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自然科学 -> 如何看待「真可爱呆」等人论文(2401.00999)发现可能的近室温迈斯纳效应(疑似室温超导)? -> 正文阅读

[自然科学]如何看待「真可爱呆」等人论文(2401.00999)发现可能的近室温迈斯纳效应(疑似室温超导)?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室温下铜取代铅磷灰石(LK99)中可能的迈斯纳效应 在室温下,用铜取代的铅磷灰石在25 Oe的磁场下观察到抗磁性直流磁化,在零场冷却和场冷却测量之间存…
问题上了热搜,很多没有持续关注的朋友们可能已经忘了真可爱呆是谁
放一张可爱呆一举成名的图 有助于大家回想起来


论文题目:铜取代的铅磷灰石在室温附近可能存在迈斯纳效应(Possible Meissner effect near room temperature in copper-substituted lead apatite)
提交单位:导派大集结,含真可爱呆,洗老师,关山口,火机仙人,青蛙,陈老师等
中国科学院 过程工程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光电子工程中心,北京华南理工大学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系,广州北京2060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中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福州大学 化学学院,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技术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州日本东海大学 工学部应用科学课程,平塚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论文摘要:在室温以下的铜替代铅磷灰石中,我们观察到在25 Oe磁场下的抗磁直流磁化现象,并且在零场冷却和场冷却测量之间出现显著的分叉。当磁场增加到200 Oe时,其性质变为顺磁性。在冷却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玻璃态记忆效应。在250 K以下,检测到了典型的超导体磁滞回线,以及磁场正向和反向扫描之间的不对称性。我们的实验表明,该材料在室温下可能存在迈斯纳效应。
总结:总结来说,通过M-T曲线和磁滞M-H环的双重研究,我们已经调查了CSLA中的抗磁性,这种现象可以观察到高达250K的温度。鉴于在300K以上的零场冷却和场冷却分叉,我们认为仍有很大机会观察到室温下的超导性。我们样品中的信号仍然非常微弱,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进一步合成更多活性成分的可扩展样品。
AI分析总结
抗磁性观察:研究中在室温以下的铜替代铅磷灰石(CSLA)中观察到25 Oe磁场下的抗磁直流磁化现象,并在零场冷却和场冷却测量之间发现显著的分叉。在200 Oe下,该材料表现为顺磁性(第1页??、第3页??)。玻璃记忆效应:在冷却过程中发现了玻璃记忆效应,这是一种磁性行为的指示(第1页??)。超导磁滞回线:在250 K以下检测到典型的超导磁滞回线,并且在磁场的前向和后向扫描之间存在不对称性(第1页??、第3页??)。迈斯纳效应迹象:实验表明,CSLA在室温下可能存在迈斯纳效应,这是与超导性相关的现象(第5页??)。方法论:论文详细描述了CSLA样品的制备和测试方法,包括改进的CSLA样品的制备、使用MPMS-3 SQUID进行的磁测量,以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页??、第3页??)。挑战与未来方向:研究承认样品中信号非常微弱,并强调需要进一步努力合成具有更多活性成分的可扩展样品,以增加观测到室温超导性的机会(第5页??)。结论:研究得出结论,鉴于观察到的磁性质和检测到强信号的挑战,CSLA在观测室温超导性方面具有重大潜力。
该研究为理解CSLA的磁性质及寻求室温超导体做出了贡献,对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Possible Meissner effect near room temperature in copper-substituted lead apatite?arxiv.org/abs/2401.00999


真可爱呆本人解释一下,洗老师牛逼。
因为我对超导还有这些测试其实都不怎么看得懂,我一直在白嫖洗老师。以老师的epr算是做了带路党。
一般来讲为了省钱嘛,我们合成材料先打个XRD,然后看看纯不纯,纯的话去做个ppms。但是一般就是做个MH,然后给200Oe步长,看看有没有效果,没效果拉到,换下一个样品。(这也样品11月20号做的,没效果,差点给我扔了。),多亏,这个样品我做了个MT曲线。
然后,洗老师的epr发了之后,我想说,反正便宜,都拿去做下epr看看,而且旋转个180°简单的不行。然后出现了和牛剑渣样品类似的曲线。然后给洗老师看了一下。让他分析可以下1000Oe 测的MT,洗老师说了一堆我听不懂的,什么涡旋啊,玻璃啊,给这么大场干鸡毛啊巴拉巴拉的。
然后亲自设计了一套方案。


