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科技知识 -> 硅谷大厂新一轮裁员已超 7 万人,这对人才市场造成什么冲击? -> 正文阅读

[科技知识]硅谷大厂新一轮裁员已超 7 万人,这对人才市场造成什么冲击?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OpenAI旗下的人工智能对话应用ChatGPT问世一年多来,掀起了硅谷科技行业新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争夺AI新一轮制高点的比拼也在硅谷科技巨头…
这个文章逻辑稍微有点问题,前脚说“硅谷新一轮裁员”,后脚说“人工智能AI”如何如何。
但是不得不在这儿解释一下,前者和后者没有强因果关系,硅谷裁员是实打实的经济问题,人工智能AI还没有作用神通广大到一下子裁撤七万人。
(我不否认人工智能在快速进步,但是进步还没有神速到这个地步)
在美国,这个现象叫做大规模技术裁员(Mass tech layoffs),指的是高科技领域的裁员风暴。2022年裁员15万人,2023年更是涨到了24万人。
但是你单看美国劳工部发的就业数据,非农就业数据又非常不错,失业率很低。
这很神奇啊,人工智能崛起了,低端劳动者失业不严重,反倒是写代码的码农失业更严重了?
实际情况可以略窥一二,那就是美国目前的经济状态,历经2020~2021年的大放水之后,多余的钱流到了医疗、日常生活服务等中低端服务业岗位,而高科技、互联网领域却面临了寒冬裁员。
高科技互联网公司裁员有这几种可能,要么是对未来的低预期,要么是文章中所说的部门调整。
在实际情况中,具体的分析结果是这样的——
1.以亚马逊为代表的许多电子商务公司裁员是因为前几年招多了,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居家令期间,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将员工人数增加了近一倍。
但是我之前分析过美国的数据,那就是GDP虽然涨了,但是用电货运进口量都下跌,实际消费品数量在下跌,现有的消费水平无法支撑电子商务公司再养着这么多员工,于是他们选择了裁员。
这是2024年1月的部分裁员公司以及裁员原因——
斯维吉
这家食品配送初创公司正在裁员约 400 人,占员工总数的 7%,因为这家食品配送初创公司希望在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进行 IPO 之前进一步改善其财务状况。
抖音
除了国际市场的裁员外,美国洛杉矶、纽约和奥斯汀也裁掉了约 60 个工作岗位。根据 NPR 的初步报道,受影响的角色主要是销售和广告领域。
弗鲁姆
由于关闭在线二手车市场并将资源转移到两个业务部门,该公司将裁员 90%:一个专注于汽车融资,另一个专注于人工智能分析。
不和谐
正在裁员17%,影响 170 人。在The Verge 获得的一份内部备忘录中,Discord 首席执行官 Jason Citron 将此次裁员归咎于公司发展过快。
亚马逊
根据 TechCrunch 获得的一份备忘录,Prime Video 和米高梅影业将解雇“数百名”员工。此次裁员是在亚马逊 Twitch 裁员 500 人几天后发生的。
特里戈
据报道,该公司将解雇15% 的员工,主要负责零售商的计算机视觉工作。
可以看到,不少岗位都是零售商。
2.大部分科技公司的原因还是预期变差了,经济不太好。为了实现盈利,只好进行裁员,说好听点叫“把资源集中于少数优秀部门”
微软
收购动视暴雪后,其游戏部门将裁员 1,900 名员工。暴雪总裁迈克·伊巴拉宣布他也将辞职。
树液
宣布计划在重组过程中向 8,000 名员工提供自愿买断或工作变动。
布雷克斯
裁员20%,影响282名员工。联合首席执行官佩德罗·弗朗西斯基 (Pedro Franceschi)在一篇博文中表示,公司优先考虑“在我们的薪酬结构中长期思考和所有权,而不是短期收益”。
韦费尔
在旨在削减管理层级的重组工作中,该公司正在裁减 13% 的全球员工,影响到 1,650 名员工。
皮克斯
TechCrunch 独家获悉,动画工作室将在 2024 年裁员,受影响的员工总数可能高达该动画工作室 1,300 名员工的 20%。此次裁员之际,迪士尼正在努力实现流媒体盈利,因此希望减少工作室的产出。
抽搐
据报道,由于成本上升和社区强烈反对,该公司仍在努力实现盈利,因此将裁员 500 名员工,占现有员工的 35%。此次裁员是在 2023 年又有数百名员工被解雇之后发生的。
沥青
这家开发协作演示软件的德国初创公司解雇了三分之二的员工,寻求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克里斯蒂安·雷伯(Christian Reber)也辞职了。
基准科学
据报道,这家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初创公司1 月 8 日在 LinkedIn 发布的一篇宣布裁员的帖子中称,以“经济环境的变化”为由裁减了17% 的员工。
