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将带来哪些影响? -> 正文阅读 |
|
[商业财经]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将带来哪些影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 |
切勿存在极端思维,有形的手有其优势,无形的手也有其优势,所以现在包括最讲究市场经济的欧美,也是有形的手配合无形的手,共同发挥作用。但也应该意识到有形的手其实不是万能的,错误的政策带来的经济代价一点都不必市场崩溃弱,市场也不是万能,总会周期性的进入衰退乃至于崩溃。刀可以做饭,也可以伤人,不能因为刀能做饭就奉若圣典,也不能因为刀会伤人而彻底禁止,但实际上现实中完全不乏二极管的思维么,刀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用。 那么有形的手优势在哪里:公平,税收,福利,政策制定,对于破坏经济的行为严惩,对于有利经济的行为奖励,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逆周期调节市场,经济过冷时有节制的推出刺激性政策,经济过热时予以抑制。 无形的手的优势在于:效率,往往是代价最小的调控资源分配的方式,但也必然带动强者俞强,弱者俞弱,所以市场经济总是不可避免的进入财富结构失衡下周期性的经济金融危机。 所以有形的手往往需要注重经济发展的公平,而无形的手优势则在于资源配置的效率,两只手共同发力才能保证经济的更平稳发展,当然即便两只手最合理的配置,也无法完全消除经济危机,更何况很难做到理想情况,只能说尽可能的抚平周期和让更多人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再回到这个问题上,企业赚不赚钱,市场消费如何,都不是你考核能考核出来的,需要的是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透明的监管体系,尤其是我们特色的所有制,原则上国有控股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全民持股全民监管属于正常要求,要么公平,要么效率,但不能既没有公平也没有效率,债务全民化,收益却私有化趋势还是要阻止的,这可能都不是考核可以考核出来的。 市场估值这东西还是要交给市场定价,这不是有形的手强项,反而现在经济的二元结构急需分配和公平上的改革,集体财富收益如何更好的返还给绝大多数人,或许有形的手还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力更合适一些。 |
看了一下这次出台了如此多的政策,对股市、上市企业进行了如此多的限制,“救市”到市场这么极端,放眼全球股票交易市场也只有大A了。 其实重点在于这次又有了一个新的发明叫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简称“中特值”一词被发明创造了出来。 我看了一下这个“中特值”还真有中国特色,是既要企业承担部分社会公共职能、因为毕竟是国企是全人民的企业;又还要企业承担盈利指标,因为作为上市公司,公司部分所有权还是股民的,还的要对股民负责;还要根据所在地的政府规划承担部分政府所需要承载的功能和定位,因为企业虽然既是国家和人民的,又是股民的,但是人民和股民都是通过委托代理人的形式行使自己的权利,而真正代理管理企业的还的是主管领导,所以还的要对领导负责。 也就意味着上司国企要同时对国家、股民、领导负责,当然从理论上来说这三者的利益本来就是一致的,中国银行的钱也是我家的钱。 “国务院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即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个人来看目前股市这么个鸟样,不是因为中国特色少了,而恰恰是中国特色太多了,全球通行的已经被证明了的一些规则和客观运行规律在国内被中特色取代,把一个股市搞的不伦不类。 要不干脆直接再特色一点的了,规定股票只能涨不能跌,只能高价买,不能低价卖,这样说不定还能涨到10000点呢。 |
市值管理又称之为操纵股价。甚至我怀疑以后遇到操纵股价的案例,被告人,会声称是该公司委托自己做市值管理。 我国股市为什么长期萎靡不振? 1.缺少好公司。大多数公司上市的目的,要么是卖公司,要么是把股市当作低成本融资平台。 2.为什么缺少好公司?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城投债等金融手段募集上百亿的资金。百亿资金足够满足大多数公司的融资需求,(最典型的就是独山县400亿债务。)意味着如果当地诞生了优质企业,那么首先他的最佳投资人就是地方政府。只有这个产业上限极大的情况下,地方财政不足以满足企业需要。才会考虑上市的问题。 而大家要明白一件事,县级只要想募集,可以搞出来100 200 300亿,市级可到2000 3000亿,这么多资金哪怕这个企业未来能成长到万亿级,都是够用的了。 换句话说,上市公司大多都是,地方自己都看不上的垃圾企业。要么就是承接了国家融资任务的企业。比如说各种基建上市公司。 宁德时代可以算是一个比较优质的企业,他是在什么情况下上市的?首先这个产业的蛋糕规模很大,一个地区不可能完全吃下,第二个问题是,在宁德时代还是一个小厂的时候,当地的经济条件很差,无法给予宁王支持。在这个背景下。宁德时代这种企业才上市了。 长期以来,“老、少、边、岛、穷”的“穷”字是宁德的基本市情之一:9个县市区中有6个是贫困县,有50多个乡镇被划为省贫困乡镇,200多万人口中有70多万被划为贫困人口。 同时一些制造业企业,在他们幼年期的时候很难拿到投资,原因也很简单,部分地方政府,喜欢拿房地产的眼前收益,来对比这些制造业的眼前收益。 无他,这些地方官就当4 5年就走了。你的隐绩谁记得住?这些优质企业在幼年期是不咋赚钱的,哪有炒房赚钱? 于是优质的企业在幼苗期缺少呵护,难以存活,即便到了成年期,又容易被截胡,极少会上市。 整个A股自然死气沉沉。 |
对央企肯定是利好,为了完成考核目标,会努力做好护盘 长期的分红,回购,股价,各种财务报表数据都是考核的一部分 但其他大部分无人关照的企业就会比较麻烦 比如说今天创业板已经新低了,但上证指数从低点2724到了现在2880附近 全天个股4822家下跌,走势就非常分化,冰火两重天 这样虽然是救市成功了,但成功只存在少数股票和上证指数上面 很多投资者的口袋,账户反而钱更少了,这个也是需要关注的 主要还是因为A股没有多少救市的经验,所以还在慢慢摸索 现在是尝到了一点拉升央企大权重的甜头,就疯狂在这方面加码利好 因为还确实被他们把上证指数救起来,可能还比较有成就感 但也要多听听市场的声音,听一听大部分投资者的呼声 股市的核心还是优质的上市公司,股市和经济是很紧密的 不是说专门靠护盘央企,大权重,把上证指数硬拉起来就是“牛市”,就是好行情 要有长期稳定的赚钱效应,且未来经济发展高景气度的方向行情活跃,才比较好 目前就只做到了救指数,还有很多需要加强的地方 |
