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自然科学 -> 如何评价易中天? -> 正文阅读

[自然科学]如何评价易中天?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如何评价易中天?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人物
人物评价
学术
历史学
易中天
如何评价易中天?
易中天把国人常有的逻辑问题,大致分成了以下三类:
第一,问态度,不问事实。
第二,问动机, 不问是非。
第三,问亲疏,不问道理。
其实,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不是经济与物质的距离,而是思维与价值观的巨大鸿沟:全世界适用的逻辑学和普世价值被我们拒之门外,一百多年过去了,愚昧对文明的恨仇和抵制,一如既往。
——易中天
易中天有一段在网上非常流行的视频,是关于“一毛不拔”的。
易中天说:
杨朱的原话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就是要在我身上拔一根毛,让天下人得到好处,干不干?
不干!那当然要批判他了,也太过分了嘛,我们不是主张无私奉献吗?你连一根毛都不愿拔!
但这是对杨朱的误解。杨朱说这句话的同时,还说了一句:“悉天下奉一身而不取”。
什么意思呢?既不能说拔一毛利天下,更不能把天下的财富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我们一毛不拔是因为统治者独占天下,你要我们所有人都给你做奉献,对不起,我一毛不拔。
墨子有个学生就去问杨朱:“先生,只要你拔一根毫毛,就能够利天下,你干不干?”
杨朱不理他。墨子的学生没办法,只好出来了。
出来以后,碰到杨朱的学生,杨朱的学生说,这个问题我替先生回答吧。
我问你啊,打你一顿,给你五十块钱,你干不干?
墨子的学生说,干啊!
再问,砍掉你的一条胳膊,给你一个国家,干不干?
墨子的学生就不回答了。因为他知道,这样逻辑推理推下去的结果是,砍掉你的脑袋,给你整个天下,你干不干?肯定不干嘛。
于是,杨朱的学生说,脑袋不能砍,胳膊可以砍吗?也不能;胳膊不能砍,手掌可以砍吗?也不能;手掌不能砍,皮肤可以削掉吗?也不能;皮肤不能削掉,毛可以拔吗?也不能!我为什么要拔毛呢?我就是一毛不拔。
不要因为个体微小,就是可以牺牲的,每个个体都是人,没有一个是可以无辜地牺牲的。
对于这段话的评价,决定了你会怎么评价易中天。
易中天在网络上开创了一个非常好的风气,就是评论历史必须拿出原始史料作为依据。在易中天之前,网上就有很多网文和键盘讨论历史军事,有的也写得非常好(比如说我个人很推崇的mars《东线战役》和小蚂蚁《罗马共和国兴亡》),但是这些文章很少公布其内容是什么地方看来的,读者只能根据信息量,来判断这个人写的内容是否合理。
全靠读者自己判断,首先对于作者因主观好恶写出来的东西就很难辨别(主观好恶和解读任何作品都无法避免,但是没出处,看的人就不知道原始材料本来是怎么写的)。有些网文作者十真之中忽来一假(的私货),你根本看不出来。
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网络神论多如牛毛的一个根本原因,很多神论大师十假之中有一真,当时网络上其它人也只是空对空的批驳,最后被拉低到了一个水准。当然比较多的是袁老师那种五六分真的,其余都是信口开河,虽然满是槽点,也不知道从何说起。
易中天好就好在,把他几乎所有观点引自出自什么地方,基本上一五一十的都交代出来了(基本上都是《三国志》和裴注,此外有少量吕思勉、张作耀、何兹全等老历史学家的作品),毕竟他是教授,还是上央视公开讲三国,所以不能跟写网文一样,得有学术界的基本要求。但是他不少观点在电视上放出来之后,很多人不服,这个时候就想到了我可以自己去翻原书,把每一个字眼都抠一下就可以反驳他了。因此易中天很有可能极大的带动了《三国志》(乃至后汉书、晋书)的阅读,这点功劳就是不可估量的。
不可否认易中天(也包括他引用的一些老历史学家)有的内容的确是脑补+加工的,特别是太过注重政治斗争派系,有点旧时代的特征,而这点只要读者自己去翻以惜墨如金著称的原书,也就能很快暴露出来。
同时期还有一个人有类似的作用,就是《窃明》的作者灰熊猫,当时所有的正史和正规历史书都对袁崇焕的评价很高,他为了推翻这点,也费尽心思找了很多野史和原始档案,并且把它公布出来了,所以也带动了一大批的网民。虽然之后,网上对明末尤其是袁崇焕这块的讨论有不少是意气之争,但可以发现相对于国史其它领域,水平也确实相对是比较高的。
中国惨就惨在易中天这种人太少了,更惨的是好不容易出来个易中天还要把他打翻在地。
易中天是文化人中的另类,另类中的文化人,他才是中国公知的最高形象,他代表了中国为数不多的公知良心与道义,是能代表中国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永远选择站在群众一边。还有一人莫言也是同样的,站在更高处,他代表了中国文学家思想家的另一面,与易中天殊路同归,当然是一类人,都是中国人民最坚定的守护者。
刚刚在油管看完他对 法治,自由,独立,信仰,历史等各方面的观点,
我真的是很佩服,条例清晰,内容精炼,这要花多大的功夫啊。
已经转粉,不接收反驳。
据说易中天到一个中型城市做演讲,当地政要也是很重视然后组织观众参加,当然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去的,现场有市级领导、各钟要人和所谓的群众,演讲过后易中天说了类似下面的话:
你们XX人怎么都好像不敢表达自己的样子呢?好像太有组织纪律性了,我不喜欢这样的气氛,提问我的问题好像是事先准备好的、而且都是生怕说错话的样子,你们XX人怎么还这样呢?
