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2024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 285490 亿元,较上年增长4%,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正文阅读 |
|
[商业财经]2024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 285490 亿元,较上年增长4%,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 |
基本是与报告中的赤字率持平,财政赤字大概4.06万亿,而按照名义增速为5%来算的话,今年的赤字率预期刚刚好就是3%,而赤字中预期安排地方专项债3.9万亿,此外,继续增发的1万亿特殊国债并不计入到赤字中,但会计入到政府杠杆中,也就是明年的政府杠杆增长预计也在4%以上,而去年则是5.3%,此外,一般性公共预算还不包括预算外的土地财税,也就是每年卖地的收入,即便大幅下降,也好有城投等隐形债兜底,也有5万亿左右,政府的开支其实还是很有钱的,怎么说都在30万亿以上,怎么花,花在哪里最有利于经济增长和民生,这就非常考验机器运转的效率了。 与过去不同的点主要表现在: 1)经济增速放缓,既要刺激经济增速,比如今年预期的5%,同时增速放缓意味着过去积累的金融风险频发,到处都缺钱,企业居民端要减税降费,政府端要增加支出,还要对地方过去积累的债务兜底,增加政府杠杆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2)房地产市场下行,从居民端无法继续透支土地税,转向为地方隐形债务来充当融资渠道,比如过去几年地方土拍中,一般的表现为几宗高溢价(相比来说)的由市场拍得,而多数的底价则由地方可支配的城投或者地方持股的企业拍的,后者本质还是地方的隐形债务,也是现在化债的重要原因。要知道顶峰时期,50%的地方收入都是靠卖地,高收入的时候同时还负债高支出,低收入的时候能勒紧裤腰带吗?怕是很难的。 3)如果必须举债,中央赤字成本略微低于地方专项债成本,远远低于隐形债成本,花钱的效率则恰恰相反,越是透明的发债和定向用途,效率越高,依靠地方隐形举债风险极大的做法,也是现在已经面临的化债压力和未来更大的风险,经济增速固然重要,如果都把风险推给未来,那么未来只能在多害中取其轻,或者推给更后来者,最终尾大不掉无法真的解决。 总结来说,赤字基本符合3%的预期,特别国债虽不计入赤字,但会计入到政府杠杆,地方隐形债更是风险创造者,虽然不计入到政府部门杠杆,但也会体现在企业杠杆以及实体部门杠杆中,未来也需要有人来偿付,不是居民税收就是中央举更多债务兜底,不管怎么算,宏观杠杆总是可以显示出债务支撑经济的情况,比如去年是非常依赖13.5%左右的宏观杠杆增加来换取约5%的名义增长,其中居民只贡献了1%不到,剩下的都是政府杠杆和企业杠杆,企业杠杆中又包含政府可控的城投等债务,特殊国债隐形债虽然都不计入赤字,但总是会在宏观杠杆中体现。 |
今年GDP增长目标是5%左右,赤字3%,而且后面几年还会安排特别国债 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223950亿元,较上年增长3.3% 所以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85490亿元,较上年增长4%是合理的 我们可以来看看具体的一些支出细节 支出拍在最前面的是教育和社会保障 教育支出42906亿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384亿元 然后就是非常重要的中央本级支出安排41520亿元,增长8.6%,这个是关系到科技教育支出、中央储备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的 还有科学技术支出3708.28亿元,增长10% 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406.36亿元,增长8.1% 外交支出607.83亿元,增长6.6% 国防支出16655.4亿元,增长7.2% 可以看出来科技、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没有减弱 肯定是支持民生,科技,教育,军事方面的支出继续增加,这些非常重要 然后就是今年适度增加了专项债规模,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9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 同时,发行10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 说明化债,帮助地方处理地方债依旧是主基调,在地方债影响控制好之前,支出方面的严重控制 |
|
|
|
综合来看就是保障民生和科技发展,其他方面严控一般性支出 专门提到了提升预算管理效能 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 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加强财会监督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主动接受预算审查监督 今年全球经济都依旧压力大,欧美降息的节奏估计会比较慢,能降1-2次就不错了 最近各地方的报告都有提到制定过紧日子相关办法 在合理保障部门履职支出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要强化 “三公”经费管理,继续压缩论坛、展会等活动,从紧安排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 所以支出方面也不能太豪迈,需要节衣缩食 |
按报告所述,我们赤字是4.06万亿。 另外,地方政府专项债有3.9万亿,特别国债有1万亿,这两者实际上都是债务融资,但是不计入赤字。以前这两项不计入赤字,因为一般都有对应的资产,或者说项目收入能够覆盖本息。但是现在专项债越来越“一般债”化,顶着个专项债的名,实际上就是预算融资。 因此,如果加上这两项,我国2024年真实的财政赤字大概是6.62%。 我国一直以来执行的财政纪律是,赤字率不得超过3%,现在这种情况,真实赤字率达到了6.62%,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当前的赤字率。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说一下历史上出现的三种货币: (1)第一种货币是商品货币。典型形态是贵金属,货币本身是商品。 (2)第二种是信用货币。基于商业信用而产生(银行开银票一般还需要黄金抵押),必须要有真实的商业背景。 (3)第三种是法币。信用货币是银行券,各个银行自己发自己的。资本主义国家把货币发行权集中到央行,就形成了法币(这是一个历史过程)。法币不需要有任何的商业背景,政府理论上可以随意发(一般以国债等为担保)。 在前两种货币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先收税,才能有钱支出。但是,在第三种货币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政府可以不收税,直接印钱花。 最初(第三种货币的时候),政府还是守规矩的,一般会有预算约束,比如,很多政府都设置了3%的赤字上限。但是随着国家垄断的深入,一切都改变了。 自由竞争时期,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会以完全的形态爆发,并逐步在市场自发机制作用下重新恢复部门间的相对平衡。国家垄断时期,每一次出现相对过剩苗头的时候,国家就通过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相结合的方式,直接干预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比如搞基建拉动经济),进而干扰危机的展开。