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工程技术 -> 怎么看待发达国家地区的去工业化? -> 正文阅读

[工程技术]怎么看待发达国家地区的去工业化?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他们完全去工业化你觉得明智吗?原因是什么
回答里所有的回答都忽视了一个原因,苏联。
发达国家大规模去工业化的时间点在80年代,里根,撒切尔上台后。当时的国际局势,苏联处于优势,西方自由阵营处于劣势。
多年来稳住国内的工人阶级,美英等发达国家按着资本家的头给底层让利,税率最高都干到90%了,资本再也撑不起这么高的赋税,迫切希望找到能改变这一切的办法。
这个时候,里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产业转移。一是可以干掉国内的工人阶级。产业转移走,企业在国内倒闭,工人下岗,工人就失去组织,可以直接瓦解掉反抗资本家的力量。二才是利用不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利润率。三是可以削减公共支出,降低税率,给支持自己上台的资本财团做大做强。四是利用资本出海赚取的超额利润维持底层人民的基本生活。
撒切尔夫人也是一样的路数。英国的国企大批倒闭,转手卖给资本。对于工人阶级极度敌视,尤其在利物浦球迷经历惨案后把工人群体的精神寄托,足球禁赛。
这种做法对于当时的英美发达国家是不得已的做法。苏联当时给英美的心理阴影太大了,为了防止国内在经济危机下出现共产运动,必须找到瓦解国内共产主义运动土壤的办法。更何况,国内去工业化,国外搞全球化是一举多得的办法。
只是和北宋一样,当统治阶级把屠刀对准支撑自己力量的阶级的时候,最终的结局就是自身内患虽然得到解决,但会被外敌攻陷。
当下欧美去工业化后导致军工业凋敝,军队武力废弛。我看过一篇北约士兵视角下的军演日记,几乎是在小孩过家家。现在北约除美国外,其他国家甚至比不过这几个月被哈马斯打出翔的以军,更别提扛了大毛一年多快两年的二毛。
只能说,当时的发达国家,因为怀着对共产主义的畏惧,选择了一条自我兵解的办法,期望能苟活下去。但命运给他们开了个玩笑,在他们自我兵解的同时,苏联轰然倒塌,让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乃至于喊出了文明的终结这句口号。
现在,这条路走到了尽头,想回头,怕是难了。
本来明智极了,现在有点不对劲了。
发达国家地区去工业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掌控核心技术、高端技术,而资本可以自由流通到劳动力的价格洼地。
这一切,都是在飞机大炮坦克的的监督下完成的,它们把世界上各个国家分成三六九等,让各个国家的代理人,用价格合适的劳动力为自己打工。
以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为例,当时的东南亚就是发达国家转移工业的对象,先把美元拿过去投资,帮当地建立起工厂,造成一时的繁荣,产生优质的资产,然后利用需求周期,在繁荣破裂之前,主动撤出资本,资产价格迅速下降,最后低价收购,完成收割。这种玩法已经玩了好几个周期了,屡试不爽,而小国有美国驻军,当一个国家没有军事独立的权力,那就没有限制资本的权力。
打个比喻吧,美村资本家拿着枪和钱,来到东南亚村工匠家,提供给工匠做鞋的机器。工匠这个村100来个人,美村200来人,那么以前一天只能做一双鞋,一年才能满足自己村和美村需求。现在,做2个月鞋就能满足所有人需求,工匠迅速暴富了,贷款100万买了房子,他家的股票全村人都想买,于是美村资本家全卖给村民了。然而,鞋要一年后才能穿坏,人们一年后才需要买新鞋,所以没人买鞋了,工匠贷款没得还了,经济危机来了。全村都买了工匠家股票,咋整?坚决不让美村资本家揣美元走!
这时候,发现美村大兵的枪指了过来,于是全村人只好破产。富起来的时候,盖的房子啥的,漂漂亮亮的,现在就值10万了,让美村资本家买走了。
所以原来发达国家打的算盘是,不断在亚非拉美玩这种游戏。让这些国家一直保持在中等国家陷阱,这招在东南亚和拉美确实玩得很好啊。
没想到出了中国这个bug,因为中国也有枪。
这里只谈美国从冷战末期尤其是冷战以后开始的去工业化。美国的去工业化和全球化是同步进行的,简单的说国内的很多制造业转移到了新兴国家。我认为如果没有中国的强势崛起,至少从美国统治阶层的角度看,美国的去工业化就成功了。
大家设想一下中国现在的土地上分散着十几个国家,每个国家不超过2亿人,然后他们像欧盟一样保持着内部的关系,同时其中比较好的几块依然像现在的长三角、珠三角等等可以承载西方的去工业化的转移产能。如果这是平行世界中的现实,美国统治阶层其实是赢了。
是的,他国内依然会因为全球化而出现民粹,可是那又怎么样?没有任何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可以联合起来挑战美国的绝对的经济核心地位,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在军事上挑战美国。由于这两个原因,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在政治模式上挑战美国。美国统治阶层可以从全世界抽取财富来养主力在国外的精兵(既压制外国又隔绝精兵与国内中下层民众),抽取全球科技人才,豢养反团结极有心得的传媒。也可以从全世界抽取财富像养猪一样地养着美国的下层,美国下层无钱无组织无先进理论无强大武力而内耗又厉害,不会是颠覆性威胁。这个局我不知道能做多久,但再做半个世纪恐怕不是什么太难的任务,而在那之前美国恐怕又搞出新技术革命了。
所以我能理解在冷战结束之初美国统治者无所顾忌搞去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心理,毕竟彼时的中国确实不像是能崛起如此之快而又政治不破功的。美国的去工业化败就败在中国这个极为反常的地球内卷王的出现,既生瑜何生亮啊。
好了,如果未来印度不能强势崛起,那么对美国形成绝对规模优势后的中国就不会面临新的瑜亮之争,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搞相当程度的去工业化了呢?这里的“可以”二字不含道德和政治责任意味,纯粹指统治阶层的能力,即能稳稳当当推行下去并长期维持而不造成大危机(时间跨度至少五六十年以上)。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没有明显正确的回答。我也要多想想。这里提出来供大家开脑洞。
最近正好在实习,导师要求我写拉丁美洲地区的观察报告,我的报告就主要围绕着拉丁美洲去工业化的影响,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随便说说,权当抛砖引玉。
如果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去工业化的影响,那就是“去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我们查阅数字可以发现,相比人均gdp同等水平的国家,拉丁美洲的国家服务业就业人口的比例会更高,达到70%以上,和欧美去工业化国家接近。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服务业产值会变高,如欧洲许多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口比例达到80%,而这个数字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仅为40%-50%。但是笔者认为,拉丁美洲国家偏高的服务业就业人口,并不是因为经济发达,而恰恰是因为工业不发达,导致工业无法吸收足够的就业人口,劳动力只能流向服务业或者失业。考虑到拉丁美洲的人口大国(包括不限于巴西、智利、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的青少年失业率和总失业率大多在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左右,这样的结论是有依据的。
同时,去工业化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因为相比于工业,农业矿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和金融等行业代表的第三产业都是资本积累更聚集的地方。虽然我们对基尼系数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但是整个拉丁美洲国家较高的基尼系数可以很好的说明问题(大约在0.4-0.5左右)。
在拉丁美洲,虽然存在着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去工业化带来的失业和贫困也是拉美地区犯罪率高的原因之一。
以上基本上是我报告里的内容,这里我就题主的发问再说两句,第一点就是即使在英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也并不是完全去工业化的,许多高附加值的工业产业被很好的保留和发展下去了,但是诸如钢铁、汽车这样较低附加值的工业企业,没有被保留。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服务业和金融产业,旅游教育之类的。如我所说,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一方面,低附加值的工业消失了,工会和左翼工人的力量就被削弱了,更多的中产阶级使得政治变得更稳定了。同时,经济上看,经济并没有因为此而衰退,相反,去工业化后,服务业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经济欣欣向荣。但是,去工业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一方面,失去工业之后,许多工人失去了工作,而服务业创造的岗位显然不能满足所有失业者,失业率增加的同时,犯罪率也在上升,这一点在美国尤为明显。同时,相比工业,金融、教育、自然资源等产业资本积累的速度更加夸张,工业的资本积累尚且需要设计、生产、销售,并且存在着风险,但是上述的产业往往有稳定的增长和积累,同时也不需要激烈的竞争,这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这些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隐患。