从此,我就更喜欢易中天了!
他那独特而迷人的口音就算念政府工作报告,我也不会犯困。
早在八九十年代,远在《百家讲坛》之前,易中天就是名重一时的学者、名作家了。他后来能走出学院,在民间也声誉鹊起如日中天,但凡知道他的人,应该都不会感到突兀,反倒会觉得是水到渠成吧。


图:2017年,为首部话剧《模范监狱》忙碌中的易中天
他还在武汉大学执教时,就是那里的“四大名嘴”之一,是最受欢迎的中文系教师,是校长刘道玉特别看重的青年才俊,是校园的一道风景。名作家野夫1986年插班进武大,初来乍到,“每事问”,高年级的师兄就授以锦囊:“易中天的课,不管他讲什么,都该是必听的”,他兴匆匆跑去,发现武大最大的阶梯教室,300多个座位早无虚席,空地也布满了小凳,窗口上还挤满着红男绿女。 那课程,不是什么讲三国,而是 “《文心雕龙》美学研究”。他一直就有这种打通雅俗的大本领,舌灿莲花的好口才,当然还有博闻强记、性情硬爽、使人如坐春风欲罢不能的人格魅力。
他那时就是个很专业的学者,也很懂得赶潮流,眼光向来就比学院中的多数同行要敏锐,他的那支笔倘“下移”写起随笔来,至少在华中地区足以横扫千军,无人可挡其势。本来,他的研习方向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却懂得趁着在“美学热”的余烟,紧锣密鼓地出版了《〈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和原专业 “离题八千里”的学术著作,以峙声名。
同时,也在“不务正业”中写出了《读城记》、《大话方言》、《书生意气》等“学者散文”来,行销一时,早就是畅销书;《武汉三镇》、《盘点李泽厚》、《劝君免谈陈寅恪》等篇更是不胫而走,堪称名文。 至今我还都认为,《读城记》允称经典,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城市文化品读散文”之一,是唯一可以与余秋雨《文化苦旅》并列而无愧色的作品集——尽管这样的“比肩”他应该并不乐听。


图:衣锦还“校”受邀返至武汉大学讲学的易中天
可以说,他的才情和学识,青年时代起,就是独具一格的,风华也是足以掩映一时的,他这样身怀利器之人,爆得大名也是早晚之事——前几年我还经常侧闻他武大老同事昌切、郭齐勇、邓晓芒等私下对他的推诚敬佩之意。
话说樊星教授,当初本和易中天商量好,写出有关武汉的系列连载文章的,不想《武汉三镇》一文甫出,就被市里认为“抹黑”紧急叫停,樊先生至今引为至大的人生遗憾呢!
易中天是个“有故事”之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的心路至为坎坷,他讲三国,能够如此见微知著,未尝不是他用尽生命的辛苦憔悴所换来的观照。
那里,埋藏着太多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他不过就是如其所是让评述的人事对象呈现出来罢了。看他讲课,就可知道他是一个深通中国式人情世故的人。但是,他半生却也因不明世故所受累,人生充满了反讽和复调。
因为他后来的名利双收,很多人行“诛心大法”,想当然认为他是一个雅擅投机之道、深谙迎众取利之窍的人,就我个人观感而言,不仅觉得不免臆测过重、成见太深,甚至意见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底线、有操守、正义感太强、书生意气过重、性格执拗不愿迎合,才使得他的前半生“累累若丧家之狗”,走的是鲁迅所说的“苍皇失措的愁一路”——不然,以他的才华横溢,以他对人情世故和群众心理的钻研体会之深,何至于日子一直过得比普通教授还要糟糕,50岁临退休了还要不得已举家“南逃”厦门,直到花甲之年才老树开花声名渐起?


人们大都只看到一个人台前的风光,不愿探究幕后的辛酸与隐痛。易中天是武大人,身上流的是武大的传统血脉,他的心愿是准备奉献武大直到老死的。但他在武大的教师时光,虽在学生中声高望重,但实是不得志的“克难岁月”,是压抑屈愿的,是日子穷苦处处受排挤的:刘道玉校长开明主政时,他甚受赏识,一度担任系副主任,后来老校长被迫下马,他也就洁身而退,以不合作的顽固姿态成为“永远的副教授”;
虽然著书数册,讲课最受欢迎,却由于众所周知的诸般人事,对不学无术的领导“公然看不上”,住所则始终是30平老楼蜗居,连给宝贝女儿置张床位的余地都没有,只好托付给在另一所大学教书的老父母寄养; 清贫书生难免捉襟见肘,以至于一块钱的“黄鹤楼”都抽不起了,不得已戒烟;就是在这样的难堪生涯中,在老学生的回忆里,他还时时不忘自励与教导弟子们,“人在困境中,不必盲目急于选择,来日方长,不然势必背负道义的十字架,最后使自己进退失据”。


