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自然科学 -> 为什么我上了985还会这么焦虑? -> 正文阅读

[自然科学]为什么我上了985还会这么焦虑?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什么我上了985还会这么焦虑?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大学
清华大学
985 工程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全国重点大学
为什么我上了985还会这么焦虑?
圆桌收录
「病友」请回答
2023.10.13
纪念XS学长离开三周年。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
就是因为上了985才会焦虑。
焦虑的原因很简单,评价标准骤变后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价值观崩塌。
我算是小镇做题家本家,非常标准的那种,从小读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成绩大部分时候都名列前茅,最后从985商科硕士毕业,一直都是很多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翻过这些“优等生履历”的另外一面,是从初中一路卷过高中、大学,对竞争和输赢的强烈偏执,对赢过身边的人有近乎魔怔的执念,完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应该干什么,除了“竞争然后获胜之外”找不到任何前进的意义。
最近很流行的两个称呼“985废物”和“小镇做题家”其实是重合度很高的两个人群,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嘲讽和抨击随处可见,“只会做题”、“心智不成熟”、“思维极端”、“内卷机器”,好像这真的是一个很值得唾弃的群体。
但是我今天无论如何都要为这个饱受抨击群体说几句话。
我很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985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废物,这既不是自谦也不是装x,对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看似成功的履历背后其实充满了挫败感,而这种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我讲一个真实的例子。
曾经有一个班里学习非常好的同学,毕业去读大学后多年未联系,在各种旁人的讲述里,TA是那种智商情商双高的人,既能做题搞科研,也能社交拉关系,德智体美全都ok,跟人们对所谓“做题家”的定义完全不沾边。
后来读研的时候某次TA有事情问我然后闲聊了几句,莫名其妙的聊到教育问题上时,TA突然说,虽然看上去TA一直还算混得风生水起,但其实在TA自己看来,自己仍然充满了失败感。
TA说,TA至今为止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不过是为了证明,TA在“做题时代”取得的成绩是有意义的而已。
以下差不多是TA的原话:
“在我接触到真实的社会后,我的世界观很快就崩溃了,我觉得自己很聪明,也非常努力,但身边还是会有很多既没有才能也不够努力的人超过我,有的人可能家里比我有钱,有的人是因为找了一个有钱的对象,有的人是因为选的专业方向好,甚至有的人只是单纯的运气好等等等等。
可是我无法接受成功需要考虑出身、运气、机遇等各种随机因素这种说法,我无比厌恶周围的人通过标准化竞争以外的任何方式取得成功,因为,如果成功不止靠这一条途径的话;如果曾经成绩不如我的人通过其他方式很快就可以超过我的话——”
“那么我在读书时代保持了10多年的领先又有什么意义?”
那次交谈让我非常震惊,震惊于TA这样一个看上去如此思维灵活又高情商的人心里居然会是这样偏执的想法,震惊于原来不是只有我会这样想。
作为优等生的悲剧有三点:
第一,由于学生时代领先的太多,领先的时间太长,所以之后必须强迫自己继续保持这种领先。
第二,只能接受通过“竞争然后获胜”这一条路来取得成功,可是现实却是,走向社会后,原生家庭、运气、婚姻、选择、机遇,所有随机因素都变得比竞争更重要,而竞争即使获胜能改变的相当有限。
第三,社会上充满了对“小镇做题家”们的鄙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只会做题”、“心智不成熟”、“思维极端”、“内卷机器”成为了“小镇做题家”的可耻标签,社会不仅不认同他们的价值观,还肆意的抨击和嘲讽这样的思维。
可是凭什么呢?
他们从小被灌输了那么多 “只要你好好学习就可以获得成功”、“你成绩好,所以你是比同龄人优秀的”、“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成绩”这样的价值观,而由于周围的环境全部在这样告诉他,他们就真的这样深深坚信了,于是为了迎合这种价值观,为了迎合环境给他们的标准,为了成为领先者,他们做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几乎付出了所有能付出的东西,因为所有人都说这样才是对的。
然后你现在再突然间告诉他们,环境变了,规则变了?
一方面他们必须看着曾经输给他们的同学用各种方法超过我们,正如我那位同学所说,有可能是他们选对了更好的专业,有可能是他们的家庭更富有,甚至有可能只是他们运气更好而已。
另一方面他们还要遭受别人的抨击,嘲讽过去帮他们取得领先的、他们一直相信的的东西,叫“做题家思维”,是可耻的,是可鄙的,是令人唾弃的;然后抨击他们的人还要再高高在上的说他们“价值观不够成熟”、“不懂得全面发展,”最后再盖棺定论一句“不过就是个做题家而已”。
我可去你的吧!!!
周围环境十几年如一日的向他们灌输同一种价值观,然后现在突然要他们强行适应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价值观,适应不了就是所谓的“做题家思维”,就要被抨击和嘲笑?
就好比你洒下了苹果的种子,却嘲笑和指责种子结不出桃子来?
毫无疑问,这很卑鄙。
另外我很想质问一下那些看不起做题家的说教者们,你们当中的大部分,真的曾经做过应试教育的领先者吗?要求不高,全市最好的中学的前20%就算。
你们根本没有在那个规则和环境下领先过,没有为了成为应试教育的领先者付出过那么沉重的代价,没有被那样的价值观灌输和摧残过,那么你们有什么资格把所有事情都说的云淡风轻?
好了,发泄完毕,如果以上刻薄的言论冒犯到了谁,我表示歉意,我只是真的想为这个群体站出来说几句话而已,我觉得他们需要理解,需要认同,需要被宽容,从西安交大到大连理工,从南大到北航到哈工大,那些在迷茫和痛苦中离开的优等生们,已经有太多这样的悲剧,我很心疼,我不想再看到这样的悲剧了。
中国式教育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最杰出的悲剧。
这篇回答充满了情绪,可能没有任何逻辑意义,也不代表我真的就认为所谓的“做题家思维”是正确的,我只是想为一些处在痛苦和焦虑中的名校的孩子们说几句话——有些事情不是你们的错。
我只想如果有人看到这篇回答能够感觉到被理解,感觉到了不孤单,仅此而已就够了。
最后,希望每一位“别人家的孩子们”都能够过让自己开心的人生。
因为985也好,211也好,只是别人为你设置的游戏和规则。只要有需要,985可以量产,硕士,博士都一样,供不应求就稀缺,供大于求就贬值。核心都是,招多少,计划培养多少,就有多少。
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当然会焦虑。
对社会的认识不应该从进入社会才开始,而是要在学校时就非常清醒地思考,因果循环,利益相关,什么是别人,什么是自己。
毕业多年,我最羡慕的不是那些成功的做题家,而是没有被泯灭生气的人,哪怕他们从小到大被视为学渣,除了学习什么都好。
现在所有的大学公众号,都在推送学霸,标准化学霸,绩点?学生干部经历?社团活动?个人爱好,随机组合。让其他看似平庸普通的学生每次都带着倾慕点开,带着愧疚关上。
事实上,这是学校的kpi,学院的kpi,是他们工作成绩的体现,不是你的,甚至可以说,与你无瓜,你无须为别人的优秀而汗颜,更无须为自己不是标准化的优秀而自卑。
人不是流水线上完美而统一的商品。
你最需要知道的,是你是谁,要做什么。
其实这也是一个人一生避免痛苦,避免内耗,完成高质量人生的母题。却没人告诉你,你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去探索去寻求这个命题。
我有一位领导,他从小喜欢历史,然后他学了历史,研究历史,沉迷历史,事业出色,为人沉稳。历史就在他的气质里。虽然他出身贫寒,但现在也评了副高,中产以上,而且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远超一般人。
反观另一位领导,靠家里安排荫蔽,一路混到这里,业务上经常露底,难以服众。听说他一开始也并不想从事现在的工作。
还有一位大学同学,成绩中上,但极富个性,言辞犀利,喜欢的东西可以玩成大神,一两手特长练至化境。第一次去某央媒实习,就被留用,直接放弃考研。
我们的教育鼓励机制,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评价,而不是对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发掘与肯定,你只会因为循规蹈矩而被鼓励。
但进入社会以后,没有人会给你设置标准。社会竞争就是原始而无序,规则,潜规则,重峦叠嶂,险象环生。
趁早开始探寻自己,或者被社会重拳出击。
多探索生命的母题,少纠结一时的得失。
因为从小被灌输上了985就能逆天改命的思想,结果上了大学发现还是要靠爹,
估计在高考之前从来没有算过一千万存个定期一年也有50万收益了,
这是很多985毕业生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的工资,
他们很多都是高考之前从来没算过这笔账,上大学没多久就会算了,尤其快工作的时候算得更清楚,学习好真不如爹好。
讨论组>>PI |青椒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因为贩卖焦虑是我大天朝很多行业最有效的敲门砖。只要焦虑方向拿捏的准,就可以把沙卖去沙哈拉沙漠,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
所以现在的学生,要学会过滤外界传递的焦虑,否则对方就成功了一半了。
因为你不懂大学教育的意义。
你以为大学教育是为了获得金钱、地位,更普遍的说,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所以你总会被社会传导给大学的焦虑裹挟着前进。
推荐一本书《优秀的绵羊》,是耶鲁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写的,应该能回答你的问题乃至回应当下很火的“绩点为王”的现象。
节选片段。
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领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其中有些人说,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经常有人会说,他们没有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他们从没有生活在当下,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他们总会思索,曾经的努力是否都值得?
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夺目靓丽的精英高校,倾国倾城的国色天香,无数学生和家长愿意为它的美而付出一切。当我们认为这些名校能够为你带来无限机会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对名校的一厢情愿也伤害了我们自己呢?
比如它们限制了我们对生活的遐想。我们不再去考虑成为一名教师、一位神父或者一位工匠。从事这些职业简直就是浪费名校的教育。我的父母会怎么想?我的朋友又会如何看待我?在毕业后20年在纽约举办同学会之际,当初的同班同学个个都是腰缠万贯的富豪或者高高在上的社会名流时,我又该如何面对他们?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难道我不应该在这些人之上吗?当你一旦陷入了这种思考的深渊,你就给自己的双眼蒙上了一层布,整个世界都在你面前消失了。
“投资与回报”直截了当地概括了人们对大学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大家总是习惯于计算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量化关系,却往往忽略了大学给予的回报应该是什么。大学的回报是否仅仅只是金钱呢?言外之意,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就业(即产出和回报)吗?我们必须探究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上大学究竟为了什么。
诚然,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份工作,但是每个人更需要懂得生活。既然我们从实用主义角度去计算上大学的回报是什么,那么我们为何不可以去计算为人父母的回报,与自己的密友共度时光的回报,享受音乐的回报以及阅读书籍的回报呢?任何值得做的事情,是因为事情本身有意义。
大学的使命是成就一个更有意思的你,这个使命的前提是,你认为成为“有意思的人”对你最重要,而且你认识到你将是陪伴自己终其一生的唯一人选。但是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并非由资历堆积而成的自我实现,比如说同时修4个专业,时任大学报社编辑,参加合唱团,创建非营利组织,并学会烹饪异国他乡的美食等等,这些都不能成就有意思的你,因为“意思”并不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也不是刻意去成就的。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本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985
本科兰州大学和西北农林大学是985
本科无名考上东北大学硕士是985
专升本考上海洋大学硕士是985
(以上学校排名不分先后)
生化环材专业是985
计算机专业是985
土木专业是985
有人16岁本科走进985
有人30岁硕士走进985
有人被荣誉授予985
有人自己授予自己985
有人985的分没上985
有人没985的分却上了985
有人读着交不起学费的985
有人一生下来就买得起985
有月薪500的985
有月薪50000的985
有躺在床上啃老的985
有在空间站做伸展运动的985
有一辈子从不需要工作的985
有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本不属于自己责任的985
