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经济学家林毅夫称「中国仍有优势,经济增长 5% 以上完全有可能」,如何解读?还有哪些增长潜力可以挖掘? -> 正文阅读

[商业财经]经济学家林毅夫称「中国仍有优势,经济增长 5% 以上完全有可能」,如何解读?还有哪些增长潜力可以挖掘?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有很大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空间,中国的储蓄率高、投资资源多,实现…
#过于悲观#
他这是非常低估了,是按照“没有突发事件”、“没有超常因素”来估的。
他没按照“中国获得了无可争议的国际主导地位”这种基准来预估。
这个世界如果换一个老大,换成由中国治理世界秩序,人类会有一轮真正的爆发性增长。
而中国作为这一轮全球增长的领导者,会以全球新首都的身份横扫全球人才、资本和技术资源,经济增长率要参考美国在二战后的数值。
这不是一个线性的事件,不在这种“百分之几”增长的概念之内。
你们想象一下——世界战争威胁完全消弭,第三世界国家第一次获得充沛的、真诚的投资和发展,全球饥饿、贫穷和疾病被全面消灭,现代化的医疗、教育普及到剩下几十亿人身上。
人类可以心无旁骛的面向太空尽情发挥一切工程技术潜力。
现代科技不再作为少数国家勒索人类的武器,而是真正的为全人类所用。
全世界航路畅通、市场开放、一切的资源都得到不受干扰的配置。
不客气的将,地球人口再翻两番,以现在的技术,只要正常发挥潜力,都完全可以支撑得起。
什么百分之几?
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欲壑难填,全球才在谈他娘的“百分之几”。
这不是人类无能为力,而是全球领袖尸位素餐,无能昏聩,中饱私囊造成的恶果。
5G、高铁、转基因、AI都搞出来了,人类还还有几十亿人挣扎在贫困线上,还有不知道几十上百的国家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自来水都喝不上,电都没得用,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之下,还tm只能战战兢兢的期待“年增长2%”,你们不觉得扭曲、荒唐、可耻吗?
人类现在的首要使命就是推翻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无能而贪婪的统治。
推翻了,大家在未来二十年里可以平均都期待8~10%的增长率,这甚至包括现在的西方集团、包括中美在内。
在这个洪水般的生产力爆发中,中国作为领袖,谈的是一年10%、15%,先来个十年份再说。
什么5%?8%?过家家呢?
我们15%狂飙十年,也许非洲、南美的高铁才刚算盖了个差不离。人类才刚把全球过暖压下去。生物灭绝、生态恶化可能才刚刹住车。
月球开发可能才刚有眉目,火星开发才刚刚起步。
热热身、前戏而已。
管不好就下去,一屋子都饿得眼发绿、脸发紫,还有脸赖着打滚。
耽误大家发财!
要判断林毅夫说得对不对,就需要对我国经济有一个整体把握,这个把握的核心就是要理解债务和我国经济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在执行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当你理解了这种关系,就能判断林毅夫的话了。
01
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矛盾。在固有矛盾的作用下,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会不断被危机打断。
自由竞争时期,危机会以完全的形态爆发,并逐步在市场自发机制作用下重新恢复部门间的相对平衡。
国家垄断时期,每一次出现相对过剩苗头的时候,国家就通过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相结合的方式,直接干预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进而干扰危机的展开。但是调控不能解决矛盾,而只能不断地把矛盾往后推。
进一步讲,国家干预打断了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充分展开,导致经济无法通过市场自发调节达到平衡,它虽然延缓了危机,但造成危机的诸多因素却进一步沉淀下来。
不仅如此,它用以解决矛盾的手段,更为矛盾的进一步深化埋下种子。它一方面刺激生产畸形扩大,另一方面从根本上削弱了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矛盾越来越尖锐了。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经济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这首先就体现为债务规模越来越大。需求管理是以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为主要手段的,也就是以公私债务不断攀升为代价的。
债务不断攀升,还本付息的压力日益增加,整个经济中一个越来越大的部分被生息资本无偿占有,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日趋减少。相互作用之下形成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
这就是市场经济下国家干预经济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凯恩斯主义。要理解经济和债务的关系,就必须明白凯恩斯主义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02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我举个例子。
在某个国家,由于生产过剩,钢铁和水泥大量堆积卖不出去,钢铁厂和水泥厂开始大规模裁员。很多人失业了,经济问题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
在自由竞争时代,国家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大规模干预经济。在国家资本主义时期,条件发生了变化。国家为了缓解危机,出台一个政策,号召每个城市修一个公园。
国家认识到,每个城市修一个公园有两个方面的好处,首先修公园需要钢铁、水泥,这样就可以消耗钢铁水泥的过剩产能,稳住重工业就业;其次修公园还需要雇佣工人,这还能带动一部分失业人口再就业,促进消费,带动轻工业发展。
这两者还能形成良性循环,因为重工业发展了会雇佣更多工人,进而消耗更多轻工业产品,轻工业发展了会购买更多设备、修建更多厂房,带动重工业发展。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市政府修公园的钱哪里来呢?赤字融资!通过赤字的方式向金融机构融资。
这不仅是一个例子,还是真实的史实。1933年后,罗斯福政府就曾雇佣大量失业青年修建众多的国家公园。当然,修建公园只是一种方式,它还可以是修建铁路、修建公路、修建机场、修建形象工程,或者修建各种烂尾和不烂尾的楼。
这就是凯恩斯主义。通过积极财政,配合货币政策,以负债和可能的通胀为代价,扩大需求(比如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消耗过剩产能,延缓危机的爆发。
