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工程技术 -> 鄱阳湖还有救吗? -> 正文阅读 |
|
[工程技术]鄱阳湖还有救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部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现在已经濒临死亡。近3000多平方公里碧波荡漾的湖面现在已经基本消失,原本需要划船才能抵达的湖心塔楼… |
开篇名义: 鄱阳湖是一个新生断陷湖,那么一个构造断陷湖泊怎样才叫消亡?在地质工作者看来,只有当断陷活动彻底停止,曾经不断沉降的地区趋于停止活动,盆地/湖泊完全平原化才能叫做消亡/死亡。从这个出发点,鄱阳湖会不会消亡就不是与三峡有没有关系的话题,而是基于构造断陷盆地发展史的地质问题。 这并不是在否认三峡工程对鄱阳湖起到的影响:它改变了原有的枯洪水周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枯水的程度和枯水期持续时间。但不会引起鄱阳湖的消亡/死亡。只要湿润的夏季到来,将复现碧波荡漾;而只要气候向着温暖潮湿的方向演化,鄱阳湖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 鄱阳湖是个季节性吞吐湖泊,在洪水季节为湖,在枯水季节基本为河。在了解这一点前谈鄱阳湖干涸,都是在扯淡。 鄱阳湖与三峡的关系也很复杂,完全可以另开个问题来讨论。 ==================== 第二次名义: 这篇回答在知乎日报和这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还引发了“科学界应该给公众传达怎样的信号”等话题探讨。逗比答主在欢乐的写下这篇“专业相关”的回答时,却是真的没有料到这个局面。 一些认为鄙答主太乐观、没有人文关怀、脱离生活、传递错误信号的评论看见了,有点哭笑不得。距离一个好的科普者,我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后这篇答案的门槛也是设的有点高了……不适合面向公众广为传播,写它的初衷也只是小圈子里解惑与讨论(最开始要求展开的某人,怪你咯23333)。 地质是一门冰冷的学科,让一个研究百万年尺度的地质民工生出些许重视人类因素的情怀,臣妾暂时真的没法做到……三峡能存在1.2万年不……额,扯远了。 请原谅一个地质民工的石头思维。 毕竟,路上随便踢开的一颗石子,它的年龄也往往是以亿年计的。 --------------------------------------- 1.鄱阳湖不需要救,它存在的历史比人类文明久远,也可能会比人类文明更长久。 鄱阳湖,不能仅仅从现今湖面格局约形成于250a【1】以前来看,而应将目光放的更深远,从地质演化的角度对鄱阳湖及鄱阳盆地的演化进行认识。 (1)鄱阳湖是第四纪以来区域构造活动的产物,是一个新生的断陷湖泊。 鄱阳湖盆地与其西部的庐山夹于4 条深断裂(从东到西依次为江南深断裂、九江—永新深断裂、赣江深断裂、湖口—上谈深断裂)之中,因此,庐山是—座典型的断块山,其东部的鄱阳湖盆地为一个典型的断块盆地。这四条断裂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活动控制着鄱阳湖断坡发育,同时与湖平面升降一起控制着湖盆的沉积中心,进而影响湖盆的沉积模式。【3】 |
|
——【5】 通俗的说来,鄱阳湖是一个与庐山的相对抬升有关的相对下沉区,一系列地堑控制着鄱阳湖地区的沉降运动。这种缓慢但坚定的沉降使得江西的这片区域得以存在万山丛中一点平的地貌格局,而庐山-鄱阳湖惜惜相生的关系则是第四纪以来变得更刻骨缠绵。 (2)鄱阳湖是继承了中生代鄱阳盆地继续发育的沉降区 发生在中晚中生代(晚三叠世至白垩纪)的燕山运动形成了鄱阳湖断陷, 奠定了中新生代鄱阳盆地的雏形。到喜马拉雅运动早期, 盆地大部分地区隆起, 老第三纪仅安义、南昌青云谱一带仍继续沉陷, 至新第三纪时全区上升, 形成了丘陵起伏的山间盆地, 从此奠定了鄱阳盆地的轮廓。【4】 如果将眼光放的更远,鄱阳盆地的演化早在2亿多年前就开始启动。燕山运动一声吼,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开始发抖。而惨烈的青藏连续追尾事件,则将中国大地上的新构造运动推向高潮。 (3)鄱阳湖接受沉积始于12ka,至今是一个不断沉降、湖体范围扩大的演化历程。 |
|
|
|
——【2】 经过对鄱阳湖沉积物钻孔的碳14同位素测年可知,鄱阳湖开始发育是从距今1.2万年前开始的。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a. 初始沉降期粗粒堆积阶段(12ka~4.1ka); b. 沉降发展期平原-河流阶段(4.1ka~1.7ka); c. 蓄水期湖泊阶段(1.7ka至今)。 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反映了断裂带的不断活动,使得沉降区范围逐渐扩大、沉降量逐步增加,湖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育过程。这样的发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任何一个断陷湖盆在生命早期必然经历的。如果从断陷湖盆的构造演化阶段来看,鄱阳湖刚刚发育1.2万年,对于动辄几个百万年乃至千万年计的断陷盆地生命史,它还仅仅处在两大演化阶段里的第一阶段第一个小阶段的早期,还是个娃娃呢。 