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汽车百科 -> 为什么感觉国产车突然崛起了? -> 正文阅读

[汽车百科]为什么感觉国产车突然崛起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是产品力的上升?还是消费者意识的转变?和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有没有关联?以后国人看待世界 和世界看待中国会有多大转变?
不突然,三十年前就开始布局了。






国产车不是突然崛起的。
20多年前,各个私有品牌国产车开始造车。
15年前,国产车基本站稳10万档。
10年前,你看知乎,十万以内基本可以无脑选国产车,国产车开始冲击15万档。
5年前,15万以内基本可以无脑选国产车,国产车开始冲击20到25万档。
现在,20万以内基本可以无脑买国产车,国产车站稳30万以内的市场。
这个过程在不关注汽车的人看来,好像是突然国产车崛起了。
但是实际上过去二十年,国产车逐渐从乡村中小城市走向大城市,从5万到10万到15万再到20,30万,一点一点走过来的,终于到了瓜熟蒂落,开始被所有普通人接受的地步。
五年前我断言,未来20年中国汽车要走的路,正是二十年前衣服鞋帽白家电,十年前手机电脑等走过的路。
很多人对产业升级没有感觉,但是它一直在进行,从最开始的衣服鞋子玩具,到白家电,各种装备,手机电脑,到今天的汽车,存储芯片。这条路还会延续下去,14亿人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几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找到合适工作,我们就没有选择,只能不断向上。
突然个毛线。
还记得众泰保时捷吗,还记得比亚迪F3吗,还记得力帆777吗?
国产车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从模仿开始,顶着嘲笑,讥讽,一步一步的才走到今天。
在这条路上,有些车企坚持不住倒下了,但更多的车企咬牙走了过来,并且前后左右一看,路上的同行者又多了许多新人。
二十多年前,开个国产车都不好意思给别人打招呼,二十多年后,口号居然是合资车不是落后的代表。
历史再次证明,中国人来了,你得小心!
在中国,埋头苦干的人少,嘲讽讥笑的狗多,国产车是伴随着狗叫声崛起的。
1.因为保值率几乎都崩了,新车不加价不用等还有优惠。保值率是市场决定的,当年买个帕萨特买个卡罗拉要等几个月还要加装潢才能提到。等不了的人自然选择二手车的几率就大,再加上当年造车工艺差凸显出这几款“保值车”质量稳定,保值率自然就高了,现在新车优惠几千一万还不用等谁特么还买二手,没人买不降价囤手里那就是堆废铁啊,卖价降了收车价能上去有鬼了,车贩子撒币啊?
2.省油崩了,你再省能得过电车?你说电车里程焦虑,我這还有混动车,比你车大还比你省油。
3.动力崩了,国产动不动5秒8秒的加速再看看合资,尤其是丰田。别说差那几秒没用,到了国道高速上就差这几秒你就超不了车,超车的时间变长增加风险,你甩不开大货车。
4.安全性崩了,这个准确说不能叫崩了,而是一直都差,以前是没得选,现在是没有对比没有伤害,买国产一点都不好,万一和日本车撞了你还得下车救对方车主出来。
路上看到挂绿牌的BBA、保时捷、路虎等等豪车,总有一般子档次不高的感觉
如果是挂蓝牌的,又觉得是豪车了
2003年,比亚迪汽车到西安搞校园招聘,比亚迪工作人员的讲话里有一句“好车都是B打头的——奔驰、宝马、比亚迪”。
当时这句话引发在场数百大学生哄堂大笑。
现在回想起来,只能说:比亚迪,牛B。
最近在看汽车进出口的数据。
今年 1-7 月中国汽车已出口 277.8 万辆,同比增长 74%,整车出口金额同比增长 1 倍。2023 年全年中国汽车出口有希望向 500 万辆进军(日本2022年汽车出口量约350万辆。)


由上图可以看出,增长势头最猛的是纯电动车,比去年增长了一倍还多。
中国在2023年,大概率成为世界上出口汽车最多的国家了,而这个NO.1一旦得了,估计会持续很多年。
于此同时,中国进口国外汽车的数量和金额也在不断下降,2023年1-7月,汽车整车进口量同比下降20.2%;整车进口金额同比下降22.3%。


其中出口品牌最猛的是上汽,预计今年可以冲到百万的出口。


其中比亚迪的涨幅也很快,6月出口10536辆,7月出口18169辆,8月出口25023辆,今年有望总量冲到整车出口的前五了。
为什么说出口的数字增长,因为国内品牌的崛起,会有人觉得是受到民众情绪、政策指导等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是因为车好。
而外国大肆进口中国汽车,可不会受到这些影响,而是因为中国汽车的确是好,人们才会去买,才会受到当地民众欢迎。


之前看了一个国外权威机构的预测数据:
2030年,中国品牌将会占据75%的本土市场,欧系车将在中国市场上减少190万辆销量,从欧洲进口的数量将会减少24%。而同期,欧洲将从中国进口150万辆车,中国品牌则会占据10%的欧洲市场。
当然,以上的数据只是个保守的估计,实际现在国内新能源出口的态势是趋向良好的。
不仅仅是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亚洲的中国汽车都会越来越多,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越来越强,后面有可能会超出想象的速度进行全球扩张。
这次慕尼黑车展(9.4日开始),接近有50家国产的品牌会在德国慕尼黑亮相。


展览的主体就是新能源车的崛起,而丰田、现代、起亚这些全球十强品牌却是缺席慕尼黑车展的,原因不问可知,因为拿不出来可以展示的新能源车型。
下图是B3馆的分布图,可以看到比亚迪的展厅是最大的,比斜对面的奔驰展厅还要大。


所以,这两三年虽然很短,但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新能源车已经走到了台前,不止是在国内,而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的崛起了。
当然,这个崛起之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欧盟最近也正在启动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进军欧洲,已经明显影响到了欧洲本地的新能源品牌的发展。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是突然,做了几十年工作,现在才有结果。


世界上没有侥幸,一切都有前因后果。
国产车不是突然崛起的,是缓慢崛起的。
最近5年,几乎每年国产车都会推出新车型,而每一次推新,都有明显的进步以及满满的诚意。
反观合资车,推新频率低,新车型基本上没什么明显进步或者诚意。
国产在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上一直在努力的追赶,这些东西拉长到5年为一个单位来衡量,会发现每过一个5年,国产车的三大件就有显著提升。
另一个原因是汽车产业即将换赛道。新能源汽车这几年上镜率极高,各个车评媒体也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在B站随便点开一个车评自媒体,投稿里面都有比例不低的新能源汽车的评测。这几年国产汽车推新能源汽车的速度,远远比合资车要快的多的多。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里,国产汽车把各大合资品牌吊起来暴打。车评媒体的一通评测下来,人们自然就觉得:国产车咋就这么厉害了呢?
真的就这么厉害,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名里,基本上只有一个特斯拉不是国产品牌,其他全部都是国产品牌,从两三万的微型车到五六十万的豪华车型,应有尽有,传统老牌车企,毫无存在感。
我们要感谢以前坚定买比亚迪F3等国产车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国产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历史的,永远是劳动人民,而不是资产阶级或买办。
德国与日本汽车的黄昏
如果要以一个时间点确立汽车时代的分野,恐怕并不是特斯拉成立的2003年。
而是以2007年西门子退出手机市场为开端、2011年爱立信放弃手机终端为转折、2013年诺基亚出售手机业务为落幕。


