有趣,只是露出局部梅花和树梢,不但抓住灵动的神韵,还留下大片空白给你自行幻想氛围,气度是不是很大?
国画带有“心境”这种内涵素养。留白是画中有话,但不说,就看你能不能感受到。
水墨的笔触轻重、渲染、构图、视角、意境必须一气呵成,所以你看国画的时候,能感受到一股无法言喻的灵动、大气,那你的审美能力就很高了。
如果你的眼界可以东西合并,那...
你应该可以理解,这世界有很多感受,而且不是只有一种样貌,审美是在打开你的多维视角。
不断提高眼界,你的人生也会提升!这就是审美带给你最大的收获。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没有,为了开启你的感知能力,我们继续升级。
不用谢。
对于感受,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见解很正常,你该担心的只是中文造诣形容的好不好。
然鹅,不管你怎么形容美,都会有人向你diss.毕竟人在江湖中,总会遇到几个混蛋。
所以,我还要再教你终极版技能。也就是无论如何形容美,都不会被diss的审美大招。
迫不及待了吧,来~
比如这个,面对现代艺术这种突破传统美术技能,会把你本来准备好的审美台词,立马吞回去:


Conrad Jon Godly,瑞士
没法形容啊这个!
单纯说这幅画很美,或是说很好看,会让人觉得你不懂审美。
对方内心的台词是:谁不知道美,你能不能讲点我不知道的。这时你怎么办?
其实,你只要对着画面蛋蛋的说:
嗯,这幅画,美的很有层次。
(是不是有一股大神高冷风的即视感)
以后,如果不懂怎么形容审美,你只要把审美说辞升级到形而上的描述就对了。为什么?
因为美是一种心境,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层次的欣赏能力。
层次,是对于审美的一种概括性统称,能说出来,就表示你知道有这种形而上的东西存在,就会让人觉得你的审美能力超厉害的。
这绝招是不是很赞?!
但素,一个好奇宝宝一定会想要问:一幅画怎么样才会有层次呢?
答案是:一幅有层次的好作品,会利用光影的表现传递心境(意境)。
又搞不懂意思了对吧?没事。用黑白摄影大师何藩来举例:


你会很容易发现,越远的地方,显得越朦胧;越近的地方,显得越鲜明。如果别人说那只是一层雾,而你却想到一百年后的香港,然后淡淡的说:
眼前的小船,到底要驶向何方?那么这幅作品是不是就很有意思了。
这就是层次。光影让整体呈现出来的感觉很有“意境层次”。
我们的水墨画,表达的就是意境层次。所以一般人的审美眼界在还没启蒙之前会很难理解。但是现在你逐渐看懂了...
我们再试试看接下来这张:


东方威尼斯,划向光明
以及这张:


有没有让你觉得一群人“正走向希望”的感觉
这就是黑白照片的魅力,会让你清晰的发现光影,利用光影,能呈现出多种层次的“心境”。
简单来说,高级的审美,就是解读一幅画所要传递的意境、心境,能感受到,你的思维就有了层次。
这就是第三层审美能力,get到了没?
知道大家没习惯看黑白的,所以赶紧回到彩色的世界,这次用电影举例:


后面更暗,不是因为黑人的皮肤黑
墙壁由暗到亮产生景深层次,主角头顶上的强光照着主角,是在暗示你:高司令忽然发现什么了……(接着女主出现)
再换个角度看看:


后面更暗淡,不是因为黑人穿着黑西装
高司令和石头姐勾勒出的边光,和背景爵士乐队的光源是不同的。为的是产生距离与层次,让人物显得更加立体,也暗示他俩正你侬我侬、旁若无人。
再拉远看看:


《爱乐之城》大量采用光影交错的电影
天空渐变的色彩,以及远方模糊的城市色彩渐变,让明亮的主角显得更加立体、成为视觉的焦点。这就是一幅具有层次美感的画面。
从符号学来看,这舞蹈还比出了“爱心”姿势,非常有寓意,他们的爱就在这个时候展开。这就是层次的表现。我特爱《爱乐之城》这部电影。如果有时间我能打出5千个字的影评。
你有时间就看看这段视频,包含音乐、转场效果、灯光效果和色调营造、情境的隐喻,每个镜头都充满了美感和寓意:
最后一回眸,映在脸上的霓虹灯,从红色到紫色(象征热恋时到回归冷静)正是女主的心境变化。简单说就是讲究,值得细细品味。
一幅作品考量的越多,审美的乐趣也就越多,无论是一部电影,或是一出舞台剧的灯光布置:


王传君《抄写员巴特比》舞台剧
后面屏风亮起灯光,扫射出来的光源代表主角忽然想通了什么。反之,屏风变暗,只剩下主角位置有一盏灯照着他,表示:他正在思考着什么。
这是用灯光和道具来表现主角情绪的舞台剧。除了大量的独白,还带给你其他观赏的乐趣———利用光影,读懂对方心境的变化。这就是层次。
如果你还是不太明白光影的层次感,没关系,说说电视剧和电影的差别,你立马就明白了:
好电影中的光影,会尽可能如实反映当时的样子,比如夜光是一种直射光源,明暗表现特别突出:


绣春刀
脸部的阴影与明亮的部位有较强烈的反差,环境的氛围也是如此,让人隐约觉得暗处似乎会出现什么的担忧。
这是一种高级的情境营造,引导你的视觉感受、让你沉浸其中。
为了加强对比效果,再切换到一般电视剧x即使是夜晚,人脸依然洁白无瑕、明亮柔和:


你能解释这些光,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吗?
这种“不自然”的光源,仿佛随处都有一盏日光灯,随时环绕着主角,智能移动的照着他的脸。
好帅啊!
但不科学啊!没艺术层次感啊!看脸不叫审美啊!主角光环不带这么玩的啊!
当你开始尝试理解光影可以营造出层次,再来看看大师的画作,你会发现后面的书柜、地球仪、窗户外的阳光透进来照到主角面前,是如何的在炫技:


维美尔
不同材质的光源反射、产生的阴影效果都不一样。简直神了!这就是技巧型掌握光影层次的变化。
再对比一张完全不同光源的图。
当柔弱的光源散布在裸女身上,呈现出身材曲线、圆润的臀、各部位肌肉的肌理,是如何的在炫技。


维拉斯凯兹
温和的阳光,是不是连影子都柔和起来了?
还有一位炫技巧大师:萨金特。
简直就没什么可以难倒他!你看看这个立体感:


萨金特,素描草图
还有这些水波粼粼的感觉:


萨金特,水彩


萨金特,水彩


萨金特,水彩
为什么近乎抽象的水彩画法,能够把我们带到当时的环境?当你可以提出这个疑惑,你就会仔细的去观察,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
再注意这张,无论是光影、衣服材质,还有花瓶,简直神乎其技:


萨金特,油画
再来一张近照看看脸上细腻的层次:


萨金特,油画
简直,太神奇了。
再来一位炫技型素描大师安德斯·伦纳德·佐恩,简单几笔就能勾勒出迷人的曲线和光影,非常强:


素描
佐恩厉害的不仅是素描,受印象派启发后开始研究光线与颜色的关系。
所以在后来的水彩和油画作品里,都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身线、光影手法:


水彩
别只看着臀部不放,虽然这幅画的构图线焦点就是在臀部。
请注意两位美女肌肤的反光效果不同、河水的深浅变化、灿烂阳光和树荫下的对比效果都不同。
再来一幅:


油画
真是美到内心去了。
你会静下来思考、欣赏,摒弃了外界喧嚣的吵闹,尝试去解读构图线、笔触、炫技、层次、心境。
旁人看到你“入定的状态”就会觉得:
你审美功力不一般。
这就是为什么审美可以为你提升高级感气质。哪怕你只是好奇有几种层次,定定心的解读几分钟还是看不太懂,也会让人觉得你很有气质。真的!
再花30秒让你懂得同样是理工科的达芬奇,为什么就连画画都这么受人尊敬:


