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时尚穿搭 -> 我国在读博士生超 61 万人,其中中科院大学3.1万、清华2万、浙大1.7万等,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 正文阅读

[时尚穿搭]我国在读博士生超 61 万人,其中中科院大学3.1万、清华2万、浙大1.7万等,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国博士研究生超 61 万人 教育部:我国博士研究生超61万人,成为高校科研生力军 [图片] 举例:清华大学在读博士2万多人,是欧美顶尖大学的4倍-1…
说明未来be like:












突然就想起读博之前看的赌博默示录。现在的学术圈在我脑子里就是一群无意沦为赌徒却实实在在成为赌徒的人们在相互博弈。赌桌上的筹码越堆越高。用巨大成本能够博取的资金却越来越少。
我每每看知乎上在任何学术圈路线上选择的问题,就回想起这部动画。要不要留校?要不要出国?要不要跟着杰青导师?要不要?要不要?你的每一个选择决定了你的未来。切切实实的体会了离散人生状态的荒谬。
想起赌博默示录的一个影评「竞争越到后面就越残酷,退出竞争的代价就越高。在参与竞争之前必须彻底考虑清楚是否有承受这种代价的觉悟,绝不能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抵制不住诱惑而跟风参与竞争。」「你要做的是用现在的行动去换取将来,而不是拿将来作为赌注去赢得将来。」
当我在脑子里构建出读博默示录的蓝图时,突然觉得这座城堡又有趣了起来。毕竟,当年看完赌博默示录我蠢蠢欲动。人生不需要赌桌,人生本来就是赌博。而读博,以后会是最刺激的那一场。当想着应该出国读博后博得海外优青或者等待某篇大文章孵化的时候,就是在与现实博弈,心存侥幸的那一刻就是在赌博。那么编制、头衔、稳定、名利,又能获得什么呢?你可以人生赢家,也可以全盘皆输。你可以在前一年成为人生赢家,也可能仅仅因为晚半年全盘皆输。


说明即将有183万个创新点
相比于我国人口,少了。
但是很多博士缺乏必要的博士指导。
在国内,学位的筛选作用远大于培养。
不是是否需要这么多高学历的博士,而是需要用博士学位来筛选,把有限的资源给更大的卷王吧。
十年前我看到韩国、香港、日本的那种卷,都在国内复现了。
说明未来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稳步上涨
如果大学生的数量大幅超过农民工,农民工就会成为稀缺人才、高收入人群。
我还是那句话:大部分人并不适合读博!
而在这两年,随着肉眼可见的内卷化越来越严重,就业越来越难,不但越来越多本科生选择了毕业不找工作,而是继续读研,而且读完硕士的人里边有考虑进一步读博的也是越来越多。
他们总要这样一种观点,觉得既然硕士研究生也读完了,就索性把博士一块儿读完好了,因为他们觉得硕士和博士都是研究生,接着读无非就是多花点时间罢了,学历能提高了今后就业肯定更有竞争力。其实这样的认知存在巨大的问题。
首先,虽然这两者同叫“某某研究生”,但在研究难度或者说毕业难度上,博士远大于硕士。硕士研究生虽然表面看着分为专硕学硕,但我告诉你,实际上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其实都不是学术和科研为导向的,而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因为不论你学的是什么,今后这批硕士研究生里绝大部分都不会具备足够的从事真正的科研和开发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要毕业,基本上就是再某些前人的论文基础上,找出一些思考,做出一些分析,得出一些批判就完事儿了,而反观博士研究生呢,它是要我们研究出我们人类社会、历史上某个学科旗下的某个分支上,前人从未攻破的某个小点,也就是好比这么一个圆圈代表了我们人类目前各学科理论能触及的边界,博士研究生理论上要从这个圈上的任何一个点找到突破口,向外再拱出一点出去,在人类科学和文明的进步上做出贡献、创造价值,这对我们是否对学术有强烈且持续的热情,以及自身是否具备对学科和科研的天赋是有极高的门槛要求的。由此可见,博士的难度远高于硕士。
其次,我们再从数据来看,所谓的读博很难,会造成哪些后果。综合多国数据,我们发现有接近50%的博士在读者表示开始读博后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读博。每年其实都有很多学生来找我们咨询,抱怨到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总是泼ta冷水,劝退他,甚至连pua他的兴趣都没有,最直接的还会直言不讳地说,你完全没有学术造诣;另外,还有近60%的博士在读生最终是延期毕业的,在真正能毕业的人里边又有30%表示自己能毕业都是非常勉强的。在许多西方国家的数据统计中我们还经常看到,博士在读者中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学生超过30%,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而不是我们平时很多人自认为的自己有抑郁症,大部分自认为的其实都只是抑郁症倾向,严重程度并不构成是疾病。
其三,很多人觉得只要咬牙把博士读完,今后找工作总会更顺利吧?
