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汽车百科 -> 中国已超越日本首次成全球汽车最大出口国,这意味着什么? -> 正文阅读 |
|
[汽车百科]中国已超越日本首次成全球汽车最大出口国,这意味着什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观察者网讯)1月9日,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CPCA)发布报告称,随着比亚迪、奇瑞、长城以及其他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海外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中国这一… |
这老哥要是还活着,应该很开心吧。 |
|
不知道为啥评论区他的名字发不出去。这个人是《永不磨灭的番号》小说作者张磊。 还有一个网名,叫雪亮军刀。 |
所有日本的制造业都纯属活该。 任天堂当年垄断了主机游戏平台,然后就开始剥削游戏厂商,基本是直接拿厂商当奴隶。 任天堂的游戏卡带必须由任天堂来生产,什么时候生产是任天堂说的算。自己要是敢偷偷卖,直接用专利权搞垮你。。。 每个厂商每年能够在FC上发售的游戏数量有限制,根据厂商规模大小定在1~6个不等 而且厂家需要估计销量提前交足权利金。比如,你觉得自己公司游戏能卖20w套。那么按照20w套的销量把任天堂的分成先交上来。至于最后真能卖多少,任天堂才懒得管你,少了补上,多了也不会退给你一分钱。 当年中国做DVD要给日本交高额的专利费,一台1000元的DVD利润只有2元。然后日本又一统蓝光DVD标准,打算进一步收割,结果微软都看不惯了,直接不用这玩意了,可以直接用优盘装系统,这样带来的示范效应直接搞死了日本相关企业。 日本搞死了DVD企业,也断了自己的后路。 当年松下联合其他日本厂商打算复制DVD的套路,独享等离子电视的专利,结果世界立刻拥抱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直接成了逗比。。。 汽车也是一样,日本把氢能源上简单的专利都申请完了,占据了专利的70%以上,如果全世界都走新能源汽车这条路,那么这就是另外一个DVD。 而且丰田留下的氢能源汽车的专利都是难以攻克的部分,是那种搞不好会把整个实验室炸上天的难度。丰田就是想等别人攻克的氢能源最后的这些难点,然后自己躺赚专利费。 这就是日企的劣根性。有一个形容说的特别好:大家都在修路,只有日本在修收费站。可修路的都是当地巨头,人家不怕亏,直接换个地方修路,让他自己守着那些收费站过日子。 完蛋的太好了。。。 |
工业国该有的自信,今年的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支持科技发展,全球格局从工业革命以来,谁掌握更先进的制造业,谁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无一例外,即便战败国,也因为工业基础而迅速在经济全球化中崛起,科技和其带动的生产力提升不同于金融和政治,总是扮演促进普通人生活质量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越来越廉价的工业品,汽车就极具代表性高,前几天刚好看到了90年代进口汽车的价格,如果按照现值来看,一辆桑塔纳现在都可以买十几辆更高配置的同级别车,毕竟90年代还处在万元户衡量富裕程度的时候。 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其实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2000年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从此搭上经济全球化的列车,注意当时是双向奔赴的结果,世界需要廉价的工厂,我国需要世界市场提供的发展机遇,从此踏上了快速的增量时代,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老读者应该熟悉文章经常用的人口线和发展线,2000年以后刚好是第二波人口红利在义务教育下释放的世界节点,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劳动力红利地区,注意人口不等于红利,需要系统的教育和社会革命才能发挥作用。这也是本人并不认为现阶段印度的经济数据就足够和我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匹配的原因,相同发展阶段(人均GDP接近时期的增速),对比来看,我国增速更高,波动更低,印度近十几年的波动大,平均增长根本达不到我国近40年的10%增速。 回到正题,发展是一个过程,全球化的优势自然是更高的外资和产业承接,以及更广阔的全球需求市场,我国很长一段时间的增长根本不被内需不足限制,因为外部的欧美市场是十几亿极高消费能力的存量市场,这也是很长时间我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都是美国和欧洲的原因。当然也有必须舍弃的东西,最典型的两个:欧美掌握的技术壁垒和货币地位,你得在人家的框架下赚钱,也就意味着分利时欧美既要拿走廉价商品,还得拿走技术和金融分红,当然在高速发展阶段这本身就是合作互利的关系,欧美即是经济全球化的缔造者,当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这种还表现在我国和美国在几十年时间贡献全球一半左右的增速。 我国经历几十年的产业积累和技术积累,已经具备冲击高端市场的能力,尤其是踏上了一个很新的赛道,新能源汽车,让此前的高端市场龙断技术存在平行关系,更完备的产业链,更廉价的劳动力,让我国的商品竞争力足够强大,现在唯一差的大概不是质量,而是品牌效应,毕竟老一辈惯性思维太显著,也很难短期内更改,但年轻人的接受度高高的多,惯性思维的烙印也没那么深刻,其实讲那么多都没用,一个看真实的驾驶体验,另一个看市场的反馈,市场永远都是检验商品的最终环节,国产汽车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在呈现极高的增长态势,且品牌形象也经历了重要的转变,且也就是近十年内发生的事情,我们很多人都是见证者,覆盖全价格区间,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和体验,制造业是近几十年经济的根基,这点长期都不会改变。 ps,本人不止是国产车变化的观察者,也是使用者,也算是近十几年国产汽车高速发展的亲身的见证者,本人从来都更相信科学和技术的向前发展,也更愿意打破惯性思维来接受新鲜的事物,国产汽车的崛起也已经是足够显著,后边大概还要逐渐转变一些市场的固有思维,从低质低价到高质高性价比的品牌认可度转变。 |
