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工程技术 -> 中国制造业真的已经全球领先了吗? -> 正文阅读

[工程技术]中国制造业真的已经全球领先了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今年是中国制造业连续领跑世界的第 11 年,这是否预示着中国制造业已经呈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举个例子。
抽真空机。
抱着货比三家的心态。同时买了每个国家各一台
德国产20000hk 日本产18000hk 韩国产23000hk
中国 2000hk(包邮)
其中德国和日本耐用时间差不多都是3年左右 韩国1年半就坏了 中国除了一开始密封条有一点问题以外也用了快三年了
工艺上这三个国家都差不多 都是最多只能支持2个同时真空 (多的更贵)而中国支持四份同时真空 还附送了一个架子…….
讲一个可能偏题的侧面,也就是中国的集装箱。
如果单从集装箱生产这块审视,中国的企业就是领先世界的。全球超过90%的集装箱来自中国,而几乎所有冷藏集装箱都是中国产的。当然,这个数据其实不能那么直观的体现“领先”,只能看出体量大,我想吐槽的其实是一些懂哥给我胡诌的东西。
根据懂哥的说法,由于新冠疫情以来国际海运出现了全方位的“一箱难求”(业内人士所谓“箱愁”)的情况,来自国内外的集装箱订单均剧增。按理说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逐步扩大产能,赚个盆满钵满才对——但事实上,由于集装箱御三家(中集、东方国际、新华昌,这三家加起来供应了全世界80%以上的集装箱产能)均试图借助这个难得的机会搞死同行,他们开始无底线的压低售价,最后甚至出现了在集装箱有价无市的情况下还能负利润的奇事。
最后是某些强力部门以蚌埠住了的心态直接下场,开始拉着御三家坐下来谈,用比较高情商的说法是“有序释放产能”、“把握机会、有序竞争”。具体的操作非常的意林:御三家和强力部门专门成立了一个办公室,摄像头直接设在车间里,禁止一切恶意开工、恶意生产的行为,鼓励善意停产、善意摸鱼。御三家按照约定的生产计划只生产份额内的集装箱。这种微妙的控制让国际箱价继续保持在一个相当可观的高位上,赚钱赚麻了。懂哥认为,这就像老黄和苏妈一样,偶尔的制造稀缺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至于为什么国际航运会一箱难求——主要是躺平国家港口的运作几乎都被肆虐的新冠瘫痪。固然,很多人论证新冠这个肺炎和上呼吸道疾病一样无害,但港口工人选择用假条投票,在患病的情况下一定会缺勤。这就让很多集装箱“有去无回”,全在全世界各地的港口里吃灰了。可想而知的是,只要世界各国一天不控制新冠(或者一天不把工人的假条全没收了),中国的集装箱巨头们就能继续一边摸鱼一遍麻。
有的小老板说现在年轻人不愿意进厂,低端制造业就要失守了。
我简直看不下去。
低端制造业的问题是年轻人不愿意进厂吗?
是特么老板太多了呀。
很多互联网的小伙伴可能不太理解这句话,什么叫老板太多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比如说,一个市里面,有30个小厂,干的都是一样的活儿,每个厂算20个人吧。你会发现,到年底,老板的净利润是100万。
你会觉得,这个挣得也不多呀,说好的程序员人均年薪百万呢,这老板也就相当于是个程序员呀。
那完全不一样好吗。老板一家老小吃喝拉撒全在厂里,老板请亲戚朋友吃饭,那不都算在厂里吗?老板买个奔驰宝马那不也算在厂里吗?这些都刨去了,还剩100万。
但是我们把这个产业整合起来看,如果把这30个小厂合并成一个600人的大厂,会发生什么呢?
1、需要30个高管吗?不需要,先砍掉25个。
2、需要这么多工人吗?不需要,因为有些职位本来就不饱和,产业整合后2个不饱和的职位可以合成一个饱和的职位,同时还不需要发两个人的工资,顶多发1.5个人的工资就行了。
3、有关系户吗?有,但是没有原来那么多,之前是30个老板的关系户,现在是1个老板和5个高管的关系户。
4、需要交那么多房租吗?不需要,因为原来产能过剩,只能开白班,现在可以开三班,所以顶多只需要原来一半的厂房就可以了。
5、需要买那么贵的原材料吗?原来小厂问代理商拿,现在大厂问原材料厂家直接拿货,省下15%到30%。
6、需要交那么多电费吗?也不需要,因为开了三班倒,晚上电费便宜。
7、需要做亏本生意吗?不需要,因为原来客户是拿A的价格来压B的价格,有的时候,省下5%对于客户来说意义不大,因为这项采购本来就在他的采购体系里占比不大,可能也就占了1%,最终为客户厂家省下0.05%的采购预算。但是,这个5%对于这些小厂来说,直接就击穿了盈亏平衡点了。而大厂这样的问题不大,一方面是抗风险能力强,另一方面是谈判力强。
8、门槛高利润高的生意可以做吗?可以啊,因为有钱投资设备了,部分业务就升级了。
那到底是什么阻止了这一切发生呢?
说到底是老板人数太多了。
我给大家讲两个案例,算是低端制造业的一些优秀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一个做钉子的老板。
他一开始只是买了几台制钉机做钉子。
后来发现制钉机不复杂,他也可以做,于是开始自己“逆向”自制制钉机。
自制制钉机后,设备成本降低了,零部件耗材的成本也降低了。
这时候他又想,制钉机的速度能不能再快一点,那产出更多了,不是就更赚钱吗?
于是这老板又开始正向研发,当市面上还有人在吹每分钟300根钉子的机器的时候,他每分钟1000根钉子的制钉机已经研发成功了。
我有亲眼看过他家的制钉机,那是一个肉眼看不清运行路径的机器,全是残影。
然后这老板开始做制钉机成套设备,出口给需要基建的发展中国家,在某些国家甚至是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
另一个案例是做数控加工的杨老板。
在前公司,我是和采购一起去他厂里买垫片,发现他产业升级了,垫片只是很小的一块业务,他买了四台数控车床,自己做了自动化改造,把这四台车床用轨道连在一起,分别做四个不同的步骤,几乎不需要工人上下料,这四台设备就从原材料到成品一条龙完成了,就雇了一个工人,在那里看着机器。
他说垫片不赚钱,做这个复杂的零件一个加工费2块钱,一天可以做3000个,能赚6000加工费。
我看了一下,如果是我前公司,这得四个工人不停的上下料,同时还需要有一个技术师傅做数控编程和解决故障问题。
杨老板还给我们展示了他一些其他的自制设备,他说现在做设备很简单,就是把需要的零部件买回来安装起来就行了。
那你说,是那种只会买机器,请工人,等着人上门送订单的老板更适应未来的市场,还是那种靠自己就能做技改的老板更能适应未来的市场呢?
有的企业在倒下,这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也有的企业正在兴起。如果没有那些倒下的企业,要发展的企业从哪里获得市场呢?
有些人就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
典型的就是说小企业竞争越激烈越好。
真的看到这种人,我都想打他。
在中国,什么价格都能把东西给你做出来。
但是,每一种产品,必然有一个最合适的价格。
小企业的竞争是什么样的呢?
价格战,你价格低,我价格比你更低。
有的人说这不是很好吗?
那你觉得你脸上戴的那种耳带会断掉的口罩,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明显感觉尺寸偏小,在脸上很紧绷的口罩,又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戴上去就透不过气,呼吸困难的口罩,又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有一股异味的口罩,又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你口罩里的熔喷布的比例,达标了吗?
这就是你们的越竞争越好?
小企业能不能保证质量,还竞争降价?
这就是小厂的分水岭了。
大部分小厂是做不到的,他们的逻辑永远是偷工减料。
当大厂采购框定了一个很严格的质量标准、交货期和违约条款,还要降价。
你去找吧,哪个小厂给你做算我输。
小批量为什么小厂可以做,大厂不能做。
我说实话,很多小批量是小厂为了交个朋友,亏本做的。
你要天天给小厂小批量,最多三个月人家就不做了。
还真以为小厂就是做一两个?
工业化大生产,一两个零件鬼给你做啊?
如果没有大单的支持,小单是没有可持续性的。
你们以为小厂都是小单,其实不是,小厂也是在做大单。
这些大单怎么到小厂手里的呢?
是大厂自己的设备做不过来了,于是把利润低的转移给小厂。
很多小厂一年就做两三个产品,天天做。
由于大厂又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再加上要找几个供应商压压价,于是把单子拆分给几个小厂。
这几个小厂同时做的也是同一个产品。
十几年如一日,都是这样。
请问这样的产业为啥不能整合?
整合后工人去干什么?
原来小厂没有安全员,现在大厂了,有安全员。
原来小厂没有统计,现在大厂了,出现了统计。
原来小厂没有pmc,现在大厂了,出现了pmc。
原来小厂没有工艺员,现在大厂了,出现了工艺员。
原来小厂没有设备管理员,现在大厂了,出现设备管理员。
原来小厂没有专职电工,现在大厂了,出现了专职的电工,
原来小厂没有专职的维修人员,现在大厂了,出现了机修工。
原来小厂质量投入少,产品毛病多,现在可以有原材料检验,可以有生产巡检,可以有半成品质检,可以有外协返厂质检,可以有最终产品质检。
原来小厂没有销售工程师,没有人可以专职与客户交流工艺问题,给客户提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现在可以有销售工程师了。
原来小厂没有品牌投入,现在大厂了,可以有自己的品牌部门搞各种宣传。
这些不都是职位吗?
然后就有人说了,你这样搞,人工成本不是上去了吗?
但是人工成本占比本来就只有15%以下,你就算涨一半,也就七八个点。
但是由于产业集中后,原材料成本下降了多少个点呢?15-30%。
房租下降50%。
用电成本呢下降20-30%。
融资成本是不是也下降了?
生产损耗,质量赔款不得下降个20%?
模具共用后,开模费用不得下降个50%?
设备利用率上去后,设备成本不得摊薄50%?
政府税收优惠,高企补贴,产业政策,这不都是钱?
提高效率,挤出人员,创造新职位,最后企业还是能挣钱。
所以最后你想一想,这个价值是怎么流动的?
效率创造价值,规模创造价值,减少中间商创造价值,人员专业性创造价值。
谁的利益受损了呢?
原材料中间商,小厂老板。
整合的思维是能整合的整合。
当然有不能整合的,也要去强行整合吗?
当然没必要。
用不能整合的来否定能整合的,这就是偷换概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遇到个石头就停住脚步,碾过去就是了。
领先×
全面√
我去美国的时候,同学问我能不能背一包国产的牙科钻头过去,你猜这几个畜生怎么玩,用完直接扔,每个病人一支保证不会交叉感染。
对,国产的一次性钻头几十美刀一支,跟几百美刀的德国日本钻头比起来性能不行,但是又能用。
由于消毒本身需要的一个(实际上是两个,因为需要轮换)操作员,这个月薪至少就是3k刀起步,还包括证件和培训费用一起算下来,成本很高,它们又没那么多病人,所以大多数不需要精密制做的操作都可以用国产一次性钻头代替了。昂贵精密的手术操作,可以用美日的钻头。