莱奥纳多·达芬奇《吉内芙拉·德本》,1474年
达芬奇在肖像的调色技巧花了大把的心力,而且用背景衬托出角色的立体层次感(别小看后面的树叶与河流,是加强立体感的重要因素,衬托出头上的发蜡,让头发丝丝柔亮、充满光泽)。
过了30年,达芬奇去搞其他兴趣了,比如弹弓、飞行器、解剖人体之类的。
后来达芬奇在笔触、立体、层次上又再继续打磨,然后创作出大家熟知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莱奥纳多·达芬奇,1502-1505
题外话,这幅图,前后大概画了十年,而且还画了两次。是不是自然多了?
那请问达芬奇在追求什么?好看在哪里?其实一开始大家也没怎么发现,直到后来这幅画被人偷了,又被找回来,总算让人愿意好好琢磨这幅画到底好在哪了。
如果你看出这两幅作品一丢丢的差异,就代表你已获得专业的审美技能了。
恭喜!
你会从内心深处静静地看着达芬奇的技艺为何具有高级感,你忽然会觉得《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副很美的作品,但你已经不会这么直白的说。
而是,你会说:
这幅画,很有层次感。
嗯,这样说就对了!
为了照顾大多数人,我再补充说明一下:


为了让大家审美升级,我真操碎了心
注意两位美女肖像油画的下巴与脖颈渐层感、眼睛到眉毛凹陷的自然光影、头发的光泽度表现方式、后面的山林和河流朦胧感,涂绘方式都很不一样。
蒙娜丽莎的美很有层次,这是达芬奇历经多年琢磨之后,创造出具有层次感的表达技巧。
现在,你也看得懂美女图了:


你看肌肤和衣服,室内外不同笔触和光影,非常有层次感啊!
说到肖像到了现代的照骗时代,我再找两张照片,感受一下什么是有层次和没层次:


我脸盲,不知道这是谁,但照片没层次
小孩审美只会说好不好看,颜值即是正义,亮白即是美,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其实,你喜欢一直看脸也行。因为我发现老天爷是公平的,赐给我审美能力却让我脸盲。
比如我之前以为这位是周迅:


发现一位尤物,杜鹃好美
而大人审美,除了颜值,还能感受到更多的内涵,以及光影打造出来的高级感(请注意那个“感”字)那就是层次。
人也一样。
当我们说一个人很好看,通常是说一个人很耐看,而非惊艳型或是可爱型的定义。一个人耐看,就是有种协调的舒适感,你不知道怎么去定义,但还会多看几眼。
你这就是在审美了,发现层次了,高级了。(只是之前你不知道这样看而已)
大家都喜欢看美女,再安利一位有层次感的美女:


电影:城市广场-希帕提娅(蕾切尔.薇姿 饰)
反正都看到了这里,那就让我安利一下,Hypatia是一位女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生于古罗马时代希腊化的埃及亚历山大城。她不但脑子好,人又美,教皇都震不住,所以找人拿石头砸死她,是个悲剧美女。
这年代真是混乱,借由上帝之名搞出一堆混蛋事。根据记载,她的长相被比喻为维纳斯,总之就是很漂亮的意思。
过了很久之后,有人把她画了出来,无论构图、光影、文化内涵都很有层次的作品:


《希帕提娅之死》米歇尔,1885,英国
你是不是开始会去注意肌肤的层次、毛发、构图、光影...所以你已经会审美了。
还有一位女性也很优秀,她叫芙里尼,是希腊雅典的高级妓女和交际花,许多当代著名人士的情人。
她曾在大海边当众脱去衣衫,裸体缓缓步入海水,激发希腊艺术家,画出维纳斯诞生海上的灵感。
有一次她犯下“不敬神”的罪过,雅典法院“特地”要来审判她时,看完裸体之后大家一致认为她本人就是神,于是草草地判她无罪...


