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自然科学 -> 中国科研的问题在哪里? -> 正文阅读

[自然科学]中国科研的问题在哪里?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都说中国人聪明,可是为什么中国的牛逼科学家相对欧美来说少好多?好不容易有了几个拿诺奖的华人,还是在海外呆了多年的外籍华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创新就像拉粑粑,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法预见性。也就是说,不知道谁走到哪里会有感觉,谁也说不好。
任何让你在规定的年限必须拉多少粑粑,或者让你自己承诺未来三年拉多少粑粑,或者组织大家聚在一起拉粑粑,都是不切实际的。
真正有用的,是让大家都吃饱,把路边的厕所修好,维护的干干净净。等谁有粑粑的时候,就近就有干净的坑位。这样一来,每个厕所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粑粑产生,才能多点开花。
而不是把食物都集中给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期待他能够拉出改变世界的粑粑,然后普通的科研人员饿的皮包骨头,又责怪他们拉不出来。
虽然现在总的食物不够,但不能让他们在饿死的边缘徘徊,哪怕你给他们一点,他们也有力气去寻找新的奶酪。
否则,一旦有一个人被逼急了收集了点狗屎假装自己拉了很多,换来了更多的食物并且没有被发现或者惩罚微乎其微,那必将导致狗屎的不够用。
到了那会儿,即便来了真的很能拉的人,也只能看着堆积如山的狗屎望而兴叹。
行业相关,来聊上一嘴
其实我也不知道算不算问题,因为整体的风气是方方面面各种复杂的因素的综合体现,而且我也确实想不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或者说国内的科研模式如果能够切换成另一种,到底是好是坏真的也犹未可知。
起始中国科研在近几年的发展速度,相信很多朋友都是有目共睹的。要知道建国初期我们的科研体系是个什么情况,而现在的又是什么情况。


当然,我知道很多朋友要说,国内每年发那么多论文,大部分都是灌水,数据造假钟灾区什么的,可以,也不多说什么,咱就除以2可以吧,成果依旧瞩目~
如果这个也不算,经常看文献的朋友,应该隔三差五在各类顶刊上也能刷到来自我国科研团队的成果吧。比如,就现在把,我进Cell主刊的首页,一看这全是中文名的,基本八九不离十,点进去一看,果然,中山大学的团队,Science, Nature的情况也都差不多的,所以,进步是事实,这点没发黑,不管是不是什么所谓的资源砸出来的,那就是发现甚至解决了一些全球尖端的科学问题。


那要说国内科研的问题呢,我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至上而下。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本来一直做A物种的,突然作为通讯作者发了一篇C物种的论文。甚至还有跨领域的全才.....
因为整个体系就是: 向上爬——更好的资源——成果——支撑向上爬 这么一个闭环,而且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大背景下,就导致你不仅要向上爬,还得快速向上爬。这就让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长期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急功近利的心态就会越来越凸显。
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帽子层出不穷,我看着都晕,而且好多都有年龄限制。连科研人员自己都觉得头大。


