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自然科学 -> 中国科研水平真的很差吗? -> 正文阅读 |
|
[自然科学]中国科研水平真的很差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我想中国总是有人(哪怕就是一个)是在认真做科研的吧,那这个认真在做科研的人除了可能遇到技术上或者例如没有先进仪器的问题和相关项目权威领域里最前沿的信息… |
可以匿名,就这样吧。 结论我原来觉得是差,现在改成是虚和差之间,我能体会到的重点是给差留的生存空间很大。 1、现在的学术是谁在做?想着毕业的博士生、达到要求可以申请留校的博士后和非升即走的青椒。问题是能评上教授的青椒很多还是拿组里的博士生的文章给自己,只要有大老板同意或者安排;这还只是科研,课题和投票更没法说。所以能发展起来的团队都是把一群人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这中间有多少水,后面就有多少坑。真正做学术的主力就是些没有基础的博士生,导师很多时候给不了指导,就等着文章。比如我(听说有的学)校,可以规定导师一作学生二作的文章可以毕业,于是教授坐享其成,活分给副教授,副教授就负责把活分给博士生,把文章拿走。然后一大堆文章就是学生/副教授分别是一二作,大导师通讯,哪天副教授发现了这样出文章快,他还会自己写么?没学生的副教授们可能也同时没课题,他们有什么出路呢?评价的时候真的有脸说他们是水平差么?青椒的内卷很多是集团作战对于单兵作战的碾压。但是一旦集团作战,一线的科研又变成了博士生在承担,老师坐享其成,甚至不需要有水平。可是博士生很多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卷出来的。有机会各位问问自己相熟的老师,一群没经验的博士生,能做出什么来呢?我自己有几斤几两拜登心里没数我心里还没数么? 2、培养体系平均水平真的不好说。教授当了领导就会给自己课题组优先留人,留的人不行的话就要不断招学生养着,养一辈子。然后这些人什么都不会就敢当老师带学生,最后一个组可能什么都干不出来,然后后果全是学生担着,老师一句术业有专攻就算糊弄过去了,实际上这帮人藏着一些人什么术业都没做通,攻啥也攻不下来。我们老校长说“重使用轻培养”,我们听说了以后都觉得老人家太能给自己脸上贴金了,是只是用不培养。学校层面除了喊毕业要求,培养上什么举措都没有。如果数据都好看,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就应该反思数据中是不是漏了什么关键信息。你指望靠着这个上去的规则制定者砸自己的饭碗呢? 3、评价体系有问题。简单举例:对于学生,培养单位对于学生的考核和找到典型报到上级邀功是两个互相矛盾的需求。所以为了塑造个学生典型,甚至可以默许或者主动进行材料造假:比如为了塑造一个典型导师帮忙整文章然后拿出去吹,比如在各种科技竞赛中拿到评委名单挨个打电话,都等着拿到个名头找领导邀功,端上来一盘子翔还得说这摆盘多么精致。到头来很多时候是隆重表彰一群混混,比如拿着IEEE ACCESS、Applied Sciences出来说自己发了几篇SCI的能评国奖、能拿表彰当典型,不看文章列表和引用次数,那都很优秀。反正不是一个方向的互相都不懂,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不懂。但是这些人拿奖得钱,他们的导师把这个当成培养出来的人才,学院拿出来当成典型,学校汇总起来好大喜功,说白了就是一条船上搞行政的敲锣打鼓,一线科研负责划船的默默骂娘,没下过水不知深浅的跟远远掌热血沸腾。 我想中国总是有人(哪怕就是一个)是在认真做科研的吧,那这个认真在做科研的人除了可能遇到技术上或者例如没有先进仪器的问题和相关项目权威领域里最前沿的信息(可是现在不是有网络吗)还有什么是在中国做科研遇到的最大问题?到底是不是国家科研经费的问题?这个经费问题在现在中国的科研到底占多少比重? 经费不是问题。经费怎么产出效果是问题。远的不说,你就看看多少个做芯片的学院成立了?哪个不是德高望重,哪个不是志存高远,哪个不是盆满钵满?不说自己有把握有重大突破怎么拿经费建平台?要是真没有平台怎么出成果?可是成果真的那么容易出么? 我认为的最大问题:氛围不对。 如果科研资源的分配不依赖科研水平,科研的动力在哪里呢?这是态度问题么?是教育科研人员认真做科研能解决的么? 仅我在高校圈看到的:导师拿课题给学生做,很多时候又给不了指导;树大根深德高望重的组里整一群博士把成果拿出来往一个人身上堆,成就了无数科研新星;这些人开枝散叶,继续这个模式;最根本的科研就是一群没啥经验还可能没人教的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当然这群学生里有能独立做出东西的,然后你觉得国内给他们活路了么?教师队伍和学生之间只注重分配论文成果和工作量,对于教师队伍既没有系统有效的培养,也没有清晰务实的评价,遑论适当的分流和淘汰。你觉得这个状态是谁受益呢?恐怕不少都在前排就坐呢。 你看看多少学生在问本科怎么写综述怎么发sci?你看看多少硕士在问知网怎么降重复率?你看看多少老师在发愁博士生的指标不够用?你看看多少学校歇斯底里的在抢生源?网上的慕课搞了这么多年了,去年基本上是所有的课程都线上上了一遍,你看看有多少课程是学生主动去找的?你看看有多少教材是学生都在主动推荐的?你看看top2以外有几个学校的课是有人去蹭的? 一提这种事就把真德高望重的拿出来替所有人挡着,资源下面聚集的人不少也能撑起门面,更何况已经这样了人不像资源集中就更没有出头之日了;人员这种形式的聚集,现阶段还是能维持一点点向前进的,毕竟研究有突破依然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事,但是主要动力到底是人数基数之下的撞大运,还是系统的正常运行,懂的都懂吧。 有很多数据很好看的,是因为一个团队的很多人的成果加在了这一个人身上;也确实涌现了很多先进,但他们绝不是典型代表,他们的土壤不代表正常水平,也很难复制,他们作为楷模让大多数基层工作者只能楷的不情不愿,模是模不出来,组织者喜欢树立榜样把自己的不作为转化为别人的不努力,无奈只有刺激没有激励,还给投机取巧的纯粹利己主义者营造了自称精致的空间。 如果说这样做出来的科研水平能领先世界,除非世界毁灭吧。 “饶毅坦言,自己对中国科学的看法与对中国的看法很相像,“对远景乐观,对现状很担忧。” 我很钦佩饶毅先生,不关心他对国家的看法,但是对于科研,现状是迭代到远景的初始条件,我不知道对于现状的担忧如何能累积到远景的乐观,拐点在哪里,他没有说清楚,只能说就是美好的祝愿吧,毕竟只要继续让他担忧,就说明远景并没有到。 利益相关:帝都工科的985。以及,最近好像拜登给钱多,如果有钱到账了我会先建自己的实验室,如果有剩的捐出来在贵乎给你们设立个打牌奖学金? 【20211019更新】 跟大家说几句大白话,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算你倒霉。 咱说最简单的,人、财、物。 人: 一流的生源、师资都在国外,一流的培养体系未必在国外,但不像在国内。科研上,我们在食物链中端,你把各个学校宣传部所有的稿子加在一起,也摞不到食物链高端那去。所以比较那些有水平的部分,别老看着国外也有水的,哪都有水的,这是句永远不会错的废话,不代表这句废话的推论不会错。我跟学霸一天都睡7个小时,所以我学习好么? 