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工程技术 -> 发电报为什么要控制字数? -> 正文阅读 |
|
[工程技术]发电报为什么要控制字数?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电报应该是纯无线电吧,多几个字有啥关系? |
这才几年啊,你们就忘了被10块钱70兆流量包用光之后那一块钱一兆的套外流量支配的恐惧了吗? |
|
是南北战争时的两千美元哦! ——《神秘岛》 by 凡尔纳 |
你知道UC浏览器么? 当年能火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它能关闭图片加载。 |
|
因为贵,当年杂志一堆这种省钱小妙招,而且这已经是1994年的杂志了。 |
想起一则笑话: 妻子远方的丈夫寄了一条被子。不久,丈夫发来电报,只有三个字:“由、甲、申。” 妻子看不懂,就拿电报问当老师的邻居。邻居笑道:“电报上讲,你丈夫盖被子,盖住脑袋就盖不住脚,盖住脚就盖不住脑袋,盖住身子,脑袋和脚都盖不住了。” |
讲个笑话,五十年前特别紧张的时间。 有位妈妈带儿子兵兵回首都见父亲探亲(大名是卫兵,小兵,红兵)那个时代很常见。 于是上车前发了封电报、尽可能简单。 结构这封电报到传达室被人看见后,马上引起注意,很快上报领导,然后这位父亲被控制起来审查。 妈妈和小孩一下车就被包围带走。 问为什么: 原来电报内容是: 20日带兵进京 |
初中语文课时还学过这方面内容,有一个细节至都记得。有人去外地出差,单位想让他返回的时候买两公斤什么涂料,大家一起编电报内容。在我们都觉得字数减无可减了以后,老师指导说:“把'两公斤'改为'四斤'”。 |
你不在乎钱,发多少字都行。 1901年,李鸿章与侵占北京的八国联军谈判,张之洞动辄发来几千字的电报,李中堂烦了,回电:“电报每字两角四分太贵,无事勿再多言!”据说最长一次有5000字,耗银2000两。难怪晚清人赠送张之洞“钱屠”名号。 《张之洞全集》里专门收“电稿”专辑,收录他1884年1907年电文近4400件,据说还“不及其半”。初版有80卷,增版多达100卷。封疆大吏几十年,张之洞“几乎无一日无电稿,无一稿不经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了《张之洞(未刊)电稿》(40册),这套书现在售价3.2万元人民币!清朝19世纪80年代开始普及电报,张之洞的奏折、书信几乎全部用电报传递,到他去世十几年间,至少上百万字,有兴趣的可以算一算他到底花了多少钱。 民国电报费便宜了些,一个字也要1角多大洋。 电报为什么贵?仅以人工而论,清末民初电报员是高科技国际型人才,要懂中英文,脑子还得敏捷,手足够快,月收入30两银子或100银元。盛宣怀称“天津电报学堂(1880创办)经费每年一万二千余两。”报考学生必须“英文通晓,质性驯良,年在二十以内”,经电报学堂英文教习当面考试合格后准予入学。一旦录取,不须缴纳任何费用,饭食膏火均由学堂供给。 这样的人才极稀缺,北洋电报学堂自1880年创办至1900年停办,20年也才毕业学生300人。清朝末年,专业的电报员不过千人,民国初期发展到三千人,是极为抢手的人才。20年代一个高级电报生的月收入可达百元。当时人说,一家子如果有一个人考上了电报生,那么一家大小都衣食无忧了。三十年代国民党时期的全国电务员大约有六千多人,规定月薪是70-360元。 建国后电报普及,一个字3分钱,普通人也用得起,但是发一次电报也是笔开销。注意!地址和收发人姓名也是按字计费的。毕竟当时大学毕业生一个月工资也就40多元人民币。 1982年,邮电部核算电报成本已涨到每个字约六分钱,所以次年电报费提价到每字7分。 这就是过去信息流动的高成本,今天我们处在信息传播的四全时代:全员全程全时全息,日常信息流动的成本已经微乎其微,一个时代过去了。 |