但是,它用以解决矛盾的手段,更为矛盾的进一步深化埋下种子。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经济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这首先就体现为债务规模越来越大。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是以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为主要手段的,也就是以公私债务不断攀升为代价的。债务不断攀升,还本付息的压力日益增加,整个经济中一个越来越大的部分被生息资本无偿占有,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日趋减少。通过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刺激经济的余地不断缩小。 开始的时候,国家还打算还钱,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后来,国家发现根本就不可能换得上钱,而且不断的危机会迫使国家不断赤字刺激,不断增加债务。相互作用之下形成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体现在货币政策上,就是货币调控的“不断创新”。 最初央行是通过降息刺激经济的,这被称为第一种货币政策。达利欧说,“由利率驱动的货币政策(我称之为第一种货币政策)是最有效的货币政策类型,因为它对经济有着最广泛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就像吸毒一样,每一次的剂量都要更大,很快,第一类货币政策就失效了,利率降到接近0的时候,就没有调控的空间了。“……短期利率降至0%时,第一种货币政策将无法有效运作,此时央行必须转向第二种货币政策。” 第二种货币政策就是量化宽松,央行在二级市场通过买资产直接投放货币。达利欧说,“第二种货币政策就是现在所谓的“量化宽松”(即印钞和购买金融资产)。” 第一种货币政策是降息刺激需求,第二种货币政策是把资金给有钱人,指望他们扩大需求。“央行购买债券就是在给予投资者/储蓄者现金,而投资者/储蓄者通常会使用这些现金购买他们认为更具吸引力的金融资产。”资金在金融市场空转,并不见得能够拉动经济。 到了这个时候,第二种货币政策就逐步失效了。 于是,第三种货币政策诞生了,这种货币政策就是“直接发钱”。“第三种货币政策更直接地为消费者(而非投资者/储蓄者)提供资金,激励他们消费。在获得额外的资金和信贷后,富裕人士的消费动机小于富裕程度较低的人。因此,当贫富差距很大且经济疲软时,将消费能力给予富裕程度较低的人群会更富有成效。” 不论是哪一种货币政策,包括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会背负上庞大的债务。也就是说,不断积累的债务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固有矛盾。 于是,一种适应当前需求,或者说为当前行为找依据的理论就出现了,这就是现代货币理论。 现代货币理论有几个要点: 1、它认为政府永远不会缺钱。钱是你自己印的,爱怎么印怎么印,怎么会缺钱呢?约束政府的不是货币,而是现实的资源,也就是说,如果印太多而商品不够,会爆发恶性通胀,这才是约束。 2、它认为政府不必先收税再支出。钱都是你自己印的,你可以先印钱支出,年底了再以税收或者发债的形式,把市面上的钱回收(发债这里指对商业银行发债,直接回收市场的钱)。 3、它反对健全财政,提倡功能财政。所谓健全财政,就是借钱要还的财政,或者至少是把赤字限定在一定比例之下的财政。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这样的限制束缚手脚,没有意义。它认为,只有私人部门才受预算约束,你是政府,你是印钱的,根本就没有任何预算约束。当然,他们也强调,如果印钱太多会通胀,没有预算约束,还是有资源约束。 事实上,现代货币理论在很多国家或多或少都在用,只是嘴巴上不认。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 1、货币的变迁是生产力变迁的结果。首先,随着生产力越来越发达,贵金属货币已经满足不了交易需求了,于是出现了信用货币。其次,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时期过度到垄断时期,生产力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强,越来越需要国家直接干预整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于是,基于信用的货币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国家需要直接发行货币,直接干预生产。 2、政府债台高筑是凯恩斯主义的必然结果,是当前社会调控经济的内在矛盾。生产力高度发展,要求资本的总代表在资本体制内尽一切可能将其视为社会的生产力,因此也要求资本的总代表在资本限度内动用一切手段直接干越资本的再生产,这种干预首先体现为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而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的后果,就是庞大的债务堆积。这构成了现代货币理论出台的现实基础。 3、税收的本质是总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在贵金属时期,这种占有必须先收税,这是贵金属货币这种形式所决定的,在现代货币时期,这种占有可以不必先收税,而直接通过央行印钞的方式完成。资本在享受现代货币提供的便利的同时(以及在使用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的同时),也要承担现代货币带来的征税形式的改变,承担总资本切割剩余价值的方式的改变。 现代货币理论不是谁头脑中发现了货币的本质,或者要成为什么异类,而是国家垄断条件下,调节经济导致的固有矛盾引发的,它是这种调节方式在货币财政上的理论反映。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为了防止曲解,我要申明,困难是暂时的,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度过去。 欢迎关注公众号:佐伊说 --------------- 我是佐伊,一个关注财经和时政的博主。 欢迎加入“佐伊的读书圈”,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多看路,少踩坑。 欢迎扫码加入“佐伊的读书圈”。如果无法加载,请反复点击即可加载。 |
|
