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将带来哪些影响? -> 正文阅读 |
|
[商业财经]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将带来哪些影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据央视新闻消息,在今天(24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 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 |
白岩松之问:老百姓到底为啥有钱不敢花? - 永乐大帝明成祖的回答 - 知乎 哈哈哈哈,刚刚中午抽空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不就来了关联问题了吗?、 刚好把我的答案深化补充一下。 中国的信贷市场问题确实很大,大到需要非常深刻的改革才行。 这种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各行各业。 放到影视业来说,导致的现象就是 抗日神剧和脑残偶像剧成了中国影视剧行业的一个理性决策,工厂化理性生产流程。 而流量明星,董宇辉之流受资金热捧,也跟信贷这个问题根源脱不开干系。 流量明星,头部主播,核心竞争力是提供情绪价值,而且完全以提供情绪价值为主导方向。 从而缩短目标核心用户的付费决策流程。 万恶之源就在这里,关键是缩短,是快!生产活动之后,一定要以最极限速度回收收益,为此一切可以让路。而情绪价值是影响付费决策流程的最佳加速器。 为什么要这么快? 因为害怕不确定性,害怕额外成本。 可以归纳为害怕时间成本。只有快,才能缓解。 为什么国内目前各行各业多年持续加深对时间成本的恐惧? 答案是各行各业的生产与再生产成本,都普遍直接或间接来自杠杆信贷资金。 但是 但是什么呢? 它们又基本拿不到低无风险收益率的一二级信贷杠杆资金。 它们往往只能拿到中间又加了几个环节的信贷资金。 而增加的每个环节的把控者,都要为自己额外再收取一部分无风险收益率,转嫁为下一级信贷资本使用者的使用成本。 最终进入生产端,信贷使用成本极高,不得不追逐最短的,确定性最高的收益回路。 并且产生一个副作用是对一切非核心环节进行成本压缩。例如和流量明星一起生产影视剧项目的编剧,场务,服化道,后期工作人员。例如给董宇辉写小作文的幕后团队。都处于收入被核心环节压缩,以承担上一级信贷授予方无风险收益率的情况。 从而导致产出质量下降和消费市场萎缩。 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中国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 归根结底一句话,有的人凭借某些优势,不产出任何价值的情况下拿走太多的无风险收益率。影响到了各行各业。 对影视行业的影响就是,抗日神剧,脑残古偶之流成了理性决策结果。 而优质产品往往要依赖个人低成本自持资金,或者制作人以职业生涯为风险,不理性的产出,所以国产优质片子呈现不稳定散点分布状态出现。 |
解读起来比较难,具体还要看以后得执行和效果,本篇就不专门讨论新成立的部门,而是看全球央行普遍遇到的困局,再回头看这个事情或许更清楚一些: 1 央行的职能 由于现代金融体系中的货币不与任何锚挂钩,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市场的产出水平,比如生产的衣服,冰箱,汽车,提供服务等等,都是货币发行的背后支撑,央行根据市场对于货币的需求来给商业银行供给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再和贷款人签订协议创造货币供应,整个过程都有利息参与其中来调节供需关系。 既然纯信用货币,本质就是政府部门和央行向所有居民借钱,所以基础货币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负债,各国虽然央行的职能都有区别吗,但央行共同的核心目标就是稳定物价指数,假设一国不顾风险的印钞,尤其是赤字货币化的方式,央行直接借钱给政府花,那么很容易陷入通胀和恶性通胀,大家印象中的经济危机主要是失业率和经济增长,实际上现代金融体系下,危机的方式多样化,长期高通胀本身就是危机的一种方式,不断蚕食着所有人的财富,MV=PT,通胀发生时,要么改变左边的货币供给和流转,要么增加右边的实体经济产出。长期高通胀的阿根廷本质就是央行和政府部门连续违约和失信造成的本国居民自己不信任自己的货币,就是不改革,150%的通胀也不会停止,一旦到达三位数的通胀,你认为通胀会停下来等你们想解决办法吗?自发的就会加速。 