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科举制度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愚蠢的发明? -> 正文阅读

[商业财经]科举制度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愚蠢的发明?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镜像问题: 科举制度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天才的发明?
英国国家公务员系统开始采纳公务员考试制度一直都得到1853年圣赫勒拿法案的提出,并且在往后二十年都在争议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的制度。
美国开始采纳公务员考试制度得到1868年才开始提出,一直到1883年才终于落实,期间美国公务员委员会一直在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中国这个制度。
德国/普鲁士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一般认为在思想上是由官房主义者促进起来的,而官房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约翰·尤斯蒂就是该制度的鼓吹者。
法国作为欧洲哈中人士聚集地,更是干脆认为,是由耶稣会士传来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再有拿破仑推广,为法国精英体系带来了“纸面上的平等主义”
On oublie plus souvent que les missionnaires de la Compagnie de Jésus importèrent également en France le principe des notes et des concours. Ils l’avaient découvert en Chine où, selon une pratique remontant auiiie siècle av. J.-C., les ? examens impériaux ? réglaient le recrutement de la bureaucratie d’Etat. Napoléon n’alla pas chercher plus loin pour régir l’entrée dans les grandes écoles qu’il créa. Un siècle plus tard, la République ne vit pas grand-chose à redire à ce système réputé méritocratique puisque, sur le papier du moins, égalitaire.
所以最愚蠢?可能吧,可能人类本身就是这么愚蠢。
公元1602年公历3月9日,
身处北京的西班牙耶稣会传教士庞迪我写了一封长信寄给托莱多省的省会长,路易斯. 德. 古斯曼。


信的内容包含了庞迪我从南京到北京觐见万历皇帝的经历叙述,
但同时也是对大明军事、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地理、人口、各方各面的情报收集。
而在中国的诸多制度中,庞迪我着墨最多的便是科举制,
并且觉得这是中国最独特的一个人才选拔机制。
“中国人很崇尚文学和学习,因为所有的荣耀和财富均取决于读书。
参加科举考试全凭个人意愿,尚未获取任何功名的人是没有考试来测试其所学深浅。所有人可自愿参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府举办的考试,若干人考中。
为此,许多人自愿参加考试,写作最优秀者被选举出来,授以功名,黜落的人一无所获,回乡学习,争取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考取功名。考试设立三个等级,分别相当于我们的学士、硕士、博士(秀才、举人、进士)。“


在关于科举的流程上,庞迪我似乎也很了解。
”三个等级的考试内容相同,都以写作的形式进行。
考试前一天分发题目。考试之日,所有考生进入一个院子,每个人被分处一间房舍内不得出声。
每位考生均由一位监考人监视,以免他与其它考生交流,并且仔细搜查考生是否夹带任何指头大小的字条。
每个考生只发给毛笔、墨和纸张,还有蜡烛以备夜间使用。
作文的时限是二十四个小时。考试严峻异常,以至于二十四个小时下来一些考生精疲力竭,这种情况在博士和硕士的考试中尤其常见。
作文完成后,考卷上书写考生的姓名不允许被阅卷官和主考官看到。
为此,许多抄写员会一五一十地把考卷除了名字以外的内容誊录下来。誊录以后,原件被拿去密封、盖章,妥善保存。
誊写本被呈给阅卷官查阅,匿名阅卷。由于不知道每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因此无法偏袒任何人。这样做就能不偏不倚地选出最优秀者,将他们区分开来。
当公布拣选结果时,取来被妥善保管的原卷,与之比较,被选中的考生身份一目了然,公布于众。
而这时,考中的学子还不知道结果。这样的作法保密而谨慎,极大地防范了作弊和主考官丢官。
第二级和第三级的考试更加严格。考中第一级考试的考生全家将享受一定的优待和豁免权。
直到考取第三级考试为止,考生要时常接受测试,为此他们要坚持学习。
很多时候,很多人因为放弃学习而名誉扫地。很多人达到了某个功名就终止了,不再去考取下一个级别。
第二等级的情况相同,已获得第一级功名的人自动参加第二级考试,该级考试更为严格,所获荣誉也更大,录取名额的多少,视每个省所享有的特权而定。
名额多少的权力在皇帝手中,它体现了皇帝对地方施与的恩荣和特权,用以嘉奖该地的人才济济。通过第二级考试的人可以被授予官职,进入国家政府,但是他们的官衔远低于通过第三级考试的人。
愿意参加第三级考试的人,其考试费用由皇帝承担。这项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次未通过者可以等待下一次考试。很多时候,人们考取功名后已韶华不再。
每次规定的录取人数不超过三百五十人。在这三百五十人中,再选取若干第一等和若干第二等,第一等为三人,从所有获选人中选出,是大明当之无愧的佼佼者。皇帝会授予这三人极高的奖赏。
通过第三级考试的人旋即会被授予官职,每个人或在朝廷,或在地方任职。每人每年根据其施政业绩,有时获得提拔,有时获得降职,甚至罢黜。所有博士,其家乡都会竖起牌坊,上写大字”进士及第,万世景仰”。城里的官员送来旗帜,永久地竖立在进士家的门口。“








对于由此选拔出来的官员,庞迪我有着极好的印象,特别是对他们秉持的儒家价值观。
当然了,对万历的印象,庞迪我是非常差的。
在中国,没有人比文人和博士更加受人尊敬,没有人比他们有更优雅的谈吐和举止。
尽管在成为进士和官员前,他们贫寒卑贱,他们当中许多人的父亲也许只担任小吏。可是一旦获取功名,他们就会显出气宇轩昂的样子。
在中国,尽管刁民让我们吃尽苦头,但是官员们对我们以礼相待、倍加尊重。
尤其是现在,没人敢骚扰我们。
这里的官员相当于欧洲的世袭绅士、骑士和朝臣。
官员中有的人行事专注,为人正直,为民着想。
他们身为异教徒却有这些优点,不免使我诧异。他们恪尽职守,目的不为崇敬我天主,也不为热爱我天主。
这些年来他们的忠君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他们当今的皇上十分昏庸、狡诈和贪婪。
这些年来我见过许多人自告奋勇,写下皇帝的错误,阅者一目了然。
尽管很可能被处以重罚,仍有许多勇敢的官员上书劝谏,如同点燃火焰烧死自己。
有趣的是,在给万历的奏疏中,庞迪我是这么拍马屁的
蒙皇上恩养多年,即系臣子,万一偶遇事变,随其所在,皆能鞠躬尽瘁,继之以死!