就是贵呗。80年代末,一封电报,一个字一毛四分五。这个字数不光是电报内容,还包括地址姓名。 我记得我爸说过,87年,我二姨夫还在云南前线蹲洞洞打猴儿,那年我出生了,紧接着又过了两个月我二姨又生了我表弟。我爸也刚好从前线探亲回来。然后我爸就去给我二姨夫发电报,地址是云南省麻栗坡县xxxxx部队xxx分队xxx 这地址加姓名就22个字了。地址没法精简,那就精简内容呗,经量用最少的字表达更多的内容,这也就是汉字的博大精深之处。然后这封电报内容就四个字。 “卅卯儿名” 意思就是三十日卯时,也就是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你媳妇给你生了个儿子,赶紧取个名!这内容加地址一共就26个字了。这一封电报价格就3块7了。我爸那会一个月工资也就35块钱。这封电报就是我爹一个月收入的十分之一。所以那会的人没有特别要紧的急事是不会发电报的。 那封电报上午拍的,下午送到连部,我二姨夫那会还在洞洞里蹲着,没法亲自接电报。连里的文书通过步话机把电报内容念给我二姨夫听,得亏我二姨夫跟我爸是同学加战友再加连襟,沟通上还是很有默契的,一听就知道啥意思了。可把我二姨夫高兴屁了。和洞里的战友绞尽脑汁想了一名字,又通过步话机传回连部,让文书帮忙回个电报,顺便问候了一下我二姨,让她别惦记,自己休假就回。他的语言组织能力也没我爹好,在加上他家的地址比较长,所以电文字数也多,那封电报发完5块钱,我二姨夫一个月的猫耳洞补助就没了。 |
贵呀! 92年我上大学去,到校后给家里发电报,说“已到京勿念”,结果家里第一封信来说只知道到京了,不知道到校了没有,挂念了好久。 94年暑假母亲大人和姐姐打算来学校看我,发电报说“母姐来京在校否速回复”,结果我以为就是当天到,叫上同学去北京站,一人堵一个出站口,堵到那趟车走完人了也没见到。回去想着不对,找电话打到姨妈单位,问咋回事,才说是“打算来京,问我在学校否?”我哭笑不得,说就不能发个“母姐欲来京你在校否速回复”? 当时记得是电报一个字七分钱。 |
更正:前一阵又问了一下,是我记错了,老师傅当时收的电报是“房山窦店”(不过连北京都不说,查起来怕是也不方便)。有时间详细写一写 我在铁路工程行业,和一个老员工(特级技师)喝酒,痛说革命家史, 讲他毕业时分配到本公司,在宝鸡家里等分配工程项目的消息,收到公司拍的电报,写的四个字“通州杨庄”,于是查地图找到北京通州,查铁路时刻表买火车票到通州,下火车到杨庄打听铁路在哪里(铁路工程行业肯定在铁路附近),找到铁路后沿着钢轨一路走,见到一群穿公司工作服的人,就算是找到组织报道成功。 我听了的感受就是,这么大公司,电报里连北京都不打,万一去了江苏通州呢? |
年轻人啊,忘记五元三十M的感觉了么? |
很多答主都提到了:因为发电报贵。 没有几个提到发电报为啥贵…… 因为电报的传输模式决定了这玩意儿传输速率实在太慢了,一条电报线路拉满一天也就那点字数。如果不用价格做门槛过滤掉一些人,有些人一辈子也发不出自己想发的东西去。 电报最早都是用手拍的。你要不知道是啥,你去搜搜摩尔斯电码。 |
|
电报这东西说着很神奇,其实结构简单到离谱。说白了就是一根电线,一个开关,一个灯泡/扬声器——实际上这些组件只要能做到,开关打开,灯泡亮/扬声器滴,开关关闭,灯泡灭/扬声器不滴,这就组成了一个基本的电报系统。 这时候再通过“短开”:点、“长开”:划、“关闭”:空,这三种编码模式,配合电码表来实现信息的传输。 一般来说汉字的编码是5个数字,你要拿人工,手拍电报一分钟能出40-50字就算相当熟练了。我说难听的在坐的文字工作者打字都比这个快。你按这个算法一天能打几个字? 而且电报线路架设也很麻烦,发报员、抄报员、译电员这些也都是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并不能无限扩充。后期虽然有了机器可以处理一些东西,但是这套流程一天能处理的内容也是有限的。 这就注定了一个电报站一天能发送和接收的报文字数基本上就是那个量。 物以稀为贵,所以电报也必须卖贵一点。 这样也设置了门槛,不至于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占用宝贵的发报资源——这种事情交给平信或者明信片这样的传统通信方式就可以了。 