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40岁以后,你发现哪些钱根本没必要花? -> 正文阅读 |
|
[商业财经]40岁以后,你发现哪些钱根本没必要花?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40岁以后,你发现哪些钱根本没必要花?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钱 生活经济 40岁 40岁以后,你发现哪些钱根本没必要花? 话题收录 哪些钱没必要花 |
40岁之后还是继续买买买了差不多5年之久。。。45岁时突然幡然醒悟,消费大幅度降低,真正回归了简朴的生活。 45岁这年发生了什么?多年心理治疗终于把自己治好,又练瑜伽锦上添花,把内部继续清理干净,内心恢复真正的平静。之后很简单,一眼就看穿了消费主义(当然不仅仅是消费主义,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事情)。尤其经历这几年疫情,看的更彻底。 周边还没把自己清理干净的人依然继续买买买,50岁还在各种为消费主义买单。。。所以这事和年龄关系不大。 回首过去,婚礼相关都没必要花:仪式,酒席,戒指,婚纱照,蜜月旅行。。。这些和两个人过日子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在跟随某种社会约定俗成而已。真正相关的是啥?房子。过日子先要居有定所。回到过去,情愿把那些浪费的钱全部投到房子首付里去,这才是最实际的。 房子虽然是最大的奢侈品(超一线),但这个一点都不后悔,房子是安居的基础。每天回到自己的房子里,温暖舒适,太安全舒服了。也不需要太大,以前还想想大平层,别墅,现在觉得没必要。让自己感觉安全舒适,并不在大小。 车:差不多十年前买了BBA,其实买个性价比高的国产车就可以了,十万左右足够。现在选择更多,还嫌养车费用高,浪费。家里人口不多的话车不用买。 保险:曾经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买了大量的保险。几年后自己成长了,研究以后发现是个坑(想研究的去搜李元霸关于保险的帖子,很涨姿势),果断退保。大概损失了二十万。不过还保留了定期寿险+重疾险,按照他的建议补充了百万医疗险,房屋财产险,意外险,都很便宜。退保的都是坑货(就是终身型和返还型这两坑货,也是佣金最高的),交钱很多保额又不太多的那类。保险讲究性价比,保费低,保额高才是王道(消费险最合算)。同时很认同一个观点: 最需要保障的是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同时财富积累又不够,一点意外都承受不起。而退休之后已经完成财富积累,有足够金钱应对,并不那么需要保障。只要花最少的钱在中年阶段做好最大保障即可。 关于重疾险请看这篇,既然是重疾险,和疾病息息相关,精算师对于医学不是专业人士,这里是一位和无脑推保杠到底的临床医生所写,还好收藏了:https://www.zhihu.com/answer/826811472 旅游:大多数出国旅游是出差时顺带完成的,还比较省钱。自己花钱的大概就三次,每次都花费不菲,现在看没啥必要。不是旅游爱好者,每次出去玩都很累,并不是休息,完全是跟风出去玩的(超一线标配)。如果内心平静,自我稳定,这个风完全不用跟。 护肤品:以前都是各种进口大牌,最近试了一下国产的,惊奇的发现国产肤感效果都上来了,价格极其低廉。开始改用国产(老品牌如百雀羚,馥佩,大宝这类),以前一瓶精华1000多,眼霜2000多,现在一套100就能搞定。不过还是挺喜欢lamer面霜,每三天涂一次维稳,30ml可以用一年。这块消费大大减少。 化妆品: 通常化淡妆,打底是妆前乳+粉底液+粉饼,以前用cpb一套差不多1700吧,现在日本平替一套200不到(嘉娜宝妆前乳40块40ml+资生堂完美意境粉底50块25g+完美意境粉饼100块),哈哈哈。眉笔最开始用国外买的一百多一支,后来用国产9块9一根的,现在用5块钱三根的小金筷,很好用。眼线和睫毛膏以前进口囤货还没用完,用完再试国货。 洗护用品:同样国产货价格低廉,好用。洗澡后用润肤乳十几年,以前都是几百一瓶的,现在用国产老牌子十几块一大瓶,很好用。 衣服:某多多有很多国产牌子的衣服,价格低廉,穿着舒服。购买频率大大降低,什么春装秋装,变着花样穿,这不是消费主义是啥? 卫生巾和安睡裤:国产的价格远比进口的低。还是那句话,国货质量上来了,我国轻工业很发达。 饮食:以前也是吃货一枚,偶尔同龄人聚会还是人均几百以上的网红店(主要是他们依然讲究),味道不错,但已觉得没太多必要,也会觉得不值。买菜做饭,尽量减少外食和外卖。买菜选多多买菜和美团优选,比超市便宜多了。 首饰:一直喜欢买各种珠宝首饰,现在终于剁手不买了。内心平静后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 包包鞋子:一年一双运动鞋搞定,不穿别的。包包随意,只是装东西的,并不需要用品牌给自己打标签。 突然具备了各种diy技能,才发现很多事情成本可以如此之低。。。 diy头发护理,起源是被tony疯狂推销护理,不仅贵还费时间。网上搜索相关信息,100块不到搞定相关原材料,每次洗头发之前花半个小时蒸一个发膜,连续做了十次后(成本大概5块钱一次吧),发质闪亮,极其顺滑。频率可以自选,自由。 diy拉直: 头发有点外翘,以前要去店里拉直,自从被疯狂推销护理后,顺带把拉直也diy了,不给他们赚这个钱。某多多品牌迷你小夹板才十几块一个,每天早上花两分钟,比tony做的效果还好,性价比贼高。 半diy练瑜伽:不完全diy,某宝找了个私教,299包年,教60个体式,给了很多配套视频跟练。私教老师指导很细致耐心,有效纠正了很多动作。这种方式主观参与度高,练习频率,琢磨动作,需要高度自律。现在练了将近5个月,每天练两个小时。中途去找过两次线下私教老师,体态,柔韧度评估结果还不错,没练歪。同时指出力量太弱,跟着开始健身diy。 半diy健身:同瑜伽不完全diy,某宝找私教,166包三月,制定健身计划和饮食计划,每个动作都有视频学习,教练负责纠正动作。花了几百购入一些器械,同样也靠自身自律,需要主动自觉学习。感觉比以前找的私教不差,而且最关键主观参与度高,以前都是无脑跟着线下教练练,自己心思花的太少,成就感也少。线下私教有多花钱,都懂。 消费断崖式下降,很惊人,但生活质量并没有下降,同时存款暴涨。。。早睡早起,每天健身+瑜伽,饮食清淡健康,精气神更好,人也更舒适。以前浪费了太多钱在无谓的人事物上,根源还是在于内心不平静,容易被外界影响带跑偏。过去花的各种大笔开销,用于心理治疗和学习的费用差不多也有十几二十万吧,但不后悔:帮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没有这个花费(当然还有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我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也不会变成今天的自己。 -----添加头发护理方法----- 评论区有人问,这里贴一下,方法在某瓣找的,很好用。 洗发前(划重点!!)用护发精油,多一点,加上发膜混合,抹到头发上,然后包起来,有条件买个加热帽加热半小时,等头发彻底凉透以后再洗头,洗发时候着重清洗头皮就可以,不要使劲搓头发,洗完头干发巾包着,不要使劲揉搓,等十分钟然后去吹头发,吹头发之前上一点护发精油,八成干发尾再上一点护发精油,然后等它自然风干,不行就冷热风交替吹干,养头发急救也就是一时效果,长期来看还是护发习惯,发膜推荐潘婷三分钟,精油推荐卡诗玫瑰或者小金瓶。 以上是原方法,我平时喜欢玩精油,研究芳香疗法,自己配了护发精油,很好用。头发眼见着变亮了。 精油配方也贴一下吧: 荷荷巴油20ml+5滴迷迭香精油+5滴依兰精油。我用的是O家的精油,正好手边有一瓶葡萄籽油,就用葡萄籽油代替了荷荷巴油,效果一样杠杠的。 加热帽,一次性浴帽干发帽均某多多购买,加热帽十几块,一次性浴帽几块钱可以买50个,干发帽10块两个很厚实,好多选择,随便挑。 潘婷三分钟天猫国际有时候搞活动可以20块买到150毫升装的,不贵。这个发膜确实好用。 加热帽用起来暖暖的很舒服,也是坚持使用的动力之一。 -----补充关于"真正的平静"----- 在获取真正的平静以前,大多数人的思路是: 先降低物欲,控制情绪,减少胡思乱想,再加上生活作息规律,极简。。。只要做到这些,我就可以获得平静。 以前我也这样想的。 其实我一直算比较平静的人,极少内耗,从不优柔寡断,豁达从容,执行力很强,想到就做,从不拖拉。