你是985
我是250
不要迷信985,不要为985而985
若你不是985,只要你愿意,你也能成就自己的985。
在名校读书的娃,很多都不太快乐,甚至心理有问题的也不再少数,我身边有抑郁倾向的朋友就有四个。
我有个搞数学竞赛的学姐,能上清华没有去,能上交大的经院管院也没有去,选了数院。她也知道清华牌子更大,金融赚钱更多,但她就是喜欢数学,她和我说,相信着数学里面必定有某种永恒的规律存在,而学数学这件事,让她感受到美。
我听完就觉得太好了,按说这种人是应该热爱着学术一直走下去的,一直追逐梦想。——结果她休学了一学期,原因是做不下数学题了。
她觉得自己太渺小了,「就算是搞数学,我发现比我有天赋的也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还不满足。我们有个学术特别优秀博士生助教老说自己傻逼,可是那这么一比,我不就更傻逼了吗」?
大二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个女孩跳楼了,我当时不知道原因,觉得很震惊,很惋惜,也很害怕。大四我上知乎,看到了一个她朋友后来写的回答:
她明明英语测试一次得A,四级一考700分,接待过艾奥瓦州的教育部长;面试不到英文会议的志愿者。不止一次跟我讲,没有朋友,因为不愿意装作兴致盎然的样子。专业课分数很高,加公共课就变成倒数。
然而在好学校里,好像一个学生不野心勃勃就不正常似的。一个学生没有对未来的规划或是对自己的要求,她就是异类。
我知道有些人会说「不值得啊,这都不算事」,但那一刻我突然理解她。太辛苦了,因为就算毕业了也不大能快乐的起来,就连人赢也很难幸免。
我有个本科和研究生一直拿国奖的学长,真的是那种不怎么学都能考好的人。毕业以后去了游戏公司当内容运营,头一年工资一万,今年去了别的公司一万五,女朋友觉得和他在一起看不到未来,和一个家里条件稍好一点的男生在一起了。
一周前我们一起吃夜宵,我为了写毕业晚会的稿子采访他,我说,你觉得大学塑造你了什么?他没回答我,他说,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985毕业的的。有些人想到毕业的生活已经提前焦虑了,我有个学弟,微信签名是「追上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就问他,谁对你有厚望了啊。他说他们家里就出了他这么一个大学生,他妈他爸特别为他骄傲,觉得他毕业了就能在上海大展宏图。
说到这儿他又苦笑了一下,他说你知道吗,我们这个工科专业,毕业平均起薪5500,别说买房子了,我怕是连自己都养不起。
即便上了名校,里面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塔尖上的就那么几个,集万千宠爱为一身,失败者却遍地都是。
学习好的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艺术特长生觉得自己绩点不行,怕受人歧视。那个人缘很好的学生会主席的人生危机直到毕业才来,女友想安定了,他发现自己家里的所有积蓄,甚至都付不起一套房子。
多遗憾,年少的时候你觉得一切都在自己手上,觉得抓到了录取通知书就拥有了一切闪亮的未来。
好不容易进入了梦想的学府,还没飞起来就啪地落地了,却发现自己原来这么普通,这么弱小。
你想,我怎么就不特别了呢?
可是谁又告诉我们,我们就是最特别的那一个呢?是最有天赋,最聪明,最容易获得幸福的那一个呢?
我曾经以为我也很特别,我是小县城学霸啊,和北京上海的考生不一样,我是真的一张卷子一张卷子做出来,才到现在的。
大二的我还没看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不知道里面有个法国上尉一辈子就写出了一部马赛曲的故事。人吧,星星砸脑袋上的这种机会只能撞上一回,多了就没有了。
我觉得我大学经历够特别了,当过网红创过业,最酷的是我本来有个可以月入几万的机会,我放弃了,我是个有新闻理想的人。
我去面南方报业,南方报业没有要我;给GQ中国投了三封简历,千字作文情深意切,结果GQ也觉得我不行。后来兜兜转转还是新媒体收留了我。谈offer的时候HR给我开了一万工资,拿北京税后工资一除,7400,我当时相中一个单间要4000,我说姐姐一万二可以吗。申报了两天,HR小姐姐温柔且坚定地告诉我「不行」。
成长一定是伴随着失落的。
不怕大家笑话,我10岁看完《哈利波特》,真的一直在等来自霍格沃滋的猫头鹰。结果等到13岁也没来,我才知道,原来我是没有魔法的。
我就觉得,哦,那我也是个普通人。
可是太奇怪了,认识到且接受了自己是个普通人不会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以后,我反而就快乐了。
或者说,我突然觉得:大家上名校、上大学的意义,可能不是在名校里继续优秀呼风唤雨,而是就在名校里(以后到社会上)受挫打滚,然后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这不是说我觉得我这样就可以了,能够安心的混吃等死,也不是说什么放弃梦想甘心平庸,我觉得是终于认清了自己和世界。
这个过程很痛苦,但也很值得,就好比一条小鱼终于从河流游到大海,然后它看到鲸鱼,看到水母,觉得自己如此渺小,惶惶不可终日。
可是它忘了,至少此刻它置身海洋。而且认清了自己也很普通以后,我反而更加被燃起了斗志。
从「没希望了,作为一个过去的天之骄子居然堕落到这种程度」转换为「虽然我现在普通,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是从特别高的地方pia叽摔下来,一个是低到尘埃里再开出花,不再给自己加那么多苦大仇深的戏后,我突然就释然了。
最重要的是,我终于变成了一直向上走,不再想那么多的「我本应该了」。考上好大学和人生比起来,也好像小鱼和海洋。
高中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考上好大学就有了一切」,现在即将从所谓的985毕业的我,要特别斩钉截铁地告诉大家,这tm真的就是句善意的谎言。
考上好学校也许前途会顺利一点点,但它和必然的幸福没有一丁点关系。人生太大了,我们有那么多的问题要解决,和毕业以后的挑战比起来,「我曾经很优秀」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要面对生存的挑战,面对社会的难题,面对你自己存在的疑问「我是谁去哪要干什么」,面对为人父母的的难题思考,如何去塑造新的生命,你也要面对亲人的离别,好友的四散。
还有一个问题一直马不停蹄地在奔向你,过两年你就会察觉——年轻也不是永恒的。我们早晚要衰老,然后某一天死亡。
真的到那一天来临,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必然会有所审问——到底什么才是人生?如果相信着所有问题的钥匙都藏在语数外政史地的课本里,相信着「学好物理化,考入前三甲」,就能顺利地逃避掉一切人生疑问的话。
——那人生未免也简单得太过荒谬了。
它那么宏大,那么美,问题与解开谜题的喜悦一同到来,我们都像是在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又怎么能不负责任地说,考上好大学就一定幸福呢?
但是我知道认定自己是个没有主角光环的人也很难。这太他妈的难了。难到很多人要和这样漫长的错觉战斗一生。
就像付云皓说:
「在大学的象牙塔之外,有广阔的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人去身体力行。若你头顶光环,身处高塔,或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只有脚落实处,做好每件事,才能积少成多,为社会真正贡献你的力量。
2003年与我同行的五位队友,有两位还在数学的大海中遨游,另外三位则投身了金融行业,这点我在采访时有提到。他们每个人都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我也没有」。
我也没有。
我很喜欢写东西,想拿写作当职业,但写作这件事情就更看天分。我讨厌自己见识浅薄,觉得就算是写作,我也和别人有那么大的差距。
先是因为差距而痛苦,慢慢地就接受了差距。我想创作的美呢,就好像天上的月亮,有人已经离得很近了,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的人虽然起步和我差不多,岁数也一样,但是就是比我爬得快。
我知道我没有那么好的天分,我也知道我可能一辈子都够不着月亮。
但我也会一直往上攀,一直往上攀,就算够不到,我也能留在我能达到的,离月亮最近的地方。
B站有个up主叫猪队友小Y,他在一期视频里说过两句话特别好:
我知道失败者的故事也许很难引起大家的共鸣,相比如失败者那些可笑可悲的经历,大家更愿意看到成功者们热血励志的奋斗史。
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野百合也有春天,失败者也有荣耀。纵使不能光芒万丈,也要倒在追梦的路上。
这样想起来那句很老的鸡汤真是让人落泪,「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现在很难,但真的没关系;毕业时我们总要祝彼此前程似锦。
但我还想再加一句:愿你在平凡处也获得喜乐安定。
就写到这里吧,人生很长,祝你我好运。
(鸽)----------------------------以下ans,各位大佬有兴趣了瞄一眼: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发现自己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弱,应该如何锻炼这种能力?
大学四年不加入社团、学生会,不当班委,对以后发展会有不好的影响吗?
为什么公务员挣的不多,甚至不被看好,但还是有很多人考?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你有钱别人就巴结你,你没钱别人就冷落你,是真的吗?
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985老师也是一样焦虑的。就我和我那些年轻同事,基本上没有一个不焦虑的。都内卷成这样了,除非家里有矿或者背后有人,不焦虑才见鬼了。大家都是普通人,没几个是智商能力超群的。但坑就只有那么一些些,比人数少得多。你想被赶走么?想让你的小同行都知道你丢工作了么?不光是学术圈,放在整个社会都八九不离十的。现在什么岗位都不缺人。缺的只是千万里挑一的人才。可惜我们考上985只是百里挑一,远远达不到人家的要求的。
所以焦虑是常态,至少说明你还有心思想着进步。这就挺好。比躺平了混吃等死强多了。像日本的《饱食穷民》里面描写的那种,那就是没办法了,再努力也反抗不了的,就闭着眼睛享受吧。你现在远好于那个阶段,我们的国家也远好于那个情况。虽然上升通道关闭了一些,那做个工薪阶层吃饭还是没啥问题。也不要和人比太多,老人们非要拿别人家孩子逼你上进,听听就好了,也别有太大压力。我就是从前太在乎父母的面子了,他们非要让我做他们圈子里最优秀的小孩,否则就跟我寻死觅活的。我累死自己也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结果他们说着风凉话自己倒是活得好好的。何必为他们活呢?我都快四十了,我也终于想开了。
所以焦虑焦虑就好,别把它当成负担了。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每周的每月的,能看得到的也别太难。一个一个小目标达成的过程,你就慢慢找回自信心了。这样一点点就会适应这种焦虑的程度,就不会当它是个大事了。你还年轻,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到了中年还没混起来,这辈子基本上也就这样了。所以还是年轻的时候尽可能往上爬,爬到哪里算哪里,你的天赋努力运气外部环境都会决定你能爬多高,也不要全部从自己找原因。无论结果如何,接受它就好了。这样就不会太焦虑了。当然,这是个很长的过程,我也是正在修炼当中。慢慢来。
写在前面: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好奇过这个问题:
那些清华北大随便挑的高考状元们,后来都过上了怎样的生活?
这些站在高考金字塔尖的人,几十万个学生里只能出一个的人。
——他们后来成功了吗?
——他们是否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我好奇过,于是我请来了高考某省文科状元,也是我的朋友游安来讲讲她的故事。
我没想到的是,状元过得居然也很难。
考上北大后,游安在大三得了抑郁症,休学一整年。
当然,后面她慢慢好起来了。她是这么评价这个故事的:
“我今天要讲的不是什么光彩的经历。相反,它充满了尴尬和痛苦。
但如果这个故事,能够让此刻处于挣扎中且读到这个故事的人感到不再那么孤单。
那它就是有意义的。”
一个一是璀璨过的普通人
自述:游安
01
成为高考状元,也许有一半都是我妈的功劳。
我妈是家庭妇女,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
她把剩下的人生都托付给了我,因此尤其严格。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初二期末我退步了,只考了年级 18 名 ,于是那个寒假她每天凌晨 6 点喊我起来学习。
我不想起,她哭着骂我:你这个德行还考什么高中啊?你现在已经废了你不觉得吗?接着一天没和我说话。
我很不明白。整个年级有快一千人还在我后面呢,他们也都废了吗?考上高中后就更严了,每个假期我都被她盯着写作业。
发小约我出去玩。我妈本来同意了。
但等我兴冲冲换衣服换鞋时,她突然很凝重地看着我:
“你说,见她能让咱上好大学吗?”那天我没能出家门。接着整个高中的所有假期,我都没出门过。高中是有社团的,我爱下棋,就报了国际象棋社。第一次上课,和两个人下我全都赢了。
我很开心地告诉我妈,没想到她大骂了我一顿:
你心思还在学习上吗?你还想高考吗?
我说年级第一也去了。她反问我:那你是年级第一吗?
02
我不是。上高中后我就再也没考过年级第一了。
所以在我没有选择的自由。
遗憾的是,我们高中也奉行成绩至上主义。
作为高考大省里的全国重点,我们高中最出名的就是军事化管理和整齐跑操。一届 3000 多个人,一本率高达 90 % ,200 个人能上清华北大。
在这种环境里,考一个“好大学”已经不能成为目标了,于是 3000 个小孩里,至少有 2700 个人都把目标定成了清华北大。
老师也经常激励我们:能考上清华北大,人生就成功了。接着鼓励我们把吃饭和睡觉以外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上。
所以大家跑操前要背书,打饭排队时还要背书,还有人刚上了回家的火车就掏出卷子开始写。
稍微一松懈,就会显得很扎眼。
有女生吃完午饭回来刷牙,还被老师臭骂一顿,“没见过你这么爱干净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高一运动会,开完就是十一长假了,但每个同学手里还都带着练习册。
大家不怎么看比赛,更不会出去遛弯,都坐在下面做题学习,我也一样。
但是我做着做着就走神,开始在练习册上画小猫。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一抬头,发现班主任正在死死地盯着我。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班主任当天就给我妈发了短信,说我心思不在学习上。而那一刻的惊恐,可以说贯穿了我整个高中。