A:后断陷期(Post Rift Stage) ——A2 后断陷期晚期; ——A1 后断陷期早期; B:断陷期(Syn-Rift Stage) ——B3 断陷晚期 (Late Rift) ——B2 断陷高峰期(Rift-Climax) ——B1 断陷初始期(Rift-Initial)——鄱阳湖应位于该时期的早期 (时间线自下而上~) (4)鄱阳湖湖底坡度平缓,受气候波动造成的湖平面升降会形成范围极其广阔的湖岸线进退。 一个三角函数的问题,这应该很好理解。正因为水浅底平,鄱阳湖才会以枯水期和洪水期截然不同的面貌闻名圈内。这几年随着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产量的突飞猛进,浅水三角洲也成为圈内广为讨论的话题。而现代浅水三角洲的典型实例,恰恰就是鄱阳湖及其赣江三角洲。 (5)鄱阳湖的最近8000年来经历了9个主要的气候波动。 一般认为,构造活动的速率远比气候变化来的慢。气候的变化有很多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有着各不相同的控制因素。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是一种,厄尔尼诺也算一类;小冰期会产生影响,而甚至太阳黑子周期也会产生影响。具体是些什么影响这里不展开。总之,这9次气候变化使鄱阳湖经历了9次显著的枯水-洪水面貌。 9.200a-至今 温暖湿润,枯洪相间—1750~1950AD(继续至今)—是三峡厉害还是气候波动厉害? 8.650a-200a 冷凉干旱,水域萎缩—1300~1750AD—中国东部1200~1850为小冰期;鄱阳湖底明朝石桥 7.1820a-650a 第三次扩张,温暖湿润,开阔大湖—130~1300AD,包括“中世纪暖期”(900-1300AD) 6.2170a-1820a 湖泊干涸—220BC~130AD 5.2940a-2170a 第二次扩张,温暖湿润—990~220BC 4.2990a-2940a 水体变浅,湖体萎缩—1040~990B.C.商末周初寒冷事件 3.3440a-2990a 第一次扩张,温暖潮湿 2.3660-3440a 水体缩小,植物稀少—————气候变冷 1.7170-3660a 温暖潮湿————————全新世大暖期 7900-7170 孢粉稀少。 |
|
——【6】 2.跟三峡有关,但并非主因。 这部分这次不展开了。从上面的第5条可以看到,今天的鄱阳湖实际上处于明代小冰期结束后,向新的一次温暖潮湿期过渡的阶段。干旱期大草原与洪水期大湖泊的交替出现,正是水位震荡的由低转高的真实写照。要知道,鄱阳湖在历史上较大的阶段(阶段7),还曾经淹没过两座西汉时期的古城(阶段6);而初唐鼎盛时期,西南方向的赣江三角洲全部位于水下——这片地方就是今天地质工作者们撑着小船穿着套筒靴玩沙子的地方。 比起气候波动来说,三峡算个毛。人类不要太自以为是啦~ 3.鄱阳湖本来就是以枯水期和洪水期巨大的反差为特征的一类湖泊,不必杞人忧天。 (今天就先这些吧~) —————— 参考文献: 【1】吴艳宏, 项亮. 鄱阳湖 2000 年来的环境演化[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19(1): 85-92. 【2】张春生, 陈庆松. 全新世鄱阳湖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96, 18(1): 24-29. 【3】张建新, 胡胜华, 崔涛. 全新世以来区域构造及气候因素对鄱阳湖盆地沉积特征的影响[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7(4): 4-8. 【4】黄旭初, 朱宏富. 从构造因素讨论鄱阳湖的形成与演变[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3, 1: 124-132. 【5】马逸麟, 徐平. 长江中游鄱阳湖及江西江段水患区新构造[J].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1, 24(4): 286-294. 【6】马振兴, 黄俊华, 魏源, 等. 鄱阳湖沉积物近 8ka 来有机质碳同位索记录及其古气候变化特征[J]. 地球化学, 2004, 33(3): 279-285. |
感谢@云舞空城的精彩回答,从地质演化的角度对鄱阳湖及鄱阳盆地的演化进行解读,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鄱阳湖不需要救! 但是从地质角度来考虑,时间未免太就远了,人们难以感受鄱阳湖的历史变化,因此,本回答从历史地貌和古地图角度来论述。 --------------------------------------------------------------------------------------------------- 先抛出观点:鄱阳湖需要救!怎么救呢?先从鄱阳湖的形成谈起~~ |
|
先看一下今天的鄱阳湖地图,look,以“都昌—永修”线的婴子口为界,可以将鄱阳湖分成北湖和南湖。在洪水季节,整个鄱阳湖浪涌波腾,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枯水季节水落滩出,枯水一线,野草丰茂,芦苇丛丛(这点很多知友已有说明,大家不要大惊小怪的)。北湖南湖一起涨落,一起丰枯,紧紧的依偎着,从不分离。 但是,凡事总有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鄱阳湖只有北湖而没有南湖,在更久更久之前,鄱阳湖连北湖都没有,鄱阳湖连根毛都不存在,那么回答就从北湖和南湖的形成讲起了。 一、彭蠡古泽 在远古的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有两个巨大的古泽,一个是云梦古泽,一个彭蠡古泽。云梦古泽退化成今长江以南的洞庭湖及长江以北的洪湖等沼泽,彭蠡古泽退化成今龙感湖及大观湖(注意不是鄱阳湖啊,今天的鄱阳湖跟彭蠡古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好不好~~) |