一方面,我刚才已经说了,博士可不是你咬咬牙就能行的,没有天赋的情况下再做努力都很可能是徒劳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老板频繁劝退自己在带的学生了,也不会有这么多学生读不完甚至还患上精神疾病了。
另一方面,我看过许多针对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报告,其中基本都显示说,至少3成的情况下,拿到了博士学位并没有让他们在求职或职业发展上获得明显的、符合预期的突破。在职场上,真正对博士背景有较高需求的一般只集中在特定的一些学科领域,而且还得看你是哪个学校哪个系哪个博导带出来的,你的整体水平怎么样。
此外,如果一个岗位本科和硕士完全都能干,而你是博士,也想去干,对规范的企业来说,他们要想用你,就不得不付出比硕士求职者更高的薪水才行,如果你是老板,你怎么选?即便你不差钱,你也更容易怀疑这个博士进来工作后的稳定性,因为他往往因为多读了四五年博士,体力精力不如本科和硕士的求职者了,接近30的年级意味着已经组建家庭并有了更多的家庭事务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因为对自己的教育背景多投入了这么五年生,对工作的各方面预期上也会更高,如果你是老板,这样的人你敢用吗?
综上,我们看到如果勉强读博,可能带来的后果不仅可能是半途退学,然后很可能失去了应届生身份和参加校园招聘的机会,而且可能是巨大的、非常难弥补的精神伤害,甚至可能对之后整个人生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显然,不理性地选择读博,将给我们带来的机会成本的损失是巨大的。
最后,再啰嗦两句。我一直在许多场合向大学生们强调一件事,体制内教育下,你们12年级及以下是以标准化考试为目标,学习是学生的本分,天天对着书本,天天呆在实验室里都没问题,但到了大学阶段,不管你是要继续读硕士还是读博士,对99.999%的人来说,读书最终的下一个里程碑式目标他不是考试更不是成绩,而是你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某个工作岗位,把自己所学的,不论是硬技能还是软实力,应用到能对社会对人民创作价值的事情上去。
要找到这样的方向,必须做大量功课,对所谓的社会需求以及组织的用人需求进行匹配,在明确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的基础上,再做学业发展规划才是合理的思路。千万千万,千千万万,不要再想当然地觉得,只要学历够高、读书成绩够好,找工作的事情自然会水到渠成了。
如果国家无法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那么博士就业向下兼容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了。
博士城管




博士街道办事处


博士送外卖


博士送快递


本科,硕士,博士哐哐扩招,61万在读博士。国家,学校花钱培养出来,却没有匹配的岗位,说明我国教育进入改革深水区。
我是
@clausius
,一个热爱生活的化工博士,请大家多多关注,点赞+收藏,谢谢大家。
本来不想回答,看到这个回答再次被抖机灵的高赞占领,就来说两句吧
2019年,美国共有大约70万名博士生就读于高校
2021年,美国各高校共授予52,250个博士学位。
2021年,我国毕业研究生77.28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7.20万人,毕业硕士生70.07万人。
中国人口是美国的5倍,所以这180多万,多吗,真心不多。
所以,也没必要抖机灵,看到数字无脑喷。
笔者所在的大学很多教授虽然是博导根本没有博士招生名额,国内硕博培养的质量也是肉眼可见的提升,国家的未来在于科技,科技的未来依赖于强大的基础研究。
而基础研究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失败基础上的,这些博士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去试错,他们为了毕业的无数个不眠之夜不应该被拿来玩笑和诋毁。
我们的科研和多年前的中国经济一样,正在从又快又好,转变为追求又好又快,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科研环境,质量和时间都至关重要,而中国基础科研的未来就是这些在读的孩子们。
淋过雨的老师们,记得给孩子们撑把伞
关于评论区的一些回复
我希望评论区里的各位同志明确一下,学生读博的需求和国家需要多少博士这是两个概念,不管是我们国家还是其他任何国家,都只能努力的去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大部分学生读博的需求是工作,说白了是现实压力,一小部分是出于对专业的极度热爱。中国想要保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第一方阵中不掉队,必须有庞大数量的高学历人才做支撑,所以国家的需求是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而在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兼顾我们体系下年轻人就业等等诸多的社会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博弈,是一个平衡。