大部分时候都很平静,但对某些人和事(虽然很少)仍然会爆发。 回头看,这是平静的湖面下实际暗流涌动。并不是真正的平静。 真正的平静连暗流都没有,湖底平坦,清澈见底。这才是人最初的内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不好的经历,相当于在湖底挖出各种沟壑,或者湖底发生断裂偏移,暗流产生,更严重的湖面都无法平静(不断的内耗,整天感觉不好,各种情绪频繁发作)。 我并没有做第一段那些降低物欲,控制情绪啥的,只是去修复填平湖底沟壑(心理治疗),再练瑜伽做整体疏通,最终实现了真正的平静。 惊讶的发现,和以前的思路是反的: 平静之后,物欲自然降低,情绪自然控制,大脑自然不会再胡思乱想,生活自然规律,简单起来。。。居然是反向的! 更惊奇的是时间停滞感。 很多人会感觉时光飞逝,内心焦虑。以前我会感觉时间流逝,但不严重。自从平静后,第一次体验到时间停滞感,时间不再流逝,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既然停滞,自然不会再对过去耿耿于怀,也不会对未来焦虑,活在当下感受这一刻就好。 原来这才是活在当下的感觉。。。平静与活在当下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活在当下没有对过往的牵绊和对未来的焦虑,越发平静; 平静又促进时间停滞感,活在当下。很多焦虑自然迎刃而解,比如鸡娃,失业,未来钱不够用的焦虑等等,烟消云散。 以前总以为是对方某个行为某句话惹自己不开心,将自己激怒,责任在对方。平静过后才能看清楚,分明是自己内在先有坏情绪,然后找个人事物作为承载物爆发。真平静时,别说对方的行为语言,哪怕对方情绪失控,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平静状态(鸡娃气急败坏的家长们是不是一直觉得是孩子不听话让你们气急败坏?) 获取真正的平静后,是种很舒服的感觉,自然会避开所有刺激。买买买是刺激,追求讲究的生活方式是刺激,各种娱乐是刺激,社交是刺激。。。刺激之集大成者是旅游,短时间内新刺激连绵不断。。。 人之所以需要这些刺激,按照心理学上的说法是内部存在bad feeling(不平静的状态),让人难以忍受。这些刺激可以分散注意力,让人感觉好受些。bad feeling持续存在,所以持续需要刺激去压制。不同的人偏好不同刺激,比如打游戏,刷短视频,工作(工作狂),购物,美食,社交,旅游,极限运动。。。但这些方法都治标不治本,只能压制一时。我采取的方法是直接治本-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去除内部的bad feeling,恢复原本的平静。 佛教的修行,道家的清修,瑜伽的修行,都是通过一些手段达到内部的平静,当然他们的境界更高一些。大家殊途同归。 至于生活的简朴,只是附带的产品而已。 另外我们这辈人,尤其更年轻的一代,提倡不被消费主义洗脑,过性价比高的生活,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高的质量。和老一辈的硬省有本质区别。他们是该花不该花的都不花,生活质量差,相信很多人深有感受; 新一辈科学理性消费,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节省,这是完全不同的理念。 ------再次分割------ 有些人挺迷信"年纪大了","体验过了",可能理解不了超出认知的事吧。如果年纪大了就会自动获取平静,那身边的老人家不是都应该看得开,平静看透世事吗? ------开心的分割线------ 收藏将近5000,惊呆。赞不赞的你们随意就好,哈哈哈 最近做体测,经过几个月瑜伽的磨练,肌肉比两年前长了将近2公斤,体脂下降了1公斤(可能不止,这两年长胖过几公斤),基础代谢率也有所上升,运动使人年轻不是虚言,哈哈哈。相信规律diy健身(一周五练力量+有氧)一段时间后,数据会更好看,体型会更好,身体更健康。 ------补充关于“社交”------ 收藏已经9000了。。。有点飘了,哈哈哈 看到评论区有人提到低成本社交,对于社交也有点感悟。 年轻时也是社交达人,经常组织聚会,朋友多,知己多。年纪大了,慢慢开始减少,最后只剩两三好友经常联系;真正平静后,这方面也几乎完全停止了。 社交和其他各种人类活动一样,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现实的或者心理情感层面的。一般可以分为现实利益类,情感陪伴类(包括分享欲)或者两者混杂型。身为社会分工一分子,现实利益类必不可少,比如同事,客户等。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情感需求:需要与人连接,需要安全感,需要分享(分享观点,感受和收获等)。 回头看,年轻时朋友多,既有安全感的需求,也有情感连接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分享欲。年纪渐长,随着阅历增加和经济能力增强,安全感的需求已被满足,不需要再在人群中获取安全感;结婚后,情感连接的需求也通过亲密关系得到了安放;只剩下了分享欲。经过前述的各种折腾,内心真正平静后,分享欲也没有了。。。体会到了彻底的宁静。一个人可以收获内心的充盈平静和喜悦,生命会给你最正确的指引,根本不会感受到孤单。 现在生命给我的指引就是运动,强健体魄。这真真是我最需要的,但前面几十年一直忽略。这回终于引回到正确的轨道上了。 不过写这篇帖子也是分享欲,偶尔分享一下也未尝不可,哈哈哈 -------补充关于运动-------- 收藏1.3w,赞数好像到了第一?又双叒叕飘了。。。。 现在一直关注运动,健身和瑜伽同时开练,有点心得。如果是运动天赋好,轻松可以坚持锻炼的人不用看了,主要针对资质普通,运动少,坚持运动很难的人。 我属于运动天赋极差的人,对运动一直不感冒。但体能,身体素质,健康,年轻时可以回避,年纪大了避无可避。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决定了大多数人平时罕有运动,大多数非体力劳动者估计连活动都少。以前的人,至少家务活都得亲自上手,比如搓衣服,要活动到手臂,肩背;洗被套用脚踩还能活动到腿部;打煤球更是全身运动。。。至少买东西得外出吧,现在连这个都省了,外卖网购都给送到家,活动空间全部剥夺。活动身体需要刻意找机会为之。 经过好几年的折腾,已经放弃靠运动练成怎样怎样的目标了,只是让自己保持每天都活动四肢关节的状态。最难的是什么?最难的是坚持。健身教练可以用专业方法让人尽快打造出肌肉线条,但却无法保证让人一直坚持。任何训练一旦放弃,练得再好,肌肉量会变少,脂肪会堆积,一切打回原样,甚至更甚。 健身教练会强调训练强度,会不断让你突破负重,但却让人疲累不堪,顶不住多久就放弃了。。。这才是运动的大忌。所以现在健身,我根本不去管什么强度,负重,力竭,突破极限啥的,反而会刻意只用最大强度的一半到三分之二,让自己稍微有点吃力就好。这样既有效果又不会让自己太过疲累,更不会导致受伤,才有可能一直坚持下去(其实哪怕这样也很需要毅力和自律)。 网上经常看到有人跑步把膝盖跑坏了,练瑜伽把腰给伤了,还有跳操把膝盖跳坏的。。。我健身也好几年,虽然效果麻麻,但从来没受过伤(毕竟我是一个肌肉疼的厉害点就怀疑横纹肌溶解的人,哈哈哈);瑜伽练了半年,也从没受过伤(从来不追求难度体式,只盘基础体式)。主要是我比较娇气,从来不勉强自己。任何运动觉得疼痛,马上减轻强度甚至停止,疼痛是一个信号-身体受不了了。 任何运动绝对不要让自己特别劳累(感觉高强度运动酣畅淋漓的不在此列),有一段时间健身让我特别疲惫,哪怕刚睡醒,身体每个细胞都是疲惫的。这种状态身体会认为这个活动已经威胁到你的生存,会不断发警报,让心理产生厌恶和抵制,非常容易导致中途放弃。与其高强度训练导致半途而废,还不如佛系运动,规律持续,三年,五年,十年,三十年。。。这才是胜利。 总结一下: 一是绝对不要让自己受伤,控制强度和练习量,不要勉强自己,一旦难受马上减少负荷或停止; 二是坚持比强度,难度远远重要的多,宁愿佛系练习,也不要盲目上强度难度过度疲劳直接把自己劝退。坚持才是胜利。 -----补充关于"仪式感"----- 7k赞,1.8w收藏,受宠若惊一下。 评论里不少对婚礼有不同看法,和一位知友讨论了一下,直接截屏显示吧(我懒) |
|
