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工程技术 -> 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 -> 正文阅读 |
|
[工程技术]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中国制造业有什么大的缺点? 中西部本身对制造业来说有什么缺点? 东南亚(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引制造业的因素是什么? |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我分享一下开发东南亚供应商的一些感受。 我2005-2016年在某日企做了10年多供应链管理工作,2014年因为成本压力和交付周期短缩的要求,公司成立了东南亚部品移转项目组,一是想把在日本和中国工厂生产的某些成熟商品整体转移到东南亚工厂生产,二是想采购东南亚供应商的低成本部件物流供应到中国、日本工厂使用。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一下项目实施情况:(注:数据是2014-2016年的请参考) 一、 项目背景 1、 成本压力:2012年战略企划本部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将在2015年左右低减,人工成本和生产总成本将会上涨。 2、 L/T短缩必要:之前公司已经在印尼、马来、泰、越4国陆续建立了工厂,生产低成本和工艺成熟的低价值商品,所需部品中20%的贵重物料由IPO国际调达、30%物料由中国供应商从中国提供,30%物料由东南亚的日资供应商现地化提供,20%低价值物料由东南来本地供应商提供。但是整体L/T在10W以上,影响生产周期和客户交付。 3、 平衡布局:公司在日本、中国、欧洲、美国都有采购中心,东南亚的事务由中国中心管理,为了平衡关系或者平衡安全或者其它考虑,计划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成立东南亚采购中心,以此项目开端强化他们的业务能力。 二、 当地环境 1、 先看大数据,分享IMF统计的2015年这些国家的GDP数据(单位:USD)。印尼的人口规模使得其GDP总量比较大,越南的GDP增速最快。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1990到2015年各国人均GDP增速排名,最快的国家是中国2300%,越南2000%,第三名我忘记了好像只有800%。 |
|
2、 外来投资:以韩国、日本、新加坡为主,很多工业园也比较有规模,主要是电子产品、手机零件、机械设备零件、鞋类等待。中国的投资真不多才第9名,现在排多少我不清楚。3、 人文环境: 越南:受中国文化影响,就是像广西的二三级城市,人也比较有干劲,GDP增速快,我觉得是东南亚最适合投资的国家。这些年越南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就是中国10年前的翻版,我们中国是“调研--计划—试点--讨论—改善—展开”,越南是“计划—中国怎么做—照着实施”。 印尼:人口总量大,我觉得以后的消费市场规模会很大。 马来西亚:受新加坡的影响很大,经济基础还可以,消费水平比较高。 泰国:感觉经济一般,发展也一般。 4、 东南来国家的摩托车和两厢车保有量非常非常大,摩托以本田为主,汽车以本田、丰田、大发等日系为主,主要是两厢车,类似丰田在中国销售的EZ(逸致)。 5、 中国投资的制造业非常非常少,好像在印尼看到海尔的工厂,在马来看到中建筑,当然还有碧桂园海边的楼盘,看来我们的确是世界级建筑商。 三、 人工成本 当时我们是引用日本JETRO的调查数据。(JETRO日本最大的情报收集机构,有兴趣的可以去他网站查询),相对来说单一的人工成本并不高,但是综全成本不低。 1、 日本企业在东南亚的薪资水平。制造业基本月薪(不包含福利奖金),越南204USD,马来345USD,印尼298USD,泰国346USD 2、 日本企业在东南亚为员工年间总支出。越南4025USD,马来5550USD,印尼5131USD,泰国6152USD 四、 项目情况 1、 在东南亚开拓新供应商,我们选择电子原件、成型、切削、电线、压铸等5个业种约200多个部品,收集供应商基本信息约5000家,筛选合适的1000家,报价500家,实地访问300家,实地审查200家左右。 2、 第一目标,商品生产转移,经过2年多的推动,从日本和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工厂的商品30多款,成功量产的有40%吧,公司的第一个目标达成了一点点。 3、 第二目标,成本降低和交期乱短缩,200多个部品,达成不到10%,原因如下: Q:质量,我们选择的合格供应商主要是东南亚的日资企业,质量水平与中国产的相当 C:成本,总成本比中国供应商高,(上面倒数第一张图蓝色线是中国价格水平,倒数第二图最左侧是中国价格水平。从成本细节分析来看,材料成本较高,表面处理成本较高,生产加工效率比中国低,人工成本占比去中国低,但合计总成本较高。 D:交付,同样部品,中国2W,他们要4W,很多原材料需要从海外进口。 E:加工设备和技术能力相差不大,但表面处理能力较差。 S:服务能力,从我接触的情况来看,对应速度和效率和中国供应商差不多。 |
|
|
|
|
|
五、 总结 1、2016年初,大老板看完供应链工作报告,引用了***的话----“不要瞎折腾”,至此,项目卒! 2、我个人看法,重复一下上面说过的观点,越南的发展成长会越来越强,适合大牛去投资建厂,印尼可能会成为东南亚新的消费市场。 3、以上,个人的观点和经验,未必是正确的,请参考! ———————————————————————————————————— 2018年11月12日 好久没看,没想到居然上了知乎日报,虽然不觉得有什么,但非常感谢点赞的朋友们。 --------------------------------------------------------------------------------------- 2019年1月9日 很多朋友私信我,询问采购职业规划的问题,非常抱歉。从职场来讲,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和岗位,从基础开始一步一脚印积累经验,共勉! 分享一下我其它关于采购类的回答,希望对有需要的人有所启发,谢谢! 企业采购成本方法以及采购策略有哪些?60 赞同 · 4 评论回答 |
|
怎么才能当采购?120 赞同 · 15 评论回答 节约成本创新方法?26 赞同 · 0 评论回答 |
|
|
比如说钢铁行业吧。 现在中国在越南,印尼,非洲建了不少钢铁厂。 为什么不建到中西部呢? 其实早就尝试过,只不过失败了,失败的时候也没有通知你,你不知道而已。 首先,就是现在最关注的环保问题。钢铁行业是污染大户,这个没的说。现在河北地区整个津京冀一体化的要削减钢铁产能,尤其是冬天雾霾将近,要停产限产。 这个问题搬到中西部能解决吗?显然不能。环保法对全国有效的,又不是中西部人民随便污染环境无所谓。 搬到穷国就无所谓了,他们没有那么严厉的环保法,随便折腾了。 再说运输问题。中国很多中西部钢厂亏损的一塌糊涂,很大程度上就是运输成本高。铁矿石和废钢的运输占钢铁生产成本的很大一部分。中国的铁矿品味差,很多都是巴西,澳大利亚进口,把他们每吨运到湛江东海岛的宝钢湛江假如需要200元,运到上海宝钢就需要220元,到长江码头的沙钢就需要230,到武汉长江码头的武钢需要260,如果运到新疆,就要460了。大概这么个比例。每吨钢2015年效益不好的时候宝钢才赚一元钱,新疆的钢厂岂不是赔死了? 运到印尼每吨也就160元,运到越南也就200元。这比运到新疆划算多了。 最后说人工成本。中国的钢铁行业工人工资是很低的,工作又苦又累,经常受伤甚至死亡。这种情况下,每周基本上倒班工作六天左右,工资到手也就五千块,这是好的单位。东南沿海的工资高一些,到手六千多吧,中西部你没有到手四千块,这苦活累活没人做的。再说了,如果放到中西部的企业工资太低的话,当地的劳动力会用脚投票,外出打工的。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这种钢厂在越南招工,工资多少?不到两千。这种成本优势下,去中西部建厂完全是一厢情愿。 |