视频放大器
为了继续与尼尔森在媒体衡量问题上的斗争,该公司正在裁员近 20%。首席执行官罗斯·麦克雷 (Ross McCray)辞去公司职务。
前台
TechCrunch 独家获悉,在筹集更多资金失败后,该公司于 1 月 2 日解雇了全部 200 名员工。此次大规模裁员是在该初创公司收购竞争对手 Zencity七个月后发生的。
3.最重要的是对这个裁员岗位进行分析,其实就能看出,和AI的关系不大,更多是经济预期变差导致的裁员。
许多公司的技术部门都遭到了裁员。
大型科技巨头裁员的许多都是软件工程师。初创公司往往更愿意留住工程师,而倾向于对人才、招聘、营销和其他部门进行裁员。
谷歌削减了销售、招聘、产品和工程团队的职位。亚马逊的裁员包括AWS云部门、社交视频平台Twitch以及广告部门的工作岗位。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表示,公司的招聘部门将是最先裁员的部门。
4.对主要的大公司分析也是一样的结果。
截至 5 月中旬, 亚马逊裁员 16,000 人,在 2023 年裁员人数中名列前茅。
谷歌母公司Alphabet裁员总数约为12,000人。微软的裁员总数约为 1 万名员工,Facebook母公司Meta的裁员也是如此。这些科技公司与Salesforce一起进行了过去两年最大规模的裁员,总计裁员数万人。
尽管这些数字令人震惊,但截至 2023 年 4 月上旬,这些公司的裁员总数仅占疫情期间新员工人数的 8%。
许多其他风险投资支持的科技初创公司也进行了裁员,他们指出风险投资融资放缓和初创公司估值下降是他们决定裁员的因素。
抛开立场和市场现状不谈,确实得开始想想后路了
昨天看一个老年老中EM人讲得挺有道理:为公司干了多年,但最后外包大潮开始了他就被裁了,他的文章中心思想就是裁员跟大趋势有关,跟个人表现关系不是非常大
其实我刚工作不久的十年前,“外包替代昂贵的美国本土员工”说法比现在还火得多:当时的说法就是,亚马逊在美国养一个人,在印度能养四个,我也看到亚马逊把在美国做成熟的组外包到印度
那时候的一个资深码农也就15万多,现在得40-50万一个,美元就算十年贬值了33%,收入对比其实也翻倍了——或说现在美国的一个码农,印度能养八个了
这种情况真心可能造成资本家以后也玩不起了,因为印度和东欧那些国家实在太便宜了,他们的码农比国内的都便宜很多很多,尤其是东欧码农质量还高
但这不是触发点——真正的触发点实际上还是新冠肺炎,因为它强行开启远程模式,深刻而强迫地让人们适应了纯远程,以及跨国模式
所以以后会不会出现混合模式:高级别、核心位置、需要沟通和设计的软件职位,还是会留在美国本土;但中低级的实现型码农,则会慢慢外包到印度、孟加拉、波兰等
个人认为跟公司关系更大:像OpenAI这类的冉冉升起的明星,肯定不会外包和跨国;大厂如FLAG等也可能性不是很大,说到底就是不差钱;但普通稳定了的厂子,会大量外包来减员增效
这个过程不确定性还是挺强的,也不必认为流程很快: 现在看来,平时繁琐的法规、数据安全、隐私问题、地缘政治,反而成为了美国程序员的护城河,因为像波兰、波罗的海三小强这些,毕竟都有通俄的嫌疑
其次则是波音问题——波音外包了大量的工作,导致737Max可能因此而直接撞地,现在也有声音开始反思杰克韦尔奇式的管理(无脑裁员+增效、只提升股东的利益),是否真的有效,尤其是那种要死人的行业(飞机、航天)或是新兴产业(互联网、AI);要知道外包也带来了大量的风险和低效,甚至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外包的行为和趋势会逐渐被美国员工所抵制——大家知道活做得越好,系统越稳定时,越有可能外包给印度,所以干脆躺平甚至故意破坏系统以便甩锅给印度
居安思危,总是没错的,只不过个人也逆不过大势;个人认为虽然可能性存在,但过程也是慢慢的。若是有人2014年因为“担心被外包”而不敢入行计算机,那就真错过好机会了
如果外包大势真成,反而可以说,有两个区域错过了机遇:一个是南美,没有IT立国,他们最大的优势是跟美国同时区;一个是中国,外包工作其实非常适合中国人——教育质量高、工作努力
====补充====
这些回答里面我觉得
@放浪者
的回答很可以好好看。我看了评论区好多人讨论“赢”的问题没什么意思,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提得也不好:
最近的裁员我不认为跟AI有多大关系,实际上主要还是两点:商业上增长乏力,疫情期间招人太多。基本上得裁员50%,可能才勉强回到疫情前的人数和规模
AI什么的我不懂,但我觉得真正所谓“会”AI的码农,应该是数量极少的,AI并没有像(早年的)Machine Learning一样,已经成为一个标准化、大量复制的职位——绝大多数普通码农无论有没有工作,跟AI关系暂时都不大,以后可能会大
此外,对于裁员的反应来说,千人千面:有身份有技术甚至都有下家的,确实可以不怕裁员,甚至会多拿钱而期待裁员;最惨的是没身份刚毕业又没什么技术和经验人脉的,确实非常怕。非要说“美国就业‘也’不行了”,恐怕不见得
裁员后往往也看房子杠杆上得狠不狠,要是买个便宜房子,留一堆现金当缓冲,确实可能是当度假
