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工程技术 -> 地球还剩多少油? -> 正文阅读 |
|
[工程技术]地球还剩多少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成为大家的交通工具,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石油损耗,那么地球现在还剩多少油? |
目前全球已探明可采储量,石油 2300 亿吨。 众所周知,95% 的人类能源,归根结底来自太阳,不管是风力水力人力畜力,还是煤炭石油天然气。 比如,风,太阳照射不均匀导致空气流动。 水,阳光使水蒸发,降雨后形成河流。 人力畜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收集太阳能,再转移到动物身上。 化石燃料,尽管产生机理尚有些许争议,但依主流观点看,能量源头还是太阳。 地球就是一颗大号太阳能电池,充电 46 亿年,挥霍 300 年,如今还剩多少电量? 这是个古老的话题,咱们用数据重新捋一捋。 2000 年,从私家车保有量看,估摸约有 12 亿人过着空调汽车的现代化生活,其中西方发达国家 9 亿,中国 1 亿,第三世界 2 亿。 这一年,全球消耗了 35 亿吨石油,46 亿吨煤炭,2.4 万亿立方天然气,折合 110 亿吨标准煤。 2019 年,全球消耗 50 亿吨石油,80 亿吨煤炭,4 万亿立方天然气,折合 180 亿吨标准煤。 这 180 亿吨煤让 20 亿地球人过上了现代化生活。 同理,假设我们让剩下 55 亿人也过上同样的生活,则每年需要 675 亿吨标准煤。 经济一旦发达了,人口通常就不增长了,依这个逻辑,全球共同富裕后人口按 100 亿计,则每年需要 900 亿吨标准煤。 900 亿吨,这就是全人类共同奔小康的代价。 目前全球已探明可采储量,石油 2300 亿吨,煤炭 1 万亿吨,天然气 205 万亿立方,一共折合 1.3 万亿吨标准煤。 如果是地球人民一起奔小康,只够奔 15 年!难怪大伙要打成一锅粥,先起来那十亿人死活要摁着咱们这十亿人。 但事情其实没这么悲观,几十年前就有人喊石油只够用几十年了,但几十年后新探明的石油储量越用越多,到今天一算,还能再用几十年。 采石油就和挤牙膏似的,几十年后还有几十年,到底有完没完? 据砖家估计,地球上化石燃料不管有没有探明、能不能开采,一口价:10 万亿吨石油,10 万亿吨煤炭,1000 万亿立方天然气,折合 22.8 万亿吨标准煤。 这只够全人类小康 250 年,这点时间还不够咱们决定要不要建对撞机呢!必须得上新能源! 水力风力来源不稳定,万一来个干旱天,大家都得吃干饭,因此不可能做主力,还是直接上可燃冰吧。 可燃冰也属于化石燃料,深埋大洋下,别说开采了,想探明储量都没那么容易。 美国地质调查局折腾了几十年,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 2.1 万万亿立方,折合 26 万亿吨标准煤。足够 100 亿地球人民小康 290 年,加上前面撑的 250 年,熬到三体人进攻地球绰绰有余。 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耗中占比一直稳定在 85% 左右,绝对的主力。 但化石燃料毕竟只是太阳指甲缝里漏到地球的一些光,攒了几十亿年,只够人类文明卯足劲往前奔 500 年。 顺带说一下,有研究认为,化石燃料可能来源于原始地球的甲烷,这和太阳的关系就不大了,但主流观点还是喜欢生物遗骸变石油的故事。 砖家都搞不清楚,咱外行就不叽歪了,还是翻翻地球自己的家当吧。下面几样家当,实打实是地球自己攒的! 核能,特指铀矿,是别的恒星爆炸剩下的残渣,和太阳没一毛钱关系。 已探明的铀储量不到 500 万吨,用中子把铀 238 轰成钚 239,折合 14 万亿吨标准煤,远远超过已探明的化石燃料 1.3 万亿吨。 现在知道某大国为啥削尖脑袋钻核能了吧? 惊喜的是,地球妈妈攒的不止这么点,仅仅地壳里就有 130 万亿吨铀,只是过于分散没法收集。 不过不用慌,砖家说可开采的铀矿怎么着也应该有 3500 万吨,折合 100 万亿吨标准煤,可奔小康 1000 年,足足是化石燃料的 2 倍。 化石燃料加核能,已经能奔 1500 年了。 万一到时候物理学被封死,找不到新能源,咱还能从地球妈妈的家当里翻出宝贝,继续奔小康。 地热能,80% 来源于地球自身放射性元素衰变所释放的能量,没太阳什么事。 因为地球到处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如钾 40),这些元素不停衰变释放热量,所以地球就像是不停发热的暖宝宝,妥妥一个低功率版的核反应堆。 整颗地球的发热功率为 442 亿千瓦,相当于现在人类文明总功率的 2 倍。 可喜的是,暖宝宝发热这么多年,可没浪费,都攒着呢!凭直觉,你认为地球平均温度有多少? 外层地壳,平均温度 14 度,薄薄一层仅占地球质量 0.4%。 下一层地幔,平均温度估摸 1100 度,占地球质量 68%。 最里面地核,平均温度估摸 5000 度,占地球质量 31.5%。 剩下的大气层不计。 这样算下来,整颗地球的平均温度有 2300 度。 |
|
没想到吧?地球其实是一颗温度高达两千多度的大球。 要知道,核反应堆的最高温度也就一千多度,这尼玛地球就是一颗现成的核反应堆啊! 从地幔地核的成分看,比热按 1 计算,整颗地球蕴含的热量相当于 5 万亿亿吨标准煤。 但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你没法把所有热量都用来做功,而且你也不好意思把地球热量抽干了变成一颗冰球吧? 咱矜持点,砖家评估,当前可利用的地热资源只有总量的十万分之一,折合 5000 万亿吨标准煤,可奔小康 5.5 万年。 5.5 万年,虽然比原先几千年多了一个数量级,但也不算富裕,咱继续。 潮汐由太阳和月球引力引起,可以简单理解为月球吸着海水绕圈跑,当月球引力和太阳引力重叠时就是大潮,反之就是小潮。 很多人以为潮汐能不消耗能量,这显然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潮汐能本质上是地球自转动能和月球势能。 潮汐能最终会因为摩擦变成热量而消耗,导致地球自转变慢以及月球不断远离地球。 |
