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 年GDP增长预期目标为 5% 左右,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正文阅读

[商业财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 年GDP增长预期目标为 5% 左右,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
预期目标5%虽然看着和去年一样,但内涵截然不同。因为今天local gov受债务约束,加杠杆有心无力。而且不少省份因为过高的债务,直接限制了大量的投资项目。
那靠什么做到5%的GDP增长?和往年相比,以下两者的地位在提升:
超长期特别国债(central层面加杠杆);消费。
另外,这三年报告的对比:
项目2022会议2023会议2024会议GDP目标增速5.5%5%5%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100万1200万1200万城镇调查失业率<5.5%5.5%5.5%居民消费价格增速(CPI)3%3%3%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1.3万亿斤>1.3万亿斤>1.3万亿斤赤字率2.8%3%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7.4万亿28.5万亿地方GOV专项债券3.65万亿3.8万亿3.9万亿特别国债先发行1万亿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国防支出预算增长7.1%7.2%消费推动消费持续恢复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稳定大宗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坚持分类改革方向房地产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坚持租购并举
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化解头部房企风险
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防止无需扩张
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去年的5%目标是非常符合经济实际情况的,且完成度也基本符合2023年年初预期,最终为5.2%,而今年的5%则存在很大的不同,可能会让地方选择一些特殊手段来应对,我们不妨先回顾去年的情况:
去年的增长的优势:
低基数,相对来说,2022年是防疫政策的最后一年,尤其是三产受冲击最严重,而恰恰三产又是容纳最大就业的产业,餐饮旅游消费等等都会受到大幅的压制,最终表现为3%的实际增长,相对于正常的增长年份,2022年的是相对低基数的一年。而2023年防疫政策放开,疤痕逐渐消失,尤其是三产恢复非常显著,增长达到5.8%,拉高了一产和二产平均之后的总增长值,一产和二产增速都是低于5%。
低通胀,低通胀往往对经济是抑制作用,但在计算实际增速的时候也会拉低修正,比如高通胀时期美国的名义增长超过9%,但实际增长也只有2%左右,这就是价格的修正,而我国去年基本维持通胀低位运行,且出现了罕见的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我们所看到的在增长目标都是实际增长,去年的名义增长是不到5%的,当然有人会说通胀会刺激到经济增长,但也分时候,去年就是极高的货币增长并未带来高通胀,无法转化为居民收入和福利,自然也就无法刺激投资和消费,甚至会出现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胀同时存在,实际增速反而更低。
外贸超预期,去年在美联储加息下以人民币计价依旧实现了正增长,虽然增速几乎可以忽略,但终究没有像年初IMF等结构预测的外贸下滑,从而太多的拖累经济增长。
投资加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齐发力,财政赤字3.8%,货币供应增速M2虽然有所下降也在9.7%,相比于不到5%的名义GDP ,依旧是非常宽松的政策。尤其是宏观杠杆上,也能得到验证,从2022年末的274.3%,增加到2023年末的287.8%,一年增长高达13.5%,其中政府杠杆增加5.3%,也就是债务占GDP的比重增加了13.5%,13.5%的宏观杠杆增速换取5%不到的名义增长,很难说是高效。
那么今年我们的情况如何?
低基数效应消失,5.2%的实际增长吃到了防疫政策放开之后的红利基本达到了正常水平,如果今年还设置5%的增长目标,压力肯定要高于去年,尤其是三产,基本已经实现了恢复,再想其能贡献5.8%的增速怕也是很难,毕竟这东西是挤压的需求释放,而稳定的增长则需要居民的资产负债状况作为支撑,而居民现在最缺的大概就是高杠杆下的收入稳定和福利稳定增长。
低通胀转向高通胀?这点是存疑的,虽然我国过去也发了很多货币和政府加了很多杠杆,但多是间接福利,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种间接传导会出现上层分配,而流入下层的效率过低,居民无法获得收入和福利直接增加,转化为投资和消费的效率自然也低,如果分配环节不做改善,而同时又比去年维持更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好一点的结果就是去年这种,工资不涨物价也不涨,而更坏的结果就是大量货币冲高能源等基础价格,工资不涨而物价涨,其实就是滞涨的风险。
政府举债能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增长指标,过去十几年的路径依赖就是以房地产为平台的税收和投资,以及不断依靠城投等平台举债来增加投资,房地产很清楚,对GDP的一阶贡献就是房地产吗买卖,二阶贡献就是政府约50%的税源,拿到钱以后可以进行基建等投资,从而拉动GDP,效率再低也有一部分流入劳动者手里,带动三次的投资和消费。此外,单纯的税收和卖地都无法满足地方的花钱欲望,还有以城投为代表的特色赤字货币化,其实就是我国的政府征收铸币税的过程,过去依靠土地财税拉经济,现在依靠举债拉经济,这也是这几年政府杠杆加速的重要原因,而同时存在一方面以债养债债务置换的化债,另一方面还在不断的以城投等为平台扩大债务。
外因,美国通胀迟迟不能达到预期,还存在不间断的反弹,让美联储降息周期和降息幅度都存在不确定性,只要维持高息,就还会不断吸收市场的过剩资金,美国的商业地产和住房市场都出现了转向,再之后就是消费能力了,如果说去年的进出口是超预期,今年我们也可以乐观一些,基本保持不变,或者略微下降在全球需求收缩下都是非常好的表现了,但也会像今年这样,不拖后腿就已经很好了,外需再强,也不能对其抱有太大的预期,不可能一面鼓励脱钩,另一面还能期待他们多买东西。
总结起来,去年从年初制定的GDP增速开始,都是非常保守且客观的预期,结果也自然符合增长预期,而今年则情况与去年大不相同于,数学上的基数问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空间问题,你还能降息多少,政府还能借多少钱?外贸即便保持乐观,国际需求环境下,像今年这样不拖后退就已经是乐观的表现了,你也不能对国外的消费市场抱有太大的预期。投资消费出口,消费除非改善分配环境,但这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出口维持稳定即可,唯一的增长点又落在了投资上,比如基础设施的投资,而这个又不同于房地产高涨周期,居民举债提供大量的土地财税,上有目标,下自然有对策,那就是继续放开地方的举债,尤其是以城投为平台的融资,来扩大支出,但这种的效率你就不能指望太高了,未来中央也还得想办法协助地方化债,费尽精力填一个坑,地方再挖四五个坑的可能性非常大,地方隐形债最大的特点是高利息,缺乏监管,花钱不透明性高,如果非要设置高增长,学习国外的赤字货币化,也比让地方不断的创造更高成本的债务好得多。
去年设置的增长目标低于国际机构IMF预期的5.4%,低了0.4%个百分点,去年的目标可以用中性保守,而今年的增长目标又高于IMF预测的4.6%,高了0.4%,那么今年的则是中性偏乐观,可以预期的事,政府债务和宏观杠杆要经历一轮高增长几乎是可以确定的,也是路径依赖的债务支撑性增长的可能性非常大。
5%左右的经济增速,属于市场一致预期。过去两年,GDP平均增速4.1%,今年定在5%,既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定量要求,也是短期稳信心、稳增长、稳就业的必然选择。如报告所述,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 ‘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2023年GDP增长5.2%,主要被归结于低基数效应,市场并不认可其拐点意义。2024年5%的增速,才是真正的基本面拐点,对于市场预期和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假定2024年GDP增长5%,叠加价格指数的回升,名义GDP增速会有明显改善,对应着企业盈利改善,居民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改善,消费意愿提升,新一轮经济周期就启动了。
要实现5%的增长目标,既要扩大财政赤字,通过三大工程为经济提供动力;也要防控风险,尤其是地产领域风险,尽快稳定房价,以稳定市场预期。
在财政方面,赤字率目标仍是3%,市场更关心广义财政支出,包括但不限于,(1)自今年起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今年拟发行1万亿元;(2)新增专项债规模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4)央行定向支持贷款PSL规模等。在居民、企业加杠杆意愿不足的背景下,稳增长依赖财政加力。
防风险方面,稳地产、稳房价仍是重中之重。今年1-2月,30大中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38.6%,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分别下降36.8%、37.7%和42.7%。与2021年阶段性高点相比,降幅高达60.3%。房价下跌、销量下滑,引发市场新一轮担忧。稳地产、稳房价,需要更有力政策支持。
总之,5%的GDP增长目标,预示着经济基本面终于迎来周期拐点,“触底回升”,将成为2024年经济领域的关键词。
(两会观察)中国经济增速目标为何仍为“5%左右”?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记者 李晓喻)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与去年目标一致。此间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安排是在“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平衡,背后有多重考量。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其一,稳定经济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在回升向好的同时,也面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难题。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还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抑或是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居民收入,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
  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杨伟民所言,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发展,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然后再看增量是否实现了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减少等。
  设定“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也是稳定预期和信心的需要。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中国这一目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属于较高水平,是向海内外发出明确信号:中国仍然有能力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仍将扮演拉动全球经济主要引擎的角色。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说,作为“指挥棒”,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比较积极的水平,将带动各领域经济政策也积极进取,这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定调一致,有助于切实提振全社会信心。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其二,与长远目标相衔接,不把压力推后。
  虽然“十四五”规划中并未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但考虑到中国计划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每年经济增速仍需保持在合理区间。
  董煜认为,“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考虑到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经济潜在增速提出的要求。前期力争实现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速,可避免压力推后,尽可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任务赢得先机。
  其三,实现目标有基础、有能力。
  在世界经济增长整体放缓背景下,去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速达5.2%,在全球表现突出。消费回暖,进出口总值稳中有升,民营企业投资信心回升,这一系列积极迹象为今年经济继续向好奠定了基础。
  新增长动能也日益发展壮大。当前,中国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速远超整体水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不断提升。
  宗良称,尽管存在种种挑战,但中国经济有利条件仍然多于不利因素,有底气实现5%左右经济增速。“左右”的提法,又扩大了市场对于经济增速“可接受度”的弹性。(完)
虽然数值相同,但今年的5%的预期目标,是要比去年的5%难度高的。毕竟2022年的时候,因为疫情管控的原因,很多生产经济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所以,在2023年GDP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而前期值,2022年的GDP是120万亿元,增长3%。而今年把目标依然定在5%,是在前期值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前提下,这是具有挑战性的。
再回顾一下疫情前的GDP增速,在2012年-2019年期间的同比在7%-6%之间,而且大趋势是增速逐渐放缓的。因此,在3年疫情结束后,把预期相对调低,也是符合目前整个经济环境的。


