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自然科学 -> 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 正文阅读

[自然科学]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职业
人生
科研
学术
科学
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圆桌收录
科学家带你填志愿
我和师兄在老板办公室同时挨骂
我被骂哭了
我师兄那叫一个痛心疾首,痛定思痛,撕心裂肺
出门我眼泪还没干呢,师兄问我中午吃啥去
读博期间,身边有科研大牛,也有挣扎了七八年黯然退学者。工作后,也经常有学生来问自己适不适合做科研。根据观察,总结了以下几条,窃以为基本能判断这个学生今后在科研路上是否顺利。
首先要明确,做科研和智商关系不大。只要能考上本科,智商都不会太差,都已经满足了博士毕业的智力门槛。科研要求的不是“智商”,而是一个健全、成熟、强壮的“心智”。健全成熟强壮的心智=自制力+抗压力+能动性。
一、自制力
这是做科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以学术为生,意味着没有任何上级有权强制你工作,也没有任何硬性时间表来约束你。你的一切行动完全靠你自己的意志进行规划和执行。
博士毕业,最低要求日均5小时的工作量,这是指排除发呆刷网页之外的高度投入的纯工作量。一个(能进入211以上学校工作的)优秀博士,则要求日均8小时以上的工作量。而要拿到高校终身教职,基本要维持日均8小时的工作状态至少6-10年。
博士还要执行严苛的时间管理,在繁忙的工作中,作息规律,坚持锻炼,保持身体强壮。很多博士读不下来的原因是身体先垮掉了。
工作后,更是要处理家庭、学校、科研的好几摊子事,在一堆杂事中挤出充足的科研时间。这需要极为强大的自制力和执行力。
所以自制力是科研最基本的要求。那种看半小时书就忍不住刷微信、朋友一叫就忍不住出去玩、想减肥却忍不住狂吃垃圾食品、想锻炼又懒得去健身房的人,不适合做科研。
二、抗压力
做科研,“投稿-退稿”的循环、学术同行的批评是最基本的日常。
普通水平的博士生在起步期发一篇论文,平均要被退稿3-5次。要持续产出,每年可能有数篇文章在同时写作和投稿。也就是说,最糟糕的情况下,一个博士生有可能每年收十几封退稿信。
且,每一篇论文投稿前,从idea状态开始,就要先经过导师、同门、学界同仁的一轮批判挑刺,再以工作论文的形态参加几次学术会议,面临同行们另几轮批判。每篇论文,发表状态和初稿状态都是面目全非。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革命的过程。
面对不断的退稿和同行批判,几乎每个年轻学者都无数次扪心自问,自己做的题目是否成立,这篇文章是否还要投出去,甚至,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
很多优秀的学术苗子,博士读不下来,不是因为学术水平,而是因为心理崩溃。坚持下来的,一定有一个百毒不侵、甚至越挫越勇的内心。
那种被退两次稿就心灰意冷的,被同行批评几句就怀疑人生的,不适合读博。或者说,玻璃心不适合做学术。
三、能动性
学术,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没有人会手把手的教你解决问题。问题有待于你自己去发现,解决方案也要你自己去寻找。
而且,在现代学术界,要做好学术,要解决的不仅是学术问题,更要解决学术之外的层出不穷的技术性问题。这是持续、高速产出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青椒时刻保持充足的好奇心、行动力和主动性。面对难题,积极主动灵活的实验各种解决方案,而不是干坐等死或等高人拯救。
例如,合格的学术研究者,要快速、全面的获取各种最新文献和学界动态,这就要熟练的掌握搜索、管理信息和数据的技巧。
学术研究者还要持续学习新知识,要不断的吸收消化新的理论框架,甚至有时要自学各种统计、编程、外语……乃至文字图片排版技术。
学术研究者还要建立自己的学术人际网络,考虑如何主动进行同行交流,如何规划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座。
学术研究者还要统筹规划各种学术任务,考虑如何最高效的持续性投稿、如何申请课题经费支持科研。
以上工作,不是坐在书房实验室里闷头读书做实验就能完成的,而要求学者有充沛的精力、活跃的思维——更为重要是的,极高的主动性。
因此,遇到难题就当伸手党,等着别人来救的;不到deadline不行动,不被导师催不行动的;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慢、理解困难的;缺乏规划性,随心所欲乱七八糟的;简而言之,缺乏能动性的,不适合做学术。
祝大家科研愉快!