感谢网友们提供的段子
可惜,美国不许用酒精泡。
实际上,遗憾的是,中国也不许。
好消息是,缅甸可能允许,大家以后可以去缅甸享受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
言归正传,他们的诊所不是高端诊所,所以基本上,贵的便宜的两种手术总流水差不多。在更高端的诊所里,因为穷人不多,做的都是昂贵的手术,这种地方基本就是美日货的天下了。
所以人家美日企业生产一支钻头,你就得造十几只,流水才赶得上人家。
所以别人周末回家了,你得996。
我想这是一个缩影,可以看出我朝还在靠血汗钱生活的境地。
这样搞下去我们只会越来越难,因为你没法跟越南缅甸的劳工比时薪底价,人家一个月5k已经是中产以上的水平了(不算胡志明市)。
所以为今之计,只有趁欧洲被断气,生产成本高昂的时候,分它们的高端产业。
所以从目前来看,我们与西方的产缘矛盾远远超过地缘矛盾。
不是领先这么简单,而是在很多领域其实已经垄断了。
但是,很多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垄断了。
所以,他们还在相互竞争低价出售。
我们总是说中国没有国际议价权。因为最基础的生产资料——能源、矿产——被资本主义国家垄断了。
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生产商品的要素除了生产资料还有生产力。或者说,我们过去高估了生产资料的重要性。
其实,中国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已经垄断了生产力。其他国家的劳动人口的劳动素质,跟中国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现在的世界格局,是资本主义国家垄断了生产资料,而我们垄断了生产力。
彼此之间其实已经到了势均力敌的程度了。
他们可以利用资源的定价权来向中国输入通胀,我们也可以利用生产力的定价权来反向输出通胀。
半斤八两。
以前,我们总相信生产力可以转移,生产资料转移不了。所以,我们一直以为自己还处于劣势。
但是,欧美喊转移产能,喊了几年了,啥也转不动。
原来,生产力也不是说转移就能转移的。
中国制造业的地位,已经无法撼动了。
所以,我们没那么怕了。
真是谢谢川建国,把大棒砸了下来,让我们看清楚了自己的真实地位。
中考都已经开始强制分流来确保工人比例了。是什么局势?
局势就是低端制造业成本已经对东南亚形不成优势,必须用人民币汇率1:7来保,这部分关系到几千万人的就业,无法放弃。
其它产业借着1:7在国际上大杀特杀,结合其它国情因素产业,造就了一批富裕阶级,这批人的绝对收入按1:7都不低于欧美(参考超一线人均gdp)。
这批人消费能力之强,使得只要为他们提供三产服务,收入都显著高于低端制造业(比如送外卖)。
厂里都没人了亲。
那么这就是中国制造第一大特点,规模巨大并逐渐丧失成本优势的低端制造。
同时,汇率也成就了中国的中高端制造,比如中国盾构机市场占有率2/3,最大的特点是:
便宜。
工程师红利,对于智力成本主导的领域,能提供非常大的优势。比如华为早期扩张的时候,只要你设备有问题(早期故障率很高),华为工程师可以连夜坐飞机上门维修。
还不收钱!
可以说在中高端制造,只要没有专利卡着,引进了技术之后中国就能迅速做到白菜价。值得自豪,也值得悲哀。
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二大特点,人口红利。
制造业曾经和现在,一直致力于引进欧美的二三线技术(书面叫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这些技术没有卡脖子一说,给钱就有,当然折成人民币显得很贵,但是在国内是领先的。并且随着工程师红利们逐渐成为中坚力量,近些年技术自研能力显著提升,结合国情做出了很多青出于蓝的产品。
但是待遇始终是一个限制,汇率倾向于低端制造,意味着工程师的收入也会随之低估,在与欧美同行比较的时候,技术工人往往只有对方1/3-1/4的收入,而生产条件和劳动强度还严苛的多。这种条件下,大面积的创新,超越和领先是不现实的。
因为人会走。
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三大特点,擅于模仿和微创新,但是难成领军。
综上可以看出,欧美负责研发落地,中国负责制造推广,这个情况短期还很难改善,如果没有低端制造的包袱,汇率提升到1:3,中国制造瞬间就拥有了一流的硬件条件(软件另算)。
当然现实没有如果,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10.29 ——————
这个答案本是记录下想到的汇率和制造业待遇关系的想法。看到些评论区的问题,统一更新。
汇率的影响比想象中大,比如深圳最低工资,2015是2000,现在是2300。个人以为涨不动了的主要原因,就是低端产业人力成本已经不敢涨了(围绕1:6-1:7的区间相比东南亚)。大家去比绝对收入的话,按这个汇率会觉得欧美工资非常高,但是汇率又没有升值空间。
升学分流一直都有,但是在少子化的未来,分流的重要性会提的很高,人少了也不会个个上大学,因为进厂的(心理)成本会非常高。打击教培也有这个因素在里面。
这个问题也代表了一个意思:
我们已经处在追赶并且超越阶段,只是我们还不自信,不知道能不能干死领先者。不然要是10年前,估计问题就是中国跟国外工业差距到底有多大了。
我是乐观派,只从汽车的角度举来说:
去年参加一场汽车供应商电动化趋势线下沙龙,前面各自晒肌肉式PPT宣讲就不说了,高潮在于提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太快,供应商竞争日趋激烈,外资供应商技术储备已经不足,而像比亚迪这些新技术供应商快速崛起。
有位高管直接两次呼吁“激烈的竞争不符合节能减排的初衷,应该由国家牵头做好规划,放下白热化竞争,争取合作共赢”(原话)。
她讲这句时很多人惊讶抬起头,不过现场介绍不详细,都不知道是哪家供应商的,只有我留心眼专门要了嘉宾名单:
某外资技术供应商副总裁
所以我不知道整个制造业有没有领先,只是看见汽车行业的竞争对手开始主动强调 “合作共赢”了。
说到底,中国体量就摆在这里,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制造最齐全的地方,只要给机会,从来就不是超不超得过的问题,而是怎么超的问题。
而绝大部分超车无外乎弯道和硬超。
先说弯道超车
弯道超车比的就是抓住行业转型的契机快速超越,汽车行业现在尤为突出,最典型的就是新造车势力。
在5年前看好蔚小理是会被很多汽车行业的人冷嘲热讽的,当时是不是都认为只要等他们模式做通合资品牌就能一举把他们完全碾压,坐收渔翁之利。
结果到今年每家新造车势力从产品力到销量都碾压合资品牌竞品。
因为大家发现电动车变革的不只是动力,用车生活方式也变了。智能驾驶加车机智联的智能座舱变成新时代客户最关心的问题。而新势力没有负担,通过快速迭代搭建出一套智能体验模式。
一开始或许没啥感觉,但是当合资品牌推出有复古气息车机智联的bZ4X、eNS:1时,当大众自研软件迟迟没有明显进展的时候,我们发现蔚小理弯道超车真的成了。