GDP总值和增速
至于说今年能不能达到预期GDP5%的目标,目前看来确实有难度,困难在于,目前房地产+建筑业占GDP的13%左右,而大家看到了由于销售和土地端的疲软,导致房地产行业各项数据都出现大幅度下滑。
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房屋新开工面积95376万平方米,下降20.4%。这直接导致房地产行业和上下游相关产业链在去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缩表行情。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房地产相关行业对GDP的贡献。


虽说建筑业不仅仅是依靠房地产行业,基建投资也是大方向。2023年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基建投资同比增长5.9%。但是在今年初,由于中央对地方债务风险的管控,12个债务较高的省份,非必要的政府性投资项目暂缓,尤其是大规模的基建项目。所以,今年建筑业对于GDP增速的贡献,会受政策调控的影响而降低。


那么,可预期的房地产+建筑业在未来短期是不那么乐观了,而为了达到5%的增速,这两行业的缺口该由其他哪些行业填补呢?房地产+基建的引擎熄火后,又该由谁来接过经济增长动力的大旗呢?
之前IMF的预测为4.6%,按照“一贯做法”自己定的目标肯定比IMF的高一些,在4.8%-5.2%之间。
2023年11月吧,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惠誉、穆迪对中国2023年经济总量增速和2024年增速的预测,又引发了一场“口水”战。三大对国内经济的预期可以总结为:
标普/谨慎乐观 > 惠誉/中性偏负 > 穆迪/负面。
虽然之后穆迪对评级结果有所调整,但其原文的很新内容和逻辑都没有改变:鉴于中国全社会面巨大的债务存量,包含其中的显性和隐性政府债务,中国的货币/财政政策的空间将变小,经济增长/恢复的预期看弱:


穆迪的报告中,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
过半数的省份2023年并未完成既定的增长目标,这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还是疫情后完全放开的第一年,很多所谓的“报复性增长”并未出现:


而且在2023年年末和2024年年初,多部门和省份已经宣布2024年的发展基调:稳健发展。
为什么高层提出“稳健增长”的基调?因为在名义GDP同比上升的表象下,已经出现了结构性问题。比如:税收 工业利润和CPI/PMI的持续下降。
2024年很多省份的经济总量增速目标,与2023年持平,甚至略低于2023年:


制造业特别是高科技型企业的投资额持续走低:


房地产不要再想了,已经彻底拉了。谁要还主张在这上面想办法,真就是“非蠢即坏”了:


这些经济发展承压明显的表象背后,则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怎样由原来的“土地+债务+人口红利”,转向“科技+资本+人才+产业”的更高维模式,从而跨过那个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魔咒”:中等规模收入陷阱。
有两个关键任务:
1.找到替代已经明显下行的原“支柱产业”房地产的新抓手,以及如何弥补因外部需求持续下降态势下的外贸增量缺口。从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核心技术壁垒、激烈的“价格战”和国外的反补贴调查看,其还无法像房地产/大基建一样,既能承接超发的天量流动性拉升经济总量,又能催生出类似“土地财政”的模式拉升地方的一般性财政收入。
外贸上,“去中化”的结果还未完全显现;地缘政治局势似乎还有恶化的苗头。这些都是极其巨大的挑战,非常考验国家的战略博弈能力;
2.如何化解经济下行、各类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财富分配机制失衡、法治有效性缺失。“改革到了深水区”,必须“动真格”的了,难度可想而知。
5%属于挑战很大的目标,可能算是当前的合理经济潜力增长但是……
外贸:外贸这块大概是暂时稳住,但是向上爆发也不容易。估计对增长大概是0贡献或者贡献很少。因为对GDP贡献需要的是服贸+物贸的净出口增长,不是增长。
投资:民间投资已经崩了,要靠政府补齐。但是政府能把投资继续大规模拉动的话,估计要(允许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
消费:消费这块我觉得还好。富人反正还是照样消费,普通人不买房以后倒也该吃吃该喝喝了。
整体来说,2024年可能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涟漪效应,如果力度够的话还是可以做到的。
我的看法里2024是过渡性的一年,美联储降息和美国大选对中国和世界经济不管好坏的影响都会在2025年才体现。
ps:其实2023年的5.2%就是有点强行了,因为2023年最后一天把2022年的数据下调了5000亿,要不然增长率大概在4.8%左右。
经最终核实 2022 年 GDP 现价总量为 1204724 亿元,比上年增长 3.0%,如何解读??www.zhihu.com/question/637271407?utm_psn=1748317774500335616
下图整理了下27个省市2024年的GDP目标,大多数处于5.5%和6%之间,相较于2023年变化不大,其中特别需要重视北京的GDP目标,历史上大多数年份北京GDP目标跟全国GDP目标一致,所以2024年我国GDP目标大概率是5%。