科研水平,很多是要很聪明的人在一个很合适的条件里工作一辈子的时候才能看出来的。而且需要他出现在学术界的盲区内,而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盲区内。 规则是维护制定规则者的利益的,这句话背下来,下次让你默写。现在的方向是向着培养出优秀科学家的方向,现在的水平不是。一个博士入学,只要有成果就会算是他导师的;一个博士后入校,只要有成果就算是他学校的;问题是现在有多少工夫是为了培养这个博士生/博士后,又有多少心思实在培养这个导师/合作导师? 本质上十年内退休的同志们,和十年内毕业的同志们,是两代人,也是两种人;现在是哪种人在养哪种人?有奖问答,答对了你会收获内心的平静。二十年后,我们的高校剩下的是按今天的标准淘汰以后的人,核心问题:你觉得会不会都是因为科研做的好而剩下的?如果不全是,有多少? 题目问的是科研水平,不是什么职称应该有给别人挂名和找人做ppt的待遇,讨论区有些同学说的德高望重的都对,但是跟科研好像没什么关系。 如果以文章来看,理工科科研水平(不分领域,加权平均)的平均值应该在四年级下学期博士生的水平附近。 财: 年轻人的压力不说了,凡尔赛请退散。现在不升也不走的,他们的人生动力来自横向还是纵向啊?这又是一个有奖问答,你要是还要猜,说明你横向纵向都不够。 其实这又涉及到一个驱动力的问题:以我们的技术水平,有创新、有改进,就会有有进步,哪怕是去致敬经典,也能创造不少价值。但是这种更多适用于技术革新,科研水平这种事基本上导向都是瞄准国际前沿的,也就实打实的搞定了之前学不到买不着的技术,才会拿出来宣传一波,否则脖子到底被那个指头卡着一般不会天天拿出来说的。 所以我们面对一个很现实的处境:搞技术创新的队伍里夹杂着一群卖学生赚大钱的;搞科学探索的队伍里夹杂这一群蹭热点跳大神的。 当然可以说这都是积累,但是也应该想清楚:什么样的积累是有效的?显然很多只收账不下本的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的实质性贡献是有限的。 物: 简单理解为等慢慢积累吧。我只能说有脚印的路好走,但是没脚印的路很长。有些东西叫体系,体系中的短板也是很扎眼的,是要日积月累千锤百炼的。很多CNS大牛最后也没在科研道路里奋斗终生,毕竟他们优秀的原因可能是冷冻电镜更优秀。可是有冷冻电镜总是比没有强。 路还长。走这条路的很艰难,但是还是要走。 很遗憾,你们很多人点了赞。 |
我们单位 本科生在建模,研究生在画图,博士生在写本子。 同办公室三博士,入职4年了,电脑中只有office三剑客,每天主要工作就是写本子和在办公室头脑风暴想点子。 隔壁部门一个博士,实在受不了各种催本子,干脆在我们办公室搞了个位置,偷偷过来没人找得到,安静的看文献做数值仿真和计算,2年后相关成果拿了省级一等奖。 现在单位特别重视她,为她成立了个工作室,找了几个博士和她一起,坐在领导边上,一块写本子。 |
我们一个课题组由1-2位教授,1-3位讲师,2位博士,10个左右硕士构成。教授主要负责接近百万的大项目,小老师也会接20-30万的小项目。大项目由两位讲师牵头负责,讲师分别带领一组学生做课题。一般大老师分配任务后,博士带领一群硕士做实验,整理数据,写PPT,总结,博士在把所有结果整理好后交给小老师审核,修改,同时小老师还要负责联系业主,汇报项目进度,小老师整理好后交由大老师审核,优化。 横向课题都是兵对兵将对将,对面总经理来我们就是大老师负责联系,派主管我们就派小老师交涉,小兵对研究生。 很多工程,科研问题,不管纵向横向,最后都是在读博士和硕士在那里做实验,整理数据,查文献,老师只需要知道结果和趋势,安排任务。 |
先匿了。 先从申请国家级项目来说吧,跟着单位领导参与申请国家级项目,项目的流程都是预申报→申报→签订任务书→执行→结题验收,就会这样,背后还要领导去运作,“运作”大家懂得,这还是国家项目。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说吧 (1)预申报 这个不是很难,也没有文字,主要你的单位有没有这个实力承担这个项目。 (2)申报 这个阶段,申报单位科研人员,项目设计,进行计算各个任务需要经费,这个经费每一项都要有依据的,所以需要很多人大量精力。 其中挺奇葩的,项目申请要求里面,竟然有人工费每天不让超过80元/天的要求,我就呵呵了,现在市场行情,80元谁干,所以这里只能“造假”,多预算人工数,不然到时候经费真的不够用的。 另一个奇葩的,项目申请要求里面,就是租赁温室大棚,不超过2000元/年,市场价格一年最少都大几千,没辙也要“造假”。 还有一些奇葩规定,不过好在可以,通过凑数量,来平衡保证总经费够执行项目的。 (3)签订任务书 这里还有一个财政评审,大家都知道,有一些财评专家认为不合理的,会拿掉,这个本人也正常。 最大奇葩在签订任务书时候,我们当时承担某部委项目,部委直接把你的项目总经费几乎打了一个六折,跟菜市场似得,而且项目任务一定不允许减少,实际这样的话,项目不可能正常完成,部委人家还说签不签任务自愿,可以不签,不签的后果,以后部委项目不要想了;签了,还要完成任务,只能大家继续“造假”。 (4)执行 接着上面,先说部委吧,执行过程中,要来检查指导监督,每次来奉送“红包”,而且是不签字不留痕那种,再就是在中央三令五申前提下吃喝,五粮液上,五粮液不能下账的,超标超大标,都是单位想办法解决的。部位每年每个项目1-2次指导,还不是一个人,全国有多少项目,大家想想......... 自己单位的领导,和全国大多数搞科研的一样,没有几个是正在想搞科研的,单位领导也就是项目第一负责人,从项目获取收益方式,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国家法律层面是正常的,但是是压榨做科研做工作的人员换来的,就是绩效,我们项目首席拿绩效(不包含员工返还的)比所有人的综合还要多,这还不行,还要让部分人员绩效拿出来孝敬给他,大家猜猜多少钱,举个例子,其中一个同志一年也就是6000块,需要退回现金3000块,呵呵呵... ...另一部分项目部分经费,这是大钱,单位领导有的是办法,倒腾出来,而且经费支出的经手人会要求暗示胁迫等等让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签字,整个办理也都是科研人员,他只负责拿钱,而且还是现金,大家明白吧,哪怕有一天东窗事发,人家也不怕,怕的反而是那个具体办理的科研人员,领导只有监管不到位的责任,主要责任还是那个经手人。至于科研他才不管的(因为一个成果一般会好几个项目支撑的,交差没问题,再说科研又不是他做,科研人员做就好) 另外项目执行过程中还要开年中、年终总结大会,大家凑在一起汇报一下工作,然后吃吃喝喝,还要产生大量的住宿费。 汇报工作还要请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点评,需要发专家咨询费,都是单位领导请的他的朋友,这样大家都高兴,项目执行效果比较好,关键是请来的专家学者人家有事情的时候,还会请我们单位领导,也给他发专家咨询费,这有一笔收入,合理合法,还有研究生毕业季单位领导几乎都不在单位了,全国到处给人当专家,挣咨询费,差旅住宿还要在单位项目以其它名义报销,还要再拿一份出差补助又一笔收入。而且专家咨询费都是超发的,基本都不按国家规定走,去当半天或者一天专家,会给2-3天的专家咨询费(国家要求最多也就是3天),所以往往专家咨询费还没有执行到一半,专家咨询费花没了... ... (5)结题验收 这个好办,找几个好朋友专家来,只要任务指标达到就好,里面的指标都是一些年轻人学生干出来的,成果很多都单位各个领导的,名利双收。 这也是国家发展这些年,老百姓专家学者教授这些人的话,不信任的原因,是吧? |
