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自然科学 -> 蒙古是个怎样的国家? -> 正文阅读 |
|
[自然科学]蒙古是个怎样的国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蒙古多多少少是个神秘的国度 对它有了解的写出来一起分享吧 |
2017.11.10 朋友圈里在蒙古的朋友纷纷发图,说乌兰巴托下雪了,乔巴山满是银白色,就连最南端的戈壁也坚冰满地了。 突然想起来白月节的时候,在群山之中,遥望远方,四周一片静谧,牛羊都回家了,而我没有。感受《第三极》,许巍沙哑的嗓音在耳畔回响。 不同的选择,都是命运的安排,如今的我,偶尔会怀念蒙古的雪,它让我更深刻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了解到我想要什么。那一段经历在我生命中弥足珍贵,无可替代。 现在的我来到热带国家已经快三个月,在这里遇见了更多可爱的人,更多美丽的风景,感受到不同于蒙古的文化,也体验到别样的风情。 当然啦,外人看起来每天我过得很潇洒,其实都是表面的,人能活着都已经很不容易啦。异国他乡一个女生自然困难不少,不如意事八九,却要常思一二,用全新和饱满的热情和心态,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天。 珍惜身边的人,珍惜当下,热爱生活,坚持前行。 送给你一束花,愿所有看到这个答案的人,事事顺遂,阖家平安。 就此终结~ |
|
【以下为原答案】 今年夏天刚从蒙古国回来,职业就别深八了,掉马影响不好。 为什么答题呢,还是想说说我接触的真实的蒙古人吧。 前面很多大牛的答案其实十分客观,可是并不是我心中的想法。所以站在我的角度,想谈谈我的经历。 我的许多同事所在的地方,都是乌兰巴托,而我被分到的是省外很落后的地方,具体是哪里我就不说了。 在去蒙古之前,认识的一些同事和朋友(去过回来的)告诉我,不要在他们面前说外蒙古这个词,因为他们会揍你,或者就这个问题产生争执。所以我从来不会用外蒙古这个词来称呼他们。 还有一些别人的感受,大概就是:他们没什么时间观念,对华并不友好,整体人口少,不上进,很懒惰,腐败严重,极度喜爱西方和韩国的文化,没什么内涵和历史文化,信仰达赖喇嘛,没有信用,整天哭穷?还是真穷等。 实践出真知,我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地方生活一年之后,也总结了一些我个人的感受。因为是个人想法,可能和许多人不同,希望大家一笑而过。 【城市地标】 首都乌兰巴托地方很小,繁华程度甚至不如中国三四线城市。几个有名的商场: 国百(中国援建的),乌兰巴托大商场,GOBI羊绒制品店,花市等都不是很大。 里面售卖的东西款式很陈旧,衣服花样很少,更别说吃的了。比较有名的蒙古皮包钱包都是纯皮的,价格倒是便宜,只是样式做工不精致。而纯羊绒的大衣、围巾、手套价格也十分低廉,可以买回去送人或自己穿用。 这些地标、商店等基本上沿着bule sky大厦(韩国援建的)坐落的,走三十分钟基本上就都走完了。几个出名的大超市:emart,nomin等也不是本国的,都是国外的,里面东西也基本上都是进口,中国的炊具小商品、韩国的卫生巾化妆品、俄罗斯的调味料面包巧克力、德国的酱料。本地的商品最多是奶制品,很好吃。成吉思汗广场是唯一一个大广场,只是我对此无感,没照相。 【街道】 街道纷繁复杂,都是小巷子,有一句话叫:乌兰巴托没有出不去的巷,怎么走都能到达目的地。街头车辆很多,基本上看不见出租车,好多私家车,招手就拦住了,到地方的车费都在人民币七块钱以内(如果是市中心的话)。房价不是很清楚,但是全国就这么一个有名地方,所有领导名人都住这,肯定很贵。 【歪果仁】 这里生活很多歪果仁,来自很多国家,有旅游有工作的,大多数是韩国人。他们在本就OPEN的乌兰巴托生活地越发OPEN,听朋友说很多人夜店通宵,饮酒happy。 【风气】 十分崇尚西方和韩国的文化,男男女女衣着都很open,街上没有女性不化妆,如果同事出门或者上课不化妆,会被认为没礼貌。 这里女人很多男人很少,所以男人比较花。男女一夜情和未婚先孕比比皆是,大学女生请假都是为了生孩子,或者大着肚子就去上课了。 【对华】 随着对华不友好,到如今的两级分化严重,即年轻一辈和一些老一辈对华很亲善,和对华不友好。不友好大多历史原因,这点我不了解,因为说什么的怎么说的都有。之前听推荐,有一本多桑的《蒙古史》,是从歪果仁角度探讨的历史,还有和多桑观点完全不同的另一本书,但是我忘了。所以众说纷纭,我就不说了。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人,不同人对事也不一样。我的同事和朋友们经历各不相同,有遇见过对他们很友善的蒙古人,也遇见过态度很糟糕的,当然有时候态度糟糕的人里,有可能是单纯地仇视中国人,也有性格恶劣的,也有来大姨妈的。 但是我发现对华友好的(在乌兰巴托)人,要么是知识分子,接触过中国人,去过中国旅游,要么就是个别政府官员。蒙古的许多高官子弟孩子都要学习英语和汉语,许多未来都会去欧美和中国留学。 ※※※※※※※※※※※※ 在村儿里的我谈谈,真正牧民的生活 ※※※※※※※※※※※※※※※ 我在的地方应该说基础设施不好,而不是贫穷,起码牧民们家家户户都有千八百的羊,有的还有很多马和牛,最多的一家我看见过的有三四千只,按蒙古当地羊市价卖,大约五六块钱人民币一斤,三百块人民币一只,所以牧民真心不穷。 基础设施不好就只能是政府的问题,当地政府不作为,没有上下水管道,甚至连互联网都没有,我就这样过了一年古人的生活,每天修身养性看书。 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出去走走,看羊看草地。这一年我成功戒除了手机瘾,从前手机不离手,现在啥问题都木有。看的书比前二十多年看的都多,有利有弊吧。 扯远了,现在谈谈普通牧民的生活。 |
|
【衣】 我在的地方,这里人衣服款式同样落后,小孩儿们天天运动服,不过有节日或者party时候就会盛装打扮。 这里的人很看重节日等,圣诞节会家家户户装点圣诞树,儿童节会有小孩子汇报演出,新年有各种聚会和舞会,学生毕业、教师过集体生日、其他地方来的舞蹈团演出……都会有舞会party之类的。 但我就参加过几次,因为听不懂说不清,舞蹈太民间,感觉还没啥意思。 这里蒙古人去乌兰巴托和二连浩特进货买衣服,还有流动的商贩开车来回贩卖衣物毛毯等。 蒙古人传统的衣服是蒙古袍,相当的厚实。这里天气变化特别快,上午晴天很热,下午也许就大风,晚上就下雪了。放羊时候,来一件蒙古袍很有必要。 现在许多牧民和老一代的蒙古人还穿着蒙古袍,有的牧区孩子也会这样穿,不过女人们已经穿着款式多样的改良版蒙古袍了,还挺好看的。 蒙古人的大帽子是纯羊皮的,上面都是毛,我去一个蒙古人家戴着她的帽子拍照,仅几分钟就出汗了。头饰一般是女人戴的,头部围一圈珍珠,两侧珍珠垂下。而那种高顶的头部帽式东西(不知如何形容)则属于古代贵族戴的。 |
|
【食】 很多人在的地方蔬菜很多,但是会很贵。一棵白菜就二十多人民币,更别说水果了。我在的地方几乎没有蔬菜,有钱都没地方买。只有蒙古国四大件:土豆,胡萝卜,圆葱,大头菜。偶尔会有不太新鲜的大辣椒和小柿子,大辣椒五块钱人民币一个,小柿子十多块钱一斤。 鸡蛋卖一块五人民币一个,是俄罗斯的白色鸡蛋,很大而且蛋黄很黄。 水果只有苹果和橘子,大概八九块钱一斤,比冬天的北方贵一些,但也是能吃得起的。 除此之外就是牛羊肉。每天我都就着从乌兰巴托买的十三香和其他调料做羊肉炒四大件,四大件羊肉汤,煎牛肉等…… 这里的牛羊肉很便宜,吃起来肉质也不错,吃了一年感觉自己大姨妈都改善不少,身体也是壮壮的,但是吃太久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只羊,身上一股膻膻的味儿_(:з」∠)_ 以下是我煮的一大锅羊肉: |
|
这里人主食是面食,经常吃面条,还有一种叫baocig,类似东北炸干果的一种炸制的小面饼。他们的早饭是这个baocig和茶,或者奶茶。午饭和晚饭就是羊肉和四大件各种混合咯~ 这里的鸡肉很贵,将近人民币十一块钱一斤,所以这里人几乎不吃鸡肉。 说到奶茶,纯正的蒙古奶茶,是山羊奶和茶砖茶混合煮制的,而且味道是咸的。我天天会东家走西家窜,渴了想喝奶茶就在串门时候喝一碗。每当有客人来,蒙古人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家的东西拿出来给客人吃,比如我一去别人家,他们就会盛一碗奶茶,给我拿baocig和干的奶酪aluot(都是音译),还有糖果饼干等食物。虽然种类不多,却表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 那个aluot真的很好吃,是山羊奶挤出来压缩制成的奶干。 国内卖的都是奶粉兑的,味道也不纯正。我不是很清楚它的价格,不过回国之前在乌兰巴托发现一丢丢就三十块钱,我突然感觉有点对不起牧民们,因为我真的吃了很多…… 还有一种食物重点说一下,这里的包子都是纯肉的,反正我在牧民家吃的都是纯羊肉的。份量足,馅儿大,每次吃到撑,回去都会忏悔。 |
|
因为蒙古常年冬天,天气很冷,这里的人都比较喜欢高热量的甜食:巧克力派,巧克力,糖果,白糖等。他们口味很清淡,几乎不会吃辣的东西,偶尔会买一袋儿韩国泡菜调味。估计跟总吃羊肉容易上火也有关系。 这边德国的调味酱很畅销,当然也很好吃就是了。 这里的商店,很小,东西也很少。一年后我连货架上是什么摆什么位置都知道。 |
|
【住】 基本上四分之三的人会住蒙古包,只有长期定居不动地方的人才会建房子。 蒙古包很小,并不是很大。下方框架是交错的木头架子围成的,上方是一根根木棍竖着朝向内测围起来的,里面正中间,有一根巨大的粗柱子顶着中间的棚。 与其说是棚,不如说是圆的一扇扇透明的玻璃窗。这些玻璃窗都是活动的,每个玻璃窗都系一根绳,透风就把它们拉开,冷了就关上。窗户白天可以透阳光,蒙古包中一点也不黑。 窗户下方是一个炉子,天气冷了,牧民们就烧炉子,炉子下方放上满满的干牛粪,最上方放几块煤,把牛粪引燃烧一会儿炉子就热了,屋里一点都不冷。 蒙古包内部结构大体一致,进门对着电视,电视左右都是摆设的柜子或者梳妆台,上面满是金?的马或者其他摆设,没有摆设柜子就是单纯的柜子。 再旁边是左右各一张床,床之后是洗衣机或者冰箱橱柜等。再之后是一个洗手的台子。 蒙古人对马有非一般的热爱,摆设基本上很多是马,除了马,富裕人家有可能摆其他的。柜子里放衣服被子,床上什么都没有。床很窄,家家都是,我之前很奇怪,这里一家都好几个孩子,怎么睡啊?后来有一次我在一位老师家住,发现我们住床上,其他人打地铺……家家户户都是,地毯上弄个褥子打地铺,我是服的。 |
|
这里没有上下水管道,蒙古包里就放着一个设施,中间是和洗手池一样的漏子,底下是关着的门,里放一个桶接脏水,上面是一个可以将水倒入其中的盛水容器,这个容器底部是松动的,用手往上一弄水就会流出来。 蒙古人不用盆,他们用这个洗手洗脸,不过我没太搞清楚他们怎么洗脚。 这里有一个浴池,洗澡还是单间,和我想象中的大池子不同。半个小时洗澡大概六块钱,不过经常停电没热水,所以要看幸运值。 我住的学校宿舍,情况就不说了,太惨。你能想象的最惨的惨状。 【行】 这里家家有车,都是进口,因为没税所以便宜。但是我也没觉得有多便宜,普通车大概不明显,越野之类的会比较明显。 我认识一家人买的二手小轿车,花了两万人民币,这价格和国内我感觉差不多。 牧民家最多的是摩托车,天天骑车放牛羊马,来这里时候,在茫茫草原上看见一大汉,停车用胶布补胎,然后走了。 汽油很便宜,这里人天天溜达,我感觉这俩还是挺有关联的。 没钱或者啥啥都贵,还怎么出去。 这里人隔几天就去附近的村儿里,省会或者乌兰巴托,购物啦,开会啦,联系感情啥的。 白月节去别人家吃饭,白色的塔就是aluot堆起来的。 |
|
