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中信证券人均年薪降至 79 万,中金公司人均薪酬两年缩水近 40% ,原因为何?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正文阅读

[商业财经]中信证券人均年薪降至 79 万,中金公司人均薪酬两年缩水近 40% ,原因为何?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谭楚丹/制表 彭春霞/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谭楚丹 2023年,券商时常传出降薪消息。一方面,不少券商除自营以外的传统业务受市场环境及监管政策变化影响,…
很难理解,无法共情,不敢想象。
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是:
啊,人均年薪降至79万,这些员工好惨吧。
等等,不是7.9万,是79万么?
一年12个月,也就是人家公司哪怕刚入职的都算上,人均月薪“降低”到65833元?
就这还是“这两年收入大幅缩水%”?
我相信这个世界的财富分配在总额上是平均的。
如果一个行业或公司的收入远大于其他行业,而且这个行业还没有实体产出,那么背后一定是赚了其他人的很多钱。
这样的行业如果保持高收入十年不变,那么所有高考生都会优先涌进去,没人再愿意做任何实体产业,大家一起玩投资的击鼓传花游戏,每天淘汰一个倒霉蛋就行了。
以上并不是仇富的虚空打靶,而是最近这两家企业,的确都出现了相关的负面新闻。




现在听说他们的员工“薪酬大幅缩水到79万”。
我一个996加班,一年才挣人家一个月薪水的打工人,对此没什么感受。
因为贫困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我根本想不到一个原来“年人均薪水79万”的企业是怎么挣钱的,挣得谁的钱。
我也想象不到一个月薪六七万多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月薪从8万降低到7万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我贫瘠的想象力仅止于月薪四千要住半地下,月薪七千就能考虑找中介租个合租房了,月薪要是一万,说不定就敢吃外卖不算运费了。
这个新闻对我来说,和:
“黄老爷家今年也有难处,吃的闸蟹都从阳澄湖的都换成太湖的了。”
没什么两样。
很难理解,无法共情,不敢想象。
希望这些年薪降低至79万的打工人,也能吃饱穿暖,生活别受太大影响吧。
关注也说,阅读更多有趣的思想。
一个人该怎样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并以此规划自己的人生?1.9 万赞同 · 732 评论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雷军的形象亲民?2720 赞同 · 195 评论回答


