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设计艺术 -> 有哪些你认为极具美感但是却几乎无法建成的建筑设计作品? -> 正文阅读

[设计艺术]有哪些你认为极具美感但是却几乎无法建成的建筑设计作品?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本题已加入知乎圆桌 ? 看见建筑之美 ,更多关于「建筑」的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所有的未建成的苏联式建筑(包括俄国构成主义、后来的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或者斯大林主义)
1991年的圣诞节,苏维埃的大厦轰然解体,一时风光无两的世界一极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曾经繁盛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给各国留下了大量极具苏联特色的建筑,如今再回头看那段时间,只有构成主义短暂的在国际上存活了一段时间,与苏联意识形态紧密联系的苏联式建筑也落下了帷幕。
其他回答的“无法建成“基本都是技术方面的,苏联式的技术基本不成问题,但却因为和那个曾经的庞然大物的关系永远无法建成,即使他那么美。
前几年的维也纳 Architekturzentrum Wien 博物馆展出的“苏联现代主义建筑回顾展:1955 - 1991”
焦点落在苏联其他成员国鲜为人知的项目上——以照片、影片及图画的方式记录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的建筑。本次展览为保护这些历史性建筑物提供了充分的理据,让他们脱离被空置、退化和清拆的厄运,为方便强调这些前苏联成员国的地理差异和相似的建筑风格
以下先放一些建成的建筑图片,未建成的在后面
1979 年,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高速公路及交通运输部大楼


1983 年,阿塞拜疆巴库的市集


1975 - 2000 年代中期,埃里温的石阶 Cascade,呈现半圆形设计元素


格鲁吉亚 第比利斯 典礼大厅(结婚宫殿), 1984


哈萨克斯坦口岸城市德鲁日巴的假日酒店


在苏联的建筑浪潮中,有一股“工业化象征主义”的思想,来自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对未来社会主义建成时的图景的畅想,使其始终带有一抹乌托邦的色彩。执政的工人阶级认为“工人阶级是一切机械的创造者,而机械美学是工人阶级的革命美学。”于是,建筑师开始把机械的特征搬上建筑,如齿轮、螺丝、塔吊等等。在后期的斯大林主义中,镰刀、五角星、锤子、麦穗、拳头更是建筑雕塑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某拱门,这图是从另一个问题的回答找的的,找了好久才找的一个明显的


咳咳,下面开始正题,来回答一下那些没有建成也永远不会建成的作品:
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之塔
塔特林于1919年10月受革命政权文化部委托创作第三国际纪念塔,塔身400多米,如果建成,将比1931帝国大厦还要高一百多米,塔特林之塔没有采用传统形式,而是采用更具雕塑性的造型,这以玻璃体像比萨斜塔一样,置于一不对称轴座上,四周环绕钢条的螺旋梯子,游客可以沿着螺旋电梯直上欣赏沿途的风景,为了达到共产主义理想的工厂化生产状态,艺术家也要学习如何利用工厂化材料,因此整个建筑主要由钢铁和玻璃建成。


玻璃圆柱每年环绕轴座周转一次,里面的空间,划分出教堂和会议。玻璃核心则一个月周转一次,内部是各种活动的场所。最高的玻璃方体一天调转一次,即是说,在这件巨大的雕塑上,或者说建筑物上,它的内部结构会有一年转一周、一月转一周和一天转一周的特殊空间构成。这些空间构成作为消息的中心,可以不断地用电报、电话、无线电、扩音器等无线电通讯手段向外界发布新闻、公告和宣言。据塔特林说,第三国际纪念塔将“把纯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建筑)和实用融为一体。”这也是他倡导的“各种物质材料的文化”的构成主义理论的一个实验。由于他的艺术创作与观念不适应当时苏联的无产阶级艺术标准,这个模型未能付诸实现。塔特林作为俄国早期的构成主义艺术家,尽管他未能最终实现其壮志雄心,却一直被西方艺术世界所推崇。 百度百科


塔特林和助手站在模型旁边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建成,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喜爱。


纪念塔效果图,感觉像是雨雾中的哥斯拉


英国皇家艺术学园的模型


甚至还为他发行了邮票
下一个
斯大林主义的代表 苏维埃宫






下面是电影 《间谍》的画面






1918年,布尔什维克政权成立了国家建设委员会,主持未来苏联的城市规划,这时首都还是彼得格勒,不久迁都莫斯科,苏维埃宫的项目筹划从1931年开始并公开招标,柯布西耶、门德尔松、格罗皮乌斯等名字响当当的人物也参加了投标。
1932年,也就是公开招标的第二年,政府建立了统一的建筑师联盟,又禁止了个人或者组织接受建筑项目委托,斯大林个人品味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苏联的建筑界,要求“赞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秩序”,构成主义也是这时淡出舞台。
这座宏伟的建筑也是1935年大莫斯科规划的核心,该规划也是当时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对于大城市如何合理地发展和建设所作的一次重要尝试。《莫斯科重建总体规划》计划其居民将在十年内增加150万,总人口达到500万,整个城市以红场为中心通过环形花园林荫路和放射性大道向四周扩散。
以下是部分苏维埃宫设计方案