|
|
|
这次的利好挺大,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并且“一企一策”考核 这个就非常严格和认真了,还要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 “一利五率”指标体系,就是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营业现金比率,研发费用,全员劳动生产率,综合考量 并且最近还提到了加大分红,回购,市值管理 在央企这一块给的利好很多,资金短期也就只敢在央企里面先混着 其他领域没有人管,表现非常非常差 这是目前股市最大的问题 不能只救央企,也要把其他领域稳住 创业板也要护盘,这样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才能账户稳得住 因为大部分中小投资者不会去买沪深300,上证50什么的指数基金 也对央企,大权重不是很感兴趣,都比较喜欢布局在科技领域 既然是护盘,救市,肯定要覆盖面广一点,这样中小投资者才能知道感受到股市回暖 |
|
怎么说呢,央企的考核越来越完善且严格,那么未来就算大家看好科技,也应该多往这方面考虑 他们会管理的比较严格,财务报表相对靠谱一点 传统的央企投资价值不大,短期主要是热点炒作 但是央企很多也是科技,也是行业非常不错的,这些未来可能会有更大的股价爆发力,这些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
|
|
|
央企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值得深挖,这个不是短线利好 当然大部分投资者应该也不好去选择,对这些肯定也是看的云里雾里 那还是尽可能的就布局沪深300,上证50,中证100这种 无所谓他们怎么搞吧,大部分投资者能把握的,也就是这种宽基 他们要是只想护盘权重,就是不管科技,普通投资者也没有板块 但不管怎么样,这些指数基金还是有表现的,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这可能才是投资者唯一可以研究研究的方向 尤其是目前市场明显非常非常偏爱央企,短期更加会导致资金都去做央企方面,其他更加要下跌加速 这护盘,救市搞的如此偏爱,也会在短期让投资者很难受的,这样的情况,纠偏,对更多领域的优质行业,企业护盘,不知道还有等多久 目前来看,官方是想通过拉升央企来护盘上证指数,其他好像不怎么理会 包括沪深300,上证50的指数基金也是最近几个月一直有资金在加大力度买,其他领域没有资金关注 这些都说明了,短期市场会比较混乱,行情要完全好起来,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需要看见创业板崛起和上证指数一起上涨,才会市场的恐慌情绪慢慢减少 |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字头」股票近期的市场表现强势。 |
|
不要觉得今天收绿,那就证明并不是多大的利好,没多大的效果,要对比来看,比如,在国企ETF下跌0.08%的同时,创业板指数下降3.49%,续创近年新低: |
|
先看下报道的原文: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客观评价企业市值管理工作举措和成效,同时对踩红线、越底线的违规事项加强惩戒,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新华社) 无论是谁,面对这样的一条消息,都不能说是利空的。但是,又要回到我总是提的那个问题上了: 咱们国家的政策调节,通常都是逆周期发布的。 资本市场现在的趋势就是不断下行,信心不足,在这个时候,国资委站出来表示「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利好政策对抗下降趋势,能否成功扭转趋势,是不确定的。但时,针对国企的市值管理,没有真金白银的入市,想要扭转沪深两市当前的颓势,还是不足的。能做的,也就是现在这样,让中字头的股票,在市场大跌的时候,跌得少一点,一些强势的股票,甚至还能收红,也就做到这一步了。 至于未来更多的影响,目前真的看不到。这还是单纯的「喊话」阶段,纳入考核,那么占比多少?什么样的市值管理是优秀,什么样的市值管理是不及格?只考核领导,还是要一并考核员工?市值管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自有资金入场,那么用国企的钱买股票,算不算是不务正业?算不算是在用纳税人的钱进行风险投资?每一笔交易、每一次规划,是否会告知中小股东?一切的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很多事情,现在都不知道,但能够知道的是,整个市场,今日并未买账。 |
你信不信,最后坑的还是打工人? 我的回答很简单: 一旦纳入,资本市场收益不先另说,但估摸着国企对普通人的吸引力会大大下降了。 因为这个政策,收益的是领导,倒霉的是员工。 1 现在国内上市公司有一种玩法是什么呢? 员工持股。 听上去很好对不对? 但问题是啥吧,员工持股这东西,好与不好,看企业,看领导。 华为在这块就属于好企业,狼性归狼性,加班归加班,但你跟着华为干,也是真有钱赚。 华为给的股票激励还真是钱,早年跟着华为干的元老们,不管是继续狼性,还是输送到社会,都对华为没啥怨言,毕竟人家华为真给钱,光吃红利下辈子就妥妥的了。 但绝大上市公司不是华为这样的。 很多上市公司老板,你让他们把钱分给员工,还不如要他们的命。 他们的股票计划是啥样子? 不是直接给员工股票激励,而是要求员工拿出工资去买股票,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都这样。 举个例子好了,比如现在A股一个上市公司叫梅花生物,你去看看,股票还涨的不错,但他玩的策略是什么? 因为梅花是制造业工厂,员工的技能,有着高度的适配性,说穿了就是在梅花能干,去外面不能干,而且厂房附近,消费没多少。 梅花给到的策略就是要求员工用自己的工资去买股票,而且还跟对应银行合作,开展金融支持,给员工贷款买公司股票。 买了就买了,还有个禁售期,三年起步,上不封顶。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员工不买还不行? 因为很简单,你在梅花工作,你在梅花干活,你吃着梅花的工资,你答应了,梅花给你升职加薪,你不答应,升职加薪先别想了,等到开除的时候,第一个先想到你。 现在的情况是啥吧,一个梅花的中层领导,说是年薪50来万,但真正到自己手里的现金,每个月还不到万。 其余的钱进了公司股票,等于说是公司用股票白嫖了员工工资还拉动了市值。 