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自然科学 -> 为什么北京在民国迁都南京后被改名,而南京在新中国建立后没有被改名? -> 正文阅读

[自然科学]为什么北京在民国迁都南京后被改名,而南京在新中国建立后没有被改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该问题一开始问的是为什么没有改名南平
又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这些当年新政协有过讨论也有纪要。只改北平不改南京是毛泽东的意思,他本人是怎么想的就不得而知了,只能靠猜。
《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组关于国旗国都纪年的意见》
9月25日晚8时,在中南海丰泽园,举行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问题协商座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关于国都问题:
张奚若说:国都在北京,大家是不会有意见的,但就是南京是否要改名,有人提议南京要改名。
黄炎培说:为了省事我的意见北平南京都可不改。
毛主席说:还是改一个字好(指北平改北京)。


没把南京改名为“毛泽东市”(如圣彼得堡改名为列宁格勒、越南西贡改名为胡志明市)是七届二中全会的功劳。
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就已经告诫全党同志,解放战争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全党要“戒骄戒躁”,千万不能骄傲自满,不要学习李自成。其中就包括不要学习苏联,乱改城市名字,否则北平就该被改成“毛泽东市”,而上海、天津、广州、南京这些大城市估计都得被改名。而因为毛主席的坚持,所以目前中国除了极少数县市是解放前改名的外(黄骅市、志丹县),其余都使用的原名。
北平改北京,也不是改名,而是恢复原有称呼。
一般认为,北京真正改称“北平”是在1928年,蒋介石的国军北伐,张学良宣布“易帜”时的事情。为彰显国军北伐成功、中国再次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南京政府因此将北京更名为北平。
所以在当时看来,“北平”这个名字是民国政府的”遗产“,新中国当然不会接受。为了民国政府切割,所以确定北京为首都后,就恢复了”北京“的旧称。(虽然古代历史上北平的称呼就存在,但是大多数人眼中,这个称呼就是民国政府赋予的)。
而南京这样的称呼,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长,不能是民国遗产,所以新中国没有必要改名。更可况“江宁”这个称呼本身也是满清政府的发明,新中国没理由去继承满清政府的称呼。
————————————————————————
还有,按照中国历史传统,新朝建立后,把一些重要城市改一个“前无古人”的称呼,或者更加吉利的名字,也是人之常情。例如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就改名为“天京”,还曾经建立天浦省、苏福省,把云南、山东、山西改为芸南、珊东、珊西之类,以凸现“新朝气象”。
还有给自己改名的,比如李自成改名为“李自晟”,武媚娘改名为”武曌“,更别提李治/武则天夫妇和王莽,最喜欢到处改名,官职、行政区划,甚至敌人名称都被改名了。
在后人看起来这就是闹剧。
新中国当然不会这样,除了必要的国旗国歌必须和旧政府切割外,无论官职名称、行政区划名称、领导人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为改名而改名的。
这一切不能说不是七届二中全会的功劳: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引自《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留一个带“京”号的城市,对中央来说应该说是求之不得,留还来不及,哪会改呢。
明朝迁都后,应天府(今南京)是留都,有全套中央机构,都号南京。顺天府为京师,俗称北京。
清初,顺天府为京师。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治江宁、上元两附郭县。这个时候没有南京。
辛亥革命,江宁府改称南京府。南京临时政府迁走后,北洋政府推行废府置道,撤府,留江宁县。上元县并入江宁县。所以南京这个时候其实是江宁。
北洋政府的首都俗称北京,一般是指那个城池,不是区划。但北洋官方后期设市,正式名称最终定名叫做“京都特别市”。首都附郭县有两个:大兴县与宛平县,道级监察区划叫做京兆地方。
老蒋定都南京,设南京特别市,后短暂改为首都特别市,后改南京市,为首都。改北洋的京都为北平市。77事变后,日本占领北平,设立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北平为北京。不过这是日伪那边的叫法。国民政府不承认。
所以从正式区划上讲,原本也没有北京这个区划名,后来北平是京都改来的。
然后,民国的都号继承了古代的都号传统,但凡称“京”,即皇帝的天子之城,是中央直辖市。
1932年,国府要改西安为陪都西京,越过《市组织法》规定的人口规模与省会不直辖原则,强行将西安直辖、设陪都。国府组建西京筹备委员会,结果第一次委员会开会,陕西方面被动成为“委员”的杨虎城等均不参会。
原本西京筹备委员会的计划是次年正式成立西京市。结果在陕西省系统的百般阻挠下,决定暂缓。
后来国府又要推进西京设市,与杨虎城商讨,结果决定依旧不设市,只设立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
西京筹备委员会是中央派出机构,是设计机关。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是西京筹备委员会与陕西省牵头,组建的一个负责市政建设但不能称市政府的,各派相关代表组建的联席会议,意在既不让陕西系统失权,也让中央能一脚插进来。
于是,西安成了个行政怪胎。西安事变发生的那一年,没有西安府,没有西安县,没有西安市,没有任何一级行政区划叫做西安。西安是指那座省会城池。
此时,西安市政管理和建设由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负责。但也没有西京市。按行政区划,这里是长安县。长安县后来被划入治咸阳县的陕西第十行政督察区。城区、郊区也大体被掏空,为省直管的城关区,由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管理。
西安事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老蒋逼西安直辖逼得太狠,当然,这个只是让陕军交枪的一个组成项。西安事变不是老蒋偶尔来西安视察于是被抓,老蒋那两年年年来西安,而且被抓那次两三个月内就来了好几次。
到了1942吧,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才被撤,成立了西安市政处,后设立西安市政府。1945年抗日胜利已成定局,西京筹备委员会才被撤。
所以国府从32年到45年,争西安争了十几年,陕西地方就是不给。
而这两方博弈最关键的一个点就是到底叫西安,还是叫西京。国府曾在34年到36年吧,曾要求所有地图、官函称西安为西京。但陕西地方坚持抵制,国府没办法后来也不再强制。西安事变时,老蒋被关在西京宾馆,并不是这个宾馆自己蹭古名叫西京,而是当时有不少官办企业和机构都叫西京XXX。


