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财政部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正文阅读

[商业财经]财政部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近日财政部印发通知,从强化预算约束角度,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过紧日子不放松。 财政部对中央部…
谢邀。
紧紧紧紧紧,钱钱钱钱钱。
前几天去西南某欠债大省,闲聊间谈到某巨无霸国企,该省的胖友大手一挥:
“我们欠了他们一千亿呐”。
那是。贵宝地小两万亿的债大多还不上,今年上头给您这发的特殊再融资估计就能满万亿。区区千亿,虱多不痒。
一想到该国企老大一副进了会员制餐厅的表情,有点喜感。
估计最后还是把债烂在某个政策性银行的账上,上头兜底,全民缓慢买单。
今年财政压力依然山大。
虽然去年有27个省份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在5%以上,超过GDP增速。但主要是去年留抵退税多,基数相对低。
浙江就说得很实在:


一,税源还在恢复;
二,房地产和制造业都不算景气;
三,土地财政八行;
四,还有人乱花钱。
江苏的说法也差不多,“2024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
总之,21年卖地收入约8.7万亿,22年降到6.7万亿,去年再降到5.8万亿,连续两年两位数跌幅。
今年是升是降还在观望中。
一方面今年前俩月卖地收入和去年同期持平,都是5600来亿;
另一方面,今年前俩月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下降20.5%和29.3%。
城投和房企们还在咬牙倒地,但居民似乎还是不买单。各路新一线的网红盘暴跌30%已经不算新闻。
都说“地方财力半土地”,如果卖地还是这么颓,那地方财力以后基本就没了三分之一。
那肯定得省着花。
该花的花,不该花的咬牙不花。财政部称之为“大钱大方、小钱小气”。
例如今年的中央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表面上还是增长了8.6%,但扣除“重点保障类”只增长了0.3%。
“重点保障类”是国防社稳、科研教育、发债付息等。安全底线、对增量的投资、金融稳定等,这些钱不仅花,还能加大力度。
这次去西南某省也是这个观感:是欠了一钩子债,但百来亿的政府投资基金也不少,而且真投。
按当地说法:越是欠钱,咱越得做点真金白银的产业投资,不然就彻底完了。
然后是兜底。
各省现在民生支出基本都占七八成,排第一第二的一般是教育和就业。
但这块也开始精算,不是说你沾了“民生”的牌子就能随便花。
我知道的是一些地方开始搞数据测算。前些年不是搞了一堆“智慧城市”么,通过一堆传感器物联网抓物流能耗数据。
现在有些地方真的会把这些数据放到服务器里算:娘希匹你这些园区和公共服务中心到底有没有人用,没人用就别用了(乌鸦哥.jpg)。
对于那些债务较重的省份,干脆就是“你先别搞”。
经典如蒙辽吉黑津桂渝贵滇甘青宁12省,虽然政府投资能拉动就业,但你们欠债太多,麻烦分级提报,“非必要一律暂停”。
在这个大背景下,砍点三公经费、砍点福利待遇再拖一手工资,显然是常规操作。
最后,真正的难点始终是落地。
很多规定在纸面上很美好,但一到执行就容易被扭曲。
例如最能做事的是体制基层和编外,但过紧日子的第一刀就砍他们。
就像体制内养老金支出的大头是老人,但老人老办法不受影响,新人新办法交钱变多待遇大砍。
账面上看确实省钱,但实际效率和公平性都打折扣。
再深点的是投资有效性。
就像西南某省的胖友说的:越是欠钱越要做点真金白银。增量是走出债务的最好路径。
但体制只擅长给许可,到底哪些项目有效,这种识别能力还是低。
如果今年土地财政继续小崩,那各地到底会不会过紧日子,就能看出来了。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我看了下中央本级基本支出的预算数据,对比了下2023年、2024年的“预算数为上年执行数的百分比”:


2023年


2024年
再看看中央本级的养老和医疗支出的“预算数为上年执行数的百分比”:


养老


医疗
确实没太看懂“紧日子”的含义,可能最终会体现在2024年的执行数上吧。
前几天还在跟人吐槽,GDP越来越高,日子却越过越紧。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GDP增长产生的效益大部分没有变成居民收入,而是被其他群体吸收了。
三公经费该压,压一半下去都行。但是更应该压的是重复低效的基建开支,这个比三公至少大两个数量级。就算三公压得死去活来,跟基建浪费的钱相比就是毛毛雨。
经济增长了百分之5为啥还要过紧日子
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最潇洒,最不受控制,最不可能委屈自己,最不可能过紧日子。
只有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才最可能过紧日子。
犯错的人不用承担责任,啥决定也做不了的硬吃伤害。
维护忠诚需要成本。
没有足够的钱,怎么维护忠诚?
方案一,缩编,压缩成员总量。












方案二,减薪,压缩单位人员开支。或者,恶性通货膨胀时期,不加薪。








方案三,给各部门权限,允许自己想方设法增收。




方案四,挖地三尺。
方案五,砸锅卖铁。
方案六……






有人问我关于化债省份基础项目建设被叫停这个事。
还是那个老消息。
有文件要求12个债务状况严重地区的地方推迟或暂停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以控制债务风险。
怎么说呢?
你看这个消息,如果第一反应是感慨转移支付到头了,那说明你的觉悟也就到这里了。
你现在应该想的是,这些省份会不会开始缩减开支,裁撤编制了。
你必须得去想,这些东西会不会影响到你。
1
独山县的事大家都知道。
400亿的债务,天价奇观水司楼一出,别管它是不是地方债务最离谱的地区,但它确实已经成了地方债现象级代表了,但凡关注地方债务的朋友,就不可能不了解独山县。
当时关于独山县的评论,有这么一条很有意思:
独山县这四百亿债务,如果拿去发当地体制内工资,能发几十年。
看上去很有道理对不对?
但我告诉你,这句话完全是错的。
原因很简单,所有部门从成立的那一刻起,他们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去证明自己部门的存在,是有价值。
独山县,正是因为举债那么多,所以他们才能有工资拿,如果没有举债那么多,他们连工资都没得拿了。
不信?
大家可以现在去看看地方的组织架构,之前地方有旅游局,有文化局,还有广电这三套体系,现在很多地方,统一变成了文广新局。
原因很简单,小地方没那么多业务处理,设置这么多部门没啥用,平时没啥实际活干。
当年还是旅游局的时候,局里的人一天到晚干的最多的不是实际工作,而是去各地公费考察,出国考察,当然也就是个名义,实际就是公费旅游,而且消费还能报销。
后来补丁打上了,就没这种好事了。
说真的,可能大家以为,进了体制,啥也不干,躺平就好了。
但现实是,体制内的部门,要不干生产的事,要不干破坏的事,那些既没有生产能力也没有破坏能力的部门,肯定是会被裁撤的。
或者换句话说。
就说老师吧,之前孩子多的时候,老师每年都要招人,编制待遇都有,现在孩子少了,你看看各地对待老师是个啥态度?
人的价值,不在于你过去干了什么,而在于你未来还能提供什么。
之前这些省份要搞建设,需要对应部门去协调,要干活,这些部门招了大量的人,用了大量的外包公司,地方城投上的人,更是一茬接一茬的。
但现在项目少了,你猜这些地方城投,外包公司还会养那么多人吗?
或者说,这些部门还会招人,还会减人吗?
不用想,即使为了稳定不会裁人,但减人是一定的。
而且待遇也会跟不上。
大家不要觉得不负债了反而工资会高起来,有没有一种,他们的工资,本身就是高负债养起来的?
2
其实干管理的朋友可能更清楚这点。
如何判断公司要不要裁员呢?
不看别的,看预算。
如果说明年的预算直接砍到了1/3,那就意味着,明年的人员变动,很大可能是要开掉对应这个数的。
你以为的预算,是人花预算。
实际上的预算,是预算找人花。
没有预算,也就不存在对人的需要了。
实际这点,也是现代人缺少的一个教育环节,就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那套东西,看上去是现代教育,但本质还是儒家教育那一套。
我们这边,喜欢给你讲仁义礼智信,但从不给你讲经济、讲算账。
甚至就连公务员考试,大家学到的东西,也无非就是遇到问题就投入,花钱就完事了。
在现代教育的引导下,大家对自己的消费,因为有工资的限制,所以格外看重,格外敏感,但一到了公共领域,好像就有花不完的子弹。
你会问为什么要引导成这样?
很简单,社会怕会算账。
你要知道你养了多少老人,你不经意间交了多少税,你还能坦荡面对这一切吗?
真正的不公,不摆在明面,而是在暗地里。
你知道的,都不算不公,不让你知道,才是真正的不公。
3
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
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完全没有交税,那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你是收人家税的,另一种则是,你是被收税最多的那个。
不信?
你再仔细看就好了,现代社会一切皆有代价。
为什么世界大学都贵,只有中国大学便宜?
不是中国大学好心,而是过往卖地好卖,买房的人帮学生掏了学费。
如果房子不好卖了,结局又会是什么呢?
那你再想,既然都不让建设更多的基建了,那还需要更多的人吗?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首先把你们的食堂?贴抹了再要求下面吧,每天吃席一样,几块钱,苦日子?哈哈,别笑掉了各省衙门的大牙
以前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现在是工程一开,好处自然来。可惜鹅城的税都收到2057年了
其实过正常日子就可以了!!!
现在的情况是,市场3元一颗的树苗,官方招标价20元,10万颗树苗,差价就是百万!!!
采购价格翻倍东西质量差,可以说是项目工程常态,没人管。