|
那为什么要介绍彭蠡古泽呢?因为它和如今的鄱阳湖还是有半毛钱关系的,但仅仅是半毛钱的关系而已。 彭蠡古泽的形成与古长江在九江盆地的变迁有密切关系。更新世中期,长江出武穴之后,主河道流经太白湖、龙感湖、下仓铺至望江汇合,从武穴南流入九江盆地南缘的长江岔道。更新世后期,长江主河道南移到如今的长江河道上。由于长江南移,在江北遗留下一系列遗弃的古长江河段。若是按照一般剧情发展,这段古河道会随着时间逐渐消亡,但是它命够硬,苟延残喘了数千年。 |
|
古长江河道处于下扬子淮地槽新构造掀斜下陷带(具体如@云雾空城中的地堑介绍),长江遗弃河道随之扩展成湖,并和九江盆地南缘宽阔的长江水面合并,形成一个空前规模的大湖泊,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彭蠡古泽。 彭蠡古泽是九江在长江遗弃河段上汇流而成的,具有河流的带状形态,既可以称为湖泊,也可以认为是长江的加宽河段。正因为如此,彭蠡古泽遇到身份上的尴尬,除《禹贡》外,其余如《周礼?职方》、《吕览?有始》、《尔雅?释地》、《淮南?地形》等篇,都没有提到这个彭蠡古泽,显然大家把它作为长江的加宽河道来对待了。 打南边来的赣江也经过长江主河道,流入彭蠡古泽,但赣江流量大,对古泽的湖水起到顶托作用,以至于古泽的泥沙出不来,就被堵在了长江——彭蠡古泽交界处,逐渐沉积下来。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形成堤坝,彭蠡古泽被迫与长江分开,分开之后的古泽被东汉班固记录在《汉书?地理志》庐江郡寻阳县中。 |
|
其后,彭蠡古泽进一步萎缩,最终只剩下若干不大的陂池,取而代之的是著称与六朝时代的雷池和雷水,继续退化,就成了如今的龙感湖和大观湖(如上图所示)。 (话说到这里,彭蠡古泽还是和今天的鄱阳湖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别急,接下来就进入正题) 二、彭蠡新泽(鄱阳北湖) 在班固记载之前,彭蠡古泽就已经消失,推测时间点应该在汉武帝、司马迁时代之后的数十年,距今约两千年。俗话说的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彭蠡古泽消失了,彭蠡新泽形成了。新泽不断发展变化,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鄱阳湖北湖(就冲着名字,彭蠡古泽还是与鄱阳湖有半毛钱关系的)。 |
|
湖口地区继续断陷着,慢慢的,成为长江南岸一带唯一较大的水域,终于它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彭蠡新泽。从汉代至隋唐时期,江南的这个彭蠡新泽,范围相当稳定,与今天鄱阳北湖大体相当(如上图所示)。 三、鄱阳南湖 都说有钱就任性,有水它也任性,待北湖稳定下来之后,它就不断地向东南扩展,最终将鄡(qiao)阳平原吞没,纳为自己的南湖。 鄡阳地区在秦汉时期可是平原沃土,河网交错,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所以早在西汉时期就在鄡阳平原地区设置鄡阳县,属豫章郡(今南昌)管辖。但偏偏不巧的是,鄡阳刚好落在新构造沉降地区,河网交错的鄡阳在长期沉降后,逐步向沼泽化方向演变。至南朝隋唐时期,平原沼泽化已经相当严重,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人们居住和劳作,因此在南朝刘宋永初二年(421年)撤销鄡阳县。(ps:鄡阳县位置如上图所示) 其实若鄡阳这样慢慢的沉降,它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被鄱阳北湖吞没,但屋漏偏逢连夜雨,鄡阳不偏不倚的赶上了高温多雨的隋唐北宋时期(@云雾空城介绍的‘中世纪暖期’,即900至1300年),全流域地表径流量大增,流入洼地。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个时候上游的云梦泽也恰好掉了链子。原先可以充分调蓄洪水的江汉平原地区的云梦泽,在隋唐时期已经基本消失,洞庭湖势单力薄,消化不了这么大的洪水。因此每当长江干流径流量急增,水位上升时,除了部分分洪于洞庭湖之外,大部分哗哗哗的倾泄东下。一方面江水倒灌进入鄱阳北湖,增大了北湖的水量;另一方面,江水顶托北湖出水,不让湖水流入长江。 就这样,北湖只得被迫向南流动,直到把可怜的鄡阳沼泽吞没,纳为它的南湖,至宋朝,鄱阳湖形成。 |
|
明清时期,鄱阳湖继续向南扩大,形成南部许多的汊湖,直至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但无论鄱阳湖多大,它丙级还是一个吞吐型的时令湖,洪水成湖,枯水成河。其实说句实话,即使洪水季节,鄱阳湖也不见得深到那里去。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康郎山一带,是农历七月的高水位时期,居然遇到船只搁浅的情况,简直影响战斗的心情,不能愉快地打仗了。 四、鄱阳湖的萎缩 赣江主流近千年来直接由吴城经北湖入长江,泥沙只经过北湖,而长江江水一直倒灌、顶托北湖,使得赣江挟带的泥沙只能在北湖之中,久而久之,南湖就变得比北湖深。 |