创业公司确实能替大厂兜底,其实很多传统躺平公司也能当兜底,反正后面时代进入了“边裁边招”、“又裁又招”的时代
非要说‘赢’——美国一定要人间地狱,那也可能——无非就是重复2008年,2000年的泡沫呗,只不过惨日子过了,还得重新开始新一轮上升
其实各家现在的人员规模
依然远超疫情前
美国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初创企业。种子企业,大厂,巨头。四个档次。
人工智能这块的就业,其实是靠无数初创企业撑着的。
知识星球上我恰好回答过一个非常对题的问题。






上图给出的工资,都是百分80的人能达到的水平。
美国的人工智能岗位。初创企业占了百分一半以上。这些小企业通常来讲,给美硕毕业生的薪资就是年薪10万美元不到。工作1 2年后12 13万。
种子企业多一点,15万左右。大厂23 24万左右,谷歌这类巨头就超过30万了。
硅谷之所以敢一直裁员,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的初创企业,种子企业,很多跑到印度去了,甚至GITHub上四分之一的项目都是印度人做的。
于是没有了底层地基支撑,很多大厂也开始降薪,裁员。
我看前排高赞说,硅谷裁员也没啥,反正二线厂和种子企业,可以接得住盘,兜住底。
国内5万月薪的码农被开了,小企业3万都嫌贵,收入腰斩,没性价比混不下去,他就只能滚回家了。
这是哪里的异次元世界阿?美国有个码农论坛,叫一亩三分地,他们被裁员了,普遍要6-12个月才能重新找到工作。
一亩三分地这个论坛,以前还算技术性论坛,码农分享自己找到的工作待遇如何。新人问小问题也有人回答。
现在就是反印大本营。人均仇视抢走工作的印度人。
那么国内的就业市场有没有他说的那么烂呢?
1.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待遇最好的是研究所,我星球上的文章也是推荐他们去各种所,不一定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所,很多其他所给的待遇也很好的。
比如说做脑机接口,神经假体,光学工程等领域的。
待遇有多好?我过去提到了,专家会议流行去酒店开。哪里好玩去哪里。很多花销完全不用自己出钱。堪称科研版本的公务员。
相比航天所降薪,这三类单位都是一直涨的。。。。而且由于行业性质,可以拿公家的设备大家一起接外快。


2.阿里抖音这些大厂。这些大厂就是靠血汗赚钱喽。多少本事赚多少钱,基本上不存在混的空间。工作也很累。
3.小厂。非常不人道。建议绕行。
有种叫智慧绿色节能的项目,是做啥的呢?
单位购买了一堆车,和充电设施,码农负责优化不同车型混搭下,充电系统的最大使用效率。
然后这些车是属于单位的,单位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使用。
这是为了模拟真实测试场景,工作人员甚至下班后,还得继续采集数据,一路把车开回家,这是什么精神?
我吐槽这么多,其实就想说一句话,对比国家之间的待遇,千万别拿头部比,要拿腰部比。腰部甚至脚部硅谷码农的收入,在硅谷就是月光族。(人工智能方向)硅谷生存线就是20万美元左右。贫困线25万美元左右。
国内的腰部码农,25-30K左右每月。(人工智能方向)脚部20k左右。
国内20K月薪的人,可以选的空间太大了。不存在失业就暴毙的情况。
国内大厂外包一般12k左右。一般这类人群,首先不是人工智能这类相对吃香的方向。其次学历上一般是二本一本。在美国基本上也只能拿最低档次的待遇。然后月光。
国内有一个优势是生存成本相对比较低。美国的优势是直接性收入上限高。
中美这类程序员都面对不同的困境。
源源不断的项目转移到印度,让美国本土的程序员岗位流失。竞争压力变大。融资贷款这些资金成本变高了,于是初创种子公司,变少了。就业就非常难。
国内则是,现在的好待遇源于领导层不了解情况,要是换个专业的上来,就不一样了。
这些所的老大,一般是搞光子晶体,碳化硅,石墨化的,于是直接按照新能源半导体产业的待遇,去招码农了。让这些人做图像处理,待遇之所以不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领导层不懂。甚至认为这钱花的很值。
要是哪天换个专业的程序员上来当领导,他们就会发现,30万也能招到,25万也能招到,为毛要花40 50万?
我来吐槽一下为毛领导层会认为这钱花的很值。
因为原本图像处理,都是几十万雇来的博士,一张张人工处理。
我以前提到过一个柔性器件领域的院士。就是3000篇sc的那位(光子晶体)。他手下的人,就跟富士康流水线工厂一样多。靠人海战术攻坚项目。
用ai处理,成本会比较低,效率比较高。于是很多只会抄袭开源项目的码农,也有饭吃。
如果你在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地方研究所工作过,那么可以回忆一下,在你们的行业,是不是领导不专业的时候,综合待遇反而比较好。
等真正专业的领导来了,摸鱼都摸不了。被管的死死的,待遇还没变好。
我去年认识了一个intern,后来她拿了return offer,并在前两天顺利入职,我问她找工作这么久,拿了几个offer?
