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自然科学 -> 如何评价北京师范大学陈志新的社会科学概论课程? -> 正文阅读

[自然科学]如何评价北京师范大学陈志新的社会科学概论课程?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近日,一个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陈志新 社会科学概论 第01讲 序言》的长达50分钟的网课视频持续霸榜,其账号“陈志新bnu”一夜之间“涨粉”数万。 3…
哗众取宠,只是把每个学科简单介绍一下,这就算了,要命的是充斥着刻板印象,思维陈旧,像是活在一百年前,水平比维基百科还低。以第5讲为例,开头说“哲学是智慧的探索,指向未来,朝向远方……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把哲学吹得太高,而且这句话非常空洞。整个课程充满这样的空洞废话,或者非常偏激的一家之言,不是废话就是偏见,对深入学习这些学科有害无益。难以想象这是五六年准备出来的,花一个月浏览一下每个专业入门课程的内容都不至于是这么低劣的水平,这种人有教职完全是尸位素餐。
随手一写的答案破千赞了,诚惶诚恐。重读后发现,我最初对陈老师开课的看法可能不太妥当,故删掉,仅保留我对自己内心的解剖。
———以下是删改后的回答———
我特别欣赏
@水绿矾
的回答,Ta列举和分析了陈老师视频的典型弹幕和评论,尝试提出一个“学习成为现代新宗教”的观点。




由于我有收藏b站课程的习惯(实际上很少完整看完),因此对这类弹幕和评论实在太熟悉了,不仅在陈老师的视频上会出现,在以下老师的评论区更是不少:
温铁军、艾跃进、卢麒元、王德峰、杨立华、曾仕强、傅佩荣、倪海厦、戴锦华、戴建业、金一南、南怀谨、张至顺(排名不分先后)
我也尝试总结一下,这种“新宗教”在我身上的作用机制。
一句话解释:这种所谓“学习”/“在B站上大学”就是对浪费时间的负罪感的补偿。
当我打开b站时,我往往并非处于空闲状态,而是有任务在身,但不愿意去面对,比如:
马上要期末了,不愿意复习
马上要秋招了,不愿意改简历
上班活儿没干完,回到家不愿意打开电脑…
为了逃离这些复杂任务所带来的痛苦,我打开了手机,刷起了b站等休闲app,开始躺平、摆烂、拖延,自我麻痹。
但我内心深处明白,越拖延,时间就越紧张,于是刷b站的我就越焦虑。
此时,如果有一门课程映入眼帘,无论是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只要它不是一个娱乐向的内容,我就会点进去。
就算我没看完,就算我只是像朝圣一样进行“点开+收藏”的仪式,我也完成了自我欺骗:我没有浪费时间,我“学习”了。
我在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看着数量不断增长的收藏夹,仿佛我收藏的课程越多,门类越齐全,我就越有一种精神层次提升的虚幻崇高感。
直到某个时间点,或许是接到一个诈骗电话,或许是收到同事/同学/朋友的微信,或许是有陌生人敲门…
我虚幻的崇高感被打断,内心深处另一个声音响起:看这些管什么用!赶紧起床干活儿!
于是我朝圣完毕,从知识的殿堂回归凡尘俗世,开始做所谓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直到下一次拖延的机会来临…
这就是我对“知识是一种新宗教”这个观点的亲身体会的案例补充,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PS:本文只是尝试剖析作为亿万观众之一的我的心理状态。本人尊重上文提及的把课程视频放到网络上供网民学习的全部老师!
讨论得很热烈嘛,我来添点油。
楼上有人质疑,西方哲学为什么要从德国讲起?原因其实很简单:陈老师认为古希腊是不存在的,西方文明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而文艺复兴是在学习中国,所以中国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根。于是陈老师这门课的整个哲学部分基本上都在讲儒释道,西哲只是简单一笔带过。
我不建议各位真的去听课,2倍速也是浪费时间。实在想看笑话的同学可以用这个工具快速浏览一下字幕,如果找到其他笑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以下讲课原话转成文字附上,出自 社会科学概论 第05讲(1)哲学(上)
那么关于西方哲学,我们一谈西方哲学呢,尤其是十年二十年以前特别流行的观点,就是说:在中国夏商周以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明第一次辉煌爆发的时期,孔孟老庄那个时期,在西方呢,也有一个大致时间差不多的,就是古罗马古希腊那样一个文明,和中国的时间差不多,水平好像也很高,这好像是西方文明的开头。
那么后来,经过大量的考古,和大量的论证、判断,尤其是最近十年以来,最近五六年以来,在中国学术界——甚至不是中国学术界,是世界学术界——逐渐地认为:在西方,没有那样一个文明。我们有这个“伪史”啊,有这样一个概念。伪史,假的。
那么西方造假了,西方借助近现代他们整个社会的发达,在世界上拥有霸权,拥有话语的霸权、学术的霸权,发明了自己的辉煌历史,那么是没有那样一个东西的。
那么所以说呢,西方的文明的诞生,大约是从那个文艺复兴,这是真的。那么恰恰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呢,中国开始走下坡路。到1840年,清朝这是下坡路走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了。
可是中国的下坡路的开始一定不是1840年,一定是更早一点,大约是在西方文艺复兴,16xx年那个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恰恰是那个时候西方有文艺复兴。
那么文艺复兴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起点。当然我们说文艺复兴以后呢,整个西方率先爆发三次工业革命,引领整个世界的工业文明,甚至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引领了整个世界几百年。