科举是愚蠢的发明,
那么科举之前是什么呢?
是太平盛世吗?是大同世界吗?
科举之前是察举。
什么是察举呢?
我是国防部长,你是财政部长,我提拔你的儿子,你也提拔我的儿子。
这样我们两家连着好几代都能做部长级大臣了。
科举愚蠢吗?我不知也。
反对科举的人愚蠢吗?我亦不知也。
前几天买了一本西方世界知名经济学家的书。
里面形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因为这种延续自古代的制度让有能力而不是有关系的人上位。
那位经济学家就是前几天畅谈美国和英国作恶多端被主持人打断但没完全打断的那位。
之前看到有个讨论说三代人都在电力系统还是烟草系统大家各种怒批烟草系统职位父子相传。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觉得这不对。
实际上这才是整个世界的常态。
这个家族世代掌握当地权利的案例全世界到处可见,唯有我国觉得这不对。
为什么不对?
因为科举制度深入人心,觉得当官得考上去。
得金榜题名。
不能他爹是官所以他也是
美国现在都还在举孝廉,居然好意思来团建科举制?
一般来说,一个制度运行了一千多年终究是有利有弊的,不过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要说科举制不好,那你说说哪些制度比科举制度好呢?
先秦时期:世袭罔替是主流,我想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觉得这样的制度比科举制先进吧;
两汉:察举、征召,刚开始这种制度还能正常运行,后续逐渐被地方士家大族(学阀)垄断,一般人不可能得到机会,更没有公平性可言;
魏晋:九品中正制,这一时期完全是门阀士族的时代,可以说在选官制度上这是历史的倒退;
隋、唐、两宋、明、清:科举,好歹给了一般中小地主一些机会,虽然数量不多,也算是是给天下读书人留了一条路。
顺便再提一句,就在不久之前还有个名词叫“接班”,有兴趣你去了解一下。
总之,我认为科举是几千年来中国选官制度中最不坏的制度!!!
科举制最大的弊端在于:它是中国人发明的制度
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科举取士和今天“知识分子”在知乎被批倒批臭的社会历史背景其实是一样的:知识的普及或下行。
就以前的历史而论,最早的知识和话语权控制在贵族和世家门阀手中,并且以此形成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国家的发展,国土的壮大,势必需要有知识的人进入政府参与管理,如果没有科举取士,那么政府的管理层必然被门阀势力所掌控。统治者之所以要科举取士,一方面固然有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摆脱门阀等势力的依赖,巩固自已的统治。
所以说, 科举取士,是一项伟大的进步,虽然不可能彻底改变特权者对知识和话语权的垄断,但开了一个口子,读书的人增加了,知识的传播扩大了,其他人也慢慢有了机会。
到了近现代以后,内外社会政治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与普及。尤其是普及教育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门阀或者寒门,再想像以前那样通过垄断知识获取各种特权,已变得不可能。新的时代,对知识分子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比如说,搁以前,你能识字,能看懂几本书,就算知识分子,运气好可以当官,运气不好也能在乡里做个文化人,试问现在还能么? 现在要成为一个知识分子,需要学习和充电的地方,比以前难了十倍不止。发生这种改变的时间,也就三、五十年罢了,有人不适应是很正常的。
这样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适应不了这种变化的传统知识分子觉得自已的利益受到了伤害,更为怀念那个大家都是文盲的时代,所谓民国情节,就有这个因素在里面。二是突然获得了大量知识的民众,开始审视自我,审视历史,以全新的角度和目光看待知识分子群体,如此一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往通过知识获取特殊利益的事情,就成为了原罪。
知乎这种网站,成员的素质也许不是太高,却也不会太渣,更迎合了知识共享和传播的这样一个平台,审视的目光也就会更深刻。
综合历史来看,其实就是一个知识传播的问题了,科举取士就是一个知识扩大传播的过程,此后寒门逐渐取代门阀政治;新中国后大量普及教育,信息时代知识的大量传播,知识的传播迅速扩大,知识分子当然也会受到冲击和挑战。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新时代必然会淘汰那种觉得自已读了书就牛逼哄哄的人,而真正有学识的人,永远会受到尊敬。
这种受尊重的人知乎也有,很多有见地的人,我看一般好评的也多。刚来知乎,大神什么的就不清楚了。
现代政治的三个基础:
文官制度 、考官制度、民主制度。
其中考官制度来源于中国科举。
鸦片战争后,英国就直接学习了部分科举内容,当然,考试内容不再是八股文。
科举制度量才用人,否决了传统的贵族世袭制度,提供给社会各阶层一个上升通道,避免阶层彻底固化,这是现代社会稳定的基础。当今绝大部分国家,考试依然是改变社会阶层的最主要手段,要不然,常春藤哪来这样大的名气。
哪怕是印度这样种姓制极端顽固的国家,考试依然给了底层人一个升级通道,就算在印度国内无法提供,出国也能获得,这也是印度人热衷出国的原因。
科举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公平(相比)的筛选制度。
啊这。
科举考试就相当于今日的意识形态,是老美的自由和苏联的平等。
在欧亚各国为了上位争得头破血流,不是今日政变就是明日刺杀,老百姓日日夜夜盼不出头的时代。
中国的这手科举完全是调和矛盾的降维打击。
这是整个人类历史都罕见的下层能进入上层的通道。
调和各方矛盾,让政府良性运转伟大发明,保证了君主不至于孤立无援,朝廷不被被贵族霍霍地乌烟瘴气。
科举取士之后是可以掌握真正的实权的,最高可以做到皇帝之下万人之上,掌握国家君政机要,相当于在古典时代就点出半完成的现代政治机构。
科举发明前的魏晋南北朝,贵族没有制衡作到什么程度?