评论区这位老兄的总结比我更言简意赅,转出来供大家品鉴。:)
遛狗人4 小时前
总结下
智力在线 死不要脸 一根筋 不休息
科研能力不突出的人适合搞科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绿叶型博士,理论一般般、计算一般般、实验动手也一般般,但是只要不是科研的事情他就有点突出。
嗯,这么说吧,我有个朋友……
他们课题组要租用其他学校的一个实验平台,大boss出面协调,签了合同二十天多少万块钱之类的。但是课题组进驻以后,发现时间非常尴尬,实验平台早上9点开工下午5点关门,8个小时做一组实验有余,做两组差那么一两个小时不等。
因为是人家的台子,实验员大叔公事公办,到点开门、到点锁门,一问就是规定,没得商量。按照这个进度,实验铁定做不完,再想排时间人家近期也没有空闲了,把小导和大师兄给急的够呛,要再找大boss出面又害怕挨骂。
我这朋友在学校超市买了两箱牛奶,一条芙蓉王,拎着去找实验员大叔一顿唠嗑,给人哄得喜笑颜开,当即决定加班陪他们多做一组实验,都是为了祖国科学事业嘛,加班奉献是应该的。
加完班一顿烧烤加小酒,我这朋友拍着实验员大叔的手说,叔,不能让您天天加班啊。您要姓得过我,往后您该接孙子接孙子,该遛弯遛弯,实验室交给我,保准给您看好咯。
这几天他专门注意实验员大叔操作实验台,学了个七七八八,第二天白天人酒醒了看着他操作了一组没问题,我这朋友就拿到了实验室的钥匙,想做多久做多久,小导直呼,几百块钱办了几万块的事情。诸如此类,虽然我这朋友不适合科研,但是所有项目有他都会变得异常丝滑和顺利。
所以课题组开支全在我朋友这管着,日常运转、耗材采购、师门聚餐、年节礼物、劳务补助都一手操办,井井有条。有一回请老毛子专家来交流座谈,第一天我这朋友忙着会场的事,专家夫人和孩子都是师弟妹陪着出去逛。
师弟妹一想来中国那不得吃点中国特色,领着人家两顿饭吃的饺子和烤鸭。第二天我这朋友简单粗暴,带着人家就奔金钱豹自助胡吃海塞去了,可爱的毛子娃娃吃的扶墙出。回学校看见昨天的师弟贼兴奋,高声喊,seafood,we have seafood today!
结果陪了几天,老毛子从一开始的藏着掖着,到后面不说知无不言吧,至少是交了底,对课题组确定一个研究的路径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这朋友还特别擅长写项目申报书和ppt,课题组写本子都会召集相关方向的硕博一起讨论修改,但是各个方向本子都会叫他。他虽然科研水平非常一般,但是特别善于从一坨屎一样的成果挖出闪光点。成名作就是一个项目在实在查不到国外研究进展的时候,他直接写上,美、俄等国对该技术高度重视,严格封锁保密,严禁相关信息公开……大boss直呼这个思路清奇。
所以我这朋友虽然科研能力不行,但读博期间吃得好,喝的好,项目奖励拿不少,老师同学关系融洽,没搞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创新,但是跟的实验特别多数据不愁。
我本以为这种人不适合,没想到大家都说很适合。
我的答案很简单:能把读paper当作娱乐的人才适合做科研。
这样你就会发现,不用上班之余,你可以整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爽的是,居然还有人给钱。
勤于思考并乐于付诸实践的人适合搞科研。
(1)科研做的好的人本科成绩有好的有一般的,GPA并没有太强的相关性。这就是说科研本质上是探索新知识,跟大学时期主要是上课考试很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本科成绩很好的科研做的并不好(俗话就是高分低能,听说相当一部分斯里兰卡人考试巨牛,科研一塌糊涂)。
(2)本科985的不一定比211的科研做的好。一般来说985基础打得好,科研有后劲。但是有一种情况:如果因为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自我感觉良好不谦虚求学,不懂的也不拉得下脸去请教。这样自我妨碍会导致进步受阻,科研进展缓慢,然后就是各种找其他借口,唯独不静下心来学不会的。这种顶着985本科学历的帽子,把人给拖累了;还不如其他大学毕业生,人家说反正我啥都不懂,问问题也没有啥压力,反而进步很快。