至今,那些八九十年代入学武大的”老学生“,几乎都非常感念易中天的“道德文章”,他在这些早已成为中国社会重梁顶柱的群体中,有着其余老师难有的号召力——这种号召力主要不是源自名声,而是对他一以贯之的人格操守的信任感。还是上述的作家野夫,那么愤世嫉俗而又眼空四海的这么一个人,始终都把他的”易中天老师“视为精神上的向导:
先生是重情重义之人,所以走到哪里都有朋友。95年他回汉,要我陪他去看看老校长刘道玉,这时的刘老已经去职多年,许多旧部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只为若干年前的一段知遇之恩,他却不敢或忘。想想尘世中的种种缘分,总还是有些仿佛古风的东西,值得我们在心底温存和珍惜。也正是那回,我们出校时邂逅了中文系的一位领导,那位爷半真半假地说:你走了,我们还是很惋惜的,还是调回来吧。先生笑着答曰:那我确实有病。


图:易中天与提携他的老校长刘道玉
易中天最后离开武大,是“不懂做人”后的迫不得已。楚材不能为楚用,风流必抑委顿,大抵是本地自古以来而然的可悲之局。好在四海尚大,天下自不乏人犹能于风尘中起拔人才,鼓浪屿那边听闻,很快就发来了调函,易中天得以在南国厦大开出人生的“第二春”。
在《百家讲坛》诸位主讲人中,其实也要数易中天知识最为宏通,气质上最具文人意气和批判知识分子的精神格调,在知识圈核心阵营中,也是最能赢得尊敬吧。
一方面,易中天是在生在国家时事纷扰的年代,并且是在文化热潮最烈、知识分子独立精神至为高张的1980年代中成长起来一代知识分子,研究学问也好,内心所期也好,天然地都带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结。所以他不是抱持学者本位的书斋式读书人。
无论是早年的穷困不显,还是后来的名扬宇内,他的自我定位,始终都不是文化商人、畅销书作家、电视上的名流,甚至也不是不问世事写出足以传世的专业学者,他更在意的,是学院外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准确地说,是有着传道与批判色彩兼具现代知识分子角色,是一种更接近思想家的立场。
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议论,充满了现实力量;但是与此同时,他的学问、著作与思想,也不免有荒疏之感,无法做到精深充沛,要靠《易中天中华史》传世,真的是勉为其难——要知道这样的通史写作,他的前辈陈寅恪想了一辈子,垂老都没有信心动笔。


图:蛰居数年,全心写作《中华史》系列
因为有着这样的自我期许,他青年时代起就博览群收,特别乐于与特别关心风声雨声的邓晓芒、杨小凯等人过从甚密;他本可以安心地在学界深耕细作,博取名誉和地位,但他从来都是“不务正业”,喜欢“指点江山”,如今的《书生意气》一书中还留下很多痕迹;
朝迁市变之际,他是如此热心,现今武汉大学的那个“李达花园”,当初通往武钢的路上,也曾留下他的层层踩踏的脚印。时至今日,很多关涉思想大计上的争论,他也是常常执言不讳的,即便“声不出门外”。
另一方面,易中天对于对于商业主义及其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欲迎还拒、半推半就的距离,以他的世故与智慧,游走危险的钢丝绳上,至今还优裕自如,保持着一种别人难以实现的分寸感。
这种分寸感的潜台词就是:我清贫一生,冷眼看穿太多虚辞假意,经济独立才能保障人格尊严,该我得的我要拿,不应我要的一介不取,合作但不卖良知,名遂仍不忘批判,最终高难度地做到与俗俯仰心存底线,不过分迎合但也不让你讨厌的境地。他不是依违两端,而是情理平衡。小打小闹不妨说点台面话,大是大非还是种在心中。


图:早期对美国史的普及,也引发一起学界争议
易中天实在是聪明绝顶之人,他是为当下的清流知识分子们诠释并建立了一个世俗的版本。
在这份非常私人化又浅薄的月旦评中,作为一名读者、一个曾经蹭过他课的门外受教者,我毫不掩饰地表示出对易中天的喜欢之意,和欲盖弥彰的偏袒之情。
他的才华、他的情怀、他的风度、他的口才,还有他的困守、温情以及骄傲的锋芒都让我凛然生敬;他的底线、他的有所为不为的操守、他的后来身泰名遂全身而退的人生智慧,也是我佩服的。
但是,平实地讲,我也从来都不认为,他是那种一流的知识分子、足有著述传世的学者。他还远不是我心中的文化人楷模,我只是对他抱有同情和理解,并因这些同情和理解极大地减轻了我本应对他有的苛责:社会时代的颠簸、学院机制的失衡,使得偌大的神州并无法让一张书桌风雨无袭地得以安放。
他的一生,被迫同时可能也是自愿,无端浪掷了太多的心力与时光,耗费在了与无形的潜规则、与野蛮的权力、与难堪的贫困、与无孔不入的商业主义周旋甚至是搏斗上,是两败俱伤。他有那么好的资质,本应由更好的建树,却空余一生襟抱,未尽其才。


叹人间从此惜年少,问天意何时纵斯文。野夫有些话,也许还是值得玩味的:26年前,那个乍暖还寒的初春,那列轰隆隆压过长江大桥徐徐开往厦门的火车,载走了一个中年知识分子怎样的爱恋、不平、幻想抑或雄心?
