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如何在房价下跌,地卖不出去的情况下保持地方财政平衡? -> 正文阅读

[商业财经]如何在房价下跌,地卖不出去的情况下保持地方财政平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如何在房价下跌,地卖不出去的情况下保持地方财政平衡?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房价
地方财政
房价 政府
如何在房价下跌,地卖不出去的情况下保持地方财政平衡?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政权,都会在中期出现一次改革
改革的内容无非两样:财政收入和官员考核
你问的问题这俩方面都涉及到了
以前是GDP考核并且卖地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这块就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了
再说了,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闹着玩的吗?
按照以前的历史,财政收入和官员考核一般都是分开进行改革
这次的事情是新局面了,要改就得一起改了
你只改革财政收入,不靠卖地赚钱了
当地GDP怎么办?
即使财政平衡了,他们的政绩也没着落了
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革动力啊
何况现在也没啥可以代替买地收入的东西
所以这事儿还是得从头开始改
先把官员考核改了,再弄卖地的事情
但是不考核GDP,还能考核什么?
资本主义可以考核选票,我们也没办法借鉴
总不能考核人大代表的掌声吧?
所谓相信后人的智慧,说的就是这个方向的改革
改开后的第一要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所以考核GDP名正言顺
你不把以经济建设作中心给改了,你怎么改考核GDP?
不改革考核机制,也不让使劲卖地
你说他们怎么办?
如果我是地方领导,我只能让城投借钱买地了
反正地方银行都归我管
哪个银行不借钱,我就撤了哪个银行的行长
谁借钱谁能干,不借钱的都滚蛋
反正还钱的是下一任,和我有关系吗?
我要是下一任,我就只还利息
然后再借更多
不然GDP怎么涨?我的政绩考核怎么办?
一任接一任就这么搞下去
直到地方债务连利息都还不起了
上面才有动力改革考核制度
这个时候再讨论,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还能以什么为中心?
我没智慧,我不知道
看他们的后人吧
这盘练废了。
废的核心在于,在目前的信用体系下,有实物产出的要素主体都欠该体系一大笔钱,永世不得翻身的规模。而体系内的债权方,却无法产出真实的社会财富,也就是从以物易物的角度,我们现在的信用体系就是一个只出不进的黑洞。黑洞的那边是啥,清楚的人很清楚,但是不敢说。
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只能重构信用体系。
但按照体制内对自己能够超越一切经济、物理、生物规律无所不能的认识,他们不会主动重构信用体系,而是倾向于使用上下嘴皮碰一碰、脑袋拍一拍的方式解决问题,于是问题就超出重构信用体系的范畴。他们非要把经济学院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弄到政治学院和历史学院的学生才能记载和解释的程度,真的很无奈。
最简单却也是最难的办法,清查全体国民财产,按资产规模征税,累进税率,低收入免征和退税、补贴…一句话改革分配制度,重资产税,轻流通税,打击藏匿和转移财富,降低财政支出浪费,不增加货币和债务,减小贫富差距,增加劳动价值获得感………
我有个法子:搞一种反腐彩票,给当地四大家领导班子开出“五年内落马赔率”,你认为哪个官员最危险就买他的赔率。
比如,县委书记1赔10,县长1赔5,其他副县级1赔2到1赔5不等,在当地大肆发行。卖彩票所得计入当地财政收入。
这么搞还有个好处:大大激发群众监督热情。
为了彩票兑现,买了马的彩民会非常有动力收集贪官线索,然后不遗余力向上举报。
买得越多举报越积极,这样还可以激浊扬清、风清气正,让当地官场拨云见日,有利于营商环境的全面改善,全面建成服务型政府。
下马官员所涉资产也全部计入当地财政收入,为当地发展提供一项重要财力。
没财政收入又不是没出现过!七八十年代不就是那样?老师没工资,警察自己上路解决,各个部门八仙过海各收各的……
呵呵……你是没听过大记忆恢复术的赫赫威名!
现在的中国是赚钱还债的中国,无论是出口商品还是吸引外国人来消费服务,都是为了赚钱攒钱还债,还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金融泡沫债!与此同时中国老化了,人老了却还没有跻身高收入国家,由于房子偷走了毕生财富,未富先老的中国人必须省吃俭用。这样的中国,能不通货紧缩吗?!人民币能硬得起来吗?!
2024年春节的总消费前无仅有地多了两天,但日均之后消费其实非常一般,日均旅游收入仅增长10.5%,网络支付交易日均金额仅增长8%,日均观影人次还下降了1.75,且人均消费支出仅恢复到2019年春节人均费用的90.5%,人均观影消费下降了6.24%,消费降级趋势明显,通货紧缩也越来越深,中国线下消费永远也回不到2019年了。
中国M2一直在增加但是房价却暴跌了,通货紧缩也越来越严重。只重GDP数量的发展靠一手发债,另一手印钞,中国2023年的GDP按美元计算降至17.7万亿,与2022年相比减少了至少1000亿美元。中国猪肉价格跌回2013年的水平,买房抗通胀的人不仅抗了个寂寞,而且把债务通货紧缩给逼出来了,最惨的是在通货紧缩的时代房贷是最大的负债,房子也就变成了最大的负资产,最大的负动产会长年累月持续不断吞噬房奴的现金流。
狼吃肉,狗吃屎。狼吃完肉已经离场了去别的地方继续吃肉了,狗还在吃屎。狼经过狗身边的时候,狗以为狼要跟自己抢屎吃。狗在想:你们说房价跌的都是想要买房子的!
中国房地产是一个已经失火了的电影院,所有人都看到了大火,卖掉房子的人已经拿着现金逃出电影院了,而房子持有者走不了,他们还在焦急地等待下一个人买下自己的座位。
人最宝贵的就是青春,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的青春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买房接盘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当过房奴而羞耻;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青春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刺破中国房价泡沫而斗争!”
房奴忍气吞声每天辛苦打工劳动所得却绝大部分用于还房贷了,这种人下人的生活是没有尊严的!更别提幸福感了!中国内需萎靡不振,实体店干不下去,除了中国老百姓被房地产搜刮干净导致没钱消费以外,最大的成本就是房租成本,房租过高导致社会运行成本高,其本质依然是房地产对老百姓的经济剥削。房地产不死,大消费不兴;打倒房地产,经济内循环!任何炒作房地产的行为都跟挤压房地产金融泡沫,释放以大消费为主的内循环相违背,都必须严厉打击!
鼎益丰爆雷在深圳金融圈具有压倒性的地位,深圳土著房东们都信这个神棍,手里有点闲钱都投给他资金规模以千亿计。鼎益丰爆雷对深圳的房东人群后果是灾难性的,连锁反应会非常恐怖。大量的房东是从银行套了经营贷款然后钱投给鼎益丰,挣幻想中的30%的高额回报的。2024年大量深圳房东土著资金链断,这下就完了,一切全都完了!深圳房价会因为鼎益丰爆雷而继续暴跌,量价齐跌,无人接盘。深圳房租也会跟着暴跌。
由于房子卖不出去,偿债高峰到来,高利率美元导致房企还不起利息,2024年中国房企继续二次爆雷,N次爆雷!万科被实名举报偷税漏税超千亿元!而且万科拒绝交账目供检查!面对激增的债务,万科借新还旧拖延时间,美其名曰“延期去杠杆”!国际债权人正式申请碧桂园清盘!
香港北部都会区是吸引250万人口的科技生活区,吸收深圳和香港人口且增加深圳和香港的土地供应,降低深圳和香港的房价。同理还有高标准高要求建设的未来科技之城一线大城市雄安新区、上海临港新区以及一带一路起点的广西北部湾区和新疆自由贸易区等。互联网深化发展对土地的平权效应,导致中央商务区CBD的没落和核心区域房价的长期下跌,城市核心区域原本就已经缺乏活力,商业面积严重过剩,新冠大流行期间更加死气沉沉,新冠加速了这一趋势。滴滴共享汽车的商业模式,远程办公、居家办公的新生产力都已经打破了地域壁垒,而互联网的最新形态元宇宙也加剧了房地产行业的长期萎缩。
现在你知道为何所有历史剧,开头就是,朝廷财政亏空了吗?


