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工程技术 -> 全国政协委员邵驰建议推进职业本科建设,破解「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现象,如何看待这一建议? -> 正文阅读

[工程技术]全国政协委员邵驰建议推进职业本科建设,破解「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现象,如何看待这一建议?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委邵驰表示,技能型人才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目前中国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总量…
在制造业领域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我感觉有个悖论,那些有足够多的利润,能够支持员工较高福利的企业,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低端劳动力,而那些利润有限,无法给员工提供太多福利的企业,需要廉价劳动力。
我在MBA学习期间,参观过本地几家知名企业,重庆下辖涪陵区的涪陵榨菜和华峰化工,两家都算是上市公司,也是老牌的制造业企业,一个是食品加工,一个是化工。我去参观他们的车间生产线,几千平米的厂房内,几乎见不到什么工人,生产,转运全部是由机器人来完成,而且车间负责人告诉我,这一套生产系统已经运行了多年。

0
我是80后,上面两辈人都是在国营厂矿工作,我小时候也会去厂区,没到饭点或者下班的时候,那时候的车间会涌出一大批工人,散布在厂区的各个角落。但现在,这样的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家印象中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也变成了科技密集型的行业。
当时,参观完座谈会上,我问车间负责人,也是和人大代表类似的问题。
“现在年轻人不愿意进厂,是因为制造业不需要这么多人才吗?”
他回答:“怎么不需要,我们现在依然需要大量人才。但我们不需要那种流水线上的【缫丝工人】,我们需要的是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人才。”
大家想想,目前职业教育,哪怕是本科阶段的教育,能够提供这样的人才需求吗?但是对于目前,广大不愿进厂的年轻劳动力,他们是不愿意进那些利润低、福利低的工厂,而对于利润高,福利高的那些工厂,又有较高的门槛和要求,很多人进不去。目前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就是供需资源的错配。
职业本科,好像早就有了吧。
我记得我高考那一年,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名字叫做“联合培养”。
顾名思义就是大学院校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学生学籍在大学,上课地点在大专,教学由两所院校共同负责。我当初的高中同学就是报考了这个形式下的专业。
据他介绍,这种教学模式并非割韭菜圈钱,学费与正常大学院校学费一样,报考条件更不是“有分就行”,分数线超过二本,而且也不是二本中的垫底院校。
一开始他对于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也持怀疑态度,觉得自己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要在大专里度过4年,而且大专的学习氛围大概率也不及大学的学习氛围。后来经过实地咨询才了解到,这种办学模式是了培养“技术型人才”,是国家鼓励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上了大学后,我俩比过课表,我发现他有的学期的课甚至比我的还多,因为他们既要学理论,也要学技术。
我同学的专业是物流工程管理,这个专业其实偏向管理的,但他们的专业课不仅有管理学,还有“工程制图”这样的实操类课程,我同学告诉我,他不仅会仓配管理、仓储设计,还会打包,开叉车。如果毕业后去快递公司上班,他都不用培训,直接上岗。
不仅如此,理论课中,他们还有运筹学、商务英语等管理类课程,毕竟国际物流发展潜力也是很大的。
简言之,如果你这四年好好学、认真学,你不仅掌握了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而且技术层面也会得到兼顾。
但遗憾点就是,985.211类院校没参与到这项合作中。
所以,如果你想从理论与实践多方面发展,既能说,又能干,那你不如一劳永逸,考虑一下这个,而且他们也会要求靠职业技能资格证的。
其实,年轻人不愿意进厂更多的还是因为工作环境、职业上升通道(薪资)、以及社会地位。
假使真的打通这三条通道,估计会有很多人放弃996,来工厂踏踏实实搞研究。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张嘴闭嘴讲一些诸如“若想打好市场组合拳,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好抓手,打通底层逻辑,为未来实现颠覆性创新打好基础”的空话的。
那些实干家,或者喜欢质朴环境的“社恐”研究者也有了赚钱之路,不用再去大厂以彼之短,攻敌之长,去内卷了。
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本身就是伪命题。
工厂里面的工作如果要求是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工作环境干净清洁有下午茶,工作内容不需要付出体力更多是脑力,几个人盯盯屏幕敲敲键盘就运转起一个庞大的自动化流水线,发的工资几年就能凑个首付,你说年轻人去不去?
说白了,现在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不就是因为这样能换来体面生活的岗位少么?
说难听点,这都和教育没太大关系,你弄成兴趣导向,培养的技能和社会生产需求强烈挂钩,再画个漂亮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饼,又如何?
二十年前的生物科学,十年前的土木工程,为什么都被叫过填坑专业?
去工厂看看那些土木工程大学毕业生的样子不就知道了么?