答道除了这个return offer之外,只拿了半个,也就是某startup的contractor,合同时长八个月。
我知道这两年就业差,但真心没想到这么差。
这个intern是名校cs科班毕业,出于隐私不说校名了,反正这个学校绝对人人都听过。她去年实习表现很优秀,outstanding,评语当然是highly recommended to hire back。
我差不多五年前就在说计算机就业会崩,人工智能尤其会大崩特崩,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看到市场如此萧条还是甚为震撼。
利益相关: UCB MEng硕士 NG,科班出身,有国内外大厂实习经验。求职方向算法工程师,我的个人经历仅供参考。
2023.7月开始投递简历,到目前2024.2投递500+,leetcode刷题600+,目前5份OA,3个面试,0个offer。
首先就是MLE在北美几乎只要博士,虽然很难想象美国博士数量到底要多到什么程度才能人均博士,但现状如此。Data Engineer等工作基本上也都是要求Master +3年工作经验,且知名大厂不开NG岗位导致很多start up领英岗位开一周能收3000+份申请,希望渺茫。同时期还有海量被大厂裁员,拥有数年工作经验的老鸟选择抢当下NG能投递的junior岗位,导致这届NG的压力几乎史无前例。有人可能觉得SDE影响较小,确实,SDE岗位更多,但同时被裁的老鸟也更多。
23届的压力体现在大厂NG岗位hc饱和需要泡池子,但24NG是直接池子都没得泡——人家根本不要你。冲击?其实不存在的,因为大部分NG已经被拒麻了。今年我所了解到的情况,Stanford MSCS上岸的人都不多,Berkeley 和LA的Master项目里得有80%以上计划求职的NG目前没有任何公司的offer,每个人,无论身份种族都只能感觉到深深的寒气。
别的话题就不聊了,送给后来人一句话:
三年之内,不建议任何形式的非科班转码!
三年之内,不建议任何形式的非科班转码!
三年之内,不建议任何形式的非科班转码!
不吐槽不行了,突然发现硅谷的码农们真的是又天真,又可爱。
我去年才吐槽他们天真的认为,裁了就能涨工资去另外一家公司,今年又来了大厂不行去小厂,让我感觉到他们要传递给我这样一个信息:经济受影响,穷人日子更好过了。
按照高赞的理论:NG进入大厂,或者留下升职,拿股票,或者被裁去startup,反正就一个字:稳。大不了离开硅谷,服气,要不然,大不了回国?大不了回老家?
一个简单的常识,在加息周期,高昂的融资成本,最先倒下的肯定是这些startup呀,大厂血条厚,裁员就好,还去个A轮或者B轮的,我都看呆了,融不到钱,这些startup马上就关门大吉啊,这是一个经济学常识啊。随手一搜就有相关新闻,虽然是B站视频,数据可是美国的。


不能一直在硅谷搬砖,就把普通的经济学常识给忽略了。
看看去年乐观的硅谷码农们:


按照他们的说法,我相信glassdoor应该让美国求职者们已经把这些大厂都拉黑了,如果没有加薪20%谁还去大厂啊,名声都臭了呢。
不对啊,那些害怕被裁,在公司打地铺的“X”员工此时应该有话说了,他们怎么不去startup?是喜欢加班吗?


这些天之骄子们吧,真的没有经历过苦日子。但凡了解.com泡沫破裂的惨状,甚至08年金融危机,就知道真实世界的残酷性了,也不至于如此天真了,每天岁月静好,虽然没有女朋友。
今时不同往日了,以前大不了回国,都抢着要,可惜这几年,就算回到国内,没点真本事,还真不一定比的过国内大厂这些卷王们。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的关系,用一句话就能概括。
叫“摸着美国过河”。
美国行,中国大概率行。
美国不行,中国就得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倒不见得不行,但摸着石头总不如摸着美国省心。
在之前的互联网创业圈,这一点最明显。
你跟投资人聊商业模式,不出三句,准要问你,对标美国哪家公司。
绝大多数投资人,对创新毫无兴趣。
他们关心的就是怎么抄作业。
甚至觉着,要原封不动地抄,但凡抄得不一样,都要扣分。
如果没有美国的作业可抄,人家连正眼都不会看你。
其实,这也无可厚非。
风险投资,虽然能承受较大风险,但终归还是投资,要的是回报。
既然有已知答案,抄过来就赚钱,干嘛还要重新写?
剩下的就只是人的问题。
你只要回答他们,为什么你能抄好作业,而不是别人,就行了。
然而,目前的情况是,美国这个优等生,居然也做不出作业了。
过去一年多,硅谷的风险投资持续下降。
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除了ChatGPT带火的AI赛道,其他你还听说什么异军突起?
之前的Web3.0、元宇宙,都歇菜,媒体上没动静了。
现在风投基本非AI不投。
可问题是,AI要烧的钱和他的潜力成正比。
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涌现出颠覆性的应用场景,看起来,钱还需要烧很长一段时间。
现在就是黎明前的黑暗。
蛋糕一时半会儿做不大,没有增量,大家就只能瞄着存量。
不能开源,就只能节流。
所以硅谷大厂裁员,创业公司倒闭。
倒是美股涨得不错,所以前两天听哈佛这边的朋友说,MIT和哈佛这帮理工男,全跑去量化基金了。
这兄弟搞天体物理的,说反正都是一堆因子,几种算法,预测啥不是预测?