总而言之,尽管英美掌握着尖端的技术,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但是去工业化仍然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而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去工业化对其而言就更像是一场灾难了。
长久以来,西方的世界一直有一个剧本,大概是这样的:
美国通过霸权主导全球贸易,负责印钱、定规矩、组群;
欧洲(西欧),负责生产高精尖的机械仪器车床,属于美国的高级打工仔;
日韩负责半导体、汽车等工业;
中国带着四小龙,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南美是美国的后花园,沦为产品倾销地;
中东出口石油,澳洲出口矿石,非洲出口原料;
至于印度……提供IT民工和逗比。
苏联倒下后,更是腾出一片红色市场,这些东欧国家都进入资本主义阵营,俄罗斯也沦为「资源输出大国」
如果世界格局一直按照这个剧本走下去,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没有任何问题。
简单回顾一下蓝星100多年的历史:
从1900年世界上最发达的八个资本主义国家组成联军打入北京开始到2000年,这中间的100多年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近百年来创造的财富甚至已经超越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
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我们却发现发达国家还是那几个,甚至数量都没有太大变化。西方统治世界这么多年,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的人口只有10亿,世界上将近6/7人口依然生活在欠发达甚至是落后地区,过着饥不果腹的生活。
按照这一理论我认为直到上个世纪末,发达国家去工业化都没有问题。
但是这一历史发展惯性却在本世纪短短20年里被我们打破了。全世界进入2007后,其实只有中国和美国在发财,其它强国都懵在原地不进步了,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大家去看看他们从2007-2020年全球500强的数据,还有他们GDP数据,你们会发现这些国家是在悄悄退步的,而中国跟美国一直在分享全球的财富果实,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局面,但现在美国不干了,他上来就掀翻了桌子,不愿意有钱一起赚,非要整死中国。
现在反过来看这个问题,发达国家的国民凭什么生活水平高?凭什么做同样的工作,就可以有更舒适的生活。
说到底,发达国家所凭借的,无非是科技的发达。
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科技的发达,那么发达国家能做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做,于是价钱就会被发展中国家拉低,发达国家也就维持不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了。
金融业的发达、服务业的发达、管理的先进,在这个和平年代,都是科技发达的附庸。
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国:令人嫉恨的“发达国家粉碎机”
这些去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我称之为“懒”发达国家。他们已经忘记了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发达国家。也忘记了该如何保持发达的身份,以为维持现状就能维持发达。
这些懒发达国家虽然有自己的独门绝技,而中国也未必能超越。但是因为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因为工业化过程中被阉割,只留下嘴高端、最精华的那一部分,
他们的利润空间会被严重压缩,中国做中低端,他们只能做高端。而在绝大多数行业,首先高端的利润率固然高,但利润总额却是远比不上中低端合在一起。其次,高端产品生产量少,雇用人数少,能够支撑的雇用人数有限。这些国家最后也无法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只能被我们虐的稀碎。
有的人一心希望中国花上10年20年的功夫就能和发达国家在高端方面一拼高下,这未免太不现实了。而当这种妄想没有得到现实上的满足之后,他们又立刻转向悲观。这完全是抗战时期速胜论和必败论的翻版。而实际上,中国的产业发展,靠的是持久战。
综上,因为中国的存在,只要人类短时间内走不出蓝星,随着内卷的加剧,这些去工业化的懒资本主义国家早晚都会被虐的稀碎,因为剧本变了!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使他多余;没有的,要把他剩下的也夺走。”——《新约·马太福音》
是必然,也是衰落的根源。
手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升级的时候,列强通过工业剪刀差剥削殖民地。当时列强的底层工业人口每天要工作12到16小时。
在整个过程中,工厂的组织性塑造了无产阶级的组织性,这个组织性一方面为全民军事动员做好了基础,另外一方面,随着无产阶级的觉醒,资本家和统治者得地位岌岌可危。
在经历了苏联的挑战之后,列强们开始把国际剥削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赎买通知合法性,这样列强的无产阶级在利益上实际上成为了国际剥削的同谋。
这个赎买在提供稳定性的同时,使工业的人力成本上升了。这导致一些低附加值得工业无法维持。
在资本家将工业升级后,相对低附加值的工业必须向被剥削国家转移维持利润,同时也能够降低大宗民用品的价格,反过来降低赎买合法性的成本。
转移后空出的劳动岗位,则流入第三产业,并且抬高了第三产业的产值。
这个循环一直做下去,直到产业升级停滞,本来应该发生问题了,但互联网革命又来了,列强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模式继续维持剪刀差。
这个模式的死穴在于,就是如果有一个集约化的超级工业国,这个超级工业国有足够的工业人口、有完全健全的工业产业链、有科研能力、有宏观调节的能力,那么马太效应会导致在人力成本没有极端优势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维持低附加值工业。
这样的超级工业国,会吞噬从低到高的所有工业,在所有层次上占据优势,并且导致列强的剪刀差只能通过金融地位维持。
现在这个超级工业国已经出现了。
按照以往的剧本,这时候列强们应该合力把这个超级怪物打垮,经济上或者军事上。
然后继续剪刀差升级循环。
但这个国家无法被打败,有工业产业训练的容易全民动员的上亿人口,而列强们由于丧失工业,动员能力已经退化到前现代化水平了。
有枪,不好办了。
这个超级工业国就是未来的中国。
大势在我。
加油,诸君。
其实这是个错觉吧。
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2.1亿多,按总就业人口7.8亿算,占比26%左右。欧洲的工业人口平均都是在20%+,德国要近25%,意大利、西班牙等等都是在20%以上。就法国和英国比较拉胯在16%左右。再就是美国以及卖祖产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比较低,应该连15%都不到。
其实就是五眼去工业化去的厉害,至于法国是革命老区,工业人口多了不是个好事。其他国家工业还是经济支柱之一,并没有完全的去工业化。
虽然看起来中国也就2亿多人从事工业劳动,可整个欧盟加英国加起来也就5亿多人口,算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加起来也就4亿,日韩也就2亿不到,也就是说,全球发达国家工业人口加起来可能还没中国的多。所以很多工业品,中国产量能占据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其实是个很正常的数字。
而这种规模化,又导致了你拿中国的某个行当跟其他单一一个国家比,就是大工厂和小作坊的差距。再加上内需市场也大。你大工厂可以养活上游供应商,甚至你直接进入上游。比如你在中国造擦屁股纸,你有个10%市场占有率,就有1.4亿人用你的纸去擦屁股,你敢去买山种树造木浆,问题是人家全国拢共就几千万人,人家市场就算市占率50%,都不敢去买山。你家大业大,你跑别人家买树都是论万算,人家一出手都论百算,就算是老乡,在商言商,大客户议价权也强,弄不好你还把别人家的山也包了。这直接导致你原料价格更低,而大规模生产又会降低成本,再加上本身币差导致你材料设备人工都比别人便宜。这个雪球只会越滚越大。
承接上文:故都辉煌:费城发展简史 (中)。本文将会从南北费城的发展和城市产业的兴衰作为系列文章的结尾。
不均衡的城区发展
作为1854年大区合并之后才纳入费城管理范围内的区域,南北费城在19世纪中叶前一直都是以费城郊县的身份而存在,因此从经济发展到居民收入再到工商业几乎是全面落后于中心城区。19-20世纪美国工业发展腾飞期间,南北费城由于拥有众多空地开始成为费城的工业引擎,并且在一战、大萧条、二战期间数次经历了产业发展与衰退。
在以前的一篇回答中,我提到过二十世纪美国的城市社区因为外来移民流入和白人外迁,开始出现社区族裔转变和治安恶化等等问题,而在歧视性贷款政策下社区间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
在白人外迁之前的二三十年里,美国大城市中的社区已经出现了棋盘格的面貌。种族隔离制度下,歧视性政策例如按揭歧视[1](金融机构可以就种族背景设定红线拒绝提供金融服务),限制性契约[2](白人占多数的社区内部可以限制有色人种租赁和购买房产的权益),还有广义上的红线政策[3](以族裔为筛选依据的各种政策,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金融,就业等方面)使得非裔美国人以及外来移民无论从居住还是就业上都无法被平等对待,传统的白人社区对有色人种和外来移民的态度往往是提防冷漠大于欢迎。因此城市中的社区被种族所划分,形成了白人社区,黑人社区,以及外国移民社区。


