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科技知识 -> 莫言说作家不会因为 AI 出现而失业,「作家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 AI 永远无法替代」,如何看待此事? -> 正文阅读

[科技知识]莫言说作家不会因为 AI 出现而失业,「作家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 AI 永远无法替代」,如何看待此事?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古尔纳先生近日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与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莫言进行了题为“文学的故乡与他乡”的文学…
其实已经有作家在借助AI写作了。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170届芥川文学奖评选中,作家九段理江凭借小说《东京同情塔》获得该奖。
在获奖感言中,九段理江坦言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积极使用了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书中大约有5%的内容一字不差地取自ChatGPT。


图源网络
含有AI写作的文学作品是否可以评奖?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同时令人关注的是,AI已经可以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来填补空白的部分,这些内容是否影响了整本书的故事走向,并未可知。
但不可否认的是,AI已经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论这样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现今AI生成的文章来看,主要是给出问题、条件后给予的回答,相对来说客观的成分更多。其主观生成的文章比起传统文学创作,相对生硬、冰冷、创造力有限而情感不足。
但是,AI正在进步,它正在更多地收集、学习,甚至“被训练”,从而产生主观的态度和情感。Sora已经可以生成视频了,而有些AI生成的图片和视频超越了人们的认知,所以没有人能预测,人工智能的极限在哪里。
这次古尔纳来华,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两位诺奖作家莫言与古尔纳的对谈,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因此,莫言老师谈到AI时这样说,除了为当代文学创作者吃下一颗定心丸,也不免有一些“恭维”的成分。
莫言在演讲中提到,
我从80年代开始写作的时候,也听到过很多给文学敲警钟的言论。但事实证明,文学永远不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消亡。我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作家的独具个性的形象的思维,是AI无法替代的。所以我和古尔纳先生,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不会失业的。
这里所指的“很多给文学敲警钟的言论”,大概是指电影电视、网络视频、游戏等更加生动的娱乐方式,对于传统文学所给予的强大冲击。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一次次地冲击着文学,文学虽并未消亡,但确实式微。
况且AI写作不是外部娱乐的影响,而是一种同类方式的替代,这种冲击,恐怕要比以往的影响来得更大。
不过我认为,莫言有资格这样说。
读过莫言的人都应该感受过他小说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并不可以用固定的公式来计算。《生死疲劳》中六道轮回间不同动物的视角,《檀香刑》中行刑时的残酷凛冽,《丰乳肥臀》中几位儿女所对照的历史意象,无不让人惊叹其创造力。他在小说中传达出的爱与恨,是人类进行文学创作的本源,这也是现阶段AI写作无法超越人类的因素之一。
如果AI的作品可以超越像莫言、古尔纳这种诺奖级别的文学大师,那么说明人工智能已经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其创造力、内在情感即将超越人类,甚至已经产生思想,并对人类产生威胁了。
那必将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人和AI走的是两条路。
AI以后越发展,算力越快、数据量越大、分析问题越准确。
理论上说,只要给AI喂足够的小说,它就一定能写出足够好的作品,所谓抄1本是抄、抄10本怕查重,抄10000本就是原创,人做不到,AI做得到。
未来,绝大部分的套路文写手是绝对会被AI淘汰的,就有些辅导机构的大纲,如果给AI喂的足够多,出来的书和网上的很多小说没啥区别。
但AI得原创能力是真的不够,很难写出惊艳的作品。
人在很多方面不如AI,唯一有区别的就是真挚的情感和独创能力,但真正的原创越来越难。只要AI算力足够高,出来的作品就会足够快、足够好,这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问题立刻就出现了。有多少作家,真的敢说自己有自己的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这可太少太少了...多少人发泄的情绪非常相似?多少人写书也是抄套路?
目前作者还有饭吃,是因为类似于GPT之类的AI软件并不是针对写作领域单独开发的,如果未来有,而且只要算力等进一步提高,绝大部分写手、作者必然失业,网文行业首当其冲。
届时,如果有工作室可以非常熟练地使用这类软件,他们甚至有能力给所有网文平台的所有编辑分别投放几十个开头,而且每个都不大一样、每个都查不出抄袭。到了那一天,新作者、套路文作者等死就行。最怕的不是每个编辑看到几十个开头,是每个编辑收到几十万个...
到了那一天,编辑那里就得有更好的AI软件来审核,怕就怕,大部分写手写出来的作品,会被认为是AI写的然后直接被淘汰...