以下是最近我们讨论的一些问题,从复盘看,我们对当前经济基本面的看法是准确的。 您可以点击以下任意一个链接,下载星球搜索“佐伊的读书圈”即可加入 或者点击以下任何一个链接扫码加入(二维码不能长按,只能用另一个手机扫码) 1、房价下滑与财政危机: 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188828115528452 2、三大工程能对冲房地产下滑吗: 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188821118288482 3、A股究竟是谁在赚钱: 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588821228124544 4、世界银行2023年对我国经济的回顾: 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188182114844242 5、怎么理解我国经济需求不足: 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211444282844451 6、经济基本面:通缩和内需下滑 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588454814585184 7、中国制造业和欧美的贸易战: 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211424421122451 8、不要指望世界经济软着陆: 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411258412512248 9、全球制造业产能过剩: 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411858451521258 10、如果信托暴雷对经济有多大影响: 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588144255448114 11、如果房价下调,最终会下调多少: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211842552155811 12、房价还能撑下去吗: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411822412558828 13、未来房价的定价模型: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211844152142221 |
来一个合订本: 摘自近三年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 23年6800亿 22年6400亿 然后再看一下这则消息: |
|
最后再看一下咱们问题下的介绍: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中,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3950亿元,增长3.3%。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0940亿元,收入总量为24489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5490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增长4%。赤字40600亿元,比2023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 可以看到,我们今年是比过去几年「放水」的力度在增加,而且也在逐年增加。 对经济本身,这样宽松的环境,就是会利好的。 对居民家庭手上的现金,贬值的压力也是增加的。 2025年的事情,2025年再说,至少在今年,咱们还会是「放水」、「宽松」的剧本。当然,这个剧本应对的也是当下的经济有复苏需求、物价有下行风险。 嗯,宏观经济的调节,都是具有逆周期属性的。 问题的关键,不是在关键的问题,而是要判断「这样的逆周期调节政策,是否能够对抗当下的周期惯性」。 至少,从结果来看,过去两年的宏观调节政策,没有完全扭转下行的周期趋势,这才在2024年,继续加大了力度。 大家也别在那里抱怨了,现在是「孩子冷,妈妈也知道孩子冷,正在规划着买新衣服的阶段」,先努力活着,衣服正在一件一件运过来的路上,就是快递新规出来后,快递员有些闹情绪,衣服运过来的时间有点慢,拿到的时候,快递员可能还要让咱们加点钱,不加钱还可能背地里在衣服上踹两脚。那有什么办法,人家是负责送衣服的,我们是接收衣服的。送衣服的可以晚几天送,但我们都已经冻的瑟瑟发抖了,可不能死去了再活过来啊。 活下去,今年应该会比去年轻松一点。明年,也一定会比今年更轻松的吧? 要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动力等待春天的到来。 |
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84.37亿元,增长6.4%;支出274573.81亿元,增长5.4%;赤字48800亿元,与预算持平。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0704.85亿元,下降9.2%;支出101338.59亿元,下降8.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743.61亿元,增长18.4%;支出3345.22亿元,下降1.5%。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11499.69亿元,增长8.8%;支出99281.29亿元,增长9.6%。国债余额300325.5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07372.93亿元。 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3000亿元,增长2.9%;支出283000亿元,增长3.1%;赤字60000亿元,比2023年增加112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2%。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8000亿元,增长10.3%;支出110000亿元,增长8.5%。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400亿元,下降19.9%;支出3400亿元,增长1.6%。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20000亿元,增长7.6%;支出108000亿元,增长8.8%。国债余额308608.35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21674.3亿元。 1、虽然提高了赤字率和专项债券规模,但仍然不足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2023年GDP增长目标完成了5.2%,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上一年的基数相对较低。2024年,目前没有看到足够的刺激政策,完成5%的目标有相当的难度。 2、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支出项目,如一些缺乏社会回报的资本性支出、一些与国家战略不符的支持性支出、一些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支出等,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政策效果。 3、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教育公平、社会保障等,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4、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国有企业债务、金融机构债务等仍然存在潜在的债务问题。 |
