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 11.24 万亿,贷款增加 9.46 万亿,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正文阅读

[商业财经]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 11.24 万亿,贷款增加 9.46 万亿,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1.2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5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225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2855亿元,非银…
对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方面,和去年Q1相比,除了股市有点熄火外,GOV债券和信贷都在线——虽然GOV的债券(包括特殊国债)还没怎么开始发力:


此外,虽然企业从股市融资有点熄火,但从债券市场融资却显著增加。
贷款方面,和去年同期对比下:
2023 Q12024 Q1新增贷款10.6万亿9.46万亿-住户短期贷款7653亿3568亿-住户中长期贷款9442亿9750亿-企(事)业短期贷款3.17万亿2.97万亿-企(事)业中长期贷款6.68万亿6.2万亿-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791亿2336亿
存款方面:
2023 Q12024 Q1新增存款15.39万亿11.24万亿-住户存款9.9万亿8.56万亿-非金融企业存款3.18万亿2225亿-财政性存款2974亿-2855亿-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7987亿1.56万亿
特点之一,就是相比企业,住户存款增加的依然很快,但是贷款增加的就要少的多,这说明了好多,我就不展开了。
在收入分配改革止步不前的情况下,我觉得目前有一条线挺好的——就是让房地产企业、城投平台、金融企业在逐渐增加的压力面前,逐个爆破,原形毕露,然后把实控人或者分赃人的钱进行追缴。这在《继续昨天M2的帖子,再展开说说》提出的喜马拉雅-马里亚纳框架下看,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
存款超额完成,贷款贷不出去。
看到这个消息,让我想起上次某股份制银行不再新发三年期、五年期大额存单,其他一些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长期限大额存单也出现了额度紧张。
可以看的出来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疲软,以前银行宁愿支付的利息较高些,也渴望长期限的存款。
现在呢不断地下调利率,压降高成本的长期存款。
存款增加 11.24 万亿,这是因为大家赚的更多、更有钱了吗?
当然不是的,很多行业现在都在“过冬”,赚钱更难了。存款暴涨呢,只是因为大家更不敢消费、不敢投资了,而这也带崩了很多银行的赚钱能力。
去年银行连降了三次息,今年还在继续降,感觉还是拦住大家的存款热情啊,都知道银行是靠放贷赚钱,但这年头因为大环境的原因,公司企业都不太愿意贷款扩张,银行的收入涨不动,但它的利息支出却在增加。
所以从数据来看存款利率下降的趋势依然没有终结!
应该是当下经济环境的正常反应,我们之前讨论美国的顽固通胀,用的其实就是简单的放水抽水模式,该问题也通过小学的池子放水用水模型来尝试理解。
贷款体量影响存款体量
这是现代信用货币体系最基本的特征,央行供给基础货币,商业银行把基础货币通过信贷乘数放大,举一个例子,央行通过MLF等工具给商业银行供给100块基础货币,你去银行借了100块钱,那么对你来说,银行的账户就多了100块钱,但实际上很少比例的人会把钱全部取出来,现金(基础货币)和存款也都还在银行,相当于银行多了一笔贷款和一笔存款,而存款又可以继续放贷。由于风险约束,银行每次放贷都需要将一定比例的基础货币交到央行保管,应对挤兑和控制货币投放的上限,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准备金率,银行也要预留一部分现金供大家使用,这部分为超额准备金。假设银行把100块钱基础货币创造了400块钱的存款和贷款,那么货币乘数就是4倍,所以钱从来都不是印出来的,而是借出来的。
而这几年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通过刺激信贷来刺激经济,不管是投资还是消费,几乎都非常依赖市场借钱,一般情况下货币供应增速与名义GDP是相当的,因为生产力提升的同时市场对于货币的需求也在提升,然而也有例外,就是政策主导的信贷扩张周期,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2020年的超大规模的货币(信贷)投放,无非是政府借钱以公共支出乃至于直接发钱的形式和市场借钱不同罢了。我们也不遑多让,从2008年以来,信贷投放基本都是远超GDP增速的,导致的结果就是M2的体量翻了7~8倍,远超GDP的增速,钱多了要么去资产泡沫,要么去通胀,这也是债务支撑繁荣的水源问题。
这几年基本的特征也是信贷高投放,M2增速相比于GDP更是差异很大,贷款增加同时存款增加是很正常的结果。
2 市场缺乏投资渠道
我国的金融体系较为原始,但分利的游戏一点都不原始,包括从建立至今的股市,其成立的历史原因很大程度上和消化烂账有关,原始的设立初衷就不是给市场提供一个投资渠道的市场。房地产的设计更是离谱,是为了地方征收巨额的土地税,同时完成居民大几十年财富积累和未来负债的挖掘和再分配,这几年的现象越来越清晰,所谓的卖房子甚至连建房子都不重要,而是一条非常依赖金融杠杆和分利的游戏。
