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住建部表示「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释放了哪些信号? -> 正文阅读 |
|
[商业财经]住建部表示「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释放了哪些信号?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据中国建设报,1月26日上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会议要求,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 |
记者:目前(2024年)为止我们房价高和烂尾楼的问题怎么样解决? 住建部:房地产我们的历史发展比较长,产业工人比较丰富。 记者:那到目前(2024年)为止我们房价高和烂尾楼的问题怎么样解决? 住建部:我们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 记者:能问一下,到目前(2024年)为止我们房价高和烂尾楼的问题怎么样解决? 住建部:在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32.9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7.09平方米。 记者:那么从2006年到现在(2024年)房价增加了多少? 住建部:我们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还帮助了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 记者:现在很多一线城市的违规用地,不是国家批的,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来说,对于这样的违规地产项目是怎样一个看法? 住建部: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效改善。 记者:能说一下房价高和烂尾楼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住建部: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并且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动则必快,动则必成,今年房地产工作狠抓落实。 记者:我还想问。。。。。。 住建部:今天的提问到此结束。 |
权利与责任对等,地方搞房地产以前有模板可学,这次显然不一样,中央救市也一两年了,该用的工具也用了,降息降准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公积金政策等等,市场响应也收到了,统一政策刺激其实基本可以确定是效率低下的,当然不是政策不强,而是这次市场这头猛虎太厉害了,掰手腕政策处于下风。就开始尝试放权给地方,让地方自己想办法刺激房地产,对应:“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的自主权,各地可以因地制宜的调整房地产政策”,估计没说的大概就是代价也得自己承担。 当然该问题热度低的原因也很好理解,这两年中央+各个地方出台的政策不下百条,甚至有说千条,无非是不断的在发文,制定政策,再发文再制定政策,估计政策制定者不烦,受众都烦了,颇有点给个痛快的意思,有什么刺激政策都拿出来试试,不要这么折磨人的感觉。 但总归还是要分析的,地方能有什么办法? 1)杠杆,这绝对是接下来的重头戏,前几年的刺激政策基本都集中在如何鼓励居民借钱对抗房地产下行,比如降低首付比例,降低购房门槛,增加公积金等贷款额度等等,本身就是杠杆支持的繁荣,维系当然需要更多的人举债,但这个又与居民对未来的信心有关,收入不够,就是给他1000万的额度,他也得敢借啊,当然不排除进一步降低首付比例的可能,比如明年20%,实际还可以办理首付分期,首付先付10%,剩余的10%分几年付清,把杠杆拉到极致。 第二个则是新的杠杆游戏,市场吃不下这么多存量,房企就要暴雷,房企暴雷,房地产更没办法卖出去,房地产卖不出去,拍地就只剩下政府自己的城投和自己玩。那么就有了新的杠杆游戏,地方举债从房企手里打折整栋买走存量房子,给房企提供流动性来度过危机,自己再把买到的房子改造成公租房,福利房等,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只有一次政府举债,置换房企的杠杆,政府可不会这么安于现状,又可以把公租房等的未来20~30年收入(评估)打包卖给城投,城投又可以融资,似乎完成了左脚踩右脚升天,实际上还是杠杆转移的游戏,表现为政府部门的明面债务和隐形债务的激增,风险则是银行的。 所以不要小看我国金融创造风险的能力,金融体系原始并不意味着创造风险能力弱,这是两码事,代价不会消失,只会转移,而杠杆游戏的特征就是各个环节谁不分利?创造更大的窟窿。 2)市场,市场化债永远都是风险最低的做法,这也是我们类似的政策基本都要强调:市场化的原则。怎么算市场化呢?要么居民收入和福利保障增加,敢于借贷和能承担高房价,要么房价下跌到居民收入能承担的范围,这就是市场化。所以现阶段的房价下跌本身就是市场化出清的过程,只是政策既要维持限价,又要房企把房子卖出去,读者觉得可能吗?除非居民敢不顾风险的加杠杆,否则看不到市场化的地方在哪里。 我们也不妨做出一些乐观的预期,比如更多的城市学习苏州,务实一些,放松限跌令,增加流动性,否则人为制造堰塞湖反而抛售恐慌的时候更危险,在各个环节中疏通买卖双方的阻碍,包括但不限于,风险环节的保交付问题,最好是现房销售,二手房交易中的中介信息差和行业规范问题,交易环节的税收优惠等等,房价涨一倍没有风险,怎么跌20%就不合理呢?这哪是正常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呢。 总结起来,地方有两条路可以走,一种是加杠杆一条路走到黑,只要还能借来钱就接着抗,无非是把风险放大但推给未来,还有一种是市场化疏导,打通买卖环节的阻塞,保护购房者权益,增加不了居民收入和福利,就放松一些房价的下跌管控,毕竟你要没需求那是不可能的,无非是价格远超居民收入可承担的范围罢了,你让他极致杠杆以后,未来稍微家里有个扰动,多少家庭得负债累累,多少年轻人将放弃生育。 经济很少谈对错,更多的是成本和收益,市场也罢,政策也罢,算成本账,算收益账,或者说收益是谁的,成本谁来抗,才是相对合理的做法。 |
