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家居生活 -> 格力和美的谁更有未来?为什么? -> 正文阅读 |
|
[家居生活]格力和美的谁更有未来?为什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同为家电业巨头,两个公司谁更有发展前景呢?为什么? |
谢 @杨典 邀,我对格力并无很深刻的了解,在此转发老朋友,也是原美的学院院长黄治国先生的一篇分享:《格力,没有那么美,也没有怎么的....》 我从家电业出来,在美的干过15年,经常在与企业家们交流的时候,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怎么看格力?(最近因为格力的2015年报,被问得更多) 这真是个问题。 不可否认,格力有比美的多得多的粉丝,在企业家群体中更多。在不少企业家的案头,有董明珠的书;在不少企业的办公室内,挂着董姐的语录;在不少老板的口头,津津乐道地传播着董姐的故事。 一个企业,不好简单的评判。我对董明珠,时有批评,不少认为我因为美的的背景而对格力没有好感。这是大错特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存在很多的灰度与混沌。 就像小孩子看电影,总会问爸爸妈妈,“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 其实真实的生活中,好人坏人哪有那么清晰。 看待一个企业也是如此。 简单地说好说坏是没有意义的。简单地看热闹,更是可能误入盲区。 借着格力营收暴跌的“新闻”,我也来分析分析。 根据格力电器2015年的年报。格力电器的营收一下子从上一年度的1400亿元跌落到1000亿元以内,减少了423亿元!同比下降29.04%!净利润的降幅为11.46%。 与此对比的是,同样在2015年,同样的经济环境,同样的主营行业,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84亿,同比微跌2.28%;净利润127亿,同比增长了21%。在多项关键指标上,格力已经全面、大幅落后于美的。 对格力而言,这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但要真正分析,则需要适当把格力与董明珠分开。 格力是格力,董明珠是董明珠。彼此有关联,但也有区别。 格力的优秀,勿庸置疑 格力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容不得否认,我也从来不否认。 但格力真正的功臣,是格力的创始人朱江洪。他打下了格力高品质的底子。董姐如此任性而格力业绩仍然不俗,真正理性的企业观察者,就体会到朱老板打下了多么强劲的基础。 朱江洪低调而大度,是中国实业家的代表。他也信任并大胆任用了董明珠。两个人曾经是非常好的“黄金搭档”。但是,显然,从一些蛛丝蚂迹中,可以看出,朱江洪退休后,两人的关系变得微妙。 格力靠一个空调,能做到千亿规模,和同行巨头抗衡,且多年来保持减最好的盈利水平,绝对是中国家电业的代表。其在空调市场的口碑同,也非行可比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因此,虽然暴跌400亿,我也不觉得格力就会在产品上出什么问题。它的利润只略略下跌,同时现金流仍然很好,远超过同行。很有可能是去库存的断腕之举,那么,就不见得如此悲观,说不定是好事,从此轻装上阵。 再说,格力在经销商与供应商中的口碑也一直很好,格力的经营,除非市场大变,或者它自己胡来,否则,即使市场变化一点,她乱来一点,也应该不会出现存亡问题。 但如我多年前的判断,格力唯一的风险,在于它的治理结构。现在看来,仍然如此。格力的公司治理(同有控股的股权结构),是一个可能出麻烦的“定时炸弹”。 格力是国有控股(但目前也只有不到20%),并不属于朱、董,然而不可否认他们在格力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朱低调一点,曾经与婆婆——格力集团(格力集团是格力电器的控股股东,由珠海国资委管辖)也大吵过并获胜,朱同时担任了格力集团的董事长,后来董延续了这个安排。但是董显然更强势,珠海市政府曾想安排一名干部(好象是珠海国资委的副主任,重点培养的干部)到格力董事会(谣传要做总裁培养),却被否了,后来还因为一次吃喝事件被曝光而“出事了”(这其中是否有什么关联,不得而知)。董在各种场合出现,明星声势日隆,恐怕也是希望在外界打上“董明珠=格力”的印记,最近格力的一些宣传中更是出现了“董明珠是格力的缔造者”这一从未有过的“高度”,这是一个很意思的现象。她希望通过形成这种“公众印记”,延续其掌舵格力的时间与空间。 但是毕竟是在体制内,这种强势的风格,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 现在就看,国企对领导人的退休是有严格的时间要求的,董姐马上就要到60岁的退休年龄了,以她的风格,会接受这种按年龄划线的规矩吗?会在“风华正茂”的年华,放弃如此高位吗? 格力与美的,如何评判? 企业之间,不好简单的比较。但是说到格力,绕不开要和美的评判一番。 格力的优势在产品(空调),这个在数据上有非常清晰的证明,无须多言,也不能否认,美的在空调上,还有些差距,虽然在缩小。 但如果要论企业的整体管理机制,那和美的的差距不只一个档次。美的的机制,因为其低调的原因,可能一般人并不多了解,但是可能是本土企业的卓越代表。一定要排个江湖地位的话,我感性地认为,至少可以排到全国前五。如果以它的有效性与对中国企业的适用性,则可以再前进至少两名。 格力的治理结构,仍然是一个风险,美的没有。 假如没有董明珠,格力会是怎样?而美的,早已实现顺利交班,何享健2012年退休,职业经理人方洪波掌舵。方也一如既往地低调,潜心企业内部经营。向互联网的转型与改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格力是一个董明珠在战斗,美的则早早建立起国内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经营机制与文化,一直是一群优秀的经理人在战斗。 格力在专业化与多元化中纠结,欲做还羞,而美的早已在多元化上完成了良好的布局,尤其是小家电产品,放到全球,也是领先。——在这一点上,董明珠因自己说过格力坚持专业化,强势如斯者,自然金口玉言,不能改变,格力因而放弃了家电的多元化,这是一个巨大的失误。这几年格力终于不得不低头,也开始做冰箱、小家电了,却居然分别使用什么“晶弘”、“大松”的品牌,不知是否仍然要为董姐留面子?!真可惜啊真可惜。 格力的主要市场仍然还是在国内,出口占比不大,也时不时冒出点事故,在全球经营中鲜有作为。而美的不仅出口比重较大,而且早已实现了全球的营销网络布局,而且和两大巨头开利与东芝,收购了前者的全球空调业务和后者的白电业务,基本是一个全球运营的公司。谈到全球经营,相信董明珠与方洪波的差距,不是珠海与顺德的距离,可能是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董明珠是否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董明珠是一个优秀的销售经理人,这点从业绩可以看出来,不能怀疑。 但是董明珠不见得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差不多10年前,我在广州一个论坛听她演讲,以格力总裁的身份,她居然在大会上指名道姓地骂一个从格力跳槽到科龙的高管(彼人是一个技术专家,目前任某上市家电企业总裁),说他不道德,然后嘲笑说科龙连格力不要的人也要。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知名企业家的风度。而且她几乎每次公开场合,都要骂遍竞争对手,把他们说得一文不值。据说在某次经销商会议中,骂不买格力的消费者都是XX。 