这意味着丰田公司和现代起亚公司是世界排名前两位的汽车公司,在中国销量不佳,只能说明中国消费者根本不懂汽车。 这意味着劳斯莱斯和宾利才是人类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家用小汽车不是。 这意味着汽车行业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欧美日早已经放弃的夕阳产业。 这意味着汽车行业的高端技术比如圆珠笔滚珠和打火机垫片等都掌握在外国手中,中国只能从事电池制造等低端产品。 这意味着中国抢夺日本的汽车生意,结果会把日本推向美国,中国应该主动惠日,换取日本对中国的善意。 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工人的收入比欧美日同行低得多,所以无论中国汽车产业再怎么发展,也只是肥了船夫等资本家,跟工人无关。 这意味着这跟解方程的小萝莉有什么关系? |
如果中国能影响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那么中国车会在欧盟畅通销售。 工业帝国的产品销路,需要军事帝国做后盾,外交帝国做护驾才行。 工业从来不是造出东西就行,能把自己造的东西,以合理价格卖给目标市场才算成型。 以电动车,光伏,储能为代表的新三样发展的速度远快于军事和外交,未来会有些挫折。 希望其他几项能加快吧。 |
精日的末日 以前小日子最起码还有产业支撑,外务省花的起钱 现在小日子产业凉了,精日可能都是自带狗粮上班 看精日自动狗粮能撑多久 |
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已达到了新的高度。未来已来,但未来会更残酷。 首先,为什么能超越日本? 这要归功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大爆发,同时也是整个供应链多年来累积的能力的集中体现。 从出口数据来看,中国汽车出口变化的转折点是在2021年。 |
|
2017年-2023年,中国、日本、德国、韩国汽车出口变化 图自彭博社 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在2020年还保持在100万辆左右,但在2021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达到201.5万辆,随后一路高歌猛进,很明显在2023年就已经超过了日本。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贡献很大,23年的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09.1万辆, 同比增长83.5% 为什么转折点在2021年呢? 因为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多年积累下来的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和相对稳定的生产能力在面临疫情波动的大环境下,最终凸显出了自身多年积累下的优势。 再加上2020年开始,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大幅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在电动车及相关技术方面的积累开始显现出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让新能源车在国内市场做得又卷又热烈,在出口市场的量的带动也非常明显。 |
|
其次,中国超越日本首次成全球汽车最大出口国,意味着中国车企在世界汽车行业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之前我们爱讲德系车、日系车、韩系车、法系车、美系车等等概念,但对中国国产车系的提及是不多的,或者说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中国车系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印象。但近几年国产车系在新能源领域的爆发,让大家看到了中国车系的创新和强大。 @现实主义理想者 在他的回答里提到:中国汽车出口量增长的同时,汽车出口均价也在提升。 根据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均价已经从2018年的1.29万美元提升至2022年的1.89万美元。出口增速较快的新能源汽车均价更高,纯电动车均价更是达到2.58万美元。 均价的提升,说明中国汽车在增加出口销量的同时,也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价值和整体价值感。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品牌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在电池技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技术上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这些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使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上显得更加前卫和具有吸引力。 另外,中国车企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在加速整体汽车行业的智能化速度。今年的CES展会上,英伟达等硬件厂商就宣布自己跟很多中国车企进行合作,也是加强算力在汽车智能化的体现。未来一定是智能化的天下,而中国车企有希望在过往的高质量制造能力背景下,用智能化和新能源共同打造中国车系在世界上的印象。 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特色体现在其成本效益、技术创新、智能化、独特设计、电动化和环保、国际化战略及服务创新等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品牌形象的持续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系统化印象正逐步增强。 |
|
最后,未来的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会更激烈更残酷。 在过去三年里,中国汽车出口的增长如此迅速,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从数据上我当然为中国汽车感到自豪和骄傲。但这么好的数据和增长,实际上对其他汽车生产国,特别是日本和欧美国家,构成了直接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威胁,尤其是在全球大环境都找不到增长点的当下。 汽车产业不同于其他科技产业,对于一个国家整体产业链和就业率的带动是巨大的。很多德系车在新能源上的转型很慢,也不完全是因为技术研发问题,而是因为整个汽车产业链上涉及的就业和相关人员太多,利益牵扯太大,导致转型比较慢。 |