我之前说过目前股市如此鸟样根本原因在于对股市的定位,是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为最重要的目的,不改变这个定位之前普通股民想在股市挣钱和去澳门没太大区别。 而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其实也一样在于定位,在此之前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定位一直是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在经济欠达到、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增长以投资为主导的时期这个定位是没有问题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都需要一代人付出极大的代价。 但是当经济增长到一定水平,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城市基础设施已经趋于完善,人口已经开始负增长城市规模边际已经达到极限的时候就必须要转变定位为真正满足居民合理居住需求为最主要的目标了。 要真正满足居民的合理居住需求最应该干的应该是如何让各个收入阶层的人都能在所奋斗的城市“居者有其屋”,这个时期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各个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用合理的收入比例在城市实现安家落户,而不是还是想着收取进城税。 现在所谓的“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其实就是让各地方政府自己想办法如何刺激房屋销售,如何实现土地销售,如何维持房价,其实是一种把收税权(进城税)进一步下放和灵活运用。 |
我没记错的话,前几天统计局刚刚公布了2023年新生人口数量,902万。上一次涨价去库存的2016年,出生人口可是1800万呢。 短短几年,新生人口减半,看来,高房价也并非一无是处。 今年的902万数据已公布,可能住建部和广大网友的意见是一致的:怎么有这么多?不通过拉一波房地产,都对不起这么高的数据。 评论区有人质疑高房价和生育率的关系。 说村里、小地方房价不高,生的也不多。 可是,村里哪还有年轻人啊,小地方连自己的年轻人都留不住。年轻人都去哪了?大部分都去一二线大城市了,去省会城市了。那里的房价高,他们买不起房,结不了婚,生不了孩子。生育率大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中城市房价暴涨,直接对大多数年轻人形成降维打击,所以从2017年开始,生育率才出现断崖式下跌。 |
又特么是房地产,老爷们,放过房地产吧,别折腾了,年轻人真的没钱买房了。 |
|
|
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会有自己标志性的事件。房地产的衰败就是这样的事件。 时代给地产资本吹响了送葬的唢呐,不是几个政策就能扭转的。 我国地产资本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过程分成了三个主要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各不相同。 1978-2002年是地产资本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地产资本复活的阶段。 本阶段中,地产资本从无到有被召唤出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成长壮大。然而,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福利分房制度,如梦魇一般环绕着地产资本。在福利分房制度的笼罩下,地产资本就像一条被打断了腿的狗,只能一瘸一拐地在地上爬行。 1978-1991年的三次房改均以失败告终。 紧接着,1992-1997年的房地产大跃进也以大规模的烂尾而惨淡收场。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福利分房制度尚存。 终止福利分房,消灭计划时代最后的一丝残存,把整个天空都涂上市场的颜色! 1998年全国范围内终止了福利分房,地产资本终于搬开了发展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而这个时候,生息资本和土地所有者也做好了准备,他们绑定在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神圣同盟,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们共享地产资本的盛世繁华。 2002-2019年是地产资本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地产资本狂飙的阶段。 在本阶段的开头,福利分房已经终止,按揭贷在全国铺开,土地招拍挂制度也全面施行,地产资本、生息资本和土地所有者结成了紧密的同盟。随着中国经济的再度起飞,城镇化加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构成了住宅地产的第一批真正刚需。各路资本涌入楼市,房价快速上涨,并迅速脱离了老百姓的购买能力。 2002年的北京,商品房均价4,467元/平。一个毕业的大学生,找家里支援点,找亲友赞助点,付个首付并不难。省吃俭用几年下来,亲友的欠债基本就能还完。2008年的北京,商品房的均价已经涨到了11,648元/平,部分城区的住宅均价更是逼近两万。对一个出身农村或小城市的北漂学生来说,首付没那么容易了。也就在这个时候,坊间出现了一个颇有深意的名词——新xxxx。 2008年的金融危机,短暂地打断了地产资本高速发展的势头,甚至一度让地产巨头感受到了阵阵寒意。2009年的刺激政策,再次吹响了地产资本冲锋的号角,地产资本的战车在政策的指引下滚滚向前。 200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外贸-投资”双驱动,变为“负债-投资”单驱动,增加投资成了我国应对经济下滑的杀手锏。于是,房地产的发展呈现出这样的逻辑:“经济下滑-刺激楼市-房价上涨-调控楼市-经济再次下滑-再次刺激楼市-房价再次上涨”。 也就是说,我们在刺激经济和遏制房价暴涨之间找平衡,经济下滑就刺激房地产,以期增加投资弥补需求缺口,一刺激房价就快速上涨,房地产公司争相拿地加大开发力度,这又导致房企和居民的负债越来越高,泡沫越来越大,我们又被迫调整政策,遏制风险。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以增加投资(其中房地产投资是重要组成部分)为主要手段,在当下和未来之间找平衡,这是我国2009年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这也构成了房地产发展的基本逻辑。 然而,每一次对冲衰退的刺激,都让房价进一步上涨,2009-2019年共有两大一小三次刺激,三次刺激之后房价上天。