|
近代以来,赣江泄洪量的趋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吴城的主支泄洪量远小于南支和中支,所以赣江来沙大部分改变了一路向北的惯例,经过南支和北支,汇集在鄱阳南湖,至此,南湖也从西南部开始萎缩。 根据康山成陆的情况分析,目前泥沙的淤积量已超过地质构造下沉量,所以鄱阳湖有着自南向北萎缩的明显趋势。1954年鄱阳湖洪水湖面(21m水位)是5050平方千公里,1957年为4900平方公里,1976年洪水湖面近为3841平方公里,短短22年间,湖水面积减少1209平方公里。而且,直到现在,鄱阳湖湖面面积一直在萎缩。 --------------------------------------------------------------------------------------------------------------- 总结:今天的鄱阳湖,在历史时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在汉代,鄱阳湖北湖形成(和今范围相当),至隋唐前,一直处于较稳定的状态。不巧遇上隋唐北宋温暖气候时期,北湖向南部鄡阳扩展,至宋代,北湖吞没鄡阳,纳为南湖,鄱阳湖具有今天的雏形。明清时期,鄱阳湖继续向南扩展,形成一系列的汊湖。至近代,赣江洪水改变泄洪路径,由北支转向中、南支,使得赣江进入南湖的泥沙量增大,最后泥沙量大于地质构造的沉降量,鄱阳湖面积萎缩。 结论:鄱阳湖需要保护。鄱阳湖近代的萎缩是由于赣江洪水主要经中支和南支流入南湖,造成南湖泥沙淤积而造成的,所以应当采取措施,控制赣江南、中、北三支的流量,使得赣江主要洪水重新回到北支流出,进入长江。同时,严格控制高滩圩田,围湖造田,延缓鄱阳湖的萎缩。 |
没救了,得挪窝。 很多年前看过一本书,名字好像是第四纪冰川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主要观点就是一句话:长江南北轮流淤积,江北淤积满了则淹江南,江南淤积满了则淹江北,几千年轮换一次。 具体的说,大概是这么个过程: 1.上古时期,长江从三峡冲出来,在下游形成几个巨泽,比如云梦泽、彭蠡泽,河道纵横,没有主航道; 2.巨泽逐渐淤积,整体抬升,水系逐渐集中,形成长江的主航道,但南北任然保留大量支流,如古夏水、油水等; 3.随着沉积物继续抬升,巨泽逐渐萎缩,无法同时淹没南北,只能南北轮流淹,北边淹久了,泥沙沉积多了,就反过来淹南边。 4.具体到鄱阳湖,西汉时期鄱阳湖在江北,刘胜封到江南的海昏县,当时是一块平原。刘胜下葬没多久,跷跷板翻转,鄱阳湖挪到江南,淹没了整个海昏县,刘胜墓地沉入鄱阳湖底千余年,逃过了盗墓者。到清末江南也淤满了,鄱阳湖越来越小,刘胜墓地露出水面,成了现在的海昏侯博物馆。可以预料,未来鄱阳湖会被沉积物越抬越高,逐渐消失。而对应的,江北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早晚要决口,形成一个新的大湖,估计还叫鄱阳湖。 |
|
(照片上周四拍摄于海昏侯博物馆,馆内有一组共七八张图片,标注了各历史时期鄱阳湖的面积方位,我只拍了组图第一张,即刘贺下葬时那一张。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博物馆看全套) |
根本就不存在救不救鄱阳湖的问题。 所有关于救鄱阳湖的问题,实质上都是在问:要不要把鄱阳湖改造的与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更匹配。 站在人的视角,以人为中心,才会认为鄱阳湖目前的状态是有问题的,是需要改造的。 站在人的视角,才会看到,鄱阳湖四季水位变化大,冬季枯水期,湖盆干涸,变成沼泽,周边居民饮水困难,工业农业用水来源不可持续,才会让人有了需要救鄱阳湖的错觉。 |
|
夏季鄱阳湖水位 |
|
冬季鄱阳湖水位 |
|
冬季鄱阳湖 我们换一个视角,站在动物的角度,比如站在白鹤的视角看鄱阳湖,会发现,现在的鄱阳湖几乎是最好的鄱阳湖。 鄱阳湖是最大的白鹤越冬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外公布全球的白鹤种群数量为3500至4000只。 2023年最新的调查,我国越冬种群有5616只(别奇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数据是很陈旧的数据,而且也不是详尽调查的数据,有出入很正常。而且还有另外一句话:全世界的组织都是草台班子)。 其中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种群,数量为4813只,占总数的85.7%。 |
|
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 之所以有这么多白鹤每年来鄱阳湖,正是因为鄱阳湖冬季水位下降,大片的湖泊干涸,湖盆出露,变成沼泽,甚至变成草地,成为适宜白鹤越冬的栖息地。 如果白鹤能说话:她们一定会说:冬季的鄱阳湖才是最好的鄱阳湖,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希望我们的家园永远都这么好,永远都不要有坏人来破坏。 如果鄱阳湖建起闸坝,冬季控制水位不下降,湖盆不干涸,那么,白鹤将永远失去她们赖以为生的家园。 |
|
鄱阳湖白鹤 十年前我曾经激烈的反对过鄱阳湖闸坝建设,在网上和人打没完没了的嘴仗。 那时年轻气盛,认为人总是有办法的,可是白鹤、江豚没有办法。 时至今日,我人到中年,已经明白,很多时候,普通人的生活,腾挪的空间,并不比鸟多。 所以我已经不会因为鄱阳湖建不建闸和别人争吵。 但是我仍然认为:当地对于鄱阳湖建闸控制水位的宣传方向是极其错误的。 为什么要年复一年的宣传鄱阳湖水位下降,所以要救鄱阳湖。 |