事实上,从1997年开始,我国一直用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中的相对过剩,这在缓解危机的同时,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债务堆积。
03
1995-1996年我国第一次面临过剩。1995年104种主要工业品调查中,产能利用率80%以上的只占30%,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50-80%之间的46%,50%以下的24%。1996年工业普查,900种主要工业品,60%的企业生产利用率不到50%。产能过剩在随后几年进一步恶化。国内贸易部1997年下半年对613种主要商品统计,供不应求的1.6%,基本平衡的66.6%,供大于求的31.8%。
我国一面淘汰落后生产力,一面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采取积极财政对冲经济下滑。其一,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投资主要靠政府拉动。原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随后调整为增长15-20%,增加投资2200亿(农林水利,铁公机,城镇居民住宅,企业技改等),仅铁路和公路投资就增加了470亿。其二,宽松货币政策。下调贷款和存款利率,下调准备金率,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其实增加不多,因为终端消费增加小。
1998-1999年继续加大财政力度,主要依靠基建投资,即农林水利、城镇居民住宅、企业技改、环保、电网改造、城市公用事业、粮仓建库、灾后重建等。同时,通过房改,推进房地产投资。
在这一时期,政府部门杠杆率快速上涨。1998年房改后居民部门杠杆率也快速上涨。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凯恩斯主义方式进行需求管理,以应对产能过剩导致的经济疲软。


如果我们把1996-1997看做第一次危机时期,那么1998-2001年的刺激政策,就是为了延缓危机的第一次刺激。这次刺激干扰了危机的自发进程,但没有消灭危机产生的原因。在这次刺激之后,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债务都有了小幅度的攀升。2002年后,我国加入WTO。外需快速恢复,并且伴随城镇化加速,我国经济进入快车道。
04
2008年危机时期也是类似。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受到巨大冲击,在极度危急的形势下,2009年我国决定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企业贷款,准备实施一系列基建工程。除了灾后重建外,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加快保障房建设,第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建设。
基建的钱从哪里来呢?从银行来。国家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重点工程等项目的贷款支持。为实施上述工程,国家预计到2010年投资合计四万亿。
城投债从此爆发。第二次刺激时,债务上升最快的其实是地方政府,但是由于城投债统计在非金融企业部门之中,因此从数据看,非金融企业部门反倒是上升最快的。由于城投公司有地方政府信用兜底,金融机构乐于向其贷款。2009-2012年,平台债务快速增加,规模巨大。“截至2010 年末,全国地方投融资平台10.7 万亿,占GDP26.9%。”。另外,2008年后房地产价格爆炸式增长,居民买房争先恐后,居民部门杠杆率也开始快速攀升。这一次快速增长到2012年结束。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用凯恩斯主义的方式延缓危机,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杠杆率不断攀升,债务规模不断变大。
如果我们把1997-2007看成一个短周期,把2008-2012看成另一个短周期,那么这两个短周期不再是简单的重复,第一个短周期中,我们用凯恩斯主义的方式刺激经济,导致全社会债务规模与GDP的比值从95.5%上涨到123.4%,第二个短周期中,我们再次刺激经济,全社会债务与GDP比值在短短三年间暴涨至180.7%。
05
在当前的时代,我们危机的爆发形式明显不同于马克思时代,也就是说危机不再以周期性的产能过剩一次次简单重复地爆发。我们的爆发形式体现为通过凯恩斯主义延缓危机,而不断导致一个个短周期相继被推迟,产能过剩的危机,最终演化为以债务为核心的综合性危机,每一个短周期都构成一个更长周期的环节。
1997年后历次危机中,虽然都强调消灭过剩产能/供给侧改革,但需求管理明显是更主要的方面。失衡-刺激-恢复-再失衡-再刺激,形成了往复的循环。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这种重复的意义在于,每一次重复的时候,债务都在不断增长。
刺激是需要负债的,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在不同的危机时期,相继更替加杠杆,不断催生债务规模。债务规模越来越大,资产泡沫越来越大,最终若干次的短周期构成了一次长周期,即若干次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构成了一次总的危机,这个总的危机以债务为核心,呈现出诸多危机的交织。
若干次的刺激之后,我国债务与GDP的比值从90年代不足100%,增长至当下的284%。


06
欠债是要还钱的。
明斯基将借钱(融资)分成三类:第一类叫做对冲性融资,借钱的人有足够的收益(比如工资或者经营利润)能够还本付息。第二类叫做投机性融资,债务人的收益不能覆盖本息,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新还旧,但是整体而言,债务人的收益还是能覆盖当期利息。第三类叫做庞氏融资,债务人的收益不仅不能还本,甚至都不够支付利息。债务人必须依靠不断上涨的资产抵押,借新还息,或者变卖资产还债(导致资产价格崩盘,触发危机)。
当你的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以至于你连利息都还不上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就会崩塌。
2016年底,人民大学发布经济分析报告,用2015年4161家非金融企业(发债企业)的数据做了测试,结论是:(1)对冲性融资不到2%。(2)约有9%的企业受益都不够还利息,必须借钱去还,即属于庞氏融资。(3)剩下9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新还旧,属于投机性融资。
目前的情况是,不负债就无法进一步拉动经济,经济就会下滑;要对冲经济下滑,就需要负债,而这又会进一步推动长周期的成熟。
以前的危机直接表现为短周期的相继出现,繁荣-过剩-衰退-复苏。现在的危机表现为若干个生产过剩的短周期、以及为了延缓危机而实行的刺激政策,共同构成了一个长的综合性危机,生产过剩-刺激-延缓-更大规模过剩-更大规模刺激-再次延缓-最终爆发危机,这就是现在条件下危机的表现形式。
我希望我们国家能尽快好起来,我也相信国家的政策,但是我们同样也要正视一个问题,到底要怎么解决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以上这篇文章,节选自我即将发布的系列文章《危机、债务和周期》,全文发布在“佐伊的读书圈”