结果就是,居民基本没有什么选择,富人有信托,中产有房地产、股市以及金融创新(P2P等),哪一个都是致负的捷径,且投资者保护至今已经没有完善,至少一个集体诉讼都无法大范围推行,非常接近金融丛林法则,强者通吃,而且每个受害者都是一个个的弱小群体,只要单打独斗的维权,耗也耗死你了,也就同为富人阶层的信托还有博弈的可能。
这还不算结束,一个很无耻的理论就是把一个很大的问题平摊到14亿人身上就是小问题,至今大批人仍然奉若真典,你也不看居民还有多少抗风险空间,早就负债累累了,哪还有什么承接风险的空间,总想拿大众的钱去给既得利益者无底线分配创造的风险填坑,市场用脚投票,避险成为主要选择。
最后,每次存款增加都有人觉得我们居民更富了,没有一个金融机构清晰公开存款分布结构的,到底超发货币在全球都是这样,除非直升机撒钱,否则必然是自上而下的分配掉,而流向中下层的只有负债和转移的成本,我们也不可能例外。存款更多的来源于贷款多,而分配结构预计不会太好,300多万亿货币供应了,千万别说没放水,对于新增的分配不均,对于存量金融体系又无法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与经济增长匹配的收益,避险情绪也就会挤到低风险产品中,比如国债和存款而不是去投资。
所以未来转出这种趋势,科技带动实体经济增长是一个方向,分配改革带动大多数人收入增加是一个方向(包括更公平的福利体系改革),日本模式是一个方向,完善金融体系对普通投资者的保障也是一个方向,能改善的地方很多,无非就是如何打破挖掘居民抗风险极限的惯性思维罢了。
还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越放水,债务积累越多(宏观杠杆),债务积累越大,就需要更多的信贷投放才能维系不违约,多货币投放需求更高,这就是典型的越放水越缺水。
一个朋友是建设银行的在编员工,去年以前,她经常要为每个月拉存款的业务发愁,她分到的任务是,每个月(也可能是每个季度,记不是太清楚)50万存款。
据说如果连续一段时间拉不到足够存款,不仅会扣奖金,还可能直接解聘,搞得她压力特别大。她有的同事,不堪这种压力,选择了辞职,或者跳槽。她有段时间也顶不住压力,想要跳槽,因为她有CPA证书,又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找工作的难度不大,其他一些小银行,就给过她不错的offer。
但是我们觉得,她在建行是考进去的正式员工,福利待遇也还可以,工作稳定性比较强,辞职去别的银行,干得不好,可能试用期都过不了,这个大环境中,就业挺难的。
为了缓解她的压力,其他有钱的朋友同学,就纷纷支援她。具体措施是这样的,就是月底的时候,大家就把钱存进他们建行,算她的业绩,第二个月又把钱取出来。循环往复。这样她没有了拉存款的压力,工作就轻松了不少。
但是最近一年以来,她已经不需要其他朋友帮忙了,因为她压根已经没有拉存款业务的压力了。他们银行不愁存款,愁的是怎么把存款贷出去。。。。
她说近一年以来,他们行的利率一直降,然而存款还是出现了很大幅度的增加。又由于房贷很多提前还的,或者卖房提前还清的,这部分优质贷款的利息就少了。而且经济不好,出现了一些断供,不良贷款率在提升。现在存款又增加,要多付出利息,这几项叠加,银行利润就少了很多。
他们现在开始搞全员放贷款活动了,搞不好,不久后估计每个人按月会有贷款考核。贷款是有利息的,估计没人愿意帮她完成贷款考核任务了,惨。
所以大家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前几天招行开始停发三年期、五年期大额存单产品了,一方面是因为银行业预测今年还会降低存款利率,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期限过长。中间即使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也要等到自然到期后才能重定价,因此这部分付息成本短期内无法减轻;另一方面是银行真的不缺存款,而贷款并没有好的项目。尤其是以前银行喜欢的房贷,在房地产市场下行的背景下,数据非常的惨淡:
从已经公布的贷款数据结构上看,3月住户部门新增信贷新增9406亿元,同比少增304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4908亿元,同比少增1186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4516亿元,同比少增1832亿元。
3月地产成交偏弱,持续对居民中长期贷款形成压制。克尔瑞数据显示,3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3583亿元,环比有所改善,但仍处于历史同期较低水平,较去年同期减少45.8%,房地产“小阳春”成色不足。
房地产的问题已经开始传导到理财和信托产品,比如前几天平安信托旗下一款产品暴雷,开始进入展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为什么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8.56万亿元,一方面是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大的原因是现在对于投资不确定性的规避,不知道什么时候,信托理财的底层资产就会暴雷,陷入维权的境地。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是货币供应方面,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4.8万亿元,同比增长8.3%,虽然春节假期影响消退,但是狭义货币(M1)余额68.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较上个月进一步下降0.1个百分点,再创1989年9月增速-0.83%以来的新低,较去年同期增速下降4个百分点。