|
时至今日,江西仍然在以拯救鄱阳湖生态作为宣传方向 浅水湖泊水位变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鄱阳湖不需要拯救。 如果真的想要建闸坝,真正的宣传方向应该是:民生多艰。 直接说当地用水困难,说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百姓过不上好日子。 效果会好很多。 没有人能否认水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对于百姓生活的重要性。 只有不再把拯救鄱阳湖,拯救鄱阳湖生态挂在嘴边上。 而是实打实的说,我们要不要让当地人过得更好一点。 建了闸,水位更平稳,冬季不缺水,当地的百姓会生活的更好一点。 其他人才能真的把讨论方向放到:我们到底是要鸟还是要人。 是濒危鸟类的、濒危的江豚最后的家园更重要,还是让当地百姓切切实实的过更安稳一点的生活重要。 |
不是每年都这样吗?可能今年严重点吧,没什么奇怪的。14年夏天的几张热图 |
|
|
|
这就是它夏天的样子,都可以把公路淹了。 |
作为一个九江人,我只能说鄱阳湖每年都这样。。。不用太担心。 |
看了好多知友答案,作为九江星子人,我也想说,真的每年都这样,夏天涨水,冬天退水,自然规律。附最近星子落星墩照片一张,水多的时候要坐船才能到,现在走路就可以到了。大家感受下 |
|
|
也许你曾徜徉于蓼子花海的美丽芬芳而依依不舍;也许你曾难掩碧波褪去后看见落星墩全貌的喜悦;也许你曾沉浸于鄱阳湖滩涂草原上的欢乐嬉戏。但是也许你并不知道,在这些美丽与欢乐的背后,是白鹤、灰鹤、小天鹅等珍稀冬候鸟栖息地的愈加拮据,是江豚游曳空间的不断挤压,是农民春耕时一筹莫展的眉头。 美景的背后是逐渐干涸的鄱阳湖和“缩水”的栖息地 (左滑-蓼子花海、落星墩、滩涂草原) (图:图虫创意&壹图网)▼ |
|
|
|
|
|
今年2月下旬以来,受江西赣江等五河来水减少和长江干流水位转退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2月27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7.9米,低于8米极枯水位线,湖区通江水体面积仅剩277平方公里,达到枯水蓝色预警标准。水文部门分析,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鄱阳湖水位仍将持续走低。 3月2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已低至7.47米 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当日升级发布枯水黄色预警 (图:http://xiaoyuka.com)▼ |
|
为什么鄱阳湖近年来鄱阳湖缺水问题愈加凸显?想要探寻鄱阳湖枯水期生态恶化的原因,不得不先从这座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前世今生谈起。 大湖之成:地动山摇与江河汇流 鄱阳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占江西省面积近94%的地表径流,最终都汇入了该湖,所以鄱阳湖又被江西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湖”。 江西省的水资源之终,汇聚多条支流 低水位时的湖泊面积约为高水位时的八分之一▼ |
|
在鄱阳湖众多支流中,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这五条河流最为重要,它们不仅是鄱阳湖水系的主干,更是江西省人口和区域经济中心的密集分布地带。 江西较大的城市大多是沿着河流分布的▼ |
|
鄱阳湖水域以湖中的松门山岛为界,大致可分为南北两片湖区。北部空间被西侧的庐山和东侧的丘陵所挤压,湖面较为狭窄,这与松门山岛以南的诸河汇入的宽广水域大为不同。 鄱阳湖南部宽广为主湖区 北部狭长为入江水道区 (图:NASA)▼ |
|
1.3亿年前的燕山运动,使得庐山在隆起之时,其东南侧出现大面积沉陷,形成了一个地堑型湖盆,这为鄱阳湖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地质条件。 距今6000年左右,古长江在出湖北武穴后,在今江西省北侧形成了一个类似扇形三角洲的分汊水系,《禹贡》谓之“九江”,而这九江便汇注于——古彭蠡泽。 ▼ |
|
古彭蠡泽为江水所汇,其范围相当于今长江北岸鄂东、皖西的滨江诸湖地带。以后,鄱阳湖周边地区开始沉陷,湖水逐渐南侵。隋朝时,彭蠡泽的湖面向南扩展至今鄱阳县城附近。 西汉时期的“彭蠡泽”▼ |
|
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新彭蠡泽迅速向东南方平原扩展,奠定了鄱阳湖今天的范围和形态。 而大运河开通后,鄱阳湖则成了关系江西水运与贸易通道的生死关节。明朝以来,大运河—长江—鄱阳湖—赣江—大庾岭—珠江(北江)—广州的水运交通干线更是成为中国古代中后期最重要的内陆南北水运大通道。 京广大水道示意图▼ |
|