谁也没有想到,当欧洲彻底放弃了手机产业,竟也冥冥中放弃了电动乃至智能汽车时代。
也几乎是在这一时期,索尼、夏普、NEC等日本手机品牌相继远遁江湖。同样的没落造就了同样的恶果。
日系与德系两大汽车巨擘,也因此彻底失去了主导下个时代的主动权。
时代抛弃你,永远不会打手机通知你。
一 被手机操控的汽车格局
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格局,将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全球电动及智能汽车市场格局。
全球手机销量前五强中,中国品牌占据三席,剩余两席分别是苹果与三星。所以,多云君经常跟别人聊,尽管未来尚不明朗,但有关电动及智能汽车市场的走向,仅需盯着中国和美国企业就够了。


为什么多云君要下如此简单粗暴,乃至颇为幼稚的结论?
这还是要从欧洲和日本手机品牌的溃退谈起。失去一个品牌,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清零一个企业,而是从根上差不多掏空了一套最为基础的产业链元素。手机产业链关乎电动及智能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发展基础。西门子(手机)、爱立信(手机)、诺基亚(手机)的相继崩塌,并不是几个企业的悲剧,而是整个产业的挽歌,欧洲电池与电子产业的根基也就此陪葬。


日本的情况与此大同小异。
我们知道,日本与德国汽车的主宰地位,并不完全来自一众无比争气的车企们,更是基于其统领全球的产业链地位。
例如德国的博世集团,几乎掌握着燃油车零部件供应的半壁江山,营收之巨不亚于一线车企。曾经就有人举例,对德国而言,哪怕大众、奥迪、奔驰、宝马、保时捷一夜间烟消云散,只要博世不倒,就能在辗转之间让一切再生。但这样的产业链霸主地位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空心化。因为传统燃油车依靠的是以发动机、变速箱和机械传动装置为核心的产业链,这构成了日本和德国汽车工业令其他玩家无法逾越的护城河。但电动及智能汽车却完全绕开了壁垒,取而代之的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等主心骨,靠向了与智能手机高度重合的产业链基础。


我们以占到电动及智能汽车近一半成本的电池为例。目前,在中国市场装车量排名前20的电池企业里,除了韩国LG化学和日本松下电池,基本就是中国企业。而中国电池之所以能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则是得益于手机电池产业的前期催化。


例如,如今比亚迪在中高端电动车及自主电池研发中接连爆发,这便是因为在二十多年前的那个不起眼的角落,比亚迪就曾是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电池供应商,造着利润微薄的手机电池,后来还曾包揽了全球20%的智能手机代工业务。
无心插柳柳成荫,比亚迪这份当时几乎处于食物链底端的打工岁月,竟在日后回报为全球电动车销量第一的行业地位。


仅凭电动及智能汽车的完整产业链就足够令中国车企手舞足蹈,但时代的大运真的选择了中国,不仅给了肥鱼,竟然连熊掌也一并奉上。
二 中国车企将走进舞台中央
产业链之外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智能软件,也在中国根深叶茂。回到前文那个问题,关于“电动及智能汽车的未来走向”,我们通过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格局判断得出,只需要盯着中国和美国就可以了。


如果你觉得说服力不够,那么多云君继续补充一点。那就是透过全球互联网的市场格局,我们也只需要盯着中国和美国就可以了。
自从互联网时代起步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也唯中美两国的相关企业主导全局。尽管在很多核心技术上,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并不能绝对的与美国互联网企业扳手腕,但我们依然能以完全的优势领先其他国家。互联网产业的强大与否直接决定了智能软件的水平高低。不说其他,现在我们去试驾一辆国产电动汽车与德系或日系电动汽车,就会明显的感觉到两者软件的代际差距。从电池到软件,德系与日系电动车在中国品牌的映衬下毫无亮点可言,似乎只剩下“做工”这一项优点。


当然,强大的品牌资产也依然是不容忽视的产品优点。
日本的一位汽车工程师就曾坦率承认,特斯拉计算机和电子系统领先日本车企至少六年。
同样的落后也发生在德国车企身上。曾经几次跳票的大众首款电动车ID.3就令当时的大众集团CEO痛心疾首:我们至今都写不出一行核心代码,我们想达到必要的软件水平还需要很多年。
而目前唯一能与特斯拉硬刚软件能力的,只有中国车企。就算谦虚一点说:中国车企与特斯拉在软件水平的差距,要远远小于日本和德国车企与特斯拉在软件水平的差距。前者的差距单位倘若是米,那么后者的差距单位则是公里。


诚然,日本与德国的车企们肯定不会坐以待毙。近两年德国上到政府、下到车企,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布局电池及三电系统相关产业,资金和政策统统都摆到桌面。大众甚至开始向软件公司“转型”,一方面与微软成立合资公司,另一方面亲自下场在德国开办编程学校,计划用两到五年培养匹配的程序员。至于日本,多云君认为日本汽车的未来在索尼,并不在丰田。详见多云君的另一篇文章:《日本汽车的未来在索尼》。
但无论日本和德国的车企们无论如何努力,恐怕都为时已晚。这并不是说他们一泻千里,而是他们渐渐离开舞台中央,从主角变为配角,结局也不算坏。


因为时代的玄妙在于,关键的窗口期一旦错过便永不出现,就算怎样找补都无济于事。有意思的是,德国与日本在智能手机领域溃败的原因,也将是他们在电动及智能汽车时代衰落的症结。人,真的会在同一个坑栽两次。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竟然隐藏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死与共。雷军胆敢造车的信心之一,便是由于电动及智能汽车很多技术与智能手机都是相通的,这意味着小米现成的研发团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造车生产力。企业与企业的竞争,除了背后的产业链规模,更依赖于无形的人才土壤。互联网产业的跌宕起伏,是以几十年为刻度为我们培养了数量可观的现成软件人才。德国与日本车企可以在供应链的采购上“求快”,但人才梯队会始终将他们限制在等级有限的范围之内。


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将直接左右他们的发展根本。
这并不是鼓吹中国电动及智能汽车产业的十项全能,我们在芯片与电池原材料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只不过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与美国早已抢跑多年。中国是何时坚定不移的选择电动化路线,并开启第一波的财政补贴呢?
2009年。
这时距乔布斯刚刚发布第一代iphone刚刚过去不到两年;诺基亚仍处于如日中天的黄金年代。


彼时日本车企沉湎的是混动技术,欧车车企则冀望的是柴油化。说是中国汽车迎来时代大运,又何尝不是整个国家的卧薪尝胆?直到今年,德国大众、戴姆勒、奥迪等车企才相继宣布停止研发燃油机;而日本车企还在为电能还是氢能的选项争吵不休。


