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汽车百科 -> 为什么华为突然不支持余承东的造车项目了? -> 正文阅读 |
|
[汽车百科]为什么华为突然不支持余承东的造车项目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实还蛮期待华为造车的,但是目前看来没啥希望了,不过车是车,手机是手机,我还是华为手机的忠实用户,为了买p60,把我的华为mate30用转转卖了206… |
造车路线上有比亚迪了。 简单来说,一代版本一代神,国家的大的政策方针和支持往往能对一些大型企业的生死起到决定性作用。 华为过去几十年的高速成长,除了它自身的技术实力了得、经营得当外,最重要的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和数字化,在这一波浪潮里面获得和抓住了机会,才成长为现在的一方诸侯。 国家发展到当前阶段,虽然在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但比亚迪已经站在了原先华为站的通讯系统的生态位上,更早入场且有更好的技术、更全的产业链、更雄厚的资本。华为此时入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抢到那个位置去,也不可能获得同等的支持力度,即使得到了短期内也很难打开局面。这不仅仅会对华为自身资金、技术、经营方面造成巨大的战略性失误,同时也有可能影响国家对它的进一步支持,上头给你的定位是带头搞半导体技术的总突破,你转身拿钱砸向已经高度成熟和内卷的造车,这不是开玩笑嘛。就好比中芯在北京深圳上海以造芯为借口拿到土地转身搞房地产开发,紫光不就是这么完蛋的嘛。 对于华为这种级别的企业,一定要站好自己的生态位,而不是哪里钱多往哪里钻,华为需要的是战略定力而不是疯狂投机。 对余承东来说,他的成功路线是像手机一样去成熟市场利用华为的品牌和技术大杀特杀。而对任正非和一些高层来说,华为的成功则是国家大战略中的一环,离开自身的战略位置强行去另一个新赛道卷,最后可能两头不讨好。 |
余承东的造整车,是“魏延子午谷奇谋”的华为版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现在叫军事冒险主义 成功了,魏延牛逼 失败了,整个蜀国的一盘棋被拖下水 并且,大概率失败,成功概率跟走钢丝没什么区别 |
三星:“我想做微电子、做建筑、做造船,让韩国迈入发达国家!” 青瓦台:“你说你要多少钱,多少地,多少绿灯吧,管够!” 三星:“我想做蔗糖,做泡菜,我要做全世界最好吃的泡菜!” 青瓦台:“死远点,白糖泡菜我买谁的不是买,需要你做?” 余承东就是个管项目很牛,但站位略低的打仔, |
|
或者说,在陈浩南没当上蒋先生之前,他的基本盘就是铜锣湾,只能打打杀杀告诉大家我是华为唯一的浩南。 问题是洪兴并不是靠打打杀杀,甚至不是靠人情世故。 |
|
蒋先生说明白了,大事基本定律,银纸银纸,还是银纸。 《97古惑仔》里的洪兴其实基本盘还扎实,门生众多,管理层也有镇得住场子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但亏在流动资金匮乏,社团里老家伙因为需要钱所以吃里扒外,各自有自己的利益,洪兴这条大船就是走不动道,在内里拧巴着。 头脑清楚的中层去请蒋先生回来主事, 蒋先生起了什么作用? 其实很简单,就是注资,给洪兴搞了个二轮三轮,发完钱以后万事理顺,老家伙不闹了,吃里扒外的滚远了, 内部矛盾一解决,外面的小虾米根本不是洪兴的对手。 理顺的洪兴又能继续赚钱,蒋先生自己的注资也收回来了。 说穿了还是钱闹的。 华为被制裁,现金牛急速萎靡,内部一堆大佬和精英等着发工资, 上中下三策里, 下策就是节流,砍掉打仔福利,更加盘剥小弟,那结果就是内部矛盾更大,人才会不断流失,外部更容易打败华为; 中策是开源,寻找新的利润点,但华为的基本盘被锁死的时候,利润点没那么好找, |