欢迎关注公众号:佐伊说
---------------------------------
我是佐伊,一个关注财经和时政的博主。
欢迎加入“佐伊的读书圈”,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多看路,少踩坑。
欢迎扫码加入“佐伊的读书圈”。如果无法加载,请反复点击即可加载。


以下是最近我们讨论的一些问题,从复盘看,我们对当前经济基本面的看法大致是准确的。
您可以点击以下任意一个链接,下载星球搜索“佐伊的读书圈”即可加入
或者点击以下任何一个链接扫码加入(二维码不能长按,只能用另一个手机扫码)
1、房价下滑与财政危机
2、三大工程能对冲房地产下滑吗
3、A股究竟是谁在赚钱
4、世界银行2023年对我国经济的回顾
5、怎么理解我国经济需求不足
6、经济基本面:通缩和内需下滑
7、中国制造业和欧美的贸易战
8、不要指望世界经济软着陆
9、全球制造业产能过剩
10、如果信托暴雷对经济有多大影响
11、如果房价下调,最终会下调多少
12、房价还能撑下去吗
13、未来房价的定价模型
介个,林毅夫这是大撤退了呀。之前他一直是保8派的干将,认为中国经济增速继续8%的增速没问题,知乎还有相关的问题呢。
林毅夫「中国未来 20 年还具有以 8% 的速度增长的潜力」是否有道理?为什么?50 赞同 · 18 评论回答
连他都说5%了,那只能意味着8%已经被放弃了。这也意味着中国不会在出台有风险的刺激性财政政策,而只会是小修小补。
下面俺当时对实现8%的路径分析:
1. 掌握下一代通信技术产业(2G转4G后美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弄出多大一摊子呀,5-6G与物联网则进一步进入制造业物流业城市管理等领域和无数配件上,产业规模只会更大)。
2. 掌握下一代能源技术标准。3. 一带一路为核心建立起更加公平的国际贸易圈。
4. 内部解决垄断与金融投机的雷。完成其中的3个目标,8%的持续增长就不是难事,完成两个也有希望达到8%。
现在目标从保8撤退到保5,那四个目标加一起,能完成1个就可以了。
才1年不到就从8%降到5%了?


当年抱篮球游水过海峡的时候,
他没想到今天会说这么一段话。
( 我从不删评)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10年前,林毅夫在厦门大学发表过一次演讲,不断重复他对中国经济的乐观判断,认为中国经济还可保持年均8%的高速增长20年。到了2015年,林毅夫改口把增长目标设定为7%
最近这段时间,他又宣称中国经济仍将持续保持5%的高质量增长,并且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中国经济总量依然会超过美国。
林毅夫在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时,2011年在香港一次跨国资本论坛上放言:中国20年后的经济规模将超越美国,优于普遍预测的2050年。 也就是说在2031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美国的两倍,这个期间中国将保持年均8%的经济增长。
以AI代工。
全国政协常委、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建议:尽快出台AI手机生态标准,加快形成通信行业新质生产力;此外,为满足AI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我国需要培养百万人工智能工程师。数据显示,去年AI岗位平均月薪超过4.6万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AI人才需求近500万。
中国2月CPI年率+0.7%,预期+0.4%,前值-0.8%。
CPI月率+1.0%,预期+0.5%,前值+0.3%。
PPI年率-2.7%,预期-2.5%,前值-2.5%。
PPI月率-0.2%,前值-0.2%
美国2月非农就业人口新增27.5万人,再度超出市场预期。失业率从1月的3.7%升至3.9%,为2022年1月以来新高。
新增就业岗位集中在医疗保健、政府、食品服务和餐饮场所、社会援助以及运输仓储领域。
12月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从33.3万人下调至29万人;1月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从35.3万人下调至22.9万人,合共下调16.7万人。
彭博社经济学家预计周五公布美国非农新增就业数据为18.5万人,但警告新增人数集中在医疗和政府部门这几个对经济衰退不敏感的行业,掩盖了经济降温的迹象。更多指标反映就业市场的紧张程度比此前要更低,1月数据很大概率会面临下修。劳动力市场加速降温,预计美联储会在5月降息,较市场预期的6月更早。
今年前两个月,中国铁矿砂、原油、煤和天然气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
进口铁矿砂2.09亿吨,增加8.1%
原油8830.8万吨,增加5.1%
煤7451.5万吨,增加22.9%
天然气2210万吨,增加23.6%
大豆1303.7万吨,减少8.8%
成品油757.6万吨,增加35.6%
未锻轧铜及铜材90.2万吨,增加2.6%
进口机电产品9740.8亿元,增长11%。
他之前可是说8%能保持10年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前设定在5%左右。中国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哪些增长潜力可以挖掘?在刺激消费和投资拉动方面,究竟孰轻孰重?中国能否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有很大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空间,中国的储蓄率高、投资资源多,实现5%以上的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林毅夫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去看,中国经济的规模超过了美国,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还处于追赶阶段,有后来者优势。
中国能否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林毅夫表示,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2500美元,只要每年保持5%以上的增长,快则一两年,慢的话两三年,这个门槛一定能够跨过去。林毅夫预测,如果2025年没有实现,2026年也能够实现。
关于如何刺激消费的问题,林毅夫表示,消费非常重要,但是消费要增长的前提是收入水平要不断增长。而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前提又是什么?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都是需要投资的。
以下是问答实录(有删节):
实现5%以上经济增长完全有可能
1、您提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在5%以上,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为何相对乐观?