M2-M1“剪刀差”保持在7.20个百分点的高位,显示经济活力不足,企业依然缺少存款活化的动机。不过3月企业存款同比少增5330亿元,这说明企业获取廉价贷款之后转存等“资金沉淀”问题略有缓解,贷款增速下行和企业存款少增,一定程度上显示资金空转压力下降。
在美联储降低市场降息预期的当下,外需不足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外需不足,内需低迷,使得中国目前的经济活力显得低迷。而随着欧美经济壁垒政策的持续加码,预计未来形式还会进一步恶化,他们最近以“国家补贴”“产能过剩”的由头意图对中国的商品设置层层关卡并针对性打击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产业链,如何破旧,是否能大力从内需入手是接下里的关键。3月下旬,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启动,成效如何,值得期待。
但是内需问题终究还是再分配问题,就像去年国家在多次会议上提到,要从提升居民收入入手。但是提升收入代表着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决心能否下定,政策能否执行,才是关键。
3月信贷投放符合监管预期
2024年4月12日,央行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的社融与信贷数据,其中社融增量12.93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9.46万亿元。单看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08万亿元,住户贷款和企业贷款都有一定增长。总体来看,无论是一季度还是3月份,信贷投放尚在监管的预期范围之内。
一、信贷增长情况
通过将一季度数据减前两个月的数据我们能够大致知道3月的贷款增长情况,2024年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08万亿元,分部门看:
(1)住户贷款增加94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90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500亿元;
(2)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3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80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9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2500亿元;
(3)非银贷款减少1958亿元。
2023-2024年一季度新增贷款分项数据如下:


从数据上来看,2024年3月信贷数据虽谈不上多好,但也不算差,住户贷款和企业贷款还能较高的增长,与去年3月高基数相比降幅也并不大。
二、信贷数据符合监管预期吗?
2024年,监管对于信贷平滑增长提出了要求,虽然市场有消息说要求一季度信贷投放进度与历史近五年均值相比,“能低不能高”,即一季度各项贷款增长额不得高于过去五年平均增长额;但当时多数市场观点认为2024年一季度信贷投放预计同比少增,量级上接近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
那我们来验证一下,看看过去五年一季度新增贷款分项数据与2024年一季度相比如何:


可以看到,2024年一季度的人民币贷款增量确实较2023年有所下降,不过还是高于过去五年平均值。从细项来看,住户贷款增量反而是低于过去五年的平均值,其中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出现的下降,这估计与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有关,也没有办法;企业贷款增量高于五年的平均值,无论短期贷款还是中长期贷款都是,票据融资增量则出现大幅下降。
总体来看,我觉得一季度信贷投放数据基本在监管的预期范围之内。3月份票据利率首日高开然后持续平稳窄幅波动,也印证了这一看法,最后一个工作日票据利率大幅下跌更多反映的是市场对二季度信贷投放的担忧。
想了解更多票据相关内容,快来关注票风笔记
1季度,存款和贷款的增长速度都是下降的。
用M2指代存款,3月末M2同比增长8.3%,较去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现代经济体中,存款主要由贷款派生,存款增速下滑源于贷款增长疲弱。
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6%,较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
从本轮周期看,自2023年3月起,存款和贷款增速就进入下行期。尤其是人民币贷款增速,历史上很少跌破两位数,今年3月见了新低,跌至9.6%。


贷款增速下滑,主要是融资需求下滑。
居民侧,购房需求下滑,房贷增量下降,存量则不断消耗,中长期贷款增长乏力;短期贷款主要是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也受消费低迷、经济下行影响。
企业侧,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投资,在总需求下降且产能过剩背景下,投资需求下降,贷款需求自然下降。产业层面,如房地产,融资平台,倒是急需贷款,但银行又不敢放贷;新动能还没起来,不足以弥补缺口。
