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工程技术 -> 为什么美国人都喜欢住郊区别墅? -> 正文阅读

[工程技术]为什么美国人都喜欢住郊区别墅?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什么美国人都喜欢住郊区别墅?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国际
为什么美国人都喜欢住郊区别墅?
因为他们不玩“香港模式”,不只是美国,即便是人口密度极大的日本韩国也不玩。或者说全世界都不玩“香港模式”,大家都在玩老祖宗发展到现在的“摊大饼模式”。
香港模式就是“合肥天下瘦”,把一个地方的人都往一个小区域赶。其余一大片区域,甭管是良地还是劣地,都不开发,就让它荒废去。
我们看港片,形象就是人挤人的大都市,住个三平米的房子都老贵老贵的,仿佛香港的地开发了10000%。地下挖个N层都不够,还要把路修到山上,一堆高楼大厦要和坟墓群挤到一起。
但我们打开地图就会发现,香港也就维多利亚港一带高楼密布。


不要说香港山地多,其实香港北部还有一大片适合开发的地。
还有,香港在几十年前就有能力把高楼盖到悬崖上,你说他们会没能力开发北部的良地吗?
其实就是为了让市区的地变得金贵,而故意不开发良地,人为制造土地稀有性。
当年英国佬把路修到穷山恶水里,并不是为了促进郊区发展,而且为了把郊区的人吸到市区里去。所以你会看到,路修好了以后却没车,很多香港纳税人都批评这路不实用。
而事实上,这路很实用,它把人都吸到市区里,那使命基本就完成了。有没有车通过都没关系。
在推崇香港模式的市区里生活,不只是有很多生活问题,还有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日本的摊大饼模式,让人们尽可能地平均分布,我们看日本的纪录片,都会发现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幸福指数之类的差别也不大。仇富的穷人和厌贫的富人,都是少数人。
而在香港模式的市区,一堆人挤到一起,那社会阶级的金字塔就特别的高大。即便中产精英和上层富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都是底层劳动人民,那也会让人感到很大的贫富差距,进而造成阶级矛盾。
资本家为了有源源不断的外地人注入市区,就无所不用其极地出阴招。比如拍各种狗血电视剧,推动精致消费主义,各种贬低农村乡镇县城还有小城市。
比如某电视剧有一幕,住在四合院的女孩觉得自己很穷很丢脸,她指着远方的高层鸽子笼,说那是富人住的,将来一定要住在那。
那么稍有见识的人看到这个画面,都会破防。你TMD认为几亿的雅居四合院是穷逼之家,几百万买罪受的公摊鸽子笼才TMD是富贵人家,编剧你逗着玩呢?
洗脑就是这样,电视剧让穷人都住在精装修的公寓里,主角过着轻奢的精致消费主义生活。而少有的镜头会给到真实的穷人,不过是非常恶心的剧情。
别说涉世未深的穷人了,就连很多中产家庭都被洗脑了。资本家强灌输了一种价值观,即是不住高层精装修住宅的人,都不是人!
如果你不是人,那你是什么?很多人都承受不住这种扭曲精神压迫,就掏空三代人的钱包,或者做房奴。就只是为了做个“正常人”。
其实吧,管你穷人富人,一户建始终都是最爽的。之所以一些高层住宅比独栋住宅好,主要是盖得晚,吃了社会科技发展的福利。像直饮自来水、天然气管、智能家居、全屋定制……
但是,你拿个几十万上百万去改造你的独栋住宅,也一样能吃到这些福利。
不过玩摊大饼模式,一块地只能卖一次。而玩香港模式,一块地能卖一百次。经济效益完全不一样。
————————————————
看到大部分评论都被删了,我只能说,各位评论时悠着点,不要那么直接。
被河蟹的内容我收录到我自己配音的思维课程里,另外还有往期写过的文章,都进行配音了,不方便阅读的朋友,可以私我获取。
不会真有人觉得几百人挤在一栋楼里共用2-4个电梯上上下下很舒服吧,不会真有人觉得每天晚上听着隔壁开关门声,楼上搬桌子声小孩跑步声很惬意吧,不会真有人觉得在市中心开车堵半小时很享受吧,不会真有人觉得就现在的房屋设计,掏空6个钱包背上30年房贷买的90m2就能塞进3卧的房子住的很温馨吧。不会吧不会吧
先直接回答问题:不是美国人“喜欢”住郊区别野(没写错),而是美国的地方政府规定多数人只能住在郊区别野(正式名称是“single-family detached dwelling”)。
不过要先吐槽一下:知道中国房地产是原罪行业,也知道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实质改变,守着这个痰盂能吃到无限流量,知道绝大多数国内受众上不去外网地图,不会去查证国外的实景,要老老实实刷高房价、预售制、烂尾楼、公摊面积这些嚼烂的安全话题没什么,甚至故意把美国和日本那种面积差出三四倍的独栋混为一谈这种伎俩也都可以接受了,但咱能别指鹿为马吗?
以此高赞回答为例。
为什么美国人都喜欢住郊区别墅?


这幅图压根就不是“首尔市中心”,图中的车站是位于首尔东郊中浪区(???)的忘忧站:


搞笑的是,为了装出首尔站铁道的南北走向和东侧的南山,这截图还故意转了90度……哥你是真觉得全中国没人去过韩国?真当全中国没人见过景福宫和光化门广场?
真正的首尔站周边是这样的。为何不敢截真正的图?因为首尔站的西侧就是首尔市高层住宅最密集的麻浦区。


而且从逻辑上来说,且不论题目问的就是“郊区”,就单说“市中心”,全世界城市的“市中心”基本上不是高层写字楼就是中低层老旧住宅。你要去截图北京二环内,看到的还是成片的胡同四合院呢,咋不说北京也是“以独栋住宅为主”?


而且就算是截图的这块片区,里面的建筑也压根就不是独栋,这个区域的大部分街道是这样的,这就是和国内大多数城市旧城区类似的中低层带底商楼房。


官方数据说话[1]:首尔市的住房中,43.7%为五层以上的公寓,五层以下的也绝大多数都是多户住房,即便是与周边分离的独栋住房,一栋房屋内也会居住不止一户,而非日本那种刻意的“一栋一户”形式(注意这个比例是单体建筑的数量而不是居住在内的人口,推算到人口起码七成住在五层以上的公寓)。电影《寄生虫》里面主角居住的就是“multi-family house”,在首尔基本是类似于中国城中村的存在。真正类似于日本的一户建(single-family detached house),在首尔市的占比还不到5%。说到底,能够把几乎是全世界最热衷于高层公寓的韩国,硬是说成“独栋住宅为主”,不就是赚国内上不去谷歌地图不会去亲自查证的流量吗?






