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工程技术 -> 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利润这么低?还要砸碎多少外国的产业壁垒才能掌握议价权呢? -> 正文阅读

[工程技术]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利润这么低?还要砸碎多少外国的产业壁垒才能掌握议价权呢?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利润这么低?还要砸碎多少外国的产业壁垒才能掌握议价权呢?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制造业
贸易壁垒
技术壁垒
中国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利润这么低?还要砸碎多少外国的产业壁垒才能掌握议价权呢?
楼上回答全是错的,
中国是故意把制造业利润打没的。
当然,这种故意并不是一开始大家就想做不赚钱的生意,
而是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一部分有特殊渠道和特殊能力的老板,率先发现了“从客户手里赚利润,远不如从表外渠道赚利润。”
举例,每年年末,都有一大堆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连续亏损被摘牌退市,卖房冲利润。
2016年截至9月28日,今年以来,共有73家公司发布房产交易公告,包括天和防务(300397)、高鸿股份(000851)、*ST宁通B(200468)等。其中包括出售或处置房产、转让房产、购买及投资性房产、涉及到房产的关联交易、房产抵押等等。
2019前三季度,已经被*ST的海马汽车再度亏损2亿元,5月便一口气抛出401套房子出售。
2019年数据显示,A股共有3616家上市公司,其中1808家在2019年一季报中披露持有投资性房地产情况,1793家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多套。
每年卖房冲利润的上市公司有数百家,占比极其惊人。
上市公司已经算是国内经营状况最好,利润最好,
最受特权照顾和优待,利息最低的企业,其中一大半制造业公司都在投资房地产。
如果类比上市公司的数据,中小企业,个体户,普通人投资房地产比例或高于90%。
上市企业是傻子吗?
能上市捞钱,哪有傻子?关系,门路,渠道,都不缺的。
正是这种全部公司和社会的集体共谋,主动把制造业利润打到了最低。这跟西方有屁的关系?
为什么这几千家上市公司,明明都靠房地产赚钱,不主动全部改成房企?
这就是制造业利润极低的奥秘了,上市公司,有钱人,富豪,很早就认识到了。
搞制造业从客户手里赚利润,远不如从客户手里赚现金流,从股市和金融市场圈钱,用现金流去搞表外业务。
中国制造业主动选择了主业亏损,微利,拼了命的挤死中小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项目,现金流才是国内制造业和上市公司捞钱的真正奥秘。
一个10亿营收的制造业企业,就算利润30%,这才赚几个钱?
亏本运营,利润为0,挤死同行,营收搞到1000亿,每年从银行授信1000亿。
光上市公司制造业低息获取的贷款,换成市场平均利率,这里就有50-100个亿的利差。
卖车,卖手机,卖衣服,卖裤子,卖鞋子,要卖多少才能赚到这个差价?
把制造业赚到的现金流,授信,投入房地产,收益在翻倍,
辛苦做制造业,1毛,2毛,1块,2块从客户手里赚钱多难?
直接不赚钱钱,商品亏本送给老外,赚稳定的13%退税,再赚利差,再用现金流搞房地产。
3年,5年,赚制造业100年,200年都赚不到的利润,这才是中国制造业利润低的根本原因。
中国制造业=腾讯的QQ=基建,
制造业0利润,倒贴钱卖老外,QQ白送给你用,基建不需要你花钱。
但制造业用市场规模,占有率,获得了巨量的现金流和授信,从表外赚到了十倍百倍于主业的利润。
这种玩法玩得最厉害的大家都很熟悉。
实际上,也不仅仅是国内才这么搞,国外虽然远没这么疯狂,但玩法也是一样的,
麦当劳的主要利润来自房地产,汉堡,薯条,主业都是微利,这还是建立在麦当劳会被主动减免租金的情况下。
这也是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主要原因。
全世界在主动的把老百姓可以参与,可以拿到工资,分到残汤剩羹的行业搞成了表内亏损的0利润主业,然后用主业的现金流和授信去集体搞老百姓分不到水,沾不到光的表外私活。
简短回答:缺少研发支撑的制造业,是不可能有丰厚利润的。
————————————————————————————
首先我们看看制造业怎么样才能获得高利润。
如果一个产品,你也能做,我也能做,任何一个人只要有钱买设备就都能做,那么怎么可能有人拿到高额利润呢?
如果某个人/公司试图在这个产品上做出高利润,总会有人/公司进来,用更低的利润做出更低的价格,然后抢走客户。
如果制造业要获得高利润,那必须是你能造,而别人不能造。
造成这种情况的,无非是两种情况:
人人都会造,但只有你可以造。这比如自然或非自然的垄断。别人不会造,只有你会造。
第一种情况现在很少见。要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被政府管制着,实际利润并不高。要么就迟早要挨政府的反垄断大刀。
所以对于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来说,能走的就是第二种。
只有你会造,只要客户真的需要你的产品,那么你自然可以要高价。
那么,凭什么有些东西只有你会造?那显然是靠研发,使得你研发出来的东西,领先于别人。
————————————————————————————
那么肯定有朋友会问,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主都不懂?
我觉得大体上都是懂的,但是懂和会做,是两回事。
我国八九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技术非常落后。那时候,在大部分制造业领域里,自己搞研发,搞了半天肯定还是不如外国成熟产品,根本在市场上竞争不过。所以那时候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正确的选择就是购买、仿制外国成熟技术,从而生产能够与外国产品相比的中国产品,并用中国较低的人力成本来形成较低的产品价格,最终赢得竞争。
这种竞争策略是当时国内经济和技术水平决定的。
一直到2000年代,这个策略都是完全可行的。
一方面,那时候信息流通非常缓慢,市场信息并不广为传播,能看到一个商业机会的人往往不多。所以单纯依靠信息不对称,就能让很多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实现“我会造,别人也容易学会,但别人不知道这个机会”。
另一方面,国内资本极为有限,融资渠道更是少得可怜(那时候拿银行的钱难如登天,也没有星罗棋布的投资基金),很多时候你能看到的商业机会,你不见得有钱去买机器、建销售渠道。所以经常会有“我会造,别人也容易学会,但别人没有钱抓住这个机会”。
但是2000年以后,尤其是2010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市场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资本也积累了起来,更有大量外国资本聚集到国内来。
如此一来,一旦有一个制造业的商业机会,就会有大量企业冲进来,一时间群魔乱舞。无论是哪一种定位,都会有不止一家企业在争夺。利润空间会由于激烈的竞争而迅速消失。
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延续着前几十年的惯性,更多地是试图降低成本:从上到下都开很低的工资,能省人就省人,能偷工减料就偷工减料。
其结果,就是很多制造业企业都苦不堪言,说制造业不如房地产、制造业没人愿意来。
最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一个行业被做烂了”。所谓做烂了,就是大家都在低利润地竞争,谁也没有钱能雇佣到更好的人、研发更好的产品。资本力量看到了这种竞争局面,也不知道有没有前景,也不敢把钱投进来。于是所有的玩家都被锁死在了泥潭之中。
——————————————————————————————————
那是不是这些企业投钱做研发了,就一定有前途呢?
也不见得。
我们前面说过,懂得一件事情的价值,和会做这件事情是两回事。
实体产品研发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不要说那些从来没干过研发的老板,就算是互联网产业里那些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击败发达国家对手的研发负责人,进入到实体产品领域以后,也常常会栽大跟头。
实体产品研发的链条很长,而且因为最终产品要和客观世界打交道,就会受到很多问题的影响。如果研发流程不够科学,最终产品往往会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宣告失败,损失巨量金钱。
我知道有个老板,当年很有魄力,投资了几个亿,从外国请了总工到国内,研发一种机床。结果产品出来的时候,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了,取代了原先这种机床流行的技术。原来那种技术虽然仍然在某些加工场景有优势,但注定是卖不出去多少了。他的几个亿,大部分都要打水漂。
我知道有个新兴的家庭智能设备的制造商,要进入一个新的家电领域。第一款产品仅仅因为测试时忽视了某种场景,导致其中一颗塑料齿轮在使用很短的时间后就会裂开,导致机械结构失效。最终恶评如潮,产品大量召回,第二代产品的开发计划几乎胎死腹中。
做什么样的研发?凭什么判断投入这些研发资金就能形成市场优势?
该请什么人来做研发?
该怎么做研发管理?怎么保证产品如期发布?
怎么保证最终产品不会有严重的质量问题?
怎么保证辛辛苦苦做的研发没有仅仅因为巧合而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最终导致巨大损失?
如何用知识产权工具保护自己的研发投入?
……
这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是相当复杂的。
你会发现,这些年企业界越来越推崇华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华为的研发管理,实在是国内研发管理的标杆。我很少听说哪个国内实体产品做得好的企业,没有(至少部分地)参考华为的IPD研发体系。
从网上找一本讲IPD的书,你会看到长达300页的纯干货,让你感觉仿佛回到了大学物理的课堂,而且这次没人给你划重点了,所有的部分都要学。而且按我的经验来看,这种书你读完以后,就只掌握了整个实体产品研发管理的差不多10%的关键点。
很多很聪明的、科班毕业、参与过实体产品研发的人进入到制造业创业之后,都面临着研发项目延期、产品与客户需求不符、内部管理混乱等等问题。
那么你让目前占国内制造业主流的那些学历不高、没有接触过实体产品研发的老板们去搞研发,成功率可想而知。
这些老板周围的的人,但凡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的,大概都是九死一生。那么如果你是这些老板,你会怎么选,就很清晰了。
更何况,前面那些做制造业创业的人,一般还是拿着风险投资基金的钱去试错。而后面这些老板可是拿着自己的钱,破产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因此,真正能从低水平竞争之中通过投资研发而杀出一条血路的传统企业家,可谓百中无一。绝大多数传统老板,只能苦苦死守在低成本竞争之中。
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希望,我觉得在于两种人:
一种是有资本力量加持的,学历和职业背景良好的制造业创业者。
另一种是传统制造业老板的学历背景和职业背景不错的孩子。
但无论如何,制造业并不只能有这么低的利润,中国的制造业也不是就不能拥有更高的利润。只是大部分传统制造业老板没有办法把自己的企业带到下一个时代而已。
我就说个真实的案例。
应该是02年的时候,我爸当时在做铝型材,其中有一块很大的客户就是做滑板车的。


大概就是这种滑板车,当然那个时候还没电动滑板车,而且款式也比现在土很多。
然后02年广交会,他跟着某滑板车的老板一起去了,主要是借着老板的面子,再去认识认识同行,拉点生意。
当时这玩意在国外已经开始火了,但是国外价格居高不下,被国内厂家仿制后发现,这玩意利润贼大。外国恨不得卖1000块,而我们成本100都不要。
所以广交会上,大家订单都接到手软,笑的合不拢嘴,当时差不多大家都卖三、五百一辆,反正利润也很高。
貌似是倒数第二天时,浙江某五金之都,他们市的五金行业协会原本也是定了好几个展台,但是因为他们的包机出了点问题,晚了几天抵达,导致他们厂家没能吃上最热乎的订单,来了之后发现订单全部被人抢走了。
然后!!!