《芙里尼在法官们面前》Jean-Leon,法国
看看那几个人的表情,各个惊呆了。但是我相信你现在一定也能看出一幅图的层次感了。
恭喜!
能看到这里你的审美能力已经提高不少,从排版、绘画、电影、照相、人像的入门全都告诉你了,也足够碾压大部分网红了。
另外,人家本科生辛辛苦苦的学习手艺画了四年,学费还挺贵的,而你只花五分钟学到了怎么审美,是不是该给个赞?还是赶紧收藏起来?
按常态,这里应该加个微信公众号:
然鹅,并没有。哈哈哈哈哈哈哈嗝...
但有这个:


嗯,靠审美遇到女神了。
很多人问我,有什么系统学习审美的书还是方法?这让我想了很久。目前为止,大家能透过这篇理解审美乐趣,应该就已经有一种开心的感觉了吧。
或者大家先关注我,如果以后我能生出“系统的学习审美”,你就能看到。
最后,如果你问我:
学习审美有什么用?我想一句话终结这个问题:
让眼界,更宽阔;让灵魂,更充实。
可惜,学校不教这些。
所以底下的赠送,有时间请随意挑着看哈..
感谢大家赏赐30k的赞,感觉走向人生的巅峰了,再次感谢各位卖力点赞。我去洗碗了。
最后的最后,提醒一声:记得收藏再走啊喂。
也祝各位人生旅途愉快y


谢谢赞赏
作为艺术从业者,切记多去看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千万不要只懂得欣赏自己从事的风格,然后变得视野狭隘缺乏包容,甚至尖酸刻薄唯我独尊,觉得除了自己的风格门类,其他都是低审美。
最近我刚开始接触歌剧,看了这几年比较火的《汉密尔顿》,然后惊奇的发现,美国人居然把黑人说唱融入进了传统歌剧里,而且还是历史题材的故事,更令人意外的是,融合的还特别好,尤其是把议会辩论用说唱掰头方式演绎的那段,简直神了。
然后再反观自己所在的国内画画圈,什么纯艺瞧不起cg吧,欧美风瞧不起二次元吧,平面抽象风格觉得写实不算艺术吧,野生画师觉得画商稿都是流水线作业吧...等等等等。
整个行业充满了歧视、狭隘、傲慢与偏见,一群连审美的包容性都没有的人在那里互相攻击对方审美低,简直可笑。
所以,在提高审美之前切记一定要多去欣赏不同领域的作品,打开自己的格局,高雅歌剧和地下说唱都能完美结合,这世上不同艺术风格之间的共通性,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首先想到,亲手创作绝对有助于提升审美。
然后觉得得加前缀:用心的亲手创作更有助于提升审美。
另起一行,想到,旅游,多看看世界,理解世界参差之美,有助于提升审美——心是开的,能接受各种可能性,才有审美可言。
补充一点,先相信历史沿革下来的经典,先去理解人家好在哪儿,别虚无主义,啥都不信,敦煌你也看不出好来,毕加索你也看不出好来,柘植义春你也看不出好来,那么,你就先相信人家被公认为经典是合理的,多看这些好东西。乔布斯说,把自己环绕在好东西里。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审美是一个巨大的话题,时代审美、群体审美会对个人审美造成影响,社会发展水平、教育文化水平也会对审美产生巨大影响。答主也不算是什么美学家,只是因为比大多数人受过更多的美学教育,读过更多的艺术史,设计史,看过更多的作品,因而在这里分享一些拙见,希望能帮助到阅读这个回答的你。
白衬布不是白的
我的老师跟我们讲过关于他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做「白衬布不是白的」。老师上大学之前是艺术生,从初一开始不停画,到高考画了六年。他在刚开始画水粉的时候,画室老师就跟他说,「白衬布不是白的。」
一个十二三岁,啥都不懂的中学生,你跟他说「白衬布不是白的」,他能不一脸懵逼才怪。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天天对着个破罐子,几个干瘪的苹果和一块白尘布,不停地画。画来画去,白衬布还是白衬布,而画室老师还是在一旁不停地说「白衬布不是白的」。于是,他很苦闷,不是老师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总之有一者肯定是错的……
就这么画,画了大半年。终于有一天晚上,他在晚上又想起了白尘布,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忽然从花白的天花板上看到了不一样的颜色,从那之后,他开始慢慢理解了为什么「白衬布不是白的」,开始学会用颜料去进行艺术表现,用颜色去对看到的世界进行二次描绘……
我小时候学过几年水粉,对其中的过程也略知一二,对于「白衬布」这件事情也深有体会。其实把这个故事放大了看,就是绘画艺术从古典主义走向印象派的一个折射。我们可以来看三幅画:


三幅画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
拉斐尔[意]. 拉斐尔的自画像. 1506,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法]. 泉. 1856,巴黎奥塞博物馆藏克洛德·莫奈[法]. 干草堆. 1891,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三幅作品大家看着应该比较面熟,肯定有在中学教材中收录了的。当我们从时间线上理清一下关系,很容易就能发现从古典绘画到印象派,绘画艺术对于形体的认识中「边界」是被淡化的,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变强,画面不再像文艺复兴早期教皇肖像画那样,暗处就只是一团暗暗的深灰色,而是变成了绚烂多彩的笔触。
莫奈自己也说:「我日夜痴迷于色彩,色彩是我快乐的源泉,同时也是一种折磨。」
当我们看艺术作品时,我们在看什么
目前主流的八大艺术形式分别是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电影。这八大艺术形式都需要创作者、观赏者(可以是创作者自己)一起参与,才能将这一形式完整呈现出来。换句话说——始于人,终于人。
人是一件作品得以存在的基础,有了一千个人,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才有了一千个蒙娜丽莎,一千个大卫……
要说到我们为什么要看一件作品,仍然要回到人和人的的生活形态上,人有感官需求,还有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而好的艺术作品是能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一开始的出发点往往是感官需求,就好比大家有钱了,想给自己画个像留给后代,需要新建教堂,新教堂需要添置几件用于装饰的雕塑和画作……
但是,随着时间演变,当作品和群体,和时代联系起来的时候,作品就慢慢地演化出了情感和精神。当一个人站在《大卫像》前面的时候,当他走进西斯廷教堂看到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的时候,一定会赞叹不绝的,这绝对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感官刺激,随着时间的演绎,这些作品已然成为一个符号。
我最近在看荒木经惟的《写真的话》,里面有一句让我很受触动的话:「我是时代的见证者,目睹了这一切,所以当然要好好把它拍下来。」在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其实不止荒木经惟的照片,他和妻子荒木阳子(一名随笔作家)两人本身的生活就是非常艺术的一件事情。


当我们看一件作品时,可以透过这件作品去偷窥创作者、以及创作者背后的时代与群体。
当创作者在创作时,他在想什么
和观赏者从追求感官刺激不一样,创作者一开始创作的「原动力」是精神刺激和追求。一件伟大作品的诞生需要一种创作者对于「干一票大的」的执念,创作者需要确定并坚信自己正在干着「前无古人」的事情。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开始试着理解很多比较前卫的艺术形式,看懂一些后现代作品。伟大艺术家可能会「剽窃」,但他们绝不甘心做「复印机」。
怎么提高审美能力?
事物发展到如今的模样是有一个过程的,其中也是有很多「催化剂」的,比如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对绘画就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提高审美能力,需要我们对身边的事物足够敏感,能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时刻保持对前沿的关注。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广告牌与汽车。小时候我们一直在同一个环境下成长,以为路上的广告牌都是红底黄字,路上的汽车都是捷达桑塔纳。后来,我们去了大城市,出了国,发现原来广告牌可以这么精致,车子可以这么性感……再后来,我们又发现,其实人家发达国家也有过类似阶段。其他的事物是一样的:电影、产品、海报、包装、建筑、室内设计……
还是最开始说的——审美是一个巨大的话题,时代审美、群体审美会对个人审美造成影响,社会发展水平、教育文化水平也会对审美产生巨大影响。不过好在移动互联网能将前沿的咨询、好的东西通过一个小小屏幕告诉你,但是视觉刺激总归只是感官的一种,还需要多去切身体验。
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经常会被一些客户灵魂拷问?
想要网红风,能不能把我的家装成这样?
前几天刷到一张网图,让人笑中带泪,极具魔幻社会主义现实教育意义。