03
于是我也只好拼命学习。
一方面,在这里也确实没什么别的事可做;另一方面,不学习在这里也没好果子吃。
最重要的是,最后不考出来,似乎对不起吃的这些苦。
我们很多人洗头从没超过 3 分钟,生怕浪费了学习的时间,我也不例外。
而就这 3 分钟,头在水流下冲着,我脑子里还在过数学题。
我所有科目里文综最差,加上文综年级倒退四十名,大考小测从来没有做完过。
选择题错到老师无语,直接说”高考不是你这种思维”。
于是我高三把全部的自由时间都拿来学文综了,睡觉前还想今天拿了 0 分的主观题是什么思路。
我是真努力了。
最后一次考试,也就是高考,我第一次把 300 分的文综卷子全做完了,拿了我从来没拿过的高分。
说这件事从没给过我“想做什么都能做成”的幻觉,那是不可能的。
04
苦归苦,高中我很少迷茫。我的目标清晰又简单,就是努力学习,再考上一个离家远点的好大学。
而考上好大学后会怎样,我好像从来都没想过。
我不需要想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作为人有什么样的价值。
当我刚开始想时,周围的人就会告诉我:
你想这些没有用,你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学习搞好。
那个时候,我借的马尔克斯会被老师没收;我在家读《红楼梦》会被我妈制止;我的周记会被老师评价:写得很好,但想得太多。
我很痛苦,但我也都忍了。想着牺牲一时快乐,换来前程和更广阔的自由,应该划算。
后来,我终于把学习搞好了:
我考了全省提档分第一名,这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心目中是什么概念?
我解放了,我赢了。字面意义上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我飞了。