易中天参加《开讲了》节目,有一个情节记忆尤深。
他说,他有一个师兄,家境贫寒,在讲台上殉职走了,到他家去吊唁,连个像样的座位也没有,但却有一屋子的书。
他说,谁规定知识分子就要贫寒,凭什么知识分子就要青灯黄卷。(大意如此)
就凭这一句,我知道他绝对值得我尊敬。
添加视频链接,四十分钟开始这段。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614051
有一天,易中天接到系里电话:老易啊,你课讲得很好,但先停了吧。易中天同意了。可没过几天,系里又通知他晋高的申请被退回了。易中天二话没说挂断电话,随后做出惊人之举,令武大人追悔莫及。
易中天这个人很厚道,当初为了报答恩师的知遇之恩,留在了武大教书。
当时的易中天生活十分的清苦,他和妻女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宿舍里,即便是这样,他也没有想过离开。
因为,他当初能来武大是因为副校长刘道玉的帮忙,他没有本科学历,而是直接考上了武大研究生,由于他刻苦努力,刘道玉让他毕业后留校任教。
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在武大兢兢业业的教书,哪怕是生活如此清贫,也从来没有想过离开。
然而,他的课讲得虽然好,几乎每堂课都是座无虚席,但有人看着眼红,说他抢走了别人的学生,带坏了学校的教学风气。
但又刘道玉为他撑腰,他还能在武大教书,可是后来刘道玉退休了,没有人护着他,他接到了系领导的电话,通知让他停课整顿。
接到电话之后,易中天有些心灰意冷,自己如此努力的教书,竟然换来这个结果,然而,接下来几天发生的事情,更让他愤怒,他晋升高级职称的申请被退回,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本科学历。
易中天真是有苦难言,自己堂堂研究生毕业,还追究什么本科学历吗?这简直就是嘲讽一般。
回到家里,看着家里一贫如洗,看着自己的妻儿跟着自己受苦,易中天的眼泪流了下来。为了留在武大,他把多年的烟瘾都给戒掉了,甚至没有给家人添过新衣服。
易中天由衷地感叹,什么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时,易中天发现角落里被他扔了很久的邀请函,这个邀请函是厦大发给他的,但是,他为了报恩一直留在武大。
现在他被逼得走投无路,这才将邀请函打开来仔细的看了几眼。
易中天忍无可忍,其实他是不能再忍。因为如此下去,家里就要揭不开锅了。课时被减,工资缩水,如今职称也评不上,迫于压力,他只得做出惊人之举——出走厦大。
1992年春,易中天向武大递交辞呈,举家踏上了前往厦门的列车。当时百般失意的他并不知道,这一次真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来到厦大,易中天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几年间,他就帮助厦大获得了多项学术大奖。同时也被评为正高级教授,工资翻了好几番,而且,还住进了大房子。不仅如此,他还被厦大推上百家讲坛,一举成名。
易中天出名了,而且红得发紫,百家讲坛的品三国,被他演绎得炉火纯青。
而就在这个时候,武大竟然邀请他回到武大做学术交流,易中天出于对母校的留恋,就答应了下来。
回到武大之后,一位领导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道:“你是武大培养出来的,要不你回来吧,在这里发展一定不比厦大差!”
易中天听完哈哈大笑道:“那我可真是有病了!”
没想到易中天回到厦大之后,竟然收到了举报信,有人举报他:一名教师不在学校里好好教书跑去上电视,这不是不务正业吗?难道是为了刷存在感?而且这种戏讲史的风格着实不够严谨。
这让易中天哭笑不得,天下之大,真是什么人都有!
不过,这也给易中天提了醒,从这以后,他一边专心教书,一边潜心写作。
感觉前面都不懂学术研究!!!
易中天是文学的教授,而且主要弄美学的,和历史学不是一码事!!
而且你们看的根本不是学术成果好吗!!是通俗性历史读物!!怎么谈学术?
若讨论易中天的学术水平,则此问题挂在历史学下大有问题,因为既然说是学术研究,那么品三国和中华史基本上就排除在外了(不过为过去研究结果的一个总结通俗化的成果,也不算是严谨的学术著作),而据我所知,易先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美学,其发表论文中,未存历史类且为历史学核心期刊收录者。换句话来说,易先生不算历史学家,他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仅在其专业内存在认可,在历史学界,实际上并未有人将其认为是历史学家的。
不可否认的是,易中天为历史学的推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也是历史学专业工作者的不足,但这贡献亦不能让易当得上历史学家这个词,因为历史学亦是一门极为严谨的学科,有着严格的学术标准。
若要直说的话,易中天先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文学研究工作者,有较深根底的历史爱好者,他吸收了部分历史学界的学术成果,以其出色的文笔加以通俗化,出版了一些历史读物,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历史畅销书作家,做到了很多历史学研究者未能做到的工作。
易中天的文学研究我见得少,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了解他更多是他历史相关的作品。
易中天作为一个文学出生的人搞历史普及,有什么好处呢?
他写出来的东西易懂而且有趣。
而作为一个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他好就好在他看得清自个儿。
所以你看他几乎没搞过什么翻故纸堆做考证的事情,他的观点表述的要么是普遍的传统认知,要么就是别人做好考证工作的东西。
可以这么说,易中天不是一个历史研究者,当然也不是历史发明家,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搬运工。
易中天写的东西,从他做《品三国》开始就一直保持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注释给你整得明明白白、扎扎实实。哪里是哪儿的史料,哪句话出自哪里,如果是一些主观的东西,他会给你贴出来是哪个历史大牛考证提出的这个观点。
这又引出易中天讲历史的一个特点,你看上去他的作品有非常浓厚的个人风格,但是他在作品里提到的所有主观性的东西,没有一个是他自己首创的,几乎全部都是前人提出的、经得起推敲的内容。
而且,最可贵的是什么?
易中天没有很多自诩搞历史、懂历史的人的臭毛病——爱撕逼。
他永远是:我看到的史料是这样讲的;我的观点是这样;有谁谁谁提出了某某某观点,他的依据是什么……
他绝不会上来就:我认为是什么;谁说的不对;我独家发现了什么;事情就是怎么怎么样的,不服来辩!