不只是车,外国人发现连最基本的销售模式转型也难如登天。不直营厂家无法跟客户产生直接互动,直营就等于革4S店的命,等于车企内部几十年都习惯这套模式的“老匠人”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结果就是内外都在抗拒改革,要么壮士断腕,要么耗死自己。


整车从智能方面弯道超车,供应链自然也跟上来,新能源车上核心配件也越来越多是中国研发制造。
再比如一家大家不熟悉的弯道超车典型:德赛西威。
最早只是惠州一家做导航的工厂,一开始是西门子的子公司,2010年就回归中资。以前卖车时对他们第三代导航车机印象深刻,因为就装在卖过的一汽大众迈腾车上。当时市面上车机相比已经普及的智能手机严重落后,字面意义上的难用,永远导不准的导航,销售都不敢尝试的自动泊车。


结果就是德赛西威在2016年转向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给车企提供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很快一路崛起干翻了包括先锋、大陆电子一系列老牌国外品牌,市占率第一。包括蔚小理,德日美,吉利长安主流自主品牌只要想落地智能化配置,就需要通过德赛西威这样的厂商来解决。


再说直道硬超
直道硬超就猛多了,没有感情,全是技巧。过程大同小异:
前期打低价牌切入低端市场,靠规模效应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活下来。
中期一轮大浪淘沙,产业整合升级,低端产能被淘汰,巨头崭露头角。
后期结合用户最关心的产品点,抓住外资品牌利润虚高的产品一顿猛锤。
如比亚迪更明显:
前期靠F0和F3抢占低端市场,一度冲到全国新车销量排行前三。然后一轮行业洗牌整合,刀片电池和DM混动开始做口碑,突破外资的技术封锁。而到了2018年我们做城镇新能源市场调研,这时客户认为同样价位新能源车,比亚迪可以比其他品牌贵7千到1万。
直到2021年完全结合中国人对价格、续航和油耗的真实需求,事实就是中国人并不在意运动,推出了性价比超高的DMI车型, 4月冲到全国销量排行榜第一。
合资难道不知道中国人需要一辆高续航低油耗车型吗?
事实上他们一直都知道,只是为了获取最高利润率,故意限产拔高售价。双田不插电油电混长期以来都供不应求,但是我卖车时看到的是一直限产,每个月只稳定的输出几千台。同时插混续航55公里的丰田卡罗拉双擎E+价格被强行拔高到了超过20万。
所以13万就有120公里续航、配置更丰富的秦PLUS DMI直接就从它脸上碾过去。


再举一个汽车行业不为人熟知的例子。这几天给车fans粉丝买轮胎,感觉轮胎也快超车了。
想想以前,国产轮胎连给合资车企供货做主胎的资格都没有,那时跟某国内轮胎品牌市场负责人聊天,问前装配套的感觉都是本土品牌车型多一些,有给外资高端品牌配套吗。
结果对方略带尴尬地回答:给某个豪华品牌配套了,但目前只是备胎。
就像广东惠州智能硬件集群效应开始展现,德赛思威突飞猛进,山东轮胎也是猛的一批,75强中国35家企业上榜,其中山东20家。就像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中化也买了倍耐力。


轮胎品牌的翻身打法基本一样,举最后决定买的雷神静音轮胎为例。
一是研发制造技术和背后的产业链水平,追赶了欧美列强。
可能有人想问,乌漆嘛黑的轮胎能有啥技术啊?用的都是橡胶钢丝之类的传统工业材料。
但“越简单的食材,越考验厨师的功力”。
过去中国轮胎,只能打一个“性价比”。现在的雷神,直接锚定了消费者最广泛的“静音”痛点发力。而静音轮胎,也是外资大牌们牢牢把持、定位高端的产品。
上堆料大法!国际大牌米其林浩悦、马牌CC6用的聚氨酯隔音棉,堆上。
堆料是远远不够的。轮胎接触地面时,一块块花纹也是一个个音腔,从而产生了噪音。雷神设计5种节距、错综复杂的花纹,从而打破音腔所产生的噪音。
轮胎的花纹设计优化,对产业上游的仿真开发能力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当下的中国品牌可以自信地选择某个性能方向去进行产品开发,也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上游产业链技术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二是新业态对于用户消费决策的影响。
O2O电商,确实改变了消费者的决策链路,让新品牌有了脱颖而出的基础。
过去,新品牌只能铺货到代理商层层下沉,新品牌的渠道往往打不过传统列强,输在起跑线。
而现在,新品牌只需要上架到电商平台即可链接到用户端。同时,好的产品和不好的产品,口碑一目了然。
某虎目前已经是消费者换轮胎的首选。我看了一圈,一共1517条客户评价,看完一圈确实反馈静音效果好,而且都是车主换胎的品牌五花八门,都强调对比确实挺明显。