八旗子弟最多游手好闲,吃喝玩乐。
东晋那会。
什么你今天要上朝?多俗啊,正经人应该向我们一样,不追求功名利禄。
什么公文边关急报怎么办?
听说过无为而治吗,听说过兴衰自有天数吗?
敌军如果来攻城我们就应该投降,天灾饥荒是上天的旨意我们怎么可以给快饿死的人提供食物呢,这是违背天意。
南北朝时期还有一大特色,造反一般会被诛连九族,南北朝时期爹造反儿子照样承袭爵位。
政变和吃饭一样平常,人均尧舜禹汤,皇帝隔三差五就禅位,或者当街砍死扔外面。
不要看科举在后来禁锢思想,他刚发明那会真的是长足的进步,中华文明能存续科举是有功劳的。
哪怕是到今天,他依旧以改良的形式在不同国家以不同姿态发挥作用。
科举制属于是过于领先的发明。
和科举制匹配的应该是工业革命的生产力,也就是近代的公务员考试啥的。
古典帝国的行政能力完全没必要那么强,例如奥斯曼帝国的宗教自治制度,欧洲的采邑制度。虽然这样搞皇帝会治理不明白自己的疆土,但是对于古典帝国来说已经是绰绰有余的了。
像是中国这种,皇权能够直接深入到县级的行政制度,行政能力已经是完全溢出了。
在隋唐搞科举制度炸裂程度就像是在唐朝搞工业革命一样。
尤其是明朝的科举制度,让明朝一个古典帝国哪怕在末年顶着科技差,也能在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完爆所有国家。
甚至哪怕是带清这么费拉的玩意,一开始也能被认为是列强,它能那么拉胯全世界都没几个人想到。
你这让贵族会盟,封建宗法,九品中正制,猛安谋克怯薛八旗的脸往哪儿搁?
其实,科举制用丘吉尔那句话形容最合适了:
科举是最不坏的制度……
怎么说呢,任何人才选拔机制都有被“玩坏”的那一天,即几乎所有人都对其中规则的漏洞心知肚明,导致“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局面。而一项机制被玩坏之后,任何尝试复辟的尝试,都会在前人“玩坏”旧机制的经验影响下,导致重新建立的旧机制被迅速再次玩坏的结局……
从西周建立但三家分晋,宗法制大概挺了600年被彻底玩坏,表现在后来的分封制几乎必然迅速导致了内战: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役……
从西汉建立但黄巾起义,察举制挺了大约400年被彻底玩坏,表现为魏晋南北朝那一群所谓“名士风流”……
科举制最晚也得从北宋算起,直到清末才被玩坏,挺了900多年。如果是从唐朝算起,那就是挺了快1300年。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科举制到清末被玩坏仅仅是因为科举的考察内容不合理,而不是科举制这种形式本身的不合理。改革过内容的科举制,可以说现在都在发挥作用,已经过去了1000多年还能用……
对比已经被彻底玩坏的古希腊民主,西周分封制,汉魏察举制,草原忽里勒台制,科举制最起码现在还活着……
而且搞不好还能活到现代自由民主被彻底玩坏的那一天……
科举钳制、禁锢思想是完全错误的说法。
首先,大一统本身就意味着一定有书禁。
认同统一本身就意味着多样性丢失。
问题来了,你认为国家是有共识好,还是没共识好。
共识,是一个团体的立身之本。
其次,历史上,科举限制思想的发展了么?
历史现实是,宋儒不仅发展出非常多流派,佛、道、儒三家融合也初步完成了。
明朝不说了,理学、心学之争,心学诸多流派是耳熟能详。
科举像笼子一样禁锢住人们的思想了吗?并没有。
有人嚷嚷,你看西方的发展,还说科举没禁锢思想发展?
错,前面说了,历史上各种思想讨论、思辨、发展的非常活跃。没有被禁锢的样子。
这些人说的不是思想的发展。问题的本质是,西方是知识体系大发展,东方是理医农工、管理、金融等等知识体系的落后。
这些人又说,正是思想不开放导致其他知识体系不发展。
错,其他知识体系不发展是因为我们思想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更非政府提拔机制有问题。
即:没有思辨到理医农工领域,不是没有思辨,更不是体制原因。
原因简单,是没有唯物的思辨,是思想史的母题就不同。
我们发展了常识理性,没有朝科学理性进一步发展。
但决不能说思想没有发展,那是胡说。
说个明显的,比如,印度产生的佛教唯识宗,精妙异常,逻辑严谨。显然不是思想禁锢的样子,这是佛教思想的大发展。但,有用吗?