13-16世纪,全球地质板块活动活跃,由于地震频发等因素,鄱阳湖东南面下沉趋势明显。而加之清代以来,我国气候处于小冰期,导致南方梅雨偏多,因此汇入鄱阳湖的地表径流持续增加,鄱阳湖进一步扩张,进入水域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的全盛时期。 从水文特征来看,鄱阳湖是一个典型的通江吞吐型湖泊,所谓“吞”是指鄱阳湖除了容纳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等河流的水流外,其在长江的吞江位置可能还会导致其“吞入”长江的部分径流;所谓“吐”是指其融汇的诸多河流都将经由鄱阳湖“吐”入长江。 鄱阳湖巨大的吞吐量 是导致其不同季节“判若两湖”的主要原因 (图:google map)▼ |
|
当汛期来临时,鄱阳湖“吞”入的水量远远大于“吐”出的水量时,就会出现“洪水一片”的景象,鄱阳湖一年中水域面积的最大值便出现在此期间。当枯水期来临时,鄱阳湖“吐”入长江的水量大于其“吞”入的地表径流,这时的鄱阳湖水域面积大大萎缩,便出现了“枯水一片”的景象。 鄱阳湖水位与河流水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河里要是没水了,鄱阳湖可以分分钟“瘦成一道闪电” (底图:NASA)▼ |
|
由此可见,鄱阳湖的湖域面积在汛期和枯水期的变化是很大,并且由于其水量最终“吐”入长江的水文特征,导致鄱阳湖的蓄水能力是较为有限的。 大湖之困:围湖垦田与枯水加剧 自中古时代以来,鄱阳湖周边的不断扩大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鄱阳湖水系干支流在入湖处出现淤积,特别是清朝中期以来,围湖造田的加剧不仅侵蚀了鄱阳湖的流域空间,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淤积又加速着其蓄水能力的下降。 在枯水期时淤积的泥沙更为明显 水被泥沙分割成了一个个“小湖” (图:NASA)▼ |
|
南宋时期,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南方地区人口的激增,广大丘陵和湖滨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 鄱阳湖水系诸多河流的上游地区,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使得河流含沙量不断增加,下游流速较缓的河道出现淤积,最终沉积在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河流的入湖三角洲前缘。 这样的淤积使得河流在汛期行洪不畅,洪水泛滥,进而迫使河流改道 、窜串到其他水系;而五河下游由于不断分汊,逐渐形成了鸟爪状支流入湖。 不过河流汇入鄱阳湖形成的“大地之树”还挺好看的 (图:图虫创意)▼ |
|
清朝中期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而入湖三角洲的淤积扩展又为围湖造田、增加耕地提供了条件。 这些三角洲淤到一定高度后,一些农民便筑堤围垦,导致堤外继续淤高,使堤外高于堤内,即“久圩成塘”。而淤积愈扩展围垦也随着推进,并逐步推向湖心,从而致使各河流的入湖口下移。这就导致鄱阳湖水域面积开始萎缩,蓄水能力逐渐下降。 遥感监测到赣江中支入湖口三角洲扩展明显 (图:江西水利科学院)▼ |
|
但是受限于鄱阳湖北部两岸丘陵地带的挤压,鄱阳湖周边的农业生产用地较为有限,其规模远不如湖南省的洞庭湖平原。 而庐山的阻隔,虽然使得九江的城建没有像湖南岳阳那样衔江傍湖的发展起来,但是因此也从空间上压制了历代鄱阳湖沿岸围於造田的势头,这一情况在鄱阳湖的北湖部分较为明显。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 鄱阳湖的围垦面积已不再大幅增加 (图:江西水利科学院)▼ |
|
20世纪初,洞庭湖在泥沙淤积愈加严重的情况下,由于军阀官吏与民争地、与民争利,见淤洲便竞相围垦,进一步加剧了湖面的萎缩越来越小。到1983年时,洞庭湖更是缩小到了2691平方公里。由此,鄱阳湖得以超越洞庭湖,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浩浩汤汤的云梦泽只停留在了史书的记载中 (图:《湖南省地图册》)▼ |
|
在江西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实施中,鄱阳湖的生态建设得到重视。但是随着近年来长江干支流和汇入鄱阳湖诸河上游水库等水利设施的不断兴建,使得鄱阳湖又面临着新的生态危机。 这些水库群,为了缓解当地枯水期出现的各种农业生活和居民生活的缺水问题,纷纷在汛后期进行蓄水。 这样在枯水期,不仅长江干支流和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等河流下泄至鄱阳湖的水量锐减,而由于水利枢纽的拦阻,这些河道日常下泄的水体含沙量也大大降低,这样下泄清水冲刷下游河道,使得河道不断下切。 建国以来鄱阳湖区部分圩堤分布 (底图:NASA)▼ |
|
这样一来,下游河道的储水容积虽然得到了提升,但是鄱阳湖在这时,便出现了“吞”入的水量不算减少,“吐”出的水量却在增多的状况。由此一来,鄱阳湖秋冬水位持续下降的情况,鄱阳湖枯水期一年比一年提前。 而鄱阳湖枯水期极枯状态的加剧,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不仅沿岸的庐山市、都昌县等地区城乡供水矛盾不断加剧、农业灌溉取水愈发困难,并且航运交通受阻,枯水期船只通过能力大幅下降。 鄱阳湖的极枯状态下 能走的不是船而是人了 (图:图虫创意)▼ |