|
潮汐能每天定量定点供应,极为不便,但却提供了一个清奇的思路:可以利用地球自转的动能发电,这算是地球妈妈最后留给我们的能量了。 这笔压箱底的家当非常惊人! 这么说吧,世界上所有的石油煤炭天然气可燃冰,100% 转化成能量来阻止地球自转,那么,地球自转周期仅仅只是减少 2 毫秒。 地球自转动能有 2.57×10^29J,折合 900 亿亿吨标准煤,足够人类挥霍 1 亿年。 如果 1 亿年还嫌少的话,地球绕着太阳转的动能也不是不能考虑,公转动能是自转动能的 1 万倍,稍微用一点也不至于让地球掉太阳上。 开个玩笑,如果人类沦落到对地球动能、月球动能、火星动能敲骨吸髓,那还不如回到原始社会了。 其实,不管是恒星还是行星,动能都来自于早期的引力势能,比起化石能源算得上巨无霸,但在真正的土豪面前仍然是小儿科。 按照当前的物理理论和宇宙模型,早期宇宙里飘荡的绝大部分物质是氢,氢原子抱团组成了恒星,恒星内部引力导致氢聚变,聚变产生各种元素和能量,元素和能量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世界,于是就有了我们。 也就是说,能量来源于氢聚变,氢才是背后的大土豪。 所以,地球上真正算得着的能源,是地壳中仅占比 0.76% 的氢。 幸运的是, 人类掌握聚变技术永远还需 50 年,因此地球上的氢几乎原封未动,咱们赶紧盘盘帐。 现在搞聚变都是瞄着最容易的氘氚聚变,万一搞成了,大海里有 45 万亿吨氘,足够我们奔小康 50 亿年。 50 亿年也不算啥,真要急眼了,氢氢聚变也不是不可以,严谨点叫氕氕聚变。 虽然技术路线不存在,但理论还是在的,搞点反物质把氕催化一下,弄出中子就能聚变形成氦核。 别听到反物质就吓傻了,质子变中子叫逆β衰变,已经被实验观测到了。 这能把千分之七的质量转变成能量,终于,我们可以用到那个著名的质能方程了:E=MC^2。 不过地球上四分之三的氢在水里,不能把水折腾没了,我们用剩余那四分之一做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 N 吨标准煤,足够挥霍 1 亿亿年。 即便把氢都折腾成氦,氦还能继续折腾成碳,碳还能继续折腾成氧……后面还有很多个亿亿年。 回过头看,人类诞生 200 万年,不过是消耗了化石能源的一个零头,化石能源不过是核能地热能的一个零头,核能地热能不过是聚变能的零头的零头…… 也就是说,人类文明连地球能源的零头的零头的零头的零头,都尚未完全发掘,科技水平有多高,各位心里有数了吧。 感叹一下,从太阳系的视野来看,尽管人类胡吃海喝数百年,消耗的能源其实微乎其微。 如果按当前的生活水平过日子,光是地球上的能源就可以挥霍到天荒地老。 但是,聚变搞定了,肯定要纵横太阳系,人均能耗必然蹭蹭涨。 根据上篇《霍尔推进器》计算,月球出差相当于北京出差,按这种生活节奏,人均能耗少说增加 1 万倍,再加上星际探索等等,原本 1 亿亿年的储量,假设缩减到 1 亿年。 好了,1 亿年后,物理学依然死亡,能源依然靠核聚变, 怎么办? 不用担心!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
|
|
这个问题我好像几年前就看到过了。对了,我备忘录里还有一个回答。 ——————————————————————————— 世界上所有的石油,只够人类使用20年。 这句话你一定很熟悉,但你不一定知道它的出处。 这句话来自于1972年《增长的极限》一书,这本书用科学模型,从多个角度对人类的未来做出了宏大的论述。 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必须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否则会面临灭顶之灾。 全球都被这个结论给吓坏了,大家都立马开始主动控制人口数量,同时降低资源消耗。 什么乙醇汽油技术,什么绿色环保,什么可再生能源概念,在这段时间风靡世界。 欧美都被忽悠瘸了,中国其实也跟着引进了一大堆概念和技术,毕竟大家都怕自己没石油用了。 从某种角度说,这本书的推论是毫无问题的,用的模型也没错。 1970年,全球石油的已探明储量是5500亿桶,而从1970年到1990年,全世界总共消耗了6000亿桶石油。 《增长的极限》一文极其精确的预言了未来20年人类的石油总消耗量,世界石油已探明储量,的确恰好只够用20年。 但这本书的作者没想到的是,人类在这20年里,新探明了9500亿桶原油矿藏。 1970年,全世界已探明5500亿桶石油储量。 疯狂消耗20年后,1990年,全世界已探明未开发的石油储量,上升到了9000亿桶。 烧了20年石油,没想到石油还能用20年。。。 而到了2017年底,全球探明且未开发的石油储量,已经达到了1.7万亿桶。 按2017年人类的消耗量,这个储量可供全世界使用50年。 1970年,石油只够人类用20年。 2017年,石油反而够人类用50年了。 你给个准信,到底我哪年才能用完这地球上的石油。 而更过分的是,油矿里的石油,远远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多。 一个油矿,最容易开采的永远是最顶部的那一层,最好是一插管子就冒油那种。 随着不断的开发,石油越来越深,粘稠度越来越高,开采成本越来越大。 