普通干部出差多报销500元,几十人的单位年底聚餐花了1万元,问责处理了一大批。
玩呢?
紧日子这样过?
让我想起以前自己的畸形省钱,菜肉钱顿顿减,坏一颗苹果心疼半天,舍不得扔。
但是买衣服、旅游、火锅、奶茶从来不少,省了两年,身体病了。
紧日子这样过,确实大问题!!!
我的家乡辽宁省大概从十年前开始,就过上了这种“勒紧裤腰带”的日子,要不为啥说东北是体验服呢。
当年东北的处境和现在国内大部分地区是类似的,超前开展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地方债务急剧攀升,又没有把钱花在能带来长期收益的项目上,财政只进不出,地方债务越来越庞大。
直至到了某个时间节点,地方财政难以承受超高的债务负担,只好砍掉项目缩减开支,东北从此开始了“勒紧裤腰带”的日子。
这种做法也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一个是固投的断崖式下滑,另一个是GDP增长的长期停滞。
这种后果也不难理解,砍掉项目缩减开支,固投自然就少了,又因为“投资主导”的经济模式中,固投对GDP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旦固投断崖式下滑,GDP等经济指标自然就撑不住了。
至于东北这十年发展停滞的时间干了什么,虽然经济没上去,但也肯定没闲着,算是给未来的经济发展清除障碍吧 。
一个是化解债务,辽宁这十年算是成功把地方债务从全国前列降低到了中下游水平,大连算是勉强摘掉了“北大王”的帽子(现在被遵义戴上了)
另一个就是经济转型,降低传统重工业的过高比重,探索不依赖固投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只能说初见成效吧,去年辽宁经济指标算是勉强跑赢了全国。
所以说,现在很多省份面临的局势,只是相当于把东北经历过的重新跑一遍,并不是太神秘的东西。
那些民营经济足够繁荣的地区,也不用太担心债务杠杆的问题,它们有足够多的财政收入,能够支撑较高的地方债规模。
可对于经济不那么发达,特别是中西部的省份来说,他们可能要比当初的东北更棘手一些。
东北那时候可没有“土地财政”和“城投债”的玩法,债务杠杆高到负担不起了,只能直接承认问题节衣缩食了,而且以当时东北的营商环境,城投债想借也借不到。
不过因祸得福,东北的债务规模尚在能化解的范围内,而且几乎没有城投债的负担,错过了土地财政,也让东北的房价远低于国内其它地区,居民的整体储蓄水平也比较高,属于“低收入低消费”的世界。
有了“土地财政”和“城投债”的玩法后,每当地方债务杠杆高到承受不了的时候,地方就会用高房价吸纳民众的财富,用城投债左手倒右手和各种抵赖。
结果就是,一些地区的债务规模,远超当地能够化解的范围,隐形债务又掩盖了问题,让国家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制止,直到彻底憋不住了才摊牌,否则这个新闻几年前就该上热搜了。
后续也没啥办法,节衣缩食呗,那些债务高到自己根本化解不了的地方,就只能指望国家伸出援手了。
国家表面上说“自己负责”,实际上还是明里暗里伸出援手了,很多项目以国家名义开展建设,使用国家而非地方的财政资金。
这样做的目的也很明显,用国家赤子来置换地方债务,帮助地方缓解债务压力的问题,并尽可能延长许多地区“投资主导”的发展模式,给地方转型争取时间,不让这些地方的GDP经济指标迅速崩掉。
不过,这种用“国家赤字”换“时间空间”的做法只能解燃眉之急,有些地区甚至萌生了依赖性,觉得有国家托底,自己可以继续大手大脚花钱了。
刚刚跟好友学会了一个新词——“工资固化”。
好友2022年入职某事业单位,刚开始是“未定级”,基本工资发4400+,没有绩效。
单位领导们给新入职人员开会的时候,问新人们有没有困难,可以提出来。
于是新人们就提出了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自己的工资这么低?
一个领导安慰说,定级以后工资就会涨上来,让新人们不要着急。
一个小领导还给新人们做思想工作:年轻人不要过于功利,总是盯着工资不放,多把心思放在工作上。
还有一个小领导附和:先把本职工作做好,对你们年轻人未来的发展肯定是有帮助的。
好友说,2023年他们新人过完试用期转正了,但是工资却更低了!
首先,2022年就已经是全员降薪了,所有人的年收入都降低6000到8000元不等。但是试用期的新人工资还没有受到影响,2023年转正之后才执行了降薪。
其次,绩效工资是有了,但是恰好绩效工资改革了。好友作为新人,不仅工作年限短,而且职称也低,因此不多。
最后,公积金也有了,但是基本可以忽略,因为基本工资从4400+变为不到4000了!
单位给的解释是“工资固化”,新入职人员的工资待遇暂时全部按照若干年前的标准执行,等将来具体的政策文件下达之后,再“多退少补”!
于是,好友这批新人们就拿着最低的待遇,加着最多的班,响应中央号召,“习惯过紧日子”了。