以当前中文语料库的质量,以及算力的情况而言。
莫言老师说的没错。
但是如果算力提升的效能更高之后,很难说。
在未来十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随便一个有想法和足够感染人情绪的人,都能通过AI辅助,写出跟莫言老师真假难辨的作品。
到那个时候,作家当然没有被替代,但作家的门槛变得非常非常低了。
而且所谓的提示词逻辑也会发生变化。
很快,不需要多久,提示词,也会在多模态加持下变成自然语言,然后任何人有任何idea,都能写出多数水准以上的文学作品。
到时候可能只有超一流的思维,或者对于细分赛道的现实体验延伸的作品,才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AGI的最终逻辑是预测的准确率。
当算力足够时,这跟优秀艺术家和作家的图式思维几乎没有区别。
关于莫言先生的看法,我认为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有洞察力的。AI技术,尽管在文本生成、数据处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要达到与人类作家同样的创作水平,尤其是那些充满个性化风格和深度思考的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创作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情感、经验和世界观的体现。每个作家的作品都是其独特生活经历、情感波动和思想碰撞的产物,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作品的灵魂。而AI,至少在目前阶段,缺乏这样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深度,其生成的内容虽然可能在形式上达到一定水平,但往往缺乏那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人类作家能够在创作过程中进行自我反省和批判,这是AI目前难以做到的。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输出,更是在不断地审视自我,思考生活和社会。这种自我超越的过程,是AI目前难以模拟的。
当AI在辅助创作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它可以为作家提供素材、灵感乃至初稿,但最终的创作火花和作品的灵魂,还是需要人类作家来完成。所以,莫言先生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醒了我们,虽然AI技术发展迅速,但在艺术创作这一领域,人类独有的情感、经验和创造力是不可替代的。
总的来说,AI可能会成为作家的好帮手,但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还需要更多的人类情感和智慧。这正是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美妙之处,也是未来文学创作领域值得探索的方向。
如果是纯靠抄袭和模仿的作家,的确是要失业了,因为他们绝对抄不过AI。众所周知,AI创作的本质就是基于人类已经产生的海量数据,然后通过数据爬取,针对性提炼出跟某些元素相关的内容,换句话说,AI不创新,只排列。
人类社会没有的东西,没人写过的作品,AI是写不出来的。
AI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的数据库大,基于海量信息,凭借现有万亿级的技术算力,这一点没有谁能达到。
比如说你让AI写一篇跟母爱相关的文章,它能检索库里上千万篇现存的写母爱的文章,然后从这篇拆点那篇凑点,再打乱个顺序,组成一篇你从没看过但却好像很眼熟的文章,还让你看不出哪里不对。
一般的人类抄袭者,脑容量有限,也看不完那么多文章,即使看完也记不住,所以他们跟计算机大脑比抄袭,必然比不过。
可AI再强也不过是个大号抄袭者的升级版,只能产出被排列组合后的旧内容,永远不能产生新内容。
人类的优势在于——能创造新的从来没见过的文学意象。
其次,文学的本质不是那单纯的字,而是情感。
举个例子,《滕王阁序》大家都学过,气势波澜壮阔,用词典雅工巧,可这部作品的核心不是这些,而是背后表露的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再比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话在杜甫嘴里说出来没什么问题,AI说出来,有意思吗?AI它会关心人类普通老百姓死活吗?
更直接点,爱情诗作为人类独有的情感,AI永远只能写其形,不能得其魂。AI去写这些,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它根本没情感的玩意儿,写爱情能有什么意思?
古往今来哪部名著不是跟当时的社会、人物的处境相联结,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AI光凭空拼凑的几个字,又有什么传世的资格?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AI又绝对不可能取代作家。
这个问题,我同意莫言的看法。
昨天,我在接受浙江人民潮新闻的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观点。
刊发出来的部分原文如下:AI替代不了作家,一个关键原因是文艺作品里面蕴藏着作者的深邃思想、人生阅历、独特个性等复杂因素,而工业化和标准化的产品,只要提前设置好程序,输入指令,生产的产品几乎一模一样。“甚至,AI还会产生诸如抄袭、侵权等现实问题。”
其实,未刊发的内容更多,更完整。空了我再专门发出来供参考。当然,只是个人看法,很难说对与错。
媒体报道的链接为: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2738073&from_channel=63e60cc814892e00016b1592&top_id=2738107
要看对“作家”两字的定义了。如果某些爽文作家也算在内的话,个人认为习惯创造“奶头乐”的那些“作家”很容易被AI替代,很简单,有套路可循的事情,你容易,它也容易。
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长久的疑问:AI的【模拟】能力是否有限度?
人文主义者往往会认为人类与AI存在者不可逾越的差距,即使AI可以模拟人类行为,也不意味着AI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一个关于“中文屋”的哲学思想实验就旨在说明模拟和理解的差异。
这个思想实验设计了一个密闭的屋子,其中可能是一个完全不懂得中文,但是拥有一个完美的中-英词典的人或机器。现在往屋子里投递一份英文文档并要求其中的存在输出一个英译中结果,尽管可能这一任务被完美完成,但是这完全不意味着屋子里的东西是“懂中文”的,它可能只是按照手册输出了一个结果而对中文一窍不通。
但是激进的技术主义者会认为这不是问题,无论机器是否“理解”,它都可以做到“模拟”,这使得输出的结果无论如何都和他“理解”别无二致,而人类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分辨率”来识别这一切。因此这个区分和这个思想实验实际上没有意义。
在图灵测试的早期版本中,往往会采用包含了常识的模糊判断来分辨人类和机器,譬如给出这样一段陈述:
毯子在猫边上,因为它很冷,请问是谁很冷?
