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为什么杨振宁在95岁这么大岁数的时候要恢复中国国籍? -> 正文阅读

[商业财经]为什么杨振宁在95岁这么大岁数的时候要恢复中国国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t
穆旦、巫宁坤、李政道、杨振宁是同一批留美的中国学生,又同在芝加哥大学读书,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不错。1951年,中国政府号召留美中国学生回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穆旦、巫宁坤主张回国,李政道和杨振宁反对,主张先行观望。
1951年,旅美翻译家巫宁坤回国,于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李政道等人亲自为其送行;
1953年,旅美诗人和翻译家穆旦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穆旦
1957年,穆旦受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鼓舞,发表了讽刺诗《九十九家争鸣记》,随即受到迫害,先是调往图书馆工作,后来又发往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同年,巫宁坤也因为在双百运动中批判时政而被认定为极右分子,开除公职,先是被关押在北京市第一监狱,即“半步桥监狱”,不久后又被送往黑龙江省北大荒兴凯湖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全家都被取消了城市职工待遇。
1972年,穆旦回到了南开大学;
1974年,巫宁坤被调往安徽师范大学任教;
1975年,穆旦恢复诗歌创作;
1976年,因摔倒而引起的股骨颈骨折,并在医院治疗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
1979年,巫宁坤、穆旦被平反。
1991年,巫宁坤携夫人及子女离开大陆,定居美国;


巫宁坤回忆录《一滴泪》
杨振宁一共有三次想要回国,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期,杨振宁观望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一时期还不能回国。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杨振宁经过仔细的研究,觉得在中国做短期旅行还可以,长期定居的时机还不成熟。第三次是在2003年,杨振宁最终决定回国定居,但是没有放弃美国国籍。
杨振宁一辈子都非常谨慎,杨振宁选的路,基本上每一步都没错,他不是不想在年轻的时候回国,而是经过了仔细的评估,确实不能回来:


杨振宁早在1971年就开始访问中国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18]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美国好几个城市举行演讲,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19]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20] [21] [22] [23]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都坚决支持保钓运动,被称之为运动的精神导师。当年台湾赴美留学生写的回忆录,谈到杨振宁在保钓运动中的影响力,征服了许多台湾学生。[24]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25]
1974年,杨振宁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开始了与复旦大学谷超豪等十几位教师长达数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推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1975年,杨振宁向周恩来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在邓小平等领导的关心下,这本刊物进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版权合作的期刊,即《环球科学》前身。《科学美国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影响了数代精英人群。[26] [27]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28]
1978年3月,在李政道[29] 、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30]
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约建交,杨振宁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在欢迎邓小平夫妇宴会上致辞。杨振宁致了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的欢迎词。[31]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一年。
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是在香港立法注册的非谋利性机构,它的发起人是杨振宁教授。[32]
1983年12月,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33] [34] [35]
1985年,杨振宁倡议建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36] [37] 同期,杨振宁促成了“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等多个奖项。杨振宁注意到,学习能力强但缺乏科学研究创意是亚洲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他于1986年倡导兴办了“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鼓励青少年勤于思考,为国家发明有经济效益的新产品。[38]
1986年,应邀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多次接母来港共聚。同年首次赴台湾,为吴大猷师祝寿,并出席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七届院士会议。同年,杨振宁应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之邀,在南开大学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研究室建立后,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39]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龙以明说,理论物理研究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杨振宁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亲自募款支持并指导应注意的研究发展方向,亲自参加该室举办的多次国际会议,并资助该室博士生毕业后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一年。[40]交流协议。1994年,与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两人同任所长。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44]
1996年1月,杨振宁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该奖旨在奖励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45]
1997年7月1日清晨零时,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回归盛典。[46]
1997年,清华大学为加快理科发展,时任校长王大中与杨振宁教授反复磋商后,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将它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纯学术性单位(200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该研究院已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汇聚了众多国际一流学者。杨振宁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帮助清华引进了姚期智等顶尖人才,为清华在香港、美国分别设立了两个基金会,并成功募集巨额办学资金。
同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47] 12月,杨振宁、丁肇中发起的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1998年获美国国税局批准,享有免除美国联邦所得税待遇。其成立的目的为:扩大清华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促进清华与美国教育、科技与文化界的交流与了解,开拓筹资渠道,争取海外有识之士对清华教育事业的支持与帮助,实现创建世界一流1999年5月,在杨振宁等人发起和倡议下,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注册登记。杨振宁谈到,随着国际间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学科互相影响日益剧增,国际科技交流越来越重要,希望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成为中国与国际科技交流的一个平台,促进科技交流传播。
2000年3月16日,他建议在名校设立美国问题研究所,在美国著名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以增进美国知识界对中国的了解;[52] 10月29日,在南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杨振宁,欣然捐资在该校设立“杨振宁奖学金”,以奖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家境贫寒的优秀本科生,奖学金基金总额为50万元。杨振宁表示以后他还会继续追加。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振宁表示,“虽然我父亲是大学教授,但因为通货膨胀,家里很穷,生活很艰苦,是奖学金帮我度过了难关。近几年多次在大陆访问,看到不少青年学生因家境困难而影响学业,感到很伤心,所以就有了这么个想法。”杨振宁对中国青年寄予了深切厚望,他说,中国的优势就在于拥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的青年人才,21世纪的中国青年负有特别的使命,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同年,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杨振宁奖学金”,表扬研究及学术成绩优秀的中大同学,直到2012年为止,已有二百零九名本科生及十五名研究生获得该奖学金。
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从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
在杨振宁2003年底搬到北京清华大学长住以前,清华大学早已盖好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杨振宁安排到清华工作的林家翘,另外一幢后来给了杨振宁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请回清华的杰出电脑数学专家姚期智。
2004年3月25日,杨振宁批评港独政客李柱铭前不久到美国参议院“作证”的行为既不应该也不明智。杨振宁语重心长地说,根据《基本法》以至世界秩序,香港是中国一部分,这是既定事实,香港人必须有正确了解,否则香港会产生“很不利的事情”。4月21日,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潜心从事科学研究。翁征宇教授成为第一位“杨振宁讲座教授”。