下一个新加坡的例子更是典型,我知道“别野派”的一大核心理论模型是“即使大量人口都住在别野也不会占用大量土地”,但拿新加坡举例就真是可笑了。
而且,明明知道新加坡有组屋(HDB)制度,却刻意回避最基本的事实:新加坡8成的人口居住在组屋(巅峰时甚至达到近9成)[2]。新加坡的高人口密度和相对合理的房价,就是靠政府提供的高层公共住房(组屋)实现的。但为什么新加坡仍然有大量的独栋洋房?因为新加坡根本就不缺土地。新加坡从立国起就明确放弃了粮食自给(至今农业的GDP占比仅0.5%),而安置全国80%的人口的组屋只用了不到三成的土地,剩下的大片土地,不能拿来发展高污染或劳动密集的工业,那么最能创造价值的做法当然就是开发成低密度居住区,留给富人和外国人来买房投资了(独栋洋房的价格起码是同地段组屋的4~5倍)。而这也恰恰说明,独栋住宅对土地的占用极为惊人,远远超出“别野派”的幻想。


全新加坡80%的人口就住在图中的区域


至于瑞士苏黎世,大哥,这图里的都是公寓楼,人家只是楼栋没有挨在一起且装了个屋顶而已(见如下街景)……瑞士恰恰是欧洲最普遍住公寓(欧洲称为flat)的国家之一(城市超80%人口住公寓),而且是欧洲租房率最高的国家(全国60%的人口租房,住房自有率不到40%)。


还是用数据说话。根据欧盟的官方统计,整个欧盟范围内46.1%的人口居住在公寓(flat)[3],而城市区域71%的人口居住在公寓[4]。其中,南部的西班牙、意大利、瑞士、希腊基本是无论市区郊区皆以中低层公寓楼为主,城市区域居住公寓的人口基本超80%;德国、法国和多数东欧、北欧国家则是在市区大量建设中层公寓,但郊区专门规划了独栋区(德国和东欧都比较类似新加坡的土地模式);市区和郊区都大范围规划“独户”(single-family)住宅的也有,但也就集中在英国、爱尔兰、荷兰,这几国流行的是“联排独户”住宅(terraced house)。




===========================
说到底,“别野派”的理论模型是:中国的大城市可以轻松地拿出城郊并没有多大的土地,进行科学的规划,然后轻而易举地为大城市几百万人口提供美国式带后院和车库的独栋大豪斯,而万恶的房地产制度击碎了中国老百姓的别野梦……
至于这个模式到底要占用多少土地?说来说去都是些拿日本60平米一户建等同于美国的后院豪斯,或是直接丢出个几亿亩耕地数量级这类看误差区间都毫无意义的计算。实际情况到底怎样,看地图就一清二楚——对这个地球上的后发国家而言,让千万级的人口强行住在地面上,究竟要占用多少土地?
这是印尼雅加达,都市区人口超3000万,60公里跨度全部是连绵的独栋住宅建成区:


这是雅加达的典型居住区:


这是菲律宾马尼拉,都市区人口大概2400万,同样是大面积独栋住宅模式,连绵建成区跨度约45公里:


这是马尼拉的典型居住区:


这是非洲第三大城市尼日利亚拉各斯,都市区人口约1500万,同样是连绵的独户住宅区,跨度约47公里:


这是拉各斯的典型居住区:


上述3个地方都是典型的后发国家中人口爆发式聚集的超大城市,而这些地方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土地,而政府在人口爆发的过程中未做及时应对,导致数以千万计本已脱离农业生产的人口在城市周围以类农村的形态无序蔓延。你可以理解成北京六环以内的土地全部用来建四合院,住房之间没有任何空隙,道路全是胡同级的窄道,停车只能见缝插针,商店只能专门建在一条街上,没有绿化和公园,更没有空间修高速公路和地铁。极度密集的郊区使得居住在郊区平房的人很难前往城市中心区域工作,只能就近从事低端劳动密集行业。唯一的“享受”就是你住在地面上享受大地的怀抱。这是该定义成大豪斯还是大别野?


每一平方米的土地都得用来塞人,而塞出来的居住条件也就是上面看到的街景的程度。@雅加达
甚至就连“住在地面上”这个字面上的要求都未必能得到满足,尤其是后发国家这种短时间内大量农村外来人口涌入极少数中心城市的情况,本地人为了尽可能榨取自己那一点土地的价值,自然会倾向于私自将房屋加高,然后对外出租,或者将底层改造成底商。你以为国内珠三角地带大规模的城中村握手楼是怎么形成的?
而当这种形态发展到极致,真正人地资源紧张的地方是什么样的?
这是人口危机、粮食危机都很严重的城市,都市区人口超2000万的埃及开罗:




这是都市区人口1400万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上面塞满整幅地图的,都是这样五层左右的密集公寓楼(因为这样的楼房大概率不需要装电梯),没有多少空间能用来修绿化公园或公路地铁(但相比雅加达或马尼拉好处是保留了一定宽度的道路和停车空间)。所以,你以为全世界人不住鸽子笼就可以享受大别野了?像开罗这样人口危机和粮食危机都极其严重的地方,大部分人既不能住在地面上,也根本住不起有电梯上下的高层大平层,只能挤在没有电梯的逼仄老旧中层楼房内(这也逼得埃及只能到沙漠里建新首都)。
======================
说到底,回到一开始说的“美国政府规定多数人只能住在郊区别野”,这句话的意思是:美国的城市在制定分区规划(zoning)时,就刻意将大片土地规划成低密度住宅区(R1 zoning)。受战后盛行的隔离式规划观念影响,美国的城市规划极度排斥土地的“混合功能”,大多数城市都直接把80%的土地划进R1,也就是城市中80%的土地就只能用来建低密度独户住房。即使这块土地在名义上归你所有,但你只能用来建规定形式的独户住房,不能加高或改建成多户楼房,也不能从事商业活动(商铺只能建在专门的地块)。


