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自然科学 -> 如何仅从Introduction看出一篇文献的水平? -> 正文阅读 |
|
[自然科学]如何仅从Introduction看出一篇文献的水平?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如何仅从Introduction看出一篇文献的水平?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文献 科研 文献学 如何仅从Introduction看出一篇文献的水平? |
就结合我平时写intro的习惯和我看到什么样的intro会被吸引读下去,来记下点东西吧~ 有点不太切题,请见谅。 借用生物学家 Itai Yanai 的一张图 |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oing a project and presenting it. Source: Itai Yanai https://twitter.com/ItaiYanai/status/1467184742709739520 右边的hourglass就是写作的过程了。 introduction大致对应 ’background on the field‘ 这一部分。 个人认为,取决于文章的目的,是填补了研究领域空白,还是更新了人们对某个现象的认知,或者精进了某种工具,做出了重大预测,不同的文章目的,对应不同的introduction写法。而文章写作,中外都一样,逻辑通顺是基本项,另外”文似看山不喜平“,introduction就是要调足读者胃口,formulate 好问题,点出关键gap或者之前研究的drawback,再给出自己的solution。 1, Problem formulation 虽然不同文章的第一段写法各有不同,个人比较喜欢 ’从第一性原理’ 出发的写法。第一段前两句,基本是’大白话‘,就是是个人就能看懂的话,这些话一般代表了所研究领域的first principle, 比如: ”Aging is a gradual process of functional and homeostatic decline in living systems. This decline results in increased mortality risk and disease prevalence, eventually resulting in death.“[1] "Organisms commonly experience a decline in their physiological functioning with age [1]. This phenomenon, referred to as ageing or senescence,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organisms, reduces their ability to access and metabolize resources and results in elevated mortality and/or reduced reproductive rate [2–4]."[2] 这种类似’公理‘性质的描述,’不会错‘,同时指定了文章所处的研究领域。first principle两句话概括了,后面一般会有一个关键的 however。 2, 填补空白或制造冲突 这个however,就是要向别人demonstrate:我为什么要花费时间来读你的manuscript。根据study的具体内容,However后面可以接的句子大致分为两种: 2.1 这里有个gap! ”Aging phenotypes have been observed and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Weismann et al. 1891; Kirkwood 1977; Gladyshev 2013; Lo?pez-Oti?n et al. 2013), but we do not yet know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players that cause aging or how they differ between biological contexts.“[3] 2.2 前人错了! Without critical analysis, this correlation has been widely interpreted as a causal relationship. That is, functional importance of a node is thought to arise from its structural importance in the network [6,7,9,10]. If true, this interpretation suggests a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network structures and hence is fundamental to systems biology. We here challenge this view by proposing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of the centrality-lethality rule that does not invoke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We then evaluate the new explanation with empirical data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vail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centrality-lethality rule is unlikely to be correct.[4] 2.3 以前的研究展示了mixed evidence或者得出了conflict的结论,亟待reconcile! However, the extent of this phenomenon, both across genes and tissues, remains unclear (5). Age-associated increases in the heterogeneity of gene expression have also been observed at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cell- to-cell variation; however, only some cell types appear to be impacted (6). In a recent study of immune T-cells from young and aged individuals, no difference in cell-to-cell variability was observed in unstimulated cells, however, upon immune activation the older cells appeared more heterogeneous (7). It is not known why some cell-types and not others may be more likely to exhibit increased cellular variability.