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汽车百科 -> 奔驰宣布放弃 2030 年实现全电动化计划,未来十年继续开发燃油车,如何从商业角度解读此举? -> 正文阅读

[汽车百科]奔驰宣布放弃 2030 年实现全电动化计划,未来十年继续开发燃油车,如何从商业角度解读此举?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2月22日,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Ola K?llenius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坦言,该公司已经调整了先前设定的目标,不再计划在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
“温室效应”“减排”“碳排放”“碳平衡”“碳税”这些都是西方国家创造出来的词汇,本意是遏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让中国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无法完成,把全球化分工固化,让发达国家永远享受高端产业带来的高利润,发展中国家做一些低端的制造业就可以了。
可是西方国家突然发现,这些年来中国的发展不仅没有被遏制住,反而在光伏,风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环保相关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中国碳减排搞得风生水起,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反而是西方国家发现自己原来的图谋已经完全落空了,好处似乎都被中国拿走了,于是开始反悔了。
现在想来,当初丁仲礼院士真的是有先见之明,早就知道西方所谓的减排计划都只是说说而已,合则留,不合即去,并不会真的去做,奔驰放弃电动化计划毫不奇怪。只有中国是在认真做减排的。
西方国家接下来不但不会推进电动化战略,还会千方百计阻挠中国的电动汽车走向世界,这些人的骨子里只有利益,如果减排对中国有利,他们接下来就会毫无顾忌的污蔑减排,甚至可能会说碳排放对世界是有好处的,减排是有害的,石油才是最好的能源。
那么,中国应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此时也放弃减排的计划,放弃新能源汽车的发现目标,那就掉进了西方国家的陷阱里了。我们要继续高举环保的大旗,继续大力发展光伏风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因为这些产业确实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我们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奔驰好歹牌子在,可以吃老本。把燃油车当机械表卖。一块表都几十万,我这可是一辆车啊。你看有谁嫌弃机械表没有石英表准。
但是普通品牌就算了。
奇了怪了, 奔驰为啥不用特斯拉的开源专利做电动车呢?
是因为奔驰的工程师看不懂英语吗?
还是特斯拉对中国厂商定向开源?
做电动车很难吗?
中国厂商这边热火朝天的产品升级。
仰望U8,问界M9在中国市场都能卖到一百多万五十多万,大肆收单。
但凡奔驰们稍微有点产品力,轮得到问界M9拿五万订单?轮得到仰望月销量过1500?
奔驰只要稍微发力,做个性能智能化达到比亚迪华为八成水平的车子出来,卖个四百万毫无压力!
毕竟连大G这样产品力连豹5都比不过的玩意都能卖三百万,对吧?
结合苹果放弃造车,有没有可能,其实做电动车就是很难,只有中国厂商才玩的转?
建议新能源企业,在欧洲批斗德国大众污染环境。
看一下欧洲会不会把那些环保卫士抓起来。
话归正题,电车的技术核心其实就是用水电资源合成化工材料。那么最重要的是水电的成本。欧洲国家大多数基建都是1930-1970完成的建设。而中国的基建普遍是2008年后完成的建设。总体而言欧洲和中国落实的技术上,差距足足有50年不止。
理论技术上欧洲并不弱于中国,但是由于大家都不愿意当土木牛马,项目无法落实,也就始终停在理论上。比如同样是火力发电,平均而言,欧洲的火电站要多烧百分25的煤才能产出一度电。日本要多烧百分15的煤才能产出一度电。日本是火电技术领域,最接近中国十年前技术水平的国家。
中国的大型水利基建设施,4毛电费就能血赚。比如说长江电力员工薪资的平均支出是70 还是80万。放在欧洲也高于大多数欧洲基建企业了。
而欧洲很多基建公司,一度电一欧元都赚不到钱。这就是技术带来的差异。
中国不但电力便宜。盈利还更高。而且这些基建相对比较新,他的产出更接近理论值。还没进入老化期。
这导致了在化工合成领域,欧洲企业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和中国打价格战。
而且欧洲的基础设施老化,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居民不愿意买油车。
比如说你家一个月固定有2天停电,你会买电车还是油车?大家可能想的是买油车,万一不能充电呢?
实际上居民会选择买电车。在停电的时候,可以用车子里的电。一台70-100度的车。即便只有一半电也有35度,假设一天用15度,也够用2天了。
包括很多东南亚国家的中产也是更喜欢电车,因为你知道每隔几天会停电。而如果家里有一台电车平常固定留着20 30度电,那家里相当于永远不会停电。这种幸福感的提升不言而喻。
我想在座的各位,如果年龄在20岁以上,想必都经历过学校停电,要带蜡烛上课。自己家里停电。点着蜡烛读书。我自己还被蜡油烫伤过。
可以说放弃发展电车或者缓慢发展电车,对于车企都是自杀行为。
如果是对于非洲的小企业主而言,电车本身就是生活的刚需性产品了。本身他们当地也都是光伏电力。有电车作为储存装置再好不过了。
比如说比亚迪要是出个120度超级续航版的重装秦王。加个10万卖到东南亚和非洲就非常合适。
我聊聊我的看法,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首先,温室效应,气候变暖,节能减排,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这些词汇都是欧美提出来的,本质是树立一道技术壁垒,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收割。具体手段有各种行业标准,专利保护,排放法规,碳排放税等等。标准的制定绝对不是为了什么公平正义,而是利用技术保护来赚取利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体育界乒乓球小球变大球,更公平?更合理?实际就是换个玩法扼杀某国已有优势。