关于评论区说美国博士国际生比例如何如何多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没做过功课最好不要随便喷。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他想支撑他本身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移民支撑,根据《美国博士学位调查》,2021年,临时签证持有者在获取博士学位后留高达80%,其中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工程学和生物与生物医学领域的这个数据分别高达87.2%、85.2%和84.7%[1],博士数量的需求背后是国家的战略利益的需求,所以讨论国不国际没啥意义。
关于博士毕业的工作问题,在你专业领域你博士毕业能找到一个好工作的几率从群体学来看肯定高一点吧。但是其实我懂很多讨论这个问题的想法的人,大部分其实是在跨专业比较,或者拿学术圈和工业圈在比较。
鄙人在美国待过几年,很多人博士学位的人赚的还没有当地一天大学没读过的护士赚的多,我在美国做博士后的时候,工资大概也只有我们医院护士的一半左右,一个刚工作独立的PI和同样年龄的护士比,那工资月一定比得上。当代社会,行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入,美国很多工业大厂的即使没有博士学位,20几岁赚的一般就比很多很多30几岁的学术圈人士多多了。所以没必要跨行业去比较,拿工业圈跟学术圈去比较,不看好自己的行业早点quit。
当然没有人规定你博士毕业必须去高校,去搞研究,去再次千军万马独木桥,你可以去产业界。我承认我们的产业界和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各位的想象,我认识的很多去产业界的朋友收入整体都比学术界高,而且有的创业公司都快要上市,后期回报超出他们的想象。
说的有点琐碎, 总之,国家战略,个人需求,艰难的寻找平衡吧!
[1]SED: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 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 (SED) 2021 | NSF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从总体角度来看,肯定还会继续扩招的。
你就看这个博士预备役的研究生数量,增长幅度是这样的。


就算按照同样的比例来算,今后的几年博士招生人数的绝对值还会涨。
不然你让这些研究生干什么?虽然大家都知道自己想读博来缓解就业并不一定就肯定行,但是起码不能让人断了这个念想。
虽然大家讨论的点是博士数量是不是太多了,虽然并没有讨论意义,因为自己决定不了。
但是就整体国家而言,博士数量并不算多。
在美国甚至100个人里面就有2个人有博士学位,要是按照一部分人的固有思维,那这些博士都得去当大学老师,但问题是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大学,就算有这么多大学,也很难养活这么多的人。
其实只要破除了一个固有思维:
学历高就理应有好工作做拿高薪
那其实博士学历多或者少其实并不会影响什么。
其实我建议,如果你要读博士研究生,就想明白你要的是顶级的文凭然后做更多的事情,还是只想要个文凭过简历关。
前者的红利还可以吃几年,因为顶级文凭的就业市场是全世界,后者变得越来越卷了。
本质上就是因为学历通胀,你大概率听说过通货膨胀,说白了就是钱不值钱了,以前100块可以买到的东西现在200都不一定拿得下。
在这个前提下你应该可以理解另一个名词「学历通胀」,其实就是学历也跟货币一样,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影响。
跟货币超发一样,「学历通胀」也是由学历超发引起的。
你去看看10几年前每年录取的本科生有多少,再看看现在每年录取的本科生有多少。
同时你再看看现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做的工作,以前是不是没有本科生就玩不转了?
学术通胀使得求职者愈发信奉由他人认可颁发的学历或资质证明
如果你信奉这套理论过于深刻,要知道学历是什么东西,是别人给颁发的,这个系统下面,一般人只能参与这个游戏,但是游戏规则根本跟你没关系。
假如说极端情况下,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集体打算不承认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了,而是要根据脑部发达程度来给人定级,那你的学历,文凭这玩意就是一纸空文。
凡是需要第三方来给你赋予意义的,都是不稳定的。
忘了是在哪个回答下面看到的这个图了,借用一下……


你以为读博了就能够位列仙班,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拿了学位不肯进企业,不肯当蓝领,也很少当高中老师,非得要去研究所和高校,还嚷嚷着工作不好找,博士多如dog
深造和扩招不过是用来社会维稳的工具,你竟然还尝试进行阶级流动甚至阶级跃迁,还想着改变命运,好大的胆子
话说回来,基于社会和产业的架构和国情,中国的博士培养体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中国目前读一个博士似乎大多数都选择了去高校or研究所,而在印度,政府也表现出了支持的迹象,推出了“印度制造”计划,博士生可以将其技术转化为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创业项目,允许博士生创业,而不是论文。许多私营跨国公司还资助其员工攻读博士学位(只有在公司工作一定时间后)。政府还设立了PMRF(总理研究基金)来鼓励年轻人攻读博士学位。
我记得知乎有个话题,是博士收到了应有的尊敬了嘛?