|
但中国车企在这方面的顾虑比较少,转型速度之快之坚决,也确实带来了好的结果,并且也带动了很大一部分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就业岗位,无论是从企业的盈利结果和对社会责任大环境来说,都是非常好的。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上的增长,可能会激发全球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创新和竞争。 好处是中国车企能作为源头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 但同时也要做好迎接更卷更疯狂的市场竞争的准备。甚至可能会遭遇更多的贸易壁垒和政治挑战,比如反补贴调查、技术专利诉讼等,中国车企在全球化的路上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先说个相关的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产量超30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去年国内的汽车下乡,本地的各种优惠,各种汽车展览团购。 |
|
叠加国家的补贴,加上新能源浪潮,各种新款车型的发售,把国内买车的潜力挖的差不多了,该买不该买的,手头有钱的基本都买了车。 |
|
2023年供给国内的产量大概是2470万辆(约530万辆出口)。 无独有偶,2019年的汽车生产量是2572.1万辆,其中出口102.4万辆,大概供给国内的产量是2470万辆。 2023年对比2019年,国内汽车的购买量是相当的。 这也说明了国内的汽车市场即便如此叠加政策刺激,还是进入了一个缓增长的阶段,再加上整体经济大环境和人口的下降,很有可能去年的2500万辆已经是一个高峰了,短期内很难大幅增长。 如果要国内产能释放,不断爬高,深挖内需之外,主要还是得靠出口国外了。 这个真的可以借鉴下日本汽车出口的发展。 |
|
日本在1979年,就迎来了出口汽车的黄金时期,出口了450万辆汽车,其中200万销往了美国。一直到2008年巅峰时期,日本一年就出口了673万辆车(同期日本国内销量只有321.2万辆)。即便今年我国出口了530万辆汽车,实际也只是和二十年前的日本相当。 而早期日本汽车制造和出口的高速发展,就引发了美国的警惕,美国率先在1980年对日本进行汽车反倾销调查。 最终,日美双方达成协议:1981年日本对美国出口汽车数量为168万辆,1982年限制为193万辆,同时需大幅增长从美国采购的零部件金额。这一连串协议给日本汽车制造业当头一棒。美国在接下来几年,伴随着汽车制裁等,对日本不断进行打击,最终导致了日本衰落的十年。 这个趋势,一直到日本大幅迁出国内汽车制造产能,在美国当地建厂,包括一系列的妥协,各种制裁才告一段落。 当然,我们和日本不同。我们有坚实的国内市场作为后盾。而且因为国际形势,中国汽车没能进军美国,也不会受到美国直接的甲方打击。但是欧盟最近也开始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反补贴的调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增多,为了保障本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不排除欧盟也开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进行反倾销调查。 |
|
所以,中国的汽车发展虽然向好,对外出口不断增长,但随着到达了一定的量后,势必会引发外界的警惕和反制。实际,在慕尼黑汽车展上,已经有很多当地的德国媒体喊“狼来了”。 中方有很多新闻的标题都是“中国车企争霸全球”,“中国攻占德国慕尼黑”,“德系不行,日系怯战”之类的。 |
|
有德国的权威媒体说2030年,不加管制的话,中国新能源汽车会在欧洲产生垄断,而现在已经出现了供应链的垄断行为了。这在有些人看起来是中国崛起,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开始扬眉吐气。 但对于商业行为,这种意识形态的过于强势和咄咄逼人,未必是好事了,肯定会进一步引发本地车企及其相关利益集团的敌对意识。你都要攻占我了,本地还能好好对待外来的势力吗? 如何降低国外的警惕,实现双方的共赢,降低当地利益集团的抵触情绪,这才是未来中国汽车制造走向全球的必经之路了。 未来的十年,中国也大概会走这样的路,利用国内供应链的强大,产能充分利用,大批量出口到国外。同时融资国外,和国外企业配合建厂,最终才能诞生如丰田、大众这样一年全球销售千万辆的巨无霸车企了。 而这样的道路可想而知会很艰难,现在还远没有到欢呼雀跃胜利的地步,因为国外的老牌势力是不会让新势力这么容易就崛起称霸的。 |
变化的确很快。 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到了2023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就已经超越日本,优势一直保持了全年。 中国在汽车产业和技术创新、升级优势后的体现。 说明不仅在新兴产业中我们实现了弯道超车,在传统的汽车行业上也会赶超德日;在我们整个全品类工业优势的发力下,迟早会形成对曾领先的老牌行业国家碾压。 中国本身就是全球最大机动车辆市场,我们的造车规模本来也不小。比如在2021 年,中国机动车销量就达到 2,630 万辆,占全球销量 32.34%。 加上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升级和创新,现在全球高级别自动驾驶专利中国占比超过50%,中国动力电池技术专利全球占比74%,中国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全球占比84%,中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渗透率42%,中国汽车引领全球态势越来越明显。 |
|
现在我们的比亚迪、奇瑞、长城等品牌的国产汽车,在国内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一半,而且上涨速度非常快;出口也一样。 2020年汽车出口108万辆。 2021年汽车出口219万辆。 2022年汽车出口340万辆。 2023年汽车出口500万辆。 去年12月,小米也发布了第一款电动汽车首款量产车——小米SU7,宣布目标是成为世界五大汽车制造商之一。 在规模加创新带动下,中国汽车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越来越高,销量一旦领先就很难被超越了。 |