看到几个说运费的, 我单独就水运举个例子吧 大家知道一个集装箱从上海走水路运到南京是多少钱不? 不到十块钱! 但是从南京码头上岸,用车运到一百公里外是多少钱不? 一百多打不住···· 水上几百上千个集装箱一船就过来了 上岸了一辆大卡车只能拉一个集装箱,大卡车百公里几个油来着?? 你在算算你运的是几万个集装箱,你会怎么选? 我们沿海很多火电厂宁可进口煤炭进来也不从国内用火车运过去,就算质量差点也行· 你知道为什么了吧? 水运虽然慢,但是实在是太太太太太省了 当初美帝的五大湖工业区,美帝二十年前还高关税呢 二十年后就天天喊自由贸易了···· 因为自己工业已经起来了············ |
|
因工作的关系,从2008年到2018年我走遍了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地区,浙南地区,跟上百家企业打交道,我们公司在深圳,东莞,温州,武汉,宜昌均有直属机构,各个机构功能不同,目前公司在思考要不要去国外看一看,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见上图。同时也用excel表量化了各种成本,确定了每个因素权重。知乎推送给我的这个题目太大,如果详细写下来恐怕有几万字,如果写得不够详细具体恐怕会引来“咬文嚼字”“断章取义”。我决定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发表一点点大家没有提到的观点(证明内资企业没有大规模外迁),已有的观点我就不重复发表了。 以下论证 内资企业没有大规模外迁 首先这个题目题设具有诱导性,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在没有经过调查以前,大家还真以为是这样,实际上属于内资企业搬走的很少,搬走的大多数是外企企业,这些外企要么之前就在那边生产,随着形势发展,那边扩大规模,国内逐渐缩小规模,形式上给人一种搬走的感觉。高赞答案也讲了,在东南亚看到的最多的是日资,其次是韩资,最后才是台资,港资,中国的企业还是很少的。在纯粹的竞争行业来讲,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企业的生产要素有关键一条“企业家才能”,创始人大多是70年代以前的人,泥腿子上岸,他们的文化水平,国际化视野是不具备经营跨国公司的能力,他们想出海都没戏。我经常跟温州朋友说,哪怕你们产值过亿,工厂只分大作坊和小作坊。 沿海的企业和人口确实大幅度减少,工厂的迁徙从最开始的深圳关内,到深圳关外,然后到东莞,现在东莞的情况是人少了,车多了,很多车间的机器比人多,做数控加工的,一般来说是一台机一个人,现在很多厂是3台机一个人,生产并没有自动化。这些消失的厂和人大多数都稀释到全国各地去了,大概在10年以前,出门打工的目的地几乎只能到沿海,跟我年纪相仿的人都来过深圳,东莞,广州,现在这些人都回去了。以珠三角为例,假若消失了5万家企业,稀释到全国2851个县级城市中去,每个县级地区只增加17.5家,这些民企规模都不算大,从十几个人到几百个人不等,分布到内地根本算不上什么,这些流动信息并没有统计数据以及公开发表,大家都还不知道。 产业发展的规律最终都趋于垄断,九九归一很正常。以手机行业为例,10年前珠三角地区从事手机行业的厂初步估计不止1000家,很快智能手机飞速迭代,特别是以苹果手机大幅度拔高了科技含量,小米手机大幅度拉低了价格,99%的厂商在5年内阵亡,现在内资还剩下华为,小米,vivo,oppo等几家,前几年很多人哭惨,说制造业寒冬已经到来,实际上手机行业产值仍然在增加。再如,整个西方世界生产日化产品的只有一只手的公司,宝洁,联合利华,强生等等,而在中国这些公司多如牛毛,汽车厂商也是如此,最终也会集中统一,这都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中国内需市场相对于生产能力有些孱弱,生产活力出现下降。这几年由于房地产掏空了“6个钱包”,老百姓都在节衣缩食,或者说已经提前消费了。比如重大消费投资,房子,车子,教育这些在前几年都已经基本上普及。即使再有钱,理性的人也不会盲目消费。据我观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资都还是国内生产的。只有到了国外具有绝对优势才可能出现返销国内,跟今天的欧美一样。 企业家精神丧失,企业自生自灭。做企业能像老干妈,娃哈哈,褚时健的有几个,这一代人都已经老了,现代人更喜欢用科技+金融+运作来赚快钱,抱着赚一把就跑的态度,这点在股票市场非常明显,可以说整个金融市场都是这个心态。先富的人并没有带动后富,而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我问一个温州朋友,他是做油田工业阀门的,高峰时期产值1.5亿,现在年产值5000多万,折旧后固定资产1000多万,存款估计过亿。一个阀门有一吨多重,价值3万多块钱,毛利润12%,净利润5%。我问他你没有想过技术升级,产品换代,或者搬迁到工资低的地方,他说这辈子没有这个打算了,大女儿在澳大利亚定居,小儿子在加拿大读书,只要不亏,做一天算一天,一年还有5000*5%=250万净收入。我又问他,你可以卖掉厂子去理财,去投资收益更高的项目,他说干了大半辈子已经不想折腾了,还是固守老本行,经营这个半死不活的厂一年还有25%固定资产回报率。这些钱对于他们家族来说是用不完了,以后的事谁也说不清楚。 但是,低端外资企业宁愿搬走也不愿意搬迁到内地(以后有空再续写) 欢迎阅读其它文章 如何在拼多多实现财务自由? 如何看待税务部门征收社保费!? 投篮准是一种什么感觉? 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 30 岁前实现财务自由的人,都做对了哪些事? 为什么都说公务员人脉广? 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能有多强? 每当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救星是民营经济,而不是救民营经济 |
制造业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成本。 举个虚拟的例子来说,同样是标准品的螺纹钢,东北的钢铁厂成本是2600元/吨,上海的钢铁厂成本是2400元一顿,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上海的钢铁厂很可能以2450元/吨的价格销售,东北的钢铁厂在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很快就会资不抵债破产,所以对于制造业,成本是最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因素。高端制造业因为竞争壁垒的关系对成本的依赖会小一点,但依旧非常重要。 不同项目的制造业,成本构成会有所不同,比方说曹先生的玻璃厂,能源是最重要的成本支出,美国的能源比中国的便宜,所以他就去美国投资。但大部分制造业,特别是外贸型的制造业,都有两项非常重要的成本支出,一个是物流支出成本,一个人力支出成本。物流成本与地理环境有关,因为海运非常便宜,一般来说制造业都会优先选择有海运或者大吨位航运的城市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峡大坝对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人力支出成本与居民收入,城镇化率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存在城乡二元的分化,上海的制造业工厂未必聘用上海本地人,比方说珠三角很多制造业工人实际是四川人。实际上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成本不见得低于东部地区,而物流成本却远高于东部。 像其他答案说的制度问题、社会氛围的问题,这种问题都是可以改变的,实际上制造业转移的那些国家这些问题甚至比中国更严重。是中国制造业的不景气导致这些问题的存在而不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中国制造业的不景气。中国制造业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失去了成本优势,至于物流成本更高的西部,就更不可能去承接一些成本敏感的制造业了 |