再这样一段模糊的描述中,由于“它”缺乏明确的指代,当机器缺乏“生物会感到冷,毛毯不是生物,毛毯不会感到冷”的基本常识时,它有可能给出是“毯子很冷”的回答,但是这对人类来说是显然的。
这往往被用来说明,机器和人类的差别不止在于思维方式和结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人类具备大量的【默会知识】,这部分知识并不明确的直接呈现出来,但是却是人类潜意识都认同的普遍知识,因此任何人都会立刻回答是“猫很冷”,而不需要给出“毯子不会感到冷”的理由,并且也会认为给出这种理由是荒谬的;【默会知识】在这种“常识”之外当然还包含了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习俗】。
这意味着机器会缺乏这种【默会知识】和长久生活造就的【理解语境】。
然而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出现,这种常识逐渐成为可以被机器所习得的东西,甚至它可以模拟特殊的文化背景中的人,显得比年长者还要老道和传统。
因此在这样的一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脑力劳动者不断的在“对抗”模拟技术的进步,无论是从万国博览会时期的【机械模拟】——比如喝水小人、报时小鸟和写字小人,故宫也藏有一个精致的写字小人机器——再到现代的【数字模拟】,尽管其核心驱动力和解算能力的中枢发生了巨大的歌名,但是对【模拟】的追求并无变化。
从近代的生产机器到现代的数字管理,我们已经看到体力劳动者被不断的替代,甚至连网约车司机都在武汉的部分区域变得多余——无人物联网网约车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一直作为例外的是脑力劳动者,也正是这些群体在不断的声称人类造物有着绝对不同于机器模拟的某种“灵韵”。
实际上这种对待【技术】的思考从古希腊之后一直蔓延到海德格尔身上。当带有文化意味的Technologia被工具主义的Technik取代,技术的文化/工具含义就分裂了,失去了古希腊Techne包含的工艺、艺术内涵。海德格尔将技术在本质上理解为一种统治性,而它对艺术传统的回归实际上走回了神学,反而衬托出技术“堕落”的不可阻挡。
但是问题是,脑力劳动者,尤其是进行哲学、文学等活动的【符号分析师】们,是否就拥有一种“特权”以至于可以和一切体力劳动者划分开来,并可能摆脱它们所面临的种种生存的窘境呢?这是否将意味着,在阶级上,只有体力劳动者才是无产阶级;脑力劳动者则由于这种足以自保的豁免权而与无产阶级拉开了本体论层次上的差距,从而必然是反动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一方面应当承认莫言所说,人类作家不可能因为AI而消失,就好像大概任何人都不相信AI可以在文学上超越陀翁;但是另一方面,无论是人类作家、人类哲学家、人类艺术家还是人类历史学家,都不可能仅仅寄希望于自己拥有一种完全独属于人类而完全不可能被模拟的“形而上学豁免权”——这将意味着把自己预先放置在了一个比普罗大众高得多的位置上。
我们在今天还无法断定这种【模拟】的限度在哪里,它是否可以有一天批量生产出艺术作品?但是如果说在未来一个人可以只依赖着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而免于花费巨量的时间学习专业软件的使用,就可以独立或合作创造出完整的艺术作品,将自己的创意更自由的实现出来,那或许不会是一个很坏的未来。
这让我们想起1968年5月法国街头的一句标语:让想象力夺权!
没有ai,我国传统意义上作家们都已经失业了……
最近用了一下通义千问,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这种。


有一说一,在提供设定等方面,ai还真是有意思。
但要把这些写进书里,还是需要作者自己动手。
也就是说,ai会成为一个很不错的创作工具,可以把作者的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具象化,也可以为作者迅速提供需要的各种资料。
就好像是以前互联网刚出来的时候,会冒出各种互联网+的革新,互联网加上各种传统行业,都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新的模式和生产力。
那到了ai的时代,我觉得这种情况或许也是有迹可循的。
至少ai+网文,也是一个很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方向。
但想要ai自己生产读者自己想要定制的小说,还是不太现实的。
就比如我上面放的那张图片,一个人如果不知道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也就无从提出这样的问题。
也就是说,能将ai的作用发挥到何种程度,不仅取决于ai自身的水平,更取决于使用ai的人的水平。
如果是一个对网文创作一窍不通的人,来使用ai创作网文,他就没法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有效的问题和要求。
也就没法利用ai创作出可供读者阅读和欣赏的网文。
到这一步,哪怕未来ai真的能够创作出几百万字的ai网文,那背后操作和使用它的,依然还是精通网文创作的网文作者。
所以面对这类新兴技术,尤其是已经开始深入民用领域的新兴技术,我觉得还是要抱着包容和探索的态度。
既不过度鼓吹,唱衰现实,也不会刻意贬低,当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
正常对待,尝试使用,亲身体会和理解,然后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更新自己的工具库。
那么如今的ai,和现在一直在使用的电脑,文档,各种越来越便利的码字软件,大纲软件,人物自动取名软件,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只不过前者还没被大多数人纳入到日常工具箱里,而后者大多数人都对此习以为常了而已。
等再过几年十几年,ai也成为了人们生活日常中十分常见的日常工具,那么题主的问题可能就没人会再刻意提了。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两种基本的思维形态。
好的文学作品不一定需要逻辑。甚至是反逻辑。
比如说:
一个女生用双拳狠狠地捶打着男生,嘴里说着:“讨厌讨厌。”
一个男生用双拳狠狠地捶打着另一个男生,嘴里说着:“讨厌讨厌。”
从逻辑上来理解,这是爱还是恨?
以我们重庆人来说,好久不见的同学见面,说:“哈批,你龟儿还活着嗦?老子以为你早就蔑杆了。”这一句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作家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
AI需要逻辑,要有完整的路径,合理的推导。
打是亲骂是爱。
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去训练AI理解这个东西。
尤其是一些脑筋急转弯问题,无厘头问题,毫无逻辑的问题,如何让二进制理解?
这些问题,看起来很无聊,却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
所谓的剧情反转,就是从这些形象思维里面导出来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后句是怎么产生逻辑演绎的?
汪伦和桃花潭水是怎么产生联系的?
比如说“日”。
你知道我想要说什么吗?
AI该怎么灵活运用这个字?