美国西雅图的区域规划图
这样规划的目的,很大程度就是为了限制城市的人口。比如美国的休斯敦,整个都市区撑死了也就有700万出头的人口,但为了这点人口,占掉了整整2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中山+珠海的面积也不过18000平方公里,但人口加起来超过6000万人。美国能这么规划,是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城市化率就已经达到了中国目前的60%水平,同时战后开始大规模去工业化和外迁劳动密集产业。然而,对于中国以及上面举例的各个后发国家而言,发展过程必然要经历大量农村人口向少数中心城市的急速聚集,以及城市发展初期对劳动密集产业的高度依赖,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必然极其尖锐,根本就不可能强行实施低密度住宅模式,因为只要地段合适,一开始再怎么设想的“低密度”区域也会分分钟变成实际的高密度,而表现形式是握手楼式城中村还是棚屋或砖瓦房式贫民窟就说不准了。
即便是发达国家里能实现相对有序的平民独户模式的日本,其规划也依赖于二战前就已经相当成熟的地面私营铁路网络,大量在二战前就已被大手私营铁路分割的城市区域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居住区的基本秩序,也保证高度密集的独户区居民往市中心商务区的通勤条件,且日本在战后也基本转移了劳动密集产业。即便如此,日本大城市也只能付出推行K车、压缩道路、严格限制停车的牺牲,换来的也只有建筑面积不足100平米的小型独户。而紧随日本发展起来的亚洲四小龙,就没有一个能复制日本的模式,无论香港、台湾还是韩国、新加坡,虽然具体的房地产制度差异很大,但大多数一般中产能获得的较体面的住房,都只能靠集中建设的高层公寓。
参考^https://data.si.re.kr/data/%ED%86%B5%EA%B3%84%EB%A1%9C-%EB%B3%B8-%EC%84%9C%EC%9A%B8-%EC%98%81%EB%AC%B8%ED%8C%90/335^https://www.teoalida.com/world/singapore/^https://ec.europa.eu/eurostat/web/products-eurostat-news/-/ddn-20210521-1^https://ec.europa.eu/eurostat/cache/digpub/housing/bloc-1a.html?lang=en
高层住宅其实是有点反人类的,
中国生育率急剧下降,有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大多数人住的都是高层住宅。
居住空间狭小,隔音差,生育意愿都会小很多。
为什么老外一个人可以带好几个孩子,很简单,因为房子大,孩子活动空间大,好带,因为孩子天性是好动的。
房子小了真的很难受,大人难受,孩子也难受,索性不生。
所以,高房价真的有点断子绝孙了。
什么叫美国人喜欢?
你以为我们中国人不住别墅,是因为不喜欢?
对于农场主而言,密集笼养比散养走地鸡模式效率高得多——成本低、产出大——因为最终目的是且仅是肉和蛋嘛。
不知道鸡是不是也是这么想。
不是美国人喜欢别墅
是全世界人都喜欢别墅。
但只有美加澳等少数天赋异禀,既有钱又有地的国家,能够支撑起大部分国民住在独栋别墅里。
日本人喜欢住别墅,但他们没有那个地,只好照葫芦画瓢,弄个一户建。大部分一户建,占地面积才50-70平,推开门就是马路。为了再挤点空间出来,大部分居民区道路都是单行道,绿化就靠门前的盆栽,停车场需要一块居民区集中在一起停车。你要想住的宽敞点,就跟小新的爹一样,住在琦玉,每天赶2小时电车去东京上班。
俄罗斯人也喜欢住别墅,他们倒是有那个地,但没那个钱搞基建。很多郊区的大别墅,周围啥配套也没有,去市区既没快速路也没轨道交通,上个班能堵死,甚至有的郊区别墅连暖气都不通。所以很多俄罗斯人,即使在郊区有套大别墅的,但也只能周末去度个假,工作日还是得滚回市中心的赫鲁晓夫楼里。
西欧人也喜欢住别墅,他们有钱,地方虽然有但没那么多。所以他们的居住,呈现典型的距离分级。市区的都是公寓楼,近郊的都是联排别墅,只有远郊才能住上独栋别墅。
巴西人也喜欢住别墅,他们有地,但没有多少钱。他们基建也不好,但工作机会又在市区,如果住得远每天通勤能堵死人。所以就是穷人住贫民窟,稍微有点钱的中产住市区公寓楼,极少数顶富能住到市区别墅。农村的农民住的倒是宽敞,却没多少工作机会。
菲律宾人也喜欢住别墅,但他们既没有那个地,也没有那个钱。这种国家,那就住的比巴西还惨,成片成片的平民窟。
美国人能住上郊区别墅,起码有以下几点支撑:
1,发达的高速网络,能让人实现每天远距离快速通勤。
2,充足廉价的能源供应,汽车、别墅供暖都需要能源。
3,高度普及的私家车,分散的居住密度,公共交通肯定无法普及大部分人,必须依靠私家车。
4,充足的平原面积。
5,较高的居民收入水平。
中国有5亿家庭,每家都住独立房屋(所谓别墅),每栋房屋占地200平米。总共1000亿平米,就是10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1.04%。
再看城市上海,常住人口2400万,850万家庭,都住独立房屋,总共17亿平方米,就是17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上海已经是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城市。
我这个简单测算已经十分宽松。
中国地产业就是体制性的剥夺财富,现代版的土地兼并。
——————
没想到,不怎么认真的写了一句想法,就这么多评论点赞,还有很多朋友的批评。
我认真写的文章,还有给网友提问的回复,不更香么?
——————
补充。
每栋占地200平米已经很大了。可以包含公建配套。
一般别墅联排一层建筑面积在100平米左右,院子也就30平米。
非得纠缠沙漠高山戈壁干嘛?非得纠缠公建配套面积呢?
另外,中国地产泡沫还用质疑吗?光住宅市值就是GDP的4倍。不算商场酒店写字楼。
至于人口密度,比比日本韩国,就知道了。看看人家的住宅是什么样?
还有高层超高层遍布全国,难道不是?
我跑遍内地所有省份,做地产融资十来年,肯定比一般人看得多。
官方不公布房屋空置率什么原因?电力局数据一拉就有了,都不用别的手段查。
愚昧是病,得治。
——————
再补充。
高层建筑20年以上,维修保养也是巨大的费用。
我以前东家的办公楼,30层,2004年的,地下室车库已经恶臭,还没怎么做餐饮呢。这是写字楼。
高层的电梯下水都要维护保养。
中国人口下滑已经不可避免。再过20年会怎样?
就算拆了,也是巨大的投入。
中国有5亿家庭,每家都住独立房屋(所谓…?www.zhihu.com/pin/1644981129445949440
在有些人的观念里,掏空六个钱包背上30年利息接近本金的贷款,买一套建筑面积100平米套内实用面积还没有80平米,唯一的优势是距离地铁站近方便随时回单位加班,主卧放下2米双人床后连床头柜都塞不下,儿童房只能利用飘窗做榻榻米的刚需鸽子笼才叫幸福。
这还不够,还要自我安慰:别墅交通不方便,打扫卫生麻烦,一楼蚊子多,地下室潮湿,总之就是不如鸽子笼。
不是美国人喜欢别墅,而是正常人都喜欢。
国内是为了房地产撑起来,把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强迫人民买房,在全世界范围就是个另类。
其他哪个国家会像中国一样都集中住在高楼大厦里?
所以奇怪的是中国人,而不是其他国家的人。
过了几个月来对答案进行一下修订:
1. 美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个人经验肯定不足以涵盖所有情况,如果有错误,希望指正。我本人只在波士顿、纽约和费城这三个城市常住过,在美国也只去过东西部和湖区的几个大城市,中西部、尤其是德州一带基本没去过。如果发现西部和中部与我描述不符,那么就是我说的片面了。
2. 美国的城市市区也有house,但是很少。所谓的有没有都是按照比例来的。比如有人提到Jamaica Plain附近有很多house,这是事实,我之前就在那附近居住,但是这个地方类似波士顿的飞地,旁边就是Brookline了,这个地区不影响结论。就像曼哈顿往北,过了中央公园,北面还是有不少house的,但是主体还是townhouse和condo这个也不影响结论。
3. 美国的房子过户是需要在政府登记一下deed(即交易合同)的,但是不会给你一个房产证(至少我了解到的州都不会)。我之前的表述不够严谨,在此致歉。
4. Condo本身的概念是指一个建筑复合体里的一个单元,这个建筑复合体可以是一栋楼,那么你拥有的就是一个公寓,或者一个别墅园区,那么你拥有一栋别墅,甚至更复杂。一般判断是不是condo就看有没有物业费(hoa fee)。Condo不一定是楼房,但是楼房一定是condo(除非你拥有整栋楼,如果真的这样,请土豪加我好友 )。另外,apartment多指租的楼房,condo指自有住房。
感谢评论区大佬指正。
————以下是原回答————
跑个题。
很多国内的朋友对美国的城市和住房概念不熟悉,习惯性用中国的概念去理解美国,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题目里的两个概念“郊区”和“别墅”。
首先,说郊区就得说城市。美国的城市并不像中国一样分很多区和县,除了纽约有五个区之外,剩下的城市并没有行政意义上区的划分。