博士得到足够的尊重了吗?2511 关注 · 1166 回答问题
想必随着扩招脚步的加速,博士红利在未来肯定加快到来,街上一板砖下去全是博士,有什么尊重,到时候给你实验室修空调的师傅来了,你问他:“师傅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这里有一篇文章,说了全球各国的博士情况,
其中中国的情况我大致翻译一下:
中国的博士学位持有者数量正在飞速增长,2009年,大约有5万人获得了各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根据一些统计,中国现在已经超过了所有其他国家。主要问题是许多毕业生素质低。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周永迪指出了四个影响因素。博士生培养期限三年太短,博士生导师素质不高,制度缺乏质量控制,没有明确的贫困生淘汰机制。
即便如此,大多数中国博士持有者仍然可以在国内找到工作: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和能力建设已将他们吸纳到劳动力队伍中。北京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表示:“相对而言,与美国相比,在中国学术界找到职位要容易得多。”工业界也是如此。但博士毕业生如果想进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界,可能会遇到问题。要在顶尖大学或研究机构获得令人垂涎的职位,需要在另一个国家接受培训,例如博士后职位。许多研究人员没有返回中国,耗尽了这个国家的精华。
中国招募更多海外学者的努力应该有助于解决质量问题。石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引入论文委员会和轮换,这将使学生减少对等级制度中单一导师的依赖。“中国各地的各种研究生项目正在实施重大举措,”他说。“中国正在不断经历变革。”
波兰的扩张跟中国差不多:
欧洲保守派的博士人数增长可能正在减弱,但波兰等一些前东欧国家的博士人数却出现了大幅增长。1990-91 年,波兰机构招收了 2,695 名博士生。2008-09年,随着波兰政府在共产主义垮台后试图扩大高等教育体系,出台了奖励招收博士生的机构的政策,这一数字上升到了32,000多人。
尽管增长,但也存在问题。华沙理工大学研究员、代表波兰大学的协会波兰校长会议秘书长安杰伊·克拉希涅夫斯基 (Andrzej Kra?niewski) 表示,博士研究经费缺乏导致辍学率很高。他说,在工程领域,超过一半的学生无法完成博士学位。该国的经济增长未能跟上博士人数的增长,因此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最终可能会从事低于其专业水平的工作。克拉希涅夫斯基表示,波兰需要收集数据,表明该国各地机构的博士质量始终如一,并且与欧洲其他国家相当。
新加坡的情况如下:
新加坡的情况要乐观得多。过去几年,这里的大学系统和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得到了重大投资和扩张,包括建立了两所新的公立大学。这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学生。过去五年,新加坡博士课程的入学人数增长了 60%,达到所有学科的 789 人,并且该国还积极招收来自中国、印度、伊朗、土耳其、东欧和更远地区的外国研究生。
每个人都倾向于非常悲观地看待博士劳动力市场的未来。,
由于新加坡的大学体系迄今为止还不发达,大多数博士持有者都去学术界之外工作,但大学的持续扩张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彼得·吴 (Peter Ng) 表示:“并非所有人最终都能靠接受过的培训谋生。” “有些人的工作截然不同——从教师到银行家。但他们都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Ng 表示,攻读博士学位可以带来丰厚的收入,一名毕业生每月至少可赚取 4,000 新元(3,174 美元),而拥有良好本科学位的学生每月可赚取 3,000 新元。
美国:供给与需求
对于亚特兰大佐治亚州立大学研究博士趋势的经济学家保拉·斯蒂芬(Paula Stephan)来说,美国政界人士继续谈论博士短缺是“可耻的”。美国在授予科学博士学位方面仅次于中国——2009年大约产生了19,733名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博士学位——而且产量还在不断增加。但斯蒂芬表示,没有人应该赞扬这一趋势,“除非国会希望投入资金为这些人创造就业机会,而不仅仅是创造供应”。