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让读者从枯燥的逻辑思维中解脱出来,在形象思维中寻找乐趣,开怀大笑。
有些作者的作品就是很烂,前言不对后语,幼稚愚蠢。但是读者就是开心,就是喜欢看。
当代网文很多这样的类型。
你读着不累,也用不着去细究里面的逻辑,思考什么问题。
就是好玩,就是有意思。
比如我学着写一段:
张老三飞身向前,抓起一只烤鸭,用手揉了又揉,一时肉烂骨酥,变成一团。丢进锅里,放点丹药,顿时凝聚成一个弹丸。张老三拿起弹丸,纵身跳上船帆,拉起一根绳索作弓,将弹丸打出数千里,打在贼人背上。贼人娇喘一声,回眸一笑,将弹丸拿在手里。
很多仙侠小说,就是将上面的内容变一变,就搞出来了。你要说逻辑,一点没有。你要说阅读量,那是非常可观。
文学作品是给人看的。人类并不是天生需要逻辑。大家都喜欢的相声,如果相声有了逻辑,好笑吗?
于谦八点准时排便,九点准时起床。
于谦吃了八斤干炒黄豆,十斤水,往河里一跳,河水就翻涨起来,叮咚响连天,推着于谦往对岸游去。
郭德纲就是说这些毫无道理的话,赚了个盆满钵满。
其根本,就是人类的大脑能共情,能在这些毫无道理的语言中找到乐趣。
如果郭德纲在台上认真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怎么正确推动于谦过河。观众不喊退钱才怪。
如同在知乎回答问题,认真解答,摆事实讲道理,逻辑严密的回答往往只有很少的赞。一些无厘头,纯粹是情绪上头的话,成了高赞。
大家为什么喜欢?
别说AI,我也不理解。
文学作品中逻辑并不是必须的,但是对于AI来说,失去了逻辑,这是做不到的。
一句话能读到几层意思,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思,这就是文学的一个特点,也是人类思维上的特点。
学不会这个,就搞不出来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
雅俗能够共赏,光是这点就是逻辑混乱。
AI做不到,没有逻辑的东西,AI学不会。
所以,莫言的话是对的。
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人来说,只要给AI喂入足够的这个作家的数据,AI就能越发的能够写出具有和这个作家文字结构相似的作品来。
聪明的人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足够数量的这个作者的文字,而这个字数,对于大多数作家基本都是有限的。所以AI并不能完全代替这个作家。但是不要急着高兴,虽然不能代替,但是不代表AI不能比这个作家更好啊。
所以,在这种非充分的竞争下,使用这个优秀作家的所有语料库作为输入训练出的AI作家的本领是弱于这个作家的。所以在这个条件下,AI不能让作家群体失业,尤其是优秀的作家。
有人就会问了,普通的作家呢?普通的作家和普通的画家等这种类似于流水线产品上的人,虽然AI作家可能写出和你们类似的作品,但是AI作家可以写的比你还要好,你说你的价值在哪儿呢?
网络上更早关于AI对社会的影响讨论的比较多的是画家。然后很多画家开始使用这些模型来提高自己的作图效率。从这你可以看出来,AI作为生产力工具已经有了基本的形态了。我记得网络上有人讨论说AI画手的时候,手非常不像,骨骼扭曲。然后接着一篇关于骨架模型的论文基本上就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作为问题—解决驱动的方式,不怕AI不进步,就怕没有问题。除此之外,关于手指的问题,除了引入骨骼模型之外,还有增加对手指的训练数据。通过拍摄无数人的手部形态,从而获取更为精确的手部形态模型,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领域使用图像识别的自学习功能能够给一个视频里面的物品打上标签,然后把手部送入模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你看,有问题,解决就行了。
但是画家画画,难道只是画得像就行了吗?它有情感的表达,而在当前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中,模拟情绪还较为奢侈。并且还有很高的不可预测性。这样就导致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初级的画家在走形上基本可以完全被AI画家所取代。但是画家群体不是没有进步啊,我看到很多画家大佬使用AI绘画模型比我们普通人更厉害,为啥。因为AI按照他粗略的模型生成结果后,它可以调整动作、光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AI作为部分画家群体的工具已经被运用到他们的画画日常上了。所以说AI取代画家有些无稽之谈。AI画家就是一个辅助工具。即便有了AI画家助手,它也不可能让一个不会画画的人画的比人家专业的画家画的好。你可以上AI画家助手,画家群体也会呀。它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给非专业画家一个玩儿的基础。你看现在风潮过去,除了那些学画的画家,有几个普通人还拿着AI画家当做生产力工具去用的。
文学家和画家面临的问题比较类似。莫言的书我读过《食草家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目前AI写不出这种汪洋恣肆的的作品来。丰沛的想象和充满癫狂性质的语言,让你感觉到这作品咱们国家就他一个能写出来。之前看过贾平凹的《古炉》,也是大部头。但是那种质感和《食草家族》差了一大截。
AI从来是作为辅助工具形式出现的,专业的人比非专业的人运用这些工具更是具有先天优势。当然了,在当前自媒体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有很多没有什么文字功底的人可以依靠AI写作而赚一桶金。这就促进了文字向更高的层级发展,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写出来文字就行。更强力的竞争自然会让更加优秀的文字脱颖而出。当然了,互联网时代,能够更进一步带走观众情绪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比如我国当前的网文形态。更加充分的竞争,让更多的受到观众喜欢的作品和作者凸显出来。并且,传统作家的敌人还不是AI,而是网文作家。近些年网文的发展从传统作家那里抢走了大量的读者。也有一些作家在网文里做更好的追求和表达。无论是叙事技法和讲故事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传统文学的发展路子也需要从网文中吸取更快节奏的故事。其实我对网文的形态的感受是,网文也正在以质量更高的方式挖掘传统文学的精彩内容并加以传承。对于传统文学的尴尬之处在于,没有了读者,传统作家也就完了。
综合以上,我的结论是,AI能够帮助没有文学能力的人入门,但是AI也可以帮助那些有才华的人更快更好的写出作品。但是对于非常优秀的作家,AI目前还是比不上的。至于出现了AI就让作家失业的人也不会发生。但是对于作家群体,如果不拥抱AI这一工具,他们可能会被兼具AI和写作能力的后浪作家全部拍死在沙滩上。
从始至终,AI就是以生产工具的形式出现的。惧怕AI只能说明个体的短视。至于莫言说的无法替代,其实AI并不在乎。因为AI写的可能比很多人都好。而这类没有AI写得好的作家更应该先一步拥抱AI工具,这才是AI时代大部分被波及职业的出路。通过和AI工具更好的融合,从而写出更加有竞争力的作品来。
说得好像现在作家没失业一样。
现在除了制造精神鸦片的网文作家外,还有哪些正儿八经的作家靠写作维生?