|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趋势。湖区内鱼类资源和沉水植物因此不断减少,而候鸟因为无法从天然湿地觅取足够的食物,只能向人工湿地转移,从而导致数量和种群的减少。 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江豚,因为活动空间的压缩,导致其或因缺乏食物饿死、或被船只螺旋桨击打受伤致死的情况时有发生。 鄱阳湖若不想失去江豚的微笑 就必须重视起目前的生态问题 (图:图虫创意)▼ |
|
大湖之危:极值干旱与用水紧缺 2022年6月下旬至11月中旬,江西省遭遇历史极值干旱,不仅无雨日数处于历史高位,平均降水也偏少了6.7成,达到了历史同期最低位;而这期间江西省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均排历史同期最高位。 从夏天旱到了冬天 去年下半年的江西不好过 (图:国家气候中心)▼ |
|
受这场历史极值干旱的影响,2022年9月23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退至7.10米,跌破历史最低水位;11月17日,鄱阳湖水位跌至6.46米,再次刷新最低水位纪录,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屡创新低。 2022年星子站的水位过程线明显左移 且六月底以来的水位下降速度非常快▼ |
|
和隔壁洞庭湖一起干了 (图: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 |
|
到11月17日更是到了水位史低 (图: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 |
|
由于干旱天气的加剧和鄱阳湖枯水期的延长,去年11月底、12月初,受冬季西北季风的影响,呼啸而来的北风将因枯水而裸露大片鄱阳湖湖底的泥沙刮到了南昌,使这座湖泊与湿地环绕的南方省会遭遇了数日扬沙天气。 南昌少见的空气质量指数爆表▼ |
|
到2023年春节前夕,随着几股冷空气的南下和降雨的陆续到来,江西省内不少地方的干旱预警才陆续解除。鄱阳湖也一度在2月中旬实现了水位回涨,2月15日监测到其水体面积明显变大,较1月31日水体面积增大了约57%,缺水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 好不容易回归了湖的样子 (图:央广网)▼ |
|
但是从过去的整个2月来,江西省降水情况仍旧偏少,并呈前多后少态势。而未来一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仍以晴或多云的天气为主,气温将持续偏高,降水相比常年同期也明显偏少。在去年大旱中还没有“恢复”过来的鄱阳湖,又将面临新一轮的缺水危机。 短期内江西还等不到能“解渴”的大降雨天气 (图:中央气象台)▼ |
|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FY-3D气象卫星监测显示,2月27日,鄱阳湖水体面积约1044平方公里,鄱阳湖水体面积较近十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减小了约21.8%,与去年同期相比,水体面积缩小了约30.5%,达到近10年来同期面积最小值。 (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
|
|
|
干旱与高温天气的持续,是造成鄱阳湖枯水状况的加剧并不断持续的主要原因。 而鄱阳湖流域是整个江西省人口分布的主要区域,在持续干旱面前,鄱阳湖上游的众多城市只能通过大坝等水利设施拦蓄江河水体来保障供水安全。例如去年9月南昌市为了保障城区供水安全,不得不于去年9月在赣江南昌段建设临时抬水围堰工程(去年11月底已拆除)抬高赣江水位来保障供水。 为保障居民用水 抬水围堰只是不得已之举 (图: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
|
这些水利设施的在上游的蓄水、抬水必然会加剧鄱阳湖湖区的缺水状况。而不蓄水、抬水又将威胁近2000万人口的供水安全。目前正在陆续开展的春播,恐怕又将进一步加剧鄱阳湖的干旱枯水状况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吴京饰演的刘培强曾说:“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同样,不考虑人类生存的生态保护,则是对人类存在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彻底否定。 2022年,在骤然而至的干旱面前,江西省2769次的人工增雨都显得微不足道。如何将“洪水一片”的鄱阳湖调蓄给“枯水一线”的鄱阳湖,这个时空调蓄的难题仍亟待科研工作者和建设者们去挑战、去突破。 参考资料: 1.《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2.钟起煌主编:《江西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刘志刚:《鄱阳湖发展演变及江湖关系变化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第5期。 4. 唐国华、胡振鹏:《明清时期鄱阳湖的扩展与形态演变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5.《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为何难产》,《中国科学报》2021年3月21日。 6.王建华、刘欢:《世界6%的水资源养活着世界20%的人口!我国水资源可供利用的到底有多少?》,《知识就是力量》2021年第3期。 7.李青:《历史上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鄱阳湖水体面积“缩水”至近10年同期最小 网友:怎么又枯了?》,中国天气网。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