2004年7月17日,杨振宁在北京大学,向1200多名赴京参加“全国台联2004年台胞青年夏令营”的台湾学子演讲。当讲到“七七事变”后的经历时,杨先生动情地对台湾学子说:“哪位如果再到北京来参观,我建议你们到卢沟桥去看看,因为卢沟桥是日本人攻打华北放第一枪的地方。”
2004年9月13日,81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开始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他说:“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他说:“每一次课前。我要花两个小时认真备课。我要了解学生的进度。”[62]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11月12日,杨振宁在山东大学演讲时强调,中国只有一个,“合则盛,分则衰”。杨振宁向山大学子们深情回忆了1997年7月1日,当他在港亲眼见证香港回归那一伟大历史时刻的激动心情,并称这是父辈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一天,因为“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他也指出了中国存在的诸多巨大问题,但他表示,“这些问题并不比在过去100年间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巨大问题更为严重,既然100年前我们能够将问题解决,那么今天的中国,凭借内在的韧性,依然可以克服困难。”
2005年4月2日,杨振宁在海南大学捐资设立“杨振宁特困优秀生奖学金”,用于资助海南大学每年20名品学兼优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杨振宁2004年11月来海南参加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开幕式时,表示自己有帮扶海南省高校贫困生的愿望。以杨振宁名字命名的奖学金为每人1000元人民币。
2005年5月,杨振宁奔赴香港为清华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筹款。他在谈起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命名风波时说,如果李嘉诚先生捐给清华高等学术研究中心10亿元,他一定会用李先生的名字为该中心命名。据悉,近一年来,杨教授已经完成筹款1000万美元。[65]
2005年7月4日,杨振宁等曾参与保卫钓鱼岛运动的老将们集结,召开记者会表达保钓的立场,签字声明,指责李登辉说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是错误的。
2007年5月20日,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将其所属的一切资产无偿赠送给中山大学。该基金会的发起人杨振宁教授出席了资产赠送移交仪式,其主要内容为:现金人民币1100多万元,港币约36万元,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及其中的所有设备等。杨振宁在致辞时感慨地说:"我希望25年后我还能有机会看到中山大学在科研上的又一次飞跃。"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是清华大学于1997年设立的基础科学研究实体,创建者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
1997年,杨振宁教授在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担任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并个人捐献400万美金,亲自邀请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聂华桐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2009年,研究中心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2012年,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接任研究院院长。
研究院借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经验而成立,自成立伊始便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目前研究院已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汇聚曾经是清华园 “小主人”的杨振宁也没有料到,1997年 6日2日这一天,在他年逾古稀之时,又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的身份回到清华园,回到为他的人生和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的所在。在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杨振宁说:“我觉得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在以后10年、20年、50年之间,有在世界科技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可能。”
弹指一挥间,15年过去了,在2012年6月29日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成立15周年院友学术交流会上,90岁高龄的杨振宁在演讲中欣喜地说:“这次高研院举办的学术活动有一个特色是值得大家特别注意的,那就是如今这里有很多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还包括一些研究生。学问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这个特点很重要。”
从担任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开始,杨振宁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他亲自给本科生上普通物理课程,亲自指导博士生,并于2004年“落户”清华。杨振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清华师生:清华大学已经与他的晚年生活密不可分,将伴随他走过晚年的人生之路。
绘制蓝图 筹款捐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杨振宁先生,就没有现在的高研院。”谈起杨振宁对清华高等研究院的贡献,高研院副院长吴念乐说。
  高研院的成立与发展,有两件事情与杨振宁密不可分:一是整体框架的搭建和发展理念的设置;二是前沿科技人才安心学术所需要的大量资金。
  上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在创造理科辉煌的思想指引下,杨振宁和时任校长王大中、常务副校长梁尤能等一起磋商,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并将它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纯学术性单位,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得高水平的研究者能在其中潜心科研。对此,高研院前院长聂华桐坚定地说:
  “这是杨先生对于高研院最主要的贡献。”
  为了支持高等研究院的发展,杨振宁大力筹集资金,并在香港成立了专门的基金会。他先后为高研院的发展筹集了约1500万美元,自己还首先认捐了100万美元,并将自己工资的大部分都捐给了高研院。这些资金在高研院延聘英才、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坚持理念 培育人才
15年来,高研院始终致力于高质量博士生的培养,迄今已经培养了38名博士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学术研究作为终身追求,其中很多人已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而高研院独特的机制和文化氛围也蜚声海内外:坚持国际一流标准选人,坚持评价重质不重量,坚持真正的开放和流动———这吸引了一批顶尖科学家加盟高研院,在此潜心科研,自由探索。
  在高研院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大决策,比如引进人才,学科发展等重要工作,聂华桐都要与杨振宁商量进行决策。
  “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言传身教带给老师和同学们深刻的影响。”聂华桐说。
  高研院给予了研究人员高度的自由。既没有申请经费的要求,也没有发表文章的指标,所有的事情都以学术为标准来讨论和处理。
  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系拿到助理教授教职的刘朝星,是从高研院毕业的博士生。谈及杨振宁,他动情地说道:“感谢杨先生创立了高研院,用自己的努力和声望邀请到物理界一流学者,为学生搭建起了走向世界的平台。”
  而曾在高研院师从杨振宁完成博士阶段学习、如今又回到高研院任职的翟荟说:“在一个强调快速发展的时代,这里允许较慢地发展,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对于有意愿、有心思潜心做学术研究的年轻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把握方向 规划发展
谈起过去15年高研院的发展,杨振宁说:“我认为高研院自成立以来,路走的是非常正确的,而且也是非常成功的。”