用我最熟悉的波士顿为例,波士顿市政府所管辖的区域只有图中红色虚线圈出来的地方,周围像Cambridge(黄星正上方,著名大学城,MIT哈佛所在地)、Newton(波士顿西部富人区)、Quincy(波士顿南部中产区)等等都有自己独立的市政府,与波士顿互不隶属。波士顿内部又会有很多小的社区,比如North End,South End,Allston,Beacon Hill等等,这些小的社区和中国的社区或者街道类似,但是并没有一个行政机构管辖,而是由市政府直接管理。在每个城市内部,又会有一个中心区,即Downtown,波士顿的市中心就是市政府及其周边(黑圈区域,实际比圈出来的小很多)。Downtown区域一般都是老城区,但是会有很多新建的高楼大厦,也是全市最繁华地带,出了downtown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摩天高楼了。纽约的Downtown区域就是著名的华尔街及其周边(14街至巴特里公园)。波士顿市区人口接近70万。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说城市不只是它市政府管辖的区域,还会包括周边一些小城市,这个叫做都会区(Metropolitan Area),都会区的定义比较宽泛,在周边都可以算进去。《寻妈记》(《老爸老妈浪漫史》)里Ted装扮游客遇见新泽西妹子自称纽约人就属于这一类,你说你来自Jersey City别人不一定知道,但是你说来自纽约大家都知道。另外,由于美国城市化水平极高,所以美国的都会区基本都是建成区,很少有农村。狭义的波士顿都会区,也叫大波士顿地区,包含波士顿及周边几个城市(略大于上图所示范围,MSA),而广义的波士顿都会区包含如下图黑色部分。广义的波士顿都会区甚至包括了罗德岛州和新罕布什尔州的不少城市,范围很大。从南端的普罗维登斯到波士顿大概80公里,1小时车程。


除此,美国还有一个概念是County,翻译成郡或者县,是州下面一级的行政单位。一般一个县的城市部分会自治,而非城市部分(农村或者无人区)由县政府和县议会管理。应评论指正,这里明确一下,市和县的关系很复杂,不是国内的上下级关系,它们更类似于不同分管的关系,比如类似工商联和政法委。很多大城市基本和县合二为一了,比如费城,甚至跨越多个县,比如纽约,这些城市一般由市政府代行县政府职责(美国版“两个牌子,一套班子”)。波士顿基本与它所在的萨福克县重合(除东北部的几个社区之外,下图黄色部分)。一个都会区可能跨越很多县,所以在都会区,县的存在感很薄弱,基本都让位给了市。


说完了上面的概念,再来解释郊区。和中国对比一下,广义都会区介于城市群(如珠三角)和地级市之间,而狭义都市区可以理解为地级市的市区,也就是市辖区。最中心的城市(这里是波士顿)就是类似于老城区(比如北京的东西城),Downtown就是中心的中心(北京原来的崇文区宣武区)。所以美国对应中国的郊区(地级市非市辖区部分)是都会区非中心城市部分。但是我上面也解释了,美国的都会区基本没有农村,而县一般又和城市合二为一了,所以所谓的郊区只是一个比较小的城市。比如一个人住在Newton,你可以理解他住在波士顿的郊区,但是他自己理解是他住在Newton的市区。类比国内就是住在昌平区的人你既可以说他住在北京郊区,也可以说他住在昌平市区,只是理解不同。而在美国视角,一般郊区是指一个城市downtown以外的低密度住宅区,比如波士顿南部的Dorchester(属于波士顿市管理)才是波士顿的郊区,再南的Quincy市(不属于波士顿市管理)勉强可以算。如果说再往南,比如New Bedford,虽然属于波士顿都会区,但是他们肯定不认同自己是波士顿人,反而会说自己是新贝德福德人。以上是对于郊区的不同认知。
再来解释别墅的概念。很多人认为独栋住宅就是别墅,其实不然。古代别墅是指除了自己房子之外,“别处的房产”,所以才叫别墅,一般只有富人才有。不然古代没有楼房,人人都住别墅了。现代农村很多人修的二层小楼,国内也不会有太多人叫他们别墅,而只有富人住的豪华住宅,才会称之为别墅。所以国内别墅对应的不是house(住宅),而是villa(别墅)或者mansion(豪宅)。下面详细解释一下这些概念。
美国的房屋市场对住房的分类有这么几种(来自Redfin,房产交易app,其他网站类似):


house就是独栋住宅;townhouse是联排住宅;Condo是国内常见的楼房,一般也叫apartment(也有一些带物业的house或者townhouse会收condo fee,也会算作condo);multi family是一个house,但是多个家庭住,比如下图(中间黄色是三层townhouse,粉色分割开,两个不同的房子,左右两个房子每一层各是一家,蓝框和绿框圈出);mobile就是移动住宅(比如房车,一般是实在没钱了才住);co-op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大家集资买房(楼),每个人不拥有特定房产,而是拥有房产的一部分股份;Land是空地,可以买了自己盖;others就是其他不常见的类型了,比如船屋,这个类别基本搜不到房子。


在城市里一般很少有house,多数都是condo(比如上图后面的高楼,还有一些更矮的四五层的公寓楼)。即便美国意义上的郊区(一个城市非downtown部分)也基本上没有house,多数都是townhouse。就如上图里的黄色房子,如果只用粉线分割,左右各住一家就是townhouse。原因不外有二:第一地方不够,第二实在太贵。一般只有出了大城市,在其周边城镇才会有house,这也就是题目中的“郊区别墅”。但是虽然都叫house,但是还是有区别的。下面列了我在Redfin上在费城周边随便找的几个不同价位的房子(10万美元到200万美元不等)。












很显然不是上面每个房子都能叫做别墅。多数人家的房子是图2到图4,图2、3不太好称之为别墅,图4可能符合一部分人对别墅的要求。而最后两个是大家都会认可的别墅,也就是豪宅。这两个放到美国市场上也属于极其高端的房子,月供都在8000美元以上(20%首付,含税)。对比一下收入,宾州(费城所在州)2020年家庭税前年收入的中位数是7万美元。
最后谈一下税和手续费的问题,毕竟美利坚万税这句话不是个玩笑。买房的时候,美国过户不像国内通过政府部门,而是通过合同公司(title company)来进行,合同公司会提供背景调查来保证你的房屋没有产权纠纷,而出现纠纷则合同公司会有保险来保证相关利益(美国盗卖房屋的事情似乎还挺常见的,因为没有产权证书)。所以过户的时候会有合同公司的手续费以及合同保险费。除了合同保险,一般还需要上一个房屋保险,不然房子着火了,或者被树砸塌了就完蛋了。这个保险还有不同的项目,比如地震、火灾、水灾、飓风、龙卷风等,还有要看是房屋主体还是含个人财产(比如家具、电器)以及个人伤害(比如在家被树砸了),一般每年收房屋价格的千分之五。然后还会有买卖双方的中介费,一般按3%支付。买房的时候还要把该年度剩余的房产税给交了。房产税不同州有不同的税率,会有县税和市税,还会有学区税。学区税一般专款专用,用来建设该学区的中小学(即k-12,幼儿园至12年级)。然后就是各种杂项费用,比如下水道使用费、垃圾处理费(这些按年收,一般和税一起交)。除了这部分,由于美国的house没有物业(有物业的是condo),所以日常维护是一个问题,修草坪(不修的话会有虫子、兔子、花栗鼠之类的在你家院子里刨坑建窝,很容易把地基弄坏)、修树(不然树枝会把外墙顶坏,还会把屋顶弄破)、修排水管(接屋顶雨水的管子,每年都会有落叶堵塞,不清理会导致屋顶积水结冰甚至压塌屋顶)。除此,还有各种零七八碎的活:美国的房屋基本都是木头结构,外面挂石膏板做墙,所以特别害怕虫害(白蚁、老鼠等),每年都需要打药;美国没有集中供暖,所以一般都是家里自己烧暖气或者空调,每年冬天和夏天都会需要有人来进行空调检修(烧天然气的锅炉会有一个温度探头来控制火焰大小,这个探头会被积碳影响,不定期清洗可能导致火焰爆燃),空调的外机也需要定期清理,不然会有树叶、树枝杂物堵塞;外边的篱笆、露台、还有外墙也需要定期(数年不等,取决于材料和环境)更换、刷漆,不然都会损坏,这些下来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大概一两千刀。当然,也可以不维护,只是将来出售的时候会折价。
以上就是跑题版的回答,希望有所帮助
坐标美国芝加哥,今年从市中心公寓搬到郊区公寓,给大家对比一下,看看你们喜欢哪一种生活环境。
我在市中心的公寓长这样。