时间不待人,时代不重来。这告诉我们,如果你手持一张地图,目的地的坐标存在错误,那么无论你如何努力、付出多大代价,都无法抵达。可能有人会说:睁开你的眼,看看中国车企的全球市场份额,再看看丰田大众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哪里来的可比性?又哪里来的自信?
嗯,黄昏时太阳看起来的确是最大的。
原因很简单,中国新能源汽车阵营在汽车行业最核心的技术问题——动力系统上领先了。
汽车首先是一个工具,他的目的是载人载货进行移动。移动的核心是动力系统,也就是先输出扭矩,然后进行分配。
燃油车时代,完成这一功能的是发动机和变速箱。
燃油车时代中国比较落后,发动机和变速箱都不行。
中国车核心技术不行,那就只能在低端市场趴着,想在市场上什么优秀表现是不可能的。
但是现在已经不一样了。中国新能源阵营已经从技术上领先了全世界的汽车行业。
中国新能源阵营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把电动动力系统做出远远比燃油动力系统更加优秀的实际体验。
动力电池技术和产能的优势都在中国厂商手里。电机电控,中国厂商一样猛。
智能化这玩意,中国车厂更是遥遥领先!放眼全球,有能力跟上中国车厂的只有特斯拉。
知友
@阿福说车
小小展望了一下未来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度:
我们现在每天感叹的,都是行业怎么tm这么卷,所有的友商都在拼命内卷,我们再不拼命跟上,就被友商卷死了!
小鹏的800V+碳化硅,电耗和充电速度直接吊打世界上所有纯电车,下半年国内各大车企的800V方案都出来了;
今年新势力的自动驾驶,都在卷去高精地图方案,到明年上半年,新势力普遍无图开了几十座城,通勤模式全开,LCC和高速全部用无图技术重写;
AI大模型上车,端到端大模型,大数据中心600P算力打底,每天几十万存量车主数据回传,大家已经杀红了眼;
到2024年,下面几项将成为国产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标配:
800V、4C以上超快充
多个大屏幕、AI大模型加持的智能座舱
去高精地图化的CNOA、通勤模式、众包地图开城
而这些技术,国外厂商连看都看不懂!它们已经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了!
你们知道现在汽车圈的经典笑话梗是什么吗?
我告诉你:#只要传统品牌一发力#
哈哈哈哈哈!
但是特斯拉自身问题很严重。除了智能化自动驾驶这一块做的还行,就只剩营销吹牛了。
特斯拉这么多年了,没有新车型,不能跟上市场的变化。除了自动驾驶这块,(FSD在中国市场还不能落地),电动汽车本身的品质几乎一无是处。
而且也没有适应场景广泛,彻底去除续航焦虑的混动车型。现在的增长率就不行,以后更是被中国车按着打。
没错,总体来看,中国的电动汽车技术现在就领先了德国和日本美国等传统汽车强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持续、全面甩开美日欧。
比亚迪仰望U8技术这么牛逼的车子,美国日本和德国汽车行业就拿不出来。
不说U8,就是让他们做个产品力能跟D9比划的车子,他们都搞不定。


没那个能力你知道吧?
因为技术和体验上遥遥领先,所以你看现在比亚迪,理想,极氪等等,在三四十万的价位上出货根本不费劲。
极氪009均价都52万了,每个月还能卖2000上下。
放半年前都不敢想国产车50多万还能月销过千。更不要说三年前没几个人有20万预算会去买国产。
大众深有体会。在德国市场起步价39990欧元的ID3,在中国市场被按在12.59万元(1.52万欧元)的价位上动弹不得。部分4S店甚至另有万元优惠。


现在,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阵营面前,国外豪华品牌只有两类车型:技术落后的车型,和技术更落后的车型。
这些技术落后的车型包括但不限于劳斯莱斯宾利迈巴赫大G揽胜保时捷。


保时捷想买比亚迪理想蔚来的造车平台,被拒了。中国车厂看不上。
落后的还包括特斯拉、ID系列这样在欧洲卖得不错的车型,以及日系全家,每一款。


从加价到疯狂降价之后,销量还是只能从四千多勉强6000多。


风光不再呀。
所以中国汽车阵营首先在30万以下的市场打爆了日系德系。
现在在30~50万的市场也站稳了脚跟,很多车型在这个区间大量出货。
50到100万的区间目前还比较薄弱,但也蠢蠢欲动,即将发力。
接下来自然是要去百万级市场找传统豪车品牌的麻烦,并像30万以下的市场一样,碾压之。
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阵营的影响力主要还是集中于国内。不过没有关系,随着产能的逐渐提升,渠道铺开,营销跟上,中国新能源汽车阵营在国内外从数量到档次打爆传统国外豪华品牌(不只是BBA级别,而是劳宾迈级别)顶多也就再用六七年时间。
这是个“水滴石穿”,又“水到渠成”的故事。
汽车工业,其实就是中国工业体系的一个缩影,汽车是工业的一部分,中国理所当然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自然就会理所当然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10月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已经占了中国汽车市场份额60%,达到这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高位。中国自主品牌的节节攀升,美日韩车系的败退。德系车剩下15.6%份额,日系车剩下14.6%,而韩系则更惨,剩下1.5%,已经完全边缘化.......
中国1-11月汽车出口为476.2万辆,全年将超过500万辆,超过日本和德国,碾压式世界第一。汽车年出口量,从 1 增长到 100 万辆,用了 55 年;从 100 万辆增长到 200 万辆,用了 10 年;从 200 万辆增长到 300 万辆,仅仅用了 1 年。
给大家看张图吧,这是在港口等着出口的密密麻麻的国产汽车。


传统燃油车出口最好的,是上汽、奇瑞、长城、吉利。上汽上半年海外共销售 53 万辆,其出口大部分贡献来自 MG 名爵,占比 69.9%。上半年,名爵品牌累计全球销量达到 37 万辆,在欧洲市场零售连续 4 个月单月突破 2 万辆,这辆早就被上汽全资收购,在欧洲依然是饱受追捧的“英伦贵族”车。
奇瑞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市场所向披靡,奇瑞上半年总销量 74.15 万辆,出口 39.4 万辆,出口超过其总销量的一半。在 2022 年,奇瑞成为俄罗斯最受欢迎的中国汽车品牌,奇瑞销量占总销量的 44%。




新能源出口的主力市场,在东南亚,中国品牌已占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三,为满足市场需求,比亚迪、广汽埃安等车企已经在当地布局生产基地。,比亚迪新能源目前乘用车已进入包括瑞典、挪威、日本、英国、德国、新加坡在内的全球 50 多个国家。在境外已有近300家直营与经销门店,预计年底境外门店将接近 500 家。比亚迪在国外卖得最好的车型为 BYD ATTO 3,即元 Plus,在多国拿下销量冠军,例如在泰国,已经成为连续 7 个月的纯电动车销量冠军。


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神话。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目光长远、战略超前、坚持不懈,自然就水到渠成。
新中国之前,我们国家是没有汽车产业的,新中国第一款汽车,是1956年7月13日长春一汽造出来的解放牌CA10型载货车,那是仿制的苏联吉斯150型载货车。空车重3.9吨,但油耗高达29升,性能平平,但因为结构坚固耐用,能拉粮食能拉人,能拉建材能拉粪,所以成为中国此后三十年的民用汽车主力型号,汽车兵雷锋同志,开的就是这辆车。


1958年长安汽车生产出我国第一辆吉普车,并将其命为“长江吉普”,于1959年参加国庆阅兵仪式。对了,这个“长江吉普”,就是后来北京吉普的前身。当时条件艰苦,造车所需的零部件几乎都是用锤子等简单的工具一点一点敲出来的,就连敲出来的车壳都是坑坑洼洼的,便覆盖件上刮上了厚厚的泥灰,等表面完全平整后,再刷上草绿色漆。