获得科学领域终身学术职位的科学博士的比例一直在稳步下降,而工业界尚未完全吸收这一缺口。这个问题在生命科学领域最为严重,其中博士生增长速度最快,但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近年来却大幅缩减规模。1973 年,55% 的美国生物科学博士在完成博士学位后六年内获得了终身教职,只有 2% 的人担任博士后或其他非终身教职。到 2006 年,只有 15% 的人在毕业六年后获得终身职位,18% 的人没有获得终身职位(请参阅“我们该如何处理所有博士学位?”)。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博士正在从事不需要博士学位的工作。“这是一种资源浪费,”斯蒂芬说。“我们花了很多钱培训这些学生,然后他们出去寻找与他们不匹配的工作。”
新泽西州新不伦瑞克市罗格斯大学公共政策教授哈尔·萨尔兹曼表示,就业市场不佳阻碍了一些潜在学生攻读科学博士学位。尽管如此,在外国学生涌入的推动下,美国博士学位的产生仍在快速增长。在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战略管理的亨利·索尔曼 (Henry Sauermann) 表示,2010 年对 30,000 名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和博士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学术研究仍然是首要职业选择。许多博士课程专门针对这一目标培训学生。2007 年毕业的所有科学与工程博士获得者中有一半花了七年多的时间攻读学位,超过三分之一的候选人根本没有完成学业。
埃及为生存奋斗:
埃及是中东地区的博士研究强国。2009年,该国大约有35,000名学生就读博士课程,而1998年这一数字为17,663人。但资金却跟不上需求。其中大部分来自大学预算,而大学预算已经因本科课程和博士生以外的研究生入学人数众多而紧张。大学已开始寻求国际资助以及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但这种资金来源仍然非常有限。
不过读这个工科博士唯一的优点就是,即使是博士生的时候,跟老板的客户打交道,以前人家叫我“卷工”,现在叫成“卷博”,心虚得很。。。
经典段子:
从我们医院楼上丢块板砖到楼下,砸死的都是博士。
说明我们中科院继续保持人数领先。。。蛋疼
自从有了申请考核之后,博士学位彻底沦为了学阀们私相授受,利益输送的玩物儿了。
没啥意思。


这两年给我的感觉就是,博士在一些圈子里,基本上成了家常便饭。
以前只有在科研院所等单位里,才会发现,里面的大部分人都是博士,现在去很多企业,去很多跟研究不沾边的地方,也能随便就碰到好几个博士。
当年很多人聊到为什么要读博士的时候,那些工科领域的技术人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读了博,最起码以后别人就叫自己X博了,而不是轻飘飘的X工。
那种说话的气势,就好像一个些人千里迢迢跑到广东来打工,就为了被叫靓仔,而不是叼毛一样。


而现在,我在很多跟研究跟技术不相关的领域,再见到很多博士,已经多到没有人愿意以X博来称呼了,因为很容易叫重,尤其是一些大姓,你喊一句X博,得有七八个人回应你。
更为尴尬的是,有些人的名字里就带博字,我一直戏称这些人,名字自带博士学位。
当拥有一个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后,就必然会蔓延到各种压根儿不需要这个学历的领域。
六七年前,看到某个政策的时候,我还觉得挺好,国家为了满足大家刷学历的需求,放宽了硕士的条件,可以无限扩招硕士,让想刷研究生学历的人都刷一个,但是同时收紧了博士的标准,以后会和国外一样,水一个硕士很容易,但读博会越来越难。
但目前看着这种势头,我觉得博士在未来十年把过去二十年硕士走过的路再复制一遍,也不是不可能。
我隐约记得,十多年前,非诚勿扰这个相亲节目刚出圈时,有个女嘉宾,也就是个现在看来学校和专业双水的硕士,但是当年就会被认为是高学历人士。
但是很快,用不了六七年,硕士就迅速贬值,贬值主要来自于人们的认知中,当越来越多的人随便找个小破公司,上个破班儿,都能在身边发现一堆硕士毕业生时,就会觉得硕士也就那样了。
而博士,正在重复这个过程。
博士生在任何国家都应该是精尖小众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使命应该是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按照这一标准,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读博。
以我的母校清华为例,近几年,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研究型大学世界排名,大幅度增加了博士生名额,同时降低了博士毕业标准,只要求毕业论文,不再要求期刊发表(当然实际执行中很多老师还是比较严格的,一篇期刊不发想水学位也不容易),更是提出了所谓“应博尽博”的口号,片面搞大跃进式的博士培养方式,只能不断导致博士生更加内卷,博士学历不断贬值。
查询清华官网可以看到,从1978-2022的40多年间,清华共毕业博士2.76万人,平均每年不足700人。然而近几年每年博士毕业都超过了3000人,扩了四五倍,要知道清华的本科生每年毕业也就只有3000多人。这样下去,博士生数量肯定上来了,质量呢?