长得一样的不只是古镇,朋友圈里大家的国外旅游照片也惊人得相似。






大家不仅出国玩儿是一个地,在国内工作、娱乐的地方也惊人得相似。
无论你是在纳什空间、Wework还是裸心社,都像是在同一个地方办公,高挑高、裸露管道、原木吧台。






这几张图分别是共享办公空间Wework、纳什空间、裸心社。
无论哪个姐妹约的局,去的都是一个地儿。一定是一片粉色海洋,一定有霓虹灯、黄铜和彩色气球。


顺时针分别是位于北京、苏州、常州、佛山的网红生活方式店。
不只是吃喝玩乐,连看展都是同一个展览(都非常出片儿)。


顺时针,这三个展分别是上海举办的James Turrell大型回顾展,Gucci“艺术家此在”展,北京的“棉花糖与白日梦”交互艺术体验展。
今天就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跟大家好好聊聊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以及如何跳出这个怪圈的办法!
同质化审美下的现状为什么同质化审美会席卷全球?该如何培养自己独特的品味?
想看更多家装和居住解决方案,请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家芝太太】,我已经把干货技巧整理成链接,方便大家查找。
1.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
就连家这么私密的个人空间,也长得越来越像。曾经是家居届一股清流的ins风,今天已经变成了泥石流。


在国内某知名平台上,简约小清新是主流:清一色的灰色沙发、黑白挂画、摩洛哥地毯……
卫生间简直是最惨烈的“撞砖”现场:


近几年小白砖、水泥花砖、黑色五金几乎成了年轻人首套房的标准套餐。2. 欢迎来到云空间!
? 什么是“云空间”?
这个最早由美国主流媒体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当下全球范围内一个最普遍的审美现象:
我们都生活在高度相似的空间中,它们没有个性、千篇一律,无论在什么地理位置都长得惊人得相似,如同一个虚拟世界。


机场是云空间的典型代表,图中分别是中国北京/阿曼马斯喀特/哥伦比亚波哥大的机场。
云空间采用同一套美学语言。不踏出云空间一步,你就可以被一系列象征着品质的物品包围。
不得不承认,比起曾经国内毫无审美可言的地铁、医院、食堂等整齐划一的公共空间,云空间带来了更时尚、更舒适的通用空间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的整体审美水平。
但是别忘了,比丑更可怕的,是标准化。
升级的制服比旧制服好看,但依旧是制服啊。
? “云空间”带来的困惑
我是谁?
接受一个符合大众审美的空间很容易,但是打造一个个性化的空间却很难。
我们无法拒绝一个有品位、洁净而现代的生活空间,但是当突然问到“你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空间”时,往往会是大脑一片空白。


世界各地长得一摸一样的“网红”Airbnb。
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空间,适合我的生活习惯、家庭成员的习惯?我喜欢什么样的氛围、气味、感觉?
我们总是在工作中太自我,生活中太无我。
我在哪?
“云空间”式审美,其实是城市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收入人士的迁入,政府的管制,必然给每一个城市带来不可逆的变化:服务越来越好,店铺越来越豪,审美越来越像。
于是,城市也变得越来越像。
当年三里屯“脏街”被拆,朋友圈进入了煽情模式, “没有了脏街,三里屯只剩下欲望,从今儿起,三里屯再无‘脏街’!”