某天,某本科毕业季的学生去买了篇论文,交上去后却还是过不了关,被打下来了,理由是数据部分不充分。 但他实在是没办法啊,论文都是买的,让他自己改怕不是在刁难他。 于是,他自己编了数据以及部分结果。 其实还是有点驴臀不对马嘴,但评审不想为难他了,都是出来混口饭吃,打工人何必为难打工人。 于是捏着鼻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业论文过了。 我们在此姑且把这位本科生虚构的数据和结果简称为“a” 几年后,某地中海发型的研三学生陷入了相同的困境,即:他做的实验总是出不来合适的结果。 此时,他看到了那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虽然明知道本科论文大多是学术垃圾,但他发现实验方法和数据居然貌似有点靠谱。 于是,他高兴地进行重复实验,但他发现无论怎么调整,结果和数据都重复不出来。 没办法了,地中海发型学生向秃头大师兄求救,师兄温柔一笑,手把手对学弟进行实验指导,通过“灵活调整实验流程和灵活调整对数据预期值的观测方式”,成功得出了相同的数据a。 地中海研究生大喜,选刊、抱大腿、舔鞋、送审、毕业,一套闪电五连鞭一气呵成。 此人运气极好,投稿的某刊影响因子挺高。 此时,某业内大佬也困扰于同样的问题,他在无意中看到了地中海小弟的文章,大喜,采用了结果a。 大佬文章发表后,引来了一众中佬和小佬的质疑,因为他们重复不出来。 但这些质疑很快就消散了,因为这个数据a可是大佬做出来的,我们这些中佬小佬做不出来,只能是能力问题。 这个数据a开始广为流传,数不清的文章用它作为研究的根基。以这个数据a为地基,一座宏伟的巨大宫殿被建立起来,甚至有大佬站在这座宫殿的顶端冲击院士。 黑色幽默的是,最后这个数据a被某萌新以极其严谨且锲而不舍的论证证伪了,宫殿垮塌。 上至食物链顶端的大佬,下至搬砖的研究生,大家十几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当然,我说的是美国的科研,不是我国; 其次,这只是个段子,大家看个乐就行了; 最后,我真的没有在暗示心肌干细胞之类的东西,更没有内涵β淀粉样蛋白,大家千万不要想太多哈。 |
在中科院北京某所呆过一段时间,简单讲几个亲眼见过的骚操作:(1)十几个课题的某重点专项所里大课题拿了3个2000w的,有一天路过组里工程师办公桌,发现他也挂了个500w的子课题(项目组组长是所里领导);(2)没样机去应付验收,就从某头部通信企业买了个商用产品回来;(3)以虚开发票的方式去海淀黄庄某电子城套现科研经费;(4)从国外买芯片来应付项目; 啥时候能想起来再写点,不定期更新。。。 1.24更: 评论区注意尺度啊,我一个都没删 1.25更: 评论区讨论得很热烈,出来再多说两句,我只是说出了我所经历得一部分事情,不要求让所有人相信,你信或不信我都无所谓。我也不意在和别人交流这个事情,有个和我聊了好几条长评论的老哥评论被删了,因为老哥还要在圈子里讨生活,而我已经离开了,多说对他有害对我无益,同时我无意也无能为力去改变什么,个人的力量永远是渺小的,就当我发发牢骚就好,原本就是随手一写的东西。 评论区注意尺度,我除了删过自己的没有删过别人的 说实话我很好奇啊,你们到底发了什么 |
|
|
|
|
我是海外博士,后来我为了跟先生不再异地选择直接回国做博后。以下是我最近的心境。 人的心气没了,大概是最要命的事情了。 回忆起来,一开始我也没那么想做科研。到硕士毕业前,所有的努力更多的都是为了学位和探索未知时的兴趣。真正觉得对科研感兴趣,还需归功于博导,是她教会了我Critical thinking,她说我聪颖,但缺乏Training。所以4年来,她用自己的方式把我训练成了一个合格的researcher。她带着我探索未知,用正确的思维逻辑去看待未知,并从中抽丝剥茧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科学理论。 我早知道国内是文章工厂。而老板成长于海外教育体系,这是我选择他的原因。我确实从他身上学到了更多作为基础科研人的接地气的、可行的、功利的、安身立命的本事。但却失去了初心。他教会我美化数据,攀附热点,刷高分文章。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本领,引得周围实验室的人也趋之若鹜地过来学习。但文章工厂中对于idea的盘剥,对于个人能力的利用,对于成果的掠夺,让我快要抑郁。 老板总的来说是一个公平的人。但那种乾坤大挪移一般的你的成果给我,他的成果给你,她的成果给他似的公司式切蛋糕法则,让人窒息。我跟博导一样,对待自己的课题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你看着他从一颗种子,到一个小胚胎,慢慢长出手脚,慢慢会动一动,你看着他心脏跳起来,看着他血管里面的血液流动着,皮肤绽放光泽,慢慢地,终于要出生。然后老板觉得你不配当孩子的母亲,就一刀切断送给旁的人。于是你再看见旁的人斩断他的手脚,给他装上爪子,给他装上鳞片,给他镶上齿轮,把他变成一个凶神恶煞的怪物。等到你第二个孩子快要出生,你怕人来抢,自己先一刀斩了他的手脚,给他装上爪子… 后来你想着,可能人总要先跨过这一步,才能去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吧。然后你试着让自己的孩子更强,更强,强到即使是那些怪物也打不过他。但这时候,老板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觉得你只能当孩子的养母,而孩子的亲妈应该是他的学生。你拼命想护住孩子,却发现那么强的孩子,你根本没有经济来源去支撑他的成长。 在英国的时候,我做实验和看文献常常废寝忘食,到了晚上12点才发现自己还没吃饭。 刚回国的时候,我做实验和看文献常常废寝忘食,到老公催我的时候才想到要回家。 现在的我,做实验时常常走神,对文献毫无兴趣。常常为了电视剧里单纯的人傻流泪。 |
没进中科院之前,觉得中科院是追求科学真理的地方,参加了大科学工程项目后,所看到的真实情况却大跌眼镜,发现和地产开发商的玩法没啥区别,领导不需要具备多高的知识水平确有决策权,任人唯亲,通过外包完成各种工作,把科学工程做成搭积木工程。 比如工程技术经常用到的泰勒级数展开,很多情况下低阶项不好好搞,而去追求高阶项,看起来有创新能发文章,但没有实际意义。 |
今天看到了一个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项目,叫「关键技术追踪」(Critical Technology Tracker),今年3月刚刚启动的(需要梯子)。 https://www.aspi.org.au/report/critical-technology-tracker 这个项目是从过去5年内引用数量最多的研究文献中,以及相关的人才流动中,判断在各个关键科技领域,哪些国家、大学和企业(还有实验室)在领导着推动科技、研究创新乃至突破。 |
|
6月6号刚刚更新了他们的报告,统计了在44项关键技术中全球领先的国家,中国在其中37项占据首位: |
|
|
|
|
|
|
|
|
|
|
|
|
|
|
|
