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姚洋建议减轻地方政府债务,给地方政府发 4 万亿元资金,将其在疫情中增加的赤字填平,如何看待这一建议? -> 正文阅读

[商业财经]姚洋建议减轻地方政府债务,给地方政府发 4 万亿元资金,将其在疫情中增加的赤字填平,如何看待这一建议?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2月22日,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十四届年会上,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姚洋接受了经济观察网的专访。专访中,姚洋分析,中国经济潜在增…
如何处理地方债这事早就敲定了,2022年11月的中央财经会上就给了具体方法,去年4-8月开始大范围执行。
方法包括下面几项:
一是财政部和央行出面,拉着地方债债主把延期这事敲定,原本3年要还的债务放宽到10年还了。地方短期还贷压力减少。
二是地方必须减少固投,尤其是非刚需的交通和地标建筑等项目,能停的就停,不能再浪费。留着钱还债去。
三是中央减少对这些地区的新增建设项目的转移支付。
四是地方还要投资发展经济,可以,央行组织各大金融机构给地方很大的授信额度。地方有能带动经济发展和就业人数的项目,可以通过各大金融机构办理贷款。这些金融机构和地方性银行不一样,不用听当地政府的话,所以相当于多卡了一刀。
比如山东地方债雷最危险的潍坊市,就通过这些手段把雷的风险延后了,并给了足够的授信用于当地经济发展。


与之前让地方自由发展不怎么监管不同,新的地方财政体系有两个变化:
一是对财政自给率差的地方,政府从原来的即提案又决策,变成主要是提案身份了,大项目花钱的决策权,要经过大型金融机构通过才行。
二是很多地区固投开始大幅下降,投资要从基建补课为主,变为能很快带动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为主(官话叫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当然姚洋的担忧也有道理,相对于一些还有进取精神的地方政府,我国金融系统躺在房地产温床上更久了,还有没有分析项目发展预期的能力?有没有判断制造业或服务业项目前景的能力?这都要打个问号。
一旦地方政府被剥权,金融系统又不知道怎么干,那投资一端的麻烦会比过去还要大。为了中和这一风险,对地方政府的剥权应该逐步进行,而非1-2年内就完成。
这4万亿的建议,可以看做是给地方财政自主权的延寿。
中央的目的很明确,地方花钱可以,但你得自己能赚回来,家里容不下败家子儿。
当然了,如果是天灾而非人祸,老子也不会不管。
但总之,你自己的事,首先得你自己上心才行,否则谁都不惯着你。
从94年分税制改革开始,地方另谋财路,城投债就已经出现,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4万亿大基建防水,城投债也进入高峰。
可为什么经历了近30年发展,到2023年才爆出风险?
有人说是因为实在捂不住了。
但一年多过去了,你听说哪家城投彻底违约了?
一家都没有。
不是已经展期,就是在谈判展期中。
首爆即巅峰,雷声大,雨点小,乐子人裤子都脱了,你就给人家看这个?
种种迹象表明,你看到的,只是人家想让你看到的。
而且,就算爆出来给你看,你还看错了。
这就是乐子人的悲哀,到处看乐子,到处被当猴耍,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乐子。
如果你是乐子人,请直接去评论区开喷吧,千万别往下看了,看完怕把你气死。
如果你真的关心中国,把中国当作自己的主队,那我劝你看完,否则连主队实力都不清楚,只能做个伪球迷。
但凡你创业,做到过几十个分公司规模,就知道所谓“城投债”模式,对于创业期公司而言,就是常规操作。
只要公司想要发展,这一类模式你根本绕不开。
其实,城投债用“爆”本身就是一种误导,难逃标题党嫌疑。
还有说什么城投平台“隐性债务”,中央不知道,这就纯属是乞丐讨论皇上怎么要饭了。
所谓城投平台,基本是地方国资委出资成立的国企。
地方国资委成立个公司,这个公司干啥,你觉着中央国资委能不知道?
这玩笑就开大了。
而且你看中央部委这些领导,哪个履历上没有一长串地方任职经验?
大多抓过经济,很多还当过地方一把手。
就这么一群从底层摸爬滚打,优中选优被调到中央的老狐狸,你地方跟人家玩聊斋?
也就只有乐子人,看谁都傻,谁都是乐子,最后事实证明,只有他们自己是乐子。
既然老狐狸们知道地方借助这些国企融资,为啥之前不管呢?
人家的具体想法我不知道,但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类似的事,我在公司没少干。
像我们这种O2O项目,线下非常重。
业务一旦铺开,全国几十个区域,每个区域上百人,想总部集中管理,非常难。
不是不能管,只是管得严了,人家没权力,就要撂挑子。
反正什么都得听你的,你不说我就不干了。
王莽、蒋介石都是这种微操大师,教训还不够惨痛吗?