那么这是我们的这个西方的文明,西方哲学。那么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是什么关系?你好好研究一下西方的文艺复兴,你看一看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说的话、写的书、写的文章。当年,虽然我们说中国开始走下坡路了,可是他们不认为中国走下坡路,因为他们太知道了,中国一路辉煌过来的,在全世界一直是遥遥领先的。
所以呢,你要注意他,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西方的著名人物,他们绝大多数极度地崇拜中国,把中国当成榜样来学习、膜拜。就如同我们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我们那么崇拜西方一样。外国的月亮?圆的!外国什么都好。
如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那么膜拜西方一样,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崇拜、膜拜中国。正因为这种崇拜和膜拜,他们做了一些改革,让社会变化,诞生了他们的文艺复兴。
当然你不能说后来还是受中国影响。文艺复兴是受中国影响的,但是你不能说三次工业革命也受中国的影响,这个好像就不符合事实了。那是西方独立地发展起来了非常发达的工业文明,让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像马克思也说过,这几百年以来的科技,简直是(过去)上千年也发展不出来的。
那么我们说,假如说我说的这个道理是对的,刚才我说的这些话是对的,(小声)假如啊。那我们说,西方文明的根子,西方哲学的根子,是中国哲学。因为文艺复兴它学的是中国,是受中国影响的,我们说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从根儿上有这样的关联关系。
免责声明:到这儿这个话题就讲完了,然后就开始讲别的话题。不用找反转,后面也没有反转。我挂着听完了这节课,陈老师就是这意思。
-
至于如何评价?我也懒得再叠甲了。这位老师绝对当得上“误人子弟”四个字,任何尊重都是多余的。
陈老师所讲授的哲学历史经济政治语言等每一门学科的课程,都有着大量不亚于伪史论的暴论。人的精力有限,他当然不可能充分了解所有这些学科,但他也不甘于像个学生一样默默学习,而是要以自己那套儒释道缝合马列再加上大量民族主义的四不像理论去解释每一门学科,还要把这些个人臆想出来的东西以“社科概论”的名义兜售给学生——
讲逻辑学,说中国古代的类比,“由天想到人,由人反推天” “这种推理关系是有效的,同时也是正确的”……讲伦理学,只字不提义务论后果论等伦理学理论,居然在讲仁义礼智信和君臣父子?讲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它不是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真理”“我们建设出来中华经济学,应该是超越西方的”讲语言学,“汉语是高级语言,英语是低级语言”,整节课就是语言学民科段子大集合讲人类学,“人类学的证据和实证十分稀少,注重体会理解,使得人类学的学术和实际意义不大”讲机器学习全程不知所云(可以理解,毕竟孔孟之道解释不了这个)
陈老师确实能教给学生一些东西,那就是作为反面教材提醒学生,对一门学科保持尊重,不要在对这门学科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妄想推翻无数前人的研究成果。
如果说这就是在名利场里写诗,那写的应该是后现代风格——突出一个抽象。
真的抽象。
目前看了一部分,老师饱含激情值得钦佩(褒义),而且他预判到了自己授课过程中必然会有漏洞(确实)。所以我从个人的知识储备出发,提出一些批评(善意的):
总体而言,老师没有首先介绍社会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科技革命等等),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引入,是专业入门的必备要素(而我看到第4集了他还没提到…)
其次,他个人的推荐书目过于侧重文学,且大多是中国经典文学(这些书你可以看,但我需要指出:它们跟社会科学没有关系)
我也预判一下:以目前的网络氛围来看,一定会有人对我的回答产生误解。因此,我先声明,这是一个真心邀请对社科感兴趣的朋友进入到这个领域的回答,不存在恶意拉踩的情况。我在下文也会推荐相应的书籍以及其他课程。
第1讲社会科学领域没有“真理”这样的概念。头脑中认定某种真理在指引人类发展进步→这样的理念在古典哲学中很流行,但在当代社科领域,不是哦
↑为了消除不必要的误解,我及时说明一下,这是马克思本人在近200年前就提出的,具体可以查看以下回答中“马克思哲学革命”部分↓
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的提法不妥?9 赞同 · 0 评论回答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老师前面几点讲得很好,但后来总结时说“社会科学有自己的规律”,这其实也不符合当代社科的自我定位,当代社科使用溯因推理(retroduction)法,不是去推出某种规律,而是去描述内在生成机制(可能我之后会再补充~)老师用建党时的决策来佐证“我们很看重社会科学”,这个例子用在这里反而是个减分项,因为实际上社科专业在后来被严重污名化,并中断了几十年
一些“吹毛求疵”(如果你只是对社科感兴趣,而不是去做研究,那可以忽略):
研究步骤方面,未必先构思假说,也可以基于经验研究,从中提炼出理论。老师展示的只是其中一种步骤,不是唯一的步骤心理学严格来讲不属于社会科学(精神分析学除外),目前最前沿的方向是“认知神经科学”,它已经跟生理学融合了(大量的生物/化学/医学术语,并且需要做实验)第2讲(如何读书)一上来就推荐经典著作,这不是一种“初学者友好”的方式。我更推荐从教科书读起,首先建立起对学科的整体印象和知识框架。比如,如果你对人类学感兴趣,那就选一本持续更新的、学术界认可度高的教科书(e.g.科塔克的《人类学》),随着时间变化不断在扩充、修订的教科书,而不是那种出了一版就定稿的老师推荐的史书都属于传统史学类,我就直说了:这类史学跟当代社会科学的视角和范式有冲突。如果你同时对历史和社科感兴趣,那我首推新史学著作(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然后可以补充世界史、人类史第4讲(马克思主义相关)原本以为要解读马克思的核心概念,但似乎是在进行形势分析……
↑如果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那同样是B站课程,我会更推荐王德峰老师的《马克思思想入门课》(侧重哲学部分)、孙中兴老师的《古典社会学》(侧重社会学部分)、许准老师的《21世纪重读资本论》(侧重经济学部分)