上层已经是明牌了的,但因种种原因暂未推行。
…………
补充,根据之前的放风,房地产税有首套免征或人均60平方免征的政策,所以对普通人家影响不大,主要影响中产和精英阶层。
第一,找中央进行转移支付。
第二,精兵简政,保证体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减少编制,减少人员,裁撤部门,减少经费。
第三,苛捐杂税,在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内,尝试更多的收入。车辆停车场,交通罚单,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检查相应的罚款创收部门多联合执法。
第四,适当盘活资产,切实处理和减轻负债以及利息。地方政府隐形担保的债务,要进行化债工作。展期,调低利息;合理的资产处置,资产拍卖。合适的债务处理工作的开展。
第五,适当的举债。在缺乏财政收入,开源节流,变卖资产都不顺的情况下,自然就只能够合理的举债。赤字部分,或者采取工资延发,直接欠工作人员的钱。或者找地方银行借,找金融机构借,或者让工作人员担保,找银行借,然后政府找工作人员借。反正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手段,借到相应的钱。
第六,举债,借债,然后赖账。直接赖掉某些工程款项,项目款项,直接搞无限期的拖延。然后搞债务打折或者实物抵债。
目前,其实仍然在尽量采取土地左手倒右手,抵押借债,挖掘财政潜力。比较难的,还是让中央出手,重新分割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或者直接重塑税收体系,将企业税,个人所得税,税收监管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底下讨论那么热烈,其实都没用。
最大的可能,其实就两个字,苟着。
击鼓传花,只要不在我手上爆就行,要相信后人的智慧。
房产持有环节收税。也就是国内现在炒的很热闹的房产税。
毕竟政府的开支总要平衡的。当年日本也是这么干的。
看2024年一二线城市排队上市的国企数量吧…..
以股权收入代替土地财政,大约是顶层设计了。
然而这个设计有个缺陷,股市是不能绑架教育、医疗等等福利的…..
游戏没有收益,韭菜们就不会参与…..这是个难题。
当然是大规模精兵简政了。
比如党务部门的宣传统战都可以撤了,组织部只保留干部科就行了,纪委只抓贪污就行了其他别管。
政府序列只保留法院公安财税农业教育社保交通安监药监就行了,管得越多对经济限制作用反而越大。
这样一套下来财政开支最少降低80%,轻轻松松就盈余了,还用得着费心思增加收入吗?
这个简单,我党在延安时期就采纳了开明绅士李鼎铭先生的精兵简政的建议。这个办法现在一样有效,正如当年朱镕基说的那样,我们的财政成了吃饭财政。也就是财政收入都用来养人了。如今经济下行,财政收入下降,没了土地财政的支撑,很多地方政府养人都困难了。官民比例太高,老百姓当然就养不起那么多官了。如果这些官还贪腐,还要浪费,还搞粗放式发展建设,那多少钱都不够他们造的。曾经有一位离休的老干部感叹中国的官员之多“中国百姓再勤劳,也养不起这么多官啊”。如果把官民比例降到北洋时期,大清时期,这个问题肯定就解决了。
最可笑的就是我们这些资源无穷尽省,卖资源持续拿现金流的省,居然被你们这些出卖自己劳动力,996加班文化的假富裕省份说“卖资源没前途”。
还好你们加班,被逼到外国开餐馆,开五金店,开1欧元店,然后回国再“我善于经商”。艾玛,可逗死我了。
你们卖人力的省份,卖自己房地产,这回没能力蹦跶了吧?
晋陕蒙三省人民应该建立后秦,世界能源输出比重第一12%,江浙沪直接回到满清,影响世界能源格局丢了12%能源输出,江浙沪进口能源制造业成本全面大涨,倒逼江浙沪狂建核电站。
彻底回到南宋防御保守主义,江浙沪会对周边继续送岁币,军事无法防御核电。晋陕蒙年年不用再送资源换财政,真正意义上的赚江浙沪,白拿钱。这才是最舒服的主义。
晋陕蒙最该做的就是脱离南宋明清,由江浙模式主导经济体系造成国家崩塌的主义,现在得房地产被江浙炒起来,玩不动了,更应该认清形势,脱离江浙误国模式。
之前知乎看到最可笑的一个回答,一群韭菜们为老爷们绞尽脑汁想财政的问题
现在不是印钱还城投债呢嘛。
稀释大家的财富,不经意间,偿还债务。
没办法平衡,把未来几十年的钱都收入到囊中,又花了出去,几乎是没有出路。
一些沿海城市还可以靠科技发展什么的进行财政转移,一些内地的三四线城市没有出路,要企业没企业,要科技没科技,房地产又不行,只能干瞪眼
如果你是80后,你有没有经历给我听说过这种事情,因为学校发不下来工资,老师们集体罢课,在现在这种情况下 ,大家觉得匪夷所思,实际情况确实在很多地方都发生过。
拖欠老师工资,几个月都不发,当然也不是地方政府不愿意发,因为财政收入有限,优先发放在政府事业机关的工作人员,教师就排在了后面,当然因为教师集体罢工,巴克对社会的影下季大,政府部门也不得不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为老师们发工资。
当时的情况就是房地产还没有发展起来,有些县城只有一家知名企业,甚至连一家都没有,全靠农业税来支撑财政,不要谈发展了,连相关机关的工资都发不下来,落后是肯定的。
回到眼下的问题,所有人都能想到的就是房产税,房产税在一二线城市还能收得起来,大家觉得这个房子是有价值的,在345线城市有多套房子会尽快抛售,到时地方政府连这个税都收不上来。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未来的世界会像日韩欧美那样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城市小城市出现颓废无人的现象,甚至赠送给你房子都没人住。
现在日本就是这样,人是根本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
买20套房送副科,50套正科,200套副处,财政问题瞬间解决,哪需要那么多弯弯绕绕的。
证券化证券化证券化
问题如此火爆,说明问题中阐述内容已经成为共识。
历史上不乏财政入不敷出的例子。历史上都是怎么做的?
1、保持税收,打击逃税。
明朝时期,严查土地资产,按土地和人头数纳税。
限制人口流动,以保持各地财政稳定。
2、号召各官员和豪绅捐款
李自成造反时期,开始让各豪绅捐助,可大家都哭穷,没人喜欢捐款。
李自成攻下首都后,把所有官员豪绅抄家,获得财富超过大明多年税收总和。
3、加税
税务承包,比如当时计算一个矿山一年的税收金额,按照此金额,承包给当地豪绅。当然,豪绅要大赚特赚,底层穷苦百姓愈发穷苦。
4、重新盘点家底
改革税收,重新丈量土地,统计人口。多收多交,无产少交或不交。当然,最后没能执行下去。
现在的金融改革,外资准入,国央企深化改革,全国产业盘点,税务统筹等等,均可以看到其历史影子。
还有如此大规模的房产,当然,持有房产税开征还不是时候。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收房产税,未来房产税就是土地财政的替代品。
大概率要通过拉台股市,保持财政平衡了。
最近很多国企央企股票市值暴增,它们的大股东都是国家,不排除后期会有减持套现,弥补财政收入不足。
未上市的公司,目前在排队的企业,也有可能优先安排地方国有企业(地方国资委控股)上市。
房地产和股市,都是收取智商税的好地方,总要有一个支楞起来,哈哈!既然土地卖不出去,只能让股市起来了。
永续借债,不停的借新还旧,扩大政府债务规模。只要越借越多,不考虑怎么还,借的就可以看做收入,收支平衡了。
不要说债务规模大借不到,央行放出来的水积压在金融系统,城投信仰持续充值。这属于定向通胀,而且政府花出去的钱通过拆迁都进入了少数人手里。这些人消费只会奢侈品化,不会导致大量低端消费品涨价,最多这些人去投资,导致部分资产价格暴涨。
但是这个办法有个问题,就是实际上的财权下放,导致地方不完全听话,地方利益坐大。所以上面会想严格控制地方债务,上收财权,不想用这种方法。