至少民国中期吧,民国在都号上还是与古代保持一致的。加京号就是都城,至少是陪都。这就完全属于中央而不属于地方了,地方是最警惕的。
但国府建立之后,就开始变了。从国府把南京特别市短暂改为首都特别市又改为南京市就可见一斑。它原本也想让唯一的首都直接就叫“首都”。就像清朝把唯一的首都叫“京师”一样。但后来还是改为“南京”,用“首都”这个词表尊号,而不是地名。
国府争西京争不到,就说明京号当时还没乱。
但从设重庆为陪都开始,基本上法定都号就不再与地名一致了。重庆设陪都是1940年9月的事,距离国府1937年10月迁重庆已经过去3年。重庆刚开始的定位是行都,也被称为战时首都。行都属于既成事实的都城,国府暂住在哪里,哪里就是行都,国府撤走,则行都也即刻取消。行都一般不加都号。比如南宋事实首都,行在临安,也是不加京号。国府在造成既定事实3年后才设重庆为法定陪都,这个时候法定首都南京已经事实沦陷3年。这3年是国府都城名不符实的阶段,是国府在战时都城设置上的犹疑期。当时西安的西京筹备委员会和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还在运行却没能设市,所以从这段犹疑期之后,国府在设重庆陪都时不再采取传统的京号定名法,几千年来的京号定名传统开始混乱。
1948年9月,国府升北平市为陪都时,也没有将北平再改叫北京。京号已经事实乱掉。这个时候,直接加陪都这个法定尊号就可以了,一般不改城市名。直辖才是更务实的。
所以,新中国建立后,为什么会专门提到不用改南京之名....因为当时毕竟距离京号使用传统仍然深入人心的民国中期并不远。重庆与北平两个不设京号的陪都,除了重庆是抗战首都,其实也不是很深入人心。所以当时的人不像现在的人,认为非直辖非陪都的城市叫京也很正常,例如南京。当时多一个叫“京”的城市,只会给中央随时直辖这座城市以合理印象,有利于中央,何乐而不为呢?国府争个也不算啥经济重镇的西京都拿不下来,京号一旦去了再改回来反而麻烦。堂堂民国首都的名字何必专门放掉,留着备用有朝一日万一划归中央甚至设都不是减少点阻力...即使暂时不直辖,留下有利于中央的地名,是顺水推舟,对中央有潜在之利而无明显之弊的事情。其实最不愿意的,按照传统的都号逻辑,应当是江苏地方才对。毕竟民国刚结束,带着“京”这个字,老传统还在那,心里不安啊。
1928年改名「北平」的时候,根本不叫「北京」,叫「京兆特别区」,河北省当时叫「直隶省」,还有一个要成未成的「京都市」,这种名字在失去首都地位之后怎么可能不改?
所以才有了1928年6月20日,谭延闿主持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45次会议,会上其提出了「河北」和「北平」的名字。
1949年的南京,正式名称就叫「南京市」,不叫「首都市」之类,如果是后者,新中国也不可能不改名。
当然北平的「北京」之名,就和江宁的「南京」之名一样硬,清至民国不是两京制也有很多人北京、南京的叫。但是「北京」在1949年之前几乎不是正式名称,更不是1928年的正式名称,当时北京城的市政管理归京都市政公所,郊区县由京兆尹公署管理。至于改名为什么改成「北平」而不是「北京」,改都改了,为什么还要加京呢?
至于新中国的南京也不是完全没改,简称就从「京」变成了「宁」,正如28年「京」改「平」一样,这是必然要改的。
?北方军阀一度要求保留「直隶」和「京兆」的名称,自然不能被允许。《冯玉祥电徐庭瑶转蒋中正》(1928 年 6 月 1 日):“直省政务机关设置,似仍应按原有规模,置直隶省政府及京兆特别区政府”。