想要发展,你就得放权。
甚至很多时候,明知有猫腻,也照放不误。
水至清则无鱼,两害相权取其轻,创业公司,最大的利益是发展。
这个阶段,就是“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之所以敢放权,是因为手里握着权柄,想收随时能收回来。
既然风险可控,有利可图,那就放出去,让他们试错呗。
这期间,有利用权力中饱私囊的,我们正经送进去过几个,然后就都老实了。
但也会涌现出一批试点区域,攻坚克难的。
即便最后亏得一塌糊涂,只要初心和能力没问题,就不能罚。
反而换个区域,让他们继续发挥。
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种人就是将才。
等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放权的边际收益趋近于0,就要收权。
收权靠什么?
不靠人,靠“法”。
你还别不服,当初放权时,不是都搞极限操作,在边界反复横跳吗?
不服的话,咱们就拿出来深究,看看谁敢保证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就是法家说的“法”,也就是权柄。
你也别说不公平,规矩早就定好了,你不是不知道。
只不过当初你为了业绩,放弃规矩,承担风险,是个人的主动选择。
人家现在要按规矩来,你就只能愿赌服输。
你说这么做会寒了人心?
你放心,想做事的人,才不管寒不寒心。
与其甘于平庸,他们宁愿选择被寒心。
当然,对于那些愿意抓耗子,也能抓耗子的,还是要让他们继续抓。
寒不寒心还在其次,关键得有人抓耗子。
中国几千年,法家这一套玩得明明白白,权力可谓收放自如。
从历次税制改革就能看出来,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纵观古今中外,罕有出其右者。
所以,你就知道这次“城投债”爆出,是什么性质了吧?
不过是又一次收权罢了,而且比以往还温和得多。
为什么这次要温和些?
因为地方这些老狐狸也不傻,人家当初就留着后手。
为什么成立公司举债?
一是绕开地方不能举债的规定。
二是把举债变成市场行为,通过成立的公司,把政府风险隔离开。
虽然细节上仍然存在各种擦边球,但这个结构大体是有效的。
关键点就在于,公司借债是市场行为,逾期也可以通过市场方式解决,而不需要政府出来刚性兑付。
这就是为什么昆明、遵义的城投债危机爆出这么长时间,没有下文的原因。
人家在跟债权人谈展期,谈免息,谈还款结构。
好多已经谈成,开始展期,离违约还远着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展期没谈成,地方政府也可以甩锅,让公司走破产程序,说白了,就叫合法赖账。
只不过还不到那一步,地方政府也不想撕破脸,毕竟他还可以两头儿讨价还价。
一方面跟债权人谈,另一方面也在跟“总公司”谈。
意思就是儿子还不上钱,老子能不能帮一把?
你说总公司怎么办?
真要是痛痛快快帮他们还了,就会让他们产生药物依赖,既然有老子兜底,以后借钱岂不更肆无忌惮?
所以,老子就算有钱,也不帮他们还。
这也是我经常跟区域说的话,自己的屁股自己擦,我都帮你干了,要你干嘛?
所以中央一再强调,地方政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甚至把“地方政府可以破产”的底线也亮出来了,逼着他们拼命。
其实,老子有钱,也就是发点国债的事,现在利率那么低,几乎没啥成本。
但就是不能惯着他们。
即便最后帮着还,也得让他们先扒层皮,长记性了,老子才能出手。
现在看来,地方已经意识到老子要玩真的,一个个也算拿出看家本领开始化债。
该展期展期,该免除免除。
金融生意嘛,普通人和一般公司也经常有这些操作,城投债没什么特殊的。
但也不可能完全没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信用。
法律归法律,道理归道理。
欠钱不还,少还,或者晚还,就算合法,也不合理,以后再借钱,人家就得想想了。
对于地方来说,这也算是中央利用市场机制,给上了个紧箍咒。
人家说清楚了,不兜底。
在这个基础上,借不借市场看着办。
对于中央而言,这种事影响主权信用评级,2023年底,刚被下调了一次。
你以为中央不知道会有影响?
当然知道。
为什么选择这个节点爆出来?
中美脱钩,美元加息,外资流出,人民币宽松,这几件事结合起来看。
你说这不是挑的时间点,谁信呢?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这样那些地方小镇上的关系户,他们捞完了,贪够了,还要全中国财政买单呀?那他们肯定还会再贪一次的。不给他们点教训真不行。
砖家除了建议发钱还会建议啥?