那些老油田,需要大量注水后才能把石油抽上来,到了地面上再脱水,成本极高。 等开采成本超过国际石油价格时,这个油矿就没有开采的必要了。 如果你把原油采上来需要花费60美元/桶,而你直接去国际市场购买,才45美元/桶。 那你还继续开采干嘛,脑子有病么?还不如把这些石油放在地底下留给子孙后代,以备不时之需呢。 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个知识点,一个油矿被废弃,并不是因为这个油矿彻底没有油了,而是因为开采的成本超过了国际油价。 一块油田,总是越到后来,开采越困难。 人类目前的采油技术,油田的采收率大概在30-40%左右。那些被宣布废弃的油田,实际地下还有60~70%以上的石油没有人动。 等国际油价高过某一个阈值,或者开采技术得到了飞跃,那这些老油田又会重获生机。 每采出一吨原油,就会有两吨原油被遗留在地下。 这些年,被人类扔在地下不予理睬的石油,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国曾经被废弃的玉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老油田,就曾经因为技术的提升和国际油价的上涨,而重新具备了开采价值,从而重放光彩。 地球上的石油储量,远远比你想象的要多,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珍惜。 石器时代的终结,绝对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 |
如果问,地球上还剩多少油? 答案是:永远还有最后一桶。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石油从哪来,到哪去,怎么来等问题。 我们带着问题学知识,文章很长,可以分目录仔细看,以下是这篇文章的目录大纲: 古代油气勘探 油气苗阶段 第一次石油革命 第二次石油革命 第三次石油革命 中国油气发展 古代油气勘探 早在秦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对地壳运动开始了探索,《周易》中提到: 「地道变盈而流迁」, 意思是说:大地高低起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岁月变迁,高山可能变为平地,平地也会变成高山。「沧海桑田」的成语典故并不是无中生有。 而「石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他提到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 并且根据石油不能完全燃烧的特点,首创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作烟墨的工艺。 可以说是世界石油科学专家第一人。 |
|
《梦溪笔谈》中关于石油章节 而说到石油勘探,就必须要说打井。 公元前 256-251 年,李冰在四川组织人员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长期的凿井作业,让古代人民对地质层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到清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打井标准:在选择井位时提出了「相山」,就是看山壁有没有露头的储层; 「看龙脉」,就是看岩层走向。 与此同时,还总结了许多选择井位的俗语,有不少是符合现代地质科学理论的。 如「依山可作井,隔沟不同脉」,明显地认识到地层被隔断的道理。 而能识地脉的人,古称为山匠。 上面说的都是古代人们对石油的初期探索阶段,而人类开始真正有意识的探勘石油实际上是近一个半世纪的事情。 油气苗阶段 19 世纪 50 年代,人们对于油田的发现主要靠着明显的油气苗进行,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一队人马到处去找去打听哪里有油往外冒,然后就在这打井挖油。 像是我国克拉玛依油田旁的「黑油山」;玉门油田旁的「石油沟」都是典型的油气苗外漏的体现。 |
|
克拉玛依的魂——黑油山 由于对地质结构的了解程度还不够,这个时候的找油理论基本可以定义为「山沟沟」理论。 但是随着大量浅层油田的发现,人们根据油井分布的区域特征,逐渐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油气聚集明显地沿着一条带状的趋势线分布,同时还发现油气充填在某些类型岩石的孔隙和裂缝之中。 而根据这一规律,美国地质学家怀特于 1861 年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背斜聚集学说。 该学说认为:石油和天然气聚集于背斜构造中,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按其比重分异,油气的密度低,占据背斜的顶部,而水占据底部。 |
|