也因为这样,电报都是按字卖的。你要不控制字数,那就多花钱。 你像写信这种事,那时候写一封信,真的是什么鸡毛蒜皮的烂事都得往里写——因为一封信只要标准信封能塞进去不怕漏了,邮费是一样的。 但是电报多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多加钱。所以很多时候电报甚至都发展出了类似暗语一样的技术来尽可能的降低字数来省钱。 你比如韵目代日的编码,每月的八号叫“齐”——所以说句题外话山东车牌号是“鲁”是因为电报先占用了齐,避免歧义使用了鲁——这样再配合天干地支,子东就是指一月一日,寅江就是三月三日,就可以省不少钱还能把事情准确无误的交代清楚。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 回到题目,为什么发电报要控制字数,就是因为发报资源有限,从个人角度是为了省钱,从国家基建角度上来说,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有限的通信资源。 就这么个事。 |
贵! 解放前在南海发现了个大玳瑁,某报纸新闻写成发现了大乌龟,社长气不打一处来,发电报质问,为省电报费,省字曰:“人皆玳瑁,我独乌龟,何也”。 |
9月1日更,看着大家喜欢,我就多说点儿故事。 ---------- 这个有故事。 70~80年代,发电报分正文与地址两部分,正文一个字一毛钱,地址一个字5分钱,太贵了,老婆说她回家探亲发电报,电文是这样写的,“15日抵榕”,家人一看就明白了,意思是本月15日到达福州,肯定是45次列车,就这么一趟。就这样也要花一块多钱,因为还有地址和收电人姓名。电报当日送达叫加急电报,还要掏加急费,多少钱不记得了,普通电报一般是次日到,如果早上发的也许下午能到,因为邮递员一般是上午一趟,下午一趟送信送电报,加急电报是骑摩托车送。 写电文是很讲究的,如果为了省字数没表达清楚意思就很麻烦,比如,如果写“15日45次”,那么是15日发车还是15日到达呢?该哪天去接站呢? 一个故事,我的中学同学,1976年暑假去唐山老家玩,大地震以后一直没有消息,同学命大,7月27日坐火车去秦皇岛了,地震后立刻给家里发了电报报平安,可是家里没有收到电报,不知道哪个环节的纰漏,家里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近一个月都不知道她是死是活,后来终于接到她的来信,她妈妈激动得满院子喊“来信啦!来信啦!小Zh还活着!”,那场景我终身难忘。 那时电话非常少,只有单位里有,在50年代大跃进当中,“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志之一,到70年代了,打长途电话也是去邮局打,但是很麻烦,而且也不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所以很少有打电话的,都是发电报,在邮局看到过打电话的顾客,邮局的人在里面代顾客拨号,拨通以后再叫顾客过来通话,邮局在大厅里设置了电话间,两个或三个类似街头电话亭的小间,顾客在里面通话,拨电话依然是邮局的人拨,接通后告诉顾客进哪个隔间,通话完成后根据通话的时间计费交钱,很贵的,好像要先交押金的。我没打过,所以细节不是很清楚。 到90年代初了,有安装私人电话了,一部电话要5500元,还要看申请人的干部级别,5500是是什么概念,1990年时我的工资是150元左右,含奖金和津贴补贴,已经属于比较高的了,我1983年时的工资是60多元,含奖金和津贴补贴。 其实在朝鲜战争中就有移动电话了,《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背着的步话机,其实那个就是移动电话,而美军的步话机要小很多,电影里也有,大概是电影《邱少云》里,埋伏的战士对步话机吹三声长气表示平安,吹三声短促的表示有危险,那个步话机是一个四方的柱状盒子,盒子上有听筒和话筒,还有一个长长的天线,志愿军的步话机是缴获的还是苏联提供的?不知道。