个人见解 1,大环境不行了。这个大环境说的是意识形态。商人都是非常敏感的,之前还有新闻别让李嘉诚跑了。制造业老板是想赚钱,开豪车,买游艇的。但这些慢慢不被接受后,趋利避害,老板也会选择换一个环境。国外基础设施啥的没我们这里好,但别的么,我也不太懂,不知道能不能说。 2,搬到中西部是想解决什么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呢?首先,人力成本问题。小企业能解决,大的企业可能招人都是问题,中西部低工资能否吸引到足够的人呢?然后就是环保用地等等问题。这个制造业会考虑,但不是主要的。还有一个就是交通问题。中西部相对来说交通还是没有沿海方便,会提高物流成本。还有一个就是隐形的问题,有些地方招商的时候会给各种优待,等你运转起来后,那就是砧板上的鱼了。 3,国外是否不堪?如果还是老用以前的眼光看越南印度,我们会一叶障目。你在发展的同时,别人也在发展。你在变好的同时,别人也在变好。 |
仔细研读本文 答案就在这里 “腾笼换鸟”,动能转换不止步-浙江新闻-浙江在线?zjnews.zjol.com.cn/zjnews/hznews/201905/t20190521_10164325.shtml |
|
|
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是: 制造业企业有向外国搬迁的,也有向中西部搬迁的,两者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企业。 简单举例分类说明下就更容易理解了: 第一类:市场在美国的制造型企业,中美之间发生贸易战的时候,特朗普宣布所有从中国的部分商品要加收15%到25%不等的关税,对于利润低于15%、市场又在美国的企业来说,如果还留在中国境内,不管你转移到哪儿,进入美国的关税都少不了,只能等着亏钱,所以必须转移到国外去。 第二类:市场在美国,但利润比25%的关税要高,这样的企业,虽然特朗普加关税导致利润下降,但如果利润还能跑赢通胀,那在中国投资还是有利可图的。 毕竟如果转移到海外,未必能找到中国这样受过高职教育的高素质工人,折腾半天利润还不如继续中国,那当然会选择继续留在国内。 最多就是出于成本考虑,把工厂从低价、租金比较高的深圳、搬到旁边的东莞,或者从上海搬到苏北、合肥这样。 总而言之,市场在美国的企业,在中国现有的国内交通条件下,不管怎么搬迁,都需要尽量靠近东南沿海的;或者搬到国外的沿海城市,不可能深入内陆上千里——因为他的原材料和商品都需要通过港口出去,离港口太远交通成本就太高了。 第三类:主要市场在欧洲的企业,很多选择跑到重庆、成都去了,之所以能去,是因为成渝两地打通了前往欧洲的火车通道和航空通道,而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输成本,对于产品附加值高的电子信息企业,通过铁路和航空运输耗材和商品虽然价格比海运高了很多,但速度也快了好几倍,这样可以通过加快回款提高利润,和在沿海城市建厂打个七七八八。 第四类:类似纺织、蚊香、廉价服装这种,不管他的市场在哪儿,因为利润比较低,所以他们唯一关心的,只是商品采购国的关税能否被迁出该国所降低的成本覆盖,如果能,就迁出该国;如果不能,就留在该国。 比如一个纺织厂,消费市场就是中国,如果搬到越南,商品进入中国需要交关税,但因为越南土地更便宜、人工更便宜,所以把工厂搬到越南节省的钱-运费-进入中国的关税,依然比留在中国中国生产多赚很多钱,但当然是搬到越南划算了。 总结下就是: 企业搬迁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搬到哪儿利润最高!! 再分解下就是三大方面的问题: 1、东西卖到哪儿(美国、欧洲、中国?根据他们国家的商品进口关税政策,放在国内和国外哪个更划算?); 3、东西在哪儿生产成本低(工人综合工资、和当地政府打交道需要交的钱、土地、厂房、设备的采购成本、当地的生产效率); 3、选择A地和B地哪个运费高(包括物资进来和商品出去的运输成本两方面,海运、陆运、空运?)。 综合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考虑,选出最适合去落地的地方,如果上海划算就上海,合肥划算就合肥,拉萨划算就拉萨,越南划算就越南。 这就是资本选择工厂到底搬到哪儿的逻辑。 【回复】1、“你在空口说白话,说了白天也没说哪个企业搬到重庆成都了!” ——这个不用我回答,黄奇帆写过一本书,叫《结构性改革》: |
|
广告 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京东 ¥59.00 去购买? 他在书里讲了三个故事: 故事一。2008年,内陆地区尚不存在电子产业,因为把零部件、原材料从沿海运到内陆一般要历经2000千米,需要付出高昂的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地处内陆的重庆要发展电子产品,就要把零部件、原材料本地化,实现企业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一体化。于是重庆承诺惠普董事长,如果对方把3000万台电脑的生产订单转移到重庆,就保证两年内在对方厂址的1小时路程之内配套1000家零部件厂,共同形成产业链集群。转过头来,重庆又承诺给富士康1000万台惠普电脑的整机生产订单,前提是富士康将对应数量的零部件厂商引进重庆。事实上,零部件企业只要到了重庆,不仅可以完成1000万台电脑的生产订单,而且可以为更多生产企业服务。两年内,重庆达成了当时承诺的目标,拥有了1000多家电脑零部件厂商,并相继吸引了除惠普外其他六七家世界知名品牌的电脑厂商,每年生产6000万台电脑,多年保持产量稳定,占全球电脑生产总量的1/3。重庆成功打造了一整条齐全的产业链,相应的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品牌商和产业链相互配合,中心零部件企业和供应链纽带无缝对接,成为一大核心竞争力。 故事二。重庆每年生产6000万台电脑、2亿部手机,需要大量的液晶面板。而当时京东方的技术世界领先,市场前景广阔,但缺乏资金。重庆承诺帮助其筹集资金。京东方定向增发100亿股股票,每股2元多,由重庆企业买入,实现了200亿元投资,再向银行贷款140亿元,共计筹资340亿元。由于企业效益好、利润高,京东方的股票由最初的每股2元多涨到了每股4.5元,最高的时候甚至到了每股6元。在其股价为4.5元时,重庆企业将100亿股卖出,收回了200亿元,另外的250亿元并未被市政府征用,而是继续投资京东方,用于研发第六代柔性液晶面板。 故事三。“渝新欧”国际运输通道,满足了内陆几千万台产品市场对北美(30%)、亚洲(30%)和欧洲(40%)的分销,大大节省了时间与物流成本。如果产品在重庆生产后运到上海、广东等地,再通过船舶运到欧洲,一方面耗时需两个月,另一方面物流成本也很高,至少增加了2000千米内陆到沿海的距离。这条“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同时解决了三大难题:一是六七个国家的海关一体化;二是各个国家铁路部门运行统一编制的时刻表;三是敲定铁路运费价格,压低运输成本。2011年铁路价格是一个集装箱每千米1美元,现在降到了每千米0.5美元,12000千米距离只需要6000美元运费。如果一个集装箱里面的货物价值足够高,“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的6000美元运费就是经济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愿意用铁路进行运输。 2、“搜了一下,成都的欧洲列车也还是绕道西北的,毕竟喜马拉雅山脉,为啥不更把产业搬到西安兰州?而且中欧一直有列车到西安,这块路线是成熟的,针对欧洲市场的企业部署在西安也是不错的选择?” ——是啊,如果单独说中欧列车,西安兰州都有更优势的条件,可当重庆没有机遇创造机遇时,你们看看那几年陕西、甘肃都在搞啥飞机: 陕西的较量:赵正永和他的白手套们 甘肃官场现形记:王三运的黑金帝国 一个地方和一个国家一样,经济发展是有窗口期的,该作为的时候官场烂得没法做法,窗口一关闭,想再发展就得等下一波机会了。 |
自家在河南的镍矿冶炼场计划搬迁到印尼苏拉威西岛上,目前一期正在建设。印尼的商业环境比国内好太多了,只要给省长每年折合人民币60万的工资,基本什么都能搞定,还可以各种偷漏税。国内就复杂太多了,光环保都搞死你。 |