经典背斜理论 但由于当时浅层油田的大量存在,深地质开采还是一个较为艰难的技术壁垒,所以背斜理论并没有得到重用。 直到第一次石油革命,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斜背理论得到充分利用,而从此进入了石油勘探的下一个阶段。 第一次石油革命 1920-1930 间,第一次石油革命。 对于这次革命,《石油勘探史》中这样描述: 「由于新的钻井设备,由于改进了的取心技术、测井工具和岩样分析手段,(在地质家面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地下新世界」。 而美国也成功利用背斜理论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突破了传统的「山沟沟」找油理论,让石油勘探进入大踏步发展的时期。 此时,随着对地质结构的不断研究,一系列新的勘探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 重力勘探技术 重力勘探法是测量与围岩有密度差异的地质体在其周围引起的重力异常,以确定这些地质体存在的空间位置、大小和形状,从而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作出判断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1926 年首次利用重力勘探发现了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些盐丘油田,随后地震勘探方法在圈定构造油气田方面开始显示成效。 地震勘探法 地震勘探是指人工激发所引起的弹性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人工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
|
地震勘探法示意图 1929 年开始采用地震反射波法,取代了之前的折射法,使广大地表被覆盖的平原和盆地区,都能从事油气勘探。 第二次石油革命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 60-70 年代,第二次石油革命随着地质学的不断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石油文明」从美国走向世界的过程,在这之前,美国的石油开采技术一直处于独领风骚的位置。 而让全世界对石油勘探有了新的认知是因为两个著名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有机地球化学跟沉积学的研究 1、板块构造理论 这是一个人类科学史上非常著名的理论,具有划时代意义。 1967 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J.Morgan)、英国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ekenzie)、法国的勒皮顺(X.LePichon)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或新的全球构造理论。 到 1973 年,这个学说基本成型,直到现今仍在继续发展。 |
|
经典板块构造理论 来源:Nature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地球表面是由不同的板块构成,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地质现象,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就是亚欧大陆板块跟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碰撞产生的。 这是现代地质学理论基础之一,我们对于地壳运动的认知都是基于这一理论。而在石油勘探领域,这一理论为进一步探索石油分布规律打开了新的大门。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
|
|
这道题,不管是报一个「剩余可采储量」,还是报一个「经济可采储量」,好像都可以,对吧? 但有点不专业了。 作为一个深耕油气领域近二十年的「石油人」,我可以拍着胸脯说: 「地球还剩多少油?无解!」 因为,这话是院士说的。 每年都有新发现的探明储量(也就是说,每年都有新发现的油),也就说剩的油,是个变量! 为什么? 这个是技术进步决定的。 那么,技术会退步吗?显然不会。 所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会不断发现新的油气资源。 油气资源会耗竭吗?看看煤炭资源就知道了。 主力能源已经从「煤炭」过渡到「油气」了,煤炭资源枯竭了吗? 第一次在知乎看到「油气」领域的问题,没忍住,睡前答了一下。 锦绣河山美如画 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头戴铝盔走天涯 「为祖国加油 为民族争气」 PS 好消息,油气行业的小伙伴,我们终于有家咯。 油气圈 - 知乎?www.zhihu.com?www.zhihu.com/club/1358458381003550720 |
|
@油气百晓生 油气科普、科研、科技、求职、实习。 关于油气行业的那些事儿,都懂一点。 想考我,试试付费咨询? |
|
地球还剩多少油?700 播放 · 6 赞同视频 |
|
? |
你可以理解为石油是无穷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第一,石油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其实目前还存在争议。 第二,你买不起最后一桶石油。 第三,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石头用光了。 |