推荐的书目比较符合老师自身的时代经历,我只能说见仁见智吧。如果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研究感兴趣,我会首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也是我的前辈们纷纷推荐的),前者是古典社会学的代表作,后者是一本经验研究著作,可以一窥恩格斯当年的社会研究方法“宗教迷信”这个短语本身带有很浓厚的时代色彩,事实上这是两码事;马克思也没有反对宗教,马克思的原意是劝导人们不要将苦难寄托于宗教,而要进一步超越(Aufhebung),去实现现实的幸福 (Marx & Engels, 1970: 10)(注:“反对”和“超越”可不是同义词,在哲学/社会学当中是区分得很开的)把马克思和孔子放在一起比较,这个提法至少在学术上没有合理性……历史学角度就说不通(古希腊三贤和孔孟老庄的比较分析倒是有);社科角度而言,道家循环史观跟马克思主义倒是有一定兼容性
如果想在B站找一门大通识课,我推荐刘擎老师的《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和于海老师的《西方社会思想两千年》,可以理解为(人文社科)交叉学科的串讲;如果你对中国议题感兴趣,那研究较多的就是社会学和民族学,我推荐三联中读出品的《社会学看中国》(音频)
暂时就评到这里,见仁见智吧。至少在我看来,这位老师对社会科学的了解有点。。。不过他应该比较擅长传统文史;当然我也很欣赏他的热情。
这老师是图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所以这课近似于一个学科分类索引,迫真是一门课把二十多个学科都讲了一遍,虽然是以提炼问题的方式进行概览介绍,但实际对已经进入有关学科的人没什么帮助,而且在介绍学科时往往会加入自己的浪漫化偏见(这个专业的行会师傅往往因为在本专业感受不到意义或者被排挤就倾心于传统文化了,他们崇拜的对象包括通俗佛教智慧、波普尔、传统修身思想乃至郭继承,像这个老师就以浓厚的民族文化派风味儿支持伪史论),也不太适合做通识课,可能只对充满野蛮机械操作精神的图档(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身有一定作用。但现在图档(信息资源管理)的主流氛围是跪舔计算机和“数据”,课程内容普遍注水、没人关心究竟在学什么,而且往往凭着这种空洞的内容自认为高于他们要服务的各种学科(要知道在这个老师上大学的年代图档专业还普遍属于专科),所以真正让他们费精力了解各种学科是不可能的,这课开不出来的原因也就可以知晓了。
看到这种消息让人有两方面的难过,一是为这种老师,如果入一个正经学科,凭着这种热情也能做出点事情;另一方面是为b站网友,因为现在大学的网课在互联网还被看作稀罕物,所以哪怕看这种介绍二十多个学科的概论都很高兴感激,觉得自己学到了知识。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个专业是具体在学什么呢??www.zhihu.com/question/281879426/answer/2945225783?utm_psn=1756838847168831488
补充:“稀罕”这个词引起了一些争议,这里的标准似乎确实过严了,个人认为理想的状态是本硕博必修选修课程都每学期普遍录像并公开,目前b站上很多网课年代还是比较老了,一般都是介绍一些标准化的内容,不会提到比较新的学术动态或结合老师的研究方向往深讲,根据自己在学校的听课体验,当前b站上的网课就显得还不够充分。
如何评价北京师范大学陈志新在b站上传的社会科学概论课程??www.zhihu.com/question/650495390/answer/3448282017?utm_psn=1757419523182047232
另外正如这位答主所说,这件事更多暴露的其实是一种“稀罕”的心态,此概论引发的热度很大程度上都被折算成了“我在b站上大学的课啦”“向北师大的副教授问好”这一类仪式行为,说明很多人还没有习惯用平常心接受“文化人从大学下降到网络上”的事情,似乎觉得文化人在大学被排斥后流落到网上开课是一种对大众的恩赐,最好不要给文化人制造这种恩赐感,而是让他们把这种事也作为一种寻常的活动加以接受。更何况根据目前暴露出的信息,这人很像是在尸位素餐的专业感受不到意义或者被排挤,然后就到网上来输出自己结合传统文化搞的学科分类体系,所以你要清楚这种人输出的东西在性质上并不比网友和民科输出的东西更优越,至于b站想借这个机会捧新的学术带明星,只能说人们会发现这种因失意落魄倾心传统文化的倒霉文人所体现的“专业素养”根本毫无意义,他们没资格保持任何位置,还由于占着位置浪费生命需要被谴责。
诚如一位老人所说的那样,个人的奋斗一定要结合历史的。。。
咳咳,回来这个问题上来。截止目前陈老师已经有了111万粉丝以及近四百万的播放量,足以称作是一个轰动的网络事件了。而任何具有影响力的事件的发生,除了当事人的努力之外也要看到时代的条件。
诚然,副教授主动在教室“发传单”和靠自己录课的行动充分体现了当事人对于教学的热诚。但是使得这份热诚取得成功的因素都是社会性的:北师大的名牌大学光环使得课程有了水准上的背书+《社会科学概论》这个更加宽泛的主题能吸引广义上对社科感兴趣的观众+教务系统没有录入所引发的悲剧英雄的想象+目前因为过度内卷导致大学生选课的普遍功利化使得个人兴趣无从表达的环境……所有这些因素的聚合才能使得一个网络事件的产生,而且几乎是缺一不可。否则在b站上高质量的网课资源已经很丰富的条件下,这门上线仅几天的课程是很难突出重围的。
与此同时,当我们意识到这些更加宏观的因素之后,可供大家进一步思考的内容也多了起来。如何安排一个更好的选课环境使得大学生可以不必在意分数和绩点问题,而是凭着自己真正的兴趣选课?人文社科类的科普应该如何展开?如何鼓励高校的专业学者来从事这类面相大众的科普工作?以及普通公民所需要培养和学习的人文社科素养该是什么?希望这些问题在更广泛的讨论和参与中能有逐渐清晰的答案。
最后还是感谢陈老师的倔强和执着。
还没看内容
但我敢断言,如果大学里有什么课是开不了还得亲自拉人气的,不是就教的课有问题,就是教师自身素养有问题。
学生选课也是一个微缩的市场,学生要么是来求知的,要么是来求学分的。就我身边统计学的结论,什么“决策与判断”能满人,财务管理进阶这种偏会计学投资学专业都坐满一半,冷门文科选修抢手程度不会比某些热门理科差。更何况社科+概论这俩关键词放标题上就差告诉你我水中水给你送分来了,怎么可能冷门。
如果无法开课的原因真的是网传截图里“选课学生不足”,只怕这位陈老师早有恶名。
看完回来补充。
看到第三集恍然大悟,原来是伪史论,salute!