1958年的5月12日,新中国第一辆国产小轿车——东风牌轿车驶出车间,这辆轿车的车壳,是当年的工匠师傅们手工敲出来的。




当年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各项技术又被西方封锁,全国人民为了造车,想出了各种办法,有位铁匠曾花了17天,纯手工造了一辆嘎斯69吉普车。国内一家车企仿造解放卡车,生产出来的车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名字叫“永向前”,妥妥的名副其实,因为这车连倒挡都没有,只能向前开。北汽曾仿制大众甲壳虫,用手敲火烤的方式,搞出了“井冈山”牌轿车。


集中力量手工敲一台汽车出来不难,但要市场化、规模化却千难万难,涉及到金属加工,材料科学、电气技术,软件技术等等诸多领域的技术水平。
同时汽车还是个庞大、精密、细分领域极多的产业链,同时还是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成熟商业体系,光靠埋头苦干、“工匠精神”是无法与欧美日本提前发展了上半年的成熟体系竞争的,更重要的是——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东西,都涉及到世世代代的“知识产权”,很难突破西方的技术霸权。
在八十年年代,我们开始和西方车企搞“合资企业”,用“市场换技术”,1983年,上海汽车厂以CKD组装的方式,生产出第一辆大众“桑塔纳”。


但人家根本就不想给我们技术,这种合作的模式极为苛刻,汽车的零部件都是国外生产,只是在中国的组装车间进行了组装而已,当年的德国大众,根本不认为中国有工业化生产汽车的能力。
在1983年,中国根本就没见过什么现代化流水线,组装桑塔纳靠的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两条长板凳、十来米长的手推导轨、几个葫芦吊,一堆进口零部件,7位工人在德国工程师的指导下,耗时整整7天完成了第一台桑塔纳的下线。德国工程师认为,中德之间的技术差距,起码有50年,《明镜》周刊记者毫不客气地断言:“这就像在一个破败、无援的孤岛上生产轿车,将是失败的实验。”
上海大众引进桑塔纳之后,两年内国产化率只有可怜的2.7%,只有轮胎、喇叭、天线、标牌能国产。
绝大部分仍需通过大众汽车采购,不但要付零部件的钱,人家还要收管理费、包装费、运输费,导致一辆车CKD的成本比进口车的原价还要高......如果继续这么干下去,“以市场换技术”就成了笑话。
1987年,中央明确表示,如果桑塔纳3年之内国产化率达不到40%,上海大众关门歇业。上汽大众领导也自立军令状:三年内国产化达到60%,完不成我就走人。


1985年,桑塔纳国产化率2.7%,1986年4%,1987年5.7%,1988年,桑塔纳国产化率13.1%,1989年猛增至31.04%,1990年,桑塔纳国产化率达到60.09%,完成任务。1993年82.2%,2000年92.93%,到2007年,桑塔纳国产化率已经高达98.7%.......此后各个品牌的“合资车”,差不多也都走的这个路线。


合资车虽然没有带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但培养了大量的汽车上下游国产化零部件企业。
不过,外资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做慈善的,它们不可能真心帮助中国汽车工业,而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内,很多“合资车企”背靠洋品牌,开始不思进取,躺着挣钱。
真正的变局,来自于“国产自主品牌”。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各大自主品牌是什么时候开始造车的?其实大家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努力了。
1986年,吉利开始生产汽车配件,1997年,吉利汽车开始生产汽车,推出了自主品牌吉利牌轿车。1998年,吉利“豪情”汽车下线;2000年,吉利汽车成功研发出自己的发动机,开始向整车制造领域进军;2005年,吉利帝豪出世,成为当年最畅销的国产自主品牌汽车。




1995年,王传福创立比亚迪,开始生产电池,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公司,开始进军汽车市场,2004年,比亚迪汽车展出了其第一辆电动汽车。2005年9月,第一款自主品牌轿车比亚迪F3上市,连续多次创下中国国产品牌车型的销量记录。2008年,比亚迪F3DM上市,这是第一代DM混合动力系统,也是中国品牌量产的第一款混动车型。






1997年,芜湖市政府将一家倒闭的发动机厂交给尹同跃,让他组建一个汽车制造厂,也叫“安汽公司”,这就是后来的“奇瑞”。1999年5月18日,奇瑞第一台发动机点火成功,童年,奇瑞推出了第一款轿车“奇瑞风云”。后来,奇瑞汽车生产出著名的“神车”——奇瑞QQ,售价5万块,2005年的时候QQ月销超过1万台,创造了记录。对了,奇瑞是国企。




当年李书福说“汽车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四个轮子+沙发”的时候,当年奇瑞造QQ的时候,当年比亚迪造F3的时候,被多少人嘲笑?


2012年,《Top Gear》来到中国,主持人针对中国汽车给出的评价是:有恃无恐的抄袭、同排量发动机比欧洲车慢10秒、变速箱由卖菜师傅设计等等。某中国品牌还曾因质量差被外媒讥笑“来自中国的废铁”……


今年比亚迪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仪式的时候,王传福泪洒当场——只有经历过这一切、并且坚持下来的人,才明白中国人是怎么做到的。


当天比亚迪的场外一个巨大展区,名为“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展区内不止有比亚迪,还有蔚来、长城、奇瑞、红旗、极氪、小鹏、理想、上汽、东风岚图、长安深蓝、广汽。王传福一直强调:“这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缩影”。




我想说,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是真正的”民族精神“,都在这些泪水中了。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中国新能源产业是什么时候开始谋划、布局的,那时候可是德日美燃油车一统天下,石油和美元牢牢绑定的年代.......而我们的“铸剑人”早已看穿了历史的迷雾,规划了光明的未来。
我们的顶层设计,是在几十年前就做好了,因为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战略科学家”。


1992年,钱学森写了一封信给邹家华副总理,在信中,钱学森写出了汽油柴油的弊端、西方在内燃机领域的技术霸权以及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了跳出汽油柴油、直接发展新能源的建议。1993年,钱学森又再次提出,“民用汽车一定要电气化,用蓄电池。而在‘863’中我们已突破氢化物,镍电极电池,已在开发中。那为什么不立即下决心搞电动汽车,跳过汽油车这一阶段?”
2001年,国家将电动汽车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培养计划“863计划”,“863计划”因成立于1986年3月。国家将选定战略技术,集中支援相关企业、研究所或大学等。比亚迪也在2012年被选定为支援对象。不仅仅是电动汽车。中国的航空航天、高铁、5G通信、超级计算机乘着“863平台”跃升至世界级水平。
“863计划”中,就包括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布局。这个电动汽车专项研发布局分为“三纵三横”,三纵为: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横为:多能源动力总成、驱动电机、动力电池。
后来,国家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年)》,2015年,中国又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列为国家计划。
既然打破不了“三大件”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垄断,那么我们就换个赛道。
发展新能源汽车,我们反而是有技术优势的,因为我们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还是近20年来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技术来源国,贡献了全球84%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约5.1万项。目前,中国锂电池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仅仅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中国企业的电池产量,就占全球新能源汽车电池产量的一半以上。
事实证明,我们走对了。
中国今年已是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国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占全球60%、中国前6大动力电池供应商占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63%……
中国汽车已经在全世界攻城掠地,我们国内20万以内的普通乘用车,在欧洲都能卖到40万以上。在哈萨克斯坦,一辆长安CS75的售价是1400万坚戈(22万人民币),比亚迪唐在德国的价格是7.2万欧元(50万人民币),奇瑞的星途揽月在俄罗斯售价是500万卢布(45万人民币)。
还记得90年代桑塔纳2000多少钱?20万!20万在90年代是什么概念?当年买得起桑塔纳2000,就等于现在买得起保时捷帕拉梅拉。
还记得1999的三菱、本田、丰田家用车多少钱?一辆自动挡的丰田佳美就能卖到30多万,30万在90年代是什么概念?……当年一辆丰田车,可以买几套房。不要被某些虚假的“共同记忆”骗了,日系车就从来没有物美价廉过、德系车从来就没有良心过。20年前他们在吹什么“真皮方向盘、真皮座椅真皮档把,电动前排座椅,后排座椅可倒……”的五大杀手锏,现在他们还在宣传这个。