你封了大猛子,现状不还是那样。
甚至再说的难听点,你培养那么多对口工厂的年轻人,供大于求了,更没办法从供给端就改善岗位待遇。
你不做,有的是人做,不就这么简单么?
而你把岗位待遇弄的有吸引力了,不需要呼吁,不需要建言,自然而然来的人就多了。
反正这些事儿,越是呼吁,前面越是坑,这些年老百姓早就看清楚了。
我其实不太理解,制造业到底在追求什么。
是追求高端制造业占位子、卡生态、拿捏高附加值部分,还是想回归到劳动密集型上,单纯的解决就业。
可能有大佬会说,不能两手抓两手都硬么?
一些企业冲高端,一些企业广招人。
问题就在这,你不能一边催促一些制造业往高端上转型,造出大量的大型成套设备和核心元器件,一边又希望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去用这些成果,不往机械化、自动化、数实结合上走。
你拖拉机造的好,那必然挥锄头种地的人就少,这没办法。
你不能一边希望一些制造业提高员工工资来吸引人才,一边又希望劳动密集型产业去和日益蓬勃的服务业抢人同时又保证成本优势。
你一部分人拿高工资了,那必然要多元化消费需求,而这些消费需求就能吸引大量劳动力去满足。
总归,没办法两边都要。
除非又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给服务业分配名额,要么子承父业,要么兄终弟及,严格控制准入门槛,把剩下的人口绑在流水线上,就如同当年把人通过户籍制度绑在农村里面一样。
不然,经济发展必然导致那些能吸引大量劳动力的工厂不再具有吸引力,不论是他们的岗位,还是他们的产品。
那到底往哪个方向上走呢?
高层早就定调子了,这些年一直在强调,发展高端制造业。
制造制造,什么叫高端,什么叫低端?
说白了就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至于具体制造出来产品逼格高不高,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芯片,产品高端吧,但如果是一群农名工排成堆用砂纸手工打磨掉别家的logo,那这制造肯定不能说高端,对吧?
裤衩背心袜子,产品低端吧,但如果是吊挂式流水线,每道工序用感应器(RFID)自动往下流,用的是计算机控制加固缝缝纫机,那这制造肯定不能简单一句低端就概括,对吧?
所以,制造业要高端,更重要的衡量标注是过程。
而这过程不是单纯靠人力堆出来的,甚至有时候过程越智能化自动化,人力消耗越少。
芯片和汽车,现在各种发力。
哪怕其他国家的这两个产业都被我们挤死了,又能解决多少直接就业?
一个富士康,员工数就比这些年最热门的新锐车企捆一起都还多。
这和产值没关系,和高端没关系,你总不能回归到手搓芯片和手攒车架的年代吧。
就业呢,是个大问题。
制造业,的确能解决很多就业岗位。
但高端制造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天然就无法完全容纳如此庞大的新增就业人口。
要解决什么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配置效率,这初心是没毛病的。
谁不想要高级工程师满街走,可以纵享人口红利的下一个版本,工程师红利的年代呢?
但,红利是红利,待遇是待遇,想要马儿跑,也要马儿吃得饱。
这个结构性矛盾,甚至要比人才结构不优,更难解决,也更必须解决。
这个建议至少是结合很多现实问题所提出的一些建议,尤其是对现状产生的原因阐述的非常清晰,其描述的:“存在普遍的非兴趣入学情况”,可能是果而非因,而下面的此外,可能才是问题的根源:“技能型人才收入偏低,分配制度不合理等原因”。或者说两者相互影响,因为收入偏低,且改变分配的议价权弱,所以入学兴趣普遍偏弱,吸引力不足,这个可能才是形成现在年轻人不愿意选择相关行业的主要原因。
大环境上,也有阻力,比如经常提到的分配不合理问题,过去的经济发展非常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挖掘,导致的结果就是对于劳动保护不足,当然这个问题基本遍布所有市场化的企业,你道德底线高,反而因为劣币驱逐良币,别人的成本低,劳动索取强而存活,你则被市场淘汰。尤其是以前的中低端制造业的就业,基本利润都来源于劳动密集型中劳动力增值部分,如何尽可能的降低用人成本都是当时企业利润的关键。
校企上,我们也存在固化问题,即便是最好的学校,也是更加注重科研,而轻转化,大量的投入与极少的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形成鲜明的对比,本质还是效率太低。逐渐的,学校是一个体系,社会是一个体系,而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打通学校到社会生产的渠道 ,现在反而越发的背离,也有体制内特色的缺乏自我进步和创新的现象。
而我国又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的技术性人才需求更大,而教育体系自然也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做出相应的改变,原则上都应该打提前量,关注重点产业的发展,从而更早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
该提案建议推进职业本科建设解决的是教育与社会生产失陪的问题,而最重要的还是资源的投入的分配,首先现阶段教育支出本身就是强者俞强,有更好的生源和更好的财政支援,而任何改革都需要资源支撑,也就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否应该增加社会生产方面的考核,从而重新分配教育资源,假设职业本科有利于未来的工业化和产业转型,完全可以增加投入的比重,而一些无法做出改变且故步自封的,也将消失在发展的长河里面。
最后,改善教育和市场之间错配是一个方向,但依旧无法解决技术性人才收入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还是会陷入吸引力不足,收入福利较差的问题,市场的规律在于趋利避害,如果最优秀的人都在挤破头去竞争分配的岗位,而只能让没得选的人去参与生产的岗位,这种模式下,既无法保证效率,也很难说是公平,改善技术性人才和生产型劳动者分配环境可能比打通教育与市场错配更重要。
巧了么这不是,我在知乎发的唯一条视频,刚好就能回答这道题——
大学生找工作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生产内卷氛围却不生产真正的人才?3.7 万播放 · 165 赞同视频

?