伴随着高企的房价,居民购买力不断下滑,负债不断增加;在高企的房价的刺激下,开发商最大限度放大杠杆,通过挪用预售资金的方式加速周转,资金链越来越脆弱;这一切既是本阶段收尾时的情况,又构成了下一阶段的起点。 2020年至今是地产资本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地产资本盛极而衰的阶段。 从需求端看。由于城镇化减速和人口结构逆转,有购房需求的人群越来越少;由于高房价和居民部门高杠杆,有购房能力的人群也越来越少。 从供给端看。房地产供给明显过剩,空置率畸高。供需两端的变化,使得房地产的供求市场发生了实质性逆转,这是理解本阶段特点的基础。 在供需逆转的大背景下,开发商的高周转和高杠杆模式,一方面放大了危机爆发后的影响,另一方面将大量损失转嫁到购房者身上。这构成了当前房地产危机的基本特征。 本阶段的开头,由于疫情爆发,在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的环境下,房地产曾一度活跃,巨额信贷看着重新活跃的地产资本蠢蠢欲动。这是房地产衰亡前最后的回光返照。由于脆弱的泡沫继续膨胀,随时可能破灭,中央祭出“三道红线”直接管控房企负债。 居民收入下滑,刚需不断减少,销售逐步萎靡,外加融资管控,房企紧绷的资金链开始破裂。之前还被资本盛世迷惑的人们,先是看着知名房企一个个排队式违约,接着震惊于全国各地出现的烂尾楼,一时不知所措。 2021年恒大暴雷后,央行负责人表示,部分金融机构对“三线四档”政策有误解。随后开始吹风,监管陆续放松,2023年更是呈现放水救楼市的局面。 一声叹息! 各种负面消息不断见诸报端。房价居高不下、负债不断攀升、人口结构逆转、城镇化进度放缓,再加上房企违约,烂尾遍地,一系列因素综合在一起,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实质性逆转,单边上涨的市场预期坍塌了,人们开始持币观望,销售进一步恶化。 市场预期彻底逆转,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1年6月初,恒大在许昌的悦龙台项目停工,爆发民工讨新事件。随后,多个评级公司下调其评级。许家印说,恒大的一切都是社会给的,要回馈社会。但是,就在2021年恒大爆雷之前,许家印突击分红近千亿。 下图是2010-2021年间恒大分红数据(单位:万)。 |
|
恒大2021年暴雷,在暴前的两年,即2018年和2020年,分别突击分红276.84亿和577.79亿。2010-2021年间,恒大累计分红1147.89亿,但是仅2018和2020两年,就分了800多亿。许家族持股长期维持在7成左右,2018年合计持股为71.43%,2020年合计持股为71.78%。初略测算,十年来许家族累计分红在820亿左右,其中2018和2020两年,许家印分红600多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恒大终于崩盘。随着涉案楼盘越来越多,最高院指定广州中院集中管辖所有恒大案件。恒大暴雷以来,1300余个楼盘面临烂尾风险,这背后是数十万上百万家庭一生的心血。 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会有自己标志性的事件。恒大的崩盘,标志着时代给地产资本吹响了送葬的唢呐。 2008年的时候人们感叹,要是在2005年买了房该多好啊。 2012年的时候人们感叹,要是在2008年买了房该多好啊。 2016年的时候人们感叹,要是在2014年买房多好啊。 2020年的时候人们感叹,要是在2018年前买房多好啊。 2023年的时候人们感叹,幸好没在2021年买房。 历史完成了一个轮回。 本文内容节选自《地产资本的兴衰》,全文发布在“佐伊的读书圈”,详细分析了房地产的历史和现状。 --------------------------------- 我是佐伊,一个关注财经和时政的博主 欢迎加入“佐伊的读书圈”,和数百名各行各业的星友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多看路,少踩坑。 欢迎扫码加入“佐伊的读书圈”。如果无法加载,请反复点击即可加载。 |
|
下面是星球讨论的房地产相关问题,您可以点击以下任意一个链接,下载星球搜索“佐伊的读书圈”即可加入。或者点击以下任何一个链接扫码加入(二维码不能长按,只能用另一个手机扫码) 1、如果房价下调,最终会下调多少: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211842552155811 2、房价还能撑下去吗: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411822412558828 3、未来房价的定价模型: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211844152142221 4、深度报道,一篇文章看懂当前房地产政策的影响: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811841184881282 5、房地产空置率分析报告: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411848545424418 6、房地产违约风险分析: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811825418242552 7、压力测算,房地产暴雷对银行的影响有多大: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411858522245248 8、房地产产业链全分析: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811825522442412 9、人口结构变化对房地产的影响: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588151825144114 10、房地产行业半年数据复盘:https://wx.zsxq.com/dweb2/index/topic_detail/411848548821148 |
不谈政策本身,去年说的够多的了 market only 市场失灵的时候,只要你还在知乎or雪球里唱多,你连呼吸都是错的 这个市场注定大部分人活该亏钱 现在分子端和都已经确认全面反转,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好说的 关于地产也很简单:浦东+地产就是本轮市场最强的强度所在,浦东金桥这里有很大概率成为宇宙总龙头 一些很简单的交易思路,特发服务这里大概率要20cm的二板了 |
|
|
|
|
|
一季度会比较好过了,小微盘补跌结束,这里流动性回暖,权重搭台,题材一定会再次开始唱戏 中字头会是这一轮上涨的绝对核心,甚至会在未来3-5年都出现结构性的牛市 给自己定一个一季度翻倍的小目标吧 好言相劝各位,要么早信,要么别信 |