最早高举电动化大旗的是谁?欧美。跟进电动化是谁,日本。高举电动化的意义在哪里?为了环保?现在车辆的尾气污染都没有烧饭抽烟熏腊肉多,干嘛非怼着汽车尾气?本质就是给技术迭代提供理由,只有技术不断迭代,才能保持固有优势,让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不出来。在当时提出电动化大旗的时候,以奔驰、宝马、大众集团为首已经在试探纯48V轻混,P2插混和纯电车的技术方案,并有相对应的量产产品。而以博世、德尔福、大陆、舍弗勒等头部供应商都有足够的48V、P2等完整解决方案,而日本也有纯电和混动足够的技术积累,按照他们的设想,我提出电动化路线,全世界必须跟进,这样以中国为代表的车企传统燃油车必须要技术升级,要使用更多他们的供应商技术,他们赚的更多,他们的车型竞争力更强,车企和供应商都能分一杯羹,岂不美哉。
这种玩法在燃油车时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像欧盟的排放法规从EU1升级到目前EU6E,而国标当时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基本是复制欧盟排放法规的,标准,工况,试验方法,技术要求,试验设备等都是沿用欧标,欧洲车想卖到中国来毫无压力,验证一下即可,日本美国虽然有自己的标准,但是他们也卖欧洲,所以把欧版车型卖到中国也没问题。
随着技术指标越来越严苛,对排放后处理、发动机硬件提出更高的要求,控制系统、高压直喷、油泵、VVT、起动发电机、催化器、涡轮都需要用欧美日的供应体系,因为只有他们的技术方案能适应如此高的排放法规,这导致卖车的车企不赚钱,供应商血赚。
新能源也是如此,欧美放了几个卫星后,希望让广大亚非拉跟进,开辟新的赚钱赛道,、松下电池、电装博世电控等等,在新能源路线提出的时候,他们是具备技术优势的。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变数,中国的新能源战略。凭借举国之力,培育出了夸张的产业规模,新能源市场,供应商体系,后市场服务,中国的新能源无论是技术方案还是市场认可度,都成为世界一级,如果推动全面电动化,那么欧美日就必须把蛋糕分出来给中国。


如果仅仅是这样,我觉得欧美日也不见得不接受,毕竟只是牌桌上多了一个吃饭的,少了一盘菜。但是!所有人,包括中国人自己也忽略了产业的“内卷”,在燃油车时代,大家都有默契,供应商赚多少,车企赚多少,市场服务赚多少,大家都维持一个平衡,一起赚钱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可在新能源市场上,中国这么多新势力都要存活,不可避免地开始价格战,供应商也为了市场份额,血拼成本,这种节奏远远高于海外的新能源体系,导致海外在技术指标上远远落后中国,在成本管控上也远远落后中国,更重要的,新能源这种被誉为高科技的新兴产业,利润率居然这么低!
本来欧美日传统车企想着,他们掌握着技术优势,等中国这波卷完,死的死,剩下的元气大伤,他们再进行收购并购,来一波收割。结果卷到24年,他们的技术优势没了,国内的新势力基本不用海外供应商的技术方案了,他们现在下场的话,也没什么话语权。这么下去,如果依然坚持全面电动化,那他们就是输家。
所以,福特、奔驰放风放弃完全电动化计划,丰田也一直坚持不进行完全电动化,我觉得未来欧美日的其他车企也会逐步放弃全面电动化,毕竟他们也不傻,不会放弃自己的优势项目,玩自己的劣势项目。由此可见,政策和机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服务,没有什么公平与正义。


由于风向的转变,我觉得中国新能源出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在中国新能源进军美日基本不可能,进军欧盟也会遇到阻碍,机遇在广大亚非拉地区,可以培育他们的新能源汽车观念和市场。与此同时,欧盟依然有世界影响力,欧洲如果放缓电动车步伐+美日本来对电动化就没有过多政策干预,世界范围内电动车取代燃油车的步伐会变慢。国内车企可以在国内进行新能源,国外依然要拿出燃油车去争夺市场。毕竟,中国这么多车企,全部卷在国内,只会导致大家都没饭吃。
以上所有内容,只是个人看法,欢迎一起讨论。
丁仲礼去年刚在知乎经历了一轮批倒批臭,欧洲的朋友就看不下去了,要为院士正名!
虽然欧洲油价贵,可是欧洲电价更贵,来自政治因素花光预算而停止补贴,给了德国新能源汽车最后一击。
尽管欧洲的油价比国内要贵一些,但是总体来看依然是属于同一个档次的。
根据歪果网站统计的汽油平均价格,欧洲普遍来看,汽油价格是在1.5美元-2美元这个区间内的,折合大概10-15元人民币一升,国内油价现在大概是7-8块钱。
欧洲整体贵一点,但最多也就贵一倍(挪威、丹麦等)。
按车百公里平均7个油计算,欧洲油车成本大约是在每公里8-9毛钱。


但是电价这块欧洲简直就不做人了。
居民电价基本上就是按国内的标价然后换算到欧元,一度电0.5欧元左右,而国内民用电价通常在5-6毛,部分地区谷电也能更便宜,即使是新能源充电桩的最高标价,也就是2块钱左右,依然远低于欧洲民用电价。
按冬季百公里20度电计算,欧洲电车每公里成本就达到了7毛钱(折合人民币)。
即使是普通状态下百公里15度电,欧洲电车每公里成本也需要五毛多(折合人民币)。
而国内民用电/谷电平均5毛多电价,每公里成本仅需要一毛钱左右。
这是我随便找的知乎一位答主的电费截图,他家里一度电就大约是0.5欧元。
电价涨了这么多,法国人怎么不闹?