我倒想问问该委员——当真觉得现在的很多社会问题,比如不愿进厂、不愿打灰、不买房不负债、推迟婚育等等,都是年轻人的心态问题,或者说预期问题?
只要调整好心态,降低预期,任劳任怨,愿意进厂,愿意打灰,问题就解决了?
不然怎么会这样的提案呢?用胡编的话逻辑讲,这叫都提高就等于没提高——你不是贪图本科学历么?给你本科学历,但是只提供专科地位、民工待遇。
赞同这个建议,但是这个问题还是挺复杂的,很难只从这一个角度解决。
职业教育在国内存在三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认知度低
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在中国的社会认知度相对较低。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存在偏见和误解。
二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比认知度低更总要的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包括资金、师资、设施等多个方面,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其中问题尤其大的是师资力量不够。职业教育需要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一些职业学校的师资配备存在不足,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技能指导和培训。
三是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资源投入不足进一步导致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一些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想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是提高校企合作深度。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企业和学校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然而,目前一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平台,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提高了资源投入,提高了对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然后才是学历认证和学历发展问题。
职业教育的学历认证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生在就业时可能面临学历不被承认的问题。一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声誉。
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改变,实质以及预期的就是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如果这个学科的负责人是院士,学生还会难就业吗,社会评价还会低么?
建议是好的,只是里面的一些说法很想吐槽……
目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非兴趣入学的状况。年轻人就业脱实向虚,对技术的追求缺乏热情,不愿进工厂。
你看委员说的,仿佛不是“职业教育”的入学就是按照兴趣选择的似的。
如果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入学,对于所学充满热情,那为啥考研时会存在那么多跨考;为啥最近几年公考岗位多的专业出现扎墩儿报考;为啥还有很多人进入工作岗位后直接抛弃原专业,选择转行……
全国范围内应尽快推进职业本科建设,打通工程硕士、工程博士通道,使技能人才也有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通道。
emmm,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的提法不错,但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负责“培养”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的导师,自己都没有做过工程,何谈落地,何谈实践训练。
就好像我们最近出去调研跑现场时,很多乡镇的人抱怨,现在相当数量的图件都仅仅通过解译获取,现场采样这一步,或因人手不足,或因其他“合理”原因,被cancel掉了,导致解译出的图件越来越精美,算法越来越炫酷,但是很多细节地方却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出入。而这些材料被正式应用于工作中后,会给真正干活的人造成极大困扰,带来很多困难。
目前的非升即走条件,注定留下的都是擅长水论文,擅长写本子的老师。
而论文、本子与落地实践之间的差距不亚于人和狗的差距,跟某些几乎没出过实验室的老师探讨实际需求和问题,宛如无的放矢。
所以职业教育的改革真的是任重道远,光从学生端动脑筋想办法,其实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出了校门又入校门的职业教育老师,用脚指头想一想也知道根本不可能教给学生什么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增强学生和家长对于职业学校的认可,同时培养和吸纳一批真的有实践经验、有落地经历的“老师傅”,从根本上增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或许才可以真的助力职业教育展开新的局面。
角度是好的,但还是有点不敢说,没说透。
目前中国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此,他将提案建议加快推进职业技能人才培养。
这句话虽然听着式没有逻辑问题的,但仔细琢磨观察角度是把作为劳动力的“人”,当成没有主观想法的“资源”了。
就好像战略游戏里面的NPC数据,天生就有那么一批适合做“技能型人才”的人,只要点一下“生产”,就能大批的被制造出来。
其实,“技能型人才”从来不少,那些没有考上大学,但完成了初中、职高学业的年轻人就是曾经做好准备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现在这些人在哪呢?
在一线城市送外卖,在餐厅打工,在做短视频播主,在做保安,再开租来的共享专车。
问什么会这样?