真想发钱,建议给农民增加养老金,每个月不用多,两三百就够。一年多发个几千亿,马上就会拿去消
如果就这么轻轻松松的把四万亿补上了,那帮孙子一年内就能再借出四十万亿来。
疫情只是遮羞布,根本问题还是疫情前靠卖地来钱太容易。很多地方拿到这笔钱不但没有规划合理的投资方案,反而用这些钱当本金,借了更多的钱搞了明显收益很差的项目。
收益差是当然的,因为人家根本就没打算靠奇观赚钱,大家想的都是建奇观的时候可以赚一笔。
你要问这些借的债怎么还,反正过几年领导就换人了,问就是“相信后人的智慧”。
现在这位砖家把情况归责于天灾,嘴一张一闭就想把事糊弄过去。靠发钱让所有人为这种错误买单。
我建议这位砖家别建议了。
“都发钱等于没发,所以还是只给少数人发钱吧”
这就是杯唠啊
观察了几个中肯的大V,他们对发钱的态度,一开始是不赞成,到到后来变成无可奈何,“不如发点钱发点消费券吧”。
一开始认为发钱未必有效,应该改善保障而非发钱,到后来变成了“哪怕发点钱呢”,“不如发点钱吧”。
这些中肯的大V,属于说不上话的人。
说得上话的高参们,似乎从来没把改善个人现金流当成一种选项。
“都发钱等于都不发钱。”
本质是“就算发钱也不发给你。”
不如和法官终身责任制一样,谁通过地方债冲GDP业绩升官了,谁终身负责债务嘛。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我看最好的办法是打击贪腐,直接没收贪腐资产解决的更快。
在清朝,这叫宰肥鹅。
前几天看新闻,说辽宁大连一个副市级干部,管委会主任,叫什么徐长远。
贪腐的能力特别强!如果换成白银,他比当年的和珅还强!(当然实际上离和珅还远,只是现代工业社会白银廉价了)
总资产达到了6000亿!手里的房子就有2714套!


徐长远
平均起来,为官二十年,平均每天来一个小目标!
要知道大连一年GDP也就7000亿,整个辽宁省,理论上不算各类吃皇粮的公职人员,全省普通老百姓总存款数字都不一定能有6000亿!
什么马云王健林,相比他都弱爆了。
他差点把自己贪腐成明面上的亚洲首富!
我说全国只有一个徐长远,大家信吗?抓出一个徐长远,下面肯定还有千千万万个徐长远。
当年08年大放水4万亿,多吗?也就7个徐长远而已。
所以,赶紧的挥舞反腐的大旗,收割一波,绝对能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因为账目其实很容易算清楚,一个政府项目,下面层层转包,最后可能连民工工资都能拖欠,而且大量的供货商材料款都欠着,施工企业还是垫资。
而实际上政府项目,财政肯定是有钱的,但是钱哪里去了?脚趾也能想到。
所以,我的建议,直接查抄贪墨肯定能解决财政危机!
很多人对徐长元到底贪了多少钱持怀疑,尤其是6000亿这个数字,太过离奇!拥有6000亿资产,这妥妥的能排到亚洲首富位置上了。
他是前后二十年贪腐。
尤其对这么一个小官竟然能贪这么多钱表示怀疑,其实我也是搞金融的,也是怀疑,6000亿啊!
但是仔细你会发现,这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包括央视媒体在内对他到底贪墨多少钱语焉不详的!以往都是告知大家贪腐多少钱,对他没有提,就是因为数字太大,怕吓着大家。
6000亿不全是现金!
可以通过资产就可以看出。
他通过一系列集团掌控,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房产2714套!房产总面积46万平方,背后竟然还有土地46块!此外豪车一百多。
此外,高利贷公司,工程公司,典当公司,房地产公司,物流,汽车,赌场····各类公司40多家。
不说别的,就他的房产集团直接开发的小区就有很多,因为拍卖土地别人都不敢竞标,几乎所有地块都是经他们手···虚报土地,冒领各种财政下拨资金。
这家伙,捞钱捞的兢兢业业!
欢迎关注知乎十五万粉丝的第一流氓,职场专家,传说中无所不能的老王/期货作手,原号:寰宇视野
欢迎关注公众号:交易哲学家
为什么不平均发呢?为什么要定向给那群人?
人到了一定层次真就对钱没概念了,只是一串数字是吧?
4万亿有多少呢,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村人口4.77亿,
每人可以发9000块钱,9000块钱相当于人家一年的收入了,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215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442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219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22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5055元。
如果按五等份分组,每组就是2.8万人,
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9215元,每月768块钱,
专家行行好,给凑个整,每月发230块钱,
4万亿能给他们发5年多!