融资需求下降,银行又有放贷任务,结果就是拼命卷优质客户,拼命打价格战。信用好、不愁钱的客户,贷款利率低地令人发指;经营遭遇困难,急需贷款支持的客户,偏偏又借不到钱。
这中间,又衍生出资金空转的问题。银行把钱给优质大型企业,企业自身不需要钱,转借给中小企业,赚个差价;有些甚至转手存到中小银行,也能赚个利息差。
资金空转的存在,使得不仅贷款规模增速在下滑,结构还在恶化,与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不符。于是,打击贷款空转,也成了阶段性重点。
总之,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融资需求催生贷款,贷款创造存款,如果融资需求起不来,贷款和存款的数据都不会好。
融资需求,于居民,看房地产;于企业,看供需结构,现阶段需关注产能过剩问题。
去年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额占比还不到65%,今年一下子飙到了76%。大众真的除了存款,资金找不到去处了。
而非金融企业存款则相反,存款金额增加值直接缩减到零头,去年3.18万亿元,今年才2225亿元。财政性存款则由去年的增加2974亿元,转变为今年的减少285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增加,增长率超95%。
这反映出来几个问题:
1 家庭住户除了存款,没有别的靠谱投资渠道,也不敢再投资于其他渠道;
2 实体企业留存减少,存款金额比腰斩还腰斩;
3 财政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财政压力总体较大;
4 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靠存款过冬,投资活跃度大大降低,闲置资金较多。
至于贷款方面,总体结构及金额与去年差别不大,和存款是同步减少的。
贷款形势的稳定,说明当前经济承压与去年状况基本一致。
在这个阶段,存款金额仍然是在增长中,其实已经很说明情况,去年大家赚的虽不多,但存钱欲望,抵御未来风险的欲望很强。同时也说明,还有大量的家庭仍然处于负债经营中,情况并没有因为买房人群的减少而改善多少。
在接下来,如何让家庭住户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花出去,如何让企业的留存提高,是值得研究的。但也不能一味地让大众掏空钱包,还应当为大众提高收入,给大众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大家才会有信心去投资去消费!
目前的社融数据来看,消费和房地产还没有回暖
3月末M2-M1剪刀差为7.2%,依旧很大,M1依旧表现很差
最新的新增信贷总量不低,总量同比少增,绝对值仍是历史次高水平
一季度新增社融12.93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9.46万亿
3月新增社融4.87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3.09万亿元
现在其实是M1的问题,是流动性问题,放水量肯定是足够的,关键是很多没有盘活
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0900亿元,总量方面虽同比少增8000亿元,但仍高于近五年新增均值
3月对公长贷同比少增4700亿元,1.6万亿的新增量一样处于历史次高水平
现在的主基调是防资金空转,所以票据继续压降
3月表内票据融资减少2500亿元




年初企业是承担起加杠杆的主力
和2023年不同的是,年初制造业PMI与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的反弹
意味着资金投向或更多投向了制造业而非传统的基建与地产


为什么说居民借贷意愿仍然保守?
因为3月新增居民贷款在近五年仅高于2022年同期
3月居民部门贷款同比少增3041亿元
居民中长贷,同比少增1832亿元
除了假期的火热数据,居民消费与购房的意愿其实都不高
房地产行业走弱也有很大影响




社融IM最关键的就是M1数据,M1没有回暖,那么整体经济,消费信心,房地产其实都没有大幅回暖
M1,80%以上是企业活期存款,存款结构主要是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微观经济活跃度提升必然伴随企业存款活期化
除了2022年的大规模留抵退税,过往政策很少会直接影响企业存款结构
M1保持了与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双重紧密联系,是难得的既客观又有效的宏观指标
目前M1增速已经回落了3年,今年2月录得1.2%的历史低位,时间和空间都处于极致水平
股市,房地产市场,消费,都会影响M1
虽然M1主要统计企业活期存款,但如果居民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例加速上升,同样会抑制M1增速
比如说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会同时形成M1和M2
企业用于支付居民薪酬后M1减少、M2不变
如果居民将薪酬存在活期,准备用于消费或购房,很快又会成为企业的M1
反之,如果将薪酬存在定期,则只保留M2、不再创造M1
所以M1是集广义财政、居民行为、房地产,消费综合的经济指标
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大家每个月多关注M1的变化,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经济,消费开始明显复苏
我国家庭存款余额已经首次冲破140万亿元
这是是一个什么概念?