该市的几乎所有厂家,直接一百多的价格倾销!!!
算上运输、关税之类的成本,几乎是不赚钱了。
那些外商都看傻眼了,我还没砍价呢怎么直接跌了一大半。
然后一合计,之前签的合同,你要么按照浙江人的价格来结算。要么订金我不要了,我找浙江人去买了。
之前的厂家也很亏,因为原本为了这次广交会,屯了不少货。而且签订合同时,还找供应商订了一堆原材料。不接受的话直接血亏。
我们供应商也到了血霉了,原本多好的甲方,价格好说,账期款到发货。现在变成价格一降再降,账期一月两月。
在金融资本、咨询、互联网和猎头圈,我接触过很多与制造业相关的项目,从重工业的能源、船舶制造、发动机、水电站等项目,到烟草、塑料制品这种轻工业项目,因为是中国人的身份,所以我代表资方和煤炭、化工、天然气、电力、矿产、能源、工信部等各种衙门口都打过交道。既接触过铸造厂的高温和粉尘,也见过钢厂铁水的冲击。所以就说点资本视角下的感悟。
普通人以为的国内制造业:
从业者教育程度良好,产业升级虽然缓慢但稳步进行,智能转型意识深入人心。但可惜外国资本卡脖子,从鹰酱到小鬼子再到弯弯都坏得很,动辄芯片断供、技术封锁、产业撤往东南亚,见到国人就把技术藏着掖着。但架不住国人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制造工厂里随处可见一大片经验老到的车间主任和高级经理,经常亲临一线与工人、技术员一起钻研,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中国制造2025”不是梦,大国工匠们将会亲手实现它
实际的国内制造业:
产业结构混乱并且极度不均衡,你能找到从手工作坊,老旧生产线到智能4.0产业园的所有样板。长期的低薪酬让从业者流动性极大,12小时的两班倒没几个人能熬下来,更何况过量的重复性劳动和危机四伏的工厂环境。厂内的主管、经理、厂长的管理方式还停留在工业1.0时代,这种情况下996和007算什么,猝死和残疾的工人(很多还是底薪1000多一点的外包)一抓一大把,但对主管们来说工人就是燃料和螺丝钉。专业一点的技术工程师更惨了,不会站队和拍马屁可不行。什么?你说“博士”出身的技术员是人才?不把大头头哄高兴了,怎么算是人才?
最后在资本压榨下,这些优秀的技术员,产业工人受不了要跳槽了,抱怨工厂加班不给钱、节假日装死人、安全保障全无,动不动就裁员。
你猜猜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是道德绑架一般的埋怨:从奉献精神到感恩教育再到对享乐主义的批判,这套精神PUA是一套组合拳,早年还真吓唬住了不少重点大学出身的理工科子弟。
这就导致现有的国际分工体系里,高端产业、部分技术储备和岗位很少有我国的身影,这间接导致了年轻人就业、全行业生态、人才战略布局的混乱发展。
你问中国制造业为何利润这么低,是否有改善的空间?
其实是有的,机会还不止一次,前提是要摒弃“人多力量大”的错误认知。从技术投资角度理解信息时代的工业体系。要知道一个大国的制造业体系,可以说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其上下游各个环节牵动着数倍于自身产值的链条,往往利润的发力点就潜藏在一些关键环节里,而最直接能带来效益改善的行为就是技术升级突破,进而产生垄断壁垒,最后出海与全球巨头抢地盘。
量变带来质变的道理都懂, 但操作起来,当量变始终无法带来质变,且部分手握渠道和市场的企业吃相开始难看的时候,势必给制造业整体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国内底子薄,起步晚,这一点人所共知,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进化过程应该是:
手工作坊-集成化手工作坊-国有化血汗工厂-技术升级后的全自动生产体系—全力打磨高科技研发能力--高回报率的生产体系
引领前沿趋势,占据上下游市场,新兴技术驱动的制造业才是一国制造业强大的象征,也是最终的演变形式。但改开这么多年,国际资本陪着国人玩了至少二十年(有功利也有帮扶),帮助国内制造业走过了前三步,让不知道多少小老板大资本家赚到了第一桶金,也正是得益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才能勉勉强强攒下一波家底。
可这笔钱并没有用于第四步和第五步,甚至到第三步就停止了。我曾经和黑石,高盛,鼎辉,达晨创投,贝恩资本等公司的投资团队一起跑过西南,西北和华南的不少工厂。先不谈这些工厂有没有吃透核心技术。大部分业务线负责人其实并没有产业升级的意识,甚至维护体系的意愿都要打个折扣。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这些企业的内部环境非常脏乱差,6S标准全无,工业化学品味道令人作呕,工人的防护措施几近全无(因为穿上防护会让行动变缓,影响生产),以至于出身于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的一个高盛投资人当时都忍不住想自己掏腰包给工人佩防护措施。
还是这个白皮投资人,曾经在美国能源部旗下工作,也是因为待遇问题跳槽去了投行,但当他看到中国工人的待遇时还是被惊得目瞪口呆。
就这种情况,投资团队一样愿意给该集团投资,并帮忙引入科学的降本增效措施,这总不是卡脖子吧?更没有把国有企业往歪路上带,合同里还答应逐步开放先进生产工艺给该公司。但是审批流程历时一年,经过决策层、运营层、执行层一波波批下来,最后被一家房地产集团给否定了。
因为这家工业园背后,有一个金光闪闪的房地产集团的logo!
所以,制造业的管理层们,相当一部分其实是抗拒产业升级的,产业升级听上去高大上?但是具体到技术/人才/品牌/产品哪个不需要投入?R&D那不是说说而已,好不容易凭本事攒下的第一桶金干嘛不赶快在房地产&影视文娱上变现呢?
可以理解,人性是贪婪的,资本是逐利的,谁不想赚快钱,舒服的钱?但是制造业外移和产业空心化是制造业的终极进化,掌握R&D壁垒后的玩法,而不是处于原始积累血汗工厂的手段,这就导致中国制造业长期缺乏技术研发意愿和产品竞争力。但全球资本圈并不是铁板一块,在华尔街、在东京、在新加坡、在香港、在伦敦,不止一个研究员看好中国制造业,也有不止一位手握雄厚资本的白皮(甚至犹太人)看好大陆市场(院外集团一直都存在),华府和华尔街的援华团队还曾经偷偷输送资源给国有资本,但别说尖端制造业了,普通的民用数控设备,连国内工程师都嫌弃。
PS:不要低估资本家的逐利欲望。资本没有国界,大资本家眼中,爱国算个毛啊,我曾听见一个华尔街大佬直言:如果加州和德州宣布独立建国,自己哪怕是冒着被F16击落的危险也要把资源运过去。
PS:国内哪怕是中产阶层,可能都没怎么和日方资本有过接触。日本的资本市场和政坛可是有一批“精神中国人”,或者说亲华势力,他们有的是昭和老兵后裔,对曾经的战争表示忏悔,有的曾经与华人共事,认可中国在亚太的领导地位。他们经常在不经意间动用自己在本国或亚太的人脉,为中国制造业输血,也默认被中国人占便宜。但国人骨子里的赚快钱心态,民营资本对全球制造业转型方向的错误理解,间歇性的战狼精神和骨子里的自卑感,一次又一次让海外友人寒心。(我个人觉得还是国人的资源意识不到位,不懂得聚拢手头的资源)
网上动不动一群人在强调独立工业化之路的必要性,但独立之后呢?工业体系的完善不代表产能先进、产业壁垒牛X、体系力压众人、成为多行业驱动引擎。如果落后的产业链成为了累赘,非但不能创造价值,反倒被自己人倒空,不得不让打工人和外国资本买单,那后果不堪设想。
千万不要随便找借口,说自己被市场打压,被限制被针对,宏观的出海战略都出台多少年了?部分订单甚至需要国家出面才能拿下,可为何回头一看,技术实力、倾销渠道、品牌价值始终没有起色,非要有点房地产的影子才能把企业做大?
所以大家会看到神奇的现象: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海内带甲百万,民族向心力爆表、制造业第一大国、大宗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甚至5G标准专利都掌握的中国,好不容易积累出足够的的产业工人队伍、中青年人才队伍、管理人员梯队、不弱于列强的研发投入,却接二连三制造出房地产泡沫,金融泡沫和互联网泡沫,完美地错过了产业升级(确实在进行,但严重落后预期,且储备严重不足),导致高端产品做不出,或者核心备件严重依赖进口,低端制造业又流向第三世界国家,眼瞅着失业率居高不下,才想起来让制造业消化一波就业?低端都没了,就剩下血汗工厂的空壳,高材生们怎么能愿意?