公务员的薪资结构,公务员数量,各级别公务员具体薪资,这些在政府网站上都是公开信息。
基于政府公开信息,我给大家梳理一下,3000多字,内容比较多,但都很好理解。
想喷的就不要看了,评论去直接喷,无非就是政府骗人,喊口号,公务员没钱老百姓更没钱,中国药丸……闭着眼睛就能喷,反正喷完也给你删了,别浪费时间。
中国狭义公务员800多万,14亿人口摊,大概1比170这个样子。
这就是为啥显得很神秘的原因吧,很多人可能真的一个公务员都不认识。
不认识,就容易瞎琢磨,既然都是公务员了,大权在握,钱自然少不了吧?
其实但凡做过管理,很容易算清楚一笔账。
就算一个领导带3个兵,一个科长带3个科员,一个处长带3个科长……依次类推。
等比数列不难计算,官兵比大概1:4.5。
把领导数量摊到人口上,差不多快1:1000了。
这就是为啥绝大多数人,一辈子连个科长都没见过的原因。
但科长已经是最低级别领导,你该不会以为,他手下的科员会有什么权力吧?
这800万公务员中,80%就是没有任何权力的普通人,你以为他们的工资能有多高?
平时都在骂领导压榨员工,难不成公务员的领导都是活菩萨,想着法儿给手下涨工资?
不存在的,普通公务员也是打工人,加班不少,工资不高,一样儿天天骂领导。
还有些人觉着公务员太多了?
我告诉你,这800多万中,公检法就占了200万。
这200万里,公安系统又是绝对大头儿,所以你时不时能见到警察。
其次是法院,总人数30多万,每年受理3000多万案件。
也就是说,一位法官,一年要结案100件。
就算全年不休,平均3天就得办一个。
这就是为啥中国打官司难的原因。
800万里其他大头儿分别是税务,海关、市里各种监督局……都是体力活儿。
都是刚需,少了哪个国家能转?
国家有四套班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
其中党政是绝对大头儿,又可以分为5大类。
各级党委组成部门,包括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
各级党委直属部门,包括网信、党校、工委、研究室、编办、台办等。
各级政府组成部门,这个可就多了,刚才提到的公安、法院,还有发改委、财政、民政、商务、人社等。
各级政府直属部门,包括国资委、体育局、医保局、金融办、统计局等。
中央部委直属部门,除了刚才提到的海关、税务,还有人行、国安、烟草、民航、铁路、邮政等。
此外还有参公人员,主要有3类。
机构参公,包括银保监、证监、气象、地震等。
执法参公,主要是新成立的应急局,原武警序列,包括消防、森林等。
窗口参公,包括社保、医保等单位窗口人员。
挨个捋一遍,你说哪个能少?
既然部门不能少,那么对比美国看看总数呢?
美国公务员2300多万,但统计口径有差异,这里面包含了中小学教师。
在中国,教师算公益1类,1800多万。
还有公益2类,医护、各种官媒算这个,1200多万。
美国医护500多万,但都是私营,这里就不对比了。
拉齐口径,中国侠义公务员加教师,共2600多万,比美国多了10%几。
但考虑14亿总人口,是美国3.3亿人口的4.5倍,你觉着人数多吗?
当然,也不是说美国就有问题,毕竟人家城镇化率达到了95%,而我们只有60%多,距离发达国家平均线80%多还有20%的差距。
刨除乡村对公务员的需求较小,外加美国公共服务确实要比我们完善,不能从数字上直接推断,我们的公务员效率比人家高。
但以我在美国的生活经历看,那边政府办公效率属实不敢恭维,真的就像《疯狂动物城》演的那样儿,办事跟树懒似的,急死你。
反观中国一线城市,效率确实高得多,刚回国时,甚至有一种“一泻千里”的感觉。
从数字角度看,即便有人口老龄化掣肘,但随着城镇化推进,未来公务员数量还有增长空间。
但这对公务员来说,未必是什么好消息。
虽然总人数连年增长,但一般性公共支出中的行政支出却连年在砍,已经连降了4年。
站在财政角度叫行政支出,站在公务员角度,就是他们的收入。
那为啥没有听说公务员大面积降薪呢?
这跟公务员的收入结构有关。
公务员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组成。
基本工资,分为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全国统一。
职务取决于岗位,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领导职务从副科级,到国家级正职,共10级。