1928年7月3日,内政部发布训令,取消「直隶」「京兆」,定名「河北」「北平」。宣称“中央为贯澈定都南京的主张计,以旧京兆特别区之京兆二字与直隶省之采用直接隶属于京师之义,均为不当”(《建都二周年纪念宣传大纲》,《中央周报》第45期,1929年4月15日)。
注意此处的「北京」,如清代的「南京」一般,并非正式名称。因为北洋与国民政府的制度差异,北洋的「京兆特别区」「京都市」均不能直接对应「北平特别市」。


不必说「北京大学」「北京饭店」之类的名称在1928-1938年间仍为「北京」之名,「北京」作为非正式地名,在此期间也广泛使用。




《民声周报》,1932年,第23期
南京的一般名称是江宁。南平在福建。
题主或许以为袁世凯定都北京改南京为江宁,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改北京为北平,实际是:
1、北平作为府名起自洪武元年,时大明攻克元大都,北伐成功;江宁府则始自南唐。
2、北平的历史:洪武元年置北平府。二年分山东、河南置北平行中书省,九年改北平布政司。永乐元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罢北平布政司,建北京,置行在,十九年改北京为京师,俗称北直隶。清代称直隶省,顺天府依旧。民国二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罢京兆地方,设北平特别市。
“北京”作为正式名称只存在于永乐年间,之后称北京只是俗称,直到民国。北洋时期称京兆地方,但京兆从汉到元长期是长安的郡级建制,哪怕不以长安为都的朝代,所以称京兆地方其实是有问题的,改称北平是合理的。
3、南京的历史:北宋江宁府、南宋建康府、元称集庆路,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改称应天府,建江南行中书省。洪武元年罢行中书省,建南京,十一年改称京师,永乐元年仍称南京,俗称南直隶。顺治二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乾隆二十五年置江宁布政司,俗称江宁省。此时江宁同时为县名、府名、省名。民国元年建南京府,二年全国废府存县,恢复江宁县。民国十六年设南京首都特别市。
“南京”作为正式名称贯穿整个明代,清代依然俗称南京(比如南京条约英文版用的就是Nanking)。民国二年正式名称称江宁是因为全国废府存县,当时南京作为府名而撤销,江宁作为县名已使用千年,而无论x京从未用作县名。
1、清朝时,南京本来就不叫“南京”,而是叫江宁。
2、清朝灭亡,孙中山在江宁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江宁短暂改名“南京府”。
3、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建立北洋政府,定都北京后,南京改为“金陵道”。后来废除“道”,改为“江宁县”。
4、国民党建立国民政府,这才改江宁为南京,建立南京直辖市。
所以,在南京不做首都的时候,它也是一直被改名的,只不过它一般是被改为“江宁”罢了。
至于说为什么现在的南京仍然叫“南京”,那是因为我党大气,不屑于纠缠这种鸡毛蒜皮的破事。
这个问题一开始问的是南京为什么不改叫南平,而现在写的是江宁,所以很多回答谈的是南平。
北京改名为北平,确实是当时对名分高度重视的体现。不管北京南京是一些回答所说的俗名也好、官称也罢,既然北京不是首都了,从北京改为北平,确实是合理的。同样的,南京不做首都了,改成江宁,也是合理的。
改是合理的,没改是现实发生的。那么为什么没改呢?
有人认为,是我党胸襟广阔,不计较,所以没改。这是在夸我党,是好事。有人认为,是当时认为改名是封建行为,新朝新气象,没必要改南京的名字。这个说法可能解释不了北平改北京的理由。也有人说,是怕国民党反动派在台湾搞出一个新南京出来。这就有点玩笑的意思了。
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大概没有那么复杂。
人们做很多事情,并不一定就都是深思熟虑的。特别是一些没做的事情,那更不见得就都是深思熟虑以后才不做的,而更可能是真的忘了。
我党建国之初,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略显仓促。这种仓促,导致当时我党尽管很重视名义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将这种重视充分落实到各处。
其中之一就是这个南京的名称上。
理论上说,如果南京不是京师,为什么要称为“京”呢?南京如果是京师,它的法律地位又从何而来呢?
深究起来,这可以说是一个错误。
这个错误产生的根源,往复杂里说,可以说是由于当时没有成熟的行政机构去审视区划命名的问题。往简单里说,就是当时事情太多、过于仓促,所以顾此失彼,忘记了这件事。
其实很多历史事件,固然与时人的精心谋划有关,有时也与执行情况有关。
当年原本的建国计划是元旦正式建国,但是因为担心夜长梦多,提前到十月。这两个月的时间,导致很多事情做得非常仓促。
应当说,我党在建国前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根据地建设,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政权建设经验。但是解放战争进展非常快,政权扩张过于迅速,这就导致政权任务变化得太快。同时,原本作为中心政权的陕甘宁根据地则又遭到了敌人重兵清扫,仓促之间,是合并了华北人民政府、组建的中央人民政府。
华北人民政府的组建也很仓促。1948年9月26日,在晋察冀边区政府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基础上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此前的5月20日,晋冀鲁豫、晋察冀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此后的11月18日,制定了《华北人民政府办事通则》,按照“正规的政府,首先要建立一套正规的制度和办法”的认识,开始“由游击式过渡到正规式的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0月31日,华北人民政府完成历史使命,中央人民政府在其基础上建立。
