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时尚穿搭 ->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最新发布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措施,对博士毕业影响有多大? -> 正文阅读

[时尚穿搭]如何看待武汉大学最新发布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措施,对博士毕业影响有多大?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中期综合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开题与毕业答辩必须间隔18个月以上外审盲审增加到5位,出现2个“合格”即延期半年。关键 对未进行的培养阶段立即生效 影…
两个字:离谱。四个字:十分离谱。
首先中期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这一项其实就是在搞末位淘汰制,或者有搞末位淘汰制这方面的趋势。在这种规定下,对于博士生的培养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会加重博士生焦虑抑郁的情况。在教育领域引入末位淘汰,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那一套引入到培养学生身上,是一种没有人性的体现。因为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他的培养标准都是固定的。比如博士生就是培养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搞末位淘汰制无疑是破坏了整个培养标准。
另外说一下外审制度,研究生的外审盲审制度是研究生培养当中的一大毒瘤。因为外审盲审有一票否决制。5个人当中只有一人认为文章不合格,有可能就直接导致博士生的延期。我们不能够保证每一个博生导师的人品都是好的,都是客观公正的,如果有学术争端,或者碰到人品不佳的老师,那么就有很大的可能判定为不合格,如果判定不合格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很多评阅老师躲在盲审的后面根本不知道是谁,所以他们也没有必要为他们的判定负责。
开题与毕业答辩必须间隔18个月以上,18个月也就是一年半,对于整个博士期间来说,整个课题的思路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也很大。开题,包括中期考核,大家都知道本质上只是一种形式,这一项规定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无非就是让这一种形式更加形式主义。
不亏是武大,武大和南方某985院校搞的非升即走的青椒养蛊制目前看来有向博士生研究生下探的趋势。武大在压榨博士生,青椒方面可谓遥遥领先,简直离谱。
利益相关:WHU硕 博士已报名拟陪跑
1.最大的影响是这个5个盲审专家,确实是增大了难度。我院本来是普通博士教育部平台送3个专家,单证博士送5个,现在是全体送5个了。如果把优秀看做Accept/minor revision,合格看做major revison/reject re-submission,不合格看做reject的话,有投稿经历的人就知道压力得有多大。
2.开题到答辩一年半这个也争议挺大,但是我认识的我们学院24年毕业的博士好像都在22年8月开的题,应该是来得及的,不知道其他学院的开题时间是否不同。
3.申请审核制这个不选定导师有点模仿港校考博文科的委员会制度。本人今年也陪跑报了WHU的博,系统上是显示的不选定导师。但个人认为实施起来必然非常困难,导师大概率还是会优先考虑自己的硕士直博/申请审核,毕竟是熟悉知根知底。另外,所谓不给承诺不过是增加一批海王老师和一批海王学生。
4.导师积分制很好希望严格落实,另外建议扩大到近三年延毕学生数量,例如近三年累积延毕学生达到X人就停止该导师资格,当数字降到X以下时恢复招生。
新政策总体来看博士毕业难度增大了,这个新政策即时生效也可能让不少人措手不及,除了送教育部盲审比较难动以外其他的政策各个学院应该也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改良方案。