最终,斯大林在1932年的8月宣布,苏联建筑师鲍里斯·约凡中标。
苏维埃宫主楼高495米,裙楼环绕布置最高苏维埃会议宫、革命博物馆、地铁站等设施,主大厅净空高达100米,直径160米,可容纳21000人,楼顶的列宁像就有6000吨。
这一稿苏维埃宫也成为后来其他建筑的设计方向,新古典主义成为后几十年苏联建筑的主要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七姐妹”了,和当年中国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目的差不多。
为了给苏维埃宫腾地方,与克里姆林宫构成东西轴线,在斯大林的命令下,炸毁了救世主大教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堂),苏维埃宫的建设从1937年开始,预算高达40亿卢布,但是刚开挖一部分地基,莫斯科河的河水就渗入到地基了,工程因此暂停,两年后才解决渗水问题并再次开工,直到1941年6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物资集中供应战场,另外,苏联在经济上的改革没有取得期望的成就,反而灾荒遍地,农田大规模歉收,进而影响城市物资和原材料供应也是原因之一。
斯大林远超生产力的设想最终跟着苏联配了葬,让我想起一句话:
奇观误国啊!!
但是,战后斯大林仍然没有放弃他的梦想,第四个五年计划中苏维埃宫项目再次上马,直到斯大林死后才正式下马,赫鲁晓夫嫌工地碍眼,把挖好的地基改成了游泳池。
最后,为了纪念莫斯科建城850周年,政府投入两亿重建救世主大教堂,于2000年8月再次对外开放,这一项目历时70年,又回到了起点。
图为重建后的救世主大教堂


étienne-Louis Boullée (艾蒂安-路易·布雷)设计的 Cenotaph for Sir Isaac Newton (艾萨克·牛顿纪念碑)。
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艾蒂安-路易·布雷出生于艾萨克·牛顿逝世后的第二年,一生中真正动工的设计方案并不多,竣工者多也未能保存至今。身为 Académie royale d'architecture (皇家建筑学会)成员和腓特烈二世的首席建筑师,艾蒂安-路易·布雷提倡设计中理性与情感的因素交汇,形式上追求简洁、清晰、大胆又富有神秘主义氛围的几何体造型与古典规则比例的融合。身为 Jacques-Fran?ois Blondel(雅克-弗朗索瓦·布隆代尔)、Germain Boffrand(格尔曼·博弗朗)、Jean-Laurent Le Geay(让-劳伦·勒·热)的学生和 Jean Chalgrin(让·弗朗索瓦·夏尔格兰)、Alexandre-Théodore Brongniart(亚历山大-泰奥多尔·布隆尼亚)、Jean-Nicolas-Louis Durand(让-尼古拉斯-路易·迪兰德)的老师,艾蒂安-路易·布雷在教学与著述领域硕果累累,遗憾的是其著作流传至今的为数甚少,著于 1778-1788 年间的 Essais sur l'art(论建筑艺术)直到 1953 年——作者去世 154 年后才得以出版。幸运的是,他在二十世纪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与再发现,其对光与影、几何与古典的创新理论影响了这个世纪的许多建筑师,例如 Aldo Rossi(阿尔多·罗西)和 Louis Isadore Kahn(路易·伊撒多·卡恩,还是习惯这个译名)。
Sublime spirit! Vast and profound genius! Divine being! Accept the homage of my weak talents… Oh,Newton(崇高的圣灵!博大精深的天才!圣人!请接受我这微不足道者的敬意...哦,牛顿!)
传说这是艾蒂安-路易·布雷设计时对牛顿的赞誉(可惜没找到法语版)。总之,建筑师自己也坦承这是一个虚构的纪念碑,将自己以及同时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倾注其上,诞生了下面这样一个超越时代的、永远停留在纸面的建筑物。
建筑主体为球形,下部被圆柱形围绕,外围再环绕上百棵柏树。球形主体直径 150 米,超过吉萨大金字塔的高度。
参观者们先通过一条陡峭的楼梯攀登上圆柱体底座,再匍匐穿过通向球形核心部分的狭窄通道进入内部(也许是参考了吉萨大金字塔的设计)。等待他们的是一个虚空、无垠、寂静、黑暗但又有星光和烟雾的未知空间......在球形空间底部中心安静的等待着他们的是牛顿长眠于此的石棺——象征着对抗宇宙虚空的极点......


设计方案计划在穹顶——即球形体上半部开凿无数细孔。夜晚,悬挂在球形体内部中央、象征宇宙星辰的发光体将内部映衬在神圣光辉的氛围下。而建筑体表面亦会受到内部光照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外貌。


而在日间,无数阳光渗入,投射在球体内部,显现出星辰的形状,烟雾效果则将这一切衬托得无比神秘怪诞——甚至恐怖。






补充
艾蒂安-路易·布雷最广为人知的、留存至今的作品大概是亚历山大饭店和曾参与设计的爱丽舍宫。
Peter Greenaway (彼得·格林纳威)1987 年的电影 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建筑师之腹)中出现过此作模型蛋糕,片中艾蒂安-路易·布雷乃重要情节。


他的老师 Jacques-Fran?ois Blondel 曾让作家 Jean-Fran?ois de Bastide 撰写了一本塞满建筑知识私货、借以提高富裕阶层建筑知识修养的情色小说 Le Petite Maison。男主角与女主角打赌,后者参观他的私宅后定会醉心于他。女主角依序参观各个房间,品评装潢与收藏,终败于建筑激发的欲念委身于男主角。此书幸运地流传至今。