有些评论就特别专业。


特地看了雷神全部轮胎的客户评价,除了一个留言很好估计是点错的,全部零差评。比其他品牌的好评率都要高一些。


所以我下单了。
当然很多人会说还是比较信任老品牌,老的工业品口碑,认为国产车只不过是奇技淫巧,不可靠。它的竞争对手依然会强调自己有百年历史,说自己销量如何高。
但是就跟蔚小理和比亚迪的客户一样,总有人会用脚投票,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产品。
而当国内从整车到车机再到轮胎从大到小都在超车比肩,并且开始领先的时候。估计到时候问的最多的就不是工业是不是领先,而是工业领先会不会被人超越了。
常年在佛山东莞家具产业带,现在每家厂的老板都面临着一个最严重的问题,管理没有接班人,生产人力资源也快尽了,没有年轻人进厂。。。
那么很多人说这是落后产能,要淘汰,但是家居和服装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算是做的最大的几个企业,也是堆人力。现在急切的需要用机械代替人力,不然上涨的工资把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利润就吃掉了。。。但回头看看中国机械开发的进度。。额,头大,看不到曙光。。
另外,创业早的老板在东莞买多几套房子的,基本身价几倍翻,还干什么实业。卖套房,退休养老算了,要是没有接班人,他们的退休意味着十几年技术就那么没了。。。
所以回来看这个问题,中国工业无敌了吗?重工业不敢说,轻工业完全可以被越南代替。
转型是好事,但是一味地脱实向虚,不太好
很多人没有理解我说的意思,举例说明,一个投资规模4000万,年营业额1个亿的线染厂,大约需要200个工人左右,老板一年的纯利去税以后是400万之间,如果把每个人的工资每月涨1000,这个不多吧,大约一年要多240万的成本,纯利还剩下160万,那么,4000万存到银行一年的利息是多少呢,按照广东这边大额存单利率4.2%,那就是168万,那还开厂干嘛,存银行好了。
所以,中国的很多门类的强大,是人口红利带来的大,等人口红利过去了,机械又没跟上,那就不存在强大了。
起码轻工业是这样,机械行业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机械工程师的平均工资,不见得有工厂工人高。
再举一个行业的案例,宜家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大家知道宜家的生产是怎么做的嘛?全部代工,一个工厂可能只下一个餐桌的订单,可一下就是20万单。宜家会派跟单人员,来看每个环节,每个餐桌要多少工时,老板要赚多少钱,都是卡的死死的,而且呢,宜家的要求是工时不断缩短,比如这家工厂每天生产500单,一个月以后,要求你生产550单每天,后面越来越高。
这就是大厂林氏木业,源氏木语,你看到的这些平价品牌,基本都是这个模式,胶东半岛有160家企业在做林氏木业和源氏木语的代工。
我们所享受的低价,都是建立在这些的基础上的,林氏木业都做到这个价格了,其他厂能卖高价嘛?不能!
所以,不管是老板,厂工,都迫切希望内循环快起来,消费升级快起来,不用做便宜货,不用做那么累。
不是为老板说话,也不是为厂工说话,我自己做过厂工跟单,进过阿里,也做过老板,不站什么角度,因为在哪个角度我也只能赚到认知和能力之内的钱,就是单纯理性的提供一个侧面,让大家看一下中国轻工业的现状,带给大家一点思考,抛砖引玉而已。
怎么大家都觉得制造行业低工资呢,服装上游,支纱,线染等环节,技术工人工资12000+呀,初中小学学历都可以哦,中游织布染布等技术工人10000+也是没问题,下游服装技术工人8000+ 这个薪资低吗??不看学历呀,只看技术!杂工也要5000+了,而且包吃包住,一般工人是算年底剩下多少钱。因为不租房,而且住厂里很少消费,就剩钱蛮多的。
关心中国工业的人挺多,看到评论区有很多懂的制造业从业者,那就再多说两句吧,很多人因为没有在工厂待过或者在产业带待过,所以会觉得工资低呀或者怎么样的,什么黑心工厂之类的,那些工厂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我们再说的是正经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工厂。
有很多人带节奏,又把知乎一贯有的剥削呀打工人那一套带出来了,在这里说明一下,绝大部分的厂一代,都是白手起家,国家给了改革开放的机会,然后这批人先给台湾人香港人打工,学会了技术,努力攒钱,然后自立门户这样。前期吃的苦很多但也都挺过来了。。
他们很能干,肯吃苦,也很聪明,如果同样的机会摆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人面前,大部分人也很难去跟他们一样去做吧,所以即使他们不开工厂,干别的,也大概率会活的很好。
市场经济的劣势我们不用说了,我们国家磕磕绊绊的终于走出了一套特色经济之路,目前来看就是最有效率的,所以不要去抱怨,更不要听别人说什么被剥削之类的话,日子是自己过得,你父母生病了需要钱,那些人不会给你,你小孩上学需要钱,他们也不会给你。
罗里吧嗦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提供一个侧面,中国的工业在艰难转型,我们刚刚实现全民脱贫,很多环节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大家踏实的,老板也好,打工也好,不要整那些虚头巴脑的,老板好好带头投入做产业转型升级,打工好好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价值,将来转型做老板也好,做技术核心也好。
总之按照国家指示,撸起袖子加油干。
更新一次哈,很多人跟我杠说现在这个社会没有机会了。。。我就很无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会,这个时代的机会非常非常多,但是这个时代抓住机会的能力要求高了,以前,一个小学文凭的人跟个台湾人,香港人好好学几年就能开个厂,现在这样简单的机会已经没有了。
有的是什么机会,是要更深度思考的机会,需要更缜密的商业逻辑和技术逻辑。这些逻辑是怎么来的,不是每天刷抖音刷出来的,是从小好好学习,学习的同时还要看书纠错,因为很多书本里的知识不一定是对的,特别是大学阶段。
我们只要知道人民的需求是越来越高的,只要有需求就要有人满足,这就是价值,谁来创造这些价值,当然就是时代的机会呀。
十九大提出,核心矛盾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三大以来所提出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的落后之间的矛盾,好好感受一下中间变化。
机会在哪里,不平衡指的是什么,不充分指的又是什么,悟明白了再看看自己所处的行业,有哪些不平衡不充分。
前提是你对行业充分了解。所以学习能力很重要。
以上,身体健康,恭喜发财。
中国是全球的制造业基地——这个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全球唯一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这个大家也知道;中国在中低端制造业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个大家还是知道。但是,这三者合为一体意味着什么,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
一说中低端制造业,普通人的感觉就是很“容易”的印象——所以,说到中国在中低端产业具有压倒性优势就很容易“不以为然”。其实事实远非如此。
举两个最不起眼的小商品的例子。
先来一个一次性打火机——对,就是一元一个的那种打火机。
这个打火机有啥?塑料壳、火石、钢轮、液化丁烷——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但是偏偏中国拿下全球90%的产量。为什么?
很简单,发达国家不愿做,发展中国家不能做。
为什么发达国家不愿做?因为附加价值太低,一般发达国家撑死了只有几千万产业工人,即使做点零部件也是尽量去做技术含量更高、附加价值更高的。廉价的小商品是不屑去干的——而且现在就算去做,也无法与中国竞争,因为我们有规模优势、成本优势。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不能做?我们来看看这个打火机的主要部件——塑料壳、火石、钢轮、液化丁烷——涉及两大工业门类,一个是化工(塑料壳、液化丁烷),一个是钢铁(炼钢与钢铁加工)。任何一个国家想抢走这个打火机产业就得先配套完善的化工与钢铁产业链——如果为了生产打火机就去配套化工与钢铁产业链——估计十八辈老祖宗都会气得活过来。当然,如果配件全部外购再本地组装,估计气活过来的老祖宗会再次气死。
再来一个拉链——对,就是拉链门的拉链。
拉链有啥?化纤与铜齿铜扣——还是屁技术含量没有,但是要拿到价廉物美的化纤与铜齿铜扣你就得配套炼化聚酯的化工产业,以及铜精炼与铜加工产业,道理与打火机一样,真不惜一切代价去搞,老祖宗又得气活过来气死过去。
你看看,这两个屁大的小商品产业要搞起来都千难万难,更何况一些大件商品——自行车看上去很简单吧,本次美国贸易听证会上美国自行车协会就给了一个数据,中国出口美国自行车占美国进口总数的94%——找替代生产商是不可能的!
现在你明白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有多么强大!可以这么说,只要这个工业体系拿到的产业,别人想抢走——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低端制造,也是千难万难。
过去十几年东南亚一票国家以低廉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各种优惠政策想从中国转移一部分低端产业链出来,结果怎么样?
纺织业是出去了一部分——这是工业体系中门槛最低的,但是没有化工产业链配套,结果就是上游的染料产业还捏在中国手中——这玩意在纺织业中相当于电子产业的“芯片”——结果就是一票东南亚纺织业(包括印度、越南、孟加拉国等等)被江浙一帮染料企业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我不是药神》中不是宣传印度仿制药很发达吗?真相就是没有化工业配套——印度所有仿制药原料都是从中国进口(呃,印度连最简单的维生素都无法生产)——然后压成片剂就成就了印度“伟大”的仿制药。
印度每年要消费10亿+台手机,于是印度政府提高关税来搞手机生产国产化,所以很多巨头都在印度设厂——小米就在印度设厂——其实就是从中国进口全套零部件然后在印度组装一遍,其它巨头也是如此。
为什么东南亚一票国家折腾几十年都搞不像样的工业体系?
一个工业体系的核心基础是什么?
以钢铁炼化加工为主的重工业+三酸一碱为核心的化工业。没有这两个产业,玩什么产业都是扯淡——呃,连打火机与拉链都搞不出来!
建立这两个产业的门槛是非常非常高的——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所有的发展国家除了中国,就没有一个能够跨过这两个产业的门槛。
那么,中国重工业与化工业的底子是什么时候打下的?
是毛时代。没错,就是被无数人抨击否定的毛时代。
1、建国前三十年的工业化历程
中国有一票公知天天给老百姓洗脑对国家百般诋毁——首先就是对毛时代全面否定。
现在我就来给梳理一下毛时代的工业化历程——让大家见识一下,没有建国前三十年执政党与我们父辈的艰苦奋斗,那有今天中国硬怼美国贸易战的底气?那有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
前三十年绝大多数人看到的是一部运动史、是一部辛酸史——其实你们看到的这些都是浮在水面的表象,真正决定性的其实是一部工业史。具体详见我的历史文章《原创:苦难的行军(上)》《原创:苦难的行军(下)》,这里简单的讲几点。
建国之初满目疮痍,1949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8.6%,北方地区不足5%——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当时人类聚居地已经基本看不到成型树木——都被老百姓砍掉做成了燃料。40年代末期全国灾害不断——暴雨、干旱、泥石流层出不穷,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可怜的35岁。急剧恶化的生态已经表明,一个农业社会的国家,5亿人口已经超越了这片土地承购承载的极限,按照自然法则,或者爆发战争,或者爆发生态灾难,让总人口自然淘汰到4亿以下,才会慢慢恢复生态平衡——中国几千年历史基本就是这样一个循环,所谓的改朝换代的历史,其实本质就是一个生态恶化后自然洗牌的历史。
怎么办?
怎么才能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怎么才能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延长老百姓的寿命?
怎么才能根本上遏制恶化的生态,重建青山绿水?
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个答案:
工业化。
人类社会绝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方案归根结底就是工业化。
答案显而易见,但是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建立一个工业体系需要天文数字的金钱,需要海量的工业设备,需要上亿熟练的产业工人以及几百万优秀的工程师……而这一切,新中国都没有。
于是一套高积累模式被设计出来,把每一粒粮食、每一个水果都勒紧裤腰带省下来,去买机器买设备。
这还远远不够——
任何国家工业化过程,必然将过去农业社会形成稳定利益格局砸得粉碎,重建一个以工业体系为核心的全新社会结构。在工业化的冲击下,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大批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伴随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的副产品就是社会的剧烈动荡。
纵览世界列强工业革命历史,字里行间都是斑斑血泪。
英国工业化产生了羊吃人,法国有大革命——整个欧洲在工业革命期间都打成一锅粥;美国工业化导致了南北战争,日本呢?为了搞工业化让国民承担了4倍于当时满清政府的税负,还一船一船把农家女子送到南洋当妓女赚外汇,就这样还爆发了西南战争。
中国为了避免工业化对社会的巨大震荡就搞了户籍制度——相当于设计了一个“安全带”将国民牢牢的绑在土地上。这个制度在后世与城市化进程格格不入,但是在前三十年对于工业化初期维护社会稳定还是很有作用的。
然后,我们就开始拼命搞工业化,与时间赛跑。
2、拼命发展钢铁煤炭重工业
工业化的基础就是煤钢为主的重工业,是三酸一碱的化工业——基础的基础还是钢铁产业——有钢就有煤,有钢就有肥。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知道为什么农业社会总是无限循环生态灾难?
因为植物性燃料生长远远慢于人口的自然增长!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什么几千年来柴永远排第一?比粮食还重要?
因为粮食几个月就可以收获,柴木要生长几年十几年几十年!
中国煤矿资源丰富,但是要把煤炭开采出来运输到各地作为工业与民用的燃料——就得有一个工业基础,有一个钢产量的基础(开矿的机械装备、运输的铁路铁轨统统都需要钢铁)——这就是有钢就有煤的原因。
我们大跨越全民拼命炼钢(虽然是头脑发热心态过于急躁)不就是希望多弄一点钢铁吗?钢铁产量真TM太重要了。
首先来看看有钢就有煤,50年中国钢产量61万吨,对应煤炭产量3000万吨,到60年大跨越高峰时期,钢产量1351万吨,煤炭4亿吨;61年跌下来,钢产量780万吨,煤炭2亿吨——相比50年也是增加了7倍!
有煤意味着什么?仅仅是遏制生态的恶化,给国民补充急需的燃料吗?远远不止!
有煤就有命!没错,这个命就是生命的命!
3、全面提升国人寿命
40年代中国人平均寿命只有35岁,建国之初大致是在40岁左右,知道中国人平均寿命是哪个阶段突然飙升吗?
是大跨越,大饥荒之后,是煤炭产量过了2亿吨这个数量级之后。
中国人均寿命图