剩下的就是地方,金融系统,上面三方博弈了。地方说不给钱任务完不成,还出风险。金融机构变着法绕过监管给钱,自己也赚钱。上面又想上收,又怕出风险,还怕任务真完不成。最后博弈的结果大概是接着奏乐,接着舞,挑几个倒霉的金融机构祭旗出气。
从掠夺与被掠夺的角度看,这不是一个被掠夺者需要担忧和考虑的问题。
收入减少,又要财政平衡,必定是减少支出。地方财政最大的支出是财政供养人员的薪酬(含工资、社保、离退休金、福利及劳保、公积金及房补、公费医疗等一切围绕人员发生的费用)。
预决算表一般只统计本级政府或机构人员薪酬,看似不多,但实际上对各支出大项进行因素分解,内部均包含比重不低的财政供养人员薪酬资金,将所有人工薪酬统括起来,人工薪酬所占比例及金额是十分庞大的。全国财政供养人员薪酬总额每月支出近10000亿,这是一笔极其沉重的财政负担。
在更大规模进行改革开放、改善并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减税降费和未来社保医疗负担较重的大背景下,应对财政收支失衡,必然要减少政府供养人员薪酬支出,建议在现阶段采取以下措施:
(1)精简政府冗员和大规模遣散机关事业单位劳务派遣人员。(各地已在进行中)
(2)管钱和花钱机构的政治责任要统一,交叉任职,便于协同推进财政减负。各地财政主官,兼任编制办主任或副主任,编办主任兼任财政副职。
(3)事业单位改制进一步加速、深化,将所有能由社会企业提供购买服务的事业单位全面企业化,如农林水卫生气象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可以大范围进行,转为国企垂直机构,由政府购买服务,或进行市场化竞争,切实精简事业机构编制。
(4)合并中西部人口规模不大的镇县,迅速减少中西部地区没有财政自给能力、人口数量较少的县区、乡镇机构数量,在东部各省市财政收入锐减的背景下,减少转移支付负担。
(5)大力推广省直管县,依据宪法切实精简地市级政府机构。管理层级数量、管理人员数量与营商环境友好度、市场经济活力成反比。精简政府机构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必由之路。
(6)允许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阶段性停薪留职,鼓励下海创新创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带动就业。
我国经济循环中有一个巨大的悖论。
目前的财富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贷款了未来几十年的劳动价值所创造的。
也就是俗称的,借了未来几十年的钱。
但是大家仔细想想,在上面看来,就算你不预支未来几十年的财富,难道你未来几十年就不劳动了嘛?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所谓现在的困难,不过就是教育普及带来的副作用罢了。
因为古代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要你出工修长城,不仅不给钱,路费饭钱还要你自己掏。
迟到还砍死你。
中央早就释放了信号了,就是各地自负盈亏,干的不好的就关门。破产之后,中央派人接管地方重组债务。国家有支付转移的政策,但是转移只会弃车保帅,小地方就自谋出路吧。除非会影响到整体大局的关键节点会去保一下,比如香港要倒,中央肯定不会不管。但是你鹤岗要倒了,就倒吧中央不会管,甚至还会踩一脚。
土地财政并不是唯一的财政收入。
先把维稳费取消了,降薪裁员,真正的融入人民群体。
卖地属于“预算外收入”
压根都不进预算,你说怎么影响财政平衡?
地卖不动只会影响“预算外支出”
搞清楚县域经济的财政收支,才明白高房价和高地价,不是地方财政的唯一影响因素。
县域作为我国经济的基本组成单位,县域经济围绕乡镇、县市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发挥自身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升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升民众收入水平。截至到2021年,中国行政划分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37个城市(11市/省);480个县级市(16县级市/省);117个自治县(7自治县/省);1293个县(48县/省);37772个乡镇区(乡+镇+街道办事处)。
县域经济承载了城镇化、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战略,是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单元。分析县级市的发展现状、未来潜力,是城镇化发展,城市群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量。张五常分析中国经济制度时,重点指出县域经济竞争是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总结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共性,并找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本文选取经济独立性较强的滨海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分析样本,剖析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旧动能和经济结构,由此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和经济质量的提高和跃升,并为全国的县域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1.滨海县宏观经济现状1.1人口现状
滨海县,江苏省盐城市下辖县,距离连云港和盐城市分别为100公里,地理位置决定了滨海县与盐城市、连云港市等经济依存度较低,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湿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境域属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截至2021年,滨海县下辖3个街道、11个镇、2个场、3个园区,县人民政府驻坎南街道,户籍人口为119.1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82.06万人 ,人口净流出为37.10万人。2011-2021年间,滨海县户籍人口从120.10万小幅度增加到123.00万,之后持续降低到119.15万人,常住人口从2011年的95.07万,小幅度降低到2019年的93.00万,之后大幅度降低到82万,人口净流出从25.03万小幅度增加到29.57万,而2020年大幅度增加到39.23万。大幅度增加的背后或许和疫情影响下,滨海县就业市场受到冲击,导致大量本地居民外出务工。
1.2 经济发展现状
2021年,滨海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565.1亿元,人均GDP为6.89万元。2011-2021年间,GDP从238亿大幅度增加到565.1亿,年均增长9.03%,高于全国同期增长率。人均GDP从2.49万大幅度增加到6.89万,年均增长10.69%,超过同期GDP的增长率。从人均GDP来看,滨海县超过同期9个省份,不再是低收入地区。