林毅夫:主要是中国有增长的潜力。经济增长需要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需要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体,还处于产业升级阶段,我们跟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差距,这个差距具有后来者优势。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优势——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跟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中国在新经济方面具有三个优势:
第一,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有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本。中国有很多既有企业精神、又有技术能力的天才。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这方面人才数量多。
第二,中国从经济总量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任何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出来以后,可以快速进入国内市场达到规模经济。其他发达国家与我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但由于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大,实现了规模经济,速度可以比他们快,竞争力强。
第三,国内有最好的产业配套能力。
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让我们在新经济的技术创新上面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优势。
从硬件角度讲,比如,特斯拉电动汽车在美国发展了十几年,最高产量不到三万辆;但特斯拉到中国投资,第一年工厂就建成了,第二年产量达到48万辆,所以在新经济方面中国具有优势。
因此,中国有很大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空间,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空间也很大。另一方面,中国储蓄率高,投资资源多,中国也有发展经济的意愿。
当然我前面讲的是“潜力”,这个潜力实际会实现多少,要看国内、国际经济情况。但是有8%的潜力,实现5%以上的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2、外界有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无法超越美国,你怎么看待这种言论?
林毅夫:这主要就是说我们这些年,经济增长速度从原来的10%左右放缓到去年的5.2%。在这种状况之下让人家觉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有些乏力。
按照购买力平价看,中国经济的规模超过了美国;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现在GDP与美国的比例相当于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的情形。当时很多人都讲“日本第一”,日本会超越美国,结果日本不仅没超越美国,与美国的差距还一度加大,现在日本的经济规模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不到美国的20%。
所以这些经验就造成了有些人认为中国会步日本的后尘。我对这个看法不太同意。
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一路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美国打压,放弃了当时属于全世界最前沿的芯片产业。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几家芯片企业都在日本,像日立,东芝等,后来被要求转移到了美国。
第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接受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放弃了利用产业政策去支持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当时有一种看法认为产业政策是错的,政府不应该制订产业政策,制订产业政策一定导致资源错误配置、经济发展不好。日本接受这个看法,上世纪80年代以后放弃了产业政策,使得日本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处于停滞状态。
我前面讲,中国还处于追赶阶段,有后来者优势,我们可以利用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引进、消化、吸收,作为技术再创新、产业升级的来源。我们在新经济上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条起跑线,而且我们和其他国家比,还有人才多、国内市场规模大、产业配套齐全的优势。
人口老龄化不是“黑天鹅”事件
3、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能在哪里?
林毅夫:这也是一个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增长表示悲观的看法。因为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国内、国际上都有一些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之所以经济增长那么快,是因为有人口红利。现在人口老龄化,就认为中国失掉人口红利、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我觉得这个看法是不准确的。
对经济增长来讲,劳动力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效劳动。有效劳动就是劳动力数量乘以劳动力质量,劳动力质量最主要是教育水平。教育水平高,人力资本就高,教育质量就高。
我们确实出现了人口老龄化,但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一个“黑天鹅”事件。我们过去有人口红利,现在也有人口红利。过去是数量红利,现在是质量红利。
现在全世界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有53个,其中有27个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GDP就已经达到美国的一半或更高,已经是发达国家;另外26个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GDP还达不到美国的50%,还处于追赶阶段,或是我们常讲的“未富先老”国家。
中国把创新摆在新发展理念的第一位,相信新的生产力会不断涌现,生产力水平会不断提高。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人均GDP还会不断提高,经济还是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增长率上。从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来讲,进入人口老龄化以后发展态势可能会更好。
中国2026年有望成为高收入国家
4、您之前曾经说过,中国会在2025年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是否还坚持这一判断?
林毅夫:高收入国家是世界银行、联合国采用的一个标准。2021年公布的高收入国家标准是13205美元,现在稍微调整了一下,达到13000美元。你要是跨过这个门槛,就是高收入国家。
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2500美元,只要每年保持5%以上增长,快则一两年,慢的话两三年,这个门槛一定能够跨过去。
只要把我们的增长潜力得到比较好的发挥,利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有利的条件,我相信成为高收入国家,如果2025年没有实现,2026年也能够实现。
经济增长仍需要投资拉动
5、消费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当前我国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要让居民敢于消费,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林毅夫:过去一段时间,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把过去这几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归因于投资拉动,需要改成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才可持续。对这种看法,我一直持有保留态度。
我认为消费非常重要,但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水平要不断增长。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前提又是什么?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都是需要投资的。所以,认为中国通过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需要转变成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才可持续,是不准确的。
曾经有段时间,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才可持续这个观点在国际上很流行,但是我很高兴地看到,今年世界银行出版的《环球经济展望》中,做了一个针对过去70年各国经验的专门研究。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投资增长率达到长期投资的三倍时,它的经济表现会非常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收入和出口增加、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都会加快。