董明珠是一个优秀的经理人。虽然她不可能完美,但是不得不承认她的能力与业绩。哪怕更多地归功于这个时代、这个环境或是格力这个平台,她能形成今天的影响,离不开她的能力。这是不容忽视的。 我无意于分析她的优劣好坏,也不从她的人生经历去揣测这种人性的来源与弱点。这没有意义,如一篇公众文章中的分析,有一些对董的说法,我是比较认同的,因为它可以引起警醒: 在这种时代,越是大的企业,其企业领袖就更应当集中所有时间和精力,去辨析各种敏感信号,去洞察战略大势,去绕开陷阱,去把握机遇和促成创新。 董明珠现在对自己的定位,还延续着以前营销经理的惯性,还没有提升到伟大企业家的层级。 格力最贵的是什么?格力最贵的,其实就是董小姐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须知,一个企业领袖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格力不缺剩下来的那些广告费,格力最缺的,是董明珠静心思考企业发展的时间! 为了给格力刷脸,董明珠就得满中国跑、满世界飞,就得出现在各种企业论坛、商会,都得浓妆或淡抹地去拍大头像,就得思考五号粉底和七号粉底的区别。 时间和精力蛋糕就这么大,切给了摄像头和相机这么多时间,当了网红之后,董明珠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作战略思考? 一个企业,尤其是实业领域的企业,如果成了一个曝光率高的明星,对企业并非好事。但正如我前面所讲,我非常理解一个国企经理人的不易,她可能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关于董姐,只能说这么多了。她是一优秀的经理人,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女强人(但特别注意:是否值得学习,并不一定!)。不过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她做的那几个格力的广告,实在有点太不考虑观众的感受了。 格力,没有那么美,也没有怎么的… 简单看热闹,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听听故事,可能更扰乱了你的内心。 如果你是真正干企业的,还是多沉下心来,花一些时间,系统地学习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花边与快餐,是补充不了经营企业所需要的营养的。 |
这个问题是2016年提的,现在是2020年8月,美的估值超5000亿,格力市值不到3500亿,一个美的已经接近1.5个格力了,资本市场给出了答卷。 格力和美的,中国家电行业最知名的一对CP,格力是攻,美的是受,董明珠专业DISS美的近十年,她说美的是小偷,不仅偷人,还偷技术,她说美的是骗子,什么“一晚上一度电”都是骗人的鬼话,美的和小米合作,是两个骗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团。 对于董明珠的攻击,美的通常只是看看不说话,在逼急了的情况下,方洪波也只是发一条奔驰祝贺宝马100岁生日的朋友圈,暗指竞争对手之间应该惺惺相惜。 董小姐嘴上强势,但投资者却站在了美的这一边。今年以来,美的累计上涨近30%,而格力却下跌超10%。那么,格力在市值层面被美的甩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家电传统三强是:格力、美的和海尔,格力是空调老大,海尔是冰箱和洗衣机老大,美的在冰洗空三大领域都是老二,但在小家电领域是绝对的王者。 三者的年营收规模均在2000亿左右,但如果从净利润看,2019年,格力241亿、美的227亿,海尔57亿,显然,海尔就像BAT里的百度,已经掉队了。 家电行业,本质上还是和房地产深度捆绑的。这两年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家电行业并不景气。根据奥维云网给出的数据,2019年,家电市场全品类的零售额规模为6365亿元,同比下降了4.3%。这也是自2012年以来,家电市场销售规模的首次负增长。 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家电业寒冬显然仍将继续。 面对寒冬,家电企业的进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品类拓展,比如疫情期间很多小家电火了,传统的家电企业都可以趁机涉足。第二是渠道的拓展,线下转线上。第三个就是转型,从家电转型至非家电领域,在保留家电基本盘的情况下,打出一片新天地。 但就是以上三条突破的道路,格力电器走的都不顺。 困境之一:家电品类太单一 首先从家电品类上看,格力身上贴着太过明显的空调标签,它的晶弘冰箱你可能还听过,但它的洗衣机,它的燃气灶,你大概率感到陌生。 |
![]() |
2019年,格力电器2000亿营收中,空调占了1400亿,营收占比高达70%。冰洗没有单列,说明规模很小,小家电业务近年发展势头不错,但收入只有55亿,占比仅3%。 这里简单提一下这个规模400亿,占比22%的其他业务。这涉及到一个家电行业的经营模式叫甲供,甲方供应的简称,就是甲方家电企业将铜箔等原材料提供给上游的配件商,配件商以此来生产配件,再卖给企业的过程。 这样做能最大程度保证产品的质量,但从报表来讲,这个几百亿的甲供收入,其实是没有利润的一笔收入。 |
![]() |
整体上,格力的空调收入占比也在逐年下降,但这主要来源于模糊的其他收入的增长,除了空调,我们并没有看到格力在其他品类上有亮眼的表现。 对比美的,美的2019年的收入结构中,空调收入1196亿,比43%,冰洗+小家电的收入1096亿,占比39%,空调也是最大的单品,且和格力空调差的不是很大。但它在其他家电上的收入,美的碾压了格力。 尽管整个家电行业都受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但具体的品类成长轨迹并不一致,当前小家电的增速就优于大家电。这就使得,多品类的美的,业绩会更加平滑一些。 |
![]() |
困境之二:低效的渠道 |
![]() |
再来说说渠道。同一档次的空调,因为格力有品牌溢价,往往卖的更贵。来看光大证券做的这张图,这张图多少能解释为什么格力的空调比美的贵在哪里。 从这张图看,美的卖3000,格力卖4000的空调,成本都在1500元左右,剩下的经销商毛利、安装费等成本也差不多。差异最大的,一个是利润,另一个就是销售公司的毛利。 什么是销售公司,其实就相当于格力的一级代理商。有了这个一级代理商,格力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会经历销售公司、代理商、经销商这样一个层层加价的复杂链条,而美的的销司和代理商,基本是一体的,少了一个环节,少了一层加价。 当然,格力这个模式由来已久,在业绩好的时候,大家也不会在乎销售公司拿走了5-8%的净利率,之所以有这个销售公司的利润空间,也是因为格力自身的品牌价值。但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大家会重新审视这种模式的低效,如果把销售公司的利润拿走,让利消费者,是不是更好呢? 可能因为这种销售模式的存在,格力的线上渠道一直做的不好。反观美的,在积极拥抱线上后,立马就将原先的线上王者奥克斯拉下了马,线上份额大幅提升。 |
![]() |