简单点, 现在是各地放开,随便你用什么手段,随便你怎么炒, 只要能稳住房地产、维持住土地财政就行, 房住不炒彻底结束, 但问题来了,老百姓买房是买涨不买跌, 现在不买房不是因为政策不够鼓励,不是因为银行不给贷款, 而是因为看不到房价上涨的显著逻辑, 不把这一点解决,房地产就绝无可能逆转, 如何解决? 我能想到的方式,就是中央政府来背杠杆,财政认领再搞一次2015年的涨价去库存, 配合大水漫灌, 如此,可能房地产能再创辉煌。 只不过,副作用嘛就不知道了。 |
权责对等:给地方城市调控自主权,意味着各地需要自行承担调控后果,上面不会无限兜底。 从21年下半年以来,楼市出台过无数救市政策,包括但不限于:降低购房门槛、降低贷款利率、认房不认贷、降低存量利率、降低首付比例…… 总而言之,除了降价以外的一切手段,都挨个尝试了一遍。 调控效果我们也看到了,居民提供除买房以外的一切支持。 “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较量了这么久,“有形的手”选择阶段性地偃旗息鼓,所以出现了各地自行调控。 楼市调控的目的是什么?是刺激居民买房吗? 是,也不是,刺激居民买房只是手段,房价不得出现剧烈波动,不降低现金收入才是目的。 如果只是为了卖房子,直接降价就可以了,何必费这么大劲,天天变着法出“利好”? 但价格取决于市场供需,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小于求,价格上涨。 现在的问题是,楼市供过于求,找不到接盘侠。 既然没了市场需求,除非大规模降价,否则怎么调整都没用。 这些年楼市火爆,本就是不正常现象:政府缺乏财政收入,民众缺乏投资渠道,双方的合力作用下,出现楼市的烈火烹油。 想维持烈火烹油,是会严重消耗燃料,民众的负债率和生育率都被当做燃料牺牲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燃料,还想烈火? 当初人们拼命上车,是觉得买房稳赚不赔,自己很需要。 假定大家现在都认为房子不会涨了,有五百万是去理财呢,还是买房子? 北京花五百万买的房子,如果租出去年租金顶多十万,也就2%的回报,真的有人愿意吗? 当房地产打破只涨不跌的神话后,人们会认真考虑房子作为大宗固定资产的保值功能。 再叠加风险,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一辈子积蓄,几十年债务,拼死拼活就为了一堆可能只存在于纸上的水泥? 面对折旧、流动性差、租售比回款率等问题,会进一步刺激房价下行。 这个由客观经济规律导致的矛盾,是能靠调控解决的吗? 真要调控,那就放开价格,不必担心楼市“买涨不买跌”,会导致房价跌穿。 居住毕竟是刚需,等房价跌到一定程度后,一定有人愿意上车。 上车的人一多,房子流动性变强,上涨预期出现,房价自然而然就上来了,这就是经济规律。 我觉得后续的调控方向,如果还是以“维系房价”为目标,那无论怎样调,结果都一样。 如果以“激活市场”为目标,则需要大胆放开售价限制,帮助开发商回款,现金回流了,才能减少烂尾楼。 烂尾楼少了,房价合适了,上车的刚需才能变多,钓鱼尚且需要打窝,何况激活楼市这种大事呢? 如果一味索取,不想任何付出,那最后收获的,一定是后悔与不解。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特例的猫 |
目前没有看到太多实质性的政策,更多地还是权责的划分。从去年开始,各种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就频繁出台,由于国内太大,各地因为经济、人口等发展不平衡,所以各城面对问题也不同。中央的调控政策更多是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上做文章,而限购政策,首付比例,以及优惠、折扣、返现等具体的政策需要地方政府“因城施策”自主调控。比如去年,部分城市就把首付比例降低到二成,首套房利率下调到了3.7%。 今年,中央和地方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会继续,但中央的宏观调控,比如对LPR,等货币政策,会越来越谨慎,因为它们的调整不仅仅针对房地产行业,还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甚至外汇的波动。因此,今年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更多需要地方政府承担责任。本来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土地财政,政策调控,也是一种自救的办法。比如刚刚广州出台了购房政策,购买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上(不含120平方米)住房,不纳入限购范围。 至于其他的自救办法,我认为与其寄希望于市场的反弹,还不如把重心放在,防范系统性风险上,目前的情况短时间内,市场很难出现复苏的迹象,新的供求平衡也没有建立起来,不如把这两年的土地供应量降下来,把市场上的存量出清。当然,这个过程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痛苦的,由奢入俭难,必须得学会过穷日子了。 |
来知乎好几年了,说真的,没有看见几个所谓的大V能预测对房地产走势的。 没有一个,不信大家可以看看16/17全国房价暴涨之前关于的热榜、高赞。 因为这个行业ZZ性、区域属性太强,政策性以及行业关联太强。 还是那句话,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很多问题: 1、老生常谈的烂尾楼问题,现在依然没有寻到好的解决方案; 2、经济大环境问题,失业率越来越多,月供是个大问题,毕竟征信是影响孩子前途的; 3、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人口净流出的城市,房价越来越低,有价无市。房子没有了金融+的属性,很多新房还没等交房价格腰斩1/3,谈房色变; 但从某些层面来说,市场依然有羊群效应和投资属性,一二线城市的倒挂新盘依然一房难求,只不过门槛越来越高。 去年上海、深圳的几个豪宅日光盘就是例子,我相信这些看衰楼市的V们如果有资格,他们会悄么声的去购置一套,毕竟有好几百万的价差在那摆着呢。 至于人口负增长,各位如果去了解一下当地的市场情况,会发现市面上新的供应项目也越来越少了。 坐标潍坊,24年新入市的项目加起来还不如21年一个区域的多,而且这些项目已经开始更新迭代,某几个项目最小200+起,已经不再去争取刚需刚改客户群体。 决定价格的一定是供需关系。 在过去的2023年基本上能用的软手段都用了: 降低首付款比例、提高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额度、银行利率一再下调、公积金共用、人才补贴、多娃家庭购房补贴、税费减免等。 但是效果并没有如初想改善,反而很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形如一潭死水 。 毕竟这些软手段和政策在好,也抵挡不住一套烂尾楼带来的影响。 -------------------------------- 至于调控自主权,这绝对是件好事。 在过去软政策的调控下,某些城市放开限购限售限价政策、取消而进行现房销售、加大二手房置换补贴和人才补贴政策。 但是缺陷很有可能会资源集中制,城市的贫富区越来越明显。 宏观是我们必须承受的,微观是我们可以改变的。 没有需求,大家看看爽文,放放烟花,在这个阶段肆意的挥舞着情绪。 但是如果有需求,还是那句话:给我一个买的理由。 希望2024年,天下无烂尾。 |