如果我们2024年GDP目标放在5%以上,就说明我们经济基本面依然坚挺,这是2024年股市大涨的最大根基,所以仅从GDP目标来看,对整个A股是利好。
基建投资降速是常态:
上文我说今年两会内容有重大变化,其实就是指的基建投资,下图整理了2023、2024年固定投资目标增速,能够看出来降幅非常大,江西、广西、吉林、广东、重庆更是腰斩起步,这在以往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形。


从这个数据来看,化债确实是地方2024年的重要工作目标,但是上面认为化债不影响经济发展,对于我们而言,反正今年投资的时候肯定要避开高速、港口、机场、轨道、重工等固定投资领域,风险很大,就算投也只能往抗震救灾类的方向投,比如水利、电力等领域。
消费变化不大:
过去两年,A股杀跌最惨的就是消费板块,茅台跌落第一市值神坛,格力电器、海天味业等权重消费股基本都是腰斩,大量消费股跌幅超过70%,惨不忍睹。
消费股下跌的根本原因就是消费降级,下图统计了下各地社会零售品目标增速,实际上跟2023年变化并不大,随着基数上涨,增速下滑是常态,可以说2024年消费行业仍是GDP的重要支柱。


至于外贸和文旅消费,外贸可能是些许下滑,但整体跟去年差别不大。
所以,从地方政府的预期和目标来看,整个2024经济是好的,并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局面,下滑应该是局部的。
看起来还是路径依赖问题,困扰经济增长最大的障碍既不是地方债也不是出口,而是内需的提振。从报告内容来看,解决内需问题的路径依然依赖于继续降中性利率刺激居民和企业融资,以及投资驱动,无非是方式从地方融资平台滥发隐形债变成了更有针对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更高的国家定向投放。
2024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传递的信息是:政府认为现有赤字率的财政力度足以支撑GDP增长,还有形成新常态的不占赤字的特别国债。从资金预算的角度看,与2023年相比,实际的增量资金渠道: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2023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中,有5000亿元转2024年使用2024将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
首先看降息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利率降低1个百分点所减少的利息负担规模,相当于财政赤字率上升3个百分点所形成的债务扩张规模。
其次央行资产负债表扩表的主要因素是债权,这将构成扩表的主要资产端的增长而不是出口的外汇收入。2023年末中国央行总资产创历史新高,达45.7万亿元,相比2022年扩表约四万亿元。
主要增加的资产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2023年增长4.24万亿,占央行总资产的40%。外汇占款基本持平。2023年末央行外汇占款余额为22万亿元,占央行总资产的48%。