大发展不一定有大用。思想大发展不一定导致知识体系大发展。更与科举无关。
后人痛恨科举无非是为近代落后找替罪羊。而海的另一边,英国参考科举的文官制度用着好用着呢。
另:
中国基本上搞的是世俗化的道德文章,我们也有常识理性的基础,因此转向科学非常顺利,让许多人产生了一种“不信神就是唯物,就是科学”的错觉。
注意,这里并不是说道德无用。特别中国长期专注于世俗道德体系建构,这是丰厚的文化遗产。
另一部分还相信中国人无信仰,简单的把信神当成信仰。
不对,比如道德本身就是一种信仰体系。而不是一定要信神来派生道德体系。
对于科举,我觉得不仅不愚蠢,反而是非常聪明的制度,只是可惜后来考试内容的发展,则是朝着愚蠢的方向!尤其是明清两代,考试的内容狭隘的朝着让人遗憾的方向,这也是我对科举感到心痛的地方。
科举好的方面很多,在我心中,我觉最大的聪明是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民主的政治方式,维持了我们国家的统一稳定,保证了中华文明绵绵不断觉。
具体操作则是通过考试,不限阶层筛选出全国的高智商的精英分子(相对公平),与皇帝共同协商管理整个国家(相对民主),由于管理国家的精英是分时各地筛选出来的,也就避免的了贵族世袭管理地方(先秦或欧洲),断绝了皇权不可控的势力范围,从而有效维持了国家稳定统一。又由于考试内容必考的儒家经典,读书就要学习儒家经典,从而保证了文化的传播和延续。
最令我遗憾的是科举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内容居然是越来越僵化和狭隘,而不是越来越自由和开放!
当初科举创始之初,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经义、进士、法律、文字、算学等,最多时竟有五十余种。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还来个八股文。清袭明制,搞的更僵化!(清末设的特别科就不提了。)
当然理由上,常见的说法是为统一思想,保证政治正确。但是,既然已经分了六部,六部的分工又是明确的,完全可以这样考:吏部、礼部还是考经论为主(正常科举差不多),户部考经济方面为主,工部考算学方面为主,刑部考刑法方面为主,兵部考兵法地理为主(这些内容唐代都是有的),当然为了政治正确,所有的人都要副考四书五经,主副分数七三分,最后算加权分,分部分科录取为官。
如果唐以后科举考试是向着分部分科这个方向,则我们的各专业学问必定早于欧洲,向着一个更深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国家后续的历史发展轨迹也真不敢想想,可惜没有如果!
真的是遗憾而心痛!
那些准备批判科举制度的,首先请先弄清楚西方现代文官制度是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发展出来的。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大肆批判科举制的时候,西方可是中国科举学的研究中心。
“Many forms of Official selection system have been tried, and will be tried in this world of sin and woe. No one pretends that IES(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s perfect or all-wise. Indeed it has been said that IES is the worst form of Official selection system except for all those other forms that have been tried from time to time.…”
——Winston S Churchill, 11 November 1947
“在这个充满罪恶和麻烦的世界上,人们已经试过,并且还将尝试多种形式的官员选拔制度。并没有人非要说科举制度是最完美最无暇的,倒是有人说科举制度是最糟糕的体系。要不是我们见识了那么多其他形式的人才选拨制度,恐怕还真要信了。。。”
——温斯顿·S·丘吉尔,1947年11月11日
西方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而英国的文官制度对于中国科举的"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等原则是有所借鉴的。
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了一个地位相当于副大臣的常务次官,主持日常工作,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政党更迭而更迭。“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分由此开始,文官制度也因此而奠定雏形。1853年,建立了官职考试补缺制度,这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基本形成。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枢密院令,确定了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英国公务员制度因此而正式诞生。


科举制度在维稳方面是异常天才的发明
虽然难度很大,未必能考上,但另一条通往荣华富贵的道路“造反”,同样十分艰难,成功概率也极低。
相较之下,科举失败了下次还能再考,没有被凌迟诛九族的风险。
因此科举制度成熟以后,聪明人就不会轻易造反了。
蛇无头而不行,底层中的聪明头儿,本来可能会做起义军领袖的人,现在都一心科举了,唯恐留下不良记录影响将来当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百姓的反抗能力。
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有了自己的信徒以后,依然抽空去广州考了一次秀才,失败后才彻底绝望起兵造反,足见科举在维稳方面有多么有用……
不是,我认为它是一个早熟的发明。
实际上,同时期的所有国家,只有中国才有这种全国性的科举制度。朝鲜以两班制度架空了科举制,使其失去了原本的作用。越南长期处于五代十国式的战乱中,根本无法大规模实行科举。其他国家更不必说。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科举制的真正作用是什么?选拔人才吗?No!没有科举制之前的两漢魏晋,科举制作用不大的隋唐也不是说就没有人才了,甚至于当时的人才质量可能还更高一些,毕竟是世家大族出来的,见识和能力自然比那些寒门苦读的士子高了不少。而且,世家大族有足够的资源给那些人才挥霍,因此他们也敢于尝试一些冒险的事情,换句话来说,试错能力很强,寒门士子则会更加保守一些。