你回忆一下,上一次看到中国畅销书排行榜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听到畅销书作家是什么时候?
这至少是十年前的回忆了。
在中国,作家这个职业早就式微。
莫言现在还在提作家不会失业,那是早期头部玩家的何不食肉糜,虚伪。


AI又当不了学阀,AI又没有子女要安排。
文学已经岌岌可危?让“AI”锦上添花的两个字
AI并不新鲜,但讨论AI对于作家的挑战则是最新的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一次对话中说:“作家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 AI 永远无法替代。”
作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自然有他的发言依据,从其发言来看,至少表明了三个观点。


过去,文学从未消亡
莫言说:“我从80年代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听到过很多给文学敲警钟的言论,说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出现,文学的命运可能就要终结,事实证明,文学永远不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消亡,每一次科学的进步都会给文学插上新的翅膀。即便 AI已经出现,作家这个职业也不会就此终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望中华文学历史,文学无论其形式还是载体,从人们劳作时简短的发音,从单音节到多音节,从极少数量甲骨文到如今浩瀚的语言文字,从具象的象形文字到精益的诗词歌赋、小说、影视等等,科学一直在发展,但文学,有没有消亡?


现在,文学才是刚需
刚需并不只是吃饱穿暖!古人有诗:“登高望远不可无,不可一日不读书。”古人什么条件,尚且发出如此心声。今人,AI确实可以做很多事,甚至可以写作,不过,你确定你不想读一点真正的“人”写的书?
有句话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那么人和AI更不相通吧。至少,人类的情感是相似的。
莫言在谈到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古尔纳先生的小说时就说,有许多“我不熟悉的生活和许多我不熟悉的人的情感”,而“文学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一个国家的作家的作品能够被另外的国家的读者所接受,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具备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共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当你彷徨无助、心力交瘁、压力满身、坠入低谷,这些不好的时光,没有谁能拯救你,但文学除外,试着把自己投入文学的怀抱,或许可以拥得一丝温暖。
文学是现代人的刚需。只要还有人,就有文学,就有作家。


未来,文学更添异彩
说起来,AI并不是一个新事物,曾经人工智能的发生发展几次掀起浪潮,亦有人事沉浮,但始终主宰这一切的还是人。柯达不在了,但照片越翻越新。纸质书也许少了,但读书的方式越来越多,读的还读,不读的还不读。
AI确实帮我们做很多事,但是,如果用一个比喻,AI只是一个万能模板,如何拥有竞争力,则是一个需要“个性”的事。就像你给AI一个《红楼梦》,就能生出无限世界名著吗?
自媒体兴起的时候,也有人说,人人都是作家。后来一会说公众号淘汰了,一会又说视频号过时了。结果怎么样,真正坚持赚到钱的还是同一批人。有人说得好,不是作品过时了,是作者过时了。
那些担心被AI取代的人,说起来就是没有“个性”的人,因为AI永远不会雪中送炭,对文学对作家,AI只会锦上添花。


莫言说,作家不会因为 AI 出现而失业,“作家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 AI 永远无法替代”。
面对AI来袭,恐慌担心都没有用,无论是作家还是其他行业,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才是生存之道。
说这个话题之前,得先提一嘴‘无限猴子’的理论。
这个定理源于一本概率学的书。
意思,如果你让你猴子对着键盘一顿输出。
只要时间无限,猴子数量无限。
那么它们之中,就总会有某个时空的某只猴子能敲出与莎士比亚著作一字不差的作品来。
AI在现在的处境中,就相当于一台有限数量,有限时间,但可以倍速运行的‘有限猴子机器’。
因为它们之间确实有一定相似性,所以自然会有人认为:
只要这个有限猴子机器的算力足够,它就能无限趋近这个理论的理想实验环境。
于是咱们的画作,小说,音乐,设计……所有岗位就都会很快被替代。
因为AI理论上是能触及咱们人类文化领域的所有上限的。
听起来确实是那么一回事。
但其实你只要用过,看过类似GTP生成的图片小说,你就能知道:


理论上限高的他,同样也拥有绝对的低下限。
因为这玩意现在就是无序的,纯赌概率。
你得到的这一段话是0分还是99分,全看AI心情。
当然你说你可以通过关键词,通过所谓调教去一点点限定它,让他所谓学习。
问题在于:
1时效性。
对于一个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人而言。
到底是调教他写得快,还是自己写得快。
我想这点,起码现在是不需要谈论的。
光改就能把你折磨死。
2是没有延续性。
哪怕你所有东西,用同一套设定,让它学,但它一次生成的篇幅也是有限的。
不同篇幅越多,里面内容,风格,各方面差别就会越大。
因为你每一篇的本身的好坏概率也不一样。
哪怕你之后,可以一次性生成比方说三百万字的小说。
又回到原先的无限猴子问题。
哪怕忽略现实因素,直接给你无限算力。
然后故事也是全属性拉满99。999分。
最最关键还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
——你怎么从里面,把它找出来?