整顿前的三里屯“脏街”。
对很多人来说,没有了脏街上“原汁原味”的麻辣烫、烧烤摊、美甲店、塔罗牌占卜和路边的小酒吧,三里屯已经正式变成了另一个乏味的东三环大型购物广场。


整顿后的三里屯“脏街”,只有网红店和“准网红”店。
3. 是什么让“云空间”席卷全球?
? 社交媒体的普及
社交媒体带来海量内容的同时,也让筛选信息、独立思考和判断变得越发困难。潜移默化中,我们的审美不自觉地跟着网红、大V、ins美图走。
? 从众焦虑与身份认同
如果有一天你get不到同事口中的流行梗,内心一定会很惶恐,趋同性是人类的天性,谁都不想成为圈外人。
你要么是始终生活在云空间里的世界公民,要么就是云空间之外的隐形人口。
? 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
4. 如何走出“云空间”?
? 多看“家芝太太” (写了这么多,还不让打个广告嘛)
“家芝太太”从创始之初推崇的理念就是“敢让家不同”。我们去全世界用视频拍摄了几百个家,没有一个属于“云空间”。
我们相信,当你看过足够多样的美,自然就有了分辨美丑的能力。
不是看到美的形,而是美的神。


我们的好友南朗说,他租下的这幢洋房,最美的是窗外那棵四季常青的香樟树,给他带来一些磨灭不掉的记忆。


我们拍过的法国设计师Alexander说,他家最美的是后院的花园,四季的变化都藏在里面。
王国维曾请溥仪鉴赏文物,溥仪看了一眼后便说“这是假的,不是故宫文物”,问他为什么,溥仪说我也不懂什么鉴赏文物,只是它和我从小看过的那些感觉不一样。
当你看过足够多的美,就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 除此之外,你还应该看什么?
现在各种APP的内容推荐都是用算法的,微信内容都是含广告的,百度搜索都是……你懂的。
你需要去读那些美学经典,比如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比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你需要去读大众视野之外的内容。把触角伸得越远越好,越广越好。
如果你们有兴趣,下次单开文给大家介绍国外最前端的家居网站,比ins高得不是一丈。
? 从生活仪式感中培养审美
毕竟装修这样的事一生经历不了几次,但你可以培养一些生活爱好,比如养植物、插花、布置餐桌,或者时不时改变一下沙发的布局、换一个窗帘、加一些靠包、换一批挂画。
慢慢你就能培养出自己的眼力。
相信我,我亲眼见到身边一个同事从未换房,就通过每个周末在家“瞎折腾”,变成了美学专家。我们现在拍摄已经请她做布景师了,一眼就能看出哪儿别扭。


? 实用?还是美?
我们的好友吴梧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出发点就是使用,从一开始就失去对美的注意力了"。
吴梧说当他想要一个白沙发时,心里只有一件事:白沙发是我喜欢的美。而不会考虑是否实用等其他问题(而事实是,白沙发也没有你们想的那么不实用)


正是这种对美的坚持,让他家里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纯净之美。
? 保持敏感,提升感受力
法国人会把1岁以后的婴儿放入泳池中,不是为了让他学游泳,而是让他感受水的抚摸,唤醒他在水中的感受。在法国人的育儿观中,打开感官永远比学习技能重要。
他们认为,拥有感受力,是成为人的第一步。
没有感受力的人在美面前是残疾的,对他们来说,流水线产品与珍贵艺术品没有差别,肯德基与米其林也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好友老祁,十多年间自学园艺、厨艺、雕塑,他从世界各地运回十几个集装箱的家具、画、雕塑、瓷器……他喜欢在家摆弄每一件器物。


老祁家是一个弥漫着植物清香、悠扬音乐、光阴变化的感官博物馆。
最后我想引用著名编剧廖一梅的一段话:
“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
伸向你不曾发现的内部,
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
超越积年累月的倦怠,
剥掉一层层世俗的老茧,
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
想看更多家装和居住解决方案,请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家芝太太】,我已经把干货技巧整理成链接,方便大家查找。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设计艺术 最新文章
有哪些对你很有冲击力的设计?
「英语流利说」的使用体验如何?
为什么设计院出的图纸一堆错误?
保时捷中国总裁首度回应「米时捷」:或许好
为什么很多JRPG游戏战斗中可操控角色一般是
设计师都觉得宋体很难看吗?
有哪些看着像 PS 过的照片,实际却没有?
为什么galgame普遍使用自研引擎而不是unity
“角色也有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
写代码用哪种字体看起来最舒适?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27 01:02:58  更:2024-02-27 01:17:25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