晋察冀边区政府是1938年1月15日以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的名义正式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是1941年9月1日正式成立的。
而原本应当视为中央政府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最初是1937年9月由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组的。在1949年2月又与晋绥边区行署合并。至1950年1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撤销。
你看,变化非常巨大。
应当说,长期的游击战争导致政权建设发生了很多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漂流变化。
一个存在十年之久的中央政府,核心领导层离开后就迅速变成了地方政府。而两个刚刚捏在一起的地方政府在短暂正规化建设之后,就迅速变成了中央政府。
1949年建国的时候,这个中央政府的前身才只建立了一年,还极其年轻。好在在此之前进行了多年的政权建设,因此尽管十分年轻,各项工作还是迅速走上了正轨。
或者这样说,抗战以来长期的根据地建设,无意中使我党在各地都储备了一批粗具雏形的行政班子。
但是正如当时所说的一样,“由游击式过渡到正规式的政府”,这些行政班子在处理行政任务上具有一定经验,但是在争夺话语权这方面,还是经验不足。
比如说当时明确说要废除伪法统。粗略的说,法统就是说的合法性。废除伪法统,实质上是彻底否定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并断绝其传承。但是实际操作中,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主导司法工作的王明将这项工作做成了废除法律体系,将废除六法全书作为废除伪法统来处理了。
你不能说国民党反动派时期的六法全书没有问题,但是你也不能说这套法律只有问题。毕竟从陕甘宁边区政府组建以来一直到建国之初,我党的司法系统依据的法律体系主要就是六法全书。当然,不排除还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以来编订的法律制度,以及我党主持下编订的一些法律。比如说土地法大纲。所以,问都不问,直接废除,这究竟是不是添乱呢?这就不好说了。1956年1月以后,身为法制委员会主任的王明第二次赴苏联治病,从此不再回来。应当说,法律工作一开始就面临着特殊的问题。
建国初期制定的第一部法律是《婚姻法》,原因是解放以后,干部门终于可以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了,因此亟须制订新的婚姻法作为规范。但是此后大型法律体系就没建立起来,一直要等到1979年才制定出来了《刑法》(不过这也是在此前二十年时间里编制的底稿基础上制定的)。
我国的法律体系正式建立时,时代已经进入到了改革开放时期。这就带来一个大问题:
建国以后三十年间的建设成果,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固定。
我国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要等到2002年(2003年初做了宣布),正式形成是2010年。这个时候,60年都过去了。应当说,当年有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容易。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开始就十分周全的。
南京这个名称,其实是一个历史遗迹。唐代一度以成都为南京,宋代以商丘为南京,辽以今北京为南京,金以开封为南京,明以今南京为南京。但是今天南京叫南京,还是因为南京国民政府。建国初,我们说要废除伪法统。就南京这个名称来说,其实这活儿没干利索。做得不细。当然,就现在来说,这个情况已经无所谓了。
闲聊几句来说,真要搞几个京城出来,不如以广州为南京,以上海为东京,以西安为西京。
好像热门回答都在纠结南京不改名是为什么,我想说南京改名也不会叫南平啊。
北京在Judy改名之前它就叫北平好吗……
江宁,1912年以前就叫江宁,南平在福建。
北 平
江 宁
本朝没这个讲究没改回去罢了。
其实硬要说的话情况也不太一样,江宁对于南京是实打实的古称,从五代开始,到清,断断续续好几个朝代都这么叫。
而北平是明洪武年第一次改称,废大都路改北平府。算上民国满打满算才几十年。再往前的右北平郡和北平郡都不是指北京了,治所基本在内蒙及河北东北部。
众所周知国朝太祖是国际TG领袖人物,新中国创立者,但今天的人们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太祖本人也是辛亥革命的参与者,辛亥革命前也看了不少革命书籍,革命爆发后毅然从军,如果不是北洋军倒戈逼清帝退位那太祖可真是要上前线作战了。
江宁是满清起的名字而辛亥革命成功后革命军恢复了南京旧称且建立民国,相信那会太祖一定是喜悦万分。
所以保留南京名只是为了保留辛亥成果,也在纪念孙中山先生
2023/6/6
++++++++++++++++++++++++++++++++++++++++++++++++++++++++++++++
居然有人说我过度解读,但是个人就会有自己的感情,太祖一生善待各民族人士但就没有设立一个满族自治区,有人把电影清宫秘史,武训传吹上天并拿给太祖看,结果引发老人家勃然大怒。反观太祖对中山先生始终如一在各个场合说他的革命贡献,甚至连国号都不肯改。
总之“不忘初心”这四字真的贯穿太祖一生。
福建:呵呵
谁说没有?满清时南京的官方名称一直叫江宁府。但是南京这个称呼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民间一直还记得南京这个名字。
现今在网上瞎嚷嚷的一群人,其政治历史智慧,能否达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的老前辈老革命们的百分之一?