|
就好比电影里,古惑仔的本业就是打打杀杀收保护费,经营娱乐场所,这事他们拿手, 你让山鸡陈浩南洗了文身去当律师当医生,不仅他们干不了,原本跟你没有敌对关系的团体也被你弄得到处树敌; 整天跟人家掰头,动不动看什么看,出来单挑。 你看陈浩南那两笔粉笔字,也不像是能教书的样子对吧。 上策还是请蒋先生嘛,自己的问题自己难解决,要是蒋先生都解决不了,那就找更大的大佬来拉一把。 |
|
就和光伏产业一样,全是佛祖保下来的。 之前欧洲想用环保拉全世界下水,推动清洁能源,本质上还是想要牢牢把持高端制造业,建立清洁能源的行业标准和供应链体系,把利润攥在手里, 结果中国光伏产业强无敌,美国特斯拉打得bba满地爬, 欧洲一看这不行,自己环保搭台,全是别人唱戏。 没办法了锁死了光伏进口,一年不够再加半年,德国超级工厂让动保去闹,迟迟不给你投产。 中国这时候一方面让银行奶住光伏产业,自己的孩子自己喂, 另一方面之前已经花了天价补贴撑新能源,看补贴作用一般又把特斯拉当鲶鱼在国内搅,孙子外孙都是孙,先奶大一个再说。 现在我们也都看到了,光伏和新能源汽车,哪个也没垮,都活的好好的。 最主要的电池产业在我们自己手里,有电池就有新能源。 |
|
芯片制造和设计是下一个国运所向,是能获得“蒋先生”大手一挥,银纸银纸,银纸管够的产业。 华为做这个是先天优势,怎么都落不到他人手上, 但造车,华为是个过江龙,无论是电池还是整车,底盘方案还是供应链,比华为有优势,做得成熟的企业太多了。 华为能苟住,稳住基本盘,等着蒋先生来天将降大任就行了,蒋先生自己摆不平还有如来佛祖。 所以必须悬崖勒马式地勒住造车,我相信他们高层不止一次谈过这个问题, |
|
中国不需要一个华为贴牌的新能源品牌,中国需要的是巨大的自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陈浩南当时要是把话真听进去了,不至于后面开冰室。 |
华为不支持造车项目了吗?当然不是。华为已经深入参与到汽车行业中了,高层不支持的是华为在造车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支持的是华为直接下场变成一个汽车制造企业。 华为已经走到了哪一步?AITO最能代表华为参与的深度,可以说,已经无限接近于代工模式。但目前这样的模式,也遇到了一些无形瓶颈。 纵然AITO的表现很好,余承东说主机厂不会轻易选择与华为深度合作。 我特别能理解。 以前我在一家互联网上市公司管用户增长业务,也没搞成与华为云的合作——曾经余承东主抓的业务之一。 只是“稍微领先”是没有生意朋友的 大概故事是这样的。我的前公司与华为有深度的合作,我们是最早一批在华为全系列手机做预装的互联网公司。我们与余承东亦敌亦友,每年我们杀价格的谈判要持续数月,华为为我们提供服务也是通宵达旦。华为,贵是真的贵,但是ROI(投产比)依然划算。 华为云服务曾想推动与我们的合作。在实际的接触中,我才体会Saas类的服务、Tier 1供应商想进入一家大型公司有多难。我和公司的总裁都欢迎华为团队的交流,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决策团队会考虑:服务商切换是否安全、是否影响业务进度、如果没有“遥遥领先”的ROI回报,相关参与者的OKR与KPI咋写…… 已经在运转的体系,没有重大事故,只是“稍微领先”的替换者,很难获得生意机会。 上海车展期间,我偶遇余承东,跟他交流了一下对行业的看法。 “华为会不会成为博世那种很挣钱的汽车行业供应商”“成为博世目前华为不具备条件,另外华为与博世也不是一种类型供应商。” 这是余承东的看法。 博世是什么?为什么大家想成为它?为什么又变不成它? 博世是汽车行业最悠久的供应商品牌,它为汽车厂商(OEM)提供核心零部件。它诞生于1886年,和最古老的汽车品牌奔驰同一年诞生。博世的年营收达到882亿欧元,利润达到37亿欧元。博世是老一代汽车供应链巨头的代名词。