所以欧洲那边户用光伏用的也比较普遍,虽然很多国家年日照小时数也不高并且长期多云多云,可是由于他们电费贵反而更容易回本。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欧洲的路普遍都太窄了。
国内相对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所以整体来说除了部分乡道以外路都比较宽,乡道的路窄也是铺装窄,而不是两侧建筑窄。
欧洲整体路都偏窄。
这也就导致欧洲那边不太容易像国内主流,用更大的车身塞进去更多的电池,欧洲新能源车普遍以小车为主——而这又进一步导致了续航不太容易做上去。


当然,最后一击,来自政治因素。
欧洲花了太多的钱在俄乌冲突以及买美国的天然气上了。
以至于没钱给新能源做补贴了。
德国政府宣布自2023年12月18日起,将停止接受新的电动汽车(EV)补贴申请,补贴金额约为4500欧元。
政府不得将原计划用于应对疫情的600亿欧元应急贷款用作气候转型项目基金,这导致2024年德国联邦预算出现170亿欧元缺口。为应对预算缺口,德国政府决定削减对电动汽车、太阳能等行业的补贴。
效果当然是立竿见影:
12 月德国新能源车销量72,548 辆(同比-58%),其中纯电动54,654 辆(同比-48%),插混17,894辆(同比-74%);当月新能车渗透率30%,同比下降25.4pct。
所以……
虽然欧洲油价贵,可是欧洲电价更贵,来自政治因素花光预算而停止补贴,给了德国新能源汽车最后一击。
奔驰电动化太激进,被现实打脸了。
奔驰理想很丰满,燃油车保底赚利润,电动车攻城略地赚未来。
所以,奔驰推出的EQ系列,和燃油车是完全并行的两条线。
奔驰燃油车有A级、B级、C级,EQ系列有EQA、EQB、EQC。


汽车销量和新能源渗透率
但现实是,除了中国对电车接受度高,欧洲人对电车不太买账,美洲和日本更不买账。
中国市场虽然对电车买账,但不买奔驰电车的账。


电车用户年轻人居多,年轻人买车除了看动力,更看重的是智能化。而奔驰的电车智能化非常差,以至于很多人说买奔驰电车就是韭菜。宝马的电车iX系列、奔驰的电车EQ系列,是降价的重灾区,依旧没人买。


奔驰以为汽车未来10年是电动化,其实是智能化。
奔驰是在正确的方向,做了错误的尝试,所以认为方向错了。
未来10年,奔驰不是放弃电动车计划,而是放缓电动化的步伐,放弃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计划。
具体方式是,奔驰选择砍掉EQ系列,不再将EQ系列和燃油车并行,而是把电动车放到原有的燃油车体系下。
奔驰怎么做无异于自缚手脚,断了自己的先发优势,错过智能化的黄金发展期,未来会吞下苦果。
同是德系车的大众,和奔驰面临一样的困境,车机一塌糊涂大家不买账,ID系列中国价格倒挂德国,还是很难卖。反倒被低价返销德国冲击了价格体系,搞得德国和中国两头不讨好。


但大众汽车有明白人,很清楚汽车的下半场是智能化。大众利用自己的现金优势,借新势力车企缺钱的当口,低价收购来补短板。2023年12月,大众汽车完成收购小鹏汽车股本总额的4.99%,和小鹏签署平台与软件联合开发技术合作协议,和小鹏共同开发的两款大众汽车品牌中型车。
奔驰的最优解是学大众,认识到德国拉跨的互联网产业,要人才没人才,要技术没技术,想补齐智能化的短板是不可能的,用手里的海量的现金买买买,千金买马骨,以最快的速度买出奔驰的未来。
环保从来都是生意,自己技术好的时候能打着环保的旗号限制后发国家工业化进程;自己技术落后的时候,直接翻脸:“什么是环保?”
这个世界上,除了那个老老实实搞新旧动能转换的地方,谁跟你真去抛开经济谈环保?
目前全世界最有可能一直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就是中国车企跟特斯拉,还有一个大众(其实大众真太好说)。
中国车企不用说了,在国内通过新能源汽车已经彻底翻身了。无论是核心技术还是相关的供应链发展,都领先合资车了,所以新能源汽车这条路会一直走下去。
特斯拉呢?其实特斯拉是被中国强行拉到了新能源汽车这条大船上。为啥这么说,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啊,这个工厂,我们国家给与了大力支持。
2019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临港工厂奠基,10月23日正式投产,10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年产量25万辆的超级工厂已经落成,这一速度着实令人惊叹。这样的速度只有在中国可以实现。上海工厂屡屡刷新纪录:从0到第100万辆,只用了33个月;从100万到200万辆,更是只用了堪称夸张的13个月。这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商的优势。


特斯拉汽车赚钱太容量了,特斯拉可能还真舍不得放弃新能源汽车。
大众呢,我认为不太好说,虽然大众已经all in 新能源汽车了,其实是被逼的。因为大众主要的市场在中国,中国市场占总销量的40%,如果大众失去了中国市场,那就意味着直接失去了将近40%的销量,德国人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但是大众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也一般,除了ID3跟ID4能好点,其他的真的一般,ID6,ID7销量挺差的。大众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绝对不赚钱,100%是用油车赚的钱补贴的。看大众能坚持多久了。


至于其他车企,美系福特跟通用,早就声明了要暂缓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日系就不用说了。韩系最近在中国市场上了几款新能源汽车,销量也是拉胯。法系在中国市场有新能源汽车?德系的宝马,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也是亏本买卖。
那些合资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卖不好,他们其实心里都清楚,成本没优势,技术没优势。卷又卷不过,躺也躺不平。
目前出现的情况就是合资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无论怎么发展都干不过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比不过,成本比不过。中国新能源汽车太内卷了,供应链太具有优势了,价格也非常具备竞争力,放眼全球,就是遥遥领先。