其实,科举制的真正目的在于控制和削弱各地的豪强,避免他们用自己的资源作乱。科举制下,豪族和寒门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此一来,后面选官就可以避免某一世家大族做大,避免他们威胁皇权。而且,科举制选上来的寒门即使暂时变成了新豪族,一旦几代人没有科举的好苗子,马上也会衰落下去,不可能出现以前那种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那种情况。不过这也导致了一个糟糕的事情发生,那就是地方原子化和依附性变得很强。
科举制诞生前的漢人豪族世家,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并不是由皇权给的,所以无论是面对汉人皇帝还是胡人皇帝,他们都能保持一定的自主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胡人政权一直都为北方的漢人豪强而头疼不已,他们在胡主强盛的时候非暴力不合作,或者假意合作,实则架空,同时南朝北伐,他们也经常积极响应。北朝君主,甚至是民族都换了一茬又一茬了,这些漢人豪族还是屹立不倒。此外,北朝的漢人普遍还是对东晋有感情的,王猛劝说苻坚不要南伐,除了他能看到前秦的政治民族问题以外,他本人也不希望漢人王朝被胡主所灭。后来的冉闵更是直接反手就把后赵给灭了,还有著名的殺胡令。前凉国主张氏也是割据陇西、保境安民,和其他胡人政权一直有所冲突,和前赵、后赵发生过战争,多次击败刘曜、石虎的进攻。后面的李氏西凉政权更是接受东晋册封,而且亡国以后也以强悍的势力位居北魏高层和北周八柱国,其后人更是建立了恢弘的大唐王朝。
哪怕是很多人瞧不起的禽兽王朝北齐,高家也是敢把鲜卑皇室贵族全部图图的主。杨坚夺位以后也没少清洗鲜卑贵族。总之,魏晋南北朝的北方漢人,大多数都是保持了一定的自主性的,没有谁是真的一直甘愿当胡主的奴隶。一旦他们有机会,都会立刻反殺胡主,怪不得孝文帝要漢化改革,换做是我,我也害怕,太特么凶残了。
科举制推行以后,世家大族瓦解。后面的漢人豪强骨头之软简直令人咋舌。有因为科举失利就投奔西夏,帮助西夏攻打大宋的漢姦张元,还有灭亡南宋以后还引以为荣的张弘范。帮助金人搜捕北宋宗室,组建傀儡军为金兵先驱的伪齐帝刘豫等等。仔细想想看,北宋至南宋质时期量最高的漢姦好像就一个契丹的韩德让,直接封王,做过官职有南院枢密使、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大丞相、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
明朝稍微武德恢复了一波,然后在甲申国难的时候又是一批让人吐血至死的操作。当时质量最高的漢姦就剩下一个墙头草老乌龟吴三桂了。唉!魏晋南北朝是一群S在相互对打,胡主干掉了漢人的S还有一大群小一号的S,宋之后就是一个S领着一群M对打,只要把对方的S干掉,剩下的M马上就会过来攀附,帮着新主人痛击老主人。
科举制这种东西,应该在燧发枪普及,蛮族已经没有优势的18世纪中期开始推行比较好,在此之前都是纯纯的早熟。
如果你屁股在平民这边的话,科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如果你是周公子之流,那你痛骂科举也不妨。
显然其并不是,科举制本身是相当优秀的制度。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对中国的科举制度倍加赞扬,他说:“人类精神,肯定想象不出比这样的政府更好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重要的衙门彼此统属,任何事情都在那里决定,而其成员,都是先经过几场严格的考试的”。此后,英国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的文官考试、美国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都是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也认为:“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科举制在中国的存在,也是导致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现象,使大量出身低微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晋升,保证了阶级的一条自下而上的通道。《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汴京城内也有学生在勤奋读书,由此看见当时知识分子的地位。但是,题主你所说科举制度的愚蠢不是制度的愚蠢,而是当权者的愚蠢,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政府需要的是听话的乖孩子,而不是叛逆者。相反,清朝的一大批文人才子,都失意于科场。但是,科举出来的士子,水平可真的是相当高了,我在这里就怀疑有些人说科举考试迂腐古板的观点了啊。在这里放一段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会试试题:
第一场(史论5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藩镇)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平戎)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变法)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举贤)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以夷制夷)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5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看到这个题目,反正我是有些汗颜的,有些自愧不如,科举考试确实是考验一个人的文字功底的。
最后再讲一个笑话:
蒋梦麟和陈独秀常开玩笑。一次,蒋对陈说:“你是一个秀才,我也是一个秀才。秀才有两种:一种是考八股时进的秀才。八股废掉后,改考策论,称为策论秀才。策论秀才虽有几分洋气,但没有八股秀才值钱。”陈独秀于是问蒋:“唉!那你这个秀才是什么秀才?”蒋回答是策论秀才。陈便说:“那你这个秀才不值钱,我是考八股时进的八股秀才。”
没错,科举制就是史上最愚蠢的发明!
而且,这还是统治阶级被迫无奈的选择,说多了都是泪啊!