这个方案主要是为了看记忆效应,而且多亏了有squid,才能测25Oe的数据。
然后就测呗。
大概就是。洗老师中间喝多了。




完了完了。主心骨没了。回家睡觉了。


然后就是大过节的被喊起来加班处理数据,然后洗老师操刀写完投稿。
这个故事大概就是,EPR测试,加洗老师独门手艺,从即将去垃圾桶的样品里,找到了迈斯纳。当然,苦力都是我出的。
补充。possible和strange都是我和洗老师商量的结论,借鉴了铜氧化物超导发现时的possible。
Near这个词也是保守的说法。我的想法是从M–T看,300K一点问题没有。洗老师说,250K的Loop已经很差了,300K可能进Vortex 态了。我们保守一点。给了个Near。
引用李石培论文一图


补充一下。LK也测出来过类似的。这个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样品信号弱,可能是误差。质量差,可能是误差。


信不信其实无所谓,大家都做错了呗。
“超导第一定律:远离理论物理学家。”要不怎么说,规律都是用来被打破的呢?
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喝醉过了。上周五呆总在那测,不停地给我发照片直播实时测量结果,每发一张我就忍不住喝一杯,直接给我喝断片了,被学生抬回来的,丢人啊~~
虽然多数结果早在预期之内,但亲眼看见了还是很震撼。凝聚态理论本来没有什么预测性,但我这次好像挺笃定能成的。万一失败了,呆总管我要那八千块损失费咋办?
还好呆总说这次八千块花得值,以前测的都打水漂了。我说,可以问测试老师要嘛,谁叫他们不提醒你该怎么测,嘿嘿。开个玩笑。
==========
这次的实验其实没什么好解读的,高档食材只需要简单料理。所见即所得嘛,当时我们在实验仪器上看到的是什么样,呈现在文章里的图差不多就是那样。
当然有一说一,信号确实比较差,比韩国人的还小一个量级,超导体积分数大约就是千分之五左右。样品量本来就少,还分了一部分去做EPR。所以图上加了平滑线,这是用Origin根据数据点自动产生的,为了更好地显示结果。
当然不加也没关系,核心数据就那个钻石图,这个大家一看就懂了。我们在50Oe以下特意加密了测量的点,确保能排除测量误差的干扰。零场附近的尖锋非常显著,不同温度都测到了一致性的结果,实验误差的可能性很小。
这个钻石曲线是目前已知的第一张,韩国人也没看到过。噪点虽然多,贵在真实。大家放心,有了第一张,后面做出更规整更漂亮的,那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时间也许会比较久,呆总肝不动了,短时间内得休息一阵。图都是我从他走之前发的Word里抠出来的,完成度不高,大家将就着看吧。正式投稿时会改好看一点。
好在我们还有别的线,还有除了迈斯纳以外更值得期待的东西。早就按部就班地安排了。
==========
我特别特别自豪的是,预言的玻璃态被进一步证实。
当时设计测试方案时,专门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在零场冷却过程中,在不同的温度扫MH回线。如果是玻璃态,样品理应记住这个操作,并且在随后的升温过程中反应出来。的确,我们最后一个扫回线的温度点是100K,果然在升温测ZFC时,100K那里非常明显地往上跳了,反映样品记住了降温过程中的操作。
这么惊人的玻璃态记忆效应,足以解释许多现象。比如为什么我们的钻石曲线看起来好像不太对称?为什么测MT的时候25Oe是负的,而扫回线的时候却是正的(初始测量时是负的)?因为样品中强烈地钉扎了磁通涡旋,热涨落没法令其快速弛豫,就会导致这些奇异现象发生。
所以在测试之前,我就反复叮嘱,千万千万不要加磁场找位置,这是他们常用的习惯。一加大磁场,整个样品里面的磁通结构就会乱,会干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这次整个测试都严格按照从小到大依次测量,反映出了非常完整的样品信息,这才拿到了第一张钻石图。
也是得益于之前微波测试所得到的充分信息作为基础,使得我对测试结果充满信心。包括转变温度、临界磁场,都跟微波测试的数据能交叉印证、相互自洽。
样品来自不同单位,不同的合成方法,测试是在不同实验室不同的人操作,测试方法也完全不同,得到的结果却高度统一。
故事线已经开始收束。
==========
可爱呆的样品最大的好处是顺磁信号弱,所以能测到这个钻石曲线。渣男的样品顺磁信号强,会掩盖这个抗磁信号,所以没法去测直流场。但是反过来,可爱呆样品的低场微波信号又很弱,不如渣男的信号那么干净理想。
这就各自体现了两条合成路径之间的差异,相当于分别从两个极端在往超导相的中心位置逼进。他们两位都知道下一步改进合成工艺的技术方案,应该不用我操心。
其它同行如果想复现,建议多与第一梯队这几位炼丹师沟通。渣男说他们几个人应该都清楚现在的关键技术在哪,我说连我都不知道,其他人应该更难知道吧。我不知道是因为不关心,别人不知道,还是建议多沟通。
==========
2023年这下半年真是太魔幻了,现在回想起来,一步一步让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真是惊心动魄、此生无悔。