【其他】 这里学生们,小孩子都很乖,大孩子们,估计全世界都一样有中二病,尤其是男生,太讨厌了!(●—●)能烦死你。 经常敲我门们然后跑掉,一天有时候能敲二十多次,刚开始忍耐,后来实在不行,我抹眼泪在校长和全校老师面前告了一状,从此好了。后来还有好多事,我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告状精,打着校长名号称王称霸。 来之前朋友同事告诉我,蒙古人借钱不还,千万不要借。因为来这里,只有一名英语老师跟我能沟通,只有她跟我借钱,借口也是五花八门的:什么妈妈病了,孩子要出生了之类的。 我统统拒绝了……后来她做起了俄罗斯化妆品代购,从此从不够花变成了钱勉强够花。自强自立,我对她是服的。当然了,借钱变成了经常问我要不要engage water…… 之前遇见过一个骗我钱的人,幸好骗的不多→_→从此我就开始各种哭穷,中国人没钱啊亲!穷啊亲! 我喜欢这里的沙棘果果汁,煮出来对抑制心脑血管病,嗓子痛都很好。 这里满地都是牛羊的皮,大家都不要了,放着我感觉很可惜,一度想背回家,但是还不知道做什么。 目睹了杀牛,杀羊,杀马的现场,还拍了视频照片。各种开膛破肚,血腥场面,还有牛头羊头被砍角…… 这里的学校大多是公立的,学生住宿,在食堂吃饭都是免费的,政府拿钱。住校学生多是牧民家庭,距离学校很远。 我在的地方春天时候雨水特别多,草绿很快,而且很美。我回乌兰巴托的时候,附近的草还黄着。 也会有寂寞想家想上网的时候呀,也失去了很多机会和其他的快乐,没有别的同事那种参加大型活动的幸福和充实。 每天就是看书,吃饭,睡觉。来的时候下载了很多电视剧电子书,基本上看完了。 后期什么都不想看,就去各个草坡走,追羊赶羊抱羊。遇见了牧民,我们一起拍照,或者跟着走去他们家,用我那破烂的蒙语跟他们聊天。 真正的牧民都很纯朴的,有时候大家会帮助我,感觉这和我是女生也有关。 还有一些没想起来的和图片,等用电脑时候再补充。 看在我是手机编辑这么长的份儿上,点个赞吧。 ======================================================== 【后续更新】 才两天没上网,看到这么多赞我震惊了。大家的回复,我全看了,也回复了一些。有一些事情可能是我没表达清楚。 1.关于职业问题,求别深八。 我的意思是:知道就行了,别说出来,如果掉马,公示出来就不好了。 2.流水账问题。 原话:“前面很多大牛的答案其实十分客观,可是并不是我心中的想法。所以站在我的角度,想谈谈我的经历。”经历就是这种,每天很平淡地生活,没什么特殊,没什么亮点。偶尔可能骑马骑骆驼,更多的都是睡觉。感觉除了上学,工作了以后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意思,不文艺,只能自己找乐子。我写的都是自己能找出来的乐子。(T▽T) |
|
3.随着对华不友好,到如今的两级分化严重,即年轻一辈和一些老一辈对华很亲善,和对华不友好。 对华不友好(从前)→→两极分化(如今):1.年轻一辈和一些老一辈亲善 2.(一些人)对华不友好 4.为啥我是抠脚大汉!!!∑(?Д?ノ)ノ不服,强行卖萌!ε(┬┬﹏┬┬)3 |
|
5.大家对吃的都挺感兴趣,我好开心,因为我是个吃货。 刚刚还吃了火锅,感动地流出了泪水。baocig就是面粉加苏打和糖,醒一会儿切开,炸了。炸好了就是那种了。东北炸干果我见过我奶奶弄,炸好滚一滚糖的那种。 6.体重啊~浮云~ 7.没网,可以给家里打电话发短信。 天天看书,kindle利用率百分之百,多说一句,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我在那里看的最多的就是下载好的《孤独的美食家》和《汪曾祺文集》。 8.沙棘汁热的更赞哦~ 9.倒卖东西的问题。 我强烈觉得卖到国内会上税。不过有很多蒙古人会通过火车来国内,在内蒙地区大量购置衣物,在深圳买许多山寨机,通过火车像民工一样大包小包运回去。在乌兰巴托卖的价格还不低哟~有心的人可以发家致富了。至于我就算了,本来就小胳膊小腿儿,牛羊皮也搬不了几张。 10.总有赛马和赛骆驼。 大概八九岁的小男孩身穿蒙古袍骑马骑骆驼,在草原上奔跑。两侧无数车跟着他们一起跑,那感觉很激动。 |
|
|
|
|
|
|
|
|
|
|
|
|
|
|
|
另,这里没有上下水道,要去井里打水,用小推车推回来倒进大桶再用。这个是我深恶痛绝的一件事情。而且没有室内厕所,有时候半夜要顶着星辰上厕所,刚开始时候很不习惯,深深厌恶,后来我却开始对着密密麻麻的星空和银河(能看得很明显,很美!)背诗。想起来的大多是《滕王阁序》和苏轼的词,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当仰望星空,心中充满的是豪情壮志。 还曾想起过康德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确实不错。 【有的人会反复问,没网你怎么生活?】 人的忍耐力和适应力是无限的,在什么情况条件下都是能坚持的。 一年来,除了出去溜达、睡觉、吃饭、看看书,更多的都是在思考人生。我会想以前、以后、现在,有时候心态都变得平和起来。从前的我很能钻牛角尖,性格敏感,让父母朋友苦不堪言,一言不合就想歪,之后就吵架。回国之后面对许多事情,都学会了一笑而过,不去在乎。不知道是不是和看多了大草原有关。在国内我的性情也很急躁,但是现在就好了很多,起码如今不再手机不离身,能看得进去学术性的书了。 这一年生活让我收获了很多,它让我明白,许多事情是可以成为现实的。 第一次坐飞机之后,发现,原来是这样的,速度是挺快,不过噪音太大我不喜欢。 第一次在国外生活,发现,原来大家只是在生活而已,很平淡,要自己找乐子。 第一次和歪果仁交往,发现,原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开心快乐和烦恼,都是有的。 …… 在未来的人生可能不会再有这样的经历了,所以不管如何,我都会心怀感恩地看待它。 最后再贴一个我喜欢的评论 “谈那些其实也没用,因为谁也没办法精确的说蒙古三百万人里面有多少人对华亲善,或者对华不友好。我去过一次,只在首都玩了玩,感觉都挺热情啊,你去消费,花钱了,人家自然一脸笑对待你,谁没事也不会在马路上对人乱笑吧。建筑档次感觉上跟老家县城差不多。马路挺破,首都广场地面还破破烂烂的,就是没看到什么中文,连中餐馆都没有中文。晚上大保健的蒙古妹子倒是挺漂亮的,个子高,身材比例比咱们这边好。妹子非常友善哦。” 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一位老师告诉我:“你问我哪个国家对华友好不仇华?好像全世界读挺仇,哈哈哈。” 这么多人,自然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友好的有不友好的,有喜欢你的自然也有讨厌你的。我也遇见过骗我钱,找我麻烦,骂过我的人。不过很幸运的是,我更多是遇到帮助过我的人。虽然可能对我好也是想从我身上获得什么,或者为了蒙古国的面子之类的,但出门在外的,尤其是出国在外,这种穷乡僻壤,哪怕只有一丝善意,对我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我很珍惜,只是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大家。至于大家如何想法, 倒是没啥。 对我来说,有时候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不会一概而论,多接触接触,总会有好人的。 |
2023年6月蒙古国与美国签订稀土联合开发备忘录不久,总理奥云额尔登即走访中国,提出希望能低价租借天津港10公顷土地,租期50年,并请中国加速开发天津港内的蒙古国运输物流中心,于一年内投入运营。在未获中国应允下,奥云额尔登又走访美国,不仅与美国签署“开放天空”航空协议,更赴国防部五角大楼参访 |
我本人就在蒙古。 这里是个很美的地方,不愧对欧洲人对它的赞誉: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净土。 但是,这里又是一个投资环境及人文环境很差的地方。 人民西化,但又没完全西化,很多酒鬼,他们不觉得自己穷,就算一部分人发现中国比他们活得幸福(他们会用淘宝,因为便宜),也会恨中国人,觉得是中国抢走了他们的钱。 简单的说,从小就接受的这个教育,习惯了,老百姓还不是媒体怎么忽悠就怎么认为的。媒体以及脸书上每天都宣扬对立,有了假想敌,自然会这样。 上层社会更是乱成一团,为了利益,可以直接动手。 与本人相关,我就不多说了,举个例子,国家直属的大部门,就那几个,部长级别的人,会明着跟你要钱,更不用说那些议员了。 贪腐的严重程度,比我呆过的非洲国家都狠。 我随便说几个如果不在乌兰巴托生活,你在国内不会知道的新闻,通过这些新闻,你们自己看蒙古吧: 1、2022年新年期间,一家中资企业的负责人和他们公司的财务取了一亿多图格里克(大概相当于20W人民币),被公司的内鬼知道,伙同当地人入室抢劫,这事直到今天,也没任何后文; 2、2022年4月20日起,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广场有上万人在聚众闹事,要求政府减少贪腐,老百姓一个月平均工资80万图格里克(1600元),而政府的官员、议员甚至部门办事员,至少人手一辆酷路泽。这件事的最终,以总理出面对民众道歉结束——实际上并没有结束,被压抑着的百姓,说明天爆发起义我都不奇怪。 ——顺便一提,蒙古贫富差距大到你无法想象,两极分化太严重,中国也有特别富的人,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差不多档次。但是蒙古这边,穷人饭都吃不起,有钱人家里至少五辆百万级豪车。中间档那种上班工薪族,是很少的。 3、2021年下半年发生两起广场自焚事件,一次未成功,都是因为活不下去了。 4、自疫情出现以来,中国关闭了和蒙古的货物通道,导致蒙古连个大白菜都没有了,很久以后才通过一项方案:通过集装箱消毒、转运货物到蒙古。 贪腐滋生,并且背后就是几个大人物在贪,一个集装箱到蒙古,你猜猜看多少钱? 原本货物一分不花就可以过关,现在搞了个集装箱政策,一个集装箱要五万六千块人民币!这笔钱全被几个家族分光了。 ——说到这多说一句,蒙古这边就是一堆有钱的家族在弄,它当初分裂出去,也是利好几个贵族家族嘛,老百姓?那不值钱的,多生点,就跟养羊差不多。 5、2022年4月,乌兰巴托市长强推乌兰巴托立体交通项目,这里面他有利益,议会没有通过,觉得疫情期间经济本来就不行,再贷款搞这种项目,哪有钱还? 该市长会议中愤然离席,在出门前恼羞成怒,因为自己赚不到钱了,所以狠狠放下一句话:“这个项目必须得进行!” 6、草原上建公共厕所,这个都成笑话了,说为了保护环境,大草原上建了一些公共厕所,推这个项目的两个女议员稍微在这里面贪污,赚了一些但不多。 7、议员和中资企业的人贪腐利益没有谈好,以开会为名把中资企业负责人叫过去,然后你猜怎么着?给中资企业负责人打了,字面意义,动手打了。 8、一个歌唱家,找到政府,管政府要钱(直接要),要钱给自己开演唱会——政府肯定不能答应啊,于是,这个歌唱家直到今天,还在facebook上骂呢。 所以,有谁还对外蒙古心存向往,我只能劝一句,你向往外蒙古的蓝天还行,别的呵呵了。 现在蓝天也没有了顺便一提,乌兰巴托被评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污染指数251,排第二的是印度的新德里(好像是,有点忘了),污染指数171。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冬天采暖烧煤,有人贪污,买了未脱硫的,就是这么弱智…… 2022年12月05日更新: 我上面说“被压抑着的百姓,说明天爆发起义我都不奇怪”。 应验了…… 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广场现在已经被愤怒的民众封锁了,广场上迎接圣诞节的圣诞树也被点燃了。 这边人民的诉求只有一个:让现在的腐败政府下台。 |
|
|
|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向来是不太喜欢说我D的好话的。 但是在反腐这方面,咱们做的真的很好了。 虽然跟蒙古比赢了也没啥自豪的,但是,好就是好,夸几句没问题。 |
在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蒙古也开始了它的跟随之路,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转型成为一个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 1991 年蒙古颁布了《财产私有化法》,开始对全国的国有资产实行私有化改革。这场私有化的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农牧业私有化,金融业私有化和工业私有化 正是这些私有化,导致了蒙古国的环境严重恶化以及人民的极度贫困 这是什么原因呢?上面的视频会给你答案 |
2023年3月, 向中国申请租借天津港作为蒙古国的对海出口通道。蒙方称需求租用天津港附近10公顷的土地建立一个进出口物流点,要求租期可以在50年以上且完全免费。 |
一个俄罗斯同事是这样讲的: Mongolia is the most independent country in the world, because nothing depends on this country. |