物流成本和距离消费市场太远吧。 国内物流成本比国际物流贵也不是一两天了。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东西都是几厘的毛利,就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因为只是代工利润率也一样被压的很低,这种情况下物流成本的耐受程度自然更差。 如果本地就有消费市场,就近消费那还能挤压成本。如果市场远在外国,海运价格怎么都比陆运便宜呀。 |
我自己就是搞工厂的,现在正往国外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实际形势就是成本越来越高,工资,租金,各种费用包括社保,环保,安监等等,在中国开工厂已经基本无利可图。这是现在实际的一个状况。 另外就是对形势的判断。总体来说,我觉得国家基本上是不想再保留低端的生产制造业的。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可以说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对再干那些劳动密集性的行业已经没有什么 兴趣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扩招,到现在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多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后,国家也有了充足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加上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国在生产能力方面,可以说已经是无可匹敌。政府和社会上的一些言论,已经表明中国政府不再把低端制造业看成一个保留或培养的目标。比如说中国要出口多少个货柜的衣服玩具才能抵得上国外一架飞机啊,比如说腾笼换鸟啊,产能升级啊等等。国家一直在挤压现有的低端产能。其实现在各行业都 招不到人,本身也说明现有的生产投入已经过剩了,要人的地方多,用人的地方少,这就是实际情况。那么,如何升级呢?实际就是把现有的产能挤爆,说白一点就是把低端生产行业逼死。所有的这些升级啊,换鸟啊,本质就是要把低端行业挤死。但政府不可能直接说,你们这些做衣服,做玩具的,都给我关门。这不可能啊,所以呢,就是提高门槛,环保,社保,最低工资等等都是门槛,过得了这个门槛的,说明你也能给国家挣点钱,过不了的,你该倒的就倒。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搬到西部,其实也是缓不了几年的,整个低端生产行业,国家基本没打算给你留条路,到哪都 是死。 有时候我们也在聊,没有低端工厂,这些工人都干嘛去,回去种田?后面想,其实现在是工厂多工人少,以后工厂搬出去一些后,就业的问题基本就平衡了吧。但这肯定会有一个波动,我们预计一般工人的工资会涨到平均在6000上下的时候,会保持下来或降一点,那个时候,工人找工作可能没这些容易了。那这些人后面要干嘛,没有低端制造业,现在的工人也不是全部都能干什么高科技。没人知道,估计政府也不知道,所以提倡万人创业,你们自己去找路子 现在转移到东南亚的工厂,最大的任务是把整合中国国内和外面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搞清楚哪些留在国内,哪些搬过国外。我们了解到的工资水平,珠三角大约在4000左右,深圳可能到5000以上,内地应该平均不到3000,长三角和珠三角基本相差不大。我指的是基本工资。然后越南可能接近了2000,缅甸1200-1500,柬埔寨略低一点。我们去的是孟加拉,工资不到1000.所以说人工这方面的空间还有的。生产密集型,主要的支出就是人工。但国外生产,主要是供应链没有那么齐全,很多东西没有,很多事情也干不了,都还要国内来辅助。所以怎么打通这个关节,是工厂转移后面要考虑的。全部留在国内,这个基本上是不要想了 |
以下是节选people daily的的文章 人minri报调查53家企业:制度性成本困扰最大本是提高效率的一些网上申报,也让企业直言“耽误时间”。调查中,河南一家食品企业以某项工商年检为例说,“以前要准备好材料跑到工商局现场办理,现在网上申请就可以了。看起来省事了,可网上申请要30天才能批下来,以前跑一跑反倒一周之内就能办完事。要知道这类审批年检,每年企业有几十项,要是每项都要30天,这一年就别搞生产了。这时间成本不也是成本吗?” “中央和地方都说要给企业降成本,可一些税务部门的任务指标一点不见减少,你说这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可能降下来吗?” 河南一家服装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要交多少税,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年初就定好了,基本上是根据“背的”收税指标确定的,说是年末多退少补,但从没退过钱。河南一家办公家具企业的董事长张先生也表示,一到年底,税务人员就拿着指标找企业要钱。“如果企业说没效益不给,他们就天天查账,只好硬着头皮凑钱给,有时甚至要借钱交税。” “我们一直照章纳税,怎么还要补税?”去年初,浙江闻泰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忽然接到税务部门通知,要补缴三年印花税。这让公司总经理肖学兵很吃惊。原来,去年起嘉兴地区国内贸易购销合同印花税改为购销双方都要交。“新闻里不是说国家在给企业减税吗?怎么反倒取消了税收优惠,还得把往年优惠补上?”浙江一家钢铁企业负责人对此也很不理解:“印花税税率虽然不高,但眼下企业日子不好过,一次性补缴三年费用,也要大约600万元,现金流压力很大。” 河南一些企业也反映,耕地占用费、租赁费等原来已不收的税费,现在又开始收缴。“地方上专门成立了非税收入管理局,到实体门店来收钱。前年就要求预交两年的税费。” 根据国家规定,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在职职工总数的1.5%,凡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该比例的企业,需按其差额人数全额征收保障金。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大约有30万名员工,这就意味着其需要安排4000多名残疾人就业。企业在当地很难找到那么多有劳动能力、符合岗位要求的残疾人。鸿富锦主管人力资源的负责人表示,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方面利润率低,另一方面已经为促进就业做出了相当大贡献,反而要支付更高的残疾人保障成本,这种收费标准不太公平。中航光电也算了一笔账,根据洛阳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计算公式,企业近两年每年支付逾200万元的相关费用,负担不轻。 聘用了残疾人,还得证明残疾人是残疾人,这个过程也很麻烦。“不是所有残疾人都有残疾证。一些企业不得不租借残疾人证来充数。”郑州日产副总经理张建华建议,地方政府部门应做好当地残疾人总数及适合就业残疾人规模的摸底,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比例和标准,切实降低企业负担。 ——评估检测花钱又费力,动辄几十万元。 “只要开门营业,至少有15个评估评价要做。”河南安耐克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裴国营说。安全、质检、土地、规划、环境、消防、能耗、职业卫生……哪个评估都不能少。过去,评估评价往往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直接操刀,这两年随着简政放权步伐加快,多数交给了第三方机构。“一开始以为改革后评估检测的负担会减轻。现在看来,不管是政府做还是第三方机构做,成本上差别不大。反正都是前置性许可,不做不行。” “几乎每个月都要做各种评估。”郑州通达光缆总经理助理谢育龙以环境评价为例,企业每新上一台设备,就要新做一次环评,生产线改造也要重新做环评,“甚至一台设备从一个车间搬到紧挨着的另一个车间,也要重新做一次环评。