这种情况的本质,其实是风险转移。 员工看上去资产不变,但全都在股票上了,没有一点腾挪空间。 员工工资买入股票,公司股价看上去会上涨,员工涨的只是账面财富,变不了现,而公司实际控股人,则可以随时利用而各种手段套现,离场。 就算员工解禁期到了也没事,员工人在公司干,只要他们还想要工作,就得继续拿钱买股票,周而复始。 这种模式,市场上涨的时候可能还好一点。 但只要市场一有个风吹草动,比如下跌的厉害,员工还需要把自己工资买入去托底,而公司股东们则可以借着每一次员工工资买入的时候进行反向套现,从而实现让员工的工资给自己解套的操作。 这种模式,看上去也是一种市值管理。 但那问题来了,大家觉得国企市值管理,指的是哪种 2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还是照旧去分析利益。 国企负责人原则上是没动力进行市值管理的。 因为KPI不在这里,对于央国企来说,KPI的核心就是上缴的税收,了不起了多个业绩,而对这些公司,由于本身就有对应的垄断地位,市场竞争基本是不大的,业绩增长啥子的都是能看得到的。 外加上有对应的行政级别,所以为了趋稳,最好的办法就是挤牙膏,随行就市,有个稳定的增长就行。 至于市值管理,就算了。 因为这东西太敏感了,大家要知道,市值管理是好听的说法,往不好听说,那可不叫市值管理,那叫操纵资本市场。 这玩意,你问哪个负责人愿意沾上? 本来我老老实实在央企干个几年,顺顺当当就升了,就算想捞,偷摸着捞,没人发现,手脚还少,真出事了找人还能瞒过去。 但资本市场出问题了,我咋瞒过去? 整个市场在这里盯着,我市值管理不好了,大家骂我,我市值管理好了,我也怕领导找我。 何必呢? 市值管理太妖,不出事还好,出事了很容易跟国有资产流失挂钩。 那我问你,在这种考量下,负责人会怎么选? 3 不用想,能在咱这干到一把手的负责人。 要不,有天线,要不,是人精,大家碰到这种棘手问题,最好办的做法就一个: 把大家都卷进来。 市值管理,落到我一个人头上,风险太大了。 但市值管理,如果落到所有员工头上,风险就小很多了。 如果员工人人都跟市值管理扯上联系,到时候不管是好事坏事,处理起来总归是有顾虑的。 那你再猜。 在这个思路下,我们会走华为的市值管理,还是会走梅花的市值管理? |
市值管理考核就是期末的市值如果没达到年初的既定标准,会给予企业一定的处罚措施。 当然了,至于是扣点绩效工资或是奖金,还是在人事变动上进行考核,将决定市值管理机制是否能够奏效。 同时,现阶段的市值管理任务可能并不会下得太重。当前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经营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对达到目标市值也就会有削弱作用。一旦首次市值考核目标都没达成,那么对后续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国企市值管理的工作就难以展开。 另一方面上市国企基本都是大盘股,促进它们的上涨需要庞大的流动性资金,如果市值管理目标定得太高,以目前市场的现金流来说根本就不可能推得动。 并且在当前环境下,想要达到市值目标可能更加需要上市公司自掏腰包进行股份回购,通过业绩增长来促进市场的购买意愿基本不太现实。 而要实现股份回购,就必须调剂利润额度或是调节员工的薪酬福利。对于目前利润增长空间有限的央国企来说,后者可能是更容易实现的目标。 且对薪酬进行调节的方式相对灵活,可以最大化保障管理层的利益;而如果对利润动手,那么就意味着管理层的分红收益会下降。所以调节薪酬福利比调节利润的可能性更大。 不过即便市值考核目标达成,也不一定能促进大盘的增长。设立市值目标,等于在阶段时间内给公司的市值套上了一个枷锁,使得上市公司的市值一旦濒临绩效目标领域就会引发市场的担忧。因为越是临近市值考核目标,就意味着公司的回购会逐渐减少,进而对市场形成利空。 但是从长远来看,市值绩效目标可以为上市公司的价格进行一个托底,进而提高公司在价格上的安全垫。同时由于这部分公司普遍都是权重股,进而也能对大盘起到一个托底作用。 当然了,这种利好是长期的,在短期内并不会体现。 |
以前原始社会的时候,一个部落要想生存,经常需要在一块地方吃完后迁徙,那时候很流行一种迁徙方式,就是向天上抛箭头,指向哪里就迁徙哪里。 神奇的是这样干的部落都生存下来了,反而认真找规律迁徙的部落死光了,原因是随机迁徙,会使各地方的生态系统得到修养生息的机会,使得食物一直可持续,那些找规律的往往逮着一个地方猛吃,最后生态失衡而崩溃。 千万别在股市找规律找方向,结局一定是被人反向利用吃个精光。 |
市值管理考核,就是股价管理,既然有这个绩效考核,那么国企的股价还是可以期待一下。 我对国企领导人的执行力,还是丝毫不怀疑的。 如果我们从市值管理考核来反推国企领导人会做那些事来提升市值,我们就能提前有所预判,提前行动起来。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哪些是市值管理里面容易做的事,哪些是不容易做的事。 市值由公司基本面决定,有以下公式。 市值 = 利润*市盈率 而其中的市盈率又跟增长相关,也就是 增长为20%,则合理估值为20倍; 增长为50%,则合理估值为50倍. 所以市值管理,本质就是利润和增长的管理。 但这些都并不容易做到。究其原因,在于很多上市国企都是行业里接近垄断的巨无霸,增长都已经接近天花板,所以增速非常低。估值其实是起不来的。 而增长起不来,利润增长也就不会快。那么管理市值就得从其他地方想办法。 我们以工行为例,平均每100元,对应的工行利润是20元。 也就是你买入工行股票,五年时间,其利润总和就能达到你的买入价格。 但问题在于,这些利润股民没法拿到,工行只是把其中的30%拿出来分红给股民。 那么,如果这时工行领导人想要提升股价,在增长和利润方面都没有办法时,唯一可做的,就是提高分红率,如果不是把30%,而是把50%分给股民,股民每100元的股票就可以分到10元。 那么10年时间,所花费的100元的买股票的钱,就能全部通过分红回本。 事实上,这两天,股市分化已经产生,就比如今天,涨的都是大国企,跌的都是民企和科技股,说明资金已经在往国企上转移。 资金,是最聪明的。 如果再考虑到港股的价格比A股便宜,比如港股的工行分红回报可以达到9%,如果分红率从30%提升到50%,那么港股工行的分红回报可以达到15%。那么这个就相当具有吸引力了。 往期阅读: 重远投资观:当人们开始坚信货币贬值,镰刀就变换了它的方式 重远投资观:未来几年中产会以怎样的方式返贫 重远投资观:中产的钱是怎么悄无声息的被洗走的 |