当初筹备开国大典时,已经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毛主席说“南京的名字就不要改了”。
为什么不改南京的名字?这是意味深长的事。
有一个观察点,每年国庆节时,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会有巨幅孙中山先生画像。
新中国成立时,共产党还没有统一全国,老蒋还在广东。并且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年,还未入联合国。改南京的名字有什么用?
老蒋如果看到大陆把北平改了,南京改了,说不定直接下令把台北改名北平,把台南改名南京。
那现在海峡两岸打嘴仗、口嗨的时候,就热闹了。
排在前面的回答,没一个说到点子上的;
中国正式以“京”命名的城市,南京是第一个,而且出现的很晚,民国初才改江宁为南京;
(评论区有人提到了《郑伯克段于鄢》里的京邑,然后我也想到了“成都”,但很明显这两个的“京、都”都不是本文讲的“京、都”,但他们的确是叫“京、都”,这种白马非马的bug,我暂时就无视了……)
在南京叫“南京”之前,所有的“南京”“北京”“中都”“东京”等等名字,都是俗语化称呼,并不是地名、城市名;就比如今天网络上称呼上海为“魔都”、北京为“帝都”类似;不一样的在于,古代俗语化中带“京”、“都”是有政治定位(比如凤阳是中都,他是都),而现在的“魔都”不是都;
南北两京的恩恩怨怨得从元末明初开始了:
元末,朱元璋攻占集庆路,称“吴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拓建建康城,以建康城为都;
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同年八月,明军攻占大都路,改大都路为北平府;
洪武十一年,应天府称京师,此时,南京的名字叫“京师应天府”;
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六月,朱棣攻入金陵,清君侧靖难成功,
永乐元年,明成祖擢升北平府地位,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北京”、“行在”,此时,北京叫“行在顺天府”、“北京顺天府”;
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应天府为南京,此时,北京叫“京师顺天府”,南京叫“南京应天府”;
此后,不管应天、顺天地位怎么变,习惯上就有“南京”“北京”的称谓;
洪熙元年,明仁宗决议还都南京,顺天府降为行在,应天府复称京师;但明仁宗在位时间只有十个月,还都南京没有成行;明宣宗继位后,明面上没有放弃还都南京的打算,但是另一边却大肆扩建北京宫城,还都南京的计划实质上被放弃;
从明仁宗的洪熙元年、经历明宣宗的宣德十年,直至明英宗的正统六年,这段时间内,北京是为“行在顺天府”,南京是为“京师应天府”;
正统六年,明英宗下诏“定都北京,文武诸司不称行在”,此后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南京为“南京应天府”;
明末清军入关,赶跑了李自成,迁都顺天,这个时候北京还是叫“京师顺天府”;
明南弘光元年,清军占领江南,改应天府为“江宁府”;
时光飞转,到了清末,改名密集期来了:
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民国元年1月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南京”正式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
民国元年2月,南北议和,袁世凯在顺天府就任大总统,南京府改回江宁府;
民国三年,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设南京特别市,往后“南京”就一直是南京了;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改京兆地方为“北平特别市”;
1937年,七七事变,小日本占领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北京正式叫北京了);
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北京改回北平;
1949年,新中国建立,改北平为北京。
————————————————————————
注意,根据蒋介石的《训政约法》,南京是首都;而蒋介石在1947年制定的“宪法”,南京不是首都,只是当时民国政府所在地;所以民国政府迁到重庆、广州、台岛等地的时候,要想想这里面的逻辑……
PS:注意国民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区别。
最后说明一下南京;
虽然满清定都北京,但是南京作为俗语化称呼早已深入人心,而且有个问题就是在清代南京一直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
①经济上,南京是漕运在南方的集结点,东南各省自两宋开始在经济上的繁荣、江南省在清代中后期才完全分家等等因素,都造就了南京在经济上的强势;
②文化上不多说,只说一个,清代京片子并不是标准音,流行中国的标准音还是以南京官话为正音(洪武正韵,后满清重修音韵,仍是以洪武韵为基);
这个明清时候南京的地位,是现在南京远远所比不了的;
民国时候南京得到了政治地位,却丧失了文化、经济地位;南京的地位下降,是民国及本朝共同的结果:
①新文化运动时,爆发了“京国之争”,最后京音取代老国音(以北京官话为标准的北方官话正式取代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下江官话);
点评新文化运动及南北两京地位变化时候很少有人提到这个,这里面的其实道理很简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语言都得不到地位的时候,文化上你怎么可能得到地位?(额,其中值得说的是,首先跳出来不支持南京官话标准地位的就是当时南京的各个学校……)
最后结果也是很明显的,决定中国文化走向的新文化运动,两个策源地:北京(北大)、上海(新青年),南京就是吃瓜打酱油的存在(此时北洋政府定都京兆(北京));