从北京坐火车去俄罗斯路过乌兰巴托,车厢里的一个蒙古男生用生硬的英语跟我聊天。——其实是我拉着人家聊天,他的原话是说“看你长得像中国人,一开始有点不敢搭理你”。。。 哭死,我长的咋了。 谈话内容总结起来,大概以下几点: 1. 蒙古的教科书上,对小孩子从小是这样教育中国的:中国国旗上的四颗小星星,代表了四个他们早晚要收回来的地方:香港、台湾、澳门、蒙古。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是非常敌对和敏感的。 2. 竞选的时候,基本谁骂中国骂的够狠,谁的民意就更旺。 3. 在蒙古做“倒爷”的中国人都不是东西,不会蒙语的(中国人)坏,会蒙语的(内蒙古人)更坏。 4. “我们蒙古人是亚洲最西化的,我们是亚洲的美国人”。。 5. 蒙古男人大男子主义非常严重,打老婆在他们眼里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很多蒙古女生不愿意嫁人,但非婚生子在这里不会受到社会和家人太大的非议。 5. 即使乌兰巴托这样的首都城市,老百姓游牧民族的秉性还留着。整个国家很多人还是骑在马背上四海为家,女孩子怀了孩子不知道爹是谁这样的故事一点都不稀奇。 6. 这里性病其实蛮泛滥的。 |
总体感觉:我们的这个邻国,比朝鲜还神秘的多 去年国庆节去了一周多,在这记录一下自己旅行的见闻。 一夜之间点赞破千,于是再加了一些图片。 文中照片均为本人拍摄,想看更多高清大图可去我的豆瓣围观:【蒙古国】荒芜的风 【乌兰巴托】的夜 第一部分:草原朋克乌兰巴托 在去年还有一个月不到国庆节时,我才突然想去看看世界。搜索北京出发的机票,发现无论去国内还是国外,价格都全线飘红。在网上把全部航班按照价格从低到高排序,最前面的乌兰巴托顿时映入眼帘。 不到2000的往返机票,比许多国内航线都便宜,更何况是黄金周这个时间。这次仓促的购票,让我来到了蒙古国这个神秘的国家,而它也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 “你要去蒙古?去蒙古不用开通国际漫游啊,你是去包头还是呼市呢?”和我一起去蒙古的一个朋友,在出国前给中国联通打电话,要求开通国际漫游,结果客服在电话里和他进行了一番地理的辩论。 这是个足够小众的旅行目的地,在很多人眼里它要比朝鲜还要神秘。这也是个足够冷门的目的地,尚未被中国大妈们攻陷。黄金周期间在那里也没有遇到几个中国人。我们不仅避开了人山人海,又领域了最震撼的原生态游牧文化。 |
|
乌兰巴托市区去机场的路上 买了机票后,我直接把护照快递到二连浩特,四百多块钱就迅速搞定了签证(在北京也可以办,丛二莲办更便宜)。从办签证就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粗犷的风格:什么资料都不要,只要两张照片,甚至没照片旅行社也能帮着搞定。 随后我们在研究攻略时,才慢慢开始了解蒙古国。这个国家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它是和我国有着最长边界的(全长4677公里)的邻国,但我们几乎对其一无所知。后来我和朋友一提起去蒙古旅行,他们基本上都以为我去的是内蒙。 与此同时,欧美游客早已把这里当作了最佳的户外旅行目的地。他们认为这是世界上最远离现代文明的净土。正如《孤独星球》对蒙古的描述,“这里是自然主义者的天堂”。每年有成千上万的西方背包客纷至沓来,进行骑马、露营、徒步、登山等各种活动。 不过后来因为计划有变,选择了从二连浩特飞到乌兰巴托,再从乌兰巴托飞回北京。在二连坐的带螺旋桨的小飞机,颠簸非常厉害,飞的比战斗民族还狂野,实在符合这家航空公司彪悍的名号——匈奴航空。在飞机上我邻座是个在蒙古经商的中国商人,给我说这小飞机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苏联的产品。让我突然想起林彪当年外逃搭乘的三叉戟.....他最终也是留在了蒙古…… 回来时坐的大飞机,非常稳,蒙古航空值得推荐。 |
|
匈奴航空小飞机 |
|
在二连浩特的市场兑换了图格里特(蒙图),汇率1:370,秒变大款 |
|
二连浩特随处可见蒙古国来的吉普车,他们来这里的市场扫货,都要把车装的满满的 从乌兰巴托的成吉思汗机场中一出来,就能感受到刺骨的凉意——而此时北京还是金秋时节。乌兰巴托是全球最寒冷的首都,冬季气温长期在零下40度,经常有醉汉冻死街头的新闻。 |
|
成吉思汗机场外停车场 我在来之前和旅馆通过电子邮件约好了接机。在机场里出了安检,就看到一个老头举着写着我名字的牌子。这个老头不会英语,一路我们也无法交流。出了机场,就是一个不大的停车场。停车场上伫立着一幅巨大的成吉思汗画像,一下子把人拉到了历史的回忆之中。 老头把我带到一个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丰田车上,就直奔旅馆。路上行驶的大部分是日本二手车,还有一些韩国车。他们已经习惯了左舵车和右舵车的共存,好像是蒙古骑兵们善于左右开弓一样。整个城市的建设还是相当滞后,没有轨道交通,几乎没有立交桥和快速路,无数的汽车常常把城市道路堵的水泄不通。 |
|
到了旅馆,从窗户向外看,五颜六色的房屋映入眼帘。这里缺少城市规划,各家各户都自建房屋,所以各种风格、造型的房子混搭在一起,共同组成了城市杂乱又缤纷的景观。 |
|
旅馆窗外 旅馆是在一个私家院子里的四层小楼,就类似我们城中村里的那种建筑。事实上,各国的城市往往都是由类似农村一样的私家宅院发展起来的,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 旅馆的院子里还有个车库,里面有个蒙古包,老板说天气好的时候会把蒙古包拉出来,摆在院子里。旅馆里住着许多西方游客,亚洲游客中韩国人最多,而中国人非常少。我们只见到了两三个中国人,在随后的几天,我们在乌兰巴托之外的草原上上,也频繁碰到这几个人。后来我们开玩笑说,或许来蒙古国的游客总共就这几个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 |
|
旅馆门外的小路,好似老城区的胡同 说起蒙古国和内蒙古的区别,就要从蒙古帝国灭亡后分化为的三部分开始。在明末清初,蒙古分化为三部:漠北、漠南和漠西蒙古。这三部是以蒙古国和我国内蒙边界一带的戈壁沙漠做的空间划分。漠西蒙古后发展为准噶尔帝国,被清朝乾隆所灭,现在只留下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这个名词。而漠北蒙古主要为蒙古喀尔喀部,在清朝灭亡后独立,成为外蒙古。 外蒙先是在苏联的扶持下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转变了政治体制,成为今天的蒙古国。漠南蒙古各部落——科尔沁、察哈尔等,则成为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巴托原名“库伦”,这座城市的历史并不长。1778年,乾隆降旨喀尔喀蒙古领袖在北京到恰克图商路上的驻地设立城防,取名库伦。建城后,库伦逐渐成为在漠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商业和宗教中心。1911年末,八世哲布尊丹巴(博格达汗)宣布外蒙古独立,并定都库伦。接着在1924年,蒙古人民党在苏联支持下,建立了苏联之后的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将“库伦”改名为“乌兰巴托”,意为“红色英雄城”。 宣布了蒙古独立的博格达汗,是蒙古最后一代宗教领袖。我们也参观了博格达汗宫,从其造型可以看出,这座宫殿式建筑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在博格达汗宫的外面,我也看到了中国援建的文字介绍,并且这座宫殿的修缮同样是由国内的文保专家参与支持的。 |
|
博格达汗宫 蒙古于上世纪初从中国独立出去后,全面投向苏联的怀抱,从制度到文化全盘俄化,被称为“苏联的第十六个共和国”。他们不仅用俄语字母改造了蒙古文,并且大量的俄语进入了他们的语言。因为中苏交恶,蒙古一直与我国极少交流。 在1990年苏东剧变之后,蒙古又向欧美伸出了双臂,迅速西化。长期的隔阂,导致我们对蒙古国这个邻国愈发感到陌生。 |
|
大量苏式建筑的存在,让这里在外形上和俄国城市高度相似 |
|
|
|
近些年也有大量现代建筑拔地而起 尽管在苏联独立后,蒙古国大力强化自身民族意识。但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被苏俄的控制后,蒙古国人已经形成对俄国更亲近的感觉。我们在当地的向导毕尔根,用流利的英式英语对我们说,他们觉得和俄国更为亲近一些。因为他们双方文字、文化和各种制度更为一致,例如他们的火车均为宽轨。我们问他去过中国没有,这个号称走遍世界的人,只能对我的说:去过北京,不过只是在机场转机。 在去之前,在网上看了许多文章说蒙古国对华不友好。我们也一直提心吊胆,所以才组团前往。事实上,越是不了解的东西越觉得害怕,恐惧往往来自于未知。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和蒙古国缺少交流,导致双方互相了解缺乏,再加上早些年个别商人在蒙古国的不良行为,让双方在交往上互相心存疑虑。不过对于游客来说,只要稍加注意,安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作为游客和当地人打交道时,遇到的基本都是友好的态度,尽管有些时候能感受到一种礼貌的、中立的距离感。 |
|
对国内来的游客来说,漫步在乌兰巴托市区,强烈的陌生感会扑面而来。大街上没有一个汉字,我们印象中的蝌蚪状的蒙古文也几乎没有,映入眼帘的都是像俄语一样、西里尔字母拼写的蒙古文。与我们同行的一个内蒙的蒙古族朋友,也看得晕头转向。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韩文出现在乌兰巴托街头。韩国借助和蒙古国语言同为阿尔泰语系的缘故,加强了与其经贸和文化往来。蒙古国的许多大巴,都是大宇提供的援助。而韩国游客也成群结队的出现在乌兰巴托街头。在乌兰巴托甚至出现了一个韩国街区,整条街都是各种韩国料理的馆子。而韩国范的打扮更是在女性之中风靡开来,经常能看到穿着俄式和西式皮草大衣的女人,画着韩式的精致妆容。 |
|
貌似是毕业的大学生和老师们合影 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乌兰巴托是以哲布尊丹巴的“黄宫”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座寺院兼宫殿的建筑,是哲布尊丹巴活佛的驻锡之地。在蒙古国独立后,黄宫一开始是作为还俗喇嘛的职业培训学校。随后革命党人将其拆除,并在原址上盖起了苏联建筑风格风格的政府宫,皇宫前的大广场也被改为“苏赫巴托尔广场”,以纪念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苏赫巴托尔。 而如今,这个广场又被改名为了成吉思汗广场,是整个城市的中心,也是游客们造访的第一站,类似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广场四周有国家大呼拉尔、国家古典艺术剧院、中央文化宫、乌兰巴托市政府、中央邮局等重要建筑。这些建筑多为前联式的建筑,威严庄重,漫步广场上,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苏联城市。 |
|
成吉思汗广场 广场正北是国家大呼拉尔所在的国会大厦,类似我们的人民大会堂。大厦正中是成吉思汗的大型雕塑。雕像前是他两员爱将博尔术和木华黎的雕塑,在大厦两侧则是窝阔台和忽必烈的雕塑。从这些雕塑可以看出这几个历史人物在蒙古人心中的分量。蒙古国各地的人来到首都,都要到这座建筑留影,甚至许多新婚夫妇也在这里拍婚纱照。 |
|
|
|
在广场上可以看到许多穿着蒙古袍的人们,事实上这里穿蒙古袍的人随处可见,在街头经常能看到身着传统服饰的人和时尚潮人擦肩而过。 |
|
苏赫巴托尔雕像下的小姑娘 |
|
在广场南侧,则是当年的社会主义蒙古国的开国元勋苏赫巴托尔的雕像。再往南,则是新兴的商业中心,类似乌兰巴托的CBD。在前几年,依靠采矿业,蒙古国经济狂飙突进,连年保持了超过20%、令人瞠目结舌的GDP增长率。西方媒体也把Mongolia戏称为Minglolia。大量的奢侈品店云集在乌兰巴托,LV甚至在这里建了一个亚洲旗舰店。 经济的快速增长,让这里新型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帆船造型的五星级天蓝酒店,已成为乌兰巴托的新地标。 |
|