60年之后国人寿命一路飙升,到78年达到67岁,相当于现在印度人的水平。
这个阶段中国人食物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吗?
没有。这个阶段虽然国力突飞猛进,但是高积累的政策让这个阶段老百姓生活水平并未改善。1957-1978年22年间,全民所有制职工名义年工资由637元增加到644元,仅增加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78年城镇职工实际收入仅仅相当于57年85%。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由72.95元增加到133.57元,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年增长不足1%。
1978年与1957年相比,全国人均消耗主要消费品,除了猪肉与食糖略有增加外,粮食、食用油、牛羊肉、家禽水产等人均消耗量均有所下降。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寿命突然增加近一倍?
是凉白开、抗生素与赤脚医生体系。
凉白开是因为有了工业化燃料(煤炭)。没有工业化燃料之前,有限的柴火只能去保证煮饭,日常饮水是生水为主。这种不卫生的饮用水习惯导致几千年来层出不穷的烈性传染病反复爆发: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斑疹伤寒、伤寒、肺病、麻疯、疟疾、吸血虫病…吸血虫病是不是没听说过?饮用河水、溪水最容易染上这种病,发病的时候人就象孕妇一样肚子越来越大,死亡前非常痛苦,死亡后切开肚子——满满一肚子都是寄生虫。
60年解决了工业燃料的问题,化工业的发展让开水瓶大量普及,60时代是中国人创记录的全民喝上凉白开的时代——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抗生素普及是靠化工业。抗生素具体的研究有一个海归学者张为申贡献很大,让新中国60年代抗生素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后来被誉为中国的抗生素之父。
赤脚医生体系是毛亲自指示创建的效率最高的农村医疗体系——后来被联合国作为不发达国家样板向全世界推广。
凉白开+抗生素+赤脚医生体系意味着中国人基础卫生水平以及医疗水平已经摆脱农业社会跨入到工业社会的阶段,所以才有了人均寿命的突飞猛进!没有毛时代的工业成就,我们的父辈——40后50后60后这一批人大部分都活不到21世纪!
时至今日,东南亚一票国家很多贫民都还喝不上凉白开,那些地区往往也是各种传染病反复爆发的高疫情地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询一下外交部的官网,那里有对中国公民到东南亚旅游的安全与卫生建议,呃,以印度为例,你要去旅游外交部建议就得接种甲肝疫苗、乙肝疫苗、伤寒热疫苗、流感疫苗、口服霍乱疫苗……)
4、化工产业齐头并进
下面再谈谈有钢就有肥,这个肥是化肥的肥。
中国与印度耕地面积其实差不多,印度自然条件更好(土地肥沃、日照充分,水源充足),但是中国粮食产量反而是印度的2倍,蔬菜产量是10倍。知道是为什么吗?
主要原因就是化肥——有肥就有粮。
我们现在一亩地大致要用30公斤化肥,如果替换成人畜粪便要提供同样多的养分就需要1吨——就算中国人均耕地只有2亩,在农村社会一家人加家畜能出产几吨粪便吗?
化肥生产靠设备——这个技术含量不高,但是这些设备都必须承受化肥生产过程中高温高压——炼钢水平、材料工艺才是关键——基本上能够造化肥厂的设备就能造核潜艇的外壳——这个问题我们到70年代才解决。
化肥能大规模量产,粮食产量一下子就上来了。同时,化工业的发展还能提供大量廉价塑料水管与塑料薄膜——知道这两个玩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可以大规模推广大棚种植!土地利用效率几乎增长一倍!中国一年7亿吨逆天的蔬菜与水果产量就是靠着这个塑料大棚搞出来的!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钢铁产业与化工产业才是工业体系的基础。只要有了这两个产业,工业化才算入了门,不仅能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延长寿命,更重要的是才能把终端制造业拿下来——包括打火机、拉链、玩具、自行车、热水瓶等等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没错,这些都是低端制造业,但是你不从低端做起能够一步到位去做高端?小学都没毕业你能去考研究生?现实世界还TM真有这样的国家——低端产业都没搞定就去搞高端——对,就是具有“迷之自信”的印度,这些年经常宣称要实现军工国产化——要自己搞坦克,搞飞机,搞航母——最后结果如何?就是一个笑话!