书写出来你得发吧?
毕竟它是给人看的,不是给电脑看的。
你写完需要甄别和发布,对吧。
那试问
1一个自己毫无写作功底的人,他又怎么能甄别得好坏。
2哪怕能,在无限多的稿件里,你怎么找?哪有时间找?
3哪怕它忽略一切写出来了,你却找不到,发不了,那跟没有有什么区别?
4哪怕这一步也通关了,找到一篇它认为完美的,但他不掏钱,还是得去市场上赌。
完美死循环。
……
很显然,一个完全外行,想依靠AI写小说,还能写好,赚钱什么的,以目前技术很难支持实现。
而且是字数越多,故事越复杂,越难实现。
而对于老写手,它的性价比又极低……
哪怕给AI神级算力,让他成为真的‘无限猴子机’。
咱们作为人,也没能力准确快速甄别出自己需要的那只猴子。
哪怕这一部分也让AI完成,让他完成甄别,挑选出它喜欢的那只猴子。
但书是给人看的,读者该不喜欢还不喜欢,AI可不为你掏一分钱。
……
完美闭环。
再说其他诸如留白啊,各种写作技巧技法啊——
就比方说最简单的,用一句话勾起大家共情的能力……这些我也懒得展开的。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东西机器能通过‘学习’掌握。
也许可以,也许不行。
我也不知道。
毕竟人脑运行机制跟所有电子设备都不一样。
好比我说:凌晨,窄巷子,我在昏黄路灯下把钱递给一个包臀裙女子。
我这句话出来,有人想到的是十八禁的东西。
有人想到的是爱恨纠葛的东西。
然后我说:‘别闹了跟我回家’。
大家就觉得一定是后者。
然后我再说:“不就是上次忘了给钱嘛,都老熟人,这次补上就好了。”
结果大家就又觉得是前者。
然后她回答说:“不是钱不钱的事,说好就咱三个,你喊第四个人来是什么意思?”
然后你们肯定觉得就是前者。
可旋即我就说了:“五块钱斗地主能输掉裤衩,但五块钱打麻将大家都能接受嘛。”
然后大家就都懂了,原来二者都不是。
显然AI都没经历过这些,没感受过这些。
你说他能不能写出类似的,我觉得肯定能。
但重要的从来不是这段话,而是'作者想表达什么,读者又接收到了什么'这个交流的过程,难道不是吗?
我平时高强度依赖AI创作,主要有两个场景,
一是AI绘画,我是个狂热的AI绘画爱好者。可能是为了弥补童年没有机会学画画的遗憾,现在只需要通过我的想象力就能画出我想要的画面。
二是文字创作。平时我业余爱好是做财报分析,并运营财经类自媒体。AI可以非常方便的帮我找到素材,比如年报里的最靓丽的经营数据,比如上市公司的风险点等等,在我创作的时候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感触最深的是,在我借助AI分析财报数据的时候,它甚至能“感受”到我在做资本市场相关的研究,会提醒我防范投资风险。
但是想让它做出一些创造性的联想,比如我能从新能源车的销量大增,联想到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业绩会有非常好的业绩表现,这点AI的“想象力”就比较贫乏,更多的还是一些传统的财经分析的建议和结论。
我认为我写财报分析和作家写小说有一定的可比性,AI擅长数据、素材的搜集和整合,但缺乏“灵魂”。作家可以告诉AI故事梗概,然后由AI扩写出更多的情节,但让AI自己创造出不存在的点子,还存在着想当的难度。
文字创作过程中的灵魂是一个玄学,是一个人的行文习惯,思维状态以及情绪的结合体,目前AI技术尚不能摸头这种比较玄的东西。
所以,哪怕在充分的提示词的加持下,AI写出来的东西内容很详实,知识点很充分,但读起来味同嚼蜡。甚至有了被称作“AI八股文”的文体:先简单概述,然后分几条惊醒分析,最后再综述总结。
人类作者的思维往往很跳跃,会有发散性思维,不会拘泥于完整的结构,哪怕结构非常完美,依然会出现不那么脉络清晰历历在目的情况,我觉得这就是莫言先生讲的“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
然而我要比莫言先生悲观,因为这种个性,这种灵魂,并不是AI学不会的。
我正在AI绘画方面,进行LoRA的训练,所谓LoRA,是一种微调模型,可以在大模型的基础上,用少量的训练集,来训练出具有个性化的东西。
比如我把要好的美女朋友训练成了一个LoRA,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生成她的各种风格的照片,连她本人都不得不感叹太像了。
AI绘画能做到的,AI写作只是时间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特别成熟的基于文字创作的LoRA训练机制,尚未突破那个“个性”的平衡点。
我了解到很多创作者正在进行相关尝试,利用类似微信聊天记录这种海量的数据来训练数字分身,并且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
和“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个差距并不是不可逾越的。
但我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AI训练出创作者的“个性”,在原理、逻辑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剩下的就是夜以继日的训练,海量数据的积累,大力出奇迹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如果说的是莫言写的那些书的话,AI确实写不出来,他不用担心失业,没问题。