小米汽车上市后首个周末,门店客流近万,试驾排至凌晨 3 点,为何热度这么高?同行如何迎战?38 赞同 · 5 评论回答


证券行业降薪主要受到业绩下滑的冲击。


中金公司的薪资历来是行业最高,现在也彻底告别了人均百万的历史。
中金公司2021年人均薪酬116.42万元,是行业之最,2022年曾出现近三成的下调。目前,员工人均年薪70.4万元,同比薪酬缩水近12万元,成为22家券商中降幅最大的。
虽然连续两年降薪,但中金公司的人均年薪还是排在行业前列。中信证券79.19万元居前,排在中金身后人均薪酬较高的券商还包括国泰君安66.75万元、申万宏源65.41万元、中泰证券63.59万元。
金融业薪酬金字塔形态明显,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有天壤之别,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同等级员工,工资结构化差异巨大。
中信证券的高管薪酬在行业中一骑绝尘。2023年中信证券向高级管理人员支付的税前报酬总额共9463.06万元,同比减少约9.04%。若算上递延薪酬部分则共1.54亿元,独立、非执行董事之外主要的20名董监高人均年薪在765.93万元。
除中信证券之外,其余券商年薪超过300万的券商高管主要集中于中信建投、华泰证券、广发证券等大券商,但从人数来看在行业中已经是少数,过去千万年薪高管集中的中金当期薪酬未有一人超过300万。
实际上,从2022年起,政府相关通知即要求加强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
2022年7月,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 要求优化内部收入分配结构,科学设计薪酬体系,合理控制岗位分配级差,建立健全薪酬分配递延支付和追责追薪机制;高管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总额的35%, 绩效薪酬的40%以上应当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
2023年2月,中纪委刊发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 坚战持久战》的文章称,要“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整治过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断加固金融和央企领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堤坝”。
参考内容:
千万年薪绝迹 券商全面降薪、裁员
金融行业降薪潮|特稿精选
我们的投行是对内收割型,这么多收入哪来的,多数还是IPO保荐费吧,就是企业上市过程中支付的费用,可是企业的费用哪里来,多数情况不是从自己的利润中往出拿,最后还是指望着发行溢价来抵消这部分支出。
然后呢,就是谁买了骨牌谁相当于买单了,上一股赚一波,干的是比较好赚的钱,说专业吧确实也挺专业,但是要是熟悉了套路其实也没那么专业,基本上就是流水水的作业。关键是券商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要是真能保荐几只优质骨牌还行。
实际上是很多上市公司质量非常之低,上来圈完钱之后就立马现出原形,痕迹太过明显,长期以来就是对股民收割韭菜,自己是赚的盆满钵满,股民是亏得血本无归,指望他们良心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有本事去国外收割那也算是厉害,可是习惯于钻空子的投行们已经习惯于躺着赚钱,没那个兴趣去钻研国外的资本市场怎么玩,自己的制度漏洞研究的透透的,出了国好像就啥也不会了。自己的薪酬不是向人家对标么,那就将业绩和能力向人家对标啊。
去收割收割印度或者东南亚其他各国,不要总是将镰刀对着自己的同胞一茬又一茬的割,窝里横不是本身,在外面厉害才是真本事,不要在外面羞羞答答的像个小媳妇,在自己家就像个饿了5天的饿狼,这有啥意义,窝囊。
听说2023年有20%的股民销户。
他们从116万降到了79万。
今年再销个20%,他们还能降30万。
在经济的大海中,每一家公司都像是一艘船,有的迎风破浪,有的则面临着波涛汹涌的考验。作为国内市值领先的券商巨头,中信证券近年来似乎遭遇了连续的风暴。2023年,这艘巨舰再次面临了“双减”的困境,全年收入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下降了7.7%和7.5%。这并不是中信证券首次遭遇挑战,2022年其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14.9%和7.7%,显示出连续两年的业绩下降。
中信证券的利润分配计划则显示出一丝稳定的信号。公司计划每股派发0.475元(含税)的现金红利,总计派发现金70.4亿元,占到了净利润的36.67%,与历史分红率相近。这一决定还需股东大会的批准,但至少给予了市场一定的信心。
然而,公司内部的薪酬结构引起了外界的关注。2023年,中信证券的董监高薪酬总计达到了9463万元,其中7名高层的薪酬超过了500万元,最高者达到了590万元。尽管公司整体业绩面临压力,但高层薪酬的调整显示出公司对高管团队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薪酬的高低往往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但对于中信证券而言,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何调整战略,以应对连续两年的业绩下滑。在券商行业整体面临压力的背景下,中信证券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无论是通过加强现有业务的市场竞争力,还是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收入来源。


故事中的中信证券,就像许多在波动市场中奋斗的企业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机遇。对于中信证券而言,如何在这次“双减”的困境中找到转机,不仅是对公司自身的考验,也是对整个券商行业适应变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中信证券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以及这对券商行业意味着什么。
面对业绩的连续下滑,中信证券的未来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在财经领域,一个公司的逆境往往考验着其战略调整和创新能力。对于中信证券来说,挖掘新的增长动力,优化服务质量,以及提升业务效率可能成为其重新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首先,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中信证券或许需要进一步深化其业务创新,比如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金融科技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此外,随着投资者对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投资的日益重视,中信证券也可以考虑开拓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投资领域,以吸引更多注重社会责任的投资者。
其次,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和体验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中信证券可以通过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财富管理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同时通过优化客户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从而增强客户黏性和品牌忠诚度。