徐州孙可望,祖上曾经在布政司衙门做官,十分清廉,所得俸禄全都买书,堆了满满三间屋子。传到了孙可望这一辈,愈发刻苦,只知道读书做学问的道理,不知道其他事。
二十余年,无日不勤学,无夜不苦读,终于考上了博士。
一日,教谕接到上级命令,说现今的博士太多了。尤其是京城的医院,患者发神经拍一块板砖,都能砸死好几个博士,让教谕们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教谕前半生只会做题,不会做官。后半生只会做官,不会做事。思来想去,都没有好办法。
有人出主意道:“我听说,孙可望有超世之才,非常擅常解决难题,曾有绰号‘标准答案’,对于任何有关数字的题目都很敏感,不如问一问他吧,看他能给出什么好主意。”
教谕深以为然,第二天清早叫住孙可望,请教道:“如今博士太多,在读者超过60万,其中中科院大学3万有余,清华2万有余,浙大较少,也有1.7万,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孙可望推了推眼镜:“首先明确一下您的困惑,才能谈得上‘解决问题’。”
教谕说:“博士的数量太多啦。”
孙可望从容答道:“请允许我纠正一下您的说法,在我国,博士的数量并没有很多,平均浓度其实也不高,为100万÷14亿,约等于万分之七。只是,由于我国人口密度分布不均,这些博士大都待在都会,使得大城市的博士浓度提高到了百分之一,也就是万分之一百。而广大农村地区,博士的浓度却无限接近于零!”
教谕道:“所以你的结论是……”
“我想您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蹲厕所,屎橛子拉到一半的时候,就产生一个困惑:如果人人都读书上大学,那么谁来挖粪?后来想明白了,当然是大学生挖粪!不同的是,辍学生挖的,是没有编制的粪,大学生挖的,是有编制的粪。老百姓拉出一坨屎,由有编制的大学生挖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幸福感。同理,博士也可以去挖粪、铺砖、贴瓷砖,他们做活更好,更细,在每块瓷砖上签署博士生的名字,便于寻找责任人,结账也不用按照农民工算,需要按照博士算,拖欠一下并没有什么不妥。只要体力劳动工钱不错,接下来,只要降低博士的待遇,让他们生无可恋,便可以让几十万博士自愿去挖粪了。”
教谕激动地跳了起来:“创新!这是你的创新!可望!后生可望啊!”
孙可望不屑道:“我只是论述了前人的研究,一点也没有创新。”
教谕道:“不,就算是一坨屎的故事,也可以发现创新点。这个结论就由你来写!”
于是孙可望执笔,写出了稀释博士的意见,将“降薪”“排除”“挤压”“免费使用”换了新名词,完成了教谕托付的使命。
一日,孙可望正在路灯下读书,忽地大风骤起,把他刮到了路灯上面。想要下去,太高,又不敢乱动,唯恐被摔死。手机还落在了宿舍,路上也没人,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书本对他说:“你可以念扉页上你祖宗写的咒语,我自有办法解救你。”
孙可望本不信邪,奈何苦等也不是办法。于是把咒语念了一遍,检验这件事的真假。孰料不久后,果然从远处流过来好多水,很清澈的水。又过了一会儿,水位渐渐升高,竟将草坪和路面全部淹没,又过了一会儿,连远处的建筑也都淹了。直淹到孙可望的腰部,孙可望狗刨着游向两百米外的四楼。
正是工作站创新大厦。
进了楼,居然发现楼道里也全是水,像湍急的溪流,进到屋里,许多博士正在拿着牙签扎自己的脑袋。被扎了脑袋的人,都从洞洞里流出好多水。孙可望大惊,又去其他房间看,每个房间都有博士扎脑袋。正是“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正是这些水,解救了孙可望。
孙可望暗忖:“如何就用脑子里的水救了我?虽然是我念咒催化了大家,我也不要失了礼数!”从四楼往上,对每个屋里的博士都说了一声“谢谢”。
博士们也很有礼貌,都客气地说:“不用谢!”
从那以后,孙可望就成了学校里的讲师,后来晋升副教授,教授,杰青,当了学政,娶妻生子。
有四子:
光溥、光泽、光溢、光深
都是因为怀念大家互帮互助的日子啊!
现在已经出现弊端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已经在不断显现。现在很多高校的博士生根本达不到国外对于一个博士水准的定义。博士是一个研究意义上的学位,博士教育的意义和其他基础教育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其他基础教育是为了学生有相应的技术、知识而能服务于相应的岗位,是一种理论基础和应用的提升过程。这种过程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出每个行业中的相关人才。
而博士教育的目的却不是这样的!博士的需求量不可能这么巨大也不应该这么巨大!