合资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无论怎么发展都干不过中国,而且还一直在亏损。那么发展新能源汽车图啥呢?索性就不发展得了。我觉得他们就是这种想法。
认清自己是好事,毕竟玩不过,那就放慢节奏,至少没放弃,而且奔驰在燃油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咱就切回原赛道再玩10年,先把钱赚到手,再去玩电动赛道的底子。
这个举动应该也是根据自身销量的无奈之举,毕竟奔驰在2023年的纯电动车型销量只占到总销量的11%,即使加上插电混动的车型,比例也就提高到19%。
奔驰来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点水土不服,在2023年的交付量不足5万辆,奥迪更惨,仅为3万辆上下,这个多少有点丢了豪华品牌的脸面。
讲真,奔驰也有心无力,毕竟按照上述的比例渗透下去,10年也无法实现全电动化,那索性把面子拉面,是我主动放弃这个计划,免得到了2030年被打脸。
奔驰的新能源玩砸了也是有原因的,比如EQE的一些车主喷续航,充满电显示续航里程为710km,但是实际上就开了379km,仅剩下30km,那充满电下顶天就是开个400公里就趴窝了,有点续航焦虑。
此外,低温下续航更惨,比如搭载了111.8度三元锂电池的EQS全驱版,在-7°C环境下,实测WLTC续航里程只有276km,但是开出了高达58%的折扣,那么续航也就42%的达成率,气温越低越差,这让北方的小伙伴怎么开。


因为不现实,自己电车做不好,市场又不匹配,赚不到钱。你看看奔驰现在电车是啥玩意,降价都成啥样了,豪华品牌这么降就是快死了,人人都知道绿牌奔驰大韭菜了,还要挤压自家油车生意。这还做啥?
老老实实做我的bba头子不好吗?
而且说实话,没有哪个地方电力基建有国内那么强的,尤其是做为主要市场之一的北美,电车现阶段根本没办法替代油车,汽车博主做个加速测试都抠抠嗖嗖的,因为怕电不够开回去,荒郊野岭半路可没地方充电。除了少数地区比如湾区,多数地方只能是当玩具近距离通勤一下。反而欧洲小国还合适些,毕竟充满都能遛一圈,挪威都快全电动化了。但我始终不明白为啥欧美那边电车搞那么贵,希望国产能出海乱杀好吧。
再者欧美电也不便宜,没国内那么牛逼的油电差价,又少了一部分推进动力。
从未来看,电车肯定是主流,电机比内燃机强太太太太多了,但是当前阶段,电池突破遥遥无期,固态也没法做到和油箱那么牛逼,短期内也落地不了,加大电池又和轻量化与补能时间冲突,补充问题又和基建息息相关。就这情况欧洲老列强还搞啥全电动化,这不是给自己带手铐吗?激进还得看新势力。
最重要的还有zz因素……电车这产业优势不在我,在东方某国,这特么肯定不能梭哈,容易把自己搞没,过几年环保都不会提了你信不信。
长久以来美国的规矩就是,我干什么你们就干什么,别问那么多,否则弄死你!


现在美国全力压宝新能源,眼瞅着干不过中国,就在昨天拜登甚至扬言将对中国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加以应对”,瞧着架势都要掀桌子了?
这当口奔驰要扯后腿,你猜美国会不会玩死它。
本来对中美两大强权来说,最重要的汽车工业,居然被德国、日本——这两个战败国把持,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好不容易要拔乱反政了,你奔驰还想开历史的倒车,就算中国不说什么,美国也会上来喷它一脸吐沫星子!
据观察者网1月3日援引路透社、《日经亚洲》报道,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在去年第四季度交付了创纪录的电动汽车(近50万辆),超出了市场预期,并实现了一整年的目标。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该季度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地位,却归属于中国车企比亚迪(超52万辆),这也是比亚迪的季度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
没错,德法等传统汽车工业巨头们,败给了电动汽车!
就在去年12月,俄罗斯总统顾问马克西姆·奥列什金在接受访谈时,还曾更为夸张的表示:
现在我们经常说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占领俄罗斯市场。但这不仅发生在俄罗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如果十年后梅赛德斯和宝马将成为历史,我不会感到惊讶...
当然这老六肯定是在捧杀,不过根据去年德国慕尼黑车展彻底沦陷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领先欧洲德法汽车巨头5-7年的技术代差优势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诚然奔驰宣布放弃 2030 年实现全电动化计划,继续开发燃油车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奔驰即使全部梭哈油车,也很可能干不过新势力或者像BYD、特斯拉这样的老牌强者。
在电车领域比亚迪的销量从2021年的40万辆,直接飙升到了去年的180万辆,今年的302万辆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供应商。另外中国还有各种电动汽车品牌,比如吉利极氪、蔚来、理想、小鹏、哪吒、零跑,以及很快要量产的小米等等,各大传统汽车厂商也都在介入。