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都是想出人头地,收入稳定,那就要考研、考公务员,考教师,实在不行进大厂,进央企,进有特许经营的大型地方企业,这些地方抗风险周期能力强。
实在不行,那也至少做骑手、做专车司机起码是给自己干,不用被在工厂里像奴隶主一样的老板挑挑拣拣,要求质押身份证,请一天假都不行,睡在8人的宿舍里,每天生产线站十二个小时。
这是社会多年的主流价值观导向造成的,是媒体长期只关注那些金字塔头部人群的精致小资生活所导致的。
打开短视频APP,里面全是年薪百万的小资如何舍弃城市高薪,跑去云南开客栈;都市丽人怎么和老板今天斗智斗勇,明天扮丑穿搭;吃播带着你看北上广人均800一顿的自助餐多奢华。
有多少人在乎工厂流水生产线的工人的“美好生活”呢?
他们好像就是一个时代的注脚而已,就像他们曾经父母辈走进城市的农民工,如今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的农村留守老人。
只不过现在有了手机,有了互联网,他们也知道了自己能干别的职业,知道了凭借一部电动车每个月当骑手也能挣七八千元,不再只能从村头被大巴拉进从没去过的远方城市的开发区工厂了。
这是个信息近乎透明的世界,你想要人走进你的企业,就要把福利和待遇做在实处。
光谈奉献,谈倡导,不谈真金白银是没有用的。
用难听一点的话就是:“现在的农民子弟不好忽悠了。”
把薪酬福利给足,把劳动法贯彻落实,让一个每天站立工作十个小时以上的工人,收入至少不比大城市里送快餐的同龄人低。证明35岁以上还有工作保障。你看看招人还很难么?
不用什么组织技能培训,很多父母就会自费把他们的孩子送入技能培训班去考证,未来争取这样工作的机会。
相反,待遇不变、地位不变、态度不变,还要谈“人才培养”。就算培养出了技能人才,也是出门扔下书本就骑上单车去送起了外卖。只能浪费更多的教育资源。
关注也说,阅读更多有趣的思想。
一个人该怎样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并以此规划自己的人生?1.9 万赞同 · 727 评论回答


董明珠将再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到 1 万元,如何看待该建议?如果起征点到 1 万元会带来哪些变化?135 赞同 · 9 评论回答
委员建议「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加大针对「隐形加班」监管力度,如何看待这一建议?146 赞同 · 14 评论回答


“年轻人不愿进工厂”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挣钱少,才没有尊严,既然挣钱少,还不如去坐办公室。
据称在招聘殡葬服务中心员工时,竞争力远远高于国考省考,你以为他们是图名声好听吗?不,图钱。殡葬行业总体待遇高出其他行业一大截。
某地商超销售额遇到瓶颈,老板甲请来邻市一家做的非常好的大商超老板乙请他支招,经过调查了解,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所有管理层和员工工资涨一倍,果然,营业额很快上去了,员工感到工作有归属感,珍惜岗位,敬业又努力,效果立现。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委邵驰表示,技能型人才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目前中国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此,他将提案建议加快推进职业技能人才培养。
讲的很好也很现实,劳动者得到尊重,首先表现在经济待遇上,然后再谈忠诚度。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技能劳动不被重视。这些年,由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观念仍然存在。由于“普职分流”,教育对社会分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进入职业技能领域的年轻人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目前的职业教育,有很多都是学科专业缺乏特色、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由于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缺少行业企业经验,课程内容陈旧,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所以,要推动实现普职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构建“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体系,让进入职业技能领域的年轻人同样有职业发展空间。“全国范围内应尽快推进职业本科建设,打通工程硕士、工程博士通道,使技能人才也有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通道。”
职业教育,需要相关部门解放思想,扩大培养范围,提升培养层次,企业要提高他们的待遇,脑体倒挂,有技术、有贡献的职业技术人员,就得给他相应的待遇,让全社会都去尊重他们、羡慕他们。
我建议推动职业本科、职业硕士、职业博士(后)、职业院士的梯队建设,彻底破解“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的现象,哪怕你是个985211博士,也得进厂打螺丝!


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不是因为学历,而是工厂局限更多(时间和空间),但是不能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资。
为什么要纠结与学历呢?问题根本不在于学历,不仅在于供给侧,而是用人单位需求侧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为什么有些领域产业升级了,但是很多人依旧觉得工作难找、薪水不高呢?