世界工厂的定位让很多制造业公司拿不到更多产业链、产业特许权和利润升级空间,导致就业率、制造业利润、议价权都是免谈,因为这背后需要的是对技术踏实的钻研,对体系宏观的布局和落地执行,以及对行业从业者的彻底尊重和放手任用。
但现在貌似很多制造业老板除了纠结利润低以外,就爱问我“为何年轻人变懒了,都不愿意来工厂了, 都不能吃苦啊”?
年轻人不是不能吃苦,这届年轻人的忍耐程度其实非常高
我自己在香港的战略咨询公司和猎头公司一直在为金融、咨询和互联网大厂做人才储备,从前年开始,我收到了大批理工科出身的人的简历:从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工艺、环境工程、材料工程,到石油类、矿物类、能源动力和船舶专业,很多人都是名校出身,还有一小部分人本就是制造业的资深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他们的转行目标除了金融就是咨询或者互联网,和他们接触过后我发现,相当多的人还是有很深的制造业情节,其中一个小哥的遭遇特别有代表性:
这位仁兄是学焊接的,焊接水平我不懂,但他曾经上过某省会的先进名单,还改进过某德国工艺路径,听信某国企的宣传,进了事业单位。人家可是先进哦,所以给的待遇超好---给房给车,年薪五十万
等进去后傻眼了,住房确实有,是合租公寓,还是六人间,只不过他自己那间有独卫,空调还是坏的,年薪确实是五十万,但要入职满三年后才能兑现,配车?抱歉,车给了个关系户,他还需要排队
但是活一分不少,每天12小时两班倒,只不过不用亲自上手做而已
他抱怨了几句,立刻就被冠以“没有爱国心”,“享乐意识严重”的大帽子,公司还特意开了个“抵制拜金主义”的批斗会,从小岁月静好长大的他哪见过这场面。恰好当时德国技术总监还在工厂没走,看他可怜就把他的简历塞给了我。
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早就不以国家地区来衡量,国内国际各种利益纠葛和经济往来环环相扣,越是大国,其实越有过好日子的潜质和底子,市场资源大多又是高度分散的,所以商场不同于战场,行业间的一切利益往来都是双赢,哪怕中国制造业有一天有了议价权,也不可能出现砸碎外国壁垒,利润全归国人的场景,因为制造理念和对行业发展的预判能力都不行,反而更促使某些人把自己定位在产业链低段位置,对人才、信誉、口碑、技术、资源弃之如敝履,那也就注定没有占据上游的运气和实力。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和脆弱性的BANI时代,中国制造业能不能占据上游,技术变现,产品变现,行销全球?推动国内竞争力?这个决定权早已不在生产管理者手中,而在那些制造业出身,却正在互联网格子间,投行办公室,咨询公司项目组,风投公司会议室,创业公司地下室里埋头苦干努力赚钱的年轻人手里。他们是产品经理,战略总监,产品管培生,品牌策划,公关,销售,商业分析,行业研究员,他们其实知道怎么做,但奈何没有话语权,更没有胆量 (我也曾经挖过很多制造业人才,但其实我很心痛)
PS:部分人私信我,表示烟草,酒类,电网,核能领域的工作环境和从业状况没那么夸张。这些领域和背后的衙门口我也打过交道,本身非常垄断,年轻人想进去不是只靠学历就行,血缘,出身,DNA和裙带关系少不了,所以不要用特例去概括制造业现状。否则何以与西方列强在未来抗衡?
很多人私信我,提到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正好我参与过科技部的几次智能工厂项目评审,我发现大家似乎觉得工业互联网实现了,就能解决当下的问题了。好像只有工业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汽车才是未来,但这类企业大部分仍处于工业2.0-3.0的过渡,靠投机心理,政策和投资资源驱动。其实政府的政策一直在推动制造业升级,资金也早就注入在多个垂直领域和细分赛道,以我的经验,这类项目的估值还只分布在七八千万到三四个亿的区间范围,这个领域的问题其实不只是制造业本身的痛点,而是创始人和配套团队对跨领域产业发展及技术迭代趋势的深度思考,业务发展的战略前移和落地实施能力的不足。因为哪怕是有纵深行业积累,技术储备和品牌优势的公司,也要积累跨多个领域和技术范畴的产业认知、实践经验和工程技术能力。
顶层其实早就希望培育十余家国家级跨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工业生态圈,但伟大的概念最终还要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体系的深度融合。即使现在覆盖人、机、物的网络基础设施搭建完毕,制造业本身又能否调动平台体系资源实现自身产能持续变现?哪怕面临贸易壁垒、技术封锁。以及当下这种情形,是否有新的人才成长和选拔机制,来为体系持续输血?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愿景与大部分制造业从业者,相关专业学生所做的事情没啥关系。反而因为长久以来糟糕的制造业从业环境,让很多“优秀”的专业学生不去工业界创造价值,反而扎堆铁饭碗里面混吃躺平。
因为金融投资的关系,我特意组建了自己的亚太地区的企业猎头网络,更方便地挖掘和匹配人才。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不只需要传统的技术人员,越是高科技的赛道,玩家越需要变成复合背景人才,上能看得懂车间和工厂的图纸,下能搞得定设备系统的代码,定制化环节出了问题,还能洞察客户的潜在需求,管理方式还要精准,扁平,高效,这些任务远远不是现在的高校教育体系所能完成的。
有人认为有议价权,国际话语权和工业体系完整性就能赚取超高的利润。实际上在传统领域混的好的企业多是小而美,且通过专利垄断来实现的。中国看似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反而无法让小而美的企业度过初始生存阶段(投融资公司也要背锅),而这些拥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小而美的企业才是出海瓜分细分领域市场,并最终带领工业生态网络完成最终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还看到很多人质疑,说什么“世界第一高铁”、“世界第一公路里程”、“强大的人才资源”、“世界第二科研费用”、“量子通讯技术”和GDP、超大港口数量表示中国的制造业非常能打,凡事都怪美国,掌握了议价权就能横行天下。
想在蓝星混,这种想法真的很天真,也很危险。
中国制造业现在就是,而且将很长一段时间停在一个十字路口,老路和新路都在走,眼下人力成本飙升,环境变动因素剧烈,世界工厂的地位被动摇,想走产业链上游争取话语权又很难,因为护城河不够深,咱们自己的技术不成熟,不是依赖就是仿制,从投融资方到传统企业管理层,谁都不愿意忍受研发投入打水漂的后果,但恰恰就是那些精密制造仪,高精度轴承、基础元器件、特种加工设备,哪怕是里面的一个核心器件,都不得不依赖进口,不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短视的行业发展战略只是让中国的制造业变得虚胖,为了生存不得不在低端产业下疯狂内卷,我就亲眼见过某些企业哪怕是零利润或者赔钱也卖,就为了卷死同行,别人卖1000我卖10块,这种不顾行业规律的方法贻害无穷。开始我也会骂这些老板人为制造内卷。但后来我发现是整体市场规则不成熟,为了求生存,人性的恶被无限放大,从少数不守规矩变成大多数人都在破坏规则,导致每一个制造业的老板其实不是不知道问题所在,但最后苦的是身在其中的从业者,和即将入行的高校学子。
作为基础产业,制造业不能只为了打破垄断,拿个议价权就行了。还应该在有限的生产力水平下创造新垄断。因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很显然会动不少国家的蛋糕,西方列强都不傻,国人的白菜价产品让老外吃了不少亏(自己人也过得不好),利用后发优势制定新行业规则或许是个方法。
这几天我也收到不少私信,其中有的深陷制造业,对未来迷茫,还有一部分是咨询我新行业机会和人生发展的,很多人表示不会积累资源,其实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有跨界意识,用A领域的知识体系在B领域深耕,来积累C领域的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变现。比如你是个学机械的,其实你完全可以无视网上所说的各种劝退言论,因为没有什么专业是不被劝退的,你需要在扎实了本身的专业能力后,完善自身对大数据领域的认知,进而通过互联网方向的技术积累后,去金融口对接投资资源,因为越是复合背景的人,越能依托广度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大概一百多年前,福特希望每个福特的员工都能够买得起福特汽车。
这绝不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关怀和善意,而是因为福特明白了社会管理学的关键。
福特的员工能买得起福特汽车,社会上的普通人都能买得起福特汽车。
那么福特汽车的利润将越来越高。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前提。
仅仅福特提高工人待遇不行,必须所有资本家一起提高待遇,才能达到共赢的局面。
可惜这里面有一个矛盾,倘若其他资本家都提高待遇,而有一位资本家狠心压榨员工,因为社会待遇的普遍提高,这位资本家生产出来的产品利润将高得可怕,远超同行,实力壮大。
这就是管理学的难题,倘若普遍守规矩,少数不遵守规矩的,将是最大的赢家。
但如果所有人都不遵守规矩,那么大家都是输家,没有利润可言。
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就是,大家都不遵守规矩,都在压榨员工。
社会待遇偏低,缺乏购买力。
企业要想盈利,只能将目光放在海外市场,也就是卖给外国人。
外国人:呵呵。
定价权拱手相让,外国人不压榨你致死才怪。
让你仅有微薄的利润,处在不死不活的状态,就是外国人给中国企业家的福报。
不被外国人压榨,就得死。
你有没有想过……很多时候制造业利润问题不是靠砸碎谁家产业壁垒的问题。
你自己不行,和谁竞争都是壁垒。


中国工资都压成这个鬼样子了,为毛企业利润还那么低?这是产业壁垒导致的?
因为现代工业是靠管理来效益啊,你管理学就那个鬼样子,连100年前常识都不承认的大环境,能管理个鬼啊?