消费这不就带动起来了吗,
内需这不就提振了吗,
专家给出的理由是:
“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各有侧重,预计2024年消费和出口将持续增长,但增速难以出现大幅度提升,要实现全年增长目标,投资的作用很关键。在投资中,地方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目前地方政府债务承压、能力收缩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会面临压力。
因此,专家建议
可以先给地方政府“减减压”,让地方政府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实际情况呢,
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国内生产总值0.6个百分点。
大家可别被最终消费给唬住了,
最终消费包含了政府购买和居民消费,占比大约各50%
也就是说,严格算投资拉动的话应该是,政府购买的2.1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的1.5个百分点,
投资拉动才是去年GDP增长的主要动力,
然后,专家建议今年还要给地方政府减减压,让他们轻装上路,
这是加大剂量复吸,接着奏乐接着舞是吧?
咋就不能让低收入人群轻装上路呢,
让他们有点钱去购物去消费,
美好生活不能光向往,却一直够不到对不对?
有人可能会说,发钱会推升通胀,
目前,我们农工服三大产业全都供过于求,
农业,年出栏7亿头生猪,每两人一头
工业,年产2万亿台彩电,每六人一台,
服务业可能统计起来比较麻烦,但是可以用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做直观的体会,人是越来越多了,
学术界说3%左右的通胀,能像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
现在零点几的通胀,推升一下,像润滑油一样,那不刚刚好?
很润!
所以发钱就对了
大家还记得2008年那次金融危机吗?
当时咱们就是大手笔出台4万亿保证经济增速,最终成功抵抗过去的。
我上网特意找了一下资料,给你们看看原工信部长李毅中对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大手笔出台4万亿刺激计划决策过程的回忆及其成败得失的总结反思。


以下是演讲原文:
2007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是“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当时还要防止经济过热。但仅半年,到2008年7月,就改成“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是180度的转弯,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我记得在6月底,“5·12”汶川地震(救援)刚刚安定下来,我陪总理到江苏无锡国棉一厂视察。这次视察前,不断有简报和信息反映纺织行业全行业亏损,出口出不去,导致出口型企业停产、关门、倒闭、工人下岗失业。
在现场的小型座谈会上,总理就问无锡国棉一厂的老总,“你讲讲纺织工业怎么了,出现了什么问题?”老总是一个“老纺织”,他说,“总理你让我讲真话还是让我讲假话?”总理说,“当然讲真话,怎么能讲假话。”
老总就说,现在的纺织行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我们当时一听都一震。改革开放三十年形势大好,你怎么说最困难。
这位“老纺织”详细讲了从2007年年底出现的国际经济低迷,出口出不去,纺织占了中国当时出口量的接近三分之一,这是纺织行业的状况。
他说,“我们无锡国棉一厂是全国纺织行业的排头兵,我现在都是这么个状况,整个行业可想而知了。”
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政府很快做出了出口退税一次、两次、三次,鼓励出口的一系列政策。后来经过调研,又出台了10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个规划既不是中长期规划,也不是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而是应对危机三年、解决一些突出的问题。
中央政府在2008年年底出台投资拉动政策,开始是2008年4季度先拿了4000亿元,后来扩展到整个4万亿的投入,中央财政拿出来10800亿,现在是11200多亿。
3G牌照提前发放,也属于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短期应对措施。
2008年12月25日,(张)德江同志突然给我打电话,说3G牌照马上发。我以为听错了,因为原来计划第二年人代会以后发。现在要求马上发,是因为总理下决心了。
当时3G牌照发放本身的条件已经成熟,再加上一个特殊的因素,而且三大运营商都有自有资金,不需要银行贷款,拿出2000亿的自有资金就可以拉动6000亿的投入,这对应对危机能起重大作用,所以决定提前发放。
再比如1.6升排量以下汽车购置税减半的问题。这个政策的确把潜在的购车需求提前释放了,使已经走下坡路的汽车工业扭亏为盈,而汽车工业在2008年7、8月时出现了全行业亏损。
我记得2008年12月初的时候,总理给我打电话,说美国政府拿出几百亿美金扶植三大汽车,德国政府奖励、补贴购买汽车,我们有什么办法拉动经济呢?
一个股市,一个房市,一个车市,赶紧商量,发改委和财政部拿出方案来。经过各方酝酿以后,提出来1.6升排量以下的汽车购置税减半。
决定这个政策的时候,财政部已经捉襟见肘。我记得和谢旭人(时任中国财政部长)商量,他说,毅中你别再出主意了,我兜里没钱了。我记得,后来还是下决心出台了这个政策——在2009年春节前出台,赶上购车的高峰。出台以后到2月份,形势大为好转,汽车工业扭亏为盈,以至于创造了2009年这一年世界汽车工业萧条而我们汽车产量一年增长7%的奇迹。
我举的这些例子,最后形成的是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讲的一揽子计划。
什么一揽子计划呢?