而同期甚至40年代的电报机则很小巧,像个台式收音机,发报按键和耳机是外挂的,发报员“滴滴滴”地发报,用耳机接听收报,这个需要专门训练的,一个谍报片,特务把发报机藏在他的假腿里,当时觉得很神奇。更离奇的是说苏联特务潜入东北,把窃听装置藏在电话线的瓷瓶里,直接感受电话线的电流,然后将截获的信号发射出去窃听通话内容。 电报贵也是有道理的,顾客填写电文以后,需要有柜台人员收单,数字数划价,收钱,顾客就算办理完成了,电文会在后台翻译成数字码,4个数字位一个字,然后由发报员集中定点发报,发报员也负责接收电报,然后再翻译成汉字,所以我们收到的电报纸条上能够看到4个数字一组的数字码和手写的翻译汉字,数字是打印的,当时应该有自动收报机了。下一个环节就是送电报,这个环节与收发信件一样了,但是电报是送到家门口的,后来松懈了,电报也扔报箱了,旧时的报箱是一个单元一个,一个开放的木头箱子,信件、报纸就报箱里,信件放底下,报纸插上面,住户自己拿了回家,也有人偷报纸的,丢了报纸就会在楼道里喊,谁家拿错北京日报啦? 加急电报的邮递员是很神气的,他们会骑着大摩托,幸福牌摩托,那个声音很浑厚,砰砰砰的,60~70年代一听到摩托车的砰砰声,就知道是来电报了,我们这些小毛孩就会跑下楼去,主要是看摩托,那时摩托车很少见,都是电影里看到,德国鬼子的,日本鬼子的,美国鬼子的标配是吉普车,摩托和挎斗摩托少见。又扯远了。 单位里都有传达室,也负责收信报,然后在报纸上写好名字,大家取走报纸、信件,全凭自觉。 家庭电话的普及是在1990年代的后期,之前基本上是电报的天下,我的电话是1993年安装的,那是电话局搞了一个计划外项目,用更新下来的旧设备搞了一个208局,当时安装一部电话是3800元,正规局的是5500元,长话短说,电话安好,拿起电话试试,给谁打呢? 到90年代末,可以直拨的的分机出现了,这样一下子电话就普及开了,单位建一个总机机房,有几十条外线,总机下面挂着几百部分机,打电话时先拨总机号,接通后再拨分机号,往外打也是先按0,接通外线后再拨对方电话号码,分机之间打就直接拨分机号码即可,而且不花钱。 短短的几年,拥有电话的人家就爆炸式地增长了,在我装电话时曾经跟工人聊天说,你们也就是这几年神气,几年后你们就得求着我们装电话了!工人说:不可能!这个赌我胜了。到1999年时,我在一家公司就职时,那些20几岁的小孩都有手机了,而我还没有,我是2000年开始有手机的,我现在的号码是2001年买的,已经用了21年了,中间还用过小灵通。而我的固话经过几次换号后,明年准备弃用了,因为已经很少用到固话了,30年,天地翻覆。 有朋友提到BP机,这个绝对也是一景,也是在90年代初,最早的BP机是“数显”的,就是液晶屏显示几个数字,然后要拿一个纸的数码表去查什么意思,比如“404”代表#$%^&*。后来是“英显”的(引自郭德纲的相声),再后来是“汉显”的。我的第一部BP机购于1995年,名义上是我经常要接客户的电话,但是那个BP机带有股票信息,领导心知肚明,谁让我是技术骨干呢?后来我在1998年又换了一部摩托罗拉的股票机,3000+,比便宜的手机都贵,1999年我羡慕小年轻的手机时,他们也会看看我的股票机,很不理解为啥不买手机?而BP机也确实没持续多少年,到2008年左右,寻呼台基本上都倒闭了,那些发布股票信息的坚持到了最后。我的BP机是在有了手机以后淘汰的,大概在2001年左右,因为此时上网已经很普遍了,在互联网上炒股成为主流。BP机大约流行了10年左右。 短信应该是起源于BP机,后来手机普及时短信依然是重要功能,后来短信发展出彩信,但是彩信生不逢时,智能手机诞生了,连诺基亚都死翘翘了,手机流行大约也是十几年,手机干死的还有数码卡片机,而数码相机干死了柯达和富士彩卷,不知道苹果将死于谁手? 短信今天还在,而且成为一个“生死攸关”的功能了,你的身家性命都被短信绑定着,而电信系统依然那么“呵呵”,我始终没有担心在智能手机上点击什么会被植入木马,弄得倾家荡产,但是短信的链接我是绝对不点的,恨不能看见有链接的短信就删除它,太没安全感了。