汽车行业大量领先的技术并不是主机厂研发的,反而是顶级供应商开发的。 汽车行业的供应商都想成为博世。博世有躺赢的权力。 博世技术壁垒确实强,在直喷、ESP等领域投入研发十几年才最终实现商用,对这些领域的专利完全掌控。博世不赚钱,没天理。选择博世这种Tier 1(一级供应商)在中国意味着安全。如果自研、或者用知名度低的供应商,出了问题没法甩锅。 中国市场上很难出现第二个博世。在博世选定并深耕的技术路线上,突破专利墙、建立客户深度信任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太高。 同为供应商,华为跟博世的本质差别是什么? 博世是上个时代硬件供应商的霸主。 与博世的合作能否让你的车卖得更好?不一定。但,博世的技术与服务一定能帮助产品的某些性能达到某种标准。 博世没有做的部分,就是华为的机会所在。 一条是硬件+软件这条赛道,一条是直接帮助企业增加销量。 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这两场软件战役中,华为有领先的机会。问界的智能座舱确实给行业顶尖的体验。最近问界M5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版和阿维塔也上线了华为智能驾驶ADS2.0版本。正确的产品定义+生产质量+合理的价格+靠谱的营销,就有销量兜底的机会。博世等一系列供应商在汽车领域做的是TO B 业务,他们并不能触达最终用户,所以无法提供这种深度服务。而华为有用户、用网点、有基于场景与体验定义产品的能力。所以,看懂华为进入汽车行业的三种打法了吗?方案1 在博世等Tier1供应商定义的市场里面吃点小份额方案2 HI(Huawei Inside)模式,在软件定义汽车这条赛道成为新型的博世方案3 智选车模式,全方位帮汽车品牌卖车 方案1 华为很早就做了,奔驰、宝马都是华为的客户,主要还是提供车载无线芯片和TBOX之类的合作。但是华为这种公司很难做低毛利、小规模的业务。与其在博世身后做点零散业务,还不如不做,聚焦芯片业务可能更好。 方案2 软件定义汽车的本质需要深度参与。那参与啥呢?要获得用户行为数据,基于用户行为判断优化方向。主机厂与华为的关系就好像夫妻俩带孩子,软件需要OTA、需要成长。让华为说了算,主机厂当然会觉得自己灵魂丢了。但是,一个孩子的成长父母一人定义一半,你觉得这孩子能长好吗?所以,HI模式如果发挥价值,必然“华为霸道”。有多少主机厂可以接受供应商“霸道”? 方案3 觉得跟华为合作丢了灵魂是不是,那华为就穷尽所有资源帮一些主机厂打个样。 华为只有通过方案3(智选车)才能在市场证明“遥遥领先”,从而推动主机厂愿意采取方案2(HI)。 余承东为什么需要“霸道”模式? 你可以说他路径依赖,也可以说他思路超前。 余承东过去在华为刚管手机业务,要为运营商(甲方)提供解决方案。运营商提供给华为的需求经常并不来自用户,体验很差,坑不少。 余承东在内部非常欣赏理想团队的产品感觉和运作效率。理想与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共性,都是“起点、终点都来自最终消费者,以消费者的体验来驱动”。 华为提供HI模式,不同公司的产品体验会有差别。基础能力不等于最终体验。华为只有参与越深,才能体验越好,同时与主机厂的矛盾也越深。 最终余承东做手机业务把自己从供应商直接做成了手机厂商。所以行业一直在判断,余承东会不会在汽车行业把自己从供应商做成主机厂。 至少此时此刻,华为没有坚定支持余承东走这条路线,华为的首选目标是行业供应商。 可能最佳的路线就是“智选车”模式。 方向合理,但智选车模式也有天花板 华为必须帮助合作伙伴创造大幅领先的销量才能证明自己。 如果竞争对手企业找华为合作针对同一人群市场的产品怎么办? 一个太拉胯的企业找华为合作,那接不接? 华为的研发、管理资源也是有限的。这种兜底销量,搞口碑的打法需要集中力量在少数产品上才能大力出奇迹。 