一是投资拉动。投资拉动中,基础设施是一部分,主要还是在民生工程、公益性工程、农田水利,再加上基础设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飞机场等等。
二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调整振兴规划,是因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主要是工业,工业主要是这九个工业行业加上流通,当时想搞房地产,搞不出来,所以,它是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
三是16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现在还在攻关,追加投资;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一年拿200亿中央财政贴息,两年拿400亿,带动10700亿技术改造投入。
四是健全社保。社保方面的改革是为老百姓解除后顾之忧,愿意把钱拿出来去拉动消费,它是一揽子计划中的一部分。
当时的经济形势非常不好。从工业来看,2008年6月份,当月工业增加值增幅16%,接着像过山车似的急剧下滑,16%、14%、13%、10%、8%、7%、6%、最低到了2009年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幅仅为2.8%。
当时总理担心经济出现负增长——真出现负增长,影响就会很大。
经过中央的审时度势,充分调查研究,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一致,各地方、各行业努力之后,必须承认中国是率先走经济低谷的国家。中国的整体经济在2009年开人代会的时候开始有所好转,尽管当时的数据还很扭曲,解释不了。经过2009年二季度的调整,上半年形势就比较明朗,经济开始回潮。
当然,应对危机采取的措施,只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办法,而不是常规措施。
在当时经济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用通俗的话说,这些措施是强心针,否则经济就有可能崩溃。当然,这些措施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现在大家评论的固定资产投资一年增长30%多,造成地方债务问题、产能过剩问题。
再比如说,我们搞技术改造力度还不够,创新能力不强。还比如说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的力度不够。在那种情况下,淘汰落后工作非常难,怎么能让市场机制去起作用?
首先是企业能够保住,能够活下来。
我记得当时在工业企业中有一句口号,叫做“在金融危机中不裁员、不减薪”。
这个口号对不对?我觉得对,在当时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必须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抱团取暖,这是对的。但回过头来仔细琢磨这两句话,它不符合市场规律。
在那种极端困难的时候,肯定要有企业破产,有企业退出,肯定要下岗分流,肯定要减少收入,奖金也不能再发那么多了。在极度困难的时候不减薪、不减人,什么时候减薪减人?所以,实事求是讲,改革在那种情况下可能要放缓一点。
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要稳定增长,不要使经济下滑,以致负增长。
真如此,问题就严重了。工业如果负增长,GDP肯定就负了,那个影响就大了。所以,现在回过头来,要客观、科学的总结中央应对危机的一系列决策。刚才说的情况是2008全球经济危机前三年的情况。后两年遇到的问题和那个时候遇到的问题又有不同,它比较平缓平滑。
首先,宏观调控所希望看到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再那么高,那么高的速度,环境支撑不了,能源支撑不了,资源支撑不了,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
其次,经济发展也不能再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一萧条,进出口大幅度下滑,我们就要被迫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主线。
经济运行到那时,既有大势的问题,也有积累的问题,还有眼前矛盾交织的问题,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所以,中央在宏观调控上采取了一些办法。这些办法各有评说,有不同意见,但总的来看还是有效果的。
我觉得,现在提出的一些措施都是应对危机以后,总结经验教训得出来的,是得当的。
比如,我们要把发展建立在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基点上,不能过分依赖于国际市场。扩大内需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消费,一个是投资,更主要依靠消费拉动。
这就提到分配制度的改革,提到产品的品种、质量,让人民放心,提到社会保障,让人民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还提出,投资拉动的规模不能过大,年增长30%多不行,现在降到20%。更主要是调整投资结构,更多靠内涵式发展,靠技术改造拉动,淘汰落后,防止避免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
提出创新驱动企业是主体,这一路径解决了我们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出加快改革开放,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开放,在改革上要有总体设计,顶层设计,要有路径图,要有时间表。而且重点指出了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和其他方面的改革,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觉得这些正确的政策,都是在总结应对危机的经验和不足上得出来正确的途径。
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说,“实践证明,这些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我觉得应该统一认识。
我们要总结应对危机的经验不足,或者是教训。
但是要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情况下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措施,有些是迫不得已。
第一,经济不能垮掉,企业不要垮掉,用德江同志的话讲“要留住企业这个根”,这些措施历史自有评说,我觉得现在不能反过来对应对危机的那些措施进行过多的指责,这也不是实事求是。所以,我很赞同这句话,“实践证明,这些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回过头来,情况变了,形势变了,过去有些做法现在不能延续,某些刺激消费的政策又要退出。对于“1.6升汽车购置税减半”,就有人批评,城市道路搞成那么堵,都是工信部搞的。
你们说发展小排量汽车,这个批评我们也要听,也有道理,但你不能说当时的决策是错误的,如果没有那个决策,汽车工业垮掉了,它的产业链很长,我们的损失可能更大。
一件事情不能十全十美,总是有利有弊,我觉得现在应该是花点力气总结我们应对危机的经验和不足,以利于我们今后怎么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速度适当放缓,更加推动改革,推动创新,推动开放,使我们的经济健康发展。
“姚洋预计,2024年消费和出口将持续增长,但增速难以出现大幅度提升,要实现全年增长目标,投资的作用很关键”
都已经知道现在经济增长方式要由投资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了,竟然觉得2024年消费会持续增长,但是增速难以出现大幅度提升为何就不把这4万亿用来促进消费上面呢?同样是花4万亿怎么就不能论证一下到底是花在促进消费上面高还是去给地方政府填窟窿高呢?