没救了,关键是不想救。 解放后,官方动员组织围湖造田,好像一次性把鄱阳湖干掉三分之一。 几十年断断续续,就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估计再有几十年,会变成一个小湖。 其实洞庭湖的围垦,比鄱阳湖还厉害。 集中回复一下评论中的内容:我本人是支持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等生态保护措施的,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做个样子。 鄱阳湖在抗战时期,惊涛骇浪都能打沉几千吨的运输舰,现在的鄱阳湖根本就开不进去这么大的船了,那些退耕还湖的土地,也不会更不可能再恢复到以前的深度了,退耕还湖变成了退耕还草了。 |
我已经在地理卷子上救了它很多次了,怎么还没好啊? |
距离我家不到5公里的地方,就是辽宁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大概在2003年左右,那个湖突然一点水都没有了,变成了青青草原,附近的村民去里面放牛、放羊…… 现在,那个湖的水比之前还多,而且也成为了生态保护区 |
|
鄱阳湖干涸 |
巧了,我昨天在里面开了半小时车,如果以后鄱阳湖大水,我就可以吹牛了 |
|
|
|
|
|
再补点那天的越野图片 |
|
|
鄱阳湖“入枯”时间破历史记录。8月6日2时,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代表站星子站的水位退至11.99米,标志着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这成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鄱阳湖进入枯水期最早的时间。 |
|
鄱阳湖西岸的星子站位于入江水道和鄱阳湖主湖的连接处,是鄱阳湖标志性的水文站。据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发布的消息,8月6日2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退至11.99米,成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 这一时间打破了2006年8月22日进入枯水期的最早记录,将最早入枯时间提前16天。相较1951-2002年,今年的入枯时间提前了100天;而较三峡大坝蓄水运行后的2003-2021的平均入枯时间,今年提前69天。 鄱阳湖的丰枯,与长江有着莫大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卢耀如说,鄱阳湖是长江蓄洪泄流的自动调节伴侣,它们的演化密切关联,互相依存。 三峡工程被认为对鄱阳湖的水文、水情产生巨大影响。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认为,综合来看,鄱阳湖受到长江和流域本身的双重影响,其中长江对鄱阳湖水情的影响贡献率达到79%。在退水期,长江对鄱阳湖的影响贡献率达92%。鄱阳湖各湖区、各季节在2003年之后均出现了水位的下降,尤其是退水期的蓄水量从45亿立方米下降至约16亿立方米,下降约65%。 在2021年的一次讨论会上,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卢善龙提出,鄱阳湖 水位降低是三峡蓄水、支流蓄水、湖区采砂和灌溉等多因素引发的结果,最优的解决思路不应 该是增加新的工程,而是想办法在现有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配置、联合调度,找到一个既能 真正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又能使生态环境免受影响的解决方案。 陈家宽也强调说,鄱阳湖枯水问题是多种因素叠加所致。简单粗暴采用建闸方案,有很高 的生态风险,“它看起来只是个2.8公里长的闸,但它的生态影响是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整 个中国甚至是关系到全球的”。 同为长江的通江湖泊,与鄱阳湖类似,洞庭湖也计划在城陵矶建闸以缓解枯水季缺水问 题。一位水利系教授表示,如果鄱阳湖工程上马,那洞庭湖势必跟进,“江西可以建,能拦着 不让湖南建吗?加上层层截流,我们的长江要怎么办?” 事实上,在江西省提出鄱阳湖建闸的同时,多种替代方案也屡被提出,其中包括五河流域 调水、长江三峡调水以及遏制采砂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昌 明对财新表示,既然鄱阳湖枯水问题是三峡导致,它建闸的后果又会影响到整个长江,那解决 这一问题也应从整个长江流域来寻求整体解决方案。 |
鄱阳湖需要一个水闸,才能永不枯萎。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