总之,2023年年中国央行扩表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MLF(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中期借贷便利)及PSL(Pledged Supplemental Lending,抵押补充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上升。
回顾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过去由于外贸拉动,外汇大量流入,主要是外汇占款的扩展推动资产负债表扩表。2014年以后外汇占款下降,央行基础货币投放转向再贷款、MLF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可以预料,这将会接下来很长时间央行主要的扩表方式。从这一点来看,财政力度、地方债处理以及知乎经济学家们担心的出口问题,都会不是阻碍2024年实现GDP增长的阻力。
这几个数据里面,好操作的数据,越好达标;特别重要的数据,必须达标。
城镇调查失业率,属于比较好处理的数据。无论是更改统计口径,还是更改登记办法都是非常好处理的。且失业率数据其实长期稳定不变。没有什么参考意义。这种数据其实是非常微观的,很难去汇总的,因为经济体系里面充满了流动的,自由劳动者。除非进一步利用新技术,这个数据统计难度是比较大的,成本也比较高。
消费者价格,这个价格是比较好调查,且不太敏感的数据。因为我国对于货币领域,主流的大众的意见,从来都是防通胀不防通缩。所以,3%的通胀水平,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在当下而言,肯定是好事。可要是达不到,表现有通缩倾向;上面也没必要去数据造假,舆论上对低通胀是不会有太大意见的。对通缩的恐慌,始终是停留在相对少数人的认知中。
粮食产量这个目标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是涉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战略;同时,也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基本物价控制,基本物资控制。粮食生产端,这些年的土地治理,土地流转,以及近些年推行的宅基地复垦,闲置土地治理;卫星对土地利用的监控;都是在相对严格的控制粮食生产。
能耗的下降,这个也不成问题。电车的市场扩张,电能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能源的高效率;国家在发电,电力传输,光伏等领域的投入;对于企业的大型设备的更新升级的补贴;当然,还有最为重要的,整个国家,在价值链上,不断的向高价值攀升;文娱产品,知识产权,先进产品出口;都可以指向更低能耗的高价值产业。
说到最后,最为重要的还是GDP增长的5%。不唯GDP,但GDP是真的很重要。GDP的增长,与新增城镇就业岗位是密切相关的。可当前,地方土地财政已经熄火;城市化接近尾声;这意味着过去十多年基于城市基建,城市建设,简单的进行机械复制,扩大规模的GDP增长路径,已经结束。所以现在只能够提高质量增长。
而我国的GDP增长,过去主要是由外贸驱动,投资驱动,信贷驱动。当前外贸有喜有忧;以贷还贷以外的真-新增信贷乏力;地方投资乏力。就只能够由中央掌舵;由中央在重要的产业领域布局,在新兴产业进行推动;也需要由中央重新设计和规划各个地方的经济权限;大概率是抓大放小,主要确保大城市一定的投资自主权;小城市的投资权限被限制。
5%的GDP的增长,在政府端的投资陷入困难的时候,更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激活民间的投资。政府还是要避免自己直接下场;需要更多的以补贴的形式,诱民间资本入局。为了激活民间资本,也需要不断的加快化债的脚步,可能无法避免一些国资流失;同时,也要尽快的处理过去发展中的贪腐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一些大贪及裙带处理了。快刀斩乱麻,处理之后,安抚人心,既往不咎,团结一致向前看。
有一个现实的因素,即使目前的China经济不算是“通缩”,也在进入“通缩边缘”的轨道上。因此,5%的目标其实你既可以视为“雄心勃勃”,也可以视为“压力山大”,一体两面。但是毫无疑问的,这将需要更多的刺激手段参与调节,才有可能真正的达到这个目标。
宏观环境仍然是非常不乐观的,一方面是地缘政治因素引发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全球经济疲软,从美国到欧洲,整体的需求正在进入下降通道,这都会加剧中国已经“大量过剩的产能”,也就是很多人感受的到的,“卷的更卷”。
这里影响那些经济指标的核心逻辑其实是很好量化的,核心风险其实就是;a, 房地产的现实风险、b,因为房地产部分引发的GOV地方债务风险,和c,国内消费增长的疲弱。
以上这些问题中,a+b+3年疫情是c中国消费增长极端疲软的现实情境。我在20年前的时候,听一些经济学家就在评估美国的“对华优势”,其中一个核心优势就是美国国内“巨大消费增长”,认为美国的“国内消费能力”构筑的庞大国内市场在国际上拥有绝对“垄断的优势”,他们一直将此作为中国效仿的一个重要目标。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看起来,一些问题即是“发展结构性的”,也存在“周期性”,中国的国内消费占GDP的比例甚至比印度还要低,2023年约占GDP也就过了50%(印度约为60,具体懒得查了),更不用说和美国这种国家对比了。
前述的a+b+3年疫情,结合大国竞争的地缘形势和需求下降,其实加剧了中国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困境,这也伴生了“【】失业率”等一系列问题,这都给2024年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挑战。
从这次会议的公开信息来看,CNgov其实很清楚的认知到,需要将国内市场作为增长的主要动力(GDP),也隐患的暗示了外部环境波动太大,出口存在挑战。
但一系列前述提及结构性的问题,与“合理,适度的刺激手段”间仍然存在很多矛盾,例如去产能与就业率的矛盾,增加高技术产业投入,在高技术产业额外的“国内外产能过剩”之间的矛盾,这反过来可能加剧通缩。以上这些,都需要在很多“结构模式”,“运行模式”上进行改革。毫无疑问,这类转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现在看起来挑战更为严峻一些,能否成功,尚待观察。
我都不需要看下面的回答,肯定是看空的。
因为每年都是如此,只要我们国家出了类似的报告,水军是一定要行动的。
我也不需要看结果,我就知道最后水军要被打脸,年年都是打脸,最后只能支支吾吾……有水分,呜呜呜……
除了舆论和认知战,西方是真的拿中国没办法。
今年是美国经济崩盘的元年,也是中国带领其他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元年。
有两个会议可以高度关注,一个是金砖,会直接摊牌终结美元货币地位,一个是上合会,重新确定中东的势力范围,把美国彻底驱赶出去。
GDP预期增长5%,是一个稳妥的目标,实现的压力不会太大。
但是,排除对民众信心的影响,我认为GDP增长率其实不重要,能实现多少也不重要,最终实现2%也不会让中国崩溃,8%也不会将中国拉出目前的金融困境。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GDP增长率的高低,而是金融系统的失衡。
地产行业为过去的暴涨买单,大幅降低引发资金链断裂。
民众资产的蓄水池主要就是地产,地产价格的大幅下降给民众信心的打击是致命的。
这导致银根大幅宽松的情况下,民众的信心反而降入谷底。一般性的消费反而不太受公众情绪的影响,社零总额并不难看——因为民众并非真的没钱,只是心理预期过于悲观罢了。所以民众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
信心不足影响的主要是投资和具有投资性质的消费,比如购房,比如投资股市,比如创业。
由于美元利率的高企,导致人民币汇率因供需因素和预期心理严重低估,这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中国在通缩,但汇率却处于低位。
欧美发达国家在大幅通胀,但汇率却处于高位。
这单纯从价值分析上是说不通的。
通缩国的货币对劳动力的购买力加强,理论上汇率应该上升。通胀国的货币对劳动力的购买力在下降,理论上汇率应该下降。
因为两国的劳动生产效率不可能短期内有剧烈的变化,所以这种汇率上的不适配必然导致贸易平衡被打破,理论上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会因为汇率的下降而大幅上升。