[5] 2.4 前人研究的技术手段受到限制 Due to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seminal studies on SGE (both at the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have focused on only a handful of genes (Elowitz et al. 2002; Ozbudak et al. 2002; Chubb et al. 2006). [6] However, direct detection of the proposed gene activation and inactivation events was not possible because new proteins from individual activation events were masked by proteins remaining from previous events as a result of the long half- lives of the fluorescent proteins used as the reporter.[7] Whether these results for TDH3 generalize to other genes is, however, unclear. Importantly, we still lack quantitative experimental data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fitness effects of expression noi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optimality of mean protein abundances (Fig. 1b). Therefore, how these two expression phenotypes might co-evolve, especially given their mechanistic couplings by the transcriptional process, is still an open question (Fig. 1c).[8] 3,my solution 在set up好research problem之后,’亟需一个答案‘或者’急需一个解决方法’就呼之欲出了。常见的句式比如 ”To address this, xxx", ‘Given these limitations, the most direct way to xxxx is to directly .... ", " To better understand influences on xxx in xxx, we have focused on xxxx", etc. 4,精彩乐透 introdunction的最后一段,可以简要概述自己的study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implication是什么(简单提一句,大头放在discussion里面写)。这样写的好处是,对于时间有限的读者,看到intro的最后一段就可以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预判和心理期望,在大致了解研究结果和意义的情况下,决定是否花费时间继续深读下去。 常见layout有: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hypothesized that xxx. 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by xxx to discover xxx. We hypothesized that a model in which xxx. Our calculation suggests that xxx is under this constraint, but xxx. Our model further indicates that xxx,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xxx. Both the xxx are subject to xxx. Finally, our computational xxx based on xxx can fully reproduce xxx patterns observed. Our results provide insights on unified design principles underlying xxx.[9] 这四点共同构成了introduction的arch,类似小说中的人物高光,人设好不好,立不立得住,看的是introduction里面的起承转合。 5,偏离常规 research文章总是有章可循的~ 时不时突破常规的写法,会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从一个神话传说入手,从一个童话故事展开,借用一个’名人名言‘。比如: Eos, the Greek goddess of Dawn, asked Zeus to grant immortality to her mortal husband, Tithonus. Zeus honored her request, but as Tithonus grew older, he shriveled, becoming deaf, disabled and helpless because Eos asked for eternal life but not eternal youth. Inspired by this Greek myth, George C. Williams (1999) argued that biogerontology, too, has committed the Tithonus error. We have focused too much on life span and interventions that can extend life span. But healthy aging is just as much about the quality of our life and death as it is about the quantity of life. In fact, this concern has been with us for some time – Williams’ essay revisits themes that had been explored some three decades earlier by Leonard Hayflick (1971). Still, we know very little about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e-related changes in demographic traits and functional traits that ultimately shape demographic traits (Grotewiel et al., 2005).