这就像在看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有收入有支出,而且还超支了16%,也就是4万亿的赤字。 虽然增长率比不上2023年,但从绝对数量来看,2024年支出是创了历史最高峰,赤字也是如此。 这也能看出,从国家层面,利用投资拉动经济,刺激消费的决心是坚毅的。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都包括哪些领域呢? 科学技术、教育、外交、文化体育、灾害防治、住房保障、节能环保,等等;可以说经济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财政支出。 去年,我们花了27万亿,民生支出超过了70%。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年,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都在4万亿元上下,卫生健康、农林水、城乡社区支出都超过了2万亿元,粗粗算一下将近15万亿元,也就是说,民生支出超过了70%。 民生投入不仅总量大,而且增速也很可观。比如去年全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9%,教育支出增长4.5%,科学技术支出增长7.9%,农林水支出增长6.5%,城乡社区支出增长5.7%。 |
|
而从今年的数据也能看出民生支出中哪些是重点。 比如支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安排1649亿元、增长5%。 这个支出比重是比2023年还要高的。 这也说明了新质生产力中,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仍旧是民生支出的重点。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安排12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 研究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安排313亿元。 倾斜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改革发展。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转移支付404亿元,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 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723亿元。 解决人才问题,接下来当然是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科研经费问题。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央本级科技支出安排3708亿元、增长10%。持续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安排980亿元、增长13.1%。 显然,科技投入10%的增长是远远高于去年7.9%的。 以上两个举动,也都说明打造新质生产力,不是说说而已,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今年的财政支出创下了历史高峰,从赤字的角度的确是举债前行。 钱从哪里来,当然是货币印发。 除了3%的赤字,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未来几年都有上万亿的长期国债发行。 这也代表着从今年开始,国家不是把钱给银行,而是自己下场投资拉动经济了。 从这个角度,货币贬值可能会在所难免。 毕竟现在通货紧缩的态势下,企业生产的商品并没有增多,甚至于萎缩。 而市场里流通的货币却增多,物价当然要上涨。这也推动cpi通胀的一种手段。 这2天,黄金,比特币都引来了高涨。 也说明钱只有投资出去才能抵抗通胀,储蓄可能会成为另一种收割…… |
基本符合了上个月的判断,当时的回答说要进行大规模的发债。 当时的估算是国债,地方债兑付,特殊再融资债券,规模4.5万亿, 现在预算公布了 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9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 1000 亿元1 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好,够数了,比预估的还要多出4000亿。 当时的回答,是基于以下逻辑: “经济L型复苏”,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刺激,政策刺激需要资金投入,资金投入需要发债,发债需要降低资金成本,降低资金成本也就是降低, 然后,回答没两天,5 年期LPR就迎来最大降幅,自2019年8月LPR改革后,5年期以上LPR已下降8次,由4.85%降至3.95%,共下降了90个基点。 说明什么呢,说明分析逻辑没问题, 好,现在预算草案又跟半个月前的测算基本吻合,莫非我真成神棍了 算了还是不都机灵,作为严肃的非知名财经答主, 个人认为,尽管大人极力避免使用某个术语来定义目前的经济形势,搞得我也不得不用收入支出下降螺旋来代替, 但是,现状就是跟当年日本遇到的问题极为相识,采取的办法也具有一定的雷同, 一个不得不提的点就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产能全面过剩,注意,不是某个领域某个行业,是全面过剩, 年产7亿头猪,2个人就可以分一个二师兄, 人均85斤猪肉,日均可食用116g; 人均11斤牛肉,日均14.6g; 人均7斤羊肉,日均10.3g 年产彩色电视机19339.6万台,每7.3个人一台,按1家3口计,每2户一台,换句话说2年就可以分到一台; 年产家用电冰箱9632.3万台,4年分一台 在产能全面过剩的情况下,靠投资拉动是无法起效的, 不止投资拉动无法起效,政府购买大概率也会收效甚微, 因为政府购买所作用的产业仍然是偏重于生产型的,比如楼堂馆所,比如大型设施设备更新换代, 但是呢,对于家用型的产品,比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还有蔬菜水果牛羊肉,这些行业的供求关系没有太大的改变, 这些行业仍然是产能过剩,要想达到供需平衡,需要刺激居民部门, 我又要发表暴论了,简单粗暴就是给居民部门发钱,让他们去买东西 这一点,从预算草案里看不到, 还是希望有一天能够考虑一下,以上。 |
这个4%,跟预测今年GDP增长率5%基本匹配。 打开《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我们发现这些数据很接地气。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565.82亿元,为预算的99.4%,增长4.9%。 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635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415.82亿元。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164.58亿元,完成预算的98%,增长6.5%。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851.24亿元、结转下年资金5000亿元,支出总量为149015.82亿元。 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416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023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超出年初预算0.82亿元以及当年支出结余2850.42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未安排使用,转入当年支出结余),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结转结余资金补充74.34亿元后,2023年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3981.39亿元。