这种情况下,能不浮躁吗,我随便截两个聊天记录你们感受下




所以,总体来说目前的这种大氛围,一定程度上,也有近年来人才端供续平衡失调的贡献。
而环境这个东西,个体太渺小了,你只能融入,或者逃离。这一点我感觉是很明显的,对比我之前研究所同事在读博时和现在的状态,还是很有感触的。可是又有什么更好的改革措施吗?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长线思考的一个问题,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家拿诺奖,我并不认为主要因素在此。
我只是觉得,或许未来中国的科研资源可以再进一步的平衡一些,像那些只想要潜心做自己感兴趣方向的科研人员倾斜一些。
记得读博时,大学里有一个做衣藻的课题组,老板是个50出头的女教授,她的组因为没有更多的经费,基本在20年的时间里,都一直维持着2个博士,一个博后的架构。实验条件比起我们研究所来,那自然也是差远了,但也不妨碍她们每隔2,3年也能发表一篇很高水平的论文,而且他们组里工作氛围也确实比较惬意。
一句话,一个知识需求密度最高的行业,赶上了五千年来知识最受冷落的年代,哪哪都是问题。
这种情况恐怕只有秦始皇焚书坑儒那短暂的时期可比。就算五胡乱华时,世家大儒也被胡人奉为上宾,科举制亦是在北魏开始萌芽。
五千年来,知识分子第一次被一个社会整体当成社畜来对待,科研和搬砖等同,哪怕最保守的明清时,都不曾有过。儒林外史哪怕将读书人写得再不堪,也无非是酸一旦考中,就意味着阶级跃迁的事实。
现在哪怕所谓人中龙凤,清华北大又如何,在森严的科研秩序面前,终究还是一个科研狗。非升即走,一辈子忙不完的各种考核、各种评价,年轻时被学阀压,年长时被后辈卷。回头一看工资条,还不如搬砖。
现在这个社会对人的评价体系里面,知识被摆在根本看不见的位置。权力、财富、关系、颜值,十年寒窗不如三代经商。
永远别在吃不上饭的时候才想起来忘了种地。社会经济结构需要升级了,才想起来应该重视科研。就像芯片卡脖子了才想起还有一个半导体行业应该资助,却不知半导体物理专业几十年前就被砍掉了,人才断档二十年。
知识的特点是要养班子,而不是后补偿。古人都知道不能临渊结网的道理,现代绝大多数人却不明白。因为知识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它不像颜值,不行了动动刀还能抢救,知识就没法速成。不是说你今天一个大项目发下来,明天就凭空冒出一大群懂什么是半导体物理的人,太天真了。
我们现在的科研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没成之前没人理你,等你做成了才加倍补偿。这种模式适合赌性较强的行业,但不适合科研。科研不是运动比赛,不能只奖励成功者。1个成功者的背后是99个失败者帮他把错的路都趟过了。只奖励成功者,你就找不到那99个失败者,都是十年寒窗辛苦攻读,谁天生想当背景板啊。而没有他们,也就不会有成功者。
所以科研不能按成功学那一套办。这也是现在知识受冷落的原因,因为从每个人上学第一天起,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只关心冠军是谁的慕强思想,对失败者毫不宽容。
有一个人成功了,就在他身上拼命加码。就像OpenAI成功以前没人会投,一旦成功,全国上百个项目一夜之间都出来了。这样的社会模式下,哪有可能孕育出自己的OpenAI。
无论古今中外都知道要养士,用整个社会的剩余资源,不计得失地养一批仰望星空的闲人,他们构成了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主要源动力。
“老师”哪怕在战争年代都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职业。现在,人人都是老师,连脱衣女郎都是老师。老师是被解构得最彻底的一个词,它彻彻底底成了一门生意。
而真正的教师职业,收入低下,很多下面的中小学老师,不搞点副业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在整个社会的鄙视链中位于底层,在相亲市场里一无是处。老婆都讨不到,还教什么书啊,谁还愿意精进自己的知识水平。
这样的情绪无一例外会传递给他们的学生,并且一路传导到整个科研队伍,甚至整个社会。以前我们说到某个大家时,他都会时常提及自己的启蒙老师对他影响多么多么深远,现在还有吗?
互联网自媒体,强化了这根鄙视链条。很多中学都没学明白的,看几天小视频,就敢吹自己懂前沿科技。这种错觉导致浅层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廉价,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幻觉,仿佛不需要什么深层的知识,直到被迎头痛击也未必能醒悟。
于是,科技与狠活成了贬义词,社会不断呈现返祖态势,科技发展本身成了伪需求,被不断污名化。对科学祛魅的过程,让知识受冷落的程度日益加深,负向飞轮开始加速旋转。
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强调本科生搞科研,甚至高中就开始搞科研。我见过太多,尤其生化环材专业,真希望大学生进校第一天就进组洗烧杯。科研真的成了一场行为艺术。