所以,他也打算去量化基金做“矿工”了。
赚钱是真赚钱,模型好使,一年几十万美元到手。
可万一不好使,被裁也是分分钟的事。
放在过去,以华人的风险偏好,大体不愿意趟这种浑水。
哪比得上谷歌脸书,进去就躺平,多舒服。
可最近不行了,硅谷到处裁员,趟不平了,还不如跑去做矿工,搏一把。
要我说,也别光看笑话,咱跟人家半斤八两。
或者说,还不如人家。
毕竟人家在全世界赚钱,咱目前还只能在国内赚钱。
全世界的市场都撑不住硅谷,中国自然也撑不住这些互联网大厂。
过去一年,国内也没少裁员,谁还笑得出来?
我倒是盼着硅谷能折腾出来点儿新鲜玩意儿,但凡商业模式成立,咱们就复制到国内。
成本留给美国,成果由中国发扬光大。
生成式大模型这玩意儿,别看烧钱,但只要有一天烧出来,确定了方向,中国马上就能跟上。
毕竟中文语料,咱们有优势。
英语语料,咱又没什么劣势。
相比于数据源,算法没那么难。
你看我,每年费老大劲,也就写出100万字语料。
希望AI成熟前,积累1000万字,到时候直接迭代个硅基墨子连山出来。
真正吃紧的,是算力。
将来,算力即国力。
而算力的基础,是芯片。
算法卡不住脖子,可芯片能。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不惜跟美国撕破脸,也要攻克芯片高地的原因。
等到算法成熟,算力充足,将来会出现定制化AI。
它可以基于你的历史语料,迭代出你的硅基版。
硅基版的你,逻辑无懈可击,价值判断无限趋近于你。
届时,人类将进入下一纪元。
那时,人们不再需要工作,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两件事。
获取体验和创造语料。
这恐怕不是什么科幻,我的有生之年,应该可以见到。
实在不行,让AI用语料复活我吧。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我的感受是,工作其实还是有,但是就业环境差了很多。
首先是各大厂职场文化开始倒退,各种silent fire,以前没有PIP的公司开始搞PIP,甚至末位淘汰,全民向香蕉厂看齐,人人自危。
但回头再一看和去年上半年不同的是,各大小厂的headcount还是有,甚至很多已经裁员的公司,转头就开始可劲儿招人。还有中小厂满世界捡便宜货,这个有人说了。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面积裁员的,多数都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非上市公司,除了startup烧钱烧完的,基本上没受到啥影响。这些公司裁员的时间点都出奇的一致。
我的判断还是这轮裁员是来自华尔街的降本增效的压力,主要开刀的对象就是疫情期间各种虚高的大包,顺便把那两年病急乱求医招来摸鱼的人洗掉。毕竟就算是把开掉的员工原地招回来,RSU也reset了,工资也可以重新谈。
手段也很粗暴,你不搞降本增效,就空你股票。
这波受影响最大的是ng,因为首先小厂本来就用不起初级工程师(团队不够大每个人都要独当一面),而且大厂裁人其实很容易裁到ng头上,因为这样对业务冲击最小。加上前两年景气的时候冲进来学CS和转码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对于非ng,红利期准备好的过冬计划,现在是拿出来用的时候了。正常情况你要是拿过疫情大包的,那现在至少5-10年的现金流应该要有。如果说没有,只能说你被湾区华人圈那个暴发户攀比心态给坑了,赶紧把小红书卸载了吧。
而且今年谈offer,base为王。健康的财务状况,是不能把RSU和bonus当成理所当然的收入的。
计算机彻底崩盘,戴维斯三击,明斯基时刻已经来临
1,屏幕使用时间到达尽头,移动互联网+疫情居家上网红利耗尽,低利率无脑烧钱一去不复返,赛道齐备,不再可能有大量新的app涌现了,科技创新到了尽头
2,gpt的发展,AI自动化编程,导致需要的码农大幅度减少。参考AI使得90%插画师失业,程序员难逃灭顶之灾
3,疫情远程WFH,使得远程办公成为常态。大厂为了节约成本,提升股价,大量外包岗位到海外(主要是印度)
对于高华,噩耗不止于此
1,H1B中签率低于20%,即便是采取一人一签
2,大厂裁员使得perm无法进行,美国eb2/3绿卡从此断绝