05
高考成绩还不错的的人,可能都会有这种感觉。
好像你在海水底下潜伏了很久,终于能探出头来呼气了。
那是长长的,充满骄傲的一口气。觉得人生前 18 年的全部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我出名了, QQ 空间里好多人都在转发我考了省状元的新闻。
就连不怎么联系的小学同学也评论我:“没想到你这么有出息。”
状元是有奖学金的,一共 10 万块,打钱的那张农行卡,被我妈收着。
当时最大的苦恼除了选清华还是选北大,还有念什么专业。
我放弃了向往了多年的文史哲选了光华,理由很简单:家里人都觉得念商科有前途,我不愿跟家人冲突。
我好不容易考了让他们满意的高分,不想毁掉这来之不易的认可。
但当时的我连金融是干嘛的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以后具体能做什么。
我只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剩下的以后再说。
但最好的地方在于,我想我妈再也不会对我不满意了。
聚会上每个家长都在向她提问:“你是怎么把孩子培养的这么优秀的?”
出人意料的是,我妈突然云淡风轻了起来:“其实也没花太大心思,都是她自己学的。”
是这样吗,我也不太清楚了。
那是我收到赞赏最多的一段时间,大家夸我,聪明、有主见,有主意。
我什么都得到了,我觉得自己终于可以休息了。
06
我那时候的状态,就恰如一部励志电影的主角,开开心心迎来寒窗苦读的美满结局。
却突然意想不到地被人拦住问:你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吗?
我哪知道。我的部分不是应该杀青了吗?
我后来才意识到,高中最大的谎言就是:“等你考上大学,你就可以随便玩了。”
因为生活不是励志电影,不是童话故事。
它们往往只关于一件事,始于艰辛,终于圆满;他们会见好就收,终结于高潮之后。
但生活不会,人不会一成功就死了。
人要继续活下去。
而知道“成功”之后如何活下去的人,很有可能比知道如何成功的人还要少。


07
努力是不会让人以后不用再努力的,它只会把人带去一个更加需要努力的地方。
我在北大遭受的第一个打击就是:考试成功的人,真的太多了。
光华的状元浓度高得吓人。我左边宿舍住着新疆的状元,右边宿舍住着天津的状元,再往右边去,还有个辽宁的状元。
天津状元写得一手好文章。新疆状元跳起舞来光彩照人。辽宁状元能力很强,性格干净利落。
比起他们来,我就是个土鳖学霸。
开学第一天我就迷路了,走了 20 多分钟还没走到学生中心,后来发现就在旁边。
舍友不理解,你为什么不用导航呢?
我的第一反应是,导航是什么?
第一次开班会,老师说建个群,但我连微信都没有。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有人像我一样高中三年没碰过手机,大概可以理解我在说什么。那时候我太小了,因为这个就开始不平衡:
不是说牺牲年少的快乐,就能换来考上好大学的幸福吗?
为什么别人看起来并没有像我一样牺牲那么多?
为什么他们的青春还挺多彩的。看课外书不会被没收,写文章不会被说不务正业,做喜欢的事不会被问“这有什么用”,但是今天还和我来到了一样的地方?
入学没多久认识了个新朋友,聊起高中来,她说自己飞很远去参加模联,在学校里办哲学社团,写作拿过我从来没听说过的奖。
而我,就只能讲,说我们高中好苦。
这样的人在北大有很多很多。他们不像我,成绩不是他们唯一可以炫耀的东西,死读书也不是他们唯一会做的事。
我之前相信的一些东西,开始被颠覆了。难道我之前的苦,都是白吃的吗?
08
那大概是我不开心的起点。
我之前努力,多少因为相信了“考好了就会快乐”这种话。
但真考好了,我却发现好像也没什么意思。
我觉得自己已经学够了,开始抗拒学习。我不喜欢商科,更融入不了环境。成绩糟糕是自然的。
好像在报复高中生活,上课我只去有签到的课,一周也就那么两三节。不签到的哪怕是数学我也不去。
作业都是糊弄交了就行,常常是考试前一天才开始学这一门。
我逃课躲起来,开始没完没了地看课外书。
看的第一本小说是《月亮和六便士》。我幻想自己如同斯特里格兰特,在将来放弃证券工作,找到自己一生当中的热情所在,为之痴狂为之着迷。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我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该干什么。
北大有很多人早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有个朋友很有新闻理想,偏偏是个理科生。但他报了中文双学位,在校刊做执行主编,写出过很多优秀的稿子,最后毕业干的也是媒体相关的工作。
有个高中校友也在北大,学的是化学奥赛,高中过得更辛苦。
但他是真的喜欢科研,和我说,“我的理想,就是死在实验台上。”
他们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虽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总体来说还是走在一个长远幸福的道路上。
而我们院有全国各地的尖子生。大多数人保持着中学时代的自律和明确,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成为社会精英的准备:
高绩点,big name 实习,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
他们也会焦虑,会迷茫。
但有些人哪怕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也会先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给自己换方向打下基础。
而我不知道我在干嘛,更不知道自己想干嘛。
我那时候看他们,就像一个发高烧的人看着体育场上的人挥洒汗水。
我不想做,我做不到,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在做,也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思。
时间久了,我便麻痹自己一切感官,原地停下不再前进了。


09
我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垃圾,我妈的开心也没能持续多久。
北大的成绩单只有排名和学号,虽然只发给学生,但会流传到家长的手上。
我妈知道我的学号,所以她也清楚我的排名,两百多个人,我差一点两百名。
我觉得还行,毕竟北大都是厉害的人,那时我也不怎么考虑未来。
当时我最难过的已经不是成绩了,是自己什么都不想做的迷茫。
结果我坐火车回家,路上手机没电了,进家后马上迎来我妈的一顿臭骂:
给你发短信不知道回吗?你上这么多学都上的什么?你这穿的什么东西啊?你还有个学生样吗?你还想学习吗?
最后她说:“你配不上北大。”
我应该是相信了这句话的。
因为后来我总是梦见自己退学重新高考,还发誓绝不上北大了。反正我也配不上。
梦里我考上过很多不同的学校,专业都是中文系。
可是梦醒了,我还是一个配不上北大的北大垃圾。
我觉得自己在一口深井里,水位越来越高,我面临窒息。其他人都在井口欢声笑语,但没有人能看到我。
我必须求助才能出去,但我不想让别人发现我是这么的不堪。
于是慢慢的,我开始逃避社交了。
10
但很快我就没办法继续麻痹自己了。
大三是大学生最容易的焦虑的时候,我也没能幸免。
以我当时的专业知识储备,找不到什么像样工作,保研又保不了,考虑之后决定出国念书。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成绩这么差,可能哪都去不了。
大学马上结束了。但到了这个人生的关口,我发现我依旧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我还发现在迷茫的同时,因为之前没好好学习,可选择的面更窄了。就算我想干更多东西,我可能也没机会了。
那种崩溃的感觉像洪水一样,一下把我淹没了,甚至比之前更强烈。
我每天睁着眼睛捱到凌晨四点,怎么也睡不着,莫名其妙就会开始哭。
当时的男朋友很关心我,他问我为什么不开心?
我说我是个垃圾,我活该,反正都是自己作的,不会有地方要我的。
他说,会有的,肯定还有学校录你。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学的东西也没有关系,人生还有很长,你可以慢慢找你感兴趣的事。
他说的一切都对,但那时我怎么也听不进去。
有一天下午,我坐在自习室,要给一位带了我三个月助研的老师发邮件,请求她给我写推荐信。
那个下午我一个字也没有动。我觉得我这么烂,怎么有脸让别人说我的好话。
我对着电脑开始掉眼泪。然后去自习室的窗户边站着。我打开窗户。自习室在四楼。
他出来拉我回去,给我挂了北医六院的精神科。
那天他陪我去,医生问我怎么了?
我说我觉得我是个垃圾,我不配活着。
医生问我多久了?
我说很久很久了。
她问我,你为什么不来看病?这是抑郁症。


11
有抑郁症的人其实不适合谈恋爱,因为对方无论做什么也不会让你快乐起来。
这对于对方来说,就太残忍了。
他比我优秀很多。多才多艺,对学术充满热情,将来要读博士。一直到分手我都没觉得我配得上过他。
但也许谈恋爱不在于配不配得上的问题,而更关乎“匹配”的问题。
这两个是有区别的。比如一个圆或许配得上另一个圆,但饱满的他们靠的再近,能接触到的也只是一个点。
而两块拼图虽然很难评判高下,却可能一拍即合,严丝合缝。我猜我们两个就是这样。
他陪我挂号,在每个我需要的时候陪着我,甚至垫钱来帮我治病。
后来有一天,他妈妈知道了我和我家人的情况,劝他和我分手。
那天我们长谈了一次。
他告诉我, 这段时间他既要瞒家里,又要照顾我,却眼看着我一天比一天糟糕。现在又有了家里的压力。他很绝望。他也承受不住了。
我说好。对不起我之前不知道你这么痛苦。
12
这段感情虽然没有结果,但和他相处的那段时间,对我来说依然很重要。
我一直觉得我生病了就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不够坚强,不够上进,现在得了病还要给家里添麻烦。
但他让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错,得病不是,麻烦别人也不是。
可以现在不够好,也可以麻烦别人,但总有人愿意为你做一些事情没有抱怨。
他出现的意义就是告诉我,哪怕我不够好,还是可以得到很多无条件的爱。
我确实得到了很多爱。
有位好朋友在创业,知道我生病休学就收我去他的公司实习。
那段时间我过得很开心,一来慢慢觉得自己还有点用,二来大家都对我很好。有同事听说我睡眠不好,还抽出自己的休息日带我去看病。
领导是个大姐姐,有一次她夸我说:你是我们公司英文邮件写得最好的。
说来可笑,我真的已经太久没有得到过正面反馈了,听了这话自己跑去卫生间又哭又笑了好久。
分手那段时间,亲戚朋友们主动来陪我,还有人让我去她家撸猫。我就这么熬过来了。