20年的时间,天翻地覆。
从产品力来看,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和国外品牌相比,已经形成了降维打击,我们十几万的新能源车,智能辅助驾驶、主动刹车、无钥匙进入、360、座椅通风加热……已经是标配。不说仰望U8这样的行业巅峰,就说比亚迪方程豹豹5的水平,已经让“硬派越野”门槛极大降低;华为的智驾,也让整个行业大开眼界;长安、吉利、奇瑞、长城,都各有各的优秀产品。














中国汽车工业是得到什么绝世秘籍,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吗?不是,这是持久战的水滴石穿,也是厚积薄发的水到渠成。
产业这个东西是需要长期布局,一步一步占有产业链,再占有市场的,我们经常说中国电动车“没有门槛”,其实不是电动车的门槛低,而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太成熟了,早已卷出了太阳系。
举个例子,比亚迪难道看起来是这两年崛起的?实际上是长达十多年的技术积累。
今天,比亚迪是从三电、芯片、系统、各种零部件几乎都是自己生产的,刀片电池、SIC电控、扁线电机、DM技术、云辇技术、四轮独立驱动、易四方平台……几乎每一项都是有自己的技术护城河的。
他们的技术储备,就像是一个“养鱼池”,什么时候需要了,就捞上来一条……这就是长远布局,长远技术研发投入带来的优势。
对了,除了汽车之外,可能你平时坐的轻轨、巴士、玩的手机、笔记本、甚至是显卡,都有可能是比亚迪代工的。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其实也是中国式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在千千万万个比亚迪及其上游产业链推动下,才能形成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大好局面。
你以为德国和日本不想搞新能源吗?他们太想搞了,以至于他们都把比亚迪、五菱宏光mini……拖回去搞逆向工程了。日本人拆完五菱mini之后表示,我们永远也造不出这样的车,日本马自达参观完长安深蓝和阿维塔之后……他们得出结论,差距超过十年,咱们做不到……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说了,新能源汽车是个巨大的产业链,未来比亚迪一家企业就能创造上百万的就业岗位。




当年日本、德国为什么能够成为发达国家?靠的是营销出来的“工匠精神”吗?不是,是他们庞大的汽车产业链创造出来的庞大工业化体系和海量就业岗位。
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抢回来。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理所当然应该过上最好的生活,创造更宏伟的未来。
首先是国产车企们厚积薄发,多年的坚持。
油车方面下功夫的奇瑞和长安,搞出了很好的汽油发动机。
电动新能源方面弯道超车,一飞冲天的比亚迪,现在是中国汽车的领头羊。
还有最重要的,始终有一群中国消费者愿意在最黑暗的时候和国产车在一起。
每次看到老款的比亚迪唐,比亚迪宋,甚至更古老的F0, 奇瑞QQ,就感觉这些老车主实在是很了不起,没有他们可能国产品牌就不会这么快崛起了。
公众对国产车的信任其实是近5年时间建立起来的,而一切确实得益于市场导向,但没有人说清整个过程,我来梳理帮大家回忆。
最先是车身安全
由于国产车起家都是低端廉价小车,比如奇瑞QQ,比亚迪F0,吉利优利,而同期进口车都是中大型豪华车,这就给国人留下了国产车不及进口车强壮和安全的印象。
加之,在14年之前国内可以生产PHS热成型钢的厂家寥寥无几,宝钢汽车特种钢当时是最早一批引进加自研高性能钢的国内企业,但因为当时国内市场对PHS热成型钢需求有限,合资车企也优先选择蒂森克努伯这类外资钢铁厂的产品,所以PHS这类材料就算能国产,因为量小价格就还是很高,导致很多国产车用不起。


转机发生在17年,中保研对德系,日系,美系等众多车企进行25%偏置碰撞测试,其中帕萨特A柱事件让国内消费者第一次,额外的重视起车身强度的标准,车企也开始对自身PHS钢的白车型进行宣传,这也使得PHS钢的需求量激增,尤其是价格相对便宜的国产PHS钢材,这使得国内宝钢,鞍钢,武钢在内的大量钢铁厂投入到PHS钢的研发生产中去,由于有市场的需求,很快就将PHS钢和AHSS钢等一系列价廉物美的国产车用特种钢生产交付市场。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当时吃到第一波红利的,注重强调国产车安全性的国产车企当属——吉利,当时正逢沃尔沃技术全面下放领克车型。
领克01和领克03的大火,不少消费者是基于沃尔沃车身技术的背书而买单。
吉利这波红利一直延续到2021年低,同时也彻底扭转了国人对国产车不及合资车安全的印象(安全包含车身强度,和辅助操控)。


03对撞雷克萨斯ES事件,不赘述了
车辆动力系统可靠性
发动机,变速箱的可靠性是除了车身外另一个一直笼罩在国产车头上的阴影,从早期奇瑞用宝马发动机,到吉利用丰田发动机,包括比亚迪也一样动力系统发动机到变速箱,自研不靠谱,用合资的又相当于给宝马丰田培养了客户群体。
即便是领克,也逃不开给沃尔沃甚至包括北极星培养客户群体的情况。
转机发生在19年国家给钱给地,甚至修改政策首次允许一家外资车企不用合资就可以独立在中国建厂。
无论如何,某种意义上说,是特斯拉在中国削弱了发动机优秀的车企的市场优势。
不管如今是哪种混动,增程也好,串联强混(插混)也好、所有车辆的加速性能大家信赖且看中的是里面的那台电机,而不是发动机吧,哪怕三缸的增程发动机,不也照样卖的很好,不是吗?
特斯拉干的第二件好事是建立了国内新能源车的需求,从而带动了市场。
不是特斯拉建立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而是中国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建立了产业链。
就和上面国产车用特种钢一样,国人对新能源车有了解后,大批量的资金就投入到新能源产业链的建设去了。
你说19年前我们有新能源吗?
有的,就两家——上汽和比亚迪,且靠谱上市有量的就两台车:
上汽荣威550plug-in
比亚迪秦
为什么不火呢,因为20-30万的价格。


这就是没有产业链的结果。
包括通用在2016年上市的凯迪拉克CT6PHEV,大家都以为通用没插混,但实际是通用的这套2.0T串联插混动力(01成绩5.5秒)和能源回收(油门踏板动能回收)和如今的PHEV毫无差异,同期普锐斯还在玩油混,比亚迪还在搞第二代DMI(并联和增程模式)。
但有什么用,通用一家在北美搞不起PHEV产业链,死贵的电池,和自研的电机(最早大规模量产用6层扁线永磁同步电机),就算你有技术,价格也仅仅能在旗舰车型上用,无法下放。
没有市场,没有产业链,没有成本,技术就没法普及,不仅中国如此,美国也如此。