格力也想着求变,董明珠就很想抓住直播电商这个风口,今年以来,董明珠已经累计直播带货7场,从第一场的23万到最近一场的101亿,格力似乎已经摸到了一些带货的门道。 但是,董明珠的直播带货和李佳琪罗永浩们的直播带货是不同的,在董明珠直播间下单的,主要是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以前从销司和代理商那里拿货,现在直接从董明珠直播间拿货。 当然,也有一部分产品是直接卖给消费者的,但这部分消费者,原先就是线下的客户。比如说,一个消费者本来打算今天去买一个空调,但经销商告诉他明天董明珠有直播,到时下单有优惠看,这样,一笔直播的订单就形成了。 我也特意去看了董明珠的直播,没有半点互联网精神,节奏较慢,不开声音还以为是春晚小品,没有可看性,它更像是一场营销活动,而不是直播带货。 董明珠通过这种直播带货,其实是在做渠道变革,只是这里牵着的利益仍旧非常复杂,变革起来也并不容易。 困境之三: 手机、芯片和新能源汽车 2015年同样是家电行业陷入困境的一年,于是在2016年,格力、美的和海尔都拿出了大手笔的收购方案谋求转型。 先说海尔吧,海尔在当年以5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GE的家电业务,三家里面,海尔的国际化道路应该是走的最好的,海外收入已经接近一半,去年海尔还去德国发了股票,但海外家电的钱没有国内的好赚,海尔海外业务毛利率只有26%,低于国内的32%,而高企的三费只会导致净利率更低。 再说美的,同样是2016年,美的经过经过多番收购,最终以292亿元拿下德国库卡。库卡和瑞典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并称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四大家族”,不过,机器人虽然听着高端,但盈利能力着实一般,2018年库卡的净利润甚至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库卡在德国的股价也一度从250欧元跌到25欧元,当前在40欧元左右,而美的的收购价大概是115元。 所以,如果拿短期的利润和库卡的股价表现看,美的的这笔收购也不算成功,但库卡作为工业制造领域的顶尖企业,还是给美的的未来带来了很多想象空间。 最后再来说格力, 2016年,格力电器曾打算以130亿高价收购银隆新能源汽车,这场转型甚至比美的收购库卡的跨度更大。 但这笔收购最终被格力电器的股东否决了,银隆新能源现在已经倒下,事后来看,董明珠真的应该感谢当初在股东大会上被他鄙视的机构股东和小散们,正是他们,阻止了格力一次失败的冒险。 当然,董明珠也很倔强,上市公司投资不成,它自己自掏腰包,分两次投了20亿,最终魏银仓逃到美国,银隆一地鸡毛,董明珠现在还在用格力的分红还债。 新能源汽车是董明珠最失败的一笔投资,而被群嘲最多的,则是格力手机,在那个贾跃亭罗永浩们都在做手机的年代里,格力曾经也出过一款开机画面带有董明珠头像的手机,这是一款几乎是搞笑的产品,结果,当然是失败的。 格力还想做芯片,2007年股东大会上,董明珠提出芯片会成为公司未来的发力重点,3年投入500亿,当时二级市场并没有因为格力沾上芯片概念而大涨,反而吓坏了,股价出现了大跌,500亿做芯片,不光是杯水车薪,还有可能是个大坑。 好在格力也并没有真的拿出500亿来做,它只是投资了闻泰科技和三安光电等半导体企业,乘着这波芯片牛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倒有不少呢。 总体看下来,格力的转型方向是比较混乱的,当前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突破口。 何享健生于1942年,2012年已经将美的的经营权交给了职业经理人方洪波,董明珠生于1954年,依旧劳心劳力的活跃在直播间。董小姐可能是世上最热爱格力的人,说她是格力负资产的话当然并不公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折射出格力没有接班人的尴尬,高瓴的入驻,当前并没有给格力带来太多变化,或许,还需要时间吧。 |
美的比格力优秀太多了 看2018财报工资数据 美的工资支出915401.6万,员工数114765,平均7.98万 格力工资支出498897.5万,员工数88800,平均5.62万 美的人均工资支出比格力高42%,如果你是优秀的人你选哪个公司? 董明珠别天天吹牛逼放卫星了,卖不出去的电饭锅当年终奖有意思吗?夸下海口涨的工资兑现没?天天捆绑华为也不看看自己公司人均工资支出连华为十分之一都没,还tm研发,一年五万多谁给你研发,还不是朱江洪打的底子好。 |
昨天,也就是8月30日夜间,格力电器发布2020年半年报,净利润63.62亿元,同比下降53.73%,远弱于同行美的集团。 长期以来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的营收、利润、市值都高度接近,甚至连主营业务都差不多一样。 但如今,格力电器的利润只有美的集团的一半了,一下子被腰斩。 20年来,格力电器股价涨了近100倍,是公认的大白马和优质公司,我曾列出A股十大白马股,格力位居其一。 但几个月前,我把一只股票踢出了十大白马股,就是格力,只有这一只股票享受了这个待遇。 我是在评论区留言的时候说这个事的,多篇文章都有过回复,最早在哪篇已经太久远了找不到了,不过我在7月8日发布的《印度侵略史》这篇文章下面找到了部分留言。 |
![]() |
不仅再次解释了之前为啥把格力移除白马股的问题,也解释了原因。 在前几天的《问答、你问我答》这篇文章里,有一个平时不怎么看留言区的粉丝又问了这个问题,让看到的铁粉点个赞。结果1.2万人点赞,说明以前看到的人数量相当之多。 |
![]() |
我当初为啥把格力移除白马股? 要知道我不是天天聊股市的,我很久才会写一篇,在点评上市公司方面惜字如金,轻易不会发表看法,因为我这么大的粉丝量,评估公司未来的好坏,那是要负责的,一旦看走眼了,只要有1%的人选择喷你,那你迎来的都是一个天文数字的喷子军团。 近一年来,我在正文及留言区点评过的上市公司总共加起来只有三家: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前两个明确看涨,后一个不看跌,但移出十大白马股,看衰增长率。 其他的公司不是没有判断,但把握不大,证据不多,没有90%以上把握不敢公开说。 我没有拿到过格力电器的财务数据,也没有到格力细细的搞过调查,没那个时间也没那个精力,但我有90%以上的把握格力的业绩要出事。 这个把握,来自于我的感觉,今天就给大家说说我这个感觉咋来的,为啥会如此相信自己的感觉。 首先,格力曾经是一家非常牛的公司,20年一百倍的股价涨幅,这不是一般公司能做出来的。 如此雄厚的老本,不是几天可以耗尽的,看衰格力是有风险的,看空格力风险更大。 但我依然坚定的看衰了格力,这是有原因的。 下面,干货来了。格力的衰落不是一天两天,近两年来格力一直有衰落的征兆。 最近两年,格力爆出过很多新闻,但都不是啥正面消息,都是对公司运转有影响的负面消息。 反观美的,毫无动静,没好消息也没坏消息。 而且董明珠实在是太喜欢上电视了,曝光的频率高的很不正常。 中国那么多家上市公司,其实控人的曝光频率加起来,估计都没董明珠一个人多。 但是公司的一把手,理应是很忙的,各种管理和决策分析会耗空一切时间。 预估一家上市公司的未来,一定要有老板思维。 不管你兜里的钱是多是少,你都要有老板思维。 因为你哪怕只买了一手股票,你也是这家公司的老板了,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老板。 但是从格局上,你就已经升华了,不能再用打工思维来考虑问题。 假设你是格力电器的老板,你希望手下的高级经理怎么做? 肯定是私心越少越好,把精力投入到公司越多越好。 996那是不够的,最好是007,睡都给我睡在公司。 但这些年,董明珠和珠海国资委闹的很不愉快,虽然最终获胜,把珠海国资委给踢出了局,但也耗掉了董明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几年董明珠特别喜欢维持高曝光,把格力形象和董明珠绑在一起。 尤其是直播带货这种事,堂堂数千亿市值上市公司的实控人,下场和主播们比带货。 这种事除了给董个人带来大量曝光之外,我不认为能提升多少销量。 