挺多人认为我之所以不再追求某些人事物是因为经历过拥有过,其实有很多经历和拥有并不代表都是满意的,那些不满意的更容易让人耿耿于怀。但我们耿耿于怀的真是那些表面的形式吗?这背后是什么?无非是被爱,被重视,被关注,被尊重的需求。因为这些需求被满足,最终我很快对不满意的婚礼释怀。 仪式感代表什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被爱,被重视,被尊重,我值得等,我值得牵涉到配得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被重视的感觉。我们到底在追求仪式感,还是追求被重视的感觉(抑或被爱的感觉)?如果日常生活中已经充分体会到,还需要刻意去追求仪式感这种费钱费时费力的东东吗?我始终相信人和所有动物一样,本性没那么勤奋,舒坦了才懒得动。如果吃饱穿暖还特别勤奋,一定有内心需求没被满足,才拥有强大的驱动力。没有例外。 我们追求各种人事物,尤其物质需求,真的是需要那些东西吗?背后代表什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最笼统的概括是缺爱,爱这个东东是个大筐,里面包括接纳,关注,认同,欣赏,重视。。。各种人类需要的心理资源。没有这些东西,内心会枯萎无力。 当有所匮乏时,必然会去追寻。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缺什么,而物质有形,相对容易追求,再加上很多人小时候经历过物质匮乏,他们追求物质就不奇怪了。但可惜的是,这个方法并不对症,顶多缓解一会,很快又有需要,只能不断去追求。。。这就是为啥欲望的沟壑几乎永远无法填平。 要从根子上解决,是采取正确的方法满足被爱,被看见,被接纳,被重视。。。一系列需求。这个方法目前基本属于心理学范畴,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强调心理学,心理治疗。当然还有其他方法,比如各种宗教,修行(瑜伽),功法,打坐,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我采取的方法是两者结合,效果很好。 --------最后一次更新------- --------补充关于价值感和安全感-------- 最近发现关于物质,消费这个问题还是没讲全面,再次补充,依然是从心理学角度。补上这个之后,这个回答基本全面,不再更新。 安全感和价值感是人这一生终极追求的目标,我们追求的任何东西都最终可以归到这两点(爱情,亲情,友情哪个不是落在这两点上,更别说物质了)。一个一个来看: 首先安全感,这是最基础的,在任何环境中,我们都在追求安全感。尤其小时候,我们都弱小无助,完全需要依靠外界力量。这时候环境安全与否将对我们一生造成巨大影响。0-3岁时铸就的是底层安全感,一旦这个安全感缺失,这辈子都会无穷无尽的追寻安全感,用尽各种手段。 安全感不够导致的情绪是恐惧。 有些人底层安全感不错,但成长经历中遭遇了一些不好的人和事,造成了重大影响,也会影响安全感。向社会主流价值观靠拢,如结婚生子,鸡娃,追求物质,金钱,消费就可能成为追求安全感的手段(当然还有很多人去追求人和人的情感连接以获得人群中安全感,这里不赘述),当他们可以拥有一定的金钱和资产,可以消费的起某些东西,可以自由的说走就走,无疑可以带来很踏实的安全感。 我就是这类,财产说不上很多,但对我而言已经足够弥补安全感,再加上多年学习心理学+心理治疗,不再需要消费和物质来弥补安全感,自然也就大幅度降低消费。毕竟一个人生存需要多少东西?放在现代社会,过上还不错的生活,需要的依然很少。我们以为自己需要的东西,其实都是在为某些看不见的需求买单。 再说说价值感,价值感缺失或低价值感是重灾区。一个人的价值感最初是如何获得的?简而言之就是早期抚养者可以给予ta无条件的爱,这个价值感是由抚养者赋予的。毕竟小时候不仅弱小,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从现实角度而言,的确毫无价值可言。 成熟的抚养者才能对弱小孩童付出无条件的爱(注意“成熟”二字),但现实中很多抚养者自己心理不成熟不稳定,他们对于孩子采取的是有条件的爱,你好才有价值,如果表现不好就没价值(对于某些心理问题严重的人,表现好或者不好都没价值)。而没有价值意味着不会被爱,这在孩子是天大的事情。这时候孩子内心就会根植有条件的爱,他们也不会爱自己,非常憎恶不好不优秀的自己,会拼命的努力换取父母的爱(有些人会习得性无助摆烂,但他们内心依然非常厌恶自己)。久而久之便成为潜意识中自动运行的模式,比如不断与他人比较,当不如他人时便会产生自我攻击;追求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如追求成功,财富,好人缘或人脉等;或者追求一些成功的标志-比如高消费,吃穿用度讲究体面等,总之怎么会被人家认为是好的成功的就怎么来。 价值感低或缺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焦虑。 当自我价值感牢固的根植在内心,即高自尊high self-esteem(通俗来说就是觉得自己很好,对自己满意),内在会非常稳定,也就不需要额外做什么去追求高自尊。但对于低自尊的人,为了追求高自尊,无所不用其极,可谓拼了老命。追求成功,追求财富,追求比他人强,实在不行找个人骂一顿(是不是想到了父母骂孩子),自尊也会马上提升一点。自尊在提升时,内心感觉是舒适的。自尊被贬低时,非常难受难忍,是绝对要避免的。 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如果你想降低消费又降不下来,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一下自己,看自己的内在需求是什么。安全感和价值感都无法通过消费,买买买,过精致日子来解决;可以通过财富地位解决一小部分,但不能完全解决。 毫不奇怪,为什么有些成功人士对自己始终不满意,自卑,因为成功并不能解决价值感的问题。 -------回答终结------- 这个回答陆续更新了一个月,评论也超过900条。大多数评论很友善,真是出乎意料。就算不赞同的,大多数也是平和阐述观点。当然也出现了几枚杠精,攻击性十足,这种我会直接删除,但数量非常少,不超过5条。总体交流非常舒适愉悦,感谢大家的支持! 最后对于杠精问题,多说几句。曾经看到一位知友的观点,感觉非常有道理。ta认为网上的交流也是一个能量场,当看到攻击性文字,情绪被影响时,实际上双方的能量已经在进行交换。如果和对方杠起来,则正中对方下怀,ta可以无止境的从你这里吸取能量,把你的内心搅和的一团糟。 我们的内心能量非常宝贵,需要好好保护。最好的方式是看到这种文字第一时间删除,不要保留让更多人看到(这样他们可以吸到更多能量),不要看ta的用户名,不要点进去看ta的动态,这些行为都在为ta输出能量。杠精其实就是能量吸血鬼,他们四处攻击无非就是希望吸食对方的能量滋养自己,毕竟像他们这类缺陷巨大的人,现实生活中无法靠近任何人操作能量吸食,只能靠互联网来实现。 问: 杠精们吸食对方能量用来做什么? 答: 当然是用来提升他们的低自尊了,哈哈哈 最后祝大家生活开心,幸福美满!再见! |
我算比较幸运,普通人能花钱体验的东西,我大体上都体验过。 饮食男女,衣食住行,可以一样样儿聊。 但有些事,我经历过,你没经历过,讲出来,你也不信,这东西就叫体验。 结论放在前面,唯一有必要花钱买的,其实只有一样东西,就是体验。 当然,体验一次就死翘翘那种不行,得保证自己长期持续获得新的体验。 先说饮食。 年轻时宴请多,大江南北,国内国外,各种各样的稀有食材,吃过不少。 很多现在已经违法了,不细说。 总结一句话——没一样儿好吃的。 最多算不难吃,也就图个新鲜。 米其林去过几十家,环境没得说,但也就吃个环境。 大会堂是可以点国宴菜的,这个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吧? 不告诉你,打死你都吃不出来是国宴。 海里面有自助餐,有人幻想什么特供,跟市场上的不一样。 我还真细品了,有细微差别。 细微到,你根本无法判断是不是心理作用。 中国人谈到吃,国外的基本就可以忽略了吧。 法国鹅肝、西班牙火腿这些,客观说,不难吃,但也绝不会想吃第二次。 鱼子酱是真受不了,只能用吞的。 吃得多了,以至于后来,平时在家最喜欢的就两样。 白粥咸菜,戗面馒头。 想开荤了,最多四川火锅,或者啤酒烤串。 现在,吃花不了几个钱,高端餐厅去几次,高级菜品尝一尝。 没有亲身体验,还以为我忽悠。 体验过了,再吃,那就纯属浪费了。 花钱吃出个三高,真不如捐了,起码落得健康。 对了,美国这边流行有机食品,我是真吃不出来区别。 我估计中国所谓特供,也就这类东西。 没有任何数据表明,这玩意对寿命有益。 只能说,吃的是一种信仰。 再说男女。 萝莉岛虽然没去过,但KTV总还去过吧? 如果没钱,又饥渴难耐,与其天天意淫萝莉岛,干脆花点儿钱,去KTV找人陪着唱唱歌,聊聊天不就完了? 去了就知道,美女这玩意,只对矮穷挫才稀罕。 