我记得小学时,思想品德课老师说,石油将在30-50年内用光。 现在15年过去了,石油产量不减反增,看来短时间内应该是用不完了。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勘探手段越来越强,不断有新的大的小的油田被发现,开采手段越来越强,之前难开采的比如页岩油之类的也能被开采出来了。 既然石油还有这么多,为什么世界各国还要开发新能源呢? (相信我,肯定不是因为保护地球气候,因为真正在保护地球气候的可能只有中国。) 因为美国 原油价格直接和美元挂钩,世界上大部分产油丰富的地方不是美国的盟友就是在打战。 而美国的衰落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摆脱石油依赖,那美国可以靠全世界续命吸血。 即使是欧洲各国在明面上不能“忤逆”美国,但是自己的小算盘还是打的很响的。 况且即使是短时间内用不完,也迟早有一天会用完,如果现在不进行技术积累,等快用完的时候再做就来不及了,能源决定了世界格局,如果未来真的石油紧缺,最先研发出最多最好最稳定能源的国家肯定是新的世界霸主。 |
说回石油,自从我们广泛使用石油之后,对石油会不会用光的讨论一直存在,最早的讨论甚至是1930年的时候,因为那会儿汽车大量出现了,油价大幅提高。 这种恐慌,数据比较全的讨论是一九七几年,那个时候,石油输出国组织,也就是欧佩克(OPEC),一起减产推高了油价。 1975年的时候,美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汉布林在《地球动力系统》这本书里仔细计算过,按当时石油的消耗量和已经发现的储量,两个数字一除是31年,但如果把每年新发现的储量算进来,大约是可以满足50年的需求,也就是在他的理论中,2025年全世界就没有石油可用了。 2003年的时候,英国石油公司得出的结论是还能用110年到120年,他们的依据是: 已知的储量是1万亿桶,这些储量按照每年递增的消耗幅度,可以使用38年; 在这38年里,我们还会发现新的储量,如果我们探明新储量的技术还是2003年的技术的话,那石油资源还会再发现1万亿桶,这样又多了38年; 但是这前后76年中,发现新的油田,探明新储量的技术还会再更新,它不会停留在2000年,所以把这个技术的进展也考虑进去,他认为还会再发现1万亿桶新的石油。 所以加起来大约是114年,这一下比1975年预测的50年又长了一倍的时间。 但不论是悲观的50年,还是稍微乐观一点的120年,这石油终究是要用光的,而会被用光是基于石油产生的理论。 我们先介绍一个主流理论: 石油是由远古的海生植物沉淀形成的。 但这个理论是不是站得住脚呢? 它一直存在质疑跟验证。 比如一种全球性的证据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油田都位于沉积岩分布的地区,在沉积岩里还经常发现很多古代海生动植物的遗迹,这个证据虽然是全球性的,但它提供的只是两者的相关关系。 因果关系有没有呢? 也有,就是实验室里也确实有科学家模拟了地下几公里处的环境,然后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把它们混合放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段时间,之后确实也形成了跟石油中碳氢化合物很像的一种物质,所以这个主流理论到现在是很站得住脚的,以至于这个观点都已经写进了教科书。 通过上亿年漫长的过程沉积的东西,再被人类高速开采几百年,与此同时又补不过来,所以确实是有可能枯竭的。 那真的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吗? 也不是的,因为关于石油是怎么形成的,还有其他没能写进教科书的理论,也就是非主流的。 它的说法就是,石油中那些碳氢元素,在自然界给予一定的条件之后,它能自发地形成。尤其是在地层的深处,在地表下几公里,本来就拥有大量的碳氢元素,这些东西并不是什么动植物沉积造成的,因为实际上宇宙中每一个岩石星体都少不了碳氢元素,它们在宇宙中的丰度本来就非常高。 在地下温度比较高的地方,比如说几百摄氏度的环境下,有水顺着岩石一点一点渗透进来,在这里跟高温的碳氢化合物接触之后,就会生成各种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就是石油的雏形。 丰度:一种化学元素在某个自然体中的重量占这个自然体总重量的相对份额。 这种非主流理论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也已经模拟出来了。那在这个理论下,石油是一边在被挖出来,另一边在不断地生成,所以在这个非主流理论中,我们就不用担心石油有那么一天会被用光。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 严重的环境问题 无论是50年用光,还是永远都不会用光,现在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碳从固体里跑出来了,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这种气体对地球的气候影响实在太大了。 最早,人们把这种影响叫做温室效应,很多人都把它简单理解成哪哪都变热。 其实, 二氧化碳过量地增加造成的效果是冷热不均、降水不均、极端天气密集、海水酸化、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而不只是哪哪都变热这种简单的理解。 这种变化就威胁着地球上每一个物种。 这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应该能逼迫着人们利用新的能源,从化石能源转到其他类型。 