因为格力的体量太大了,那点直播带货量算得了什么,一把手不应该把精力花在这种地方。 如此种种事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在为了公司,但任谁都能看出来这么做绝不纯粹是公心,私心肯定是有的,因为董明珠首先要保的是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 从董的个人角度,这么做是没有错的,她也确实成功了,迫使珠海国资委妥协了,这说明董的能力和关系其实非常之强。 但这,怎么看都应该算是内耗。 本来家电行业竞争就如此激烈,还要内耗。 所以,我在之前的回复里,用了“不务正业”这个形容词。 站在老板的角度去考虑,董明珠这两年的表现是不合格的。 虽然董的个人能力确实非常的强,但这两年的种种表现确实不是高级经理人应该做的事。注意了,哪怕你只有一手格力,你看董明珠,也不应该用仰视的眼神。 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格力电器一把手,而是你手下的高级经理人。 如果你用这种思维去考虑,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前几个月会果决的把格力移除十大白马股。 其他公司的高级经理人有没有在划水,有没有给我好好干活,我不知道,因为媒体不曝光我就不可能知道。 但格力的高级经理人明显在划水,给董个人的高曝光,也让我同时轻易看清了这一点。 如果我是正儿八经的格力老板,那我这个时候肯定是要给董降薪,并把董喊到我办公室告诫,恐吓她再不好好干我就要换人了。 但我毕竟只是个虚拟的老板,按中国上市公司的规矩,我没办法开除她,只能开除我自己,也就是用脚投票,换公司。 而且正常来说,高级经理人划水摸鱼的情况下,格力的增长率跑不赢同行是大概率的事情。 但我的钱是有限的,远远没到一家公司承载不了我投资量的地步,所以我干嘛还要死守着格力当白马股? 所以我提前几个月就果断的跑了,甚至公开把格力移除白马股名单,因为我预感到格力的业绩肯定要出问题,早晚的事,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那什么样的高级经理人才符合老板的需要呢? 一心为了公司,至少表面上的种种行为必须一心为了公司,不能让人察觉到你有任何私心。 私心可以有,别让我看见。 那什么才叫一心为了公司? 前几天,也就是8月20日,贵州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在节目中表示年轻人不喝茅台酒,那是还没到时候,20多岁还在玩,小孩子不懂事,不晓得需要好酒喝。 |
![]() |
这句话迅速上了热搜,被全国人民喷的死去活来。 不喜欢喝白酒的人,喝不起茅台的人,看到这句话我估计都想喷。 但是我身为贵州茅台的老板(之一),不认为这句话有任何不妥,看到前董事长都退休那么久了还一门心思的帮公司撑业绩,甚至略有感动。 董事长拿着公司那么高的薪水和退休金,在所有场合都为公司着想,这是理所当然的天职。 这么做是正常的,不这么做是不正常的。 所以这事对茅台绝对不是啥负面,甚至是标准的利好,因为贵州茅台的老板们看到这种消息应该都挺安心的。 中国有很多家上市公司的实控人,动机都是不纯的,比例甚至高达90~95%,不仅有私心,而且还很重。 在审阅一家上市公司时,视角要拔高一点,从老板的角度去审查上市公司的种种动作。 如果这家上市公司的行为有私心,不完全是为了公司发展,那你就要警醒了,最好立刻换公司。 但实际上,很多实控人的动机压根就不加掩饰,我就是炒概念拉股价方便自己套现的,散户明明看清了实控人的动机,还非要跟风玩,以为自己能火中取栗。 我只能说,中国的韭菜太多了。 很多上市公司只是老老实实是干本职生意,就莫名其妙的成了A股最优秀的公司。 不是自己太优秀,是同行衬托的太厉害。 把那几个相对来说私心最少的,一心为了股东的公司挑出来,你就基本上赢了。 只要上市公司的实控人没有一心为了股东,公司业绩落败那是早晚的事,因为商业竞争本来就很厉害。 这就是我提前几个月成功预测格力业绩有问题的秘密。 不难,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但判断的胜率非常高,因为蕴含了很深的哲理。 很多人或许也模模糊糊的有同样的感觉,但把自己的感觉落实到果决的买卖就很难了,离提前预测并坚定公开说出来的段位,那还差很远。 至今,我其实也只敢对格力一家做如此判断,因为对董个人的曝光太多,评论文章也太多,让我了解到了格力的方方面面,所以才能轻易下出判断。 如果对一家公司非常熟悉,再依据老板思维做判断,那判断这家公司的前景并不难,找到一家好公司来投资也不难。 但是,你得具备老板思维。 |
![]() |
格力的未来是长虹,是因为它的市场属性,中国的空调市场已经像当初的彩电市场一样,已经充分饱和状态,下面再怎么技术演变,只有意外,没有惊喜。 格力的前途是长虹,是因为它的产品定位,其实董明珠这个人就有点倪润峰的那种性格,霸道自负兼且偏执,但性格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胜负手,商界不是有句名言嘛:只有偏执狂能够成功,在一切以业绩说话的世界里,什么性格都有成功者与失败者,所以,在此不以性格来取向。与海尔和美的相比,格力的前途显然存在更大隐忧,海尔虽然也有做过很烂的手机项目,但它们好歹还孵化出了一个做生物药品冷链解决方案的产品方向,虽然这个产品方向并不能承载整个庞大的集团业务,毕竟也多了一个较为可靠的支点,而美的的转型方向是学GE西门子飞利浦等前辈,彻底向电子医疗方向靠拢,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未必便有胜算,但若有收获,便能化茧成蝶的可能——资本维持股价的信心,不就来自于讲故事嘛,所以,美的的股价看起来没那么危险,也就是这个故事的悬念让人产生信心。而格力,却步了老贾老许的后尘,挤进最热门也是最拥挤的新能源造车赛道里,老董有男人无法媲美的女性优势,强硬果敢的执行力,但她也同样有所有女性都难以避免的劣势,见识力,在大格局上,女人天生的见识差一筹是毋庸置疑的,老董就输在这。 格力的终局是长虹,指的就是它的股价与最终的企业地位和影响力。格力现在的股价还有长虹的十倍之多,但不意味着将来的股价不会与它平起平坐。隔壁日本曾经那些被无数仰视和崇拜的对象:松下、索尼、三洋、东芝们,它们的底蕴远比现在的格力更深厚,它们的转型尚且如此之艰难,何况只能算是小辈的格力?日本前辈们的左冲右突与挣扎,强烈的阵痛与无力感,会在将来很长时间伴随着格力,如附骨之蛆,难以摆脱,毕竟格力现在的体量,一个小小的技术创新,并不能带领整个公司站上新高度,格力需要一台大马力发动机来带动这个航母,但这又谈何容易?老董现在把宝押注在新能源车上,想从中杀出血路来,显然是不现实的赌博,下场完全可以用她的手机项目来类比,这是一道毫无悬念的单选题,连问号都不用打。 随着房地产的熄火,作为第一梯队的老许们已经率先中枪倒下,但战斗才刚刚打响,老许们只不过是多米诺长蛇阵里的第一面牌,后面还站着待倒的一大列,老董以及她的格力们就是还站着待倒的那一大批牌面。这个传导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但不会等太久,房子盖的少了,空调自然也就装的少,靠卖几台升级换代的存量,大家会连电费都付不起,更别提给工人发工资,给股东发红利了。企业不怕战斗,虽然有伤亡,但解决了对手,就可以把对方的地盘据为己有,企业怕战役,因为战役是无休止的消耗,把对手消灭了,自己也耗死了,占了敌人的阵地满目疮痍,毫无价值还得花钱重建,后果很可能就是打下地盘,被斜刺里冲出的无关联第三方给捡了个大便宜,得了天下。 格力现在就处在这个尴尬地位上。 老董当然是有危机感的,不然她不会如此焦虑,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把手里积攒下来的几十年积蓄都拎出来梭哈,要知道,把这些现金流都耗尽之后还没找到突破口,那她就只能做乌江边的虞姬,抢霸王的剑先抹脖子了。格力现在做了许多无谓的耗费,空调的利润一收,先断了上游来水补给,那她很快就会面临现金流由正转负的临界点,长虹是怎么衰落的?她这么聪明睿智,连董秘都能自己干的人,想必是不用等人大开会的时候去坐在倪润峰旁边讨教经验教训的。 老董还有没有回头路?格力还有没有转机?在我看来是没有了。这世界上只有一个雅马哈,干啥都能行,干啥都能精,干啥都能成,当然,现在的马斯克也有了点雅马哈的苗头,连转几道急弯都被他漂移甩尾成功,从贝宝支付到电动车再到火箭发射,转弯变道之出人意料处让人把头盖骨掀开也找不到能连通的洞,可他偏偏就做到并且毫无顿挫感,这种老司机的娴熟与飘逸,实在让人赞叹。可我从董大姐那充满杀气的严峻目光里,看不到小马那种灵动的光芒和智慧。老董为自己的尊严,为自己的智慧,为自己的格局,也不可能选择妥协和回头,那自然也就不会给格力带来转机。朕不在其位时,江山再美也是别人的,如果不能让自己有恣意折腾的快感,也就无所谓成败功过加身。 综上所述,我给格力未来的定位与归宿,就是长虹这个老窠。 |