看了半天,发现大家都在以资本市场的角度去看这事,这眼光不够高啊,没有把国家的真实意图给看出来,缺乏觉悟啊。 大家要记住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而这种国家权力框架在自由经济体系当中如何延续,是我们全面开放市场之前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没有国有企业,或者名义上私有实质上国家控制的企业的规模正显得越来越小,在新自由市场全面推开之下,国家的执行力不断下降,渐渐地就出现了企业绑架政府的现象,甚至现在还出现了军工复合体掌握联邦决策的情况。 如果中国学美国一样放开市场,那么以国有企业官僚作风的尿性,迟早会出现被市场淘汰的局面,而一旦这些核心国企出现了倒闭,那么就会出现国家对市场的把控能力丧失的问题,也就是会步美国的后尘。 于是,国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市值考核,严格把控国有资产对市场的把控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国有企业能对市场有足够把控能力,保证各类国家政策落地。 换个角度来说,以前国有企业还可以靠吃国家财政来存活,现在不行了,在市场上缺乏代表性的话,就是靠买也要买出对市场的控制力来。 然而,国有企业愿意买,也不见得别人愿意卖,所以市值考核也在逼迫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保持创新性,要有发掘市场发展新亮点的眼光,继而不断跟随(甚至是领先)市场改革发展,始终保持对市场的足够掌控能力。 至于对股市的影响,我觉得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好,毕竟靠用钱去抢股票或者拉抬股价,这些方法都是很容易露馅的,更何况成效往往都会很有限,这是蠢人用的办法。 如果我们国有企业的领导不是脑子实在不好使的话,估计他们更多是会关注北交所以及中小板的个股,这些地方更有可能花小钱办大事。 对创新的投资从来都是越早越好,等它做大了再来谈收购,筹码就少了,自然也就更难谈个好价钱,而真要是失败了,损失也不会很大。 另一方面,有了对创新力量的充分投资,劣质资产就可以逐步淘汰,同时业务质量的考核也可以通过市场的检验来保障,这一决策实在是一举多得。 |
作为股东,如果是一个正常的股东,唯一应该干的事情就是盯着上市公司每年赚多少钱、分多少红、股价上涨了多少。 但是对于央企、国企来说,资本市场(即股市)一开始的作用就是融资纾困,上市以后干啥?没人关心和重视,至于股价是否上涨,也是无所谓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7年中石油回归A股,在一个天价48元上市,最低股价4元。 但是国资委并没有考核中石油的业绩和上市公司的市值多少。 对于这个的一个结果,那么民营企业有样学样,也跟着各种操作起来,这个也解释了为啥这么多拟上市公司都在排队上市,而且上市之后的主要目的是归还借款。 因为先正达还等着上市了,之前中化公布的上市计划是2023年,先正达上市需要募集600亿的资金,用于归还借款。 如果假设未来某一天,先正达能上市成功,而且确实募集了超过600亿归还借款,那么如何制止民企的同样的操作和诉求。 这个涉及市场的公平和股市的正义。 国资委如果再不加大力度考核上市公司的市值,那么更没有人在意股东的利益,毕竟都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如果国资委不管,就是没人管。 总不至于等着审计署去管吧,审计理论上只能管是否有审计违规行为存在,也无法改变上市公司的市值和利润结构。 加强市值管理,应该是国资委的核心职责之一才对。 |
这是“中特估”的必要配套政策。 传统上国有企业领导是不太重视市值的,因为这和领导的个人利益(奖金、晋升)等几乎没有关系。对国企管理层的考核偏向营收和利润,尤其是前者(本身很多企业排名就是以营收论规模)。 后来随着精细化程度的提升,很多地方开始强调“有利润的营收,有现金流的利润”,但国企隐藏利润、调节利润的情形非常普遍,有的是为了“有序释放”利润,使得业绩KPI更“平滑”,有的则可能是为了潜在的骨干员工持股之类利益考量,通过做低利润基数、净资产基数来获得更有利的入股价格。 比如,答主熟悉的某国企,经营性净现金流长期保持在财报净利润的两倍以上。在营收连年大幅增长的同时,利润只是小碎步地增长,显然这是权衡各方利益之后的“调节”成果。 之于市值、股价之类,更是没人care。 但现在大环境不一样了。 首先,国企在A股中占了很大的权重,尤其是几个大指数,国企占极高比例。如果国企领导不在乎市值,股价拉垮,那对大盘的拖累是很严重的。反之,如果国企重视市值管理,管理层和“国家队”救市也会顺利得多,能以更少的钱办成更大的事。 而跳出二级市场的视角,从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的角度,鼓励国企市值管理,提升国企股权增值,也有很多好处。实际上“负债率”是个动态的指标,债务是刚性,而资产是弹性的。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螺旋通缩压力下,让国企这一占据了大量垄断性优势资源的资产主体去完成某种“资产端再通胀”使命,阻断螺旋式通缩的恶性循环,修复整体的资产负债表,也是题中之义。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土地财政/土地金融这一传统上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融资抓手日趋失灵,更需要国企股权和相关的资本运作顶替上来。这个意义上看,国有股权的市值管理,就和当年为国有土地增值卖高价的“城市经营”一样重要。 长期看,国有股减持或划转以填补社保窟窿,也是一个重要的政策选项,特别是在人口结构崩塌、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这就更需要国企股权能值钱,能卖得出价钱了。 |
绩效管理这事对于企业来说虽然不算新鲜,但对于国企和民企来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比例高,市值管理也意味着更好的回报。同时,很多上市民营企业在招聘时也会通过股权或者期权激励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好的人才加入。在很多时候,如果企业的市值能在短期内有较快上涨,股权所带来的福利甚至有可能远超工资——过去十几年,很多互联网大厂人的财富自由就是这么实现的。 但是对于国企来说,这个是有点难的。仅从股市本身来看,中国股市与欧美国家的一个巨大不同,在于中国股市中,国企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值,而在欧美国家则是民营企业更多,国企只占很小的部分。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在苏联的绝大多数时间,苏联也是没有股市的。因为按照苏联的解释,苏联的所有生产资料都是公有。既然生产资料是公有,那么一旦上市,允许个人自由交易股票,形式上就等同于将生产资料部分私有,这是“动摇国本”。