在通胀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央行的额外职能还有失业率、金融体系稳定,发展中国家往往还有一个经济增速的要求,但前提往往都是通胀可控的情况下才能去兼顾其他的问题,但往往央行不是万能的,会出现你无法兼顾的情况,比如滞胀,供给货币是无法换来更高的就业率,高通胀和高失业同时出现,货币政策往往只有加息一条路。 2 央行的独立性 一般情况下,如果在通胀可控的情况下,去兼顾更多的刺激经济任务原则上没什么问题,但假设出现了矛盾怎么办?我们都知道,短期内给市场供给过量的货币,或者短期内增加政府的负债来增加福利,经济往往像和打了兴奋剂一样,传导期很短,是做大政绩的最快方法。然而代价也非常显著,一个是通胀风险,比如2020年的欧美,供给货币数量惊人,且基本都陷入到了高通胀中,不得已只能加息,一年用的刺激工具,往往要之后几年来还债,甚至几十年的以债养债中。 第二个就是超发货币往往都会带来资产泡沫,或者人造经济过热,对于当政者肯定喜欢,大家都沉浸在债务支撑的繁荣中,之后往往就是风险的爆发周期,08年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国长期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杠杆根本就不安全,几千亿的次贷危机就点燃了全球金融危机。 原则上央行有抑制经济过热(资产泡沫和通胀)的义务,从学术来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从实际的阻力来看,却困难重重,假设到了重要的政治周期,经济过热需要央行抑制,而政客则需要政绩,比如临选前的洒金,央行听说的?现实证明,强硬的央行往往很少,多数时候都是丧失独立性的,比如80年代的美国滞胀,沃尔克就是为数不多的强硬派,所以其标签是:重塑美联储信用的人。而多数经济体的央行根本就没有吧独立性,最可怕的就是政府本身效率低,还要坚持玩财政赤字货币化,央行彻底沦为政府部门征收铸币税的工具,从而直接导致政府和央行信用的崩溃。央行切勿把自己的信用当儿戏,内债不是债,内钱自然也不再是钱。 3 央行无论如何改,都是以维护货币购买力为核心指标 假设央行可以兼顾通胀和其他的经济发展需求,那自然是好事,如果出现了不能兼顾,那理应优先保障本币的购买力,换句话就是不能让居民手里的钱毛了。再比如货币政策刺激效果低下,多数时候根本就不是央行可以干预的,你把钱借给政府或者地方平台,你还能管他休雕像还是增加公共支出?根本就不是你的事,这几年也比较显著,千万别说央行没发力,一年25万亿以上的货币供应增量,还要怎么发力?既要刺激经济防止收缩,又要给地方隐形债兜底,还得给新的基建提供政策支持,比如年初的3500亿PSL,至于钱怎么流转,你觉得央行能左右吗? 所以不管设计的多美好,最终还是要看执行,央行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维护自身的信用,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当然不是完全独立性),不要过度被政治周期所干预,反正历史上一旦央行沦为政府征收铸币税的工具,没几个好结局的。 最后,如果行业赚钱,你不给她递送信贷他都会找你,如果不赚钱,你求着他贷款也未必送的出去,所以央行不在于增加了那些职能,而在于先守住自己的核心目标和底线,不能把所有的压力都丢给连独立性都没有的央行来解决,这也是不现实,供给侧的改革可能还是要转向需求侧的循环中更可靠一些。 |
看几个组合昂! 真魔幻+真有意思! 第一、先喊话 说要让小公司,民企上市公司做考核制度,行的留下,不行的滚蛋,看着终于有点注册制该有的样子了,但是...目前状态,是:“要、即将、我想、我们在商量!” 看见没?这还是在喊你的预期,不是实现 可说了总比没说强,但你也会发现为啥这两天境外ETF开始出现严重的溢价,被买爆后,上面开始喊,提示投资者风险,字面上是:现在境外ETF已经严重不符合其价值观! 那问题来了,让投资者赚钱不符合价值观,企业融资割韭菜就符合?那确实了,这体现了当前市场目标:还是以融资为目的,而非享受与企业成长的丰收果实 所以狼来了,你猜猜大家还信不信?,毕竟从你说,到做!可能还有漫长的等待的滞后时间。 第二、收尸队进场 开始让平准基金加大力度,抱歉数据从买方、和卖方那里都没找到数据,甚至都是含糊的说要、即将、所以平准的:“额度、量、到底有没有?”只能听他说! 那从字里行间里我们能看出啥呢? 第一:险资拉出来必须参战,但据我所知,险资的浮存一般用于购买当期国债和风险偏好极低的标,来补偿未来需要付息承诺的保单,你让它加大比例搞权益类资产,那它的安全垫丢了,你是打算让保民买单么? 再说社保基金,每次出手都是相当精准,绝对只赚不赔,但是它的偏好,我两年就在喊四大行,想想为什么? 你觉得它是精准,它有没有可能一样没底?只能抱团吃股息?而作为一个大资金都在包现金类资产说明什么? 