当初看到他的课程设置,我就知道此人连社会科学的门都没入。
如果你是个本科生,想泛泛了解社会科学研究什么,那我建议你读这本教材:


这本书的最新版是第18版,出版于2022年,是真正与时俱进的教材。与之前的版本相比,它重点更新的内容包括:
民主的局限性,以及作为备选项的中国政治;
新冠疫情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对特朗普任期的评估;
从特朗普到拜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
美国政府数万亿美元预算赤字的影响;
世界各地出现的民粹主义运动;
中国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挑战;
演化论的最新发展。
各章节的目录如下:
第一部分 导论
第1章 社会科学及其方法
第2章 人类的起源 (讨论古人类)
第3章 西方社会的起源 (基本就是西方历史)
第二部分 文化与个人
第4章 社会、文化与文化变迁
第5章 地理学、人口学、生态学与社会
第6章 技术与社会
第7章 心理学、社会与文化
第8章 越轨、犯罪与社会
第三部分 制度与社会
第9章 家庭
第10章 宗教
第11章 教育
第12章 社会经济分层
第13章 分层、少数群体与歧视
第四部分 政治与社会
第14章 政府的职能和形式
第15章 世界各国政府 (有一节专门讨论中国政府)
第16章 美国的民主政府
第五部分 经济与社会
第17章 经济活动的组织
第18章 经济、政府以及美国面临的经济挑战
第六部分 全球问题
第19章 国际政治关系
第20章 国际经济关系
第21章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学
第22章 国际机构与寻求和平
如果你是个研究生,对各门社会科学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想更进一步地钻研,那我建议你读这本书:


误人子弟










简单看了一下经济学相关的内容,ppt简陋,对当代经济学一无所知,自说自话。这种课能火令人失望至极
4.1更新:
鉴于有答主在这位老师的视频里发现了极其离谱的伪史论内容(当时我选择性看了一部分没注意到)。我在这里收回对这位老师工作的大部分正面评价。
如何评价北京师范大学陈志新在b站上传的社会科学概论课程??www.zhihu.com/question/650495390/answer/3450595589?utm_psn=1758286532111552513
我还记得去年12月的时候,我曾经听过北师大哲学系邀请Ursula Coope教授讲的关于亚里士多德论运动、时间与现在的讲座。
一面是北师大辛苦耕耘的古典学与古代哲学研究者,一面又是这种毫无尊重的伪史论骑脸输出,不得不令人感叹“大学之大”这句话的幽默意涵了。
现在想来,大学课堂里的一些知识之所以还有哪怕一点点所谓的“神圣性”,和老师的地位、头衔和资历完全无关,而取决于他对自己授课内容的尊重与了解。当这位老师把这种不负责任的、只言片语的论断发到课堂上的时候,最后也不过沦为韦伯所批判的出于自己的信仰自嗨的“讲坛神学”,为人笑耳。
原内容:
关于这个话题,相较于要评判这位老师与他的课程的质量,我对这个课程视频下面的评论所表现出的态度产生了相当大的兴趣。
在这里为了便于展开我的关注重点,我会先对于这位老师和他的课程说说我的看法。然后,我想试着预防性地回应一些我看来是疯癫的对我的批评。最后,我想从评论区的典型态度出发,谈谈我发现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一、关于这位老师和他的课程,我列举一些我所看到的问题:
大概看了一下这位老师课程里的哲学部分和逻辑学、伦理学部分,说实话有些让我迷惑。
首先,在提出负面意见之前,我在这里必须叠个甲。我并非要完全否定这位老师的努力。无论是从课程里文稿的准备、还是视频的录制和流利的讲述,都可以看出老师为这门他理想中的“导览”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可以看出他想通过这门课,试着描绘出他心目中的“社会科学”的完整图景,给学生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导览。这无疑是一个光是在脑子里设想就很艰巨的工作,而这位老师不仅想了,还拿出了一个(至少是他心目中的)“完整的作品”。底下也有BNU的同学分享了这位老师给学生悄悄递纸条,希望学生能听他的课的经历。这位老师从视频内外展现出来的,想要引导启迪学生的热情,还有他强大的毅力与执行力,都令人钦佩,这种品质在当今时代无疑是可贵的。
但,正是因为看到这位老师为他心中的理想付出了如此大的热情,我觉得首先要指出他的课程的缺陷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必须指出为什么我觉得这位老师在b站上的很多听众,他们在评论区展现出了很多有趣的现象,而这样的现象里包含了一些奇妙的态度。
关于这门课程的缺点,我想前面的答主
@cinder
君已经说得很好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0495390/answer/3447107426
我在这里再谈一下我的观点:
他在这门课中,似乎是想以一种概览目录式的方式把各个学科介绍一遍,试着给出主要的问题和推荐的著作,但是,就我所看过的哲学部分和逻辑学、伦理学部分来说,问题在于:
这些介绍往往是非常简要粗略的,而且掺杂了一种试图去整体性的把握“学科精神”的浪漫式的偏见。然而在许多门类的社会科学中,作为学科基础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往往是因各个学派的主张的差异而存在很大分歧的。因此这种“整体性”的把握,往往陷入一种我国学界几十年前就已经形成的陈旧范式与立场,而这种立场在国内很多大学的院系的通识入门教育中都已经被几乎彻彻底底抛弃了。