成吉思汗广场南侧的商业中心,最突出的建筑为天蓝酒店 成吉思汗广场类似于天安门广场,那么广场前的大道和平大街(Peace Avenue)就类似于长安街。这条大街是乌兰巴托最重要的主干道,城市主要的建筑都分布在这条街沿线附近。 我们从成吉思汗广场出发,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乌兰巴托的王府井——国营百货公司。百货大楼是游客们扫货的最重要战场。作为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城市,乌兰巴托的主要商场都可以使用美元,也可以在这兑换蒙古货币图格里特(蒙图)。这里的顶层,销售各种旅游纪念品。由于有了官方的旗号,这里的纪念品价格更高,但是质量更好,数量也更多。最让人难忘的纪念品是各种动物的皮毛,甚至有整只狐狸和狼的皮毛......这个带回国披身上绝对最为拉风。 |
|
国营百货公司 百货大楼外,是许多出租车的集散地。说到出租车,蒙古国几乎没有出租车公司,都是由私家车担任出租车职能。到一个地方去的话,往往是先和司机讲价,少数的司机也会给你打表。我们在百货大楼外面找到一个出租车,不过和司机语言不通无法交流。这时候一个路边日系打扮的妹子,主动过来帮我们和长得像韩国大叔一样的司机沟通并砍价。这幕场景看着颇有一种凌乱的戏剧感。 对游客来说,城市南部的翟山是俯瞰全城的好去处。我们打到车后,一路来到翟山。一下车,就能看到苏联风格浓郁的纪念碑。虽然看不懂文字,大概能猜出意思,无非是纪念当年苏联和蒙古在二战中并肩作战的友谊。 |
|
|
|
坦克纪念碑记录了1943年从莫斯科一直打到1945年的柏林的历程 翟山并不高,更像是公园里的一个小山丘。我们一路沿着阶梯上去,看到除了游客之外,不少本地人也把这里当做周末休闲的地方。在山顶上有一个更为高大的纪念碑,后面是一个环形的画廊,上面画着许多革命年代的人物,其中CCCP(苏联简写)的字母非常显眼。这些绘画的时代特征极强,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红色历史。 |
|
|
|
苏蒙友好的画像 乌兰巴托海拔较高,位于一个小山谷中。在翟山山顶,放眼望去,各种风格的建筑混搭在一起,倒也展现出一种色彩斑斓、参差多样的美:现代化的公寓楼与传统宅院交错出现,苏联式街坊型住宅旁就是欧式的高档别墅。城市南部也就是翟山附近是富人区,有着许多高端公寓,有集中供暖设施,是城市新贵们的选择。 城市郊区皆是在山坡蔓延铺开的棚户区,大量的蒙古包点缀其间。远看好像是五颜六色的花朵,星星点点的散布在草原之上。蒙古国只有三百万人,但乌兰巴托聚集了全国一半的人口,而其中又有一半在这些棚户区中。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度,城市化的速度令人眩目。 |
|
|
|
|
|
|
|
|
|
基本上可以说,全国只有这一个城市,除了这座城市之外都是牧区。每年大量牧民们涌入这座城市,再加上这里的年轻人比例极高(蒙古国生育率在亚洲都是靠前的),大量的新增人口也推高了城市的房价。我们在乌兰巴托看到大量地产开发的广告,许多小户型(50-70平米)的房子,单价也达到了人民币两三万,相对这里的人均收入,也是天价了。 |
|
城市被群山环绕,也造成了空气污染的问题。如今大量的私家车取代了马匹,在拥堵的道路上排放大量尾气。集中供暖设施不足,棚户区基本上都是烧柴火和煤取暖。每年冬天,这里都会因为通风不畅而空气污染爆表。乌兰巴托因此连续多年被世卫组织评为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我们在第一天晚上,因为迷路走到距棚户区附近,就闻到了呛鼻的气息。 |
|
郊外的棚户区 因《乌兰巴托的夜》那首歌,乌兰巴托在我国获得了巨大的知名度。与歌曲中的浪漫宁静不同,在现实中,这里是一个非常魔幻的城市,充满了时尚、潮流与欲望,可谓是“草原朋克”。 在西方,蒙古人被称为最不像亚洲人的亚洲人。粗犷的游牧文化,再加上近现代苏俄的熏陶,让他们神情举止、举手投足,都颇似西方人。他们外向、直率,完全没有东亚国家的内向和拘谨。长期的俄化和最近的西化,让路上的女士们,都是欧美范的打扮。她们着浓妆,穿着俄国的皮草、靴子和丝袜,甚至还有人在这么冷的天穿着低胸的上衣。游牧基因造就了她们的高挑的大骨架,如果不看脸,还以为她们和俄国大妞没有分别。 饭店里的顾客们,娴熟的用着刀叉,把牛羊肉从骨头上剃的干净。电视屏幕上放着美国的MTV,打着耳钉的朋克青年表演着为亚洲最潮的蒙古说唱。旅游从业者们,说着一口地道的伦敦腔的英文。 入夜后,这里并没有《乌兰巴托的夜》那首歌的歌词里唱的那么宁静。草原新贵们开着跑车,启动了欧美范的夜生活。遍地的酒吧和夜店,让这座城市充满喧嚣、灯火通明。 |
|
|
|
城市的郊区,则有着更为粗犷的游牧气息。在城市东郊,有一个纳兰图勒市场。在这个被当地人成为“黑市”的地方,可以买到一切你想买的东西,从蒙古袍、马鞍到各种刀具不一而足。尽管我们因为时间原因没能去这个市场,不过我们还是路过了郊区另一个市场。各种集装箱组成的商铺前,挤满了周末来逛街的人们,当地人把市场不仅当作购物场所,也当做社交场所。 在市场门口,我们看到打扮入时的姑娘从路边刚剥的羊皮边走过,她们毫不在意,并谈笑风生。在这座城市,都市繁华与游牧的粗犷并存,让这座城市颇有“草原朋克”的感觉。 |
|
郊区市场门口的路边摊贩 |
|
郊区的路边就有刚杀羊时剥的羊皮 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来到这里经商。我在来乌兰巴托的飞机上就认识了一个云南客商。他来到蒙古国做羊肉贸易。计划在这里建一个羊肉加工厂,运输到郑州的物流中心,再辐射到整个华北。 随着中蒙两国近年来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曾经的历史隔阂正在逐渐消失。中国元素也逐渐出现在了乌兰巴托街头。大使馆所在的北京街已经立起了中国传统的牌坊。各种基础设施中的中文也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而在我们在乌兰巴托短暂的停留期间,就有两次在问路或者打车的时候,遇到会讲中文、到中国留学过的年轻人的帮助。 |
|
|
|
北京街的雨水井盖 这座城市不大,仅步行就可以在主城区逛个遍。如果有时间,许多博物馆和艺术场馆,都是了解这个国家的好去处。在蒙古国家博物馆里,你会看到蒙古帝国崛起的历程。和我们从学校里学到的历史观不太一样,这里的人把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各时代的草原民族,看作是不同时期他们的先辈。就像我们看汉、唐、宋、明这些朝代一样。由于蒙古国的各个博物馆拍照还需要另外付费,所以就没留下照片。 此外还可以到文化宫观看各种文艺表演,到摔跤馆观看蒙古摔跤比赛,到蒙古国立大学看看帅哥美女。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仿佛从过去迅速穿越到了未来,不同年代的元素闪烁其间,让人眼花缭乱。 |
|
艺术宫门口 |
|
|
|
|
|
蒙古国立大学 |
|
|
|
虽然乌兰巴托的物价在蒙古国内是最高的,但是相对我国一线城市,还是非常的亲民。由于大量西方游客的前来,这里各种风味、各种档次的饭店一应俱全。 不过总的来说,蒙古国是肉食主义者的天堂。这里最常见的套餐,就是一份作为主食的羊肉,配上一些作为副食的米饭和蔬菜。在一般的饭店里,三四十块钱,就能把纯正的牛羊肉吃到爆。 临走时那天我们吃了比较高档的饭店Modern Nomads。饭店的装潢非常具有特色,是现代元素和传统民族元素的结合,服务员均身着传统服饰为我们服务。最后四个人酒足饭饱,总花费大概两百多块钱左右。 |
|
Modern Nomads的服务员 |
|
满满一盘子的羊肉 |
|
|
|
|
|
羊肉面,类似我国的河南烩面与兰州拉面的混合体 最后一天去机场前,我们到了蒙古国最著名的品牌Gobi(戈壁)的工厂店。店里还有模特现场表演,人高马大的蒙古模特,让组团来扫货的韩国大妈们看的目不转睛。工厂店里各种羊毛、羊绒服饰的价格大致是国内售价的1/3-1/2.。买几件带回去给亲朋好友,还是非常划算。这样国内的朋友们不仅能感受到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冷空气,也能感受到来自蒙古国百分百纯羊绒的温暖。 |
|
Gobi工厂店里的模特表演 第二部分:世界上最原生态的游牧生活 |
|
说到蒙古国最大的特色,恐怕就是原生态了。千万不要被乌兰巴托的灯红酒绿所欺骗,那是这个国家仅有的一点繁华。 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内蒙古不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游牧国家,蒙古国依然完好保留了最原始的草原和最传统的游牧习俗。这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每平方公里不到2个人。 这什么概念?就是全国面积比西藏都大,只比新疆小一点,但是人口还没北京海淀区多。出了首都乌兰巴托,便是一望无际、远离现代文明的草原。千百年来,牧民们在这里的生活,几乎没有变化。 |
|
因此越深入蒙古国内地,越能感受到原生态带来的震撼。这也让我对这次意外的旅行选择欣喜不已。长期以来沉溺于繁忙的工作,我一直想找各机会,脱离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摆脱科技和工作对我生活无孔不入的入侵。 《荒野之境》作者麦克法伦这样写道:“去到某个遥远的地方,那里人迹罕至,会有明亮清晰的星光,会有从四面八方吹拂而至的风。我会去往极北或极西之地,因为在我心中,那里会是最后的蛮荒乐土。”而蒙古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荒芜地方,是世界的一个尽头。 |
|
在乌兰巴托待了一天之后,我们就从旅馆订了一个到城市东边特雷勒吉国家公园(Gorkhi-Terelj National Park)的一日游。这边旅馆和旅行社大多是一体的,可以在网上联系他们参加各种旅游项目,也可以现场和他们商议。一切活动行程都可以自由讨论安排,价格也好说,根据人数计算,人越多单价越便宜。一般来说,每天的包车费用为五六十美元左右。 旅行社给我们安排了一个老头司机,他只会简单的英文和个别汉语词汇。有网友看了照片后说他长得像康熙...... |
|
我们的司机 与我们想象中一望无垠、平坦辽阔的大草原不同,蒙古国有着大量的山地。特雷勒吉公园有着壮丽的高山,一日之内,我们经历了从阴到晴再到大雪的各种天气。这个公园其实就是在乌兰巴托东北五六十公里处,因为路况和天气原因,足足开了两个多小时才到。 |
|
路遇暴雪 直到我们进入了公园深处,天气又转晴,我们才得以欣赏壮丽的美景。公园最有名的地标是龟岩,一个巨大的山体岩石,远看像是乌龟的模样。 |
|
而在公园内部的观音开悟和修禅中心(Aryapala initiation &meditation centre),则能欣赏到最美的山地景色。正如《孤独星球》所言:如果美国的蒙大拿和瑞士生一个混血宝宝,那么就是蒙古国山区的模样。 |
|
|
|
|
|
|
|
带着一对韩国游客的蒙古导游 在特雷勒吉公园东部,还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成吉思汗雕像。这座银光闪闪的雕像,有40米高,用250吨不锈钢建造而成。这座成吉思汗手持金鞭的雕像所在位置,就是历史上铁木真年少时在乞颜部创造金鞭的地方。 |
|
雕像下面的基座是一个展览馆。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快要下班了,所以没有进去。在雕像外面,我们看到很多西方游客骑着山地车前来。特雷勒吉公园附近,是许多户外运动者的天堂。这里有各种地形地貌,又非常原始,深受西方游客的喜爱。我们还见到一对徒步野营的德国夫妇,以及一些骑着马、穿着蒙古袍的西方游客。 |
|
徒步野营的德国夫妇 |
|
骑马旅行的西方游客 虽然蒙古早已是西方背包客的天堂,但是来此旅行的中国人还是很少,尤其是自由行在这里并不容易。整个国家可以说只有一个城市,乌兰巴托集中了全国近一半的人口。出了首都,公共交通几乎可以忽略。全国只有一条铁路线,而硬化路面的公路,在大多数地方都是奢望。很多省会城市之间都没有客运大巴和硬化公路。司机们都开着各自的越野车,在没有道路的草原或者戈壁滩上,凭借经验识别路途。 |
|
草原上的路 在这样原始的状态下,各种各样的旅行社就成最重要的旅游活动组织者。乌兰巴托遍地的酒店和旅社,都提供旅行社的服务,为游客们安排不同类型的路线,从草原、戈壁、沙漠,到探访驯鹿部落、参观猎鹰活动,不一而足。而且游客们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和旅行社协商旅程的时间、路线和活动内容。 在来蒙古之前,我们联系到这个旅行社,加入了最经典的草原旅行路线——鄂尔浑峡谷五天四夜路线,五个人组团,每人每天60美金(可议价)。这个路线是从乌兰巴托出发,一路向西到达蒙元帝国的国都哈拉和林,然后再深入鄂尔浑峡谷,体验那里的自然景色。全程还给我们安排了几个游牧家庭的住宿,让我们感受最纯正的草原生活和游牧文化,并且提供骑马和骑骆驼等特色活动。 我们一行五个人,坐上苏联UAZ四驱面包车,一路奔向草原深处。后来我们发现,草原上沟壑纵横的地貌,也只有这种车才能hold住。刚出乌兰巴托,我们的这辆车就在路上救援了一辆当地人的SUV。 |