太离谱了,太离谱了,原本以为浙大的盲审制度就已经够离谱的了,没想到武大青出于蓝啊,这真的能有人按时毕业吗?如果我要是导师,我真的会让学生按时毕业吗?不确定性太大了,这样的盲审完全看审稿人的心情和水平,给一个合格就gg了。
最离谱的是第一条:
中期综合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
这个就毫无科学可言。
这种跟限期破案一样,是没道理的。当然真实的情况是达不到90%的人过了中期考核的。
开题与毕业答辩必须间隔18个月以上。
这个就很扯淡。
这是明摆了让博士生延毕。现在的博士别想按照规定的三年时间延毕。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核心的利益问题,据了解武大第四年读博士是白打工。没有补助的。
一些清水衙门的学科,一些老师比较抠门或者说没有经费的学科,学生就想对很惨。
外审盲审增加到5位,出现2个“合格”即延期半年。
这条其实宽松了一点。
以前是3票有一票否决的。
毕业最关键的也是外审,外审过了,基本是99%能顺利毕业。而且大多数学院是先外审再答辩。
在外审被干掉的论文中有一类是碰到仇人的方式。
举个例子,我就见过3个评审,2个给90多分,一个只给20多分。然后没过的。
这博士属于碰到仇人,就是他老板跟评审属于学术观点不同的。
如何看待「真可爱呆」等人论文(2401.00999)发现可能的近室温迈斯纳效应(疑似室温超导)?2397 关注 · 409 回答问题
比如上面的室温超导的东西,写一篇博士论文没问题。
但是这篇如果去盲审,很可能过不了,因为学术观点不同。
即导派与寄派的学术观点不同。
尤其是给到一些只有高中磁学知识的老师去评审的话,就是彻底的沦陷为恶意审稿人。
最新消息,学校专项组制定了意见调查问卷https://www.wjx.cn/vm/rHuzFyi.aspx#
在官网主页点机构设置、职能部门、党政办公室、点信息公开、选择学生or教职工服务、点开就是这个通知。https://info.whu.edu.cn/student/catalog/rz_nonavcontent.jsp?urltype=egovinfo.EgovInfoContent&wbtreeid=1032&indentifier=4321002-XWGZ%2F2024-01-04+25381
给你看看完整的文件。
















《武汉大学进一步加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若干措施》发布后引发同学们广泛关注和讨论。常任代表委员会立即响应,成立了相应专案。校研究生会收到提案后,已将其第一时间反馈给学校相应职能部门。
学校专项调研组针对《若干措施》制定了调查问卷【有关《武汉大学进一步加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若干措施》的意见征集https://www.wjx.cn/vm/rHuzFyi.aspx# 】,以便更好地征集同学们的意见。请各位委员积极转发到培养单位各年级群、班级群。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件指出,外审两个合格或者一个不合格就延期半年,易得
两个合格 = 一个不合格
所以合格越多,相当于不合格就越多。而一共只有五个外审专家意见,如果不合格越多,合格就会越少。
所以合格越多,合格就越少。
而合格越多,毕业就越难,合格越少,毕业就越容易
所以毕业越难,毕业就越容易。
众所周知,获得诺贝尔奖很难,那么如果让博士生都获得诺贝尔奖再毕业(和平奖除外),他们毕业就会更加容易。
诺奖得主来武大读博也得一年半才能走
与时俱进,初衷是为了提升毕业生的质量,但一刀切和“朝令夕改”的做法感觉没太考虑当事学生的感受,而且这改的频率,有点打自己的脸啊,不是吗?
这22年11月的新规,才刚明确了开题和答辩的间隔时间最短12个月[1]。


这也就一年的时间,就直接加了半年(截图于前排同学的贴的原文件),也不知道这23年武大是发生了什么。


最搞笑的是,来了句在读博士尚未完成的学业缓解,严格按照本文件要求落实。你这在玩呢?
一个博士至少几年?你这规定一年时间说改就改?劳动合同也不敢这么签吧,多的不说,光就一刀切这种,契约精神层面就离谱!