新的工具,算法升级,理念更新,这些东西带来的成本降低比你从工人手里扣钱可显著多了。
就拿我们油田来说,这是一个浅层油沙田,开采成本比典型那种油田要高一些。
他们需要把地表整个挖开,还必须要防止水土流失,先要把树推倒,处理好后拿去卖钱,把表层土堆在一起,深层土堆一起,不能混,冬天开引水槽,夏天除淤泥,阻止化学污染,建立一个几十米高方圆几公里的沙坝蓄水池……
这里面门道我就不细说了,随便铺条路都是至少几百万的投资,像今年加固沙坝今年一年光我们这个活已经花了快3000万刀了。
大前年因为原住民抗议抢生意,为了建营地花的几百万建造的消防栓系统直接打水漂。
年年因为燕子做窝耽误很多时间。
环保法案还要求挖过的矿区必须要恢复原地貌。




这地方采购点啥都比外面贵一截(交通不便),完了还要给这些懒蛋工人支付高额薪水,包机接送,支付住宿……今年工人还吵着要补助也给发了。
末了还要整点社区活动,给球队点资助,搞点青训啥的……
然后去年,人家开采成本压倒了21美元/桶,有一个季度甚至压到19。
你给中石油让他试试,不亏都算他给力。
没有最新的生产设备,这根本做不来。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前些年中建承包的波兰高速路那个事,你就能很清楚的看到,没有“人口红利”,几乎啥也不是,整个管理就是战犯级表现。
这些设备有哪样是美国德国不卖中国的么?壁垒?波兰高速路唯一的“壁垒”,就是要求“中方雇员薪水不得低于本地劳工”,这就是最大也是最常见的壁垒。
你可以去超市随便看看,同样是碳酸饮料,可乐多少钱,北冰洋多少钱。
即便是过去天天请大牌狂砸广告的百事,也就北冰洋一半左右的价格。
就像很多人吐槽的,一个卖水的能赚这么多钱。那么北冰洋是怎么能做到这个价格的?
你有机会去可乐厂子看看,三班倒也很辛苦,但人家有没有欠过工人工资福利劳保用品?看看人家一线工人和办公室的薪资比,看看有没有办公室的员工把给工人的高温补贴和发的东西自己扣下的?
中国2020年制造业的工资占运营成本比还是只有12%多左右,结果中国企业连个糖水都比人家贵一倍,华莱士为了价格便宜一点已经成为梗了,你连养猪和种地都能被人吊起来打,还扯什么贸易壁垒?
如果资本家分为三六九等,那么我们的资本家绝对是最下九流的!最.TM.没出息的!这也是我们制造业利润这么低的重要原因!
制造业要提高利润只有一条路,产业升级建立技术壁垒。然而我们的资本家,无论民的国的央的,窝囊到根本就没想过提高自己的技术。以前很会找借口,说是政策的规定,国企的限制影响了民营资本的发挥。然而这十年来的国内互联网行业民营资本放开了发展,也没啥国企介入不允许你做什么的吧,结果呢?推广了996,把自己的垄断建立在剥削消费者和员工的基础上,竞争的唯一手段就是靠疯狂的压榨,根本就没想过投资发展技术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优势!是互联网行业没有技术优势可以建立吗?我们和欧美在互联网软件上差距缩小了吗?是国内的这些互联网大厂没能力追赶吗?自己就完全没有想过提升技术水平!这该是把舞台给你民营资本随便发挥了吧。结果就搞出了个这种结果,呸!恶心!
制造业也是这样!咱们的制造业工厂有想过考大投资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建立技术壁垒来提高利润吗?没有!不说结果成不成功连这个动作都没有!只会靠剥削员工来压低成本去竞争,对外贸易连涨价都不敢,最最下九流的就是我们的资本!
我早就说了,首先就应该从员工端来倒逼国内的这些工厂产业升级,员工只能955,自己想加班都不允许,而且不允许让员工下班后还在家里工作,确实不能停工的工厂可以请人三班倒,但是多给的工资必须给足。包括美团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五险一金必须都交齐,不允许有外包合同,所有员工必须是正式员工,无责任底薪不能低于4000。公司工厂如果因此受不了,要么自己投钱技术升级,要么破产倒闭。不要动不动拿就业来威胁,爱破产不破产,因为这两个措施破产了只能说明确实需要被淘汰了。
这个措施都不能算改革吧,算是符合无数打工人的利益吧,按理说拿来投票的话应该是全票通过的吧,但是你知道多少人反对这样做吗?最搞笑的反对的人里不少还是打工人。
————————————————————
很多人拼命在辩解,那我就从内卷这个角度来说说吧。什么是内卷?内卷说白了就是一直在量变却始终无法形成质变,导致量变越来越没有意义。其实欧洲历史上也有过国内内卷越来越厉害的时候,但是人家有出路啊,首先就是殖民地扩张啊,既然国内内卷这么厉害了那就直接去国外捞钱啊,欧洲的对外殖民扩张的历史让他们避免了像我们现在这样内卷的这么厉害。其次就是欧洲的两次工业革命和二战后科技大进步,让人家不会一直量变无法形成质变,科技一旦突破,生产力大发展,必然形成质变,那样就能很大程度上缓解内卷。
咱们要想摆脱现在内卷的状态,第一就是必须产业升级突破技术发展,像当年的欧美一样,掌握全世界就我有其他人都没有的技术,形成技术垄断壁垒。但是都知道这条路对我们来说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靠这个尽快摆脱内卷的状态不现实。第二就是走出去走出去走出去!!!重要的事说三遍!!!国家喊走出去喊了二三十年了,可咱们的这些企业,无论是民的还是国的还是央的,这么多年了,有哪个愿意走出去了的?一个一个的只会窝在国内卷!就是不肯出去抢占海外市场!一个一个的说什么人性是贪婪的,人家欧美的资本家就不贪婪?人家怎么就知道不停的扩张海外市场把国内的内卷压力转移到国外去?而且扩张海外市场获得的利润不比在国内卷的高?都说资本是逐利的,看看国外的资本家人家是怎么找到最赚钱的办法的,再看看咱们的这些,不是下九流是啥?
@冷哲
的回答我很赞同,基本原理就是人无我有,我有壁垒形成垄断,才能获得比较高的利润。
上面是基本原理,下面结合中国特色。
盾构机是中国产业升级成功的典型。把售价七亿的国外盾构机打成了5000万的白菜价。中铁工业和铁建重工是盾构机两大龙头企业,员工薪酬(含社保)接近20万。不得不说这是可喜可贺的,这样发展的成就必须肯定。


但行业之间比较,相比互联网中厂360人均薪酬40-60万,中信证券人均薪酬接近80万。盾构机行业与他们的差距依然明显。


很多人认为,把国外产品打成白菜价之后,中国就可以获取定价权,从而获取高利润。但实际上由于技术的扩散,只要有一家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其他企业马上就会花重金挖走技术人才,打造出类似的产品,使得竞争进入红海,无法获取高额利润。
这种疯狂挖人挖团队导致技术扩散陷入价格战陷阱的故事早已屡见不鲜了,之前在蓝光led行业、太阳能电池行业、多晶硅行业都早已发生过。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利润率低的一个原因。
要遏制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保护原创者,保护创新的研发成果不付诸东流。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了,才有提高制造业利润率的可能。
修改好了,小管家您请过目==
什么叫中国制造业利润低。
全世界的制造业利润率都低。
就拿熟知的汽车来说。2020年奔驰营收近12000亿,利润510亿。宝马7600亿,净利润400亿。奥迪3800亿,利润320亿。
要是你觉得这没有说服力。就算是做光刻机的阿斯麦,2020年营收1100亿,利润270几亿。
是不是跟营销号说的不一样。就算你是高科技、垄断,你利润也就30%不到。而且这就是个坎,制造业顶尖水平了。一般情况下,除非你附带去做一本万利的服务生意,就光靠卖工业制成品能过10%都难。
再就是,提到我国制造业,必然有人会说人力成本问题。现在规模化制造业不算研发成本,就是单纯的算制造过程的人力成本占比,其实非常低。并不是你所想的中国制造物美价廉,全是建立在低廉的人力成本之上的。比中国人力成本低的地方多了去。在哪里建厂,除了产业链问题之外,考虑更多的是,政策和税务问题。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欧美会去去工业化,工业就是不赚钱。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就是。你工业化到了一定程度,你要想再上一级,只能靠金融、贸易、服务业了。但是这些玩意,是要建立在枪杆子上的。
恰恰相反,想要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利润,该砸的并不是外国的产业壁垒。
我刚好有亲戚/朋友是200x年代做淘宝/电子工厂起家的,对这个问题算是间接的感同身受了。
典型案例
这些小工厂其实是有相当强的创新活力的。它们不光是mp3火了做MP3播放器、手机有需求做山寨机;事实上,它们自己开脑洞发明的东西也非常多。
其中一家工厂就发明了这么一种很方便的随身电子产品(这个行业后来被其中一位朋友垄断了,所以就不提这玩意儿是啥了,不然熟悉的一听就知道涉及的人都是谁),非常方便办公族。
这家工厂也在市场摸爬滚打了很多年,非常熟悉国内市场的游戏规则。为了避免陷入价格战、过度压缩利润空间,他们事先制定规则,严格管理代理商。
简单说,就是把全国按省分片,华南、华北、华东各设一个总代理,只有总代理才可以享受最低的出厂价;然后总代理再管好市级代理,市级代理再管住自己手下的地面店/淘宝店零售商——总之,签协议、派人盯梢,确保任何人不得私自降价;否则立即追查、撤销代理权,之后肇事者就只能以“建议零售价”的九五折之类高价进货,完全没利润空间了。
你看,我抬高你的进货成本,一家家的控制你的盈利空间,你们是不是就打不成价格战了?
这在当年是绝大多数工厂都会用的招式。不然一样发明搞出来,几个月就能被那些人弄的完全无利可图。
在这个控制下,工厂大概能有50%的利润;然后一路上的代理商都有20%~30%的利润——然后,比如我亲戚,当年就是零售商中销量数一数二的,拿到的价格基本就是市级代理商的代理价。
简单说,就是“搞好你的店铺,把客户服务好;然后不要降价,按厂家规定的零售价卖”——大家比拼服务质量、比拼内部管理(降本增效),是不是就可以大家都有钱赚、细水长流的一直做这个领域的生意了呢?