注意到,在「人工智能、计算、通讯」的10项中,中国只有3项落后于美国,分别是高性能计算、高级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芯片制造)、自然语言处理(被吹上天的ChatGPT),而且差距也不大。 具体在「AI算法和硬件加速」项,可以看到,他们是通过「H指数」的排名来确定前10家研究机构,其中红色条的是中国的机构,蓝色条的是美国的。 |
|
|
|
提到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好像西北工业大学的综合贡献是紧随其后的,清华、北大、复旦之流还要往后靠靠。。。 |
|
来一段典型的「人才流失」: |
|
关于高质量研究与生产能力的关系: |
|
如果这样的科研水平还叫差。。。 来一段典型的。。。 |
|
还有政府应该怎么办,后面还加了句:The costs of catching up will be significant, but the costs of inaction could be far greater.(「自由主义者」鼓吹的「政府不管才是最大的支持」,西方国家从没真的当回事)。。 |
|
。。 网上有很多人用过各种方式论证中国的科研不可能好,这让人想起来那句:「恒星这东西,如果不是其确实存在,本来很容易证明它不可能存在的。」 同样,只要「抛开事实不谈」,就很容易证明中国不可能做好科研。。 那些用来论证的理论,往往都有着简洁而好看的形式,迎合许多人朴素乃至本能的、没有受过教育污染的心理,只有一点瑕疵,那就是其推论与事实不符。。 在科学上,如果理论的推论与事实不符,应该要修正理论;而在「社科」中,如果事实与理论不符,很多人却会无视乃至否认、诋毁事实。。 大概是因为那些理论的背后其实是信仰吧,根本改不得;信奉它们的人,早已不可能将世界理解得稍微再复杂一点了。。 —————————————— 说到否认、诋毁事实,很多人的方式是:对事实的叙事者进行背景调查、成分审查(颇有红卫遗风)。。 仿佛只要叙述者有问题,他说什么就都自动错误了。。就像很多人想要说明一句话是错的,直接去翻找希特勒语录,能翻出来就赢了一样。。 ASPI曾经在新疆问题上摸黑过中国,然后其下属的任何项目出的所有报告就直接全都是错的? BBC曾经摸黑过中国,它的所有纪录片都不能看了? 可以用事实去反驳事实,比如去看这个报告下的各个细分项目里,关于H指数的统计和计算方面有没有错误,而不是搞什么成分审查、因人废言那套。。这才是面对事实的应有态度。 —————————————— 有人说印度居然也能在这里上榜,所以这报告肯定不靠谱。。。 其实他们应该是想说「中国这么强肯定不靠谱」,但不好直接说,就努力在里面找其他的「直觉不靠谱」因素,然后用直觉来否定、诋毁他不想看到的。 「有印度……不靠谱」这种直觉判断,乍看上去好像是面对印度的傲慢,细究下去,根底上应该是无可救药的自卑。。 —————————————— 有人又说这是「捧杀」。真是见了一个词就乱用。。 所谓「捧杀」,是要通过夸赞一个人,使其不得不、或者更少顾忌地去做什么,进而掉入某个陷阱。 蔡锷等一众人大肆吹捧袁世凯适合当皇帝,等其真的称帝了就群起讨之,那叫捧杀。 这种既不向中国展示、也不向世界公布的报告,能让中国不得不、或更少顾忌地去做什么呢? 反而是,这种报告只能让他们自己不得不督促政府要做些什么。 |
匿名。 普通学校,有个国家xx实验室,是发改委的,相当于省部级。 当时,前后几年拨款了1000万,用于购买设备的。 实验室主任是个70多的老教授,返聘的,业内大咖。也是靠他拿下的实验室。 设备主要购买的是一些工业用的,大型设备,具体不能说了! 反正买回来后,就没人用过。是否有回扣,自己分析。 日常用的经费,呆着没事,自己就报了。 后来实验室没什么发展,还有设备的问题,学校领导很有意见,就没有跟他续聘。 实验室换了领导。 不温不火的,继续进行着。 已经两三年没有论文和项目了。 反正也没有揭牌。 ———— 看了一堆评论。我都晕了。 首先,这是真实的事情。 其次,大家说的什么级别,很可笑。你们都是高高在上的真正的课题组。 这就相当于一个国家xx技术中心之类的,跟你们说的完全是两个概念!!!我读博也是从国家重点实验出来的,了解每年拨款情况和验收都是很正规和严格的。 强调下,完全是两种实验室!! 我说的实验室级别,不是学校的级别,不是校领导的级别,这是起码的常识吧! 实验室不就是分为国家,省,市等级么? 你们为什么总是用正国级,正部级,正厅级,正处级,理解呢? 天地很大,有空向下面看看,也能显示你们的谦虚! ——————— 看到点赞数很多,再说一个现在普遍的横向课题问题。 升大学或者博士点,入院经费是一个硬指标,一般要求是一年一个亿。 学校鼓励政策是直接奖励现金20%。 原先一年大约2000万,现在一年轻松1个亿横向课题入院经费。 而且这是普遍现象。 去年看到新闻,天津xx大学,有两个老师出事了。经费政策是奖励20%,但是钱需要报销出来。两名教师也是薅羊毛过头了,虚开发票,金额也太大,估计,被人举报了。 科研重申请,重经费数量,轻产出的问题,一直是个重灾区。 远远比唯论文严重的多! ——————— 我震惊于有的评论说我以上的提到设备,经费跟中国科研水平没有关系。 我震惊了。 科研难道是用爱发电? 你拿到了经费买与用的设备,真正做研究的人不就干瞪眼么? 什么是学阀,不就是把经费拿走,别人没有经费做研究么? 这影响不到科研水平? 您高高在上,不差钱,平台每年提供的经费估计都要几十万。你可以买昂贵的原料和设备实验,灌灌水,美其名曰,做科研。 但是我所在的普通二本,申请经费太难。大量的博士只能干瞪眼,没设备,没实验空间。 连灌水的机会都没有。 然后,你说,二本就不应该做科研。 大量的经费被侵占,大量的人力浪费! 居然影响不到科研水平,你厉害。 最近,学术超女颜宁归来。各类视频一片欢呼,希望安全归来! 安全!! 快吐了! 热帖针对冷冻电镜,在deepmind出来后,王者变青铜,导致颜宁产出ns太少。 课题组马上就解散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回来帮助国家使用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经费。 只能说,这是国家急缺的人才。 十几年前的陈进哭晕在厕所。 ……,,, 过2000了。很激动再补充下。 这几天知乎有个话题很好,就是关于俄罗斯乌克兰战争下,欧洲的衰落问题。 我觉得和这个话题很契合。 战争或者疫情前,关于欧洲的评论都是富裕,社会福利优越,提前实现共产主义。 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欧洲和美国在高端设备和工业产品这块的绝对领先。 看看咱们国家实验室几年的贵重设备都是进口的,冷冻电镜开始说几千万,现在也要几百万。 工业上,光刻机,还用再说么?你想买,人家还不愿意卖! 我去过一家企业参观,老总特意带过去看。四台进口的瑞士磨床,一台800万! 卖出一台高端设备,可想而知,会产生多少欧美的中产家庭!!! 最近的十问,关于每年科研经费5000亿做了什么,我可以负责的说,起码2500亿人进口国外设备。 中国科研的问题是太多颜宁,太少能够进行具体实际工作的科研人员! 涂脂抹粉太多,真刀实干太少。 _()今天听了一个广播节目。关于俄罗斯的,讲了俄罗斯跑到伊朗买无人机还有其他导弹,哈梅内伊都没瞧得起他!这和战争前,判若两人!根源在于俄罗斯军事的产业链出问题了,居然跑到伊朗去求助。我非常担心的就是台海战争,西方对中国制裁后果。可能我想多了。 |