②经济,这个也不用多说了,上海崛起、苏松分家又是另外一个扯不完的话题了;
③政治,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但是47年的制宪会议决定的首都竟然是北京,最后老蒋表示不要首都了;建国后,南京由院辖市变省辖市,现在也不过是个副部级省会,其中弯弯绕也不多说了……
北平的意思就是字面上的,“北方太平”。一般人们起名字,都代表一种寓意,你猜为什么寓意“太平”呢?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大动乱多起自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北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支点。
至于南京为啥不改成南平,就问你为啥要改成南平?南京历史上那么多名字,金陵、秣陵、建康、建邺、集庆、江宁,随便挑哪个都够够的,何必再另起炉灶?
先说一个历史小常识:京号和政区名是并存的。比如太原府,在开元天宝升格为北都太原府、北京太原府,在后唐甚至做过西京太原府,到宋朝没有京号了,还叫太原府。这里面从来没有太原改名北都,北京又改名太原的说法,它自始至终就叫太原,只是有京号的时候可能优先用京号,没京号的时候就直接称呼府名了。
北京也一样。在明初是北平府,迁都以后是京师顺天府。民国改叫北平,其实是顺天府改名北平市、“京师”一号被削夺,这两件事同时发生。至于“北京”,其实是习惯性的称呼,在行政建制上是没有的。
按这套老办法,南京不当首都的时候,简简单单挑一个旧名,叫江宁府、建康府或金陵府,就行了。用不着非得比照北平,也没见西京京兆府叫西平、东京开封府叫东平、中京洛阳府叫中平吧?实际上,首都降格以后的名称,北京xx府-->北x府、都带一个北字,这本身就是一个特例。北京旧府名,还真只有北平好用,剩下的幽都、析津、大兴,是辽金元的,就和南京的集庆一样,有些人接受不了。
当然南京本来也是俗称,清朝老百姓顺嘴管江宁府叫南京。我看清代日用杂书,多半是袭用明代内容,在介绍政区、特产、水路里程……这些关于地理的内容时候,往往照抄,连带着明代的北京、南京一起抄了,还有戏曲、评书、俗曲……都爱这么叫。我感觉,要是清朝管盛京奉天府叫北京奉天府,让这套俗称指代不明、需要推翻的话,南京可能就保不住了。
民初临时政府用了这个俗名作正式的政区名,而非京号。孙中山辞职以后,迁都北平市,也并没有改名北京市。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给南京冠了个约略于京号的“首都”,这时候按老办法可以叫首都南京特别市。1929年把正式名称改叫首都特别市,“首都”直接变政区名了。1930年以后则是南京直辖市。
解放以后,我们党按老百姓的叫法来,沿用了大家习惯的南京。毕竟已经只是一个政区名,而不是京号了。延续这个思路,即使国朝又迁都了,北京也不会改名的。
南京之所以保持“南京”的名字,就是要把正统保留住,不给对面一丝丝的可趁之机。
咱们这儿当年要是改名,大海那儿立马就敢冒出一个“南京”来,你信不信。
不信?咱举个例子:当年的汴梁可有个“东京”的名号,可惜祖宗不珍惜,后来被别人家拿去注册了……
依旧称南京,对面就不好意思再设立一个南京。
抢先成立了一个工会,那就防止同名组织的出现。
四大古都,长安作为首都历史最为悠久,但也是很久很久以前了,北京作为首都,是几百年的事。
南京,作为首都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断断续续,直到现代。大明帝国定都南京之前,唐.李白最喜欢来南京喝酒,那时候就是六朝古都了,历史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和着老酒,文思如泉涌。
每当国家遇到困难,就该南京发力了,因为有洪武大帝和国父在。
这或许也是当年毛主席力主南京不改名原因。
:你不是叫建康吗?
:对啊,你不是叫范阳吗?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年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国民党提出了一个重要条件:必须将北平改为北京,北京人最讨厌北平这个名称,改北京是最反映民心的事。
南京的大名应该是南京应天府,网名徽京。
北京的大名应该是北京顺天府,网名帝都。
当然你心情好也可以叫南京为蓝鲸,蓝鲸人民还要谢谢你啊。改名南平,南安啥的,太欺负人了,也太小家子气,真没必要。
至于北平改名回北京那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迅速溃败,1949年1月14日,天津战役打响,经过29个小时激战,天津解放。次日,傅作义便派出代表商谈和平解决北平之事。1月17日,傅作义召集华北7省市参议会,讨论和平问题,北平前特别市市长何思源以北平市荣誉市民的身份出席会议。会前访问了北平军事将领的何思源,要求傅作义和他的部属,顾念北平200多万人民的痛苦和几千年的文化古迹,走和平道路。何思源还在会上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求将北平改为北京,北京人最讨厌北平这个名称,改北京是最反映民心的;二、要求在北京设中央政府,北京人以前最喜欢自称“天子脚下之臣”,越靠近中央越好;三、要求中央政府统一全权。
何思源的这三条要求,无疑是着眼于北平和平解放之后的,但这要求也反映了北平人民欢迎我党定都北平的民心。
在我党强大的军事、政治攻势下,傅作义于1949年1月22日宣布接受和平改编。31日,北平和平解放,古老的北平得以完整保存。北平所有名胜古迹,都受到了保护,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一切正常。
在北平定都,是革命发展的合理结果,北平和平解放,为新中国定都北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上提出定都北平。原文“我们希望四月或五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定都北平,北平改称北京,这是人民的意愿,更是民主的结晶。






