易中天很懂一个道理,就是历史的解读和主观表述是多元的,甚至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唯一确定的史料。
最后提一点易中天作品以外的东西,就是易中天这个人,他为人处世,你不能称之为圆滑,但可以称之为艺术。
一方面,易中天和很多人引战不一样,他喜欢把火力引到别人那里去。
还以他的作品为例,他作品里很多东西有人不同意,反对,但他不跟人撕,他明明白白把出处列出来,告诉你这是那个人提出的说法,你和那个人撕去。
一方面,易中天讲话好听。
很多人喜欢学什么讲话的艺术,演讲的艺术,我就建议你去学易中天。
但是,另一方面,易中天绝不隐藏和伪造自己的意见。
我看到
@陈风暴烈酒
又在这个答案下拿所谓“易中天给清真站台”来黑了。
那么刚好,这个例子就能方便大家认知易中天这个人。
这件事我在另一个答案怎么看待《易中天中华史》中说文天祥是被理学逼死的?下已经说过。
我这里重点以易中天说话的艺术来解读一下。
事情是这样的,2013年11月,易中天出席了一个叫“清真产业诚信联盟启动仪式”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上面讲了一些话。
很多人一看,你易中天给清真站台,实锤了!
事实上呢,大家看一看这个活动叫什么名字?——清真产业诚信联盟启动仪式
认得字吧?
这个活动是跟清真有关,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诚信”二字。——准确的讲,这个活动就是建立一个联盟,拿来监管和防止穆斯林做假冒伪劣产品。
所以这个事情是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而不是搞清真推广的。
你看易中天是怎么说话的:
一个真正的穆斯林,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他奉主命,成为安拉喜悦的人,他必须恪守自己的责任,他也一定有自己的底限,这就是绝对不制造假冒伪劣产品。
你们穆斯林要虔诚,要让安拉高兴,就不能造假。
假冒伪劣和清真是正好相反的。
假冒就不真,伪劣就不清。
你们做清真产品,假冒伪劣就不清真。
有某些不法分子假冒清真的名义制造假冒伪劣的清真产品,这是对真主的亵渎,也是对人类的背叛。
这话说得够狠吧,但是听的人只能好好听着,不能生气了起来安拉胡阿克巴朝易中天砍去,因为易中天完全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没法反驳。
最后再来看一段
那我们今天一起聚集在这里,呼吁建立“食品安全”,这本身就是让安拉喜悦的事情,是大“吉哈德”。这一种伊斯兰精神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是相通的,因为中华文明也讲“爱”。我们中国的儒家提出“仁爱”,墨家提出“兼 爱”。孔子说得很清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和至仁至慈的伊斯兰精神是相通的。因为不管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都是人类的一部分。但凡是人,就有共同的人性。有共同的人性就有共同的追求。有共同的追求就对世界上的事务有共同的价值判断,因此我们也就有了共同的责任。
这话说得好听吧,有问题吗?没问题吧!
是在给清真站台吗?
郑强教授聊起易中天时说:“我为什么要尊重他?一个数学只有15分,撑死也就是上街买菜水平的教授!”台下观众听得目瞪口呆。后来,易中天听到后淡定地说:“我是非常尊重郑强教授的,郑强教授这么说,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至于大家尊重不尊重我,这属于大家的自由。”
易中天在语言的运用上,可以说非常有天赋。郑强教授曾在公开场合充满醋意地说起他的数学成绩,易中天不仅没有任何恼怒之色,并且还以优雅的姿态给“吃”了回去,让人不得不佩服易中天的气度。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易中天的语言功底确实要比郑强高出许多。比如易中天就不会轻易拿他人开玩笑。他认为,尊重对于双方来说是相互的,就像老话说“他人敬我一尺,我敬他人一丈”一样。
郑强是很直爽的人,说话不怕得罪人。
郑强教授非常有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爱国,他个人的身份以及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都让他底气十足。他和易中天一样,都是学富五车的教授。
易中天为大众所知的原因,是因为他主讲了《百家讲坛》上《品三国》这个专题。当时《百家讲坛》作为央视主推的教育类节目,很受观众的喜爱与欢迎。易中天也因此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易中天一路走来,大家都只看到他的成就,没有人注意到他所受到的苦难。易中天在高中毕业后,来到了新疆参加建设,在那里一干就是几年。后来国家恢复高考,易中天就报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没有想到只复习三个月就成功考取了。
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的易中天,成长于小康之家。他的祖先有一个四进四出的院子。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不过,当时的孩子教育普遍落后。易中天从小对语文和历史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忽略了对数学的学习。
1981年,易中天毕业于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并留校任教,兢兢业业干了15年,深受老校长刘道玉赏识,刘道玉还提拔易中天为系副主任。
从教没几年,易中天就成了武大的金字招牌,被学生评选为“四大名嘴”之一。甚至有人说了一句顺口溜:来武大一定要听易中天的课。如果你不听他的课,那将是一种损失。
就是因为易中天讲课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幽默风趣之下,还不失学术的严谨。他的课堂,知识点非常容易形成记忆,令人难以忘怀。在他的课堂上又能娱乐,又能学东西,没有哪个学生可以拒绝这样的魅力。
当时易中天还在武汉大学任教,他曾经以为自己可以在武大呆一辈子,没想到一些人搞了一些事,让他产生了离开这里的想法。
易中天的课堂场场爆满,甚至有些学生专门翘课来听易中天的课,因此引起了学校其他教授的严重不满。
后来新校长上任,易中天又是老校长青睐的人,因此,那些人对易中天的打压和排挤,更是有恃无恐。
他们明里暗里排挤易中天,有什么好事都把他挤在外面。按照易中天的资历和能力,本来早就能评上教授了,可是就因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从中作梗,一直没评上。