(3)搞科研静不下心,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的做不了科研。然后告诉自己反正我以后要转行,这个学了也没用。这是大错特错,除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职业道德考虑,其实我更想说的是你在老本行都做不好,转行不可能会比你在本行业的level高的。所以只要还在搞科研就要认真,哪天想转了也要认真负责。科研人员要有责任感,不管干啥你是社会主义实现四化的中坚力量。
(4)独立思考在科研中至关重要。很多研究项目就是在重新审视前人的研究,用新的方法或者新的手段研究被人熟知的体系,例如水的动力学性质到现在还没完全理解,现在仍然是科研热点。在没有亲自确认的情况下,原则上你应该怀疑一切,包括所有书上的,文献里的和权威人士,因为科研的每一次“拿来主义”都是有风险的,你可能被别人带跑偏(尤其是公式,typo是很常见的),前人有主观和时代局限性,盲从权威是不可取的。
(5)执行力也很重要。很多时候,科研不是光靠想就能推进的,有个猜想就需要去验证,科学研究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做实验的做实验,没有条件的做模拟。光在那猜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是不行的,科研永远不是问“你觉得”也不是“我觉得”更不是“咱俩都觉得”,而是有客观证据表明是这个原因。永远不要说“我觉得”,show the avidence,拿证据说话!
(6)警惕统计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混用。最近机器学习很火,但是它不能代替科学的终极目标:寻找因果性。科学就是要凝练出理论,可以预测物质行为,解释科学现象,制造有用的东西等。
(7)不要太容易受别人影响,每个科研项目都有其特点,有的前期进展快,有的前期慢后面势如破竹。有的顶尖科学家看着就非常聪明,有的看起来非常愚蠢,净问些本科生都会的问题。有的领域文章影响因子高有的低,很多国际大牛一生都没发过CNS也不妨碍原创性影响深远的工作。科研无定式,才是科研的真正形态。
以上.
我来发表一点暴论:
通过我长期观察,科研群体里有两种人,
第一种人在工作时间,闷声做实验,收集数据,写文章,发文章;然后继续闷声做实验,收集数据,……。
第二种人在工作时间,一会儿做个实验,一会儿和别人吹比,一会儿又去和老板在办公室里谈笑风生,一会儿又找不到这个人了。
第一种人在工作时间之外,基本上就宅在家里睡觉,做做饭,养养花,要么就打一天游戏。不是不想出去玩,是实在太累了玩不动。
第二种人在工作时间之外,一会儿做个实验,一会儿和别人吹比,一会儿又去和老板在办公室里谈笑风生,一会儿又找不到这个人了。
第一种人在节假日的时候,周边走走,陪陪家人,旅旅游,看看剧,洗洗衣服,约约朋友上上网,要么就是睡觉。
第二种人在节假日的时候,一会儿做个实验,一会儿和别人吹比,一会儿又去和老板在办公室里谈笑风生,一会儿又找不到这个人了。
第一种人课题进展顺利的时候,春风满面,大好快干,天天打鸡血。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在一旁愁眉苦脸,想破脑袋。
第二种人在课题进展顺利/不顺利的时候,一会儿做个实验,一会儿和别人吹比,一会儿又去和老板在办公室里谈笑风生,一会儿又找不到这个人了。
第一种人除了搞科研外,也会看看基金,看看股票,关注一下大盘走向,和同门聊聊什么时候买房子,什么时候养孩子。然后看到第二种人——
他们一会儿做个实验,一会儿和别人吹比,一会儿又去和老板在办公室里谈笑风生,一会儿又找不到这个人了。
然后一般情况下,第二种人,啊不,应该说这类大仙,都比较适合搞科研……
我对“适合”的理解有两个不同的层级:
第一层,我把适合理解为不反感,不厌恶,且可以基本胜任。只要对科研工作的状态满足这个条件,我认为就可以称为适合。