其实这个事件就有点像120年前的情况: 一八九几年的时候,世界上大城市面临的问题主要就是马粪,马匹拉的车是走一路拉一路,晴天是到处蚊虫乱飞,雨天更是污水横流,以至于1898年,在纽约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城市规划会议上,那次会议最主要的议题就是,怎么解决马粪。 可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不是高级的清洁工或者严苛的法律,而是汽车。 那么二零二几年之后,是不是有一些新的技术能像当年汽车横空出世一样,让碳排放降下来呢? 降下来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想方设法地把已经排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从空气中固定下来。 这个工作其实地球上所有的植物都在做,否则植物中的淀粉、糖,这里的碳都是从哪儿来的呢?但农作物、植物,它的种植量是远远赶不上我们碳的排放量的。 现在研究的新技术是利用水中的一种藻类,它利用二氧化碳的效率比普通的农作物高了30倍,不过它成本特别高,只是停留在实验室中。所以,把空气中的碳固化出来的这种途径,现在前景并不是太好。 第二种途径,就是想方设法不排放二氧化碳,所以就要尽量少地使用化石能源。 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汽车引擎的更新,从传统的燃油车切换到电动车,然后再设法把发电的部分转换成非化石能源的类型。 全球石油的消耗中,有50%用在了交通上,这其中包括汽车、飞机、轮船。而汽车又占这50%中的一半。 从经济角度分析,有机构算过,现在的电动汽车成本高是厂商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能让电动汽车比传统燃油车购买使用的成本更便宜,大量的需求才会出现。 现代的电动汽车每千瓦时的电池组成本是140美元,以这个水准,石油要达到130美元一桶,两者的成本才能持平。 可是最近的石油很便宜,一直是在40美元到65美元间浮动。 所以,新能源汽车在成本上很难拼过传统车。 即便是有大量的政府补贴,我们也只能寄希望于借助于有利的政策,撑到石油价格飞涨的那一天,或者是撑到电池成本减半的那一天。 到时候,我们再讨论的问题,就不是石油还剩多少这样听着就让人恐慌的问题。 而是,我们什么时候就不再用石油了。 也许,等我们不再用石油的时候,全世界石油的储量还有几亿桶,但我们已经不太关心了。 |
以前看过一篇科普文,石油挖掘到一定米数,就不挖了,因为成本太高了,所以现在的油田大部分还剩下挺多的,等以后成本降下会继续挖,所以现在石油剩下挺多的,有大佬说下这对不对么? |
看你以什么为标准了。 以目前人类的消耗量来算的话,地球剩几百年上千年的油都算少的。 以目前90美元一桶的原油价格来算的话,地球上能用90美元以下的价格开采的石油不到100年储量。 以太阳能/风能发电以及电动车价格下降趋势来算的话,地球上的石油10年以内用来烧就已经不划算了。 以石油对全球变暖的危害来看的话,现在就应该1滴油都不用。 |
能源的终结是个永恒的话题。 反正好多年前就在说石油的枯竭问题,到现在也没见枯竭。 其实石油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采不完的,关键是要付出多少成本采出来。 石油业有个词儿叫,经济可采储量。 说的就是采出来具有经济型,采油成本小于卖油收入才会有公司去采。 所以现在所说的石油储量,都是经济可采的标准来衡量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石油是永不枯竭的。 |
二十年前,上学的时候,地球上的汽油只能用三十年。 二十年过去了,随着汽车越来越多,能耗越来越高,地球上的汽油,只能使用五十年了。 估计再过几十年,河里流的都是石油了。 |
石油化工系的强答一波。 当年上专业课的时候,我们系的老教授就说: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他们教授就说,地球上的石油还够用30年;到他教我们的时候,还是说,地球上的石油够用30年。 实际上这个够开采多少年,是用“可开采石油总量”/每年实际用量来估算的。可开采石油既不是地球上石油总量,也不是已探明石油用量。 这里的区别简单。首先,根据当时已有技术,不是所有石油都可以被探明的,这是“地球上石油总量”和“已探明石油总量”的区别。 “已探明石油总量”和“可开采石油总量”的区别一是在于技术能不能开采,而是在于成本问题,开采技术到了,但是很多开采成本非常高,值不值得开采?能开采,并且成本可控,才是“可开采石油总量”。 所以,随着技术的增长,“可开采石油总量”会大幅增长。至于到底能用到什么时候,这个就很难说了。 本回答非专业回答,本人也良久不从事相关行业了,凭记忆回答,如有不对的地方,请轻喷。 |
多得是 首先石油是远古动物的尸体,在高压高还原条件下形成的C系重元素为主的东西,所以说石油也可以说尸油。 以前技术不行,所以需要特别运储条件特别好的环境下产能挖出有工业意义和经济效益的油,现在技术提升了,原来觉得开采不出来或者开采不划算的岩性区域,比如页岩,也能挖出石油天然气了,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页岩油气革命,不过个人认为页岩气言过其实,噱头大于实质。 随着技术的提升,能开出来的石油肯定越来越多,对于人类来说几乎是百年内不用考虑用不用得完的。 但是还是那句老话,石器时代结束不是石头用完了,蒸汽时代结束也不是煤炭用完了一样,石油时代的结束肯定不是石油用完了,新能源必然会取代石油,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 |