  杨振宁将高研院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头五年的初创期,刚刚成立的高研院各项工作都在初始阶段;二是十年的发展期,有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高研院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延聘青年英才,并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汇聚了一批国际一流学者,在国际上开始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但是杨振宁同时指出:“这前面的 15年还是在做准备工作,以后5~10年会是收获的时期。”他认为,今后几年内将会有更多位列科学领域前沿的年轻人加入高研院,并作出杰出的成果。
  谈及以后学科的发展方向,杨振宁说,理论物理方面,高研院将会维持现有的规模,如果有合适的人选,可以在数学领域发展一些研究。
杨振宁十分强调高研院重质不重量的发展思路,他说:“中国尖端科技的发展,一个非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质量的把关不够。清华的校领导与我都很清楚,科学研究的发展要重质不重量,高研院不要变得太大,我们在这上面要把好关。现在高研身为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物理系助理教授的许岑珂在大三、大四期间参加了高研院“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方面的研究,短短两年的学习经历让他同样对高研院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这里非常具有启发性,我的很多科研灵感和成果是从这里开始的。”曾在高研院师从杨振宁完成博士阶段学习,如今又回到高研院任职的翟荟认为:“高研院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你可以跟很多老师学习不同的东西,从每一位老师那里获取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风格,这是很重要的,也是我最受益的地方。”
  和这些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学术新星们有着相同感受的高研院学生还有很多,正是在高研院的学习经历奠定了他们学术生涯的坚实基础。
坚持一流,坚持流动 这样的机制无疑是最好的
高研院成立15年来已经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汇聚了一批国际一流学者,在国际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这得益于高研院成立之初就确立的独特机制以及此后15年来的坚持。
  1997年,时任物理系主任的顾秉林受命筹备高等研究中心,他与当时身在香港、已经同意出任中心首任主任的聂华桐在深圳一家旅馆里呆了三天,两人按照杨振宁为中心设计的蓝图,一点一滴地商讨中心的章程,其中确定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人员聘任要 “坚持一流、坚持流动”。杨振宁、林家翘、姚期智、王小云和正在高研院任职的教授名录,无一不是响当当的名字。
  在高研院成立之初,除了教授是长期聘任外,研究员和副研究员都是流动的,以三年为一个聘期,最多两个聘期之后就必须流动出去。在这种独特的机制下,高研院实现了真正的人员流动,成立15年来高研院共聘任过30余位研究人员,其中14人已先后离职,有的因学科发展或工作需要去开创新的研究机构或担任重要职务,有的则到其他国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继续开展学术研究。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机制,杨振宁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一般来说一个研究领域的活跃期大约有20年,一个研究机构要始终保持很高的学术水准,需要不断有新鲜领域的人进入,这就要保持机构人员的流动性,否则这个机构的学术研究就无法活跃起来。就学术研究而言,这样的机制无疑是最好的,然而真正要实行这样的机制却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包括如何吸引优秀人才。
这里谈的都是学问
潜心学术的科研氛围是高研院吸引人才的制胜法宝,高研院副院长翁征宇就是被这种氛围吸引来的。2000年受邀到高研院访问的时候,翁征宇并没有真的想过回国工作,他只是对这个由杨振宁创办的新机构感到好奇。然而在高研院呆了一个礼拜后,还没有谈具体条件,翁征宇就决定来工作。“因为这里的氛围非常好,大家到了这里都能自然而然地坐下来,谈的都是学问。”翁征宇说。
  高研院也给了研究人员高度的自由,没有申请经费的要求,也没有发表文章的要求,所有的事情都以学术为标准来讨论和处理。同样有吸引力的还有高研院里优秀的学生们,许多国际一流的学者都乐于在暑期到高研院访问,与这里的学生交流讨论让这些学者们感到很有收获。高研院教授何天伦坦言,自己经常到高研院访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的学生很优秀。
  从建院之初,高研院就成为清华的一个学术特区。一套和国际接轨的教师选聘、评价和流动体系,一条支持以学术为终身追求的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路径,一个活泼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以学术为中心的工作环境,使它独具特色和魅力。校长陈吉宁说,高等研究院的事业实际上是探索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建设一个世界顶尖的、而且是可持续的科学研究机构。衷心祝愿高等研究院能够早日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为中国教育科技事业的改革创新,为国家发展和世界科学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院的学术研究氛围很活跃,经常请学者过来访问,这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戴森对杨振宁的评价
对鸟们来说,最近五十年是艰难时光。然而,即使在艰难时代,也有事情等着鸟们去做,他们勇敢地去解决这些事情。在赫尔曼?外尔离开普林斯顿后不久,杨振宁(Frank Yang)从芝加哥来到普林斯顿,搬进了外尔的旧居,在我这一代的物理学家中,他接替外尔的位置成为一只领头鸟。在外尔还活着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发现了非阿贝尔规范场(non-Abelian gauge fields)的杨—米尔斯理论,这是外尔规范场思想的一个漂亮外推。外尔的规范场是一个经典数量,满足了乘法交换定律。杨-米尔斯理论有一个不交换的三重规范场(triplet of gauge fields)。它们满足量子力学自旋三分量的交换法则,这是最简单的非阿贝尔躺代数A2(non-abelian lie algebra A2)的生成子。这个理论后来如此普遍,以至规范场论成为任何有限元李代数的生成子。有了这种普遍性,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所有已知粒子和其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模型框架,这个模型就是今天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通过证明爱因斯坦的重力场论适合于同样的框架,以克里斯托夫三指标符号规取代范场的作用,杨振宁为这个理论上写下点睛之笔。
在他1918年一篇论文的附录里,加上1955年为庆祝他70岁生日而出版的论文选集中,外尔阐述了他对规范场理论的最后想法(这是我的翻译):“对我的理论最强有力的辩护应该是:规范场不变性与电荷守恒相关,正如坐标不变性与能量动量守恒的相关性。”30年后,杨振宁来到瑞士苏黎世,参加外尔百岁诞辰庆典。杨振宁在演讲中引用这段话,作为外尔提出将规范场不变性作为物理学统一原理的思想证据。杨振宁继续说:“通过理论和实验的发展,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对称性、李群和规范场不变性在确定物质世界的基本作用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将之称为对称支配相互作用基本原理。”对称支配相互作用的观点,是杨振宁对外尔言论的概括。外尔发现规范场不变性与物质守恒定律有密切关系。但他只能走这一步,不能走得太远,因为他只知道可交换为阿贝尔域的规范场不变性。借助于非阿贝尔规范场产生的非平凡李代数,场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变得独特,因此,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这是杨振宁对物理学的伟大贡献。这是一只鸟的贡献,它高高地飞翔在诸多小问题构成的热带雨林之上,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这些小问题耗尽了一生的时光。
诺贝尔物理学家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丁肇中:“中国人在国际科学坛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丁肇中在杨振宁70岁生日宴会上曾这样说: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二是量子力学,三是规范场(杨振宁)。丁肇中还说:杨振宁教授对物理学有非凡的清晰识见和透彻理解。他总是能对我的实验的价值和意义提供清晰的画面。虽然他不是实验物理学家,但他深刻地了解实验的极限和可能性。他知道什么是可能做的而什么是不可能的。他也能很好地察知各种实验结果的相对价值。