短信平台直到现在都没能堵塞这个漏洞,骗子一直从这个漏洞在屡屡得手,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防止诈骗的短信,是不是应该设立一个反短信诈骗的诺贝尔奖了?为啥呢? 我也在想,90年代之前是我们很落后装不了电话吗?好像也不是,我1982年参加工作时,工厂里的电话很好用,只是外线少,但是场内打很简单,拿起电话拨一下0,总机那里就会问要哪里?说一下分机位置,比如某某车间就可以了,不过接线员是可以监听你们通话的。83年我调到一家研究院,那里的电话也是有总机的,但是可以互拨分机号了,接外线要申请的。 在电影了也经常可以看到外国的电话,《列宁在十月》有经典的台词“接线员,接线员!…小姐们都晕过去啦!…”,那是1917年,电话局是人工接线的。后来看到一部记录片,忘记名字了,大概是70年代,地点泰国,居然普通人家里有电话,还是拨号的,不可思议。而我们的家庭电话只有够级别的人家才可以装。 我1975年去过我父亲的单位,在那里的废旧品仓库里我见识了微波二极管,一个胶囊大小、模样的金属体,外面包裹着一个铅封壳,我出于好奇打开一个看看是什么,我父亲说,你已经把这个微波二极管烧毁了,这个二极管必须用镊子夹,用手拿住两极的话,人体的生物电压就可以击穿二极管。这些微波二极管是用于微波通讯的。 也就是说,到1970年代,国际上已经进入微波通讯阶段了,可是我们的电话还处于人工转接的阶段,永丰屯的两个卫星天线分别是尼克松和田中角荣访华时带来安装的,用于转播他们访华的电视信号,数字信号技术已经有了,降维到电话通讯领域是绰绰有余的,我父亲的单位就有人在研究。 80年代,电视的普及速度远远地快于电话,要说电视的复杂程度远远地高于电话,但是两者的发展差了将近20年,为什么电话发展这么慢呢?应该还是观念上的,电话通信行业开放得很晚。电话的落后才催生了电报的“普及”。 观念啊!有时很关键的。 |
曾经有个少将,生了个宝贝儿子叫兵兵,有次国庆准备带儿子会北京看爷爷,拍了封电报,“国庆带兵回”,当天就被控制住了…… |
最后一次收到电报是1992年初秋,地址和姓名外共四字:母病速回。 收到电报的那一刻起,两腿发软。稍微平复一下心情,跟食堂大叔借了自行车,赶到汽车站买好次日回乡最方便的那趟车的车票。一夜无眠,次日早早地赶往车站候车。 那时的交通和现在还是区别有点大的,俩县城之间百把公里的距离每天只有一班汽车,夏令时七点半以前大部分长途车都发车了,等到达本地县城,再转乘下乡的班车,走回家已是下午三四点钟。远远地看到老妈在屋前拾掇什么东西,快步走到跟前。 老妈疑惑地看着我。 赶紧问了句:爸爸呢? 屋里的老爸听到动静也走了出来,同样眼神中充满了疑惑。 细聊后得知前两年一起打工的工友去家里打探,要了我现在打工的地址,瞬间腿就没那么软了。但还是骑着自行车马上赶往还没结婚的老婆家里,看看未来的丈母娘是否安康。 后来,那小子被我抽了一个后脑勺,骂了一通。起因是他包了一点装修工程,结果活接下来了,但找不到会干那种活的人,就想起我来了。 肯定可以召唤一个人的办法,拍个电报就是“最强技能”。倒不一定是为了省那么一点钱。 |
因为发电报很贵,按字数收费,一般没有急事都会写信。 想到我小时候看到的笑话,说有个小孩叫兵兵,兵兵的爷爷住在北京,兵兵和父母住在外地,兵兵爷爷想孙子,就写信给兵兵爸爸,叫他带小孩来北京看望爷爷。兵兵爸爸收到信后,立刻决定带兵兵去北京,还给爷爷发了一份电报。就因为这封电报,兵兵爸爸被警察抓了,他在电报中写:“28日带兵进京!” |
贵啊。 97年,我外公病重,大姨叫外市工作的大姨夫回家,发了一条电报,就五个字:“父病危速归”。 电报需要工作人员一个字一个字用电报码拍出去,对方工作人员再一个字一个字记录下来,所以按字数收费很合理。你以为是现在这样打到电脑里面一个回车键搞定? 更别问为啥不打电话发短信。 那时候长途电话对普通家庭太贵了,而且当时程控电话仅在大城市普及了,小地方都还要人工转接,非常耗时间,一个长途电话不花上10分钟接不通,接通了要立马找到人来接也是不可能的任务。 短信更不可能了,普通人要买个BP机都肉疼,非富非贵者是不可能有手机的。 评论区很多人不相信97年有这么落后。这么说吧,中国和中国的差距比中国和非洲还大。可能你家1992年已经实现了“楼上楼下,电视电话”(这是90年代形容小康生活的说法),而我处的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直到97年才装上手摇电话机,在那以前,学校领导要给教育局汇报一个急事,也是要跑去邮电局打公用电话。我国直到2018年才最终结束民用电报业务。 2017年社会主要矛盾的描述加上了“不平衡”三个字,这三个字可不是说着玩的。 |