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163.74亿元,其中,本级收入117218.55亿元,增长7.8%;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02945.19亿元。 加上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8990.68亿元,收入总量为229154.42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354.42亿元,增长5.1%。 收支总量相抵,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预算持平。 统计数据既要科学又要有退路,在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维持平稳增长,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才是根本。 比如,社保基金增长8.8%,开支9.6%,意味着退休人员领到的工资又有增加,早晨又可以加个烤肠了。 |
财政支出预算有被动增加和主动增加之分。像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基数在逐年递增,于是财政支出预算就会被动增加;而像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而组织筹划的公共工程和基础建设等则会导致财政支出主动增加。 从预期的财政收入增长情况来看,今年财政支出预算的增长算是相对积极,并没有呈现明显收缩的态势,这也是为了配合昨天高调宣布的【将连续多年发行万亿特别国债】的财政政策。这也将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给3%的赤字目标带来一定的压力。 从这两天的财政安排来看,实际上整体并不算特别积极,甚至跟去年下半年相比还略有收窄的趋势,这样的行为并不太符合当前刺激经济复苏的宏观目标。 不过虽然从内容上并不能看出财政政策明显的扩张,但如果结合货币政策来看的话则可能得出另外的结论。 2月份进行的降准达到50个基点,环比扩大一倍,除去定向降准以外为2018年来的首次;且调低的LPR也达到25个基点,同样也是五年之最。同时因为均发生在年初,这表明今年继续降准和继续调低LPR的概率很大,甚至分别至少能达到3次。 此情况说明宏观调控的重心又逐渐回到了货币政策上,而这可能是基于政府债务规模实在太大不便继续加杠杆,和强化市场自我调节这两方面的考量。 强化财政政策的好处是能让经济复苏的速度加快,因为财政支出能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政府组织或扶持的一些工程和项目中,进而带动投资并盘活存量资产; 但坏处则是通过财政大规模扶持的领域往往是基础建设或公共事业这类回报率低、回报周期较长的项目。这意味着政府的债务负担加剧,且因为经济效益并不高,所以不能形成刺激经济复苏的长效动力。 而强化货币的政策的好处则是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了市场主体,政府的债务不会显著加剧,且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各类资源可能能够得到更优化的配置,从而自动进入经济效益较高的领域,为经济复苏提供长久动力; 但坏处就是在经济相对低迷的周期下,由于市场信心的不足,通过货币政策所释放的流动性资金可能并不会广泛流入实体行业,于是货币政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例如在去年的宽松货币环境下,新供给的人民币却大量转化为了储蓄或存款,大量资金只是在金融系统空转,并没有起到对实体产业的刺激作用。 目前,从两者的内容和形式来看,货币政策是在加速扩张,而财政政策则是相对有所保留,加之货币政策的滞后性远远大于财政政策这一天然属性,这就意味着宏观调控的效果在短期内可能还并不会凸显。市场还需要去慢慢消化货币政策提供的流动性并等待财政政策的扩张,这个过程并不会太短,因此我们的投资消费倾向还不能盲目地转变。 财政政策有所保留除了债务压力外,也与老龄化会莫大的关系。目前90后的父母辈还没完全退休,这批人的基数大,所以领取量也大,未来五到十年他们完全退休后给财政带来的压力将会是史无前例的,届时可能不得不采取【牺牲货币币值和信用基础】这种程度的扩张型财政政策。而为了将来能够顺利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因此需要对如今的财政收支状况做更严格的要求,不能让政府的债务负担在此刻大幅加剧。 |
财政收入的增长还是嫌慢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一个后发国家,正在步入老龄化阶段,少子化阶段;同时,在生产力水平上,已经接近了世界的技术前沿,人民生活福利是提高了,但政府就其财税收入对GDP的占比而言,仍然过低。相较美国而言,可以说绝对是一个“小政府”。 我国当前的财政体系,在教育方面是刚性投入,且基本实现了人才培养;在医保方面,基于强势的公立医疗体系,也实现了价低质高的服务。但在社保方面,在就业方面,在失业金领取,在社会救济救助方面,仍然还有大量的欠账。 可以说,过去的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精力是花在了区域平衡上面。通过所谓的定点帮扶,将沿海的税赋,调配给内地使用。但这种模式是十分粗犷的。这种财税资金的调配,更多的用途,是用在了政府关注的产业政策,发展政策方面;或者结合内地本来的土地财政,用在了基建方面;或者用在了体制内的工资提升方面。但真正作为微观的收入分配调整方面,其实是极度乏力的。 现在,地方的,尤其是内地的土地财政已经熄火。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就越发的依赖于中央财政。同时,中央财政在有限的资金下,在严格的预算约束,以及较低的负债安排下,财政资金是非常有限的。在顾及了基本的地方财政支出,产业资金扶持,教育,医疗,国防等因素之后,留给社保的资金,就只能够是非常低水平的保障。 一般而言,当经济陷入到困境的时候,财政刺激政策通常包括了减税,增加财政支出,提高政府负债。但 对于我国而言,如果考虑到债务的可持续性,考虑到当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其实是可以选择增税,提高税收占GDP占比,改革收入分配,提高工资占比,从而促进财富分配的。 只要政府的增税,不是把税收上来,自己去进行无效建设,低效投资;而是转手通过收入再分配,又发到低收入人群手中,提升社会福利。那么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经济活跃度,是不会下降的。 考虑到过去十几年发展,资本的高收益状态,到现在,已经进入到新常态阶段。继续加强外汇管制,严控资产转移,设置合理的出境税,遗产税,资产税;合理的调整分配。通过五年或者十年的渐进调整,是可以把财税体系理顺的。 当然,就当前而言,可能为了一些短期的重大目标,采取的还是以稳为主,采取保守的姿态,静待时机。某种情况下,更为动荡而恶劣的国际形势,反而可能是倒逼国内分配改革的良机。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适度加力”,另一个是“提质增效”。 适度加力:主要是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多种政策工具,保持适当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加大财政支出强度。优化对地方转移支付,加强地方财力保障。优化税费政策,提高针对性有效性。 提质增效:跟精细化管理和一些结构性调整有关,主要是指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加强政策协调联动;落实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问题是适度发力的内容。 适度发力是扩大内需的需要。 今年报告继续把扩大内需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第三位),并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所以保持较高水平的财政支出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从数据来看,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5.4%,而今年增长4%,似乎是略低了些。 但是,去年10月份的10万亿元特别国债有一半是用在今年,所以同比增长实际上相当于7.8%。 |