而地方政府的窟窿越来越大也正说明了其投资的边际效应递减,很多投资是无效投资,根本没有达到其立项时候的预期,当然很多项目立项时候所谓的经济测算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瞎编的,只是因为有这个额度和指教需要找项目把钱花下去。
还是那句话,钱从哪里来,4万亿元,摊到每个人头上千余元。
如果有4万亿可以用,无论用什么手段搞到的4万亿,拿去填赤字,都不如全民发钱。
我很想问一下谁来发这四万亿的资金?
这四万亿从哪来?开个机器印出来吗?
发完这四万亿的资金后,谁来承担这四万亿的债?谁来还这四万亿的债?
国家来还?还是老百姓来还?
这波操作以后,地方政府以后再发债或者是再欠债,又是谁来承担?
发了这四万亿,或者是免了这四万亿,对谁的影响最大?
这么说可能很空泛,举个极端的例子,可能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对谁的影响大,大家可能也就很清楚了,举例如下:
假如现在市场上只有四万亿件的商品,我们大家所有人现在手上有的资金加起来正好是四万亿,那么每件商品价值一元。
现在我们再给地方政府发四万亿的资金(免了地方政府四万亿的债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给市场注入了四万亿的资金),那就意味着市场又多了四万亿的资金。
于是,现在市场上有八万亿的资金,却只有四万亿的商品,原来一块钱买一件商品,现在可能就需要我们两块钱去买一件了。
当然以上举的例子是极端的情况,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但是这个例子还是能很容易让大家看到这个举措的影响的。
当年的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其实何尝不是这个逻辑呢?
但是这个四万亿的泡沫终究是要破的或者是要转移的,不被国内消化掉,就要被转移到国外去。
在国内消化了,不是国家买单,就是减少老百姓的购买力。但是国家买单的话,国家的钱从哪来呢?国家其实是不创造钱的。
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坍塌,让老板姓手中的钱从三百万变成了两百万,这泡沫一下子就减少了30%。
当然,又有人说,我现在买房,两百万,能买以前的三百万的房,我的钱更值钱了啊!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的,不是你的钱值钱了,而是这房子的实际价值就是只有两百万,可能两百万都不要。
何况国内有多少人买了房,有多少韭菜已经被割了?你这棵漏网的韭菜,其实没有多少意义。你承接泡沫的能力,也就是被忽略不计了。
这四万亿扔进市场,每个老百姓身上又要背多少泡沫?每个人手上钱的购买力,又要减少多少?每个人的财富又要缩水多少?
当然这种做法,其实对富人和有权力的人影响不大,反而可能是很好的财富增值的机会,因为他们就是手拿镰刀,准备割韭菜的人。




拾稻人
2 次咨询
5.0
深圳市英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分公司总经理
55631 次赞同
去咨询
如何看待这一建议?
秉着谁提建议谁掏钱的原则来办就好了
感谢姚专家的精彩建议,对于姚专家的精彩建议,我双手双脚赞成。
哎,这位姚专家,你干嘛去?你别跑啊,来人,快给我抓住,千万别让它跑了。
让它跑了它提的这建议还怎么落实?
它提建议了他不掏钱谁掏钱?他跑了钱找谁要去?别人又没有意见。
快把它给我抓住,可不能让它给跑了!
快,别让它跑了,把它给我抓住了!


地方政府有债务很正常,毕竟很多修桥补路之类的事情,确实很难回本,但是总体不能太夸张吧?
然而,“李达康”们为了自己政绩,花钱如流水,打造各种“新区”,导致爆表,这个教训,不让地方政府承担,让中央承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点道理难道专家都不懂吗?别tm给地方财政发钱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钱要么搞些没用甚至有害的政绩工程,要么是进了私人的口袋。喵的就不能给地方的zf治治病?