十几年前30M流量包5元,那时浏览器有个无图模式,通过不接收图片来节省流量。 |
中学上历史课,有讲过汪精卫在河内发表艳电,响应日本近卫内阁的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表明公开叛国投敌。当时我很疑惑,啥是艳电?汪精卫跟日本眉来眼去,相互勾结,艳字大概是形容这种暧昧不清的吧。 后来了解到这是所谓的韵母代日法,因为开通电报之初,发送电报非常昂贵,按字论价,字字是金,所以节约用字就非常重要。为此发明了一种新的纪日办法,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韵目代替日期。这种方法在电报领域一直延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前后使用了70余年。 所谓艳电,就是1938年12月29日的电报,我寻思廿九日(廿niàn,二十)也就比艳日多一字啊,还要搞出这么复杂的一套规则就为了省字,可见那时候发电报有多贵了! |
|
|
贵得很,我算来算去,在几十年前发一封电报的价格大概是你买包烟找你们大队书记帮忙润笔,再上生产队换块大理石料子,找个石匠刻上去然后雇一辆毛驴车拉到邮店局然后打包快递过去的价格差不多。 且你所在的地址也是需要收费的,所以有些离谱的地方的相关单位落得好大油。 举例说明:吉林白城蒙根套劳郜xxx局通颜觉罗·苏勒亚琪琪格发—迪化xx团xxx部阿娜尔古丽收 这大概就是一个少民姑娘给下乡时认识的另一个维族闺蜜拍报格式,看的人血压已经上来了。 我很有理由怀疑家里改汉姓是因为这一类的东西花钱太多了。 |
凯南表示电报为什么要控制字数?当年老子一封电报8000字。 |
电报按字收费 虽然我没有用过 但是我为什么知道?因为小学题目老考发电报怎么言简意赅 我是93年上的小学....... |
1994年,我爷爷在重庆突发脑溢血入院,当晚我大伯给我爸发了一封电报:父病危速回。 第二天,刚买好火车票(未买到当天的,只买到第二天的),我堂兄给父亲发了一封电报:公亡。 按字计费,每个字据说一块钱(我没发过电报,不知道具体价格)。 这字数还包括收件人地址和姓名。 我们家庭,每个人的姓名都是由三个字组成,即:姓辈名。所以,他们连我父亲的辈份都给省略了,只用了姓和名。地址中,当时重庆还是四川的,所以四川省三字没写,成都市的市省略了,成华区的区省略了,龙潭乡的乡省略了,后面的村字也是被省略掉的,所以,地址总共省略了四个字。 姓名和地址总共省略了五个字,相当于省了五块钱,相当于节约了左不多七八两猪肉了。 ==============2022-10-20更新============== 这两天,突然评论区就爆涨了。 在这里,我声明几件事: 1、咱们这里只聊聊“电报”的事,这其实从文体来说应该算是一种“议论文”吧,所以主题还是“电报为什么要控制字数”,其他的内容都是对“为什么要控制字数”的一种论证和分析。 2、有人说1993年家里装电话了,我知道,有些家庭,上世纪50年代就安装了,甚至抗日战争期间就安装了,可是,1993年的四川省(包括今天的重庆市全域)是什么情况,大家伙不清楚可以查查历史。那可是穷得丁当响的。抗战期间,四川为祖国出人出钱出力,奉献巨大,如果要邀功的话,四川如果说排第二,试问,谁敢认老大?所以,国家出战西部大开发,让四川在此政策下获益菲浅,我作为四川人,衷心感谢祖国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党,但是,这并不能改变1994年四川人“穷”的状况。因此,这种类比毫无意义。 3、关于猪肉价,那不重要,真的,重要的是,如何反映“电报一个字有多值钱”即可。因为1994年我才13岁,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当家哪知柴米贵?所以,都是“凭感觉”胡邹邹的,感觉也许大概可能就这个价位吧。扯太远了。 |