其实我感觉这么一搞,对学生,对导师都是加重负担。我们之前研究所的一个老PI,我有次闲聊就问过他。大概意思是,我说怎么感觉你们组的博士都是散养,他说他觉得真正适合干科研的人,都是在散养下依然能做出好成果的学生,不然,只要不是混的离谱的学生,还不如赶紧让毕业,学生也清楚自己不是干科研的料,还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未来的路。
所以,这事看上去,我相信初衷是好的,只不过执行层面有点外行管内行的感觉。
另外不是加了依进度嘛,这就是内部可以操作的依据,反而可能提升“人治”的几率。
参考^https://gs.whu.edu.cn/info/1063/7279.htm
吃过时代红利的人只会觉得后来人不够努力
建议同等对待行政楼的各位职员
比如说,由武汉大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评价研究生院各位领导,草拟评价办法如下:
1.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2.优秀率不超过20%,合格率不超过90%
3.如果某位职员评价结果中20%为“不合格”,其他80%评价为“优秀”,经申请、研究生会审批同意后可进行复评;其他评审结果有20%为不合格的,从未来工资中扣除聘期内的岗位津贴(但每月工资不得低于湖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4.评审结果有40%以上“不合格”,从未来工资中扣除聘期内的岗位津贴(但每月工资不得低于湖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5.评审结果有40%以上“合格”,扣发半年岗位津贴
6.评审结果由60%以上“合格”,扣发半年岗位津贴,经申请、研究生会审批同意后重新评审
研究生院职员在一个聘期内最多可申请2次双盲评审,若未获得优秀或合格,自第二次评审结果公布之日起,终止其与武汉大学的人事关系
一群可怜的学生,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破四唯时期提出来的措施:


2022年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破解职称评审中的“一刀切”、简单化问题,进一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
《通知》强调,以破“四唯”、立“新标”为突破口,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建立体现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创新成效等多维度的职称评审标准。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鼓励科研人员把高质量论文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同时,继续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存在“四唯”做法的及时约谈整改。
破四唯只说了要破哪四唯,并没有说要怎么破四唯,这下好玩了,只能一个学校一个想法。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整出来的规则让青椒和学生们叫苦不迭。
比如说武汉大学这次的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在你心里的想法是提高了学位论文质量,那么老师和学生就可以少发外文期刊,或者说少发学术期刊。
实际情况是学校行政会议上领导纲领促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教育科研会议上促进某某学科冲击ESI学科排行前1%,教师职称评审会议上提出,评职称不仅需要外文期刊Top,还需要一篇国内行业Top打底。更有意思的是,所有理工科老师评职称必须要发思政建设期刊文章。学生呢?最近又弄出了国自科AB类博士项目。
所以你对比一下破四唯之前,看看青年导师和博士们是不是还能活?现在已经剩最后几口气了。
少一条规则,多一条活路,多一条规则。。。上周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个环境工程的博士讲他每天加班完躺在床上,凌晨时分都心悸胸闷,真的很心疼。
部分过于内卷的学科读博确实已经不值得了,如果硕士出来能走公务员选调,或者进入某些国央企,那就走吧,不要去在乎多几万,少几万块钱,能过日子,健健康康的就好,你还年轻,健康的身体最重要,它的价值远远大于一纸文凭,不值得。


一言难尽
4023 次咨询
5.0
大学、考研优秀回答者
1814118 次赞同
去咨询
真想搞事情,就把建校以来毕业的博士论文都查一遍,别一阵一阵的。
只能说武汉大学太豪横了。