做一次至少就得几万元,企业真的受不了。” 有的评价必须分几步进行,拉长了评价时间,也导致企业重复花钱。一些企业反映,按照国家关于建设投资项目安全、环保、职业卫生评价“三同时”的规定,企业每上一个项目,不论大小,项目开始前要做一次预评价,设计要做专篇评价,验收时又有验收评审。一个项目开工前,仅这三项评价,就要做9次评估。企业必须安排专人跟踪,即使都合格,前后也要有一年时间才能完成。 —城市拆迁导致企业“搬家式死亡”。 河南一家小家电制造企业,因为城市建设规划调整等原因,3年搬了4次家。“搬家就要停产,一边养着工人,一边租赁新厂房。搬进新厂还要重新调试设备,重新评估认证,这些都要花钱。搬家搬得企业遍体鳞伤。”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夏先生说。搬进新工业园区,又有了新烦恼。新建设的工业园区多是立体厂房,企业仅买一层或几层不可能拿到土地证。“不花600万元搬进产业园,企业就没有地方开工。可是,立体厂房只买一层没有土地证,就拿不到银行的抵押贷款,资金又成了难题。” 浙江两家制药企业也刚刚经历了搬迁,其中一家药企的财务总监说,“由于搬迁投入、新工厂头两年较高的折旧,以及大幅增加的土地使用税,去年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了不少。企业最怕的就是折腾。” ——一些质检机构收费不含糊,真需要服务时反倒令人失望。 工业企业的仪器设备设计检测、化验、计量等需要不定期年检,有的项目每半年就要检一次。不少中小企业反映,由于检验费太高、弹性太大,不得不与如质检研究院等类似的“红顶机构”签订年度服务合同。 “一项标价20万元的检测,如果企业同意每年购买‘红顶机构’的打包服务,可能这项检测只要10万元;该抽检20种样品,抽一种就行了。如果‘不合作’,任何一级质检部门都可以随时随地去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检查,来一次企业就得花10万元左右。”河南一家企业负责人反映,有时质检机构到企业检查,连检测设备都没带,但只要说是检查,就得交费。企业真的需要质检服务时,却失望了。“去年底我们感觉一台大型计量衡器不太准,主动邀请质检机构来做检测。可是5个月过去了,也不见人影。打电话去问,一会儿说机构要合并没有人手,一会儿又说检测设备不行。” ——“吃拿”不见了,“卡要”仍存在。 此次调查中,中小企业普遍反映,中央八项规定执行后,政府官员去企业都不吃饭、不收礼、甚至不喝水,“吃拿”基本消失了。可是,“卡要”现象并没有杜绝,一些企业每年的非营业性开支,即维护政商关系的支出往往占到销售收入的1.2%—1.5%。一家小型企业,每年可能有上百万元用于“维护关系”。 “年初递上去材料,可能到下半年才批下来,你说企业还生产不生产?”一家企业说,不想等这么久,往往只能找人去“疏通”。 人民日报调查53家企业:制度性成本困扰最大--河北频道--人民网?he.people.com.cn/n2/2016/0509/c192235-28295589-3.html 宇航重工总经理助理曾波就说起了一段创新维权辛酸史。去年,宇航重工研发了一款用于电解铝生产的筛分式粉磨机,产品投入市场后就颇受用户欢迎。可好景不长,仿冒产品马上涌进市场。 “我们要雇研发人员,又要创新投入,产品价格自然高。这些仿冒产品虽然质量比我们差,但价格比我们原创产品低,市场就被蚕食了。”曾波说,为了夺回市场,企业也去专利局等部门咨询,结果多位长期从事知识产权维权的专业人士都劝告企业,由于仿冒企业小而散,认定侵权过程又比较复杂漫长,与其维权,不如把利润投入到研发第二代产品,再通过第一代产品降价,倒逼仿冒者退市。“可是价格战就意味着赚不到足够利润,无法支持后续的研发。如果政府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就相当于给企业降成本。” 与宇航重工有类似经历的企业不少。地处洛阳的北方易初饱受仿冒之苦,对维权成本之高深有体会。“好产品很容易被仿冒,而专利维权程序多,耗时又花钱,有理不知道去哪里说。”北方易初副总会计师王艳说,一家浙江企业仿冒北方易初的电动四轮车产品,连广告宣传图片和文字都如出一辙。而且这家仿冒企业跑到各地参展,消费者识别不清,很容易被忽悠。“我们花钱聘请了知识产权律师,跟他们打官司,目前已经两年多了,一审马上会判,但不管怎么判,肯定还有二审。” 杭州叉车集团负责人也有同感:“真要打官司很难,特别是外观专利,很难界定。” 申请专利原本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办法,现实中有时却帮了侵权者的忙。“好东西大家都喜欢。不写专利报告还好,写了反而公开了,搞不好你创新的东西就被别人占用了。” 赵大平说,“知识产权保护不加强力度,不落到实处,长此以往就没人敢创新了。”企业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加强过程监管,把创新的秩序维护得更公平,让企业无惧“李鬼”敢创新。 对53家企业创新成本调查:过程中仍有不合理成本-中新网 在经济不断下行的时候,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运营成本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降成本”就是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之一。要指出的是,降成本并不只是降低企业的市场成本,更多是来自制度因素的制度性成本。 近日,有媒体针对两省四市53家企业进行了成本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水电气交通等垄断行业,成本仍然“坚挺”,形势不能乐观。制造业企业多是用电大户,电费通常占企业成本的2-3成,尽管这几年煤炭价格下降了不少,全社会用电量也在减少,但电费成本并没有下降很多。更让企业普遍不满的,则是所谓的“变压器基本电费”制度。按照现行规定,企业在向售电部门申请变压器安装容量后,不论企业该月是否用电,供电部门都会依据装机容量向企业按月收取基本电费,相关费用动辄数百万元。 不少用电大户为了降低成本搞自备电厂,但自备电厂需要交纳的政府性基金和备容费也很高,一家电解铝企业反映,自备电厂每度电需缴纳的基金及附加、备容费,占企业电价比例高达23.3%,使每吨铝成本增加近1400元。此外,直供电试点显示用电大户成本明显下降,例如仅去年一年山东省用户就因此减少电费支出3亿多元。但从全国来看,目前能享受直供电的企业只是少数,许多企业仍迟迟分享不到电价改革的红利。 高物流成本多年来也一直是让国内企业头疼的问题。我国的GDP规模略高于美国的一半,但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GDP的18%,是美国(8.5%)的2倍多,也就是说创造等值GDP时中国企业在物流上的花费是美国的数倍。毫无疑问,物流成本高居不下与高速公路、铁路等垄断行业关系极大。不仅很多高速公路常年收费,铁路运输货物也不能让企业不太放心,被迫依靠公路运输。 在一些特许经营领域,情况就更恶劣。浙江嘉兴一家电器企业反映,嘉兴当地只有一个废水处理公司,每年最多只能来厂里回收废水两次,企业只好用中转桶把废水堆放在厂区里,严重影响正常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去正规厂处理“三废”要“求爷爷、告奶奶”,不跟政府打招呼就挤不进去;而所谓“野处理厂”(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天天打电话要提供服务,价格只是正规厂的一半。至于各类前置性评估、年检的第三方机构,很多企业表示,“与政府部门有合作的评估机构,评估检测通过率高,但价格也高;没有‘背景’的评估机构报价低,但很可能无法一次通过评审。这也是一种垄断,逼得企业多花钱选那些‘红顶中介’”。 安邦咨询:中国改革迫切需要降低制度性成本-评论频道-和讯网 |