从三次产业工业增加值变化情况来看:2011-2021年间,第一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08%,连续下降到13.98%,下降了5.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43.84%,波动下降到39.78%,下降了将近4.06个百分点,然而,第三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7.08%,持续增加到46.23%,增长了9.15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滨海县第一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相比于全国7%的比重,还有很大的距离,仍需进一步的城镇化,发展工业。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份额差距持续加大,这里并不是滨海县工业发展效率提升导致的产业结构的变迁,而是随着物流系统、电商、直播、房产经纪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居民在第三产业上的消费快速增加。另外还有将近四十万外出人口返乡带来的消费刺激,也进一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增加。


1.3就业现状
2021年,滨海县总就业人数为47.95万人。2011-2021年间,第一产业就业占就业的比重从37.90%,连续下降到24.69%,下降了将近13.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占就业的比重从25.25%,连续增长到35.43%,增长了10.18个百分点,然而,第三产业就业占就业的比重基本稳定在38%。从三次产业占就业的比重来看,滨海县第一产业确实释放了不少劳动力进入到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基本是稳定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十年滨海县并没有招商引资到大型的制造业落户,因此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或许和房地产产业的发展相关。第二产业中包含建筑行业,而建筑业和房地产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快速增长,应该是受到建筑业需要增加导致的。


1.4居民生活
2011-2021年间,滨海县物价水平从1.00,持续增加到1.237,年均增长仅仅为2.63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滨海县的物价较为稳定,远低于同期全国的物价变化。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9197元大幅度增加到2021年的22704元,年均增长9.4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6879元大幅度增加到38141元,年均增长8.49%。同期,城乡收人差距从1.84,持续下降到1.68。尤其是在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出现大幅度的降低,这也是农村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的原因之一。


2011-2021年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从5044元大幅度增加到15457元,年均增长11.8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从9983元大幅度增加到20175元,年均增长7.29%。2011-2021年间,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先降低,然后大幅度增加,最后稳定在0.7左右,近三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同期,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0.59波动性下降到0.53。城乡边际消费倾向的不同表现,反映了滨海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或许和城镇居民购房需要还房贷,因此压缩了消费支出,而同期的农村居民因为有自有住房,不需要承担除消费品之外的贷款或者其他投资支出。
1.5 房地产表现
2011-2021年间,滨海县房地产商品房住宅销售量从5905套,波动性降低到2021年的4301套。2016-2017年分别销售6776和6891套,达到历史峰值,和全国房地产火热的销售氛围相对应。由此可以看出,全国房地产的投机泡沫已经传导到滨海县。2018年中央提出房住不炒政策以来,销售量出现大幅度的下降,2019年仅仅只有4511套,尽管2020年出现小幅度的增长,也仅仅只有5506套,尚不足2011年的销售量,2021年更是大幅降低到4301套。滨海县房地产销售量的走势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然后快速增长,之后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这和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控时间是一致的。商品房销量的数据是估算的,估算方法是: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统计局公布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家庭人数(2.8口/家))。


1.6 基建基础设施现状
2011-2021年间,滨海县公路里程从2.09千公里,持续小幅度增长到2021年的2.64千公里,年均增长率2.34%,尤其是2019年以来,增长率呈现出大幅度增加,这或许和高铁的通行,构建公路里程网络,促进交通行业的发展。滨海县私人汽车拥有量从3.06万辆,持续增长到2021年的10.94万辆,年均增长率13.59%。从具体的每年的增长率来看,年均增长率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17年以来,增长率呈现出持续下降,近两年稳定在10.9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潜力较大。
滨海县全年用电量从17.89亿千瓦时,持续增长到2018年的29.16亿千瓦时,之后大幅下降,近三年持续增长,但仍低于最高峰值。从具体的每年的增长率来看,年均增长率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11年以来,增长率呈现出持续下降,2019年甚至呈现出负增长。用电量是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滨海县用电量自2012年以来呈现出稳定在25亿千瓦时,显示出工业发展陷入停滞。


2013-2021年间,滨海县建成区面积从32平方公里,持续小幅度增长到2021年的35.5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1.31%。然而,同期滨海县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从12.73平方公里,持续小幅度增长到2018年的14.84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3.11%,2018年以后大幅度连续增长到24.08平方公里、24.88平方公里,27.23平方公里。绿化率从39.78%,持续小幅度增长到2018年的42.40%,2018年以后大幅度连续增长到68.80%、70.69%,76.71。2018年以后,出现大幅度提升,或许和滨海县新区建设、高铁站建设以及争创文明城市有关。


1.7教育基础设施现状
2013-2021年间,滨海县小学在读从6.86万人,持续小幅度增长到2016年的8.47万人,之后小幅度持续降低至2021年的6.59万人;普通中学在读从3.4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6.29万人。小学专任教师从3399人,持续大幅度增长到2017年的4727人,之后小幅度持续降低至2021年的3960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从3475人,小幅度持续增长至2021年的4502人。从每位老师的平均学生人数来衡量基础设施投入情况,普通中学的师生比从最低点的9.77学生/师资,持续增加到最高点14.98,2021年小幅回落到13.9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00学生/师资;同期的小学师生比降低到16.62学生/师资,与世界平均水平16.87学生/师资相当。小学专人教师负担的学生个数远大于普通中学,充分说明滨海县教育体系的结构不合理,中学教师成为小县城就业的蓄水池。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按理说小学更加分散,数量较多,配置的师资数量应该更多;中学较为集中,配置的师资数量应该更少,这里缺少小学数量和中学数量,难以具体分析。