在武汉大学任职,易中天过得并不顺心,后来他跳槽到厦门大学。外界质疑为什么易中天要跳到厦门大学的猜测从未停止。每当被问及,他也只是说:“武汉天气太热。”以此敷衍。
进入厦大的第二年,易中天就评上了正教授,薪资待遇都提高了一个等级。易中天的生活好过多了。
易中天还收到了央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的邀约,协商一致后,易中天参加了《百家讲坛》的录制。也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火遍大江南北的《易中天品三国》、《诸子百家》等。幽默的语言、深刻的见解,以及精彩绝伦的讲述,使得易中天成了老少皆知的厦大教授。
那时的易中天,可谓红遍了大江南北。他也很奇怪,观众为什么喜欢历史?易中天后来想通了:“其实大家更关注的是人性,从历史中的变迁中感悟的人性的变化。”
前武大校长刘道玉就曾这样评价易中天:“易中天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直到现在我也相信他离开武大,是因为在那里的生活过得不好。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无论易中天去哪里,他最终都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走红之后,易中天并没有继续消费自己的名气,而是隐居江南潜心做学问。他将满腹的热情,全部倾注在《易中天中华史》的撰写上。由此可见,易中天并非贪图出风头的人,他有自己的远大追求。
为了让内容更加引人入胜,易中天创造性地运用侦探小说的逻辑进行创作,环环相扣,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更重要的是,他的这套书将中国历史与世界联系起来,让读者以上帝的视角更全面、更乐观地看待历史。
这套《易中天中华史》也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它采用了全新视角去讲述历史,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史和世界史。这套书兼具权威,并且可读性非常高。
易中天将我们带到那个古老的时代,带着我们细细领略不同时代的不同色彩。相信你在读完之后,会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历史,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在骗子和傻子的世界里
人们最痛恨的是揭穿骗子把戏的人
易中天的作品能把一部分人领进门,但如果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把易中天的言论当做真知灼见,那就挺逗的了。
我偶尔会去书店逛逛,每次都看见一个戴眼镜的中学生在历史人文区看书,他没有选择《海权论》《汉书》之类的“硬核作品”,只是抄起一本《明朝那些事儿》看得入神。
做为非专业人士,选择一本“通俗读物”补充历史知识这很正常,甚至你通过电视剧来学习历史都行,没必要搞得那么专业。
但是吧
如果你是个喜欢输出观点的人,我真心建议少看易中天和李开元这些人写的东西,对你深入研究只会起到副作用。
我没具体看过易中天老师的书,只是在抖音刷到过一些他的视频,其中我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讲墨家学说这么一段话:但凡想在人间建设天堂的,结果必定是人间地狱。绝对权利必定导致绝对腐败。
从小学粉到现在,与易中天一天生日。
还是希望科普一下这个人。
首先易中天不是研究《三国史》或者《三国演义》的。
易中天的专业是中文系导师,那他的研究方向很明确——中国古代文学
易中天最早1988年出版了第一部书——《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
又是思想,又是论稿,很明显是学术方面的专注,由此可以推出,他那个时候是搞研究的。
研究的是什么那——美学
但是中国的美学,有着自己的理论构架,生搬硬套西方的美学构架是研究不透的,自然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去研究。
光历史学,像知乎上的许多大V一样,喷喷这个,骂骂那个,这个不好,那个不对,那不是一位研究者的作风。易中天是想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开始分析,从原始人开始研究中国人,因而他又研究了——人类学
至少对于民族渊源、文化起源、文学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他是比较专业的。
从以下几个角度看待易中天:
公众视野中的易中天:
大多数老百姓知道易中天还说知道他的《品三国》,喜欢他唱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喜欢他黑三国演义脑补鲁肃对刘备说“别哭、我这里有餐巾纸。”
时不时的搞怪就是我们水瓶座的画风。说来说去兜圈子,你觉得他在变了法刻薄你,其实是换种方式恭维客套而已,但一不小心没准真被他刻薄到了。
对于平民易中天老师把两样东西带给大家,一个是逻辑,一个是史料。
学术的研究让易中天老师颇为重视史料,他的引经据典,让很多人重视起原文来。
另一方面易中天教会大家历史不止是看关云长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然后爽了那么简单的。而是需要分析事理,尤其是总结归纳这一块易中天做得非常好,往往妙语连珠,这就是他才华的表现。以《读城记》为代表。
公众视野中学者眼中的易中天:
易中天说过,任何人走到电视前面你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被放大,不管优点缺点。
事实上易中天的走红正处于两千年传媒行业随着科技逐步发展,中国人逐渐有更深层次文化需求的背景之下,走上讲坛,进入公众视野,对于很多公众视野之后的反映都应该有所承担。
而混得没他好的人自然会去数落他的缺点啦。其中《清算品三国》为其佼佼者。书生嫉妒,文人相轻,人家混得好,自己苦守书斋几十年难免落寞嘛。
学术上的易中天:
易中天成就是在美学、中国文学领域,他本身是学汉语言出身的,主要成就在研究《文心雕龙》,而后为了探寻中国人的发展历程,旁及人类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重新整理了中国人思想发展的脉络《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而《闲话中国人》与亚瑟史密斯的《中国人德行》都是讲中国人的,区别点在于,亚瑟的书是以外国人的视角看待中国人,这本书的发行带有浓烈的主观视角,从很大层面上让很多缺乏思维的“知识分子”看了对中国文化、中国人本质反感。而《闲话中国人》一方面只是从研究过文化、人类学发展的角度去阐述中国人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易中天在书中不置可否也是他的学术态度。易中天对于学术大部分是给其他立场留有余地,也给自己足够的空间,不会把话说绝、说死,赞同,认可也是援引其他人的观点,因而很多人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易中天“什么都说到了,什么都没说。”常常从事从事学术研讨会的他,自然知道怎么不站在被对立的立场上。处于什么都带到,什么都说到,逻辑上无可辩驳的地步。作为一个学者圆熟了点,很多时候就显得立场不够明确,性情不够浓烈,感情不够炙热之弊。答题人看马瑞芳老师敢在研讨会上提出《水浒传》反中国女性,亦或是在讲坛上提袭人阴谋论,甚至刘心武大胆的用《红楼梦》六经注我,虽然不为广大观众接受,容易挨骂但这是一种学术勇气。在不挨骂这一点上,易中天做得是最好的,当然仍然有人骂~至少学术上不会骂不好骂。作为一个学者,易中天教授可谓是睿智的,我做人也以之为榜样,喜欢做这种不被骂的。但要论佩服崇拜,正如易中天在《劝君免谈陈寅恪》文章中所谓的,大家都做不了陈寅恪,但陈寅恪才是真正的骨气文人,值得人瞻望。这个时代做不了陈寅恪,至少能做葛剑雄。
学术水平我们也不是学者不好多评判,但易大师的演技我要给满分,在百家讲坛中个个节目都有精彩无比的演技,活泼风趣,讲解有自己的见解却又尊重他人,和稀泥功力高深无比,非常喜欢这个老人。
下面来几张美图








谈易中天教授的学术水平,就不要拿《品三国》出来说事儿了。
说一下和易中天教授打交道的忌讳。
绝对不能吹捧他:
“易教授你的《品三国》写得真好”。
谁吹捧谁被拉入黑名单。因为这在他看来,无异于当面打脸,是奔着结仇去的。
易中天教授希望听到的是什么呢?
“您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好有深度!”
百分之百搔到易教授的痒处。
每个学者都希望被人称赞他出道时的初心,那种虽然有点佶屈聱牙或者曲高和寡的作品,而不是后来为了销量跪下来、类似《品三国》这类大白话迎合市场跪舔屌丝的作品。
从这一点看,易教授本人也很清楚自己的畅销书售卖的这些观点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他看着网上这些吹捧他的言论,看着这些拿他的作品里的观点当干货的小白,其实是很尴尬、很羞愧的。吹得越凶,他越脸红。
2013年,易中天宣布要写一部中国通史,从“女娲补天写到改革开放”,原计划写36卷,今年已经写到22卷,从女娲写到了明朝的张居正。这22卷,我最近读完了。
谈这部书之前,先聊聊此前阅读易中天的感受。
2011年时,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一套《易中天文集》,煌煌十六卷,400余万字。文集首发式上,名家云集。当时我在网上看到新闻,就下单买了“一箱”。
在此之前,读过他的《中国的男人与女人》、《读城记》、《品人录》之类,至于大火的《品三国》,只在电视上看过。那时已有很多批评声音,甚至给他一个特别不怀好意的称呼,叫“学术超男”。严格来说,这些书不是学术著作,更偏向通俗读物。
直到某年,我在现场聆听易先生演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全程高能,前排一个大汉从头笑到尾(我怀疑他是否领会到了易先生的深意)。这次演讲令人折服。
阅读《易中天文集》,又让我更新了对易的认识。这种更新,来源于他对美学的研究,这是易的学术之根,是他后来转向哲学、法律、史学研究的基础。
《美学论著集》,《艺术人类学》、《破门而入》(美学讲稿),读的半懂不懂,但是那种明晰、流畅、透彻的行文,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在美学上,易中天是很自信、很独特的。其美学视野,承继李泽厚、朱光潜、宗白华等,又有所发展,更具“当代性”。一个学者,当他走向“民间”,看似突然爆发,其实绝非偶然,肯定是有深厚底蕴。
很多对易的批评,都责其“通俗”,岂不知这正是易的追求,他有一颗“启蒙者”的心。学术著作是易中天智识的“深潭”,不读这些书,很难真正懂他。
易中天的启蒙野心在《费城风云》一书中表露无遗。这是一本讲美国法律的书,可以说跟他之前的治学毫无关系。易在书中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把美国宪法诞生的过程描述的极其生动、清晰。
至于《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二书,不知是不是受到吴思的影响,是易第一次试图对中国历史进行“诊断”,刨根中国式专制,给出自己的答案。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更是“寻根”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上。
易中天的研究和写作领域看似“窜来窜去”,实则遵循了一条根本道路,就是对美的探究,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这话或许他从来没有明说过,但字里行间,其义自见。
作为美学家,“杂学家”,易中天要写“中国通史”,自然遭遇质疑。很多人怀疑易有没有这种能力,毕竟很多大师级人物都不敢写。上下五千年,史料浩瀚,哪里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读完22卷“易中天中华史”,我的感受是,这不是历史学术著作,更像是某种“史论”和历史故事的混合型文体。易不是依靠史料在写这部书,而是用“史观”在写这部书。这也注定这不是学术性著作,而是具备启蒙意义的通俗历史作品。
启蒙什么呢?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离开校园之后还在阅读历史著作。历史教科书的问题之多不用讨论了,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是他们一辈子所能接受的历史教育。很多人的历史观,不说需要“排毒”吧,起码应该“校正”。但是,除了难读的历史学术著作,还有多少普通人可以流畅阅读的历史书呢?也许有,但不多。
“易中天中华史”的特色是“古今中西一锅炖”,特别是在《国家》、《两汉两罗马》、《禅宗兴起》几卷中,其视角都是世界性的,其坐标是全球性的。很多历史比较也许我们读过,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对比,还是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纵深和幽远。