制造业的迁移,有非常多的因素需要考虑。 第一位要考虑的是成本。不论其他条件如何优厚,成本过高,就无法生存。 中西部搬迁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太高。 从合肥到北京,一个立方米货物的零担物流(就是装不满一辆车的货运量)公路运输成本大概是230元左右。如果是发往上海,就是160元左右。如果从西安运出来,成本就高得多了。 中国主要的消费市场都在黑河腾冲线以东,尤其是沿海地区。而中国目前主要的产业供应链也在黑河腾冲线以东,尤其是沿海地区。出口主要也是从沿海地区走。 如果把工厂放在中西部,这意味着你要把原材料从东部运过来,再把成品运到东部去。需要支付高昂的陆路运输成本。 而把制造业迁往中西部能节省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 所以,如果要迁往中西部,还能赚钱。那必须是每单位产品额外付出的往返运费低于生产每单位产品所节省的人力成本。 这意味着,必须是体积小而且人力成本较高的产品,才可能迁往中西部生产。这样的产品其实并不多。 之所以重庆能发展起蓬勃的笔记本电脑组装产业,恰恰是因为笔记本电脑就是一个体积相对小/人力成本相对高的产品。手机也是。另外,重庆的长江港口也能帮助降低物流成本。 另外,便宜的地皮和能源,稳定的地质条件,可能是内陆的另一个优势。美国一些半导体工厂都设在内陆,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第二位要考虑的是人才。 制造业不是只要一个老板加几个工人就能搞定的。 现代制造业需要合格的生产线长、生产经理、工艺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物流经理、仓储经理等等。其中每一个职位都有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中西部制造业基础薄弱。本地缺乏这些人员。一般要招,要么就是用更高的工资从东部挖来,要么就是从本地到东部打工而现在想回家安家的人之中招聘。总之都是十分困难。 第三要考虑的是制造业的支撑体系。 再者。支撑现代制造业的,是一个体系。每一种设备都可能坏掉,如果厂家在本地没有驻扎维修人员,那么一旦发生机器故障,就可能导致长时间停工,以及高昂的维修成本。而如果本地没有足够多的该厂家的设备,厂家也不可能在本地驻扎维修人员或产生出本地的专业设备维修服务公司。 专业设备还需要专业耗材。各种工业气体、油品、药剂,如果从外地零散运来,那成本就非常可观了。 后两者同样可以用钱来解决,主要就是看直接人工成本的降低是否能抵掉这些额外的成本。 所以,制造业从东部迁居中西部,是很困难的。只有少量产品有这个可能。 —————————————————————————— 那么我们看看往外国迁怎么样? 人力成本肯定要比中国低,否则迁移的可能性很小。 运费这个仍然是个问题。但只要是外国的沿海地区,运费都很低。毕竟水运比陆运的成本低太多了。至于外国的内陆,那还不如中国内陆呢。 人才和体系支持,就看当地的相关产业基础了。通常是不如中国东部的。这块可能要花额外的成本。 所以主要是看人才和体系支持上面额外的开销,是不是能低于人力成本节省的钱。相对于中西部的优势主要是运费,其次人力成本有可能会更低。 至于说政府因素。虽说中西部政府不如东部政府水平高。但你也要想想,那些人力成本水平低到能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国家,那边的政府难道会很好?所以政府因素反而没那么关键。 美国当年人力密集型制造业流失,也是直接往东亚、东南亚沿海地带跑,也没往中部跑。也不是因为政府因素。 如果有一天能源成本急剧降低,有可能我们能发明出一种极其廉价的陆运/空运手段。那时候中西部可能就爽了。 —————————————————————————— 其实反倒是研发比较容易迁往中西部的某些城市。 研发是跟着人走的,运费并不敏感。 中西部有不少好大学,人才供给不错。可以开设研发中心/中后台服务中心。 盐湖城是美国一个内陆城市,近年来,微软、高盛都在那里开设了研发/中后台分支机构。Adobe直接把总部搬过去了。 中国近些年沿海地区人力成本暴涨。新兴的科技企业,其实可以考虑在高等教育较发达的中西部城市开设研发分部,降低研发成本。 随着研发机构增多,就会形成集群效应,刺激本地的创业。 —————————————————————————— 另外说说一带一路吧。 中国开发一带一路,一方面是想从这些国家进口矿产、石油、天然气和农产品,一方面是想向他们出口自己的产品。还有一方面,是彻底打通向欧洲出口产品的铁路通道。 如果要走陆运,铁路无疑是当前最廉价的方式。这两年打通了向欧洲的铁路运输。就刺激了内陆地区对欧洲出口的产业。但是现在铁路运输问题还很多。比如轨距有时候不一样,就要换轮对,或者换车底。这都是耗时耗力的事情。如果能统一全程的轨距,提高铁路的路况。出口的速度就能大大的上升,成本大大降低。还有诸如铁路调度等等方面的统一化等等。如此一来,中西部出口的劣势,有可能大的降低,甚至在一些时间敏感型产品或者高价值产品上面变成优势。这可以刺激中西部产业发展。 |
运费成本只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内需完全没有起来以及产业链的严重畸形。 首先产业链转移那是像欧美日韩那样掌握了全产业链的上下游然后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吃人口红利的部门转移外包出去。所以沿海地区自己都是吃人家产业链末端转移外包的那一小块,哪来的产业转移给中西部呢? 这些年所谓的产业转移一半是因为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为房地产让路而转移去中西部的另一半则是中西部地方政府送地贴钱给政策等各种赔本的招商引资。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需了,所谓的中西部崛起只是打着发展的旗号大兴土木,广大的中西部消费者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再加上高昂的收费公路,层层吸血的吃卡拿要,中西部消费者始终没有钱消费,没钱消费自然无法支撑起任何产业,沿海地区的产业即使转移过来,因为没有消费最终产品还是要转移回去消费,这一来一回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对中西部来说最有利也是最合理的方式自然是靠自己的消费支撑起自己的制造业而不是靠所谓的产业转移,无论是国外还是沿海转移的都只可能会是最不赚钱的那部分,这样的产业转移越多只会越压缩自己的内需反而使自己更依赖其他消费市场。 |
强答,不吐不快。 十几年前的事。 镇上一个老板去内地淘金,因为考虑到内地某市钢结构产业现状和没熟人做事的尴尬,所以带了我们村一伙钢结构工人过去。在这之前,老板已经跟当地政府谈妥建厂地点,工业规划,承诺为当地人口创造多少岗位等等。 为了避免和当地土著正面交锋,老板已经烟酒红包各种手段招呼了当地政府,以为已经处理妥当。 然而,当几十辆钢材车进入工地的时候,工地附近的村民拦路要钱,真的是拦路要钱!你们的大车跑坏了我们的路,赔钱! 再次联系当地的烟酒关系,求出面。你觉得他们会有契约精神?呵呵,全部都帮不上忙。 然后就趁村民消停的时候将建材车偷偷开进了工地,还没等吊车开吊,当地村民又来了,一个个爬上货车,或者拦在吊车前面不让开吊。 于是再联系当地政府,你知道他们安排了一个多荒唐的方案么?把吊车开回去,让老板出资,当地村民三百一人,动用人力搬建材,把一天可以卸完的钢材用几十个人力搬,预计一个月,一个月,预计。 这群土渣干一天要结一天工钱。到了工地就抽烟打坐。一年都搬不完。老板眼看事儿黄了,萌生去意。半个月后,老板想撤了,让他们把钢材再搬上车,工钱照付。 村民举报,钱袋子要跑。老板受不了了,一车钢材也不要了。跑了。前期扔下去几十万,不要了。 打通关系几十万,也不要了。 你们的钱太难赚,不要了。 这就是原因。 |
简中互联网那套想法是错误的。 即东南沿海依靠内地的廉价资源进行制造业生产。 实际现实时,内地的资源并不廉价。 澳洲铁矿的到港价格。是低于内陆地区的。 东南沿海的外贸制造业。实则是来料加工这套。 加东南亚 澳洲美洲的资源,经过加工。转去出口欧美。 之前有些人想象的东西是完全错误的。 东南沿海制造业,原材料供应是海外。 需求端其实也是外贸。 往内地转移是基于,原材料供应在内地,主要消费是内需。这两位假定是闭门造车出来的幻想。 |