就以我自己为例,虽然我博士毕业后就直接进了公司工作,但我的工作除了部分是管理类外,主要的经历还是在研发工作上,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算为科研。那我是否适合搞科研呢?按第一层的定义,我认为我还是适合的,至少我目前还能胜任我的工作,并且能从工作中感到愉悦,偶尔甚至会感到兴奋。另外,即便我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毕业后去公司工作,但其实我也并不排斥去高校科研院所工作,并且也有信心能混的走。
因此,我觉得,实际的情况,无论是不是科研工作,其实大部分人都还是适合的,反而不适合的是少数。
好,那接下来我重点聊聊对合适的第二层理解,这可能更符合题主的问题。
第二层,我把适合理解为有天赋,有精力,专注且极度热爱。换句话说,当你身边有一个人,如果决定转行不做科研了,你会觉得这TMD太可惜了!或者说,当你认识一个人,并让你有一种他/她天生就是做科研的料的感觉时,差不多就有内味了。
还是拿实例说话,如果我很熟悉的人中,有一个最适合做科研的人物榜单,那么top榜里一定会有这几个人(在圈里还算有些名气,且有很多公开信息的我就把照片和名字都附上了):
Ian. T. Bladwin:


我的博导,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Ecology的一位PI,也是完全满足我对适合的第二层定义的一个人。他最突出的几个特征:对科学极度的热爱,无限的精力,超高的睡眠质量(推测)。
是的,Ian就是我见到的第一位完美符合我从小对科学家这个词语的定位,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有任何怀疑,他就是一位彻彻底底的,纯粹的科学家。即便,就个人感情而言,他并不是一位让人喜爱的导师,甚至包括我在内,很多组里的学生都曾或多或少吐槽过他。但是,单从科研这个层面来评价他,除了敬佩,目前我还没有听到过别人对他有负面的评价。
他对科研的热爱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你跟他聊天,随便聊什么,3-5句之内,必转到跟科研相关的话题上来。之前还有一个事,挺有意思的。前几年他有一次受邀到中科院一个所做学术报告(我们的大师兄回国在这里当PI),报告结束后,所里安排了Ian顺边旅游一趟,大师兄怕Ian没有人民币(他肯定不会用微信和支付宝),所以特意给了他一个装了2000现金的红包,让Ian出去游览的时候如果碰到想买的纪念品可以出手。结果,你们猜怎么着,游览完,晚上吃饭的时候,Ian把红包又退给大师兄了,里面的钱一分没少,因为他完全对买啥没有任何想法.....................
至于我为什么推测Ian的睡眠质量极高呢?是因为,曾经跟他聊天的时候,他告诉过我他平均一天的睡眠时间大概在3-5个小时(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发的邮件,都能很快收到回复,而且经常时间是在凌晨3点......)。但是他每天的精神气都极其饱满,仿佛从未有过倦意。
Matthias Erb:


瑞士伯尔尼大学的教授,我博士前两年的时候,还在我们所里做独立的小PI,但当时就是一位敢和Ian直接叫板的牛逼人物。
我跟他的接触其实不算多,但我对他的印象就是科研天才,他是一个idea很多且发文章巨快的一个人,我甚至给他取了个绰号——神笔马良,在所里的华人圈里广为流传。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写paper,可以在不增加任何数据的情况下,光靠文字就把paper拉高一个等级(当然是个人主观印象)。举个例:plos one质量的文章他能给写到4,5分的期刊,the plant journal质量的文章,他能给写到current biology水平。嗯,牛B就完事了。
还有两个,我就不写具体信息了,一个是我们隔壁组一个埃及哥,跟前两个不一样,这哥们长了一副弱弱的样子,很低调,不爱说话,反正很不起眼,说英语的口音也很重,反正就是怎么看怎么不像牛人。然而,我读博4年,就基本上没见他离开过研究所,不管我多早来,或者多晚走,只要我路过他们组的实验室,都基本上能看到他,我之前都怀疑他是不是为了省房租住在所里的。。。。结果人家博士毕业的时候,3篇一作elife,接着同组做博后,不到半年时间,一篇Cell通讯作者,亮瞎我狗眼。