(例如,在视频第5讲《哲学(上)》中老师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作为主要参考,在同一个视频的后半段出现了非常经典的、对哲学阶级性与“物质与精神”两分问题的论述;对这些观念起源的指出以及对应的批评,知乎上已经说得很多了,可以自行搜索,这里举回答(99+ 封私信 / 80 条消息) 为什么我国中学的哲学教育这么失败? - 知乎 (zhihu.com)以供参考)
要么就是掺杂了某些名家的泛泛而谈(例如第5讲视频里冯友兰的四境界之类,但这些语录体的句子只能表现一种造作的态度的自白,而不能揭示哲学研究具体的问题是什么,这比看黑格尔或是罗素的书学哲学史还要糟糕得多——起码后者会更为具体地罗列作者觉得重要的观点)。
至于第7、8讲,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些现成讲义的杂糅。在这里先不谈具体内容是否准确,我首先就对课程的安排感到不解,为什么老师在进行概述的时候,居然试着要去讲解哲学史的内容?更离谱的是西哲是直接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作为导引和概论,依我所见,一个比较好的路径可能是在对学科进行大概的介绍后,举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和模块,然后在每个模块中介绍或者列举一些基本问题,试着让目标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但这位老师似乎是随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旨趣,尽可能在自己所了解的领域进行发挥,而没有顾及到学生能把握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结构布置和安排无疑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如果一个“概论”让学生在连续看完三四讲后,仍然对主干问题缺乏了解,而只是在被分割成几块互不关联的知识里面进行了一场头晕目眩的遨游,那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概论”是失败的。
至于对其他社会科学部分的内容的批评,下面的几位答主已经有所列举,就不再展开。
这样的课程作为“概论”,材料和范式都非常陈旧,而且结构上也存在任意发挥的因素。总之,我并不认为接触这样的概论是学习哲学、社会学或者其他学问的一个好的路径,我也并不会向任何有志于学习其中某些学问的人推荐这门课程。
二、回应可能出现的“高高在上”“恶意挑刺”的指责:
当看完上面的批评,或许有些朋友已经急不可耐地打算对我进行批判了。我设想了一种可能存在的批评(与这种类似的批评我已经在问题下面看到了,所以不必急着说我虚空打靶),如下:
看到下面有些高高在上的小资文人的嘴脸,我已经感到极度愤怒了。这位老师辛辛苦苦录制了这么长的课程视频,只为了一个单纯的目的——向大家传播知识。在这个互联网上学习资源极度贫乏的年代,在这样一个汲汲于功名利禄、极度浮躁的时代,这样一位‘在名利场写诗’的学者呕心沥血地启蒙大家,难道还应当批评指责吗?你们这些道貌岸然的所谓“专业人士”,站在道德高地上,鸡蛋里挑刺地试图抹杀这位老师的努力。你们只不过是想垄断对知识的占有,阻挠破坏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社会科学的热情。你们这么嫉妒这位老师,那你们有本事自己下来教教大家什么叫做“社会科学”。
那么,我在这里对这种批评展开回应:
这种回答预设了几个谬误的前提。
首先是搞得好像在互联网上,只有这位老师在向大家传授知识,只有这位老师是“真诚地向大众传道”一样。诚然,我前面赞扬过这位老师超乎常人的热情,这种热情甚至远远超过相当大一部分大学中的老师。但具有热情,不代表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授课方法,效果可以超过大学课程的录课。而很多社会科学学科的导论课、介绍课,甚至进阶专业课,都早已在b站上有过录像(例如,光是哲学导论,b站上就有好几所学校的不同版本;文化人类学的课,在b站上也有好几个视频;我甚至找到了讲授数学中很偏门分支的课程)。当一个人想要学习其中的某一门课程时,完全可以在几秒时间内搜索出一堆结果。谈何“资源匮乏”?又何以产生“这位老师在孤身奋战”的错觉呢?
其次让我感到反感的就是这个“在名利场写诗”的评价。关于这个概论到底算不算“诗”,看过前面第一部分包括其他回答对内容的批评后,大家可以自己定夺。这里面的“名利场”在我看来可能有几层意涵:一是“这个社会是陶醉功名、极度浮躁、厌弃知识的”,二是“其他的学者学人都沉溺于充满论文课题功名的学术名利场,以一种精英知识分子的傲慢处世,不愿意俯身向大众传道”。对于前者,我将留到稍后评价。而对于后者,就像是前面所说,那些其他在b站上授课录课的老师,那些把视频上传到各大网站的朋友,难道适用于这个评价吗?难道有人用言语或者肢体暴力,来阻拦你去学习社会学、人类学或者犯罪心理学吗?那些无数本各个学科领域导读、导论书的作者呢?仅因为片面的印象而无限地抬高自己所崇拜的偶像,把其他同行都贬斥为庸碌之辈,这种态度是非常无知而且傲慢的。
再次,这种批评充斥着对回答者的恶意揣测。这种通过把批评者拒斥为“用心险恶,时时刻刻想要谋害自己的敌人”来正当化自己的手段,只是一种对心理创伤的自动防卫机制,这样说的人不愿面对合理友善的批评,甚至不愿意倾听不同的观念和意见。这真的是你们所自诩的“热情地来学习”“有思考地吸收知识”的态度吗?还是说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宗教热忱?至于最后的“你行你上”的咒骂,我相信任何一个稍微上过网的人都不会为这种无理取闹所动摇,所以我不予评价。
三、学习、新宗教与赎罪券:
说到宗教热忱,我想在第三部分指出我自认为这篇回答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充满了我幼稚的论断与可能的暴论,也许论证会显得非常跳脱,但我觉得它能揭示出一种表面现象下病理性的核心问题。如果各位对这一部分有什么意见,我非常乐意在评论区就此展开探讨。