说回来,当初仅有上汽和比亚迪能搞出混动,也是因为,国内仅有上汽有最完备的汽车产业链,而比亚迪在电池电机混动方面的内部产业链更完善也更有针对性。
两者的区别是,当特斯拉入华后,市场带动起国内新能源产业链,比亚迪抓住了先发优势,上汽摊子铺得太大,而且在荣威RX5大火后转向了互联网概念,和纯电方向(前者被阿里巴巴坑了,后者有电池瓶颈在,这时你会发现蔚来换电决策是正确的,只是早了点,毕竟蔚来里面有大量上汽“过来人”)。
所以有先发优势的比亚迪(混动领域),以及同样有先发优势的宁德时代(早期给宝马I3混动车提供电池)、一下成为了可以优先满足市场需求的独角兽企业(20年—至今)。


国产电机电池的可靠性在特斯拉入华起就获得了群众基础(对赌协议中23年实现100%国产),比亚迪在混动方向以及宁德时代在电池方面的技术实力也获得了国际资本的认可,同时国内也涌现了大量来自车企的量产成熟的供应商比如蜂巢(长城)和威睿(吉利)。
至此2023年,国产车三大件不成熟的问题,在新能源时代被极大缩小甚至消失,结合此前吃了车身安全性能提升的吉利,国产车在如今得以全面翻盘。
另一个助攻是自媒体,合资和外企的高层,至今还玩不转国内的流量规则,各种营销投放,被大数据挡在了目标人群之外(请传统影视娱乐明星,投机场大屏,投某车之家之类软文…,如果客户群体40以上这没问题),毕竟车辆1/3的成本是用在营销上的,不接地气的营销,也是如今合资和进口车企在国内被打的喘不过气的原因之一,反观国产车,现在都是和数码产品发布一样,搞技术发布会,请流量明星,投放抖音,小红书,知乎,甚至送车给带货主播来提高新品牌知名度,等等,这些不是市场部话语权在国外的合资公司能跟上的。
综上是这5年汽车界国产车崛起的各个关键节点,看了好多回复,都只说市场或者产业链,没有准确详细的说明,我来补上这一块。
因为动力的转变。
个人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其他因素都是次要因素。
传统燃油车三大件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
电动车则是电池、电机、电控。
混动车是兼有两者的元素(有些没有变速箱)。
如果没有现在由燃油向电动的转换,则我们必然永远在欧美日后面吃灰,单纯追击问题,如果对方不出错的话,我们永远追不上。
但到电动车时代,以往的积累与领先就没用了,在新的赛道上反而我们是轻装上阵,他们则是船大难掉头,再加上我们国家的政策引导力度与规模优势,反而在电动这方面取得了优势。
混动车领域虽然两者兼有,但其实对燃油时代的发动机技术的要求大大降低了,因为混动车发动机工况点相对固定。不需要那么全能的发动机,只要高效就好。


而燃油车领域,由于领先的对手要转变路线了,燃油车研发相对停滞,我们也就有了赶上来的机会。
就好像两只赛车队,原来在狭窄的燃油车一条赛道上跑,我们晚跑了几十年,再怎么追,只要对方还在这条道路上前进,我们就很难超过去,对方的专利、品牌等等都是很难超越的,即使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方已经在这条路上布满了雷(专利)阻碍我们前进。
但现在燃油车这条路被发现是条越来越窄断头路,通向未来的道路有电动或者燃料电池等等,过渡路线有混动。
一下就有了四条路线,前面堵着我们的车队要从燃油车这条断头路往其他三条路走,对于我们来说,新路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老路也没那么多对手堵路了。
尤其是丰田这种领先我们却又选错路的,跑到燃料电池这条歧途上去,之前在混动领域遥遥领先,但又不重视被逐渐追上。


燃油领域各大车企都在准备停产了,技术进步自然就停滞不前了,并且相应的专利也就没那么大价值了。
但我们不一样,燃油车在欧美中日韩等地方确实要淘汰了,但在广大的第三世界还是没普及的东西,相对于欧美日我们的制造成本更低,仍然有发展空间。
未来的汽车市场必然要以中国为中心,因为中国有最大单一市场同时也有最大的产量,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在所有道路上发力,容纳最偏门的创新(比如理想one)
有相对最低的生产成本(比我们成本更低的没有完整汽车工业),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放弃的燃油路线我们还能再走几年,因为成本更低可以去第三世界打价格战。
有最有先见之明的政府。虽然当年有骗补,但总算把体量顶上去了。
唯一遗憾就是没有硅谷那种高科技,无法在智能驾驶领域也领先美国。
但个人是有信心的,特斯拉的创新属于破坏性创新,传统车企无所作为,
日德则只有传统车企的渐进式创新,在路线选择上相当保守。
而中国则两条路都在走。蔚来小鹏小米之类所谓新势力在模仿特斯拉,而长城吉利在走渐进式为主的,还有两条腿走路的。
我去年预测锂价、锂电池价格要涨上天,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
现在油价也上天了。
不同路线有不同的风险,不同的波动,只有把所有路线都覆盖掉,才能保证竞争的成功。
这就是体量的优势。
都在喷新能源。好吧,我就不说新能源。
说几个国产燃油车把。
坦克300,如果只论素车,越野不比牧马人差。并且在保留越野的同时,内饰用料,舒适性完胜牧马人。
坦克500,卖30万,无数越野爱好者已经证明,除了品牌价值。这车比普拉多只强不弱。6缸发动机还是自己研制的。
红旗h9,发动机自研,不管是外观,内饰,配置,跟30万的合资车比也不差吧?
落地15万的瑞虎9,还真的不差20万合资suv。
还有领克,星途等车型。
除了品牌不如国外百年老厂。同价位真不输合资车。甚至还有优势。
我确实是感觉突然崛起了。
家里两台车都开了十年了,一台奥迪Q3一台本田思铂睿。
我和我爸一个德系吹,一个日系吹,以前都基本不看国产车的。
当年买车的时候对国产车的映像还是比亚迪F0和奇瑞QQ……
今年二宝出来后终于有了换车需求了,看了一圈七座mpv,国产车还真香,在我心里已经BBA的水平了。
车展看了一圈,还真被国产车吸引到了。
主要对比的是丰田塞纳和腾势D9。
塞纳混动40万还要3万的购置税,腾势D9 次旗舰DMI混动43万免购置税。
两台车基本上一样的到手价格,都试驾过。
但内饰和体验方面是真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塞纳和10年前的车没啥差别,非常“原始”,侧边塑料壳,手碰到明显感觉是空的,整体塑料感很强,中座感觉和大巴车差不多,唯一提升的是驾驶位的屏幕,当然这就是大部分日系的味道。


腾势D9同样的价格带上了按摩电动航空座椅,三块大屏,电动门,氛围光,豪华高端的质感更多一些。
目前开了2000公里了,早两天我爸开着送一个外国的小伙伴去机场,他还特意说“感谢开这么豪华的车送我”。
不认识腾势D9的看这内饰会以为是奔驰商务车这种级别的,D9的麦弗逊悬挂也是奔驰校调的,而且电动车声音很小,不管驾驶还是乘坐体验给人就是个豪华级的感受。
同样40多万,塞纳就是个家用工具车,腾势D9可以做到商务级豪车。
国产不但崛起了,而且性价比还吊打同行了。
啥模版……
我是真买了腾势D9,而且确实D9最香。