在知乎上刷到这个新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措施,仅仅从法学专业来说,我感觉武大法学院明年申请审核的博士肯定会劝退一些人。
从入口来说,
法学是分专业,分流派的,报考武大的法学博士,大概率不是对武汉大学那张学位证情有独钟,而是奔着导师去的。比如秦前红教授,基本上在他的领域,他的博士算顶流了。
现在申请导师后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会劝退一些人,另一方面会让暗箱操作更暗。换句话说,想选到心仪导师,肯定要比之前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出口来说,
中期考核就开始卡人,这事儿我们学校以前也干过,没坚持一年就叫停了,因为天怒人怨。
博士培养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不能要求大家高矮胖瘦整齐划一,很多人进度,出成果快慢节奏都不一样,如果说是最后统一画一个deadline劝退还能理解。中期考核就是考核一个框架,因为一个框架完不成进度中间刷人这事儿完全没有合理性。先把话放这儿吧,中期考核刷人这事儿应该坚持不了太久。
最后看了一下毕业的条件,五个专家盲审,导师积分制,不仅是博士生瑟瑟发抖,博导也不好受。这意味着导师陪着博士生一块儿卷吧,反正现在文科的大环境就是如果没有导师的support,根本就毕不了业。博导招学生大概要好好掂量掂量了,有没有能力保学生毕业,如果他不毕业,就是双杀,等着连坐。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学法律头发少,法学生来说,如果硕士毕业有更好的去向,这个博士能不读,就别读了吧……
求求你们搞点唯Sci和唯影响因子的措施吧,好歹是有国际认可度的成熟系统,比领导一拍脑袋想的东西强多了
中期综合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
可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特务比例不得低于90%相媲美
武大这样甚至不算独创,只是随大流而已。
很多人反对盲审。问题是这种盲审本身就是目前科研界的主流评价方式。现在投什么期刊不需要几个匿名审稿人?对于很多上档次的期刊来说,一个reject也会导致直接拒稿;一个大修也会导致少则三个月,多达半年的时间费在修改上。而目前武大的政策不过是对于目前通行的期刊论文投稿制度的模仿而已。当然也会导致拒稿和延期,但是,既然是读博搞科研了,要拿博士学位了,本来就是在和审稿人的battle中走到最后的;对于你自己的博士论文来说,和期刊论文同样要求,有什么值得抱怨呢?我看有人抱怨审稿人不靠谱,打分悬殊——这难道不是我们论文投稿常见的态势吗?起码还能有个大修,已经不算最差了。我觉得踏踏实实发过几篇非灌水SCI的学生,搞定这一套评审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另外,从建设性的角度来说,对于博士论文本来就不可能提交了就给必过;那么除了盲审,你能提出什么更好的制度?难道要回到充满人情世故,大家都装样子的年代吗?当然,一些学科没有与国际接轨,还是处于装样子的时代。那这些学科的博士,真的不读也罢。
值得注意的是新要求同样对于博导提出了要求,而不仅仅是对于博士生——这比起其他学校来说甚至是一种进步。
我觉得下一步可能会放开博士生的招生限制,只是其中一部分没有过考核的,可以转硕士退出。对应的会压缩硕士生的招生。
目前的各种政策,其实都是为了放开博士招生限额铺垫的。这方面呼声很大。毕竟在国外就是只要有funding就能招生。国内这种一年卡你一两个名额,甚至院士也挺多三个,搞得要靠硕士生干活;也非常不合理。
正是因为要放开了,所以要求变严了。尤其是提供了严格的中期考核,不过就转硕走人,这也是和国际接轨。而且过去那种,官员领导还有校内无博士学位行政人员,想再来水一个在职博士的,看见严苛规定,也该掂量掂量了。
唯一诡吊之处在于,虽然真的对于武大这种985来说总不愁没人读,但是60后70后草台班子(这代人的普遍水平大家都知道的,本科硕士留校,掏钱发中文杂志,再混个在职博士的居多),配不配,害不害羞,这样要求年轻人?我觉得对于博导资格也应该非升即走,对于那批水平不咋地,混社会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真的应该考虑一下,该不该禁止误人子弟了,而武大这个规定呢,也给淘汰这些人提供了一个路径。
这里面最离谱的是卡90%中期通过率,任何直接卡百分比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其他的两条就还好。正常博士开题到最终答辩间隔都在两年左右。博二上开题不耽误博三毕业,而且有几个博士能三年毕业的?
评审从三个到五个,一个c延期到两个c延期,这明明是放宽了好嘛。三个评审里搞不好碰到一个变态,五个里连续碰到俩的几率要小很多了。选票多了,个别人的影响就小了,如果真遇到俩给c的,建议先反省下自己写的是什么玩意吧!