[10] The importance of knowinga priorithe tractability of a question to be addressed is widely recognized in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chemistry (Ayoub, 1982;Feldman and Crutchfield, 1998;Allu and Oprea, 2005;Lopezruiz et al., 2010). For example, the competition for finding a general formula for solving equations of degree five had lasted ~300 years since the successes in equations of degree three and degree four in the 16th century, and ended in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impossibility of such a general formula was proved; the subsequently developed group theory that gives an effective criterion for the solvability of all polynomial equations formed the basis of modern algebra (Ayoub, 1982;Rosen, 2016). However, biology as a branch of science dominated by empirical solutions has seldom been guided by such wisdoms.[11] 参考^Kimmel, Jacob C., et al. "Murine single-cell RNA-seq reveals cell-identity-and tissue-specific trajectories of aging." Genome research 29.12 (2019): 2088-2103.^Malacrinò, Antonino, et al. "Ageing desexualizes the Drosophila brain transcriptom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89.1980 (2022): 20221115.^Kimmel, Jacob C., et al. "Murine single-cell RNA-seq reveals cell-identity-and tissue-specific trajectories of aging." Genome research 29.12 (2019): 2088-2103.^He, Xionglei, and Jianzhi Zhang. "Why do hubs tend to be essential in protein networks?." PLoS genetics 2.6 (2006): e88.^Yamamoto, Ryo, et al. "Tissue-specific impacts of aging and genetics on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in humans." bioRxiv (2021).^Barroso, Gustavo Valadares, Natasa Puzovic, and Julien Y. Dutheil. "The evolution of gene-specific transcriptional noise is driven by selection at the pathway level." Genetics 208.1 (2018): 173-189.^Raj, Arjun, et al. "Stochastic mRNA synthesis in mammalian cells." PLoS biology 4.10 (2006): e309.^Schmiedel, J?rn M., Lucas B. Carey, and Ben Lehner. "Empirical mean-noise fitness landscapes reveal the fitness impact of gene expression noise."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 (2019): 1-12.^Cheng, Yang, et al. "Dominant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rhythmic gene expression." bioRxiv (2022).^Burger, Joep MS, and Daniel EL Promislow. "Are functional and demographic senescence genetically independent?."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41.11 (2006): 1108-1116.^Liu, Li, et al. "The expression tractability of biological traits shaped by natural selection."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46.8 (2019): 397-404. |
好论文的introduction通常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既有严密的【结构】也有有趣的【故事】,能用清晰的思路牵着读者往前走,从而让读者一步步走进作者构建的课题重点和话语体系。 所以,我还是来放干货的!! 今天和大家分享Introduction的常见写作方法,包括: 写作结构:怎么用【漏斗结构法】由浅入深写组织introduction的内容?故事逻辑:怎么运用八大叙述逻辑讲好introduction的故事线?要点口诀:怎么使用【一大二小三个点】的口诀理解introduction写作的六大要点?1. 写作结构 先来一张图划重点! |
|
如图,introduction的目是用读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引出论文的目的、价值和贡献。所以通常会采取【由大入小由浅及深】的漏斗结构进行写作。 这个结构一般包含以下主要写作要点: a. Background(5%)向大众读者,介绍课题背景社科类论文通常可从社会热点引出b. Research field (5%)针对领域同行,介绍具体的科研方向从这一部分开始引入专有名词完成从社会热点到专业领域的过度c. Mini lite review (25%)引出Research gaps提出Research objective从回顾领域已有研究,过度到本文研究目标d. Significance & Novelty (20%)强调本文研究目标的重要性可作为上一点的补充说明,也可和上一点结合起来写作e. Research questions(25%)将研究目标细化成几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提出本文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也可强调具体的理论基础或实验方法f. Research contribution (15%)解释本文发现的具体贡献可强调对前人研究理论补充和研究的现实意义通常是全文重点贡献的浓缩体现g. Research overview (5%)告诉读者本文的主要章节,分别涵盖哪些内容和后文一一呼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的来说,写Introduction有以下注意事项由大入小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娓娓道来背景介绍不要冗长,快速精准切入主题多用连词明晰结构,例如递进、因果、转折等精选全文亮点,详略结合引人入胜重点放在课题提出和捍卫其重要性可以多模仿学习经典论文,套用结构灵活调整2. 故事逻辑 先来一张图划重点! |