提车照,上个月提的车,长沙腾势中心店。
我们小区地下车库里我看到不下10台腾势D9了,二孩家庭大部分会选它。


问了下销量,同一天提车的约了13台。


店外停满了新车,销量也是真的,不是吹的,而且腾势D9提产能了,以前要一个月才能提车,现在我长沙这里是一周提车,毕竟生产线旁边。
也不是水军,我在看MPV之前连腾势都没听过……本能上是抗拒的。
讲讲为什么选腾势D9吧。
需求是二孩家庭旅游出行,每年会自驾去三亚度假1800公里,还有周边100公里内的短途旅游区,有爬山需求,外加老爸省内的一些300-400公里中途需求。
现阶段纯电续航都不够,只能混动,充电确实是最大的限制,所以只能混动来补了。
但电动的日常开销又非常香,且电动免大几万的购置税,吸引力很大。
只期待几年后电动可以进化成换电的形式,加油站直接3-5分钟换电池,这就很香了,这才是无短板的电动。


对比过几款,都试驾过。


传祺M8和E9确实不错,很适合家庭需求。也比较喜欢E9,同样是混动,2.0发动机比较香,内饰和D9几乎一模一样,价格便宜一些,整体还是不错的。不过刚上市,提车要等很久,而且不是四驱,驾驶体验没有D9好,混动模式我倒是更看好D9的DMI混动,因为结构简单,后期维护成本更低。


E9的后排屏幕设计我觉得是比D9要好的,尤其是有娃家庭,孩子可以老老实实坐在后排看电视,D9不行……现在中座一直被我家大宝霸占着,小宝长大之后那就是两个宝宝的专座了,大人只能坐第三排。


丰田塞纳/格瑞维亚,最开始是准备买这款的,因为之前也没了解过电动车,2.5L自然吸气发动机我是比较喜欢的,塞纳的尾箱是几款里面最大的,能顺利塞下婴儿车和28寸行李箱。对比之下主要是它是蓝牌,海南已经开始禁蓝牌了有一定限制。
驾驶体验方面前面也讲到了,2.5L发动机确实打不过4轮驱动的电动,D9驾驶体验是真的好很多,且综合能耗更低,日常使用成本低很多。
另外感觉燃油车的整车发动机成本占比太大了,虽然纯电动是一半都是电池的钱,但燃油车一半以上是发动机的钱,同样的钱丰田塞纳/格瑞维亚内饰都压缩得不能看了,而同价位腾势D9甚至更便宜的传祺E9都可以做到豪华级别的内饰,是真的被一众国产超越了,品牌力还是不错的。
当然MPV车型很少,MPV燃油车销量第一名别克GL8,混动/电动销量第一腾势D9,没几款可以对比的,但这个领域国产确实做到了超越。
吐槽都是4S店的图,又贴软广的标签,那就补几张图,顺便吐槽一下。


刚截的图,2245公里。
我爸吐槽了好几天“里程虚标”,满电里程数大概只能跑120km左右,到不了180km,每次还得预留25%的电,但理论应该能跑135km。
不过夏天开空调也还能接受,空调耗电不少了,纯电版本估计也到不了理论里程,这个数值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电用完了油耗9L,跑长途优势不大。180km电动里程市内跑跑还是不错的。


装充电桩,有点坑,线材30米免费,多出来一米45块……直接多花了900。
7.2kw功率50m的线下来到车上只有5.8-6.4kw了,线损很高。
还装了个保护箱,一会儿没盯着就给我装上了,说是默认装的,一个几十块的贴皮配电箱卖300+,欺负我个理工男不懂?
能保护个啥?每次充电还要多开一次箱子门,除了徒增烦恼之外毫无意义。




回村里220V电充电功率只有1.5kw,180km续航充满得26个小时,旅行的时候充电是真的拉垮。
电车也确实比较难驾驭,现在已经被我老婆怼坏屁股了,电动的缺点也显而易见,电门轻加速太快控制不住,360°倒车看着还有点距离,她轻踩一脚就上墙了……


我现在确实能理解为什么特斯拉总是失控撞车了,一脚电门下去比几百万的跑车飚得还快,普通驾驶员很难驾驭,对驾驶反应速度要求很高。
这个尾灯设计也很不科学,底部的防撞条稍微变形一点就直接把上面的尾灯顶碎了,这个突出的部位明显是会经常刮碰的,每次都要连带修尾灯?放上去不好吗?
D9的配置也不是很满意,最大的槽点是配置是固定的几套没法选装,我想要四驱就只能40万的次旗舰,不要中座屏幕换成小桌板,那就只能37万两驱档。
按摩座椅我也不想要,没啥用,按摩力度还没有我家里10来斤7个月大的小宝踩一脚力气大,挠痒痒都挠不到的水平。最大的问题是电控座椅没有受阻回弹反馈,会夹伤后排乘客,车里有小孩的话是极其危险的。
设计也不够成熟,中座屏幕就是最大的败笔,牺牲了安全性,而且后门把手太高了,没照顾到小孩,设计不太科学,还是缺设计经验的。
广汽传祺M8/E9和塞纳确实设计成熟度高一点,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的槽点。
总之配置方面是比较恶心的,这款车型也才出一年,可以改进的小细节还是有很多的,对于家用来说不实用的功能太多了,而且明明可以微调一下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但就是不做,我想换配件也没有多少第三方可选,原厂还是略贵了。
槽点是有不少的,但对比同价位的丰田塞纳/格瑞维亚,那我还是选择欣然接受了。
这些年国产车的提升确实很大,尤其是电动方面真的是无可挑剔,但整车细节设计不够成熟,电动车充电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也是事实。
预计再来个5-10年,国产车才是真正比较完美的时候。
最近车圈人的微信群被一张图刷屏了,大概意思是一堆国产新能源车的售价已经飙升到了60~100万,如果你再不好好努力,以后就只能开奥迪宝马奔驰这种进口车了。


这种截图能疯狂传播是有原因的,因为颠覆三观。
国产新能源车这几年高歌猛进攻城略地这个事我是知道的,但别说普通人,就算是我这种天天都在看新闻的人都觉得国产新能源车全都很便宜,是靠极致的性价比把欧美车给卷赢的。
如今我居然看到了一张图,里面说有售价100多万的国产新能源电动车?
100多万?国产?新能源车?
我承认,我的三观被颠覆了。
简单搜了一下,发现这事是真的,最近几个月国产新能源车的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旗舰车,一个赛一个的豪华,以中低端车市场卷出来的绝对王者身份,开始向豪华车市场发起了疯狂进攻。
数十年来,20万元就是国产车的天花板,除非和国外品牌合资否则根本突破不了。
像什么60万的豪车,100万的豪车,国产品牌根本想都不敢想。
有人说这次几十万上百万的国产车都是拿来当噱头的,是为了刷自己品牌形象的,这话错了,要是这么简单就能刷品牌形象那几十年前的国产车也不会被20万的天花板价格给死死压制。
汽车市场是很透明的,你的车敢标60/100万但性能被别人30万的车暴打,那你这个车就会成为笑话,然后消费者会质疑你所有的车型是不是都是滥竽充数的水货,对自家品牌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超豪华车这种事没有把握和核心技术是不敢做的,从历史来看敢出超豪华车的品牌即便输了也只是性价比低了一筹,本身性能都很强,没有一个敢滥竽充数的。
而这次我国的国产电动车品牌整齐划一的推出了自己的超豪华车型,即便其中一两个输了甚至一半输了,那剩下的数量也是一个相当离谱的数字,因为全球范围内超豪华车就那么几款。
那张疯传图里最贵的车型就是比亚迪仰望U8,卖109.8万,我就很好奇比亚迪的车是怎么敢卖到109万的,我花109万买一个下面这样的车?