我国总人口在14亿,这140万亿的家庭存款,就算平均到每个人头上,那也是人均存款十万元的巨资。
为什么在140万亿的总储蓄面前,刺激消费依然如此之难?
根据招商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私人银行客户占比0.07%,人均资产2813.38万元;金葵花用户占比2.18%,人均资产151.53万元;一般客户占比97.75%,人均资产1.25万元。
也就是说,97.75%的人存款只有1.25万元,这部分人没有任何消费能力。按比例换算成人数的话,大概13.69亿人没有消费能力。资产超过1000万的人占比只有0.07%,按照比例换算,有高消费能力的人只有98万


数据很好,为什么消费依然如此之难
过去我们说二八分化,说的是20%的人掌握80%的财富,现在来看,应该是2%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剩下的98%的人,掌握着20%的财富。
这是新时代的二八分化。
而风险,就在其中
对那98%的人来说,愿意消费也想要消费,但苦于囊中羞涩,而对那2%的人来说,由于他们的消费能力有限,一天最多五顿饭,两瓶酒,不管如何消费,对整个大盘的拉动作用,依然是有限的。
因此,财富分化对整个宏观经济的消费,乃至就业、投资,都是非常不利的。
企业看不到消费的增长,就会减少投资和扩产,就业就变得艰难,普通人收入下降或是找不到工作,又会反过来导致消费难以增长


储蓄一直都是普通国人的习惯,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
从数据来看,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家庭存款总额自2020年以来,也就是新冠病毒以来,这个数字的增长非常迅猛,以至于到了夸张的地步
具体来看,2022年和2023年,住户存款分别增加17.84万亿元和16.67万亿元,是2005年以来增长最多的两年
而今年一季度住户存款就增加 了8.56万亿
这说明了什么?
过去我们的储蓄意愿也很强,但从未有今天这般强烈的储蓄意愿,更关键的是,三年新冠病毒之下,普通人对于赚钱的认知是更难了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人们存钱是为了应对自己的养老、家庭的医疗问题;而在一个经济增长放缓的时代里,人们存钱可能更多是为了应对经济风险。
对更多普通人来说,面对一场可能到来的危机,你除了被动等待之外,几乎什么也做不了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可能拥有亿万资产,但他的消费能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了不起五台跑车,一天喝三瓶红酒,抽两包香烟,尽管他很有钱,但要想花光这些钱,且是在理性的情况下,那么他的难度不亚于电影《西虹市首富》里的沈腾。
因此,当贫穷的大多数占据一个社会的主体时,每当经济有所波动,大多数人的消费就会趋于理性,保守;届时,少数富裕群体不管如何消费,都很难补上供给过剩的缺口。
这也是为什么要壮大中产的原因,只有橄榄型社会,才能够最大化让供需达到一个纳什均衡。
过去家庭存款增加,在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里,主因是医疗和未来的养老;但现在,在这个现金为王的时代里,存款增加更多是为风险对冲做准备。
但我们能够对冲吗?,眼下来看,一切都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是大家都没钱了,还是只有你没钱了?
假如说大家都没钱了,那就单单看六大行的存款吧,去年一年就多出了14万亿,这些钱是从哪来的?还是百姓的家底厚啊!可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个经济压力大呢?
赚钱越来越难了,是因为预期变差了,大家不敢消费,不敢投资,也不敢冒险。银行的日子也不好过,贷款放不出去,存款却越来越多,导致裁员加降薪,甚至是追回发过的员工工资。银行是靠利息差赚钱的,但现在的行情是,缺钱的银行不敢给别人贷,不缺钱的人银行却求着他们贷。
房价的预期越来越低,贷款余额同比下降了1.6。这不,贷款买房的人也少多了,这可是近10年来首次负增长。以前银行躺着吃2个点的利息差,现在持息差也就是一个点,这利润一下子降了一半。
你以为存款利息这么低,大家都不想把钱存去银行,而去消费或者投资吗?