在第二部分我提到并反驳了一种可能的批评。就其本身而言,它的逻辑混乱,容易反驳。但我注意到,它反映出了对这位老师及其行为的一种宗教热忱,我认为,这种热忱和这位老师视频评论区下面许多人的态度根本上是一致的。那么我们首先以观看人数最多,弹幕和评论最多的第1讲为例,来看看这个视频的弹幕和评论区大概有哪些典型态度:
1、在视频的弹幕中,一些典型的现象是:
(1)第1讲的视频开始的时候,弹幕主要为“老师好”“感谢老师”“已经毕业,来看看”之类。
(2)在视频中间继续延续(1)中的废话式的问候内容
(3)对老师动作的点评,比如“看到老师站起来,我瞬间严肃了”“致敬”“全体起立”
(4)对老师外貌与学识的赞美,比如“老师好帅”“老师好有智慧啊”
(5)自我反省、安慰、加油与鼓励,比如“别骂了别骂了”“努力在听”“多听就听懂了”
(6)最后是对老师授课内容知识点的评价,但多以自我发散和抒发感叹为主,预测占比大概在20%左右,在很多部分可能更少。
2、视频下面的评论中,一些典型的评价是:
(1)对这位老师教学态度与热情的崇敬,
(2)对老师愿意推动人文社科普及的赞美,对他遵循学校校训精神的敬意
(3)认为老师的教学“没有繁琐的任务作业考试,体现了学科最纯粹的本质”,
(4)对这位老师的作品“淹没在流量视频浪潮”中的不平与惋惜,
(5)认为这位老师的视频“让自己在资源匮乏的前提下重新找到了学习人文社科的热情”,“打开了他们的视野”,“总算是上大学了”
(6)这种是(5)的变体,抒发自己求学的经历,对北京师范大学的崇拜等等,最后总结为对老师的赞美。
(7)记录自己的听课笔记,我大概看了下内容,大多是知识点的整理摘抄,这种也比较少,大概二三十条评论里才能看到一条。
在浏览搜集了这些典型的评论和弹幕后,我并不是想指出它们的虚伪或者言不由衷,我由衷地相信每一个发出这些评论的观众朋友都是真诚而且热情的。但是,恰恰是这种热忱格外值得注意。要弄清楚这种热忱导向的是什么,才可以进一步从它们的导向中推断它们产生的原因。
首先,当留心上面所列举的典型弹幕和评论:它们要么是在编织一种让人沉醉、兴奋和感动的神圣氛围,好像进入了这种氛围,自己就得到了某种净化一样,要么就是像在忏悔室中忏悔般,痛陈自己脱离了学习后的种种迷惘罪过,最后转向对“学习”的皈依和对“懒惰无知”的悔改。认真记笔记或者回应上课内容的回复寥寥无几,而且我也疑心这种回应和笔记和我在大学课堂上听水课时为了保持不犯困抄下的ppt有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在这里,“学习”成了纯然外在的、仪式性的东西,它们首先为的是补救自己某种空虚和愧疚感。如果自己无需补救,那么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极大的荣光与鼓舞。这些观众的行为,看上去就好像只要自己接受了这个视频的洗礼,自己就被赦免了某种罪过,自己就能归于这位老师的某种荣光之下。
观看这个老师的视频,假装或真心相信自己在这个视频下面度过了有意义的几个小时,就像是考前在学校的科学家雕像上放水果,就像是明天有大事情时慢条斯理刻意洗个澡以示清净身心,就像是在做题失利时通过刻意节制欲望、惩罚肉体、一厢情愿地硬背罚抄来表示诚恳,这种仪式性的经验中包含的种种愧疚、渴求、神圣体验、自我暗示,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感受与经历。与它们类似的事情,已经在很多地方的中学教育中无数次地发生过。
我相信绝大部分观众点进这个视频,完全是出于偶然或者对它的好奇,即所谓“慕名而来”。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来之前并不预先强烈设定着自己要学习某种专门技能的目的(先不论这个视频的质量能不能支撑起这种欲求),我很难想象一个观众会真心地因为“我非常渴望学习社会科学”点进这个视频(一个深思熟虑或者长期怀有这种渴望的人更可能去看一本导论书,这样的书就和前面提到的网课资源一样俯拾皆是)。
我们无需像早期基督教会围绕着再洗礼能不能赦免人的罪过而引发的激烈争辩那样,去讨论这种“感化”能不能驱使人采取某种切实的行动。至少在我看来,这样一种行动本身直接指向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与对应的学习行动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所象征的崇高地位”。换句话说,他们在实质上,不是因为学到知识本身而感到神圣,而是因为“这种学习知识的行为似乎能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评价”而感到神圣,即使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也因此,这里最重要的是“赞美老师的仁人之心”“对自己远离了陶醉功名、极度浮躁、厌弃知识的社会的窃喜”“对自己平时刷多了短视频的补救”“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很感动”,这些话绝非我臆造原创,都是我从评论区摘抄来的。
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中,知识所构建的崇高感与真正的知识被混淆了,就像在我上面提到的体罚惩戒中“学习”与“相信自己正在学习的仪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心的体验”被混淆了一样。仪式、神圣感与实质(如果存在一个切切实实能描述的实质,诸如“学习的实质”的话)的混淆,构成了这里被崇拜的“新宗教”的核心。
所以说,这个课程的绝大部分观众,并非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匮乏而不能发现这位老师授课结构与内容的谬误,而是他们抢先一步,在进入“学习”以前就沉醉于“学习的仪式”之中,从而根本上抹杀了学习与反向的批评反思的可能性。
这位老师只是偶然地并且无意识地成为了一场祭仪浪潮的中枢与核心,他——虽然我对课程的内容有过批评,但我在这里再次表达对他人格的赞美与敬意——慷慨地通过免费授课,公开传播的形式,来实现自己心中作为学人的愿望。但在这场仪式中,这种淳朴的慷慨无非成为了免费发放的赎罪券。
但这样的宗教是头一次产生吗?如果这样的“新宗教”比比皆是,那么赎罪券总是免费的吗?