1、空调是所有家电品类中最具成长性的品类 根据日本统计局公布的家庭千户保有量数据,一般的家电品类在每户1.5台时就已经触碰天花板,只有空调在不断新高,无论是大家电还是小家电,空调都是其中最具成长性的品类。 |
![]() |
Source:日本统计局 空调代表的是对空间的舒适感需求,所以空调不仅装在家里,办公楼、汽车、飞机等凡是有内部空间的地方都需要空调,但冰洗、小家电却不会这么普及。这使得空调天花板远高于其他品类,也导致空调与地产的相关性并不明显。日本房地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走下坡路,但大金等空调企业在日本的收入水平却是逐年上升的。空调产业的成长性不仅来自于商业发展和家庭保有量提高,还来自家庭户数的上升。我国当前的户均保有量还不及日本2000年水平,上海也仅2.05台,家庭户数也有上升空间,空调产业还有很长的坡道。 中国家用空调销量计算 |
![]() |
注:2028年需求=新增需求+更新需求=1/2*2017年新增量+户数*户均保有量/9(更换周期)。我国2028年预测总人口为14.42亿,我国201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7.2亿平方米,按照80平的两室一厅测算,乐观估计每间安装3台空调,则新增需求为7.2/80*3=2700万台,2017年内销量为8875万台,则其中置换需求为8875-2700=6175万台。按照2017年空调保有量4.5亿台计算,平均不到9年便会更换。 Source:两国统计局 空调制冷原理自发明至今就未变过,产业的进步是在原理上不断的进行优化,因此空调企业较容易形成产品力的积累。由于消费者对空调可靠性的要求远强于一般家电,而可靠性只能通过长期积累形成,所以空调企业的产品力优势要强于其他品类,消费者也会对品牌形成认知。知名空调企业一般都是大牛股,包括格力、美的、大金、英格索兰等。但小家电在快消品化,技术门槛低,消费者对品质的感知不强,新兴厂商只需要在外观上做好功夫就可以吸引到消费者,这导致小家电产业长期处于同质化竞争、价格战之中。从下表中可以看到,全球各个国家专注空调的企业,其经营状况都要好于同地区多元化企业。 各国空调企业和多元化企业经营状况比较 |
![]() |
Source:wind 2、中国的空调产业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空调产业 根据产业在线2017年数据,全球空调市场约50%的需求来自中国,这是一个非常集中的市场。高纬度地区,如欧洲、加拿大,由于气候原因空调不普及;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国家经济落后,电力供应不足;其他地区又很少有足够的人口。可以看到,形成规模庞大的市场需要经济的发展阶段、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叠加。这三个条件导致中国以外的市场较为碎片化,没有足够的规模支撑起完善的空调产业,在生产成本上也无法与中国厂商匹敌,才使得中国的空调产业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空调产业,来自中国的空调产量达到全球产量的75%(2017)。 空冰洗国产品牌国内外市场份额情况 |
![]() |
Source:中怡康、产业在线 我们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中国空调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远强于冰洗。主要原因在于冰洗的使用受气候的影响较小、对电力的消耗也远小于空调,即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市场也能产生足够的需求,导致全球市场较为分散(见下图),在其他国家生产也能实现较强的规模经济(还有部分原因是空调的产销均衡难度较大,下一部分详细解释)。所以中国空调产业的强大是受自身禀赋决定的,而不仅仅取决于人工成本。随着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空调的需求也会提高,中国空调企业的国际化也将从中受益。 |
![]() |
|
![]() |
Source:产业在线、世界银行、欧睿、天风证券 3、格力是全球空调产业链中最优秀的公司 空调销售的季节性很强,集中在每年4-7月份,如果按照需求分布进行生产,则旺季跟不上需求的爆发,淡季产能又会大量闲置,这会提高生产成本(这也是为什么美的T+3在空调领域行不通),而其他家电品类无此问题,这也是空调品类的另一个壁垒。董明珠首创的销售返利模式熨平了产销不平衡,淡季经销商提前打款备货,使得各个时期均能实现较高的产能利用率。由此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品质,其他企业也纷纷效仿。 但提前备货将风险转嫁给了经销商,如果大量备货却卖不出去,就会造成惨重损失。因此,经销商备货会非常谨慎。所以国内能有效运行这种模式的也只有格力和美的,尤其是具有优秀品质的格力空调,经销商压货意愿最强,因为不愁卖不出去,2018年格力的销售返利有619亿之巨,美的仅196亿,分别占空调收入的39.8%和17.9%。经销商提前备货让格力可以汇集庞大的销量,在向上游供应商采购时就能获得更强的议价权,导致相同的成本下,格力的产品质量更好,从而加强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这又进一步刺激经销商的压货意愿,进而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这里要感谢新哥)当前行业经销商库存中,有一半来自于格力,市场认为风险很大,但实际上没有认识到,只有格力具备大规模压货的能力,其他厂商想压货却压不了。 波斯科技供货毛利率 |
![]() |
Source:波斯科技公转书 另外空调的上游核心部件压缩机其实把握在少数厂家手中(2016年中国旋转压缩机占全球产能86.5%,格力美的叠加一些合约安排,占其中的72%,产业在线)。格力美的还通过甲供的形式把控了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以及占用上下游的资金实现了资金杠杆。两家领先的企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产业链的一体化,是在以产业链之力来进行全球竞争,这也是这些优秀企业自身的护城河。 空调同类企业经营状况和估值比较 |
![]() |