13
说到过来人的经验,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有病得治。
北大给了我很多宽容和温柔。
有天我吃了六片米氮平,想大睡特睡一下。
快失去意识时辅导员姐姐给我打电话,说给我联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让我每周去一次。
第一次去,我看到咨询老师办公室的门上写着:危机干预。我才知道我原来是这么严重的 case 。
心理咨询是个很神奇的过程。
它不会让我的家庭正常一点,不会还我一个男朋友,不会让我立马找到我生命中的热情。
但它让这些曾经要命的东西看起来似乎都不值一提。
老师会给我讲一些他帮助过的人,当然不讲名字,大家都抑郁,都原生家庭有问题,都有不如意的亲密关系,都或多或少自杀自残过。
我发现我也太普通了,连痛苦都那么普通。
这些让我痛不欲生的事情,不知多少年前开始数不清的人就在经历,不知多少年后数不清的人也将继续经历。好像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值得我去死一死。
我还记得老师对我说:
“好多事情不是你能控制的。任是谁,当时也只能这样,如今也只能走到这一步。但我们往后可以走得好。”
我不知道他讲完这句话的那天我回去哭了多久。
原来人是可以互相理解的。我总是在想,如果我早一点来就好了。
14
好起来的确是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过程。
我吃了一年的药,接受了半年的心理咨询。
喝酒喝得很凶,大四春节回家之前我宿舍的垃圾桶里还长期有四个以上空酒瓶。
但到开学回来时,中介老师告诉我,上学期提交的四个学校,所有的都给了拒信。
我当时平静得出乎自己意料,不伤心,不绝望,也没有哭。
那一刻我惊觉自己真的不一样了:
一个把电脑键盘弄脏了就认为自己不配为人的人,如今不再因为挫败而彻底否定自我价值。
那天我趴在宿舍桌子上大哭起来,我想到我其实有很多优点。
我长得很可爱。我头发超多。我吃了一年半米氮平还是很瘦。我唱歌好听。我为别人着想。我讨人喜欢。
我其实很喜欢读书。
我好起来了。
妈妈给我打了电话,她的语气也柔和了下来。
她说,回来吧,妈妈给你做好吃的。
前男友曾经送过我一只很逼真的小猫模型,我把它带回家。结果和我妈吵架时,这个小猫的鼻子被我们摔掉了。
等我回家后,妈妈沉默着把这个小猫又递给了我。
我突然发现,她偷偷把小猫的鼻子给我粘好了。
我很清楚,我们以后难免还会彼此伤害。
但至少在那一刻,我想我们互相谅解了对方。
15
世界上的一切都在飞快变动。
我刚来到光华时流传着一个都市传说,说一个学长毕业去了头部大投行,跟了个好项目,一年就在国贸自己付了个首付,回老家开的奥迪。
但等我毕业时,能找到满意工作的本科生其实并不多。
一位朋友去了 p2p ,年薪到手 15 万,结果没到一年爆雷了。莫名其妙失了业,就回家准备出国读书。有了满意的offer,现在又被疫情耽搁了。
很多人并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从最好的大学毕业,最后还是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但我想我们也只是年轻人,还要开始慢慢去奋斗,一步一步往前走。
更何况很多事情不是靠个人奋斗就能控制的,所以不用对自己太苛刻。
我们这些“小镇做题家”也好,“985废物”也罢,其实都只是普通小孩,没有丰厚的靠山保证较高的容错率,也没一无所有到能被逼着放手一搏。
越长大越被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紧窄区间驯服,还在用高中月考数学的那套逻辑去要求自己:不能出错,不能脱轨,得严丝合缝,这题完马上下一题,哪个地方出岔子这次考试就完了。
但我越来越觉得,人活着不会像高考那样一锤定音。甚至高考也不像声称得那么一锤定音,不然也不会有我在这里唧唧歪歪。
我们院长特别爱说一句话,叫“万物生长,各自高贵”,大家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就好。
我花了五年时间,才终于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那就是不用着急自己暂时没找到那个解。
很早就找到热情所在的人非常幸运,可以说是天选之子;我还没有找到,这也并不丢人。
我想地球是很大的。我在北大光华没有找到的东西,我不一定在别的地方也找不到;
哪怕在这个地方我也没有找到,我也可以在下一个地方继续找;
哪怕我永远都找不到,如果我这一辈子都一直在找,我觉得也可以接受。


16
我比同龄人晚了一年才毕业。
毕业典礼那天,学院请来了物美的董事长张文中先生。
他曾在事业巅峰期遭遇冤案入狱,且十多年才等来无罪判决。
他对我们说:
“我希望你们记住,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但同时,一切也都会过去。”
最开始写这篇文章时,我正在读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有个问题困扰我很久:沟口只有烧掉金阁寺才能解脱吗?
我认真想了又想,其实不是的。
这让我在反思大学生活时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那个时候,摆在我面前的只有这一条路吗?那么在别人眼中,我也只能如此吗?
不是的。
但我永远错过了走一条更好的路的机会。
我 18 岁时的确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但如果我早点鼓起勇气面对这个现实,也许就会好走很多。
真正困住我的,是自以为的孤独,和耻于求助,
我兜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在23岁的时候才终于明白: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句话也许是对的,没有任何人能够百分之百地理解另一个人。
但是如果你找到一个人能理解你 20% ,另一个人理解你 30% ,又一个人能理解你 50% ,那么你就获得了 100% 的理解,你的生活就会愉快一点点。
人永远都不是一座孤岛。
「自述」游安
「编辑」樊小书
「公众号」热心市民樊阿姨
因为你以为的985校园生活跟现实的校园生活不一样。
曾经我也以为自己上课的时候可以专心听讲,在实验室好好工作,空余时间读读书逛逛街写写小说打打游戏。
然而现实是上课听不懂了拿起手机一节课就没了,实验室辛辛苦苦一天没进展又不好意思开口问师兄,空余时间会被各种突如其来的杂事塞满,感觉天天都在忙但不知道收获是什么。
另一点不同的是,高中有人教你怎么学,有人逼你学,而大学、研究生,要自己主动学习、要靠自己去摸索,不会再有人像之前事无巨细地帮助你。
因为周围的人都很优秀,对比之下,在原本圈子里优秀的你已经不太突出了。
高考能到985的同学都是原先班里凤毛麟角的学生,能到985的读研的同学学习、科研、竞赛、实践有一项甚至多项都很强,本来怀揣着“我很强我知道”的心态想来学校做点大事,结果发现自己泯然众人,甚至周围的人比自己都要优秀,心理就会产生落差。
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努力奔跑,自己不能走也不能停下。
每次听见同学或舍友讨论当天的收获,再看看自己一点点的收获,我也会焦虑,也会很轻易地否定自己。
想休息,但每次放松完看见导师的催促就会很有负罪感。
有时甚至想生一场病,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休息一次了。
能上985只是对过去的成绩的一个肯定,是过去的努力得到的回报,可能会给将来的你一个好的起点和平台,但接下来怎么走,能走多远,是取决于今天的自己做了什么。
既然来了,就不要对不起自己过去的努力。
认真过好每一天,学习科研的时候自律高效一些,就能留出时间给自己休息。事情不要拖,DDL是焦虑的源泉之一,特别在很多DDL堆积到一起时。要比较但不要执着于比较,不和任何人比,只和昨天的自己比,每天都是新起点,都要有新的进步。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胜今日之我。明确自己的目标。人各有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之后就不会和别人盲目地比较了。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快乐也是。学习科研之余培养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快乐可以来源于一道公式、一个程序,也可以来源于一只小狗、一盘游戏、一场篮球赛。就像虽然今天实验失败了,但晚上跟老大爷打羽毛球赢了,那实验带来的挫败感就会减轻很多啦!你没有义务去实现别人的期待。我发现我自己经常为别人而活,发现自己达不到别人预期的时候就会愧疚,感到压力。生活是自己的,无愧于己无愧于心就足够了。不要因为今天的一点点不顺心,就把这美好的一天否定掉。
保持快乐活下去,谁知道明天路上会撸到什么样的猫呢~


最后分享一下看我昨天rua到的猫猫的可爱爪子~像一只小熊(′,,???,,`)


推荐一下最新回答:
叶初阳:大学有什么东西是真的?362 赞同 · 27 评论回答
叶初阳:本人大一,每天很努力去学习泡图书馆,但期中还是挂了科,室友每天打游戏高数却分数很高,怎么调整心态啊?1479 赞同 · 90 评论回答
叶初阳:保研后可以做哪些对研究生有意义的事情?379 赞同 · 84 评论回答