所以,智选车在客户规模、产品规模存在上限。智选车模式包括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而阿维塔是HI模式,华为也没有参与对阿维塔的投资。 为什么华为要反复重申“不造车” 赛力斯不能是华为唯一的“智选车”合作伙伴。吉利曾经收购澳大利亚变速箱公司DSI,两者的关联过于紧密,导致没有其他品牌愿意与DSI合作。最终吉利卖掉了DSI。 华为不能让HI模式下和智选车模式下的潜在合作伙伴觉得华为最终会成为一家主机厂。自己孩子的妈在外面还有娃,这妈如果有动机帮外面那娃欺负自家娃咋弄? 5年之后汽车行业会是什么样子? 5年之后汽车行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没有定论。 激进派认为智能电动车会像智能手机一样,销量向头部企业集中。最终5-7个汽车集团统治世界。能活下来的汽车集团必定选择闭环自己的软件生态。 另外各国对于智能驾驶法规的设定一直没有时间表。华为的ADS 2.0 无限接近L3级别智能驾驶,只要明确的法规不出台,它就不能是L3。换句话说,和智能终端不同,法规还不允许100%的“软件定义汽车”。智能电动车竞争上半场拼电动、下半场拼智能。政府在法规上的战略模糊导致下半场何时、如何开打未定。 最后的总结 华为智选车是“遥遥领先”的唯一路径。HI模式是智选车实现客户销量领先之后,扩张业务的主要手段之一。 |
余大嘴为将才,却非帅才 国家想要的是什么, 解决卡脖子问题,解决大量就业弯道超车 比亚迪在汽车领域可以说是三条都做到了, 华为在通信领域做到了后2条,现在努力解决卡脖子的芯片问题, 这才是国家想要的! 想要华为变成全能版的三星! 想要比亚迪变为全球版的丰田! 现在你跑去造汽车,跟比亚迪内卷。。。 政治方向错误,老爷子一票否决 |
国家:我扶持你华为这么多年拨了这么多钱给了这么多资源,不就是留着造芯片的吗? 结果你华为转头去造车? |
|
|
没有突然 华为内部一直就没达成一致 极狐路线已经死掉了 广汽已经决定不和华为合作了 供应商路线做不下来 真正做起来的也就问界路线 所以看起来华为好像要下场造车了 其实华为内部一直是没达成一致的 一方面 车确实赚钱 另一方面 造车等于要和所有车企成为对手 车企嘛 总是和地方ZF藕断丝连 很容易把华为的其他业务 也顺带进沟里去 |
因为他总不能开除比亚迪的国籍吧…… |
华为现在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余大嘴还想攻城掠地,老任考虑的是首都会不会被一锅端,集中所有力量活下来才是正解 |
一句话投资大,不挣钱。国产的新能源汽车除了比亚迪,全是赔钱的。华为又不上市,没有融资渠道,赔不起,烧不起钱。 |
这没什么,实际上在问界诞生之前,就已经声明了“华为现在不造车”。 这里是两层意思:1.华为现在不造车;2.华为以后可能会造车。 这个事情有几个背景,而且都是大背景,随便聊聊。 首先是,华为为什么会进军汽车产业? 回头看,一个事情是18年的中美关系下坡,再一个是彼时刚好赶上了新能源兴起的风口。 新能源兴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三电门槛相对比较低。比起发动机、变速器来说,三电简直太简单了! 随便一个企业都有希望自研,即使自研不了,花钱也能比较容易地买到替代方案,而相对地,发动机、变速器这么多年了,还是有很多国产厂家无法自己搞定,买别人的产品不仅产能上被卡脖子,整车调校的过程中也会衍生许多匹配、控制的问题。另一个特点则是,为了快速与传统产品打出差异化,必须有一些强烈、明显的特征,来争取用户,一般来说就是靠电机的低速大扭矩得到的“加速快”这种动力性特征,以及“智能化”。 “智能化”实际上不是新能源的特征,但在这个“差异化”塑造产品的过程里,被强行和新能源绑定了。 彼时华为正遭遇围剿,要在一个新的领域破局,新能源汽车,是极好的机会,低门槛因而容易获得门票,智能化恰好是自身的强项。 