这个定价方式 是以占用发信通道的时长来决定的 当时发报,是要发电员一个字一个字的用电码按出来的 那边的手报员,也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 如果是超长距离,还需要中继站接力传输 电报设备本身就是当时的“高精尖” 配发的就不多 当时只有县城那所邮局,有这种服务 连带着操作员数量也很少 每天能收发的电文数量是很有限的 你可以理解成 一个县只有一部电话 全县有急事的人都只能用这一部电话(实际上早期电话服务也确实如此) 你用的时间长了,别人能用到的就少了 定价高,除了成本和收益的考量外 就是为了让客户量精练语言,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让更多的人能用到这个服务。。。 要是你一个人写封长信 发送和接收的2家邮局 这一天就接待你这一个客户了 其他有急事的人,都没办法及时传输消息 所以,只有把价格搞到你肉疼的地步 你才会全力抠字眼 把不必要的字全部省略 对方看懂就行 就好比我这一长串,其实可以浓缩成一句 贵,更高效 |
恐怕你不知道电报的流程。 是无线电发送,但是过程中需要把顾客发送的文字翻译成四位数字电码抄写下来 |
|
然后再由发报员揿动发报机,把电码发送出去,这是一门手艺,父亲单位有地质单位独立的电报系统,其中一位发报员就因为手法不清晰,后来换岗了。 接收方接收之后,记录下来电码,然后翻译成汉字,誊抄下来,装进电报封 邮局工作人员把电报送到家,如果是加急电报好像更贵,是用大摩托送过来 这中间翻译电码是比较费事儿的,如果你和现在知乎写回答一样写五千字,那估计一整天都翻译不出来,发过去可能需要半天,对方接收之后再翻译过来又是一整天多…… 所以我记得八十年代电报是7分钱一个字,我家地址是甘肃省XX县南稍门外区测二队,但是父亲有个省钱妙招,单位有电报挂号,是四位数的数字,我记得俩数字顶一个汉字(也可能是四个),提前写信和亲戚说好,这一下子就省了6毛钱。 六毛钱是什么概念呢,八十年代初一斤羊肉是5毛钱,一毛钱能买8个鸡蛋……中学的学费是一学期3元,电影票是1毛一张,儿童5分 如果现在打一个电报能省出一斤二两羊肉钱,你也会惜字如金的! 所以电报经常是言简意赅,没有客套: 虎66次5厢19抵宁 如果翻译成现在威信就可能是59秒的语音 或者是长篇大论其实关键信息是一样的: 亲爱的二舅,小虎今天从兰州出发,预计9月19日上午的66次(随意编的)特快列车到达南京,坐的是5号卧铺车厢,请您费心去接他一下。拜托,顺祝全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所以问题来了,小时候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南京的缩写是【宁】? |
十年前10块钱30M流量,想看盗版网络小说还得挑页面简洁的网站,然后关掉图片显示功能,一章14-16KB流量…… |
现在的无线通信,1G数据几块钱 20年前的无线通信,1M数据30元 30年前的无线通信,这个高端了,死贵的大哥大装个死贵的调制解调器,速度上2400谢天谢地,折合1K数据的通话费就要几块钱。 40年前,任何能发射无线电的都是高端货,任何能操作无线电的都不是一般人。 无线电≠便宜 老式的电报,发端邮局的人用人力把汉字转数字编码,然后手工按电键滴滴答答的发送,经过落后而复杂的转报网络,收端邮局的人再用耳朵收听,记录数字编码,转成汉字写下来,然后邮递员投递。流程非常复杂繁琐,耗用的人力很大,使用的机器当年也不便宜,所以不会便宜。 不过也有不控制字数的,凡尔纳的神秘岛,里面的记者为了让其他记者的消息无法发回,在发了自己的电报之后没有离开,而是继续用电报发圣经。。。。。。。 |