这个研究基本上印证了我长期以来的观点:一个国家如果要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就必须有比较高的投资增长。当然,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应该是聚焦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方面。
我们过去常讲中国投资增长快,有的人可能会把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对立起来。但从改革开放到2022年,我国的经济年均增长达到9%,人均GDP增长达到8.1%,消费增长也维持在每年7%左右,是全世界最快的增长速度。
在这种状况下,我认为要提振消费,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大家的收入增长,并提高大家对收入增长的预期。这就要求宏观经济增长、生产率水平提高,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投资提供必要的融资条件和政策环境。这样,我相信消费就能够非常有活力。
民营企业需要“练练功”
6、去年以来有关促进民营经济的政策密集出台,如何才能真正稳定民营企业的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林毅夫:民营经济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动力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是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毫不动摇的。
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国际上都有很多人把我国经济发展不好归因于所谓的“国进民退”,认为我们在政策上是强调国有企业、忽视甚至打压民营企业,在这种舆论环境下,民营企业可能会对经营环境信心不足,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
现在中国发展最快、出口增长最有活力的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像电动汽车、光伏太阳能、锂电池等,所以,认为中国打压民营企业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但是,现在民营企业确实遇到一些困难,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以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没有恢复到以往的最好状态,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慢导致需求增加慢,对贸易就会有影响,民营企业所在产业有产能过剩的情形。所以,民营企业的表现主要是受到外部市场影响,是国际贸易趋势变化造成的,并不是政策造成的。
面对这种情况,民营企业就需要“练练功”,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平,并且利用新的技术来转型。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好互联网带来的跨境贸易需求,也要探讨新经济所带来的新投资机会。
总的来讲,我认为民营企业需要把这些概念想清楚,同时随着经济态势变化挖掘外在存在的机遇。在这种状况之下,我相信中国还是可以维持5%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会在30%左右,中国还会是全世界市场扩张最快的国家,这个过程也会给民营经济带来无限多机会。
林毅夫的价值在于为中国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套逻辑自洽的解释框架。
但是,用这套框架来预测,很抱歉,那是不行的。林毅夫本人几年前曾用它预测现在的经济增速,明显是错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解释框架本来就是对已有信息的归纳提炼,而未来未知变量太多,是解不出来的。我们能够看到某些未来定性的东西,比如灰犀牛现象,定量则非常难。甚至未来某些突发事件,如黑天鹅,也不可预测。拿疫情来说,预测不到,很正常,疫情导致的对应政策更不可能预测。因为疫情你都预测不到,疫情蔓延的程度会导致不同的政策取向,怎么预测?这是人类认知规律,或者说局限。
回头再说林毅夫的解释框架,其实用于日本、四小龙经济起飞都可以。所以,这就降低了这套框架的价值。换言之,有没有这套框架,对中国经济发展,作用不大,它的宣传意义,远超指导意义。反正我不认为年轻人读他的研究生,对学术能力有什么好处,当然想镀金的例外。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应该怎么看?那些党内元老的大白话,其实更简洁明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两头在外,市场经济,搭顺风车,融入世界经贸体系。由于中国是中央集权体制,实现这些需要放权,所以,政府天然就处于拉动经济的主角位置。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路径依赖,是不得不走的路,而不是什么新探索出来的终南捷径。所以,所谓的中国道路,既没有原创性——完全模仿日本四小龙,也没有普遍意义的可复制性,类似中国的体制在世界没有普遍性。
这些内容,只要你有正确的认知框架,不站在宣传角度上,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那么,现在情况变了,西方正在和中国脱钩,两头在外在逐渐消失,经济增长的一台关键性发动机在慢慢熄火。顺风车也快搭不成了。内需呢?那么请先理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逻辑:用低价格卷死其他国家的竞争者,为维持低价格,必须压榨劳工,控制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这样,国民收入在GDP的占比始终处于低水平,所谓的内需,绝大部分是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这种低下的消费能力,完全支撑不起中国庞大的产能。因此,如果不改革分配体制,错误的把内需当成中国未来增长的动力,经济萧条一定无法避免。
那么,增速能维持在5%吗?呵呵,这个数字除了用于宣传,很重要吗?
说两点:
一是我国今年定的增长5%的目标是符合实际的、务实的。
二,这位经济学家的部分观点有待商榷。
先说第一个。
我国今年定了5%左右这个目标是留有余地的;因为在去年经济衰退下能顺利完成经济目标,今年经济复苏下应该说信心更足。
甚至我国公布经济目标后,市场反应特别积极。
1,外资外企纷纷加大对中国投资。
仅1月份,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127亿,新设外企4588家,猛增74%。特别是西方国家,法国对华投资增长25倍,瑞典增长11倍,德国和澳大利亚的投资也出现三位数涨幅。
德国大众,去年乘用车全球销量是924万辆,其中323万辆都卖到了中国。今年1月份,大众投资合肥10亿欧元成立的研发中心刚投入运营。还有法国的LV,去年12月在中国销量猛增30%以上,连外媒都感叹,LV离不开中国。
2,外贸进出口极速提升。
今年1月直接猛增了23%。其中出口3153亿美元,进口2806亿美元,顺差高达346亿美元。就是我们卖得多买得少,简单说就是国家整体层面看是赚钱的。
另外附加值更高了。以前是价值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服装、家具和家电出口。现在换成了电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这“新三样”。去年中国出口总额为23.77万亿,其中新三样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就占了13.92万亿。
3,国内消费开始复苏,内循环逐渐发力。
仅仅一个春季,就展示了国内消费潜力和活力。4.74亿人次国内游,比疫情前的2019年还增长了19%,餐饮行业销售额增长17%,电影春节档票房突破80亿1
小城经济也成为一大亮点。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县城24小时便利店的外卖订单增长64%,同时平台上Live house订单同比增长95%……
说明中国县域消费潜力被引爆。大众点评找店、线上团购买券消费、外卖点单即时零售等原本大城市才有的消费习惯,正在快速下沉到数不清的县城。
以上,也是我们经济增长 5% 的底气所在。
再说第二点。
题目没列全面,林毅夫一直坚持两个观点:
一是中国经济长期有8%的年增长潜力,现在5%的经济增长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二是我国按购买力平价标准已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最快一年,最多二到三年(2026年),我们将成为高收入国家。


其实林毅夫早在2020年前就说中国在2030年前仍有每年8%的增长潜力,实际这几年远没达到。
去年是5.2%,前三年更低,年均4.6%。今年的目标是5%左右。
既然有8%的潜力,实际完成5%左右,3%左右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新冠疫情、自然灾害、西方打压,还是我们自身因素?
或者说8%的潜力之说本身就不靠谱?
林毅夫不是第一个说中国按购买力平价标准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经济学家,但他是第一个说中国最快一年,最多二至三年能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政 协 现 任 常 委。
作为普通老百姓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总有经济学家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说咱们已经是或即将是高收入国家。
是否真的高收入不用辩论,大家谁都清楚。
尤其是,想让给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缴的会费比美国还多,还是嫌世行、世贸、IMF等机构给咱们的优惠太多?