管理者也很头疼。你让我养士,我每年也投了不少钱,很多都是其它地方省出来的。我也没什么过分要求,这么大个科研队伍,做出一两项原创成果出来,让我有点面子总是应该的吧?结果一卡脖子全翻白眼, 一开源全都满血复活。
从历史经验看,知识分子团体本身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但这得建立在不能有外部干预的前提下。像现在这种帽子满天飞的外部环境,你如何指望它能自我净化、自我修复啊?
所以我一直都是那六个字,钱给够、别添乱。
没有制约的权力会造成对人极度的压榨…
一个刚进学术圈的年轻人告诉我:和学术圈的前辈打交道总是很难,我不得不学会把握尺度。ta说,ta通过自我控制,让自己不要过于漂亮、过于聪明、过于好强、过于刻薄、过于痴情、过于急切、过于独立、过于慷慨、过于霸道或过于客气。一个“过度”的年轻人会引起前辈的激烈反应,而且还会激起其他年轻人的敌意,大家不得不每天争夺前辈留下的一点点资源。相反,前辈的“过度”会让人钦佩,让他们获得领袖的地位。造成的结果是,年轻人的力量不仅遭到了抑制,为了息事宁人,年轻人也会自我抑制。即便到了新时代,年轻人还是不能真正做自己,仍然不能完全属于他们自己。年轻人的缺点、恶意和罪行,年轻人的品质、乐趣,甚至语言,都顺应前辈的等级体系。年轻人得到惩罚或赞扬,都是根据不怎么属于年轻人自己的准则,只会使年轻人身心俱疲。在这种处境下,年轻人很容易引起别人和自己的厌烦。我们应通过一种独立的力量,来展示真实的自已。出于不同的原因,所有年轻人都让我觉得亲近,无论是恶心的还是良善的,我在ta们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能人们有时会这样问我,你认识的恶心人中,难道就没一个年轻人的?当然有啊,这种年轻人在学术圈很常见,可我仍然会坚定站在ta们这边。
PS:我不愿建立一种让自己处于从属地位的关系,让我不得不承受一种权力。那个沉默不语的人权力很大,而你却要说很多,他会向你提出一连串问题,却从不会真正回答你的问题。他会向你隐藏了他的冲动,而你却要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透露出你内心深处的东西。他用从未明确说出的承诺绑定你,即使你的痛苦不会消失,但这些痛苦早晚也会变得可以忍受。我不习惯屈服于任何权力,不管这种权力是大还是小。
问题是一群想升官发财的读书人希望靠做科研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1. 倚老卖老,不把底下的人当人看!
2. 形式主义严重,又没有什么用,真正落地的东西很少。
3. 唯论文论,虽然已经实行破“五唯”,但是还是避免不了唯论文论!
4. 科研经费投入很多,但是产出低,而且还有很多骗经费的,真正做科研的人太少了!
5. 追求热点,快速发文,都想走捷径,最大程度的为自己争取利益!没有认真的去做科研!
我是@小林学长,分享有用的知识~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问题就在于太重视科研了。科技这东西就跟lgbt一样,需要被尊重,但如果把它放在了政治正确的高度上,压倒一切,搞得好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样的地步,那日子真就别过了。对待科研最好的态度就是当它不存在,每个国民过好自己的生计,享有一定的闲暇,科研的土壤便会自然产生。就算产生不了也不用去管,因为这玩意本身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中国科研的最大问题是没法做到和产业结合,或者说之前做的还远远不够。美国很多课题组接受企业资助,接受私立研究所和私立科研基金的资助,比如最有名的hhmi。美国科研机构和公司的深度合作促使科研成果可以高效转化,转化的资金又能反哺科研,如此正向循环滚雪球,科研产出越来越多。
而国内很多科研靠自然科学基金,zf把纳税人的钱投到科研机构做科研,做完之后发了论文,然后就结束了,开始再要钱,然后发下一篇论文,这个钱基本上是往无底洞里投的,所以zf也不是傻的,不可能把纳税人的钱往无底洞里投,企业也不傻的,搞这些只能水论文的研究给你投钱那就是打水漂。
真正需要做到的是让大学和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或者科学家直接合伙创业,这样至少一部分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转化得到的资金可以投入到那些短期没法出成果的科研项目上。比较正向的例子比如在天津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的马教授搞的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现在正在转化成工业生产;另一个例子的天津康希诺疫苗公司和陈薇院士合作做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那个吸入式新冠疫苗。科研能转化成产值,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科研发展。
如果大家都不想怎么把蛋糕做大,只是想怎么分蛋糕,那总会有各种问题,要搞增量而不是存量经费的再分配。说到底最终是钱的问题。