非领导职务从办事员,到巡查员,共8级。
最低的办事员,职务工资不到600。
最高的国家级正职,不到8000。
级别工资分27级,每一级又最多分14档。
定级定档,除了跟职务相关外,剩下的就是工作年限、学历等因素。
最低的27级1档,级别工资1000出头。
最高的1级6档,不到9000。
基本工资就是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最低1000+600=1600左右,最高8000+9000=17000左右。
其次是津贴。
所谓津,原指渡口,贴就就是额外的补贴,古时候这个词儿的意思,就是根据你的身份岗位,在工资之外给的零花钱。
按理说,公务员津贴应该是统一规定,地方不得巧立名目发放。
但前几年,这种现象屡禁不止,纪检一年通报800多条违规,其中200多条是违规发放津贴补贴。
最近几年之所以公务员人数增加,而行政支出下降,一个原因就是严查违规发放。
很多地方公务员暗降工资,却说不出口,因为之前本来就违规。
津贴针对岗位,跟职级相关,分为工作津贴和生活津贴,合称“阳光津贴”。
例如警察岗位,有出警执勤等特殊要求,因此有工作津贴,称为警衔津贴。
又例如下乡的公务员,条件艰苦,因此有生活津贴,称为下乡津贴。
每个地区的津贴也不尽相同,像北京一个科员,大概一个月津贴2、3000,去河北就只有1、2000了。
津贴只要规定了,轻易不会改。
补贴跟津贴不同,目的是贴补消费。
虽然不能随便发,但想停发,地方还是说了算的。
主要包括车补、房补等。
房子越贵,补得越多,从小几千,到大几千不等,毕竟公务员也不能睡大街。
基本工资、津贴、补贴,一般变动不大,因此被称为“死工资”。
像北京科员,能达到7000多,河北就只有3000多。
除了“死工资”外,公务员也有“绩效奖金”。
年终奖,少的1万多,多的大几万。
还有各种奖项,例如精神文明奖,部门获奖,每个月就能多领几百块上千。
房价高的城市,还会有补充公积金。
天津是个典型,补充公积金居然达到30%,一个月工资5000多,公积金也有4000多。
你说是为了公务员好吧,那为啥不发住房补贴呢?
公积金又不能随时提现,只能存着买房,是不是逼着公务员为土地财政做贡献?
所有这些七七八八加总,全国科员年收入在5万到20多万不等。
北上广深最高。
与公司相比,公务员收入是相对透明的,真正做到了同工同酬。
估计有人又要说灰色收入。
前面讲过,公务员中80%在副科级以下,屁权力没有,你贿赂他干嘛?
真正有灰色收入,怎么也要到科长,副科都没戏。
有人又要说,那将来升到科长,不就都捞回来了?
先不说科长能不能捞,就说科员升科长的比例,3%都不到。
科长升处长,差不多也这个比例。
处长再往上,可就变成万里挑一了。
而且这是在考公筛选过一遍的基础上竞争,你说有多难?
所以,绝大多数只能走非领导职务,退休前给提个调研员就谢天谢地了。
80后这波人口高峰,正在当打之年,离退休还得20年。
他们不退休,就腾不出位子。
现在考公,可得想好,升迁希望渺茫。
不升迁的话,涨工资基本就别想了。
系统越来越完善,管理越来越严格,预算卡得越来越死,收入不降就不错了。
其他行业工资低,大家还会同情。
唯独公务员,谁会嫌他们工资低呢?
社会不同情,各级领导还在压。
人家降工资遮遮掩掩,公务员降工资,那得大力宣传。
“当官别发财,发财别当官”,义正词严。
不光是中国,美国也不遑多让,只不过换了个说法,叫“不能浪费纳税人的钱”。
讲得有点多了,但仍意犹未尽。
不了解中美权力结构,看不懂财政预算,想要理解经济运行规律,根本无从谈起。
篇幅有限,感兴趣关注一下,后面陆续讲吧。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改革开放四十四年了。
出来的成果到底有多少是落实到了人民的实际福祉上
有多少是因不当决策而浪费了
又有多少是在各级分包及各种潜规则中被蹭走了
又有多少是被权贵阶级吸走了,转移了。
有谁能做个研究啊。
总感觉不对劲。
敢不敢让人民来督促?
而不是自己督促?
让人民来决定砍掉那些项目,而不是代表来决定。
以前没有政采云的时候,采购一支笔谁也不敢超过文具店的价格。
现在在政采云的系统上,外面买2块5一支的笔它敢卖4块!
好家伙!
办公用打印纸,太薄了XX说手感不行;各种材料单面打印,说是怕XX翻页影响汇报效果;出门坐单位车还嫌车太旧;冬天必须要喝红茶;开小会,提前几个小时开空调;开大会非要“穷讲究”每个人摆湿纸巾,关键是这东西明确规定不属于采购的范畴。嗨呀……