或者想让国家加大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
所以,希望各类经济专家喊口号时口下留情,多实地考察,实事求是。
关于如何刺激消费的问题,林毅夫表示,消费非常重要,但是消费要增长的前提是收入水平要不断增长。而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前提又是什么?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都是需要投资的。
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我个人人为,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前提,是变更现有的分配方式。如果现有的分配方式不变更的话,增长的财富还是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那么国家统计局口中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居民微观感受的温差”将会依然存在。就像2023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2%,但是民间更多的热门词汇是“裁员”“失业”“就业难”。甚至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以“统计不科学”为由不再公布了。
其实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带来的财富增长,不能落到每个自然人的头上,那民众又有什么动力去奋斗呢。
这个其实在楼市交易也能看得很清楚,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重点64城总价1000万元以上的高端产品成交了4.2万套,同比增加9.03% 。其中,四大一线城市的千万元级高端改善产品成交占比接近七成,有些城市甚至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成交量。此外,单价15万元/平方米的顶豪成交了1157套,是去年全年成交量的2倍之多。而普通住宅的交易市场,可以用冰冷这两个字来形容了。即使国家推出了解除限购、限售,下调贷款利率等组合拳,但是不少城市还是呈现量价齐跌的态势。顶层通胀,底层通缩,这个难题一直困然着监管者。
随着社会进步,再分配的矛盾日益尖锐,即使经济总量做的再大,留给民众的还是那一小块蛋糕,那么政府口中的宏观经济和微观感受的温差,将会进一步加大。
现在的收入分配,如果还是一如既往的倾斜于既得利益者,那么社会矛盾将会加剧。现在不少新闻都预测,将会在两会讨论延迟退休话题,并且拟将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但是你延迟退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养老金缺口,但是养老金缺口是谁造成的?是不是2014年之前那批没有缴纳养老保险,但是退休后却动辄1万、2万退休金的那一批事业单位、公务员们。现在养老金缺口出现了,你要求年轻人延迟退休去少领退休金,有想过去减少这一批公务员、事业单位人群的退休金么?如果没有的话,劳动者创造财富,但是自己却享受不到,同时还要为既得利益者的贪婪买单,这种情况下,你总收入作的再大,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前是二八法则,百分之二十的人,拥有社会百分之八十的财富。但是随着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现在设置能做到512法则,百分之五的人,拥有社会百分之一百二的财富,因为可以让劳动者负债消费,透支未来收入。可是这群人高收入的同时,有让他们承担对应的社会责任么。
还是希望经济学家们更多聚焦分配问题,不然经济总数据和民众感受完全失真,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漂亮的数据统计报表并不能带来民众对于未来经济的美好预期。忘了GDP同比增长5.2%当天,A股是如何以一轮酣畅淋漓的暴跌庆祝的么?
林毅夫这么多年来一直没变,一直是主张积极投资拉动产业发展,从新闻最后一段里林的表述也能看出他这个观点。这一套东西在90-15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柱石,尤其是投资拉动的房地产飞速发展(林本人从来不吝展现他对于房地产一贯的强烈支持)。
然而在产业转型和升级进入深水区的现在,仍然不断复读他的那老一套,就过于教条和经验主义了。我不愿意用恶意去揣测林的意图,不愿意把他看成是官本位经济学家,毕竟他的思路在过去三十年是曾经可行的,但我也实在不希望中国继续靠无节制的投资来拉动经济,靠力大砖飞很可能砸到十年后的自己,毕竟这些投资转化率长期看来是非常有限的,创造的gdp增长即使能达到5%,人均收入的增长极有可能不到这个数字,人均广义债务还有可能进一步攀升,导致越投资越积重难返。
还是希望林老师能好好想一想经济学家的责任,不要一味论述过去道路和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条路很难一直走下去。路径依赖有可能撞南墙的。
林毅夫有不错的文章,但这次采访完全不在要点上。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为什么出现了明显的放缓?
是因为中国产能还不够大?产品还不够好?价格还不够便宜?技术还不够创新?
不,是因为国内分配不公导致的消费力枯竭,和国外市场封锁造成的出口停滞。
国内分配是存量问题,虽然能带来经济数据的增长,但并不能显著增加国民财富,是分蛋糕的问题,暂且不论,
我们只说国际市场和出口问题,这是真正关乎经济财富总量增长的做大蛋糕的问题。
和前些年相比,中国出口最大的变化,是美国市场的对华封锁(2018开始贸易战、技术封锁、出口壁垒、各种制裁等等),以及,2023年对欧出口也开始下降。


哪怕有转口的洗澡蟹,中美贸易壁垒和脱钩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
不管你再创新,产品再好,技术再高,价格再低,能动摇得了美西方的建立贸易壁垒和脱钩的决心吗?
从欧美精英看来,制造业同样需要独立自主可控,只不过之前他们认为在中国的产能是可控的。
而现在,他们认识到中国再也不是他们能够控制的了。
说到底,都是做了几百年全球贸易的老狐狸,都知道国际市场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所以,虽然他们的挣扎最终是徒劳的,但不能否定他们贸易保护和发展自主制造业的愿望。
美西方资本的罪恶在于不劳而获和奴役压迫经济殖民全球发展中国家,而不在于自力更生自主生产。
他们如果当初真的坚持自己辛勤劳动不放弃制造业,也就没有今天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和脱钩的问题了。
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就能解决国际市场贸易保护的问题吗?
西方五百年来全世界掠夺殖民地,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把狗脑子都打出来了,是因为他们傻吗?
美国用天量的军费养着全球几百个军事基地和十一个航母战队群,是因为他们傻吗?
能打破贸易壁垒,为本国企业争夺到最大国际市场的,唯有战争机器而已。
难道靠走私维持国际贸易收入?