看得出来,现在主打就是一个放权,上面已经忽悠不住了,下面的就自己看着办吧,能忽悠多少各凭本事,但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根本目的还是想保房价。 最近两年,一直在刺激楼市,尤其是9月份以来,超过47个城市出台了刺激政策。 这种政策刺激潮,堪称史上最密集。 效果怎样呢?一般般。 不可否认,二手房成交量确实有所提升,50城环比增长21%,但是提升幅度和持续时间远不及预期,而且卖家远多余卖家,二手房挂牌数量激增。 结果就是,房子越卖越多,根本卖不完,抛压非常严重。 新房销售更惨淡,目前TOP10企业,除,其余几家房企单月销售额同比均出现下降,降幅4.4%-42.27%。 房企呢?仍然没有开始下场拿地,仍然是央国企的舞台。 虽然数据存在滞后性,但是政策效果如此短暂也让人始料未及。 |
|
现在大家都清醒过来了,非必要不买房,任凭你威逼利诱,大家就是不为所动。 还吹房价上涨?那你就吹吧,反正我买不起,涨不涨跟我都没关系。 还拿通胀吓唬人?那你就吓唬吧。从来没有人因为通胀而破产,都是因为要抗通胀而破产。 …… 大家已经不再相信房价永远涨,不相信房地产是最好的投资。 出台了那么多政策,效果就是不如预期,其实根源就是,信任出了问题。 就好像你看出台了很多政策,A股依然是硬不起来。 现在的股市,出现了严重的信任问题。 有人打了一个比喻: 一个舔狗,花时间花金钱舔女生舔了N年,女生也把这种追捧当做理所当然,各种花式作,抽屉协议,不仅不给舔狗一点回报,还联合他人坑舔狗的钱。 现在舔狗突然觉醒了,不舔了;剔除伪外资后,真正的高富帅外资也不鸟她了,开始不断撤退。 这时候女生开始慌了,你不舔我不太适应,你对我有啥意见,我改,我全都改。 但是,看着女生假模假样、避重就轻的修改,舔狗更加坚定了撤资走人的决心。 这就是当下的A股现状,经过几十年日积月累,信仰一夜倒下,韭菜们也寒心了。 未来,未来怎么办? 就像网友说的: 如果以激活市场为目标,就大胆放开售价限制,帮助开发商回款,现金回流了,才能减少烂尾楼,烂尾楼少了,房价合适了,上车的刚需才会变多,钓鱼尚且需要打窝,更何况激活楼市这种大事呢? 如果一味只想索取,却不愿意付出与改变,那最后收获的一定是后悔和不解。 |
现在的确不是放空话了,今天广州就放开限购了。 广州选择的是120平方以上的户型,不做任何限制了,全国人民都可以来买。 同时,所有广州有房的,只要把房子放到官方的租赁平台和销售平台,哪怕只是挂着的阶段,也算是没有房了。 这也意味着广州原来的限购2套也取消了,所有人都具备了首套房的资格。 这些政策都算是对住建部提出的以上要求的落地吧。 最近一周,有一个很明显的政策变化。 比如央行这次的,也是央行新闻发布会以后直接宣布的。 不仅降准,包括放开经营物业贷款用途范围等,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地产企业的债务危机。 这次住建部,本来昨天分析的时候,也还在说没有落地的措施。 而广州显然就是配合来着的。 从以上都能看出,政策救市的决心。 以往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央发话了,但是地方不做。 因为类似这种城市,早就从去年说过很多次了。 但是政策推进的力度还是太慢。 地方还是不敢把步子迈得太大,这其实影响的就是。 广州为啥成为第一个放开限购的城市。 这是因为广州其实保交楼的问题最大。 大部分千亿房企都是出身广州。 爆雷的碧桂园虽然在佛山,但实际很多业务也都在广州。 数一数广州的爆雷企业: 富力、合景、、雅居乐…… 目前所谓调控自主权,可能也不是所有城市都需要。 其他城市几乎该用的都用完了。 仅剩深圳、上海和北京。 其实放开限购和限价,让楼市真正回归市场。 该跌的就跌,该涨的旧账。 让市场来因地制宜,少点管控,监督和制定好政策即可…… |
就在刚刚,房地产迎来了两个利好。一个是与购房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另外一个则关系到未来房企的生存与发展。 不夸张的说,一场巨变即将在2024年的中国上扬。到底怎么回事呢? 第一个是针对于购房者,国家表示要继续的下调首付比例和下调房贷利率。要知道现在除了一线城市之外,很多城市都已经做到了两成首付。但对比香港的一成首付,日本的零首付依然有下调空间。 另外利率下调是一个长期的趋势。目前5年期的LPR利率为4.2%。贷款利率还会持续下行。预计今年房贷利率普遍都会降到3字头,想买房的朋友有福了,又可以省下一笔钱了。 第二个是针对房企,国家提出金融业走房贷,必须要加大力度来支持房地产。此言一出意味着过去三道红线宣布失效了。房地产行业终于迎来了真正拐点。 最近几年房地产的新增融资总额从2020年的1.66万亿降到了2023年的5700亿,缩水了65%。要知道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钱就是生命。没钱什么都干不起来。 最近我观察到有很多的一线打工人没活干,已经提前都放假了。房地产链条长,涉及到的面广。关系到千万的百姓生活状况。那希望在政策的加持下,今年房地产能稳定下来。给老百姓带来就业,也带来信心。 |
谁家孩子谁抱走。这句话没错,思路也没错。中央如果替地方买单,那么地方就可以继续大举债,搞基建,乱花钱。但现如今中国的问题在于,地方债其实就是政府债,因为地方政府又不能破产,所以大部分国外评级、评估机构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悲观论,他们认为中央不会替地方政府背债,地方政府陷入财务困境是必然,所以给出了负面展望评级,另一种是乐观轮,他们认为地方债的信用兜底一定是中央,这也是过去各大银行和投资机构愿意承接购买地方债的初始逻辑,如果这个逻辑不成立,那么地方债会陷入无法销售的恶性循环,他们愿意给出乐观展望,认为24年中央会选择面对现实,替地方兜底。 那么中央怎么决策呢?答案如教授李杨所说:“不知道”。因为中央也要权衡利弊,这是个很难决策且不存在中间路径的领域。住建部的自主调控,其实目的是要让谁家孩子谁抱走,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很多地方已经养不起孩子,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基建存在大量重复建设和浪费的情况,你只要救了,他们就敢继续浪费,你只要不救,他们就死给你看。央地博弈在24年会愈演愈烈。 当然,结果可能是残酷的,因为实际上政府本身不是生产部门,生产部门是市场上的各位,说白了,要回归到经济发展为核心,并且深刻反思凯恩斯主义变无限月读这件事。我并不反对凯恩斯主义或者奥地利学派,我反对的是不根据客观事实,依赖惯性我行我素的政策。当前中国不能再搞低效率大基建,而是要通过产权保护来激励创新,尤其是专利创新。当前的学术圈内充满了形式主义,根本没有创新能力,仅有的新经济实际上是吃以前的老本,而国企的庞大已经对民企造成了一定的挤出。这里说明一下,我以前建筑企业的,民营建筑企业如今越来越少了,很多建筑都是国企在干。 |