因为你没有一个根植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度量尺度,现在假设让我们开启幻想时间,你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排名和绩点,你触手可及一切你理想的offer,不论你是想保研还是工作,保研就上最好的学校,工作就在顶尖大厂中随便挑,那你能不能从此就摆脱焦虑和迷茫,从此开始清晰而轻快的人生呢?
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暂时的。在你达到这些理想的彼岸后,确实应该能获得短暂的快乐和轻松,但紧接着就会有更多的问题包围你,最好的学校上面还有更好的成绩,还有追求不完的满绩和奖项,最好的工作上面还有更好的职级,晋升的台阶像是拉磨的驴,一圈一圈永远转不到头。登上理想的彼岸后,一切关于彼岸的幻想就打碎了,彼岸的彼岸就又成了新的幻想。
更严重而终极的问题是,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你会思考你的人生,难道就在填不满的绩点升不完的职级中过完这一生吗?这人生似乎还有许多事情,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养老送终,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经历,我真的要经历这些吗,我会怎么完成,我应该和其他人一样就这样过一辈子吗?时代和社会的浪潮一遍遍拍打,你就在浪潮中迷茫无措,逆流而上的人看上去强大而耀眼,令你羡慕但你却没有这样的勇气,随波逐流看上去十分安全,但你又不安于这样一眼望到头的命运。
这一切的问题不在于时代的浪花太大了或者你的能力太弱了,而在于你没有自己的追求和方向。现在这个时代下确实有许多的空心人,主要是因为许多人从小就被父母时刻push着卷学习,从来没有过自己空闲时间,也就从来不能培养自己的爱好,不能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样的人心就渐渐变成空空的,被父母和社会一带就走,从此活着的意义就拘于被赶着实现别人定好的目标。有一天这目标碎成几片飞走了,这人就不知所措了,接着就是迷茫焦虑,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往哪里去。
然而社会的环境总是多变的,前十几年大家渐渐开始觉得学历重要,再前些年大家觉得铁饭碗最重要,再前些年或许是革命成分比较重要。这几年大家又开始觉得学历好像不如钱重要,有钱才是一切的根本。社会标准换了一波又一波,但是人呢只能活七八十年,像我们这些年轻人也就活了二三十年,很难说看到的社会趋势就一定是准的,更不可能是百年不变的真理。说白了大家都在这时代的浪潮中不停地刻舟求剑而已,等变化发生了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追上去,一直被吊着走,怎么能不觉得迷茫而焦虑呢?
地球终日绕着太阳旋转,速度是每秒29.97公里,遥远的星系远离的速度甚至能达光速,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是你不会因为这一切太快了而感到不安,因为你站在这地上,你知道你需要关注的只有自己的坐标系——它虽然渺小,但令人安心且富有意义。我们只需这样对自己完成度量,就在这宽阔的时空中找到了一个稳定可预测的坐标系,一个人的价值和他的方向就找到了锚点,然后就自然而然地摆脱迷茫和焦虑了。
那些社会的度量尺度注定是多变又难以预测的,就像这个问题下的许多回答,都在输出着他们心目中的标准,读上一两篇,便令人好像找到了新的目标和动力,但如果再多读上个几篇,相信你会对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加迷茫,又进入到新的焦虑中。去追求这种外界的标准注定会陷入到无尽的刻舟求剑中,变成那一头拉不完磨的驴。而唯一的解法就是,我们必须找到内心深处的那个追求和度量,不必去想着他们那些标准,因为毕竟大家都只活了二三十年,都只能从二三十年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而人生是一件一百年的事情呀。
我建议所有还在被这个问题困扰的同学,去读一读苏轼的故事和他的诗。苏轼是一个无论如何都没有迷茫和焦虑的人,无论是多次被贬还是人生潦倒,豁达始终贯穿着他的一生。苏轼的豁达来自于他内心的安宁,他的一生并非没有痛苦失意的时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丧妻之痛也曾是如此折磨。但也正是因为有着这种内心深处对家人的坚守,还有我们都知道的对美食的喜爱,支撑着苏轼自始至终的对生活的热爱。如此之后官场被贬自然也就不是什么痛苦了,才能有这“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态。
找到内心的热爱和追求,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多出门走一走,多探索人生一点可能性,总能找到生命中更有意义更值得追求的方向。那句“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虽然不接地气,但也确确实实是健康生活应有的状态。最后我想还是以苏轼的一篇词做结尾,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现在是初中要背的古诗词,也在高考考纲的默写考点里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给您一个建议:
首先,要学会躺平。
上九八五,可能是一个人最高光的时刻。
所以,别牛叉,进了这个门,先躺平,看看外面的动静,把期望放低再放低。
人就是这样,如果期望低,往往人生有惊喜。有惊喜,才会有正反馈。
然后,要学会学习。
进了大学,学习和以前很不一样,没人会盯着你,只能自己盯着自己。如果不知道做什么,认真学习,总不会有错。
然后,要试着找点自己的乐趣。
乐之者是最高境界。争取用四年时间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或者方向。
再然后,找到一个可以躺平吃饭的工作,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下去,不断坚持下去。
当然,最好的情况就是,你可以躺平的工作就是你喜欢的方向。
最后,就是收获。
简单的说,就是,苟住,猥琐发育,持续苟住,持续发育,成功迟早属于你。
这个套路,大概能胜过90%你的同侪。
因为985的定位是研究型大学
并不是就业培训班,所以如果你的意图不是成为科学家,去搞研究,而是打算混个文凭,出来工作赚钱的话,你会发现一点
就是你学的东西,大部分是没用的
注意我说的是对你就业没什么用,并不代表这个东西真的没用
比如数学分析,数学分析就教你怎么证明那些公式和定理,其他比如engineering学生,他会求导,是吧,但是学数学分析的时候,你需要证明,为什么x^2的导数,是2x,而且从头到尾它就在教你这些证明
那学这个有没有用?如果你将来打算搞数学研究,或者物理研究,或者我们再退一步,想读phd,博士的话,那这个就很有用,你一定要学,就算你本科不学,phd也就是读博阶段也会让你学的
但是如果你打算出来工作……,你问问你们公司谁知道怎么证明
大概率是没有人知道,就算当时是数学系的,这家伙一段时间不用,估计他也忘了,很正常
再比如,计算机系很喜欢弄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这些课程,你可以抓几个程序员问问,他们还记不记得住这些课里都学了啥,别扯了,他们要不是从事这个行当的,他们早就忘了
但是linux的常用命令因为天天要用,所以还记得住
大学,尤其是好的大学,全世界最好的大学,都是以培养科学家为主要目的而存在的
最好的大学,比的是,出了多少个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得主,艺术院校比的是,出了多少美国电影学院奖,俗称奥斯卡,新闻系比的是,出了多少个普利策奖得主,文科院系比的是,出了多少个总统,不要小看文科,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则是他们定的
但是你发现没有,比较少大学,会以培养了多少个工程师,技术员为荣
而对于你来说,尤其是一开始就笃定进去混文凭,将来要出来就业的学生而言,学到技术,能够赶紧到社会上混口饭吃,这才是你最最最想要做的事吧?就是我想赶紧出来赚钱,我没有成为中国的牛顿,爱因斯坦,高斯的伟大志向,没有,没有,我的理想就是赚钱
那这个时候,学校教给你的知识,跟你的目的,就会出现偏差
你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厌学情绪,就是这玩意我学了干嘛?将来又用不到
而且越是好的大学,你就越容易遇到这种偏差,国内最好的大学就是985嘛
那这个时候,你就的焦虑就出来了,你需要一个好的成绩,将来求职时候用,但是你又对此强烈不感兴趣,如果可以的话,你巴不得明天就让你毕业,发给你本科文凭,然后后天就开始工作,写java代码,开始赚钱,大后天就开始创业,一个月后你就创业成功,衣食无忧,然后享受生活
绝大多数人上985都是希望得到这种结果的
至于成为高斯,牛顿,爱因斯坦,那什么玩意?没听说过
也就是,985经常说的,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荣,其实你心里想的是
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我跟母校没关系了
对吧,你成为一个打工人,乃至资本家,在学术圈看来,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就母校不会因为你成为某个大资本家的马仔而骄傲,当然如果你有钱了,回来捐款,那母校会很开心,但是依旧不会以你为荣
但是一般情况下,打工人赚不到什么钱,高收入人群,大部分都是老板,少部分是职业经理人,看招商银行财富报告,后者大概只占10%左右,甚至更低,85%的高净值人群都是企业主
所以一般你也捐不出什么钱来,因为你钱都在房子里面,还要养家糊口
所以其实你只是想到985沾个光,然后赶紧滚蛋出去赚钱,将来别人问起你的时候,你好说,我是985毕业的,尤其是hr问的时候,因为hr不懂技术,不懂你做的是什么玩意,所以学历方便hr筛选人才
这就是你焦虑的原因,你其实对大学四年里面你学的东西,压根不感兴趣,你只想赶紧毕业出来赚钱
而且这是一个很诡异的事情,就越是好大学,学业负担越重,你就越难毕业,以前清华本科读5年,这就是把学生当博士培养了
而且博士也是这样,越是好大学的博士,越难毕业,好大学博士读个七八年很正常
而你越迟毕业呢,你在市场上竞争的优势就越小
现在职场上,年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hr不仅看学历,她们也会看年龄,两者都会考虑,她们可以参考的东西其实不太多
不是有个人为了考清华,考到30岁,毕业时候找不到工作,只能回高中母校教书
而你正在努力避免成为这类人
所以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学历,只是个工具而已,用来求职的工具
而985却希望你成为一代大儒,搞研究,希望你安于清贫,就像那个佩尔曼一样,跟他妈妈一起住,最大的乐趣是散步,除了研究数学以外,诶,学校就是以培养这种人为主要目标,有不少数学家后来都因为找不到工作,又出不了什么成绩,过得很潦倒
但是学校并不以这些人为耻,相反,学校觉得,这才是知识分子,应该有的风骨,不为五斗米折腰,有几个臭钱了不起啊?
但是你想的是,赶紧混个985文凭,然后去给资本家剥削几年,尽快衣食无忧,然后衣锦还乡,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啊
学校培养学生,跟学生选择学校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
那这样其实两边都不太满意,学校觉得,我们花了这么多钱,培养了这么多人,结果成材的没几个,学生觉得,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学了这么多没用的东西,赚不到什么钱,985真是坑啊
因为我国应试教育传导的价值观不对。
从小到大,从一年级到高三,老师家长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暗戳戳地鄙视差生,并且将这种畸形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部分学生的自我认同,是建立在这种成绩鄙视链之上的。在这种畸形认知下,生活中一切事物,甚至是恋爱成功率,都是和成绩/GPA排位强相关的,不容僭越。
然而上大学后,这个定律失效了,舒适区不存在了。就算你把中国分数最高的学生集中到清华北大,依然会有50%的学生的GPA处于平均成绩以下。
这时候很多学生发现,自己除了成绩排名,已经无法从其他事物中获取自我认同和幸福感了,焦虑是必然的。
生活是自己的,无止境的排位不会对你的生活质量负责。
因为我发现,上了985只是苦战的开始。
我不算是经典意义上的小镇做题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爱笑爱闹,爱和朋友们出去玩。
我上的高中只是我家门口的一所普通中学,选择它的原因也很显然:它就在我家门口。7:15分的早自习,如果我选择不洗脸的话,7点起床也不会迟到。———当然,上大学之后我也为这个选择后悔过好几次。
凭借着不算太笨的脑子,高一高二我并没有很努力的学习过,成绩却也还不错。我的班主任,一个经典长相的中年男人,黑框眼镜、国字型脸,立领polo衫一定要系在皮带里,总之是符合一切你们对于高中理科老师的一切刻板印象的这样一个男人。有一天在我上课之后仍然和朋友们玩闹说话时,冷冷的盯着我,说:“你这样下去一本都考不起。”
我愕然,因为我觉得我离一本都考不起的状况应该还差了很远,但他对我的轻视确实伤害到了我。
于是我稍微开始努力学习了。此时是在高三上学期。我惊讶的发现大家好像都开始拼命努力了,我好像有些后继乏力。
我爸也开始跟我谈心,问我最近在学校学习有没有什么困难,旁敲侧击的问我有没有早恋。
他说话是比较委婉的,不像我曾在校门口见过的一些家长:你考不上大学就去扫大街了!但是也说了一些类似于学历是敲门砖,奋斗为了更好体面的生活,追求人生的自我价值…云云。
而体面的生活、追求自我价值里肯定是不会有扫大街的。
当然,我也确实不想过得每天都为两角五毛斤斤计较,于是我每天给自己打鸡血。
想上好大学,想来北京,想去大城市过体面的生活。每天晚上在知乎上看“为什么要来北京”这种问题,看到那种在北京实现自己北漂梦的就点赞收藏。
学校7:15上自习,我再也不是那个七点才起床,踏着铃声进教室的女孩。我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到教室和寄宿生一起上早早读。
我在厕所放了一本高考满分作文,每天早上蹲坑的时候都在看满分作文。
中午回家的时候带着生物必修课本,每天吃完饭后朗读半小时再睡觉(说句实话这个方法真的有用,这么读了两个月,90分的满分没下过85)
晚上下完晚自习回家睡觉前刷一套英语题,刷了一个月我基本可以半小时内做完除听力阅读内的所有题。
种种努力,不再详说。
我家附近有一个菜市场,我起床上学的时候菜市场的小贩都没出摊。我踏着未升起的朝阳,看着黑黝黝的天空,心想: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觉得我是幸福的,我是在为目标而奋斗,而努力。
而我最终确实也如愿以偿了,考上了北京的一所985。
高考之后过的很快乐,换了最新的iPhone,和朋友们出去玩,和爸妈出去旅游。当时一直秉承着一个信念:考上大学就解放了。
我确实是这么做的。
但现实并非如此。
上大一之后,我还在疯狂玩耍,加社团、学生会,交男朋友。我的口号是:三年玩遍北京。
毫不意外,一个学期过后,绩点惨不忍睹。好在大学不会把成绩单寄回家,还让我在父母面前保持了一贯的形象。
一个不好的开头是失败的一半。上了985也不意味着一切就会好了。
低绩点没能让我幡然醒悟。反之,我陷入了更深层次的迷茫。
我为什么要学这个?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需要学这个东西吗?
现在大四了,我更迷茫了。我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人生奋斗的目标在哪里?
很丢人的承认,我考了三次托福,还只考了九十多分。
昨天我爸又问我,最近学习上有没有什么困难,为什么总是上不了一百呢?
我又回想起高三那个拼命努力的自己,我毫不怀疑如果以当时那种劲来拼搏,我应该早考过了。但是我真的缺了那种精气神了,缺了那种愿意为目标努力拼搏的信念了。
我不知道我真的有必要考这个东西吗?我真的有必要出国留学吗?我的目的地到底在哪里呢。
上了我现在的学校和普通的一本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我真的不明白了。我的人生追求到底在哪里呢?
本来以为上了大学一切自然而然的就好了,结果发现人生还有无穷无尽的考试和无穷无尽的考验。
如果想工作,需要笔试面试一轮两轮三轮;想当公务员,需要行测申论面试;想考研需要考试面试;出国留学也是托福雅思GRE,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证书,很多职称考试…人生的考试真的是无穷无尽的啊,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呢…
越是上了985,才越焦虑。
因为你身边的人多半和你一样焦虑,他们多半不想混吃等死,他们在初高中表现都很优秀,到了大学也不想落后。不想落后,很多时候就是焦虑的开始。
就算你上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你也同样焦虑。一是身边的同学都是各个省份或者至少是自己所在市的高考状元,二是你不想让高考成为你人生的天花板,你还想有所突破。就这两点,就能让你十分焦虑。
相反,有的人读了二本三本,反而不那么焦虑,因为身边的环境让他们焦虑不起来。有的人选择读了二本、三本就选择了认命,觉得人生也就这样了,对自己找工作没信心、考研也没太有信心。就算是选择考研或者工作,有的也是天天在知乎问:“二本、三本考研会不会有歧视”、“为啥有人赤裸裸歧视三本”,这样的环境你也焦虑,但是很多人选择的破罐子破摔。反正也好不了了,为何不顺势躺下呢?
为什么你考上了985后,依然还这么焦虑?
因为你考上大学之前和考上大学之后焦虑的事情并不一样。
思维上的懒惰的一大体现就是,凡事都不想多想,都不想多往下推演几步,而且越是对自己人生至关重要的事情,就因为复杂度比较高,很多人就越懒得想。
就想要别人给他一个线性的答案,希望别人告诉他,是不是只要做到了什么,就一切都好了,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
这些人虽然勤奋有余,但却是那种习惯性地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的人。
用简单重复的奥利给去掩盖思维上的懒惰。
因为只要思考这些事情就会很痛苦,就会很容易陷入到死局,好像找不到答案。
而闷头奥利给虽然累,但显然是最简单的事情,对于这些人来说,闷头奥利给就是自己内心的舒适区,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却是异常麻烦痛苦的事情。
回到这个问题上,为什么你考上了985依然焦虑?
因为你读高中的时候,找到了一个可以闷头奥利给的答案,那就是只要考上985,就一切都好了!
从另一个侧面看这句话,就是,如果考不上985,人生的一切就都完了!
很幸运,你考上了985!
却发现好像事情并不是这么回事儿,考上了985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卵用。
还必须做这个,做那个,达到ABCDEFG.....一系列的要求,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在大城市活得滋润。
于是焦虑万分的你,现在内心最想要的依然还是那个可以让自己闷头奥利给的答案。
你迫切地想要别人告诉你,是不是闷头奥利给个清华的研究生就行了?
清华研究生也不行,是不是闷头奥利给一个计算机金融双学位的世界名校硕士就行了?
是不是只要........就可以........然后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
你迫切地想要别人给你一个保证,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然后你才好放心地继续闷头奥利给。
而人生并不存在着一个人人都适用的答案,这并不是一个线性竞争的世界,人生也不是单一维度的,每个人都要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条路,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才能打开拦在自己路上的门上的锁。
而这个答案,别人给不了你。
你的未来,别人建议不来,你的焦虑,别人既制造不来,也缓解不来!
加油,奥利给!