江湖路远,至今还记得可爱呆发过好几遍“不干了,谁爱干谁干”的声明,没几天又开始重操旧业。你别说,当时我还真信了呢。只有渣男给我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他一烧就是几十炉,比我们猛多了。
果然只有探索真正的未知,才是最大的爽点啊,这玩意儿会上瘾。就像古代那些探险者,前方再危险,还是义无反顾往里冲。
“我找你找了好久,一个互相了解的朋友,生活有人分享的时候,快乐就变得容易许多。”呆总早日归来,还等着你肝实验呢~~
作者:陈老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7763424/answer/334891814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磁化率争论,我不参与,主要是因为,磁性只是我关注的一部分。如果单纯讨论磁性,很显然,其数量级以及形态都不是很好看,但是,就像子宫里面的细胞,只要它再不断的分裂,就有希望。实际上,我更关心的是磁性与结构的关系,它是材料研究的核心内容。
我先强调一下,可爱呆的样品比任何之前研究者完全不同,XRD几乎完美,没有任何杂峰,这就基本上排除了其他相引起的可能性。
其次,从以前几大实验预印本的研究结果看,这个样品也不会有太多的载流子,因为,都是常规手段合成出来的,而且铜替换基本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有一个S加入。
此外,从磁性结果反推看,以及EPR的低场峰,应该有一些载流子了,它很可能接近北大的窄隙半导体,北大给出的能隙是0.2eV。
按照DFT理论计算,总能量的比较,可以得出S的位置。我们十月份的能带计算结果表明,常规方法下,S不可能替换P,只能替换O,最终就给出了S适合替换一维管道中的O。 如果按照这个位置来计算,至少能隙会进一步下降。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能够给出结论——载流子浓度应略高于其他预印本,这是一个材料结构方面的重要信息。
很显然,如果可爱呆的载流子浓度是目前最好,只是略高的话,按照高温超导的规律,超导发生的几率应该更高。更仔细的分析,按照能隙大小推算,很可能高于10的18次方,甚至可能接近铜氧化物超导启动的0.04/每个铜氧面的情况。所以,如果其他研究者没有发现这种现象,而可爱呆看见了超导,而且超导迹象很弱,逻辑上是合理的。反而,如果看到了很大的超导抗磁效应,反而不可信了。
所以,虽然磁性实验结果,大家争论很大,各方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必马上下结论,再看看别人的新结果。
此外,大家也觉得,如此小的上下临界磁场,实在太奇怪。但是,首先,对于铜氧化物体系,不同载流子浓度,也会对应不同的临界温度和其他性质。其次,这是第一次我们研究常压室温超导问题,这类新体系的具体特征我们从来就遇到过,没有可借鉴的。就像今天一个超导前辈跟我说的,前所未见的高临界温度,其他性质也必定会超乎想象的异常。至少,从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分析,现在的结果是比较合理的,而且,也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最后,按照现在的性能来推算,超导的含量非常低,且这里还是纯相,我们如何理解这个巨大的反差!?
关于这点,大家请注意,磷灰石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维空洞,这里相当于一个线性位错类的缺陷,很有可能是载流子聚集的唯一区域,因此,很有可能,超导只发生在这个区域。如果是这样,超导只发生在这里,那么我们就应该刨除了玻璃相部分,也就是25个O其中的24个O,以及很多Pb和P的部分,因为它们都没有超导,所以,剩下的一维管道里,实际只有很少重量,这样考虑的话,超导的比例很少,其实也合理很多了。
总之,我认为,可爱呆的这篇论文是一个里程碑,但是,它不是宣告导派胜利的标志,而是大家一起积极重视这类体系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的起点。
首先我不清楚知乎让不让我就这个问题发言,毕竟上次洗老师的预印版就是我的知乎回答被知乎设置成了不可见。
我在牛剑渣的抖音群里说过,即便我没看到可爱呆的数据,我也能猜到可爱呆会发现什么,因为在我看来,可爱呆这篇文章是洗老师的预印版的延续,就是用squid佐证了EPR技术对超导相的观察。
我记得在国庆前夕,其实可爱呆就给我show过他的钻石图,但可爱呆出于种种原因把互联网首秀铜代铅基磷灰石体系的钻石图机会让给了老刀,钻石图一出,其实可以肯定这里面有超导相,但质疑的点是可爱呆和老刀的钻石图是扣了顺磁背底的。后来洗老师的预印版一出,我就明白这个问题了。以下做个大白话似的的解读。