画面左边四栋长得一样的塔楼,我就住其中一个。选这里是因为离学校近,步行二十分钟,骑车五分钟。
地理位置极佳,走路十分钟到火车站,楼下很多家大超市。很多在市中心工作的年轻白领金领打工人都住这里,周围大公司林立,麦当劳总部、波音总部、谷歌微软领英的芝加哥分部,都在步行十五分钟范围内。
每栋楼50层,我当时住在32层,窗外景色绝佳,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蓝调夜景。


有时候也有壮丽的晚霞。


出门走五分钟就到芝加哥河畔,享受世界级的城景。


为什么搬走了?
房租太贵了,五十平的单人小公寓,studio 房型,每年都涨价,最后一年已经到了1700美元一个月,如果买车的话,每个月停车费再加230美元。我一个穷博士生,一个月工资两千多美元,实在没必要住在这里和那些金领卷房租。
于是我买了一辆车,搬去了近郊的 Oak Park 村。这是一个人口五万的小村子,因为靠近大城市,自从一百多年前起就完全没有农业了,高速公路直通芝加哥市中心,我的通勤时间依旧是20分钟。也有地铁,坐到市中心大概是40分钟,也有很多公交通勤族。
房子换成了60平的一室一厅1b,三层小公寓,长这样,房租降到了1300,还带车位,差价正好省出一辆雅阁的月供。


除了这种年轻人住的公寓是三层楼,村里绝大多数是独栋建筑,有家庭的普通美国人都住这样的房子,两三百平方居多,带车库带小院子。当然我们这里是特大城市近郊,院子肯定没有小城市或者农村豪横。








院子都在屋后,私密性很好,外面一般看不到。
偶尔能看到的,长这样,这家的狗屋很可爱。


这里同样是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建筑大师赖特生前的工作室就坐落于此。这里还是海明威的童年故乡,他就住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房子,和别的民居融为一体,毫不显眼。


圣诞节前后,家家户户都挂上装饰灯。


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小块草坪,夏天绿树成荫,非常凉爽,美国大城市市中心可是连行道树都没有。




村里公共建筑都很漂亮,尤其是教堂。










如果你住在美国,你喜欢那种生活呢?
单身或者小情侣住公寓的话,住城里和郊区各有各的好。一旦有了孩子,对生活空间有了要求,那肯定是两三百平的近郊小别墅最香。
美国治安不好,但却是个全民骑兵、全民机械化的国家,美国的车,差不多就等于从前蒙古人的马一样(据说蒙古骑兵下了马反而不会射箭)
车的目标大、需要手续、需要钱维护,所以好人基本上全有车,坏人大多数没有车
这造成了好人的活动半径和机动性要远远比坏人大,于是坏人集中在市中心和公共交通的沿线,而好人倾向于离坏人更远的郊区别野
美国人看房,跟中国相反,很多时候是不喜欢周围设施太发达方便的,比如家旁边有加油站、7-11、超市、饭馆、地铁站、公交站等,一般不是好事,因为流浪汉、坏人也可能依托这个区域生活,或是通过公共交通流动,便有重叠的可能
理想的住宅是离市中心和商业区远的纯居民区,周围最多有个公园(Park)和网球场之类;坏人因为没车所以难以靠近,也没有任何吸引流浪汉的设施比如垃圾桶等
有人认为这样生活不方便,但实际上开车10-15分钟一般也能到商店、超市和学校,所以习惯了其实很方便很安全;
加上这样的郊区别野区一般人烟稀少,邻居都互相认识,街上忽然冒出来一个不三不四不认识的人是非常显眼的
美国的城市发展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但这里就不细讲了,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政府无法(无力,或不愿)治理穷人的犯罪问题,但却也同样没法限制中产和富人的迁徙和逃跑,所以如果以十年为单位,就能清晰地看出一个追一个逃的情形,直到达到某种动态平衡稳定下来
有些左派地区也试图用行政力量混合两种人,但结果一般是造成机动性更强的人群逃跑,整个区域沦陷,中产和富人逃跑到更远的区域,形成新的郊区
什么叫美国人都喜欢住郊区别墅啊
我一个中国人我也喜欢啊
但我没钱啊,买不起啊
说的好像我不想似的
说的好像中国人不想似的
那话怎么说来着?
妈妈,为什么你要吃鱼头鱼尾,不吃鱼肉啊?
你以为妈妈真的爱吃鱼头鱼尾吗?
我一个老牌精美都被这题之下各种粉饰美国郊区无休止蔓延公路一扩再扩就是死活不修点两条腿能走路的居住环境的答案整的叹为观止。亚洲国家国情文化差距大不好直接对比,我个人觉得城建和规划而言,美国比起欧洲简直输得一塌糊涂。
首先美国最发达最富裕的大城市市中心是不但有住人且确实吸引人的,尤其是三大群体(年轻人、雅痞中产、LGBT)。他们会选择的城市首当其冲是老生常谈的纽约,其它迈阿密波士顿芝加哥和首都华盛顿都可以算,市区租金都相当高。旧金山近年治安恶化了不少,但它的downtown依然有一撮撮的富人聚落让它像个有生气的大都市。
除开三大群体后剩下的就是绝大多数美国人:30岁以上四肢健全的已婚中产阶级。
美国的郊区基本是完全设计为这些人服务的,所有基建最大化给汽车的便利,商业设施与学校、教堂的布局都适合家有儿女,社交圈已经固化因而对夜店酒吧等场所没有需求的人居住。(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青少年酒驾比例这么高,毕竟想在自家与学校以外环境寻欢作乐不开车不行)
问题就在于这些人对郊区的偏好一部分是环境造就。首先不拿北越对比,美国在西方世界算房价非常高的国家,全国有大约300万户缺口的房屋紧缺问题。这个大环境下,市中心好区的房价是被哄抬最厉害的,而与市区紧连着,地理位置方便的居住区很多治安都相当败坏,郊区可说是要兼具合理价格,安全与一定面积的唯一选择。再来就是美国的郊区化在1950年代就开始了,换句话说就是现在许多美国人已经在郊区的大环境下繁衍到第三代了,习惯造人这话不是虚的。
郊区的起源囊括了很多美国近代历史沿革,甚至可以牵扯到种族歧视带起的高速公路辟建运动,这里不多赘述。最有趣的是“给中产们一人一户独门别院”的概念始于英国佬Ebenezer Howard发明的“花园城市”理论,也因此英国其实也算城郊比例很高的国家,但人家实践可是用的运输能量极大的铁路网,而不是美国的十车道依然堵死亡公路。哪天有别的问题更适合深入探究这个再来答一下。