如果你前些年和台湾人打过交道,你大概率会知道台北没有8路公交车(新北市有,但台北市确实是没有的)和台北的固定电话区号是02。
那么为什么台北的区号是02呐?我问台北的朋友。
他正肃了一下,用几乎不带语气的话语告诉我:
“01是留给南京的。”
我记得我读过一本很有意思的食谱,应该是在苏州诚品,疫情之前。摘录几道菜:
海岛买不到淡水鲤鱼硬生生逼出来的糖醋鳕鱼:


加了莴笋因为这样比较养生的回锅肉:


卸甲欲归乡, 乡路却因战事截断截断,阴差阳错抵台的原汁原味的蒜苗腊肉:


坐最后一艘船抵台的辣子换了彩椒的鸡丁:


别离了家人只身辗转来台的雪菜腊肉烩年糕:


成功村108号的奢华川菜甜烧白:


加了凤梨的创新八宝饭--来自祖籍山东,长于伪满洲国却在台一生的文人李冰:


徐州人多半都不太知道的徐州啥锅:


这本眷村食谱,大概是我们建国时没有把南京改名江宁的原因之一吧?


大概吧!
首先,反对一些回答,说什么古代“南京”、“北京”、“东京”、“西京”之类的称号是民间俗称、半官方称呼。
实际上这类称号在古代王朝一般指的是京号。
而顺天府、应天府、江宁府等等这些是属于另一个维度的府州县行政区划建制。
朝廷官方的圣旨,明文规定的“南京”、“北京”,能是什么民间俗称、半官方称呼吗?
《明太祖实录》:洪武元年八月初一日己巳,朔,诏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
诏曰:朕惟建邦基以成大业,兴王之根本,为先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国之?模最重。自赵宋末世,夷狄入主中国。今百有馀载,其运乃终。群雄分争,未有定于一者,民遭涂炭亦已极矣。朕以布衣,当扰攘之际,拔身行伍,率众渡江。荷天地眷祐,祖宗积德,臣下宣忠,将士用命。西平陈友谅,东灭张士诚,南靖闽广,北有中原。武功大定,混一之势已成。十六七年间,凡粮饷军需,百物科徵,民无休息,而江左一方烦劳尤甚。遂收天下平宁之効。朕观中原土壤,四方朝贡,道里适均,父老之言乃合朕志。然立国之?模固重,而兴王之根本不轻。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朕于春秋往来廵狩,播告尔民,使知朕意。
《明太宗实录》:永乐元年正月十三日,礼部尚书李至刚等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繇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陞崇。切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
制曰:可。其以北平为北京。
永乐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丁亥,上命行在礼部:自明年正月初一日始,以北京为京师,不称“行在”。各衙门印有“行在”字者,悉送印绶监。令预遣人取南京各衙门印给京师各衙门用,南京衙门皆加“南京”二字,别铸印,遣人赍给。
《明仁宗实录》:洪熙元年三月二十八日戊戌,命诸司在北京者悉加“行在”二字,复建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上时决意复都南京云。
《明英宗实录》:正统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改给两京文武衙门印。先是北京诸衙门皆冠以“行在”字。至是以宫殿成,始去之,而于南京诸衙门增“南京”二字,遂悉改其印。
其次,关于民国和共和国首都“南京”、“北京”的问题
先简单看下南京、江宁、北京、北平的建制、名称沿革: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江苏省江宁府城成立,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定为中华民国国都。
而与此同时,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暂时仍然维持旧制,仍为顺天府,顺天府衙署改顺天府尹公署,首长为顺天府尹。
1912年4月2日 ,临时政府北迁北京。北洋政府裁南京府,实行道县体制,复称江宁县。
1914年10月4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颁布《京兆尹官制》(法律13号)及《京兆地方区域表》(教令第133号),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顺天府尹公署改为京兆尹公署,首长为京兆尹。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在江宁县成立,改江宁县城区为南京特别市,定为首都。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北平后,“京兆地方”更名为“北平”,并设北平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为北平市人民政府管理。