沙特基本上没什么科研历史,靠砸钱照样建立起了不俗的科研实力,把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用两三倍甚至更高的工资请过去,科研不行也得行了。我们没有从天而降的来钱的资源,只能想如何做产学研结合,如何搞成果转化来获取可持续的资金。
先叠个甲吧,以下我说的任何问题,并不是指这些问题仅仅发生在中国。其他地方也肯定有,但问题是中国科研的问题,所以指出我认为的中国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仅存在在中国的问题。
-科研经费
个人感觉是科研经费应该不算少,只是分配极其不均衡,并且评价不透明吧。青年教师可以申请的经费似乎只有青基和面上吧,都没什么钱。其他的不是特别清楚。其他有钱的大项目似乎只有抱团申请,似乎很少能以个人申请。
有些老师可能并没有什么水平,但所在城市特别富裕(比如深圳),也可以获得很大额的经费。
-人员配置
国内非常迷信院士,认为院士就是权威,导致现有的科研模式都是院士建一个厉害的实验室,然后招聘下一级的长江、杰青什么的,然后再招下一级的老师,最后一级才是青年教师。但目前来看,科研的主要生产力是青年教师(甚至是博士博后们),导致青年教师没什么话语权,成果还得被院士、杰青们瓜分。时间久了,可能积极性也下降了吧。
-评价体系
刚也提到了,评价体系不透明。这导致如果不跟着院士大团队的话,几乎很难有出头之路,想评更上一级的头衔基本也是天方夜谭。院士的评选好像也需要院士去推荐吧,也就意味着,先做人,再做科研。人做好了,科研做得好不好也就没那么重要了,大不了雇一帮青年教师、博士博后们7/24干活。
目前想到这么多,也是我想明白以后,想quit的原因吧。想起来新的以后再更新吧。
一、先来看科研经费的投入:整体来看,我国当前研发开支占比2.2%,处于发达国家转型初期水平。A股上市公司研发强度1.7%(美国2.7%、韩国3.7%,科创板10.1%,纳斯达克7.4%)结构方面,基础研究投入占比5.5%(发达国家10%)。基础研究是最薄弱的,所以近几年一直在补短板。但是底层技术创新,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和资源,需要的是产业链完整,然后国际声望,然后安全感,然后大师。行业方面:生物制药研发强度低于美国13%,技术硬件与设备低于3%,半导体行业低于2%
(数据是我去年写报告时,从公开数据中摘的,此刻或有出入,仅供参考)
二、再来看大的人文环境:
以林博为例,学术世家,他们家五代人皆留洋海外,每一代人回来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会见证和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尝试作过报效国家的努力。
第1代,正遇清朝衰亡,无力施展抱负。第2代,赶上民国军阀割据,报国无门。第3代,遇上了“文革”劫难,无法报国。第4代,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留学的一代,刚从“文ge”阴影中走出来的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缺乏信心,也没能很好地报效国家。第5代,直到现在,才真正见到经济基础+民族自信+科技文化,硬实力、软实力,几大因素共振。
一共5代人,整整一个多世纪,才真正见证和参与民族的科技立国。科技文明的短板,整整补了一百多年。
三、中国目前所处阶段: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把国家竞争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生产要素导向阶段。以基本生产要素为竞争基础,经济发展的初阶段。投资导向阶段。以廉价劳动力及工业化为竞争基础,政府主导。创新导向阶段。以创新及服务业为竞争基础,重要产业集群出现世界级产业。富裕导向阶段。社会已富足,经济步入衰退。靠内需消费拉动。
中国目前人均GDP是10332美元/年,属于中等收入偏上。(去年数据)
个人认为,更接近第3阶段,即创新导向阶段。本土企业在产品、工艺流程、市场营销和其他竞争方向上已经接近卓越的程度,重要的产业集群开始出现世界级的支持性产业。具有投资国外、垂直深化发展、横向水平发展及服务业走向国际化的特点。对总体经济的变动和外在事件影响的免疫能力也最强。
政府角色也不同于前两个阶段,政策大体上,在对科研量化宽松,放弃过去干预产业的做法,将刺激创新的冲力、培养创新的技术交给民间部门负责,即科研孵化商业,产业反哺科研。
因为中美有类似的地方,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高等教育人口众多、消费潜力极大的经济大国,能容得下比较完善的本土产业链,以及国际产业链。所以,用美国这位老大哥来当未来发展方向的参照物是相对科学的。
当利益取代好奇心成为了第一驱动力,科研不过是为了谋生而奔命的枷锁。当代科研的主要矛盾是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追求同不断恶化的资源分配现状的不平衡。天之骄子们每天都在《名利场现形记》上秀演技,争取获得“达官贵人”的青睐。