错了,实际上现在百姓越是利息低越喜欢存钱,因为安全感急剧增加,信托暴雷、中资破产等等,都让大家心生恐惧。你说咱们这个存款利率有没有可能像日本那样,来个10年的零利率或者是负利率,也就是说你存银行的钱,还需要给银行交费用呢?当下这个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不是各种刺激政策。
银行近期也是感受到了压力。因为资金的涌入,几乎让银行应接不暇。
仅一个季度,人民币的存款就激增了9.9万亿。这些资金就如雪花般纷纷涌入银行,而普通民众似乎对消费、投资、购房都失去了兴趣,甚至都没有花钱的冲动了,反而都将资金存入银行。
银行现在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那些在银行界中的朋友们,一个个都显得忧心忡忡。他们表示,成本目标虽然是超额完成了,但是贷款任务啊,却仅仅完成了1/10。银行放出去的资金,最终又流回到了银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有人认为是因为经济形势不佳,大家不敢轻易花钱;也有人觉得是因为投资的机会有限,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还有人认为,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反而觉得将钱存在银行是最安全的。
但是话说回来,资金长期沉淀在银行也不是个办法,银行需要找到方法将这些资金引导出去,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大家对此有什么高见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扛不住的永远不是银行,扛下所有的都是普通人
简单说几点,争取让小白也能看明白
1、存款>贷款是正常现象。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1.24万亿,贷款增加9.46万亿,这是增量数据。从存量数据来看,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95.51万亿元,贷款余额247.05万亿元。不管增量还是存量,存款都比贷款多。
2、为什么说存款>贷款是正常现象?因为一切货币的源头都是央行,一开始央行发行货币,这些货币构成了银行的存款,但银行不能都把这些存款贷出去变成贷款,需要留一部分准备金来应对大家的取现需求,所以存款>贷款。
3、具体看一下贷款数据,分为住户贷款和企(事)业单位贷款。重点可以关注一下企(事)业单位贷款里的票据融资,这是一个反向指标,票据融资增加越多说明经济越差,减少越多说明经济越好。这次票据融资减少1.5万亿元,说明经济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4、与存贷款数据一起发布的还有货币供应量数据,也就是M1、M2。M2简单理解就是社会上所有的钱,包括我们口袋里的现金,存在银行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M1简单理解是社会上活跃的钱,和M2相比差了一个定期存款。
5、截止3月末,M2余额304.8万亿元,同比增长8.3%;M1余额68.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可以看到M2的增速比M1高7.2个百分点,说明大部分钱都躺在银行里变成了定期存款,没有拿去消费或者投资,说明大家还是没什么信心。


-------------------------------------------------
我是 @汤一白君,一个财经博主,致力于科普财经知识,从零开始看懂经济金融。
欢迎加入我的星球“一白君的秘密星球”,系统学习财经知识,同时讲一些没法公开讲的东西。
以下是近期文章汇总,点击任一链接可跳转至星球,加入星球后可免费阅读星球所有文章:
1、实体经济系列
《房地产、城投债、通缩、失业、大A,问题这么多,经济真的有那么好吗?》
《6月PMI数据解读:衰退、萧条、复苏,目前的经济处于哪一阶段?》
《2023年到底有没有通缩?》
《2023年经济数据:房地产崩了,但经济照样转,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
2、财政地产系列
《一文读懂财政体系》
《9月房地产数据分析,“认房不认贷”一个月了,有用吗?》
《2023年房地产数据分析》
《普宅讲过了,这次讲讲豪宅,因为市场的风向可能已经变了》
3、货币金融系列
《央行是怎么放水的?一文读懂货币政策》
《曾用于货币化棚改的PSL重出江湖,意味着什么?》
《超预期降准+定向降息,怎么看?》
《印了那么多钱,为什么房价跌了,大A跌了,连物价都通缩了?钱到底去哪了?》
《公司=企业?一次性讲明白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4、经济史系列
《古代经济史总纲:古代朝廷是怎么搞钱的?》