再次,面对业绩下滑的压力,中信证券还需要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而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则可以帮助公司提升经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在这个过程中,中信证券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以便及时调整策略,把握市场机遇。例如,响应国家对于扩大内需、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中信证券可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如加强与实体经济的合作,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最后,作为行业的领先者,中信证券的行动不仅对自身发展至关重要,也会对整个券商行业产生影响。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业务模式和服务,中信证券不仅可以重拾增长动力,还可以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树立典范。
总之,面对连续的业绩下滑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中信证券的未来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通过战略调整和持续创新,依然有机会重新获得市场的青睐和信任。在这个过程中,中信证券需要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充分利用其在行业内的资源和优势,勇于探索和实践,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加强客户服务,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投资解决方案,对于提升中信证券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财富管理服务,不仅可以增加客户满意度,还能提升客户忠诚度。优化客户服务流程,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效率,也是提升整体客户体验的重要手段。
在内部管理方面,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公司的整体业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对于改善财务状况、提升经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细化管理,中信证券可以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对于中信证券而言,紧跟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灵活调整策略是应对不确定市场环境的关键。比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与实体经济的合作,探索多元化金融服务,可以为公司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作为券商行业的领军企业,中信证券的策略调整和创新尝试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也可能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通过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和服务模式,中信证券不只是在寻找自身的增长之路,也在为整个券商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示范如何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寻找到新的生机。


总的来说,面临业绩下滑和市场变革的双重挑战,中信证券需要依靠战略调整和业务创新来寻找突破。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客户服务,精细化内部管理,以及灵活应对市场和政策变化,中信证券有望重新树立行业标杆,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郭德纲说善良就是别人挨饿时,我吃肉不吧唧嘴,这问题好像就是在吧唧嘴啊。
打工皇帝又怎么样,该降还是要降。
我觉得这问题提得挺过分的:
【降至79万】;
【其中,中金公司9名高管2023年当期报酬在110万元至180万元,部分高管降薪幅度达20%~50%】;
【海通证券同样有9名高管当期报酬不足200万元,其中部分高管降薪三四成。国泰君安也有4名高管当期报酬在150万元左右,在高管团队中占比六成,这4人降薪幅度达30%~50%】。
真的是知乎随便年入百万且人均985是吧?
最近有个新闻挺火:北大毕业生摆摊卖手串月入五万。
很多官媒和自媒体把这个事情大炒,号召自主创业、摆地摊,拿出来大肆宣传。


但实际的环境是怎么样大家都知道: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韭菜日益增长的智商与镰刀落后套路之间的矛盾。
来看看人间清醒们怎么说的。
对于某些媒体,知乎香樟哥这么说:丧事喜办。
分析得很准确。


以上内容来自香樟哥的腾讯账号,转载标注来源。
我觉得看看他的分析基本上也够了。
另一个无名大佬更不客气,直指要害:“如果连摆摊都这么卷了,名校毕业生都投入这样低门槛的职业中来了,那学历低的人还能去干嘛呢?”


内卷都已经到了这种程度,金融行业的薪酬才缩水这么点,只不过是因为金融离钱近、有钱人多,游戏规则也设置得非常复杂门槛比较高罢了。
这事情的原因就是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我觉得没啥好分析的,如果真想分析和了解相关的原因,我建议看《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这本书就够了。
重点看第五、第六、第七章,分析得很准确。


至于说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挺严重的,大家开始存钱吧。
中信人均薪酬降至79万,中金人均薪酬两年缩水近40%之后是70万。降的好多,缩水好猛哦。
金融资本本质上并不创造任何价值,他们只是实体经济的吸血鬼。但是他们的工资却高得离谱,动不动几十万上百万的年薪。
我觉得他们降薪也是自己作的。市场环境及监管政策之所以变化,还不是这些公司扰乱市场,把股市搞得乌烟瘴气。韭菜一茬有一茬,他们是连根拔起。现在大家对股市没有信心了,不敢往里面投钱了,没得割了。业绩下滑开始降薪了。


但我觉得金融行业的薪资还是太高了。即使已经在降薪在缩水,还是太高了。而我们从事实体经济搞制造业的工人们工资水平是多少呢?
比亚迪人均薪酬是12.8万,宁德时代人均薪酬是23万。华为没有上市,看不到人均薪酬。在招聘网站上看到华为招聘的平均月薪在2.5万左右,换算成年薪也不过30万。