https://philadelphiaencyclopedia.org/wp-content/uploads/2014/06/Philadelphia-HOLC-Map.jpg
我们可以从上面这张1930年代的红线地图明显看到南北费城都是属于严格限制贷款的贫困重灾区。不同于今天有色人种占多数的情况,1930年代的南北费城正在大萧条中经历着第一次工业区的衰落,低收入白人和爱尔兰以及意大利移民当时是社区居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二战时期随着黑人迁入、白人外迁,和军工产业的发达,费城南北两翼的社区面貌再一次被改变。


费城各族裔人口分布
从城市面貌而言,低矮的排屋社区和颓废的旧厂区构成了南北费城的底色。一旦离开中心城区,你就能觉察到城市天际线会猛然下坠。所有的摩天楼只集中于最原始的中心城区的长条区域。


费城高耸的天际线几乎全集中在center city,南北两翼仿佛是直接进入了郊区,但其实早在1854年南北费城就开始了与中心城区融合的进程。北费城的发展
在威廉佩恩于1682年到达北美之前,现在的费城北部地区覆盖着美洲原住民居住的茂密树林。同年费城的建立开始了该地区从数英亩的森林逐渐转变为住宅、工厂、教堂、大学和其他功能的街区。[4]


1850年从北费城的吉拉德学院向北眺望
北费城的居民包括美洲原住民、英国殖民者、以及17和18世纪被奴役的非洲人,以及来自美国南部各州等不同地区的移民浪潮:这些移民来自北欧、南欧、东欧和加勒比。在19-21世纪之间,该地区又迎来了拉丁美洲的移民。


1847年北费城的哈里森兄弟油漆厂
独立战争后北费城的首批重大发展之一是修建一条连接特拉华河和思故河的运河。如果完工,运河将沿着目前的宾夕法尼亚大道路线延伸至费城西侧的布罗德街,并与城市东侧的春园街接壤。但由于缺乏资金,费城和哥伦比亚铁路公司、鲍德温机车厂和其他各种行业占据了运河的通行权和费城北部边缘的数英亩空地。北费城不仅为工业提供了通往思故河和特拉华河的便利通道和充足的发展空间,而且远离市中心也能确保工业气味和有毒化学物质不会干扰费城市中心更为文雅的环境气氛。


北费城建筑散图
到 1880 年代,北费城的布罗德街街区与里顿豪斯广场和其他时尚街区争夺城市声望。沿着北布罗德,负责周边社区大部分工业发展的暴发户建造了表演厅、社交俱乐部、美丽的教堂和犹太教堂,以及引以为豪的砖砌和褐砂石塔楼住宅。
被人遗忘的“世界工厂”
随着被吸引到工厂工作的工人来到该地区定居,工业化进程席卷了费城北部的大片空地,迅速吸引了住宅开发。公司如 Nicetown 的Midvale Steel,成立于1867年,当时名为Butcher Steel;肯辛顿的大型纺织厂和制革厂;里士满港的抽筋造船厂;以及遍布北费城的数百家其他制造厂和家庭手工业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商品并支持了商业文化,使费城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绰号。


Powers & Weightman 化学制造厂
20世纪下半叶工业衰退已经十分明显,这是影响传统“锈带”城市的全国工业衰退趋势的一部分。对于费城来说,去工业化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费城的工业产能多样性主要集中在非耐用品(如服装、杂志、食品和鞋油)的生产上,这些产品比耐用品(如机械)更容易受到竞争压力的影响。1948 年,费城31%的私营劳动力从事非耐用品制造业,而整个美国这一比例的平均水平仅为 19%。其次是技术和市场在20世纪也面临着剧烈变化,比如曾经名噪一时的鲍德温蒸汽车配件生产厂在铁路行业转向内燃机后迅速衰落,该企业无法追赶柴油发动机其他厂商的竞争步伐。而产业支柱之一的纺织业也面临从人工向机械流水线的转变,这是许多中小企业所无法承担的。
虽然许多白人中产阶级搬到了郊区,看似减轻了有色人种和移民所面对的社区矛盾,但工作岗位也随之消失了。贫困加剧,废弃的工厂带来火灾风险,并为吸毒者提供了避风港,终于成为了犯罪和暴力的温床。在费城的工业区,资源匮乏的白人工人阶级长时间反对和有色人种的融合。当这些白人居民终于找到办法离开的时候,构成下一代居住者的非裔美国人和拉丁裔美国人经常发现他们所接手的房屋已经破旧不堪,并且缺乏基本的便利设施。


两大标志性工厂在30年代和70年代的关闭和拆除昭示着北费城工业区的两次产业衰退。
曾经的里士满码头一度是供应各大工厂无烟煤的卸货地点,在90年代工业跌至谷底时被关闭。如今已经成为了费城北部的野生网红景点。


ins上专程去这个地方打卡的人还不少……肯辛顿大街:产业衰退和街区恶化
19 世纪和 20 世纪费城地区工业的兴衰也塑造了许多社区的特征。紧凑型工业社区起源于缺乏公共交通的时代,工人们必须住在距离工厂仅几步之遥的地方。这些排屋街区成为了几代工人阶级居民的家园。[5]


曾经一度工厂密集的北费城,以及围绕工厂建立的密集工人阶层社区
纺织业一度是肯辛顿地区的支柱产业。[6]早在1882年,肯辛顿区(第 19 区和第 31 区)就有 141 家地毯公司,价值1200万美元,雇用了6000多名工人。该地区的2,000名手工织工在 1850 年代后期估计每人每年收入300美元(按 2014 年美元计算约为 55,000 美元)。难怪一位纺织业观察家将费城称为“技术工人的天堂”。至于20世纪初的全盛时期,费城的地毯行业是整个美国该行业的龙头。[7]


但随着 20 世纪下半叶工业的衰退,倒闭工厂附近的社区面临着经济和社会治安的挑战。1947年至1965年间,费城的就业率下降了25%。从1955年到1975年,四分之三的工业工作岗位消失了。一个很鲜明的趋势是,连移民都知道费城在那个时代的声名狼藉,以至于从60-90年代移民和移民后代的数量也骤降。