而中国产品出口增加反过来会导致人民几点汇率上升,直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但是欧美的制裁和贸易壁垒导致交易成本上升(借道第三国的流通费用),以及美国利率高企导致的资本集中,压制了这一现象。
这种强烈的不平衡让中国的经济看起来很艰难。
但是,单纯从经济角度,这是不合理的。
中国的产业升级很顺利,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上升,没有理由陷入目前的困难的。
我认为真实的原因非常特殊:
因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和金融攻击恰好遭遇了中国的房产地泡沫破裂期。
由于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房地产泡沫破裂期必然同时也是政府债务危机暴发期。
也许这是一个巧合,也许这是美国刻意选择的时间点,但无论如何,这个重合让美国对中国的攻击显得似乎有了一些底气和胜算。
不仅仅美国政客增加了全面压制中国的信心,很多美国的经济学者似也开始对中国的经济唱空,对美国的前景乐观起来,他们觉得可以趁中国病,要中国命。
如果中国的金融体系先崩溃,美元计价的资产价格大幅下降,那美国就可以低价进场收割了,这种收益将远远超过加息付出的成本。那么,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不平衡就被抹平了。
然而,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我认为美国上下的乐观心理,有点儿高兴得太早了。
目前中国应对通缩的政策是比较保守的,仍然是从经济角度进行间接刺激那一套。 在民众信心极低的情况下,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好,反而导致巨额资金空转。
但实际上,治理通胀不一定有办法,但治通缩一定有办法。
确定,一定,及肯定。
只要全民发钱,就一定会跳出通缩的。
一定有朋友会问,你这什么狗屁计策,想学蒋光头吗?不知道发钱会导致钱成废纸吗?你发了钱会导致物品价格上升,最后民众会变得更穷。。。
朋友,你忘了发钱的目的是什么了?
发钱是想让老百姓变富吗?当然不会,谁会那么天真呢
社会财富与钱无关,你印一万亿亿的钱,或者把所有的钱全部销毁,都不会改变一点点社会财富总值(如果我们忽略纸币本身的物质价值的话)
发钱的目的恰恰就是让钱不值钱,这不就是通胀吗?
通长上来了,地产价格就稳住了,一二线城市甚至几乎会重拾升势。地方及公司债问题也会大幅缓解。通胀导致消费品生产业和服务业利润大幅上升,民众有钱了,信心也上来了,一切又理顺了。
扣除通胀的增长率可能仍然不好看,但这不重要。
世界工厂目前面临的问题,根本不是产能不足,再进行简单的规模增长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就算实际工业增长率是下降的又怎样?服务业的繁荣就足以让GDP增长率看起来很好看了。
通胀导致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大幅增长,也会很好看。
一乱百乱,一顺百顺。
但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不做呢。
我觉得大约是目前还没糟糕到那一步吧。
毕竟那怕是全民发钱,也会重构社会财富的比例,必然会导致某些不公平现象,破坏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2024年美国不出意外会进入降息周期,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都会缓解,只要事情开始出现向好的趋势,那发钱这种非市场化的强力调控手段就是不必要的了。
全民发钱是一个保底手段,不到万不得以的情况下应该不会动用。但是,考虑到中美对抗的残酷性,如果,万一形势恶化的一定的地步,我是建议大胆使用的。
在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一系列目标数据当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居民消费价格(也就是CPI)涨幅3%左右这个目标,这代表着国家认为今年之内能够让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这两年出台的救市措施将产生溢出风险。
从信息面来看,最近已经有人口回流的调查数据出现了,并且开始带动三四线城乡的房地产市场逐步着陆了,这确实反映出全国楼市开始软着陆的信号了。
然而,房企的资产负债表稳住了并不代表房价的下跌趋势就止住了,最近也开始出现个人购房者断供的新闻,这说明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还没有被稳住,甚至有可能正逐渐开始松动。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太过于庞大了,期望一次软着陆就能稳住房价是根本不现实的,我们应该做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房地产市场仍将持续结构性调整的心理准备,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还要经历多次软着陆。
未来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肯定会萎缩的,但这并不是说变穷了,反而是通过卖出房产而变富了,因为在资产缩水的同时,居民的负债(尤其是房贷)也一同缩水了,而且缩水的幅度要比资产缩水大得多(房子卖出去之后就能止损了,居民的流动资金不用背负房贷就能花在其它地方了)。
然而,如何兜住这些居民抛售的房产就是一个未解的问题,市场需要大规模的不良负债托管业务来承接这些房子,继而衍生出庞大的租赁住房市场,可事实上国家的保障房体系也才刚刚启动,业务承接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时半会还做不到兜住楼市的作用,所以楼市危机尚未完全解除。
随着保障房体系不断完善,政策资金将源源不断地改善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继而给经济注入流动性,消费肯定会逐步好转。
而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以前房贷有多么沉重,未来卸下房贷就会有多么轻松,居民资产负债表大幅改善的结果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消费观失衡问题,或者叫暴发户心态问题。
这两天还在喊消费降级,结果转头卖了房之后,钱会多到没地方花,怎么管理居民的流动资产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问题。
当人们有了钱开始飘了,就会乱花钱,这也就是CPI会暴涨的根本原因,于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国家就得调节保障房体系建设的速度,以避免出现过度注水的问题,但这样做的结果也会导致更多的居民负债暴雷,所以如何引导人们的消费观转换是非常关键的。
另外,由于现在利率已经调到很低的水平,银行储蓄已经缺乏吸引力,如何扩展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会对人们的消费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像A股之类的市场将迎来时代红利,中国将进入金融市场大暴发的新时代。
这种数据,真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
大方向仍然是债务驱动的发展模式。地方举债能力下降,中央需要扩张接力。导向会越来越向上集中,向大企业,向体制内集中。
经济发展越是趋缓,政策力度也就越大,各种调控需求也就越强烈。紧跟指挥棒,才有饭吃。当然,以前指挥棒大量在基层挥舞,未来越来越集中在上层。跟随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了。
要么吃到红利,要么做红利,认准自己的位置,是生存的第一要素。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孔子
2023年的GDP增长目标是“5%左右”,2024年的GDP增长目标依旧是“5%左右”,但是,压力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022年是一个低基数之年,2023年虽然面对全球局势汹涌澎湃,但是,毕竟前一年是低基数,2024年全球波诡云谲一点没变弱,但是,低基数没了。
2023年实现了5.2%的GDP增速,算是“5%的右侧”,2024年很可能落得“5%的左侧”。
不管怎么样,目标就应该适当拔高,即是鞭策也是勉励。
世界处于新旧格局转换期,有些阵痛期是必须要经历的。