《原始社会经济史: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
《夏商周经济史》
仔细研究日本会发现日本在泡沫破裂以后因为开发了中国和亚洲市场,叠加汽车品牌口碑起来
出口额逐年上涨,海外投资也是赚的盆满钵满,但是经济就是死气沉沉。
问题就是泡沫破裂以后日本人和日本企业不消费也不投资,手里赚的钱不停的变多,却死死的攥着这些钱不肯让金钱流通
现在已经在采取各种措施促消费了,争取要把老百姓的存款消掉,例如下面这个:
苏州下周一4月15日,电动自行车最新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在苏州实施。必须符合新国标(GB17761-2018)且获得CCC认证证书的电动自行车,可以登记上全省统一制式的新电动自行车号牌,也就是俗称的绿色牌照,绿色车牌按照《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中规定,有效期为十年。骑其他电动车上路,罚款创收措施如下:
1、驾驶未经登记的电动自行车或未按照规定在指定位置悬挂、故意遮挡、污损号牌上道路行驶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五十元罚款。
2、已申领临时信息牌的电动两轮车过渡期满后仍上道路行驶的,或者不符合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且未申领临时信息牌的电动两轮车上道路行驶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罚款。
3、使用伪造、变造的电动自行车号牌的;因使用伪造、变造的电动自行车号牌被处罚,再次使用伪造、变造的电动自行车号牌的;使用其他电动自行车号牌的;因使用其他电动自行车的号牌被处罚,再次使用其他电动自行车号牌的。初次违法的处二百元罚款;再次违法的,处五百元罚款。
4、买卖、伪造、变造电动自行车号牌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并收缴号牌。
5、驾驶应当登记但未登记的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的,处五十元罚款。
6、驾驶电动自行车以外的电动自行车(已登记的)使用其他电动自行车号牌的,首次违法的,处警告;被处罚后六个月内又实施同种行为的,处二十元罚款。
上面基本上把苏州几十万辆,占比90%的电瓶车都淘汰了。
符合新标准的都是最近两年的新国标电瓶车,然后几十万家庭要重新购买电瓶车,一辆一千五,几个亿消费,但淘汰的电瓶车都是可以骑的,不觉得浪费吗?家庭的几千元存款不也是辛苦赚来的?一句话就得掏钱,还没有地方申诉。
而且,这种措施有很多遗留问题要解决,比如新国标电动车远程速度是个问题,基本上外卖坐骑都废了,当然你可以多买几辆备用,又促消费。远程上班的也废了,那就买电动汽车,又可以促消费。
不过,真正增加存款的是这批骑电瓶车的底层?恐怕未必,这些底层很多存款这几年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如此不是火上浇油,落井下石?
我觉得很有意思。太有意思了,有意思的是:今天这几个知乎热点新闻,其实都是可以连着一起看的:










你瞅瞅,你瞅瞅。
整个社会都病了,都生病了。
我们看看今天这一系列的热点,分别代表了什么?
第一个:CPI和PPI表现不给力,经济增长乏力。 第二个:单亲爸爸跑车夜归,导致没人照顾小孩 第三个:某汽车高管发布会上歌颂苦难,说员工阳了都继续工作,说生孩子都在工作 第四个:招行停发长期存款。 第五个:新婚姻法解释来了,全面偏帮女性群体,把男人当牛马。
好了,现在可以连着看了。
整个社会现在是啥意思?是这个意思:
【因为经济表现不给力了,所以要往死里卷,所以歌颂苦难试图PUA底层人民拼命干活,干活来干嘛呢?
买房啊,结婚啊,生娃啊,所以单亲爸爸才只能深夜也要跑车没人照顾小孩啊,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啊,然后才能有人贷款消费啊,都不能存在银行啊,但是显然现在就是都存在银行了,所以招行停发长期存款政策了,
然后呢?然后就是经济增长乏力所以大量人失业罗,所以为啥单亲爸爸为什么不正常上班去跑车啊?因为他失业了啊,上个屁的班啊?
然后呢?然后又看到你男人赚不了钱没时间了,导致女人觉得不公平了所以不结婚了不生小孩了,所以直接从法律层面限制你男人只能做牛马,不让你有正常生活的权利了,你只能努力给女人赚钱,然后离婚了也好,同居了也好,结婚过程中也好,你的钱都只能奉献给女人,因为女人买买买是非常厉害的,这样不就能促进经济了吗?】
你瞅瞅你瞅瞅,这是什么模式?这是地狱模式啊,全方位无死角的就是要卷死你然后全身心奉献给所谓的经济发展,奉献给人口发展,你所有生活工作婚姻的所有环节,我全部给你从法律上,精神上,肉体上进行了限制,进行了标准化,目标就是让你全方位无死角全天候地输出自我。
CPI PPI啥的反映出经济不行为啥?因为没人买买买了,最大头的房地产不行了,没人买房为什么?因为没人贷款。
没人贷款怎么办?那我就让银行把长期存款停了,那你还存啥钱?不存钱你总该买买买了是吧?