至于文学,说实话,不是完全信息博弈,所以确实不会因为AI而消失。完全信息博弈比如下棋这种活动,理论上所有的可能性都可以被推算,所以AI更擅长(然而就是这样也依然有棋手爱玩)。文学是另一回事,人类的语言组句子的可能性是无限的。AI是可以写出很多好东西的,但是人的个体表达仍然是有意义的,哪怕AI写得精致优美而你的表达很粗糙,你的表达也有意义。文无第一,文学和艺术是要各种不同的表达,所以作家们不会失业的,你可以借助AI,让你的表达更快更到位,也可以不理它,就写你自己的东西。
就像照片的出现对肖像画的需求产生了巨大冲击,但绘画类工作者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甚至随着工业的进步,需求量可能是更大了。
还有一点是,AI被训练得越来越好,什么都知道,但其实写作,真不一定需要什么都知道,有些时候不知道某些东西反而利于你的创作。这也是很神奇的一点。你和AI总会互相知道不一样的东西,你们就会有不同的创作。
不要说作家们,就我给喜欢的历史、小说和动漫写点评论,我都觉得必须我自己写,AI写不出来。
很多人不理解ai的本质,所以我们需要先说明这一点。
ai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而数据就是对人类历史活动【即经验】的记录,所以到目前为止,ai比人有三个差距:
1、创造力
即ai都是对人经验的利用,而无法无中生有。尤其是在知识的层面。
2、抽象思考能力
面对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我们定性分析、建模、拟定各种方案、评优、择优,还会运用各种系统方法、工程方法、技术技巧来解决问题。
ai目前擅长的还都是定量的计算问题,对于模糊点的定性都束手无策【有模糊推理之类,但精度太差,达不到普遍的工程应用水平】,更谈不上抽象思考了。
3、情感
区别于利益,人是有情感的。因为情感的存在,我们才有了利益导向之外的价值导向:
义之所在,蹈死不顾。虽千万人,吾往矣
知其不可而为之,乐亦在其中矣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何等的豪迈、何等的骄傲!
我们受此激励而傲然挺立人世间,曰: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ai的价值判断从何做出呢?!唯利是图耳!
人,具有低级神经活动和高级抽象思维活动,人同时还具有情感,这些的基础来自:人的思维活动是依靠化学产生的生物电来驱动的模拟制式。
而ai是基于形式系统的数字仿真。大家不要认为数字的就高于模拟,世界是模拟的,数字是对真实世界的抽样、量化、编码而来,是有大量的缺失的,从而导致数字系统的失真。这种失真在高级抽象活动中,就会导致误差放大与不可收敛,使得ai在合理时间内、无法合理代价计算出一个合适的结果。
it技术的发展,就是在一点点的找回这些缺失,但目前来看,还属于指数级的差距,也就导致人和ai具有能力方面的巨大差异与鸿沟。
这个鸿沟能不能得到弥补,未来的事没谁敢担保,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ai在低级神经活动方面,即听说读写走跑跳等,模拟的很好。
而在高级抽象思维活动方面,只在某些点取得了突破,想全面取得人的抽象思维水平,还远得很。
至于情感,洗洗睡吧。
从目前看,AI离取代人类还远得很。生成式AI在非常广泛的领域中都有应用,而且据我观察,完全超越了“平均水准”。也就是说,AI生产的内容,从质量到速度,都是超过大部分从业者的。
但也就如此,这是上限。对于行业中水平等偏上的群体来说,AI可以是极好的辅助,但也只能打辅助,很难依靠AI来进行更具专业性的工作。
我想,莫言先生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哪怕是一个东方人,也应该具有中等偏上水平的,至少目前是AI无法取代的。
但是,是否被AI取代,和是否接受AI,能否使用AI,和能否正确的认知AI,这是不相关的事情。
而说起文学创意么……我总会禁不住想起那首令我一见惊艳,再难忘怀的诗:
啊啊啊啊啊,
啊啊啊啊啊;
啊啊啊啊啊,
啊啊啊啊诶。
——李白
“灵魂搭配”这么搞笑的事情,ai暂时还不行(
AI不会让作家失业 和 作家失业,是两件事。
即便AI没加速作家失业,也不会碍着作家失业。
从一个外人的视角看,今天中国严肃文学过于狭隘,甚至在文学技巧层面,也很少看到紧跟国际潮流和时代脉搏的作品。而我与纯文学工作者接触的感觉是,他们中一大部分人既不屑于网文作家(通俗作家)的创作模式,但也没有做纯艺术的那么愿意面对当代现状,尤其是技术改造的社会现状。这种现象的一个表现是,严肃作家少有跨专业的,以至于他们好像脱离了当代生活的专业性与技术性,更别提让他们去触摸新技术的美感与审美策略了。他们看上去充满人文关怀,但好像又缺乏必要的当代知识。
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我看来就是泾渭分明地划分了纯文学与类型文学,把科幻文学、报告文学、女性文学等等排除在外。我想说的是,纯作家似乎没有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及历史语境里,甚至在他们中的某些人还缺乏对另一种性别的感知。如果作家不接受、不好奇新技术的魅力,及其深刻影响社会与人性的潜力,我很难相信莫言所谓的「广泛接触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与现实追求」是当今作家有能力实践的。
甚至,我根本无法想象中国文学界为什么至今还在提抛弃“为艺术而艺术”,“向外转”的事情!这些内容,艺术界早在世纪初就已经解决了,文学界怎么还在那儿絮絮叨叨的呢!