这两年在油管上臭名昭著的肯辛顿大街,其实在1920年代还是一片安逸沉静的工人社区,即便是工业开始衰退的1950年代这条大街也没什么特别。


但这一切在工业跌至谷底的80-90年代成为了美好的过往。从90年代开始,毒品窝点在整个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大量帮派在该地区滋生。今天的肯辛顿大道被称为“东海岸最大的露天毒品市场”,最发达的产业是典当行和支票兑现店,这两者都是为了变卖仅剩的财产购买毒品而服务的。[8]


肯辛顿社区的麦弗逊广场如今被称为“Needle Park", 也就是注射器的乐园
与之对应的,露宿街头的群体也如同野火一般在各个废弃的空地或者天桥的阴影下聚散不息。国民警卫队和当地警察的定期清扫行动也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只能在短期让特定区域的街道看起来没那么堕落。


肯辛顿大街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其中有不少瘾君子。
除了大量的游民和露天毒品交易外,肯辛顿也是一个高度危险的社区。它是费城枪击事件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许多谋杀案的发生地。肯辛顿的一些居民不开车就不会出门,尽管住在那里也不想步行穿过这个街区。即使从他们的前门可以看到,父母也会陪孩子到公共汽车站,然后和他们一起等到公共汽车来。而负责该地区轻轨运营的SEPTA甚至关闭了这个街区附近的站点,理由是“这里的一些乘客让工作人员感到危险”。


该地区的暴力犯罪位居周边社区之最剧院建筑的兴起和衰落[9][10]
沿着费城南北走向的布罗德街(Broad Street), 很少有人知道今天往北费城的这条中轴线在1920-1940年间是何等的热闹景象。一系列的剧院在大萧条时期成为了人们获得廉价消遣的地方,只需要花一张票钱就能在剧院里和约会的对象度过一整个下午,对于收入微博的工人阶层来说,这无疑是比高档西餐厅或者咖啡馆更好的选择。
电影历史学家计算,在1930年代初期,美国人口约为 1.3 亿,每周电影院的上座率约为 8000 万张。大多数剧院每周更换两到三次节目。许多人提供连续放映,所以总有东西可看。通常播放哪部电影并不重要。乐趣在于“去看”电影的活动,即走出家门,结识朋友,逃离大萧条的现实。


Uptown Theatre 的字幕和招牌在 1929 年开幕时的白天和晚上都可以看到。
在1930 年代,Uptown Theatre 屋顶上的V字标志在几个街区内都能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象征着英雄、幸存者的形象,并寄托了希望亲人早日归来的美好愿望。这个剧院也许不是最迷人或最具异国情调的,但成千上万的人在那里度过了他们的下午或晚上,剧院建筑成为他们作为北费城人生活的一部分。


蓝领阶层在Uptown Theatre等待入场听音乐会
而在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上还有其他七家剧院。大多数建于 1910 年左右,并在 1920 年代进行了翻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08年开业的费城歌剧院(The Philadelphia Opera House)。


新古典主义的外观和白砖外墙与北布罗德街和白杨街上毗邻的红砖和褐砂石房屋形成鲜明对比。
它由经理奥斯卡·汉默斯坦一世 (Oscar Hammerstein I) 筹资建造,聘请建筑师 William H. McElfatrick [11](这位建筑师被称为“美国剧院建筑之父”)进行设计,当时是世界上同类剧院中规模最大的。歌剧院于次年11月17日开幕,首演的是法国歌剧《卡门》。这是一个精彩的开幕之夜,房子里的 4,100 个座位每一个都坐满了,近 2,000 人站在座位后面和过道上。为汉默斯坦工作的意大利指挥家克里奥方特·坎帕尼尼 (Cleofonte Campanini) 告诉记者,新剧院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歌剧院”。
尽管哈默斯坦最初在费城歌剧院取得了成功,但他很快就开始为维持生计而苦苦挣扎。歌剧院太大了,而满场的可能性很小。费城每周有两晚来自大都会的歌剧,而汉默斯坦的房子每周有五场演出。这个城市不需要那么多歌剧。汉默斯坦最终不得不在 1910 年将他的剧院卖给大都会(MET)。


1908年开业时的费城歌剧院和2012年经历长期空置的建筑内部对比
费城歌剧院在被大都会接手之后依旧命途多舛。它在20世纪30年代末成为舞厅,在1940年代成为运动场,于 1954 年成为一座教堂,最后的所有者于1988年搬出,无力继续对建筑物进行维修。直到1995年,当前的教堂圣灵总部购买了它,费城歌剧院才被继续使用,但此时整个剧院内部的装修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2017 年,一项耗资 5600 万美元的翻新工程开始修复大都会歌剧院,使其成为由 Live Nation 运营的现场音乐表演场地,并于 2018 年 12 月 3 日重新开放,举办了鲍勃·迪伦 (Bob Dylan) 的音乐会。


翻新后重新开放的费城歌剧院,平面图上橙色的部分是新增的沿街零售空间南费城的发展
从电影《洛基》 (1976) 到意大利市场,南费城作为城中村的形象一直与意大利移民交织在一起。虽然南费城庞大的意大利移民社区在许多方面都极具代表性,但自17 世纪以来,一系列种族和移民一直混居在南费城,这段历史也成为费城移民和工人阶级奋斗的历史。


1976版的经典电影洛奇和2015年该系列的后传奎迪都在南费城的意大利移民街区取景
当宾夕法尼亚州开始规划费城时,南费城是市中心以外的农村农田。它在 18 世纪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由几个独立的区组成,包括南华克、莫亚门辛和格雷渡口,这些名称仍然描述着附近的地区。[12]


1850年从市中心独立宫往南费城方向眺望,隐约可见远处绿色的农业区
随着 19 世纪的发展,南费城的种族构成发生了变化。爱尔兰移民曾是费城的首批定居者之一,他们被沿着思故河岸运煤的工作所吸引,在 18 世纪后期开始向南迁移,大多定居在萨瑟克和莫亚门辛。1830 年,自由的非裔美国人与爱尔兰人共享狭窄、破旧的棚户区,他们占莫亚门辛居民的 24%。随着本土主义席卷全国,黑人和爱尔兰人都成为费城暴力的目标,促使黑人社区为民权而战。
The Neck[13]:被遗忘的颈区和“灭猪战役”
今天已经完全被罗斯福公园以及体育场区覆盖的这个区域曾被费城人称为“颈区”,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早年在这个地区有数条溪流连接思故河和特拉华河,分割出一条条细长的湿地,修长如同鹅的颈部。在市中心的地区急速工业化的19-20世纪,位于费城南端的颈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保持着由沼泽地,水塘,和洼地组成的农业风光。这里也同时是整个费城当时最贫困的地区,底层工人和农民混住在已经开始被工业污染的湿地城郊。在这里你既能看到美丽恬静的芦苇荡,也能看到芦苇荡背后的炼油厂,以及水塘表面泛起彩虹般迷幻的油光。


17-18世纪的南费城还极其原生态
当地居民使用从废弃建筑物和垃圾堆中捡拾来的材料来建筑自己的小房子,并且这些棚户区居民也从来不付地产税,因为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土地所有权。 颈区西部的居民主要靠饲养牲畜和农作物在城市市场上出售来获得收入。 颈区东部是堤坝和运河,以及小型卡车农场和自制船屋的所在地。 那里的家庭种植卷心菜,为城市草坪割草皮,收获鱼和贝类。 在这个时期整个颈区的开发相对欠缺,平整的道路很少见,大多数人通过小船在运河上往返市区和城郊。