想法很好,初期执行的也非常棒;偶尔有经营者违规降价、试图靠低价抢生意,都被同行举报然后撤销代理资格了——这也是当年的常态。聪明人多着呢。
但是,国内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商誉,不遵守规则。
堪堪过去一年,稍微一松懈,价格就守不住了——搞好售前售后、装修好店面,这门槛不算高,但总有人做不到啊。
而且都搞这一行,拼着拼着,会搞的销量节节攀升,不会搞的……弄个山寨风严重的页面,不仅降低这种产品的逼格,也拉不来客户啊。
而且,货卖不出去就占资金、占库存;看似东西还在手里,其实资金还是被占用了,见到别的东西流行也没钱参与了:这本身就是损失。
尤其小店店主手里没钱,流动资金能有10万50万都是中上等水平了,哪禁得住这玩意儿占用。生意都没法做了。
于是这些人心一横:反正我是在这行做不下去了!那干嘛要做?不如偷偷降个价,便宜三块五块十块二十块,多少有得赚、甚至没钱赚能回笼资金都行!
一个人这样干了,厂家懈怠了没注意;其他人一看没惩罚,马上就跟着干。呼啦啦一个月不到,全淘宝所有C店就给这个产品降价了10~20%!
然后,其他人就顶不住了。你服务再好、售后再好,人家便宜!
便宜也不敢降价啊,只好找厂家投诉。厂家一看,好家伙,上千家C店都在降价……这没法管了,打击面太大,打了出货量掉一大半!
其实这时候厂家舍得壮士断腕还是可以扭转的;但销售科怕扣奖金啊,销售量没了还不得被厂长骂?
没办法,硬着头皮,默认了:降价幅度至多15%,高于15%的断他货!
一旦开了这个头,价格就守不住了。
过了个把月,估摸着风头过去了,马上就有人尝试降价16%;降了没人管?降20%!
就这样,没多久这个产品的价格就拦腰砍了。
这一砍,老老实实做售前售后店铺装修搞经营风格、靠回头客盈利的不干了:你给我的进货价都只有30%利润,他们普遍降价20%,我还有利润空间吗?
更可怕的,还有人敢降价30%!这他妈不是纯粹捣蛋吗?
这家店我亲戚很熟悉,低级代理,他的拿货价比我亲戚还高5%——一共30%利润,他只有25%利润空间,居然降价30%?卖一件赔一件啊!
为什么这人敢赔钱卖?
因为他熟悉这个圈子,知道我亲戚这样销量远在他上面的,其实手里没啥钱,50万都能难住他们……
而他做的早,手里好几百万,比流血把我亲戚这样会经营但没钱的竞争对手弄破产了,生意是不是就到他手里了?
你看,无所不用其极:市场上竞争不过你,我就和你拼资金,拼血池厚度!
总之,一下子就彻底乱掉了。尤其那些搞售前售后的,经营成本太高;被这些人宁可赔钱也要杀价这么一打,要么仗着自己的进货成本低更狠的杀价,要么……就退出别干了。
我亲戚看出这些人的心思,找厂家负责人陈述利害关系,要求要么严管,要么就要降低给自己的出货价,不然我就只能一起打价格战……
负责人听了也很生气,说一定要管!
结果,没等他管,后院起火了。
起火原因很简单:技术人员工资太低!
这个产品太火了,上市一两个月,老板就买了豪华轿车,成了上流人士,搂着小蜜出入高级会所,早把工厂的事给忘了……
然后,技术人员就不乐意了:这玩意儿完全是我的发明啊,凭什么你左拥右抱,我还是个月入6000的屌丝?
于是,技术人员集体跳槽,几个人去了另一个工厂,和那家工厂的老板合作生产这种产品;另几个人去了第三家、第四家工厂,正在辛辛苦苦的复制项目……
原厂长大怒,一纸诉状把这几个技术人员告上法庭,说他们盗窃技术资料。
这几位就辩解说,这不属于职务发明,因为你就没和我签订劳动合同、也没给我交五险一金!
当时的厂子就这样,发家前抠门的很,尽可能的压人员工资、走漏洞不交五险一金,不然实在养不起搞技术的;这样压榨习惯了,发家后就把搞技术的忘掉了——于是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那么这套技术自然不能算职务发明。
现在,该技术人员反过来,质问原厂长未经授权使用他们的发明了……
总之,这么一扯皮,这技术究竟属于谁就说不清了;专利?这还怎么申请专利……
他们这边一打起来,别的厂子看到机会了:没专利?来,让我们逆向它!
也雇上一些搞技术的,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产品……
这个产品的市场价值还是不低的,每年能有上亿的市场;现在呼啦一下进来二三十家厂商……其实好好经营,还是足够他们存活、发展、壮大的……
但,国人是不屑于做这种长期生意的。
没错。降价!
一时间,淘宝上出现了四五十个牌子,质量良莠不齐;唯一的卖点就是——便宜!
现在,工厂自己都守不住出厂价这个底线了,价格一降再降;降到最后,我亲戚算他的物料成本(他也是干这行的,能拿到市级代理价,有些料甚至可以比厂家拿到的更便宜),发现出厂价至多能有十块多不到二十的利润——这些利润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老板哪还有钱赚?
本来亲戚打算干脆自己买料,找几家工厂自己生产的。一算这个成本,得了,别搞了。赔不起!
最终,这个产品的价格被打到上市时的20%不到——这个零售价价格哪怕当出厂价,厂子都必须玩命压榨工人才能不赔钱;你敢压榨的稍微轻一点点,你的厂子就得倒闭!
零售价都是赔物料价卖了,出厂价……那不是卖一件赔一件吗?
嗯,他们打的就是这个主意:和竞争对手拼流血,谁先顶不住谁滚蛋。然后,市场都是我的……
呼啦啦,不到半年,四五十个牌子就只剩三五个;就这样,价格战反而越趋激烈了……不尽快把别人弄死,他们自己欠的一屁股债怎么办啊!
我曾经养过一只小狗,就是一个工厂老板欠债跑路,扔下不要的:
如何向古代皇帝推销一瓶可乐?127 赞同 · 20 评论回答
其中提到的“老板捐款跑路,小狗栓工厂等死”,其实就是另外一出类似的悲剧。
那个老板好像是造MP3或者MP4的吧,我没问过,按时间算当时应该就流行这个。
他也是和人抢市场,负债经营,卖一件亏一件,最终扛不住了,破产,欠人一屁股债还不起,只好扔掉工厂连夜跑路……
就在这时候,我亲戚的一位朋友出手了——说是朋友,生意往来较多,彼此熟悉能经常走动走动而已;该坑人时人家是绝不手软的。
这位财大气粗,手里可能四五十个亿是有的;他出手直接把做的最好的那家厂子买下来,然后把价格又降了几个点,明摆着要用价格战把最后的几家竞争对手也都挤死!
同时他还搞“专利讹诈”——前面说过,这玩意儿因为产权不明,无法申请发明专利了;他懂这个,但其他人不懂啊。于是,他申请一个外观专利,到处印自己的专利号;谁敢做,他就恐吓他,要打专利官司……
一边得赔钱,一边还可能吃官司……再加上这位财大气粗,志在必得。
其他老板们知道斗不过他,只得退出。
最终,这个行业尘埃落定,垄断在这位朋友手里。
然后,他改变了产品外观,注册了商标,和原始版本彻底洗清了关系;再反过来带节奏黑了一把他们自己的早期产品(涨价卖不掉;不涨价卖一件亏一件。当然要把它弄的卖不出去,好给新产品腾路:反正都是OEM,用户又不知道都是他们家的),强推这种有商标有各种认证的“正规版”,借助“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宣传,把价格拉到了相对合理的程度,之后顺势停了卖一台赔一台的老版本的生产……
但经过这样一番价格大战,这个东西已经不可能再卖上高价了——利润,还是得从工人身上榨取。
就这样,几乎就在我眼皮子底下,我见证了一个全世界独一份的发明,从利润丰厚到价格暴跌,再到专利纠纷、群雄入局,再到被他们做的完全不赚钱的整个过程。
更有趣的是,后来这个产品吸引了韩国LG、三星等公司的注意。
我不知道他们是怕这里的专利纠葛太多不敢染指,还是不愿投入资金从头研发……
总之,它们没有自己搞,而是从这位朋友那里搞OEM——定制外壳,打上logo;里面是同一个厂子出的、一模一样的东西,但国产货只能卖200,LG卖400、500……
曾经有朋友想买这个产品,找我打听。说不知道国产的能不能用,LG的稍微贵了点……要不还是买LG的,又不贵多少钱,用起来不掉链子才爽……
我给他拦住了:你大概不知道,现在这东西全世界只有一个厂在造;LG的其实也是同一个产品的贴牌,仅仅是换了个壳、打了个标!
——你看,人家仅仅是经营好自己的品牌,就能从我们的“壁垒”外轻松拿到超过100%的利润……
——最终,看淘宝推断销量,我们的工厂打的头破血流、多少老板破产连夜跑路,最终绝大多数的利润却进了LG腰包……
——为什么我们的“壁垒”这么特色,来来回回只坑自己?
案例分析
其实这样的案例我知道很多,中间各种精彩,但开头和结尾都类似。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1、法制观念淡薄,没有专利意识
注意,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就是能搞这类发明的技术人员,他们反而喜欢和这种老板合作,反而不愿意去更“正规”的公司拿高薪、领齐五险一金。
原因很简单:所谓的“高薪”完全比不上他们的贡献;一旦去拿了那种高薪、领了五险一金,那么他们的发明创造就妥妥贴贴的成了“职务发明”。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他们宁可去和这种没有法制观念、没有专利意识的老板合作;将来,老板人地道,大家二一添作五,自然各大欢喜;但如果老板不肯给钱……你看,你要去和正规公司合作,是不是就有冤无处诉了?