学生 Jean Chalgrin 是凯旋门、圣叙尔比斯教堂北楼、卢森堡宫的设计者。
教堂因丹·布朗畅销书而名声大振,但里面并没有方尖碑,而是一座日晷。下面也没埋什么东西。




Aldo Rossi 与 Louis Isadore Kahn 有类似氛围的作品:




其实真正意义上无法建成的建筑应该有 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乔瓦尼·巴蒂斯塔·皮拉内西)的幻想监狱,不过这个说起来就是一篇长文了,以后有机会再提。






@周鑫
谢邀。
不同于
@Exotic Hadron

@司空白
的两个我非常喜欢的回答,这个设计无法建成,是因为他没法满足业主对于权力-空间-经济实力的心中图景(也就是彰显权力和经济权利的愿望)。
同时,这个设计也体现了建筑师无法避开的纸上的概念想法和实际管理和运营间的矛盾。
这就是矶崎新的超中层东京都都厅方案


室外效果图
Search


室内开放广场效果图,两边的气质上是各种日本传统家徽纹案
Search
这个方案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其提出的关于政府,公民社会和开放空间的概念。
矶崎新认为把都厅修建成为超高层,只会成为自上而下金字塔体系的官僚政府的表现。因而设计了这水平化的超中层都厅。都厅的底部作为开放广场完全开放给公众,融入都市的肌理当中。而中层的设定也使得建筑物的平面扩大,同一政府部门可以在同一层,或是相邻的几层当中办公,减轻垂直交通的负担,增加工作效率。
底部的开放广场上方是与建筑物同高的超高中庭。矶崎新认为这样的超尺度开放空间带来一种崇高感,但又不会成为官僚体制的象征。相比大尺度的室外广场,室内广场是将空间还给社会的一种手段。同时,空间事件汇聚的“空”正是日本文化中所传承的空间原型(观点详见矶崎新《JAPAN-ness in Architecture》)
但是这样的设计势必难以获得东京都政府的心:这场建筑竞赛的时间是1986年,日本经济泡沫的最高峰,也是泡沫崩溃的前夜。一个巨型的中层建筑是没有办法满足东京都政府膨胀的心的,只有丹下健三的闪闪发光的超高层双塔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
同时,内部开放广场带来的安保挑战也使得这个方案作为政府机构难以实施。
不过我仍然喜欢这个方案,包括它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因为这个方案的中心关注点是人。而它的失败也同等重要,它的失败恰恰证明了,作为建筑师,我们所面对的,除了技术的困难之外,仍然是人。


图中上方的十字就是开放的室内广场
http://www.cca.qc.ca/img-collection/t1J83C7D5NyV6r8J0vqIrREGgps=/1400x936/343819.jpg


New Tokyo City Hall, 1986Art Print by Arata Isozaki (100x68.7cms.) at Posters Point


剖面图,可以看见三个巨大的中庭,分别是人之间,地之间和天之间
arquitectura, dibujos , modelos ,arte y dise帽o


INSTITUTE FOR GENERIC ARCHITECTURE


'人之间'顶部的议事厅
INSTITUTE FOR GENERIC ARCHITECTURE
有趣的是,超高层建筑所隐喻的权利关系和官僚体制,恰好被后来实现的丹下健三的都厅给证明了。作为新宿最高楼,我觉得,一次又一次在各种电影,漫画中被毁掉(经常和另一个权利象征国会一起),也正印证了这种隐喻吧。设想一下,如果被摧毁的是哪个超中层的都厅,那么这个画面的冲击力和象征性,也就大打折扣了吧。


Tokyo Genso.: Drawing the landscape of Tokyo in ruins.


http://sekijitsu.com/2014/07/25/zankyou-no-terror-first-impressions/
扎哈·哈迪德在35年前设计的这个方案,到今天依然没几个人能看懂


上面这张图要从1980年说起。
30岁的扎哈·哈迪德那时刚刚离开雷姆·库哈斯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独立执业,她在伦敦建立了一个工作室。当然,和很多年轻的建筑师一样,她们完全没有名气,也接不到设计委托。这个时候的扎哈·哈迪德的生活重心还停留在AA的教育事业上。


转机出现在1982年。这一年,香港山顶俱乐部项目向全球建筑师公开招标,扎哈·哈迪德也和她的朋友们一起参加了这一次投标。
和往常的投标一样,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方案很快被扔进了垃圾堆。评委们对她超越常规的手法并不买账,在那个年代,后现代主义正大行其道。


如果没有矶崎新,也许扎哈·哈迪德的故事也不会像今天人们听到的这样。作为山顶俱乐部的评委会主席,矶崎新将扎哈·哈迪德的图纸从垃圾堆中捡出来,并将之推为竞赛的第一名。
在矶崎新日后对这段故事的回忆中,他说当扎哈·哈迪德的方案出现在他眼前时,他仿佛看到了“拯救者”,扎哈·哈迪德将振兴奄奄一息的建筑学,成为一个“高举建筑学旗帜的缪斯”。
矶崎新的赞美或许有些事后诸葛亮的意思,但是这次竞赛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建筑师而言,差不多是第一次和世界先锋建筑思潮发生关系。时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玉珮珩后来在回忆文章里写道:
“1983年香港PEKE山顶俱乐部竞赛征稿,当年设计院报名参加,还需要缴纳不菲的费用,当然是外币.....评选结果获一等奖的是扎哈·哈迪德,这位年仅三十岁的英国女建筑师(按我们的习惯还要加注中东裔),当年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她的作品我们看不懂。我们的方案与她的相比仿佛来自两个星球,起码是出自不同年代的东西......”