而中国则在改革开放中走了一条国企市场化的路子,即放开一部分国企的产权,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发展。 目前国资委管辖的企业中,基本都还是国家绝对控股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值管理一方面可以提升国有资产的账面价值,另一方面也能给予投资者更好的回报。但是,将市值管理作为考核指标的话,就会面临很大的不可操作性——因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中高层本身就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市值管理带来的收益他们是能获得的。而国企的高管本质上还是国家雇佣的打工人,可以自己购买股票,但很难如民企一样——我也没听过哪家国企招聘的时候给股权激励的。 在市值考核这件事上,当然可以定一个指标,但是市值本身并不是“考核”出来的。市值代表的是市场在某个特定时期内对其的价值判断,这里面可能会有非理性的因素,但是非理性也是市场的一部分。 至于说这个考核会不会再让一部分企业搞出全员工持股之类的骚操作,那也就只有天知道了。 |
什么是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一种战略管理行为。 数据显示,2023年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857306.1亿元,同比增长3.6%;利润总额46332.8亿元,同比增长7.4%。2023年国有企业主要效益指标继续稳步增长,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 鉴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管理模式、经营能力饱受质疑,所以,加强市值管理势在必行。 就在刚刚,收到的消息说,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客观评价企业市值管理工作举措和成效,同时对踩红线、越底线的违规事项加强惩戒,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
|
这是国资委表态,当然主要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考核管理。 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即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是记者在国务院国资委29日举行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信息。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构建“一利五率”指标体系,引导央企有针对性增设考核指标,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不断健全。 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分档设置效益指标考核目标,对跑赢国民经济增速的企业给予考核加分,同步设立提质增效特别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再给予额外加分,引导央企积极确定挑战性目标。 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带来的影响一定是公司的管理能力、盈利能力会有所提升,市场表现也会有好转,大锅饭的影响会有一定程度地减弱。但是,基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也不能期望值太高,不然,失望也会更大。 |
去年4月中特估和TMT双雄争锋这么快就忘了?当时中特估的究极大饼,把中特估炒到天上,吹牛说今后利润上缴完全替代土地财政…..这个算最无敌的目标了吧?结果呢?一路跌了7个月,人家TMT还有小反攻反弹,这中特估基本跌回起飞前…这才几个月就又忘了? 但这些股票的K线是真不错,没起飞之前你完全可以赌,因为基本也不会亏,但现在又起来了,危险性已经拉满了。 |
国家如果要救市,你就坚决一点,启动平准基金,一视同仁,买ETF就好了。再不然你直接买央企我都觉得勉强可以接受。 我认为国企是最不应该提倡市值管理的。 国企最大的问题是,公司最高决策者一般不占有或只占有极少的股份。但他可以动用公司绝大部分资源。 这跟私企是很大不同的,私企说了算的一般就是股份最多的人。 好了,国企搞市值管理,我们缕一缕,它能怎么办? 1、之前应该披露的信息没披露,搞市值管理了那我把它披露出来 那之前是在干嘛呢?是否之前一直是违规的状态? 2、根本没有的事情,我假装接洽一下,然后把消息放出来,也就是制造假消息。 那这直接就是违规了 3、用公司的钱购买公司的股票,简称回购。 这个切实有效,立竿见影。如果在私企,没有问题,你爱买就买,你反正是大股东,你很难搞老鼠仓,就算通过一些别的账户搞,规模也不会大,效率也差,毕竟自己A自己的钱,总是要打折扣的。而且企业大股东一般没心思搞这个,搞小了看不上,搞大了很难不被发现,劳心劳力,费劲。 但国企领导就不一样了,国企领导现在表面年薪几乎没有过百万的。那肯定是不够的阿,各种手段搞起来阿。现在你明摆着给他一个市值管理的尚方宝剑,他不得好好利用起来? 我七大姑的二儿子的媳妇,开了个账号买我们公司股票没问题吧,我一年都见不到一次的人,算不上什么亲戚。恰好她一买完,我就开始市值管理,这肯定是巧合。什么?我账户莫名多了一笔钱,哦,那是老家隔壁村的狗蛋被抓去缅甸,家里人跟我借钱把他赎回来,没想他回来的时候带了一麻袋钱,就把借的钱给还了。 回头我年底因为市值管理得当,还能再拿一笔奖金。 |