|
以上要点可以看出,在introduction部分,论文的出发点和创新点的论述十分重要,需要一个好的故事来‘包装’这些要点 就是所谓的学术论文的storytelling 和大家分享一下学术论文的8个常见故事模板,讲清楚【我为什么要研究现象X】 a. 从【新现象】切入研究背景:现象X逐渐兴起,引起社会热议研究现状:针对该现象的学术研究十分稀缺研究目标:通过运用某理论到某领域,探索现象X的理论成因b. 从【新人群】切入研究背景:现象X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研究现状:现有针对现象X的研究大多在某人群/地区开展,但在本文针对的人群/地区里尚待研究研究目标:通过运用某理论到某人群/地区,探索现象X在特定范围的成因c. 从【新发展】切入研究背景:现象X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换研究现状:虽然前人从ABC等方向对现象X进行研究,却忽略了某趋势带来的新的DEF因素研究目标:通过运用某新的理论框架,重新审视现象X的成因/发展趋势d. 从【研究两面性】切入研究背景:现象X存在一定社会争议研究现状:前人学者大多针对现象X的积极面ABC开展研究,却忽略它潜在的DEF风险研究目标:通过运用某辩证理论/角度,探索现象X存在的多面性和不同表现形式成因e. 从【研究矛盾性】切入研究背景:现象X累计了丰富的研究发现研究现状:对于现象X成因,有的支持A说法,有的支持B说法,缺乏统一结论研究目标:通过运用某统一AB两方说法的理论框架,探索现象X成因中介/调节变量f. 从【分支整合】切入研究背景:现象X诞生不同学术分支,各有侧重研究现状:分支A侧重因素A,分支B侧重因素B,但没有将分支AB同时纳入考虑的综合模型研究目标:通过运用某个可以整合AB分支的理论框架,多角度探索/对比现象X理论成因g. 从【领域渗透】切入研究背景:现象X是某领域的成熟课题研究现状:新兴现象Y和X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现象X的研究很有借鉴价值研究目标:通过借鉴针对现象X的成熟发现和理论框架,探索现象Y的理论成因h. 从【跨学科】切入研究背景:现象X是一个成体系的研究领域研究现状:新兴现象Y和X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的联系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可能研究目标:通过整合两个学科的关联之处,提出跨学科的综合框架3. 要点口诀 先来一张图划重点! |
|
如果觉得以上结构还是比较复杂,这里还有一个更简单的要点口诀【1大2小3个点】: 1大:【大】背景2小:【小】领域 &【小】综述3个点:出发点、独创点、贡献点 具体来说,这个口诀包含introduction写作的6大要点,这里再来解释一下它们的常规写法和一些特殊情况: a.【大】背景: ? 常规写法: 5%左右面向大众读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介背景趋势 ? 例外情况: 如课题不涉及常规社会现象,这部分可以省略如该背景对课题引入十分关键,就要适当展开b.【小】领域: ? 常规写法: 5%左右面向专业学者采取专业语境,切入研究课题 ? 例外情况: 针对小领域的期刊论文,可跳过大背景简介,直接切入小领域【小领域】和【小综述】两部分可结合起来写作c.【小】综述: ? 常规写法: 15%-25%相当于一个高度浓缩的文献综述从而最有效的呈现research gap ? 例外情况: 如现有研究错综复杂,难以提炼浓缩,可跳过这部分,待lite review章节再展开讨论【小综述】和【出发点】两部分可结合起来写作d. 出发点: ? 常规写法: 15%-25%从已有研究过渡到本研究课题通常会提出一个清晰的研究目标和多个研究问题 ? 例外情况: 可在【小领域】后直接提出研究目标再结合【小综述】引出gap一一提出研究问题【出发点】和【独创点】可结合成一点来写e. 独创点 ? 常规写法: 15%-25%讨论本文和前人研究有什么不同解释本文专注这些不同点的价值 ? 例外情况: 如【小综述】【出发点】部分已清晰交代本课题的重要性,这部分就可简略甚至省略【小综述】【独创点】可结合引出【出发点】f. 贡献点 ? 常规写法: 15%-25%预期本文的发现在不提及具体发现前提下讨论本文理论/现实价值 ? 例外情况: 如introduction过长,这部分可以省略,在论文结尾再展开讨论【出发点】【独创点】和【贡献点】可结合写 放两个相关回答 如何提升自己科研论文中「讲故事」的能力?951 赞同 · 11 评论回答 |
|
如何开始写英文论文?750 赞同 · 6 评论回答 |
|
更多资料下载都在科研大喵叫喵大的知识星球 每周更新|每天答疑|年费订阅 全站同名|paper_the_cat|科研大喵叫喵大 科研大喵原创|严禁抄袭转载 |
我看Introduction就直接找However等字样,因为大多数作者会在这里强调出目前他这篇paper所属领域前沿技术的局限,以及他如何突破该局限。如果这是一个完全新的领域,那就是0和1的区别,即便该工作有一些局部的缺陷或者不足,其创新性还是毋庸置疑的,大概率是篇顶刊,甚至CNS。如果只是1和10的区别,我觉得这种就全靠paper的通讯努力了,通讯牛逼的还是无压力顶刊的,通讯不牛的就是4区到1区飘忽,忽悠到审稿人和主编也是可以发好的期刊,尤其是一些很扎实的工作。当然也有10和1的区别,即这篇工作相对于最新的技术没有任何优势,这种paper也是可以发的,至于能发哪里,看运气看通讯。 手动划线 补充一点,看文献不能只看Introduction,Results部分是核心,实验是否有逻辑、数据是否完整扎实、器件是否有结构或者材料上的创新等等都是判断一篇paper优劣的依据。看Introduction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判断出该工作要解决的问题。我只是聊一下我看Introduction的方式,不接受就别看,请文明评论! |
谢邀。 假如粗略的将一篇文章的整体水平定义为上中下三等,再将其introduction部分单独定义为上中下三等,就会有九种组合。你可以自己试试,这九种组合的比例不是均等的,在我感觉,大致上是----在很大范围内introduction的好坏基本上不影响文章的整体水平。。。 第一,Introduction的最大目的,是引出你自己的study。说白了,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两句话:xxx问题至关重要(决定生死、治疗疾病、世界上流行、生活质量、进化的意义、长期存在的争议等等),我的这个研究解决了、拓展了xxx问题中的x部分。 Introduction一般有固定写法,4-5段的总分总模式,第一段抛出最重要的意义,2-4段分几个点展开一下,最后一段写自己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你通过introduction得到的就是已知的结果、本研究的背景。个别时候,你深知某些已经发表的文章不靠谱,如果这些不靠谱的文章大量出现在introduction的引用里作为支持性证据,那也许是一个暗示:本研究可能也不太靠谱。更多的时候,你读完introduction得到的就是“这个研究很有意思,我想看看”----这就是个成功的introduction。 有些杂志甚至没有Introduction这部分,只是概括成一段话,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两个重要要素。所以原则上,只要能让人产生“想深入了解一下”的想法,就算一个成功的introduction。基本上不太代表文章的整体水平。 第二,文章整体水平的成功与否,一定要看results和figures。对于90%以上的杂志来说,novelty没有文章的准确性和精确性重要,所以results和figures要远比introduction重要。 最后,近来写了一个回答关于如何写paper,欢迎参考讨论! 你第一篇SCI写了几个月?142 赞同 · 16 评论回答 |