另一个是我group leader的老婆(其实我group leader也是一个适合科研的人,比我也就大五岁吧,中国农大统计学本科,现在在德国一个大学拿到终身教职了,我想了想还是不透露他个人信息了,就说说他老婆吧,他们两口子都是做科研的料),瑞士人,在所里另外一个组读博,比我大一届,博士最后一年,刚赶上要生小孩儿,为了不耽误事儿,在预产期半年前,找她老板要了5个实习生帮她干活,把他们组的化学仪器整整‘霸占’了2个月没停过机,生孩子前一个月,把两篇paper,毕业论文全部投出去。生完娃回来,刚好文章反馈意见回来小修,毕业论文也通过,直接可以排期答辩。可以说一天也没耽误,最后小baby睡在婴儿车里到现场见证母亲答辩满分通过,小修后两篇文章都接受了。我尼玛当时只能用五体投地来形容我的心情。
所以,再次总结一下,对于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对科研工作有天赋,有精力,专注且极度热爱的人才是真正适合搞科研。还记得之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和几个同行闲聊,我们都一致认为,全球90%最有价值的研究,其实都是科研界10%的人做出来的。
最后,贴一个相关的传送门:
在学校做科研和在企业做研究相比有什么优劣势?140 赞同 · 8 评论回答
提名我师兄,也是领我入门的“师父”。
师兄是所里另一个老杰青大牛老板的爱徒,研一集中教学期间,就通过各种方式下载阅读了很多很多专业书籍(而且是很老的那种,以前的老书概念写的都很棒)
研二一回所,他老板让他在几个方向里面选一个,包括MOCVD,MBE,激光器工艺,激光器器件等等。他选了MBE,放着现成的可以生长高质量超晶格的设备没用,而是选择从头开始。
当时组里有一台闲置多年、且由于破窗效应一直以来被东拆西拆早已面目全非的老MBE,被他拖出来自己搭好,缺啥补啥,把几十根密密麻麻的线路重新接好排好,液氮管路重新搭上。各种小零件、小组件从各个地方淘出买回。硬生生的把一台狗都嫌的老破设备修缮完工,生长室最高真空度可以达到1E-10 torr,完全是一台可用的好设备了。
同时,在课题组内另辟蹊径,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把工位上的电脑和资料搬到实验室里,整了张桌子,就这么每天坐在实验室里 边盯着设备 边看文献搞学习。自己买来长焦显微镜搭好,把激光管装上 再换上紫外ccd,又愣是把一台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显微镜改成了精度5μm的激光直写…
他们组有一层楼的超净工艺间,他把里面所有的设备从原理到操作全部摸透了。在离子刻蚀设备坏了大家准备喊工程师来修的时候,他又自己一个人偷摸修好了…
由于他的研究方向特殊,所以自己动手设计改造了很多实验用具,包括设计了钼托的新夹具、玻纤线的转接头等等…现在我每次用到这些东西的时候,都要感慨于师兄惊人的脑洞和更加惊人的执行力。
可惜的是,师兄博士毕业的那年,我才研二回所进组。但幸运的是,属于两个课题组本应毫无交集的我们,在老板们的安排下,我得以进入师兄的实验室并跟着他学习。
师兄为了教我,在所里多待了四个月,直到公司合同约定的最晚报道期限 才离开北京。在这期间,他带着我看过文献,长过材料,一起去溧阳参加全国MBE大会让我长见识,告诉我什么东西坏了应该怎么修…
他最常说的是:“凡事动手之前一定要在脑子里多想几遍,谋定而后动。”
他就是这样,这么多年操作从来没出过任何问题。而我,在上手的第二天,就掉了一个钼托…
他教我的时候总说:“我会的你一定要全都会,我不会的你还要会,我会不遗余力把所有我知道的都告诉你”。虽然由于时间原因,还是有不少东西来不及传授给我,但是直到现在我有任何不会不懂的都会微信cue他。
师兄的脑子里总是有层出不穷的idea,而且经过自己的分析和筛选,总能找到“最软的柿子”。我想,这就是一个最适合科研的人吧。脑子里是创新,手上是技术,没有什么是他想做而做不到的。
我跟他说过:“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博士毕业的时候能达到师兄你的水平。” 师兄说:“那你完了,我又没水平…”
我感谢他说:“师兄我吃水不忘挖井人”,师兄说:“你是吃水不忘挖坑人”