主要是我国人口太多了,仅3-4个产业升级成功不足以养活7-8亿劳动人口,韩国靠汽车、电子半导体、造船和钢铁可以让5000万韩国人过上发达国家生活,我们则不行,我国要20个先进产业集群才可以。
虽然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大基建、高铁、造船等领域实现了产业升级,但是数目还是不够。
我国的产业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半导体芯片产业升级、大飞机产业升级、医药医疗产业升级等等。
大家要对我国发展有信心,这些领域对于国家来说是产业升级要攻克的难题,对普通人来说是发展的好机遇好方向。
我说这是为了激励大家可以更加对中国的发展有信心,做有理由自信的中国人,具体还可以参考最近分享的大文章《【大金砖时代】世界迎来新秩序!(7000字大文章,必读!)》和《【文化自信·完整版】中国正处于新一轮大复兴周期!》。
我个人看好2035年前,中国GDP超越美国,其中汇率得助力一把。
最近因为国外一些事件,很多人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产生动摇。
对于苹果放弃持续10年的造车计划、奔驰放弃2030年全电动化计划、美国对我国新能源产业打压,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紧张。
他们放弃是他们的事情,不能因为我们变强大了导致其他人战术性后退就是认为错在我们。
苹果造车失败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好高骛远。苹果总想颠覆行业,但是,行业岂是那么容易颠覆的?如果初始目标是造一辆好车,也许不至于败北。
苹果一方面被自己颠覆性造车目标带偏了,现在怎么可能完全无人驾驶?另一方面川普很可能上来,川普支持传统能源,欧美认为搞不赢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积极性不足。


这肯定不是钱的问题,以苹果实力,完全可以多线研发投入,苹果一年利润千亿美元级别,记住这一点,这是苹果战略性放弃了智能汽车,转而搞大模型去了。
造一辆合格的新能源汽车不难,但是,要造一辆颠覆行业的智能汽车非常难!
新能源智能汽车除了特斯拉刚开始引起行业震撼,后面的汽车没了那种光环。
苹果拉不下脸造一个四平八稳的汽车,或认为会损害其产品定位,所以放弃了。
库克都快退休了,现在苹果是放弃了造车,但是,不代表苹果后面不再重启造车,苹果当前放弃造车不代表新能源汽车没有未来,有些人以此不看好新能源汽车还是省省吧,站起来,不然你的视野只有1平方米!
还有就是奔驰放弃2030年全电动化计划,这不代表奔驰不看好电动化未来,2030年全电动化本身就太激进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电力基础设施都不完善,怎么玩电动汽车?奔驰本次调整战略,2030年实现50%电动化目标,属于务实的做法。
全面电动化没那么简单,地球上像我国拥有超级完备基础设施以及政府高效推动力的很少,即便是美国,他们广大中部地区也对推动电动汽车动力不足。


我已经是汽车出口第一大国,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超过500万,但是,电动汽车占比是1/3,传统燃油车依旧是出口的主力军,因此,即便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也没有激进到2030年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
美国打压我国新能源汽车就是更不用担心了,美国现在丧心病狂,没落中的帝国综合征患者,凡是比他们强的就是国家安全,比他们弱的就要自由竞争。
我国现在的汽车产业还不需要美国这个市场,广大亚非拉的市场足够中国汽车耕耘很多年了,一旦时机成熟(也就是中国产业升级迈入更高台阶),我国也会对等制裁,到时候,就该美国产业尝尝苦果了。
美欧新能源汽车产业战术后退更加说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非常出色,这是值得开心和自豪的事情。
年轻人不愿进工厂,不是“对技术的追求缺乏热情”,而是不愿当牛马。
要想当年轻人愿意进厂,就要想办法提高工厂待遇,完善劳动法规的落实,提高厂里工人和工程师们的社会地位,让进厂工作的人不再是牛马,而不是想着“怎样让年轻人愿意当牛马”。
一个人不愿进厂,那可能是这个人的问题;而一群人都不愿进厂,那就是厂的问题。
邵委员的建议整体上还是不错的。除了他说的这种类似于就业结构性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工厂在工作时长、薪资待遇、成长发展等方面真的是不尽人意,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工作。具体如下:
1、累得跟牛似的:说实话,在工厂里干活儿,那体力消耗可不是盖的。你得站上一整天,或者一直操作机器,这身体可吃不消啊!
2、挣的钱不够花:现在年轻人其实开销也不小,但有的工厂给的那点儿工资,真的有点拿不出手。特别是那些干苦力的行业,辛辛苦苦赚的钱还不够花呢。还不如去跑滴滴和送外卖。
3、升职无望:大家都想有个好前程,可是在工厂里头,往上升的机会少得可怜,总感觉没啥奔头。
4、环境差强人意:有的工作地方,环境差点意思,又挤又吵,还可能挺危险的,年轻人谁愿意去啊。
5、时间不自由:说加班就加班,说倒班就得倒,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一点儿规划都没有。
6.、学不到啥东西:有些活儿,简单重复,根本不需要啥技术含量,干久了感觉自己都变笨了。
7、大家观念变了:现在的年轻人,都想干点有意义的事儿,能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那种单调的流水线工作,根本满足不了年轻人的想法和期望。
所以,除了委员的建议,还是需要工厂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待遇,给年轻人晋升希望,年轻人还是愿意去工厂的!