|
|
|
我们的面包车后面跟着另一辆车 从乌兰巴托到哈拉和林有硬化公路,但是也年久失修,车在上面一路颠簸。三百多公里的路,足足走了将近一天。在我们快要颠吐了时,本地的司机和向导们依然在驾驶和副驾的位置说说笑笑,毫无状况。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颠簸节奏,或许是他们从小就在策马扬鞭纵横原野的缘故。后来司机兴致一来,打开收音机,随着广播里的音乐唱起了蒙古民歌,高亢、嘹亮又悠长,一下子把我们拉入了草原的氛围中。 |
|
我们的向导毕尔根 |
|
我们的司机 |
|
另一个团队的向导 中午我们在路边一个饭店吃饭时,看到了非常戏剧化的场景。两个穿着蒙古袍的牧人,骑着马来到饭店门口,然后把马拴在我们的汽车旁,进来吃饭。两匹马儿似乎在提醒我们,现代蒙古人只是把马换成了汽车,而那种策马扬鞭的游牧生活节奏,并没有根本改变。 |
|
套马的汉子也来饭店吃饭 |
|
路边饭店最常见的羊肉餐 随后我们继续上路,直到日暮时分,我们才到达距离乌兰巴托380公里的哈拉和林。这个位于蒙古高原心脏的地方,一直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驻牧的中心:从匈奴、突厥到回鹘等等。直到现在,蒙古国内还有呼声说要迁都回哈拉和林。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这里设置了一处供给基地。他的儿子窝阔台则在1235年,在回鹘都城的基础上,正式建成了蒙古帝国的都城。这是一座以中原城市风格为基础,兼具中亚、中东建筑风貌,具有突出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城市。 蒙元帝国的强盛,使哈拉和林成为了整个帝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城市:各种肤色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城市通用多种语言和文字;各种宗教都在这里传播,全市建有多达十二种宗教的祭拜场所。但哈拉和林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忽必烈迁都元大都(即北京)后,哈拉和林逐渐衰退,并且在日后蒙古贵族不断的内战中彻底成为废墟。 |
|
哈拉和林今日 现在哈拉和林,仅仅是一座人口不足一万的小城。当年的繁华的都城,如今基本上荡然无存。如今站在街头看去,只有星星点点的小高层建筑,向我们展示着这里依旧是个城市。路边走过的小学生们都穿着西装制服,打着领带;少妇身上的蒙古袍下,露出时尚的高跟鞋。蒙古元素和西方时尚,如今在这里再次交融。 |
|
|
|
我们在这里吃了一次饭,而向导和司机则去到超市采购。草原上交通不便、物资稀少,向导和司机把我们这几天的饮用水和各种生活用品大包小包的搬上车后,才带着我们离开这里。 |
|
我们在哈拉和林就餐的饭店,也有中学生买饭后打包带回家 |
|
我们的向导采购食品 如今这里保存最好的古建筑,是在16世纪修建的额尔德尼昭寺。这是当时外喀尔喀土谢图汗阿巴岱汗,用故都的断垣残壁,建造的寺庙。作为如今蒙古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庙宇,现在有数百名喇嘛在此修行。 |
|
让人过目难忘是这座喇嘛庙的围墙:在洁白的墙面上,矗立着象征着一百零八尊罗汉的一百零八座白塔,以约十五米的间距均匀分布,连接围合成完整的城墙。城中野草茂盛,寺庙建筑群好似建立在草原之上。建筑融合了蒙古、中国汉族和藏族的多种艺术风格。寺内还保存着十五到十七世纪的一些绘画、艺术品和碑刻等文物。在喇嘛们居住和修行的藏式建筑外,便是几个世纪前留下的残碑、断柱、破损的砖块和琉璃瓦。修缮一新的寺庙和断瓦残垣毫不违和的相处,共同见证着帝国斜照的残阳。 |
|
|
|
|
|
在哈拉和林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一个由日本援建的博物馆。和蒙古国绝大多数博物馆类似,哈拉和林博物馆内拍照的话,需要额外交费,费用是门票价格的好多倍 ,而且还有人专门盯着你是否拍照。因此大多数人都不在馆内照相了。博物馆不大,但是却完整的展示了草原民族发展的历史。馆中陈列着本地——主要是后杭爱省的各种考古发现,包括陶器、青铜器和石刻等。 在额尔德尼召寺附近,我们入住了一户牧民的蒙古包营地。虽然这户牧民常年负责旅游接待,但是他们家的蒙古包,依然原汁原味。我们在这里也遇到了许多世界各地的游客,大家基本上都是五个人一个团队,共宿一个蒙古包。 |
|
这是一个相对现代化的蒙古包,还有电灯和接线板 蒙古包,是蒙古人千百年的家园。这种由木骨架和外覆毡片组成的建筑形式,早在匈奴时期,就被草原民族发明并使用。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敕勒歌》所描写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穹庐,就是蒙古包的形象。蒙古包被当地人称为格儿(Ger)。圆形的蒙古包,四周侧壁分成数块,由条木编成网状,进而围成圆形。伞骨状的圆顶,通过二十多跟顶杆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毛毡,用绳索固定。和想象的全封闭结构不同,蒙古包还有一个天窗,便于光线照入及室内外空气交换。 在内蒙古,如今的牧民们都已经定居,不再游牧,草场分配给了各个村庄和大队,牧民们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砖头水泥的现代房屋,和其他地方的农村并无本质区别。少数给游客提供的蒙古包也不再是传统木制工艺。而在蒙古国,由于依然是游牧生活,牧民们依然习惯住在便于拆卸的蒙古包里,哪怕是进城移居到乌兰巴托郊区的牧民,还是习惯的在院子里搭建一个蒙古包里,而不是修建一个小木屋。 我们在乌兰巴托住宿的青年旅社的车库里,就有一个蒙古包。旅社店员给我们说,每当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蒙古包抬出来,放在院子,让大家在蒙古包里吃饭。按照他的说法,蒙古餐只有在蒙古包中吃,才有味道。 |
|
蒙古包营地 蒙古包看上去挺酷,但是住在里面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尽管只是十月初,但是蒙古高原的冷空气让这里温度接近零度。蒙古包里五张单人床围着一个炉子摆成一个圆形。炉子的造型有点像我们以前用的蜂窝煤炉,不过这里都是烧柴取暖。炉子上面连着一个烟筒,直接向上伸出天窗。点火时,要先点燃一些纸屑,然后引燃小块的松木,等火势旺起来后,再放入大块木头。一旦炉子点燃,屋里马上从冬天变为夏天,不盖着睡袋,只穿内衣躺着,也满头大汗。但是炉子即便填满木头,也只能燃烧两三个小时。到了后半夜炉火熄灭,大家又纷纷冻醒。我们只好重新引燃炉子,填入木块。我们只好不断重复点火,加木柴,穿衣,再脱衣的过程,就这样周而复始,折腾到天亮。 如果说哈拉和林依然是一个小城市的话,那么我们随后的行程就彻底告别了都市生活。哈拉和林附近的鄂尔浑峡谷,是研究蒙古国历史和游牧文化发展的重要地点,在2004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峡谷深处远离都市,然烟稀少,那里的瀑布、草原和山野的丰富景致,被认为是蒙古中部最美的景观。 |
|
鄂尔浑峡谷地区 |
|
一路上,我们又经历了几个小时更加剧烈的颠簸。如果说从乌兰巴托到哈拉和林还是有路的话,那么从哈拉和林到鄂尔浑峡谷深处,是完全没有路的荒野。在沟壑纵横、完全没有道路的荒野上,苏联四驱车展现了极致的越野暴力美学,爬坡、淌水,几乎没有它走不过去的野地。我们在车内只能双手紧抓车上的座位和把手,假如车门不结实,我们随时可以飞出去。还在战斗民族制造的越野车足够结实,也只有这样的车才能适应蒙古高原的狂野。 |
|
鄂尔浑河大转弯 在进入河源头的路上,我们能经过一个大峡谷。鄂尔浑河在这里转了一个U形的大湾,河的一侧是接近90度的陡峭悬崖,另一侧则是一马平川的草原。尽管河水流不大,但我们依然能在这苍茫的北地,感受到川流不息的壮阔。大峡谷与我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美国亚利桑那的大峡谷看上起有不少相似,但这里的视野更为宽阔,远方的草原连绵直到天边。 在我们的骨头即将被震得散架的时候,越越车终于来到了峡谷深处的一户人家。下了车,主人直接把远道而来的我们迎到了他们居住的蒙古包里。一进门,看到的就是极具传统特色、装潢华丽的柜子。柜子上摆着各种铜器、酒具和宗教画像——不少藏传佛教的活佛都被他们祭拜。女主人微笑着给我们打招呼,但是她马上发觉语言不通,便赶忙给我们递上他们用牦牛奶制成的奶茶,作为对远到而来客人的礼节。我们所有人都坐在床上——这些睡觉用的家具,在这个时候就变成了沙发。我注意到他们家角落里摆放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极具草原特色的合影照——全家人每个人骑着一匹马,拍了一张全家福。 |
|
|
|
|
|
在草原上,一般的大家庭,都有3-5个蒙古包,其中有专门的蒙古包用做客房。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可快速拆卸和组装,非常适应游牧生产生活。我们借宿的这户人家,一年要随着牧场的变换,搬家三次。在我们住的那几天,他们家新迎娶了新娘子,需要搭建一个新的蒙古包。于是所有亲戚们齐上阵,仅仅一天时间,就搭好了婚房蒙古包。 |
|
主人的亲朋好友齐上阵,一天就盖好了一个蒙古包 回到客房蒙古包后,我们一行五个人,在五张靠着侧壁的单人床上一一坐下。向导推门而入,笑着对我们说:“现在我们要给你们准备晚餐,我们的主菜,是牛羊肉,主食呢,还是牛羊肉。”自从来到蒙古之后,我们无论是在城市还是野外,吃的各种餐食,无不是牛羊肉,再点缀一点点蔬菜——往往是土豆和胡萝卜。这里的羊肉基本上和我们的馒头一个价,可谓是肉食者的天堂,素食者的地狱。在我们几个男游客大口吃肉的时候,同行的一个小女生默默的从背包里拿出了方便面,独自出去换口味了。 |
|
这已经是改良后的米和菜比较多的套餐了,特意为游客提供 吃完饭后,我走出蒙古包在外面溜达。这户人家的几个蒙古包,位于一个小的峡谷之中。我用了十几分钟,爬上一座小山包,整个峡谷尽收眼底。 峡谷之中有小溪,每天早上我们都在溪水边洗漱。峡谷四周都是小山包,山上树木不多,但也足够砍柴烧火。整个峡谷都是这户人家的天然牧场,一眼望去,看不到边。秋天的草原已经枯黄,尽显北国的幽远和萧索。 |
|
站在山顶俯瞰我们的蒙古包 |
|
经常有“世界只有我们”的空旷感 |
|
秋天草黄了,但也有金秋的美 当然,这是站在山顶的鸟瞰,当我们俯身观察草原时,才发现草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爱:遍地的牛粪、土拨鼠洞穴和牛羊的骨头,并不适合让我们就地躺下,仰望天空。 |
|
男主人和女主人在他们那个作为客厅的蒙古包里为我们准备柴火,他们的两个孩子在外面玩。我正心想我们的导游哪里去了,突然听到男人的呼叫声。这才发现导游和司机竟然玩起了蒙古摔跤。 |
|
我们的向导出生在草原,但很小就开始在城市里读书,后来上了蒙古国最好的大学学习英语,也曾留学英国,一口流利的英伦腔让我们以为他在英国长大。但到了草原上,他就马上变身彪悍的蒙古汉子,不仅连连把司机摔倒在地,还和司机玩起了推汽车的游戏:司机在越野车里踩着油门,他在车外迎面推着车不让车前进。这也太彪悍了! |
|
向导告诉我,凡是出生在草原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草原三项:骑马、摔跤和射箭。这是他们最重要的文化传统。在牧区长大的孩子,学不好这三样,基本就没法娶媳妇了。 在草原上,人人都善于骑马,连小孩子也不例外。在我们借宿的牧民家门口,我就看到一个男人让孩子从小感受马背的温度。这个还在还在襁褓之中,哇哇大哭,但父亲还是坚定抱着把他放在马背上。哪怕他现在并不能骑马,但也要让他从小就感受马的温度,这是马背上民族的一种家庭教育。 |
|