|
若水 22 次咨询 5.0 清华大学 生物学博士 7958 次赞同 去咨询 |
M师妹考研的时候被人在独木桥上推了一把,没能上岸心仪的学校,但是又没完全掉下去,调剂了一所一般院校。 由于本科学校不错,她顺利拜入该校成果最好的导师门下。 虽然学校整体水平一般,但是该导师可谓是鹤立鸡群,成果水平和数量在双一流高校中都可以算是名列前茅。 M师妹入学后不久,导师即开始指导她写文章。给了她一批文献,叮嘱她重点看introduction部分。 师妹很听话也很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老师交待的学习任务,并整理了学习笔记和ppt去和老师讨论。 导师很满意,结合师妹自己的体悟给她分析了不同等级杂志的introduction有何异同,指出一些技巧性的要素,并给了她一篇manuscript,让她补上其中的introduction。 师妹悟性不错,经过导师点播后上手很快,用了一周时间写好introduction,又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了两轮,顺利过关,并且被导师恩赐第二作者将文章投出。 后面的日子里,M师妹成为课题组的专职introduction担当。经过了解后她发现,原来有师姐专门负责写method,有两位比较厉害能算数的师兄负责results and discussion,老板自己写conclusion和abstract。 由于课题组内方向比较统一,大家都很了解文章的研究内容,所以经过训练后,合作可谓是亲密无间。 而且由于他们是团伙出动,通常几个部分同时动笔,所以完篇速度比单打独斗快很多。 导师负责寻找和确定研究方向内的最新热点,以及完篇后的修改,在他的整体把握和评估下,课题组经常能够在不错的期刊上抢发一些领域内热点内容。 至于署名,导师采取雨露均沾的政策,平均分配第一作者名额,保证每个人都能拿到不菲的奖学金。 很快三年过去了,手握3篇二区top一作的M师妹顺利申请到名校博士。新导师对她的期望非常高,希望她在博士期间能够再接再厉,继续写好文章。 可是渐渐的,新导师发现M师妹对于她论文中的研究内容似乎并不是很擅长,甚至可以说不是很熟悉。 在同门的协助下,M师妹好不容易得到一组结果,开始写文章。新导师看过她写的introduction后十分满意,但是当看到后面仅写了半页的results时脸就绿了。 努力修改了很久,results and discussion还是差强人意,果然二区杂志也是这样认为的,悲剧了一圈后,最后终于有一本四区期刊收留了这篇文章。 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一次后,新导师不再把师妹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她达到毕业条件后,也就没有刁难,放她博士毕业了。 M师妹原本的理想是进高校当老师,或者进研究所继续从事科研,但是由于成果水平一般,没能实现梦想。幸好考试能力很强,考上了家乡那边的公务员,回家工作彻底远离了科研。 从一般意义上讲,introduction能够展现出论文所属杂志的水平。但是现行评价体系下,催生出不止一个M师妹硕士所在的课题组,把学生分解为零件,培养出很多“专门”人才,实现热点抢发。所以建议题主无论是读文献还是写文章,都一定不要只关注introduction,尤其东亚的文章,尽量看全学完整,否则你最后可能会成为一颗只能拧在某一位置上的螺丝钉。 |
高赞都是理工科,我提供一个人文社科的视角。 好的introduction遵循一个基本的逻辑:现象+既有理论的解释+既有理论的缺陷+本文的研究方式在何种路径在弥补了这种缺陷+本文的研究结构。 在现象描述部分,存在两种误区。第一,空泛。虽然introduction要从大往小写,但是这个“大”,绝对不能空泛,一旦失去针对性,逻辑上就容易不成立。第二,跟理论的结合度不高。社科类的现象不存在纯描述的,要不然就跟接下来的理论部分接不上。 比如我们要研究中央政府是否介入地方政府的合作,中国人的传统开头就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你说这相关吧,它也相关,你说这是背景介绍吧,它也是背景介绍,但是它就给人一种“枯燥、乏味、陈词滥调”的感觉。因为我用脚想,也知道接下来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央政府实现了权力下放,给了地方政府更多的自由裁量权”。 好的研究是怎么开始的呢? 我最爱的一篇论文,清华的梅赐琦老师的《杀鸡儆猴》(Killing a Chicken to Scare the Monkeys? Deterrence Failure and Local Defiance In China),开篇就是:a persistent challenge to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in Beijing is how to deal with the pervasive local discretion exercised by China’s subnational governments. 说到底就是最短的句子,呈现出最多的信息,这一句交代了研究背景/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下一句话就直接切入既有研究的研究视角,讲了主流的研究的研究视角/研究方向,而且对比很明显:On the one hand, discretionary behavior by local officials has been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olicy innovation and has been credited with the achievement of national policy goals—notabl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 local discretion does not always serve Beijing’s ends and has frequently brought about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unwelcome to the center, for example, race-to-the- bottom competition among jurisdictions and economic overheating。 然后第一段的结尾就对现象进行概括:It is such “bad” discretion, denigrated by the center as local noncompliance (difang weigui 地方违规) or local defiance (bugu zhongyang sanlingwushen 不顾中央三令五申), that has caused Beijing to take action. However, how to strike precisely against bad discretion without compromising its good companion, pro-innovation local discretion, is a tricky problem. 这个概括不仅生动,而且进一步细化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政府能够反复违规,中央政府应该如何处理地方政府的违规? 文笔的风趣和幽默另说,这种解析研究背景、细化研究问题的方式,够我学好久。 