话说萝莉岛这件事,那几个萝莉根本不值钱。 上岛那几位,想找什么样的不行,中国高端点的KTV都能满足他们。 尤其前些年,还没严打的时候,对于一个心理正常的男人,KTV已经可以满足你所有幻想了,还用得着萝莉岛? 所以,萝莉岛根本不是萝莉的问题,这里面水深着呢,有机会扒一扒。 我去的都是正规KTV哈,做的都是遵纪守法的生意。 你自己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做出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可与我无关。 你要是被乱花迷住了眼,从此不需要爱情了,那也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你需要重新定义爱情。 抛开情欲,性欲,如果还有剩下的,那才是爱情。 说说衣服。 我也曾经一身奢侈品牌,跟另一群奢侈品把酒言欢。 但100%都是场面,后来没一个深交。 反倒是那些见面穿着运动服,完事儿约着打球,一身臭汗去撸串的,还保持着联系。 奢侈品对我来说,就是个壳儿。 只看到上面花里胡哨一堆logo,壳下面是人是鬼,还真不好说。 但我还是建议你,花几万,置办一身行头,看看有没有让自己变得自信一点? 反正我现在的衣服,都是DIY,不是总有人问头像里的logo是啥吗? 那就是墨子的个人logo,定制衣服都印这个。 反正我觉着比穿爱马仕自信,而且关键是舒服。 房子,是更大的壳。 年轻时我就是无房主义者。 现在也是。 买的几套房只是单纯为了投资,跟住没关系。 当然,我这种确实有点极端,绝大多数人买个房,想有个自己的窝,无可厚非。 但我建议你,再有钱,也别买别墅。 我那栋小别墅,区区几百平,就差点没把我折腾死。 花园、房顶、锅炉、管道……这些都得自己管。 这还是在北京,人工便宜,可以请人。 到美国,连哈佛教授都舍不得请人,只能自己修。 所以来哈佛这半年租房,宁肯租公寓贵点,我也不租house,折腾得要命。 如果不是有孩子,我的理想房间,就是大开间。 5、60平,设计成无死角那种,扫地机器人一开,就打扫一遍。 否则像别墅那种好几层,根本就没法自己打扫。 请人打扫呢? 那你住酒店多好,服务肯定比请的保姆强。 话说将来孩子大了,我就拿着房租去周游世界,天天五星酒店,不舒服吗? 酒店我应该也算个玩家,毕竟四大集团都是高卡。 但说实话,万豪、希尔顿、凯悦、洲际,这个级别正好,再往上真住不出区别。 宝格丽除了一堆奢侈品洗漱用品,各种体验还真就跟凯悦差不了多少。 最后说说出行。 除了房子,车是最大件。 我在豪华品牌主机厂呆过,那个品牌所有车型都开过。 不吹不黑,真就那么回事。 主要是少了销售的忽悠,自己开着,迈巴赫和E300开不出来啥区别。 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奢侈音响,座椅,他不说,你根本发现不了。 后来进了二手车领域,豪车多得是,1年就打对折卖。 市面上那些好车,真没几辆新车,全是二手的。 价格下来了,你还觉着它豪吗? 买二手豪车泡妞那种,但凡有点见识的,一眼就能看出来,谁跟他呀? 能被骗的,得是什么货色? 要我说,有那钱,真不如去KTV,人家还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像什么飞机高铁商务舱,长途确实舒服,短途真没必要。 说什么坐一次就回不去了那种,我不知道有什么可矫情的,年纪轻轻,没灾没病,怎么就非得躺着出行? 以上这些,不是说根本没必要花。 真的一次不花,你也不会信。 所以我说,每样你都体验几次,直到觉着“也就那么回事”。 体验获得了,长见识了,这钱花得值,后面也就可以省了。 钱能买到的,其实都不值钱。 真正贵的,钱买不到,花的是精力和时间。 数理化、文史哲、体音美,不花精力,不磨功夫,就只能在低水平泥沼里打滚,获取不了极致体验。 而最终决定一个人是否宏大,正是取决于那些极致体验。 篇幅有限,就不展开了,留到后面陆续聊吧。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
不要说40岁以后,30岁以后我就开始发现很多钱没必要花了。 人生的开支无非就是两种,物质和精神。 物质这一方面,无非就是吃和穿。 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所有的美食都想尝试,国内各种菜系,国外的什么日本料理,韩国烧烤,西餐泰餐,几乎都尝试过了。 那时候主要都吃一些自己负担得起,所以总以为这世上还有更高级的美食在等着我。 后来工作的原因,经常参加一些商务宴会,就有机会去吃一些什么鱼翅海参鲍鱼,喝五粮液茅台。 几万块一个人的宴席没参加过,但是几千块一人的经常参加。 吃着吃着,就发现,不过如此。 几千块一道菜,吃起来哪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并不比街边大排档好吃多少。 当然,可能我没有那个口福,吃不出好来。 30岁出头以后,我就不太愿意下馆子了,甚至也不愿意自己做了,宁可吃点家常便饭,只要能填饱肚子,营养全面就行。 我现在如果自己一个人吃,就水煮点蔬菜,比如西兰花和芦笋,再做点肉,比如鸡胸,基围虾,牛排,猪小排。 再说穿。 我从小就不在乎穿什么。在我看来,穿衣服首先得让自己舒服,如果是为了让别人看,那要看给谁看。 比如说出去面试,比如说跟女朋友约会,这都必须穿好点。 但平时,我为什么要穿那么好?你穿的再好,大街上有谁会看呢? 他们不在乎你穿的什么衣服,你在乎他们怎么看你吗? 既然大家相看两生厌,又何必为了他们穿好看的衣服呢? 同样,那些几万几十万的表啊,几千的鞋啊,穿了真的是为了取悦自己吗?还是为了取悦别人? 再说精神方面。 这方面的钱其实花不了多少。比如说写字,买点毛笔啊,纸啊,大多很便宜。 贵的也有,这时候就要问自己,买贵的是为了啥? 如果是为了写好字,那必须花。 如果是为了发朋友圈,那就跟买衣服买鞋一样了。 没必要为了别人的看法去花钱。 还有一些,比如说看电影,看剧,看演唱会等等,这些要是真喜欢,花多少钱都没关系。 如果还是为了发朋友圈,那就免了吧。 并不是别人做的事情,你就一定也要做。 所以说到底啊,还是那六个字,尽天理灭人欲。 是真的喜欢,真的想做,花多少钱都行,如果只是因为别人做了你也要做,就是为了让别人羡慕,为了攀比,那就是人欲,这种钱,花了必然后悔。 说得难听点,为了人欲花钱的人没有思想,别人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欲望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这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呢?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呢? 坐标上海,去年因为疫情,在家待三个多月,在家的这段的时间让我有了很多的感悟。 比如,经过这段时间在家的日子,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不要工作。 现在我已经辞职,在家寻找一条拒绝上班的路。 我对我的孩子说,是不是学习好,无所谓,能不能上好大学,无所谓,你真正要努力的方向是,将来不需要去为别人工作,也有办法养活自己,就算要被别人剥削,起码也得是很自由的那种。 活着,也是一件需要格物的事情。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要怎么活着? 我还不敢说自己一定找到了正确的方式,但是工作肯定不是活着的目的,也肯定不是活着的方式。 我老婆的肠胃不好,孩子还小,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做饭做菜,父母又隔离在其他小区,不可能来帮我们照顾孩子和做家务,所以,这两个月来,我们从早上一睁眼,就忙着抢菜,收拾屋子,洗菜,做饭,督促孩子学习,还得同时工作,中午吃完之后,又要洗碗,然后准备晚饭,再接着工作,晚饭之后才会有那么一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但是,还不能睡太晚,因为同样的第二天还在等着我们。 如此的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就因为别人也是这么忙忙碌碌,所以我也可以这样安心度过一生? 工作不就是为了赚钱吗?赚钱不就是为了养活自己吗?养活自己又是为了什么? 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工作吗? 