这是一项典型的"倒洗澡水连孩子也倒掉了"的蠢政。武大博士论文管理新规的初衷是要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但是按此规定执行,武大博士论文质量将会大幅度下降,以武汉大学每年招录2000名博士生的体量,武汉大学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高级庸才生产基地,之一。让我们看看这项看似精妙制度背后的愚蠢。
1.莫名其妙的90%通过率。中期综合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首先这个指标制定的初衷是希望博士生重视选题,以通过提高开题报告质量来提高最终论文质量。但是里面的荒谬之处在于,90%的指标率是如何定出来的,为什是90%而不是80%,或者60%。如果是默认武汉大学就是有10%的人无法通过中期考核,没有资格成为博士候选人,为何不在招生的时候就砍掉10%的指标,这样还能节约更多资源,也节约时间和导师的时间。免得把人家弄进来以后又砍掉,简直是游戏。
2.杀死意外的18个月间隔。开题报告的时间固定为间隔18个月,其想法与初衷是,通过加大时间间隔来保证博士论文完成质量。但是问题是博士论文的最初想法与最终成稿差别甚大是常态,几乎所有有过创新性论文写作训练的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即一开始想做A,做的而过程中想法不断变化,最终发现原来自己最想做的也最有可能完成的是B 甚至C ,因此过去武汉大学的博士论文开题一直是执行弹性开题制度,即可以进行多次开题,对开题时间无明确限制,最大限度允许博士生去探索。一旦新政实施,苛刻的开题制度则扼杀这种可能性。
3.让低水平专家来审核外审盲审增加到5位,出现2个“合格”即延期半年。这是新政中最荒谬的地方。以为通过增加盲审专家数量,提高盲审回复要求,就能倒逼论文质量提高。但这也意味着武汉大学将提高论文质量的希望寄托在了外审盲审专家身上,而非相信武汉大学的导师与博士生。盲审制度在引入中国最初有利于杜绝人情,提高质量。但是盲审制度实施到今天,盲审专家库大幅扩充的结果是,大量二流甚至三流教授成为盲审专家,其思想和观点陈旧,无法代表学界前沿创新思想,他们只能选出在其认知范围之内的论文,对于突破其认知的创新观点则党同伐异,而匿名制度则加剧了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武汉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大学,其博士生导师水平高于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导师水平,显然也高于盲审专家库中的绝大部分专家,其招收的博士生质量也高于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博士生质,而武汉大学却要将评判武汉大学博士生论文质量的标准交给远低于自己的盲审专家手中,让不在学术前沿、没有创新能力的专家掌握更大的权力,而所谓“专家”的可信力这些年破产得还不够吗,简直是贻笑大方。
4.新规定的整个实施过程充满了校领导的官僚主义与权力的傲慢。一是朝令夕改,2022年11月才发布的研究生管理规定,2023年12月就改了新规定,直接延长了半年,没有任何缓冲期,导致这中间的博士生直接被动延长至少半年毕业,而这多出来的半年,博士生没有任何补助,全靠家里接济。二是一声不吭,这么大的事情,决策过程没有任何公开的意见征求稿,一直等到发布的时候才扔出来,决策的科学性如何体现。
5.武汉大学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庸才生产基地。如果武汉大学的目标是提高博士生论文质量,那应该是加强博士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和制度支撑,但是这个过程显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资源。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呢,武汉大学的各位官老爷们想到了。那就是通过简单的加大时间间隔和提高盲审标准,借助外审和盲审的力量,可以快速达到目标。问题是,武汉大学的官老爷们能投入小见效快吗?任何有过真正创新性研究的同志想必都有那种冥思苦想不得之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而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外界的否定和质疑,需要研究者顶住压力。而武汉大学的新规,不仅不会提高质量,反而会适得其反,一旦新政实施,所有武汉大学的博士生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赶紧毕业,而要想赶紧毕业,就要选择一个最简单,最人畜无害,最没有风险的题目来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本来武汉大学新规的背景是确实存在少量低质量博士论文,要治理低质量论文没有错,但是绝大部分武汉大学博士生都怀揣一颗创新梦想才决定攻读博士学位,才愿意忍受科研道路的艰辛,武汉大学新规相当于默认所有博士生都只想写一篇低质量的、不合格的论文来蒙混过关,于是制定一项以牺牲大多数博士生创造性为代价的新规,以使得少数不合格博士生都达到合格标准,这样本末倒置的懒政蠢政,必须立刻停止。