从教育层面说,多推广职业教育是好事儿,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有一技傍身,能养活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政协委员观察到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非兴趣入学的状况。年轻人就业脱实向虚,对技术的追求缺乏热情,不愿进工厂现象,更多的不是教育层面,而是社会层面的问题。
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原因主要还是目前工厂的工作环境普遍比较辛苦,尤其是和都市里的白领相比,但是工资水平相对不高,这才是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的深层原因。自从入世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的成本一直在上升,现在很多产业考虑转移到东南亚比如越南,就是出于人力成本上升的考虑。
所以单纯从职业教育入手,很难解决不愿进工厂的难题,所谓的对技术没有热情,也是由于技术很难转化成实际的经济收益,更多的是比拼谁的效率高。关于这一点,《竞争优势》这本书的作者在书里讲得很清楚,如果一个行业没有进入壁垒,那更多的时候是比拼谁的效率高,成本低,或者通俗一点说,谁更能“卷”。
而如果想提高技术的重要性,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也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只有技术的含金量提高了,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对技术的热情才会提高。
有委员愿意关注教育是好事儿,但更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才能解决教育这个很大很重的课题。
总体来说这个建议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个人甚至认为是急迫的。
“目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非兴趣入学的状况。年轻人就业脱实向虚,对技术的追求缺乏热情,不愿进工厂。”
这个是现实存在的,就我身边的情况来说现在阶段去读职业学校的也就是初中毕业去读职业高中的基本上都是没有考上高中的,他们去读职业学校的原因不在于他们的热爱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成绩差没考上高中而已。
这本身就是一群学习能力最差、学习直觉性最差,甚至是吃苦性最差的一帮小孩,你让他们对技术充满激情和热爱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而他们一眼所能看到的就是自己在学校混两年之后就被学校卖给工厂打螺丝钉。
所以基本上国内的职业学校所充当的角色只是把一群未成年圈养两年,让他们年纪稍微涨大一点而已,在学校里面不要出太大差错就好,本身学校和家长、甚至他们自己都没有太大的期望,自然在学校所能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也就极其有限了,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对于里面的学生来说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既然是在学校混两年,没有学到知识和技术,最后毕业之后也就和普通人打工没有区别了,根本没有办法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
既然没办法通过职业中学来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而培养另外一批学习能力更强、学习意愿更大的学生为高级技术人员未尝不是一个方向,只需要大幅度削减文科的招生比例扩大职业本科的招生比例就好。
“全国范围内应尽快推进职业本科建设,打通工程硕士、工程博士通道,使技能人才也有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通道。
这比大量的学生去读新闻、语言、历史、文学、政治、艺术、工商管理等更强,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更好。
对于全国政协委员邵驰“推进职业本科建设,破解「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现象”的建议,我是非常赞成的,而且这件事情具有实际意义。接下来,分享几点看法:


01 教育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到社会,但是在就业时,有的行业的用人单位的需求无法完全满足,比如,传统的制造行业的生产工厂,技术操作类岗位,而有的行业的用人单位的需求却供大于求,比如,专业名字中带有“管理”二字的毕业生。
现阶段的很多职业教育,大多集中在职业教育类院校,而这类院校基本上都是高职高专类,或者中专类学校,本科类院校教授职业技能的不能说没有,非常少。导致最后输送到社会上的职业类院校的学生人数,不如本科院校输出的多。
另外,由于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缺少行业企业经验,课程内容陈旧,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如果把这个因素再考虑进来,有用的具备职业技能的学生更少了。


02 技能型人才缺乏认可度
邵驰表示,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技能劳动不被重视。这些年,由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观念仍然存在。
受部分传统行业形象、薪资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就会尽量避开这些行业对应的专业,进而选择当下热门的、将来就业时工作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去学习,学校在专业的资源匹配方面,也会配置更好的师资力量,以及相应的资金支持。
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上缺乏认可度,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叠加,最终导致了,目前中国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