养活自己难道不是为了去追求那些自己觉得美好的东西吗? 当然,如果你觉得你的工作就是你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那我祝福你! 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的。 我们辛辛苦苦的工作,到底获得了什么?买房买车?这些所谓的固定资产又什么用呢?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都已经消失了,你还能指望你的房子千秋万代吗? 这些物质的东西,你活着的时候未必保得住,就算保得住,你死了之后你的后代也未必会珍惜,就算你的后代珍惜,又能存的住几年? 钱,只要够用就好了,当你以为你赚的多时,那些资本家赚的更多,换句话说,你被剥削的也就越多。 如果有办法赚到维持生活的钱,就不要工作了。 不工作,就可以好好的和家人相处。 不工作,就可以去追求生命真正美好的东西。 人活着,难道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同时让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开心吗? 不要被那些贩卖焦虑的人恐吓! 不要被消费主义绑架! 只要你不工作,身体肯定好。真正碰到事情了,总有解决的办法,解决不了的事情,靠你工作也无法解决。 消费主义都是资本家的陷阱,他们总会制造需求,让你觉得你需要这个,需要那个!别问我怎么知道,我跟广告行业的人很熟。 除了衣食住行等等最基本的需求,任何东西都是可有可无的。 接下来生活的目标,就是要找到一个维持收入的方式,然后就再也不工作了。 淮阴不二生:苦海·彼岸4 赞同 · 0 评论文章 如果你看到了最后,并想点赞,欢迎加入拒绝上班研究所: 拒绝上班研究所2.6 万浏览 · 2305 关注收藏夹 |
|
拒绝上班研究所 · 写在前面274 赞同 · 189 评论文章 |
|
|
花钱买累赘。 譬如买了太多的衣服鞋子首饰包包,丢又舍不得丢,用又不会去用,放又没地方放,整理又没时间整理,仓储和管理成本太高了。 你说你买这些东西回来,不是折磨自己吗? …… 譬如花里五哨的吊顶和灯饰。 积灰,皲裂,脱落,坏了…… 你得不断进行维护,得花多少时间? 尤其是那种大串大串水晶珠子的灯饰,我滴乖乖,积灰了,你一个一个去抹吗? 各种小灯,很容易坏了,换起来也是麻烦。 并且真的不实用,平时根本不会去开。 …… 譬如各种所谓艺术品或收藏品。 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特殊爱好,还是算了,别买回来折磨自己。 很多美的东西,看着是美呀,但是需要你去维护啊,维护成本很高的。 如果你不是真心喜欢,大概率不愿意长期去维护这些所谓的美。 …… 譬如花钱给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孩子不喜欢,大人也累死,还气死。 这不花钱找罪受吗? 所以报辅导班不要跟风,要根据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条件来选择。 与此类似的还有大人自己的各种报班,也是如此,不要贪多嚼不烂。 甚至包括各种年卡之类的,也是如此,譬如健身卡,钱花了,但是自己去不了几次,心里挂着难受。 其他各类会员充值,也当如是观。 除非自己能坚持,否则就不要充值了。 …… 譬如花钱去勉力维系诸如朋友、情人、爱人之间的关系。 交友也好,恋爱也好,结婚也好,本该是两厢情愿,如鱼得水的。 但是当你觉得交往的时候很吃力,花钱花心思才能勉强维系,我建议你赶紧结束这份关系。 …… 不要花钱给自己添堵。 这就是我的答案。 |
当然有,比如下面这10条! 1、拍很贵的婚纱照 婚纱照肯定要拍,毕竟是一辈子的记忆,但真没必要拍太贵,阿姨说,自己当年拍的婚纱照,除了当下发个朋友圈之外,之后就再也没有用过。 |
|
前几天搬家,一翻箱底,才发现还有那么多摆台,压根就没有拿出来过,现在拿出来还怪别扭,家里也没地方放。 所以,奉劝大家,婚纱照就是走个形式,适当拍一些就足够,千万别选照片的时候,被销售忽悠,加这个升级那个,花个几万块,真是没必要,有这钱买个黄金饰品不香吗? 2、不太满意但懒得退的衣服 阿姨说,自己最后悔的消费,就是买了一堆不喜欢,但又懒得退的衣服,最后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先囤积在衣柜里,然后等到合适的时机(心里能接受的时候),将其断舍离掉。 |
|
包括那些潮牌,被剪裁的乱七八糟的衣服,质量不好,穿着也不上档次,基本都是一次性的。 所以,阿姨说,买衣服一定要选品质好,基础款的,穿四五年都没问题,像潮流款的,两三件就够,千万别买太多太贵的,性价比太低。 3、轻奢的包包及饰品 所谓轻奢,就是够不上真正的奢侈品,但又比普通品牌贵一点的,一般价位在1000-5000元之间的产品,这类品牌非常多,大多打的也是精致风格。 |
|
阿姨说,自己当初就买了一堆,但随着时间流逝,款式过时,自己也不喜欢背了,二手卖都卖不掉,性价比巨低。 不管是包包还是饰品,去掉那些外在的虚荣与攀比,其实本质还是好看、好用,所以,买太贵的真没必要。 4、无脑办理健身卡、美容卡 想要踏入精致生活的范畴,健身、美容似乎是跨不过去的坎儿,只要手里稍微有点钱,就会忍不住去办。 但事实上,80%的人,办的健身卡都是无用的,脑热一个礼拜后,就再也不会去了。 |
|
美容卡也一样,想要有效果,就得坚持去,普通人根本没那时间,没那心力,久而久之,就也闲置了。 所以,阿姨说,想健身,跟着免费软件去跳即可,想美容,先保证自己早睡早起,勤勤恳恳使用护肤品,比去美容院强。 5、相信所谓的平替 不舍得花大价钱,去买原版,然后各种搜集平替,结果就是,平替不好用,最后反过来还是得用再去买原版,钱花了两份,还浪费时间。 |
|
平替,一定程度上就是营销出来的卖点,跟原版压根没法比,始终相信一分价钱一分货。 阿姨就说,当初自己想买冲牙器,觉得大品牌太贵,就选了平替,结果冲不干净,力道也不对,最后还是又买了大牌,使用感区别真的很大。 6、趁活动囤货护肤品 在大型电商活动的时候,商家营造的氛围,让你感觉不买就是亏,再加上价格确实比平时便宜,很多人都会大买特买。 |
|
但等到用的时候,你会发现,一次性买的,两年都用不完,关键是,同品牌护肤品用多了,真的会腻啊,最后大多数过期或送人。 所以,护肤品别图多,尤其别同样功效的整好多种,精简护肤,更省钱,也更有利于养肤。 7、买了太贵的车 当然,除了财务自由的人士之外,普通人,真没必要为了撑面子,去买太贵的车。 阿姨说,自己年轻时,120万买了辆车,开了一年就降价到90万,直接损失30万,而且,开的时间越长,赔的越多。 |
|
这种感受,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尤为明显,车子降价太快,有这钱,买个房子可能更有升值价值。 8、给孩子定了3年拍照套餐 孩子刚生下来,什么都想给他最好的,很多人就经不住忽悠,一次性给孩子定3年的拍照套餐,花费七八千。 |
|
现在回头看看,那些照片太假了,过度化妆与修饰,都不像自己的娃了,还不如手机随手拍的生活照好看。 阿姨说,艺术照可以拍,但真没必要年年拍,每个成长阶段拍上一套足够。 9、买了投资型的保险 买保险的时候,大家都会有一种心理,就是花少钱,去得到最多的保障,商家为投其所好,就研发很多投资型的保险,比如一年让你存一两万,过多少年再连本带利返还回来。 |
|
听着好像自己的钱没有动,还是在那存着,但要知道,这类的保险,重疾之类的额度都巨低,真正要用的时候,根本起不到抵抗家庭风险的作用。 总归,羊毛出在羊身上,哪有那么好的事儿呢? 反而是那些非投资型的保险,价格更低,保障更高,关键时刻能起到大作用。 所以,阿姨说,买保险,一定是保障自己无法承担的风险的,几万块钱那种,讲真,即便没有保险,大多数家庭也都能承担得起,意义不大。 10、不停更换电子产品 现在的年轻人,总喜欢跟风,排队去买什么电子产品,这种傻事,阿姨说,年轻时自己也干过。 |
|
但现在回想起来,真没必要,浪费的时间和金钱,完全就相当于打水漂了。 如果再年轻一次,自己一定会把握好时间,去努力提升自己,好好挣钱,不至于在中间时,感觉到巨大的经济压力,那时候再努力,体力、时间可能都跟不上了。 听完阿姨的肺腑之言,个人觉得还是受益匪浅的,毕竟,不管在什么时候,手里有钱,才能保护好家人,与高压的生活抗衡。 ? |