一、如何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
方法一:中央如果有足够的财政盈余,如果有足够的财政储备,直接用财政盈余给地方政府平账就是。但显然,中央的财政也没有盈余,中央财政也有赤字积累,债务积累。
方法二:在中央国库没有现钱储备的情况下,卖资产给地方政府还债。卖什么资产,那就只能够是卖国企,卖央企。进一步发行股票,在当前这个低迷的市场里面,把市场搞得更惨淡。显然这种方法也不可取。
方法三:举债,有中央用国家税收作为担保,以政权信用去举债。用中央债务,去直接替换地方债务。当下事情做的没有这么赤裸裸。中央只是做决策,可以让地方的省级政府发行债券。已经放宽了地方省级政府债务的发行权限。所以,很多债务,可以通过省级债,摆到明面。
方法四:宽松的金融政策,只要债务到期,就尽量让债务展期。并且在债务展期的同时,降低债务利息水平,降低敌方政府的利息负担。当然,其实也并不妨碍,有些地方的财政,可能连利息都负担不起。
方法五:放开地方政府自己的资产变现途径。通过市场化定价,可能会把一些地方政府的优质资产,可以获得收益的公共资产,相应收益打包后进行变现。通过直接出售,授权经营,打包发债等方式,以更为规范的方式,进行资产出售。从而去清偿部分债务。
方法六:存量债务无法处置的情况下,开源节流。进行转移支付,通过中央控制相应项目支出,去进行转移支付,让地方有钱可以用。
二、如何发挥地方政府的经济功能,投资功能。
这正是当前局势下,中央不会简单给地方政府平账的原因。
过去的增长,是普遍性的增长。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存在着天量的基建需求。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土地财政的机制,去不断的举债,进行政府公共投资和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可当下,正是从量的增长,转化为质的增长。
中央其实仍然愿意地方政府进行规划,进行相应的投资。但当下,中央需要地方政府的投资,确实有足够的效率。不再希望地方的投资,仅仅是简单的重复的基建。甚至很多地方,尤其是债务负担重的地方,已经被明确的限制了投资权。
中央当下需要的,是产业政策,是对外贸易。所以,要是哪个地方政府,确实能够在某个产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确实能够把外贸搞起来。确实能够在某些高新科技领域,服务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那么中央,是不会吝啬财政资金的;也是不会吝啬补贴的。
所以,当下中央不会直接给地方平账。正是因为当前,中央就是要收回地方的投资权;就是要进一步对全局的投资进行干涉。同时,也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基于中央集权与顶层设计,去进行产业布局规划,城市群规划。
三、地方政府的消费功能
地方政府在当下的投资功能,已经被大幅限制。现在中央仍然愿意给托底的,是地方政府的基本工资开销,基本运营开销。这其实是对应着地方政府的消费功能,而不是投资功能。只要公务员,事业编,广义体制内的工资收入不受大幅减少;队伍能够保持基本稳定,社会的秩序就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而很多地方,实际上就是吃财政饭。所以,到当下,就不要再奢求什么地方政府的投资功能了。老老实实,把地方政府的基本的工资发放,消费功能保住,就已经是不容易了。
四、财政资金的效率
以六盘水为例,六盘水是通过举债,搞了非常多的低效工程。而看整个资金的流转;债主们把钱拿出来;然后搞项目,包工程,上下游,把这些资金给分了。其中工资份额,始终是整个份额中占比较低的。
看上起,债主们倒是亏了。但如果想一想进一步的资金流转方式。六盘水那里辛辛苦苦打工获得的工资,说不定又寄给儿子,作为在贵阳买房的首付;又或者搞不好是在北京买房的首付。相应的工资,在这个流转中,反而可能通过在大城市购房,将个人三十年工资作为担保,举债买房了。资金流转一圈,反倒又炒高了大城市的房价,炒高了大城市的地价,也捧高了大城市体制内的工资。
在金钱的快速的迂回的蔓延和流转过程中,没有谁真的是完全无辜的。
在整个上一波的商业景气中,大城市地产,是整个流动性的源头。到当下,真正手握着天量的债权,手握着天量的资产的大人物,也仍然是在大城市里面呆着的。
五、化债方案
其实最好的化债方案,就是直接让城投破产,债权人自己去瓜分城投剩余的资产。该拍卖拍卖,该按照比例偿付就按照比例偿付。可这个方案,有两头麻烦。
麻烦一,城投公司根本就理不清。本来成立城投公司,是为了做好制度上的隔离,钻的是政策的空子。但其实并没有隔离好。一旦破产,总是会千丝万缕的关联到一些难以处置的公共资产。