杨振宁岳父杜聿明
钱学森岳父蒋百里
邓稼先岳父许德珩
如果他们调换岳父,说不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杨振宁的学术成果
相变理论
玻色子多体问题
杨—Baxter方程
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非对角长程序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
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杨—Mills规范场论
1954年,杨—Mills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发表。这个当时没有被物理学界看重的理论,通过后来许多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引入的自发对称破缺观念,发展成标准模型。这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
杨振宁和Mills的论文,从数学观点讲,是从描述电磁学的阿贝尔规范场论到非阿贝尔规范场论的推广。而从物理观点上讲,是用此种推广发展出新的相互作用的基础规则。
在主宰世界的4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弱电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都由杨—Mills理论描述,而描述引力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与杨—Mills理论有类似之处。杨振宁称此为“对称支配力量”。杨—Mills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伟大的物理成就,杨—Mills方程与Maxwell方程、Einstein方程共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
杨—Mills理论还把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1970年左右,杨振宁致力于研究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发现了不可积相位因子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规范场有深刻的几何意义。
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
1975年,杨振宁和吴大峻发表了论文75c,用不可积相位因子的概念给出了电磁学以及杨—Mills场论的整体描述,讨论了Aharonov—Bohm效应和磁单极问题,揭示了规范场在几何上对应于纤维丛上的联络。这篇文章里面附有一个“字典”,把物理学中规范场论的基本概念准确地“翻译”成数学中纤维丛理论的基本概念。这个字典引起数学界的广泛兴趣,大大促进了数学与物理学以后几十年的成功合作。
关于杨米尔斯理论,可以看下知友
@长尾科技
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answer/702258149
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
杨振宁的回国对于海外人才来说是一个标杆,杨振宁先生在2003年邀请姚期智先生回国。
以鲁迅先生的话结尾
Schopenhauer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
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安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补充当时杨振宁已经是中科院外籍院士,但以前没有外籍院士转中科院院士的先例,因此只能用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转为中科院院士,杨振宁已经为中国做了很大贡献,最后恢复国籍只是个形式,代表国家对杨振宁的认可,另外国家树立杨振宁这样的大牛当标杆,号召海外人才回国。
我不是第一次回答关于杨振宁的问题,但我也不是想要蹭热点
我始终觉得,杨振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还是有一种很深的感情,也可以说是崇高的爱国爱党情怀,恢复国籍这件事本身就表明他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态度
第一次感觉到到杨振宁对党和国家的态度,是在我的家乡,新疆伊犁新源县,我毕业的高中叫做新源县第二中学
这所学校从我高三毕业以后,2003年就挂上了杨振宁题写的学校的校名牌匾,每个学生每天进出校门的时候都会看到杨振宁题写的校名