当然,最好的结果是你的战争机器足够强大,足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否则,哪怕你不去打他们,帝国主义也一定会想方设法积蓄力量来打你。
目的,同样是抢夺你的全球市场。
无非是派各种各样的代理人和走狗来打你,还是亲自来打你。
哪怕打不过,也要想尽办法骚扰你、恶性你,让你没法搞好全球贸易。
比如台伪军和菲律宾,不就是要打击的你东盟出口市场么,那可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经济一定还会继续增长,一定会在2050前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但一定不是仅仅靠技术和生产,而是首先,要有能力以军事力量打破西方的全球霸权和经济殖民秩序。
他们的全球化经济殖民秩序和霸权,本就是靠军事力量实现的。
军事斗争的胜利,是一切经济成就的前提。
而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殖民霸权和贸易保护主义这个最大阻碍的时候。
美西方的经济殖民霸权和贸易保护主义才是真正的瓶颈,也是那么多国家停滞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无力以武力打破西方以武力建立的全球霸权。
之前的分析看来,去年占了太多优势,比如2022年的3%低基数优势,疫情放开后的三产需求释放优势,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出口虽然增速几乎可以忽略,但在全球加息周期实现正增长本身已经是超预期的表现了。
同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齐发力,货币供应M2增量为25.84万亿,增速已经低于10%,但9.7%还是与名义GDP增速差5%作用,高基数下,1%的差值就是2~3万亿,政府负债增加占GDP的比重5.3%,高于2008年~2019年年1%左右的增速,也高于疫情期间政府杠杆平均增加的4%左右,从疫情至今,比较显著的就是居民杠杆加不动,而政府杠杆快速攀升的过程,去年一年就增加了5.3%,其实和美国政府杠杆增长幅度越来越像了。
那么今年的情况怎么样?
1)外贸1~2月份给了惊喜,全球加息周期和风险积累,只会因为高息的存在而变得更加不确定,需求也自然不能奢求太多,然而1~2月实现了8.7%的同比增速,如果能够维持下去,我国踏上经济全球化后,可以说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依赖外循环来维系经济增速的,也就是消费靠外需,内部靠投资的发展模式,外需对于产能出清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至少年初开了个好头,如果延续下来,那么实现5%的增速压力要小很多,当然这也依赖国外的主要消费市场不能出现大的问题,尤其是欧美市场,这在一些人看其实挺矛盾的,不是要他们弱了我们才能更好吗?实际上我们经济体非常依赖外部经济的稳定来维持产能的出清。
2)三产是否还能维持高增长,去年三产是主要的贡献,增长5.8%,也是拉高平均值的重要愿意,而这种三产的增长最终依赖的还是居民的财务状况和闲暇福利,比如高杠杆问题依旧存在,劳动假期短等问题,消费是要有需要,有钱支撑,有时间共同决定的,缺一不可,去年5.8%的高基数,今年继续维持高增长基数优势就不存在了,更加依赖居民的钱包情况了。
3)宏观杠杆能拿出来多少?去年是大概13.5%的实体部门杠杆增加,与5.2%的gdp增长,实体部门总杠杆率已经高达287.8%,这不算低了,高杠杆意味着高风险,同时还要求更高的增速,如果愿意,当然可以继续拿10~20%每年的杠杆,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明面和隐形杠杆来加大基建等投资,但还是会面临去年的效率问题,普通居民成为全民经济负债的承担者,但享受不到太多的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滋养,考虑到边际效应,未来同样的经济增速需要更高的杠杆,更高的杠杆也必然意味着更高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债务支撑型的经济享受到短期的繁荣,长期似乎都没办法避开其风险。
总结起来,相比来说,去年的优势比今年要大一些,而今年至今,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外循环,开年就开启了高增长,可能成为今年最重要的增长助力。而从基数角度,去年的三产今年是否还能维持高增长,可能需要更多的因素助力,应该会比较难。而最后则是过去十几年的路径依赖,即靠宏观杠杆率来换取经济增速,去年的结构来看,主要是政府部门及其可控的城投等加杠杆,出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就是一面化债,一面举债,一边中央财政和加杠杆给地方填坑,另一面地方又在不断的挖坑的局面,这有时候也没办法,为了更高的增速,举债是最快的,而还债则是未来才要面临的问题,激励与成本存在时滞,导致的结果很容易陷入债务支撑型经济难以回调,一旦确定用债务换增速,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还是应该算算长期的成本和收益的。
今天新鲜出炉的2月CPI是增长0.7%。今年2月是春节,去年2月是节后。春节月物价对比非春节月增长0.7%,而且几乎完全靠酒店机票涨价拉动(旅游价格同比增长23.1%),1、2月累计是同比零增长。说明那个不叫通缩的状况依然在延续。


凡事都有两面,乐观的看待这也说明当下物价十分平稳,有加大降息的空间。市场判断美国最晚于6月就会降息,今年中国降息对汇率的影响是可控,况且我们面对汇率波动的战略定力也越来越自信。保5不在于捧某个行业,在于上半年就前瞻降息。降的越早,拉的越久。
简单粗暴一点,上半年再降50个基点以上,砸个响出来,个别危困行业甚至可以扩大定向降息。这是眼下最现实和立竿见影的释放潜能方向。现实就是这样的,首先要制造出一些浮盈,让富人闻到利润的芳香,把他们勾出来。他们出来了,才可能把一部分中等收入的首陀罗带出来跟随。拉完一个小周期,富人落袋为安,中首加了杠杆,经济获得增长。给达利特打气是没用的。他们缺的是光嘛?缺的是钱。圣光再耀眼,猪脚饭也多吃不了几碗,根本带不动消费。谁有钱,就要让谁的钱先转起来,这是拼经济的客观规律。
降息,狠狠地降。梭哈是一种智慧。
现在连经济学家都成了肉喇叭了,你觉得现在的媒体信息有多少可信度?