价格维持不住了,再不让降价,房企都要爆雷了。 |
准备玩先到先得了?存量就那么点,除了核心城市有后发的底气,其他的都只能抢跑。 如果核心城市也抢跑,那小城市直接凉凉 |
2022年写的,原文如下:今年下半年到2023年底,准备看烟花,大烟花。 经济好的时候——借钱投资、消费——企业盈利增加——股市上涨、资产(房产)上涨——预期未来继续; 一旦经济不好,收入下降、消费不振、资产(股市、房市)下跌——ZF主导放水投资刺激——稳住收入、稳住消费、稳住资产价格——预期好转,又进入新一轮经济“好”时期; 实际上只是把问题留到以后解决,小问题就这么过去了,中国这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全球这100多年除了大萧条、08年次贷,基本上也都这么过来的。 但小危机累计一定时间、一定程度终究会爆发成大危机,这就有大萧条和08年次贷危机。 Z国现在是小危机还是大危机? 目前还不好下结论,至少我们过去40多年都还没有发生大危机,08年全球一片哀嚎,我们短暂停摆后迅速恢复,全年GDP增长9%。 达利欧说过,经济危机本质是债务危机,简单说就是之前借的债还不上。 债务分为:政府债务、企业债务、个人债务。 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债跟中央债,只要政权稳定,理论上债务占GPD比重可以很高,日本早就超过300%,没多大问题。 截至2020年末,全国政府债务余额46.55万亿元,政府债务余额与GDP的比重为45.8%,这两年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还有较大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各地方政府不断举债重要原因之一,反正到头来有中央兜底。(以下是地方债情况) |
|
要是中央不兜底,那就破产处理或者找人接盘,破产直接拖垮地方银行,找人接盘就是reits,美其名曰“证券化”,项目质量先好后差,这是行业基本规律,参考美国次贷危机形成。企业债务包括金融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 一次大金融危机必然伴随着大量企业破产和债务清算,不管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债务危机爆发都是因为经济好的时候杠杆加太高,一旦收入跟不上就完蛋,比如某大。 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本身就是负债经营,负债率普遍90%,相当于10倍杠杆,一旦危机来临,他们都是先行指标,看下最新银行市盈率、市净率。按照市值高低排序: |
|
市盈率可以理解为你要是有足够多钱,买下公司多少年能赚回来(利润)。现在大部分银行市盈率3-5,也就是现在盈利不变情况下,你花钱买下银行3-5年就赚回来,还赚一个银行!前提是银行未来3-5依旧这么赚钱,金融行业是非常敏感,这个数据非常低,要么代表非常低估、要么代表非常危险。同理市净率也是如此,市净率=价格/净资产,市净率低于0.5,相当于1块钱,买到价值2块钱东西,现在银行股普遍都是这样。 大危机必然伴随金融企业破产,先是小公司、小银行,然后逐渐蔓延到大公司、大银行,直到ZF出手,现在大家看到巨赚钱四大行,二十年前都是靠财政部发债借钱救起来的。 个人债务违约潮来临 前几年p2p野蛮生长,很多人举债超前消费,三年疫情突如其来,破产中小企业不在少数,2013-2021年失信执行人数量。 |
|
根据阿里拍卖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住宅用房法拍房数量为9000套,2018年2万套,2019年50万套,到2020年133万套,2021年则高达168万套。截至2022年2月20日,全国住宅用房数量已经到达175万套!2021年相比2017年法拍房数量竟然增加了185倍! 按照最近房价趋势,有机构预计到年底法拍房数量将达到500W,这是多么恐怖数据,按照每套100平计算,5亿平米,这还只是已经进入到法拍市场,跟失信执行人一样,没有经过法院都不在统计范围中,最新数据今年1-7月份房屋销售面积也就不到8亿平米。 不管是失信执行人还是法拍房,我相信其中大部份一开始都想正常履约,只是事情发展跟预期不一样,然后主动或被动失信,没有办法的事,这也是基本债务危机中重要一环。 除了债务危机,经济危机来临前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大公司不断收缩业务,缩减人员,储备现金用来抵抗风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个人也是如此。 对股市而言,最好情况是危机来临前,手握现金等待最惨阶段抄底,然后就是慢慢数钱,一个普通人只要正常把握1-2次就能够实现财务自由,关键是最惨时候不好判断,很多时候都是进场太早导致错失良机。 就现在而言,还没有到最惨时候,至少股市还没有,考虑到目前流动性足够,阶段性机会是有的,但机会一天天减少,风险迟早会来,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盯住自己账户,控制最大损失,然后等。 原文:《现金为王!》 前几天借着任总“活下去”发了段谨慎的话,一个老读者说,以前我对股市一直是乐观,自从上海封了三个月后开始偏悲观。这不算准确,但有这个因素在。 有一说一,大家自行判断。 1、经历完全封闭三个月,没有任何怨言是不可能的,我就个普通人,最可耻还是在大家都吃不饱饭的时候,办什么抗疫晚会?!能不失望? 2、河南村镇银行事件以及后续红马事件,性质极其恶劣,处理无关痛痒,能不失望? 这两条仅是个大概,让我觉得这些年经济发展太快,很多其他配套没跟上,或者至少还需要时间才能跟上。下面说些具体的 3、电影《》有一个数据,在08年经济危机时候,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会直接或间接导致40w人死亡。7月份最新16-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为19.9%,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注意这个数据不包括6亿农民。 