在讨论既有研究的缺陷时,需要不停地铺垫,同时要注意不同理论视角之间的对比,要讲出层次感,时间上和观点上都需要不停地递进。 这里我就要拉踩某些国内学者的研究了,我最恶心的就是观点的陈列,有学者提出,……,有学者提出,……,还有学者提出,……,这些观点之间的差别在哪,他们共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做文献梳理的! 而且导论部分是不需要详细介绍的,只需要提一句既有研究,也就是这个领域内最知名的东西,用来代表你对前期文献的了解。所以导论部分的文献不在于新(除非领域本身很前沿),而在于权威。 所以这里是最考验功底的,一般情况下,我都会通过however的前后对比来判断这篇论文的创新性,和理工科不同的是,人文社科很在意however之前的东西,作者如何把既有的研究整合成为自己研究的背景/基础,直接证明了作者的研究视野是否宏阔。 人文社科类的introduction,写得好的基本上后续不会差,但是大多数的社科论文要依据具体的研究范式去看具体的部分。 比如我一直觉着经济学背景的研究者缺少对宏观结构的理解,他们往上追溯,最多追溯到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政治结构对他们来讲就是个常量,这要放在中国政治研究中,就是纯外行。所以经济学的论文可以跳过导论,直接看理论假设,看完假设再去看他的方法是否支持他的观点。 你去看社会学的论文,就需要花时间思考它的现象部分,方法部分反倒是不需要太仔细,因为田野调查是真的还是假的不影响作者所要探讨的现象是否重要。 你去看人类学的研究,则需要花时间去看调研记录,因为这个部分是最有趣的,他怎么把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变得学术化,这里就不得不提潘遂铭老师的研究了( 如果你去看哲学研究,看完标题就到结论部分,因为他前面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哲学史,确定好研究路径之后,导论/文献综述都可以直接跳过,先看结果他在讲什么,如果觉着能读,再倒回去看他的论证。基本上看完小标题就能猜到他的研究路径,哲学研究有趣的点就在这里,不符合研究路径的,基本上没什么好读的,因为重点都不同,分析哲学在那抓着概念和公式一堆狂推,关我政治哲学什么事( |
Introduction其实非常体现水平的。就看作者能不能总结出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并且最终引导到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该问题为什么这么重要,对于整个领域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甚至可以提一下本领域的其他课题组在解决该问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本文采取的方法可以解决。说实话,我自己在审稿的时候非常反感看到Introduction里随意列举一些人名:谁做了什么,谁做了什么,谁做了什么。。。这种论述毫无意义。更有甚者会在这个段落自引率爆炸。。。 |
我觉得一篇文章虽不是你的领域,但intr部分能让你读懂,那就是高水平,这就能够达到普遍性的要求。看看N,S,正文读不懂正常,但introduction读不懂的很少 |
能否从intro看出水平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你自己的阅读能力,二,作者的写作能力 如果你自己的英文水平不足,你是看不出作者字里行间的逻辑关系和用某些词的精妙之处,如果是汉语,你应该能够有一定的理解力,但是英文,就不一定了,打个比方,作者用argue和discuss,很多人就不知道这两个词用在这,下面要表达啥,如果你看不出来,都一股脑看成讨论,那就不知道作者写东西的精妙之处,因此,你也无法从intro里看出来文献的水平。还有一点,就是intro里逻辑关系越紧密且条理清晰的是高水平文献,并不是越复杂越好,或者越多引用越好,注意,intro的核心是要让广大读者知道你要干啥,而不是仅让业内人士或者你的导师知道你要干啥,所以高水平的intro应该让layman也知道你要干啥,至于你后面的分析,发现laymen不一定要看懂,但是你的intro和结论如果layman也看懂了那你就是高水平intro。 作者的写作能力毋庸置疑,如果是母语,我们能很好的把握词的使用环境,当然不乏一些人连汉语作为都写的很差,何况英文呢。我教雅思写作的时候经常先让学生写一篇中文作文,就是以雅思考试的题目和形式,很多学生写得一塌糊涂,那中文都写不好,英文怎么办呢,所以要让学生知道他的问题是逻辑,底层思维,而不是辞藻和语言。辞藻和语言你可以背,练,但是逻辑的底层思维没有长期的训练是完全不行的,这也是很多雅思写作无法在短时间提高的原因。那些速成班都是骗你的。说多了,还是说intro,逻辑类似,即便是用简单的词汇也能行云流水的表达引用间的关系和你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那当然没的说,非常好的intro。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一个intro是否写得很好,不光是看作者,也看自身。 当然一个友情提示是,当你发现很好的intro不妨去仿写一下,是非常有价值的。 |
Introduction提现的是作者对相关研究的掌握和梳理能力。新手的Introduction会写成文献的堆积,即使做了分类,逻辑也很散。从我个人观点来看,好的Introduction不是相当长的related works,而是整理好需要的材料,层层推进逻辑,用文献支撑每一层逻辑的递进,将相关工作嵌入Introduction中。这样的Introduction读起来,可能就既有饱满的“料”,不至于太空、泛泛无物,又不会让人感到逻辑太粘滞。写到这个程度,我个人就认为读起来很舒服了。 当然,具有一定水平的写作者,也能强行将一项一般的工作,写出很吃的开的感觉。但至少,好的Introduction体现出作者下过功夫琢磨逻辑、写作,以及自己工作的创新点。从这个角度说,依旧是从个人看来,“实质的创新性”低一些也可以接受。 |
其实,有些introduction读起来有点奇怪是作者言不由衷。 有次我完成了一篇论文,对introduction很满意,自己读起来自我感觉有种美感。然而投稿后两个审稿人强烈暗示往里面塞两段和他们方向有关但没啥意义的话,考虑到这是我第一篇大领域顶刊以及课题组比较弱小,最终屈服了。。 文章中了后我再也没认真读过这篇文章的introduction。。 |
我觉得还是可以从Introduction看出水平的。 虽说写过不少了,但现在写一篇文章的Introduction我还是很头疼,这要求你对你这篇文章有极其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Introduction我个人理解有三个大的作用, 一是讲清楚这篇文章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中文文章一般就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关注了,所以这个问题很重要,英文文章就是这个问题既有理论解释不了,出现实然与应然的gap了,所以这个研究很重要。 二是做好文献梳理。这就非常花功夫啦,我个人认为学术写作中找文献和梳理研究脉络是最恶心的事(生理意义上,每次找到一半大脑直犯恶心)。你要找到,再认真看以往的重要文献,梳理有几个研究脉络,再对这几个研究脉络的优缺点进行评析,当然评析结论都是以往研究不行……还得靠我来整。 不过我最近发现了一个做文献梳理的绝妙网站: connected papers. Connected Papers | Find and explore academic papers?www.connectedpapers.com/ |
|