后来发现比亚迪这次是铁了心要攻占超豪华车的市场,仰望连商标都给改了,改成了下面这样,据说代表的是甲骨文里的电这个字。


这商标确实好看了很多,但商标只是超豪华车的一部分,性能呢?
继续检索相关资料,发现这次国产豪车的宣传语可不是一般的“离谱”。
上图中标价最贵的是比亚迪的仰望U8,最便宜的是华为的问界M9,卖47~57万,这个价格定位是入门级豪车。
但是华为余承东介绍车辆性能时说问界M9全方位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为1000万以内的最好的SUV,这是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说的原话。
价格接近1000万的劳斯莱斯库里南,是问界M9性能和内饰全方位的对标对象,然后问界只卖50多万?
我不是车圈人士,如果余承东所言为真,那必将在超豪华车市场掀起腥风血雨,甚至哪怕余承东说的话能保八九成真,也会在超豪华车市场掀起腥风血雨。
有钱人是有钱,但不傻,性能永远是有钱人的追求,这数百年来欧美豪华车卷来卷去拼的就是性能和内饰,绝不存在说豪车拼不过便宜车的情况。
那些被市场认可的欧美豪车,你可以说他们性价比不高,但绝不能说他们性能差。
问界定价50多万就敢说自己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直接把门槛提到了欧美千万级豪车的地步,那仰望敢定价100多万,要对标谁才能不被问界卷死?
车圈人士激动了,这可是个好题材啊,赶快挖材料。
据说车圈人士找遍了全球的豪车资料都没有一个能在性能上和仰望对标的,如今被车圈人士拉出来和仰望搞性能对标的是T-90主战坦克。。。
除了不含主炮,其他完全不虚主战坦克。


我搜了一下,售价900万的劳斯莱斯库里南,其号称变态级别的发动机动力仅为571匹,只有仰望的一半。
法拉利直接拿来上赛场的最强赛车,发动机动力也只有700~830匹,天知道比亚迪仰望是怎么把动力搞到堪比主战坦克地步的。


而且据说仰望这车真能在水里跑,轮胎的推进能力不亚于螺旋桨。


动力是所有豪车最卷的一个领域,欧美圈谈及豪车言必谈动力和加速度,只要动力跟得上,提升内饰是一个难度极低的任务。
这么多年中国的国产车吃亏就吃亏在动力上,发动机怎么都比不过欧美豪车,导致永远不敢进攻豪车市场,沦落在低端车领域挣扎也就没啥钱去提升内饰。
而如今的仰望U8其动力直接碾压了欧美的所有豪车,在欧美最擅长的那个领域把他们给卷赢了。
这样性能的车,才卖109万,贵吗?


如果一个车动力上是豪车,内饰上是豪车,功能上是豪车,那它就是豪车啊.
只要性能可以碾压别人,把品牌形象卷出来只要八年十年就够了,30万以内的欧美车被国产新能源车在短短几年内砸的粉碎就是明证。
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是不如劳斯莱斯,但在十几二十万这个级别那是公认的王者,品牌形象那是有的,如今被国产新能源车给灭的一点脾气都没有。
比亚迪推出仰望开始挑战欧美超豪华车品牌后,那可有欧美豪车的好戏看了。
但定价109万的比亚迪仰望并不是绝对王者,因为国产新能源车毫不畏惧的大量推出了自己的车型,这说明仰望也许在性能上无可匹敌,但性价比上友商们认为自己可以和仰望一战。
比如说要卖80万的蔚来ET9。
比如说要卖70万的长城坦克700。


和敢定价109万的比亚迪仰望相比,这些车在性能上肯定要差一点,但绝对要比能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的问界M9要好。
因为问界M9只卖50多万,这些车敢卖七八十万那足足比问界贵了50%,性能上如果还不如问界那直接就是业内笑话,但目前并没有车圈人士提出过这种笑话。
在国产新能源车集体进攻超豪华车市场的时候,欧美车在干嘛?
奥迪打出了横幅,说奥迪车也有纯电新能源,当年以燃油车身份自豪,鄙夷新能源车的傲气全没有了。。。


而合资车打出的宣传语,是合资不是落后代表,它有着成熟的稳重,也有后发的韧劲。


这两位是输的有多惨才能想出这样的宣传语?
然后他们的选择就是降价,全方位的降价,因为不降价就会死。
在国产新能源车推出了八九十万乃至于上百万车型的时候,只要不到30万就能买一台路虎揽胜极光抱回家,经销商给出的报价统统比厂商指导价低十几万。


目前奥迪宝马奔驰这中国人耳熟能详的BBA豪车三巨头,其价格已经全面跳水,便宜到看起来好像是当年的国产车。
奥迪A4,宝马3系,奔驰C级等BBA主力车型,其售价全在狂跌不止。
奥迪A4,售价已经跌到了21万。


宝马3系,售价已经跌到了21万。


奔驰C级,售价已经跌到了21万。


我2015年的时候买过车,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时候奥迪A4在武汉最低卖29万,宝马3系和奔驰C级都要32~33万左右,怎么谈都不肯还价,说这是优惠再优惠的价格了。
万万没想到,如今21万就能买了。
而更离谱的是宝马1系,直接6折开售,厂商指导价20万,12万就能买回家。
只要12万的宝马车哦,有宝马那个车标的~


就这,还是在BBA多年品牌价值加持下才卖到的价格,那12万里最少6万其实是在买哪个车标。
国产新能源车这几年才崛起的,尤其超豪华车市场是刚刚才开始进攻,之前一直是廉价的形象。
如果让国产新能源车在豪车市场卷几年,把豪车市场给卷烂,各种车辆性能和内饰标准全给卷上天,那BBA的品牌价值肯定要大幅下降,连年缩水。
我很好奇到时候宝马1系还能卖多少钱,几万块钱的宝马车?到时候还会有嘉宾愿意坐在后排哭吗?
再这样下去,真的,只有穷人才会买奥迪宝马奔驰这种进口车了。
这个世界发展的太快了,太颠覆三观了。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
原文:再不好好工作,你就只配买奥迪宝马奔驰这种进口车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汽车百科 最新文章
长城汽车直播实测城市 NOA,全程零失误,如
蔚来乐道 L60 无伪装谍照曝光,该车型有哪些
现在插电式混合动力体验这么好,还有必要选
成品油价第五涨,92号汽油进入「 8 元时代」
如何看待小米su7四月第二周纯电轿跑在与主要
极越汽车员工自爆因买小米SU7创始版被辞退,
五菱星光跟风比亚迪官降,正式发布150KM进阶
为什么说骑摩托车是典型的花小钱装大逼?
BBA 真的是普通人的天花板吗?
杭州一快速路上发生别车伤人事件,嫌疑人因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06 13:43:52  更:2024-01-06 19:01:51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