3,反垄断+打击黄赌毒,国内互联网大厂风光不在(阿里/腾讯)
4,与西方交恶,外资大幅度撤离中国,外企不计成本的逃离(苹果/特斯拉)
5,因为数据敏感(参考tt拼命去中国化),外包岗位也分到了印度
6,湾区男多女少,找对象极难(对比印度一般是包办婚姻,回国搬运)
而这一切,我在2年前就已经预测到了
在美国当码农到底有多爽?2264 赞同 · 300 评论回答


硅谷新的一轮裁员,加上最近一些能源行业的消息,大型能源公司的兼并重组,内部突然增加的divest项目等等。个人觉得大家在准备过冬……
冲击就是很多想申EB2的人倒了血霉。
现在很多公司愿意招人,也帮办H1B,但是不办绿卡,因为绿卡之前要打广告。以前打打广告没什么,反正把时间挨过去就完事儿,但这会是真的能够招到人了...一来二去的,前面的薪资要求那一大趟全废了。稍微小点的公司根本不想承担这个成本,有的时候在面试的时候就说的很明白,可以办H1B,但绿卡没戏。
(跟我没啥关系,我就是听我的教授邻居说的)
有些人觉得靠着丰富的Start up,被裁了换个Start up就行
建议去r/csMajor看看一片哀嚎(
建议看看几个大学实习就业率和实习就业去向(
堂堂Waterloo已经多少年没见到Nvidia/Airbnb/Meta了?要不是马斯克我觉得X都不会回来,每年单靠苹果的几十个HC喂饱几千人的滑铁卢?大多数不都还是加拿大本地大中小厂子,来个Bitgo/Snowflake的已经跟天降甘霖似的了
说说我知道的,我知道所有被裁的人都被tiktok招了,然后在tiktok卷生卷死,每周60-80小时工作时间。但是据说给的都翻倍了。
ps:tiktok招人原因貌似是因为怕被美国政府搞,所以美国业务必须美国招人,第二原因是要做直播电商和pdd开干。然后招的全是中国人。
tiktok的强势介入人才市场,给了很多没有身份的人一个去处,也算是中国人帮中国人了。
答案就在文中啊。。。。
话说AIGC对上一代语音助手真的是致命打击。
但不要灰心。真的没啥大不了的。新技术会让一些工作岗位消失,但也会造就更多的工作机会。
就说国内吧。
不是前阵子,AI编程让前端程序员失业了嘛。
现在,人家摇身一变,去做AIGC的包装。
前端,把用户需求转换成更合理的prompt输入;中台,构建各种知识图谱;后端,架构设计,数据库访问。。。。
你看这些名字就懂了,其实干的还是前端后端那些东西,框架都一样。
但人家现在叫:大模型程序员。
以前培训班出来的月薪不过万,现在只要跟大模型沾边,超百万轻轻松松。
让我们这帮算法工程师,科学家,看了都羡慕的。
要拥抱变化。——阿里名言
撑死胆大的
IT行业是这样的,因为基本没有边际成本,一旦有新的突破利益太大了,所以隔一两年一个巨大的泡沫,资本疯狂投入招一堆滥竽充数的人,过几年泡沫破了又裁掉大半……
虽然在挤泡沫周期里技术水平再强也会被波及(无涨薪、加班、toxic environment),但是在自己的方向上深耕好,熬过周期问题不大。
行业特征带来了高薪也带来了波动,想要利益就得承担风险。
硅谷的新一轮裁员向美国社会又输送了7万个人才。如果硅谷每年裁7万人,那么美国社会每年都会增加7万人才,长此以往,中国怎么和美国竞争?国内大厂应该尽快行动起来了!
整个西海岸的确是哀鸿遍野,即使是2024年也相继传来Google养老大厂的裁员。。
遥想5年前,身边的朋友们谁拿了Google offer都引来大家侧目。。因为这相当于对方基本就可以在硅谷过着vest and rest的半退休生活了。那时候Google还不叫养老大厂,还有TensorFlow还有每年引人注目的安卓生态迭代,还有deep mind,这些都是程序员geek的梦幻归属地。“养老大厂”殊荣当年还是归属于一个O打头的公司数据库公司。但任何事情果然躲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但宏观且乐观地来看,这段裁员潮也算是为孵化创业公司供血了。这段时间,创业公司ceo如果粮草还够,那么可以低价抄底很多高级工程师,也许能为下一个浪潮做足准备。
市场经济就是如此,经济繁荣和经济危机总是并存的。像乔帮主说的,死亡是给人生,给世界最好的礼物。那么,裁员,对个人也是一个重新思考人生的机会,这对于科技的发展,也许也是一个技术/商业迭代的机遇。当然,这过程中对个人带来的痛苦和恐惧也是在所难免的,也只能更积极地应对和思考,明天醒来,为新的机会继续奋斗吧!