到1912年,估计有20,000头猪被饲养在俄勒冈大道以南的颈区。这些猪靠儿童捡拾的垃圾养肥,然后被送到第9街的屠宰场那里。1911年,市议会通过了一项在城市范围内禁止养猪的禁令,声称猪粪中的气体会导致疾病。[14]事实上市议会也受到了新泽西和特拉华州的压力,当时相邻的州认为河水受到污染和南费城的污染有关。 警方对整个城市的养猪场进行了突击搜查,就像今天的缉毒行动一样。但是提前买通警察的养猪户们已经把大部分猪转移到了更远的城郊。
“灭猪行动”几乎是首次在这个疏于管理的地区展现市议会的作用,仅1917年的一天,就有300多头猪被围捕、没收和出售。这场养猪户和城市高层间的拉锯战一直延续到一战时期,那时费城南端的联盟岛正式成为美国海军的资产,并且随着百年博览会的前期规划开始,清洁的水源和电力,以及宽阔的街道才正式覆盖到了南费城地区。失去猪的颈区人转向饲养其他牲畜,如牛、山羊、鸡和兔子。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附近的港口和工厂找到了工作,不再完全依赖农业。自此排屋取代了棚户区,南费城也从相对无序的状态转变为承担造船重工业和举办体育盛会的区域。
费城海军造船厂[15]:从Pennsport到联盟岛
费城最初的海军造船厂始建于1776年,位于前街和联邦街(如今的Pennsport区),是美国第一个海军造船厂。从 1812 年到 1865 年,它是一个大型船舶生产中心。第一艘下水的船是美国海军的富兰克林号。超过50,000名观众观看了本次活动。其他造船公司的快速发展促使费城改进生产流程。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在建造过程中使用浮动干船坞以提高船舶运行时间的造船厂。


费城海军造船厂的迁移
1871年,造船厂搬迁到了特拉华河和思故河交汇处的联盟岛。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军造船厂的扩建刺激了南费城住宅和企业的发展,许多船厂工人居住在那里。后来海军航空兵场地也迁到联盟岛,并且填埋了原本分割岛屿的一半河流,这使得联盟岛变成了和陆地相连的半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40,000名工人全天候轮班在造船厂为战争生产和修理船只。二战期间也是费城海军造船厂的巅峰时期,当时造船厂建造了53艘船(包括著名的战列舰新泽西号及其 45,000 吨的姊妹舰威斯康星号),修理了574 艘。


二战结束后,随着海军稳定其舰队数量,劳动力下降到12,000人。1960年代,海军开始与私营公司签订合同建造新舰艇。该船厂于 1970 年建造了它的最后一艘新船,指挥舰蓝岭号。由于冷战结束导致外国竞争和需求减少,国防基地调整和关闭委员会建议在1991年关闭造船厂。当造船厂最终于1995年关闭时,附近社区失去了 7,000 个工作岗位。在此之后的几年里,该地区因重组和制造业向海外转移而失去了更多的工业工作岗位。


1930年费城海军造船厂鸟瞰图,左侧是海军设施,右侧的大片空地是海军航空场地NAF Mustin Field。
2000年3月,费城工业发展局 (PAID) 从海军手中接管了约 1,000 英亩的土地,费城成为了联盟岛遗址的地主和所有者。今天,该场地以“The Navy Yard”的名义作为混合用途工业园区运营。[16]
Baskervill 与开发商合作,为费城海军造船厂制定了全面的重建总体规划。该项目总计超过 500 英亩的滨水区,旨在创建一个混合用途的枢纽,利用该地点的潜力和靠近市中心的优势,并在最近新增的 Urban Outfitters 园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计划要求混合使用——包括多户住宅、办公室、酒店、娱乐、零售和停车场——以及保护和开放空间、公园和小径,所有这些都被配置成不同的“区域”,为每个特定区域提供步行性和人性化尺度。


联盟岛的东翼被重新规划为混合工业园区,西端保留了部分海军设施。


尚未敲定的方案效果图1926年百年世博会[17]:城市体育场馆[18]的奠基
1926年举办的Sesqui-Centennial 国际博览会的目的是为了庆祝美国独立宣言签署150周年,以及1876年百年博览会5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费城因战争损失、西班牙流感蔓延和禁酒令的艰辛而遭受重创,同时在政治和金融方面饱受腐败之苦。这些情况令城市整体的气氛黯淡。当时费城的商业大亨约翰·沃纳梅克 (John Wanamaker)萌生了举办百年博览会的想法。他相信通过举办另一届世界博览会,这座城市的爱国主义和工业将会恢复,因为50年前在费城举办的博览会就使得西费城的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1926年百年博览会平面图以及主要景观
博览会于1926年5月31日开幕,一直持续到 11 月。场地以第 10 街、帕克大道、第 23 街和南费城的美国海军造船厂(Terminal Avenue)为界。这些场地最初被称为联盟岛公园,现在被罗斯福公园、马可尼广场、帕克公园住宅区、费城巨大的南费城体育中心的三个体育场(富国银行中心、林肯金融球场和公民银行公园)占据。而费城老鹰队训练中心则占据了 1933 年至 1993 年费城海军医院所在地的那部分场地(2001年拆除)。


1930年南费城和如今的南费城对比,从街区轮廓依稀能看出1926年百年博览会对该地区的影响。
不过事实上1926年的百年博览会对于振兴城市所起到的效果并不大(尤其是没几年就开始了大萧条),到场的观光客数量远不到预期,并且整个展会规模因为财务问题一缩再缩,给今天费城留下的最主要的遗产就是位于城市南端的FDR Park以及集中了多个大型体育场馆的体育场区。