上图是得州休斯顿西侧的交通干道Katy Freeway,沿途的郊区住了不少华人所以应该有知友可以一眼认出来。它的车道总数是让人晕眩的12线主线+8辅线+6付费中线,是多年来为应付人口增长一扩再扩的结果。然并卵,城市规划圈子流行的“induced demand”概念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通俗点讲就是“建好了人就会来”,因此每次扩建工程后只有短暂的交通疏解,很快堵车就卷土重来了。只顾大幅铺开独栋楼房却不发展多元的出行选择提高运输能量,后果就是死路一条。不论你多喜欢开车,能摸着良心说这种开车体验很好吗?
首先,美丽佬的那个不叫别墅,别墅是Villa,他们住的只是house,对他们来说就是普通的住宅。
当然按照国内标准来说,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别墅,因为国内的联排、叠墅啥的居住体验还不如house,住惯鸽子笼了连自建房都能叫别墅。
看贝壳、安居啥的别墅类别,会有“这玩意儿也能叫别墅?”的感想。
就像老美口中的“小房子",对国人来说都是大别墅一样。
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形成的概念也不同。
美丽佬概念中的别墅,Villa,那是庄园级别了。
同样的其实还有日本的一户建也被国人叫别墅,但日本人的别墅标准其实也很严苛的,保证隐私性,目光所及之处没有领居,环境优美,横向占地大,才能叫别墅。
我在国内的是150平米的老鹰笼,在东京的是农村破一户建。
离电车站步行13分钟,总价200万RMB,日本的烂建筑商施工的,没钱又穷就买了。
套内100平米,阳台2个20平米,阁楼10平米,停车场30米,院子50平米。
国内YY的木制房隔音问题,我在客厅放很响的歌,关上窗户,在院子里基本听不到。
倒是国内家里楼上声响,晚上楼下猫叫狗叫,北面楼婴儿哭,大妈跳广场舞都很吵。
虽然铁定是偷工减料了,但就算不偷工减料,高层有些还是挡不住的。
为了躲楼下邻居家二手杂牌空调外机的低频共振(这种震动传来的噪音比空气传播6多了,又难以解决,碰上垃圾邻居就算你倒霉),我住过朋友家的高级大平层。
房子大了,小孩子也爱动,但就算一层都是你的,跑动依然会被楼下投诉,本质上蹦跳也算震动的一种,所以他们打算置换别墅了,好让小孩自由解放天性。
再是冬冷夏热的问题,南方没有暖气,南北通透长10米以上的50平米大客厅,只有阳台有太阳。
日本破一户建冬天有太阳,中午能到20多度。
夏天一户建顶楼确实热,但1楼凉快,从顶楼露台一下来的温差,这才体会到人们都说的顶楼热是什么意思。
不过我国内也住过顶楼,所以没啥感觉。
一户建还能把南北西的窗户全打开,阳台风大很凉快,国内只有南北有窗户,南北对面都是楼房马路,没什么风。
再就是视野,往外看只有鸽子笼和马路,一户建起码能看天。






还有国内厕所漏水,楼上的问题。
一户建住了2年,反正目前没什么问题。
还有潮湿问题,高层也没法避免,以前住的顶楼甚至发霉,一户建我还没遇到。
我这里东京农村,离最近的商圈步行2公里。
很多人都说便利与舒适无法共融,想住独栋就别想追求配套。
因果颠倒,是因为人口集中,省时省力,不用开发郊区交通,居住用地压力小,城镇化就是限制农村房交易,把人赶到城市里,留下大片商业工业用地。
如果国内放开独栋,那么人口就会疏散,不得不多花钱去打造便利的交通,以让人们好通勤上班。
除了工作商务区,其他吃喝玩乐,学校医院等,完全是跟着人口跑的,哪里人多建哪里,那才是真正的城镇化。
就连国内城市CBD周围都普遍是商住公寓楼,和正经八百的住宅区分离,因为CBD实在不是住人的地方。
不是很懂所谓的配套与舒适无法共融,人口被迫集中,才是郊区没配套的原因,你放开了,人口疏散了,自然就有了。
再说一个好处,国内近视率这么高,感觉和居住也有关。
看过篇文章,小时候要有充分阳光,眼睛才能发育好,近视率也会低很多。
我在日本没看到多少戴眼镜的,虽然和他们普遍爱隐形也有关系,但小学生初中生也的确没多少戴眼镜的。
高层显然……
真的,地多地少,人口密集度啥的都是借口,香港、台湾、东京已经证明了都是谢特。
你笑小日子住的憋屈,小日子笑你住的憋屈。
就这,你们还住不上。
日本比较有特点的是,要么独栋,也就是一户建,要么就公寓、高层,没有中间的联排之类的。
先说结论:国内的土地面积、人口密度完全供应的起日本居住模式,而且是最理想的居住模式。
但因为文化观念、城建现状等人为因素,2050后能像台湾一样就已经是乐观又理想的上限了,再差点就是香港那样。
就算以后人口老龄化、人口下降,年轻人掌门,但现有的大量高密度楼房已经占据了核心地段的土地,要想等一线城市高楼像老破小一样寿终就寝,腾出地来估计得等3字开头年了。
所谓的间距小的憋屈一户建多是历史遗留问题,就像国内没有电梯、隔音差的老破小一样。
现在都要求留出消防空道间隙来,一些间距空留道路不合规的老房子可以内部翻新,但是不能推倒重建。
类似于我国宅基地上的建筑和古镇房之类的。
日本的区别是可以交易,新主人可以自住,可以内部翻新,可以推倒,但不能再建,这些在买时就会标注清楚。
也就是说,随着那些老房子寿终就寝只会越来越宽敞。
而且这种还是少数的,绝大多数是蜡笔小新、哆啦A梦那样,这些都是住宅区内道路,不是外部马路,日本的住宅区安静得可怕恐怖,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各地一户建的每单元平均土地面积


日本人最想住的吉祥寺住宅区↓,类似于上海的静安寺,核心地区的老弄堂,不是富人区,也是宽敞的。




除了东京的其他城市房子宽敞得很




我主要是想有院子,东京市区有院子的房子确实要贵。
不过你没我这么高的需求是无所谓的,这是东京的新筑一户建。












另外毛坯房也算是国内特色了吧,出国了才知道国外压根没有毛坯房这种东西,都是带装修的,给他们看国内毛坯房,他们还以为毛坯房是啥废弃建筑。
日本其他地方的房价和东京完全不是一个水准的,大阪的新筑一户建


































当然继续莫名其妙觉得小日子的一户建“小家子气”,住着鸽子笼守着无中生有的“大气”也无所谓,毕竟各国其实挺烦兔子炒房团的。
还不满意的话,这个建筑面积239㎡,土地面积643㎡,嫌房子小推倒重建就行了,也是190w,也在东京,就是距离地铁不能徒步了,要做公交,公交20分钟到JR中央线,符合大气定义了吗?