真的不先问一下,是不是确实是这样呢? 一、以我的经历来看,现在制造业总体的转移方向是由2个方向 是由省内的发达地区向非发达地区转移 比如: 说珠三角向临近珠三角转移及向江西南部等地转移 2 苏南向苏北一线转移 这个是省政府以指标的形式,下达到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在非发达地区集中建产业园的形式实现,做为政绩考核发达地区政府的 2、市场驱动的,向武汉,重庆和郑州的产业转移。 或者发动地区内部的转移: 珠三角内部转移:深圳向东莞惠州佛山转移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讲,你都会发现这2个才是主流,而不是去东南亚是主流 二、并不是因为发达地区人力成本高,才去转移出去 虽然中西部和东南亚工资更低,但是并不是转移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就是环保要求,发达地区需要土地资源及发达地区招不到工人。 除非像家具这种需要大量人手,并且产业链不长的行业,才有转移的需求 对于大部分制造业的来讲,转移省了那点钱还不够运费的钱以及远离供应商和客户造成的损失。 三、中西部真不一定工资低 如果某个工厂,需要大量技工,研发人员及各类管理人才,在中西部开的工资,可能还要比发达地区高。因为要给额外的补偿,专业人才,才愿离开发达地区。 四、东南亚制造的问题 高票答案说的当地人和政府腐败问题,实际上回答这些问题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东南亚,中西部再怎么腐败也是有底线的,而东南亚基本上都是无底线腐败 我一个客户在泰国,进口一个设备,泰国海关公开要钱,才办理入关,明码标价! 开始我客户像在中国那样投诉海关,最后折腾了半年也没有用。 五、东南亚发展制造业问题 无底线腐败当地语言过多,一个工厂招工,都能有几种语言的员工进来天气太热,南亚洪水多,岛国缺水本国市场少,需求也少没土地资源,除了越南,泰国和缅甸有点平地以外,其他都是以山为主了。汇率不稳定,经常大跳水 总的来讲,东南亚的制造如果能发展起来,早就在70,80年代发展起来了,不会等到现在了。 现在搬到东南亚的以3个类行业居多 污染行业产业链短,需要工人多,比如说家具行业全出口产业 东南亚各国人想要成为专业技术人才,是必须要会一门外语的,如果不会外语,几乎什么参考资料和技术资料都没有,早10年,甚至微软都没有面向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操作系统,所以东南亚各类技术人才十分缺少!东南亚人才很2极化,制造来最需要中级人才非常缺,所以东南亚这么多年,中端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实际上现在相当大一批中国人去东南亚当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整体性持续减少,所以,中国放弃部分低端产业已成必然了,实际上,我们现在穿的衣服,从东南亚进口的越来越多 总的来讲,东南亚各国还是慢慢融入以中国为核心的经济循环中,中国提供重工,化工和设备,东南亚提供人力,原材料和市场的发展整合中了。 |
因为在当代中国的内部,人力流动成本很低,东部的企业其实已经在享受中西部的低人力成本优势了。 想让制造业往中西部地区转移也容易得很,只要人为的升高这个人力流动成本就可以了,比如启动一个“大城市排除外地逼法案”,规定外地人不许在大城市企业工作,那么很快企业就跑到中西部去了…… |
高赞答案写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原因很简单,光运费就把多少工资都给加倍补回来了。 另外富士康早就在内迁了,但是也是在交通发达地形开阔的中部地区,西部那交通什么低工资都能给你把成本吐出来。 至于吐槽腐败和人民素质的,要和海关人员光天化日之下公开索贿,一言不合烧工厂的东南亚,西部怎么也能吊打东南亚。 资本家又不是纪检委,80,90年代腐败如此严重,官员在酒桌上公开炫耀自己有多少情妇,现在怕是拍马不及,怎么也没见血汗工厂把厂子迁移到瑞士新加坡啊? 再说高赞答案我怀疑怕不是连工作都没工作就出来指点江山吧,连最近搞得血汗工厂苦不堪言的环保检查都不知道?一句话不提?环保检查才是真正的催命符,工资高点还能惨淡经营,环保成本能比你产值都高,这才是真正对血汗工厂要命的东西。 说句诛心的话,为啥低端制造业不迁移到西部?从环保风暴来看,国家就没打算给低端制造活路。 |
从中西部工业管理部门的基层行政人员的角度上答一波吧。 ——9月30日补充—— 看了某些答主的高赞答案,感觉是拿上个世纪的事件来编故事。 去某地设厂被当地村民吃大户?几乎可以认为是编造的。十年前制造业企业落地就普遍工业园区化了。企业不是在农村找块地设厂生产,而是直接入驻工业园。工业园先从农民手中征地,做好三通(有些甚至是五通)一平再卖给企业。企业只和园区管委会打交道,管委会这个地头蛇负责搞定周边治安和配套服务。 大的园区管委会不但有标配的保安队,甚至还配了园区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所以除了少数不在工业园区内的矿业或农产品生产企业会被农民或社会人员打秋风外,制造型的企业在工业园内根本不会遇到任何非政府的暴力问题。 至于落地后被当地政府各部门刁难?难道企业落地之前不考察了解当地同类企业的?当地政府服务水平如何不了解清楚就投几千万来买地建厂? 投资制造业不是花十几万在街边开餐馆。搞小餐馆有可能被政府部门找借口打击,因为各部门有各自不同的指标和压力。但工业园区管委会最大的指标压力是工业产值,整园区内的工厂就是砸管委会的钱袋子。所以进工业园区的企业只有享受福利的力度有大小,几乎没有刻意被整的,因为放纵各部门整企业的园区早办不下去了,而制造类工业企业不进园就几乎没可能拿地。 所以请不要用工业园之外的商业企业,农业企业,餐饮超商KTV的模板改个名字就编出一个工业企业的故事。 ——原正文—— 不说物流成本等这些看得着的原因,只说大家平时不注意的消极政策以及由此造成某些中西部工业招商时对企业造成某些刻板印象的原因。 国家中央层面的政策,对制造业向中西部搬迁并不友好。虽然国家在很多经济政策上鼓励东部的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但不要忘记了,我国还有一项基本国策,就是“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在这个政策的限制下,中西部那些想发展工业的城市,每年很难从国土部那里拿到工业用地的指标。而想让东部的制造业企业进来,地方政府又不能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工业生产用地,这让企业如何生产?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的卫星侦查技术长足发展,国家国土资源部门几乎每个月都会拿着卫星照片对比,连普通居民违章占地几十平盖房子都会标注出来让地方处理,欺负国土部门山高皇帝远看不见,私自整地开厂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相比之下,东部省份因为开发得早,在国家耕地政策还未收紧的年代,即将大量农田卖给企业作为工业用地。之后即使工业企业倒闭并将厂区转卖,也并不妨碍其他工业企业购买并入驻生产。 这就造成了对中西部城市来说,你企业想过来,我得提前两年打报告,市一级用地指标排一次队,报省级再排一次队,上报国家层级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排第三次队,分别和全市各工业园、全身各地级市以及全国各省份竞争下一年度的工业用地指标。拿到工业用地指标可以卖地之后,工业招商部门才会根据指标地块的大小从工业招商项目库里选择几家意向企业进行招商谈判,从中选择条件最好的一家签引进协议并将地皮卖给该企业,如果你的企业不是条件最好的那一家,抱歉,继续排队等着吧。 是故很多高赞答案说中西部基层政府部门办事拖沓,吃拿卡要? 也许部分中西部城市确实有这种问题,但把部分地区出现的现象扩大到整个中西部,然后扣上一个“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帽子,就过于偏颇了。就好像东三省,也是建国以来的老工业基地了,上个世纪下半叶一直是国内最富裕的地区,现在不也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因此个人觉得更多是中西部工业招商部门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给企业产生的错误印象。 在中西部,企业想买地办厂几乎没有市场,因为当地政府手上也没多余的地卖给企业。