如果我们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科研队伍的主力军,是富有创新潜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创新能力是评判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而非符合盲审标准,那么我们就要果断站出来,及时指出武汉大学的官老爷们为了减少极少数低质量论文,而扼杀所有博士生做出创新性研究的冲动与勇气。
有评论区的这么多兄弟,看来全体六年清退也不愁没人来。
幸亏干了几年ra,知道这个圈子不过如此,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就没想过报到注册
其实某些大学本质上只是公司,本科生简直是负担,毕竟一年几千块学费都不够给食堂大妈发工资的,分数线卡在那里又不怕本科质量下滑影响声誉,没事跳几个还得花钱花精力压热搜;到了研究生那才是主要的员工,又便宜又好招,解雇了还都是员工自己的错;老板就是一个个项目经理,拉到项目才是公司的利润;按这个体系考虑这些政策自然就合理了
对于学生的压力是大了,但是好在真的有人会管了。
这个改革的措施是让学院和导师跟着一块卷了。
以前延毕或者出问题只能秃头博士扛,
现在好歹把学院和导师裹一块了。
首先院里出现问题扣博士招生指标,
出一个次年扣20%,两个次年扣50%,
这个很要命的,很多院系博士招生名额实际也卷的厉害。
扣20%就意味着5位博导有1位没有正常名额了,
要是真扣50%那不敢想象。
对于博士招生多的院系真出事院长书记要疯的,下面那群大佬的怒火哪个压的住。
对于导师而言,
一个得有国家级项目,是基础门槛,
另外是出问题之后暂停招生。
出一个暂停2年,出两个暂停5年,那基本意味着实验室停摆了。
基本只能去搓虾子了。
不管怎么样,现在博士延毕率那么高,还是希望能早日成功上岸。
阿弥陀佛。
这个措施不新鲜啊!
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就是5个盲审专家,盲审只要出现一个C就要延期半年。
当时送审的时候,我也比较紧张,毕竟碰上一个盲审专家“愣头青”,那就晚毕业半年,心理压力挺大的。
盲审有一定的随机性,有点运气成分,这是最不确定的因素,谁也无法把握,有时候你的论文写得很好,但是有的专家评审非常吝啬,那你也只能自认倒霉。
当然,你可以申诉,可是申诉的周期也很长,所以说,运气什么时候都会起作用。
有时候,我想,博士论文盲审,这是一场出校门前的终极考试,考你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考你抗挫折的能力。
毕竟,一旦你走出校门,面临的大多数事情都没有了标准答案。
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你如何应对,这是一种高级能力。


一孔见供参考。
从武汉大学最新发布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措施来看,博士毕业越来越难了。这显然是想杜绝“水博”现象的存在,出发点是好的。
再看看措施具体内容:
中期综合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开题与毕业答辩必须间隔18个月以上外审盲审增加到5位,出现2个“合格”即延期半年。
外审盲审增加到5位,出现2个“合格”即延期半年,显然难度是很大,说明博士毕业更加看重最后的大论文,这和国外博士毕业的要求更接近。
但是开题与毕业答辩必须间隔18个月以上,时间未免过长,12个月可能更为合理。
中期综合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这一标准就比较离谱了,虽然说这样能避免老师放水,如果认真学习还是因为通过率的原因挂了,这就很无语了。这一点很难保证评判的度在哪里。
但是作为博士生来说,我们没有改变的权利,只能“既来之,则安之”,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争取顺利毕业。
本科入学时候,校长跟我们讲,一定要在珞珈山下谈一场恋爱。那时候的武大,自由,民主。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卷绩点,而是指向个人的真正成长。
硕士时候,无意间在梅园食堂的意见簿上看到了窦校长的留言,他给食堂反馈了自己的就餐体验,以及建议。
到了博士,我看到了一个为了校庆或是巡检?封闭了大半个学期的九一二操场。
我讲的这些跟学术培养无关,最后只想问一句,张校长,您的目光是在向哪个方向看?