其次是,造车意味着什么? 重资金。 造车的第一笔投入,至少30个亿起步。研发资源,生产资质,高度自动化的工厂,销售布局,供应链的排布,等等等等。且此后每年研发投入一般在3-10个亿不等(取决于投多少车型),生产端为了保供,还有各种需要钱的地方。 三年烧个100来亿是常规操作---还记得小米造车时,雷军说的么?已经准备好了许多许多钱。 相比于互联网的规模来说,这是天量的钱。 恒大造车的初期非常豪气,动辄几十个亿的投资曾经让我一度怀疑人生,一度认为汽车行业在资金需求对互联网是降维打击,而房地产对汽车行业是降维打击,直到恒大被自己玩得翻不了身,才再次印证了从前的看法---需要天量的钱。 |
|
而为了天量的钱,容易翻车。 在芯片倍受打压,手机业务剧烈下滑的过程中,要冒这么大的险确实是很不值得的,如果因为造车导致整个华为出现了方向上的失误,最终沉入苦海,非常不划算。 所以一开始在这个业务上,有所保留,是正常的。 再次是,华为想要什么? 中国的“博世”。这是当时被说得最多的一种评价。 通过华为快速、智能的特点,为汽车产业带来一次变革,但是华为从前在汽车行业没有足够的积累,如果要快速得到成果,必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 那么就是“智能”,这个词意味着智能网联,意味着智慧座舱,也意味着无人驾驶,而这些背后,是以新能源业务为基础的,因此也意味着三电业务。 通过打包的技术方案,卖给各个厂家,华为就有条件以轻量的资产获得巨量利润的可能---垄断型的Tier 1,这应该是华为最好的定位。 智能业务可以与任何厂家合作,三电业务可以卖给技术能力较差的企业,而这两块业务结合,也保留了自己未来造车的可能性。 非常完美。 但到了这里,就很容易思考到一个问题:如果我卖车,我买的是你的技术方案,而你也在造车,在我们构成竞争的过程中,你还会毫无保留地把技术卖给我吗? |
|
如果华为造车了,大家还会买它的方案吗? 过去厂家们买爱信的变速箱(背后是丰田),这种事情都是迫不得已---自己造不了,没有替代方案。但是在新时期,“智能”和“三电”有的是替代方案,甚至有自己的方案,大家选择华为是因为华为好,而不是华为不可替代,一旦华为表现出了可能的“狼子野心”,大家很容易会解除合作关系。 因此,华为不造车,是成为“垄断型Tier 1”的前提之一。 以及,新势力在2014-2017之间雨后春笋,但实际上入局的风口,大概在2018年左右就以及关闭了。早入局的人,在2023年左右推出的是第2-3代车型,不论是技术的成熟、对市场的把握、对供应链的权衡都有更好的状态。对晚于2018年入局的人来说,面临着传统厂家的厚积薄发,面临着同为新势力但更早入局的先发优势,市场认可度不佳等等多重困境,非常非常难。 或者可以说2018年后入局者,小米待定,华为待定,其他新势力基本上,十不留一。 综合造车重资产,和“威胁论”,和“时机”问题,华为不造车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但是,为什么问界如此不同呢? 一种投资性的尝试。 问界不是华为自己的车啊。一直都不是,只是深度与华为进行了绑定。 问界成功了,是华为的功劳,问界失败了,华为可以甩得一干二净。 问界的结果不论是如何,都能给华为在未来造车的过程中,带来丰富的经验。 |
|
今天的结果是什么呢? 华为原本的盘子,依旧困难。 自动驾驶在过去的几年里,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大家都承认“驾驶辅助”好用,但也都认为“无人驾驶”是伪命题。多花2万块钱去搭一套实用性没有那么强的系统,市场并没买账。因此自动驾驶领域没有得到预期的收入。 至于智能网联和智慧座舱,确实与不少主机厂进行了合作,但华为一侧在各个厂家的口碑里,都不算太好。他们当然有优点,比如聪明,好学,积极,主动性强。但缺点也很多,比如贵,强势,不理解传统业务,蔑视传统经验。 这些特点导致了多方合作的不愉快,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厂家在重新思考与华为之间的关系了。 因此,也不算特别成功。 至于三电,大家都有。 那么问界呢? |