1.8 公卫基础设施现状
2011-2021年间,滨海县卫生技术人员从2490人,持续小幅度增长到2021年的5390人,年均增长率8.03%。从具体的每年的增长率来看,年均增长率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13年以来,增长率呈现出大幅度下降,2016年以后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卫生机构数维持在420个左右;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196个,持续大幅度增长到2021年的4932个,年均增长率8.43%。但从人均床位数来看,从2021年的23张/万人,大幅度增长到2021年的60张/万人,年均增长率10.04%,与中国的50-60张/万人的平均水平相持平,医疗行业尚需进一步发展。执业(助理)医师数占比基本稳定在44%的比重,医师数量尚不足。


1.9 企业发展现状
2011-2021年间,滨海县专利申请授权量从131个,持续增长到2021年的1486个,年均增长率27.49%。从具体的每年的增长率来看,增长率呈现出较大波动的趋势,2014年以来,增长率出现小幅加快增长,而2019年以来呈现出暴涨的趋势,而在此期间,滨海县并没有引入研发投资的企业,背后是否和专利申请有补贴有关,尚待进一步的数据验证。《滨海县关于推进聚力创新的十条政策意见》“企业申请一件发明专利奖励1000元,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每件奖励2万元,购买已授权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权的,每件奖励2万元…获中国专利金奖、优秀奖项目,分别奖励30万元、10万元….。”
滨海县企业数量从2011年的13944家存量,波动性增长到2022的23667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4.93%;企业新增数量从2011年的4718家,波动性下降到2022的3594家,呈现出下降趋势,年均降低2.44%。


2.滨海县财政收支缺口2.1财政收支缺口现状
2011-2021年间,滨海县公共财政收入从2011年的20.77亿元小幅增加到2015年的38.65亿元,之后持续小幅下降至2021年的26.56亿元;公共财政支出从2011年的38.36亿元大幅度增加到2021年的100.05亿元,年均增长10.06%。同期,财政赤字从2011年的17.58亿元大幅度增加到2021年的73.49亿元,年均增长15.38%。财政赤字率,政府债务率在2014年以后,出现大幅度的持续增长,和精准扶贫、高铁建设、公路建设、市政改革等政策实施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滨海县,显性地方政府债务赤字率持续攀上,2020年达到峰值13.26%,2021年微幅下降,但仍然远远高于我国政策目标赤字率4%的上限值。地方债务余额是117.81亿元,政府债务率(政府债券余额/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70%。截止到2022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17.81亿元,城投平台债务余额36.05亿元,显性和隐形债务总计153.86亿,债务率是531.46%,远超100%的债务警戒线。


2.2财政资金流入现状
滨海县财政收入中大头是税收,2011-2021年间,滨海县公共财政税收收入从2011年的15.08亿元大幅增加到2015年的31.64亿元,之后持续大幅下降至2021年的21.25亿元。税收收入从持续下降,与减税退费、吸引人才、吸引科技型产业加入有关,也和存量企业数量的增长乏力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靠税收优惠来招商引资的策略,从长时期来看,难以有效、难以可持续、更加难以高质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滨海县政府性基建收入较高,从2017年的12.09亿元,大幅增长到2021年的56.11亿元,年均增长46.76%。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快速增长和住宅销售套数的大幅下降形成鲜明对比,房地产开发商的圈地价格越来越贵,但销售的住宅确越来越少,供求失衡下,房地产市场的开发会更加难以为继。
滨海县现有三大城投平台,滨海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滨海县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滨海县农旅集团有限公司。三大城投公司截止2023年08月发行债券累计为46.65亿元,其中债券余额为36.05亿元。具体来看,滨海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行债券累计为7.55亿元,其中债券余额为5.55亿元,平均发行票面利率7.00%;滨海县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发行债券总计为15.00亿元,其中债券余额为12.00亿元,平均发行票面利率4.73%;滨海县农旅集团有限公司发行债券总计为24.10亿元,其中债券余额为18.50亿元,平均发行票面利率6.48%,城投平台每年的利息支出在2.15亿元以上。


2.3财政资金流出现状
《滨海县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显示,2022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115亿元,增长15%。按收入实绩和现行财政体制计算,预计2022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财力85.01亿元,合计调入资金49.71亿元,超收收入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1万元,结余额度调入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71亿元,结转下年6亿元,全县财政当年收支平衡。2022年全县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计16.8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64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8.31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4088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4385万元。严格落实“三债同管”,主动对接指导债务单位,压茬推进债务化解,全年化解隐性债务22.1亿元,顺利完成年度化债任务,政府性债务规模、债务率较去年末实现“双下降”,债务风险等级始终保持“绿色”。不断优化债务结构,积极压降融资成本,全面清退高成本融资3.81亿元。加强经营性债务风险管控,坚决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设立了10亿元债务风险周转金。


3.滨海县体制内工作吸引力如何?
考虑到体制内公开数据的有限性,将滨海县的体制内工作设定在公务员、教师、公卫人员和部分事业单位。
3.1测算公务员现状
根据滨海县政府公开的政府数据,滨海县政府包含9个部门,下设机构22个局。下面基于公开数据,对滨海县的公务员队伍数量,做一个简单的测算,测算逻辑如下:
1. 假设相同类型的机构,三定方案的内设科室的人员配置比例是相近的,测算时按照相同的比例参数;
2. 以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为例,内设8个科室,包含机关行政编制24名,设主任1 名,副主任4名,中层领导职数10名,即正科长(主任)10 名(含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1名),普通员工9名,可以推断具有编制的比例是一个科室包含1名科长、1名职员,两个正式编制,正负主任5名在党委任职,3名科长是随机安排。
3. 23个局里面,县委内设部门较多,自然规划局、公安局需要的现场人员较多,难以按照类推方法测算人员,其他的21个局,按照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三定方案比例进行测算。21个局总计为150个科室,按照每个科室3-4人的设定,总计为450-600人。
4. 县委一般包括:县纪检委;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政法委;人武部;县委农工部;机关工委;政府办一般内设10个科室,其他部门平均4个科室,总计42个科室,按照每个科室4-5人的设定,总计为168-230人。
5. 乡镇街道场园区,乡镇领导至少15人,每个领导配下属3-5人,平均45-75个公职岗位,总计855-1425人。
6. 自然规划局、公安局科室按照三定比例,派出机构按照1.5-2.0倍配置,总计人数在510-656人。
7. 测算总人数在1839-2723人之间,取平均值为2281人。