鉴定为领导的脑子被门挤了。
强制要求不合格率和间隔时间有多荒唐大家都懂,我就说说盲审吧。
首先,外审盲审专家数量和博士论文审查质量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审查你论文的盲审专家,一般都是远离科研一线的,可能基本不具备评价你的博士论文的能力,也可能不具备把这么枯燥的活干好的耐心。我有一个盲审专家说了一大堆好好好,最后给了我个小修,害得我多写了一大堆材料。这本博士论文被评为清华优秀博士论文,还让出版社选中了,过几个月还会作为实体书出版,所以我猜质量还是过得去的吧,怎么就被鉴定为小修了呢?
其次,我质疑盲审制度设计的合理性。赋予一个人不被监督、不受约束的权力去对一个年轻人几年的心血进行纯粹主观的评价,而且这一评价严肃到可以决定这个年轻人的命运,这种制度合理吗?
向来如此,就对么?
今天可以增加这个,明天可以增加那个,关键是学生怎么办。以一己之心夺千万学子之心,可谓独矣!
作为法学院毕业学生,我想说的是,这个通知不是树立规则而是破坏规则,有很大的违法嫌疑,严重有损主管部门和相关领导的权威。
我们稍微搜索可以发现,近年学校出台了大量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除了《通知》外,简单列举近两年的相关规定如下。
文件1,2021.4.7,《关于印发武汉大学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办法的通知》,武大研字[2021]7号
文件2,2021.4.23 《关于加强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过程管理工作的通知》
文件3,2023.7.14《武汉大学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武大字[2023]19号
文件4,2022.11.9,《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作的通知》
文件5,2023.7.14《武汉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武大研字[2023]7号
其一,这些规定的出台本身是不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既然学校有章程,学生有培养计划,为何短短两年间要持续性出台各种文件?《通知》开头指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系列文件要求”,这个最大的依据是国家2020年出台的,何以能引导学校近年持续性地以文件落实文件。“一张蓝图画到底”的意思不是每换一个领导就换一个蓝图。博士生管理如此重要,最后的规范要七零八落地翻看各种文件,教育是百年大计,博士是最高学位,竟然沦落到如此朝令夕改的地步,简直是斯文扫地。
其二,如果只是形式主义空转还都罢了,关键是这些规定本身存在大量冲突,这并不会拔苗助长,反而严重侵害同学们的权益。以《通知》里“开题报告与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少于18个月”为例,一年前的文件4规定间隔时间是12个月,半年前文件5规定是“开题报告须按照培养计划规定时间进行”。至于每个博士生入学前看到的学校文件规定为何,那肯定更是千人千面。《通知》最后,轻飘飘一句“学校原有其他规定与本文件不一致的,以本文件为准。”在这种情况下,博士生对学校还有什么信赖可言。我们武大是传统法学强校,也应该知道两个基本的规则原理,“法不溯及既往”和“从旧兼从轻”。换而言之,假如我去年入学,我应该遵守文件4。假如《通知》更为宽松,那我应该遵守《通知》。
更要命的是,《通知》本身就有严重的效力瑕疵。《通知》的主题词是“博士学位”,学术委员会和学生竟然是隐身的,属于严重的程序违规。《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第17条第5项规定,“学位授予标准、学历教育的培养标准、教学计划方案、招生的标准”这类事务决策,学校必须应当提交学术委员会审议。最新《武汉大学章程》第13条第7款规定,学生有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和学生权益相关事务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一纸通知对最权威的《章程》弃之如敝履,从这个角度来说,反对的不止是当下的规定,更是这种工作模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时尚穿搭 最新文章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06 21:31:15  更:2024-01-06 22:55:22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