30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发个电报一个字一毛多钱,为了省钱大家就尽可能简洁。 有一个同学寒假回家,奶奶生病了。农村电话不方便,也不知道怎么联系学校老师。于是他发电报请另一个寒假留校的老乡帮忙请假,电报四个字”奶病请假“。留校的老乡收到电报连忙赶回家,却发现奶奶好好的。 后来,白跑一趟的那位老乡回来后说要打他一顿,不过终究只是气话。再后来这位老乡用掉了回家的路费,暑假就没有回去了。 |
当年胡适等发起白话文运动,钱穆还是谁(评论说是黄侃),反对,俩人整天斗嘴 但平头百姓那关心这个啊,为了拉拢支持,斗争的核心论据就是哪种语言省字数 胡适想了半天,想到一个例子:有个报社让我去干活,我不想去,用文言文,要写“量微德薄,无能为力”,但用白话文,直接说一句 干不了,谢谢。就行了 围观者深以为然,一看白话文能省字,大加支持 钱穆就说:比如胡适的老婆死了,需要发个电报让他回来处理后事。用文言文,就可以写丧妻速归;但是用白话文,只能写:老婆死了快回来 围观群众悚然而惊,毕竟去报社工作可不是谁都有机会,婚丧嫁娶却是关系到每个人,于是转而支持文言文 轰轰烈烈的第一次白话文运动,就这样夭折了。原因竟然是电报贵 |
电报的传输效率极低,尤其是那个需要手工发报的时代。 字数越多,意味着拍发时间越长,你把时间都占用了,其他人还用不用了? 电报员的手也会酸啊。 所以,电报是按字数收费的,这真的很合理,字数增加一倍,占用的无线电资源和发报员的工作量,基本也是增加一倍。 即使你是有线电报,线路资源也不会是无限的。 为了你的钱包,大家也会控制字数。 我记得之前有人发明了很多省字数的方法,比如二十叫廿,三十叫卅,生了儿子发一个字“甥”,拆开就是生男,甚至预先准备一个很大的常用语手册,化身人肉编码器。 这个做法,一直持续到了传呼机时代。 现在短信如果不买套餐的话,也是0.1元一条。 有次我和朋友发短信,我误以为是走的流量,一句话就点一次发送,花了好几十短信费,真是肉疼。 |
我大学老师讲过一个段子,如下: 以前有个人外出打工,到了之后发现老婆给他带的被子有点短,盖住头盖不住脚,就给老婆发电报,只发了三个字: 甲由申。 |
大数据你真的没有在我家安摄像头吗?昨天刚遇见一个有关的问题,晚上就看到这个帖子…… |
|
昨天过录一篇报纸上的新闻,碰到这几个词组。我发现我不知道“世”字在这里的意思,一开始甚至以为河南省韩主席叫韩世,看了后面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猜到“世”应该是状语,但是怎么“电”才叫“世电”? 本着求(害)知(怕)若(出)渴(错)的精神我查了一下,其实是半下,没查出来。问了一个学长。然后学长也去查了,又给了我几张图。有重复,只放一张吧。 |
|
|
|
大为惊讶!原来为了拍电报节省字数,当时给每个日期编了几个代码。“世电”就是“三十一日电”的意思,“于世日”也就是“于三十一日”。我怀疑自己看错的时候还真想过会不会是“卅”,但没想到“世”居然是“卅”加“一”。 下面是详细的解释,感谢那位学长。 |
|
|
|
|
|
|
|
我知道写在这里有点跑题,但我没见识,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刚好又看见这个问题,所以我一定要记一下!(⊙ω⊙) 前几天还看了关于五笔输入法的科普。五笔用的是汉字的形体,韵目日期代码用的是汉字的声音。前者是科技给了汉字出路,后者是汉字在科技中的应用。传统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结合,以前还真的没有注意到过,此次算是新见识。 |
贵。 |
|
《与世纪同行》 1923年日本殖民时期朝鲜的电报价格。 同书记载,当时在旅馆吃一顿饭是15钱,一尺白布卖35钱,价川到平壤的火车(全程80公里左右)1圆90钱,新式中学的学费是每个月2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