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市场内部的丰富性,以及体量的越来越大,尤其是制造业的历史性崛起,给后来者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机会。
对奔驰而言,如果不想做坐冷板凳,不想放下身段,那么与其切入到整个电动汽车领域的上游和平台化供应链市场,还不如踏踏实实在原油车市场里苟着。
总之,面对困难总有人逃避,然后自欺欺人的说:先易后难,其实这就是逃避责任。
现在我们的电动车在宣传节能环保,巡航里程,自动驾驶,德国的传统车企却在宣传小牛皮座椅……
再过20年,西方汽车产业可能也会被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产业给抢掉份额。没有产业,欧洲失业率大增,收入水平下降,犯罪率上升……到时候,中国相对于欧洲的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小,中国在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上已经远远领先于欧洲,欧洲人跑到中国就发现自己落伍了,以后就会追赶中国潮流、中国市场,排队购买中国奢侈品……
这就是中国和西方最大的不同,当年面对他们提出来的碳税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来的时间,从上到下,大家都在试图解决问题,而不是看着问题逐步恶化,然后想着跟问题一起过日子。
现在欧盟遇到了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投机取巧避重就轻。诚然未来俄乌危机,地缘冲突,疫情叠加通胀都是不可预测的风险,必然会给这个世界带来诸多不确性,但难道这就是欧洲出尔反尔,“躺平”的理由?
和西方文明不同中国会欣然接受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因为中华文明的每一次跃升,都是在熵增的过程中实现的。
最后,不用讨论油比电好还是电比油好,只说旧人在旧世界中洋洋自得,新人在新世纪中一日千里。反正当年大清也觉得弓箭挺好,直到最后的精锐蒙古铁骑在八里桥桥头被大嘤的洋枪洋炮,彻底送入了历史的故纸堆,这个时候再后悔就晚了。
这东西还从商业角度?商业角度让我这文盲掰扯就是西方仗着自己工业革命早,想打着保护环境的名义割发展中国家的韭菜,就是那个所谓的碳排放,他们分蛋糕时,自己占的本身比例就大,再加上他们工业产业已经转型了,碳排放小,就想卖碳排放,发现新能源汽车,自己想的是发现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减小碳排放,同时将自己多余的碳排放指标卖给发展中国家,这样不仅在新能源项目上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同时还能大挣一笔。
但怎么也没想到,这玩意让天朝给半路截胡了,大家本来想着是先把环保概念进行全球普及,然后一步步慢慢进行发展新能源,毕竟本意就是通过环境保护这一嘴子来收割发展中国家,谁他妈有病才真搁这保护地球呢。
保护地球这个说法,各位应该看过柴静采访一位天朝科学家的视频,科学家的意思就是保护地球这个说法就是不成立的,实际上是保护地球上人类,因为地球啥世面没见过,你人类玩完了,我还是我!
天朝科学家都意识到的事情,西方科学家又怎么不知道,就西方那个尿性,他保护人类?只怕他们的认知是跟他们穿一条裤子的才算人类吧,甚至是他们压根就不在意,天朝直接上桌子打明牌,举一国之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除了支持本土新能源汽车行业,甚至支持特斯拉这种他国新能源汽车,简单说就是我不管你是什么信仰、什么目的,只要你确实是发展新能源,我就给你提供条件,协助你推进,再发现新能源产业的前提下,大家一起吃肉一起喝汤!
结果就是天朝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相关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按西方资本嘴脸,在某项技术超过他人的情况下,应该是封锁技术并且以此为口,疯狂收割其他落后国家,以保持自己可以一劳永逸的奴役别人,而天朝的做法是什么?我自己吃上肉了,我就不能让跟着我的兄弟们吃不饱,我直接给与兄弟们支持,帮他们基建、技术支持、让他们也快速发展自己的新能源。要让全世界人民开上便宜好用的新能源汽车,要让全世界人民一起为环保事业做贡献!
最后结果就成现在这样了,不到八万块,你就能买一辆新能源汽车,这玩意你根据历史,这要是西方强势,你还想八万买新能源?八十万的车你不加价,你都别想开走!
西方国家一看,碳排放割不上我们,对就是天朝!就是我们,我们拥有世界上众多人口,就是西方眼里最大的一块肉,吃了我们够他们再滋润几十年!现在不仅吃不上,还让我们给反推回他们老家,他哪怕就是脸都不要了,都选择反悔。所以明显就能看出,他们嘴上喊着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实际心里头全他妈是生意!
最后,也别搁这吹什么电车不行,最后还得是油车这种话,这种废话你搁资本主义国家喊喊可能还能阻挡历史进步,你放天朝说这话,历史前进的车轮只会从你逼脸上碾过去!
哪怕是国产新能源老大的比亚迪,也知道混动比纯电好卖。秦,宋,唐,等混动与纯电同平台的车型,大多是混动销量为纯电三倍左右。
纯电受限于电池价格,没办法卖得比混动便宜,这件事可能克服的概率很低,也就注定了它在同车型同款平台下卖不过混动。比亚迪作为成本控制不错的产商,电池也是自产,它家也没法将纯电降到混动的价格。其它的外购电池的车商,就更加不可能把纯电价格压下去了。
奔驰不傻,自然知道没必要全电动,燃油车直接改混动没必要完全放弃。
燃油车改混动的话,能解决很多地区的新能源积分问题。(纯燃油车得向纯电车企购买积分,但混动就不用,毕竟混动本身属于新能源车)。
鉴于混动车可挂新能源牌,所以新能源占比的提升并不能证明纯电是未来的唯一趋势,更现实的数据是其中有大量混动车型的存在。——全面新能源跟全面纯电是两个不同概念。
在世界范围内,燃油产品线不会突然消失而是会向混动过渡,只要没有政策风险,燃油车今后可能会以混动的形态存在,而不会完全消失。
所以我猜,奔驰要么购买要么自研了混动技术,不然不会这么自信的把燃油发动机续命十年。
客户要算燃油账和电费的账,目前新能源电车在国内比较盛行其中一个原因是电价相对低廉。
奔驰也要算这笔账,奔驰的财报自己也说了“customers and market conditions will set the pace”。
中国油价电价:


德国油价电价:


法国油价电价:


英国油价电价:


美国油价电价:


还有个原因是,欧美的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不如国内方便,对于欧美的新能源车主们来说,最好有家充,否则补能体验不如加油方便。
按2023.5.10特斯拉找媒体宣传的美国油车电车差价为例:
按照特斯拉官方计算器,北美平均电价是0.15美元,平均油价是3.5美元/加仑(3.8升),市场上特斯拉级别的油车,每加仑大约能行驶22英里。
这样计算的话,Model 3/X/Y/S四款车型,每天行驶30英里(约48公里)的话,每天电费仅1.16美元,最多能比油车节省3.26美元,每月最多节省100美元(约合人民币692元)。
若是每天行驶极限的300英里,那能节省最多32.62美元,一个月的电费最少仅353美元(Model 3),最多能比油车节省992美元(Model S)。
基于此算一笔账,假设按照上面所说的中国平均电价0.07美元(住宅),美国平均电价0.04美元(住宅),中美两国电价算是低廉的,要换成欧洲电价,大概都在0.2~0.4美元,可见各国油价其实大差不差,但是同样的电车在不同国家跑,中美指不定省钱,在欧洲估计电车比油车还要贵一点·······
说算经济账的原因是,毕竟“客户和市场状况将决定奔驰要不要继续搞电车,或者搞电车的步伐会迈的多大”。
其实他们奔驰自己报表也说了,欧美的媒体也大大方方的说了,目前对于奔驰全部都搞电车弊大于利呗。
Back in 2021, Mercedes-Benz was one of a flurry of European car manufacturers to announce that it’d be going fully electric. It gave the year 2030 as a cut-off date, which even at the time seemed ambitious for a company that was only building one bespoke EV at the time – the EQC crossover.
早在 2021 年,梅赛德斯-奔驰就是众多欧洲汽车制造商之一宣布将推出全电动汽车。 它把 2030 年作为截止日期,即使在当时,对于一家当时只生产一款定制电动汽车——EQC 跨界车的公司来说,这似乎也是雄心勃勃的。
Despite having massively expanded its range of EQ-badged electric cars since then, with several more in the pipeline, the manufacturer has now rowed back on those plans. This was confirmed last week in its Q4 2023 financial statement, which confirmed that “customers and market conditions will set the pace” of a switch to electric.
尽管自那时以来,该制造商大规模扩大了带有 EQ 标志的电动汽车的范围,并且还有更多车型正在酝酿中,但该制造商现在已经取消了这些计划。 上周其 2023 年第四季度财务报表证实了这一点,该报表确认“客户和市场状况将决定转向电动的步伐”。
还有一个事情是很多媒体说风就是雨,奔驰只是放弃实现全电车计划,不等于不搞电车,还是要燃油车电车两条腿走路·····
丁院士的话含金量越来越高
丁院士说他敢大胆预测:西方国家的减排都是“放空炮”,你以为他们会真减排吗?说的都是假的。我们根本不指望西方国家的“减排”。咱们“走着瞧”。中国的减排是“正儿八经要做的”,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说了话是要算数的。而对于西方国家,实行的是党派政治,换来换去,新官不理旧账,在任期间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承诺都不作数了。