|
问界去年的声量很好,但抛去华为强项的智联部分,其“车”的本我属性,传统领域的能力并没有那么好。传言里,双方也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未经证实,不展开了八卦了)。 总而言之,华为自汽车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获得了巨大的支持,但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成功。挑战、压力,都还是很大。 这时候要继续举“造车”的大旗,遭遇可能存在的反噬,会影响未来的规划。 因此回到一开始的主基调,“华为短期内不造车”,是非常智慧的。 现在不造车。当好Tier 1,继续蓄积自己的力量,继续观察这个行业。 但不代表未来不造车,只是要等待一个更好的机会。 |
作为一个喜欢汽车,只是关注这个行业,仅仅是了解一些皮毛的爱好者。 以我的认知水平,看到比亚迪发布仰望U9和U8后,我也觉得这个行业,目前这个节点,是不能进,谁进谁死。 华为的高层肯定看的比我更透彻看的更远。 |
之前说三年不造车,实际上是所谓的三条腿走路。 然后今年2月和3月,问界的销量爆雷了,而且是几个热门牌子里面,爆雷爆的最厉害的一个。 否则,为什么余承东要突然之间夺舍,直接把HUAWEI牌子加到问界之前?把赛力斯的股东都搞懵逼了,公开询问是不是产品被华为收走了。 这么玩法,以后其他智选的合作伙伴还怎么放心合作?之前和寒武纪合作,不顺了一脚把人家踢开,好歹该是人家东西还是还给人家的。这回直接全拿走了,真就空手套白狼呗。 另外就是广汽把和华为合作的项目降级,而且还是内部投票全票支持的。这就意味着,说好的三条腿走路,你余承东自己拉跨,不但私自用集团品牌在挽尊,还直接把另外两条路堵死,正宗死道友不死贫道呗。 某些余吹说什么这是任正非为了让孟晚舟接班所以要先铺路,简直就是搞笑。不管有没有这层原因,但是你一个成不成还不知道的业务,先拿其他大佬的业务祭天,我没听说过哪个大集团会允许这么干的。 余承东主导的手机业务虽然确实成功,但是你能说没有集团通讯业务、芯片业务,甚至包括之前给运营商做定制机业务的底子的功劳?全是他一个人成的? 为什么小米卖手机一直被喷组装厂?因为小米没有通讯这种ToB业务的积累,而华为有,但是这些业务可不是华为手机养活的,反而是它们给华为手机奠定了更高的起点。 实际上,看看2020年美帝制裁真正落地后,余承东搞的那些什么IoT、全屋智能等消费者业务的产品,有哪个成功的?连水花都没有。 IoT这块,至今连OpenHarmony和HarmonyOS的关系都不敢讲清楚。甚至连所谓的OP支付王成录都提桶跑路了了,还美其名曰去深开鸿发展OP生态了。你们谁听说过Android之父跳槽去三星、LG、小米、OPPO、VIVO发展AOSP生态的?这块不还是被小米吊打嘛。 全屋智能当初发布的时候,知乎的KOL吹的那叫一个好听啊。请问一下,零售的营收多少亿了?有几个大房企把这套玩意儿当成精装房标配了? 时至今日,消费者业务其实还是在吃手机的老本:一,每年吹一波整个盘子连零头都算不上的折叠机;二,M/P吹拍照;三、找几个不入流的自媒体隔三岔五发个5G卡脖子马上有望解决的假消息来维持热度。 华为就是个商业公司,赚钱当然是第一位的。你的业务势头强劲,搞搞擦边球,集团也就睁一眼闭一眼。自己业绩拉跨,还要堵别人的路,甚至要拉集团下水,于公于私当然都不可能支持了。 |