1、追求热点,快餐论文。当“文章、奖励、帽子”成为向上攀登的阶梯,没有人愿意走那条荆棘未知的探索之路了。惊闻top3大学z大某课题组硕士要求3篇sci,博士要求8篇sci,说他们在科研我是不信的。这些电子垃圾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科研进步的重要阻碍。
2、争抢帽子,封侯拜相。有了帽子,就有资源,项目不断,待遇上升。有了帽子的人有选择是否躺平的权利,没帽子的人甚至无法决定自己的饭碗是否牢靠。国家给不同年龄的人都设置了一些颠颠脚似乎能够到的人才项目,用有色眼镜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3、拉帮结派,打压异己。拜码头已经成为海归人才的首要工作,站好了队,才能发展的好,好一股江湖气。在国内圈子得罪了大佬,几乎决定了你在学术圈社会性死亡。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某某被xx压着,上不了xx。
4、继承衣钵,讲究血统。从夏王朝开启的文化直到今天仍然在科研圈流传着。嫡系、接班人、大佬学生、各种派,真的被国人玩出花来了。血统不纯正,教授很难上,四青没希望,院士没人推。
5、酒桌文化,江湖邪气。最tm邪门的就是,科研人员谈项目,拉关系要拼酒。不能喝,那你是不给我面子?多喝点吧,喝酒后你的马屁比较动听。我怀疑爱因斯坦在中国都很难混的开。
6、利益交换,礼尚往来。国内会议已经成为武林门派会师的打个招呼集会。决定你去不去开会的不是会议内容,而是,某某大佬也参加,去打个招呼。加了几个微信似乎成为开一次会最大的收获!人才和项目评审时,一群大佬小佬化身地下工作者。真感叹,你们就是生错了时代,这要在抗战时期,至少团级干部。
7、欺下媚上,虚伪做作。最恶心的就是那些一群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伪大佬。有些人明明口碑极差,在领导面前卑躬屈膝,还是老好人呢。靠着颗大树提前享受了福利,却成了他炫耀的资本。恨人有,笑人无,虚伪至极。
有人拿美国举例,说美国的人均科研经费大约是中国的5倍。我也了解这个数据。但是美国的用人成本和生活成本大约也是中国的4到5倍。比如我国名校一个招聘博后的年薪中位数在10到15W左右,美国名校大概要50W左右。再者,美国的科研基金好拿吗,一点都不容易!很多教授没有funding 召不了人。美国可以躺平自由探索吗,很难!美国名校非升即走比国内更惨烈。
所以,我认为经费并不是引发这些科研问题的核心因素,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所导致。
扯经费投入的都是装糊涂的高手,顾左右而言他,不愿意正视现实问题!
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科研官僚利益与国家战略意志的脱钩!
国家战略意志:我砸下去一笔钱,你们科研界给我好好干、给我整出一堆牛逼哄哄的家伙事儿来,我见到美帝时才能腰杆子硬!
科研官僚利益:给我经费、给我项目,拿到科研经费越多,我在单位的话语权就大、遇到我的政治对手就腰杆子硬,我升官就快…至于科研要干什么、该怎么干、如何干好?谁想这个问题谁傻逼!
曾有一次一位老师和我聊天的时候,由于我不是做当下最火的人工智能方向,他质疑我的研究,说你做这些工作有什么用,性能不会比AI好,也不会受到AI那样的关注
这句话我印象很深,一方面我感受到了一种歧视以及我和他观念上的某种本质不同,所以我后来几乎避免和他再有类似的交流;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种偏见或者观念似乎也是当下中国科研的一种群体折射--
大家都在追逐热点的方向,在科研的投稿、评审各个环节都用一种“同质化”的标准在审视其他人的研究
我不否认追逐热点的必然性以及某种必要性,然而,多样性才是科研最根本的魅力好不好??
即便是当下最火的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当初在几位提出者那里也是备受质疑的研究
当大家那时都在专注稀疏、小波等热门领域时,是他们坚持自己不被看好的研究领域,才迎来了今天的火爆研究
然而, 这样的现成案例并不会让我们得到某种启发
大家只会在热门领域一波又一波的迭代中,追随着前沿的浪潮
而不是坚守着自己的方向,做冷板凳,啃难问题,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研究
中国人不擅长理论研究,尤其是西方建立的这套数学和物理体系下的理论研究。别看读书的时候做题都很厉害,到研究生的时候很少人愿意钻研机理。中国人手巧,很擅长做一些小玩意儿和小器件,做化学,生物和材料很适合,在很简单的实验条件下,文章一篇一篇的发。
在这些天坑专业,好多人读书的时候成绩一般,但动手能力很强,实现逆袭。你跟他聊天,感觉很普通的人,没什么思想。读他们的文章,都是八股文,很肤浅但是赶时髦,就像浓妆艳抹的风尘女子,不是真的漂亮,做那些东西就是炒菜和撒胡椒面。
还有一种人,动手能力不强,就在一个冷门领域专研理论。本来阐明机理是透过复杂的现象看清本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些人却是越描越黑,说的更复杂了。反正说不清,文章可以一篇一篇发下去,说白了就是故弄玄虚。
现在你看一个热门期刊,上面一半文章中国人发的。加上东亚区域和国外的华人教授,至少三分之二以上。文章看标题就觉得像,内容也是千篇一律。偶尔看到一篇欧洲人的文章,研究的很传统很冷门,但是很细致。还有些南亚中东非洲的文章,纯粹就是瞎胡写。