以上
我同学在美国写代码,一天最多工作3小时,大部分时间1-2小时,对比一下工作量,我的工作量至少他5倍,但我的收入是他的十分之一,这种裁员我感觉还好吧,主要以前太舒服了,你就想么,一天90%时间在摸鱼,一周上四天班,还拿100w刀加的工资,再怎么说也 那么点不正常吧
解释一下吧,人家卡耐基梅隆的硕士,14年毕业进的脸书,我两年前联系和他聊过,那时候人家算上股票一年就过100w刀了,之后就没联系过了,主要和他差距太大了,已经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了,没脸联系别人,我也是有自尊的
不太明白下面的回答又刺痛谁了,大厂待不住就换startup,不是硅谷几十年来一贯起起落落的流程吗?有啥奇怪的?什么2000年泡沫08年危机,经历过的人也都在啊,起起落落很正常。这回答本来是想对比一下两边裁员对人才市场和找工的一些差异,差异化做出来,产品,哦,不,文章本身才更能standing out :D
不管中美,其实都有不少企业利用互联网企业走弱的这个时代吸引人才,中国很多被裁的去了国企/银行/电动车/etc, 同样,硅谷的各种 .ai 公司也非常积极,一鲸落万物生,历史就是如此。
另外这谈的是裁员,不是讨论new graduate找工作怎么难。
如果不喜欢的话,嗯,你说得对,硅谷被裁员的人都走上了丁胖子金牌讲师的路。很好,保持住 :D
**************************************
我觉得有些人脑子有水,在哪里找工作都不容易,都得你自己实力在哪里才行,哪怕我下面说硅谷startup多,但这并不是说你聊聊天就能进,哪怕a轮startup的面试,该有的coding/design那都是一点不少,难度和大厂差别不大,不过大厂有更多candidate(看看linkedin的申请人数),竞争的确更强。不是说完全没有机会,也没什么年龄门槛,在ic这一层基本还是靠自己面试发挥,不过在em这一层是卡得很死。
但这和“一旦layoff就无路可去,生活无着落”是两码事。下面还有个拿着一亩三分地那种焦虑售卖论坛的帖子来说,5个月找工作?对广大h1b来说哪有这个时间,都是尽快找接盘侠。所以我在第一段也提了一句:对很多大厂elite精英们,其实他们也没那么大压力必须短期找下家,有卡有身份的,有这个时间和精力花半年找合适的更好的岗位,那当然更好,但未必适合每个人。
**************************************
很多国内的压根不明白硅谷是啥情况,甚至很多硅谷大厂的elite因为从未遇到过工作危机,所以其实也不明白layoff下的各种出路。
硅谷作为全世界最强科技中心,不是什么meta/google这些撑起来的,而是里面无数的从seed到pre-ipo的startup,这些startup确保了硅谷码农的下限,这个下限就是在base pay上,startup和大厂基本保持一致(bonus/rsu另算),200k~250k左右的base基本都还是对sr/staff给得起的。
因此呢,在湾区这边,大部分大中厂被layoff的如果想快速找下家,就去一些还不错的B轮startup,或者有些A轮也还可以,base不变,起码家庭生活不至于无法维持,还是能过得走的(能确保你能当地供一套房和日常开销)。至于本来就是startup被lay的,换一家就是。实在熬不下去的,那确实只能离开湾区。
这里说到湾区贫困线300k的样子,其实是很有道理的,250k~300k基本能保证湾区一套普通学区房贷+日常开销,躺平是可以的,但是想要再买投资房+小孩私校就不太可能了。
跟国内不太一样就是,国内大厂layoff后,基本是没有能接盘的。国内大厂资深一点的base超过5w RMB很正常,少一些的>4W总是有的(我们就不算年终和股票了),但是问题是一旦离开大厂,其他小公司是完全接不住,给3w都嫌高,base上很可能就是直接腰斩。。。这就没有周旋于地了,也没什么躺平与否了,只能乖乖回老家。。。所以虽然都是混不下去就只能离开,美帝这边大厂混不走可以混中小厂,不行可以各种startup打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国内就少了中间的缓冲地带和选择,大厂混不走,加上年龄门槛,基本上没有选择。
因此,对于硅谷人才市场来说,大厂裁员对各个startup是利好,现在硅谷随便啥几个人的startup的engineer都几乎全是meta/twitter/apple/google背景,这也是美帝技术流通得快的原因之一吧。
************************
上面是指对大中厂layoff之后码农就业情况分析,针对题目“对人才市场造成什么冲击”而言,不是对明星startup/大厂做选择,也不是判断未来湾区startup趋势的分析,各位不用跑题。总之你记住湾区大厂裁员,能接盘的一堆(当然,不如前几年可以有一大堆);大陆裁员没人接盘,只能“在家休息一段时间“"自己做点事情"(也不是啥坏事,也是国内更有活力的一个原因)。
员工情绪普遍受到影响,许多人抱着“好吧,我会继续做这份工作,直到公司解雇我”的心态在工作。
裁员的不确定性导致员工的职场焦虑加剧。
招聘难度也有所增加,尽管一些业务职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可能是最不缺的。
技能需求方面,既懂AI又懂产品的人成为大公司追捧的对象,而AI在编程领域的能力突飞猛进,使科技公司对初级程序员的需求大幅下降。
硅谷大厂的就业形势:
尽管裁员数量庞大,但科技行业的就业市场仍然存在活力,特别是在AI领域。
工资水平方面,疫情期间科技企业大肆扩张,以高薪厚职抢人,但现在薪酬普遍缩水。
晋升机会也受到影响,裁员可能导致留存员工的士气下降,对企业的整体运营造成负面影响。


工业人才都有专属性,一个专业想跳到另一个专业就意味着要回炉重造。