而这些不创造任何价值的金融资本,他们的人均薪酬是华为的2-3倍,宁德时代的3-5倍,比亚迪的5-10倍。而且他们的工作强度还很低,基本都是双休,福利待遇还好。宁德时代和华为都是以加班文化著称,比亚迪的大部分员工也是靠加班费挣钱。
凭什么他们趴在实体经济上吸血,还可以挣那么多钱?他们赚钱太容易了,但赚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应该继续降,不说降到比亚迪的水平,降到跟华为一个水平总可以吧。


这些人凭什么拿这么高的年薪?要不是之前炫耀自爆的那些新闻,这些人还要拿多久,纳税人的钱都养了些什么。
想起一句话: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还缩水40%,这里的水分太多了,比海绵里的水还多,我看还能继续挤。
金融圈降薪一图览。
其实金融圈降薪已经不是啥新闻了,正如高赞回答的,降薪变化最大的年份是2022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两个:
一是从19年开始的经济下行期、美联储加息周期、实体经济的寒冬最终向上传导到了金融业。经济周期下各行各业都不太好过,再加上美国在疫情之后为了对抗通胀持续加息,金融业也不是空中楼阁,当然也无法独善其身。
二是以前金融业和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投资收益率是跟房地产高度相关的(不懂的友友可以搜索一下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或者说大部分稳健型收益都以一种很简单粗暴的方式最终投入了政策项目和房地产,然而当22年房地产开始发生大家“懂得都懂”的整改后,再加上政策收缩,很多金融业的最大链条就爆掉了,中植系作为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集团也轰然崩塌,整个金融业当然也要自我整改、断臂求生(当然也是从前赚钱太舒服了)。
所谓“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出问题的人和钱”,因此从证券到保险,金融中下层开始降工资,最高降了40%多。
最后,只能说金融业整体还是顺周期行业,大家关心的,下一轮金融业的能否复苏和何时复苏,还是跟国际和中国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的。




@乘风李白儿
我说句实话别不爱听
券商里面养活的那些人,八成以上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甚至不如街道办事处委员
而能不能进去工作完全就是拼门路拼关系网,而随着过去二十年的推移,现在基本全是关系户了。
为什么中信敢硬钢管理层?人家觉着这是“我们家”的事,你上面管得着么.
评论区关了,受不了一群逻辑滑坡和可怜自己锦衣玉食主子的丫鬟在这跟我逼逼赖赖。我回答里哪句话提过在券商里工作的人能力不行学历不行了?就你们这阅读能力还来洗个锤子,甚至还有说什么加班是常态,最可笑的还有人用美国风投公司的薪酬水平做对比,脸呢?
就国内这种不事生产不创造价值,只会利用垄断资源投机倒把扒皮全社会的寄生虫金融国企,一个个全都破产了才好。


就问你他们凭什么赚这么多钱吧…








你觉得这钱要真赚的理直气壮心安理得他们能搞薪酬保密?
论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论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些企业绑一起给苹果提鞋都不配,你看人家苹果的薪酬为什么就敢公开出来让人谈呢?


券商板块都跌成什么样了,收割股民的钱给自己发工资了是吧?
看到平均我头都大了。
国人就怕人均,对于大佬也许只是零头。对于小白估计得奋斗半辈子。
在现实中有好多贫穷潦倒的农民工,还有房奴们就是被平均被搞的带着一个华丽的帽子过着入不敷出的苦逼生活。