以上。
我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作家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是AI无法替代的,我和古尔纳先生,有生之年都不会失业的。”莫言谈道。
莫言认为,古尔纳的小说中有许多“我不熟悉的生活和许多我不熟悉的人的情感”,而“文学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一个国家的作家的作品能够被另外的国家的读者所接受,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具备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共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最近几年,一个很多人关注的话题,那就是人工智能尤其是ChatGPT的到来,编剧或者作家会失业吗?
毕竟,编剧码字这类工作是ChatGPT十分擅长的工作,而且人工智能的码字的效率能够高出人类很多倍。


实际上,无论是编剧还是作家失业在人工智能当前的能力下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小说创作并不是单纯地讲故事。
任何一个剧本都有着故事主旨、主线、支线故事的编排,或许这些人工智能都能胜任。但是,剧本最重要的是给人呈现出情感寄托和安慰,以及善恶、是非的判断。而是非判断是千人千面的,在不同的场景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
讲故事或者编剧本,只是一种实现情感、教育等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归宿。因此,人工智能可能能够讲好一段故事,但它缺乏最灵魂的东西,那就是情感。
人工智能编剧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
对于使用ChatGPT写作的人或许有着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根据人类对写作要求的描述来说,AI对描述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偏差。或者说AI在素材库里扒拉出来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拾人牙慧的东西,没有什么新鲜的。不过,一些好莱坞的电影不需要新鲜,因为他们是工业化的电影。
由于AI写作的内容过于粗线条,所以修改和润色目前只有人类能够做到。所以,美国编剧工会认为,编剧工作室将AI生成的剧本交给编剧重写或者润色,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编剧仍然会被视为剧本的第一编剧。
所以,那些出人意外、让人惊喜的剧本很难由AI产出。因为AI的逻辑性更强,在逻辑性的指导下,由AI写出的剧本往往更加简单明了,有更直接的可预见性。基本上,AI写作的剧本,看了开头你很容易指导结尾。
人类的创作仍然是AI无法替代的:
事实上,人类的创造性创作是AI无法替代的。与人类的创作相比,AI更像使用现有材料的堆砌和加工。AI写不当下社会不曾发生的情况,它一定是基于现有的机器学习素材来获得写作“经验”的。
也就是说,AI是在已知的、给定的素材当中搞组装、排列组合的。
AI可以使用当前已存在的各种修辞手法来写作,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互文等。AI无法创造出新的修辞手法,因为AI并没有得到这样的经验和能力。新的修辞手法只能由人类创造出来,并加以提炼和总结。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AI和人类的创作最大的区别是:AI是基于现有素材的加工和组装,而人类往往可以创造当前不存在的艺术。
艺术,它一定是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来源于AI。有时候,生活本身比艺术更加精彩,这才是AI完全无法取代的。
综上,我觉得大前提是人工智能早晚有一天会写得和人类一样好。
但是,作家或者编剧的工作会被取代,因为作家提供的是独一无二的产品。每个人写出的书都是独特的,不像方便面,你生产得和别人一样,可以抢占别人的市场。ChatGPT生产的书也是独一无二的。
作家和作家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比如说金庸先生写武侠写得好,读者看完金庸武侠还想看别的东西,那么会涌现出一大批武侠作品。所以说ChatGPT就算写得跟作家一样好,非但不会抢掉作家的工作,反而会促进这个市场会更加热闹,对行业来说只是增加了一个特别能写的作者。
而且,咱们再往深的说,如果说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取代作家了,整个社会的生产逻辑和社会结构都会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到那个时候,作家失业就会是变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尽管莫言是一个优秀的作家,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最顶级的作家。但是很明显他不了解 AI,不了解整个 AI 对于各个生态的颠覆性的操作会是什么花样,甚至他都不了解 AI 是什么。
我来表示一下为什么 AI 会被取代,AI 不是取代你,AI 是淹没你!
我倾向于大部分上知乎的人读过两个作品 《1984》与《娱乐至死》,很有幸,我都读了,而且有一个直观的体验!
未来AI 如果到了一定的发达程度,AI只要能生成 10 万字以上的连续故事,你就会发现你的周围会被各种各种的生成式小说、信息、资源给包围了。这里你真的还有精力去特意看一下“人”写的作品吧?
举个例子,大家写的差不多,但是“人”写的要一块钱成本,而 AI 的只要“1 角“的成本 ,你选择什么?你能看到的是 100 个、 1000 个 AI 生成的作品,标题都是针对你的兴趣、爱好、倾向、癖好的。而”人“写的是他自己喜欢的。你会选谁的?
如果没有人看了,那么作家还是作家吗?
有的时候,要相信专业的人,而不是另一个行业的专家或者另一个行业的权威。
你不能相信姚明能回答一个写程序的问题,同样的你为什么相信莫言能回答 AI 的问题?


新技术的出现,消灭了一些工种,也新增了一些工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科技知识 最新文章
《消失的问界里》为什么网传华为选择大面积
特斯拉万人大裁员涉及中国市场,销售部门是
媒体报道「特斯拉一天内失去 2 个高管和 10
去年是「大模型元年」,今年会是「AI应用落
2024 年人工智能方向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如何评价小米汽车SU7全球首例无故抛锚?
Firefox是如何一步一步衰落的?
熊猫烧香技术含量高吗?高在哪里?
人的大脑会不会出现“过拟合”病?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苹果公司 CEO 库克,库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14 12:44:59  更:2024-03-14 12:50:59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