2、为什么经济在增长,但是有的人却感受不到呢?
这其实在全球都很普遍,整体经济数据向上,但是有一群人的实际体验是工资和生活水平在向下。
除了GDP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的差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结构错位了。
就拿外贸而言,我国出口商品也在调整,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不一样,技术密集型产品对就业拉动不及劳动密集型,因此会出现出口虽然在增长,但是,依旧有做外贸的产业景气不好,因为其可能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繁花》里面描写了我国早期出口主要是轻工纺织的“五朵金花”,现在我国已经进攻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了。
比如: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新三样”产品2023年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了29.9%。船舶、家用电器的出口分别增长35.4%和9.9%。
再比如现在的就业市场,房地产就业很不好,但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很火热。这是因为经济结构变化了,发展趋势调整了。
聪明人应该关注经济趋势变化,然后顺势而为。站在错误的位置,风吹再大,你也飞不起来!
3、为什么有些领域产业升级了,但是很多人依旧觉得工作难找、薪水不高呢?
主要是我国人口太多了,仅3-4个产业升级成功不足以养活7-8亿劳动人口,韩国靠汽车、电子半导体、造船和钢铁可以让5000万韩国人过上发达国家生活,我们则不行,我国要20个先进产业集群才可以。
虽然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大基建、高铁、造船等领域实现了产业升级,但是数目还是不够。
我国的产业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半导体芯片产业升级、大飞机产业升级、医药医疗产业升级等等。
大家要对我国发展有信心,这些领域对于国家来说是产业升级要攻克的难题,对普通人来说是发展的好机遇好方向。
我说这是为了激励大家可以更加对中国的发展有信心,做有理由自信的中国人,具体还可以参考最近分享的大文章《【大金砖时代】世界迎来新秩序!(7000字大文章,必读!)》和《【文化自信·完整版】中国正处于新一轮大复兴周期!》。
我个人看好2035年前,中国GDP超越美国,其中汇率得助力一把。
通过观察2023年经济,从逻辑上分析,2024要增长5%,房地产基建,这两个都要保持增长才可以。
基建或许可以通过特别国债硬拉。
房地产要想不拖后腿,只能棚改加保障房,大规模快上,至于能不能做到,很难说。
反正这个目标定的确实是超出了预期,毕竟22年那种低基数效应不在了,高深莫测
我看到有很多朋友在怀疑2024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速能不能达到5%。
其实这个问题是不用怀疑的,首先我们的赤字率,大家别看现在的安排是3%,但是历史上到了年中的时候,政府都会向上调赤字率的。
年初的这个赤字率一般都会明显低于年底统计的赤字率的,所以赤字率这个不是约束增长的问题。
2023年最开始的财政赤字率也不高,后面才提到3.8%的,2024年估计年底的时候,财政赤字率也会提到类似的水平。