4、最近经常看到群聊转发一些恶性案件,以前吃瓜内容居多,参考上一条,按照常识,大部分人只会在日子过不下去时候,才会铤而走险,所以越是经济不好,越要远离带有负面情绪的人,因为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爆发,如果不知道区分,尽可能避免所有争执。【另外,坠机还有人关注吗?】 5、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主要指铜,“铜博士”是经济先行指标,LME铜过去一年均价9000-10000美元,之前最低跌到7000以下,最近有所回升。按照常识,过去两年大量印钞,流动性泛滥导致去年铜价大涨,最近大跌一方面是加息,另一方面就是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甚至有衰退迹象,接下来盯住铜,一旦价格跌破6500(相对于目前跌20%)就是危险信号。 6、实体经济,特别是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员,干一年亏一年,早止损早解脱,我们小区一条街关了几家店,没关的每次去吃饭都能听到老板说,现在还没缓过来,这还是在Z国GDP最高城市,其他城市情况如何大家补充。 7、一个办工厂朋友,之前订单饱满,不停招人都不能满足,有些订单还要分出去,现在安排安排工人双休甚至有时候一周能休3-4天。 8、行业太卷,各行业都太卷,卷是因为公平,你看那些垄断性行业卷吗?富二代官二代会跟你卷职场?周公子赤裸裸嘲笑还有后续吗?卷是因为从增量到存量,大家不得已而为之,好东西就那么多,大家都想要,那就卷吧。 9,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现在基本上开始摆烂了,政府指导价买卖,土地自己倒腾维持高价,地产商不可以降价,不可以破产,银行资金监管缺失,拿着一纸合同盯住老百姓不放,这都严重违背正常经济规律,能长久? 理论上这不算是大问题,按照以往6-8%经济增速发展下去,三五年时间也能正常消化大部分问题,但现在经济压力大,原因大家都清楚。如果不能快速拉回正轨,危机会比预期来的更早,我们的准备和应对时间会更短。 内忧必遭外患,今年老美是不是闹得特别凶,之前懂王时候最多就贸易打压,嘴炮比较多,现在睡王不仅针对高科技行业(半导体)定点打压,还不断挑战底线,试探红线,肯定还没完…… 另外美联储加息,资本回流,人民币汇率又一次逼近7,前几次逼近7时候,跟朋友聊天,我是一点不慌,因为经济发展稳定,这是汇率底气,这次心里没底,考虑到3万亿外汇储备,估计不大可能大幅贬值,触及下7也是有可能。 最后说下普通人如何面对危机?我最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已经身处危机中,真正标志性事件还没来,在此之前多储备现金,最近我还在想要不要去银行把部分现金换点金条来镇宅,再细想没必要,我这么些家底好像也没必要,要真有什么大危机也是跑不掉的。 普通人能做到的就提前储备现金,开源节流,减少投资,降低负债,最重要是保持身心健康,好好吃饭睡觉,等待危机结束。有条件的可以借着机会买入低估蓝筹白马,也有房产捡漏机会,关键是有没有钱? 《为什么不乐观了?》 ~~~~~分割线~~~~ 最近更新:2024年1月22日《股市下雪了!》,原文如下: 这两天老家下雪了,股市也下雪了。 |
|
?每天4000多家公司下跌,机构散户深套其中,场外资金见死不救,国家队每天救市资金也是杯水车薪。 前两天朋友问这轮美联储收割了谁?我说,谁最难受就是收割谁。收割分为两步骤:先打压资产价格,然后低价收购。 放眼望去,全球主要经济体资产价格除了中国,其他都是节节新高,就连去年暴雷韩国地产,今年也没看到什么消息,股市运行平稳,况且韩国被收割好几轮,剩余的也喂不饱。 2022年以来,国内房地产和股市一蹶不振,出台很多救市政策,效果不涨反跌,最近开始呈现加速赶底迹象,存在流动性风险。 救市已迫在眉睫,股市和房市至少要保住一端,否则直接影响就业消费复苏等国内大循环,还会延伸出各种问题。 救股市,短期预计投入几千亿即可,但长期还是要有个透明救市方案,比如日均成交量低于10000亿情况下,至少注入不低于600亿流动性,如日均成交量高于1.5万亿,则按照600亿每月退出,一定要公开透明,这个是信心的基础。 到现在为止,2015年那波救市资金具体什么情况,没有一个机构站出来说明。两个简单问题:1,汇金偷偷退出十大股东,到底赚/亏多少?2,当时从券商募集资金承诺4500点以下不减持,具体实施情况如何? A股里大股东承诺之后放鸽子屡见不鲜,那监管和国家队怎么样呢?至少要出来说明下。公开透明永远是股市基石。 我一直认为股市长期在3000点徘徊,是所有证券从业者以及利益相关方的耻辱,股民散户投机/投资责任微乎其微。能力,职位,薪酬等越高,责任和耻辱越大。 不敢再多说了…… 再说救楼市,预计投入资金至少上万亿,跟救股市不一样,救股市要稳,太快容易被薅羊毛,不利于长期稳定向上,看去年底北证50就知道了。救楼市一定要快,让资金快去在产业链流通,避免过多烂账坏账,三角债,然后企业摆烂,员工失业,留下一堆烂尾楼。 不要怕有人从中渔利,只要坚持市场化去化解债务,确保楼房保质量交,让老百姓能拿到房,不会在乎跌20%的,跌50%的也要让他们能割肉,降低负债,避免生活压力太大。 写上面这段话,我都觉得很难,牵涉利益太深太多,当年朱总那样铁腕手段,不太能解决。可能会涉及大的地产银行破产,上面担心会出乱子,其实不然,去年硅谷银行破产,美联储快刀斩乱麻,很快就化解了风险。 对于国内房地产也是这样,应该让几家大的房企,比如华润,万科,保利按照市场化原则,快速收购其他破产或资不抵债地产公司,把属于老百姓房子尽快交付,经侦部门和会计事务所介入查账,涉及到违法犯罪严惩不贷。 相关上下游供货商或者长期拖欠货款,经核实同样按照市场化原则处理,可能是当时货款合同价3-5折甚至更少,但至少比什么都没有更强,至少也是可以谈的。 这个过程要保障所有参与人待遇薪酬不下滑,反而应该上调,道理跟08金融危机那些投行高管加薪是一样的,要让人安心干活。 总的来说,太难。 2024年,股市和楼市至少要先稳住一端,否则会比去年更加难熬。 全文完。 |
如果是关注房地产市场的朋友,都应该明白国内房地产问题的症结所在:过去各种因素推波助澜形成的高房价,对居民家庭的消费潜力形成了一种透支,当经济遇到波动的时候(三年疫情),收入放缓,导致高杠杆的游戏无法继续。 背上了二三十年高利率房贷的家庭,当收入受到影响的时候,势必会压缩自身的开支,这就造成了经济学家口中的通货紧缩,消费不足反而又影响了经济的不景气程度。 2023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颓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四大房企恒大,融创,碧桂园,万科,无一不是债务爆雷,留下了上百万套烂尾楼。 几百万人给了钱背上了贷款,却无家可归,这不公平,将来如何解决?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措施,难道要指望经济的增长稀释房企的债务窟窿? |
|