用可视化的形式帮你把文献引用脉络梳理清楚,真的非常实用!!!而且把摘要放出来,很方便挑选文献。 |
|
三就是讲明白打算如何开展这个研究,以及本文的谋篇布局。运用什么方法,从哪些角度去论述和论证这个研究问题,后文怎么安排的。 Introduction的语言风格倒是多种多样,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 让外行也能get到这篇文章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现状。 这一点非常难,虽然不用上结论和论证,但这要求作者对这个问题真的理解透了,才能用精炼简洁而富有逻辑的语言把整个故事make a lot of senses。 至于Abstract,我个人更多是用来看结论,以此判断这篇文献相不相关,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至于水平如何,可能还是得看Introduction才能进一步判断。 如果一篇文章的Introduction我都看不懂,后面肯定也就不看了。 |
得分阶段讨论 新人 对于新人来说,是不可能仅从引言就看出一篇文献水平高低的。 对于新人,还是相信“分区”比较靠谱。一区好于二区,好于三区四区。英文比中文水平好。 入门 入门后,大致可以从引言判断文献水平高低了。 这个时候,你已经读了几篇review,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较为熟悉。那么看了引言就知道该篇文章在围绕哪个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引言部分一般套路是这样的:应用前景+已经有哪些人做了研究,他们得出了什么结论+however,引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重点关注however后面的内容,如果能让你“怦然心动”,那就可以读。 如果觉得没什么感觉,就作罢。 研二往上 如果是本领域的论文,基本是跳读。不管几区,都会看。(个人经验,还是一二区的有用一点) 找思路,找实验方法,找分析方法,直接看method部分,或者去看图。 看看图就能知道这篇文章对自己有没有用了。 |
|
以下是我写得读研经验汇总,欢迎找我咨询获取方法以下是目录: 已有超过150人获取,获得一致好评! |
|
|
|
|
|
|
|
|
Introduction可以理解为对本研究领域的Mini review,又是对作者研究内容和价值的概括,有高度的凝练性,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文章的水平。 Introduction提出科学问题、研究假说 1、起:①研究领域大范围、背景介绍(1段) 与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从总体到局部,逐步细化。做过哪些研究,有哪些手段和方法得出哪些结论综合性期刊,背景知识介绍要详尽、让非本研究领域读者看得懂专业性期刊,背景知识尽可能简略精当,围绕主题点到为止。 2、承:②研究领域细化及未知空白的领域介绍 具体某个研究点的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聚焦点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当下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空白分:当前研究的不足、研究正确性的质疑与验证、当前研究的补充入手点:其一,技术、数据库、实验方案需要创新或者改良;其二,物质、功能、机制、现象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3、转:③提出科学问题以及本文的科学假说、目的(1段)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空白提出解决方案(读者和编辑、审稿人的关注点。)④研究方法和结果(1段) 用某某技术、方法、实验发现某结果 4、合:⑤本研究的结论和意义(1段) 结论:对本文的实验结果一句话进行总结。意义入手点:理论创新、实践应用、规律理解、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省时省力等等。(读者和编辑、审稿人的关注点。) 看文献不能只看Introduction,Results部分是核心,实验是否有逻辑、数据是否完整扎实、器件是否有结构或者材料上的创新等等都是判断一篇paper优劣的依据。看Introduction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判断出该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
Introduction 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水平,但是现在 ChatGPT 以及 润色团队的帮助,这点上可以很大程度改善写作,所以不能从 Introduction 里看出作者的真实水平。 因为 Introduction 是铺垫,以及铺垫后的一个转折, 所以这两者之间的 Gap 大小还是可以看出来这篇文章视图解决的问题,以及 问题的大小。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可以看出文章的基础质量,就是这个科学问题能不能描述的清楚。 但作者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完备,逻辑是否完整,数据是否支持,在 Introduction 层面是看不出来的。 我们可以把 Introduction 看成一个 Proposal 或者 idea 吧, idea 应该能表述清楚,而且我们一般默认作者是可以把 idea 做出来,否则它不应该发文章的,所以 introduction 的水平 == idea 的水平。 idea 是否能代表一篇文章呢? 很多时候是可以的。 当然,很多 idea 是好的,但有各种图片误用,各种造假,所以还有很多变量。 所以,简单来说, introduction 可以看出 idea 的好坏,但不代表文章的最终水平。 idea 很多人都很会编。 想要更好的 Get idea, 可以用 ivySCI 阅读论文, 借助 AI, 读的更快。 |
暴论警告 我个人很讨厌看太长, 写太长的 intro; 别人做了啥简单提一嘴就好了, 赶紧进入主题, 告诉我研究了啥, 然后可能的应用什么的也少给我画饼, 简短提一下就好了. |
一篇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介绍、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参考。 文章的介绍部分就像一座城门,它是一种旨在向读者介绍自己并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文稿。文稿的吸引力、清晰度和分析能力将促使读者阅读本文的后续部分。 介绍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达基本信息,并提供有关当前研究结果的线索。为此,一篇好的文章应彻底审查文章的主题,在讨论基本参考资料后,立即明确说明研究的目的。 可以通过书写文章介绍部分的注意事项来反向推断一篇文献的水平: 一些名词缩写应在介绍部分的解释之后给出应使用一般现在时参考文献应从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最新出版物和著名的原始资料中选择避免混淆的表达方式研究中的遇到的问题可能不止一个,但要尽量将问题缩减为一个主要问题。如果研究目标太多、太复杂,结果方案就会不止一个,令读者困惑句子应该具有吸引力并易于理解内容应从一般性信息开始,然后是特定主题的信息,最后,研究目标应该被清楚地解释 |