还是不买?那行,你总会结婚生娃吧?尤其是男人,那你男人不买买买,我就用各种方法切割你的财产,让女人来买买买不就行了?反正女人消费不会经过头脑的,这样不就能促进经济了吗?然后把娃一个不小心生下来,别管是不是你男人的,亲生不亲生也无所谓,结婚不结婚也无所谓,同居过了就行,啥?没同居?那你彩礼给了吧?没给?那就告你强X,一样得给钱,这样不就行了?你不肯?用各种手段逼着你无论如何也要肯,身体上不肯,精神上要你肯,不断PUA你,精神上不肯,法律上让你肯。
总有一种办法你会屈服的,总有一种方法你会一个不留神出错的,总有一种方法你会被骗的。
所以回到题目,你说怎么看待?
还看待个啥啊?人家做了个局就是让你必须这么做,可开心着呢,还看待?哈哈哈哈
没人关注一下总量的问题吗,2023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7.6万!亿!元!根据百度查询结果,2023年人口总量为14.1亿,也就是说,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负债16.9万元,根据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92万元来计算,我国居民需要不吃不喝4年才能还完自己的贷款。
央行公布的一季度人民币存款与贷款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国内经济活动的宝贵线索。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当前经济的运行状态,也预示着未来可能的趋势和变化。以下是对这些数据的详细分析和值得关注的信息:
存款增加显著,反映出居民和企业储蓄意愿增强
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1.24万亿元,这一数字相当可观,特别是住户存款增加了8.56万亿元,占到了总增加量的绝大部分。这表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居民更倾向于将资金存入银行,而不是进行消费或投资。这种储蓄意愿的增强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担忧、对投资市场风险的担忧,或是由于疫情等外部因素导致的消费意愿下降。
此外,非金融企业存款的增加也值得关注。这表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由于市场环境或自身经营策略的原因,这些资金并未被大量投入生产或扩大规模。这可能与当前的经济周期、政策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决策有关。
贷款增速稳健,显示经济活力逐渐恢复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46万亿元,这一增速虽然略低于存款增速,但仍然显示出经济活动的活跃性和恢复力。住户贷款的增加,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增加,可能意味着居民在购房、购车等大额消费方面有所行动,这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企(事)业单位贷款的大幅增加,特别是中长期贷款的增加,表明企业在扩大生产、进行技术升级或拓展新业务方面有所动作。这是经济活力恢复的重要表现,也预示着未来可能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短期贷款的增加可能反映了企业在应对短期流动性需求方面的灵活性和效率。
外币存款下降,显示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外币存款余额同比下降8.7%,一季度外币存款增加347亿美元,这一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际汇率波动、跨境资本流动、国际贸易状况等。外币存款的下降可能意味着居民和企业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信心不足,或是出于风险管理的考虑,减少了外币持有量。这也提醒我们,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的风险和挑战。
政策导向与市场反应需进一步协调
从政策层面来看,央行可能会根据这些数据调整货币政策,以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然而,政策调整的效果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且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确保政策调整能够精准有效地作用于经济运行的薄弱环节。
同时,市场参与者也需要根据政策导向和市场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投资决策。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和个人都需要更加注重风险管理,保持理性投资和消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央行公布的一季度人民币存款与贷款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当前经济的运行状态,也揭示了未来可能的趋势和变化。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反应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风险管理,保持理性投资和消费,以实现经济的稳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11.24万亿,少数富人增加了12万亿,中产1万亿,普通人11.24-12-1=-1.76万亿。
以上数字纯属瞎编,只是说明一种可能性。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存款多少算合理?
美国为何频繁炒作“产能过剩论”?
4月18日晚间至19日凌晨,多位美联储高官密集
日元会崩吗,日本会成为第一个被端上桌子的
如何看待本次日元做空?
继德国总理之后,德国最大反对党也来中国了
东亚人为什么活得累?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女儿宗馥莉成为接
新能源车「一年跑 2 万公里被拒保」,业内称
国家统计局发布「3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0.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15 14:48:31  更:2024-04-15 15:04:41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