因此当企业找当地工业园区表达想在当地买地设厂的意愿,当地的工业招商部门肯定不能直接对企业说对不起你不够资格我现在没地引进你。所以当地的工业招商部门只能找理由拖着你,降低你建厂的时间预期(至少等明年新的工业用地指标下来)。同时,当地的工业部门所有希望在当地买地建厂的企业建立引进项目库,并对项目库里企业做详细的考察,综合考虑企业的产业方向、吸纳就业人数、产值规模、纳税能力,未来十几年发展潜力等一系列指标,进而选出对本地最有利的企业,才会安排其在本地优先买地设厂。这些行为在企业的中层管理和事务操办人员看来,就是当地政府部门犯了拖延症,并且对企业提出很多在他们看来没有必要的审查项目,而这样折腾了一番企业之后,最后还不帮企业解决生产用地的事情——当然也有部分中西部工业招商部门为了留住企业完成工业招商任务而跳过了很多合法手续先上车,最后发现补不了票反而把自己和引入的企业都坑掉。 而在那几个工业用地过剩的东部省份,企业想买地建厂,几乎是买方市场,找原地块上做不下去的企业买就是了,几乎没当地政府啥额外的事情(比如用地计划审批及环评)。同时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只要有企业愿意将闲置的厂房重新利用起来进行工业生产就是白赚的GDP。至于新开的厂子是夕阳还是朝阳行业,开一年后亏本跑路还是变身独角兽,根本不在其考虑范围内,只要每年向中央疾呼我国耕地保护刻不容缓明年用地指标必须减半就能过得美滋滋了(最后这句当然是答主腹黑的假消息) ————PS:现在到中西部投资制造业当地工业部门的大致优先等级———— 1、央企(能够自己找国家级的国土资源部门拿到工业用地指标的尤佳)落地; 2、在某行业处于国际前三的企业(在国家重点扶持目录的企业尤佳)落地; 3、省属重点企业(有关系摆平省级国土部门的尤佳)落地; 4、市级重点企业(基本上都是当地纳税前十的工业企业)扩建; 5、市级规上企业(对当地税收或用工有较大贡献)扩建; 6、在全国某行业处于行业前十的外地企业落地; 7、外地规上企业落地。 至于那些本地或外地没上规的工业企业,只能在当地租厂房进行生产,当地的工业部门根本就不会考虑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扶持。 等级4及其以下的,通常要排队很多年才能进入当地工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用地计划内。然而进入工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用地计划就高枕无忧了么?图样图森破。工信部门的用地计划,还要面临同级的商务、住建、城建、城投部门的竞争。报给上级的用地指标计划里,工业用地很难超过20%,大头往往被商业开发用地(建CBD和引进大超商)、住宅用地(平息人民对于房价的怨恨)、公共建设用地(公园、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以及混迹在文化设施内的商业设施)、道路建设用地等挤占。 综上,想来中西部投资制造业,并不是一件企业愿意当地政府就能敞开接收落地的事。 ——10月3日补充—— 看了评论,感觉有些知友并没有了解答主想表达的意思,在此归纳一下: 1、答主的原文回答的是受制于工业用地指标的限制,东部的制造业想向中西部搬迁,很难拿到开设厂区用的工业用地。 2、因为第一点工业用地指标的问题,中西部的工业招商部门从企业角度上看起来比东部效率要低下,显得无事找事的调查也更加多。 3、相比于东部,答主并没有认为中西部的条件对制造业落地更友好,答主只是没有展开说物流成本等其他不利因素而已。实际上,即使是人工成本方面,中西部也不见得有明显优势,因为在中国人才是可以自由流动的,高性价比的人力资源更多乐于到东部去打工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在东部用工贵,但在中西部不少地区普遍存在年青工人供应不足(和农村地区年轻人去东部打工造成空巢化同理)。 4、答主反驳了部分高赞答案认为穷山恶水出刁民的观点,因为制造业落地的工业园区管委会是一个政府机构,其拥有的秩序维护能力不是那些小商业机构自聘的保安队所能比拟的。 5、确实有部分工业园区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存在招商引资中承诺的某些福利政策和配套设施最终未能落实,但这和让农民、社会人士以及其他政府部门打秋风是两码事。比如说大部分工业园和企业都有用工保障条款,但正常能力的工业园是无法采取什么强制手段让工人为园区的企业工作的。然而某些能力强悍的工业园,有能力强制让学校安排学生到园区企业工作——某中部大省刚引进富土康那几年,新闻上频见该省的教育机构否认强制安排学生到电子厂顶岗实习。 6、某些知友所谓的和乡干部勾结背着当地政府在村里拿地设厂的说法,感觉是生活在上个世纪乡镇企业红红火火的年代太久了吧。村民在村里自己整个机械加工作坊对外挂一个XX制造厂的名头是有的,但投资几千万的制造企业没这么干的。且不说乡村公路的物流通勤和国土部卫星侦查要求地方政府取缔的问题。一个这种规模投资的厂,拿不到工业用地指标就无法合法的拥有厂区土地,没有合法的土地证,就不能到银行抵押贷款,而制造业这种重资产的行业没有银行的支持就根本开不下去。因此对于中国的制造企业来说。是否能在工业园里拿到地,是本质上的区别。没地的企业,不但没法帮银行打工,还得帮地主打工。有地的企业,即使自己做不下去,将厂房租出去做包租公,过了十几年再卖给政府做商业开发都可以活得很滋润。 所谓的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甚至非洲。 1、所谓的人工成本优势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考量。更多的考量是:当地工人乐于接受加班么?当地有足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生产工程师么?尤其是有强力工会组织、有强力宗教组织、或者有强力宗族或部落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 2、临海不一定就是物流成本便宜,没有现代化的港口,没有高等级的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就算在海边设厂,其物流成本也不见得比重庆低。而很多所谓制造业准备外迁的目的国家,恰好也正是中国“一带一路”基建项目的主要落地国,指望中国给他们修桥修路呢。那么问题来了,你猜那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好不好呢? 3、关税门槛。感谢特朗普的贸易战给很多不从事进出口和对外贸易的人科普了一下关税的作用。实际上,在弱势的经济体设厂生产外贸工业产品,非常容易被处于强势地位的经济体用关税以及其他技术手段整掉。你去越南设厂辛辛苦苦使产品成本整体降低10%,川普一句为了保护国内制造业加税25%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 4、至于去其他国家落户不会被吃拿卡要?对于那些没有强力中央政府约束的国家呵呵哒就好,海关都公然索贿了,还指望当地基层部门收钱会办事?至于守法的西方发达国家,哪个上规模的企业不给当地政客(从县市级议会议员到总统)政治献金助选?不给钱?当地的竞争对手分分钟通过立法合法的挤掉你的生意。 5、其他风险。比如说近日印尼海啸,前几年韩国萨德,再前几年泰国洪水,天灾、人祸、尤其是国家之间的冲突,都会让以出口为主的国家受到很大的打击。只有中美这两个体量巨大的消费市场,才能保证在出现天灾人祸以及国家关系剧烈动荡对立时,其国内的制造业仍能依靠已方的国内市场活下去——两国略有不同,中国是将制造业放在国内,依靠国内市场维持制造业企业的基本生存,美国是将制造业部分分散迁出中国(如尼克在越南泰国印尼开的制鞋制衣厂),这样中美关系恶劣时,至少还能保住中国以外的供应渠道。从这点上看,其制造业的搬迁就不完全是以经济为考量了。三星15年的时候将手机整机生产迁至越南,当年三星在中国的销量腰斩,到现在这个全世界销量最高的手机在国内份额跌破1%,15年前满大街的三星专柜如今全部消失不见。大国竞争,企业不在两边都有放下足够的利益进行深度利益捆绑,而只选择一边站队的话,很容易就被踢出市场。见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