南费城的体育场区,早年的百年博览会体育场数次更名后被今天的富国中心所取代
额外值得一提的是设计世博会建筑的高级绘图员是年轻的路易斯·康 (Louis Kahn),后来成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当时在城市建筑师约翰·莫利托 (John Molitor) 手下工作。
结语
撰写这一系列文章是为了纪念我住在费城四年多的时光。对一座城市的历史抽丝剥茧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原本以为非常明晰的历史在时代背景的变化中愈发扑朔迷离。
从年初开始搜集资料直到8月份才开始动笔,一转眼一整年就要过去了,所幸赶在年底前从众多文献资料中理出了几个线头,通过交通基建、建筑变迁、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等角度展示费城的发展史。
最后在2022年的结尾,致敬那些被忘却的辉煌时代,也为我在东海岸九年多的生活画上一个短暂的句号。
参考^维基百科 - 按揭歧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rtgage_discrimination^维基百科 - 排他契约:在 1940 年代初期,住宅区内的白人形成了“限制性契约”,作为法律合同,限制个人业主向黑人出租或出售房产。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venant_(law)^维基百科 - 红线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dlining^大费城百科全书 - 北费城 https://philadelphiaencyclopedia.org/locations/north-philadelphia/^大费城百科 - 工业街区 https://philadelphiaencyclopedia.org/essays/industrial-neighborhoods/^大费城百科 - 地毯行业 https://philadelphiaencyclopedia.org/essays/carpet-weaving-and-rug-making-2/^大费城百科 - 去工业化进程 https://philadelphiaencyclopedia.org/essays/deindustrialization/^肯辛顿大街——你想知道的关于费城贫民窟的一切 https://vanlifewanderer.com/2022/08/03/kensington-ave-philadelphia/^北费城剧院的社区服务生活 https://hiddencityphila.org/2019/02/a-life-of-community-service-for-theaters-in-north-philly/^北布罗德歌剧院的兴衰与复兴 https://hiddencityphila.org/2018/06/the-rise-fall-revival-of-north-broads-opera-palace/^维基百科 - 威廉·H·麦克尔法特里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H._McElfatrick^大费城百科全书 - 南费城 https://philadelphiaencyclopedia.org/locations/south-philadelphia/^在“颈区”中,一段顽强抵抗变革的历史 https://hiddencityphila.org/2013/01/in-the-neck-a-history-of-stiff-resistance-to-change/^颈部——费城闪回 https://phillyflashbacks.wordpress.com/tag/the-neck/^维基百科 - 费城海军造船厂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iladelphia_Naval_Shipyard^https://www.baskervill.com/project/philadelphia-navy-yard/#^维基百科 - 1926年费城百年博览会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squicentennial_Exposition^维基百科 - 南费城的体育场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uth_Philadelphia_Sports_Complex
日本是一个只有1亿多人口的国家,这人口基数承担完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期的工业体系完全可以,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至少数亿的工业人口要求,就远远超出了日本的承受能力。但是美国的驻军,让日本不需要过多投入费事、费人、费钱、见效慢、收益低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只需要把有限的人力集中到民用科技领域,而西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发的绝大部分科技成果和专利又是向日本开放的,这些生生把工业化的人口必备额度砍了7成,更让人嫉妒的是,西方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竟然把市场大门大方的向日本敞开,加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美国对日本的技术和资金扶持,这些让以色列眼红的超级私生子的待遇,让日本短短几十年了就重新站了起来,成为后来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
但是,日本因为人口过少,国土过小,所以工业体系先天不足,乖乖成为美国全球产业链的一环,还可以赚的很惬意,但是一点美国切断技术交流和产品供应,日本将立刻陷入停滞。
工业人口的匮乏,让日本没有资格谈完全的独立,它能够选择的,也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抱大腿,区别只是抱的是谁的大腿。
工业时代,小国寡民,就意味着没有掌握自己国家命运的能力!
只有拥有足够的国土和人口基数,才能给不惧怕外国的封锁。特别是在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和产业链中国基本是完整了,欠缺的,只是因为时间积累不够,在不少传统尖端方面与欧美有数年不等的差距。
对于中国来说,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拥有相当于欧洲加美国还不止的工业人口,已经可以避免重复苏联或者日本的覆辙,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我产业升级。当年中国自己的通信技术标准TD-CDMA之所以能够突破欧美的压制,成为世界四大标准之一,其实跟中国的人口完全可以在自己国内自己玩有重要关系。
世界离不开中国,更准确的说,是离不开中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产品,一旦失去中国制造,一方面是没有另一个国家能够提供这么多的消费品,另一方面是国产的价格坑爹贵,这会导致西方绝大部分平民的生活成本立马上升数倍,生活质量急跌,对已经在金融危机中怨言满腹的平民来说,简直是逼人太甚,西方的技术封锁一旦实施,国内动荡政变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对中国来说反而只是小有波澜而已,这种杀敌一千自伤一万,代价不是西方所能承受的。
上面谈论的时候,之所以一直用工业人口而非人口来论述,是因为不是什么人都能够适应工业社会的生活,唯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能够进入工厂,规范的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成为整座工厂运行良好的一份子时,才能算一个合格的工人。象印度,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不算文盲,你就算把3G智能手机交给他们操作,他们也分分钟把它搞坏。培养合格的工人是一件非常艰难,耗时的工作,而每一个没有完成向工业人口转变的人,更多的是国家的负担而非动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到现在,美国作为最先突破的国家,也开始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承担无比庞大的产业链体系了,美国不但把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转移出去,还开始把电子产品生产、写软件的工作外包出去,到现在甚至连大部分芯片的生产甚至开发也外包了,这种产业空心化的速度还在不断加速。
美国一开始是因为人口基数不足而不得已对外转移,但随着美国利用庞大的军事实力收保护费,利用金融工具全世界剪羊毛,钱来的越来越容易,既然玩金融就能躺着赚钱何必幸苦工作呢,在这种思想下,繁琐的,复杂的工作开始不断转移出去,而且不断向产业链上游攀升,美国的工业开始失血外流。金融业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实体经济规模越大,能够承载的金融业也同比例增大,但美国无节制的金融狂欢,实体工业的不断外流,对外战争导致的加速失血,终于让萎缩的实体经济不堪重负,金融泡沫爆开,开始了08年的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半导体发展远逊色于现在,美国人就能开发出划时代的F-22战斗机,但是到了21世纪开发廉价版的F-35战机时,美国工业开始疲态尽现,F-35开始陷入各种技术故障、速度拖期、结构问题、预算超支等问题的泥潭中,为了解决问题,美国甚至把四五家航空制造厂商合并成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两家,集中科研力量研发F-35,甚至叫上了一群欧亚盟友帮忙出钱出力共同研发,但是进度拖延、故障频发、预算超支依然频出。