我研究世界工业史常常感叹——工业体系在前期简直就是一头吃人不吐骨头的怪兽——世界列强的工业革命历程基本都是踩着尸骨趟着血水走过来的。
中国的代价也很大——但绝对不能因为代价而否定毛时代非凡的成就。
没有前30年的时间打下了工业化的底子——哪有改革开放后40年的经济腾飞?
很多人只看到改革开放的成就,对前三十年的打底子做基础的成就视而不见——那么,用脚指头想一想,全世界亚非拉一大票发展中国家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要多少有多少,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要什么给什么,最后谁干出来稍微像样的工业体系?
亚洲四小龙?这是没有可比性的。新加坡是地理位置好,收点过路费就吃饱了,香港作为大陆转口贸易的窗口吃点差价也能赚得盆满钵满,韩国、我国台湾地区也就2000来万人口,美国主子转移几条产业链就能过得不错。中国作为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是没法靠旅游、贸易或者部分产业链发展起来的。只能自己咬着牙齿一步步先重工后轻工,先低端后中端高端扎扎实实走过去。
还有人大放厥词,说为什么50年代我们不搞改革开放?不谈当时的国际环境,讲几个数据,49年中国产业工人不到1000万,工程师只有10万(合格的只有4万),这样一点人力规模拿什么去“改革开放”?50年代初苏联与我们关系好的时候,给了个156工程援助——以重工业为主,主要集中在东北,可怜号称中国工业基础最好的东北连接受这点设备的工人与技术人员都凑不齐,还是从全国大城市调人(上海调了10万),几乎把共和国箱子底都掏干净了,才勉强筹齐这156个大型项目的人员。
78年的时候,中国已经有2亿熟练的产业工人,有700万合格的工程师,有齐全的工业体系——这才是改革开放的基础!
现在你再回头看看美国加征关税的听证会上95%的美国企业反对,美国企业家反复讲要替代中国供应链几乎是不可能的——你有什么感觉?
不能用后三十年来否定前三十年!
现在中国基本上把中低端产业全拿下来了,开始冲击高端产业——包括芯片、大飞机、汽车、高端仪器设备等等。过去我们把中低端产业拿下来,结果就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基本就没有什么工业化机会了——中国的产能可以供应全世界;如果中国再把高端产业拿下来,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都会被打到发展中国家这个层级。
人类科技在一些关键领域没有决定性突破之前,全球竞争基本还是存量博弈的格局。(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改天展开来给大家讲——这个直接关系到中美博弈的终极时间表)
感谢执政党,感谢XXX,感谢我们的父辈;感谢他们在前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给共和国攒下了深厚的潜实力,让中国在后30年能一飞冲天,让今天的中国可以硬怼世界头号强国的挑战,让中国人再百年屈辱之后终于可以勇敢的宣称——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里是@猫哥的视界,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
公众号(转载联系):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
今日头条:猫哥的视界(查看微头条的分享内容);
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知乎上辱工,都快杀疯了。还在这做制造业天下无敌的美梦呢?2016年左右就是中国制造业(从占比上和从业者规模上)的顶部了,之后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将不断下滑,从业者规模也将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将不断产业升级,腾笼换鸟,低端粗放制造业将逐步被高端精细制造业取代。


@欧阳挞特 制作
中国制造业小老板的红利期,也快结束了。年轻人都不愿进工厂了。中国也不应该一辈子做低端活,还是要向高端进发。
工厂现在为什么招不到工人?2.6 万赞同 · 2962 评论回答