3.2测算事业单位人数
根据滨海县政府公开的政府数据,2017年滨海县政府包含366个事业单位部门,剔除掉学校186所和医疗卫生系统三个公立医院,平均每个事业单位下设6个科室,每个科室4名事业编岗位,总计4248人;中小学老师总计8462人,公卫生计人员5390人,总计事业单位编制岗位18100人。
3.3测算教师、公务员和公卫人员薪资
教育支出: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教育领域的支出,用于学校建设、教师工资、学生奖助金等。2021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212297.56万元,中小学老师总计8462人。下面基于公开数据,对滨海县的教师队伍薪资,做一个简单的测算,测算逻辑如下:
1. 2021年盐城五险一金单位承担比例如下:养老保险20%;医疗保险 12%;失业保险2%;生育保险0.60%;工伤保险2%,住房公积金12%,总计近50%,事业单位和高校老师都是足额缴纳,成本是基本工资的1.5倍
2. 假设一般教育预算中,教师的劳动报酬部分占比为75%,即,212297.56*0.75=159223.17万元。
3. 假设中学老师薪资水平是小学老师的1.2倍,并且老师的综合薪资是14个月的工资,此时一名小学老师的年薪资等于159223.17/1.5*(3960+1.1*4502)=11.34万元,每月薪资8098元,初中老师是9718元。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是指主要用于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支持各机关单位履行职能,保障各机关部门的项目的支出。2021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育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9882.91万元,公务员总计2281人。下面基于公开数据,对滨海县的公务员薪资,做一个简单的测算,测算逻辑如下:
1. 2021年盐城五险一金单位承担比例如下:养老保险20%;医疗保险 12%;失业保险2%;生育保险0.60%;工伤保险2%,住房公积金12%,总计近50%,事业单位和高校老师都是足额缴纳,成本是基本工资的1.5倍
2. 假设一般预算中,公务员的劳动报酬部分占比为75%,即,79882.91*0.75=59912.18万元。
3. 假设公务员的综合薪资是14个月的工资,此时一名公务员的年薪资等于59912.18/(1.5*2281)=17.51万元,每月薪资12508元。
卫生健康支出是指政府、个人或其他机构为促进卫生健康领域的发展和提供医疗服务而进行的资金投入。2021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116257.25万元,公卫人员总计5390人。下面基于公开数据,对滨海县的医疗人员薪资,做一个简单的测算,测算逻辑如下:
4. 2021年盐城五险一金单位承担比例如下:养老保险20%;医疗保险 12%;失业保险2%;生育保险0.60%;工伤保险2%,住房公积金12%,总计近50%,事业单位和高校老师都是足额缴纳,成本是基本工资的1.5倍
5. 假设一般预算中,医疗人员的劳动报酬部分占比为75%,即,116257.25*0.75=87192.94万元。
6. 假设公卫人员的综合薪资是14个月的工资,此时一名公务员的年薪资等于87192.94/(1.5*5390)=7.41万元,每月薪资5293元。
3.4 体制内的吸引力
2021年滨海县人均GDP是6.89万,体制内的岗位,公卫人员年薪7.41万元,小学教师11.34万元,中学教师13.61万元,公务员最高是17.51万元。从薪酬的绝对值来说,公务员是最具吸引力,其次是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公卫人员的薪资确实竞争力不强,但也存在头部效应,优秀的医师在县城可以获得更多的诊疗和其他的技术性收入,尾部的医师只能获得简单诊疗的基础服务薪资。
4.小结
总的来看,尽管企业数量,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得以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服务。滨海县过高的财政支出,过高的城投债,同期的税收收入却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并且总的用电量出现企稳,可以推断大型企业的招商引资并不理想。人口外流、城镇居民不断下降的边际消费倾向,对社会零销售额的影响带来了不确定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差距,也说明县城和农村居民生活并没有太大本质的区别,县城就业收入和农村收入没有显著区别,这对于城镇化发展规律来说,缺少农村居民进城的工资激励。不断受到冲击的房地产业,势必会对将来第二产业的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期的第三产业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就业市场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以上都透支了滨海县未来发展的潜力,如何破解当前的经济结构问题,尚需更进一步的经济政策调整。
这一部分补充了关于县域及地方债务的一些相关资料
1. 金融资源耗损:
中纪委曾经明确指出,“近年来,不少省、市、县成立了‘城投’‘交投’‘水投’‘文旅投’等地方国有平台公司,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平台公司偏离设立初衷,有的利用政府项目、政策倾斜、资金集中的业主优势,在工程发包中暗箱操作;有的在融资、举债过程中吃回扣、吃利差;有的在土地整理经营上冒用身份低价承包、高价租赁,肥一己之私。”结果是有的县2020年查处的腐败案件70%发生在平台公司。投融资平台公司作为主要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的经济实体,成为资金、土地、股权等公共资源相对集中的“富集区”,也是违规融资担保、违规借款、违规举债投资等问题的“高发区”。
期间,被告人雷某在对接开投公司的过程中,私下与傅某商定以签“财务顾问费”的名义,通过持牌金融机构走一些钱出来“打点”相关人员,具体金额按每年6亿元的万分之五(即每年30万元)计提,三年总计90万元。 16临川城投债,15亿,收1500万? 17临川城投债01,5亿,收600万? 19临川城投债01,11亿,收1320万?


2. 金融成本较高:
中国政府债务的结构不合理,期限短、成本高的地方政府债务的占比过高。
如果我们看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中大头是成本很低的中央政府债务。但按照刚才的估算,地方政府债务大概占到中国政府全口径债务的4/5。
地方政府债务的平均利息成本是多少呢?也有不同的估算。大致平均下来的话可能在6%左右。这还是平均成本,如果到了三四线城市融资平台的话,融资成本就可能是两位数了。此外,地方城投债大多是3-5年的期限,需要不断地滚动融资。
借新还旧的比例达到或接近100%的省份,已经有10个左右了。换句话说,已经有1/3的省份平台债务的现金流自由度接近零,每多借一笔钱未来的债务压力会更大。
截至2023年5月中旬,城投平台2022年年报基本披露完毕,剔除掉合并报表的发债子公司及未披露财报的城投平台之后,剩余2064家样本城投平台。其中,2022年城投平均融资成本为5.6%。同时,样本城投平台长期股权投资总规模为4.21万亿元。
在融资成本降低的同时,城投在有息债务期限结构方面也出现短期化的情况。截至2022年年末,占比为27.29%,相比2021年增长了1.69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目前融资政策趋严,叠加城投长债融资难所致。