周朝,统治者想要世袭世禄,国家承包给家族成员和功臣、亲家,权力都是世代相传,人才的唯一出路就靠国君的慧眼识人,比较知名的有姜子牙、管仲、百里奚等等,轻轻松松地就混了个800年统治。
秦朝,始皇帝统一天下,想搞个新花样,于是就彻底废除了封建制,消灭所有贵族,在全国实行郡县制,人才的出路就是在官僚体系中上班打卡,一步一步升迁晋级,即所谓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结果秦朝传国仅二世,一共14年。
汉朝,吸取教训,搞出了察举制,地方和中央根据个人才能和品行进行推举和征召,比如举孝廉、举秀才、举明经等科目有很多,中间虽有些问题,但效果还不赖,大汉朝传承了407年。
晋朝,皇位是禅让得来的,为了拉拢权贵就给他们放了权,结果让权贵越做越大,再要选拔人才,世家大族都推荐自己的人,后期就发展出九品中正制,晋朝深受其害,权力一直被世家大族垄断着,皇帝也没办法,稀里糊涂地传国155年。
隋朝,天下好不容易统一了,皇帝也意识到大家族对皇权的威胁,而且还很严峻,让权贵们推荐人才,他们给的名单里全是自己的爪牙,为了压制权贵,这才搞出了科举制,皇帝亲自考核挑选人才,皇帝也没办法,前车之鉴在那里,必须要点什么,最后还是被大家族干翻了,传国37年。
唐朝,李唐王室本来就是大贵族,家里权势滔天,现在翻身做了皇帝,就想压制大家族,接续搞科举制,但很多贵族跟自己关系很近,刚开始搞得并不彻底,门阀士族的力量很大,直到武则天上位,重用了很多寒门子弟,科举制就这么搞起来了,这么着,唐朝跌跌撞撞也才传国298年。
后来的王朝不管咋折腾,基本上300年就是个门槛:宋朝319年,元朝98年,明朝276年,清朝296年。
因此,对于维持国家统治来说,科举制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效果最差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真的没有比它更差的了。
这些统治者怎么就这么蠢,搞什么考试,鼓励人们去学习,人们开始掌握知识,谁还愿意听你的?
不是。八股取士,只考四书五经才是最愚蠢的。
这玩意不就是公务员考试吗??
现在不是全世界都在这么搞。。难道全世界的政府都是傻子。。。
科举不是问题,
皇权没有边界才是问题,
无边无际的皇权自我膨胀,
最终榨干了社会所有的活力,
消灭了所有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科举只是皇权膨胀的一个工具。
我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当我们在利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时候。而西方人在做什么?教皇控权,实行的都是“赐官制”国王恩赐,不用考试。
科举制度是真正意义上做到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今天看来,无论它怎么荼毒古代学者的思想和制度的不够完善,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个制度的公平公正性,穷人想要翻身就必须要付出努力。相比之下 什么“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漏洞很大,逊色很多。
科举制度还化解了与统治阶级的对立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到读书考试上面。既化解了阶级矛盾又可以选拔人才,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治国安邦的良策。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是证明自己的机会,“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16世纪末,西方人在我们中国看到了这种人才选拔的制度带回西方,获得广泛赞赏。清末我们风雨飘摇,一切跌入低谷,先辈讲究创新,引入西方的升学制度。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当从根上面讲,科举制度是祖宗。
另:不要羡慕西方XX大学的几百年历史,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形态,儒学三千年历史不是我们吹的资本?
吾辈布衣 躬耕九州 香火绵百代 文化炳千秋 ——布衣
科举制是一种极为先进和早熟的制度。科举制度让寒门士子有了从政机会。让很多底层的读书人,也有了一丝丝攀登阶级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科举制度真的是伟大的发明。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回答,鼓吹军功世袭制是一种极为先进的制度,要比科举制更牛逼,当时我差点就被唬住了,不过仔细想了几天,发现所谓的世袭制其实要比科举制落后才对,
有一个最典型对比,那就是自从门阀世袭以来,三国两晋南北朝乱到了何等地步,完全就是各个军功门阀、士族豪强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些豪门根本没有以天下百姓为念,大多数只不过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争权夺利,或者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所以,那篇文章说什么军功世袭制,就是先进的制度,世袭制培养出来的人就是有大格局、大眼光,完全就是扯淡,
三国两晋南北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哪有一个以天下为安的门阀,都是割据豪强,自保为主,更有甚者坐看北方凋零,梦死东南。
原因很简单,这些军功升上去的人,一开始还有锐气,但是一旦坐稳位置,首先想的就是推荐自己的子弟,形成一个以血缘和关系为纽带的乡党集团。
这样的集团要干的活就是独霸朝堂,至于抵御外敌,那根本不是首要任务。
那么科举制既然可以肯定是先进的制度,为什么到了宋朝以后,又日益走向保守呢?这是因为科举的内容出现了问题。也就是社会思潮日益走向了保守。
这个道理不难明白,简而言之就是制度肯定是先进的,是毫无疑问领先世界的,但是被皇帝规定的考试内容却日益保守,因此考试承载的内容影响了考生走向保守。
因此,这样的科举制选上去的考生自然问题会显得素质不好,甚至会产生科举制不如世袭制的错觉,但是世袭制比不上科举制,是百分百可以断定的。