现代战斗机几乎是一个飞行计算器,一切的功能都需要通过计算机软硬件来完成,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种计算能力是翻倍上升,而紧跟着的应用软件也同比例上涨。2002年的F-22的机载计算软件宝库400万行源代码。但是现在的廉价版F-35已经超过1900万行了,还在不断上升中。
计算机软件都是人写出来的,当初开发F22的时候用的是专用的Ada高级语言,但是当源代码数量翻了几倍后,就再也凑不出那么多会用Ada的程序员了,只好改为民用的C++,现在连C++程序员都凑不齐了,这种战斗机软件又不能外包出去,只能到这进度一拖再拖,养着这么庞大的一只高端开发团队的费用是惊人的,自然到这预算攀升速度喜人了。
当初,廉价替代版F35设计性能要求是达到F22的一半,造价低于1/ 3,可以当做轻型多用途战斗机使用,但是现在F35还没有投产,价格已经超过F22了……最倒霉的是哪些等着购买的用户,耗时耗钱不说,因为结构问题,轻型多用途战斗机的F35硬是由于超重,未来只能当战斗轰炸机使用,面对中国的J20和俄罗斯的T50,简直是是还未面世就落伍啊。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最艰难的时代,但也是最美好的时代。
超过13亿的,基本扫清文盲的人口基数,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意味着哪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激增的工业人口要求,也远远无法满足中国人的需要,美国的问题,对于中国统统不是问题。
世界有一句话,中国人买什么贵什么。这是大实话,中国人口太多了,每个人买点必需品,就必须乘以13亿的数量。这股庞大的力量和需求,集合起来,就创造了中国的工业奇迹。
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9.68%,这意味着哪怕是工业人口最多的欧盟,比我们的城市人口还要少1亿。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达2.9万亿美元,美国为2.4万亿美元。
中国人消耗的资源是个天文数字,但是中国人集合起来创造的成就更是世界奇迹。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不去工业化就是等死。
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条件下,因为消费不足和生产过剩所产生的矛盾是永远都无法调和的。工业资本如果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要不断扩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压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长。在1929年大萧条前的将近10年里,美国工业效率提高了55%,而工资只提高了2%。如果不去工业化,总是一直这样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那就真像斯大林预言的那样,资本主义走到头了。
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着手消灭本国的革命主力军,既产业工人。他们把工厂迁到发展中国家,除了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最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人闹革命,推翻的只是他们自己的资产阶级政府。内部稳定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意识形态、输送武器、直接武装干涉等方式镇压革命。只要本国没有内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稳极了。
而那些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人口,随着产业转移变成了城市小资产阶级、流氓无产者、服务业者。。。他们失去了组织能力,即好镇压又好收买。而从发展中国家获得的超额利润,也可以分一部分给这些本国被剥削者,反正发展中国家的无产阶级死活,与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一点关系也没有。
通过输出技术、输出资本、输出危机、输出意识形态,可以说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续了几十年的命,还让他们成了全世界资产阶级及其资金的避风港。君不见全世界的贪官都要往欧美跑么!
所以说,去工业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去工业化在本质上就是,“最先富起来的那群人,通过去工业化实现阶级固化。”
欧洲是这样,美国是这样,日本,韩国,也是这样。
这群资本家眼里只有钱,只想保住自己的剥削地位。就采取了一个办法,对外迁移工厂,对内搞金融,医疗,教育等等,阻挡后起之秀的出现。
工农阶级代表了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只要发展工业化,这个工农群体就必然涌现出来后起之秀,挑战现有的阶级格局。只要建起来工厂,就必然得让知识和技术下移,把一个普通人培养成技术人才,才能实现最大的产出。
只有去工业化,把工厂外移,才能阻挡本国的后起之秀。最终实现阶级固化。把知识垄断的中上阶级,所以西方才会有长达百年的富豪家族,资本主义是奴隶主义的变种。去工业化之后,就把底层群体死死的压制在下面。因为这个群体,不可能支付起那么高昂的学费,也没有什么技术性的工作可以做。只能做些伺候资本老爷的服务性工作。
这就是去工业化的本质和要达到的目的。顺便再剥削一下第三世界的人民。
当前那个群体,喊学生减负喊的口号最响亮?是那些已经富起来的中产阶级群体,一旦减负,这个群体的孩子就可以花钱补课,把底层的孩子挤出去。多放学一个小时,补课市场都是上百亿的市场。
当前那个群体,喊“全球气候变暖,碳排放“喊的口号最响亮?还是这个已经富起来的中产阶级群体。把“血汗工厂”转移出去的同时,也把底层的晋升之路给阻挡了。产业升级是培养更多的技术群体。不是去工业化,让他们失业,这有本质的区别。
实现阶级晋升,有两个办法,一个掌握知识,另一个就是掌握技术。开挖掘机也算技术。在工业化时代,谁掌握技术,谁掌握话语权。善于挖掘机的人,不光工资高,老板都得敬三分。不然老子撂挑子不干了。技术在手,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工作。慢慢就有了资本积累,自己买一台挖掘机把老板炒鱿鱼了。
再比如投资公司的交易员,这也属于技术工种。一个投资公司的老板敢和自己的交易员炸毛炸刺嘛。
“技术工人”是工厂的核心,也是工业化的核心,同时也是最不怕失业的群体。同时也是对现有阶级最大的威胁。当自己拥有某种技术专长,有了资本积累之后,就自己购买机器自己当老板了。这些后起之秀又反过来与原来的老板形成竞争关系。
所以只有去工业化才能实现阶级固化,把知识垄断在中上群体。看看西方社会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西方社会包括日本韩国,都是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的社会。有人盛赞美国的工会是多么的强大?如果它的工会不这么强大,既得利益群体能实现去工业化的目的吗。
不去工业化,既得利益群体怎么能实现固化,阻挡后起之秀的出现呢。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必然的趋势。
美国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其实早就已经完成工业化了,不管是生产飞机大炮,汽车轮船等重工业,还是生产衣服玩具等轻工业,在八九十年代,他们都已经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仅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到全世界的1/3。
工业生产能力,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直到2000年前后,都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等综合国力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推动国家进步最主要的力量。
那时候的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到处宣传自己每年生产多少煤、钢、电,制造多少轮船、汽车。
和我们十年前一样。
但是,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发现,去工业化是更划算,更经济的一种选择。
从产品利润分布规律上讲,微笑曲线决定了,掌握核心科技、设计、品牌、研发等核心环节的人,在整个工业生产中,总是能够获得最多的利润。