|
2017年-2023年,中国、日本、德国、韩国汽车出口变化 再看日本。 什么突然不行了呢? 印象里日本的创新能力强,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所谓的创新只是基础技术至上的改良和产品化,并不是真正的原理突破,顶多算是在别人创新的基础上再“做到极致”。 从半导体到照相机,从游戏机到汽车,虽然日本产品做得不错,但几乎没有日本人的原创! 加上日本人思维的故步自封没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 比如日本人认为,电动车是油车的电动化。 中美国则认为电动车是智能手机的汽车化。 这样的认知就注定了日本就算搞定了锂电池和电动机,也搞不出来中美这样的智能化电动车。 到现在他们还强调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老三样,是与世界脱轨吗?结果销量开始下滑。 2023年上半年,丰田汽车、本田汽车、日产汽车及马自达在华销量同比均出现大幅下滑。 目前马自达跌幅超过40%,日产,本田同比跌幅超过20%,丰田跌幅最小,也有2.8%。 不光在国内市场,日本在世界市场的销量也在跌。 2019年,日本汽车销量达到519.52万辆,同比下降1.5%。 2020年,日本汽车销量为459万辆,同比下降11.5%。 2021年,日本汽车销量444万辆,同比下降3.3%, 2022年,日本新车销量为420万辆,同比下降5.6%。 面对崛起的中国汽车竞争,日本车已经开始节节败退。 更要命的是,日本还跟随欧美制裁俄罗斯,主动放弃一亿人口的汽车市场,中国品牌特别是奇瑞迅速补充了市场空白;估计中国去年200万汽车出口增量中,俄罗斯贡献了近80万辆增量,其中奇瑞占大头。 |
|
日本一共有三大产业,其中家电产业十年前就被中国彻底征服了,引以为傲的东芝现在已经是倒闭的边缘; 信息产业目前只剩下一些高端原材料生产还在继续,成品基本都被中美韩垄断,几乎没有日本的生存空间; 目前产业链最长,就业人数最多的就是汽车产业。现在看,这个宝贝疙瘩也够呛能保住了。 如果汽车出口也被中国彻底打败,日本衰落的速度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快。实际上日本这些年来的工资几乎没增长,反而因为货币贬值购买力持续下降,中日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近。 依据公开数据推测,日本今年的人均GDP会被韩国超过,GDP总量会被德国超越。持续半个世纪的日本神话终于要被终结了,而日本也终将回归到它在历史中该有的位置上----- 一个边缘的东亚岛国。 |
|
2023年10月份,比亚迪在日本销量为138辆,排名第28, 在日本其实可以了。 在比如马来西亚国产的宝腾汽车,销售量排名马来西亚第一, 其中有49.9%的吉利股份, 泰国比亚迪工厂预计2024年运营,年生产15万量, 许多人觉得日本占据东南亚市场,其实分开看,现在我们已经在抢日本市场了。 比如比亚迪在巴西,在匈牙利等有设厂,马上会生产。 首先汽车这个行业,中国可以有上千万个高薪水的职务, 2021年日本540多万高薪水职务依靠汽车, 中国占据全球产量完全可以翻倍,产生更多高薪水。 消化大量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 其次比亚迪这种工厂,打螺丝目前提供五险一金,月薪在4000元到6000元每月不等, 中国大量人月收入低于2000元每月,其实打螺丝也很重要。 创造大量外汇,汽车可以创造大量外汇,特别是高档汽车,高档汽车带动普通汽车, 仰望8出口俄罗斯,中亚,阿联酋,当地人非常喜欢。 现在就是缺货。 外汇换原油,换粮食等食物,换铁矿、铜矿等,让我们有钱去旅行, |
以前回答过类似问题,中国汽车出口超越日本,可以说是历史性的一幕。 中国汽车出口量增长的同时,汽车出口均价也在提升。 根据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均价已经从2018年的1.29万美元提升至2022年的1.89万美元。 出口增速较快的新能源汽车均价更高,纯电动车均价更是达到2.58万美元。 2023年,这一趋势已经更加明显。 所以说,国内汽车出口是量价齐升。 与此同时,国内出口地区分布也比较健康。 全球各地基本都有覆盖,并不存在依赖某个单一市场的情况: 欧洲地区出口份额持续增长,2023年一季度就已经超越亚洲成为我国最大的汽车出口目标市场。 以国别而论,国内最大的汽车出口市场是俄罗斯。 |
|
以俄罗斯的经济体量,在中国汽车出口的份额本不该这么高。 国内汽车出口的蓬勃增长,有俄乌冲突的助推,这确实是事实。 可这个问题下居然有答主以此为理由替日本挽尊,我看了只觉得可笑至极: 中国企业能够杀入俄罗斯市场,日本企业为什么不能呢? 日本人在日美贸易战后哀叹,“日本在国际市场上拿到的并不是一幅完整的牌”,某些人怎么就视而不见呢? 每当国内有人分析“日本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产业政策”时,某些人的口头禅不是“我不要大国崛起,我只要小民尊严”么? 俄罗斯的市场份额空出来了,企业营收、就业岗位和“小民尊严”就摆在那,任何汽车工业强国看上去“伸手就能够着”,怎么某些国家偏偏拿不到呢? 更何况,中国汽车出口并不仅仅在俄罗斯市场增长,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持续突破。 归根结底,日本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正因为错失智能电动车的产业革命面临全球性溃败! 作为电动汽车坚定支持者,我从多年前就在知乎一遍遍强调,新能源汽车极可能重演智能手机产业的历史: 美国猛虎和中国群狼借助新兴技术革命弯道超车,共同侵吞日本欧洲等老牌工业强国的市场。 目前看美国猛虎整体表现稍不及预期,但国内群狼发展势头极猛。 中国汽车产业的的确确抓住了智能电动车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产业链发展和整车出口均实现了大跨越,我个人由衷欣慰。 反过来,日系车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出局,我认为只是时间问题。 至少从出口市场上来看,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和出口仍面临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日德在海外市场广泛采取合资战略,根基仍然雄厚 汽车产业链太庞大,涉及的就业岗位太多,世界各国或明或暗的贸易壁垒也很多。 当年海外巨头在中国高速扩张,借助中国市场赚的盆满钵满,当然可以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 如今日德法等传统巨头陷入路径依赖,在智能电动车的浪潮中反应迟缓。 这些巨头不仅在国内市场节节败退,更面临中国品牌反攻本土的危险,必然会顺滑转向贸易保护。 整车出口的方式,必然会迎来当地最激烈的抵制和反扑。 |