我本科临床,在实验室搬过砖,有大创经验,虽然我还未曾接触到国内顶尖科研,所以我说的只是发生在我身边的荒诞小事 1.导师告诉我,要发文章就一定要发英语期刊,他非常坦诚地告诉我: “我只是个年轻的讲师,没有人脉,审稿人都不认识我,所以我以前指导学生投的中文核心从来没有通过的。” 我之所以对导师这段话印象这么深,是因为我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小学女校长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关于训练学生成功用意念孵化小鸡的论文。 2.不知道为什么,学校今年突然要求本科生每班必须立项五个科研项目 我觉得挺搞笑,本科生在实验室能读懂几篇文献搞清楚几个仪器就挺不错了,还要求每个班立五个项目? 后来班主任找我,跟我协商把我团队去年申报的项目内容改一改,看看申报能不能通过 有那么一瞬间,我在想外面的横幅是不是写着“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3.好兄弟在中科大读研,来找我玩的时候聊到未来发展,他告诉我他打算去美国留学了 我有一点惊讶,因为此兄根军官家庭,根正苗红,平日对美帝不屑一顾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不承认不行,人家老美的科研环境确实比咱强的多,科研是个要大胆创新的工作,科研所却为了功绩只追求能出成绩的研究,形式主义太过严重 上面如果是好的,下面未必是好的 上面如果是坏的,下面大抵也是坏的 |
好像是2020年下半年吧,那会中美贸易战,eppendorf,NEB,安捷伦,赛默飞啥的试剂耗材买不到了,换成国产的试剂用了一阵。 那段日子得到的数据,emm。。。。。。我以为三体人对我们进行了封锁。 我觉得科研水平不能完全以高校实验室为考量,而是要以这个地区的生物公司的产品为考量。 试剂都做不到品控均一,高校科研也不是背锅的。 以下文字20230125追加 生活用品品控不达标,厂子黄了活该。 科研产品品控不行,为啥没有教(da)授(tou)来花钱支持企业。 评论区有句话挺好:成果和论文是老板的,只有试剂耗材才是学(hao)生(cai)的。 |
生化环材青椒一枚,从个人角度看,国人擅长做模仿和修补式的工作,从0到1的原创能力还是有所欠缺。而且,当下的唯论文唯帽子的大环境和评价体制,也不利于鼓励原创。 具体来说,大概可以这样类比: 海外大佬发现了用火可以把肉烤熟,烤熟以后肉可以更好吃,也更卫生,开创了烧烤方向。 李院士发现了牛肉可以在铁板上烤着吃,且不同的牛部位口感和味道不一样,随后拉着学校和政府投资了养牛场。 赵院士发现了鸡肉也可以烤着吃,带皮带油的鸡腿鸡翅烤出来最好吃,随后投资了养鸡场。 张院士发现了羊肉也可以烤着吃,和牛肉一样香,但会有膻味。随后投资了养羊场。 李杰青在李院士的工作的基础上,发现烤肉的时候撒点盐或者提前用盐腌制一下可以让烤牛肉更好吃。 赵杰青在赵院士的工作上,发现如果把整只鸡刷上油、辣椒粉或蜂蜜,可以烤出香辣口味或者咸甜口味的鸡肉,比原味的更好吃。 张杰青在张院士的工作的基础上,发现烤羊肉的时候撒上胡椒粉和孜然粉,可以减弱羊肉的膻味,让烤出来的羊肉更加香。 李优青在李杰青的工作的基础上,发现盐的颗粒大小和生产方式会明显影响到烤牛肉的口味,其中粗颗粒的海盐是最佳搭配。 赵优青在赵杰青的工作的基础上,发现如果在用辣椒腌制鸡肉时再加点香菜和洋葱,烤出来的鸡肉味道会更加丰富。 张优青在张杰青的工作的基础上,发现胡椒粉和孜然粉的添加配比会明显影响烤羊肉的口味。 小李博士follow了李优青的工作思路,发现加盐加少了牛肉没味道,加多了会过于咸,中间肯定存在某个最佳的加盐量。 小赵博士follow了赵优青的工作思路,研究了盐、糖、辣椒、胡椒、孜然、洋葱、香菜的不同组合,发现辣椒加孜然的腌法最好吃,糖加胡椒最难吃。 小张博士follow了张优青的工作思路,研究了两面都摸胡椒粉/孜然粉和只有单面抹调料的区别,发现还是两面都抹了调料更好吃,但调料抹太多就会味道太重。 烤肉指代的是什么,不知各位生化环材同行有何见解?Graphene?MOF?TMD?MXene?CNT?C60? |
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曾经嘲笑美国同事们拿到教职第一件事就是中断一切研究进度先写基金,无穷无尽地写基金,用专门给外行人听的瞎话先拿几个基金到手里再说,直到盘算着五年内够发四个博士生工资,必要设备够买两轮了,每年可以稳定去全美全欧蹭吃蹭喝十次以上了,才开始把规划研究方向提上日程——申请里写的都是瞎话,真正的研究方向现想,等结账时再拿瞎话缝合上。 我一度自信地觉得就这种文科生开饭馆的模式,美国的基础科学用不了20年就要被日本甩远。 转眼回日本已经不止二十年了,我对自己原先的认知也时不时在检讨。美国这套从原则上来说的确有折磨人的地方,可他一则每个人就被折磨最初的半年一年,以后频度不用太高,二则折磨出来的经费之丰富有数量级上的领先,而且真的只要凭良心花,完全不用担心被找茬,连节省都不要考虑。而我们日本教授就经常浪费时间在「如何用三分之一的经费和一个不合格的中国留学博士完成原设备二分之一个的效果」这种没有任何创新性的小制作上,各种工程修正还占用例会讨论时间。 所以我得出结论,日本再不实施科研经费的大水漫灌和大手笔的防卫合作研究,继续现在这样让年薪一千万的教授整天纠结怎么把20万的新款光电管一个当六个用,超越美国的时间将从原定的20年拖延到200年。 不过日本有一个领域不怕这项差距,那就是数学界,经费基本就是教授加博士的工资旅费,日美工资都足够体面,人又不多很容易供养。所以数学也是当前最接近赶超美国的领域。 但是每当听了中国来的朋友们对国内环境的描述,我都觉得反正后面的人差得还远,追赶美国也许不那么有所谓。 我听闻的状况是: 基金的申请流程比美国更脱离科学,钱申请下来以后的使用守则比日本还琐碎。但是一旦松一点口就大多数左手倒右手经费当小费,甚至还有以人件费名义发给学生再收回来中饱私囊的。至于博士生,都在担心自己毕业以后99%并不留在科研界的就业去向。 这还只是表面,不得不这么做的环境原因是中国把这么一群除了科学什么都熟练的人精给选拔抬举到科研岗位上,其培养制度堪称科举制度。 究其原因是从学生时代开始内卷出最能接受难题折磨的人,送去最难的领域,而不考虑谁真的希望去解决这些难题。再怎么有志向的学生,只要不够早熟也肯定早早被淘汰了。 留下这群「我高考黑龙江第七,所以我不能没有博士」的长不大高中生成为科研界的主体,谁又能为他们创造一个「没有他们」的良好环境呢。 我这里只批判结果,但并不批判任何具体的现行举措,我承认我也看不出能改变现状而不滋生更大弊病的可行改进。现状可能已经是这群人来干科研的场合最不坏的妥协状况了。 至于跟外国的对比,你还犯不着。 |
实验室的无人机官网买2k,最后申请的资金是6.5w,零头都可以买两个无人机了,况且那款dji的无人机也不能进行编程。 第一,剩余的钱这些钱哪去了? 第二,你买个不能编程的玩具来干嘛? 基金委拿1000w研发chatgpt,到学生这里可能连买几张A100的钱都没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科研,客观评价。 评论区很多知友质疑我陈述的,很合理。首先我没拿出证据,其次我还是匿名。就跟这个一样荒唐 |
|
第一,就是因为匿名我才敢唯唯诺诺的发出来; 第二,读研前的我也不能接受这种信息; 第三,我只是想说明教育投入可能没有精准赋能科研; 第四,这事并不荒唐,至于如何让整个过程合理化,还得行内人士来。 大家权当听一乐子。 大家别骂了,明年六月毕业全盘托出。 |