但他们却可以随时带着技术资料跑路,找下一家合作。虽然因为很多牵扯拿不到专利、赚不到足够的钱,但这个合作金额足够他们半年内也开上豪车的!
2、擅长且只擅长打价格战
这个“只会打价格战”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而且每个人的理由可能都不太一样。
对技术人员,因为法律不保护他们,社会规则不保护他们,只能“自力救济”其结果,就是“合法发明”给弄到了模糊地带不找个老板资助,他们连吃饭都是问题找个老板资助,有没有规则/法律保护那么,就和人斗心眼吧:我们能搞发明的,还玩不过你个只会压榨工人的大老粗了?根子上歪掉,使得相关发明从根本上就无法被专利法保护你不保护他们,他们自然也不信任你相互不信任,结果就是彼此无视缺乏专利保护,就难以建立属于自己的、长久的壁垒老板不地道,就集体跳槽,把自己卖个好价钱老板地道,无法保证开发组的每个人都不会“叛变”管住了资料,人家真懂了、记在脑子里,你还能把人脑子挖了不成?一旦走了一个,很可能马上就在竞争对手那里复制了一大堆没有长久的壁垒,就只能赚“快钱”赚快钱是没有商誉的没有经营风格,没有售前售后,没有什么回头客,反正都是一锤子买卖既然只能做一锤子买卖,那自然就只能打价格战了
价格战一打,你还想要利润?哈哈哈哈。
你只能赔钱赚吆喝,和竞争对手比赛谁更能流血。它死了,你活着,你就有机会在工人身上慢慢找补回来。
所以,和你们想象的恰恰相反:外国搞产业壁垒,恰恰是怕了中国人的价格战!
他们,巴不得中国人从中多赚点钱、把售前售后做好,让所有人都有较为充分的利润空间呢……
就好像故事中那些擅自降价、然后以“绝大多数渠道商因为没钱赚就要倒闭了”来倒逼生产厂商降低出货价的零售商一样:中国人打价格战,是1000%会烧到源头厂商的!
本来,一颗芯片两块钱,这已经便宜的不能再便宜了;厂家说你们哪怕只做来料加工都有200%的利润……
结果中国人在干什么?啊?
疯狂打价格战?!!!
价格战一打,只能从工人身上榨钱!
不光从工人身上榨钱;芯片,一颗两块钱?
给它逆向了,一颗五毛!
价格战打的太惨烈,一颗芯片能节约一块五的成本,这可是一块大肥肉!
至于因此带来的不稳定、寿命过短……无所谓,我们从不卷什么售前售后,做的就是一锤子买卖!
你看,这样搞,源头厂商是不是被影响了?是不是也被动卷入价格战了?
这种“源头厂商”,谁愿意给你当啊?中国人自己都不乐意!
就好像我见到的事实一样:国内厂商、代理商、经销商自己,都会想办法联防死守,严厉惩罚打价格战的!
很显然的,守住了,才能不停升级,才能做长久生意……不然根本没法做,对吧。
只不过,国内根子上就歪了,没有发明/专利保护,所以他们根本守不住——如果能守得住,谁不想占住一块领域慢慢深耕啊。谁不知道深挖进去才有利润、才有前途!
国外守得住这个壁垒,所以他们能建立良性的、不需要打价格战的市场秩序——人家从来没压你的利润空间,只要你别打价格战。
但我们,实在守不住这条底线啊。
守不住,就只能廉价出;太廉价,就没钱售前售后;没售前售后,就没有口碑、没有知名度……
最终,大品牌——不一定是老外,也可能是国内大品牌,比如……嗯,反正你们能想到的公司几乎都会找他们OEM,我就不点名了——过来,比散客的拿货价更低买你的产品,换壳,打logo,就能赚取50%、100%甚至更高的利润:这就叫“品牌价值”。
甚至就连俺亲戚,都聪明的自己定制外壳、和我一起琢磨品牌名字设计logo,找老板OEM,然后跑欧美市场赚取利润……
就这样,价格战打来打去,利润都便宜了别人;老板自己都赚不到钱,只能拼命压榨打工仔……
其实问题很简单,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人刻意在回避。
中国的人太多了。
中国劳动力人口总数,2021年统计数据约合8.8亿人,劳动力指的是18-59岁年龄段的人口之和。这个劳动力人口随便放到任何一个产业,都不会让人均产值和人均收入高起来。
我们按照从业人口数量来大致排一下,中国现在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人均产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估算的月收入大致水平:
1.中国从业人口最多的,也就是大家怨气最大的行业——第一产业(一般也叫农业),从业人口预估2亿左右(农村人口约4.9亿,农民工人口约2.9亿,差不多就这个数,就算减除留守儿童约1000万和年龄太大不能下地的就算1000万吧,数据差别也不大,农村据我观察,大部分小到十余岁,大到六七十岁了都经常下地),第一产业GDP7.8万亿元,人均GDP产值约3.9万元,按照人均可支配约占人均GDP40-50%的比例,基本就和全国统计数据17000元差不多了。注意单位是一年啊,一年才17000元的可支配收入,实际换算成月收入应该只有800-1200元左右。
2.中国从业人口第二多的产业,是建筑施工单位,登记从业人员5000万,但是因为大量合同农民工的存在,真实从业人员保守估算应在1亿以上,而建筑施工单位GDP约29万亿元,人均GDP约20-30万元,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约8-15万元,实际工资水平应该是5000-10000元内。
3.中国从业人口第三大的产业,零售行业产值9.5万亿,行业从业人员6000多万人,人均产值约15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合6-7万元,实际工资水平应该在3000-5000元。
4.中国物流产业产值约合11万亿,从业人员估算约5000万,人均产值约合2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合8-11万元。但是要注意到,利润分配权不均衡,固定职员是远高于合同工和加盟商员工的,所以两极分化极其严重,我们经常能听到年入百万的快递站点老板,月入过万的快递员和货车司机,也能看到绝大部分快递员和拉货的收入就3000-6000元。
5.一个不算是产业的产业,因为18岁就算就业人群了,所以绝大部分大学生也是算就业人口了,只是大学生活会拖延他们4年的就业时间而已,不过也算是一种就业安置了。而我国大学时在校人数约3500万,GDP不详,人均GDP估计无法统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率为负数。但是其人口数量,确实能在产业就业排名中居于前五。人均月生活费应该是800-1000元左右。
6.餐饮业从业人员估算约3000万,产值4.6万亿,人均产值1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6-7万元,实际工资水平应该是2000-5000元为主。注意这里我没有算送餐的外卖人员,这个会后面单独说。
7.中国机械工业产值14万亿,从业人口约合2000万人,人均产值70万元,高负债资产占比,利润低,国企多,利润大量上交,实际可支配收入不到其他行业40-50%的比例,预计只有20-40%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15-30万,实际工资水平应该是5000-10000元为主。
中国前七大就业人群,总就业人口已经接近5亿,占总劳动力人口大半了,普遍收入都不高,而且人均不是中位数,实际收入大部分人是低于人均的。所以说上述的大部分从业者,再供养几个孩子和大学生,几个老人,妥妥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了。所以全国有超过6亿人均月收入不高于1000元,你看看农民和大学生再加上老人儿童,也就差不多了,是不是和全国大数据基本吻合。
后面的产业的就业人口,基本都是百万级别了,鲜有破千万从业人员的了,一下子就和前七拉开了差距。就算个别产业人均产值高,对于总体社会收入的影响就十分有限了。排名我只能大概排一下,因为确实没有大量数据支持进行对比。
8.我国互联网核心产业产值约7万亿,核心从业人员约1000万人左右,人均产值70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合25-35万元。所以大家在知乎就可以看到各种人在大厂,年薪百万的调侃了,毕竟这些人确实是社会上收入最高的人群之一了。但是中国知名的几个大厂,JATMMBBP总就业人数才不到百万,大部分的还是小厂员工,月薪能过万就不错了。大部分从业人员的工资也就0.8-1.5万元。
9.中国餐饮外卖行业人口也约合500-1000万人,外卖餐饮产值约7000亿,人均产值仅7-10万,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5万元。如果不是靠着高增长率,吸引了百亿级别的行业补贴,根本撑不起来这么多人就业的。而且外卖的餐饮份额增加,是吸附了餐饮业的产值的,对于增加就业的贡献是远低于电商对于物流业的贡献的。这个收入现在是不正常的,远期内会和餐饮业持平,预计也就是3000-5000元了。
10.中国国内金融产业从业人员800万人左右,一年的金融产业增加值差不多9万亿,人均产值112万,人均可支配收入40-50万元,大概率的月收入是在1.5-3万元的。
11.服装加工业,年均产值1.6万亿,从业人员约800万,人均产值约20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合8-10万元,年均月收入正常集中在5000-8000元。
12.电子信息制造业14万亿,从业人口700多万,人均产值200万,但是注意这里可有大量手机等代工业务,真正的利益分配权不在制造商这里,我们可能留住国内的利润分配算,人均产值不会高于50万,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该不高于20万。产业里面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像苹果小米华为等设备设计和销售端拿走大头,而产线工人的工资大部分只有3000-6000元。
1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万亿,从业人员也差不多700多万,人均产值128万,当然也不不少软件外包服务,真实人均产值要打折,预估也不会超过100万。软件服务业稍微好一点,但是依然是分配极不均匀,外包服务商只能分配到产值的较少部分,大部分被分包商和中介赚取,大部分的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应该在0.8-2万元。
14.煤炭产业从业人口约合600万,中国煤炭产业产值约3.2万亿,人均GDP约53万元,不过因为国企比较多,利润分配会些许不同,没有其他行业40-50%的比例,估计只有30-40%比例,估算约合10-20万左右,大部分产业工人工资应该是0.5-1万元。
15.汽车工业行业产值3.6万亿,行业从业人员550万人,人均产值6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万元,依然是一个分配极其不均衡的产业。汽车设计销售端,国外汽车厂商会拿走大头,剩下的产业工人工资大部分是5-8千元。
16.中国的客运行业,从业人口预估500万人,但是营业收入来源不详,而且很多是属于国家战略性亏损行业,没办法判定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过普通员工收入大致是5000-10000元,只有民航稍微高一些。
17.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产值约3.6万亿,从业人员230万左右,人均产值156万元,人均可支配60-80万,一样的研发和销售端拿走大部分,大部分产业从业人员工资1-3万元。
18.钢铁产业从业人员约合220多万,中国钢铁产业产值约7万亿,人均GDP约318万元,和煤炭一样,大部分为国企,但是问题是利润不像煤炭那么高,很多利润让给了铁矿石进口端了,且利润大比例上交,收入部分远远低于其他行业40-50%人均GDP占比,预计占比约10-20%,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万元,宝钢人均40万算行业顶尖了,但是你们也知道的,高管一个人抵得上20个普通工人,真实产业工人收入水平也就0.8-1.5万。
对了,单独再加两个就业群体,。公务员,从业人员约800万(包含事业编);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约1000万,人均GDP和产值没办法统计,不过两个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大部分是3000到8000元,一线城市特殊岗位和某些能接触到灰色收入的比例太低,不影响平均数据。
以上所有行业就业人口接近6亿,基本覆盖所有主流就业行业,其余主要的就剩一些房地产开发设计,娱乐和文化产业,军事工业,石化行业,其他冶金行业,贵金属和稀有金属,核能等产业了,有些确实拿不到数据,大家可以对比下参考下,也没有必要一一列举了,上面这些基本覆盖中国大部分的收入水平。我们也要注意,就算在一个行业中,因为属于产业链的地位不同,行业工资也会有很大差别,比如房地产开发和施工单位对比,汽车设计和汽车维修,IT大厂和服务外包商。在分配权的主导性的不同,也导致收入有很大差距,比如领导和员工。但是,还是一个特点,人均GDP越高,人均收入就越高。
所以,我切一下题目,问题说我们要打破多少西方技术壁垒才能提高我们的收入水平。其实我们已经打破壁垒的行业,收入相对于全国向来不太低。但是,第一有些产业天生产值有限,没办法提高收入;第二社会低收入行业占比过高,少数几个就业人口百万级别的行业对于整体收入影响太小;第三,欧美还是占据了很多行业天顶星科技,能够拿到最大的利润分配权,短时间我们没办法都突破,比如芯片制造拿走了手机制造的利润。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工资水平不高,其实并不是因为那些,什么人均学历不高,自动化水平不够,产品力比较差,品牌溢价能力差,这些都是结果。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就业人口数量巨大。
到现在了,还有2亿左右的农业人口待消化,你看看还要出现多少个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才能吸引用亿计算的劳动力人口呢?