经济增长4还是4.5,还是5,问问普通人亲身感受就明白了,统计数字现在已经失去意义了。
就像失业率也是5%左右一样。观察经济最好的指标是看房价,如果房价每个月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下跌,这经济肯定是越来越差,好不起来。如果非要看科班的经济数字,最关键的还是CPI和PPI这两个数字,如果CPI长期在0附近,甚至大部分时间都为负,恶性通缩无疑,不仅仅是普通的通缩是非常严重的萧条。
我对于2024年和2025年的预测是非常悲观的,这两年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比疫情时候还难受,
因为今年将是房地产大崩溃元年,明年大部分房价都会跌回2008年低点,也就是至少从最高点跌去80%,大量中产和炒房客破产,普通家庭断供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大家不要太担心,天塌不下来,断供破产比起90年代失业潮那是小儿科,我们这个社会只要人民币汇率稳定,物价稳定大部分人依然不会怎么样。
听过林毅夫的讲座,看过林毅夫的书,读过林毅夫的论文,乃至于稍微研究过一点新结构经济学。
林是知名的经济学家,是国内外都知名的经济学家;且也是在学术上有贡献,在学界有声誉,门生满天下的经济学家。
贬低林的,嘲讽他是肉喇叭;赞誉林的,觉得林是国师。
但我还是认为,林对学术确实有追求,对国家确实有感情;也愿意将自己的对国家的感情倾注到学术的研究中,愿意为国家去探寻好的路线,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同时也确实不吝于为国家的经济鼓与呼;给大众打气。
林在我看来,有一大失误。就是基于新结构经济学,为东北设计发展路线。乃至于当时的考察和调研报告受到嘲讽。
新结构经济学的要义,其实还是以自由贸易为根底,强调的是遵从要素禀赋进行自由贸易。有所修正的,就是补充了随着自由贸易展开,要素禀赋逐渐会发生转变,以至于能够随着要素禀赋的转变,去进行产业升级,进而实现经济的发展,持续的增长。
这个理论其实有极大的价值,就是将这个理论推广到后发国家去。尤其是基于这个理论,去布局东南亚的经济发展,为我国至少在东南亚去实现相应的产业转移,自由贸易奠定基础。而对于国内,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乃至于东北地区,这个理论是不合适的。一国内部,在自由贸易之上,有太多的可以操作的东西,通过产业政策,扶持政策,去适当的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一国内部最为重要的,就是劳动资源可以自由的流动;但另外的矿产,资本,反而有流动限制。对于国内的内部的后发地区,是可以进行一些产业政策布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分强调要素禀赋,可能会失去更多的机会。
不过可惜,中西部地区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产业上着力不多,基建上过余。所以在当前面临债务难题,一些地区会失去发展的动能。不过还是有做得好的;过去在产业上着力多的地区,后劲很足。
总的来说,林毅夫对于我国的经济的预期是乐观的。对此,我非常理解。
因为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困局;没有供给面的因素。供给面的产能充足,基本生活物资,乃至于中产阶级水平的生活消费物资的生产,相应的产能和技术都没有任何问题。
只要供给面不出大问题,在当代的管理技术,信息技术下,在当代的宏观经济干预思想,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宏观经济干预能力,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方面;都不可能在复现大萧条的场景。悲观一些的,也不过是日本是的衰退,只是低迷,但绝不会致命。
宏观上,会有持续的惯性,总体还会持续发展。且整个经济在经济结构性的转变,在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方面,都有结构性的转变,突出的表现为房地产的放缓,相对而言,其他行业的比重的上升。结构在逐渐的优化;也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债务结构的缓慢转变,居民杠杆的逐渐的下降。
当然,对于个人而言,尤其是对于一些行业的个人而言,会非常的难受。在这种环境中,身段一定要灵活,树挪死,人挪活;要有更厚的脸皮,更低的预期。要活下去,要熬过去,未来仍然有希望,经济里也仍然有大量的机遇。
经济中,恶性通胀是十分恐怖的,长期的滞涨也十分难受,温和的通胀是比较好的状态。当前单单从数据,从国际的数据比较层面来看,我国的经济其实还是算好的。这毕竟是到了一个比滥的时段。
通缩也没那么恐怖。在其他回答里面说过。
当前所谓的通缩,其实仍然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力量碰撞。
90年代走出通缩,那是因为有干部下海,有企业改制,有银行大量放贷,且坏账持续上升,且居民储蓄率持续上升。当债权人是少数的干部,企业主,企业家,国企的时候;往往是不吝惜通胀的。信贷持续上升,债务持续攀升,然后坏账一笔购销。
可当下,债务人主要是居民,是个人房贷,是地方债务。债权层层穿透之后,持有大量债权的人,正是上个世纪的企业家,正是有背景有机缘的二代。且银行的制度,已经稳定的建立起来,信贷具有强大的独立性。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十分稳定,国家的法制已经十分健全。在制度层面,不可能再复制上个世纪的操作。其相应的债务问题,也过于分散。人多了,相应的利益反而缺乏人来代表,来博弈。所以只能够缓慢的进行修复。
旅游业。服务业的繁荣与恢复,是好事情。当下做的是内债的偿还问题。只要上层还肯消费,肯花钱。只要在分配领域,收入领域做一些改革,让中下层的收入占比上升一点。经济的循环就拉得动。债务也就能够慢慢还。
直到下一个增长点到来,个人与企业都陷入到新的资产的追逐中,新的泡沫才会出现,信贷与通胀才会复苏。
请问今年的亩产有多少斤?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全球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一季度订单远低于市场
美股纳指收跌逾 2% 创二月来新低,英伟达大
国家统计局发布 3 月份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
私有制是否保护了人格平等?
如何看待英伟达股票2024年4月20日跌停10个点
埃尔多安为什么被叫做经济学毁灭者?
网传南京有中介恶意做空楼盘房价,业主发起
2024 年 10 月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将结束
如何评价国际评级机构穆迪(Moody s)下调万
死过人的房子可以买吗?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10 12:38:15  更:2024-03-10 12:42:32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