周边配套




这套也是东京乡下的,300平米,三井住友建的,250万RMB,地铁站步行8分钟










好的装修是这种,这就是为啥那个是烂建筑商












说来,日本人最想住的吉祥寺,其实也是郊区






在武藏野市










这边有贵的,也有便宜的,有1亿日元的,也有2、3000万的,差在面积样式上










外国人观念就和中国人不同


@我是来学习的羊驼
实在是发不上来图片,这么跟你说,老美是发达国家中地税最高最贵的。
买得起每年几万地税房子的人,根本不会在乎这点。
外国独栋基本是没物业的,算你国内高层物业费1.5/㎡,取个100㎡,一个月150,一年是1800,如果是120㎡,一年就是2160。
那别墅就更厉害了,普遍3.5/㎡~4.5/㎡,而且别墅普遍面积大。
你交物业啥感想?有没有感觉实际是在租房?过几十年就能重买一套?






实际上全世界人大多数都住“别墅”。
就不提美加澳了。隔壁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得多的日本,六成以上人口住独门独户的“一户建”(如果算别墅的话),自己的房子想怎么设计怎么设计。人口密度更高的韩国也是如此。东南亚国家也都是独栋,甚至包括土地极度紧缺的新加坡。
下图是东京俯瞰卫星图,除了画红圈处有一些高层写字楼和住宅楼外,其余全是独栋“一户建”。


一望无际的一户建住宅区
放大看:




有人说一户建都在郊区?下图是Google地图随便选了菊坂街的一户建街景,导航到市中心丸之内-东京火车站不到4公里。


韩国首尔市中心也全是独栋民宅:


首尔卫星图,除了红圈处有几个公寓楼,其他全是独栋住宅


首尔独栋住区,面积巨大
新加坡人口密度全球第二,高达每平方公里8698人,是中国60倍,却也遍地独栋住宅:


虽然组屋小区很多,但独栋区面积更大,红色屋顶的区域都是
放大看:


新加坡独栋住宅


更不用说美国了。美国统计局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美国人住独立House。住公寓楼的大多是临时人口、移民和有色人种。下图是洛杉矶,除了中心CBD几栋高层写字楼以外,摊开去一望无际的全是House,蔚为壮观。


洛杉矶,除了CBD几栋高楼,全是house
放大看:


这个题目“为什么美国人都喜欢住郊区别墅”不太准确,其实市中心也是别墅。


house遍布区域大的吓人
再看欧洲,还是遍地独栋:


苏黎世
再看我大沈阳:


印刷电路般精密,全是高层住宅小区


高层住宅,占地面积巨大的封闭小区


这么多高层,30年后怎么更新?
有人说为了粮食安全,只能住高层。实际上并非如此。看数据:
我国耕地面积19.179亿亩,园地3亿亩,林地42.6亿亩,草地39.67亿亩,湿地3.5亿亩,建设用地6.13亿亩。
按一套独栋占地三分之一亩计算,再加上配套的路网、绿地、公共停车场,3亩地大概可以建8套别墅。8亿到10亿人全都住进别墅也就只需要一亿多亩地。如果降低标准,像日本那种一户建容纳5亿城郊人口住,也就需要0.5亿亩地足矣。中国国土面积144亿亩,土地就算不审批敞开供应,都是绰绰有余的。
现在中国城镇住宅总面积260亿平方,总占用土地才0.15亿亩,是国土面积的0.1%,可以说人为制造了紧缺(联想香港捂地保房价)。
而农村宅基地占地规模惊人(2.7亿亩),其实大部分人都进城务工了,按照70%空置率来计算,闲置农宅地已经超过城镇住宅面积的十倍。除此以外,农村还有撂荒土地已经多达3亿亩。加起来,有5亿亩地可以利用。
其实可以更加认真的去整理这些用地。农民进城、城市化率提升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可阻挡。未来一定是工业化的规模农业、科技资本主导。将这些宅基地复耕,用地指标腾挪到城市近郊才是最现实的选择,而不是死扣着不放。


华北平原星星点点的宅基地,占了很多耕地
还有袁隆平那个盐碱地水稻技术已经成熟了,假设从30亿亩盐碱地里开发3-5亿亩。以上各项加起来,耕地能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近7-10亿亩。这还没算中国天量浪费的工业用地……
也就是说,全民别墅,也不会影响18亿亩耕地红线。
(插一句,粮食安全是否一定需要18亿亩?我国改革以后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产量增加了60%,而耕地是减少的。可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现在农村大部分人都进城务工了,大量土地撂荒,粮食却还在年年增产。
农业科技人士瞻望,随着垂直农业、细胞农业、白色农业等技术大规模普及,结合中国雄厚的工业科研实力,未来五十年有望释放至少 80% 的现有农田,能够保障同样人口的粮食需要)
再者,我们的人口不到全球的19%,却盖了全球80%的大棚,生产了全球51%的猪肉、67%的大宗蔬菜、70%的淡水养殖产品,造成污染和地下水超采,真有必要吗?


农业污染
我们是世界上第一化肥大国、第一农药大国、第一除草剂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农业污染大国。根据国务院公布的面源污染普查,农业已经成了全国面源污染最大的行业,远超城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
基本粮以外的非安全性农产品为什么不能增加一些进口呢?
放眼望去,我们哪个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乡镇,不是高层遍地?真有人住吗?


农地里直接起高楼
有人说私有土地影响基建。这些问题都是过去时了,政府只要在郊区规划大片私有民宅住宅区即可,不会影响基建。日韩土地私有,不也新干线高铁遍地吗?
而且,大规模提供住宅土地,会降低土地价格,反而有利于基建。
其实一切的阻力来自于土地财政,土地不能自由交易,开发商必须向地方政府缴纳土地出让金才能开始建设。过去三十年地方政府的收入大头来源是卖地(分税制造成的历史问题),以便完成各类投资,曾对城市发展有过一定作用。但是这种模式目前过时了。现在高层住宅房市已经疲软,亟需新的扩大内需手段。土地财政是兴奋剂,阶段性使用是权宜之计,上瘾了就麻烦了。
住在高层建筑里,你的活动空间受限,影响生活质量、影响创新、影响消费、影响生育率。最终造成经济增长不振。


高层住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房屋的老化,物业管理将成为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拆除无利可图,物业维护费用越来越高导致收费难、维修难的恶性循环。大规模的经过设计和管理的平民低层和独栋住宅(类似美国郊区模式)短期看成本较高,长期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贵阳花果园小区哺乳动物都有领地意识,越高级的动物领地意识越强。人最开始在原始社会是不允许别的猿类进入自己所在的山洞的,会将外来的猿人杀死。


人与人之间应该有边界感,互相尊重。没有了领地和边界,而且长期生活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空中,人异化成为丧失自我意识的“人彘”,精神状态容易出问题。




而北美的大house里,有阁楼可以放下滑雪板、藏书、钓鱼竿,可以把地下室装修成乐队排练室,有车库可以搞搞手工、搞创新,甚至开启你的个人创业工作室,有花园草坪让孩子可以满地打滚活动戏耍,养三五个孩子都不在话下。


美国工人阶级house
地下室、上两层,多间大居室可以让你有自己的健身房、功能室,增加了很多家具、电器的需求,以及各种精神生活的追求。
生命是多层次的、多维度的,而不仅仅是上班+加班+挤地铁+睡觉。


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00美元,美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2万美元,是我们的6倍以上。大住宅无疑增加很多消费需求美国很多大公司最初就是在自家车库开始创业的,包括苹果,亚马逊,微软,惠普和谷歌等公司。许多其他知名的非科技企业也可以追溯到类似类型的蜘蛛出没的棚屋,包括美泰(Mattel)和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等公司。