深圳国资委花2600亿买一个荣耀,是要你在深圳研究芯片,研究通信的,是为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为深圳继续增加GDP的。不是让你去跟深圳的另一家企业比亚迪卷新能源汽车的,大嘴嘴皮子功夫和消费战略眼光是到位的,但是国家大政策战略似乎看不清也拎不清。 评论区很多人说自己的想法,我提一嘴。我们可以友好交流发表意见,但是不要上来就毫无根据的口嗨。我觉得你是错的,你说出这种话就是**。这种评论的发出我只能默认你是无知,下次看到直接删除了哈。 再引申一下自己的观点,我认为造车这个事情对大嘴是有益的,对华为是有风险的,特别是不知道上面的态度,上面的态度华为不敢赌也不能赌。所以华为内部有大分歧。 大家注意点,别搞太敏感,我后台一堆删除的,我一个都没动过…… |
深圳国资委两千亿收购一个破荣耀,不是为了让华为跟比亚迪卷的。 广汽会和华为断合作,广汽是广州政府的重点项目。 华为跑去做汽车,直接在广州政府插一根大动脉。 广汽不断合作才奇怪。 |
雷军:小余少骂我两句 ,过两天你来面试的时候怪尴尬的 |
现在的造车势力, 新势力,都是靠vc输血,老牌子都是靠拆分子公司融资。 车子一开卖就准备上市圈钱了, 华为那特殊的,不透明的股权机构,怎么融资? 没钱造什么车? |
余承东还是太年轻了 对高层的想法不够理解 任总还是很明确的,上层给你钱 给你资源 让全国通讯给一个暂时没啥用的5g买单,是让你华为搞高端产业 搞芯片的,不是让你华为造车的 |
深圳国资委花这么多钱买个破荣耀,不是给华为去和比亚迪卷新能源的 |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华为没有钱了,造车很烧钱,华为烧不起了,或者也有可能是,华为想在通信领域跟时间赛跑、跑赢制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华为不允许自己分神,必须在ICT领域全神贯注,全力投入。 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华为没钱了。 618快来了,想买手机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文章,整理了各个价位所有值得买的手机,进来看看吧: 2023 年 618 买手机有什么推荐?66 赞同 · 40 评论回答 |
|
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华为再去分心搞汽车,此前在ICT领域的那些海量投入就可能会被造车项目拖垮从而造成巨额损失。 对于华为来说,如果没有制裁,巨额损失也不怕,但现在是什么时候? 华为面对制裁已经3年多了! 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面,华为不仅没有对他们的研发投入进行削减,反而还一直在加大研发投入。 大家看看下面这个图片,华为的研发投入每年都在增长,除了2021年的研发投入增长变慢之外,其他年份的增长幅度可观。尤其是研发费用率,2022年达到了恐怖的25.1%,也就是说,2022年,华为把自己超过1/4的收入投入了研发。 这个研发强度,全国,不,全世界,这样的企业有几家? |
|
前段时间,在华为2022年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徐志军说了这样一句话:制裁常态下的华为,我们将更坚定华为是ICT行业高质量的代名词不动摇,更坚持以质取胜,大家可以细品这一句话,这不就是明摆着告诉大家,华为不不会偏离ICT这个主业,华为会在ICT这个领域继续深入。 |
|