首先博士主要的工作只有一个,就是科研!科研是一个投入远远大于产出的工种,一个社会再富有也不可能把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都放到科研上。真的这么做了,后续工业化和推广也跟不上科研的节奏。所以科研的岗位是不可能无限扩增的。博士的不断扩招是一种过度教育,只会去挤占原本有限的就业资源。在国外,技术较强的工作一般硕士学历就可以做了。对于这些工作,几乎没有学生会去白白浪费4-5年进修一个博士仅仅是为了应聘!有这么长的时间,他们完全可以去累积实际工作经验,4-5年后的工作能力和工资都不会输给一个刚毕业的博士。其次,在强竞争环境下,博士的能力评估就出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原本博士的质量由大学和导师把控。但是现下这么多博士,招聘单位光靠这点信息作为依据显然不够。但是科研能力又不像高中生看个分数或者考个试就能知道。结果就出现了大量靠叠工作量、互相加作者而诞生出来的简历堪比院士的博士毕业生。博士总共就4-5年,这些人可以发出几十篇一作、影响因子累计能上百的论文来。给大家做个对比,英国一个知名教授一年也就3-6篇论文,而且大部分只是通讯作者,不太可能全部以一作的身份去发论文。因为显然一作是要做最多的实验的那个人。大家自己想想,一个普普通通的博士生是凭什么以一己之力超越大部分的国外知名教授?他一个博士生要怎样一年发的论文才能相当于2-3个知名教授一年发论文的量?这些博士生发的东西有没有经过科学、缜密、严谨地设计和实践?或者换一个问题,这些博士生有没有能力去严谨地把这些课题从理论到实践处理好?国外的各种”论文打假人“和各路媒体近年来对国内的”论文工厂“头疼不已。国内在82本全球顶尖杂志的论文产量在2015年仅略多于每年10000篇,而2022年已经到达一年23000篇左右。很多论文里面充斥着劣质或者虚假的数据。外国媒体曾对国内某些知名大学的教授进行采访,这些教授(匿名)告诉记者他们有大量的KPI要完成。这些”论文工厂“里面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因为堪比院士的简历极度受到各个科研院所和公司的喜爱。他们去了之后也会的也只是之前在论文工厂里面学到的东西。这些人的理论基础、逻辑能力很明显达不到一个博士的要求,但是不要紧,这些人会堆数据。正常的工作时长能拿到的数据不够,那就”自愿“加班。如果当上小领导、小中层就让手下也一起”自愿“加班。996不够就007,反正只要足够卷,总能把正常人比下去。自己稳坐高台。
总结:我国博士研究生超 61 万人,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说明高水平人才教育被简单的扩大化、劣质化、廉价化。真正有水平的博士逐渐被工厂打螺丝的体制驱逐。博士不再代表高质量、高水准的专家群体。而”专家“这个词也逐渐演变成了”砖家“。
也许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和国际竞争中的紧要作用,但是简单机械地通过扩招,给科研下KPI这些方式就想提高国内科研的水准和能力却是犹如饮鸩止渴。要知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原本匹匹都是千里马的博士群体现在却成了一个鱼龙混杂,能力难辨的群体,以至于鸠占鹊巢。那这时科研的实力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却又难说了。
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后果还是在逐渐显现了,这种情况下只会劣币驱逐良币~
但凡身边有博士同学,其实也知道,国内现在的在校博士生,不能说百分之90,起码有一半都是纯粹没有更好的路径,只能选择读博继续苟或者本硕都不行,想要通过读博来改变学历层次,真正对感兴趣想做科研学术的估计十个人里能有一个都不错了,就这唯一一个人很可能还会受当今国内学术圈氛围影响半路放弃,只想毕业拿学历……
不管硕士也好,博士也罢,我们真的不需要这么多~其实想想也清楚,当年大学扩招,除了提升素质,还有个很大的原因,本就是想把更多学生赶进学校,求稳,就业拖延。
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的数量(包括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可能从事研究工作的本科生),应与相应科学问题所需的资源相匹配,而绝非与一个国家的人口相匹配。
通识教育与科学问题攻关是两码事。
你不能说我们人口是美国的 4.3 倍,也要求我们的博士生数量也是美国的 4.3 倍。同一个科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堆人数可以缩短探索试错的时间,但不能缩短研究路径(弯道超车),这个人数数量不能过多,毕竟这属于上层建筑,应时刻考虑经济基础的适配性,否则负面影响很大。
或者说,在某些领域,已经不是堆人数的时代了,有些领域需要设立严格的准入制度。而现在博士在读人数激增的现状,大家心里都明白,不过是一场学术论文和科研经费的狂欢,位上者取科研民工之劳力,后来者图博士头衔之虚荣。潮水终将退下,这些论文和项目的作用,无论你如何解释和论证,历史终会留下真实的评价。