铜代铅基磷灰石首先会形成自由电子,在EPR上就是高场的自由基信号,在M-H上就是高场的顺磁曲线。自由电子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越过超导能隙,就会形成相干电子对,也就是形成超导相。超导相在M-H上就会出现超导回滞曲线,也就是钻石图,而EPR上就会在低场有个吸收峰(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超导有两种态,一种是迈斯纳态,一种是涡旋玻璃态,前者是1类超导的标志,后者是二类超导的标志)EPR上观测不到迈斯纳态,因为它会屏蔽微波信号,所以EPR上能观察到的只能是涡旋玻璃态。
EPR在表征痕量超导或者临界磁场非常低的超导相的时候就比M-H有优势,因为MH曲线上,超导相的抗磁信号和自由电子的顺磁信号会混在一起,这就是你要得到钻石图需要扣顺磁背地,会被学术诟病。而EPR超导相在低场,自由基在高场,两者的信号不会混在一起。这就是洗老师用EPR技术会优先于可爱呆和老刀鉴别出超导相。
其实看到洗老师的预印版,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这个体系的超导相的临界磁场非常低,如果只在低场做MH,就能得到不需要扣背地的钻石图,但低场信号比较弱,就需要对磁场测量非常灵敏的squid技术。点破了这一点,在我看来,可爱呆或者随后的老刀在自己的样品中发现迈斯纳是必然的。
这里也解释一下我在国庆前很早就敢将存在室温超导相的内心确认概率提到很高,因为我早从牛剑渣样品里看到了自由基信号,所以我看到可爱呆和老刀的钻石图,根本不care专业人士质疑扣背地的问题,因为自由基会产生顺磁信号的,扣背地是可以理解的。
根据洗老师和可爱呆的文章以及随后老刀的文章,在铜代铅基磷灰石体系里存在近室温超导相是可以确定的。EPR技术和squid技术互相印证了。就是这个超导相的临界磁场很弱,只能在低场观察表征。从超导体应用的角度,这么弱的临界磁场,应用会比较难,现在就是希望临界磁场弱是因为超导相尺寸的问题,被临界电流制约了。另外就是到底是什么在铜代铅基磷灰石体系里导致了超导相的产生,尚不确定。
好处是我们已经找到了近室温超导相的验孕棒(引用乔老师的比喻,如果把室温超导看作一个新生命,从孕育高科技,孵化新产业的角度去理解验孕),我们可以通过工艺优化和EPR和squid的低场信号反馈,来探索近室温超导相的真相,进一步看看能不能放大超导相比例。
更新添加一些说明:这篇论文另一个重大意义在于可爱呆是提供了制备方法的,同时在他自己的知乎回答也是完全公开了洗老师的实验测量设计,对于有条件的专业人来说实际动手复现尝试几次并不算难,如果完全不能复现出类似数据,再来说测量误差、测量错误等问题才更有说服力吧。
————————————————————
对于关注较久的导派,其实这篇论文的惊喜感并没有那么强烈。这一篇论文是复现者首次在论文中展示了所谓的钻石曲线,但是测出这样的磁滞回线这个信息相信很多人都提前知道了吧。
当然,数据本身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能大幅增加大家的信心。缺陷依然是样品信号还没有足够强烈,磁性临界值也很低。
我相信在室温超导上其实现在已经走出了零的突破,但远远还谈不上实现了从0到1,也许目前进度是0.3?也希望这篇论文的发布能带动更多有能力的人一起推进这次科技盛事。
希望知乎能够意识到,自己平台的活力到底在哪里。是天天左左右右神神兔兔,还是这样本来天涯海北素不相识的几个搞科研的因为一个课题在知乎上认识了,共同开展工作。不管他们方向对不对,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GOOD JOBS!
一个字总结:导!
一句话总结:实验中发现这个材料可能存在室温环境下迈斯纳效应(超导特征之一),但非常微弱。
其实整个论文并不长,但有很多看点的,下面以相对白话的方式解说一下:
韩国最初提出了LK-99这个材料,但一直没有完整的迈斯纳效应测试报道,他们原来提供的那个半悬浮视频,是一种反磁性现象,现在基本认定为是源于Cu2S。
在各种测量中,直流测量中缺少一个重要的迟滞环路,而这个迟滞环路的测量是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为了做实验,搞了一种不同的样品制备方法,起始步骤是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相对来说掺杂中的杂质会更少。
当前的实验样品比较特殊,所以进行测量时,需要针对性的设计测量参数。由于样品中有效物质很少,临界场非常微弱,强的顺磁性号会掩盖了弱的超导信号特征。还有就是这种样品存在涡旋玻璃相的强记忆效应,所以曾暴露在强磁场下的样品,可能会对磁化历史进行记忆。(注:这里其实间接解释了,其它许多论文中提到的软磁性问题)
这一次采用MPMS-3 SQUID方法对样品进行直流磁化测量,设计了一套参数,利用M-T曲线和迟滞M-H曲线研究样品,在300K温度(室温26.85度)以上观察到ZFC-FC分岔,所以,初步判断,这个样品非常可能存在迈斯纳效应。