麻烦二,现代金融体系,又使得相应的债权人成为匿名化的大众。谁都知道,赖账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直接干掉债主。可现在的麻烦,就是当初的债主,将相应债权转让发行给了大量个人。这样,从制度层面,债权人的利益,就并不能简单粗暴处置。如果只是几百个人,那么,还可以直接粗暴处置,可几万人,十几万人牵扯其中,就让人头大得很。对于金融信心就是一个大的冲击。
春节的时候,县政府周边没有做太多的灯饰;仅仅给县城最中心的繁华区做了一些装饰。表哥之前承包过一个小项目。三年过去了,还有款项没有结清。三年疫情,确实给医保体系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如果真的要中央发债去填医保负担,这其实无话可说。可真要四万亿给出去,让地方政府轻松的平账了,未来的财政支出,财政纪律,还是难以保障。
当下确实到了财政体系重新梳理的时候,这是上一次分税制之后,政府必须重新梳理财税的重要关头。也是通过经济局势,债务压力,倒逼财税制度改革的时候。
当下的一些政策,已经算是不错了。
保证基本物价的稳定,保证基本生产体系的稳定运营。同时,通过促销费政策,保证某些重点的领域,有竞争力的领域,通过政府补贴,在一定范围了,基于市场自由选择,进行市场竞争,来获得增量资金。
全民发钱,怕泥沙聚下,管不下来,风险大。重点消费领域发优惠券,在可控范围内,搞搞补贴,也算是财政资金相对高效的使用方式了。债务问题一时半会化解不了,但好歹生产力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改善,还是能够传递到大众中去,让大家怨言少一点。
众口难调,要协调各方利益,目前也大概就做到这个份上了。
把债主关起来判刑不就完了。有以下几个好处。
1.不会因为超发货币导致货币贬值。(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2.能把有钱人关起来,群众一定是拍手叫好。毕竟不管有罪没罪,你不必担心群众有意见,只要把比他有钱,比他地位高的人关起来,老百姓就会觉得你英明无比。(解决了公信力下降的问题)
3.顺便顺藤摸瓜抓几个贪官污吏,毕竟能拿到政府项目的,懂得都懂。把老年官僚抓紧去,升一批新官僚我,下级更听话了,地方更不敢妄议了。(提升凝聚力,威慑地方,提升中央威信)(干部年轻化)
5.商人从不造反,旧商人进去了,就会有新商人补充进来。(解决社会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6.新商人得开公司才能接业务,得招人啊(解决了就业问题)
7.商人的其他财产可以充公,9成归公,1成赏给百姓。(提升百姓幸福度)
8.老头进去了,七八个子女分财产(降低贫富差距)子女把财产败了(促进共同富裕)
以刑化债,十难自解。委屈一人,幸福全国。世界果然是个草台班子,都不知道用这种办法的好处。
请叫我共和国小阁老。
其他大家可以补充。
非常糟糕的建议。因为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解决债务问题,本质是解决产生债务问题的体制、机制、习惯。否则这套体制、机制、习惯将会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上继续产生债务问题。
——《Gemfield:次贷危机迷雾》
这4万亿的数字和建议其实不是现在出来的,去年9月份就有了:


此外去年还有如下传言:


总之,地方债务形式比较严峻,但这样的严峻态势都没有倒逼出有效约束local gov的体制机制改革,这才是我担心的地方。
中国政治讲究秘而不宣,大家都是悄悄把事做了,只要我不承认,哪怕你指着鼻子、拿着铁证跟我对质,我也可以否认三连。
你现在说出来,那就没意思了。
消极影响就是,长远看,汇率问题是个大问题,以及富人都在做资金的全球化配置
姚洋建议给地方政府发4万亿元资金,将其在疫情中增加的赤字填平,真不是个好办法。这次地方政府欠债4万亿有人帮还了,下次地方政府就可以欠债40万亿。退一步来说,这次就算给地方政府4万亿,地方政府会把4万亿全部拿去还债吗?即使是地方政府把4万亿全部拿去还债,就能完/解决地方债的问题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存款多少算合理?
美国为何频繁炒作“产能过剩论”?
4月18日晚间至19日凌晨,多位美联储高官密集
日元会崩吗,日本会成为第一个被端上桌子的
如何看待本次日元做空?
继德国总理之后,德国最大反对党也来中国了
东亚人为什么活得累?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女儿宗馥莉成为接
新能源车「一年跑 2 万公里被拒保」,业内称
国家统计局发布「3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0.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05 14:10:28  更:2024-03-05 14:42:47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