|
而如果选择合资和海外建厂的方式,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更能有效缓解贸易保护主义的抵触情绪。 只要保证最核心的品牌、研发和利润大头在国内,将更多人绑在自家战车上长期看利大于弊。 传统燃油车时代,海外巨头通过合资的方式在国内攫取了多少利润,我们大家想必都很清楚。 日德作为传统汽车强国,在海外市场布局多年,在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均有合资或当地建厂,可谓根基深厚。 目前我国整车出口超越了日德,的确是历史性成就,但海外市场总体扎根距离日德还是有差距。 但整车出口的超越,本身就已经表明了趋势。 日德若是继续陷入路径依赖,根基再深也经不起消耗。 之前回答我就提过,建议国内车企在适当时机尝试海外建厂甚至合资; 寇可往,吾亦可往。 日德借助扎根本地谋取巨额利益,如果我们的企业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取得优势,自然可以有样学样。 另一方面,部分汽车出口的领军企业在国内市场发展较缓慢,未来出口的主力可能换位 多年前,我在分析国内智能手机海外化的时候,曾经说过一段话: 养蛊式的激烈竞争,使得中国市场的竞争结果往往具有前瞻性,成为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力的风向标。 也许其他行业,海外化是描述国产品牌的褒义词; 但在智能手机行业,事实刚好相反: 往往是在国内空前激烈的竞争中被边缘化的品牌,被迫向海外开拓,以其在国内厮杀练就的综合产品力,迅速占领海外市场。 然而,一旦国内市场厮杀胜利的“蛊王”腾出手来,开始向海外渗透,早期的海外市场优势往往不堪一击。 事后看,我本人的观点和判断过于绝对,现实比理论更加复杂。 但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能够充分锻炼企业能力和产品力,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具体到汽车市场,也能看到类似现象: 目前出海的自主品牌中,上汽、奇瑞、长城等品牌均排行前列。 尤其是上汽作为出海龙头老大,一家的出口就能占总额近三分之一。 上汽能成为自主品牌整车出口的佼佼者,收购海外品牌、较早开启海外市场布局应该是重要原因。 但就我个人观点,唯有深入扎根中国市场,才能获得最庞大的市场空间和最充分的规模效应,才能在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中锻炼充分产品力。 上汽出海的主力名爵,国内市场发展较为缓慢,奇瑞国内目前并不太顺,长城旗下各品牌在国内市场也陷入颓势。 如果上汽、奇瑞、长城等企业未来不能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稳固自家阵地,我个人不太看好其海外市场的长期表现。 |
|
更进一步说,日本作为国土面积狭长、市场空间有限、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外向型经济体,关键支柱产业的衰退我认为大致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本企业先在全球规模最庞大、竞争最激烈的中国市场出局,丧失一大块营收和利润来源,并且就此远离技术迭代和变革的最前沿。 之前回答我就说过,包括汽车、智能手机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全球最核心的三大市场都是中、美、欧。 这三大市场任何一个都称得上举足轻重,尤其国内市场有极高的开放力度和惨烈的市场竞争,在很多领域已成为技术迭代和应用的中心。 唯有深入扎根中国市场,才能获得最庞大的市场空间和最充分的规模效应,才能在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中锻炼充分产品力。 虽说行业内也有丢失中国市场仍能保持住竞争力的特殊情况,但对于日本汽车产业而言,仅仅丢失中国市场就足够喝一壶的。 第二阶段,日本企业在海外市场节节败退,欧洲、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均告失守,不得已退守本土苟延残喘。 丢失中国市场后,日本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攻守之势必将彻底逆转。 日本企业在元气大伤的同时,还会在各大海外市场承受中美的双重挤压。 海外市场有诸多变数,日本企业与当地的合作乃至合资会占据一定的先手优势。 但中美企业有更庞大的本土市场作为后盾,长期趋势几乎无可违逆。 第三阶段,日本纯外向型经济体的特性决定了退守本土不过是坐困愁城,长期看日本较高的贸易壁垒也无法阻挡本国相关产业的垮塌。 这方面就更不用多说了吧,从上世纪开始,日本部分企业就已经陷入“加拉帕戈斯化”的困境了。 日本本土一直有或明或暗的各种贸易壁垒,但一来纯粹依赖贸易保护不是长久之计,二来这些贸易壁垒很多时候没法阻拦“宗主国”。 以上述标准审视,智能手机产业基本已经走完了三阶段的整个过程。 只不过由于上述贸易壁垒的问题,第三阶段主要是“宗主国”的苹果完成的,因而并不十分彻底,日系企业还尚有一小块“保留地”可供喘息。 反观汽车产业,第一阶段目前已经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之中。 目前特斯拉也好,国内自主品牌也罢,都还没有完全拿下各自的本土市场。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随着城区高阶辅助驾驶加速消费者观念转变,我认为日系车在国内市场已经注定无力回天了。 北美市场也是差不多道理,特斯拉既要加速FSD普及,又要通过Cybertruck切入利润最丰厚的皮卡市场。 第二阶段嘛,目前只能说刚开了个头。 特斯拉很早就立足全球,在海外不少国家都有明显斩获。 我国汽车出口也取得跨越式发展,如今已经超过日德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 但汽车产业毕竟关系重大,整车出口面临贸易保护的抵触也最多,日本在海外合资的积累仍不可小视。 所以目前看,智能电动车的产业革命还不至于彻底撼动日系巨头的根基。 但之前我曾分析过,汽车产业是日本经济的核心支柱,近半的经济增量都来自汽车产业。 一旦汽车产业链整体失手,对日本产业结构堪称灭顶之灾。 考虑到整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双轮驱动,短则三五年,最长不超过十年: 我们就能看到汽车产业失守对日本经济的重创,以及由此引发的日本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 届时日本所谓的“工匠精神”、“国民素质”还能剩下几成,我们拭目以待。 |