ps:我知道真干事儿的大佬和课题组不在少数,在这个研究人员基数面前,我认为不超过 20%。上述论述均没有调查验证过,随便各位辩驳,洗耳恭听。
说明了很多问题。
首先,也是其他人率先发现并且提到的,国内的硕博根本达不到国外硕博的标准。
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有主要目的和次要目的,而很多人下意识认为:教育吗,肯定主要还是培养人才。
错啦。
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把战线拉长,这样在一个人口多的国家,能极大缓解各方压力,降低社会风险。
各位想想,幼儿园竟然要读三年,小学从五年变成6年,初高中6年,大学4年,硕3博4暂且不提必要性。
一个大学本科生,要经历19年的教育经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讲其实是很没有必要的,但是从社会大局来说,是必行之道。
不管你(本科)在这19年的教育中收获了什么,但你实实在在的做了几件事:
1?? ,这19年内意味着没有人替你的就业风险买单,因为你无法就业。
2??, 相比于走向社会,学校的你帮助社会缓解了医疗等其他压力。(没有走向社会,也就减少了社会纠纷、仲裁,缓解了行政压力)
3??, 你解决了上一代的就业问题(看看各行各业的教育培训机构)
这三点无非是牺牲了你最美好的青少年,但是每一点带来的社会收益都是无比巨大的。
至于硕博,拔尖的咱不说了,也不说人家最后去哪效力了,就问一嘴:
各位能完整读完自己的硕博论文不笑吗?
博士现在太水了,针对之前毕业的博士很不公平。之前很长时间国家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在5-6万左右,入学不超8-10万,不到五年时间就会翻倍,还发明了工程博士 专业博士的新机制,翻着花样的把硕士那套体系移植到博士,造成博士硕士化,考研高考化,博士后面也不会有好出路的,都是大部分去企业当螺丝丁,博士后都是每隔2-3年数量倍增。
说明以后科研助理的岗位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的学校招博士后了,二流,三流的大学工作岗位越来越少(一流大学的工作岗位本来就少)
根据过去一年我本人找教职的经验,一旦一所大学不缺教职的话,那么他就不再想招直接毕业的博士,他们会倾向于招有项目的,有好文章的博士后或者是其他院校跳槽过去的副教授。一旦岗位满了,入职条件会立马有质的提升
现在比较卷的反而不是一流大学,而是那些二流大学指的是那些中等级偏下的211和一些省级重点大学。因为这些学校要求十分拧巴,他们非升即走的条件很苛刻,他们很多院系的要求甚至达到了很多985院校的层次。现在一些三流大学要求也不是特别高,只要城市可以接受的话,一些三四线的城市还有很多位置,这些学校大多数都是在升大学的路上或者升硕士点,博士点的路上,因此需要招大量的博士。但这个机会窗口也在不断的缩小。因此现在最卷的其实是二流大学
回到这个数据上来,在读博士60万,如果按照3年制来算的话,每一届大概是20万,但其实学制要更长,博士延期率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很多学校都是四年制,因此每一届大概十几万人。这些数据看起来挺多,但这些绝对数据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摆在这里。发达国家普遍的博士率是全体人口的1%~3%之间,而中国这边还只有万分之几的概率。
现在要做的是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招更多的博士进行研发,促进产业升级。因为学界的教职是不可能容纳所有毕业的博士的,甚至绝大多数博士都是留不到学界的。企业才是博士生就业的最大蓄水池。但目前即使是一些头部企业,也不愿意招很多博士。更宁愿躺在舒适区里,躺着挣钱,不愿意搞研发。因为企业搞研发本就是一件高成本,高风险的事情,产业升级也足够缓慢。这时就必须要通过政策去引导。
说明知识不值钱了。
博士进入门槛越低,越代表知识不值钱。
所有行业都是这样。
嗯,有脑子不太清楚的要拿爱因斯坦举例了。
你跟爱因斯坦的距离,就跟狗身上的跳骚和爱因斯坦一样的距离一样。
离的不是太远,就是投胎也见不到的距离。
同样的,你和王公子距离很远,你离他最近的距离,就是你有一天忍不住去酒吧了。
博士在怎么多,那也是离天最近的距离。
读博士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想摸一摸天,另一种想知道什么是天。
大多数博士都是第一种人。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时尚穿搭 最新文章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16 14:57:58  更:2024-01-16 14:59:47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