艰苦朴素的作风,早就抛在脑后咯。更可怕的是,大家都觉得——反正都是花公家的钱,又不是花你自己的钱。
六盘水三年1500亿
2024年中央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8.6%,扣除重点保障支出后仅增长0.3%
其中重点保障国防武警支出、科技教育支出、中央储备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等支出项目
同时严控一般性支出,尽可能压缩中央部门支出,大力推动各部门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将资金用在刀刃上
官方之前就表示过,将会坚持将习惯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指导方针
2009年首次公开中央预算,包括财政收入预算表、财政支出预算表,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表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等4张表
2010年,中央预算公开范围拓展至一般公共预算、官方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12张表
2018年,进一步将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纳入公开范围
2019年,新增公开42个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分地区情况表
2022年,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公开46个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分地区情况表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
一,严格加强“三公”经费管理
二,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三,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监督
四,严格支出管理,兜牢“三保”底线
五,强化预算绩效管理
六,严肃财经纪律
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形成长期过紧日子的良好氛围
坚持将习惯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指导方针,认真抓好做好贯彻落实
我们可以来看看今年具体的一些支出细节
支出排在最前面的是教育和社会保障
教育支出42906亿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384亿元
然后就是非常重要的中央本级支出安排41520亿元,增长8.6%,这个是关系到科技教育支出、中央储备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的
还有科学技术支出3708.28亿元,增长10%
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406.36亿元,增长8.1%
外交支出607.83亿元,增长6.6%
国防支出16655.4亿元,增长7.2%
可以看出来科技、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没有减弱
肯定是支持民生,科技,教育,军事方面的支出继续增加,这些非常重要
然后就是今年适度增加了专项债规模,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9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
同时,发行10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
说明化债,帮助地方处理地方债依旧是主基调,在地方债影响控制好之前,支出方面会严重控制