互联网大厂的大裁员已经敲了警钟,他们把大量三十四十岁的工程师们扫地出门。
这些人干了半辈子的通信技术,让他们再从其他行业就业,基本不可能。
唯一的方式是等待这个行业的回暖,但是如果连续好几年都不回暖,他们的知识体系就会出现落后,再就业薪水也是业内偏低的。
这一点上,搞工业的,比起搞IT的、搞商业的、搞金融的,职业生涯的风险都更高。
经过互联网大厂的裁员事件之后,所有的人必然选择是,在入职时的薪水待遇必须包含一个“风险溢价”。
今后的雇主想象过去腾讯、阿里起家时那么廉价人才已经不可能。
说明全世界都一样,除了极少数顶级行业越往后越牛逼
绝大部分人的一生就那么10来年的赚钱黄金期
这10年里你赚到了,那么还能往上走一走阶级,以后轻松一点,就算40岁没工作也没那么焦虑
没赚到就基本上一辈子赚不到钱了,只能等着天降富贵(父母财产,彩票这种)
所以不论性别,国家:在能赚到钱的时候多赚钱,在要花钱的时候多省点,不会错的
所以你总算知道为什么北美的医学院分数越来越高,录取标准越来越bian态,这背后都是无数个经历过数轮裁员的父母用自己的职业代价换来的觉悟的求积分。。。不要以为美国人不懂稳定压倒一切这个道理
当然,今年的中国的大厂也好不到哪去
你工资再高也是朝不保夕,作为资本家的zougou就要有走gou的觉悟,他们要裁你与你其实毫无关系,你只是随时可以被替代的一个物件而已,成本太高,老化了,换了就是。事实上作为父母他们年轻时也会有做走gou挣快钱的妥协和无奈,不过在面对下一代的教育时,没有资源的他们往往希望并非天才的后代能够过的不要那么卑微并且在中年后能过得开心,于是乎,高薪+稳定的
口腔,临床,法律
便成了二代们为数不多的选择
我相信随着贫富差距加大,中产不断的陷落,医法是唯二的能够维持中产经济和精神内核稳定的职业了,和国别无关,因为这两个职业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刚需,绝对的刚需,资本家只要不作死是不会搅和这两个职业的,毕竟还要给普通人保留一个阶级上升的通道
冷知识:在美国哪怕是最差的一个医学院,海外学生只要你获得了住院医资格,就自动获得H1B签证,免抽签,虽然他们的起薪第一年比护士还低,但不妨碍他们被美国视为自动获得绿卡的人才,毕竟第五年他们的薪水就不是护士能够仰望的了。
你仔细观察一下,其实国内也是这样。。就不细说了
看来美国签证中心是把医学院这些人自动划入人才类别的,而其他的专业只不过是待宰的羔羊,算不得人才,毕竟不是人命关天,从社会运行底层逻辑来看算不得刚需
贤时便用 不贤便黜
由不得他们,学医是卷,学计算机也是卷,但是前者毕业拿到执照以后就可以建立起高高的防洪壁垒阻止后浪和转行者的洪流,后者只能自求多福了,至于团结是不可能团结的,都在祈求着这轮裁的不是我,反过来瞧瞧医生们多团结:如何看待因反对医学院扩招,韩国医生集体罢工?
大厂码农罢工一个试试?他们知道他们的空缺可以在10秒内被填满,码农可是不需要啥认证的,工作了十年的和看了一个月的udemy和油管教程的都可以成为码农不是?你敢说不是?
更别说码农本身就带着原罪:他们不断地创造着终将代替自己的东西
所以话说回来,还是拿着医师和律师执照更稳当些,起码他们相比较其他职业,是绝对稀缺的,起码他们不会傻到革自己的命,而且很团结,这才是精致利己主义人才该有的姿态
都忘了答题了,所以我的答案是,没有冲击
我算看透了,工业界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美国也照样分体制内体制外,就算硅谷大厂又如何?越往后越没安全感。。就算劳动法保护又如何?At will,Fire you very well。。。
码农嘛,说到底阶层还是被限死的。说到底,发达国家的阶层门槛不是一代人能够跨越的。。。能让你第一代移民就能做的永远是体力活,coding work就是纯纯牛马体力活。。。跟送外卖建筑工真的是一个级别,别以为带了个master帽子就能好多少。
钱多真的是只是一时的,任何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一边要焦虑H1b,一边焦虑中美关系,一边还要担心裁员;一边要担心裁员,一边要担心房价,请问又比国内轻松多少?
即使是Kaiming,照样中年危机。。进高校还不是要熬资历熬论文熬考核。。
或者说,工业界其实不需要那么高的bar,硕士甚至本科熬个几年也能那个50w刀包裹,但那有怎么样呢?码农在美国的阶级是定死的。。搞得好像美国没有35岁危机一样,最多挪到50岁吧了,教职才是真正的稳扎稳打的超级后期英雄。
在工业界非常牛逼,有何用?再强再高引也是一时的,现在每年多少个框架、算法在竞争?花无百日红,你能永远年轻吗?
所以,奉劝各位还是抓紧上岸吧,你真准备写一辈子代码?搞一辈子默默无闻的搞开发?赶紧给自己找后路吧,岁月可不饶人,上岸坑位过了这村没这店,但工业界坑位随时可以跳。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科技知识 最新文章
《消失的问界里》为什么网传华为选择大面积
特斯拉万人大裁员涉及中国市场,销售部门是
媒体报道「特斯拉一天内失去 2 个高管和 10
去年是「大模型元年」,今年会是「AI应用落
2024 年人工智能方向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如何评价小米汽车SU7全球首例无故抛锚?
如何评价比亚迪与大疆合作发布的车载无人机
如何看待波音「吹哨人」遗言曝光:如果我出
电动汽车为什么一下爆发了?
怎么看待华为太空宽带计划?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11 12:14:22  更:2024-02-11 19:23:29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