01 真实的世界 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世界地图是这样的: |
|
更有人认为,除了这些发达国家外,其余的国家没有任何消费能力,不值一提。 |
|
然而大人,时代变了。2023年金砖五国的购买力计算的GDP已经超过G7。 |
|
富国的富是有上限的,但穷国却不会永远穷。 哪怕是非洲小国,当生活一点点改善的时候,他们就需要手机,需要基站,需要光伏板,需要物美价廉的日用品电子产品,逐渐需要汽车。 在真实世界里,印度有14亿人口,非洲有14亿人口,中东有5亿人口,东南亚(东盟)有6.5亿人口... ... 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改善,他们的消费能力正在悄悄成长,中国的手机、家电、汽车等性价比极高的产品正在势不可挡源源不断的涌向他们的市场。 一带一路覆盖了近60亿人口。 那么问题来了,谁代表了这个世界的主流? 如今,发展中国家换了一个名词,叫新兴市场国家。 02 汽车出口创新高 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超过500万辆,创下新的历史纪录,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强大实力和全球竞争力。主要出口地,正是新兴市场国家。 从2020年的100万辆,到2021年的200万辆,再到2022年的300万辆,我国汽车出口始终保持高速增长。 |
|
这一增速过于迅猛,让很多车吹还没缓过劲来,中国车企就悄悄占领全世界了。 在全球汽车市场,除了特斯拉,国际品牌份额全面下滑。 丰田集团表现相对稍弱,较去年下降0.5个百分点。逆势抢市场份额的,正是中国各车企。 03 出口大户的表现 上汽集团:上汽集团发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2023年海外销量约120.8万辆,同比增长18.8%,占集团销量(约502万辆)的24%。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在欧洲、北美等高端市场,上汽集团的产品赢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奇瑞汽车海外市场销量为93.71万辆,同比增长101.1%,占集团销量(约188.13万辆)的49.8%。奇瑞汽车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同样出色,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奇瑞汽车的产品具有很高的竞争力。比亚迪:比亚迪海外销量超24万辆,同比增长334.2%。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的优势明显,尤其是在电池技术、电动车控制系统等方面,比亚迪具有很高的全球竞争力。 |
|
04 外贸行业的结构性转变 近年来尤其是2023年以来,非常多的外贸从业人士抱怨外贸产业一地鸡毛。 然而事实上是,外贸产业已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这个领域更多的从业者正在闷声发大财。一方面,传统的服装、玩具因为西方国家经济预冷,销量下滑;另一方面,汽车、汽车配件、机械电子等行业,爆发式增长。 |
|
结合汽车产业一跃成为出口世界第一,整体来看,中国的出口正在高质量发展。 |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熬秃头卷出来的。 不卷死自己,就卷死同行。 国产车企太卷了,3年内吃完国内日系合资车市场,5年内吃完国内德系豪华车市场。 能在东亚大区卷出头,都是身经百战一身腱子肉,去其他大区那就是降维打击,遇上非洲大区的优秀匹配机制,那就是开着坦克的现代人对手持石斧史前文明的进攻。 发达国家也,发展中国家也好,大家底子都一样,都是日子人。 卖得最好的车是买菜车,讲究个便宜,耐用,省油。 丰田、本田、日产为代表的日系车,风靡全球的原因就是皮实,省油,便宜,还保值。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狗大户联手涨价,让美国人感受了一把阿拉伯人的愤怒。 油价暴涨导致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导致失业,失业导致收入减少,收入减少导致加不起油,加不起油导致买小排量汽车,买小排量汽车导致日系车起飞。 |
|
70年代前期三年,日本汽车出口量暴增,来到了200万辆。日系车占全球比例从1975年的20%增 长到1991年的36%,产量从700万辆突破到1349万辆。出口量从1970年的20.5%增长到1981年的54.1%。尤其在美国 市场,开始了“日系车的狂欢”。 只有时代的车企,没有车企的时代 2023年11月丰田汽车全球销量(含子公司日野汽车和大发汽车)为986262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创下史上同期的最高纪录;今年11月丰田汽车全球产量为1067446辆,创下历史新高。丰田汽车2024上半财年(2023年4月至9月)财报,显示公司营收为219816亿日元,净利润为25894亿日元,同比大幅增长121.1%。换算成人民币是1296.5亿。 丰田销量和利润创新高的时候,已经被国产汽车悄悄偷了家。此时此刻,恰如彼时的诺基亚,几十年铸就的王朝,三五年就崩塌了。 今年,在国产新能源车的逼迫下,丰田等日系车不但治好了加价的毛病,还竞相降价。不仅官方直降,经销商还偷摸着降,只要到店还能有优惠。不降价今天卖不出去,降价以后卖不出去。先不管以后了,还是顾眼前把库存清干净要紧。 新车一降价,二手车价格就崩了,二手车价格崩塌日系车保值的神话也破了。 |
|