我们在这户人家足足住了两三天,彻底体验了远离都市喧嚣的生活,感受到那种返璞归真的原始、简单与荒凉。方圆数十里,只有那么几个蒙古包体现着人类的存在。站在旷野中,举目望去,周遭都是草原、小溪、山坡和树林,一切人工的痕迹都不存在。没有手机信号、没有wifi、没有微信,一切现代文明的喧嚣都离我而去——如果谁想逃离随时抓住你不放的客户和狂轰滥炸的工作微信群,那么这里无疑是最佳选择。 这里还是几百年前的游牧生活,几乎没变,我们好似进行了一场穿越时光的旅行。在这里,除了太阳能发电板和汽车,牧民们还是过着亘古不变的生活。每户牧民都有数百只羊,几十匹马,若干牦牛,往往还有两只狗,如果按照市价计算,也是身价近百万。 |
|
主人专门为我们宰杀活羊 |
|
在草原上,到哪里都穿着蒙古袍的人们,依然和历史上一样彪悍强壮。穿上了羽绒服的我们,常常被身着单衣的蒙古汉子震到。在草原上生活的几天,并不仅仅是浪漫的想象。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人体验到苦寒之地生活的坚韧。这里的人往往几个月都不洗澡。最近的商店和医院,开车都要好几个钟头。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住宿在百公里之外。一日三餐,吃的永远是两大类:肉食与奶食。主食永远是羊肉,偶尔会有土豆和胡萝卜佐餐。 |
|
当然,对于游客来说,最难以适应的,可能还是没有抽水马桶。每户家庭都会在距离蒙古包近百米的地方,挖一个数米深的深坑(比国内农村的旱厕要深很多),坑上加上几块木板落脚,再搭上简易窝棚,作为旱厕。几块落脚的模板经常是摇摇欲坠,让人感觉随时会掉下去...... 同行的几个城里长大的女生每次上厕所,都一脸愁容,表示无法习惯那种气味。向导说那你们就直接去远处的草原上方便吧。“那隐私呢?”女生更为疑惑的问道。向导像西方人那样耸了耸肩,说:“这个没办法。你要知道,草原上的隐私,全靠离得远。”他接着说:“这个季节还好,如果是冬天,在野外上厕所,完全有可能被冻坏……” |
|
照片左边远处的木围栏,即为圈起来的旱厕 而没有网络的生活,对于“低头族”们来说,更是难熬。男主人看到同行的朋友在玩手机,就告诉他,想打电话的话,可以去那边山头上试试,或许有信号。他指着远方的一个比较大的山头,在我们看来是那么遥远。“不远,来回也就一个小时。”我们又被震撼到了,草原上人们的空间尺度,和我们都市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和在国内旅游景区骑上马兜一小圈的经历完全不同,向导和这户人家,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带着我们整整骑了大半天的马。这户人家一早就赶着十几匹马,趟过小河,来到我们的蒙古包外面。除了马匹,他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制作技术精良、用料考究的马具。每匹都套上马鞍,每个人都穿上马靴和护具,便上了马。 |
|
|
|
|
|
和我们印象中的高头大马不同,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但它们耐力十足,适应力极强,能忍耐酷暑和严寒,不需要人工的马厩和饲料,能够在恶劣的野外环境生存。因此,蒙古骑兵在西征时,常常靠这种马惊人的耐力,长途奔袭、突然袭击,闪电战般横扫欧亚大陆。在十三世纪,大量的蒙古马随蒙古骑兵西征,蒙古帝国也被称为“马之帝国”。 |
|
寒冷的天空下,马带给我们些许温情 当时我们骑上马之后,带队的牧民给我们做了简单的培训:向左就把缰绳向左拉,向右就把缰绳向右拉,向前加速就喊“choo”。听到后,我直接喊了“choo,choo”两声,马果然飞奔出去了。如此这般的狂野,吓得我这初学者一大跳,赶紧在马背上喊着问他,喊什么马才停?他大声的告诉我们:“停?我们没这口号。”“果然是草原民族,骑马也这么freestyle。”我心想。后来才知道,让马停下来就是向后拉缰绳,但是真的没有停的口令。果然是成吉思汗战士的后代,有的尽是一往直前的激情。 |
|
和在国内旅游景区骑上马兜一小圈的经历完全不同。我们这次整整骑了大半天的马。在鄂尔浑峡谷深处,骑着马体验者游牧民族的文化,观赏者壮阔辽远的原野和山脉,实在是莫大的享受。最震撼人心的,还是这里原生态的环境。 我们一路骑马来到峡谷深处——被称为“鄂尔浑呼尔赫雷”的瀑布。这个蒙古国第一大瀑布,被认为是蒙古中部最美的景观。瀑布绝对高度并不高——对于蒙古国这样干旱的国度来说,很难有像尼亚加拉瀑布那样的水量,但是却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河流从草原缓缓流过,然后直接跌入陡峭的峡谷中。峡谷中有着许多高耸的落叶松,但站在峡谷上方看,一望无尽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一些金黄的树尖,再加上原野上点缀着的黑色岩石,给人一种外星球般的魔幻景观。据导游介绍,这里已经接近河的源头,水量不稳定,并不是都能看到水流的。秋天或许不是观赏草原最好的季节,但却是瀑布水量最充足的时候。 |
|
|
|
|
|
骑马教练老师傅 |
|
这里绝大多数景观,和千百年前并无两样。蒙古草原的原生态环境,和他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蒙古人早期信仰的萨满教宣扬万物有灵,而后信仰的黄教反对杀生祭祀,提倡慈悲心怀,都培育了蒙古人维持自然生态的观念。 在蒙古独立后,因为夹在苏联和中国之间作为缓冲地带,并没大量发展工业。在脱离苏联控制后,采矿带来了经济爆发式的增长,随后是旅游业,依然没有建立起工业化的传统,草原也就长期保持了最原真的状态。而蒙古人对于草原传统的热爱也坚持至今。虽然不是发达国家,但是这里有大批环保主义者和NGO一直在为维护草原的原生态而奔波。 除了骑马,这次旅行也让我们过足了骑骆驼的瘾。除了马和牛羊,骆驼在蒙古文化中也占据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蒙古国并非都是水草丰茂的草原,而是有着大面积的荒滩、戈壁和沙漠。在从鄂尔浑峡谷回乌兰巴托的路上,我们又造访了一片被游客称为“蒙古沙丘”的地方:额勒勤-塔沙哈伊(Elsen-Tasarkhai)。 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一路尽是连绵不断的草原风景。当我们看的快审美疲劳时,突然一片金黄的沙漠映入眼帘。 |
|
|
|
沙漠边缘 沙漠边缘的几户人家,都养有不少骆驼,除了自家用,也为游客提供服务。我们下车后,在一户人家门口等待向导联系的骆驼。这户人家有两个小姑娘,一个坐在地上,不怕冷的光着脚。许多蒙古小孩都有着像她这样淡黄色的头发,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头发颜色也逐渐变深变黑。另一个小女孩则躲在屋里,从门口警惕的看着我们,只有当我们给她巧克力的时候,才赶忙跑出来。 |
|
|
|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两位蒙古大叔和一个小男孩,牵来了两队骆驼,带着我们离开草原。我们骑着骆驼,穿过戈壁,走进沙漠深处。在骆驼背上,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就经历了草原、戈壁、沙丘等不同环境的变换。 |
|
|
|
我们都穿着羽绒服,这个小子只穿单裤还露脚踝 |
|
|
|
在探寻沙漠之后,我们又回到了草原。在草原的最后一晚,我们入住了第三个蒙古包。这户人家的蒙古包营地,安置在山脚下。山下是一望无际的平坦的草原,其实非常壮阔。 |
|
|
|
从蒙古包里往外看 |
|
主人家的小男孩 因为蒙古包紧靠着小山,所以这次我们都自己上山捡树枝做柴火。男女主人们,也在蒙古包架起炉灶,点燃柴火做饭。当然,做的还是焖锅羊肉。 |
|
捡树枝做柴火的女主人 |
|
|
|
主人骑着摩托车赶羊群 最后一天在回乌兰巴托的路上,我们在一个叫Khujirt小镇停车休息。我们准备吃午饭的时候,正好是学校中午放学时,成百上千个中小学生,从学校里陆续出来,整个小镇都被学生们包围了。在牧区,由于牧民们居住的非常分散,因此这边的小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到镇上住校读书,小镇最大的职能,就是中小学教育的中心了。 |
|
中学生 |
|
学校门口 |
|
我们吃饭的饭店,就在镇上一个小卖铺后面。小卖铺还是和我们一二十年前一样:商品都摆在柜子上,由服务员递给你。不少顾客都从牧区前来,采购日常生活用品。一个老奶奶,也让我给她拍了一张照。她脸上的皱纹,似乎在诉说着草原岁月的艰辛。 |
|
|
|
饭店里吃饭的小学生 在小镇吃完午饭后,我们一路顺利的开回了乌兰巴托。回城之后,团员们都感感慨万千,说终于回到了温暖的文明世界。而我却一场怀念旅程中感受到的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最原始的游牧文化。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今天,从东亚到中亚、西亚 北非,当全世界的游牧国度纷纷工业化和定居生活时,位于欧亚大陆深处的蒙古,还在坚守传统的游牧习俗。这里仿佛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孤岛,在我们几乎将他遗忘的时候,才发现这里保存了最原始的自然环境。 蒙古谚语说:人唯有见识了一个又一个开阔广大之地,才具备真正的修养。或许跳出我们的都市生活,深入人烟罕至的草原深处,才能得到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 |
|
这次旅行印象最深的经历:在回城的路上,经过戈壁和草原交界处时,一瞬间我内心猛然感觉到世界尽头的荒凉与孤独。这或许就是这次追逐荒野旅行的意义——经历了最辽阔的荒芜,才更能懂得人世间的真情与温暖。 |
|
最后在这里把我去蒙古国前看的一些影音图书资料和大家分享。 影音资料推荐 韩国KBS纪录片《蒙古高原》(四集) 蒙古不止是草原,大漠、戈壁、森林、雪山,高原之美超乎你的想象。 第一集 阿尔泰的帝王:金雕 第二集:骆驼之歌 第三集:疾风之地:戈壁 第四集:游牧民族,问路 荒野新生 第四季 (2015) 2015 / 英国 / 纪录片 / Ben Fogle BBC纪录片《世外野人》(荒野新生)第四季第六集 一个移民蒙古草原的美国家庭,告诉你为什么这里是世界的尽头。这位美国传教士说,如果能够在蒙古传教,那么也就能在全世界传教,因为这是世界最偏僻荒芜的地方。影片展现了蒙古绝美的自然风光和他们一家人在这里的独特生活体验。 《野生蒙古(wild Mongolia)》,蒙古国纪录片 蒙古语视频,无字幕;但是只看画面,就足以感受到摄人心魄的震撼之美。 |
|
蒙古王 (2007) 2007 / 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 蒙古 德国 / 传记 剧情 爱情 / 谢尔盖·波德罗夫 / 浅野忠信 孙红雷 蒙古历史的史诗级电影,电影记录了最伟大的蒙古英雄成吉思汗的成长经历。该片由谢尔盖·波德罗夫执导,孙红雷、浅野忠信主演。 |
|
蒙古草原,天气晴 (2008) 2008 / 日本 / 纪录片 / 山田和也 / 关野吉晴 一部日本的纪录片,记录了草原上小姑娘的日常,以及游牧文化在今日的变迁。对于蒙古这片相对陌生的土地,日本和韩国,似乎凭借藕断丝连的关系,更早的介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日韩媒体的视角,能帮助我们了解更多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相关书籍推荐 |
|
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蒙古(2015年全新版) 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公司 / 2015 / 中国地图出版社 这是西方背包客的圣经,全面介绍了这个被欧美背包客誉为天堂的国度。他们比大规模的中国游客更早到达这个荒野的国度,而我们拿着这本书也要开始占领那里了。 |
|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美] 梅天穆 / 2017 /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西方学者视角下展现的宏大历史观,不仅仅有战争,还有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全面做好行前的背景知识准备。 |
|