比如说苹果,生产工厂,供应链,基本都在国外,美国国内只有核心的研发设计等环节,但绝大多数的利润,却被美国纳入囊中。
而中国、越南等生产地,装配组装一台苹果手机,估计也挣不了几块钱。
当然,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当然最好是所有的环节,都被自己掌控,都在自己的国内生产。
但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让这种企图占有所有生产环节的做法,变得极其不经济。
如果苹果在美国开一个生产工厂,不说别的,就说人工成本,就高得吓人。
2019年,美国各州的最低工资标准如下。
阿拉斯加:每小时9.89美元;亚利桑那州:每小时11美元;阿肯色州:每小时9.25美元;加州:雇员超过25人的企业每小时12美元,雇员不超过25人的企业每小时11美元。
而中国2019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中,最高的北京和上海,也才24和22元,人民币,相当于不到4美元/小时,差不多是同类美国城市的1/3-1/4。
在美国雇一个人,不仅仅工资高,而且你需要承担大量的社会保障支出,而且美国各种劳动法律特别健全和严格,这一块成本也会比较高。更麻烦的是,你还要承受工会的“压迫”。
奥巴马投拍的纪录片《美国工厂》,比较了中美工厂的差异,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相反,中国、越南、印度等地的人力成本特别低,土地价格也低,还有很多优惠政策。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在美国开工厂,成本实在太高,完全不经济。
所以,把低端的、技术含量低、利润低、需要投入大量原材料的这些环节,放到第三世界国家,充分发挥这些国家的低成本优势,是企业发展和盈利的必然选择。
当然,如果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非常严苛的贸易壁垒,比如产品进出税特别高,你来投资建厂,各种限制,各种风险,发达国家的企业出于“成本-收益”的权衡,也不会选择这么做。
但全球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减少各国自己的贸易壁垒,比如各种贸易协定,让投资、进出口、投资环境优化等都得到大大改善,这让发达国家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自己的资源。
但无论如何转移,最先进的、最核心的、最赚钱的环节,永远都掌控在这些发达国家手中。
美国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生产能力,但他依靠最先进的科技、最强的研发实力、品牌,以及金融等关键要素,让全世界的人,给他打工,为全体美国人挣钱。
发达国家始终是全球化浪潮下,工业生产全球分布的最大胜利者。
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转移中低端的工业生产环节,虽然主要是出于利用落后国家的低成本优势,以及原材料,为自己的利益谋福利,但客观上,也帮助那些基本工业生产能力都极其缺乏的国家,实现了基本工业化。
比如我们国家。
如果不是2001年我们加入了WTO,今天的工业生产能力,是不敢想象的。
前几年,我们在上海引进了特斯拉,给他们提供1000多亩极其便宜的土地,提供100多亿低息贷款,最主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求特斯拉在几年内,必须实现所有配件100%国产化。
这其实就是想以特斯拉为核心,培育中国在电动车这个领域,最完整,最强大的供应链。
对于这些承接中低端工业生产的国家,如果工业发展不能从中低端转型升级到中高端,那经济发展就会陷入停滞。
拉丁美洲很多国家在六七十年代,曾经红极一时,巴西的飞机制造业,曾经也是占据市场一席之地的。但拉丁美洲很快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这和他们工业无法进入中高端生产有关,这导致他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反而成为了其他国家工业品的倾销地。
在全球化依然是主流的今天,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让有技术的国家高技术,让人多又穷的国家搞劳动密集型的玩具服装生产,让澳大利亚这种资源多的国家卖资源,让各种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始终是企业的最优解。
但是,在逆全球化趋势到来之时,西方发达国家这种去工业化,确实可以在未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危险。
就说一个新冠病毒袭来,各国为了避免相互传染,紧急关闭国门。国际贸易基本停滞。很多西方国家才发现,如果没有那些穷国给自己输送工业生产物资,自己国家,连基本的生产生活都无法保障。
就好比生产口罩、防护服此类防疫物资,很多国家都高度依赖中国等工业生产地。中国2020年的口罩生产,占全世界的50%;呼吸机生产,占全世界的20%。
假如国家之间这种壁垒再加强一点,相互之间的贸易停滞,那些发达国家无法继续从落后国家进口衣服、玩具、石油、纸张等必要物资,国家必然会陷入混乱之中。
所以,完全把自己的工业生产,尤其是关系着人民基本生产生活的工业,寄托在其他国家,依赖于全球贸易的稳定,是很危险的。
当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他们有技术,有钱,如果不考虑“收益-成本”因素,想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并不是很难。
毕竟人家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工艺。
但这需要时间。
而在国家的危机时刻,时间,恰恰是最宝贵、最缺乏的东西。
因此,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些核心、重要、关键的工业产品供应链不完整,对全球市场,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性太大,一旦遇到国际冲突,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特朗普一直在推进制造业回到美国,除了解决就业之外,这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国家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去工业化,把脏活累活给别人干,让世界自己打工,而全国人充分享受工业生产顶端带来的各种福利。在任何时刻,都要保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考公务员,了解体制,关注老司机公众号:公务员说公考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没有像欧美领导人想象的那样创造出足够多的工作岗位。
发达国家理想的全球化模型是把相对低端的制造业布置在发展中国家,同时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不断创造新的,更高附加值的本土产业,可以让本国人享受更好的就业环境。根据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200多年的历史经验来看,这么干是完全行的通的。只不过出现了意外情况。
最新一波的技术爆发,也就是网络信息技术,并没有给发达国家带来足够的工作岗位。IT产业最大的人力需求是程序员。但是很少几个程序员也能开发和维护一个相对庞大复杂的应用程序。很多中型IT公司也就几百上千人的规模。相比之下,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汽车行业,一个中型工厂就能养活上万工人。大众汽车在狼堡的工厂最辉煌的时候有18万员工。。。另外程序开发这个事情没有技术壁垒,印度的高中毕业生,参加上半年的培训,就可以熟练的编写一些不太复杂的程序。收费可能连美国高中生的1/10还不到。加上网络技术的发达,编程这个行业连地域限制也打破了。印度中国培养出的海量程序员吸收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另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快速的排挤了高端制造业的用工需求。日本中小企业引以为豪的工匠精神被没有感情的工业机器人打的丢盔卸甲。现在中小型加工厂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灵活定制生产流程,根据需求快速的改变生产的产品。但是等工业4.0成熟以后,这点优势也保不住了。
发达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当年没有遇见到这种形势,等到产业转移木已成舟,才发现国内大量产业工人失业阶级下沉,年轻人毕业以后找不到高薪工作,去低端服务业又得和非法移民竞争。另外本国实体经济投资收益降低,金融资本就涌进地产、医疗、基础服务这种国计民生的行业,不断推高生活成本。所以才有了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可是就像各路大V说的那样,产业走了就很难回来。西方发达国家不经历一场大变革,很难从当前的困局中脱身。
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不是明智不明智的问题,而是资本运作高度发达后的必然趋势。
所以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我们将来是否也会走上这条路?先不要那么绝对的说会或不会。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个规律是多么强大。
假设现在美国已经衰落了,数字人民币正式取代美元成为国际通用货币。然后咱们把模型再简化一下,比如就中国和X国两个国家,人民币可以随便在X国投资、消费。
我们印人民币去投资,然后“赚钱”再回收更多人民币,送出去纸、再拿回来更多纸,意义呢?二不二?
当然了,利润回流也是有意义的,这涉及到保持资本掌控权的问题,但是仅仅回流货币是没有意义的。
作为信用卷的货币,只有在掌控经济实体或者在商品交换中才有意义。所以我们当然得换点儿什么东西回来,或者至少换点儿什么产品、服务之类的回来,对吧。
换什么呢?
东西的话,可以换矿物,但不是所有国家都是中东,也不是哪个国家都有我们需要的矿。话说咱都快能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造粮食了,他那点儿矿我们也不一定能看得上。所以更多的还得换劳动产品和服务。
换什么产品呢?
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高的不行吧。这样的产业必须留在国内,那就低端产业吧,劳动密集型,造衣服、造鞋之类的……总得换点儿什么东西回来呀,高端的他提供不了,低端的总可以吧。
这样,X国开始发展低端产业,获得第一桶金。
然后呢,轮到中端产业了。人X国积累一定资本之后,也得谋求自身产业升级呀,不能老是几亿条裤子换你一个灰机呀。怎么升级?飞机造不了,先造手机呗。自己建不了工厂,招商引资、引技术不会吗?
利用人工和用地成本优势,把厂子先引到本国来,这是谁都能想到的常规操作吧。哪怕大头利润先让给你,厂子和技术先过来,然后慢慢发展自己的本民族产业就行了。
资本都是逐利的,你以为到时候面对成本优势,国内中端产业不往出跑?别把民族资产阶级想那么伟岸好吗。除了格力、美的等少数良心企业之外,有几个你能想到的响当当的民族企业品牌不是在国外上市的?尤其是互联网行业。
所以用不了几年,X国中端产业又和我们不相上下了。这时候我们就会有点儿恐慌了,有一天,X国推出了一款“X维”手机比我们的“H为”手机还好,还便宜;网络建设上推出的xG比我们的nG还高1G,这是不得不让人恐慌的一件事情。
我们一定会思考,为什么国内低端、中端产业都快抽空了?是不是该压制一下X国的产业升级了。因为我们现在只剩利润链高端产业了,他再升级,高端产业再和我们不相上下,利润大头再跑X国去,我们就什么都没了。
到这里,妥妥一个中国撅美国的翻版。
怎么办?和他打贸易战,那是走美国老路,事实证明没什么用。发挥社会主义优势,关税政策+国家补贴重新建全产业链,这倒是n年前已经衰落那个大国做不到的,因为他大头资本不掌握在国家手里,别忘了,发生公共危机时他们连方舱医院都建不起来。
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听我说:我们发现这时候,重建产业链已经很难了,随着国内工资水平和福利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低端产业用工成本太高了,产业根本回不来。
气死你,我就不这么说!
因为那时可能并没有这个问题。别忘了,中国是一个极端善于总结“前朝”经验的国家,所以我们并没有把机器制造业的产业链弄出去。
届时,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质变性发展,低端产业也用不着工人,不存在用工成本问题;至于用地成本,人民政权的地价还不是人民一句话的事。所以,我们的全产业链并不会丢。
另外,中国和美国的“世界观”也不一祥,我们想构建的那个世界,并不是资本掠夺和资本压迫的世界。所以,我们甚至还反其道行之,主动给落后国家送技术,帮助他们产业升级。
最后,因为全世界产业都升级了,原产业链高端国家的产品附加值迅速缩水,经济地位开始下降。整个世界趋于大同。从此,过去的低收入国家人民,也开始过上富裕而幸福的生活……
易经八卦,既济之后是未济,翻译成白话:
全篇完,但是故事未完
中国制造2025!加油!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挣更多的钱。
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
之所以要搞工业,那是这样收益高。
当工业转移出去,利润更高的时候,当然会选择转移出去。
这种,并不是新事物。
看看尼德兰是怎么从一个商业贸易,走向金融化的
还有法国变成高利贷帝国
英国金融资本的发展,产业空心化。而美、德等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反超。
今天看到的美国去工业化,其实看看前人的历史就明白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工程技术 最新文章
大妈吐槽年轻人卧铺挂帘不让人坐, 12306 回
如果地铁取消安检,你还会坐地铁吗?
五一假期首日火车票今日开售,12306 回应开
阿姨吐槽年轻人卧铺挂帘子不让坐,如何看待
为什么大家都说飞机餐不好吃呢?
“天然良港”需要怎样的条件?
为什么有些进入航天院所的人干几年就离开了
为什么在广东江浙沪的厂里几乎没见过东北人
刘慈欣为什么会保留自己当过电工的黑历史呢
为什么近年日本从工匠精神的代名词变成了造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01 09:48:56  更:2024-02-01 10:01:55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