就是图中紫线区域部分(内容为 新源县第二中学——杨振宁题)
很难想象一个对党和国家不热爱的美国国籍科学家,会给一个远在新疆伊犁的普通中学提写? 校名


第二次感觉到到杨振宁对党和国家的态度,是在清华大学,听《南京不哭》的作者郑洪的演讲。杨振宁和他是同班同学,那天杨也讲了抗战期间自己的经历


杨振宁在讲起: 他出生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成长在条件艰苦的西南联大南京大屠杀,以及他所亲身经历的中国抗战,尤其是亲眼目睹的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的时候
从他悲愤的情绪、坚定的眼神,可以明显感觉出,他对于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国家的真心热爱,
最后他讲到,当他在美国,听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爆炸了原子弹,他激动的急忙告诉身边所有的华人,我想那种对党和国家的感情应该是我们今天用文字难以描述的
第三次感觉到到杨振宁对党和国家的态度,是在读熊向晖所著《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一书中,提到周恩来总理去世后,杨振宁前往北京看望邓颖超,书中这样记载当时的情景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4月15日上午,邓颖超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会见杨振宁博士和他的母亲罗孟华、妹妹杨振玉,陪见的有著名科学家张文裕教授、熊向晖


邓颖超同志首先向杨振宁博士表示感谢。
她说:我收到美国的华文报纸,看到在恩来同志故去以后,纽约各界侨胞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追悼会,杨振宁博士致悼词,在悼词中还引用了毛主席关于生死问题的论述,使我非常感动。
杨振宁说:在美国,我所认识的华侨、华人和美国人,尽管没有见过周总理,但都敬佩周总理。
我这次来北京,他们要我做代表,向周总理的灵位献花圈,表示大家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他们还要我代表大家看望邓先生,表示对邓先生的诚挚慰问。
我到北京以后,才知道并没有周总理的灵位,这个任务我无法完成了。今天见到邓先生,回到美国以后就可以对他们说,已经当面转达了他们对邓先生的情谊。邓先生今天接见家母和舍妹,我和她们同样感到荣幸。……………………
我对周总理不仅非常敬佩,还有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感情。当我从广播中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时,我十分悲痛,我还能控制自己。
但当我听到周总理遗言要把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里和土地上时,立即在我心里引起十分强烈的感情与理智的冲突,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了(说到这里,杨振宁失声痛哭。在座的除邓颖超同志外,也都痛哭失声)
第四次感觉到到杨振宁对党和国家的态度,是看他和翁帆的著作《晨曦集》


源自微信读书
在这本书中,他专门讲了自己恢复国籍的问题,这一小节的标题就叫<关于放弃美国国籍1>
我是1964 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 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2015 年4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
我一直记得我与挚友熊秉明曾经的对话。他说:“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今天,我94 岁了,很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1本文是杨振宁2017年2月21日应讯问发给记者的文件。
第五次感觉到到杨振宁对党和国家的态度,是看央视拍摄的《国家记忆》,里面详细介绍了杨振宁归国的历程,引用了大量鲜为人见的历史影像资料,郑重还原了那一段历史


从这部片子里可以看出,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真的是重视他,毛主席亲自接见他,送他到门口


周总理亲切接见了他,听取了他关于美国 社会各方面的汇报
他的弟弟杨振汉回忆,第一次回归故土,在见到了邓稼先的时候,他问了那个著名的问题,中国的原子弹到底是不是自己搞出来的?后来邓稼先给他回了一封信,他看完那封信就哭了
那次回国,杨振宁切身感受到26年来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后独立自主的形象,以及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表演讲,分享此行的感悟,并将所见到的巨大变化归结为两个字——精神。之后,石溪分校的中文校报刊登了他的演讲稿。


他在讲稿里专门讲到了中国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法——大寨精神,我们今天是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一个美国国籍诺贝尔奖得主在世界各地到处演讲,宣传西方眼里的集中营——中国共产党组建的人民公社,这得是怎样一种深深的情怀。
这份校报被杨振宁视作珍贵的回忆,至今仍悬挂在他清华大学的办公室内。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接见了他,他给邓小平提了很多关于教育的建议,例如倡议中科大建立少年班;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专门的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提供资金供中国学者访问使用;设立计算机专业等等