我们家房子本来就很小,2016年,我受到极简主义影响,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 第一步,清理一年以上没有使用过的所有东西,大量的生活用品,大到柜子,沙发,电视机,小到文具,五金工具,各种小摆设;贵的有衣服,鞋子,包,各种家电;便宜的针头线脑。比如,我家吹风机原来就有三个,肯定要把相对便宜的两个处理掉。 这样的清理,持续了一个多月,开始,有些贵的没舍得扔,放在咸鱼上卖出去不少,还去夜市摆了3次地摊,卖了一些。实在卖不出去的,全部堆进小区垃圾站,搞得垃圾站淘货的人猛增。书被我清理出去90%,有电子书的名著全部卖掉,没有收藏价值的书,全部卖掉。 墙上挂的贴的,各种什么风水摆设,都被清理完了。最头痛的是孩子的玩具和小衣服,有感情舍不得扔,留了几样最有代表意义的。包括自己的,有留念意义的东西,只保留了2个大号整理箱。其他的都拍照后,扔了;杂物区,一下子空荡荡的。 生活空间,暂时不用的,和季节性的,棉被啥的,放进杂物区。 衣服,全季,我只留下15件左右,鞋子,3双。没有电视,平时看平板,电影用投影;厨房是一个重点清理区域,锅只剩了一口。面包机,榨汁机,搅拌机,微波炉啥的,都卖了,还剩一个小电饭煲和一个烤箱。碗筷,人均一副,加3个盘子和2个大碗。我们家其实很少做饭,而且以西式轻餐为主。 还有一个大领域,就是日化用品,也在那个时期,我老婆的保养观念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就是化妆品最少话,沐浴露一个星期用一次,平时用清水冲洗。 清理完,这50多平方,第一次空荡荡的感觉真好。好像一场大病初愈,一身的轻松。 再消费时,我给自己的定了个规矩,必要的买一样必须扔一样,可替代的替代,没必要的,坚决不买。 极简主义,包括没目的的社交全部拒绝了,我的社交地点,仅在楼下咖啡馆,你们有事就来,没事也别来,我是哪儿都不去。 我的个人日常消费从原来的月均超过万元,降到2000元以下。 结果就是,神智清新,身体健康。 |
那当然是给娃的各种培训班的费用! 什么早教,钢琴,绘画,轮滑,舞蹈,主持,围棋,书法,编程,古筝,手工…… 体育类的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 学科内的 语 数 外 网课! 学科细分还有看图写话,作文,口语,自然拼读,珠心算…… 假期还有各类短期班。 挑一个两个学就行了,真的!真的!够了! 学不了就拉倒,真的。 不要问我为什么会列出这么多…… |
这其实在学界是有深入讨论的。 消费的时效性。 就如同很多人问,「老百姓那么努力工作,财富都跑哪儿去了」or「老百姓那么努力存钱,以后岂不是人均吃利息就行」一样,都是显学,结论早就放在那里了。 只是为了避免物议沸腾,有结果了也不怎么宣传。 其实只要加上一个时间演进,任何消费都可以没有意义。 从最极端的例子开始。 小时候我们花的零花钱,绝大部分就没意义,根本没有必要花。 买个辣条、唐僧肉,吃一肚子科技与狠活,买一些义乌都看不上的小玩具,意义何在? 长大一点我们买的各种名牌包、好衣服,吃的昂贵的餐厅,住的高级的宾馆,同样没有意义。 都是消费主义的热潮,用花钱绑定身份地位圈层,意义何在? 再大一点我们买的车买的房,车一定要有牌子,房一定要顶着贷款定额,意义何在? 是不是越觉得离我们的年岁得近,越觉得这些言论极端? 别慌,这问题下的各种减法,在70岁年龄段看来,也是乱花钱。 你发现问题所在了,不同年龄段,追求的东西不一样,而这些追求在当时的时间段里,是逻辑自恰的。 比如小时候我们买零食,那图个开心啊。 开心是没有错的。 虽然几个小伙伴蹲在学校操场墙角一起瓜分一包无花果的场景,镜头拉远了看都有点凄凉感。 但美好回忆这个政治正确的大帽子扣下来,就没有不合理。 比如我们买的那些包包和衣服,也同样能找到政治正确的口号。 悦己,没毛病,圈层门票可以带来更多的机遇,还是说得通。 当然还有一个久经考验的:我就喜欢,我赚的钱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别人没资格评价。 再到车子房子,说这些是成年以后必须的几大件,有筑巢引凤的口号,有传承子孙的说法,有抵抗通胀增值投资的念想,更是从各个角度来证明,这钱不光花的值,还很有必要。 总归,在时效性里面,所有的消费都可以合理,脱离了时效性,同样的消费又都可以抨击。 你看这提问下很多大佬的回答,那都是吃过见过以后,反过头来说这钱没必要花。 看破红尘的前提是享受过红尘,找个老实人接盘的前提是已经玩够了。 一旦他们跳出了那个时间段,转头,全是批评。 但当年自己在这个时间段里,那可一分钱没少花。 其实消费时效性本身并没有什么敏感度,那为什么害怕「有伤物议」呢? 关键的来了: 因为有两条扭来扭曲的曲线。 我们这辈子创造财富的能力,有个曲线。 年轻的时候弱,随着年龄积累带来的经验和资历,越来越高,然后到达顶峰之后很多人会不自觉的被劳动市场边缘化,从而降低。 能突破这个曲线的人,很少,要么是进入财富增值阶段了,要么是在自己行业里面混到top了。 所以绝大部分人,创造财富的能力都是抛物线。 而我们这辈子的消费行为,也同样是个抛物线。 年轻人的时候是欲望多,但资本少,随着年龄增长,喜欢的东西,或者说被社会公式教育的应该喜欢的东西,越来越贵,但相对的也支付的起了,到达顶峰之后再「看破红尘」的降下来,或主动或被动的进入低欲状态。 这两条曲线,增长放缓和下垂的趋势是一样的。 但,又不完全一致。 更多的增量被引入了。 前些年流行的透支型消费,就是把消费行为的曲线整体提前了。 过去三年特殊的感受,又让很多人把消费行为的曲线压扁了。 房地产的晃悠,让很多原本认知里面需要存钱买房的大事情可以缓缓了,手上突然多出了很多可自由支配的现金,出现了一个小高峰。 所以江湖上才有房地产跌倒,新消费吃饱的说法。 但注意,变动的关注点都聚焦在消费曲线上,因为生产曲线的变化,那是不以我们个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 那是结构布局,产业升级,第三产业拉动这些宏观话题了,分蛋糕的事,不好说多。 于是,一个曾经被奉为金科玉律的闭环开始被推翻: 以前,是多生产,多消费,再拉动生产,良性循环。 现在,慢慢进入了不消费,生产过剩,失业率压不下来,社会兜底没钱也没心,更加不消费的恶性循环。 日本,已经亲手打了一个样,被分析的透透的。 别看很多人说日本经济是广场协定导致房地产崩塌于是出现了恶性循环,仿佛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 一个是1985年,一个是1991年,那一年日本房价见顶并迅速下跌,而真正被认为是日本经济分水岭的,是1995年。 而日本消费增速,是在经济分水岭之前的1990年到1995年,就降到了每年0.7%。 摸着日本过河,为的是不走日本的老路。 所以现在的大趋势是,消费主义可以继续反,但不能反消费。 甚至要有一丝矫枉过正才行,少谈些什么钱没必要花,多聊些什么钱必须花。 前些天和一个宣传口的朋友吃饭,他提的就是这个警告,以后别张嘴就是「啊,资本」什么的,从今年年初就开始放的风没有感受到么? 当然我不是说这个提问就是在逆潮流而动。 单纯提了一个问题就被打上洪水猛兽标签,还不至于,咱们也不是「今年十岁,觉醒两年」的那种风格。 而是说,以后可能消费时效性这个概念,会被加强。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开心就好。 钱该花就花,不给青春留遗憾。 我朋友甚至给我盘了这么一个实验性思路,是他的一个还没成型的小任务。 核心论点是:聪明消费,是为了赚更多。 逻辑是: 不自己做饭去点外卖,是为了节约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更好的休息;不坐公共交通而打滴滴,是为了在后座的环境里面放松或者工作;买东西不去各种比价,折扣,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而不被一毛几分羁绊住。 一个处在上升期的年轻人,必然花钱多,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必然花的更多。 半小时做顿饭他省了20块,但点外卖省下的半小时他可以赚100块。 花钱买时间空间,反而能创造更多的钱。 我建议,那你不如把核心论点换成: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 朋友说,这是老话了,交不了差。 我说那换成:消费,是为了再生产。 那顿饭,从本来我请客变成了朋友请客。 应该过不了多久大家就能看到这个主题的新闻了。 |
没有 当年花过了才有底气说没必要花 没花过的就是心心念念了一辈子的遗憾 |