@Gains iFortune
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总结:
“野蛮生长”时代积累的巨量工程技术人才,注定要在一个快速饱和、长线萎缩、深度内卷、缓慢出清的行业里,度过职业生涯的大半时光,以“帝国的燃料”的形式,成为“基建狂魔”的注脚。
纵然教师医生公务员百般好,我也觉得有一些工科还是蛮不错的,如计算机、集成电路设计和自动化。还是为工科呐喊一声吧。
谢邀。
无敌了,都开始去工业化了。
有个意见是十四五第一次提出来的,叫“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去年11月,工信部王志军的发言:
“当前中国制造业比重正处于下降状态,且降幅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过快。
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峰值达到32.45%,随后出现趋势性下降,2019年降至27.17%。”
前两天社科院蔡昉的发言:
“当下中国应该阻止制造业比重继续下降”。
人家都是到了高收入水平才开始明显下降,我们走到一半就降,是现在已经有了日本当年“一亿中流”般的中产阶层了吗?服务业可以立国啦?
而且在中美对峙的大环境下,完整的工业门类事关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性。你只能先垄断一个门类的关键上游,再慢慢放手转移劳动密集环节。
现在大量门类还没有形成关键环节垄断(说好听点,叫“牢牢嵌入国际价值链”),你此刻放手,就没有回头钱了。
中国这个体量,加上前三十年的投资,和后三十年的和平环境,是必然会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的。
但这种“必然”,其实是一种禀赋的必然,是老天逼的。本来中国的矿产和能源就不算富,被14亿人一摊更是少得可怜。我们注定不能靠卖资源发家,追求独立的政治立场又决定了我们不会真找大哥(也养不起你啊),所以只能老老实实搞工业化,搞制造业。
东非人民为什么出长跑健将?祖上就是草原上长途围猎,动不动跟着受伤的角牛走个二三十里地;现在国家基建稀烂,上个学每天又是来回十几里地。抓个肥宅扔那待一年,只要不死,估计回来也能跑个半马。
但要牢记:这是被逼的。肥宅回国有外卖有滴滴,大概率还是还原成肥宅。
早年制造业为什么受重视?因为你要发展,你的禀赋决定了你只能制造业起步。所以所有政府政策,尤其地方,都是倾向制造业友好。
好的有大基建和政府组织流动劳动力,坏的,有各种停留纸面的劳动保护法规。总之就这么一条路,咬咬牙还是走出来了。
现在不止这一条路。你可以房地产,可以金融,可以互联网。随着08年后逐渐形成的资本过剩,虚拟经济的收益一直压倒实体经济,大量原本循环在实体里的资本被析出,转移到虚拟板块。
现在中国金融资本总量有多少?快到400万亿了吧?10年的时候是多少?将将50万亿(人行的《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
10年里,有几个实体门类能有8倍扩张?别拿一两家公司举例,要看整个行业。10年中国服装的产值大概6000亿,去年差不多1.3万亿左右。
资本就是追着收益率的。
所以有些专业的学生叫苦,20岁的年轻人找30岁的前辈问工资,发现还没互联网新人拿的多。你这个产业的投资都被吸走了,利润率又长期稳定,工资怎么涨得起来?
中国制造业此刻确实可以喊一声“全球无敌”,但带明也喊过“我大明天下无敌啊”。阶段性胜利不是终局,我们的制造业优势并没有达到垄断性地位。
而且和其他国家不同,我们现在面临老大美帝的全面围堵。别人可以做到一个程度然后融入老大主导的国际秩序,我们没法安心融进去,人家此刻还在用力踹你出门。
还是得老老实实搞制造业。
制造业不乐观,要突围的产业链环节一大堆,愿意进来的资本和年轻人都少得可怜。猎聘去年做调研:78.52%的90后给钱就愿意996;9.51%表示“不得不996”,因为没钱。
说白了,整个制造业普遍没法给出有竞争力的薪资,年轻人多数宁愿去互联网996,也不愿去厂里坐办公室,更遑论到产线上扎根十年改进工艺工序。
离中国制造2025还有5年,这份行动纲领里有一堆事还没眉目,千万别中场香槟。
2023年中国新下水的舰船:1艘两栖攻击舰、3艘攻击型核潜艇、2艘常规动力潜艇、4艘导弹驱逐舰、2艘导弹护卫舰。同年美国新下水的舰船:1艘两栖攻击舰、2艘攻击型核潜艇、1艘驱逐舰、1艘滨海战斗舰


各个造船厂的下水吨位075型两栖攻击舰4号舰“未命名”(LHD-34),沪东造船厂,今年12月份下水。093B型攻击型核潜艇1、2、3艇,均在渤海造船厂建造。039C型常规动力潜艇据传下水2艘


葫芦岛052D型驱逐舰的27-29号在江南造船厂建造,27、28号舰在3月下水,29号舰在8月下水,30号舰建造于江南造船厂在12月下水。054B型护卫舰1号舰在沪东造船厂建造,8月份下水;2号舰在黄埔文冲建造10月份下水。


054B型2号舰和052D型30号舰
2023年美国新下水的舰船: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3号舰“布干维尔”号(LHA-8),英格尔斯造船公司 “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Block IV 型(第四批次),通用动力公司建造的“衣阿华”号(SSN-797)和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建造的“马萨诸塞号”(SSN-798)(总第24、25艘)“伯克III”导弹驱逐舰3号舰”泰德·史蒂文斯“号(DDG-128),英格尔斯公司 “独立级”濒海战斗舰18号舰金斯维尔号(LCS-36),通用动力公司
北美的造船计划比我们多,在建舰船规模比我们大,今年下水的主力舰数量却没有我们多,真是让人摸不到头脑呢,还是回来看看美军的存量优势。
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计划Block V的10艘订单早就下好了,福特级建造10艘也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伯克级总第81艘舰也开始铺设龙骨了——总体情况就是如此,就算建设“对美7成”的海上力量,我们也需要有决心和信心在未来几十年建造4~6艘航母、30~40艘核潜艇和驱逐舰。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撰文说,今年全球太阳能生产支出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石油生产支出,其中绝大部分太阳能板将来自一个国家——中国。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占全球总产量的80%。放眼整条供应链,中国还生产了全球85%的太阳能电池,88%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以及97%的太阳能电池核心材料硅锭和硅片。
文章说,仅在今年,中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就将超过自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人购买第一批太阳能板以来美国所安装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
实际上也就是说今年中国新装太阳能光伏板超过美国累计。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3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预计达95-120GW;也就是说今年预计这个装机容量一年破亿千瓦了。光伏出口更可能达到200GW,成为出口的新三样。这个领域可见中国对产业链的把控是多么强悍。
无独有偶,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其推特发布了关于中美水泥用量的对比图表,中国在2011年-2013年期间用掉的水泥,比美国在整个20世纪用掉的还要多。他称,这些数据让人惊讶,2011年至2013年中国水泥用量达66亿吨,美国1901年至2000年水泥用量才45亿吨。也就是说中国是一种几年抵上美国人一个世纪的速度在快速奔跑。光伏甚至一年就抵美国50年都多。
韩国人也感受到中国快速增长的压力。比如在液晶显示器上,中国LCD产能已经干到韩国关闭生产线,做不下去了。韩国本来预计2025年OLED液晶面板才可能被中国赶上,结果今年二季度中国就以50.2%比49.7%反超韩国。如果不是因为华为被美国人绞杀,那超过还更快,因为华为一直在扶植京东方等中国供应商成长,哪怕被友商通过水军用放大镜进行恶意诋毁也毫不动摇。
我在金属罐包装涂层行业工作,我在的公司是这个小行业的头部企业,是唯一可以跟外企掰掰手腕的民企。 我来说说我看到的现状。
国内研发抄袭风气严重 我们公司是几个在此行业外企巨头工作过的小高管出来创业的,毫不客气的说前期配方基本完全抄袭外企,其实这个很正常,起步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公司已经十几年了,到现在还是经常打探外企配方,甚至打探到后会把自己设计的配方推翻去尽量模仿外企的配方!!行业好的原材料大多都是进口 我们日常工作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试好了一个进口原材料拿给我们合作的国内供应商那做仿品。性能能仿个七七八八,但稳定性是真的难保证。另外经常因为国际问题,物流问题买不到某某某进口材料,公司就兵荒马乱。 行业上下游的生产机器,实验仪器,好的都是外国进口 国产的便宜但是真不好用,贵的老板就会说那还不如买进口的。绝大多数人潜意识里还是觉得进口的比国产的好很多 ,实际上很多外企高端产品也还是存在无法替代的技术壁垒 进口的原材料,机器都是拿来给客户介绍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事情。另外我去客户那测试产品,客户他们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xx是国产的做成这样不错了,你不能跟外企比哎。
就以上这些事情,我可以说一直全球化下没什么问题,但是有什么国际纠纷,制裁,甚至疫情等问题时候,产业链不说崩溃,严重打击还是肯定的。
鼓吹制造业的只有两种人:
1.还没进过工厂的人
2.既没进过工厂, 而且今后一生也不会进工厂的人。
我以前和机械正能量人士对线的时候,为了把制造业的宏大叙事和从业者个人的悲惨生活相对比,经常讽刺他们的一句话就是“房东喊你交房租了”,后来发现这招根本不管用。因为他们都是住在郊区工厂的集体宿舍八人间,根本不租房子。
举个自己身边的例子,我所在的电梯设备制造行业(电梯本质是是垂直方向的有轨电车,马达驱动,材料工程,机械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和基本的物联网,很有传统工业设备代表性)90年代外资进口一统天下,95-00年第一批没牌子的中国零配件企业雨后春笋般诞生,给蒂森克虏伯,奥的斯迅达三菱日立等美欧日巨人供应廉价低端机械部件,00-10年代这些零配件企业逐渐有了牌子,并且攀爬到了电气部件和电梯控制系统等中端,同时自主的小电梯品牌中也崛起了一些行业10-20名排位的小选手;转眼到了2022年,民资的杭州西奥已经力压美日欧的老牌企业,交付量第一次做到了行业第一,作为一个外资经理人,很欣慰地看到,中国民族电梯企业能力应有尽有,只有少量炫技和探索性质浓重,对市场没有根本性影响高端细分领域还没突破(如500米超高层电梯)--像极了今日中国工业筚路蓝缕的历程--而这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细分行业,并不关系到国民经济要害,也就意味着中国工业的杀手锏--政策导向集中资源的国营企业大会战根本没介入,完全是依靠着市场资源的配置,和中国工程师与民企老板的零散力量,就形成了对外资的吸收--消化和逆袭,再给这样的中国十年会发生什么呢?中国工业怎能不领先?
2023年注定是载入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非常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是中国经济摆脱疫情的束缚开始持续发力,更是中国经济在海陆空三个层次在中高端领域实现一次立体式的突围。