你们知道培养一个就业人口过千万的产业有多么难吗?而就业人口过千万,按照现在知乎都看不上的月薪三千,需要一年差不多1万亿以上GDP产值才能达到,多少产业吃的下这个产值。
当键盘侠指点江山容易,办实事很难。
第一,中国制造业利润并不低,别听些叫得响的人乱扯。他们是因为亏才叫得响。赚得多的恨不得连身份证都烧掉,哪有到处叫的道理。
真的赚的少,谁疯了没事干开这么多厂,麻烦对别人的智商保持基本的敬畏。
第二,中国制造业的利润水平——尤其是重点装备的利润水平——是有专门部门管理的。你报价低,国家会给你补贴和退税,外加给你低价的土地和税收优惠、给你贷款扶持、给你免息免租免抵押……这些不在甲方给的货款里,所以就不算利润,算中彩票吗?
中国为什么要给你这个补贴?
为了根本性的抑制世界上其他国家制造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国家——的产业发育,尽一切可能尽快、尽量提高中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
因为工业意味着战斗力、军事实力、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工业能力是物理性的能力,是真正的硬实力,是真正的肌肉。肌肉足够发达,哪怕头脑简单你也惹不起。
头脑简单,想要不简单,容易得像刷抖音。肌肉不发达,想要发达,难得像减肥。这个任何一个肥宅都应该一清二楚。
你觉得利润低,那是因为你所在的工业环节在中国的战略发展中过剩到了得不到这种补贴的程度,而不是真的“中国制造业利润低”。
你如果在055、j20、y20、003、076、094、99A、VT15、C919、长征五、复兴号、华龙一号……的核心供应链,哪怕是这些核心供应商的核心供应链里,你的实际利润率不会很低。
虽然不至于高到洛克希德马丁那种畸形的程度——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润是病态的——但肯定算不上“勒紧裤腰带”。
关键是要在这个链条里向上爬,少抱怨会爬得比较快。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垂头丧气和阴阳怪气不是。
你这个思路就有问题。
利润不是通过“砸碎外国产业壁垒”获得的,而是通过供应的不可替代性而获得的,说白了就是通过人无我有来实现事实上的统购统销,再通过统购统销实现溢价,这才是利润的来源。
因为当你是独一无二的供应来源时,卖多少钱就是一个心情问题了。
而“砸碎外国产业壁垒”实际上是解决人有我无的问题,一旦人有我无的问题得以解决,那么市场就从统购统销变成了充分竞争,供给侧就没法随便开价了,此时利润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全行业普降,这不叫产业升级,这叫拉着所有人一起产业降级。
任何充分竞争的行业最终都会变成同质化竞争,然后演变成压成本军备竞赛和内卷式降价的局面。
所以你没法通过“砸碎外国产业壁垒”来提高利润率,你砸的越多,利润越只会越低。
要想提高利润,你需要解决的是供应的不可替代性问题。
不可替代性供应有三种路径:
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例如高技术产品,稀有矿物。
渠道的不可替代性,例如供销社。
制度的不可替代性,例如法定货币,税收。
三种路径中,收益最高成本最低的是制度的不可替代性,其次是渠道的不可替代性,再次才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是所有垄断方式里成本最高,收益最低的一种,道理很简单,因为技术领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必须持续不断研发投入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高利润,还要警惕新赛道带来的竞争和行业规则改变,比如柯达公司在它倒闭的时候依然能做出地球上最好的胶卷,然而有用吗?没用。行业规则已经改变了,投入再多也没用。
还有丰田,天天歇斯底里的喊叫着“给燃油车一点时间和机会”你看有人理他吗?他喊的越大声,越当众出丑。
收益最好的垄断方式是制度的不可替代性,因为制度是一种所有人都无法脱离的公共产品,用了,就要交钱,人人交钱给你,你躺着都能进账,这比花时间费心思去搞产业投资省事多了,油水也大多了。
比如美元,美元是人类世界事实上的法定货币,其它国家的货币实际上只是区域辅币,当我要用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时,计算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往往是先计算它们和美元的汇率,再用美元汇率去计算它们之间的汇率,美元这种制度性的中间地位,才是真正一本万利的买卖。
话又说回来,为什么中国制造业企业利润低?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业的经营所有者们往往拥有通过制度的不可替代性获取高额收益的机会,而制造业只是他们获取这一机会的阶梯,要想最快速度获取这一机会,制造业的规模要比利润重要的多,而压低利润率,对扩大规模是有好处的,因此,制造业的经营所有者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压低利润率以尽快获取这一机会。
说的直白一点,中国的企业所有者们有机会进入资本市场获利,搞制造业只是他们进入资本市场的阶梯,而要获得进入资本市场的入场券,产业的规模比利润率更重要,因此,他们倾向于通过压低利润率来实现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并用扩张后的产业迅速进入资本市场,为了能尽快进入资本市场,他们不介意让制造业微利乃至亏损运营——只要进入了资本市场,他们依然是赚的。
为什么说资本市场属于制度的不可替代性呢?
因为在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玩家不是民间商业资本,而是官办经济,官办经济在资本市场的能量之大,随便举个例子,看看城投企业的债务规模就懂了,而官办经济在资本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又是制度设计造成的,这种制度设计是既要确保利出一孔,又要确保一本万利,也就导致中国的资本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化的利益平台。
制度化的利益平台不是谁都可以进的,它有各种或明或暗,或公开或隐蔽的准入门槛,能达到这个门槛,都不是凡人,别的不说,各种资质的获取和审批就是一门大学问。
民间商业资本在这个平台上的最佳获利方式,往往是分析官办经济的走向,判断这种走向带来的可能的经济机会,然后设法从中套利,说白了就是官办经济吃大头,他们分一点零头。
就算是这么一点零头,也是很多制造业巨头一辈子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了。
比如早年特别流行的开发区模式,圈地,抵押,套现,离场,换汇,出国,移民,一气呵成,整个业务流程轻车熟路,相关产业链高度成熟,甚至还有一定的合规性背书,实在是发家致富的不二之选。
这种利润率,那些制造业巨头看了,怕是能当场哭出来。
有制度的不可替代性这种肥肉可吃,谁还会愿意去啃产品的不可替代性这种骨头呢?