就算以2017年的眼光来看,扎哈·哈迪德的这个设计依然是非常前卫的。
扎哈将整座建筑浓缩了奢华、“居高”的生活模式,提供了紧凑的功能布局,使所有条状的功能块体组合在一起,向山脉伸展,构成了具有现代感的地理风貌。山顶俱乐部的这些条状体量和中庭空间的构成,在这个无法撼动的巨型山体上好似形成一场温和的板块运动,成为高端生活的象征。


整个建筑横向切分,各个条状体量彼此交叠,组成一系列功能空间。


第一层的一部分在东面悬崖边缘处埋入地下,有15间双层通高的单间公寓,由下面一层的走廊和夹层上的阳台串连起来,立面采用玻璃幕墙。
第二层落在第一层之上,有20间离俱乐部设施更近的公寓,每一间在竖向和水平向上的空间布局均不相同。






整座建筑由一条可供行人与机动车使用的斜坡道连入主街道。这条斜坡道沿柱子弯入中庭,连到大厅接待处,并顺势导入掩在山体中的停车场或重新回到主街道上。


在俱乐部中庭上面是第四层,有4个彼此分离的顶层公寓,每一个既独立又完整。


在这个公寓层的跨度之间有一个2.7m的空隙,正好设置一个中间平台容纳一系列小庭院、抵达第四层的楼梯以及自此步上第五层顶层公寓的系列厅廊和楼梯。整座建筑的最高层—第五层的北端是俱乐部创始人的公寓和私人游泳池。餐厅和主起居室是分开的,仅供创始人家庭所用。
俱乐部本身是一个13m高的中庭,从二层屋顶贯穿至顶层公寓的下沿。俱乐部设施在体量上和功能上均延伸至方案中设计的人造山坡,而且主要都在室外。
游泳池从下层的露天平台横跨过人造山坡。还有在不同标高漂浮穿梭的平台和斜坡道。这个中庭成为新的建筑景观,其间所有的俱乐部元素都悬浮在不同高度,健身平台、入口接待、交通空间、餐吧以及图书馆,有如宇宙飞船一样都盘旋在主要接待区之上。




人们总将这个方案视作是奠定扎哈·哈迪德风格的起始之作,惊叹于这些表现图的与众不同,沉醉于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往往忽略其作为一个建筑设计方案基本构想。
在《El croquis 》1990年对扎哈·哈迪德的采访中,谈到了至上主义(Suprematism)和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ts)对她作品的影响。
“它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现代宣言一样........人们从马列维奇的作品中了解到注入于建筑内部的至上主义理念以及它对平面产生的影响,其潜力在于它对平面的影响........我觉得能对建筑产生的最大的影响就是重新组织它的平面,重新决定如何使用平面以及怎样在平面中移动。这种组织可以发生在任何一层,而不只是在地面。这也意味着有另一种力量,能让你从某种约束中解脱出来。所谓的摆脱重力并不是真的因为能在空中飞,而是因为你在现有的秩序中获得了自由。”
由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矶崎新会把扎哈·哈迪德视作“拯救者”——在香港山顶俱乐部这个项目里,建筑平面的流动性、割裂性、随机性所有这些概念都被纳入考虑,而这一切都指向一个问题:如何使用空间以及如何创造空间。
这几乎是前所未有的。


巧合的是,彼时还都是AA学校老师的扎哈·哈迪德和伯纳德·屈米在同一天在餐桌上宣布了他们赢得各自的竞赛,扎哈赢得了香港山顶俱乐部竞赛,伯纳德·屈米则是从472名参赛者中胜出,赢得了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的竞赛。
那一年,扎哈33岁,屈米39岁。
这是扎哈·哈迪德赢得的第一个国际大型竞赛,只不过和拉维莱特公园的命运不同,她的设计并没有被建成。一方面是业主方的破产,另一方面,这几乎是个无法建成的方案
而她的第一个建成的作品则要等到1993年的维特斯消防站,1983-1993这段时间就是她被称作“纸上建筑师”的十年。
那段时间是扎哈·哈迪德式建筑师的黄金时代,尽管她认为当时的英国非常沙文主义。
“他们厌恶女性,他们确实不欣赏女性并且也从来不认为女人能做到一切,更不用说阿拉伯世界了。但是在英国,他们也喜欢怪人,他们接受你的不循规蹈矩,因为他们认为你很狂热。他们允许你做自己、允许你疯跑,这就是他们所做的,至少对我来说,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扎哈在采访中说,每个方案都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有时你并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而在十年后你发现正是这个作品给了你很多想法,它们都是非常重要的探索。
至于为什么说很多人没看懂呢


上面这张图是网络上常见的对这个项目的解释,不过似乎作者并没有找到这个项目在什么地方...........