因为你默认的对照组不是非985高校的人,而是本校以及其他更好的985高校的人。
正如,我在学校里,自认是个辣鸡。这是跟同校其他人比较出来的结果。
别说985本科生,就是985博士毕业了也照样焦虑,甚至更焦虑。
大概985青年教师只会比你更焦虑。
这就是一个卷得大家都不要不要的时代,你不焦虑都难。
大概只有上了岸的人,才能不焦虑。
只是现在上岸越来越难了。
就怕一辈子都上不了岸,淹死在焦虑的海洋里。
啊,大海啊,你全是水。
年轻的打工人啊,恨不得四条腿。
扛着房子往前追。
累断腿,TNN个锤。
不如大梦一场醉!
干,TNN个锤!
996,谁怕谁!
不懂就问,真的有完全不焦虑的(985)大学生吗?
绩点、保研、科研、大作业、ddl、就业……比高考更难的“人生课题”一个接一个地压过来。上大学,真的没有想得那样轻松。
当然,985高校里也有焦虑程度之分。毕竟每个人拿到的“难易卡”也是不同等级的。
相比起其他同学,来自小镇的“小镇做题家”可能是学校里最焦虑的人群之一。
这个词来自豆瓣上一个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正如小组简介所说,这个组的主要功能就是给985、211的“失败学子”来“分享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贫”,以达到“自救”的目的。
这个建立刚满1个月的小组,已经聚集了5万多个成员。实时更新的吐槽贴还在滚动刷新:
“中国的90后注定享受不到任何时代红利”
“大学荒废,现在前途迷茫……”
“研究生退学,可能是本组最five的人”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985学生陷入困境的绝大多数都是“小镇做题家”。他们多是出身自村镇的寒门弟子,高中阶段依附于“题海战术”、迫于师长的压力与管教取得优异成绩,从而脱离小镇考入一流名校。
但在步入大学后,或是泯然众人,或是逐渐堕落,失学即失业。
“对于小镇做题家来讲,读大学的几年好像一个美丽的梦。”一条发于6月8日的吐槽帖说。
小镇青年出乡关
比起70后的父辈们,90后农村学子获得教育和升学的机会已经大为改善。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入大学的入学率都有大幅提升。
然而,城乡教育机会获得的平等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甚至机会享有的实质性差距还在持续拉大。
一项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的研究显示,这种差距,在中等教育阶段就已经显露端倪。
在农村,90后仅有64.16%的适龄儿童顺利升入高中,而在城市,这一比例已经高达91.01%。到了高中升大学,农村的入学率急转直下,降至34.41%,90后农村与城市适龄学子进入高等教育的相对比例约为1:1.9。[1]
这意味着,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都有大量农村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辍学,他们当中最终进入大学的,不足适龄农村学子的四成。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8.1%,显然,农村学子拖了后腿。[2]
大学毕业后,农村大学生进一步接受教育深造的升学率也比城市大学生低17.93%。[1]