财政发力,是2024年GDP增长的一大支撑,只要财政发力,大概率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之前地方两会的时候,各地区的GDP增长目标其实都已经公布出来了,大多数都高于5%,所以我在之前的回答中写过:
2024年中国全国的GDP增长率,大概率是要高于5%的。
现在官方公布的增长目标是5%,实际应该在5%-5.2%之间。这也是一个相当高的增长率了。
然后我们来讨论下3%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这个目标看起来就比较别扭,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是因为现在的居民消费价格增速非常低,最近几个月CPI增速都跌到0以下了。


2024年中国CPI同比下滑0.8%


就连去掉了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的核心CPI增速,也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下面。
所以在这种物价水平下面,今年的CPI增长目标定在3%,就显得很难实现。
但是大家注意政府目标提的是CPI而不是核心CPI,所以是考虑到2024年下半年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因素的。
也就是说,政府对猪肉价格、蔬菜价格、鸡蛋价格、能源价格这些的预期,在今年下半年是要明显抬升的。
这不禁让人想起,是不是我们要货币宽松了?
毕竟一切物价现象,背后都是货币现象。
特别是2024年1月份M1增速罕见翘尾之后,大家都在关注后面的货币供应数据是不是会持续超预期。
再加上之前超预期降准,超预期调降5年期LPR利率25个基点。
货币宽松的信号,好像越来越明显了。