作者:游旭东
原载于AC建筑创作
加一个。
苏联建筑师雅科夫·切尔尼科夫(1889-1951)的手稿。


















个人感觉,施工难度会很大......
【图多到爆炸】谢
@周鑫
邀?.....
没有什么是人类建不出来的,只不过还没到那个时间点罢了。
曾经只有人类顶尖的大脑才想到在无垠的外太空建立空间站,而如今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共识。
以下的建筑,Enjoy:
1.沐梵大酒店
扎哈遗作。




2.前苏联的一系列,科幻建筑味极重的建筑。


Het Poplakov 咖啡屋,建于1976年


圣彼得堡控制论学会,建于1987年


格鲁尼亚公路部大楼,建于1970年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典礼宫殿,建于1984年
3.空间构成






4.接下来是概念建筑。










5.哈尔滨歌剧院:马岩松。








5.1扎哈哈迪德






银河SOHO




长沙国际与文化艺术中心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望京SOHO


概念设计:东京2020奥运主场馆
6.你觉得我是真是假?






7.我们的未来。




俄罗斯·ARK绿色生态漂浮酒店




鲸鱼形漂浮花园Physalia






“诺亚方舟”Lilypad






「Cloud Citizen」












捷彼花园体育城








AMLGM事务所概念住宅










上世纪70年代NASA太空城








韩国首尔汉江曲面森林(未建)
有几张奇奇怪怪的图乱入了










最后一定要记得阳光下的奔跑哦~


最后求个赞。
.
谢邀。同时兼答这个问题:你知道有哪些非常好但是未建成的建筑方案? - 知乎
*本回答共有图片20张。阅读时请注意流量。
虽然“几乎无法建成”其实最终指向的仍是建成项目,但这个回答还是会专注于未建成作品。
导致一座建筑“无法建成”有多种原因。比如技术难度过大(现在这个类别里的建筑越来越少了,没有实现不了的技术——最近不是连水平移位的电梯都搞出来了么——只有不够花的预算……);又比如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软性”原因;?比如,设计师根本就没想着要把自己的设计建出来,就是挑战和试验,或者委托设计师做设计的客户也仅仅是需要一种前瞻性的展望愿景,而非落实;叒比如,技术上并不超前,社会条件也合适,但是建筑师个人原因导致了遗憾(比如路易 康未建成的遗作);叕比如,太丑……
鉴于第四点其实占了未建成的原因的很大一部分,所以能够做到“极具美感”的未建成建筑也便如沙里淘金——无数作曲者都有未完成的乐章,但是只有舒伯特的一部交响乐可以用《未完成》专门指代。
下文所列举的例子会按照松散的时间顺序排列,多集中在20世纪前半叶。
如上文所言,很多“无法建成”并非技术绝对无法实现,而在于采用的技术(包括对技术的理解)在所处的时代过于超前,导致所需要的成本(建造成本本身,以及促成对方案的接受所需的成本)过于高昂。
前两个案例无疑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图1~7)
1. 柏林弗雷德里希街摩天楼. 密斯凡德罗. Berlin Friedrichstrasse Skyscraper, 1921.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这个未能在当时的设计竞赛中获奖的作品,也从未建成过,因为即使对于当时的先锋派评论家来说,这个方案依旧太过激进;但它 却和第二个案例中的柏林玻璃摩天楼被共同认为是密斯正式登上现代建筑舞台的里程碑。
在这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方案中,密斯在折衷主义、新古典、芝加哥式的摩天楼方兴未艾或大行其道的1920年代初,以初出茅庐(时年35岁)的锐气,提出了颠覆了其后近百年直到今日高层楼宇设计的设想:密斯完全摒弃了砖石、立面装饰等当时司空见惯的建筑材料与元素,采用了完全的玻璃立面与钢结构。
除了最直观的材料和外观之外,两个方案对平面的设计也是独具一格:弗雷德里希摩天楼基于三角形场地的结晶形状平面、柏林玻璃摩天楼看似随意的有机形变平面。但同时,两个案例的平面都采用了当时非常创新的竖向交通(局部)集中式的布局,最大化每一层整块连续的楼板面积,而且看似随意的不规则平面,其实转角和弧度都没有特别的夸张以至于平面完全难以使用的情况(可以参考图7平面中边缘弧线,连续性非常好,没有非常突兀的转折或特别尖锐的角度,曲线曲率和方向的改变,也可以避免平面的单调,增加更多价值更高的转角空间)。
而密斯对后世带来最大的变革,如他自己所言(不管他当时是否有意为之):“An experiment of a glass model showed me the way. And I got to know immediately that using glass is not important in the effect of light and shadow, but in the rich play by the reflection of light. I tried that by another project published here.”【注1】
也就是说,密斯自己除了玻璃本身透明的特性,更看重其反射与折射作用带来的丰富视觉和空间体验。平面上的曲折变化,也是一种对多层玻璃面反射效果的试验(制作实体模型也是为了验证这一点)。在此,推荐给大家一篇关于“透明性”的回答,来自El Croquis的官方知乎账号(这个回答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稍显晦涩,但是分析很透彻,因此贴出链接):透明性对于建筑师来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怎样的感受?如何理解透明性? - 知乎


图1:弗雷德里希街摩天楼. 拼贴透视图. 可以看出玻璃立面与周围传统建筑立面的对比. Friedrichstrasse Skyscraper Project: transparent version of Mies's photo montage. 图片来源:How Mies invented modern architecture | Architecture | Agenda | Phaidon


图2:弗雷德里希街摩天楼. 平面. 图片来源:ludwig-mies-van-der-rohe-friedrichstrasse-skyscraper-project-berlin-mitte-germany-floor-plan-1921