最后附上师兄写在某本他看过的书的扉页上的话,这可能就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态度吧。


1. 读书是最容易的事,很多事没有答案 2.没有人有义务教你做事,你自己得想方法做
这个我必须要以亲身经历作答。我老板南开大学数学系本硕博,数学功底极其扎实。我本科毕业于成电,没学过数学分析,老板对我的评价是数学功底很不扎实。
刚读博时,老板让我在信息论和编码两个当中选一个搞。由于我对信息论难不难完全没概念,就选了香农信息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后来,我才知道我作为老板的开山大弟子,后续的师弟师妹没有一个选择做信息论的,全部做的编码。
后来我做了几年,我发现老板也不懂,我就问他,老师你为什么不做这个方向呢?老板说这个方向太难,他不敢做,怕做很多年都没成果。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感觉信息论很难,现在想起来,其实是当时自己基础差,天不怕地不怕,压根不知道啥是难。自己啥问题都敢去搞,即无知者无畏。
现在我毕业多年了,在信息论领域也算小有所成。老板有一次跟我聊天时说过,他很羡慕我,我啥都敢去做,科研其实就需要我这种愣头青气质。如果在做之前就畏首畏尾的,那永远不可能搞出大成果。
所以我认为,拥有平头哥这种简单粗暴单纯气质的人最适合搞科研。想法太多,城府太深的人不适合搞科研。
大部分人会认为学霸适合做科研,当然这个是正相关,不过我想剖析一下另一方面,学渣也可以很适合做科研。
在科研界,越往上走就越会发现,不少学渣最终走到了很多学神都难以企及的level和位置,而且并不是个例。为什么?因为他们年轻时候,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学无术学习上战五渣,但是他们深刻了解自己渣是为了什么。换句话说,他们无时无刻都很懂得在什么特定时间做什么事情对自己最重要,现在这个时间点拧哪颗螺丝会对自己的宏伟蓝图产生最重大的影响。在他们眼里,世界是四维的,第四维度也是最关键的维度,就是时间。所以,学习上的事情,该牺牲就牺牲。带着这样的mindset,他们根本不屑于千军万马独木桥,早早另辟蹊径爬上了最快的船,构思设计好了对于自己最完美的方向,最适合自己的导师,合作关系。也因为这样的洞察力和宏观架构,他们可以为长期的大目标而努力隐忍而毫不痛苦,常年持续付出大量不被人理解的投入,无视世俗的标准的认可。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大图景,同时又懂得顺势而为借力打力,因此他们内心无比坚定,完全不会care因为掌握知识或者尝到其他小甜枣而带来的短暂充实和满足的小快乐,最恰当的时候做实最关键的事。就这样沉潜数年,终于,在时机到来的时候,这些学渣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高段位地拿下万众瞩目下最闪耀的东西,无悬念地淘汰大量世俗意义上的学霸,成为浩淼星辰里闪着微光的一颗新星。
总之,任何世俗意义上的渣没问题,有蓝图,看势做事稳准狠的渣是霸。
本大叔在所谓科研行业混了多年,稍微有点发言权:
见过天天看文献,各种排列组合,一个月“造”一篇SCI,一年发十篇paper的神人。你问他到底在研究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他的回答永远是:我去年发了十篇paper。在他看来,不能快速发论文,不能快速收获利益的行为都是浪费时间;和他谈话,与其说是讨论学术问题,不如说分享发论文技巧,比如怎样可以把一个观点发表多次而不踩一稿多投的红线、如何把空洞洞的垃圾文章化腐朽为神奇........
也见过为了搞清楚一个现象或解决一个痛点问题,数年如一日的钻研,每天都在思考课题中的问题,无论遇到老师还是同学,寒暄两句后立马讨论学术问题,以至于很多人见了他绕着走。非数学专业的大龄研究生硬是把数分、泛函分析、微分几何等课程硬啃下来,两年多才发两篇paper,但发表几年后获得不少赞誉的。
大家觉得哪个人适合搞科研呢?
没错,当然是前者,毕竟我国的科研基本等同于多快好省的编论文,为了论文而论文,各大高校的硕士博士教育与其说是在培养科研工作者,倒不如说是在培养高效的论文写手!