另一方面 奔驰在国内的营销依然是下血本,甚至他家的电车也是。今年2月,奔驰电车地库起火,全网安静。 百度搜索结果只有一条




微博四条 基本没有数据。


很多人说没热度因为杂牌车。但我把几条汽车内容发了下头条测试下,结果可以发现差异,奔驰的这条连展示量都没有,这明显是公关痕迹。


纯电动车泡沫实际上两年前就破灭了,那时候起到现在特斯拉比亚迪股价都是大幅下跌长期低迷,但最近这轮包括苹果奔驰等的调整,一个大背景是特朗普可能重新入主白宫。
如果特朗普这个纯电动车的死敌再度入主白宫,那本来已经惨不忍睹的纯电动车行业将更加雪上加霜。实际上当初以特斯拉为首的纯电动车行情就是主张脱碳转型的民主党拜登政府确定上台后开始的。若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那如他所说,会狠狠地打压纯电动车行业,苹果这种老江湖不会拎不清,所以决定不再去趟这个浑水。奔驰等其它一众车企也相应作出调整,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现在还有人觉得纯电动车是个香饽饽,那他肯定不是活在真实的世界里,马斯克那个让全世界都跑纯电动车的梦想早破灭了,而丰田章男的预言正逐渐被证实,他认为纯电动车最多占汽车市场30%份额(日本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曾预测,考虑到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全球有数以10亿计人口没有电力可用或不方便用,以及其它诸多不便,全面转换成电动车并不实际,因此电池动力的电动车预计最多只能占据全球市场30%的份额,其余部分则将由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燃油汽车所占)。这意味着目前的纯电动车产能已大大过剩,下面就是自相残杀了,接下来很长时间,马斯克会心态很坏,牢骚不断,雷军会骑虎难下,彷徨无奈,那些还没盈利的纯电动车企业绝大部分永远不会迎来盈利的一天,即使现在暂时盈利的纯电动车企业也会利润渐薄,甚至重新堕入亏损。
对于传统车企和新创纯电动车企业,谁更有优势的判断,过去认为新纯电动车企业有优势,有人甚至觉得它们可以颠覆整个汽车市场。但现在判断已发生根本变化,最近《华尔街日报》以“从造车难到卖车难,电动汽车初创企业烦恼不断”为题报道说:与老牌汽车制造商相比,Rivian和Lucid等初创企业更易受到电动汽车需求突然降温的影响,因为它们没有盈利的业务来度过销售增长疲软期。在《华尔街日报》另一篇题为“从梅赛德斯-奔驰与Rivian的对比看传统车企如何雪耻”的报道中也指出,汽车制造商的业绩表明内燃机业务在向电动汽车转型提供资金和对冲风险方面的优势。在漫长的血拼阶段,传统车企可以用丰厚的传统业务带来的利润持续地撑下去,直到绝大多数纯电动车企业死去,最后,除了极个别的新电动车企业能生存下来外,这个汽车市场还是老牌车企的天下,它们会生产各种类型的汽车,就像现在丰田和现代汽车那样,拥有自主生产内燃机、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所有类型发动机和汽车的能力。如果评汽车界的全能冠军,那冠军一定是日本丰田,亚军是韩国现代,它们制造各种类型汽车的能力都很强,所以,2023年,丰田取得了惊人的利润增长,利润总额4.5万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达到2250亿元,远远超过中国整个汽车行业所有本土品牌汽车企业的利润总和。韩国现代汽车的年度利润总额26万亿韩元换算成人民币也高达同样不可思议的1490亿。
2023年被称为“混动车年”,因为这一年所有类型汽车中,混动车的销售增长率最快,超过了增长率明显放缓的纯电动车,业界预计混动车的这种强劲势头今后一段时间内会保持,另外,氢燃料车也取得了不错进展,而燃油车也将比原先预计的活得更久,所以,以后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内到底那种类型汽车卖得最好增长最快,现在很难预测,要看各个类型汽车本身技术的进展情况,也许会此起彼伏,那么,把宝押在一种类型汽车上,显然有极大风险,随时可能挂掉。
现在看来,大多数纯电动车企业的最好归宿或许是被传统车企收购,这已有最新的迹象露出来了,据报道,纯电动车企业高合汽车撑不下去了,而长安汽车正在洽谈收购高合汽车。
我回答过好几个关于电动车的问题,我是一直不看好电动车的,很早以前我就说过,欧洲不会真陪着中国玩电动车放弃他们原本占绝对优势的内燃机技术。
当时有人就跟我说了,欧洲表态了,未来几几年放弃油车,BBA都表态了。我回答的是那是口头说,别看别人怎么说,要看别人怎么做,实际上BBA包括其他一些大车企在电动车上投入并不大,有的都不想有大投入,看到电动车这块蛋糕想吃一口,但又不想自己去买盘子刀叉,于是就找中国一些厂家合作。
紧接着就是德国和意大利表示不会放弃燃油车,再接着就是几个欧洲大车企又陆续宣布不会放弃燃油车,奔驰就是其中之一。
我看回答有些人说欧洲准备把纯电计划变成增程式,油电混合,我今天话放这里,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也不会搞增程。
为啥?因为到几几年放弃内燃机变纯电这个是口头说说的,但处理废弃电池,欧洲是立法了。法律规定的很清楚,谁家生产的电池,车辆报废后这块电池谁家拿回去自己处理。如果是欧洲自己生产的电池,他们的相关法律已经规定到很严格了,哪些重金属必须重复利用到多少才行。而处理废弃电池是最最污染环境而且投资巨大回报很差的买卖。
韩国在匈牙利造了回收处理废电池的工厂,这个工厂应该是目前全世界立处理汽车废弃电池最先进的工厂,一年能处理2.4万吨锂电池。
2022年匈牙利政府公布了位于匈牙利Szigetszentmiklós地区电池处理厂的环境报告,这家工厂空气中的镍超过匈牙利规定的2000倍,其他重金属也超过规定的好几倍,对工厂一些工人进行体检,也发现一些工人身体里的重金属超标。
环保的问题其实是解决不掉的,无非就是转移,以前伦敦是雾都,伦敦当时的空气是能毒死人的,伦敦的空气怎么变好了?就是把污染环境的工厂和设备搬出去,搬到伦敦以外,伦敦空气就好了,搬到英国以外,英国的空气就好了。
发达国家把重污染的工业发包给发展中国家去做,把本来应该污染他们国家环境的工业变成污染其他国家。眼前看似给发展中国家赚钱了,生产一条牛仔裤赚个几毛钱利润,单子下来就是几十万条上百万条,但把时间线拉长,赚的钱对于污染的环境来说,不够以后环境治理的。
所以欧洲不会推进以特么电池为主导材料的交通工具,别说电池了,欧洲现在对油车换机油都有很严格的规定,中国一般一年换一次机油,同样的车在欧洲就可以两年甚至更久换一次机油。
欧洲当时表态全力发展电动车,放弃油车,类似啥呢,班级里几个学霸本来没威胁,都可以进清北交复,突然蹿出来一个本来成绩一般,高三突然发力学习的同学,眼看可能对几个学霸进清北交复构成威胁,于是几个学霸约这个同学出来,带他去唱K,带他去游乐场,带他上网吧,并且告诉他,这么做才是对的,看书复习多没劲,然后学霸陪好他之后回家继续认真学习,最后这个本来有前途的学生被他们带偏了。
欧美车企动不动就上百年的历史,内燃机都玩到头了,对于汽车,他们就是学霸,他们输得起,电动车包括混动,无非就是省油嘛,他们有能力造出内燃机省油的车。走一段弯路,他们输得起,最多再绕回来继续玩内燃机。
但中国不一样,中国本来内燃机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如果咬着牙继续朝着内燃机方向走,不敢说造的和欧美日内燃机同样水准,但大差不差是有希望做到的。但看看今天中国的车企,还有几家对纯内燃机有很大投入的?
电动车是不是未来,不知道。如果电动车不是未来,那么中国车企和欧美日车企的距离只会越拉越大。
电动车是不是未来,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安全性,一个是电池回收污染,这两方面做好了,电动车可能是未来,这两方面做不好,那么就不是。别说什么石油早晚会用光这种调调,你电动车企熬不到石油用光的那一天就撑不下去了。
电动车国内推行了十多年了,目前占全国机动车总量的5%,但要知道一点,燃油车,私家车在全国开始普及,也就本世纪慢慢开始的,到现在20多年,燃油车普及比推行电动车就早了十几年。
所以我在其他一个问题的回答里说了,电动车现在这个趋势,基本热销浪潮结束了,电动车市场占有率不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为啥?因为燃油车依旧有一大批支持者,很多人说只要市面有燃油车销售就不会买电动车,这个不是说说的,燃油车至今销量依旧比电动车高。2023年我国机动车销量2600多万辆,其中新能源不到950万辆。
最近比亚迪在大促销,几乎所有车型都大降价,我看各自自媒体都说比亚迪是掀桌子,并不是掀桌子,比亚迪的目的是为了在汽车产能过剩,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尽量多争取到客户。
中国的汽车已经产能过剩了,不止中国,全世界的汽车基本都产能过剩。
汽车不像吃饭穿衣是高频率的消费,汽车是一件耐用品,买一辆车可以用好多年。而中国还能消费汽车的家庭并不多了。
截止2023年底,中国民用车保有量是3.36亿辆,而中国一共才14亿多一点人口,这个数据意味着4个人里有一个人有一辆车。而中国月收入不到2000的人,超过人口一半,月收入2000内,就算以家庭计,一家三口,两大一小,家庭月收入不到4000,这个收入要养一台车,比较困难。