图3:Friedrichstrasse Skyscraper Project在城市尺度下的轴测图. 可以看出密斯的设计与周边城市传统的“方块”建筑产生的对比,以及对原有城市肌理带来的颠覆. 图片来源:Glass Skyscraper


图4:Friedrichstrasse Skyscraper Project复原模型. 图片来源:Glass Skyscraper


图5:Friedrichstrasse Skyscraper Project复原模型. 图片来源:Friedrichstrasse Office Building
2. 柏林玻璃摩天楼. 密斯凡德罗. Glass Skyscraper, 1922.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图6:玻璃摩天楼. 试验实体模型. Experimental model made for Glass Skyscraper Project. 图片来源:Nowhere, Everywhere, Somewhere


图7:玻璃摩天楼. 平面. 图片来源:ludwig-mies-van-der-rohe-glass-skyscraper-project-floor-plan-1922
3. 建构主义设计师雅科夫-切尔尼霍夫(Yakov Chernikhov)
建构主义(也称构成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由一批才华殊具的前苏联设计师们发起并推动的现代建筑流派。彼时苏维埃革命与科学技术的突破同时对艺术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应运而生的建构主义也充满了先锋派的激情和妖娆的才气。
不同于其他建筑流派的一点是,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诸如李西茨基、塔特林、列奥尼多夫、包括这里介绍的切尔尼霍夫,都是纸面上作品更多且更有代表性,而建成的项目反倒寥寥无几了。
切尔尼霍夫(1889~1951)“一生创作了大约17,000幅画作和设计方案,他被称为苏联的皮拉内西”。(Piranesi,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大师,建筑画作对后世有重要影响)【注2】
这里选取了切尔尼霍夫的一部分建筑构成画作。(并非全部都是严格的建筑作品,但是确实包含了建筑体量和造型的研究。图8~13)其风格简洁明快,体量与线条彼此之间的关系清晰而简洁,而通过恰当的比例、色彩的组合,又产生了丰富的层次感。几乎可以确定这些画作中领先时代不止半个世纪的线条、体量构成、透视和造型,对后来的扎哈-哈迪德、丹尼-里伯斯金等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在另一个问题下面对苏俄建构主义设计师李西茨基和塔特林也有介绍:冷门、小众的优秀国外建筑师有哪些? - 知乎(会陆续加入介绍其他苏俄建构主义设计师的文字。)


图8:建筑构成作品. Composition 199. 图片来源:https://thecharnelhouse.org/2013/07/16/the-speculative-constructivism-of-iakov-chernikhovs-early-architectural-experiments-1925-1932/


图9:建筑构成作品. Composition 219. 图片来源:https://thecharnelhouse.org/2013/07/16/the-speculative-constructivism-of-iakov-chernikhovs-early-architectural-experiments-1925-1932/


图10:建筑构成作品. Composition 21. 图片来源:https://thecharnelhouse.org/2013/07/16/the-speculative-constructivism-of-iakov-chernikhovs-early-architectural-experiments-1925-1932/


图11:建筑构成作品. Composition 16. 图片来源:https://thecharnelhouse.org/2013/07/16/the-speculative-constructivism-of-iakov-chernikhovs-early-architectural-experiments-1925-1932/


图12:建筑构成作品. Composition 142. 图片来源:https://thecharnelhouse.org/2013/07/16/the-speculative-constructivism-of-iakov-chernikhovs-early-architectural-experiments-1925-1932/


图13:建筑构成作品. Composition 26. 图片来源:https://thecharnelhouse.org/2013/07/16/the-speculative-constructivism-of-iakov-chernikhovs-early-architectural-experiments-1925-1932/
4. 纽约中央车站新世纪发展规划. SOM. Grand Central's Next 100, 2012.
2012年,纽约市艺术协会邀请SOM事务所设计了这个远景方案,以满足中央车站附近公共空间供不应求的需求。SOM则非常具有创造性地在常规的多层次公共空间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类似游戏Halo中人造星系武器与独立生态圈“Halo Rings”的圆环形观景平台。(图14~18)这个“飘浮”在空中、可以竖向移动的观景台可将游人从中央车站主建筑的檐口直接送到曼哈顿天际线的顶端,在过程中可以从不同高度欣赏到曼哈顿壮观的都市风景。【注3】
这个项目,如同其名称一样,目前还只是远景,可能要在新的百年跨度间才有机会实现。而且按照这个方案揭晓时得到的关注和产生的争论来看,实在是没有把握一定可以在财务和行政上都得到保证;不过能够让公众在每一个高度上欣赏曼哈顿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天际线,确实是对塔楼林立、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区域内的公共空间的一种颠覆(参考最近因为中央公园周边新建摩天楼在公园投下巨大阴影引发的讨论,竖直方向上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权利还大有文章可做),值得期待。


图14:"Ring". 图片来源:Architecture Firm Wants To Build This Crazy, Futuristic Halo Above Grand Central Station


图15:"Flow & Float". 图片来源:Architecture Firm Wants To Build This Crazy, Futuristic Halo Above Grand Central Station


图16:"Arrival". 图片来源:Architecture Firm Wants To Build This Crazy, Futuristic Halo Above Grand Central Station


图17:"Halo Above". 图片来源:Architecture Firm Wants To Build This Crazy, Futuristic Halo Above Grand Central Station