Source:wind 4、董明珠是优秀的企业家,黄辉是出色的接班人,见董明珠自传《棋行天下》《行棋无悔》,朱江洪自传《我执掌格力的24年》(我这么讲或许有争议,不过这么多年格力的经营情况已经可以说明问题)。格力是个有品格的企业,通过制度来驱动公司运营,在合作之前总是先把规则讲清楚,顾及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利益,掌舵人如果没有心胸和格局是做不到如此程度的。 5、格力相比于同业估值偏低 虽然格力的基本面状况远强于全球同业,但估值水平却是其中最低的。不仅如此,通过研究英格索兰的估值演变,发现了明显的估值提升过程:06年之前,公司业绩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复合增速为11.3%,但估值水平却常年在10-15倍之间波动,06年后公司进入成熟期,业绩低速增长,估值水平反而上了一个台阶(派息比率未显著增加),这对格力的估值变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日本大金工业至今依然还处于业绩增速较高的阶段(最近14年的复合增速有12.5%),但其估值水平却常年维持在20倍以上,这与日本是低利率国家有关。 |
![]() |
|
![]() |
Source:Ychart、广发证券 我相信对公司的价值认识取决于对生意本质的洞察和对商业本身的理解,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是什么样的、这种盈利能力是如何来的以及盈利能力是否可维持才是投资者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长期来看我们从股票上获得的收益就等于公司的长期ROE,而护城河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这样的ROE是否可维持。在不贵的价格买入一家优秀的公司,跟随公司的成长而成长本身就是有这样的前提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唯物主义投研狗 |
两者我选美的。 我曾经在美的工作过几年,参与经历了美的的重大变革阶段。 虽然有些感情因素,但是基本还算客观。 美的的护城河,和格力不一样。 美的追求大而优,在优的等级上追求持久。 格力则是专而尖,。 美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没有管理权归属的制约,执行力执行效率,要高于格力,海尔。这是制度上的优势。 美的的品类众多,大多都是行业前三,东边不亮西边亮。 但是,放眼全球,以及未来,美的的对手可能是小米家电。甚至华为都有可能掺一脚。 5G时代,智能化时代,美的目前还没有看到智能化的有力前瞻。虽然已经有了相关的app,但是智能化时代,性能已经不是唯一了。通信信号,AI集成,智能化体验,统一的外观设计语言,和家居的搭配,系统整合,都是美的的困境。 |
美的更有未来。 家里干过装格力的空调的事,之前格力手机卖不出去,就用格力手机绑架一个空调激活的APP,买了格力手机才能激活装好的空调,完成安装,以此强制装空调的人员买。 格力手机配置2+16G还是32G,要价3000,后来我们装机人员不同意,还价到2500左右买下来的。不仅低配高价,用了几个月电池不行了,充电两小时使用五分钟。在用户家里装空调还要找地方给手机充电。 再有,装台空调现在180,忘记那时候啥价了,要大夏天在外面装15台空调才能把手机钱赚回来,这里得多辛苦。我不理解自己生产的电子垃圾产品为什么要装机人员强制买单?是因为格力不用给他们交社保,不用给高温补贴吗? 我想问问董明珠夏天在办公室吹空调舒服吗? |
最后没有去美的,选择了某互联网小厂 回答很多人提到的几个问题: 1、美的不同事业部的薪资待遇不相同!!!我在的家用空调事业部应该是待遇最好的,周末双休,有下午茶,加班一般在21点左右(研发加班确实多,职能运营不清楚,看同期小伙伴的反馈加班没有研发严重)。 2、在北滘顺德基本没啥大的消费,日常有员工宿舍和食堂(双人间宿舍每个月300,水电自理,食堂每餐12~15),上下班班车接送,美的给的工资可以生活的很舒服(对比格力的工资真搞笑)。 3、不同事业部不同岗位的校招薪资大家可以在offershow查阅;想了解更多的工作情况可以在脉脉或者牛客网看。 4、关于人才补贴。格力招聘的HR强调了珠海给的高额人才补贴,佛山的人才补贴本科500元/月,发放36个月,硕士更高一些。珠海的人才补贴是分两次发放,扣除个人所得税后两地的补贴差距不大,别被总额数量欺骗了。 5、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千个观众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觉得美的还不错是基于我自己在暑期的实习经历,所有的信息也是我自己的感受体验。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非常建议大家有时间有机会多多实习,真实的感受一下公司的氛围和工作的强度,以确定自己是否能适应公司。 最后祝各位找工作顺利,能拿到心仪的offer! 其他方面不清楚,单就员工待遇来说,美的吊打格力,这几年格力员工跳槽到美的的很多,格力留不住人才。 背景:2021年应届毕业生,硕士,参加美的美少年计划(暑期实习带转正),秋招同时获得格力offer,以下简单对比一下两家待遇 薪资:格力的薪资设定比较奇怪,三年会有五次调薪,格力转正薪资仅为美的转正薪资的70%,格力干满三年的薪资也才勉强与美的转正薪资持平。美的有2个月的年终奖,即一年14薪,格力HR没有明确说年终奖金额,只说按照公司业绩发(网传格力年终给自家商城积分) 福利:两家都有员工宿舍、班车、食堂、健身房等福利。食堂方面美的每天有16元,格力餐补每天6.5元(这点钱也就吃个早餐吧)。除此以外,美的每年8月有一个大假,7天左右并且有5k的补贴(今年实习放了9天),每天有下午茶。格力这边HR只说了一年有两套定制的工作服,其他福利没有交代。 工作强度:格力大小周休息,美的看事业部,我在的事业部是双休,其他事业部有大小周也有单休。加班两边应该都差不多,美的研发体系基本都是21点以后才走,格力加班每小时有15元的加班费。 其他:美的三个月转正考核,格力六个月。转正后美的每个月缴纳16%公积金(单边8%,总和16%),格力这边定额缴纳,网传是240+240 总体来说,两个企业的工作强度工作压力基本一样,但从薪资福利各方面来说美的完胜格力。我在实习的时候周边有不少从格力跳槽过来的,现在一对比原因很明显,董小姐埋怨竞争对手挖自己的员工也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过失,一个留不住人才的企业是不可能掌握核心技术的。 |
格力现在的情况到底有多糟糕?各位知道吗? 格力现在市值1830亿,而在三年前格力的市值曾经高达了5300多亿。三年时间格力的逐数下跌了多少?2/3!营收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格力营收的1550亿,而它的竞争对从美的是多少?2924亿!几乎是格力的两倍,已经把格力远远甩在后面了。为什么那么重视技术的格力销量反而越来越差呢? 这是因为格力的重视技术很大程度上是吹出来的。从两个点我们来证明一下。 第一,格力的工资非常低。格力的平均工资只有8000。超过一半的人工资在6000~8000。一个本科生进格力三年工资封顶只有8000。这里面还包含加班费。所以我完全想象不到一个重视技术的公司,完全不重视人才。 而同样重视技术的华为跟它形成了性别对比,华为员工平均收入年薪达到了75万,是格力的8倍。甚至给某些天才少年开出超过年薪200万的收入。这是格力员工完全无法想象的。 第二个格力的研发投入是很低的。格力2022年研发投入只有62亿。研发投入率只占到了3.3%。刚刚达到科技企业的及格线。而像被称之为主战场的小米,研发投入都达到了162亿,是格力的近三倍。可是董明珠天天喊着格力技术天下第一,技术到哪里去了? 不重视技术,不重视人才,格力产品却卖的很贵。同样1.5匹的空调,美的只卖2099,格力却卖2999。难怪销量越来越差。要不是董明珠天天在营销,格力连现在销量都不会有的。早就被一些的优秀国产给超越了。 |