杨现在常年在清华大学院内居住,住在照澜院那片一个独栋的房子,据说那个房子有三栋,住着他和姚期志、林家翘,姚和林实际上都是他劝回来的
综上所述,看到他为我的母校题写的校名、听了他的讲座、看了熊向辉的回忆录以及他自己所写的书等等材料,我心里真的十分的感动。
我深深的相信杨振宁先生是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国家的
我在学校的时候,曾经在高能物理所附近碰到过他和翁帆散步,心里面默默的祝福杨振宁先生长寿,希望他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评论区里面
@学无止境
,评论的太好了


他是国民党将军 杜聿铭 的女婿,新中国成立那前几十年的环境,换成你是他,你敢回来嘛?
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担任教授。2004年,杨振宁辞去了美国普林斯顿教授。
2012年,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杨振宁将自己在清华所有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2015年,杨振宁放弃了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这一年,他94岁了。此事一度引发网络争论。


图| 杨振宁
了解过杨振宁的人都知道,在1964年春天,他加入了美国国籍。但他当时内心的复杂和痛苦,从前鲜少与人述说。
1957年10月底,杨振宁和杜致礼夫妇突然接到一名新闻记者从纽约打来的电话,说要来家中访问,还要给杨振宁一家拍一张照片。
杜致礼大胆猜测这可能和诺贝尔奖有关,就同意这位记者给他们采访照相。不久后杨振宁和李政道获诺贝尔奖的消息公布,这张照片立刻刊登出来。
诺贝尔奖的获得是在杨振宁和李政道的预料之内的,他们只惊讶诺贝尔奖竟然来得这么快,他们以为至少要等一、两年的时间。
12月,杨振宁是拿着中国的护照,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当年他34岁。


图|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
当晚在市政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由国王和王后主持,数千人参加。
每一个获奖者都被安排了一段简短的演讲,轮到杨振宁之时,他用最为熟悉的母语,在西方人面前说了一段非常“不合时宜”的话,回顾了当年欧洲多国和美国军队入侵中国、无耻掠夺的战争,随后,他深情地说:“我以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感到骄傲!”
这是一篇非常具有个人强烈情感色彩的演讲,杨振宁从来不觉得得奖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也明白这个诺贝尔奖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个人的意义。他以一名中国人的身份,对全世界说出了自己想要讲的话。
杨振宁是爱国的,他是在极为无奈的背景下加入了美国国籍。
杨振宁在一篇文章之中提到自己加入美国国籍时的心路历程,他那时候已经在美国生活了19年,可以说成年后大部分的时光都是在美国度过的。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在1973年病逝,这位一辈子在国内教书育人的数学教授,也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经历过祖国最为动乱的年代,也看到过曾经西方的先进和繁华,是一位见识颇广的学者。


图|杨振宁获诺贝尔奖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高度紧张,杨振宁也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才有机会在日内瓦和家人相见。
这是杨振宁赴美12年后第一次和父亲见面,杨武之也是第一次见到儿媳和孙子。
在临别时,父亲送了杨振宁两句话:“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父亲口中的新中国和杨振宁在美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新中国是完全不同的,杨武之总是满腔激情地向杨振宁介绍新中国,他说我们从前一根针都不会做,现在不仅可以做针,还可以造大桥,造飞机。
杨振宁知道父亲这次与他见面之时欲言又止的那句话:希望他能回去报效祖国。但想到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没有能力支持杨振宁继续研究,让儿子放弃现在的研究,杨武之难以启齿。
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之后,有很长时间是没有告诉父亲的,他的内心非常纠结。后来杨武之还是知道了,他无法原谅杨振宁放弃祖国,杨振宁觉得父亲一直到逝世都没有真正宽恕自己。
而那时的杨振宁因为不是美国国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掣肘。他和妻子杜致礼在普林斯顿订购了一所住宅,几周后,业主却要退还保证金,不愿卖给他们。
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中国人,他们认为只要将住房卖给中国人,会对出售其他住房不利。


图|杨振宁和周恩来
杨振宁当时已经是一名有名的科学家了,还遭受了如此不公的待遇,他想去找律师,律师劝他不要起诉,因为胜诉的机会是零。
在美国,一个华人学者在日常生活之中所感受到的歧视是方方面面的,这是杨振宁最终选择加入美国国籍的重要原因。
1971年,杨振宁想要回到分别27年的祖国,当时很多华裔和非华裔的朋友都劝他不要回去。杨振宁相信自己的祖国,坚持要回去。
杨振宁是1945年离开中国前往美国的,此时眼前的景象和过去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他在北京北江饭店住了几天,北江饭店并不豪华,给杨振宁安排的是一间大屋子。墙上还挂了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每天站在这副对联之前,杨振宁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我要为新中国做一些什么。
回国后,杨振宁把想要见的人列了一条长长的名单,排在第一个的就是好友邓稼先。