我认识一个女的,水平很差,高考也很一般,考上一个铁道医学院。靠着自己的大胸和美貌,踩着一个个男的做垫脚石,考研上岸上海交大。在交大期间,利用双眼放电,迷倒一个老男人。老男人是全国前五大学的教授。哪个大学我就不说了,免得被熟人猜出。老男人为了将她搞到手,不仅帮她提前毕业,还弄到自己课题组做博后,方便自己慢慢享用这个女的。之后还以辞职要挟学校安排他的姘头入职这所全国前五大学。最终如愿以偿。 两人双宿双栖之后,那个老男人还帮她灌水,使其通过考核,留在这所大学。想想这种水平的人,在全国前五的大学,利用国家资源,行苟且之事。这个学校还有希望吗?这个学校的科研还有希望吗?你放心自己的孩子去这所大学读书吗。 是谁我就不说了,懂的都懂。有熟人匿了。 由此可以一叶知秋,我对这个学校,对这个国家的科研是无望的了。 是的,我说的是美国和加州理工。 |
基金委又出新规,基金申请书不允许标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了。直接默认挂名了就都可以用,贡献等同。当然短期内不会有什么质变,高校招人还是死抠排位。不过还是要看到基金委这个动作背后想要釜底抽薪的态度,这个态度是非常积极的,导向就是希望能对论文乱挂名的行为进行一下正本清源,结合之前的发论文不再进行奖励的导向。意思就是别刷了,以后光数量多没有代表作更丢人。 还是分析一下这个政策的影响,这个政策对跨方向,跨学科合作是有利的。因为一个新的idea,发2-3篇挖掘一下深度,也就够了,如果算4-6个核心作者,基本也够分了,大家都可以拿来作为自己的代表作。对跨学科有利的原因是不管哪个学科,哪个方向,做得越纯粹,创新点越难找,所以国内很多方向都沦为了一个套路换东西刷文章的模式。这种模式显然将会遭到致命打击~而跨学科,那创新点不要太好找。如果你感觉找不到,说明你做科研还没入门而已~欧美为什么大家对合作这么习以为常,背后的核心原理就在于此。所以欧美无论哪个位置的作者都算你的文章,自有其合理性。 —————————————————— 先划条线~最近看到一个帖子,对比北欧较短的工作时间和国内996如何保持竞争力的问题。突然想到一个关键的点,可以分析一下国内目前科研产业突飞猛进的现状。 跟很多人意识到的类似,中国科研最悲哀的,可能是同一代人掌握话语权的大背景下,科研的底层动力也跟产业界一样,是以资源驱动而不是以科技驱动。为什么芬兰瑞典几个小国,一个教授的团队,几个大学生一起,就能持续一段时间搞出一种计算机底层语言,而中国除了抄和换皮,就是没人会去做这类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已经没有技术驱动的土壤了~ 这里就可以给海外留学博士博士后一个建议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手上有真技术,不建议年纪轻轻就回国,你只要能找到国外的平台安心做你的技术,国外每多待一年,你的身价+百万,不用待十年就能回国拿千万了,当然这种人其实非常少。如果你只是到手一个博士学位,可能多几篇好文章,没啥信心做产业化。那早早回国混资源性价比还是高于留在国外做博后的。但是心里要始终保持清醒,国内不是技术驱动,是资源驱动,不管你去何种性质的单位,都要把重点精力放在资源上,而不是技术上,资源到位了,技术不重要的。 这种可悲的科技文化环境什么时候能改变,有没有可能赶在人口危机深度影响社会方方面面前改变,就不知道了~ —————————————————— 应该先写一些点题也就是科研水平的问题。其实有一些答主也说的很好了,我也就是再复述一下~ 国内做科研基本靠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轻易不下一线是常识。其实就是拿人当耗材用,看谁胆大心黑堆得凶,谁的成果就多。头部圈子985基本都是这样运作的,因为资源充足,就这么滚起来了。问题就是硕士生博士生对整个科研方向把握很浅,能找到一条研究途径就已经算是佼佼者了,做出突破性进展几乎不可能,因为他们是从别人文章中找灵感,找套路。剩下的就不用多说了。那你说会不会差学校因为资源不足,能招到的劳动力有限,所以老师会亲自上阵抓课题,搞关键技术,设计实验流程。就会做出不错的结果呢?现实就是几乎不可能,凤毛麟角,韩春雨就是典型的例子了。差学校只是因为连摊大饼刷耗材的边都没资格摸到而已,并不代表差学校这些人就真的有能力进行科研创新。有读研读博的朋友提到了博士生的诉求问题,这的确是个普遍存在的情况。首先并不是所有课题组都是纯粹刷文章摊大饼导向,也有不少大组老板功成名就上院士了,心气也高了想在院士这个层面脱颖而出,课题组同时存在发文章和产业化两种导向。这点我们不否认,但是矛盾就出在了做事情基本靠硕士博士生这个点上。硕士博士生的诉求是到点能拿张纸走人,不是跟着你改变世界,而且只有脑回路奇特的人才会觉得在国内读博能改变世界吧。你做产业化方向,全组你最苦逼,啥都没有还被人嘲笑,你能忍??大组里面不缺聪明人,早就有师兄师姐摸透了大组的毕业密码。我这给点干货:比如你就挑一个组里没人做过的小方向,这个方向又能用到课题组积累下来的一些成果的,快速在组内占坑,照着这个方向的资深文献快速模仿,炒个菜煮个乱炖,智商正常动手能力正常的很快就能出文章,什么人工智能AI也差不多,别杠,杠就你牛逼。这些经验都一代代传承下来了,所以我这里说的所有问题,都是历史的必然,都是一代代的人趋利避害才发展到了今天。这种科研模式你告诉我科研水平能有多高?国内科研体制对年轻人并不友好。科研归根结底就是占山头,挖矿。有人机智占个必然会有大产出的大山脉,比如钙钛矿光电材料,CRISP9基因编译。有人选择有限,就先占个小山包。不管怎么样,最终能在科研圈里冒头的,都是占住山头的。但是有意思的是,科研是一个注定会把矿山挖空的过程,那么当一个小山包过去几十年已经培养出了一个院士了,那你觉得这个小山包的矿还没被挖空挖绝么?但是国内资源分配看帽子,那就注定了资源最终会像很多其实已经接近被挖空的山包倾斜。他们会画各种各样的大饼,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我们可以产业化,我们可以像旁边拓展,整牙的现在也可以做神经……但是如论如何都避免不了一个尴尬的事实,国内很多方向连一个像样的科学问题都提不出来了~在整个科研组织中,他们还在不断地进行负循环,就是这些院士有权利招更多人了,投入更多的耗材,培养出更多的博士,一堆博士浪费自己的生命继续刷这个连科学问题都提不出来的方向,写的本子我看了都想吐。你说这种体制科研水平能高?……想到再写…… ———————————————————— 因为现状很难改变,所以一直在曲折中前进。有回答也提到了饶毅教授说的对远景乐观,但是对现状存在担忧。我觉得这主要还是眼光关注的焦点在哪的问题吧。目前看,国内没有办法走上跟发达国家完全一样的科研组织架构了,可以算作是积重难返吧。但是国内自有一套特色的在曲折中前进的玩法,这跟科技部和基金委的导向是息息相关的,不要低估了顶层导向的引导作用,下面我就从几个关键点抛砖引玉分析一下: 顶层开始鼓励竞争。 过去的科研圈是一个互捧臭脚的玩法,因为大家都差不多,大家都半桶水,谁都别觉得谁天之骄子。那最佳的策略就是互捧臭脚,今天我捧你,明天你捧我,大家把科研经费分而食之,其乐融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科研前浪投入产出比极高,风险极低,进入捧臭脚圈子比一切都重要,一切欣欣向荣。缺点就是既然捧臭脚就能吃蛋糕,聪明的人就是摊大饼铺大摊子以最快的速度吃蛋糕,那需要沉下来啃硬骨头的事情就没人做了,谁做谁sb,最聪明的那批人现在头衔叫院士。