中信证券人均年薪降至 79 万——降薪之后仍然是国内前0.1%人群的收入;
中金公司人均薪酬两年缩水近 40% ——相比对半砍薪水甚至找不到工作的人,依然降得不够狠。
建议:加大降薪力度,不要停。
1. 金融业就业环境
本文写给对大环境有基本认知的读者,有些概念和逻辑我就不按“科普”逻辑去做解释了,懂的自然懂,不懂的请私信再问,或者从文末找我推荐的入口去“补补课”。
还记得2022届校招前后那段时间(2021年~2022年二季度),从定位到规划,再到过程中每一步的出谋划策,我指导过几位没有任何相关工作经验的往届生成功转型(平均已经工作了3~4年,做的基本都是中后台的工作),接连进入了腰部及尾部券商研究所做行研。(这样的案例在许多人眼里是“不可能的事儿”,但其实在当下依然有可规划空间,只是比起之前确实更难。)
但变化来得太快也太突然,转眼到了23届校招,情况就急转直下,各主流高端金融岗位的hc平均来说缩水了近30%~40%,这导致岗位的门槛变向地提高了不少,也因此我陆续从各途径听闻了一些杯具案例:
例一:国内TOP5本硕背景+6段投行实习(垂直度方面,6段清一色是做股),最后秋招走完颗粒无收,秋招末开始投腰部投行连面试都基本没拿到几个,一方面是时间点晚了,一方面是经历集中在头部,因而能力和忠诚度不太受腰部信任,当然还有其他更细节的诸多原因,过于专业的我这里就不展开了。随后春招起覆盖尾部一起海投,但面试机会依然寥寥,更别说最终结果了,最后家里人想尽办法找了关系给安排到某保险公司去做后台;
例二:国内TOP2本+QSTOP5硕+7段实习(其中大部分是一级,3段是一级买),最后过五关斩六将,艰难拿到了一个头部PE的offer,但在23年一季度末突然被通知offer作废,他的同学有的投了MBB咨询的被告知延期至24年入职(前几天某家又继续发延迟公告,原23届信新人要从24年继续延到25年),所以他自认为比他那些同学还惨。再然后,由于押宝都押在了一级,在一级普遍越来越冷的趋势下,他不得不选择gap,再多花几十万去读个二硕拿回应届生身份,并且打算“割肉”放弃一级(因为听说国资背景的PE钱少务虚活儿还多+饭碗本质上也非纯铁+福利又不如体制);
例三:两财一贸本+C9硕,有5段实习,咨询1段,银行1段,券商行研3段(其中2段小黑工,但时长加起来有10个月,1段暑期实习),最后暑期留用差点泡汤,延迟到11月底才拿到转正,过程中“骑驴找马”(驴还没坐上就开始找马)但颗粒无收...在感叹运气还算不错没多久后,众所周知的一些政策+市场双向压力下,入职前就听今后说待遇要大幅降低,虽然作为新人来说降薪空间有限,但与此同时的工作压力和强度相比往年新人骤增,展望未来原本预期80~100w的薪资可能缩水至40~50,瞬间感到什么都不香了;
以上案例促使更多人开始讨论——这金融业还值不值得干了?