我不止一次地在B站,知乎上看到过那些针对高中生兜售焦虑的“高考大神”,他们总是说着“离高考70天,你再不醒悟就完蛋了”“带你揭露高考数学的核心秘密”“这篇文章/这个视频,能拯救你的高考”之类的话。从经济的角度考量,他们是在做稳赚不赔的生意。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利用了我刚才提到的,仪式与实质的混淆产生的一系列焦虑(本质上类似于“我学习不好是不是因为不够虔诚”),从而高价兜售自己的赎罪券,甚至进一步地在信众之间兜售不安感、“唯一的得救之道”以及个人崇拜。
这样怀着赤裸的盈利目的而来的“新宗教”比这次偶然的爆火事件要更加广泛、更加危险。我希望它们或者它们的同谋,能引起我们的一点警惕。
我去看了语言学的那个部分-第十七讲(2),不是我泼冷水,很多观点恕我难以苟同。尤其是在汉语英语的比较以及所谓高级语言低级语言之类。
我本以为的概论这种会介绍例如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各个细分分支的划分,或者哪怕介绍稍微深一点语言学和计算机,生物学,社会学等等方向的交叉学科,计算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之类的。讲的有些东西偏向语言哲学的话,那可以稍微提一下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Sprachspiel)这种作为引入也好。或者能扯到韩派和乔派的争鸣也行啊。没想到后面的绝大部分在大谈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并且得出了一些相对比较“民科”的结论:汉语是高级语言,英语是低级语言。
在大家目前主要精力都在发文章搞项目的大背景下,授课激情是非常非常值得学习的,但是深究授课内容的话难免会有误人子弟之嫌。
昨晚和学数学的朋友聊天,突然想起来陈老师所讲的高级低级语言是不是想说高语境High-Context和低语境Low-Context啊?那这玩意又扯到跨文化交际了,也不是语言学。
道歉,语用学提到了,他给划分在高校开设的课程里,他那个分类也非常奇怪,可以按照研究对象分类,为啥要用开不开课,不理解。
至于他说那个汉语没有框架结构,我依稀记得我导师给我提过一嘴汉语也是有人做配价语法(Valency Theory)相关的研究来支持框架结构的,当然汉语语言学属于我不了解的领域,我就不瞎说了。
都提到索绪尔了最最基本的所指和能指这样的基本概念讲一下也好,结果展示出来一个反对神话索绪尔的一页纸。
个人觉得,如果讲语言学概论,非要在念完一堆概念过后举个例子来讨论,搞这种比较不如语用学合适(比如那个给我盐的经典语用学例子,或者格莱斯的量、质、相关和方式),也可以说学习语用学有助于听懂男女朋友的话(此处狗头)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此外,这种概论类型的课程一般在德国大学是用Ringvorlesung的形式来搞的,每一个细分分支的授课人都是相应的讲席教授(本校负责这个专业方向最权威的人,一般是W3-Professor,也就是德国教授体系的最高等级。),一般不存在胡说八道的可能。


看到这个,我仿佛被盖伦的大宝剑Q中了。
修改了一下错别字,抱歉。
评论不是我删的哈,我这只能看到“该内容被删除”。
如果真的备课五六年就这个成果,以我看了第一讲的质量来看,那确实,北师大教务处或者政府管理学院的决策很明智,这种课确实不该开,这质量不配给北师大的同学开。以及我可以合理质疑他是否能够胜任自己这份工作,因为五六年才备出这样的第一课,这水平着实堪忧。第一课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时候同学还可以退课换课,第一课是抓住学生眼球保证课能开好的第一关。
我也在北师大政府管理学院呆过,北师大政管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和谐的地方(排除某S姓教授当年搞的事),可以说在北师大的三年是我学生时代最满意的三年,领导班子和行政班子横向对比质量都不错。只是我在的那几年这位老师碰巧在珠海校区,所以我没见过也没听过他。他试图展示社会科学的全景,但以现在社会科学体系之庞大,一个人要讲好这么个导论式的东西可以说难于登天,再加上他个人私货的比例实在有点偏高,只能说他的尝试值得鼓励,但效果也许远不及预期。与其说导论,不如说传教。
通识课其实要求不高,教学大纲过得去,没啥太离谱问题,排课排得过来,新课试讲时候别太离谱,然后学生们愿意选,就能开。如果没有通过,那一定是这门课有问题,但他从头到尾没说明过到底是谁无理卡他,我不信他要真觉得自己受委屈,能这么久不说出来。如果是有理有据卡他,那么他后面这些手段起初可能是觉得“备课不开亏了“,后面就完全是炒作了,想用自己当网红来反过来威胁学院和学校教务处。
大学老师到了一定年龄,如果争取更高的学术界地位无望,很容易就会去打当网红的主意。你别看网红大学老师不多,其实更多的是想炒没炒起来的,不管是炒作团队不行还是自己人不行还是什么不行,反正没炒起来。你别高看这群知识分子的心理,人都喜欢名利。像这位老师就是成功炒作了,利用大家都喜欢“高手被打压受委屈,自甘清贫为大众贡献”的心理,给自己贴金。只能说,学术界虽然黑暗一大堆,但如果你真有旷世奇才,绝大多数时候也是会被认可的,就算被打压受委屈别人心里也有杆秤,不太会存在很多没读过多少正经书的人臆想的那种东西。
我只能说,不要被某些名校光环和所谓很符合想象的理想知识分子形象欺骗,这群人也许正是你最厌恶的那种凭借时代机遇上位,然后尸位素餐甚至胡言乱语伪装成一副被欺负受打压怀才不遇形象的那种人。
很多东西,不是因为你所谓“倔强坚持甘于清贫”就可以把错误的,纰漏的,不足的都抹掉。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那就是要尽力把更好的东西教下去,把有争议的东西尽可能覆盖到,摆出来说明白,底线是不能凭个人好恶颠倒是非,选择屏蔽。行为世范的话,您觉得您这种哗众取宠的网红炒作把戏应该成为北师大学生的模范吗?
另外如果有些人真觉得有个头衔看着比较厉害的人能给自己随便讲点错误的东西都意义重大,那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你们只是想通过听一个”据说很厉害的被打压的人的免费课”打个卡来刷点存在感,至多背几个意义不明的词语而已。
我本人是理工科毕业,电气自动化方向,从事相关工程工作。
因为自己并不是做学术方面工作的,所以本没能力再这个问题下评价,但是在别人推荐后看了下这位老师的授课,觉得还是不吐不快。
别的科目先不谈,只针对理工科内容来说,作为一个通识类科普的授课,仅仅是浅显也就罢了,顶多是没能做到深入浅出,但是对物理学的形容连神学都扯上了,说大部分物理学家都会有宗教信仰,弹幕一堆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也太过分了。这位老师对理工科的介绍里面充斥着“浪漫主义情怀”,不仅没能系统性的讲解物理学的演变,也没能系统性的介绍物理学结构,只是泛泛而论还给物理学泼脏水。这样的课我是校领导我越绝对不会批准授课,纯纯的误人子弟!!!