小结:
其实,现在已经有些地方的职业类院校从专科升级成了本科院校,但是毕竟少数。想要把邵驰的建议很好的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落地,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推进职业本科建设,破解“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现象这一建议?个人认为,“年轻人不愿进工厂”这一现象很复杂,不是单靠职业本科可以解决的。
人们是否愿意进工厂,有没有稍体面丶收入稍高的高级技工可干,首先取决于社会因素。中国传统就有重视读书科举丶轻视工艺匠人的传统,到现在也更倾向念大学考公丶当白领,而轻视工人。而高级技工的岗位,需要经济好丶产业结构合适。武汉90年代大下岗前,国企就有高级钳工。大下岗后经济结构调整,普遍招收农民工,下岗钳工反而去修自行车。近年来许多企业效益尚可丶需要技工,但工资少丶刁难管理多,造成年轻人宁可少拿点钱也不进厂。
职业教育领域也存在问题。真的能教技术的老师少,不少是进不了本科念经水平差点的。经费投入少丶学校又以营利为目的,不上课丶不联系有效实习,早早把学生卖到血汗工厂打工。学生不少是低分问题学生,莫说学技术,管理都是问题,好孩子进去都学坏。
所以,家长丶学生不愿进厂丶进职校,有复杂的社会因素,也有职业教育本身的问题。如果不破解这些问题,低端中专靠55分流强制导入,高端“职业本科”靠大专丶三本合并换汤不换药,人们还是会用脚投票。
要想解决没人进厂问题,一是要调整经济结构丶改进管理,真的提供收入高丶管理人性化的技工岗位。二是要提高投入丶办学水平,办出真正优秀的职业大学。如台湾地区台湾科技大学,由高级职校升级,现排名台湾前10。既有科研能力,又能与台积电等企业对接,不愁就业。号称“天大地大台科大,台成清交我不怕”。这样的学校自然有人读。三是不要强迫。要逐步改进技工就业环境,办出好职校,正面引导。而不要学“五五分流”又强迫一部分人去上“职业本科”。
我觉得邵委员说的话还是挺对的。
现在的职业技能人才之所以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主要还是因为就业通道堵塞,社会地位不高,工资收入太低的原因。
这里我举个不一定很恰当的例子。我当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啃老还是个被大部分人痛斥的事情,但是随着房价越涨越高,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竟然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这就是现实改变思想的案例。
回到这个技能人才上也是一样的。
首先,目前的体系内,技能人才大部分属于求学失败,中途分流才分去了中专和技校等等,天然的看起来就好像是失败者联盟,社会认知肯定是不够的。这方面我的建议是,伴随着人口规模收缩和出生人口的减少,应该延迟所谓的“分流”,最好要到高二(自觉高考无望)及高三(高考决定)之后再做决定。否则年纪太小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社会是什么,又怎么会重视这终生难改的命运呢?
其次,完善和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就业保障,有利于大家安心的做个技能型人才。我说老实话,有些人可能读书确实不是料子,但是人家做起事来吊打我们这些硕士研究生。而且,learning by doing,伴随着做事越来越熟练,他们可能在专业领域不弱于一些本专业的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这就叫熟能生巧。但是技能型人才现在的就业是非常尴尬的,进厂我们大家都懂,在流水线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更像是工厂的流水线螺丝钉,加班时间长,工作压力大,上升路径短。这样,让谁敢说“我做个工人我不亏”“我做个工人能养家”“我做个工人不歧视”这类的话?能逃离工厂的,都逃离工厂了。送外卖都比做工人有前途,但是送外卖的含金量和工人比,能比吗?所以,要重视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护,让技能型人才不会感到绝望,才有人愿意去当技能人才。
第三,要平衡制造业的薪资水平和社会实际支出水平,避免工人入不敷出,被社会淘汰的情况。举个例子,如果大幅度给工人加薪,那么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但是不加薪,工人只会大幅度流失。这里就需要增加工人的“可随意支配收入”,来增加工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所谓的可随意支配收入可以从两个方面增加,一方面,可以增加工资,这是开源。一方面,可以降低支出,这是节流。还是举个例子,房子十年前3000一平,现在2w,工人月薪4k,谁想当工人?但是工人工资不变,房价变成1w一平了,那是不是工人也有奔头了?双职工也能8k每月,月存4k年存4w8,十年就能买个自己的房了?两方面并举,工人才不会觉得被社会给抛弃了。
第四,赞同邵委员说的职业学科体系建设,但是不仅于此,一方面,要完善过去的初中高级职称体系,让技能人才也能培优出新。另一方面,要增加学科体系的建设,帮助想要学习的技能人才增强自身的学识和职业竞争力,与高端制造互相成就。
要建立技能型职业人才体系,最大的改变,就是再也不能看到什么大国工匠月薪8千的新闻了,要给技能型职业人才好的回报和社会认可,才能让人心驰神往。
职业教育是解决打工的能力问题,但职业本科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只要工厂愿意多出一点钱,甚至于高于白领的工资,我想工厂就不会缺年轻人。
这不是职业本科教育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工厂自身要转型升级劳动力,提高薪资待遇的问题。
职业本科事实上要解决的是高质量的蓝领技术工人,技术员,技术主任等专业条线不断发展的问题。
以德国为例,为啥制造业如此高级,其实这里起作用的就是优质的蓝领工人贡献。
他们普遍毕业于德国本科职业大学,社会尊重不比各类其他本科院校差。
这因为如此,也就会越来越多优质年轻人愿意选择进入技术领域工作,提升改进全国生产力水平。
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而中国现在目前,缺乏对技术工人的社会尊重。
从职业院校获得本科学历开始,道路就异常艰难。