要打破这个现状,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实打实地引入竞争,就是你要有手段让之前互捧臭脚的几个组织,变成抢食的鬣狗。揭榜挂帅就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出来的政策,虽然目前揭榜挂帅还是内定为主,但是没有关系,揭榜挂帅表面上是宣传让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能出头,其实很难。不过只要达到增加竞争的目的,也就够了。毕竟揭榜的就一个,揭榜是真的要考核成果的,同个方向的,互捧臭脚不一定是最佳策略了,因为好像没太大必要捧你臭脚了。所以我对这个方向的前景看好。 2. 顶层在抬高成本 顶层一直是有看到国内这种摊大饼式玩法的弊端的,所以一直有从两个方向来抬高摊大饼的成本。一方面是逐步提高硕士博士生的待遇,同时要求学生补助中有一部分必须由导师出,这跟以前导师一毛钱不用出,成本就提高了。其次顶层一直有要求招生名额设置上限,避免摊大饼,博士几年没跟导师说过一句话的大有人在。但是这个方向一直都受到既得利益者的软抵制,只要我想摊大饼,总有办法。目前国内跟国外最有可能出现差异的地方,大概率就是国内会玩玩大集团军模式,就是现在的院士带百人大组进一步进化,成为一个集团军模式,每个集团军,都会给自己戴上一个宏大的帽子,比如西部一些院士可能之前只是给别人整牙或者修骨的,最后带一个集团军叫大健康。Top2一些院士可能之前只是做电池器件设计,系统安全控制,传感器啥的,最后带一个集团军叫新能源。最后这些头部集团军,可能将会占用50%以上的科研资源。集团军里面目前还是以嫡系干部为主,后面还是会开始吸收外部真正有能力的年轻人,毕竟嫡系能有多能干大家心知肚明,关键是嫡系基本上带不来新东西,大多数只能达到跟屁虫的水平。而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大集团军的消耗也是可怕的,一旦资源跟不上,就有可能在跟同行大集团军的竞争中失败,甚至最终崩塌。这个方向的关键在于顶层要有意地培养几个业务雷同的组织,他们爱搞多大搞多大,但是一定要有竞争,而且要尽可能避免几个大集团最后凑在一起捧臭脚,这还是很考验管理智慧的。所以这个方向我觉得前途不明,如果真的能让中国科研界走出来,那也算是给人类带来了一个新思路。科研也不一定像西方那么搞嘛 3. 顶层开始收紧胡萝卜 什么事情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利益,摊大饼能玩的下去,核心在于科研奖励和项目也就是资源和蛋糕,过去跟发文章数量和所谓质量深度挂钩。也就是你摊大饼可以形成正循环,但是现在顶层开始砍文章这条输血管了,慢慢地,单纯发文章已经不能给大饼集团输多少血了,奖金变少甚至没有了,当然还是要发,毕竟评职称,申项目还是需要那么几篇,但是刷再多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这个影响肯定是地震级别的,因为一方面,发文章不是零成本的,是实打实地需要投入的,未来慢慢地,大佬们会开始意识到,刷文章是个负利润的活,你刷得越嗨,到了一个顶部以后,基本不会再给你这个组增加资源了。而即便你选择把摊子越铺越大,真的从一个整牙的做到全科医霸,你会发现你面临的竞争也会越大,来自四面八方的冲突。所以,这个措施是会收到效果的,理论上之前刷文章越激进,摊子铺得又快又大的,会越快感觉到组织的脆弱性。为什么呢?归根结底又回到那个问题,组织里绝大部分都是半桶水,刷刷文章可以,其它事无能为力,比如产业化?这种人越多,过去是扩张,很快就会变成消耗。这个方向的未来我是比较看好的~ 4. 顶层除了给大棒,也给胡萝卜 整体对科研的投入肯定是会持续缓慢增加的,也就是国家会保证蛋糕的增大。同时也在给科研人员解绑,给予更大的项目资金支配权。最新消息人员劳务费用已经可以提到50%,这其实会激化科研人员之间利益分配的矛盾。很简单一个小老板拿下一个80万的面上,他要给自己发30万奖金行不行,行,大老板给不给,不想给。为啥,大老板会觉得没我你拿得到?你给自己发30万?然后拿我的平台资源花我的项目经费做实验?所以很快,各大集团就会制定内部的分蛋糕协议,尽量保持集团人心的稳定本来就是大头领的核心任务。 …… 还有一些,懒得写了,以后有空了再更算了…… |
匿了匿了,怕被认出来。就说几个地方: 1. 这两年说这破除唯文章论,其实是文章越来越卷,要求越来越高,还倒逼已经评上教授副教授的也搞考核,考核不过就降级,只能导致两个结果:一部分已经进科研圈的不得不一直卷一直水文章,必须做一些好发文章、好快速出成果的项目(而大多数有助于产业升级、贴近生产的研究是落后于顶尖杂志进度的,极难发很好的文章),这些少数的方向被人挤破头,其他有用的方向无人问津。另一部分有能力也很聪明的学生,看透了不愿再进科研圈,这两年物理所的毕业生大量去产业界,有些发了ns子刊的也不再留下,都是聪明人,知道去更健康的领域。 2. 小圈子太严重。某实验申请,我老板在美国是这方面的大前辈,国内到现在技术都没发展到我老板在的实验室那个水平,我们组之前在美国也有大量使用经验。然后在国内走正规流程申请不到该装置使用时间,因为不认识人……后来老板打了个招呼立刻就行了…… 3. 只要发文章的事情抢着来,除了发文章的科研工作无人问津。这个是评价体系的问题。我们使用的某数据分析软件非常好用,它解决了国内目前很多数据获取后无法分析只有图像的问题,是一个博后在美国实验室的两年做出来的,他除此之外没有文章,但是得到了很高评价。这在国内很难做到,一个科学方向的发展不可能只有发文章的那点工作,还有其他的工作协同,这些没人愿意做,当然一直是瘸腿。 4.最大的问题,真正国产化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每次基金委、科技部检查都问我们仪器多少比例是国产化的,大家都说比例很高。没人说谎,但也没人说,就算是99%国产化,那进口的1%也一定是最核心的器件。实验室里连一个切管器都是德国进口的,最小号的公制螺丝国产的精度完全没法手动拧上,也得买进口的,更不要说核心的技术,你弄一些铁皮外壳塑料零件国产化有什么用? 但平心而论,跟十几年前,985实验室的老师还在用落后的破仪器在外面接一些镀螺丝的活搞外快比起来,砸钱已经进步了很多很多。那时候有个一百万的项目都美死了,现在几百万上千万的仪器哐哐买,够可以了。一口吃不成胖子,砸钱也确实能带来进步,只是科研没法多快好省,也要认识到,科研系统的发展,仪器、软件配套的发展,想赶上发达国家还要很久呢。 |
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中国人原创整体不如欧美,但是非常善于模仿和改进。 比如深度学习,理论、硬件和框架都是外国人原创的,但是到了中国,后丹们能把神经网络玩出花来。 比如某些学科,仪器和概念是外国人原创的,然后到了中国,牛马学会用仪器后一个人一年能发10篇SCI。 第二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卷,从小学卷到博士毕业,然后继续开hard模式卷。 卷的结果就是,目光变得短浅,必须是能看得到的收益,才肯去搏。 而且还是多纬度的卷,论文质量卷不过那就卷数量,论文卷不过,就卷项目,项目卷不过,就卷关系。总是有的卷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爱修罗笔记】 |