正好前两天和一个做战略定位的老师交流,比较了美的和格力,看了这个内容的某些回答,又跑去调查了一下美的格力去年的年报。 证明老师所言非虚。 老师的话大意是说,美的的空调定位有问题,在垂直品类下面和格力对打,结果大部分都打不赢。开了很多产品线,但没有太多竞争优势。但空调品类产品的潜力巨大,与其和对手缠斗,不如找到新的切入点去突破。 我想这个和很多人的认知是不符合的,美的作为很大的企业,空调产品也很有名气,居然在别人眼中是落后者。 怎么说呢?不少知乎的朋友们只从自己的感受体验上来讨论问题,但是从经营企业的角度上来却是另一个故事。 所以我们看看数据吧。 格力的营业收入,总体来说低于美的,但是都是千亿级的企业,但是每股收益格力高。 格力的营收: |
![]() |
美的的营收 |
![]() |
|
![]() |
啥原因呢? 看年报我们就知道,格力的空调业务占总营收的81.33%,生活电器占据总营收不足2% |
![]() |
|
![]() |
而美的的空调营收总体营收的45.97%,从绝对的营业数据上也比格力低了220亿,这可不是个小数字,而美帝的洗衣机、小家电所占营业收入也超过了40%,我们可以了解到,美的在其他品类的电器销售也是很多的。 |
![]() |
还有一个重要数据不知道注意到了没,就是毛利率,美的空调的毛利率为30.56%,而格力空调的毛利率为38.54%,从整体的毛利率上,格力都领先了美的近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格力不光空调卖得好,同等价钱下,还比美的多赚了1/3。 美的格力有可比性吗?我觉得其实没有很多的,格力专注空调生产,而美的空调虽然份额是不小,但是他们的产品分布到了很多品类里面,所以我们从简单的财务数据就可以看出来,两个企业打法是不一样的,如果说空调PK,美的没有高人一等的策略,是不可能实现超车的。但如果比营收体量,那显然美的更胜一筹,但如果比较业务质量,美的又要输给格力了。 数据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格力由于专注空调业务,也依托技术的改进,赚到了更多的利润,而美的通过布局更多市场,获得了更高的营业收入。 我没有学过财务会计,公司也没上市,但是这些数据简单看看,可以了解不少东西,我也希望知乎的朋友们如果愿意参与讨论,可以多去找找资料,仔细比较,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
我的结论:格力生于忧患,美的可能死于安乐 家电业公司年报、一季报基本上都出来了,我是只看了格力和美的,大家都不太好,反映出家电行业寒冬依旧,冬风瑟瑟,作为反映行业的走向格力、美的,一季度一般般,道渠道状态一般,对业绩没什么预期。 之前格力已经业绩预告了收入和利润,利润率大幅下降,其实很少见的格力几乎采取了预告的底端数据,毫无惊喜。但是冷年来了,格力的机会又来了,格力这次会干挺掉很多企业。 由美的格力财报可以看出来,2019年又是一个新冷年,格力通常在新冷年推出新产品,价格较高,同时返利也较高,相对应在报表上就会出现高毛利率、高费用率。2018年上半年空调销售火爆,对渠道返利稳定,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7月行业骤然遇冷,销量下滑,格力在新冷年开盘降低毛利率,提高返利规模,让利渠道出货,维持产销均衡规模。如此的话在报表上应该出现毛利率下降,销售费用率上升。 格力通常是下半年毛利率高,因此,现在下半年内销毛利率不变,就等于是在降低出厂价向渠道让利,销售费用率也在提升,就是增加返利规模,为行业寒冬、来年的价格战做准备,这就是格力及其经销商的终极武器--淡季返利压货,终端渠道有充足的资源迎接最悲壮、惨烈的行业大战。 格力的返利有多牛逼,我举个例子: 格力开盘了~大家哗啦啦打款啊~结果开盘价格一下来~大家有点发蒙,平时卖3000的空调,这次要4000!公司就给大家说啊,你们必须按4000开~开了后面如果空调卖便宜了我们就给你补差啊~大家只好照办 格力让经销商亏本进货亏本卖货,经销商都能同意,这是为什么,就因为经销商相信格力承诺的返利一定会兑现。而且相信格力的空调一定能卖掉,董明珠选择为格力和经销商积累厚实的返利护城河,几百亿亿返利余额在危急时刻可以力挽狂澜。这是和美的的决定性差距。 美的不是没有压货,但是美的并没有像格力这么高的返利,比如2015年空调行业库存高企+夏天不热,行业进入低迷期,上半年美的空调强势出货所以能保持收入维持稳定,格力、海尔都有不小幅度的下降,毛利率方面也是美的遥遥领先。下半年即2016新冷年开盘渠道开战,格力开始发力,销售返利余额放缓增长让利于渠道,仅此而已,就把美的下半年出货额、毛利率、销售返利余额全部被格力干挺了。美的下半年的出货额是上半年的1/2,毛利率变化相比上半年减少6.2个百分点,因为美的降价出货,经销商手里的原有库存出现亏损,同时开始消耗过去积蓄的销售返利,导致经销商库存高企且亏损,只能是痛苦不堪。 格力之所以ROE高,有一个原因就是格力是全年都在满负荷造空调,全年的出厂销售量都是均衡状态,旺季卖的多造的多,淡季造的也多,卖的也多,而美的不一样,不能保持全年有一个稳定的输出。每一次行业的低估,格力凭借其产销均衡的优势,总能更进一步,持续强化渠道、供应链的护城河。 |
![]() |
今年格力一季度并没有增长,但是美的增长了十几个点了营收和微弱的利润,我之前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我在微博看到了一篇美的的文章才知道,美的从18年开始增加了直销的渠道,在京东天猫的销售额达到了400亿。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美的是赚大了,但是这也就有了另外一个问题,美的的成本是肯定比经销商低的,与自己的合伙人一起打价格战,是打算以后不再依靠经销商了吗?这就在破坏与经销商之间的感情,而且在冷年的时候打价格战,会导致美的的经销商出现大面积亏损,因为美的没有格力一样强大的返利系统——荣耀繁华的背面是美的潜在的地雷。 说到雷,可以说说格力和美的的对外扩张,美的买了东芝,买了库卡,两个表现其实并不好,特别是库卡,去年营收利润大跌,但是美的收购前签了合同七年不能插手经营,说实话啊,如果真的是好货别人会卖吗?反观格力,18年也是正式走上了扩张之路,18年买的我都数不清了 其中收购了晶弘电器(一家做冰箱的),为了收购他,甚至让格力多了五千万的商誉,董小姐最讨厌的商誉。虽然不及美的那么多亿,但是对我来说还是蛮意外的,12亿多五千万,其实说少也不少。多元化这一块我其实还是蛮担心的,毕竟董小姐眼光好像确实不怎么样,银隆有那么大窟窿没看出来,公司这块收购得让人好好把把关啊。 其实在营收构成上格力也有点说法 |
![]() |
格力无敌的,当然还是空调业务,但是只能装备和小家电确实已经有很大的规模了,虽然毛利率不济,但是量已经有了,自我是肯定能满足了。 这个其他业务,我原本也是不清楚的,直到在雪球看到一个叫“加班的会计”写的文章才知道,这是格力甲供产生的,甲方供应:格力上游的经销商生产原材料的厂商,他们更原始的材料是由格力供应的,打个比方,你新房装修,地板瓷砖这些由你来购买,其他精细的材料由装修工自带,那些地板瓷砖就称为甲供,目的是保证格力的产品质量。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格力原材料的质量高超,因为他的增速远远超过其他业务,上游的厂商,会选择格力提供的材料为其他公司服务。 综上,家电行业现在基本上就是格力与美的扳手腕,以前我买入格力的逻辑是这样的: 美的外销大概有三到四成,内销虽然大头,但是外销明显有巨大的量,市场普遍认为这是美的的优势,但是我认为这就是美的劣势的地方了,因为内销的毛利率能有30%但是外销美的格力都只有个位数的毛利率,这样能内销就不要外销了,比如格力,外销可能只有一成,即使不赚钱还是要大力发展,那么到底是布局,还是迫不得已的去外销呢?我认为是迫不得已,这就说明了,格力品质优于美的。当格力也去争取外销的时候,还有美的的空间吗? 现在我有了更新的观点:格力不仅产品强大,更在营销与策略上强于美的,格力不是一个沉迷于当前的公司,不搞价格战,重研发,谁都知道格力品质第一,而且很多公司挖了格力的墙角,但是也没有出现过第二个格力,这就是证明品质不是员工个人带出来的,而是公司培养的。旺季销售,淡季压货,让格力的产品成为行业的硬通货,和经销商实现共赢,而不是像美的一样短浅的为当前财报而做(主观揣摩,当然美的应该没有我说的这么差)。 格力始终都比美的享有更低的市盈率,似乎市场都不认为格力的业绩有可以增长,其实市场并没有认识到格力电器强大盈利能力的根本来源,从而质疑其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和投资的逻辑一样,人不是要在牛市赚钱,而是要努力不在熊市中死掉,每当行业的寒冬来临,格力强大的之处变会展现,格力与美的不同点就在于此:格力生于忧患,美的死于安乐。 |