市场就是这样,有好处的时候就要强调集权,以攫取最大的利益,有困难的时候就要当甩手掌柜,你们自己解决。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工具箱里面的政策手段已经不多了,以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体量,不是政策工具可以撼动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市场。 房地产目前的困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要解决房地产问题,也必须要有一个长期机制。 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困局,首先要解决烂尾楼。 其次,要改革预售制。 再次,要尽快取消公摊。 第一个是重建房地产市场信心,第二个是让房地产市场更加公平,第三个是让房地产市场更加透明。 以上三个说难不难,除了烂尾楼不好解决外,另外两点政策方面的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明知道这些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但就是没有动力去做。只是一个劲儿的想要居民加高杠杆去买房,未免太怀疑群众的智商了。 |
释放信号: 1.房地产作为一个大行业已经事实上崩盘了。 2.各省各市自求多福,各地银行各爆各的,有事别赖我。 3.房价会继续阴跌。 |
新闻连起来看, 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也息息相关,金融业责无旁贷,必须大力支持。 再比如重庆取消180平米以下房产税, 再比如各地溢价率上升, 1月16日上午9点,拍出长沙最高楼面价的长沙黄兴北S10地块在重拍之后,最高报价为298103万元,最高报价人为湖南运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相比2023年12月12日中建信和地产有限公司对该地块的最高报价,这次上涨了2.2亿元,楼面价提升了1220元,达到1.6万余元。 琶洲西区这次推出的地块是仅有3万平方米的小地块,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受到了房企的争抢。最终,越秀地产以约22.7亿元的总价、约7.57万元/平方米的单价拿下,溢价率高达59%。 再到媒体鼓吹地王, 再到说高科技住宅,“好房子”,第四代住宅, 请注意,这些肯定都是要增加建安成本的。 再到2023年给了3500亿PSL, 再到最近做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 其实明确讲,目前政策力度不断。 隔几天就会有一个政策, 本质是为了保房价。 |
住建部最近的表态好比给各城市发放了一本“调控自助菜单”。 这就意味着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挥,调整房地产政策,这叫上下一起,努力救楼市。 今后各地或许会祭出加大金融杠杆的大招,比如首付分期或者零首付等手法刺激老百姓买房欲望。 也可能是地方举债,打折接手开发商的库存房源,并转变为保障性住房。 激活房地产的关键—— 就是让房价回归到居民购买力相匹配的区间,让大家买得起,愿意买。 放宽限价政策、灵活处理限跌令,激活市场流通性,可能不得不做了。 各地楼市救市大体就是两个方向: 继续延续高杠杆游戏,暂时维持市场热度,长期累积风险,将风险留给下一任或下一代;走市场化疏导道路,适度放松房价下跌管控,让房价真正亲民,避免家庭因房贷过重陷入困境。 总之,各个城市肯定会遵循上面指导下的就市路径,经济成本和收益将牵涉到各方都的神经。 至于各地楼市调控大戏,如何因地制宜上演,咱们也就静观其变吧! |
这不就是权力下放,然后让大家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因城施策,各显神通吗? 事实证明,只要大家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应对之策,再顽固的政策也有变得灵活的时候。 然而,与其在这里喊话和发文件,以各种各样的话术进行宣传,还不如集思广益,各显神通的好。 昨天路过一个万科的楼盘,打出的广告是买房送五菱宏光,当然因为是保障性安居房,所以自然是不愁销路,一问去年12月底就卖光了。 其实类似的花活,各地早就不少了,买房送户口、减个税、送车牌 ...... 一切地方能做主的 都送,只要你买…… 但是什么都比不过房价这个硬杠呀——均价2万6的商品房,买了就优惠7万,和均价1万2的安居房,啥都不送,你要是符合条件,你选哪个? 当然,如果是我,都不选,前者没那么多钱,后者现迁户口、交个税也来不及啊。 在全民负债、就业率不尽如人意,市场信心不足的当下,无论怎么因地制宜地调整,都不如直接来点实际的强—— 取消70年产权限制,大规模推动保障性安居房、人才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计划,并且取消10年内不得出售的限制。 有人说什么,安居房、人才房、共有产权房跟共同富裕相违背,真是可笑啊,远的不说,就拿深圳来说吧,要是没有政策性住房,就那个高房价,有多少人才毕业后会选择去那里落户呢? |
故事新编 |
晚了!!!!! 如果去年就有魄力,发布这等政策,何至如此啊。 虽然说过无数次了,但我还是要再再再重复一次。楼市的硬件条件没有问题,在世界上横向比较,甚至还很有余裕。说这话可能被喷,但事实如此。 房地产业今天的问题,完全是调控出来,而不是市场自由发展出来的。僵硬的,不接地气的,没有反馈机制的,乱加码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毫无疑问的罪魁祸首。 说到底,房地产业最大的问题是过于金融化投机化。可调控措施却只限制商品房交易,而不直接对金融机构下手,只采取一些间接措施敲敲边鼓。这就相当于两头堵,中间胀,不炸才见了鬼了。 我虽然也厌恶高房价,但房地产真的还不到退出历史的时候。如果真的控制不住,直接坠落,引爆债务危机,那时候的局面只会更惨。但我个人想不出任何破局之法,实在是太晚了。 唉。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
为什么小米造车成功了,造CPU却失败了? |
我国的产业升级成功了吗?能像德国日本那样 |
为什么最近纳斯达克和标普500基金产品都开始 |
中国猪肉还能回到十二十三元一斤水平吗? |
房价下跌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
为什么普通人一年存三五万都很难? |
日本制造的质量真的就那么好吗? |
委员袁小彬建议拍卖特殊号码车牌,满足车主 |
国企一般不涨薪,那怎么抗通胀呢? |
美联储接下来选降息还是选内爆?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