华为如果造车,就是偏离了ICT主业了。 以前,我也很不理解,华为为什么不造车,因为以华为的品牌号召力,如果造车的话,成功是大概率事件,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华为之所以坚持不造车,就是因为在制裁之下,把公司海量的资源投入到了ICT领域,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资源再去造车了。 华为的汽车业务开始于2013年,2021年车BU研发投入70亿,2022年研发投入105亿,余承东说过,华为车BU是一直亏损的,在华为不造整车的情况下,华为每年还要投入100亿的研发,不敢想象,如果华为造整车的话,投入就不止100亿了。 如果华为没有被制裁,我相信华为最终肯定是要造整车的,但是现在,遭受制裁之后,华为既要在ICT领域高强度投入,还要在车BU投入,对于现在的华为来说,非常难。 前文说过,ICT是华为的主业,华为就是ICT行业高质量的代名词,华为之所以会在遭受制裁之后不仅没有减少研发投入,反而还加大了研发投入,原因就是华为想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与时间赛跑,期望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破莓果的制裁。 前几天,任正非说“我们用三年时间内完成13000+颗器件的替代开发、4000+电路板的反复换板开发……”,有人从中体会到华为的不容易,我体会到的是华为与时间赛跑的决心。 在这种情况下,华为已经没有精力和资源再去造整车了。 |
winwinwin的背后,是烧钱看不到希望的存在。 至今问界/赛里斯的销售额不足特斯拉的1%。 加上龙头企业上汽、广汽不愿意把主动权和生态用户给华为,导致其业务没法开展。 上汽、广汽不给生态用户的原因是:如果给了华为,数十年积累的用户可能就会转头北汽或者是其他企业,本来有个特斯拉就够惹人烦了,你华为还要把蛋糕拿走重新分配,这谁愿意?(北汽愿意) 加上美国制裁的原因,套用“huawei”等商标会面临美国附加制裁,毕竟长江存储因为“涉嫌向海康威视摄像头提供零部件支持”已经被连坐了,美国想整死你汽车也就一句话的事,到时候在沸腾期兴建的生产线也会因为制裁造不出东西。 |
因为华为不好意思造车! 作为获得国家顶级支持的通讯公司,肩负着突破通讯行业技术壁垒的重任! 做做车机好歹沾点边,再去造车,好意思吗?国家也不会允许的! |
说别人不安全,自己测试柱子弯了。 别人说车子不好,竟然找消费者的领导给消费者施压了。 这运营思路不割离,那形象,手机大嘴,造车大嘴胜利会师了啊。。。 |
华为被制裁的情况下发展芯片产业,虽然以华为的能力只能做关于设计的那部分,但整个国家都面临被制裁的困境,芯片产业是国家兜底要发展的,而且以现在芯片产业进步放缓的情况来看,我国追上发达国家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华为甚至不需要超过国外,只要在国内芯片设计上保持领先,熬到时间自然能翻身,只要高端芯片做出来,华为至少在一部分市场上可以无视美国的制裁。 而现在汽车行业,虽然电动汽车的各种技术对于华为来说不难,但投入巨大,而且还赶了个晚集。有些人说余承东是为了给华为找现金流,这就是个笑话。 好比玩dota,开局都20多分钟了,你作为核心被对方各种控,收个兵线都提心吊胆,你方指挥让你出个BKB,结果你说赚钱太难了,你打算憋个辉耀赚点儿钱?为了出辉耀,还得队友给你让线?没把你一脚踹下线已经是看在这么多年的份上了。 |
任和那一波高管一直不支持,支持的是做供应商,余承东从一开始就想造车,————不阴谋论,任和高层不想造车很简单,自己造车投入大,被制裁后华为技术变现的能力已经被打压到极限,承受不了大额亏损,去年华为已经盈利和分红倒挂了,所以任和那些高管想着当供应商搞技术变现。———— 大嘴心心念念造车,第一是他自己说的他非常喜欢车,第二是我个人以己度人的,余承东非常不服自己打拼出来的消费者业务被打压,他非常希望用造车拿回因为制裁他和华为失去的一切。第三是余看不起和华为合作的厂商,认为对方太垃圾,认为自己带华为下场一定能赢。第四是就是车厂也一直防华为不太愿意用华为的零部件,第五是华为在汽车方面的8成积累在智能化,而智能化和电动化不一样,智能化法律不健全,还有成本和伦理方面的问题。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