所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早就世界第一,然而在绝大多数硬科技领域,我们和欧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还有进一步拉大的态势,这一点在高端工业领域尤其明显。
上一周申请休了一周假,没回家,也没怎么出门,就呆在家里,写论文。
工作以后的日子,没有大块的时间看文献,想问题,平时繁琐的工作下了班脑子是想放空,锻炼完回家更是不想动,有的时候11点就早早睡了。
无奈课题结束,一大堆的数据整理和论文撰写,需要大块的时间沉下心来做,于是某天中午,还是跟领导申请了休假,想好好的闭关写论文。


那一周,每天看各种文献,把研究的思路重新梳理,然后结果大纲-正文-讨论-引入,每天早上九点坐到电脑桌前面,晚上6点出门吃饭,中午一份外卖。


这一周的感受是——好久没有这样酣畅的去构思一个故事,去整合各种信息,去把思考的结果写下来。
我是一个不太“传统”的医生,虽然本科的时候就开始搞科研发文章,但其实我并不是喜欢一天到晚呆在实验室的“Nerd”。
周末我也会经常去夜场喝酒,平时折腾去逛街拍照。上海新开了哪些有意思的展,哪条街上冒出了一个网红店,我都很乐意去打卡。
网络上,我也经常抖机灵发牢骚,即使在知乎上也经常发些和专业无关的东西,我常说我是医学护肤博主,折腾一些瓶瓶罐罐,也时常拍视频蹭热点,挽救一下日夜低下(虽然就没高过)的流量。
但真正回到写论文的状态的时候,我知道,我是喜欢做研究的。
就是当我沉下来,去看各种文献,去把现有的发现和自己的结果综合起来思考的时候,
那种状态,我很享受。
上一周写的论文,是一篇做了很久,但一直做不出来的课题。
实验室前仆后继接近五年时间的工作量,花费的经费不说几百万,一两百万总是有的,第一个参与的研究生,现在已经博士毕业两年了。但做的时候,很多结果似乎在自相矛盾。
之所以到现在才动笔,一是我一直在等一个更加确凿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看其他学者是否报道了相关的现象。
6月,课题组决定开始动笔了。
最难的不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去整理,去分析,而是在针对一个问题相关的所有实验结果的时候,如何把所有结果按照逻辑顺序呈现。
特别是,为了证明一个问题,我们可能从多个角度去证明,从动物实验、到细胞实验到分子实验,分子实验上,又从多种实验技术入手,反复证明。
这其中,有些结果固然是不那么“漂亮的”,但呈现的时候,并不是只把“漂亮”的展现出来。有些不那么“漂亮”的数据,可能提示更为重要的结论。
所以,在结合上下文和研究整体时,对于实验结果的取舍和报告,哪些放在正文,哪些放在补充材料,哪些要花重笔墨去讨论,哪些结果存在矛盾的原因。
这是论文中,最难的部分。
但我很喜欢这样的过程。
因为这个过程,能让你想起每一个你做研究的场景和时刻。
在整理动物实验的结果时,我能想起2017年的夏天,我和两个师兄在实验室里对着老鼠做一天实验的场景。彼时的实验室空调效果不好,我们顶着满头大汗,拿着手术器械给小鼠做手术建模。
小鼠的麻醉用的吸入麻醉,麻醉环路的密闭性不好所以空气中也会弥散一点麻醉药,我们当时还开玩笑说做一天,我们自己也基本上处于麻醉状态了。
很多个那样的“一天”,最后呈现的就是一两个柱状图或者折线图,放在全文中可能就是一两句话描述的事情。
但写下这一两句话时,你就能回想起那个酷热的夏天,和闷热的动物实验室。
一周的时间,我把全文的初稿写完,发到实验室的群里。
接下来,这篇文章会被一再打磨,一再修改,最后的版本可能和这一份初稿相差甚远,但逻辑和故事一定不会大变。
我能这样自信,也是因为我知道我把故事说的足够好。
很多人觉得搞科研写论文,是看图说话,拿到什么结果,就描述汇报就好。
实际不是的。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结果时,很多结果可能是自相矛盾的。如何从这些结果中,确认哪个是关键的,哪个是次要的,并结合其他实验结果,进一步确认并验证。
这种从“一团乱麻”中找“线头”的过程,是科研的绝大多数时候。
而当你找到一个线头,按图索骥一般的开始讲述你所发现的科学现象,又要结合现有的或者前人的研究,进行讨论分析。
你和别人的研究异同,你的进展和创新发现,以及更重要的,你的研究和别人研究相矛盾的地方以及原因。
这既考验你对这一领域的了解,又考验你语言和写作能力。