在其它诸卷中,易中天用他一贯的凝练、流畅,高超的“讲故事”技巧,描绘了“波澜壮阔”的中华史。是的,只能使用“波澜壮阔”这个词了。越到后来,越能感受到他对“中华式专制”的深恶痛绝,以及对某种“中华新文明”的期待。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一个历史写作者都不可能逃离当下思潮的影响,也免不了被时事政治所“形塑”。
所以,“易中天中华史”越到最后肯定越难写。目前写明朝的两卷,让我感觉有点“水”。为什么呢?因为明清两个朝代离我们最近,史料最多,各种影视剧改变的也最多,似乎每个人都是这两个朝代的历史学家。这样一来,史料的选择、史观的表达就会变得非常难,也很容易引起争议。
但最难的,肯定是近代史与当代史的写作,怎么在官方史观的背景下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任务。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九号花匠“,阅读更多干货。)
可能是当代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播者。
在大学课堂里,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很多在专业领域学术成果突出的行业大牛们,往往并不擅长于授课。他们将更多的个人精力投入到研究课题当中,却疏于练习传教授业的方式和技巧。很多学生慕名选课而来,却经常失望而归,穿不破那层学术入门的面纱,于是丧失了对这个专业的兴趣。
由简入繁易,由繁化简难。从浅到深探索一个专业领域往往只需要勤勤恳恳的努力。但是达到一定专业成就之后,将自己的学识简明扼要却又不失生动地传授给零基础的初学者,往往需要自己对该领域更深刻的领悟。所以我很佩服那些用笔古拙的书法家,儿童文学的作家,专业领域的科普者,他们拥有着华丽的技巧,却甘愿用最通俗的方式描绘各自领域的奥妙。
而易中天就是他们之中最成功的一员。
还记得小学时候,中午放学回家吃完饭,我都会准时在12点45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百家讲坛。一位深色中山装的老教授,会用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为我讲述三国时期爱恨情长,战乱纷争。在这之前,我看过三国演义,看过世界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但是他教给我,学习历史应该排除文学作品的干扰,从史书里面探寻真相。历史人物不是一个个刻板的名字,而是一位位拥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通过阅读和研究,你也可以了解广袤时间长河里,历史迷雾背后的真相。
于是我开始疯狂的迷恋历史,买了《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等他的著作。受他的影响,我也开始学会通过《三国志》和《吕著三国史话》来了解历史学家眼中的三国。《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这四本书,都是非常优秀的通俗读物,更能展现易中天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我也阅读了《美的历程》这本他经常推荐的书。种种种种,都源于最初百家讲坛他的讲授。那时候的我,最喜欢的游戏是三国群英传和三国志11,睡觉之前,常常抱着一本《全球通史》入眠。
相信你们中的很多人和我一样。
当我们开始变得热爱一个领域,并在这个领域博学笃行,拥有一定成就之后,我们更应该感谢当初那个,顶着象牙塔学术界的压力,用通俗生动的言语,引领我们入门的启蒙者。他们是真正的老师。
感谢易中天先生。
《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带动了一波蜀黑魏吹的风潮。不过我觉得《易中天品三国》最大的危害倒不是洗白曹操抹黑刘备,高晓松也尬吹孙权抹黑刘备。易中天的危害在于开启了一种研究历史的“立场流派”。看过他的《品三国》和《中华史》的人应该了解,易中天分析历史问题,总是先给某个人物划个立场,比如官渡之战,易中天就把这场战斗定性为“法家寒门政权”与“士族门阀政权”的战争。再比如分析蜀国内部矛盾的时候,易中天就扯到益州本土派和荆州派的斗争。
他的这种研究历史的观点,影响了一大堆的公众号和up主。“诸葛家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曹丕背后站着士族政权”等言论,都是受了易中天的形象而产生的。至今也有不少人,面对一个很特别的历史事件,都能联系到派系斗争,士族门阀斗争。一些蜀粉up主也深受这种流派的影响,虽然他们也反驳易中天,但用的也是易中天的那个流派。比如某个出身高的人和一个出身低的人闹矛盾,总会解释成士家大族子弟看不起寒门出身的人。就像美国,如果白人打了黑人,就会被个别媒体解释成种族歧视,其实两个人之间就是单纯地发生了口角,那个白人也没有歧视黑人。反过来,黑人打了白人,就会被无良媒体解释成黑人的反抗。
现在部分人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研究太疯魔了,以至于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往“门阀政治”上推。举例荀彧之死,看到有人说荀彧之死不是为了汉室,是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又说荀彧为了颍川士族的利益,所以反对曹操称魏公。这里不得不要为荀彧说句话,支持曹操称魏公的人中,荀攸是荀家的人,钟繇出身于颍川名门望族。所以荀彧之死是个人立场问题而不是什么集团立场问题。
于是中军师(王凌谢),〔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藩、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劝进曰。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自然科学 最新文章
海南一村民被眼镜王蛇咬死,多名消防员和村
有哪些不起眼的牢底坐穿兽?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可为什么粮食产量不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2024国家科技三大奖颗粒无
假如航母被蓝鲸全速前进撞一下会怎么样?
你见过最狠的SCI评论是什么?
蒙古是个怎样的国家?
为什么屠呦呦再三落选院士?
如何评价未明子的庶政学(MMPP)?
为什么人类进化得如此脆弱?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16 14:57:58  更:2024-01-16 15:31:35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