游牧民的世界史 杉山正明 / 2014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领略了各时期游牧民族的历史更迭,会更了解蒙古高原在世界游牧史上的中心地位。这片高原上,匈奴、鲜卑、柔然、契丹,各时期不同民族不断变换,但直到蒙古的出现,草原历史才有了终结者。 |
|
历史的高原游牧 罗新 / 2010 / 中华书局 北大考古学者的田野调查笔记,图文并茂,了解蒙古高原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
|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 胡成 / 2016 /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胡成记录了自己从二连浩特搭乘火车达到乌兰巴托,并随后搭乘各种大巴一路向西直达蒙古国西部口岸的经历。这是关于蒙古国的最好的旅行散文,书的封面照片——一辆停在戈壁滩上的大巴让人过目难忘。虽然作者说这个国家他再也不会去了,但是读过书的人心里都会被种草:蒙古国,一定要去。 |
我没去过蒙古,不过我看过一篇相关的文章,找上来给大家看看,大部分的数据是2004年左右的,经过近10年的发展,也不知道蒙古的情况是好转了还是更恶化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一起补充。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 蒙古也许是世界上最闭塞的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被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夹在一起,与它相邻的是人烟稀少沙漠面积相当大而且经济也比较落后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与严寒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这个国家没有出海口, 距离它最近的出海口是1500公里之遥中国的天津港, 对于宏观经济学家来说, 几乎是一个极好的现实中的"封闭系统"。 这个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是一个拥有大片草原,戈壁,河流和山川以及相当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国家。这个面积几乎5倍于德国的国家是一个真正的"地广人稀"的国家,因为在这个国家的人口只有大约255万,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善良的纯朴牧民。 20世纪90年代,蒙古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政治上由原来的GCD执政变为多党执政和议会制,经济则以新自由主义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 Harvard大学的Jeffrey Sachs教授主持了蒙古90年代初期的经济改革,好来呜的电影也随之涌入乌兰巴托,人们的穿戴更加西化,英语是人们必须掌握的外语。蒙古国被美国政府称为"亚洲各国实行民主的楷模",为了进一步向西方文化靠拢, 蒙古政府计划放弃正在使用的西里尔文字,改用西方通用的拉丁文字,为此出台了《拉丁文字国家计划》。与亚洲其它国家相比,蒙古被认为是"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1990年, 当时的蒙古总统奥其尔巴特先生曾经预言, 随着政治经济改革, 蒙古将在2000年成为一个亚洲新兴发达国家。 十多年过去了,今天任何一个到过蒙古的人都会告诉你,这个国家里虽然出现了一些身穿昂贵的欧洲西服热衷于购买瑞士手表并且驾驶奔驰牌轿车的人,也出现了一些豪华别墅与装备有欧洲葡萄酒以及美国啤酒的酒吧间,超级市场中也是琳琅满目的外国产品,甚至还出现了不少摇滚乐队, 但是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工业,过去的苏维埃时代的工厂基本上也已经全部破产停工,就连热水瓶,玻璃和纸张以及包装用泡沫塑料都也需要进口。 90年代初期蒙古的民主党领导人到哈佛大学去进修, 并在Jeffrey Sachs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激进的经济刺激计划,经过哈佛大学短期培训的蒙古银行高级官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国家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损失掉了70%以上。 蒙古的外汇来源绝大部分依赖于两个企业,一个是Erdenet铜矿,另一个则是生产羊绒的Gobi JSC。 苏维埃时代所开发的Erdenet铜矿仍然是蒙古的最大外汇来源---虽然这个矿已开始出现了资源枯竭的兆头,由日本援助建设的电视机厂曾经生产"蒙奈"牌电视机,今天也早已停产,蒙古最大羊绒加工工厂---装备有80年代所引进的欧洲设备并且生产量曾一度占据全球羊绒25%的Gobi JSC公司---也已经严重开工不足,现在正在私有化进程中等待被拍卖。 如今私有化这个字眼在蒙古是最时髦的词汇,蒙古几家最大的国有企业均已列入国有资产私有化名单中,甚至连蒙古航空公司(MIAT)也即将加入私营化的行列,它正随时恭候着一家外国管理队伍的加入。 当然,土地产权也毫不例外地正在私有化进程之中。 随着经济的自由化,城市土地的私下买卖在蒙古早已经开始,由此引起的贪污和贿赂是导致社会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蒙古的主要反对党批评蒙古政府为了本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没有采纳社会和其他政党的意见,单独而且匆忙地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国会最后通过的有关法律也不合乎公平原则。 一位反对党领袖认为"执政党政府制定土地法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利益,另外由地方上的少数长官掌握土地的分配和买卖权也会导致政府部门的贪污贿赂更加严重。土地法还规定:2002年6月28号以前登记的户口才能免费拥有居住土地,农村地区的家庭拥有的土地大于城市家庭拥有的土地等。这都违背了蒙古国公民应该享受同等待遇的宪法规定。" 另外,农民对土地私有化的方式也很不满意。蒙古传统上不是农业国家。20世纪50年代国家推行发展农业得政策并开始开垦荒地,随后在蒙古出现了农民这个新的社会阶层。在农业发展达到最高程度的80年代,蒙古的粮食生产一度满足了国内的全部需求,甚至把少量粮食出口到苏联。当时蒙古总人口的20%从事农业生产。但是经济改革开始之后,农业遇到种种困难,不只是生产力大量减少,而且从事该行业的人数也减少了50%以上。90年代初,国家把国营农业公司私有化,农民都成为私人公司的员工。但由于那些公司效益很低,农民的薪水也一直很低。这次土地私有化法律规定把农业用地有限私有化,但是得到土地的是那些农业公司,而不是农民。因此农民认为这个政策对他们来讲很不公平。 不少不满意的农民从几百公里的地方来到乌兰巴托,和"为土地公平私有化运动"结合起来,组织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 不管怎样, 1988年蒙古的农业还能够生产出来足够的粮食,甚至还可以少量出口。但是经过了90年代的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治经济改革之后,蒙古的农业已经无法生产出足够的粮食,由于农民很难从私有化了的银行中获得充足的贷款---即便获得了少量贷款也必须承担10-12%的利率---来维护农田水利系统并接受农业知识培训,购买化肥,高级农药和良种以及小型农业机械,结果2003年蒙古的农业虽然由于良好的天气状况而获得了"丰收",但是仍然只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47%,仅仅在2004年的上半年,蒙古就需要进口1600万美元的面粉。蒙古的蔬菜基本上全部依赖于进口, 在乌兰巴托的自由市场上,洋葱,西红柿,土豆和鸡蛋等食品的价格按照今天的汇率折合过来基本上与德国的超级市场中的价格相当甚至还要更昂贵。至于水果,比如说香蕉、苹果和柑橘,那更是以奢侈品的面目而出现在蒙古的市场上。 按照蒙古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 那么蒙古草原的载畜量最多只能够允许8000万羊单位, 而1999年的水平就相当于7200万羊单位 ------ 沙漠化速度大大加快, 根据蒙古政府的统计,今天蒙古的沙漠面积正以每年13%-18%的速度增加, 我们必须记住的是今天已经有42.5%蒙古国土面积不同程度地荒漠化了。在2000-2002年蒙古又经历了连续三年的灾难性气象灾害,技术十分落后的蒙古畜牧业又遭到了沉重打击,许多蒙古牧民失去了几乎全部家畜, 仅仅在HOVSGOL一省, 大约80%以上的牛羊彻底损失。 第一产业的大面积破产直接导致了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市的人口由1990年的60万增加到了今天的超过110万人,由于蒙古那严酷的冬季气候,如果丧失了自己的牲畜,那么继续呆在草原上将是十分危险的。但是在乌兰巴托也没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贫民窟在乌兰巴托市迅速扩大,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由于失业而整日酗酒甚至是打架,随之而来的就是以盗窃和抢劫为主的犯罪事件的急剧上升,蒙古议会曾经讨论鉴于当前的治安状况是否应该效法美国允许私人自由购买枪支,更有人曾经在议会中建议动用警察和军队来"解决"乌兰巴托市的贫民窟问题。 虽然蒙古人并不富裕,可蒙古人出手却很大方。就在中国人精打细算银行有多少存款,为儿子,甚至为孙子辛苦积累的时候,蒙古人早就在歌舞厅、酒吧、餐馆、剧院踏实地享受生活了,根本不想什么明天的烦恼事。存钱对大多数蒙古人来说是根本不懂的概念,他们习惯了有多少花多少,没有了就到处举债,所以在蒙古发工资的日子,也常常是人们相互还债的日子。 大概是由于电影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很多人热衷于韩国二手汽车。由于蒙古的冬季漫长而又寒冷,再加上苏维埃时代的暖气系统也早已年久失修,因此很多人使用十分粗糙的小煤炉来取暖,这些小煤炉与取消关税而涌入的大批极其廉价的韩国二手汽车直接导致了乌兰巴托市的蓝天白云只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之中。 对90年代中期的蒙古, 也许这样几个数据很能够说明问题:1996年, 蒙古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6%,通货膨胀率为53.2%,而失业率按照官方数字则约为5% ------- 有人声称,不少蒙古人认为向官方申报失业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毫无帮助, 因此不少人干脆就懒得去政府部门申报失业。 由于蒙古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很多地图上被标出的"公路"与英语或德语中的"公路"一词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蒙古政府制定了雄伟的"千年道路"工程,按照这个工程的方案,蒙古国将在全国范围内修筑起总里程超过一万公里的现代化的公路交通体系,可是几年过去了,工程的实际进展却是……,如果按照过去这几年的实际进度,那么的确需要将近一千年才能够将这个"千年道路"工程修筑完毕。 也许这样一组统计数字能够说明一些问题:1999年蒙古的水泥产量是10.35万吨, 2000年则是9.17万吨, 而2001年却成了个6.77万吨! 相比之下,日本的人均水泥消费量是1950-1991年人均累积消费水泥20吨, 1991年仅仅一年, 人均消费就已经是大约700公斤。 