我老哥从97年就进入了号称全国职业院校的清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从2000年初开始,我就知道他们希望能够转成本科院校。
那个时候,想要转成本科院校,你就不能是职业教育,必须改为综合性大学。
他们做了很多努力,希望把自己改造成综合大学。
但2010年初,全国掀起了普及职业教育的高峰。
而作为扛把子的深职院,当然不能够脱离职业教育,大家需要一个旗帜。
于是,他们辛苦了十年之久的转本科,全部化成了泡影。
直到最近几年,全国开始给职业教育赋能,愿意给予本科学历认可。
2019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第一个职业本科。
2023年,深职院也改成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改名带来的好处简直显而易见。
2023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第一批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超过重点本科。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省首批本科生普通物理类投档最低分555分,最高分595分,首批招生就实现了录取最高分超重本线56分,最低分超重本线16分。
而没有成为本科之前的深职院,专科录取分数线最高也才502分。
本科带来的不是分数线的变化,是更多优秀学子选择进入到了职业本科教育的怀抱。
教育除了硬件环境,最关键的是生源的质量。
而中国今年全国全省都在开高质量大会。
想要高质量发展,还想依靠原来的粗放经营,显然是不行了。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我们未来的劳动力已经很难去和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去拼体力。
中国还要高速度发展,一定是像德国一样,拼素质,拼技术。
这些都需要优秀的人才进入到职业教育领域,学习更多的先进制造技术。
我们看看深职技大学的第一批本科专业:
同意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首批设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现代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数字动画等6个职业本科专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35000人。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职业技术院校怎么可能赶得上本科硬件环境。
那我想你可能不太了解深职院的雄厚资金实力。
这么说吧,在现代通信工程教育里,在全国各大本科院校还在用模型机做实践教学时,深职院已经全部采取购买中兴和华为的真实设备进行现场教学。
真实设备和模型机,价格差的可不是一点点。
但深职院的确是有这个背景和实力。
这也是为啥深职院的毕业学生就业率非常之高的原因。
所以,专家说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一方面是待遇问题,另一方也是工厂自己的问题,不是职业本科教育的问题。
职业本科教育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问题。
现在的职业教育其实并不少,深圳从中专到大专都有19家。
从数量看其实够了。
只不过年轻人读完以后,觉得工厂工资太低,还不如在家在父母养……
先来看一条旧闻: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度大学生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以下简称《公示》)引发网友热议。据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河南中烟”)官网,该《公示》发布于今年4月底,并于近日在网络引发关注。
网友关注的焦点,是《公示》名单中拟录用人员的毕业学校和录用岗位“一线生产操作岗位”之间的强烈反差。其中,拟录用人员的毕业学校里,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河海大学等985、211名校,硕士研究生也为数不少。
按照媒体统计,当年被河南中烟录用的135人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41人,而且这些人须在车间一线生产操作岗位工作3年以上才可能调岗。
而后媒体又统计了和采访了同年其他烟厂的情况,解决发现
2021年,江苏中烟、湖北中烟、云南中烟、安徽中烟、重庆中烟等公司的招聘,均要求操作工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某二线城市卷烟厂的一线生产操作工蒙小姐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自己研究生毕业,但学历在厂里算不上拔尖,“我们这还有中国传媒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科技大学毕业的学生,还有很多双一流学校的研究生,都来当工人”。
所以嘛,问题里这个「年轻人不愿进工厂」是不成立的,烟厂一线工人这种月薪万元,社保正常交,每天8小时不加班的工厂,年轻人不但愿意进,还愿意丢掉学历“包袱”,以985大学研究生的学历去当一线工人呢。
所以问题关键不在教育,而在就业一端。就业一端要通过全社会福利公平。财富分配公平等方式,让一线工人也能获得适度的薪资、福利与工作环境保障。那样自然有大把年轻人愿意自学技术,去当工人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工程技术 最新文章
大妈吐槽年轻人卧铺挂帘不让人坐, 12306 回
如果地铁取消安检,你还会坐地铁吗?
五一假期首日火车票今日开售,12306 回应开
阿姨吐槽年轻人卧铺挂帘子不让坐,如何看待
为什么大家都说飞机餐不好吃呢?
“天然良港”需要怎样的条件?
为什么杭州市不把西湖填平盖房挣钱呢?
假如给你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代价是你余生
轰20为什么迟迟没有亮相?
记者暗访波音工厂:管理层无视 90% 生产问题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04 15:57:30  更:2024-03-04 15:58:41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