图18:“Manhattan Spectacle”. 图片来源:Architecture Firm Wants To Build This Crazy, Futuristic Halo Above Grand Central Station
5. Moon Seed, Lunar Cultural Center, James Leng
冷师兄是GSD近年来的传奇人物之一,这个充满科幻感的“月球种子”竞赛方案也是别出心裁。(图19~20)设计的核心是“种子”——一个个投放到月球表面陨石坑中的氦3同位素(月球上储量丰富)聚变反应堆和由反应堆供能的设备。这些种子提供能源和材料,可以逐步对其自身的附属功能和临近空间进行扩展,由工业设备变为小规模居住点;后期再由这些功能完备了的种子形成的网络产生水和大气,从而最终在月球上建立起与地球相仿的水圈和大气圈。
很显然这个方案的范畴不仅仅限于三维空间的建筑设计,还包括了一个可能长达若干代人的“月球改造计划”,而关键性的技术,比如大规模可控核聚变、人造大气圈和水圈,目前都还只是美好的愿景,所以今天看起来的确几乎无法实现;但是谁又知道,在你我的有生之年还会见证哪些“不可能”变为现实呢?所以,该开的脑洞还是要开的。


图19:月球生态圈远景,已经形成了水域和大气. 图片来源:PROJECTS(James Leng个人网站)


图20:“种子”剖面图. 位于核心的聚变反应装置以及扩展空间. 图片来源:PROJECTS(James Leng个人网站)
引用文献:
注1:Study on the projects of skyscrapers by Mies van der Rohe in 1920s through computer graphics representation. Toshimasa SUGIMOTO, Shutaro NAGATA. http://home.hiroshima-u.ac.jp/tsugi/rs_g_mdh_MFr_e.html
注2:建筑--构成主义--雅科夫?切尔尼霍夫:苏维...
注3:http://www.som.com/china/projects/grand_centrals_next_100
转的如水印。


埃菲尔铁塔啊。
埃菲尔在建塔前曾说:要建一座比世界上任何一座建筑都要高的塔。
浪漫的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后,给当时的法国赚足了面子。
直到现在,去往法国的游客都会在埃菲尔铁塔前驻足拍照。
1
1885 年的时候,法国政府想干一件大事。
因为四年之后的 1889 年,法国即将再次举行世界博览会。作为一场主题是「纪念法国大革命胜利 100 周年」的世界盛会,法国政府想在巴黎战神广场建立一座纪念碑或高塔。
1851 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首届现代世博会上,用新材料玻璃和钢材建造的「水晶宫」让全世界惊叹不已,甚至让人们后来习惯称之为「水晶宫博览会」。一座吸引眼球的建筑,似乎成了成功举办一届世博会的标配。
而就在 1884 年年底,美国的华盛顿纪念碑刚刚落成(历时 51 年)。这座高达 169 米的方尖碑,是当时全世界最高的建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和赞誉。




说法国人不羡慕,那是假的。
所以,法国政府想借举办世博会的机会,也搞个「面子工程」。
但是,他们开出的建造条件却很奇怪:第一,必须要能吸引游客参观,卖票赚钱;第二,世博会结束后能轻易拆除。
要有面子,要能赚钱,还是一次性的——法国政府的这个要求倒还真不容易满足。
所以,它就向全世界发出了招标邀请。
2
在 1887 年 5 月 18 日的最后截止期限之前,法国政府收到了超过 100 份设计稿。大部分的设计稿,都很传统,但其中也不乏「惊人之作」:
有人提出建造一个巨大的断头台(倒也确实是纪念「法国大革命」)。




有人提议竖起一个 1000 英尺(305 米)高的洒水装置,在干旱的季节里可以灌溉整个巴黎(可能是气象学家或农业学家投的稿)。
还有人建议建造一座高塔,在顶上安装一个巨大的电灯,可以把整个巴黎照亮 8 倍——以便市民阅读报纸(说的好像巴黎市民有夜间外出阅读报纸习惯一样)。
这时候,一位名叫古斯塔夫·埃菲尔的建筑师的提案,引起了法国政府的注意。
埃菲尔说,我就是要建造一座塔,没有任何其他功能,就是一座塔。但这座塔和其他塔都不一样:
第一,它全部由钢结构构成。
第二,它比现在任何世界上的建筑——无论是胡夫金字塔、科隆大教堂、乌尔姆大教堂铁塔或者是华盛顿纪念碑——都至少要高一倍以上。
3
埃菲尔是不是在吹牛?
并不是。
当时 54 岁的古斯塔夫·埃菲尔,其实已经是一位享誉欧洲的建筑学家了。
在埃菲尔 24 岁的时候,他主持设计了法国的波尔多加隆河铁道桥,开创了用高压空气驱动桥墩的创新技术,这也是他终身最佳成就的表彰之一。
1860 年,28 岁的埃菲尔完成了法国著名的波尔多大桥工程,将长达 500 米的钢铁构件,架设在跨越吉隆河的 6 个桥墩上。