图片引自我的新课《金融行业职业规划》,入口见文末
2. 哪些金融细分更惨“更不能干”?
前阵子我在私人号发过一个视频(那些视频都是我在上下班途中碎碎念随便拍的,没字幕也没任何加工,不建议follow,有核心观点我之后文字形式发在这儿),讲的是相对哪个细分最惨、怎么排序,我的观点是(最惨的列最左边):
一级买(不含非头部) < 一级卖(不含FA) < 二级卖 < 二级买(不含私募)
P.S. 以上三个括号里的,是即便在前些年的就业环境下都平均门槛较低、职业发展平均较差的细分方向。当然了,在这年头更是方差更大,只不过二级依然普遍比一级强一些罢了。
基本逻辑就是:
1. 二级买(不含私募)本身策略就稳健,业务波动相对小,从业人员底薪高、奖金占比相对低,监管侧的一些动作对从业者影响相对小;门槛高,圈子小,从业者基数小,相对低调(不像一些卖方动不动就晒个工资单、工作证明、一级买方一有动作就必须抛头露面发发公告、搞点新闻,低调不了),老百姓了解的少,“被共同富裕”的呼声也小;
2. 二级卖本身手里不拿钱,不搞投资,但从业人员底薪低,奖金比重大,受公募降费影响奖金降幅大,总体薪资下降就多,但哪怕大环境再差,一方面二级市场只要有交易就存波动,有波动就有研究价值,买或卖,推荐买或推荐别买都有市场需求,论“苟”能力依然强;一方面卖方有靠新财富、“炒股”等多种形式的“复合收入”来源,甚至有时候跟实业老板走得近一些,还有机会靠“给人站台”在一些新项目里拿点好处,钱也好、干股也好、其他也罢,不少都可以说是“灰”的,但大概率不算“黑”(风险相对可控)的收入;
3. 一级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明显大于二级,一级的业务是“项目制导向”,是0和1的游戏,有的做叫“1”,卖方帮卖出去的股票越多,奖金水涨船高,好的时候新人第一年就能年入百万,但没得做就是“0”,最惨的时候,2011年某信建投有位“投行民工”也晒了下工资单,一个月4600多块钱,那可真是工地民工看了都流泪的低薪...而如今,环境比当年09~13那波更恶劣得多,不论是做股还是做债,哪怕是做ABS和其他资管方向的,都无一幸免,今年两个季度走完,有家腰部位置的券商固收据说一个债都没发出来,可想而知他们的“金融民工”收入会有多低;
4. 相比一级卖,一级买的逻辑同样是0和1,但原本杠杆更高,不确定性本身也更大;一级投资退出机制有限,基本要么IPO要么M&A,IPO就不多说了,M&A也要看多少人家手里还有足够资本去收,有的买方原地解散,有的整组整组得裁员,原本最牛气的美元基金也在今年二季度遭遇雪上加霜的灯塔国那边的限制,即便是偏体制内的国资平台,“门槛”奇高(一众人都将其视作“救生圈”寻求上岸)且工作强度大+薪资远不如市场化程度高的机构,“围城”里的怨声载道不敢下车,“围城”外的绞尽脑汁各种托关系往里走...一级买有多惨,其实是最众所周知的,自然也是最不必多说的,全国那些主做金融猎头都有不少直接转行卖保险去了;
具体来说:
原本一级门槛就该高于二级,所以我常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也不是六边形战士且目标极高、对金钱极度渴望的,真的别轻易定位在一级上作为自己的职业第一站(其他很多职业做好了,职业第二第三站倒是有机会以自身积累、不靠拼爹在一级找到一些位置)。而在当下,一级门槛无疑是持续在被抬高,卖方和买方的头部化效应在加剧,但头部的数量却还在下降(之前的头部有不少已经开始滑落),自然也就更不推荐原本就竞争力没那么足的大学生去考虑了。
同样的,二级买方里的大买门槛也在加速变高,目前我所了解到的求职者里,半数以上家里都有直接的内部关系,但中间人全力帮忙在疏通过程中也得“论资排辈”、“先来后到”,托关系的人里边80%最终是空手而归的。倒不是说剩下的机会都给了没关系的,而是想朝大买方那种金融国央企高待遇方向上岸的人数激增,分母太大了!
而二级卖这边,前几年市场好的时候,整个细分扩招了差不多2000多个研究员,目前算是没入佣金排名的一些非主流券商,总共有差不多6000多人,据目前了解的各方版本综合判断,未来2~3年内可能出清人员占30%,也就是差不多要干掉2000人左右,结构上其中一部分坑位里的人是知难而退、另择“高就”,一部分是被软磨硬泡变向优化,每年校招还是会有hc给到应届生,只是相比22届可能下降到20~30%。