所谓厚积薄发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经过长时间数量的积累以及持续的技术攻关,中国制造业终于实现了质的突破以及结构性的大调整,在全球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越来越活跃中国制造商的身影,中国制造再也不是低端的代名词。
第一个大突破:中国历史性地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西方汽车工业的城墙正在被中国新能源汽车撕开一道口子。换道超车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强势攻入到西方汽车市场的核心地带。
汽车产业是一个超级产业,全球汽车市场是一个4万亿美元的超级大市场,美国、日本、德国等传统的工业强国长期分享汽车工业给全民带来的红利。日本作为汽车工业大国,长期占据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的宝座。历史性的改变发生在这个春季,全球汽车工业的版图正在面临深刻调整。
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为107万辆,同比增长58.1%,而日本汽车出口量为95.4,同比增长5.6%。今年一季度无论是中国汽车出口量还是汽车出口的增速都远远超越日本,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蓬勃发展之势,中国历史性的在这个春天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强劲的出口势头为中国汽车整体出口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新的赛道上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并带动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全球汽车工业的中心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


第二个大突破:中国历史性地成为全球高端船舶制造强国


不仅仅是汽车,全球造船业的中心也正在加紧向中国转移,中国船舶制造业正在突破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昂首阔步挺进超级大船时代,在高技术船舶研发和建造方面正在向高端化攀登,具备了全球最大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顶级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超级豪华邮轮等建造能力。
正是由于中国在高端船舶建造能力上的突破,全球的造船订单正纷纷涌向中国,一个更加广阔的船舶建造市场正展现在中国人面前。今年1月—3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3.5%、62.9%和50.8%,均位居世界第一。


今年中国已经构建起集群式发展的超级大船生态圈,并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彻底改变了过去日德韩等国雄霸全球造船业的格局,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超级大船时代正在来临。
第三个大突破:中国历史性地挺进全球大飞机制造俱乐部


大飞机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最具标志性的一个产品,它处在全球制造业的最顶端。当中国C919商业航班正式首飞,预示着中国在大飞机制造上实现了一次关键性技术突破,也意味着全球大飞机市场格局正在发生一次巨大转变,呈现出中美欧三足鼎立之势。
不仅仅是从0到1的突破,而且实现了从1到1000的突破。目前,中国产大飞机C919获得的航空公司和租赁公司订单突破1000架,这款中国制造的新型单通道喷气式飞机正吸引大量订单。全球大飞机市场的规模接近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体量巨大,这是中国大飞机未来发展的重要市场依托。


中国制造业经过多年量的积累之后,目前正在实现一次历史性的质的提升,不仅仅是汽车、轮船、飞机等,中国在一系列新产业领域正在走向全球食物链的顶端奋勇攀登,并实现历史性的逆袭,中国制造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大突破时代。
厚涵致远 原创
2023-6-4 22:04 · 来自江苏
从知乎各行业的大神回答看,中国制造业既落后,又药丸。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如何让美国国会山的那群人看到知乎上的回答。
正在上班,东莞某电子,产品是芯片配套相关测试。模具精度很高,用的钢材日本的,测量仪器日本的,机器也是日本的,最简单的工具砂轮换是日本的,不然很多工艺达不到要求…….全球领先?正好手边随便拍个图


随便回答居然是我回答里面评论最多的,磨床加工/尺寸单位mm,大家开心就好


最后把磨床加工零件图抹了/评论区已经有人猜到我曾经在哪里工作过了/中国在精密制造业还是需要加油努力,祝福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实打实的东西,有懂的都懂了,外行的不要唧唧歪歪了,精密这个东西你去了解下,不了解你去拿着那个砂轮去问下随便哪里找,tb吧你随便找,一样的价格你问下厂商砂轮厚度500k的0.06能不能做到,500k不算高了,你找国产的试试看,国内厂商绝对推荐你用日本的……当然美国也有这砂轮,说白了奥地利都有,中国就是没有,做这个不划算,不如那别人的贴个牌,你有钱你去做一下就是亏本买卖,研发要钱,制造业不如买个房!我们工厂客户中科院 军工的,人家指着要进口材料,国产你想得美,寿命都达不到
还远远不够到无敌的阶段。上海光机所搞的极紫外光源用两台6千瓦光纤激光器驱动离Cymer与Gigaphoton的22千瓦还差得远。虽然我不知道上海光机所怎么做到拿光纤激光器做到50Khz重复频率与15纳秒的脉宽的就是了。更何况为了搞极紫外光刻机的反射镜长春光机所可是废了老鼻子镜才搞出六镜系统,也就到了ASML大约2008年水平。而且更糟心的事情是,制造深紫外准分子光源的科益虹源怕是又被断供了,必须找长春光机所去替换原本是美国理波的光栅(该死,全世界基本就这一个供应商,Gigaphoton都用他的怎么中国就不许了?)
总而言之 道阻且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工程技术 最新文章
大妈吐槽年轻人卧铺挂帘不让人坐, 12306 回
如果地铁取消安检,你还会坐地铁吗?
五一假期首日火车票今日开售,12306 回应开
阿姨吐槽年轻人卧铺挂帘子不让坐,如何看待
为什么大家都说飞机餐不好吃呢?
“天然良港”需要怎样的条件?
如果让马斯克本人看中国互联网上一堆吹他的
青藏铁路建成17年,为何至今仍在用从美国 进
如何看待航天吧在星舰入轨后禁止对比中国航
重庆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燃气企业,发现违法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16 11:25:50  更:2024-01-16 14:30:08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