至于制造业,唯一的作用就是把摊子铺大,把数据刷高,就像当年的开发区模式里圈地做产业园一样,做了些啥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上规模,要动静大,要在资产负债表上数据够漂亮够好看,只有数据够大够好看了,才能融到资,才能拿到只认表格的资本市场的入场券。
说白了,中国实业的不昌,与中国虚拟经济的过于早熟,过于前沿,过于发达是分不开的,很多老牌发达国家往往在虚拟经济繁荣后,会出现脱实向虚的问题,而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在于,还没实就已经向虚了。
毕竟,中国是一个80年代就出现资产证券化,90年代就出现资产证券化的证券化,轻易就可以把预期经营收入抵押套现,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力度与美国不相上下的国家。
而这种早熟,又和中国官办经济的发达,以及中国社会体量的庞大息息相关,前者提供了虚拟经济早熟的制度保障,后者提供了虚拟经济早熟的土壤,相辅相成,螺旋上升。
还是那句老话,一个地方不能有矿,有了矿,社会是一片一片的烂。
如果说沙特是落入自然资源陷阱 那中国就是落入人力资源陷阱了 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 工程师红利 只要不把人当人 资本家就能赚更多的钱买房保值 进一步收割进城的人。
我毕业后去了整车厂做策划,做竞品分析和目标用户分析时,发现一个特点,我们消费群体每一分钱都定的死死的,你想多掏一分都不行。我们设计了一款很好看的车,给潜在顾客看,顾客很喜欢,但是说我宁愿买那个更便宜的。
当然随着时代变迁,这种情况好多了,消费者选择的余地更大了,但是也只是更大了,我们消费者主要关切点还是性能和价格。
再以我自己举例,当我还是穷学生时,穿的都是唐狮森马真维斯,直到我毕业了有工资了,然后我逐渐过渡到优衣库、无印良品、杰克琼斯。我们消费者就是这样,他不知道优衣库比森马好吗,只是他的选择里没有优衣库而已。
再说回制造业利润为什么这么低,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全球财富被富人掠夺,但是富人消费能力有限。他一天换三套衣服,一年也不过1000套。并且越是有钱,越是不会购买大众消费品,顶级富豪会买蓝月亮吗,不会,他都不知道怎么洗衣服。所以大众消费品盈利模式注定就是薄利多销,而不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再说回直接原因,我们制造业利润低也和我们消费者消费能力弱有关系,穷人的选择真的不多,中国人均收入43834,每个月也就4000不到,话费、交通费、一日三餐除去了,你看还剩多少,就这我还没说房贷、孩子的教育费用呢。算算看,一个月自由支配的钱还剩多少,所以消费者只能选择价廉的产品,这也是拼多多为什么兴起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的消费者往往还是生产者,由于制造业利润低导致收入低,收入低导致消费能力弱,消费能力弱导致制造业利润低,这就是个可怕的死循环。所以福特当年生产T型车就意识到,要让全社会都买他的车就要让自己的员工也买得起。
说到底,算了,不敢说了。
很多局外人的评论让我好尴尬啊
中国的制造业为什么利润这么低?因为我们享受了不正规的甜头,现在是在付应该有的代价而已。
做为曾经的从业者的一员。
我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从暴利到现在利润低的转变。
很多人根本没有见过那个烈火烹油的年代,所以在这里胡扯一通。
中国制造业之前为什么暴利,现在为什么利润低,都是同一个原因。
我们对创新和专利的保护基本等于零。
曾经的中国制造业暴利到什么程度呢?NIKE刚出来一个明星签名鞋,五天后,就能在各种批发市场找到各种转换版——当然,还有原版的抄的,我就不说是哪个地方了。耐克一双明星签名鞋上千块,各种转换版你知道多少吗?卖100块都还有30%以上的利润,而在刚出来的那一两个月里面,300块买都抢不到货!这就是我们曾经的制造业。而这,只是一个耐克,只是一个球鞋,还有很多很多的品牌和行业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
你以为中国现在的有钱人都是哪来的,10几,20年前的制造业,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富豪。那些东南沿海的,那些个温州商人。你以为炒房团为什么那么有钱?耐克等公司不知道中国制造业在这样玩吗?他们当然知道,可是没有办法,在中国像乔丹这样的公然侵犯人家名誉权的公司都能混那么多年,我们以保护”民族品牌“的大旗,让这些牛鬼蛇神一路赚得盆满钵满。
可是这样玩的结果,就是国内的制造业,没有人敢做创新的。这些牛鬼蛇神,他们赚了钱会投入创新,投入研发吗?不可能,他们只会拿了钱去炒房。为什么?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创新=傻子。耐克阿迪那样的公司都告不下来,都制止不了那些仿款的泛滥。中国哪个公司可以呢?
我以前听过很多人骂美国企业保护专利,垄断专利。我都很震惊。这不是很正常的吗?别人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东西,当然要获利。你骂美国企业保护专利,只是因为你屁股歪了而已。哪天我们自己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东西,难道不保护给美国企业白白使用吗?
可是我们中的很多人从来不这么想,从来觉得你的就是我的。地主的地不管你是努力自己耕耘赚来的,还是跟官府勾结得来的。你有我没有,这就是原罪。你不分享,就是麻木不仁。我抄袭你是理所当然。假如你因为我抄袭你来告我,就是黄世仁。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
怎么会有小P来这里带节奏,然道解决问题的办法真的是把一切问题都转嫁给外国吗?
别说国外专利情况怎么样,国内的行业之间,哪个不是自己互相抄?大环境如此,这也能转嫁到国外去?
今天看一个华裔直播网红逛深圳玩具展,
直播观众群体是欧美观众,这老哥就在国内满大街乱逛,小巷啊菜场啊都逛,边走边直播,最近把直播间做火起来了,人称moving哥。
深圳玩具展好像播了两天了,节目效果很不错,好多玩具一出镜,直播间直接有人问价,
今天看到,




那中国厂家报价多少呢,
14刀乐。
就这么个赛车停车场的玩具,玩具车可以从3层开到2层,再开到1层从搭小电梯再运回3层。
视频搬运回来后,我们评论区一堆人moving哥做带货啊。踢掉中间商,做直销。他这人气直播带货肯定能赚。这价格把直播间观众惊到了。
之前一天视频里出现一个大轮子那种遥控越野车,直播间里也是很活跃,一直问价格。男人果然对这种东西感兴趣,
厂家一报价,9美元。
后面还更绝,销售妹子把玩具车拿起来,丢水里了,也能开,水陆两栖遥控越野车。
最后,销售妹子把遥控手柄也放水里了。防水的。
直播间里评论顿时刷飞快。
还有评论区说这哥们已经预定过两天去车展了。那个更是重量级。
现在好多评论在催他去车展。
制造业利润低的原因有很多,个人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这几年原材料成本逐渐升高,供应链压力也越来越大,劳动力成本因为适龄的劳动力减少和对工资有了更高的追求,也在逐年升高。第二国内内卷,只要出现一个爆款,很快就会出现很多同类产品,然后就是压价销售,以上是国内制造业的主要问题。
个人感觉品牌出海是一个不错的出路。首先国内的制造业还是有很多优势的,比如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地位,成熟的供应链已经可以让全球任何产品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是世界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技术方面,中国制造业也位居世界科技创新型国家行列,很多技术上面都是领先或者有优势的,再加上多年的TO B的研发经验,相对来说想完成企业TO C的转型虽然说也并不容易,但有技术优势而且有决心,可以避开国内内卷,从海外建立品牌开始尝试,获得新的收益增长方式。再有就是成本方面,中国的劳动力相当于欧美来说还是有很大优势的,丰富的物产资源也是低成本的有力保障。
走品牌出海可以从技术方面入手,如果有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有专利在手,不惧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那就大有可为。
品牌出海离不开欧美市场,同样的产品在欧美市场产品售价更高,利润更高,欧美人也更看重品牌,更适合做精品的新国货。欧美市场跨境电商首选亚马逊平台,通过亚马逊开店运营,就可以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对于技术方面的优势要懂得放大,如果刚转型时对市场环境不熟悉、本地税法相关事项不了解的话,完全可以选委托外包运营等到外包运营帮助品牌走上正轨了,再考虑是否长期合作。这时只需做好技术和生产产品、提升品质方面,其他的交给外包运营就可以了,可以避免走弯路,加快转型速度,降低出海风险。
当然了,品牌出海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提前考虑,比如汇率的问题,往往一个产品的利润空间还不错,但叠加汇率和运输、存储成本,就会极致压缩利润空间,这时候可以找专业的公司帮忙解决,不仅是优化和为客户提供最佳外汇汇率的解决方案,确保他们符合法规,并提供超本地化的知识和专业知识,使跨境电商的利润空间更大,交易也更愉快。
这方面比较推荐有16年跨境行业经验的浩方集团,联合运营也是该公司在业内首次推出的。所谓联合运营,就是在风险管控、科学选品、制定产品策略、品牌运营策略、售后服务和研发策略等方面给帮助和指导,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浩方目前合作过的品牌全部盈利,都在亚马逊封号风波中存活下来,浩方至今已经协助200多个合作品牌年销售额快速突破1000万美金。
不仅如此,浩方的联合运营考虑的是彼此的长期利益,而不是只管业绩不管利润,这样的风险和收益共享共担,能够让双方合作更融洽,利用彼此的优势,实现品牌出海快速盈利、快速赢得海外客户认可,打造精品中国造的形象。所以说,制造业利润低不要太过于悲观,品牌出海也是一条康庄大道。
因为上游下游都在别人手里,成本高。自己没有定价权。
下面这个叫做塑胶粒,来自美国杜邦,日本东丽,韩国LG。有国产,国产塑胶粒只能用在家具级别的产品上,胶凳子,菜篮子这些。电子产品上的零件只能用进口塑胶粒。


下面这个大家伙叫做注塑机。来自欧美日本韩国,台湾。东莞的小老板们宁愿花高价买二手台湾的,也不买国产便宜的。不要动不动说别人盲目,人家是拿着血汗钱在投资。


下面这个叫做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是国防航空航海被卡脖子的一个关键项目。还是德国和日本的。国产也有,别说是小老板们,连操作工都抵制国产的。


说个简单的,下面这个叫丝杠,是自动设备里的常用零部件,依赖进口。你想自己组装一台数控车床,发现这些零部件,感应器,操作系统还是得买进口的。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工程技术 最新文章
大妈吐槽年轻人卧铺挂帘不让人坐, 12306 回
如果地铁取消安检,你还会坐地铁吗?
五一假期首日火车票今日开售,12306 回应开
阿姨吐槽年轻人卧铺挂帘子不让坐,如何看待
为什么大家都说飞机餐不好吃呢?
“天然良港”需要怎样的条件?
为什么有些进入航天院所的人干几年就离开了
为什么在广东江浙沪的厂里几乎没见过东北人
刘慈欣为什么会保留自己当过电工的黑历史呢
为什么近年日本从工匠精神的代名词变成了造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12 12:52:27  更:2024-04-12 13:06:10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