图片引自我的新课《金融行业职业规划》,入口见文末3. 所以金融就不能干了?
看完上边这些后(也是很多人看完我那个视频后),很多人立马就坐不住了,接连私信刷爆我的账号...“那是不是金融就没得干了?”
我随后录了一个中视频分享了我的观点,这里写一写供大家参考:
1. 预期本身就没那么高的,对金钱和世俗的那些没那么渴望的,劝退入行,转去任何版本的“宇宙尽头”都合理。大环境下行,守一守(secure)下限乃人之常情,既然你不是那么“不正常”(不够aggressive),赔率低了这么多,胜率也降得不少,实没必要参与;
2. 非技术背景的在校生,目标高、预期高,对上限依然极度憧憬的,衡量个人背景的竞争力尚算出众的,在下调求职目标下限+实习/求职整体组合合理配套的前提下,依然建议考虑。因为金融业尤其大资管方向,整体下行受了很多政策端的影响,总体来说不存在朝夕阳概念,基本是周期性的体现。
建议大家要对“周期”有更多的认知和敬畏,不能看着当下从业者年薪百万,就加入,看着当下从业者?降薪就撤退,否则这跟炒股“追涨杀跌”什么区别?“打不过就加入”的逻辑在聪明人遍地的金融圈根本行不通,凭什么?机会总留给你呢?想要跳得高,原本必须蹲得深(各位在学校里那样纸上谈兵可不算蹲),大红利期让太多人形成了“入行直接起飞”的思维惯性(定式),而这本来就是特殊时代赋予的,也是今后多年内?不复存在的。
我们预判职业发展前景,不能只看当下,“长期主义”在2018年后被越来越多人提起,一部分原因就是大红利期过了,要有更强的“熬”的能力,要能在更长时间区间内收获不到显性大回报的时候耐住性子,多关注自己在该赛道上的相对位置和相对成长?。
3. 技术背景的在校生,若没有足够的“狼性”,没那么渴望“财富”,或原本就没有对金融足够的热情,又或者风险偏好相对不那么高的,没必要一棵树上吊死,要熬是熬不住的,“长期主义”的前提是,对做某些事情本身就充满兴趣,即便没有足够的短期回报也乐此不疲。(事实上金融圈这样的人本身也是少数,大多都停留在“华尔街之狼”里主人公model那样在装模作样)
一方面,可以考虑再提升下教育背景,接下来走“宇宙尽头”多一些竞争力,当然要朝编制上,专业选择上还要再基于报考岗位的要求做些斟酌和调整为宜;
一方面,可以朝技术方向再做深耕,科技行业体制外依然有足够的机会,该转型或微调方向的适当也要做,哪些方向接下来几年会有前景就不需要我多说了,看看市场上的那些概念就好。(本身适合做技术的才可以这么看,否则的话,前景好几乎在短期更大概率代表“大蓝海+低市场用人需求”,找工作都难,更别说职业发展好坏了)
一方面,特定理工科方向,读到顶级硕或博的,过程中好好规划(学术方面有功底,同时还要想办法从学业中协调出足够时间去干实习,这需要整体规划,否则可行性会有问题,细节这里我展开不了),长期依然是金融业极其抢手的复合型人才?;
再一方面,数学方面(计算机也可以)技术人才也可以考虑读个博,朝量化投资、金融衍生品设计、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等金融+技术或者金融+科技方向上?做定位。再次强调,一是要得是“人才”,这比的是天赋,而非一厢情愿,二是大概率要读博,小部分情况下顶级数学、计算机或强相关专业的本硕也行(取决于天赋)?。这条路只属于整个金融业约0.01%的人,万里挑一其实已经算多了?。