比较奇怪的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各种煅烧,样品的XRD中,还是发现了硫化亚铜的身影。
这次论文中公布了和最初那个方法不同的制备流程,提出了真可爱呆制备法,起始步骤是溶液,以下供参考:
The procedure involves a meticulous mixture of phosphate and lead sulfide in an aqueous solution through co-precipitation. Afterward, the mixture is heated under high pressure at 180 ?C for 24 hours, holding the solution with pH of 8. Following hydrothermal treatment, the samples are calcined under argon circumstance at 900 ?C for 8 hours. The temperature is then reduced to 500 ?C, and the calcination continues with a pure oxygen atmosphere for an additional 48 hours. Subsequently, the samples are allowed to cool to room temperature in presence of oxygen.
翻译过来的中文是:
1、将磷酸盐和硫化铅的水溶液(好象没说成份比例)一起,充份混合。
2、然后,将混合物在180°C下加热24小时,同时保持PH为8。
3、在水热处理之后,样品在氩气下900°C的环境中,放置8小时。
4、然后将温度降至500°C,并在纯氧气下继续煅烧48小时。
5、最后,样品在氧气环境下冷却至室温。
这个制备流程,除了第1步没说比例外,其它还都挺精确的。可复现度,应当挺高。
====
翻了翻回答,莫名其妙的嘲讽还是挺多的。
很难理解这是个啥心理。。。
又是被呆院带飞的一天。
这篇文章很有意义,解释了韩国人为什么在25Oe测的ZFC-FC。并且测出了低场的迈斯纳。
从逻辑上来说,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的东西。
普遍认为室温常压超导很难实现,就是因为高临界温度和低压力两个条件二者很难兼得。现在温度和压力都完美了,那么哪里会存在缺陷呢?答案很显然——磁场。
相信呆哥,创造奇迹
————————————————
有人在问我是不是用打火机烧制的,可以移步我主页的一篇随笔文章。刚开始是用打火机玩玩,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也用上了的专业的马弗炉设备。
在此再次提醒广大网友,本材料含有铅之类的危险元素,极其极其极其不建议在家中/没有安全保护的地方烧制,十分危险!!!!!!!!
随便写写.....196 赞同 · 85 评论文章
————————————————
我还是那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反对的人肯定有,但默默坚持的人也有很多。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我们那些不同寻常的数据,就是坚持下去的希望。
有人质疑possible,有人质疑炒股、炒作啊。我只能说太naive了。科学是一步一步来的,面对再怎么奇特、相似的数据,我们也只能谨慎地判断“可能”,而不是武断的下结论“就是”。剩下的东西,还需要其他人去评议、复现,证明,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拍脑袋就能下结论的。
希望我们未雨绸缪,不要因为傲慢让他成为下一个卡在我们脖子上的“皇冠上的明珠”
最后,引用一句台词吧: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圣杯在迫近。
我觉得这次最大的突破有两个,一个是不同的实验组制备出了相似特性的材料,这与最开始大量复现的实验中千奇百怪共性极少的各类材料产生了区别,终于找到了和原初LK99相似的材料,可复现性有多么重要不必多说。
另一个是确定了测量这种物质的方法,这个室温超导的幽灵终于有合适观测的手段和流程了,其实LK使用过这些方法的,但是没有透露技术细节,而且也比较冷门。做过科研都知道,实验体系或者说实验方法往往比实验结果更重要,因为这意味着一种可以持续研究的方向,而不是像孤立的样品一样一旦遇到困难就无法分析和解决。
目前超导相的含量还是太低,之后应该就是想办法提高超导相了,到时候零电阻或全悬浮这样决定性的证据就可能可以观测到了。
整理了洗老师和其他论文作者分散在各个评论区的重要对话。
2024/01/06 01:28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7763289/answer/3348393835
在麦吉麦吉评论区洗老师讨论了铁磁性和钻石曲线