虽然在最近的十多年间乌兰巴托市也涌现出了大批主要从事畜牧业产品加工的私人企业,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规模很小,技术水平低下,因此直接导致了乌兰巴托市南郊的Tuul河---这条河流供应乌兰巴托市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水资源---遭到了难以置信的污染,虽然蒙古政府的环保部门曾多次做出过大规模的环保宣传活动,但是却也收效甚微。 2004年12月24日蒙古自然环境部公布,蒙古的森林覆盖面积只占到全国面积的8.2%,滥砍滥伐是森林覆盖面减少的主要原因。 虽然蒙古政府很早就对伐木实施许可证制度,但因蒙古人建筑房屋及取暖等大都使用木材,木材在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所以偷伐、倒运木材的现象严重。由于近年来蒙古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化,许多人毁掉森林以建筑房屋,这使得森林面临很大威胁。此外,虫灾和火灾也造成蒙古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在蒙古国内市场上的家具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的同时,蒙古仍然还在继续向中国市场来出售大量的木材。 蒙古政府曾经试图将旅游业作为经济主要支柱之一, 事实上旅游业的确也在过去的几年内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益,但是仍然并没有起到蒙古政府所期望的作用。也许原因之一是由于从德国的旅行社订购一次到蒙古去的为期两周的旅行所需要的全部费用基本上都是1500美元左右,而从德国到气候似乎更宜人的摩洛哥去进行一次同样的旅行则往往不超过500美元。 鉴于蒙古的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而且也有相当丰富的矿产资源, 因此1992年蒙古政府开始了一个所谓的"黄金工程",并将1992年命名为"黄金年",鼓励企业和个人勘探并开采黄金。近10多年来,蒙古已开采黄金70多吨。但是盲目开采黄金以及管理混乱对蒙古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严重危害。蒙古环保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黄金计划"实施以来,由于技术水平十分原始的黄金开采以及干旱等原因,蒙古已有300多条溪流断流或干涸,现有河流的污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另外,全国有8000多公顷土地遭到破坏,而按照开采法要求对废旧金矿进行回填并对土地进行修复的面积不足16%。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牢记,蒙古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当匮乏的国家。 蒙古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1066兆瓦,其中816兆瓦属于中央动力系统,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76.5%。中央动力系统覆盖9个省和乌兰巴托市。目前中央动力系统的发电能力只能达到其装机容量的60%。蒙古全国的供热能力为3200千兆卡,但实际只有2100千兆卡。一些没能与中央动力系统联网的省份仍靠柴油发电机组发电。1993年全部柴油发电机组的发电量为1.78亿度,而1994年仅为0.99亿度,几乎减少了一半。乡村的90%没有电力供应。 蒙古的中央动力系统为俄罗斯布利亚特—蒙古供电网。主要靠六个热电厂供电、供热。所有热电厂的状况都很差,均不能保证工业用电。就连Erdenet铜钼矿这个用电大户的供电也无保证。许多大型企业如由日本援建并于1993年10月15日炼出第一炉铁水从而结束了蒙古不能炼铁的历史的Darhan钢铁厂也经常因拉闸停电而损坏机器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用户无钱支付电费,电厂无钱支付煤款,新政府草率地提高煤、电价格,只是画饼充饥,使得债务链和各种矛盾更为加剧。 1997年1月,蒙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促进贸易自由化,蒙古国家大呼拉尔(大呼拉尔在蒙古的政治地位相当于美国的国会)修改了《海关法》,规定自1997年5月1日起,将所有进口商品(酒精等除外)的进口关税税率降为零。有统计数据表明,自1990年以来蒙古几乎是年年贸易逆差, 截止到2003年蒙古累计贸易逆差已经达到了大约8亿美元。蒙古加入WTO为蒙古也带来了一些好处,比如说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一些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商人在蒙古投资服装厂,以享受蒙古的纺织品出口配额。根据WTO的统计,蒙古每年服装出口大约是一亿美元。但是,由于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与纺织品配额的被取消和中国加入WTO,蒙古政府官员发现目前在蒙古的大约十多家由台湾人所开设的服装厂都将撤离到中国去。 虽然在表面上蒙古已经具备了一个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大多数特征,但是政局仍然十分动荡, 始终都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政策。在90年代初期蒙古这个人口还只有两百多万的小国居然出现了将近20个不同的政党!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2004年夏天蒙古最大的两个政党MPRP(原蒙古GCD)和MDC(蒙古民主党派联盟)在竞选中平分秋色,因此为了折中起见,本来是任期四年的总理和议长两个职务一个给了MDC的Elbegdorj先生另一个则给了MPRP的Enkbayar先生,但是两人只在目前的职位上工作两年,然后互相调换。新的联合政府刚刚上台没有几个月,MDC内部又发生了内讧,并于2004年12月27日宣告自行解体。此前,MDC与蒙古教师联盟还多次指控MPRP在他们的办公室中安装窃听器。看来蒙古国政治的确是十分地"美国化",至少"水门事件"是学到手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恩赫巴亚尔先生和Elbegdorj先生在相当多的蒙古人当中所得到评价都相当高, 而且也的确都渴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但无论是曾经在英国留学并十分崇拜布莱尔首相的恩赫巴亚尔先生还是曾经在哈佛大学留学并十分崇拜Milton Friedman的Elbegdorj先生,在宏观经济理论上,都是新自由主义的忠实信徒。 虽然自1990年到2003年,曾经在东京和巴黎多次召开过国际援蒙会议, 在这14年间国际社会向蒙古政府提供了大约3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有15亿美元是无偿援助,其余的则是优惠贷款------虽然蒙古国政府自1990年就向华盛顿示好并且是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之后为数很少的几个立即宣布派兵进入伊拉克参与维和的国家之一,但是蒙古所得到的大约80%的援助仍是来自于目前正急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日本和德国而不是曾经将蒙古赞为"亚洲各国实行民主的楷模"的美国------, 而且蒙古政府也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拍卖掉了超过一半国土面积的矿产资源勘探权, 但是在2004年,蒙古的人均收入,仍然不到500美元, 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居民月收入不超过20美元…… 虽然2004年的上半年蒙古政府财政盈余为1200万美元,而且2004年全年蒙古的经济增长达到了1990年以来创记录的10.6%,远远超出2003年底该国政府确定的6%的增长目标。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2004年国际市场上铜精粉的价格比2003年升高了74.6%, 而蒙古的Erdenet铜矿所带来的外汇占蒙古国外汇总收入的一半左右, 并且蒙古政府于2004年向国际市场上抛售了19.1吨黄金------而1997年蒙古的黄金储备仅仅12吨。 在1990年, 蒙古仅仅欠有苏联债务,这笔100多亿美元的苏联债务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在2004年被莫斯科一笔勾销。那时的蒙古并不欠有西方债务,但是今天这个国家却欠有将近10亿美元的西方债务,差不多相当于蒙古一年的总产值。 在教育领域,仅仅提及一件事情就足够了,那就是蒙古政府目前正致力于拍卖蒙古理工大学,以期望通过"教育产业化"和学校的私有化,依靠"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来达到某种"完美的境界"……。 在医疗保健领域,只需要指出蒙古国目前连绷带,纱布和医用酒精都也完全依赖进口并且蒙古政府正在大力推行"私有化"和"市场化"制度,其余的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2004年的冬季的严寒再一次引起了蒙古地区的牲畜和作物的死亡, 又一场饥荒的威胁即将来临。2005年1月初,台湾向蒙古提供七千吨白米,援助蒙古国四万五千户贫困家庭,预估将有二十五万人受益。 这,就是今天的蒙古国,一个曾经进行了激进的政治经济改革并推行新自由主义长达14年之久的"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从04年的情况来看,蒙古的情况确实很艰难,一个国界线完全被中俄两国覆盖,最近的出海口是1500公里的全封闭国家,在已经拍卖掉超过一半国土面积的矿产资源勘探权后,依然未能进行初步工业化。 面临枯竭的国产矿井,落后的工业导致的水体、土地污染和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荒漠化,高居不下的国际债务,过度私有化导致国有力量的弱小,以及昂贵的旅游成本,为蒙古的未来添上一层阴影。 过于稀少的人口,却又面临就业岗位不足,艰难的生活导致大量壮年男性沉沦酒吧,徘徊在成吉思汗的往昔荣光与艰难现实的落差中无法自拔,不少家庭的支柱最终落到蒙古妇女柔弱的肩膀上。 西方自由主义与蒙古人过于自由散漫的天性结合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后发国家奋起直追时必须具备的勤劳属性。 前路确实艰难,也只希望蒙古能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来。 |
作为内蒙人,一个户口本蒙人(这里是指,我父亲是蒙古族,我母亲是汉人。但我的成长环境是纯汉文化,对蒙古文化基本上了解不多。所以我把自己叫“户口本蒙人”) 说个我奶奶给我说的。 她说,外蒙可坏了,以前骑马来这边打草谷。就是抢。 这是我对蒙古的唯一印象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自然科学 最新文章 |
海南一村民被眼镜王蛇咬死,多名消防员和村 |
有哪些不起眼的牢底坐穿兽? |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可为什么粮食产量不 |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2024国家科技三大奖颗粒无 |
假如航母被蓝鲸全速前进撞一下会怎么样? |
你见过最狠的SCI评论是什么? |
你在实验室最惊险的瞬间是什么? |
牛顿生活在中国,会有什么成就? |
虎鲸为什么不吃人? |
数学为什么这么可笑?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