丰田新车天天降价,结果半年利润还有1296.5亿。大家一看,天天降价利润还这么高,以前的利润岂不是高天上去了。丰田的利润从哪来的,从我兜里来的呀。我日子都这么难了,你还割我韭菜,丰子你可不地道呀。 咱来看看国产品牌的利润,十家盈利的车企摞在一起,利润都没丰子高。国产品牌的利润哪去了,都给车增配了呀,座椅通风加热按摩,方向盘加热,360全景影像,L2辅助驾驶,15万的车全给咱标配,还是迪子良心呀。 花同样的钱,迪子配置更高,内饰还好看。 比亚迪秦plus把插混卷到99800,启源A05把插混卷到89900,五菱吧插混卷到88000。现在的人买车都理性了,配置高价格美就行,车标根本不值钱。花同样的钱,国产车系统做的好,智能化还高。 迪子比丰子便宜,还比丰子省油,对着丰子的地基一顿猛踹。迪子踹完还不算,吉利、长城、奇瑞,长安排着队来踹,做日常任务刷副本了属于是。 不是丰子买不起,而是迪子更有性价比。 比亚迪、长城、吉利、长安、奇瑞、广汽、上汽、东风、理想。这十家的利润加一起为369.9亿元,丰田的利润是国内十大头部车企总和3.5倍! 现在你进丰子的4S店,销售看你是小年轻,根本就爱答不理。销售个个精明,很清楚年轻人不买车标,国产车配置高车机好,第一辆车肯定不买丰田。销售很清楚,丰田车的受众不是年轻人,只剩网约车和有一定年纪的人换车的需求,看重日系车皮实耐用。 你进迪子的4S店,销售个个说话好听,又送水又送纸巾,还抢着让你试驾。说话好听,车便宜还省油,你不买都觉得对不起销售的甜言蜜语。 日系车在国内销量大降,就不是因为电车,核心原因是产业链和智能化。比亚迪出了名的车机差,都能嘎嘎乱杀丰田,更不用说理想华为了。 这是国内新能源的产业链的胜利,可以说汽车重走了一遍家电和手机产业走过的路,产业链和人才都在中国,国产车成本低,都卷的飞起,国外品牌根本玩不过。 小鹏、蔚来、理想、华为卷的是智能驾驶。日本连一个的软件公司都没有,日本最大的新闻资讯网站是雅虎,你敢信? 再看看雅虎日本的首页,还停留在20世纪,就知道日本软件水平有多拉跨了。丰田即便想搞智能化,搞智能驾驶,靠谱的程序员都招不到,跟国内卷到头秃的程序员根本没法比。 |
|
雅虎日本首页,停在90年代丰田章男:日本汽车面对中国汽车“必须要赢”。“拿什么赢呢?我认为单纯在销量上取胜是一种观点,但是日本制造商在世界的道路上运输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汽车作为移动手段运输着信息,也运输着幸福。日本制造商需要制定新的战略以谋求生存。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智能化需要的程序员,基本都在中国。 丰田章男说日本汽车必须赢??拿头赢吗? |
|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每隔几十年基本可以把旧的认知reset一次,重新观察当今世界最新的状况,才能明白方向在哪里,死守着旧的信念只会被碾压。 今年1-11月,中国乘用车出口量为372万辆,同比增长65.1%;商用车出口量为69.2万辆,同比增长29.8%。从动力系统类型来看,今年前11个月,传统燃油汽车出口量为332万辆,同比增长51.5%;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 别急,好戏这刚刚开始。在东亚大区卷赢日本,在其他大区再无对手。 中国日子人喜欢座椅通风加热按摩,方向盘加热,360全景影像,L2辅助驾驶,外国日子人也喜欢呀。比你价格便宜,比你省油,还比你配置高,这谁不爱呢? 我一直说,今天的汽车就像2012年的手机,是一个从功能车迈向智能车的时代。硬件是一辆车的地基,而软件是这辆车的装修地基决定了,这辆车能不能开。装修决定了,这辆车好不好开。和买房一样,我们买车,都是先看装修,没人会先挖土看地基。以前买车看硬件,现在买车看软件。并且软件会越来越重要,成为购买一辆车的关键决定因素。 中国日子人喜欢智能化的车机,外国日子人也喜欢呀。就丰田的车机,连个APP都装不了,支持carplay都能当卖点。同样的价格,我能买智能机,谁还买功能机? |
|
欧洲的比亚迪出租车 |
意味着要抓紧时间多造航母,到处去友善地问“老板要不要看车呀”。我认为我国成为全球汽车最大出口国只是个表象,真正的内核在于中国汽车将会处于全球汽车行业的引领者,并且由于传统汽车强国没有跟上新能源革命,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中国汽车以后会以独资合资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到处建厂,满世界造车卖车,原来老牌汽车厂商大多数会被收购,或者直接消失。 这是西方国家所无法接受的。西方国家不会这么乖巧,轻易地把市场让出去不做贸易保护。而且这次国产车崛起和上次日本车崛起有很明显的差异。上世纪日本车崛起是因为石油危机,日本车以省油的特点打开了市场。但汽车行业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国产车崛起,如果按照丰田章男死磕氢能源的视角来看,的确是和上次一样因为能源的问题(油变成了电)让国产车有机会起来。但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次还有汽车智能化的部分(有点类似功能机变智能机那次),而且国产车都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已经可以影响汽车行业发展了。 目前的大环境下,国内汽车市场趋向于饱和,但这是以沿海地区高度发达这一状态保持不变的历史经验和视角来看的,当汽车产业链向内陆地区延伸,以后内陆人口密度和沿海人口密度之间的对比不像现在这么夸张时,也会释放出新的汽车购买力(CBD写字楼格子间挤地铁成为过时落后的打工方式,开车上班住安静的地方成为新潮流),即产业改变地区发展,最终改变整体市场。这是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所以短期和长期的增收方式一定是外卷,为了让国内的打工人以后能过得舒服点,也必须得外卷了。 一旦要外卷,那就要给汽车出海保驾护航。要么产能就保持在一定程度,如果想再扩张,航母要开到纽约,开到迈阿密,开到洛杉矶,让老美看看咱们的诚意。如果太激进的话,那就是走现在的一带一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点到为止,美国为首的顽固势力实在不愿意做生意就开“功能”车,愿意做生意的那些就开智能车,世界这么大,容得下两种时代的产物。但同样也要注意美国去教唆小弟或者让小弟去找黑势力砸场子影响国产车海外做生意,因此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秀肌肉的,简单来说,就是宁愿得罪老美,也不能得罪我们,就可以了,反正国产车海外建厂给海外带来的是就业,又不是要让他们支持LGBT。 |
|
|
意味着东瀛人要以捕鱼为生了。 中国不愧为发达国家粉碎机。今年粉碎了日本的汽车业,粉碎了韩国的造船业。这可都是几百万几千万人衣食所系啊。此消彼长,中国增加了几百万几千万就业。 |
1如果从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这不意味着任何东西,因为中国汽车出品口量超越日本是必然事件,早晚的区别而已。 |
|