另外顺便看了下经济学的课程,我曾经通过自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了解过一些浅显的经济学,而这位老师推荐的书目,首当其冲的居然还是资本论和国富论,前者其实我个人认为算是一种学说并不能作为单独的学习材料,同时我私认为前者的时代局限性很大,后者也太落后了,基本等同于推荐心理学初学者去学佛洛依德。
套用其他答主的一句话:
陈志新老师推荐的书目,偏中偏典偏传统偏硬。
哲学那节我没看,据说还是西方伪史论者,我对这位陈讲师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但是我实在不敢想象这是一位985院校讲师的水平。
总的来说,这位老师的精神可嘉,但是我个人认为他的学识水平就社科这个范畴来说有些落后且狭隘,对于没有足够社科基础的人来说不算是优秀的课程,甚至严重的误人子弟。
北师大不给他开课,说明北师大管教学的部门,心里还是有数的。
ps:北师大作为师范大学,历来是重视教学的。大家要是真想看看什么叫教课水平高,可以在B站关注侯树栋老师。
备课五六年就这个水平,但是却不需要面对飞升疾走。
我又听了一下陈老师的课,除了麻就是麻——但这位陈志新老师并非一无是处,怎么说呢,我的收藏夹把他放到了ASMR睡前催眠区,效果真的拔群,我昨晚听了不到十分钟就睡着了,睡眠质量可以说是非常好。
我还是那个观点,另一位陈老师讲师那么多年了,依然开的课堂堂爆满,还是要反思一下。
对,我说的就是武汉大学的陈铭老师。
陈铭老师的课我听过很多次,当然不是在现场,而是有同学在课上的录屏,就放B站了。尽管录制画质非常渣,但听课效果确实很好。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北京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教务处还是有点子水平的,不会因为你的职称、论文、外界舆论就给你开课或者是不开课,而是只看课堂效果获得学生好评、课程内容是否扎实可靠。
上过大学的人都应该知道,这种连公选课都开不起来的,要不就是课程内容逆天要不就是老师本人逆天……公选课开不起来就是纯纯的哈耶克的大手来教老师应该怎么备课上课了。
先抛开陈副教授涉及“伪史论”的内容不谈,就单论历史学部分的这几节课内容就属于超级大淼课了,我以为“社会科学概论”这门课之下的历史学会简要的讲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之类的,应该是以“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历史学,结果硬是被上成了中国古代史概述,还属于讲得支离破碎的那种。
真的,强烈建议陈副教授在伪史论这条道路上继续发展吧,下学期就开课“西方历史辨伪”,考勤松点平时分多给点,至少来观猴的学生是绝对不会少于二十位的……当然,以北师大的文史水平,教务但凡脑子正常都不会让这课能开起来。
又看了语言学部分,发现更是寄,一个讲语言学的课给我扯了大半天的汉字
同时还发现了一名老朋友


前排解释一下,老师不是因为选课人数不够而没开成课的,具体原因如图。


虽然陈老师的确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正常开课,但是仅就网上呈现出来的课程内容来说,问题还是挺大的。这里我就不说别的领域里,就说他对文学艺术这个方向的介绍,感性的成分过重了。如他在提到文学的功能时说:






文学当然有这些功能,对文学艺术的介绍也可以有感性的成分,但是既然名为“社会科学”,重要的还是从科学的角度介绍各学科的发展史和大体情况。这些内容与其说是“社会科学”的范畴,不如说是陈老师基于自己对文学的理解产生的一些感性认识。这些认识本身也没有错,但这与一些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对文学的理解并无太大区别。
其他学科方面,我想对熟悉的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陈老师的讲解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过,由于这些学科研究对象的感性成分相对没那么重,所以问题暴露的也没多么明显。
陈老师说自己为这个课程备课五六年,那我只能说这备课五六年的效率实在是不高。即便只把每个专业的入门概览性的著作看一遍,也不会对学科认知出现这么大的偏差。
不过,也应该承认,在当下中国普遍看重理工类教育的大背景下,系统性的社会科学内容的确是非常缺失的,这个课程能被很多人追捧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是,陈老师的课程受到欢迎,未必是因为他的课程多么优秀,而是他的行为恰好被放进了网络舆论的焦点之中,这种网红化的传播与课程质量并无关系。假如没有这段时间的媒体关注,纯靠内容,这个课程无疑是会被淹没在互联网海洋里的。
如果一个人真的对社会科学的内容感兴趣,我个人的建议,还是直接把各个个学科里著名学者撰写的概览性著作看一看。社会科学这个东西不必贪多,先从自己感兴趣的看起就可以。比如,你对社会学感兴趣,那就看社会学的内容,对历史学感兴趣,那就看历史学方面的著作。顺着自己的兴趣慢慢展开,收获也会更大。
陈老师的专业既然是图书档案学,与其介泛泛介绍这些自己并不熟悉的专业,还不如从自己熟悉的专业内容去讲一讲相关内容。
如果有些人真可以从陈老师的课程出发,主动去学习专业相关的内容,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只是,现实中可能真如此做的人,或许连十之一二也没有。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自然科学 最新文章
海南一村民被眼镜王蛇咬死,多名消防员和村
有哪些不起眼的牢底坐穿兽?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可为什么粮食产量不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2024国家科技三大奖颗粒无
假如航母被蓝鲸全速前进撞一下会怎么样?
你见过最狠的SCI评论是什么?
你在实验室最惊险的瞬间是什么?
牛顿生活在中国,会有什么成就?
虎鲸为什么不吃人?
数学为什么这么可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03 13:53:06  更:2024-04-03 13:54:38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