图|左为杨振宁,中间为邓稼先
杨振宁和邓稼先从小一起长大,一同在西南联大读书,先后前往美国留学。邓稼先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后,就立刻回到了祖国,从此两人失去了联系。
杨振宁在美国之时已经从报纸上了解到邓稼先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他询问邓稼先现在在什么地方工作,邓稼先严格遵守组织纪律,隐晦地告诉杨振宁,他在外地工作。杨振宁也看出来邓稼先的为难,就没有再问下去。
后来在临上飞机回上海的时候,杨振宁还是忍不住问他:“中国这个原子弹是不是完全是中国人做的?”
邓稼先没有明确回答,只说要回去再证实一下。
严谨的邓稼先回去之后给组织写了一个报告,这份报告很快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上,周总理告诉他应该说出实话。邓稼先立刻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信中告诉杨振宁中国在研究原子弹之时只有最早的时候有苏联的少许帮助,主要的工作都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
组织派人专门将邓稼先的这封信送到杨振宁的手上,可谓十分重视。邓稼先收到信时尚在上海,看到这封信时,内心极不平静。


图|邓稼先写给杨振宁的信
他回想起中国在19世纪受到的“欺负”,想到父亲和自己两代知识分子,因为战乱受到的创伤一直留在内心最深处。
而今天,中国人自己能做出这样一件大事,在这件事之中,他亲密的好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位理性而沉着的科学家,变得极为感性而冲动。
杨振宁弟弟杨振汉回忆,当时杨振宁拆了邓稼先的封信看着看着就哭了,后来他跑到洗手间,整理好了才出来的。
1971年回国,杨振宁去了长城,去看了天安门,还去了留下童年回忆的清华园。一口气完成了20多年来的心愿。
从此以后杨振宁夫妇几乎每年都会回国,有时候一年不止回来一次,每一次周总理都会抽出时间来和他见面,请他吃个饭。
1972年,杨振宁第二次回国,说想要见一见毛主席。其实当时他也是突发奇想,说出来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唐突了。没想到不久后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真的带他去了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


图|1974年,邓稼先和杨振宁在颐和园
毛主席当时走路已经很慢了,但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他老人家酷爱读书,物理学的书籍他也看过,略懂一二。
毛主席和杨振宁聊了一个半小时,过程轻松愉快。
因为毛主席说话有着很重的湖南口音,杨振宁刚开始听不懂。原来周培源是坐在毛主席的右边的,周恩来和周培源换了下位置,给毛主席做起了翻译。
结束谈话后,杨振宁走上前将毛主席从沙发上扶了起来,对毛主席说:“我们有时间再相聚。”
在门口道别时,毛主席说:“很感谢你这位科学家,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
看到步履蹒跚的毛主席,杨振宁心头一酸,说:“谢谢主席,感谢您今天和我讨论物理,我也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图|毛主席接见杨振宁
整个谈话过程,杨振宁一直在关注着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好几次眼泪都快要落下来了。
杨振宁和毛主席合影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杨振宁全家视若珍宝,岳父杜聿明(国军陆军中将,1949年被俘,1959年特赦)更是将这张照片放大,一直挂在家中的客厅里面。
1976年杨振宁回国,提出想要再见一面毛主席,可惜得到的消息是,毛主席正在养病,不适宜见客。
没想到回到美国几个月后,突然得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杨振宁怀着悲痛的心情,作为华侨代表发表了演讲:“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毛主席就是中国的明灯,是中国的舵手,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1986年7月,邓稼先逝世。杨振宁十分悲痛,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发去了电报:“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和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多年后,香港一位电台记者采访杨振宁,问他一生之中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杨振宁说:“我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存款多少算合理?
美国为何频繁炒作“产能过剩论”?
4月18日晚间至19日凌晨,多位美联储高官密集
日元会崩吗,日本会成为第一个被端上桌子的
如何看待本次日元做空?
继德国总理之后,德国最大反对党也来中国了
东亚人为什么活得累?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女儿宗馥莉成为接
新能源车「一年跑 2 万公里被拒保」,业内称
国家统计局发布「3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0.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01 12:39:45  更:2024-04-01 12:55:03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