有助于提质增效,也有助于稳定资本市场。但是对于成长股来说到底是好是坏没有定论,或者说对于创业板来说祸福难料。 首先提质增效,这里面有几个方面,一是取代了过去可能规模占主要作用的考核机制,「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听起来像是搞OKR考核了一样。二是客观评价企业对于市值管理过程中的成效和举措。市值管理大家都听说过,但是实际上这是有很深的内涵的。没有内涵的市值管理,实际上就是操纵股价,不然怎么「管理」市值。但是国资委这次的市值管理,主要还是指的是上市央企对于本企业的经营能力进行优化和提升,进而带来更强的盈利和持续经营能力。过往到这一步就算完成了,但是今年不仅如此,还要求上市央企要将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体现在资本市场上,这才是这一次的「市值管理」的真正含义:公司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还要做高估值。这有点类似民营企业的经营策略了。第三个是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上市公司更合规,这里就体现在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零容忍上了。 对于央企和国资委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提出要求,显然是有助于稳定股市的,毕竟央企等上市公司基本都是大体量公司,自己的动作对市场有着重大影响。如果央企和国企能够迎来市场情绪上涨,那么至少上证指数是稳住了。但是上市央企的局限性也在这里,他们影响不到创业板这样的成长股身上。特别是1月29日今天的股市可以明显看出来,这是让市场更加分化,国企改革生龙活虎,成长板块愁云惨淡。所以最终能不能对资本市场带来好转,我个人是存疑的。甚至会不会带来投资者的大调仓,从成长板块调到国企板块?这恐怕对目前已经极为脆弱的成长板块是灭顶之灾。制度上需要做点事了。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A股市场现在需要制度性的普惠制利好,而不是针对某个板块的利好,否则乐观情绪无法扩散,限制了整体市场的发挥。 但最近的情况来看,我可能要调整一部分成长股仓位到国企板块去,我感觉今年上半年或许这个有搞头,但是最近连续拉着涨,短期或许已经累积了一些压力了,毕竟我们都知道这是国家队买入的资金,不是正常的投资者看好买进去的。 |
市值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加投资者的收益和回报,来提升市场信心。 理想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更加注重内在价值的提升,优化经营策略,增强研发投入,提高品牌价值,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上市公司更加重视股东回报,加大现金分红,回购股份等方式,提高股票的吸引力和流动性。上市公司更加规范和透明,加强信息披露,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市场信誉。 实践当中,除了投资回报之外,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在于: 能否提高市场效率,促进市场活跃度,增强市场稳定性,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能否有利于促进市场的价值导向和长期导向,减少市场的泡沫和投机,提高市场的理性和成熟 。能否推动市场的创新和转型,激发市场的活力和潜力,增加市场的韧性和竞争力。 市值管理还存在以下风险和可能的负面影响: 市值管理考核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过度追求短期业绩,忽视长期发展,甚至采取不合规的手段操纵股价,损害市场公平和投资者利益 。市值管理考核也可能会增加上市公司的市场风险,使其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外部冲击的影响,影响企业的稳健经营。市值管理考核可能会加剧市场的分化和偏好,使得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而其他类型的上市公司,尤其是私企则相对边缘化和冷落,影响市场的平衡和协调。市值管理考核也可能会影响上市公司过于依赖传统的优势行业和业务,而不敢尝试新的领域和模式,影响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 以上,出发点是好的,关键看实践。 |
先说一组数据: 2023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8万亿元、利润总额2.6万亿元、归母净利润1.1万亿元。 中央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6.6%;营业现金比率10.1%,央企整体资产负债率64.8%,有效管控在65%左右,总体稳定。 思路是对的,毕竟央企优质资产基本都在上市公司。 现在股市每天跟过山车似的,几千股上涨,几千股下跌。 目前最需要的是稳定和信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拉中字头。 从上周开始连续出政策:(1)央行降准,(2)住建部表示各城市可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3)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要求筛选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4)证监会宣布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 今天,国资委又宣布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就是要拉中字头。 纳入业绩考核,中央企业负责人必然会关注和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不可能放任股票价格下跌。 比如,可以直接下场,通过央企间交叉持股,彼此拉一拉,也可以运用市场化的增持、回购、加大现金分红力度等手段来传递信心、稳定预期。 而且国资委不是一刀切的市值管理考核,而是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 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签订“一企一策“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 同时,国资委还将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分档设置效益指标考核目标,对跑赢国民经济增速的企业给予考核加分。 根本在于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