一周的时间,重新把几十篇相关的文献梳理清楚,再把研究的结果一个点一个点的列出来,和其他研究比较,最后梳理出一条故事线——
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更进一步的发现了什么——提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引发了一个怎样的思考
这样一个故事,虽是报告你自己的研究结果,但更是让别人有所启发。
所以,这需要你费心思的去设计“讲故事”的流程和方法,甚至文章的“起承转合”,“铺垫”和“高潮”。
我特别享受这样的过程,享受构思这些“起承转合”时的思考。
工作以后,有一段时间让我觉得,放弃研究,躺平好了。
我也曾经一度觉得,搞好临床工作,有空做做自媒体赚点零花钱,衣食无忧,倒也不错。
但有段时间,我又觉得疲惫而没有方向——一天的工作下来,觉得自己像机器人,没有什么收获,更没有什么想法。
说实话,现在的工作环境,其实没有太多的科研压力。
但和之前的同事吃饭的时候,仍然在讨论研究的热点,进展和还能做什么工作。
硕士毕业以后的这两年,我一个没落的拿了国自然,上海市,再到大学和医院的项目基金,小一百万的研究经费在科研账户上躺着,也更加督促我去做一些工作。
身边了解我的人,都会觉得我不适合搞科研。
我爱玩,爱热闹,急性子,还沉不住气。
但身边了解我的人,也会知道我科研做的不错。
因为我仍喜欢这个过程中的乐趣和思考时的愉悦,我享受研究中按图索骥的过程,和最后成文时“讲故事”的思考。
可能今后,再成长以后,我不想做研究了,和实验、文章、基金这些也没有关系了。
但当下,因为我还享受这件事带来的乐趣,便是可以做下去的。
适合于与适合,甚至可以列出1、2、3、点来说服自己,
但热情和喜欢这种事,却明朗而直接。
也有人说,成年人,该考虑的更多一点,权衡的更多一点,
但成年人的快乐并不多,如果有一个,就也别轻易放下了。
共勉。
三种人把:
1)大神,天生就是要搞科研的,而且还是什么纯数纯物需要一定天分的。比如陶哲轩韦东奕这种,他们应该也不会纠结这种问题吧。
2)科研人格:我身边挺多这种的。就特别适合搞科研。。。淡泊名利,喜欢科研的工作内容。对科研给予的奖励敏感,比如,他们特别关心最近学术界出了什么动静。就跟你追八卦一样。然后还喜欢自己做的东西,能自发996。。。那么做科研对他们来说就是良心循环。没啥好说。非常适合。
3)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比如我。我感觉也挺适合的,就是对其他工作没什么兴趣。对物质的欲望也就那样了。没有创业的野心和魄力,也没有当社畜的不怕辛劳。比较下来,好像还是科研这种拼运气,维结果论的东西最好干。
以上。




以上摘自知乎专栏的“镝次元君” 2016年在《知识分子》,针对科研工作者生活现状做了一项调查,受访者几乎涵盖所有学科,以及除西藏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可以看出科研工作者的生活现状是: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收入差距大,大部分人工薪仅够维持基本开销。
总结下来,没有天生适合搞科研工作的人,无论是理论性科研还是实践性科研。
终究而言,答案就是热爱。如果还有特质,那一定是慎独。
拥有最本真的学术热爱,在喧嚣尘世中能保持怀疑和追问,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沉淀,这样的人被称为科研工作者。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自然科学 最新文章
海南一村民被眼镜王蛇咬死,多名消防员和村
有哪些不起眼的牢底坐穿兽?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可为什么粮食产量不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2024国家科技三大奖颗粒无
假如航母被蓝鲸全速前进撞一下会怎么样?
你见过最狠的SCI评论是什么?
你在实验室最惊险的瞬间是什么?
牛顿生活在中国,会有什么成就?
虎鲸为什么不吃人?
数学为什么这么可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26 23:57:05  更:2024-02-27 00:22:00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