2024/01/05 15:54
momo:室温超导 1月2日~ 信息整理
来自momo新闻,LK的L要开新闻发布会了。是不是看到国内的进展,急了?!


我查了一下,延世大学是韩国的SKY,类似国内清北
韩国三大名校—“SKY”22 赞同 · 0 评论文章


2024/01/05 12:02
vivivivhao回答评论区,洗老师表示很有信心过同行评审


如何看待「真可爱呆」等人论文(2401.00999)发现可能的近室温迈斯纳效应(疑似室温超导)?
2024/01/05 11:57
马解放判断国内应该有多家实验室复现,但秘而不宣。洗老师表示见得多了,是抢首发的套路!


如何看待「真可爱呆」等人论文(2401.00999)发现可能的近室温迈斯纳效应(疑似室温超导)?46 赞同 · 38 评论回答
2024/01/05 10:08
洗老师吐槽
如何看待「真可爱呆」等人论文(2401.00999)发现可能的近室温迈斯纳效应(疑似室温超导)?81 赞同 · 64 评论回答


2024/01/04 21:27
呆总发了制备流程的文章,预印本确实比较简陋


关于Robert教授关于材料表征和合成的一些回复208 赞同 · 111 评论文章
2024/01/04 19:35
北航新论文,否定了硫化亚铜能解释lk99的神奇表现。 洗老师表示得感谢硫化亚铜打掩护。来自momo汇总评论区 momo:室温超导 1月2日~ 信息整理


2024/01/03 23:42
卡特曼老哥说了测试假信号的可能,发现假信号几乎没有钻石图的。洗老师呆总在评论区进行了友好交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7763289/answer/3348800224?utm_psn=1726025111717486592
2024/01/03 21:34
上一篇文章评论区,洗老师爆料,有悬浮样品视频!


2024/01/03 20:53
张子立老师单独发文,评价论文,鉴定为寄
洗老师已经到达战场,进行了激烈交锋,非常刺激。
由于过于专业,我就不评价了,大家自己看吧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5901052?utm_psn=1725982764632100864
2024/01/03 16:34
Roger小马哥怒斥论文,洗老师言辞激烈,放言数据很多,而且只差0电阻了。
小马哥貌似是上次发论文用磁铁模拟的哥们。
如何看待“真可爱呆”论文(2401.00999)发现可能的近室温迈斯纳效应(疑似室温超导)?




乱入蹭个热度。
这次用上了SQUID,前面有答主已经分析了,抗磁性大小同LK99原文还略小些,会让人纠结于误差。
有意思的是一开始在25Oe只测量了ZFC,一般这时候会顺便测一下FC,这是惯常的做法,不知道为什么没给出来?
经过MH测量后又出现了“记忆效应”,这也是之前EPR测量那个论文的主要观点,关于这一点,之前的回答给出一些疑问,一并贴在下面,供讨论。
【室温超导】如何评价华南理工、中南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发表的预印本论文?
1、关于“早筛”,正如前面KxC60这个文章结论所言,zero resistance and a Meissner effect是超导性出现的明确证据,低场微波吸收只是佐证。至于Muller的研究,也是在已发现的铜氧化物中测量,并不存在用微波吸收来早筛的说法。值得一提的是,Muller的第一个文章用的是possible,因为当时只测到了零电阻,他们当时没有仪器确认迈斯纳,所以很小心的用了possible。至于后来出现的铁基超导这类,也没有听说需要这个“早筛”。
2、关于颗粒尺寸。Muller测量的是氧化物陶瓷材料,通常是高温烧结的,颗粒尺寸一般不会是纳米颗粒,所以颗粒尺寸不应该是影响低场微波吸收出现与否的原因。简单检索一下Muller这文章的引文,比如这个论文Physical Review B,就可以发现在YBCO体材料中出现低场吸收是很正常的结果,不会说必须要纳米颗粒。
3、关于理论模型,具体内容也看不懂,随便多说两句。把“记忆效应”归结为超导的涡旋态应该有个前提,就说LK99们有超导相,这一点目前尚存疑?反过来,如果要用‘记忆效应’来证明超导相存在,那么就需要在已知超导体中存在这种“记忆效应”。否则,逻辑上似乎就陷入了用猜测来证明猜测的循环。
还是很好奇,YBCO们有没有“记忆效应”。
太好了,洗老师之前不是提出了一个用微波吸收判断超导的方法吗,这下正好,一个样品先用squid测磁性,再用微波吸收测磁性,如果两者数据一致,包括临界场和转变温度,那么是真信号的概率大大提高,反之就能得到有一个是测错了,是假信号
我个人观点,这个squid测的信号还不够强,换算成超导相的比例太低。这个东西临界场在25Oe,强度在10^-5这个量级。其实squid在这种低场、信号弱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出假信号。很多人不了解这是什么量级,这么说吧,刚买的新衬底,无尘包装的,拿出来去测磁性,就能产生这样强度强的铁磁信号(不是指这里的超导信号),来自表面的微量污染