1949年4月23日,南京市解放,仍为直辖市。
1949年9月27日,改北平市为北京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细看上述民国以来首都的行政建制沿革、地名变迁史,可以发现,整个民国期间,除了1912年初短暂的南京临时政府还来不及对顺天府下手以外,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谁得势上台,必然会更改对方所在地原都城的名称和建制地位。
我猜测其中所体现的意味是:国都、都城必然是唯一的,搞的还是明清等帝制封建王朝那一套。
明清王朝因为各自有所谓的龙兴之地,可以有多个“京”,但“京师”是皇帝和朝廷所在地,必须得是唯一的。
看我最上面我写的明朝“南京”、“北京”、“京师”、“行在”的变迁规律,其实是很相似的,“京师”和“行在”曾在南京和北京之间来回交换过。
只不过北京始终是朱棣一脉的龙兴之地,即使朱高炽决定迁回南京,复其“京师”的正统地位,也依然不会改变北京“京”的地位,不至于将其改回“北平”。
等到满清入关,南京特殊地位也就立即丧失,被改为了江宁府。
而南京国民政府和北洋政府也跟明朝时不一样,几乎可以说是敌对的,北洋得势,对方就成了江宁县,国府得势上台,对方就成了北平市。他们都很在意“京”这个字所象征的意义,所以不允许对方用“京”这个字眼。
我们共和国人民政府夺取政权以后,已经不再玩封建王朝这一套了。
“南京”和“北京”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地名,专门拆开解释成“南方的京城”、“北方的京城”已经不太合适了。正如“杭州”、“荆州”这样固化为地名的“州”,和现在的恩施州、大理州的“州”,含义已经不同了。
而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正统地位由人民宪法所赋予,虽然仍旧在意“京”的象征意义,因此恢复了“北京市”,但又不像北洋、国府那么在意,没有那么强的、丝毫容不得对方的排他性,因此“南京”作为已经被叫习惯了的地名得以保留。
当然,也可以反映出人民政府在这方面的大度吧。
实际上我们也有特别在意的词,只不过与国民政府在意的不完全一样,我们更在意的大概是“中央”这个词。比如“中央大学”。
另外,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也反映了共和国和民国在文化意识形态路线上的分歧。
举个例子,去观察共和国和民国时期政府公文行文用语的区别,可以发现,民国保留了很多传统的、封建时期的习惯。
比如民国公文用语半文半白,文绉绉的,就算照着念给底层老百姓听,他们都不一定能完全听懂,可能还得翻译解释。
而共和国这边则更接地气,更群众化,白话文运用得更彻底一些,只要听得懂国语普通话,就一定能听懂政府公文。
我也觉得很奇怪,因为在中国,“南京”这个地名并不是特指现在的南京市,而是一个王朝“南方的京城”的意思,比如在北宋就有四京,北宋的“南京”是现在的河南商丘。
同理,“北京”也不是现在北京市的专属,在北宋,“北京”是现在的河北邯郸大名县。
南京市开始叫“南京”,其实历史并不长,也就是从明代开始。明朝的南京、北京是和今天南京、北京是完全对应的。但问题在于,明朝是两京制,甚至在南京还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官员体系。而今天我们国家并不是两京制,北京是唯一的都城,所以南京不改回古称,是很不合理的。
我觉得建康、建邺、金陵、江宁都很好听,改回去也没什么不可以。
叫南平,那东南大学坐实福建大三本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自然科学 最新文章
海南一村民被眼镜王蛇咬死,多名消防员和村
有哪些不起眼的牢底坐穿兽?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可为什么粮食产量不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2024国家科技三大奖颗粒无
假如航母被蓝鲸全速前进撞一下会怎么样?
你见过最狠的SCI评论是什么?
你在实验室最惊险的瞬间是什么?
牛顿生活在中国,会有什么成就?
虎鲸为什么不吃人?
数学为什么这么可笑?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27 10:46:49  更:2024-01-27 11:07:26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