?图片引自我的新课《金融行业职业规划》,入口见文末
4. 毕业干金融≠要干一辈子金融
如果以上123都不适合你,比如你是那种对1 里的躺平没啥兴趣,和2又有些差距,又不算3这类技术背景的,但还有相对较高的追求的,同时也没什么其他职业目标,对金融又有些兴趣的,建议你还是可以考虑考虑干金融,当然了,最好还是朝大资管方向走,不要回头再去传统金融细分去卷。
原因就是,毕业干金融≠一辈子?干金融。甚至,干个几年就有机会更好的机会去切换赛道,去转型,重新起飞。
只要你别选那些方差太大的细分方向(FA/二级私募小买/一级小买),没有太高的“一转眼公司就没了”的风险,能好好积累一些对宏观经济的理解,对各产业发展的洞见,对各商业模式的认知,对组织经营和管理的认知,同时提升各类软实力、抗打击能力,今后去切很多细分方向都会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这有点像是,我10多年前之前干投行、PE后切教育,被业内人人称之为“降维打击”般的泥石流,又像是创业圈里前些年就开始流行的,在一线城市、名星项目里先学模式和打法,再复制到二三四线城市去“降维”。
其背后的逻辑就是,即便你没能在一二级市场里闯出名堂来,但只要用心经营自己的圈子,该有的一些在非金融圈能派上用处的人脉一定会有,该锻炼的思维能力、整体认知和软实力,以及圈内标配的“民工特质”(吃苦耐劳、高执行力、足够拼搏)都会赋予你在新赛道上的?更高频正反馈!
当你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与高段位游戏对手同场竞技后,你的成长往往是纯粹收入和财富可以无法?充分体现的。
这一点上,我不想和任何人争辩,因为文章空间有限,我在之前多年里,在沟通空间足够的每一次与学生和家长的对话后,得无一例外得到了认同。
这不是对与错的争论,而是在足够的空间下,我将基于更多种假设和前提条件的“情景分析”给对方说得足够细致、足够充分的情况下,给出的是底层逻辑?,是做选择的依据,是做规划的方法论,而不是标准答案!
这个世界上,任何高价值的事情,一定没有标准答案,而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最优解”?;?
还是我的那句话——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其他内容推荐:
主要原因应该是利润下滑,次要原因是消灭炫富土壤。
2021-2023年,中信证券净利润分别为240亿元、222亿元和205亿元,逐年下滑;中金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08亿元、76亿元和62亿元,同样是逐年下降。
券商员工的高薪,很多是项目提成和奖金,本来就浮动比较大。这两年资本市场不景气,全行业利润缩水,券商降薪理所当然。
另外,2021年前后,证券行业爆发多起员工炫富舆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之后,证券业协会专门发文严禁从业者炫富,要低调、不能高调,再之后,更是上升到行为合规的高度。
2024年,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行和投资机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决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坚决破除“例外论”“精英论”“特殊论”等错误论调。
至此,券商降薪成为众望所归。
先挑起仇富,再顺应民意…


大A市场、大A市场的投资者(就不再区分股票、证券、衍生品的投资者了)、大A市场上市公司以及准备在大A上市的公司,是证券公司的衣食父母吧?证券公司是否可以算给各位衣食父母打工的服务者?
所有的衣食父母除了交给国家、交易所、律所会所交各种税、手续费、服务费等等租金成本之外,还要给证券公司交佣金、租金(各种手续费、产品利差等等表现形式,典型的例如期权定价)等等各种费用,还没有包括类似于做市对赌的供奉(典型的如各类雪球产品)。
咱们先不论那些倾家荡产的衣食父母,只说那些还能苦苦挣扎活着的的衣食父母,一年的收入还比不上打工的证券公司中的打工仔的工资/分红高,这让衣食父母们怎么想?
本来应该是帮我赚钱的打工仔,其实就是在喝我的血活着的啊。
所以说我很反感说美国高端行业收入高代表着美国宇宙第一的人。因为既然他们把自己的收入和税收交给了完全自由市场,意味他们的房贷,生活也完全交给了自由市场,这意味着只要市场愿意优化,他们能在一天内从一个天天吃牛排开肌肉车的所谓美式高质量中产跌落到一个无家可归,看不起病,治安无法保证的第三世界式穷人。而被他们嘲笑的,所谓停滞欧式社会市场经济国家则不太可能发生这些,毕竟欧洲福利最差的英国,无家可归的穷人依旧能不太费力的得到免费的政府公屋(许多还是吊打这些美国高收入者住的大house的石头独栋)(如此优良的福利甚至令美国人都在网上发问说这是不是真的,然后英国本地人说基本上是的)。而美国的穷人能排到卫生差的能得皮肤感染的shelter就算不错了。可是他们不知道,正式这些保证了有实体产业支持的欧洲国家未来不会退回发展中国家。而那个如果不思改变的美洲大国则会不可避免的沦落为拉丁美洲式赛博朋克式国家,到时候我看他们还能不能自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存款多少算合理?
美国为何频繁炒作“产能过剩论”?
4月18日晚间至19日凌晨,多位美联储高官密集
日元会崩吗,日本会成为第一个被端上桌子的
如何看待本次日元做空?
继德国总理之后,德国最大反对党也来中国了
东亚人为什么活得累?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女儿宗馥莉成为接
新能源车「一年跑 2 万公里被拒保」,业内称
国家统计局发布「3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0.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03 12:31:49  更:2024-04-03 12:33:36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