首先,我们要知道哪类人需要看Introduction。一篇研究性质的论文可分为Abstract、Introduc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M&M)、Results和Discussion五个部分: 1、Abstract是概括文章主要发现和贡献的简介,新手和老手都非常关注的部分,老手从这里就知道自己有没有必要继续往下看了。 2、Introduction是对文章研究背景的介绍,包括对前人或自己研究结果的对比、讨论和总结(理论层面),以及对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提出(应用层面),从而提出自己的科学问题。这里需要做到全面、细致、有逻辑,这样才能充分说明自己提出的科学问题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以及对现有理论和应用难题解决的重要意义。很显然,新手需要特别注意这个部分,因为这个部分其实就相当于作者细分领域(你感兴趣领域)的mini综述,而且心细的你会发现,研究某一个方向的论文其Introduction其实都大同小异,无非是每个课题组研究的细分领域不同,所以研究对象略有不同。对老手而言,看完Abstract继续看Introduction,很显然是文章的新发现吸引了TA,此时老手更需要关注新发现的相关介绍以及Results部分。 3、M&M一般都不会去细看,除非文章里有你感兴趣和需要学习的实验技术或者试剂信息。但其实这个部分也不会说的特别详细,很多细节作者不会写出来,此时就只好给通讯写e-mail咨询了。 4、Results和Discussion部分是研究型论文由Introduction引出科学问题后,展现自己解决该科学问题的实验方案以及结合自身逻辑推理解决该科学问题的过程(Results部分),并对自己得到的结论于领域和实际应用的意义进行阐述和展望。新手肯定是需要通读这两个部分的(好的文章而非水文章,水文章逻辑会比较混乱),这是我们了解提出科学问题后,如何解决科学问题并升华自己结论过程的重要参考。同时,Discussion部分也会告诉我们,领域里到底还存在哪些bug,而这其实可以作为我们比较好的研究方向。对老手而言,更重要的是在对Results部分数据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研判后,再重点关注作者对自己感兴趣点的论证是否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经验丰富的老手可能从Abstract甚至Title就可以判断出文章水平。对新手和一般研究人员而言,好的Introduction其实就是一个mini Review,它会告诉你领域现在的研究现状和具体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简而言之,好的Introduction就是高屋建瓴且全面地总结领域研究中的实质性难题,提出具体且有意义的科学问题。这对新手或者水平一般的科研人员而言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因为它需要你在领域内有比较丰富的研究经验(所以老手一般不需要看这个部分),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积累沉淀专业知识,多思考。 |
|
供参考。 |
目前我认为Introduction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备讲故事的能力。 |
Introdution是论文的开场白,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 编辑能够从introduction看出一篇文章水平,深浸的科研大佬也能,但是小白就不见得能了。小白一般还要再多看下。但可以大概通过这几个方面来判断,一般引言会介绍下你想通过一篇论文说明什么问题?这个论文有哪些新的发现?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 通过看这些: (1)准确、清楚且简洁地指出所探讨问题的本质和范围,对研究背景的阐述做到繁简适度。 (2)背景介绍和问题的提出中,应引用"最相关"的文献以指引读者。 (3)采取适当的方式强调作者在本次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或贡献,让读者顺着逻辑的演进阅读论文。 (4)解释或定义专门术语或缩写词,以帮助编辑、审稿人和读者阅读稿件。 (5)适当地使用"I","We"或"Our",以明确地指示作者本人的工作. (6)叙述前人工作的欠缺以强调自己研究的创新时,应慎重且留有余地。 (7)写作要点与时态运用 1) 叙述有关现象或普遍事实时,句子的主要动词多使用现在时。如:"little is known about X"或"little literature is available on X" (2) 描述特定研究领域中最近的某种趋势,或者强调表示某些"最近"发生的事件对现在的影响时,常采用现在完成时。如:"few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X"或"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X" (3) 在阐述作者本人研究目的的句子中应有类似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 reported here等词,以表示所涉及的内容是作者的工作,而不是指其他学者过去的研究。 一般好的introduction,为了避免落入俗套,会说明这个技术的优势在哪,为什么你要用它,有没有什么改良,好处在哪?在叙述前人成果之后,可以用However来引导不足,提出一种新方法或新方向。 Introduction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告诉读者(包括审稿人),你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果处理不好,审稿人会提出严厉的建议,比如你没有考虑某种可能性,某种研究手段等。为减少这种争论,在前言的结尾就必须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范围时间尺度、研究区域等。 introduction的写作 需要记住的Introduction写作原则通读检查思路是否清楚,是否和大框架契合?由大背景具体研究内容,过渡是否平稳(有没有出现没有铺垫忽然冒出的概念/名词等)?层次是否清晰(有无前后重复谈一个问题)?对文献描述是否客观和完整(不在客观表述文献的行文中夹杂个人的评论)?结构是否紧密,删除和主题无关或很间接的文字?转折(however)后,是否到位地指出了文献的不足,以及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自己将要进行的工作?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自然科学 最新文章 |
海南一村民被眼镜王蛇咬死,多名消防员和村 |
有哪些不起眼的牢底坐穿兽? |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可为什么粮食产量不 |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2024国家科技三大奖颗粒无 |
假如航母被蓝鲸全速前进撞一下会怎么样? |
你见过最狠的SCI评论是什么? |
你在实验室最惊险的瞬间是什么? |
牛顿生活在中国,会有什么成就? |
虎鲸为什么不吃人? |
数学为什么这么可笑?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