|
而且今年起还要连续发行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优化国债了期限结构,所以这个财政力度应该说是很好地落实了“适度加力”的内容。 一月份因为地方债发行下降40.26%,还曾有人顾虑是不是财政力度会下降,现在看,这完全是多虑。 财政力度在今年是非常给力的。 且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安排需要地方上报项目进行对接,预计随后两个月各地就会出现跑部前进的盛况。 “适度加力”不用担心,“提质增效”才是需要担心的那个。 之前回答曾提到,去年宏观经济出现了需求政策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如果政策的施展环境不发生变化的话,这个情况在今年大概率还会继续发生。 所以,钱是花出去了,但效果会不会出现,是要画问号的。 为了确保财政政策切实有效,就需要财政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 我指的是央地财税关系。 因为资金和政策是要在地方落地的,市场主体在日常经营中遇到的是地方政府,所以地方经济能不能好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央地能否同向发力。 但这份报告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笔带过,所以财政“适度发力”的效果尚待观察。 塔哥FRM的公众号?mp.weixin.qq.com/mp/homepage?__biz=MzIwMDUwOTk2OQ==&hid=1&sn=6c36acefeb1c2463609cf1c23f8fe661&scene=18#wechat_redirect |
|
|
我第一时间是拉到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部分,因为这个数据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即我们常说的土地出让金,占比非常高。土地出让金的情况直接反应房地产行业的源头——房地产企业土地获取和储备的情况,说白了就是未来从业者还有没有活干,涉及到我自己的饭碗问题,所以特别关注。同时还影响着地方财政的收入,而这会广泛地影响社会各个阶层。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66287.31亿元,下降10.1%,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6487.36亿元,下降8.2%,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相应减少支出安排。 在今年二月份的时候,财政部公布的2023年财政收支情况,有更为详细的公布了土地出让金具体下降的同比。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66287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7996亿元,同比下降13.2%。 而在2022年和2021年,这个数据如下: 2022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3755亿元,比上年下降21.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6854亿元,比上年下降23.3%。 2021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93936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87051亿元,同比增长3.5%。年度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金额同比202187051亿元3.5%202266854亿元-23.3%202357996亿元-13.2% 其实大家可以看到,土地出让金收入的拐点就是在2021年下半年,在2022年出现断崖式的下跌,虽然在2023年,这个“断崖”的趋势有所缓解,变成了“缓坡”,但下降的趋势还是很明显,并且可以判断,今年2024年,这个数据依然会是同比下降,依然没有到很多人所说的“筑底”,“拐点”,“反弹” 这也可以国家统计局查询,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和成交金额的数据中(缺2023年),看到这个趋势。 |
|
更为可怕的,这些数据包含了城投兜底的行为。所以实际有效的土地财政收入,比表格中的数据锐减得更严重。 地方财政收入的建设,也影响到了政府的投资行为。比如今年开年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中央要求对于债务风险较高的十二个省份,严控其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尤其是大规模的基建投资项目。 所以,现在的难题摆在这些省份的面前,在投资被限的同时,即要保持GDP增长,还要进行化债。 |
现在知道了为什么去年增发了1万亿的专项国债,原来是去年的中央的预算没有用完。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164.58亿元,完成预算的98%,增长6.5%。 既然有多的预算,发放给地方,支持灾后重建,也能拉动经济,算是利国利民。 所以,这就有一个关注的重点,为什么中央的预算没有用完? 这其实与近些年来,中央提出的过紧日子有关。 2023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上提出, “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把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从落实情况来看,还是比较到位的。 所以,去年年底1万亿的国债,其实算是年底突击消费。 年底突击消费的现象,中央也有,地方也有,但目的好像不太一样。 中央是把这些钱花在国内的一些短板上,而地方的目的则是为了花钱而花钱。 那么,为什么地方要这样做呢? 按照《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每个预算年结束之后,各级政府部门要编制决算案,但是“本年度的收支”和“下一年度的收支”无法相互转移。这意味着,预算经费‘跨年作废’,本年度结余的经费要被无偿收回。 这样一来,各级政府部门在年初辛辛苦苦争取来的经费就要“泡汤”了。在“不花白不花”心理的带动下,“年终突击花钱”也就在所难免。 最关键的是,如果预算没有花完,会影响下一年的预算额度的申请。 地方应该好好向中央学习。 2024年收入情况是有一定的挑战的,2022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一次性垫高2023年基数,将相应下拉2024年财政收入增幅,所以,这里已经打了收入增幅降低的预防针。 在支出方面,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转移支付需保持一定力度。所以,也会对地方给予更多支持。 这样一说,是不是就能理解为什么要发超长期的国债?并且,不是今年要发,而是未来几年持续发。 中央就像一个妈妈,地方就像孩子,虽然有些孩子不懂事,但也不能不管。 |