好的科研论文是你不说别人不知道,你一说别人立马有反应,醍醐灌顶,原来这么回事。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只不过不知道窗户纸在哪,你一句话别人都明白了。现在这些所谓的一区论文,跟鸡肋似的。你说他不好吧,漂亮和图和表,一堆实验数据。你说好吧,费半天劲也没看出有什么新颖的地方,只能勉为其难的说好。他心里想的就是你赶紧让我发吧,好不好的差不多得了,我还要准备下一篇呢。
中国缺少天才,不是只有中国,大的国家都缺乏天才,小的国家和地区出天才的几率更高,这就是一种天道的平衡吧。韩国人口少,但是更容易出天才。足球的孙兴敏和李刚仁,围棋的李昌镐,李世石和申真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修罗场,这么多人逐鹿中原竞争,首先你得保证活下来。你要天赋异禀呢,又难免招人嫉恨。所以你会发现,中国人是庄稼一般高,你太矮了就看不到阳光,太高了就被人割了。自古怀才者多不遇,李白,杜甫,白居易,辛弃疾,蒲松龄,曹雪芹,比比皆是。所以说中国人才很多,天才很少,有也很难出头。
相对来说,我到觉得东北人有天赋的多一些。东北这块土地人杰地灵,容易出天才和高级人才。东北出身的体育明星,演员和歌手都很多。读书也是一样,华北地区的人更刻苦,长江流域的聪明人多。但在科研或者创造性工作中,这些没什么大用,都是奋斗逼和小聪明。
未来的科研应该是咱们中国人自己主导的科研,西方那一套已经发展几百年了,不太适合现在世界的发展了。曾仕强先生说了,西方那一套不是真正的科学。西方什么东西都是暴力拆解,什么东西都量化,用数学方法,搞那么复杂。物理和工程的东西可以,化学,材料和生物这些无规的东西你就没法用数学了。就像西医一样,我不需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什么东西都用仪器和药物,暴力解决。确实也是有效果,但是疑难杂症和重病还是治不好。我们搞科研,应该像中医一样,道法自然,追本溯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把年轻和基层的科研工作者当人看。
1.经费不足。2.地区发展不均衡。3.追逐欧美热点领域。4.人数太少。
同意
@白颐路观潮
的观点,我们应该大幅增加科研经费。
中国的科研还在快速发展,快速蜕变,快速变型中。我只是一个小青椒,我看不见全局。我只是在国外做了几年博后,我看不见全局。我也只是个搞基础物理研究的,我看不见全局。
中国科研的问题,对我来说,太大了。我之所以来回答,其实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但我可以一点一点来回答,“为什么中国的牛逼科学家相对欧美来说少好多?”
这个好回答,欧美并不是一个单一国家;欧洲有很多国家,平摊一下每个国家的人才也是少量的;美国的优秀科学家其实是属于全世界的,并不是美国培养的,而是从全世界吸引过去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你对比的时候要讲道理,要跟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实际上,中国的研究实力是指数的增长,而这种增长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指数的。。。我们科研人员,就好比“海中的波浪”。
海啸来临时,没有一朵浪花是无辜的,但聪明的浪花们可不总是这么想的。“好不容易有了几个拿诺奖的华人,还是在海外呆了多年的外籍华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这并非什么问题,顶级的专业人才是属于全世界的。你把华人,换成“美国人,日本人,南非人,德国人”都可以。他们都并没有生活在本土图。目前,中国对于世界人才的吸引力,不如欧盟,北美,甚至也不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但是非洲要好,比南美洲要好,比中东、东南亚好,甚至比俄罗斯要好(注:但毛子底子厚,长期耐操)。
中国这样体量的国家(或者说文明)一旦出现本土诺奖,就会不断出现诺奖,那将会对其他国家甚至文明形成长期的比较优势。
这种长期优势,会给其他国家造成一个困扰:“中国国家科研的优势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不行?”
----枫林白印,上海 张江
一个环境如果只能成功,
那它除了成功也不会有别的结局。
唯一的问题就是搞科研的时间太短,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才多少年,中间还穿插了一二十年的小插曲。
你看西方,三四百年了。
再等一百年,到时候你再看看。那时的我们,科技将是什么个水平!
0-1原始创新成果不是能计划的,就不是缺少投入的问题,投入再多也未必能产生原始创新成果,这与整个社会环境体制有关,国内的环境体制非常不利于原始创新成果的产出。
以控制领域为例,大量充斥着“人造控制问题”,依附于“人造控制问题”的投机分子,投入再多也搞不出真正有用的控制。
那些不求名利、敢于质疑“人造控制问题”、天生具有创造能力、具有强悍战斗力的人能够搞出真正有用的控制暨真正的0-1原始创新成果。
引用现有文献