当初给中科院下某单位做了一套设备,其实一套很简单的设备,而且我当时都觉得自己做的很烂,根本就是赶工赶出来的。但是没多久他们的月刊出来了,上面刊登了这套设备的照片,配文用词更加的肉麻,赶欧超美,自主研发,打破垄断等等…我当时就彻底懵逼了 补更一下,评论区很多人不信,我只能说做这一行的,懂得都懂。不懂的我和你们说啥都是浪费口舌,至于那些喜欢用立场来说事的人更加是可笑,立场能搞科研的话那北朝鲜就是第一科技强国了。我打个比方吧,你随便去哪个科研单位、高科技单位你可以看看里面有几个设备是国产的?难道这些下级单位都不屑用的国产货中科院就会用了?当然你如果这些单位的门你都进不去的话还是继续拿起键盘来爱国吧 |
有个开发区发布科技人员优惠措施,诺奖获得者来开发区应聘可以免房租。 有人问来源,我就贴出来吧。 来源:新京报 2019年度通州区人才公寓配租工作的通知日前发布。通州区高层次人才分为以下六个层级:第一层级: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第六层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省技术能手,高级技师;博士等。 根据《通州区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分别对第一至第六层级人才给予最高100平方米、80平方米、70平方米、60平方米、50平方米、40平方米的租金减免优惠。减免部分以外的剩余租赁面积,按照同地段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收取。补贴标准:分别对第一至第四层级的人才给予最高100平方米、80平方米、70平方米、60平方米的租金补贴。租金补贴按月发放,标准按照通州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周边市场租金标准的平均值(2019年平均值为26.8元/平方米·月)×补贴面积×80%计算。 北京通州:诺奖得主可获100平米人才公寓租金减免 |
我不是做科研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若干年前中国学术大牛都是什么出身: 杨振宁,他父亲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个数学博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现在清华北大一个系主任一年挣多少,相信大家心里有数,足以秒杀99%的国人了。 钱学森,他的父亲钱均夫是日本筑波大学毕业,曾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担任过浙江教育厅厅长,现在一个实职正厅是什么社会地位和收入,不用我饶舌了吧? 中国最出色的实验物学家吴健雄先生,她的父亲创办了太仓第一所近代学校:明德学校;还是太仓第一批同盟会会员。 吴健雄的丈夫袁家骝不但同样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而且他的爷爷是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 邓稼先的爷爷邓艺孙,人家小时候就受到过曾国藩、左宗棠的夸奖,是民国安徽第一任教育司司长(教育厅),父亲邓以蛰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还曾经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游学,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说白了,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得杨振宁、钱学森这些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鹫的一心钻研学问,愿意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是说寒门不能出顶尖科学家,但是不得不承认,家境优越的科学家,可能更愿意把精力放到他感兴趣的某学科上。 我们普通人觉得苦,人家可觉得这就是玩儿。 |
中国的科研水平回答不了,但身在top2学校的top1专业的经历可能有所参考。 当初刚迈入研究生阶段的雄心壮志,瞬间便被课题组无数的报销单,日益增多的ppt,课题组数不尽的勾心斗角,老板对关系户拍马屁者的偏爱,以及科研成果的被抄袭被剥夺逐渐淹没。说句极端的话,科研水平如何可能取决于你的社交能力能多强,你的背景有多硬,你的下限有多低。 |
科研现在其实是内部人控制,看看院士的“图片误用”就知道了。利益共同体不光分肥项目,还自己审查自己。 于舞弊、抄袭、打招呼,这种不端,其实是很好查很好懂的,必须要国家纪委介入。而不是打着“学术自治”的旗号,搞内部人控制。 另外,最近又出现了高引文章超过美国的群发文章, 其实高引已经被中国玩坏了,微信群组团刷高引,文章出来没多久,引用刷的高高的, 可笑的是,学院还把他当成成功经验来介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希望国家领导和主管部门千万不要被忽悠了。 |
讲一个细节性的小事。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论文,和国外老师合作的。主要是我来写,我老板改,然后再发给国外的老师看。 我写完初稿后发给我老板,我老板说写的不错,然后说给我改了一下,至于改了哪些内容,我对照了原文半天,没看出多大的区别。然后发给了国外的老师,一周后返回来,改的面目全非,而且每处大的改动都说了自己的看法。 之后,response letter也是,我写好了发给我老板,我老板就简单扫了一眼,觉得写的还可以。然后又发给国外老师,国外老师同样是一字一字,逐字逐句地改,还告诉我response letter如何写更好。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我想说,细节处见态度。我老板让我觉得我自己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国外导师会让我觉得我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地方要学习。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自然科学 最新文章 |
海南一村民被眼镜王蛇咬死,多名消防员和村 |
有哪些不起眼的牢底坐穿兽? |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可为什么粮食产量不 |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2024国家科技三大奖颗粒无 |
假如航母被蓝鲸全速前进撞一下会怎么样? |
你见过最狠的SCI评论是什么? |
你在实验室最惊险的瞬间是什么? |
牛顿生活在中国,会有什么成就? |
虎鲸为什么不吃人? |
数学为什么这么可笑?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