任何一个政策,在具体的方案没有出台之前,是很难评价它的好坏的。比如教育领域,我们曾经喊出过破五唯,在职称评定中不能唯帽子,唯论文,唯科研,但是至今几年过去了,中央没有制定过任何具备操作性的方案,现在高校评职称,变成了论文科研基金教学样样都得硬,青椒们叫苦不迭。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也是同样的原理,虽然在政策制定中,强调了“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但是具体操作的政策是什么?会不会还是以股价和市值来进行考核,那么兴业银行的事情,会不会以后屡有发生: 12月29日尾盘竞价阶段,兴业银行(601166.SH)突遭大单高价买入,在14点56分成交价仍为14.78元/股的情况下,最终有投资者以16.21元/股的价格高价突击竞价买入,成交量超1330万股,合计成交金额近2.2亿元,此外收盘后买一位置仍有超4.8万单封板未成交。 兴业银行“乌龙指”事件让市场震惊,最后上交所调查后发现,背后是福建港口集团及下属四家子公司作的,它们在这只股票上面浮亏严重,年底偷袭股价让全年净值好看一些。 为什么担心这种事情后面屡有发生,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存在问题最多的地方就是监管。比如把GDP作为考核官员的指标,南京季建业在任的时候,道路盖了挖,挖了盖,就是为了让GDP的数据好看一些,根本不把纳税人的钱放在心上。 这种荒唐事情的背后就是“监管不严”和“罚则过轻”。就像兴业银行事件,最后的处罚是: 一是公开谴责。 二是限制6个月交易,即从2024年1月8日至7月7日不得买卖上交所挂牌交易的股票。 三是责令福建港口集团向社会公开说明并对其实施监管谈话。 你说它下次敢不敢? 看到不少答主认为这个政策非常好,并且利好央企和中字头股票。但是却忽视了一个现实,在长期“罚则过轻”“监管不严”的背景下,投资者对于政策的实际落地效果并没有积极期待,并且对经济数据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周末逢重大政策制定和经济数据公布,不论是什么,沪深市场都以绿盘来进行应对的原因。 太多的政策,大家的总结是“政策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变了味”。如果这种情况屡有发生,我们就要怀疑,“政策的出发点,真的是好的么”。还是静等具体的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吧,不持有太大期望,毕竟这个市场,让大家失望太多次了。 |
其实这早就应该做了,要不然一堆国企上市主要为了干嘛?为了完成任务? 一堆堆的国企上市了又不怎么管理,国企很多股,十几年市值不动,上市都不知道意义如何。看看国资委此次最新说法。 第一 考核的细则值得商榷 对央企的考核主要是负责人制度,可以看做把指数下行的压力,分派给每个央企负责人,做好央企带头维护中国资本市场从熊市走向牛市的目标,作为金融强国的领航人 当然了,我们不知道考核标准具体是怎么样的,现在只是说要对市值管理要考核。感觉有几点应该是要列入考核范围内的,最应该考核的就是破发管理。这直接导致国有资产贬值,必须要有会给责罚的压力 比如$华强科技(SH688151)$,央企控股70%,上市价格发行价格35.09元,至今不到17元,市值折价腰斩不止,那考核是从现在的市值来算,还是说从上市那个时候的市值来算?那之前的领导如果退了,新来的领导考核标准是从上市时候的价格还是从现在的价格? 还有就是考核的周期有多长?是按一年还是按领导任期来算?毕竟有可能一个领导任期比方说5年,那市值管理考核是按这5年平均值,还是说一头一尾。因为最后一年任期把市值搞上去,做突击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中间任期几年那就可以把股民坑的死去活来。所以细则很重要。 而我还看到新闻,说会“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且又要求新发展,还要求有品牌,更要求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这么多年,很多国企红都不分,怎么回报投资者?我是暂时没有看出利好的。只有要求,惩罚没有具体写出,那是没有太大的约束力的。 第二 对国企领导人的考验 有的国企刚刚换帅就遇到这样的事情,估计领导人一头的问号?比如2024年1月22任命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新换了董事长。 且国家电投还是我国唯一同时牵头实施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型燃气轮机)和一个国家专项任务(能源工业互联网)的央企。该集团旗下共有中国电力(http://2380.HK)、上海电力(600021.SH)、远达环保(600292.SH)、吉电股份(000875.SZ)、电投产融(000958.SZ)、电投能源(002128.SZ)6家上市公司。这里面有的上市公司是在香港,这考核也列入其中吗?还有,这是6家公司,那么对市值的考核是仅仅对这些上市公司的领导,还是说对总集团的领导也有要求呢?需要细分的要求有很多。 毕竟手段就这些,无非就三条路径: 1、回购,增持 ; 2、加大分红比例; 3、并购重组或者将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 所以重点关注的是,业绩稳定,竞争格局好的,具备分红条件的,现金流充裕的,或者有资产注入预期的。对于央企,领导以往有能力做大市值,但是没动力,现在市值管理纳入考核,既有能力也有动力,利好会接连不断。而有一些完全竞争行业的央企,或者现金流太差,负债太高的企业,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还有就是主要要看国资委对央企市值考核占比权重是多少,如果最多5%权重,聊胜于无。必须要大比例才有用。 央企行情其实是对未来的极度悲观的防守,不是进攻,只有这条红线守住了,指数才有希望,不要再拿去年中特估的行情来看这次的央国企守城行情。 |
目前,A股共有央国企上市公司1408家,占比26.3%;合计总市值45.2万亿元(截至2024年1月29日),占比54.4%,超过半壁江山。 理论上讲,只要央国企雄起,A股就能雄起。起码拉指数是绰绰有余的。 从行业分布看,央国企主要集中在银行、非银金融、食品饮料、石油石化、通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煤炭、建筑装饰、军工等板块。 |
|