3. 地方债务项目穿透式拆解
李稻葵:地方政府债务研究——规模、成因、影响分析(近2万字重磅全文)
1.重庆市轨道交通项目
重庆市轨道交通项目是总投资2059亿的基建项目,它债务的资金比例是85%,钱是发债发过来的,只有一部分是财政的钱,自己本级财政或者上级财政拨款,一级一级穿透过来的。


2.具体的债务扩张路线是:它本金是775亿,金融机构借款是484亿(银行借款),800个亿是发债(债务);本金775亿中,中间476个亿又是资本金中的债务,这是最关键的,其中98个亿是母公司交投集团它发的债,还有12个亿是交投集团长期借款,还有具有还本付息义务的权益类工具融资140个亿,还有地方政府的债券226个亿


为了这2059亿的基建项目,它债务的资金比例是85%,钱是发债发过来的。




4. 地方融资平台的视角
恒大、碧桂园和远洋等中国主要房地产开发商出现重大债务违约,引发了人们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潜在房地产危机及其对中国金融和经济稳定的影响的思考。根据Rogoff和Yang(2021)的总结,房地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10%,近年来该行业占城市就业的15%以上。然而,在许多城市,未售出的住房库存和空置住房一直是一个持久的问题。正如Rogoff和Yang(2022)所强调的那样,三线城市的过度建设尤其令人深思。深入了解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独特管理机制对于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经济的广泛影响至关重要。
4.1 显著的问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价量分化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所有一线城市的住宅土地交易量都大幅减少,二三线城市在2021年和2022年的年降幅约为-20%。一线城市表现出弹性,2021年销量增长20%,2022年暴跌40%。相反,与大流行前的水平相比,2021年和2022年期间所有级别的价格都大幅上涨,与交易量下降形成鲜明对比。
4.2 一个可能的解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征地
在1994年政策调整后,土地销售成为关键的财政收入来源,占2019年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38%。土地作为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获得债务的抵押品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作为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获得债务的抵押品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揭示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征地的另一种机制。
大流行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收购份额保持稳定,但大流行后,它们在住宅用地收购中的份额大幅上升,2022年比2019年增加了18%。有趣的是,在大流行之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2019年以比其他买家低8.1%的价格获得土地;然而,大流行后,特别是在2022年,他们支付的价格上涨了14.9%。这种反周期收购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高出价的组合,突显了它们在疫情期间维持土地价格方面的关键作用。此外,证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杠杆作用在大流行年份显著增强,反映了它们积极征地的情况。
5. 如何实现地方政府可持续
一直以来,金融行业是随着经济的空间扩张和经济规模扩张同步或者略微超前的发展。
金融活动主要分为三类:
1.服务生产性活动的信贷分配金融机构,促进经济增长;
2. 为客户理财的金融服务中介,实现财产的再分配;
3.为借贷双方提供金融及其他信息的信息服务商,也有解决违约问题的处置不良资产机构;


如果经济主体或企业个体不能持续增长,那么金融信贷就是庞氏骗局。为客户金融理财活动就是财富的再分配,无生产性效果,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稳定的消费增长路径要求是: 0">r-\rho-\theta g>0 ,这是经济收敛的必要条件啊。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假设一个经济体存活两期,可以借贷消费,基于效用函数可以求得两期跨期消费的最优决策。最优决策包括两种类型,第一期进行借贷或者储蓄,背后就是无耐心和有耐心的消费者,耐心的定价就是资本价格,也就是当前流行的时间价值。
资本的价格也就可以让有无耐心进行相互转换,但是转换过程并不是确定性的,因此存在各种波动,是波动带来了确定性价格的波动,最终衍生了各种抑制波动的理财产品。
金融的本质之一就是把有耐心的人和无耐心的人,通过某种信号产品(信贷产品、理财产品等)区分开来,实现资金使用期限和使用资金的有效匹配。但是这个精准匹配太难了,这也是金融学诺奖同时出现市场有效、市场中性、市场无效三个观点同时获诺奖的原因。
如果市场是足够有效或者信息充分的,金融机构就只能承担信息服务或者基础建设中介,资金使用者和拥有者就可以实现自由匹配和自由撮合,早期的p2p平台就是如此。但经济空间太大,经济主体或个体太多,信息不对称太常见,尤其是对经济主体或个体品格等信用信息缺失,导致自由撮合交易存在巨大风险,自然就会提升资金使用成本。对个体来说掌握足够的信息来识别撮合客户的信用风险,太过于艰难。
黄金法则(Golden Rule)来衡量合理的利率水平,即经济处于人均消费量最大化的稳态增长轨道时,经通胀调整后的真实利率 r 应与实际经济增长率 g 相等。宏观意义的利率水平应与自然利率基本匹配。若利率持续偏高,会导致社会融资成本高企,形成供给缺口和需求萎缩,不利于经济发展。若利率长期过低,又会带来产能过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资金空转等问题。超高和超低利率政策难以长期持续,必然冲击经济金融稳定,这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例证。因此,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引导和把握要符合经济规律、宏观调控和跨周期设计需要。 从过去二十年的数据看,我国实际利率总体保持在略低于潜在经济增速这一“黄金法则”(Golden Rule)水平上,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基本匹配,这有利于债务可持续,即债务杠杆率保持稳定或下降,从而给政府一些额外的政策空间,有利于实现宏观均衡,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理论上,判断货币政策宽松与否,需要与产出缺口的情况相比较,但考虑到潜在经济增长率难以获取,本文仅简单比较实际贷款利率与实际GDP增速的差。