综合来看就是保障民生和科技发展,其他方面严控一般性支出
专门提到了提升预算管理效能
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加强财会监督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主动接受预算审查监督
今年全球经济都依旧压力大,欧美降息的节奏估计会比较慢,能降2-3次就不错了
最近各地方的报告都有提到制定过紧日子相关办法
所以支出方面也不能太豪迈,需要节衣缩食
因为财政是真的没钱了,倒逼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过苦日子。
这么多年下来,国家的财政收入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太强(60-80%),土地财政收入主要就是卖地收入。而房地产行业景气度一旦进入下降周期,土地拍卖就会受阻,当地财政收入就枯竭了,而全国范围内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度拐点在2017年,之后绝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收入就急剧下降,解决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的手段就是两个,一是发行地方债,二是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地方债已经难以为继,别说偿还本金,连债息都快还不上了。而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本质上就是将财政富余地区的税收转移给财政赤字地区,国内财政富余地区主要就是五个: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另外山东、福建、天津仅仅是略有富余,对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几乎无贡献。剩余的所有省市区均需要接收转移支付弥补自身的财政赤字。
可现在的问题是,粤江浙京沪自己的财政收支体系也出问题了,外贸、房地产、制造业一塌糊涂。我在上海,了解到目前上海最大的国企上汽集团降薪裁员已经很厉害,张江地区的科创企业很多就是靠投资机构的钱维持运营,这几年随便一个IC行业研发人员就是年薪50万起步,这些钱本质上都是投资机构支付的,自身迟迟没有造血能力。结果现在股市IPO熄火,投资机构无法退出,很快就会倒掉一大批投资机构,连锁反应就是张江漕河泾的很多科创企业要面临清算,国家产业升级进程岌岌可危。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情况如何呢?可能不比长三角更好,深圳楼市比上海还要惨烈,说明当地的收入增长预期已经垮了。
原本制造业里的新能源行业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但最近也被中国人卷的快没利润了,企业没利润就意味着政府没有税收,为了刺激就业和消费还要给企业减税。比亚迪这种企业要承担毕业生就业等社会责任,目前在册员工已经有六七十万人,企业能轻装前行吗?
京沪深的楼市价格较之高点也下降了20-30%,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财政体系已经彻底终结,但新的、能取代土地财政的财政收入来源还没找到。
在这种大背景下,靠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偿还地方债利息的广大中西部地区,不过苦日子能行么?除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运营开支和雇员工资,当地市政基建设施的维护、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医保这些领域的支出都是刚性的,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一直特别担心两个事情:1)国内出现恶性通胀,2)RMB汇率大幅贬值。因为天量的债务,依靠目前的财政收支体系,根本就是无解的,只有通过货币大幅贬值这一种办法解决,一次性将天量债务稀释掉。
首先冷知识:单一部分发文,主要是喊口号,撇清责任或者是例行公事,也就是该做的我都做了,真出事你别找我,至于落没落实……反正我发文了,背锅找不到我。
其次过紧日子证明以前过的是大手大脚的松日子,不明白为啥公务员可以过松日子?不是为人民服务么。
最后,主要是想问紧日子的标准是啥?
这个很重要。
别你说过上紧日子后,午餐只是从六菜一汤改成五菜一汤,出行从高铁商务座变成了高级软卧,icu从四个保姆变成三个专业护理人员,工资降一级,补贴涨两级。
就像养老金并轨,说是大家都一样,结果给公务员涨工资不算还加个人年金,然后公务员的退休金比以前还高。
口号喊的响,然后行动逗你玩。
过啥紧日子,30%补充公积金,住房补贴,三倍基数缴纳公积金,精神文明奖,创卫奖继续搞起来,还有两元豪华自助工作午餐,每月随机掉落的由工会发放的购物卡。
在宇宙尽头体制内的热潮停止之前,在考公机构大面积破产倒闭前,信这个的都是sb
我这刚建好一个小公园,前一个月还在补种没成活的树。这两天正在拆,中标价格是2100万
合着以前都过的是“松日子”是吧。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论调似乎具备了某种“道德光环”。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更何况地方财政收入已经萎缩严重,各省份财政已经全面赤字了:


没有收入,还能这样花钱。钱从哪来呢?
只能是借的了:


就好比一家主营业务严重萎缩的企业,营收虽然还在增长,但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下降。老板把财务报表拿出来向股东吹:你看我的总现金流多么健康,我还要继续投资项目。仔细一看,原来都是债务性现金流。
也还比一个人一样,有钱了后要选择过“紧日子”还是“松日子”,不是靠做样子,而是直接反映出他的“价值观”。政府体系也一样。
真要过紧日子,不是少吃几顿饭、少一点装修维护费用。而应该精简机构、减少无效政府投资、无效项目申报。从这个角度看,反而一点没有愿意“过紧日子”的样子--基建投资增速甚至已经高于疫情前的水平了: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3月,在宁夏发改委公布的《2024年自治区本级重点前期工作项目投资计划》中,“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赫然在列,总投资高达915亿元。
这个数字比早前另一项“万众瞩目”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纪运河”的平陆运河(700亿)还高。
背后,有非常“反常”的地方值得探究。
1.宁夏是被点名的12个限制基建省份之一,现在却要花近千亿修建这一工程;
2.资金规模。该项目投资,2021年358亿,2022年增加到380亿,2023年大幅增加到480亿,如今更是直接高达915亿。
3.最重要的,是时机。黑山峡水利枢纽的构想,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并且早在1955年就已经获得批复,结果却一直拖延了70年。而70年后,项目为什么又要实施?
如果是为了“改善西北缺水、发展延黄河城市群/经济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如此巨大的工程那岂不是越早启动越好?怎么会在南北经济发展潜能、产业布局的差异已经如此巨大的今天才又开启。
这么大的项目我们个人说不准,只能说希望“出发点是好的”吧。
“过紧日子”,真的不该成为一句“道德标语”;而应该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标准要求”。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存款多少算合理?
美国为何频繁炒作“产能过剩论”?
4月18日晚间至19日凌晨,多位美联储高官密集
日元会崩吗,日本会成为第一个被端上桌子的
如何看待本次日元做空?
继德国总理之后,德国最大反对党也来中国了
东亚人为什么活得累?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女儿宗馥莉成为接
新能源车「一年跑 2 万公里被拒保」,业内称
国家统计局发布「3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0.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01 12:39:45  更:2024-04-01 12:57:02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