初步看了一下这个2024年的预算草案完成难度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地方政府性预算基金收入这一块,我们先来看下2023年的完成情况: “2023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66287.31亿元,下降10.1%,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 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里面至少80%以上都是土地财政收入,2023年地方政府卖地收入还是持续下滑的,这还是有一大堆城投公司兜底情况下所获得的收入数据,要没有城投公司兜底这个数据下滑的更离谱。 比较有意思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 “202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8.2%。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6.0%。” 也就是说整个全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销售额差不多是11.6万亿元,其中一半左右的钱估计5万亿元以上是以土地出让金的形式进入了了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里面,所以房地产行业其实说到底还是在给国家打工而已。 而在2024年的预算草案中对于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计划的是66327.53亿元,增长0.1%,也就是说2024年还想要比2023年多卖土地才行,这个难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
之前挖的坑,讲讲“四本账”,正好趁两会的机会给填上。 这是中国这个“大公司”的总账,看不明白账,你就别想弄明白国家的政策方向。 弄不明白政策,别说找风口,就是买股票都是闭着眼赌大小。 2015年《预算法》中,财政的“四本帐”包括一般公共预算账户,政府性基金预算账户,社保基金预算账户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账户。 每本账又分为收支两条线。 把中国政府看作一家公司的话,这四本账加一块,就是公司全年预算和年终财报。 一般每年年初,财政部会公布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初步数据,相当于财报预披露。 在3月分两会期间,也就是最近,会发布四本账经过修正的上一年度决算,以及下一年度预算。 这就是股东大会批准的正是版了。 这四本账中,一般公共预算,不论收支,都是绝对大头,占比基本在50%左右。 剩下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规模相当,各占大概25%。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最小,跟其他3个比,可以忽略不计。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占比超过80%。 这个占比还在逐年增加,金税4期功不可没。 支出则包括民生、国防、教育、公务员工资等等。 公司的日常开销,基本走的都是这个账户。 政府性基金的收入大头来自于卖地,也就是常说的土地财政,占比60%多。 其他收入主要是一些基金收入,例如民航发展基金,铁路基金等。 当然,当年发行债券的收入也会算进来。 支出比较简单,都是基础设施建设,铁路、港口什么的。 社保基金就更简单了,收入是社保上缴,支出是社保开销。 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收入支出都在这个账户。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最好理解,收入就是国企利润,支出也是国企经营活动支出。 这个账户虽小,但却在逐年增长,且一般都会有盈余。 盈余可以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冲抵赤字。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烟草养着军队,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烟草的税和上缴利润加起来,还真就跟国防预算差不多。 所以也别总是眼红国企,人家是为国家赚钱,赚到钱建设国防,保障民生。 社保预算相对独立,就算有盈余,也不能调入其他预算。 但是一般公共预算可以调出补充社保。 社保基金可以投资A股,主要是投资国有企业,可以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从而增加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所以,四本账也不是完全割裂。 社保和国有资本经营两个账户一般不会出现赤字,并且前者只进不出,后者体量太小,所以分析时基本可以忽略。 赤字大头来自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 很多人对赤字不理解,甚至恐惧,这就是典型的小农思想作祟,不是商业思维。 一个人,能贷到款去做生意,不只说明他自己敢贷款,更说明借款人看好他能赚钱,所以才愿意贷款给他。 现在所有成规模的公司,有一个算一个,哪个不是负债经营? 用别人的钱做生意,赚了钱自己拿大头,只把零头当利息,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当然,前提是,理性贷款。 国家赤字也是一个道理。 跟公司一样,国家做预算,不是哪个人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 期间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经过不断争论、协商,最后妥协出来的预算才能上会,经过层层批准才能生效。 这个过程就保证了,预算是经过了充分论证,是足够理性和审慎的。 这些最了解中国的人,经过各种博弈,做出的审慎决策,说可以赤字,难道不是对中国经济有信心的表现? 而且中国的赤字是人民币债务,而人民币发行权也在我们自己手里。 理论上,不考虑通胀、信用等其他因素,政府可以无限借债,再无限印钱还。 而现在这个节骨眼,美元加息,流动性紧张,中国面临通缩风险,害怕通胀? 国际信用评级去年刚被调减,美元投资中国的路被掐断,主权信用对咱暂时已经没啥用。 所以中国应该赤字,投资基础设施,拉动经济增长。 这叫凯恩斯主义,不是中国独有,二战后,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就是这么搞的。 靠政府投资基建拉动经济,硬生生把欧洲从废墟上重建了起来。 再说了,美国赤字率动辄10%几,债务超过34万亿美元,还在不断增加。 他都不怕,咱怕啥呢? 还有日本,赤字率超过10%家常便饭。 就这么借债,30年了,CPI始终上不去,也就去年才有点好转。 该赤字就得赤字,2008年金融危机后,通过赤字拉动GDP,后面保持了10几年的高速增长,有什么问题吗? 2020年疫情3年,危害不比08年小,这时不投资资,更待何时? 中国还有那么多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那么多民生保障不到位。 乡下基础设施建好,疏解城市压力。 民生保障做好,老百姓有底气花钱,消费才能起来。 可别等到日本那样,借债都不知道去哪花,就晚了。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