![]() |
|
对财经热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价值事务所旗下的财经号 @通通有讲 本文是《价值事务所》的原创文章第767篇。文章仅记录《价值事务所》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在昨天的文章里,《价值事务所》给大家讲了格力电器近期的窘境,也在里面下了一个结论,那便是:格力未来虽然还有成长空间,空调天花板还很高,但他同美的的竞争已经走到了尽头。 虽然可能有人要说:美的这份半年报也跟坨屎一样,增收不增利,哪里好了? |
![]() |
确实,如果单看美的这份半年报,虽然比格力好,但也是大大低于资本的预期,营收增长是增长了,净利润连2019年的水平都没达到。 因此,近段时间格力虽然不停跌,美的却也没好到哪里去。 不过,如果大家一直关注《价值事务所》不难发现,这段时间,所长给大家剖析的半年报企业,消费公司几乎业绩都不佳,很多都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前不久讲的金龙鱼如此,今天要讲的美的更是如此,为什么呢? 答案是,上游原材料疯狂涨价,大豆价格翻了一倍,家电的关键,铜铝原材料也大幅度涨价(所以近期资本市场上,周期股翻天了~~)。 而这些基金的业绩考核决定,他们只能是三个月价投(绝大多数公募对研究员的考核是以季度推票表现为主),这都使得,他们忽视长期趋势而更注重短期事件。 不过无妨,正是短视的资本市场,才能给我等散户以战胜市场的机会,今天,所长给大家好好掰扯一下,美的这家公司。 01 价值事务所 美的的柔性供应链 昨天咱们讲了,格力近期的窘境,很大一部分要归结于其铁桶般的渠道以及淡季返利制度,这个制度可以让工厂不论在空调的淡季、旺季都能开足马力生产从而抹平销售季节周期。 但坏处就是,一旦有突发情况,就会造成库存积压。 尤其是,现在空调的销售季节属性正在逐渐淡化(电商造节、气候变化越发严峻使得一年用空调时间增加)。 太平盛世看不出来,一出幺蛾子,美的的柔性供应链优势便凸显了出来。 美的的供应链制度,业内称之为“T+3”,啥叫T+3呢?太专业大家应该不爱看,所长简单给大家讲讲,总之这个方法就是绕开各层代理经销商,直接汇总终端零售商的订单,使得工厂可以多批次、小批量柔性生产,快速响应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在同行们还是“原材料后周期”时,公司基本能做到“原材料同周期”。 举个例子,2015年的时候,洗衣机最关键的原料(塑料)大幅降价,小天鹅便开足马力生产,比同行多生产很多价格更便宜的洗衣机,于是,小天鹅挑起了价格战。 当年,整个洗衣机行业增速仅仅只有可怜巴巴的2.8%,就跟没增长一样,可小天鹅却斩获20%以上的增长还使得毛利与之前持平,把海尔大大的坑了一把。 嗯,这个剧本是不是很像2018年美的VS格力的情况?不清楚的朋友请回头看看昨天的文章。 美团的王兴曾经说过,冬天一定会来,各行各业的企业们要做的事就是,太平盛世好好修炼内功,等冬天来了瞬间发力干死对手。 因此,格力虽然是疫情方显疲态,但其实疫情只是其2019年业绩下滑的延续。 |
![]() |
所长猜,看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你都知道,格力不知道么?为啥格力不也转变成柔性供应链模式呢? 答案也在昨天的文章里,其实,将供应链变得更柔早就是格力内部的共识,但是,改革并不容易,因为他过去和经销商们绑得实在是太死了,很多时候,过去让你胜利的东西在未来可能是掣肘。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格力做直播,也不敢完全绕开线下,而是依托线下经销商给线上引流,再给后者用户专属二维码,直播价格会高于经销商进货价但低于线下门店价,最后再和大家一起分蛋糕。 02 价值事务所 美的的星辰大海 除了供应链更柔,不难看出,美的和格力本质上早已是两家不同的公司。 大家总能听说格力天花板,但却很难听谁说美的天花板,截止今年上半年,美的的消费电器收入基本和空调持平,海外更是贡献了42.55%的收入。 |
![]() |
与此同时,格力的收入依旧超73%来自空调,主要营收还是来自国内。 |
![]() |
正是多元化的产品布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建厂,超过四成的海外收入以及线上线下完美结合(线上收入贡献近三分之一),使得美的在疫情背景下几乎毫发无伤。 现在,美的又要进入新的领域了,今年二月,美的入主医疗器械企业——万东医疗。 03 价值事务所 写在最后 总体来看,美的是一家具备并购基因且善于整合的公司,通过T+3等机制不断提升内部效率,从未停止优化自身的步伐。 即便之前备受人质疑的库卡机器人,现在业绩也大幅改善,尤其在中国区的业务,那叫一个突飞猛进。本质还是因为,库卡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被美的收购后,一方面美的充分利用其产业优势打开中国市场,同时通过自身的数字化平台进行整合,聚焦行业应用从而吸引更多客户。 当短时的机构们因为其半年报不太好看纷纷追逐新能源、周期时,美的却接连大额回购自家股票。 |
![]() |
|
美的。 格力,兴也董小姐,衰也董小姐。 董小姐一步步把自己与格力划等号,捆绑在一起,无非为摆脱珠海国资的掣肘,实现个人控制私欲。 珠海国资退出前,股价被人为压低下跌近一年,就是便于某些人和某机构接转股权,实现控制权变更。 都说某些国企领导不遵守民主集中制,在企业拉帮结派,排除异己,作风霸道,大搞一言堂,可以不客气地讲,有董小姐在的格力难道不是比国企还国企? 真把自己当女皇了? 千亿上市公司的掌舵人,原本应该在国际上四处并购,不断扩大格力版图,真心做大做强中国制造,却成天抛头露面,发狠话四处怼人,不思进取。 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级别,就是看财报数据,而不是看你企业老总多么能说,镁光灯前出镜次数多少,也不是看你跟哪些大佬互相吹捧。 董小姐为什么要把自己跟格力捆绑? 因为格力这些年吃得都是朱江洪的老底子,董小姐个人视野格局及管理能力与格力千亿规模不匹配,驾驭不了,底下人不服和珠海国资不满意。 不仅掌舵能力不够,人品也不咋地,朱江洪人走茶凉的故事,二者心生嫌隙以致公共场合互相批评的新闻,以及格力官网的企业简介和品牌历程只字不提朱江洪,刻意抹去朱江洪,只浓墨重彩塑造董小姐的光辉形象,着重写2012年之后发展轨迹。瞧瞧吧。 |
格力电器最近十年从来没做过股权激励,管理层只有三位高管持有公司股票,美的集团每年都在做股权激励,有持股的高管十几位,两家公司近几年业绩和股价走势差距越来越大。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