因为,科举制给了下面人机会,打破了阶级壁垒,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公平,我们不能因为内容趋向于保守,就认为科举制是保守的,是落后的。
是的,连推荐信都没有,怎么保证素质。
大好资源给了做题家,造孽啊~
对于人才,一方面是要选拔,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个道理常常被中国人忽略,可能就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吧,低端的人才需求仅仅靠“有的是人干”就能满足,但顶尖人才是选拔不出来的。否则你可以在非洲大陆开科取仕试试看,能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科举也许能选拔出一些真正的人才,或者说天才,但围绕科举建立的整个文教体系不能培养人才,反而是在残害人才。
科举不行,这个道理不需要现代人来讲,甚至也不需要被列强狠狠教育之后的晚清人来讲,元朝人就知道这个道理。科举虽然起源于隋唐,但只是补充途径,真正成为朝廷选官核心制度是在宋朝。而大宋用亲身经历展示了这个制度的无力,也因此,亲眼观摩了大宋(包括大金)晚年的怂样,元朝基本上就不开科举,实行的是“儒户”制度。忽必烈就明确说了,文章写得好就能当好官?天下没这种狗屁道理。
儒户是世袭的,任务就是天天去上学,然后通过一个考试,之后到官府里面从基层小吏干起,一步步往上爬。这种局部“义务教育”,并且做官从做吏开始的安排,是不是和当代很像?当代的制度根本就不像科举,而更像是一种“全民儒户”制度。从录取率和考中前后的反差来看,科举要比高考和公考极端得多。
科举制度下,举人就能担任或者候补县里的重要领导岗位,进士更是县长起步,这远不是如今的公考选调上岸能比的。现在的公务员体系,正科级放到古代来看也是吏,算不上官。而在中国古代,绝大部分朝代是官吏分途的,甚至做了吏的人就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很多人一看到是考试就说这是科举,按他们的说法,高考是科举,公考也是科举,甚至说科举之后没有更好的制度,这非常没有逻辑,甚至简直是对当代制度的抹黑。高考考得再好,你也只能成为清华北大的本科生;公考考得再好,如果你有博士学位,你也最多拿到正科级,而且还不是实职。如果高考状元直接任命为县长,我相信很多人愿意为此复读一辈子,而生活在这种县长的治下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说回到元朝,元朝这种安排的结果就是,这帮儒户根本不好好读儒家经典,因为就是没用。他们更愿意学点对政务来说实用的东西,比如法家权谋学说或者数学会计这种。所以后来明朝恢复科举,这帮儒户意见很大,因为他们很多已经不熟悉儒家经典了。
但元朝的灭亡也证明了蒙古人对权力理解的短浅。这种短浅体现在蒙元制度设计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在其教育和选官制度上。把科举看作选拔人才的工具,从根子上就错了。科举制度产生之前,难道华夏大地就没有人才为朝廷所用?商鞅,李斯,桑弘羊,霍光,荀彧,诸葛亮,王猛,哪个是科举出身?就算是隋唐,名臣里也有很多是靠做幕僚、举荐或者世荫走上仕途的。没有科举的时候,华夏是大汉大唐,威震四方,生机勃勃,有了科举的宋明清哪个比得上汉唐?
相比之下,朱元璋就理解得很透彻,知道科举的核心是分配权力而不是选拔人才,所以他才死磕“南北榜案”。为啥?如果按人才标准,南方士子不就确实是卷子答得更好吗?但如果只从南方取仕,朝廷里没有北方人,北方人不支持朝廷怎么办?而且朱元璋刻意地让科举的范围缩小,教材统一化,为的就是降低区分度,加剧内卷,从而使中举者的地区和阶级分布更加均匀。这也使得科举的人才培养和选拔能力进一步弱化。
即便是科举巅峰的明清,就拿晚清所谓四大名臣来说,也就张之洞是探花郎,曾国藩和李鸿章都落第过,左宗棠更是就一直没考中进士,纯靠当幕僚立军功走上仕途的。康有为梁启超也是中了举人,但进士落榜。说到底,人脑是通用人工智能,这种天才去考科举当然成绩也会很好,中举人倒不难,但并不是科举的内容培养了这种天才,其实是天才们在捏着鼻子陪你玩。如果你能让天才们把精力从这种东西上节约了,用来思考科学问题,那中国也会发生科技革命,那才是利国利民。科举也许选拔出来了聪明的头脑,但使得这些聪明的头脑里填充了太多垃圾。须知再聪明的头脑,也需要努力钻研和试验,并且一代代传承进步,才能产生科学,在科举的环境下,根本不存在这种潜心做研究的环境。
科举的核心作用是统战,是垄断权力这种稀缺资源,完全由皇帝来分配。没分配到的人怎么办呢?毕竟朝廷的官位是有限的,想做官的人是无限的,科举就相当于为天下士绅画了饼,于是这帮地方上的地主豪强才会安分守己,一心读书,支持皇权。唐太宗李世民的话说得其实很坦诚:
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里的“彀中”就是圈套的意思,为了让这句直球的话听起来委婉一些,很多教材给大家翻译成“囊中”。


评论区这位就生动地展示了科举是如何稳住广大地主阶级的
有了科举,这帮没有得到权力的地方豪强就乖乖排队,使劲内卷。在科举制度下,“你没当官是因为你没考上”,这跟当代的“你没发财是因为你不努力”,是一个性质的。
计量史学的一项经典研究已经证明,晚清对全国统治崩溃的起点,就是清末新政废科举而立新学。地方豪强获得权力的传统路径没有了,一开始大家还能绷住,因为很多人预期清政府会搞地方议会这种东西,那豪强们还可以通过议会来掌握权力,但结果清政府丝毫没表现出这种要和大家分享权力的意思,反而搞了个“皇族内阁”,于是地方士绅纷纷从洋务派变成革命党。
正因如此,科举是帝制的基本制度,具有神圣性,得到了皇家的严密呵护。评论区有人谈到科举的严防作弊,尤其是吏治极端腐败的晚清,科举舞弊也非常困难,一旦查出来就是人头落地,为什么?因为科举舞弊本质上不是贪污,而是和皇帝争夺权力的分配权。谁是人才,应该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决定,由皇帝选拔并授予官职,结果居然有考官自己私下把这种恩典赐给或者卖给考生了,这性质极为严重。贪污是经济犯罪,皇帝自古以来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作为节约工资支出的替代手段,但科场舞弊那是争夺权力分配权,简直就是造反,当然要严防严惩。
科举不能强国,但能强君。科举最能拔高的就是天子的地位,让皇权至高无上,所有权力都由皇帝赐予,朝廷里再也没有别的势力可以制衡。而包括读书人之内的所有其他社会阶层都被狠狠地压下去,然后再通过科举,临时地拉一部分人上来利用一下罢了。读书人再怎么通过科举往上流动,在皇帝和皇族面前也是贱民奴才,你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可以朝为宰相,暮为死囚。雍正王朝里面,十爷是怎么骂状元王文昭的?“只不过是满人的一条狗!”