我一向反感消费主义。但如果是这个问题,我还是希望很多人不要被误导。 因为这个感受是真的:年轻时想要但没钱买的东西,等你40岁以后,可能有钱也不想买了。 40岁无论你买什么,都无法获得18岁时能获得的体验。 年轻的时候觉得钱很重要,年长了就会意识到,钱,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有很多人以为长辈舍不得花钱,其实原因不完全是因为舍不得,另外一个原因是同样的钱,无法给长辈带来同等程度的心动,边际效应下降了。 当然,年长的人在有一个方向会变得特别舍得花钱:那就是续命。很多自己认为到老了生病了就可以自绝于天下给儿女留钱的人,真遇到自己病了的时候,就明白其实自己有多么舍不得死了。 |
一切“培训”。 |
|
是培训,不是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是40岁以后,40岁之前爱干嘛干嘛,没人拦着你。这里只是说40岁以后任何花在培训上面的钱都是打水漂。防止某些阅读理解能力抓鸡的人,或者故意装成阅读理解能力抓鸡的人抬杠,咱先说好,是40岁以后没必要再去参加什么“培训”了,线上线下、任何类型的都是。 古人说“四十不惑”是有道理的,到了四十岁,该会的都已经会了,不会的再学也来不及了,这时候跑去参加什么培训纯属就是交智商税,被卖课贩子给骗了,就这个智商和自知之明估计也告别什么“不惑”了。 所谓“不惑”,意思是很少有人还能来为你解惑,而不是你真的就全知全能了,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人过了40岁,你真正提出来的问题是不会有简单答案的,也不可能有人跑来给你答疑解惑直接告诉你答案,这个年纪的答案应该你自己去寻找,去思考,去辨析。 如果你都过了40,你提出一个问题,立马得到了解答,这时候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你被骗了。 一种是你的水平配不上你的年龄。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性我都劝你省省吧,别费那个劲了,费劲巴拉的端端正正坐好听人巴拉巴拉讲课像个小学生一样,有那时间,你自己琢磨说不定早得到答案了。得不到答案也没必要继续这无聊的过程,放弃吧。 一切花钱就能买来答案的问题,已经都在40岁之前解决了。 40岁之后的学习是非常自我的一件事情,你需要的不是有个“导师”巴拉巴拉跟你讲,而是自己沉下心来针对自己的问题查阅资料、反复印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都这个年纪了整天这个培训那个“学习”,一会儿又是“听书”一会儿又是“碎片化学习”,我觉得你多半都是在以勤奋掩盖自己的无能。 相当于25岁开始读博,40岁了还没毕业,还整天一副很努力的样子。 你不觉得搞笑咩? 40岁以后能够给你带来立竿见影效果的学习是不存在的,40岁之后的自学,绝大多数只是出于习惯,是对吸纳知识上瘾而已。这种学习绝对不会立马让你翻身,而是隐藏在某种冥冥之中,等到有用的时候突然拎出来解决问题。比如说我自己,40岁之后开始学习木匠活儿,学习锛凿斧锯,学习现代家具连接件、漆水、表面处理这些,看起来没有任何卵用,毕竟我自己又不打家具卖。 有一次跟个朋友一起去逛家具展厅,朋友看上一件红木桌椅套装,销售牛逼吹得山响,号称是“全榫卯连接,一根铁钉没用”,结果在榫头旁边一眼就看到一个经过了精心处理的小孔,腻子确实刮得非常细致,抛光过后精心上了同色的漆,但是确实存在一个小孔。我说你这个肯定是用了子母组合螺母的,是用来固定楔子,而且你这个楔子多半不是硬木的。你这么干用在经常需要承重的椅子上其实没有问题,榫卯结构的牢固度本身就比不上金属连接件,反复应力下楔子容易脱出,固定一下无可厚非,但是你不应该吹牛逼。看在你们做得非常用心的份上,桌椅我们看上了,但是你得给我便宜点,比如说少个一万五啥的。 最终砍下来一万。 这就是一个看似没什么卵用的技能在一个意料不到的场景中得到应用的例子:你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玩意儿有啥用,纯粹是好奇,但说不定啥时候真的能用上。 40岁之后,还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指望着有人给你答疑解惑,学到技能马上就要拿去换钱,其实是一种非常不从容、非常丢脸的事情。都40了,当爹当妈的人了,这么急吼吼的属实有点儿不像话。 40岁之后,在学习方面最重要的事情还是保持好奇心,能够保持对世界对知识对未知的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 |
2023.11.13更新: 上次随手写的答案,没想到今天一看居然像捅了马蜂窝似的,让人似乎又回到以前论坛百家争鸣的时代了。其中有一些不友好评论被系统自动删了,不知道这些朋友到底骂了我啥?很好奇。 今日有空,将大家争议比较多的地方补充回复一下: 1 很多朋友回复说,我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我认为大家回答问题首先是要审题,对题作答,符合逻辑。题目问的是“40岁以后”,“哪些钱没必要花”,知乎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年轻人和学生朋友比较多,对于还没经历过的事情总是会有一番执念和想象。需知道千人千面,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更没必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武断评判另一阶段的想法。 我今年43岁过了,目前的状况是中年人的典型之一,我自认为,人生中该有的大部分体验我都经历过了,不愿意在一些细微末节生活琐事上费神,更不愿意深入世俗的规则陷阱。所以,我的答案仅仅是展示我的生活,不代表他人的想法,更没有强迫大家同意我的观点。至于有些朋友看了我的答案,动气伤身,恶语相向,实在大可不必啊。和而不同,方为知乎遗风。 2 我的钱省下来干嘛了?还是按逻辑回答,这个题目问的是“哪些钱没必要花”,如果我要回答我的钱花在哪儿了,那又是另一篇洋洋洒洒的回答了。(当然,我在有些朋友评论后回复了我目前在哪些方面花钱) 简单说一下,我主要是花费在旅游、五金工具、乐器和电子产品上了。 我比较爱收集各类电动五金工具,不一定要用,但是可以买来当玩具收藏。比如博世的各种电动螺丝刀、电磨、电锤等,偶尔能在家维修或者和帮朋友解决一点小问题,成绩感极高。 买乐器,主要是吉他。马、吉、泰,各种型号收集了不少,也处理了不少。个人演奏水平低,但喜欢收藏。 数码产品和运动装备,这个主要是给儿子和老婆买,他俩非要最新的全家桶,所以我基本买新出旧,一年一换。 旅游,这是比较大的一块花销。我们时间比较自由,全家带老人一起出远门游,每年雷打不动两次。至于孩子寒暑假就出去得更频繁一些。百度地图的轨迹可以给大家看一下,我是从2016年开始用的。中间20-22年几乎没出门,大家懂的。 |
|
|
|
3 争议最大的是我说的吃的方面,我不喜欢吃中式炒菜,特指我家的“老一辈”做的菜。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美食家、营养家,老一辈父母们操劳了一辈子,但限于自身的习惯、认知,我家的菜确实很油腻。有朋友说中餐也不一定高油高脂,我当然知道啊,可是我日常吃不到健康且好吃的中式炒菜啊,我自己也不会做。另一原因,则是我目睹了父母几十年含辛茹苦地待在厨房,为一日三餐而忙活,实在于心不忍。所以,我认为“过分地”重视炒菜吃饭,是没必要的。当然,逢假期回到父母家,我还是主动地帮个厨。就像有些朋友说的那样,中餐的意义在于“家人团聚”,那是一定的。 4 说我这样跟出家/跟死了没埋没什么区别?我也一直认为,进入中年后确实一种“在世俗中出家的状态”。日常看待各种内卷现象,时常有一种旁观者心态。对于已经体验过的事,不在怀有留恋,对于还未发生的事,从不担心。该拥有的东西都拥有过了,不属于我的也不奢望。 在工作上确实有混日子之嫌,但我觉得对得起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够了,我不用攀附任何人。希望年轻的朋友能明白一个道理:过了40岁,能在你生命里出现的“贵人”,早就出现过了,没必要到了中年还巴结谁。体制内的提拔,说穿了就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并不是你努力工作,领导就会赏识你。除非你能给他带来“价值”,哪怕是拍马屁的情绪价值。有时候看到那些活得太用力的人,我只觉得可怜。 无需再向任何人证明什么,我只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的每一天,陪伴自己的至亲,感受时光的每一分每一秒从身上流过的感觉。 5 说穿了就是穷?我前年刚评上副高职称,非领导岗位,目前我对自己的收入还是满意的;老婆经营一家小公司,收入数倍于我,家庭收入在知乎当然是不值一提的。孩子目前上高中,没有车贷房贷,也没什么大的开销。这是我去年的收入: |