同样的,咱就说这张图


不看超导,在200K和250K的温度下曲线还有铁磁的特征,饱和磁场为200Oe,在100K下,这个特征完全消失了。样品都是温度越低磁性越强的,这里低温下“铁磁信号”反而消失了。
不过反过来说,我搜了半天,也没有看到长成钻石形的假信号。又说明这种信号不是很容易产生的。
不过我在搜索过程中还有意外发现,其他文章报道了疑似超导的磁信号,这是在石墨体系中,也是比较复杂的相,超导温度大于室温,甚至有350K


在石墨界面发现室温超导信号


信号强度、临界场都是差不多的量级,报道说来源于石墨不同相产生的界面。
这个发现在学术界也是长久以来挺多人关注的,但没有爆火,可能来自于样品制备和测试难,也难以实用化。
我需要一份宝宝带读版,哪位大老提供一下~
文章已经在arxiv上线[1],刚刚学习了一下。
总的来说是在低场(25Oe)下,固定磁场扫温度(M-T)看到了抗磁信号,也看到了零场冷(ZFC)及场冷(FC)的分叉,在固定温度扫磁场(M-H)曲线中看到了“钻石型”回滞现象,与典型超导体的M-H曲线很类似。


样品与最初报道的LK-99有些区别,文章也给出了合成方法,有兴趣的可以去合成看看。


接下来看看磁性测量数据。图1测试了固定磁场扫温的数据(M-T),可以看到在25 Oe的低磁场下,磁化强度在300 K以下呈现出抗磁性。图1(a)中的黑色曲线是初始的零场冷(ZFC)扫温测试数据,红色和蓝色曲线分别是测试过定温扫场M-H数据后的零场冷(ZFC)及场冷(FC)扫温数据。可以看到ZFC和FC在300 K以下出现了分叉现象,与典型超导体的磁化数据类似。100 K左右还有一个拐点,作者认为是玻璃态的记忆效应引起的。
在200 Oe磁场下(图1b),样品体现出了顺磁性。


定温扫场的M-H数据在250 K以下都看到了明显的回滞现象,这个数据与典型超导体的M-H数据非常像。如果是超导,那下临界磁场Hc1和上临界磁场都很低(图2d),Hc1只有几十Oe, Hc2只有几百Oe。


M-H的回滞现象再室温也有(图3a)。


以下是一些个人分析:
确实看到了抗磁信号,不过整体信号都很弱,可能与超导体积分数很小有关。磁化强度的大小在 10−4" role="presentation">10?410^{-4} emu/g左右,如果样品质量是1 mg量级的话,那么磁化强度在 10−7" role="presentation">10?710^{-7} emu的量级,还是非常弱的。这里就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不知道测量中是用的什么样品杆,如果是quartz的话,样品杆本身就会有一个抗磁背底,可能需要排除一下。不过背底应该不会出现M-H的回滞现象,应该比较容易排除。M-H曲线只展示了500 Oe的数据,不知道更高场会怎么样。看图2(a)(b)的数据,在200及250 K,数据整体呈S型,在高场看起来有一个整体的抗磁背底,不知道是样品本征的还是样品杆的背底信号。如果是超导,那么下临界磁场Hc1及上临界磁场Hc2都很小,即使在远低于“临界温度”的低温100 K,Hc2也很小。这一点比较难以理解,按照传统超导理论,超导能隙与超导临界温度Tc成正比,上临界磁场也与超导能隙成正比,那超导临界温度越高,上临界磁场也会越高。例如铁基及铜氧化物超导体的上临界磁场就可以达到50 T或者以上[2]。这一点很难通过超导体积分数小来介绍,最近发现的La3Ni2O7高压超导,Tc约80 K左右,也可能是filament超导[3],超导体积分数很小,但其Hc2还是很高的。或许通过 μSR" role="presentation">μSR\mu SR 来测局域磁性,也可以看看超流密度、穿透深度之类的。文章也提到了,目前看到的信号很弱,后续需要提高样品质量,提高超导体积分数,还是很有机会能实现室温超导的,万分期待啊!如果成功,就要恭喜各位文中的老师了,诺奖指日可待。