这里的霸权是狭义的,指在任一领域的话语权 汽车市场的巨大体量决定了中国必然将汽车行业作为国家支柱行业。 中国的汽车市场容量决定了中国汽车行业的下限就是世界第一。 中国的工程师数量决定了中国汽车行业(或者任意一个规模性的科技工业)必然在技术上超越任何一个国家,所需的只有时间而已。 中国的国家实力决定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美国)或国家集团(比如欧萌)可以有效地限制中国的发展。 而日本的特点(市场规模小,人才规模小,国家没有话语权)决定了日本不管如何努力,它在支柱产业的上限都低于中国的下限。 80年代日本的繁荣是各种国际条件促成的偶然事件,而中国再崛起才是必然事件。 2 如果从国家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说,汽车出口量登顶,是里程碑式的成就,怎么吹都不过份。 汽车和新能源是奠定基础的最大的两块基石,这两个搞定了,产业升级就板上钉钉了。 这两个行业一个从生产端、一个从消费端承载了最大的资金和从业人员,有效地促进了社会财富流动,是中国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压仓石。 当然汽车行业与新能源行业有交叠(电动汽车),这也是中国汽车行业弯道超车的利器。 |
|
至于芯片、软件、高精设备这些更加高大上的高科技工业,当然也重要,利润也更高,但是,这些塔尖上的东西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没有汽车、新能源这样的更加基础、市场容量更大的工业群,它们就是无源之水,无叶之萍。 我曾经估算过,汽车、新能源这两个行业加上带动的上游供应链、下游消费链,年产值总规模是百万亿级别的。再以这两个行业为基础,向最顶端的芯片、设备、软件等高科技行业发起进攻,足以支撑起中国的产业升级。 这也是我看衰美国的原因, 现在整个美国的高科技行业就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难以长期持续。 汽车出口量首次登顶,意味着中国汽车行业吹响了占领世界的号角,肯定会遭到欧美的强烈抵抗(制裁、市场政策歧视等),但是,没用。 中国不是日本,中国一旦在某一行业发起冲锋,在蓝星上基本是无解的。 |
|
最后,对某些骨头比较软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个难捱的时刻,挺住,加油! |
中国汽车出口完全可以用『跳跃式增长』来形容:20年100万辆,21年219万辆,22年340万辆,23年500+万辆,前三年每年增长100万+,23年增长直接来到200万左右 |
|
这可以称之为中国式“弯道超车”成功了、亦可以称之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标志性成功了 中国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出口大国,得益于内外两种因素并行 内在因素: 国内汽车市场容量庞大,带来的制造业产业链规模化成本的领先优势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和市场先发优势在1和2的加持下,国内汽车人内卷出的新能源技术领先优势 外在因素: 一个是欧美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侧增长很快,但是本地新能源汽车供给侧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不太行,国内新能源汽车在比利时、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的热销,就能说明这一事实 |
|
另一个则是地缘问题,俄罗斯市场对中国汽车进口激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汽车出口增长 未来可见的是 中国汽车出口将继续加速,第一工业国的供应链优势将与出口加速形成正向循环,销量增长越快??供应链优势越领先越明显??销量增长越快 燃油车时代的汽车出口强国日韩的日子会不好过,欧洲车企比如德国与中国合作在加深,可能会好一点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会继续在欧美和东南亚加速 出口增长将成为国内汽车销量增长的第二曲线,谁能把握住出口,谁就能至少在淘汰赛不下桌 |
|
|
这主要归功于战略选择问题,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坚守油车,坚守内燃机,那么如今的汽车市场依然会被外企和合资品牌给牢牢占据。如果这一现象存在,那么对于如今疲软的宏观经济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国产品牌的第一次崛起在于SUV替换部分轿车的过程,而第二次崛起则依赖电车市场的崛起。由于战略选择的不同,我们根植于电车市场的时间相对较早,这给了我们充分的研发时间和产业链构建时间,从而为夺回市场份额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客观地说,如果日本德国也较早地选择经营新能车领域,那么如今我们的电车份额不会有如此之大。所以这里要抨击一种言论,即【德国等汽车强国都放弃了生产电车,电车一定有问题】,日德的电车市场之所以较差是因为战略决策问题而非技术问题,所以上述质疑是十分荒诞的。 同时,扶持电车市场是我国进行产业升级,寻找破局之点的必经之路。哪怕未来整个电车市场因为黑天鹅事件彻底垮掉,或是电车技术迟迟无法突破甚至反倒被油车大幅反超,都不会影响电车行业在崛起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增量投资和就业岗位,这尤其对于当下低迷的经济环境来说尤为可贵。 而燃油车因为已经有了成熟的产业链,在相同销量和相同销售额下,油车创造的经济效益会远不如电车。电车在崛起过程中不仅会带来各个企业的投资,还会增设新车间、新厂房;并带动锂矿、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等产业的扩张,这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远非油车可比。 所以即便电车不如油车,但站在战略层面讲它的地位尤为关键。如果要问和我们个人有什么关系,那就得说,只有在宏观经济彻底转暖后,我们的当前收入水平和未来收入预期,包括就业创业的难度都会大大改善。这不仅提高了我们自己未来的发展潜力,也让发展的可持续性得到延展。 所以即便电车不如油车,也应该全力扶持,它不仅能帮助内企夺回外资品牌抢占的份额,甚至还能反向占领国外市场,为构建完备的新产业链、刺激实体经济复苏、提振投资和消费带来持续性的动力。 在目前的环境下,除了电车,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可以崛起的产业。光伏出口受限、芯片半导体被卡脖子、传统产业大幅萎缩,如果电车市场在此刻垮塌,由此引发的灾难将会是系统性的。 |
意味着,以后看的片子里,小姐姐会越来越多,剧情会越来越好看,三上老师她们这种级别都只会是昙花一现。 |
意味着这才刚刚开始。神神、殖人集体破防。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