|
我之所以走路、骑雅迪,是因为家里距离单位仅一公里,有车也开不了啊。我13年驾龄的老司机,目前家里两辆车基本只有假期出远门开一下,大多数时候在车库里吃灰。 前后有过四辆车,目前只留了两辆。 |
|
6 关于家庭装修的事,从我05年买第一套房开始,我实在是觉得,即使是再新的家,也就是搬进去头两年整洁一点,后面东西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乱。老婆不持家,没办法。现在房子也跌价了,回归居住属性,自己觉得舒适就好。智能马桶固然好,我在蹲坑拉得更畅快。 7 还有人说我阳痿的。这个其实可以讨论一下,40岁以后的夫妻,性生活频率到底是多少?说实话,每个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都会激情澎湃,但是到了接近45岁,即使你面对丰乳肥臀,也会渐渐觉得力不从心。这是自然规律,肉体的欢愉,终究最后会化为亲人的陪伴与常情。 这三年目睹太多生离死别(20年初的武汉),我现在每天慢跑2.5公里,还打半小时篮球,体会每一次活着的呼吸,真好。 所以,生活是一件极其个性化的事情,不要陷入世俗的规则陷阱。 所谓,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愿所有的朋友都能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自在。 以上。 原答案……………… 1 吃。 老一辈们特别在意一日三餐,尤其是中式炒菜,从买菜洗菜到各种配料,煎炸蒸煮,吃完了还得刷锅洗碗。高油高脂不说,日复一日,浪费大量时间精力。进入中年之后,对中式炒菜完全失去了执念。一日三餐,越清淡简单越好,各种煎蛋、沙拉、水果成为我的主要食物,平时如果一个人在家,吃个卷饼加玉米也不是不行。周末偶尔放纵一下,陪老婆孩子去吃汉堡、烧烤,喝点小酒,情绪价值大于营养价值。平时注意体检,补充一下维生素即可。 2 穿。 四季以优衣库、奥莱的打折体育品牌为主,主打一个舒适运动,遇到某宝打折一次多买几件。偶尔工作上需要穿得体面一点,四季各准备一套正装即可,放心,这种衣服一年累计穿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周。不是领导,也不是小跟班,大可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把头发、体型收拾利索点,比穿什么名牌都强。手表就别带了,我连华为手表都嫌麻烦,一年四季戴小米手环,待机15天还能解锁我的电动车和家里门锁,记录运动轨迹,成就感嗷嗷的。 3 行。 上班不着急就走路,着急就骑雅迪。开车次数屈指可数。现在家里一辆电车一辆油车,能开电车就不开油车。出省旅行不自驾,直接高铁加当地租车,便宜还保护自己的老腰椎。旅行别去网红区打卡,自己做好规划和攻略,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4 住。 不管你住哪,别折腾豪华装修,费钱且甲醛危害大。只要保持清洁,把家里没用的家具都扔了,只留最基本的,家里保持宽敞通透。电视机一年看不了几次,手机、平板才是自得其乐的刚需。洗衣机烘干机买好点的,提高洗衣干衣的效率,比弄什么大阳台都强。冰箱冰柜弄大点,多吃蔬菜和水果。真皮沙发老化之后直接扔掉,换成宜家的布艺沙发床,可坐可躺冬季不冰屁股。什么造型的桌椅都扔掉,直接定制最便宜的铁架,淘宝买一块长方形榉木桌面板,作为家庭工作台放客厅,孩子做功课、家长玩手机、办公各得其所。马桶无需智能,家里一蹲坑一座便,主打一个经久耐用不堵塞。 5 人情往来。 端正心态,不卑不亢,不跪不舔。除父母外,你无需孝敬任何人。放弃无效社交,人到中年主打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远香近臭。若真有三五知心好友,偶尔相聚,默默买单。平时少吹牛,自然也不会有人找你借钱。 6 投资。 冷知识:余额宝的收益能战胜90%的股民和基民。不折腾,就没人割你的韭菜。 7 教育。 放平心态,补课和成绩之间不是正比例关系。少给孩子报班,多陪伴孩子落实基础知识。若有空余时间,带孩子去大自然和农村,感受花鸟鱼虫,人情世故,孩子给你的回报在未来。自我教育,少看短视频和娱乐节目,少听各类官媒消息,独立思考,保持写作的习惯,就已经超越了90%的国人(甚至更多)。 省钱的目的不是省钱,省事、省心,把留出来的精力取悦自己,关爱家人。这是我们这代中年人该有的觉悟。 |
维持舒适生活体验之外的一切消费,都是陷阱。 1、重视原始积累,参考白鹿原中白家的发家史。 2、财产性收入,包括但不限于,利息收益、投资收益、房租收益等等。要关注自己每年的非劳动所得。当这个数值慢慢覆盖你生活成本的时候,自由随之而来。 3、吃喝尽量自己做,买好的食材,干净卫生利于健康。人情往来很必要,但是宜减不宜加。出去旅游,特别是带家人孩子出去旅游的钱一分也不要省,老人、孩子的年龄不会等你,美好的时光不会停下来等你。 4、除了免息的分期和白嫖的信用卡额度(下月直接还款),一切带利息的消费都不要碰。网购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合理利用网购APP,可以降低30%的生活成本。 5、要有理财思维,有条件的开港股账户(比大A要脸),股票、基金、定期、活期、金银细软灵活安排,闲钱和应急要分清楚。 6、一线城市好位置的房子依然值得买,汽车的话没必要追求大品牌,安全、经济最重要,一个代步工具罢了。 7、你自己层次打不到,用奢侈品就是个笑话,没人因为你背个好包挤地铁就看得起你。轻奢就更是笑话,不是奢饰品,卖个奢饰品一半的价格,没品质还贵。 8、手机买个好的,手机已经进化成人类身体的一部分了。 就这些吧,开着会哪,刷知乎太浪费时间了。 |
我反向回答一下。 我现在会把钱花在让家人身体或者精神愉悦的事物上。 人到40以后,才发现其实愉悦是很珍贵的。 我给孩子买一件心心念念的玩具,他能开心好几天。我觉得太值了,几十几百块钱,就能得到这么多的开心,可是什么能让我开心好几天呢? 我花钱住好的酒店,吃好吃的食物,看美丽的景色。我请钟点工打扫卫生,周末带孩子去玩。我不再买高跟鞋和紧身的裙子,每天穿着运动鞋和宽松的棉质衣裤。我觉得人到中年,可以花钱取悦自己,不必再取悦别人。 |
年轻的时候,我会更加倾向于花钱买体验,去体验各种新鲜事物,这也很正常,在孩子的眼中,这世界的大部分事物,都是新鲜的,每天都能接收新鲜事物的刺激。 而对于二十出头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自己刚刚独立生活,刚刚靠自己也能工作挣钱,除了养活自己外,竟然还能有些盈余,于是就会开始体验自己支配自己挣的钱的快乐。 这种快乐,一般都是必须用钱才能买来,才能实现,但是以前花父母家长钱的时候,不容易被实现的快乐,因为孩子没有决定权。 我一直认为,对于乖孩子来说,最冷的冷笑话就是,妈妈从来不挑食! 妈妈从来不挑食的原因是,妈妈从来都不会做自己不喜欢吃的饭。 前一段时间,知乎上有一个引起了很多人围观的问题,就是一个妈妈抱怨孩子挑食,更加抱怨孩子挑食也就算了,连老公也跟着说饭菜不好吃, 结果一看问题描述,这位妈妈随便举的一个例子,说自己今天就做了哪两个菜,很好吃,自己吃了两大碗,孩子却不吃。 我作为一个对做饭和美食都颇有研究的人,那饭菜,光听名字,就好吃不了,属于那种我认为,只有从小只吃过这个跟更难吃的食物的人才会喜欢吃的风格的菜。 但是孩子因为是孩子,他们没得选,只能默默接受,妈妈做的菜很好吃,妈妈每次都能吃两大碗,而我就是挑食,就是不喜欢吃的标签。 但是,这样的孩子一旦经济独立了,生活也独立了,就会在各种体验上花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因为那种快乐,就是报复性快乐。 很多在理性人看来,都没必要,但对于花钱的人来说,很有必要。 一个从小被严格规定不准做这个,不准做那个的人,等自己独立自由了,都会报复性消费,买回体验。 我认为,这种体验的钱,很值得花。 但是,人到中年后,都体验够了,就会开始觉得没必要,甚至还会觉得自己以前浪费了太多钱,要是把这钱存起来,都能又………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