控制领域真正的0-1原始创新成果,没花国家1分钱
一种直角三角窗(RTW)函数,代表中国人0-1的原创,是任何领域没有的东西。


RTW是加速型最速跟踪滤波(AFTF)的原型,基本用途是信号的加速型快速滤波,是构造加速型工程最速控制(AEFPI)的基础。
AFTF输出:


关于RTW的论文


没有的事实不敢吹嘘




在“双碳”能源目标背景下,颠覆性0-1原创技术
在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即“双碳”能源目标背景下,以风力发电、光伏太阳能发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电力在我国快速发展,新能源电力的明显问题是间歇性、不具有调节性。在现阶段,随着新能源电力的大规模并网,新能源电力发电量占比持续提升,电网面临的新能源电力消纳压力持续加大,为有效解决“弃风弃光”问题,电网亟须快速增加调峰、调频能力。传统燃煤火力发电机组是我国发电侧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对现有火电机组控制系统优化即大幅提升深度调峰和快速调频性能来增加电网调峰、调频容量,是一种投资省,见效快的调峰、调频容量快速增加方式,是目前阶段电网快速增加调峰、调频能力的主要方式。甚至可以理解为,以牺牲传统火电机组的发电量换取新能源电力的快速发展空间,是现阶段一种加速新能源电力发展的捷径;实现大幅提升现有火电机组的深度调峰和快速调频性能,从控制的角度看,目前的手段是通过缩短锅炉风、煤、水变化响应时间,加大锅炉风、煤、水变化幅度,以及提高机组变负荷速率等来实现。然而风、煤、水的快速变化,以及机组变负荷速率的提高,必然会引起重要过程参数,如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等的大幅波动。从抑制这些重要过程参数的大幅波动的角度看,火电机组过程控制基础的PID控制已经难以继续满足这种控制需求。
2016年以来,广东电网的研究团队在工程实践中揭示出一种本质问题,这就是在PID控制中存在常规积分(CI)作用效率不高的本质问题,这是构造CI背后的一阶惯性滤波器(FOIF)的指数型跟踪滤波机制所决定的,突破PID控制性能上限在本质上是突破FOIF的指数型跟踪滤波机制。基于这种认识,工程研究人员发明出一种工程最速跟踪滤波器(EFTF),基于EFTF构造出一种工程最速控制器(EFC),代表了一种新型工业过程控制技术,显著提高了反馈控制性能。截至2021年,EFC在广东省现有火电机组的辅助调频商业改造项目中进入到规模化应用阶段,在规模化应用中实现了取代PID控制。
火电机组的辅助调频控制涉及协调、锅炉主控、汽机主控、给水、配风、汽温、环保等复杂的流程控制。在辅助调频控制控制方式下,火电机组负荷指令的随机性大大加强,成为了最大的扰动源,实践结果说明,PID控制已经难以继续满足火电机组辅助调频控制的需求。从流程控制的全局角度,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一个首要考量的因素,不能以牺牲系统稳定性的代价来换取控制性能的提高。EFC的优势在于,在较高的稳定裕度条件下,EFC的反馈控制性能比PI、PID高的多,因此能够较好的满足火电机组辅助调频控制的需求。