打个比方,宋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个十层金字塔,皇帝在顶层,往下空了两三层,然后有勋贵、世家、豪强、中产之家、平民、奴仆等等,各层之间当然有区隔,流动不畅。但宋之后,这个社会逐渐变成了百层高塔,皇帝仍然在最高层,中间空了几十层,绝大部分人都挤在下面三四层,有科举这个窄窄的楼梯。看上去是流动性强了,但本质上是绝对君权下的全体贱民化,贱民里再怎么流动,皇帝眼里也是贱民。
科举的饼画得太成功了,至今还有这么多人说科举能促进“阶级流动”,是“上升通道”。整个清朝260年,一共产生了50万秀才,15万举人,平均一下一年才大概2000秀才,600举人。考虑人口基数,相当于现在每年全国秀才不到七千人,举人不到两千人。这就是所谓的“阶级流动”,实际上跟绝大多数普通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为了这么一点点的还不如彩票的流动机会,代价是把全民卷成皇上的奴才。很多人现在读点书很容易,就幻想着自己到了古代可以靠读书考试一步登天,但是,按这个录取率来算,如果你今天考不上清华北大,那你平移到以前,举人是铁定考不上的;如果你今天考不上位列TOP3的五所大学,那在古代属于考不上秀才。像我这种考上了清华北大的人怀念一下科举还情有可原,为啥这么多不是做题家的人这么称颂科举呢?我不理解。
清朝绝大多数人是文盲,他们过的什么日子?即便是读得起书的人,看看范进,他中举之前过得苦不苦?范进好歹最后中举了,大多数人呢?看到很多称赞科举的人,我都想问一句,为什么觉得你到了古代能考上秀才?你以为你可以通过考试,成为老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其实你几乎百分之百是被骑在头上的人。凡是看见那种宋明清时期家境贫寒刻苦读书最后中举的励志例子,你不妨多问一句,他刻苦读书的时候,家里的农活是谁给干的?
比如,著名的励志典型,煮一碗粥凝固了切块吃好几顿的范仲淹同志,他亲生父亲就是吴越国和宋朝的有品级的官员,他的继父官至州长史。这就算“寒门”了,他就成励志典型了,可见似乎很难找到比他更穷的科举成功者。那么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绝大多数是什么家庭背景?肯定不低于范仲淹这个六品官的儿子吧。现在有谁会把市领导家的公子叫成“寒门子弟”?
这种性质的所谓“流动机会”,没有科举的时候也有,什么凿壁偷光(西汉)、囊萤映雪(东晋和南朝)、悬梁刺股(东汉和战国)、牛角挂书(隋),这都是科举时代以前的事情,这不也都是励志的逆袭故事吗?
再补充一个历史事件,咸丰年的“捐输广额”。太平天国占据了东南,直接掐死了朝廷的经济命脉,为了筹措军费,咸丰皇帝搞了这么一出,让各个省的士绅筹资给朝廷捐款,朝廷拿什么回报呢?增加该省科举乡试中举的名额,捐得越多,名额就越多。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实际上朝廷不需要付出任何东西,只需要调整权力的分配,就能得到一大笔钱。就是靠这笔钱,咸丰筹到了巨额军费,清朝才没有被太平军灭掉。那请问,捐钱的都是谁啊?普通老百姓有钱捐吗?如果科举有利于所谓阶级流动,那地方的士绅为什么愿意捐这笔钱,是因为他们心善,想带着穷困的父老乡亲一起做官吗?错了,正是因为这帮士绅很清楚,捐钱增加的科举名额也是被他们所在的阶级牢牢把控的,他们才非常愿意出这笔钱,而他们早就盘算好了,今天多出的这笔钱,等当了官之后,要从百姓身上千百倍地刮回来!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嘲笑范进,理解孔乙己,成为闰土。”一个社会到底好不好,不要看范进们过得怎么样,多看看闰土们过得怎么样。


范进变成文曲星下凡了,但别忘了你就是平民百姓
所以说,科举是个非常天才的制度,但其天才的地方不是常人以为的那种。如何评价科举,取决于你站在谁的立场,如果站在皇帝和地主的立场上,你当然觉得是天才制度,你会不禁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但很多人其实生在古代连自耕农都没机会当,连“白头英雄”的书童都当不上,就别惦记着靠科举来“阶级流动”了。


左起第一位为科举同志
人类还有比科举制度更伟大的发明吗?
欧洲的文官制度就是学习科举制度的产物。
可以说,没有科举制度,法国皇帝还靠着9个人治理国家,国家还各种小贵族,每个小贵族都有自己的军事力量,都有自己的税收权利。欧洲还到处都是路卡,一个国家内部各种邦国,根本就没有办法统一管理。欧洲现代化的发源地城市就不可能发展起来。没有城市的发展,就没有欧洲科技的发展,没有了科技的发展,今天人还是在蒙昧之中探索。
就我个人看法,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没有科举制度。世界上到现在还在封建社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存款多少算合理?
美国为何频繁炒作“产能过剩论”?
4月18日晚间至19日凌晨,多位美联储高官密集
日元会崩吗,日本会成为第一个被端上桌子的
如何看待本次日元做空?
继德国总理之后,德国最大反对党也来中国了
东亚人为什么活得累?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女儿宗馥莉成为接
新能源车「一年跑 2 万公里被拒保」,业内称
国家统计局发布「3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0.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16 20:57:17  更:2024-03-16 21:30:06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