所以2-3月的金融数据,就会比较重要,接下来很快会发布2月份金融数据了,我们翘首以待。
如果货币政策开始转为宽松,那客观上是可能把物价推起来的。
同时猪价是受供需影响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维持高位很久了,2024年上半年可能出现慢慢下降的趋势。


所以整体看GDP增速、CPI增速这些指标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解释,2024年整体经济不悲观。
如果货币宽松这一点假设确认了,后面我们甚至可以更乐观一点了。
挖掘被忽视的经济数据,解密被隐藏的金融真相。
我是水又三人禾,持续更新经济,金融方面干货,求关注。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用,麻烦轻轻点赞,谢谢。
2024 年GDP增长预期目标为 5% 和之前机构的预测完全一致。
3月2号的时候,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就已经基于31个省份已公布的2024年GDP增速目标,测算得出地方GDP加权目标增速为5.4%。依据往年经验,全国GDP目标通常低于地方GDP加权目标0.4—0.8个百分点,因此预计2024年全国GDP增速目标较大概率设为5%左右。
国内机构普遍预测GDP增长预期是5%,反而是国际机构因为房地产、地方债、老龄化等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及多家外资投行的增长预期则在5%以下。
得益于低基数,去年算是完成了5%的目标,但是细分到地方,已经初现颓势了,尤其是地方债化债紧张,地方举债意愿不强的背景下,今年能否完成,压力真的很大:
一线省份,广东和上海,GDP的增速都不及预期。
GDP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的广东为例,2023年,它的GDP增速为4.8%,低于全国平均值。投资、外贸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广东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显示,在2023年,广东省的投资和进出口数据都明显不及预期。
在投资方面,《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4万亿元,增长2.5%,但在2023年初定下的目标是增长8%。《报告》解释称,固定资产投资不及预期,主要是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拖累,2023年广东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下降了10%。若剔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广东省202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
房地产在广东省的经济中举足轻重。2021年,广东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1.75万亿元,占当年广东省GDP的比重为14.03%;此后两年,全国房地产全行业大幅萎靡,广东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分别同比下滑14.3%和10%。即便如此,在2023年,广东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依然高达1.35万亿元,占广东省GDP的比重为9.95%。
在进出口方面,《报告》显示,广东省2023年进出口总额为8.3万亿元,增长0.3%,而此前的年度预期目标为3%。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此前统计,2023年广东省出口5.4万亿元,同比增长2.5%;进口2.9万亿元,同比下降3.6%。这一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广东省同期GDP的61.16%,其中出口总额相当于广东省同期GDP的39.79%。
《报告》解释称,2023年广东省的进出口完成情况较目标低了2.7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美元加息周期导致美欧市场收缩,叠加美国等国家加快与中国“脱钩断链”影响,广东省对美国、欧盟进出口低迷,并拖累对东盟的中间品贸易。
从消费方面看,2023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消费市场活力逐步恢复。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8%,但是却低于江苏省同期6.5%的增长率。
我们再来看上海,在2023年地方“两会”期间,上海曾将当年GDP增长目标定在5.5%以上,最后的增速5%。再加上2022年,受疫情封控冲击,上海GDP为4.4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0.2%,没有达到此前制定的5.5%左右的增长目标。这意味着,上海已经连续两年未能实现预定目标。
其它指标方面,2023年,上海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显著低于原先预计的3%左右涨幅。
利润下滑不止影响民营企业。根据上海市财政局的报告,2023年,上海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为147.5亿元,下降24.4%,主要是部分行业国有企业经营利润下降,导致上缴利润等收入减少。
2024年,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房地产、地方债等方面的挑战巨大,在传统经济强省,尤其是依赖房地产和外贸出口的省份,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之后,如何破局将是摆在国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何我国政府如此重视GDP这个指标?多一个百分点和少一个百分点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大家不知道,宏观数据不同于微观数据。
你比如说,去年我国GDP总量是126万亿人民币,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是1.26万亿元,增加5.2个百分点就是6.5万亿元。这多出来的6.5万亿元就能解决很多人的就业,能提供很多工作岗位,可以让居民收入增长,这些钱还可以去做关系国计民生项目的投资,改善国民生活,多给国民提供一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等等。
所以,你千万别小瞧一国的经济增速,宏观上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能解决几百万人的就业,就能增加很多人的收入,也能有钱投资国家重要科技项目等等。
今年预计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这个目标的实现就仰仗于GDP5%的增速;今年预计失业率5.5%也取决于经济增速,只有经济增速高了,就业岗位多了,失业率才会下降,就业问题才能妥善解决。当就业问题解决了,百姓有了收入就会去消费,消费的人多了,物价就会慢慢涨上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存款多少算合理?
美国为何频繁炒作“产能过剩论”?
4月18日晚间至19日凌晨,多位美联储高官密集
日元会崩吗,日本会成为第一个被端上桌子的
如何看待本次日元做空?
继德国总理之后,德国最大反对党也来中国了
东亚人为什么活得累?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女儿宗馥莉成为接
新能源车「一年跑 2 万公里被拒保」,业内称
国家统计局发布「3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0.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07 12:24:17  更:2024-03-07 12:53:54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