参考^Possible Meissner effect near room temperature in copper-substituted lead apatite https://arxiv.org/abs/2401.00999^To use or not to use cool superconductor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at2991^Evidence of filamentary superconductivity in pressurized La3Ni2O7 single crystals https://arxiv.org/abs/2311.12361
做实验并记录数据、公开发表是值得鼓励的。文中的数据看起来不至于像这个问题下的少数回答怀疑的那样全部来自误差或仪器设置问题,可以继续研究、改进。
看起来,铜取代的铅磷灰石的性质还有不少值得探索的空间。不过,我不建议拿它爆炒“室温超导”概念股什么的。
这个问题下有人觉得我国研究人员在铜取代的铅磷灰石方面取得的成果会让南朝鲜相关人士靠事先发表的关于 LK-99 的糟糕文章获得诺贝尔奖,我认为那是想多了。
南朝鲜相关部门至今还没想起来依法处置相关人士的诈骗问题(可以参考黄禹锡是怎么判的)。
低场……高场铁磁。一开始指甲刀(有极微弱磁性)是可以排斥颗粒的,但是拍视频的时候就拍不到了,能拍到的只是去留了。剪刀尖是没有磁性的,为什么却把颗粒吸上了(那时候指甲刀都没法让颗粒产生磁响应了)?
视频(十二月三号的)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中间基本没有间隔,最早的视频和最晚的视频间隔六分钟。当时认为指甲刀是不带磁性的,没往来拒去留上想,后来样品不灵了(磁效应消失)之后就被我扔了。
诺奖指日可待。
还是一步一步来比较踏实,总比韩国步子迈的太大反而遭到各种质疑来的划算。
论文详细翻译版:【《室温下铜取代铅磷灰石可能的迈斯纳效应》-哔哩哔哩】
https://b23.tv/QzGllAX
竟然这么快又有论文了!谢邀。。但是,上一篇论文的回答我已经说过,我只是个搞材料的,超导这块儿,我是真不懂啊(^~^!)
简单看了一下原文,和读上一篇文章时有同样的疑问:文章似乎仍然只是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没有解释现象的来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构效关系”,这次甚至连一个可能的机理都懒得给了。不太了解超导领域的专家是不是认可这种风格,但是放在其他领域,这种完成度的文章去冲击顶刊,大概连被审稿人怼的机会都没有……
实际上,作者们也表达过:提前发表是为了早点“占坑”,他们还有大量的工作没有展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很多回答下的讨论,或者说“争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大家的信息都是不对称的,自然是没法说服对方。我比较赞同某个回答下的一条评论: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通知”,而不是供大家讨论的“论文”。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场外人员,可能还需要再等上一段时间,等到经过“同行评议”的正式论文出来,再做判断也不迟。
说到“同行评议”,看到评论区有人说这是所谓“寄”派的最后的遮羞布,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同行评议”,可能是相信“LK-99”系列材料是“室温超导”的人要迈出的第一步,有可能还是最容易的一步(当然,也是最可有可无的一步,毕竟Dias也迈出过一只脚,只可惜被人拽回来了),因为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材料中“超导相”(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的确认、提纯、放大、工业化……每一步都不会太容易,这些年,我们已经见过太多“promising”的材料倒在了“工业化”的起跑线上…
还是那句话:应当承认,LK-99系列材料是一类有趣的材料,但是它是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有趣”,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毕竟,“室温超导”之所以这么诱人,不是因为它具有超导材料的某些“特征”,而是因为它“超级能导”啊!
进来有视频链接(转载)
!!炸裂消息!! 抖音二群牛剑渣和洗老师自曝有全悬浮颗粒视频,但要等年底前才发,说是要等和零电阻一起发才震撼,这也就是洗老师说的大招,现在只需要静候佳音就行了,毕竟5个月都追过来了,也不差这点时间
@张子立
又来活了,兄弟们加把劲,把热搜拿捏了 !!
——
炼丹师们牛皮!!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自然科学 最新文章
海南一村民被眼镜王蛇咬死,多名消防员和村
有哪些不起眼的牢底坐穿兽?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可为什么粮食产量不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2024国家科技三大奖颗粒无
假如航母被蓝鲸全速前进撞一下会怎么样?
你见过最狠的SCI评论是什么?
蒙古是个怎样的国家?
为什么屠呦呦再三落选院士?
如何评价未明子的庶政学(MMPP)?
为什么人类进化得如此脆弱?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06 21:31:15  更:2024-01-06 23:05:19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