这种独栋区,绝不是由房地产开发商统一建设的,而是划好地块,政府规定了容积率、以及景观等必要设计要求,每栋都由中产阶级自己设计,找那种小型建设设计公司来设计,保证建筑的多样化、而且互相会有竞争,进入良性自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这样也不用政府花钱来搞拆迁了,省了巨额税收,也让城市更多样化更美丽。


日本一户建自主设计建造,满足个性化需求,培养居民意识,保证中小建设设计所生存,丰富城市景观
而不是像我们那种失去了个性、失去审美的连片开发、复制粘贴的住宅楼。


整齐划一,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城市景观丑陋
这种大型小区+宽马路的模式,大的地块形成城市“肠梗阻”,消灭了毛细血管路,出门就是茫然宽阔的大街,车出来只能一窝蜂寄到主干道上去,造成拥堵。对行人极不友好,过马路得一路小跑,而且“宽街无闹市”,扼杀了街边店铺和丰富多彩的小街区小街道,大家只能去商场,没有城市烟火气,无街道生活、无生活趣味可言。
而独栋住宅+小尺度、窄街道、密路网的布局,能增加毛细血管路,让城市更通透,让城市大部分区域向市民开放,增进行人步行友好度,缓解城市拥堵、增加商业氛围,让市民有地方逛街,城市内涵更丰富多样。


小尺度街区、窄马路密路网


小街区更通透,窄街道商业氛围更好
欧洲高层住宅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60年代欧洲流行一阵高层住宅模式,后来发现物业难以维系、治安恶化,近年来纷纷拆除
北京人口和东京不相上下,但是建成区面积非常之小,几乎只有东京的五分之一。


同一比例尺:北京建成区(六环)面积和东京相比其实非常小
而北京的四环边上,至今仍有大批荒地、村落,呈现出城乡结合地的面貌,令人吃惊。这种现象在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
原因是:由于土地是政府招牌挂按盘出让,出于稳房价等因素考虑,每年供地指标有限,而不是自由流通,因此城市土地开发是严格按照政府节奏来的。这导致土地开发进度其实很慢。土地也没有得到好好利用。


北京四环至今仍有大片荒地
可以这么说,中国房地产行业根本还没有起步,和其他行业比,还处于幼稚早期阶段,离真正的充分竞争充分市场化还远的很。它所提供的产品,和人们真正需要的产品差距甚大。
现阶段传统的房地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是时候考虑重启城市自建房了,也许能够开辟一个新的增量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增长。
3月13日更新:
1个月前写这个回答时视角和情绪都太负面。
因为只有ID人才会相信美国人都喜欢住郊区别墅。
这些ID人是从一个平行宇宙穿越而来的,那个平行宇宙的美国大部分人住在郊区大house里,宁愿每天在进出洛杉矶的高速公路上堵4个小时,也不喜欢住在洛杉矶县境内的楼房里。


当然与那些ID人不同,我们所生活的现实里,LA虽然通勤时间是全美最长的一批,上班时间差不多四五十分钟。大部分人还是住在城里。
对于我们生活在这个正常世界的人来说,美国人在2015年的平均住房面积大约在97平米(1071平方英尺,住房面积的中位数大约在89平米(971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大约0.092平方米。


当然,这些ID人还喜欢拿美国平均房价和我国极少数城市的市区放假对比。只是他们从来不提,在我们现实世界的美国,加州的一些地区房价高于每平米35万元人民币。


哦对了,ID是Intellectual d简称你Disability的
另外,对于某些说“全世界人都喜欢住郊区别墅只是只有美国人住的上”的人,那你不如说“美国人都喜欢住白金汉宫,然而只有英国王室住的上”。
不喜欢住大house难道喜欢住鸽子笼吗?
不喜欢吃肉难道喜欢吃青菜豆腐?
得了新冠不喜欢吃辉瑞喜欢吃中药?
这三个问题在我看来,完全对等。
作为一个农村人,我有观察过农村的一些别墅。
首先,修的非常漂亮,大气。
小的两三层,大的三四层,或苏州园林,或北欧城堡。
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修的人住不上,住的人,修不起。
没错,就是这么魔幻。
我家在农村也修了一栋三层半,门口可以修个篮球场,带池塘,带院子,车的话,可以停十几台的那种。
但是呢,这么大栋房子,只有我爷爷奶奶住。
其实住的话,真的很舒服,这几天我去住了会儿。


后山就有树莓,酸酸甜甜的。
前面的杨梅也熟了


关于交通的话呢
马路直接进家门,走路10几分钟,就有公交站
去县城的话,大概15分钟吧,我是说开车的话。
就这么个条件,但是就是没啥人住。
农村这种漂亮的大房子,在我们那边非常普遍。
住就意味着,你没办法挣钱
现在整个社会有一种虚假的繁荣
你站在远处这么一瞅,你会觉得,卧槽好发达,好高大上
哪怕是我们那个县城的市中心,都有一种北上广深CBD的感觉。
成片成片的写字楼,成片成片的空
外强中干吧,真的非常离谱,一个啥实业都不发达的县城
公司也没几家的县城,把写字楼修的那么霸气,也不知道犯了什么病。
中国最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是人口虹吸导致的。
大厂虹吸人才,行程极致的内卷
社会最强劳动力,当代年轻人,他没得选
如果不去发达地区,他的毕生所学,可能还赶不上楼下卖包子的有用。
只能进入修罗场,绝望的打工
不是美国人喜欢住郊区别墅
是个人都喜欢住别墅,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漂亮的院子,种种花草啥的,陶冶一下情操,偶尔开开淫趴,不对,派对
这种生活谁不爱呢???
我初中同学,现在还住在农村,但是他家在邵东做家具,做的非常大,一年百多万的那种。
他就住在农村,开着路虎,每天工作几个小时,实际上基本上都在装模做样的工作。
因为他的员工们会替他搞定工作上的一切
而这,只需要每个人每个月开4千5千就可以了。
他的员工们,或在县城租房子,或在县城买了房。
你看,是他的员工不爱住别墅吗???
显然不是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来说说另一个现象,在农村修别墅,但是不住的
这帮人,才是最让人难以理解的
他们一年存个十几万的,在北上广深,根本不可能买房
只能在农村修个别墅,安慰自己,以后老了来住。
当时不是还有个政策嘛,说是房子不让随便修了
回头村里的老头老太太就急眼了,纷纷逼着在外挣钱的孩子们修房子。
喏,我们那边很多空着的别墅,就是这么来的。
老头老太太死一个,另一个就没法独居,只能跟着孩子去城里。
哦豁,血本修的房子,硬生生空着。
我是狗子
希望你幸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工程技术 最新文章
大妈吐槽年轻人卧铺挂帘不让人坐, 12306 回
如果地铁取消安检,你还会坐地铁吗?
五一假期首日火车票今日开售,12306 回应开
阿姨吐槽年轻人卧铺挂帘子不让坐,如何看待
为什么大家都说飞机餐不好吃呢?
“天然良港”需要怎样的条件?
为什么杭州市不把西湖填平盖房挣钱呢?
假如给你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代价是你余生
轰20为什么迟迟没有亮相?
记者暗访波音工厂:管理层无视 90% 生产问题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26 23:08:49  更:2024-02-26 23:56:32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