1875 年,埃菲尔一手设计了布达佩斯火车总站。第二年,他又设计建造了杜罗河铁路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非悬吊式大桥,这座桥一直使用了 114 年(1991 年退役)。
哦,对了,埃菲尔还设计了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像里面的钢骨架结构。
所以,埃菲尔关于建造一座高度超过 300 米的铁塔的方案虽然听上去有些吓人,却几乎没有人怀疑他的建造能力。
按照埃菲尔的计算,这座塔的预算是 160 万美元(按黄金比价,可能相当于现在 1.4 亿美元左右)。
法国政府说:我可没那么多钱。
埃菲尔说:没事,我来。
根据约定,法国政府会支付 30 万美元,而埃菲尔倾尽所有,包括把公司全部资产抵押,垫资 130 万美元。作为交换,埃菲尔将会获得在博览会期间和此后 20 年的铁塔所有各项收入(这时候政府已经同意在博览会后保留铁塔)。
不少人都觉得埃菲尔可能疯了。
1897 年 1 月,双方签订协议。
4
1897 年 1 月 28 日,就在协议签订没多久,铁塔开始正式动工——两年后,世博会就要开始了。
然而,这座铁塔的动工,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争议。
1897 年 2 月 14 日,包括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小仲马在内的 300 位著名人士(据说是因为铁塔要造 300 米高,那么就一人代表一米)签订了《反对修建巴黎铁塔》抗议书,他们说:
我们深爱巴黎之美,珍惜巴黎形象。现在以法国色彩被蔑视、法国历史遭威胁的名义,义正词严地抗议这座修建在我们美丽首都心脏位置的荒谬怪物。
请诸位设想一下,巴黎的美丽建筑怎么能与一个使人头晕目眩、怪异可笑的黑色大烟囱放在一起?黑铁塔一定会用它的野蛮破坏整个巴黎的建筑氛围,令巴黎建筑蒙羞,巴黎之美将在一场噩梦中彻底丧失。
这是滴在纯净白纸上的一滴肮脏的墨水,是魔鬼强涂在巴黎美丽脸庞上的可怕污点。
名人们的抗议,也引发了巴黎市民大规模的请愿,他们认为巴黎铁塔如同一个巨大的黑色的工厂烟囱,耸立在巴黎的上空。这个庞然大物将会掩盖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凯旋门等著名建筑物的光芒。
当然,还有其他的批评声音。
法国一位数学教授预计,当铁塔盖到 748 英尺(228 米)之后,这个建筑会轰然倒塌;有专家称,铁塔的灯光将会杀死塞纳河中所有的鱼;《纽约光驱报》巴黎版声称铁塔正在改变气候;日报《巴黎野玫瑰》则用头条报道铁塔「正在下沉」。
但是埃菲尔丝毫不为所动。
作家吉尔·琼斯在他的著作《埃菲尔的铁塔》中这样写道:「对埃菲尔来说,这个项目的全部就是:法国会建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将是当时最高建筑的两倍,并且他知道如何在技术上实现这一点。」
5
埃菲尔确实有自己的底气。在建造铁塔之前,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
很多人都知道牛顿纪念堂,那么,一座什么样的墓碑,才能配得上爱因斯坦的伟大?


1980年,40岁的利伯乌斯·伍兹(Lebbeus Woods)给出了他极具浪漫和诗意的设计方案——爱因斯坦纪念碑(Einstein Tomb)




爱因斯坦曾在遗嘱中表示,在他死后,无需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碑石,他并不想拥有一座世俗的纪念堂来受后人崇敬。
于是,利伯乌斯为他设计了一座独特的墓碑:
它是在宇宙的虚空中行驶的一座空间站,沿着引力场的弧线轨道前行,穿越太空中的星辰。这座建筑由一道地球上发出的脉冲光束推动前进,遁入虚空,永不落地。








设计者利伯乌斯认为,这座纪念碑作为爱因斯坦存在过的证明,不仅要彰显对他的追忆,还需要体现他的理想。因此,整个建筑的形态概念来源于密宗的曼荼罗(Mandala,即坛城)形象。曼荼罗是古代密宗信徒脑海中的宇宙模型,体现了“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状态。这是利伯乌斯心中对爱因斯坦革新的宇宙概念的最佳概括,也是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毕生追求的体现。


作者手绘图解


这座纪念碑会按照自己的轨道,一次次地远去,又一次次在返还中掠过地球,直至宇宙的生命到达尽头······


设计手稿
前面有不少答案提到了牛顿纪念堂,而爱因斯坦纪念碑的灵感来源正是牛顿纪念堂。
配合牛顿纪念堂来看,前者让我们了解世界宏伟而又简洁的本质,后者则开启天外更广阔的世界,正如两位科学巨擘所做到的那样。


牛顿纪念堂 与 爱因斯坦纪念碑
而有趣的是,这两个作品的作者都是以未建成的建筑表现图闻名的。这个问题下的答案中也有一些提到了利伯乌斯的建筑绘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我的另一个答案:
以上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https://www.sfmoma.org/artwork/2019.133.A-Q/but does it floatTHE VAGRANT LIGHT OF STAR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hLrQCSw1Qhttps://lebbeuswoods.wordpress.com/2010/06/09/einstein-tomb-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设计艺术 最新文章
有哪些对你很有冲击力的设计?
「英语流利说」的使用体验如何?
为什么设计院出的图纸一堆错误?
保时捷中国总裁首度回应「米时捷」:或许好
为什么很多JRPG游戏战斗中可操控角色一般是
设计师都觉得宋体很难看吗?
有哪些看着像 PS 过的照片,实际却没有?
为什么galgame普遍使用自研引擎而不是unity
“角色也有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
写代码用哪种字体看起来最舒适?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19 23:03:00  更:2024-01-19 23:26:06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