金融机构在主体匹配的过程中,开始充当信息汇总收集识别并充当市商者角色,要承担主体不守信的风险,但这个匹配市场实在是太大了,一个服务商根本满足不了差异化的需求。比如借贷资金的期限(隔夜,短融,长期等)、资金的金额(3-5w,500w,1个亿等),催生了不同规模、不同服务对象的大中小型金融机构。 尤其是资金额度的期限不匹配,比如有耐心的人储蓄太多了,无耐心的借贷太少,金融中介就只能推销资金给那些不是那么坚定有耐心的潜在个体,实现等额匹配。
但金融机构不满足于做一个服务者,也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此时就可以不追求等额匹配,设定一个存贷利差就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慢慢的金融机构就不再定位一个中介服务机构,开始作为产业独立发展,开始推高与社会收入分配不一致的有耐心无耐心群体的比例,过度发放消费贷,过度给信用相对安全的企业推销贷款,不再是增强自己的匹配功能,而是充当躺赢角色。
金融机构不在是仅仅服务实体经济使命的变化,也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根基的隐患使得金融危机从不曾消失,只不过是表现为或大或小。
金融机构的另一个角色,为客户理财产业,那就真的没啥好说的了,核心是活化资产,实现固定资产和货币资产的自由转换,并在转换的过程中保持增值或至少保证不亏损(期货合约、衍生品等),背后的影响因素就是实物产品或其他产品的价格波动,自由转换貌似是增强资本流动性实现更多有耐心无耐心人群的不同时期的互相转化,促进消费扩张,以消费乘数实现与信贷扩张造成经济未来潜力扩张的相匹配的闭环。
6. 未来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当下经济转型还是构建要内循环,在保证军事力量的前提下,打破区域之间的分割,建设更多的县域经济圈。目前我国双一流高校147所,高等院校是2756所,城市是333座,进行大面积的高校调整,2-3个城市圈作为一个最小的经济发展基本单元,将集中的高校资源有效的划分到这些基本单元中,保证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均等化和可及性。把高校分散到县域经济圈,区域经济学一个常规的经验规律是,800万人的一个区域人口规模,足以具备生产和运输的规模效应。对于人口户籍采取居住证制度,保证人口的跨单元的有效流动性。增强最小发展单元的文体娱乐供给,比如足球联赛、篮球比赛、各类艺术活动等。
但目前我国的资源过于集中,都已经把规模效应搞到了2000万人才可以支撑的程度,把价格没必要的打的过低。。。价格战 终究是早期的发展策略。。想要进入发达国家,就要靠技术进步、创新、创意来争取赚取溢价回报。
诸位别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去看这个事情
当年房子涨价是诸位要承担这个剥削
现在房子降价还是诸位要承担这个后果
如果你不是在一,二线城市,最后的财政解决办法,诸位不论你是哪行哪业,诸位都要吃瓜落。
土地出让金收入和,与土地出让后房地产开发的相关财税收入,是土地给出让土地当地政府带来收入的主要部分。大部分城市,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综合比例都超过30%.如果房价下跌,土地卖不出去。地方要保持地方财政收支当年的平衡就十分困难。当然也有一定办法:1、发行适当规模的地方债;2、发行政府中央财政的特别国债;3、寻求财政借款;4,开辟本地税费渠道增加税后,比如查税;5,压缩政府开支与减少的收入匹配。


读一下历史你就知道了,税法和钞法。
首先我很尊重,佩服现在的 zf 的做法,为了老百姓,降低通货对底层百姓的压力,已经扛了很多事情了,其实站到顶层的很多时候也就是苦一苦百姓得事情。
房地产的矛盾准确的说是资源矛盾,最大的地主就是顶层。现在顶层要改动经济结构,降低自己手上牌的价值,很了不起的改革。
最后说一句,现在还不是最难的时候,看一下历史你就知道了,2024 的中国普通人民也是在各个历史生活的最富裕的,这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顶层对底层百姓的仁政。
你要知道很多词语在现在社会已经减少了,苛捐杂税,酷吏。
先说结论吧,房价下跌,地卖不出去的情况下保持地方财政平衡?只要发展好房地产以外的其他产业就可以了。不能只依靠房地产业。否则大家都有痛苦的时候。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房价的快速上涨已经超过了收入的增长,这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还使年轻人完全沦为了房子的奴隶。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呼吁降低房价,而最近几年房价走势出现了难得的停滞。
房地产曾是中国经济的关键因素,庞大的市场需求是推动该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而最近几年房价走势出现了难得的停滞或许表明房价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便宜。如果房屋销售速度减缓、土地融资紧缺,那么系统工作人员的工资将受到影响。
一、房屋滞销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0多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指数数据,显示新房的平均售价有所上涨,但是销售量则出现了六年来最大的下跌。
随着房屋销售的逐渐停止,开发商的资本充足率开始下降,这也对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地产行业因缺乏资金,土地获取的速度和规模都将无法与过去相比。
房地产市场对政府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土地财政来源,但目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面临着出售地皮的难题,由于房屋销售的延迟,各地财政都开始出现了紧张的情况。同时,这也导致了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薪水下降了30%。
二、降低工资
近年来,衰退已经让很多人意识到,在他们周围购买房产的人越来越少了。政府以往融资所借助的土地方式已经失效,在地方上,有些地方的财政状况已经非常悲催。
因此,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各地政府开始采取开源节流的措施,第一步就是削减开支。过多的文职人员薪酬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财政负担,许多省市的文职人员薪酬都在降低,特别是在以福利优渥著称的东南沿海地区更是如此。
实际上,与公务员相比,教师的处境更为艰难。因为近些年人们的收入遭遇到了锐减,很多人不再生育,新生儿的数量也下降了,医院中妇产科的繁忙程度从人满为患变成了人去楼空,幼儿园和教师的数量也在减少。
此外,不少学校的老师甚至还得为自己能否保住工作而担忧,降薪算是相对好的情况了。工作人员在体制内逐渐发现自己的岗位不再如以往那样稳定。
许多地方开始从编制转向招聘,这种改革趋势在教育界也逐渐显现。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整个教育界都可能陷入灾难之中。
曾有网络专家指出,房价的涨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房价上涨保障着人们的利益。当时,一些网友对此不以为意,但当涨价真正发生时,人们才意识到这位老教授所说的话是实情。
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公务员薪资多次下降。虽然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也难以持续,否则那些原本就没有太多保障的人可能会连续面临岗位不稳的情况。到那时,每个地方的正常运转都会受到影响,因为在任何行动之前,保持稳定都必须放在首位。
三、开源节流
目前,全国职工编制已超过八千万人,需要支付每年高达七千四百亿元的薪资,相当于税收收入的40%。过去,这笔钱由地产支持,但现在需要转移并分配给所有人。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备受争议的财产税将进行改革。
新的税收制度将通过监测所有人的交易情况来确定纳税金额,而不是像过去一样让每个人都多缴50%的税。也就是说,该系统将自动检测每个人账户中的货币流动情况,并据此确定应缴纳的税款。
这意味着,任何在线货币交易都可能被国家监视。尽管这种做法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但是通过监视资金流动,可以保护私人资本。当人们面对电信诈骗等问题时,税收制度将为我们追回资金提供巨大帮助。
然而,未来的税收将急剧增加,到时候我们是否还能负担得起呢?税收制度是否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回到现金交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存款多少算合理?
美国为何频繁炒作“产能过剩论”?
4月18日晚间至19日凌晨,多位美联储高官密集
日元会崩吗,日本会成为第一个被端上桌子的
如何看待本次日元做空?
继德国总理之后,德国最大反对党也来中国了
东亚人为什么活得累?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女儿宗馥莉成为接
新能源车「一年跑 2 万公里被拒保」,业内称
国家统计局发布「3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0.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26 16:40:31  更:2024-02-26 21:38:42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