某1000MW火电机组在辅助调频控制方式下,采用EFC的主要过程参数控制特性。




在辅助调频控制方式下,负荷指令带有明显的随机性,以适应新能源电力出力随机变化的调节需求。
刚出版的SCI论文,首次在国外期刊发布中国工程师原创的工程最速控制(EFC)技术


我参与了论文的修改,论文结论强调了“原创性技术”,论文下载:https://doi.org/10.3390/en17040
未来能发多少篇什么期刊期刊与我无关。

0





0

0
谢邀,但先说明,我只熟悉计算机口,其他的真的不知道。
如果一定要说,那我觉得是要摒弃个人或者山头之间的荣誉争夺战。
因为现代科学已经不是一个单打独斗就能出成果的事物了。OpenAI GPT-4最后的贡献列表里面,有名有姓的人太多了,那都是各个方向上扛把子级别的人物。
在如今的背景下,我真的全心全意支持国家提出的“有组织的科研”,但是有点讽刺的是,美国这个如此倡导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竟然完成了一次有组织的科研过程,让 GPT 横空出世,这件事情真的值得我们从业者反思。
行政审批制度下的科研,学阀当道,造假无奇不有。科研经费没有落实到科研工作中。造假容易曝光处理难,利益链结实。https://mp.weixin.qq.com/s/UwfeOyWGEA7wy5Z27aesHw 东华大学图书馆书记毛莉发表论文涉嫌一稿多投、数据重复使用和抄袭问题。请支持举报学术不端的朋友转发,追求真相需要汇聚正义的力量。
科举思维贯穿个人职业发展的始终。
中国有14亿人,狼多肉少,人均资源少的可怜,所以导致从老师到学生都卷的厉害,如果给科研人员的工资少之又少,那么科研的动力是什么,科研人员也是人,倘若都活不下去日子,谈何专注科研,目前博士大多数是想发文章进高校,而在短时间要发几篇好文章很难,短暂的时间怎么能保证质量呢,急功近利的时代是很难有一个良好的科研风气的。另外,科研圈的学术妲己、学术纣王、学术饭圈的现象层出不穷,如果在科研圈子里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捅我一刀、我捅你一刀、快乐都是建立在彼此的痛苦之上,相比这样的环境,活下去就会把学生逼疯怎么保证科研,心中已然失望至极,没有了激情与动力,活的像行尸走肉,怎样能够把科研搞好呢?老师的不作为,只知道压榨学生,全然不顾学生死活,打压式教育对于内心不强大的学生简直就是枪杀。
记得看过一个视频片段,一个中国人去外国求学,在写作课上老师全程英文交流,而看出中国学生的疑惑,学生说我英文不好感觉到挺受挫的,对此感到抱歉,而老师却说,是我对不起你,你比我强很多,因为你起码会两种语言,而老师只会英语,对于我只能用英语授课这件事感到很内疚,同时也鼓励学生加油,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老板该有的方式,而不是冰冷的打压,你的事是你的问题,自己处理与我无关。想想整个学术圈子风气这样,如何不寒了科研人员的心。搞科研的吃不饱,受打压,饭圈文化,这就是中国最大的科研问题。
当你发现中国科研水平最高的人是实习生的时候 就明白问题在哪里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自然科学 最新文章
海南一村民被眼镜王蛇咬死,多名消防员和村
有哪些不起眼的牢底坐穿兽?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可为什么粮食产量不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2024国家科技三大奖颗粒无
假如航母被蓝鲸全速前进撞一下会怎么样?
你见过最狠的SCI评论是什么?
你在实验室最惊险的瞬间是什么?
牛顿生活在中国,会有什么成就?
虎鲸为什么不吃人?
数学为什么这么可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01 22:32:11  更:2024-04-01 23:12:52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