所以中国也就是差不多7亿人不到,拥有3.36亿辆车,差不多2个人一辆。并且中国现在人口在锐减。中国的汽车行业已经过度了,现在车企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吸引还能买得起车的家庭来买自家的车。
所以比亚迪不是掀桌子,即使比亚迪不降价,其他车企也会降价,因为市场上的蛋糕已经几乎没有了。
所以再所以,现在电动车增幅比较大,很多家庭本来的存款和月收入让他们买一台油车,他们感觉紧绷绷,像上海一块蓝牌就要差不多10万,口袋里就10来万,只够买块牌照的。
电动车宣传的理念就是基本买车一次性投入,以后养护成本低,所以一批本来买油车很紧张的人,听到这个宣传就去买电动车了。
不用加油,牌照免费,保养便宜,所以很多买电动车的无所谓保值率,因为油车保值率再高,他们消费起来很累,电动车至少圆了他们私家车的梦。对电动车企业来说也是好事,先把客户围过来,然后通过以后维修,保养各方面去慢慢赚钱。
所以中国未来一定会面临电动车电池的问题,突发的火灾,特别是地下车库突发的火灾,还有就是废旧电池处理的问题。
这里还延伸出来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车企赚的钱去对应电池处理,够不够?
有人会讲电池处理这个买卖能赚钱,所以愿意干的人多。这个能赚钱的前提是不讲环保,电池拆开了只要自己需要的,利润大的一部分,其他想办法处理了,这个想办法处理就是污染环境。这就好比以前回收洋垃圾,回收洋垃圾的利润来自于对环境的污染。电池回收利用如果真的按照欧洲那个制定的标准来处理废电池,成本极高。
其实应该的操作是车企要拿出一定比例的钱去投入后期处理电池的费用,如果把这个费用加到汽车上,电动车就要贵很多。现在车企能大幅度降价卖车,前提是基本不考虑以后环保问题,等于赚的也是破坏环境的钱。
以上是昨天半夜三四点写的,所以写的有点散,最后总结一下。
电动车和燃油车相比,并不环保,所以当欧洲以环保为理由推行电动车的时候,我就说欧洲人不会真这么干,他们一定会坚持燃油车。别看别人嘴上怎么说,要看别人具体怎么干。
电池处理污染的问题目前还是解决不了,要解决成本极高,这个上面说了,匈牙利官方有具体数据公布。
国内电动车以后也会面临废旧电池处理的问题,要处理到不污染环境,投入可能比生产一块电池更贵。有些人会说电池里的一些重金属能反复利用,对,是能反复利用,反复利用的前提是你要把以前废旧电池里的重金属提炼出来,这个过程就有严重的污染,并且提炼出来多少,流出去多少,其他没什么用的重金属怎么处理。
中国以后也一定会出台严格的电池处理法规,各种重金属指标提炼多少才算达标,以及其他排污标准肯定都会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
如果电池处理不好,那对环境的污染,可以说比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累积起来的污染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两三块电池就能污染一个西湖,而且水里重金属超标,不是几十年能改善的。
先污染再想办法改善,目前全球来看,除了靠时间,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方法,为数不多的手段费用都极高。
美加边境的五大湖就是个例子,一百多年前那里出现大量的工业,污染了五大湖,开始美加科学家认为五大湖水流量大,可以冲掉湖里的重金属,五大湖可以自净,所以没当回事,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理时期,到1972年两国才达成了《大湖区水质协议》开始治理,治理了52年,一直到今天,五大湖里重金属都超标严重。
欧美人基本不吃淡水鱼,有说法是淡水鱼鱼刺多,欧美人不会吃,其实不是这样,就是因为欧美一些国家工业革命的时候没考虑到环保问题,现如今很多大河大湖里重金属依旧超标,倒是水生物体内重金属也超标。
像美国南部地区,一直没怎么工业化,那里的人吃淡水鱼的,连小龙虾都吃,吃小龙虾的场面不比国人差多少。
可以夸一句,奔驰聪明了,承认菜总比头铁砸钱强。
奔驰虽没有直接说,但大家都知道在电动赛道上,他们是失败了。
简单说,奔驰黔驴技穷了,在电车赛道,没有任何技术,被比亚迪等国内新能源车企吊打,所以不敢继续电车赛道了。
守着老本还能吃饱肚子,
如果换个赛道,就是主动把脖子上套枷锁,等着被中国汽车慢慢捶死。
就奔驰EQS,号称EVA平台下豪华电动车最高巅峰,那售价在国内各种被嘲笑,号称杂牌电车,别人降价几千万把块,奔驰降价一二十万。
没人买啊!
毕竟发动机还能吹传承,电机、电池总不能吹几十年前就技术储备了吧。


看下MMA平台下EQSS概念车,号称18个月研发的,什么900V高压平台,6分钟满电,太阳能充电技术,都是吹的比较多。
就今天开始算,再给他们18个月,都拿不出来量产品。
按奔驰或者传统外资车企研发速度,2030年上市的车,2025年就规划准备,用个3年、4年时间左右工程设计、零部件测试、整车测试。
奔驰头一伸,看到家门口上汽MG、蔚来、岚图、小鹏、比亚迪、极氪在欧洲的表现,确定了自己确实菜。
就算现在开始规划研发2030年的车,到时候还是打不过。还不如现在就承认,我摊牌了,我玩不起,我装死了。
所以奔驰还是聪明的,早点投降的,也是值得夸。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汽车百科 最新文章
长城汽车直播实测城市 NOA,全程零失误,如
蔚来乐道 L60 无伪装谍照曝光,该车型有哪些
现在插电式混合动力体验这么好,还有必要选
成品油价第五涨,92号汽油进入「 8 元时代」
如何看待小米su7四月第二周纯电轿跑在与主要
极越汽车员工自爆因买小米SU7创始版被辞退,
五菱星光跟风比亚迪官降,正式发布150KM进阶
为什么说骑摩托车是典型的花小钱装大逼?
BBA 真的是普通人的天花板吗?
杭州一快速路上发生别车伤人事件,嫌疑人因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04 15:32:15  更:2024-03-04 15:40:58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