我是石油行业的,专业是钻完井。问题涉及到我的饭碗,说几句。 ①钻探能力的发展现状。目前打的最深的井,科拉深坑12262m。按照3.0℃/100m的地温梯度,1.0压力系数,其井身结构,井底温度,井控压力,基本达到了现有技术的工程极限。这个深度连地壳的1/5都不到,相当于皮肤都没刺破。上世纪80年代后石油工业发展基本50年没有突破式发展,都在原有技术上精耕细作。我们看航空科技,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电子科技发展势头迅猛,并不代表能上的了多高的天就能入的了多深的地。实际入地超过1万米以上远比上天难,复杂地层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 ②开发成本。石油成因说有多种版本,我们不关心成因,只关心油价和桶油成本。22年油价100美元/桶,中东俄罗斯开发油田桶油成本不到20美元/桶左右。中国平均成本接近30美元/桶,中国的桶油成本看上去不高,主要是因为国家大力要求降本,降低国产设备和人工成本,压缩成本空间到极限;其次全面提效,从设计到见产,周期缩短至其他产油国一半不到。等中东那些容易开发的低成本油田开发的七七八八了,再开发复杂高成本油田,中国有绝对优势,其他国家卷不赢中国。煤炭石油行业我小时候就被称为夕阳产业,要淘汰要完蛋的,在我看来中国石油行业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
|
③储量与消耗。什么储量还能在开采30年之类的,只能说明小学除法学的好。谈储量够用多久不谈消耗,是不科学的。谈消耗不谈消费成本是不科学的。谈消费成本不谈人口量是不科学的。资源多,价格就便宜,养活的人就多;人多了,消耗大,资源就减少,成本就变高,用不起资源的人就多,然后通过战争减少人口。总之一句话,物美价廉时大家可劲造,资源稀缺时大家可劲卷。最后一点资源=最后一个人。 最后,人类用油太浪费,可劲糟蹋吧!你不糟蹋不是因为你多高尚,而是因为算过腰包,充分考虑了人没死钱没了的悲伤剧本!且行且珍惜吧! ~~~~ 8.20更新。 很多人表示,我说的都是废话。这点我也是看了评论后幡然醒悟的,并表示认同。对于习惯看言之凿凿的量化数据的人,确实没有说具体。不过对于了解本行业或者以动态发展眼光看问题的人,我觉得回答够了。 回到题目“地球还剩多少油”。这种问题很大,介于“地球还能存在多久”和“中国A股何时进入牛市”之间。要想面面俱到的回答这类问题,至少得立集团公司级别综合科研。然后拆成很多个课题,比如①当前世界探明储量分布与评价;②油气田潜在储量评估方法研究;③油气层埋深地质规律研究;④特深井钻探工艺研究;⑤世界石油储量年增长量与年开采量分析。等等等。再把这些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才能陆陆续续解决四大问题。第一,当前技术下探明了多少油;第二,理论上可能还有多少油;第三,技术上能不能验证理论的预测;第四,发展技术要用多久,能不能撑到探明储量消耗殆尽。 所以,技术障碍、理论不足、成本与收益、消耗与时间,等等都是与问题相关联的因素。 |
石油储量世界前五分别为: ①委内瑞拉 3010亿桶 ②沙特阿拉伯 2660亿桶 ③加拿大 1700亿桶 ④伊朗 1580亿桶 ⑤伊拉克 1430亿桶 目前,已探明储量:352亿桶 石油公司根据采集成功的可能性来衡量石油的储量。“已探明储量”指的是那些现有技术和设施可采集到的石油。尽管人类发现新油田的速度已经放慢,但是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将让几十年前难以企及的石油得以定位和钻探。 未确认,可能的储量:至多2490亿桶 这一部分石油,有的位于太偏远的地方,有的由于表面岩石太坚硬而无法钻探。如果新的钻探技术被发明(或者石油价格上涨)。未来石油公司可能会打它们的主意。在德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二叠纪盆地,大部分的原油曾经只是“可能储量”,但如今更精确的钻井技术让这些储量归入了已探明的范畴。 未确认,低可能性的储量:2490亿桶中的一部分 这类原油可能是高度粘稠的,在没有加热或化学刺激的情况下难以流动。有时候,勘测员会观测已钻探过的地区附近,发现一些似乎很有希望的地带,但最终不能确定地下有多少石油。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这部分石油我们短期内都不太可能获得。 这样看来,石油我们可能这辈子都用不完~ 但是我们还是要为地球的未来和下一代打算不是吗? ——关注花边科学,跟随花花去世界看看科学 |
很多。多到我们无法想象。人类虽然都能登陆月球了,但对地球薄薄的一层地壳的了解还是知之甚少。目前我们人类担心的不是石油不够用问题,而是碳排放问题。即使将来不用石油作为能源了,也不是石油不够用了,而是我们找到了更高效,更清洁的能源。 |
石油采完了还有页岩油,已经有成熟的开采技术,只是商业上不如石油。 页岩油采完了还有煤炭化油技术,不是骗人的煤化油,而是煤炭和高温水蒸气生成水煤气再合成为燃料油,正式名称叫做费托合成,二战时期就成熟的技术,现在不采用也是商业上的原因。 这么一圈搞下来,化石燃料足够人类使用3000年左右,届时人类如果还发展不出可控聚变技术,那人类活该灭亡。 |
石油是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是一种深褐色的黏稠液体,在地壳上层部分有石油储存,其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 地球物理学家马里恩·金·哈伯特早在1956年曾绘制出一条钟形曲线,根据曲线可以看出石油产量会在1970年左右抵达顶峰,之后开始不断下滑,然后枯竭。 |
|