银行是第一大板块,占比19.8%,非银金融占比8.5%,合计接近三分之一,所以,当国资开始拉央国企时,大金融板块总会有所表现。 食品饮料行业中,主要是白酒,基本都是地方国企。 后面几个行业,石油石化、通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煤炭、建筑、军工等,就不用说了,一看就是央国企。 就市值管理考核看,金融机构主要归财政部考核,白酒主要归地方国资委负责,国资委管辖的央企主要集中在石油石化、通信等其他几个行业中。 就这几个行业看,2019年至今的区间中,钢铁(86%)、石油石化(69%)、煤炭(65%)的市盈率分位值均高于50%,很难讲明显低估;国防军工(0.32%)、通信(10%)、有色金属(14.7%)估值分位较低,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但仅靠这几个行业,既便估值明显提升,对于大盘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所以,上市央国企考核市值管理,究竟对A股能有多大带动效果,是要打个问号的。 此外,估值提升,也是要靠业绩推动的。资本市场看的是增长潜力,就石油石化、通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煤炭、建筑等行业来说,除通信外,其他都是典型的“旧动能”,在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的新时代下,这些旧行业还能否讲出激动人心的故事呢? 也很难。没有新故事,估值怎么再创高峰呢? 所以,市值管理,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难。 |
嗯,进度还可以。 前几天(1月24号)的口径是,国资委表示将进一步研究把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注意用的是“研究”字眼,当时是连细则都没有,离落地执行更是遥遥无期。 而今天的口径是,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注意用词,“全面”、“推开”。 说明高层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真的有在研究落实,我个人是比较赞同把企业股价和央企高管的kpi绑定,提高他们对股价的责任感。 关于接下来的央企市值管理,我个人猜测,纯猜测,有没有可能会按照地图炒作,从上海-深圳-北京-江浙-福建等。这主要看各地方的领导有没有相应的规划,同时也看,市场会不会出现万亿省长,千亿市长,百亿县长的呼声。 但任何事都是有两面性的,自从这个消息发布以来A股央企、中字头等股票大受提振,就连中石油都创了2015年7月以来首次涨停,央企共赢ETF大涨,相对应的是中小创被抛弃,今天小票更是重挫,创业板今天猛砸3.49%再度新低。 所以很尴尬,导致了最近市场风格的撕裂。 从强调的央企市值管理加入考核的核心内容看,增持、回购及分红是重要考核指标,以最近两年走的非常好的中移动以及煤炭行业来看,他们都是持续分红,所以大家可以重点从总利润额、ROE以及经营现金/营业收入等指标去筛选优秀央国企。 |
从被动市值管理,直接要求你主动提高市值,这是个巨大的鼓励信号。 其实,央企的考核早就和市值有很大的关联的。 比如,我们看到下图央企2023年的考核指标,这是完全的现代企业经营考核要求,无论是研发投入,营业现金比,还是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等,这些或多或少的都和企业市值有很大关系。 这些直接做好,间接本来就是有利于市值了。 |
|
但现在竟然把市值管理直接纳入了考核体系,那就是主动管理了。 你要主动关注市值变化,增加市场管理权重。 作为央企的掌门人,则从原来关注企业的经营价值变成了,也要关注股民的情绪价值。 更主动,更直接,还不能踩红线,最有效的方式可能也就是二级市场股民最关注的现金分红,股票回购和资产重组等重大利好事项。 这些方法显然是最为直接带动市值的好方法。 毕竟屁股决定脑袋。 央企考核一直以来对掌门人就是一件大事。 毕竟5年任期,能否有更为远大的前途,考核业绩是非常重要的。 而部分央企掌门人以及下属二级公司其实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期权,如果加大市值管理,从他们个人的角度也是得利的。 以往对于资本市场可能还有所顾虑,毕竟要考虑企业长期经营价值。 现在中国股市处于低点,国家需要他们来到这里挑大梁,让股民享受更多投资的乐趣。 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央企要率先给股民发福利,然后股民重新树立对股市的信心,从而产出正向循环。 1月,正是各级央企确定来年绩效计划的关键日子。 从提出到落实,央企的效率,实话说,现在真的有时候比民企还要高…… |
简单来说,国企上市公司的股价成了管理层的KPI之一了。 过去央企、国庆的老总一味摊大饼,只想着把资产做大,毕竟手里控制的资产总量越大,“权力”就越大嘛。 但是把市值管理纳入考核之后,这个做法行不通了,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如果光靠增加负债的方式增加总资产,形成的资产质量不高,不能有效带来利润,则所有者权益是不会增加的,也就是市值不会有效提升。 增加市值可是个综合性工作,和民营企业一样,不光要有利润,还要提升分红率,净资产收益率,利润的稳定性,甚至公司的治理都很重要。 相关的配套政策也一直在路上,从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到2022年提出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包括“一率五利”把ROE和经营现金流纳入考核、强化股权激励方案、合理运用股份回购等方式、强调利润分配和股东回报、ESG成为新的考核目标,都在切实改变央企的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 这其实也是近两年国企、央企走出“中国特色估值系统”行情的底层逻辑。 从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的角度,这也是必由之路,随着土地财政占地方政府收入的比例逐渐降低,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向“股权财政”转型的动力,手里掌握着百万亿级别的国企、央企资产,只要经营效率、市值有几个百分点的增长,一方面能做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能在房地产下行周期里补上土地财政这个缺口。 当然,一枝独秀不是春,国企,央企发挥带头作用,广大上市公司都要把市值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运营目标,而不是想着怎么套现、掏空上市公司。 只有那些无论从利润还是分红还是增长,都符合资本市场审美的上市公司才有资格继续留在股市中,让股市真正成为一个从投资者出发的市场,共同做大蛋糕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环。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