(点击查看大图)
城乡学子的这种差距随着进入的高校层次的上升而不断拉大。从高职高专到普通本科、211高校、 985高校,来自乡镇及以下地区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小,而来自地级市及以上地区学生数却呈上升趋势 。
以“2015年江苏省高校学生调查”的数据为例,985高校中乡镇及以下的学生占比为30.61%,来自地级市及以上的学生最多,占比36.05%。


(点击查看大图)
在顶尖学府中,这种生源差异就更为悬殊了。
尽管有多项面向贫困农村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但农村生源的比例还是较少,例如北京大学2015年在国内录取2864人中,农村户籍生源有416人,仅占新生总数的14.53%,复旦大学2016级农村生源约为23.8%。[3][4]
星辰陨落,光环不再
在高考录取率已经高达80%的今天,混张文凭并不是难事,但考上一本甚至考上211、985,或者双一流高校,仍然是“华山一条路”——既艰又险。
一名来自“超级高考工厂”衡水中学的农村学子是这样度过他的高中生涯的:高一入学之初,会收到一本38页厚的“衡中戒规纪律册”,里面事无巨细地罗列了从作息、跑操、学习到就寝的规定。
高二学生一个月调研考能高达28次,另外,他们的每日作业都会被划分等级,并在次日公布课堂排名,个别科目还会在教室里张贴“排行榜”,没有达到平均线的“差生”会被示众和“约谈”。[5]
军事化管理方式、高压学习环境的短期收益显著,成绩节节拔高,“学神”、“学霸”头衔惹眼。三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提名,春风得意,以为终于实现了“鲤鱼跃龙门,野鸡变凤凰”,前路仿佛一片坦途。
然而,步入大学,一部分小镇做题家的学霸光环却不似以前了。
2020年,B站发布了五四演讲《后浪》,在“B站签约的百大UP主”群像镜头中,一闪而过的滑翔翼、无人机、滑雪、摄影、手办、全球旅行都似乎与“小镇做题家”无缘。视野、兴趣、认知等等都是一开始就受限于家庭。
比起成绩,城市家庭的父母显然兼顾了孩子兴趣的培养。城乡学生在参加课外辅导班、兴趣班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点击查看大图)
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显示,为孩子报了音乐兴趣班的城市家庭占到18.05%,农村仅6.14%。65.55%的农村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兴趣班或课外辅导班,而非农学生未参加的比例只有34.64%。
农村家庭父母更多采用“放养式教育”方式。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显示,作为重要文化资本测量指标的“与父母一起参观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 ,农业户中有54.42%的家庭从未做过,而非农户口中的该比例只有26.39% 。
“与父母一起外出看电影、演出、体育比赛”一项,农业户口中57.05%的家庭从未做过,非农户口中从未做过的比例为26.34%。[6]
在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大学阶段,农村大学生视野局限、兴趣爱好不多的短板被暴露得更彻底。
而“小镇做题家”最擅长的应试,到了大学也不一定管用了。
一项对某重点高校A大学2004级-2009级城乡学生学业表现的调查数据显示,步入大学后,农村大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远落后于城市大学生。且农村大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也没有缩小这一差距。[3]


(点击查看大图)
农村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感知也更为悲观。调查显示,比起非农户口的学生,农村户口的学生对学校生活各方面的评价更为负面,例如“老师更经常批评”“班风更不好”“同学更不友好”“更希望去其他学校”等。[5]
迷惘与出路
“寒门生贵子,白衣出公卿”,曾经科举是阶层跃迁的通道,中第意味着加官进禄、摆脱出身。而如今,寒门弟子易出“高考学霸”,却再难出“贵子”。
甚至“寒门学子”在走出大学的第一步,即在找工作上,就会面临坎坷。中国社科院2014年《社会蓝皮书》基于12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
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了18.2个百分点。[7]
除此之外,毕业生的家庭出身背景对其就业单位的影响也很明显,城市家庭毕业生更易于进入较好的工作单位。
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部门(党政机关、 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比例分别为47.8%、10.4%,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这一比例分别为31.1%、2.5% 。[7]
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农村大学生的初职月薪比非农村生源要低个两三百块钱。
根据麦可思对中国2018届大学毕业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初职月薪为4469元,低于非农村生源的4756元。对于工资薪酬的预期,农村大学生的要求要比城市大学生低。


(点击查看大图)
在辞职上,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显得更“怂”一些。尽管农村本科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低于非农村生源的就业满意度,但离职率却低于后者。
非农村生源在就业的专业相关度低于农村生,这也可以理解,城市大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有更大选择空间。在就业信息渠道上,城市大学生有依托于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更多可供调动的社会资本。[7]
农村大学生更多的靠学校就业中心、老师、辅导员以及网络报纸杂志等公开渠道获取就业信息,一项基于全国17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超八成的城市大学生会通过家人、亲戚、朋友、熟人渠道获取。[8]


(点击查看大图)
即使农村大学生通过高等教育摆脱了“原生环境”,也在城市找到了工作,但能立足在大都市的“小镇做题家”不到一半,因为种种原因,他们选择了“回归”。
麦可思研究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中,农民与农民工家庭出生的本科生只有43%留在直辖市、副省市级城市,选择“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的比例(本科:57%,高职高专:63%)高于2018届大学毕业(本科:53%,高职高专:61%)在该城市类型就业的比例。


(点击查看大图)
并不是所有的“小镇做题家”都会陷入困境、对自我产生怀疑,但是也不能忽视,从小镇来到城市,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有来自生活方式、文化等等方面的落差。
就像“985废物引进计划”中的一些成员,他们有哀叹,但也会反思,并且梳理过往寻找出路。
他们也清楚,选择成为“小镇做题家”是他们曾经的出路,当总比不当好,至少他们还有走出小镇的希望。
参考^ab教育与经济, 2020. 新中国70年教育不平等的演变轨迹实证研究 ———基于CGSS同期群数据的历史考察. 36(2), p.42.^2019. 教育部举行2018年教育事业发展有关情况发布会.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jyb/Document/1647775/1647775.htm [Accessed 13 June 2020].^ab卢晓东, 于晓磊, 陈虎, & 黄晓婷. (2016). 基础教育中的城乡差异是否在大学延续——高校城乡学生学业表现差异的实证研究. 高校教育管理, 10(1), 56-60.^余秀兰. (2019). 关注质量与结果: 我国教育公平的新追求.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3.^ab2018. 新高考再寻方向——衡水按兵不动.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eekly.caixin.com/2018-09-15/101326389.html?p3 [Accessed 12 June 2020].^余秀兰. (2017).农村学生的教育获得:基于城乡教育分化视角的分析.教育蓝皮书,122-137^abc李春玲.(2013). “最难就业年” 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 12 所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 2014社会蓝皮书(调查篇)^田逸娇.(2014). 农村与城镇大学生的就业差异研究 ——基于全国17所高校的调查数据. 广西师范大学.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自然科学 最新文章
海南一村民被眼镜王蛇咬死,多名消防员和村
有哪些不起眼的牢底坐穿兽?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可为什么粮食产量不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2024国家科技三大奖颗粒无
假如航母被蓝鲸全速前进撞一下会怎么样?
你见过最狠的SCI评论是什么?
蒙古是个怎样的国家?
为什么屠呦呦再三落选院士?
如何评价未明子的庶政学(MMPP)?
为什么人类进化得如此脆弱?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26 23:57:05  更:2024-02-27 00:31:50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