现在已经到了2021年,人们却很少听到石油能源要枯竭的说法,为什么石油没有一直变少呢? 这要先了解一下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关于石油的产生,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生物形成论和非生物形成论。 生物形成论:这种理论认为石油是由深埋在地下的生物遗体演化而成。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生物死亡,而遗体中无法分解的有机物会在岩石中慢慢沉积下来,随着长期的地质运动,氧元素会逐渐消失,碳元素则会被保留下来,与剩下的无机物等形成了石油。 非生物形成论:这种理论认为原来空气中的氧和碳元素很多,这些物质会与其他杂质相结合,它们不会像岩石一样沉入到地壳之中,而是粘附在岩石壁上,随着长期的地质运动,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流动性的石油。 下面回归正题,地球上的石油会不会慢慢枯竭? 答案是不会。从资源的角度来说,由于石油是来自历史的沉积,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有人认为石油的总量是有限的,有限的物质总会用完的。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发现使用石油不久之后,又发现了其他的能源,比如天然气、核能等等,其中核能资源几乎被认为是无限的。出现这种一直会有替代能源的情况下,石油是不可能枯竭的,因为在人类现在的市场体制下,任何资源都不可能枯竭,新能源只会越来越多。 这是因为能源是有价格的,一旦其开采量降低,价格就会立马上涨,与此同时,其他能源的竞争优势会突显出来,出于对经济体制考虑的情况下,人类就要开始研发新能源,当传统能源枯竭得越厉害,人类就会想尽办法的去弥补。 石油虽不会枯竭,但应该越来越少,可目前人类发现和使用的石油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世界的石油储量是非常高的,但开采难度也高,所以很多油田虽被人类发现,但一直没有被开采。比如中国油田的开采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石油是来自于碳循环的,有研究证明在碳循环更快的情况下,石油也会慢慢地增加。 其次,随着科技能力的提高,人类开采石油的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先进,在石油的勘探方面及开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再加上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如今许多需要用到石油的产业开始转变为使用其他能源来替代,石油的用量将会逐渐减少,石油也会越来越多。 虽然石油不会枯竭并且会越来越多,人类还是应该在合理利用石油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不断努力。 |
真没几个靠谱的回答。很多年不沾这了随便说说。。。离题反正 石油资源有限,主要化学成分是大分子烃等各类化合物。。。已有的油气生成理论主要是生物成因。。。非生物成因的油气也有也是一种理论,不过主要是轻质烃,到C4左右,重质烃和芳烃少。。。 地址历史时期的油气,按这个理论,是得追到显生宙有生物,而且生物量大,埋了且变成了油,而且油藏还没被破坏。。。这条件其实不是很容易符合的。。。 中国油藏在世界算少的。。。有些时候就是是亏钱在采油,为了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不得不采油,再就是三桶油上下行业的就业人员太多,国企不裁员的。。。 西方油海相大油气田多的,很多也没多少油气了。。。 采过油的都知道,油藏开发最后都是衰竭的越采越少,整个现在石油排头院校多少年前就开发的占就业优势而不是勘探的了,因为老油田现在只想采出剩余油也只能对剩余油下手。。。 陆上的西部的塔里木,中部的长庆还算有些新油的。再就是四川的气田。。。都算有些新产出可观的。。。 哪里那么多新油,有那么多新油的话中石油就不会往海外开拓那么多油气勘探市场。。。美国就不会非得在中东那儿干点儿事。。。 美元体系和石油价格本身就有牵连。。。 说实在的整个近代工业化进程都离不开这些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早些年是煤炭,后些年是油气。。。 非常规的也有油,但是量少,而且不好采,有的还破坏环境,说实在的有的地儿那地质情况你去搞点儿试验采多了说不定能引发地震。。。 就是没那么多油。。。非生物成因的也有,以前有的在海底火山断裂带附近有说有,还有些别的忘了。。。不过真的已证实的少。。。 深部地球和地壳中的甲烷气体这个你可以说也可以烧起来,但是你探它和采它都是大问题。。。 我浅薄和瞎鸡儿扯的认知。就是没有那么多,不必要觉得无穷无尽,再好也有没的一天。只不过到不了你我他和子孙有限辈罢了。。。。。。 可控核聚变还是挺难的,而且这玩意也得有物质资源或者高精大设备,还有配套的厂房各种。。。造起来可真不是好玩儿的,技术突破就已经很难了。。。能量守恒,没有容易的能量。。。 没化石能源能活吗?也能的。。。反正只不过很多东西要不一样而已,就这样。。。 化石能源说白了就是吃古老生物的尸体,完事儿它们以前又是来自于转化太阳能。。。 人类不过是长了脚的草芥罢了。。。 |
我读初中的时候,我非常清楚的记得地理书上说世界的煤炭资源,只够人类用十几年。 现在我40了,还没用完。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