公共预算支出是包含国防支出的,2024年国防支出增长7.2%,也就是说,实际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增长有限 |
GDP增速5%,支出增长4%。数据只能说中规中矩。 财政方面的发力,注意三个数据就好,一个是赤字率,一个是地方债务,最后一个是特别国债。 1 赤字率和去年持平,都是3%。 2 地方债务3.9万亿,去年3.8万亿,2024增长1000亿,2023增长1500亿,同比少增500亿。 3 特别国债,1万亿,和去年持平。 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率,但如果计入的话,2024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为3.7%,略低于2023年的3.8%。而地方债务也是同比少增,增幅也不及GDP增速。 结论就是,财政发力和去年相仿,以稳健为主,并未出现超预期或是强于去年的财政刺激。 再看货币方面,提法是“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是多少?5% 价格预期目标是多少?3% 所以货币供应的增速预计就是3%+5%,也就是M2增速大概率会落在8%~9%区间。 去年是多少?9.7%。 也就是今年货币增速会略低于去年。1月的货币增速在8.7%,较为合理,预计今年全年的增速会和1月份差不多。属于稳健合理的货币计划。 |
|
近一年的M2增速,从去年2月的12.9%下降到今年1月的8.7%,后面应该不会再降了,而是稳定在8%~9%之间。 所以结论的话,高层还是希望通过产业升级以及高质量发展来推动经济,而不是通过大水漫灌来短期刺激,我觉得这个当然是对的,长期看我们会受益。我也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 基于这个,我觉得今年的大水漫灌肯定是不会有的,货币供应只是匹配经济增速和价格目标而已。 房地产方面,提法是“适应房地产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这次的说法和2015年完全不同,没提帮开发商去库存,没提让居民加杠杆,而是让我们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从高层意志看,推动房地产软着陆是大概率事件。我之前一直判断操盘手这次并不想再次把房价拉起来,目前依然维持这个判断。 只能市场上还是需要有不同声音。预期如果全部一致,就不是软着陆而是硬着陆了。 往期阅读: 重远投资观:当人们开始坚信货币贬值,镰刀就变换了它的方式 重远投资观:未来几年中产会以怎样的方式返贫 重远投资观:中产的钱是怎么悄无声息的被洗走的 |
下图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逐年变化: |
|
财政收支 两个看点,一个是收入增长趋势,一个是收支差额——逐年在扩大。 把收支差额单独画出来,可以看到2020年有一个突变——收支差额显著扩大——这是疫情元年带来的变化: |
|
财政收支差额 下面是逐年累计后的差额——自然而然就属于gov债务的一部分、一部分、一部分: |
|
财政收支差额累计 现在“过紧日子”的思想,就是防止这条抛物线变成近自由落体运动。 |
我是支持扩大预算支出的,我们的预算收入基本都主要来自税收收入; 其中收入总额:为216,784.37亿元,这相当于预算的99.8%; 支出总额中:将额外支出和结转资金加入后,总支出达到了282,425.05亿元; 收支总量相抵后,赤字为48,800亿元,这与预算中的赤字持平。 现代政府,是应该扩大赤字的!封建王朝只知道往仓库里存银子,比如我们经常说乾隆即位时他老爹给他留下了 7000 万两库银,国很富,可是民很强吗?我们整个封建王朝只知道搜刮民间财富放到国库里供统治阶级享受,民间财富寥寥无几; 我国过去40 多年的国家理财策略已从本质上不同于中国封建王朝的手法,敢于利用公债市场把未来的钱借到今天花,也不怕靠财政赤字发展今天的中国经济。这些新的国策使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增长,使社会至今还没有出现不少专家预测会发生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 从 1980 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方面来自外资支持的制造业,另一方面来自政府财政和公债支持的基础建设项目。因此,在国家财政恶化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和公债市场成为经济继续增长的两个关键。在1989—1991年经济相对低速增长期间,三年共新发行国债1245亿元,给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推动力。结果,GDP增速从1990年的3.8%回升到1991年的9.2%。 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世界都在担心中国经济,害怕世界经济会被连带拖下水。1998年,国家发债3311亿元,1999年再发债3715亿元。在1998年财政赤字高达1744亿元(占财政收入的15%)的情况下,这些公债融资让中国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并带动世界经济度过那次危机。 |
|
我国的财政赤子与新发国债情况 所以站在 2024 年的今天,我们在工作报告中也知道,明年会继续发行一万亿特别国债,支持重大工程和民生建设,我们目前居民负债率太高,大家都有房贷(当然我有),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完全可以继续扩大负债率,支撑我们经济的发展; 日本过去 20 多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当他们面临通缩资产价格下跌时,是日本中央政府在努力「花钱」,托底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发展,所以日经指数在最近创造了历史新高;所以不要怕政府花钱,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全符合我们现阶段的发展实际。 |
其实支出增幅限制了不少,去年是5.4%,前年是6%,今年一刀砍到4%,这个幅度还是降得挺厉害的,以后看曲线这个斜率一定很瞩目,GDP增长目标是5和去年一致,今年怎么说也不可能低到4,虽然说了要发1万亿超长期特别债,但也不是让你借新还旧来的(至少名义上没有可能),那至少说明财政收入或者说债务上确实有困难。于是支出增幅还是做了限制,换言之我们吐槽的“无节制的支出增加”被限制了一下。 当然也不会真的让地方破产,所以该救还得救。这就是说的“一起过苦日子”。不说一夜入苦,起码这像是个开头,可能是个温水煮青蛙的开始。 然后花钱主要增长的点也没什么槽点,一眼看上去就是健康、合理、正统,都是我们所讲的要提升竞争力的地方,比如教育科研啥的。 不过计划好很正常,纸面上写些美好的构想这我也会,我们更需要关注的其实是地方的落实情况,甚至这个预算下地方是不是真的能平安过关等等。以我们的做派,都把降幅一下做到那么明显了,恐怕实际情况是很艰难的。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