翻翻我以前的回答 你就不难理解,大而不倒会在无法得到居民通胀时,现金类资产就属于天塌下来都有生意做的公司在此阶段强势的原因 第三、通胀从哪来? 和这个题终于有关系了,信贷市场司,就是金融进一步集中管理呗? 我拍手叫好,真的,发自内心的,起码终于不用在出现钱有但就是传导不到居民端或者在体制内空转的悲剧了! 但这里有个疑问,降低准备金,只是让银行有10块做抵押贷10块出去,变成有10块可以贷20块类似行政规定的变通,而非真实对金钱的使用意愿的提升,啥意思? 我们的长端利率为什么这么低? 因为对不起,丢了金融隐含的投资回报,所以只能低,那作为居民端和企业端又为啥对信贷没需求,同上,获得的不是通胀补偿而是通缩 那整体的问题能不能解决了? 个人从脚趾豆缝里的拙见,企业走出去,获得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居民端通胀,企业获得一边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吸收通缩,去外面赚通胀再回来补偿居民部门,企业部门也可以国有后去收割通胀,回来补贴财政减少财政支出不平衡的赤字窘境呢?! |
|
以上 |
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部门,所以咱们最好是看看官方信息,其中我认为需要着重关注的,是下面这个: 潘功胜表示,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潘功胜介绍,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提升了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普惠小微、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中长期、绿色贷款增速均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下一步将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强工具创新,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以及,记者会的内容: “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必须依法全面加强监管,特别是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王建军表示。 王建军指出,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的骨干力量,目前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有的上市公司诚信意识不强,上市目的不纯,缺乏公众公司姓“公”的基本认知,侵害投资者利益的事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投资者信心。 证监会将坚守监管主责主业,落实好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加快完善更加严格的资本市场监管执法体系,增强监管穿透力。 特别是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防假打假制度机制,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对于欺诈发行等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行为,坚决重拳打击,让其“倾家荡产、牢底坐穿”。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一体追责,让其痛到不敢再为。 那么,从目前的表述来看,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是: 1.接下来对金融信贷市场的管控,会加强; 2.金融方面违法犯罪的难度、打击力度增加; 3.还是属于扩张的金融方向,低息。 我只有一点困惑: 一般宽松的货币环境会有更多的套利和金融腐败,而这次显然是既要信贷环境宽松,又要严格打击金融违法犯罪,属于既要又要,那么最终的落实又会怎样呢?会不会投鼠忌器?会不会增加权力寻租的空间?这是更加市场化,还是…? |
要结合刚刚下调的存款准备金一起考虑。 要知道去年我们已经两次降低了存款准备金。 但最大的问题是,银行的确比之前有钱了,但是都在银行空转,并没有实质性的投出去。 我们看看低迷的CPI也就明白,国家放水了这么多钱,但是银行出于自己的风险利益出发,大家都不敢投资。 要知道,去年也是银行高管频繁出事的一年。 光恒大许家印就不知道要牵扯出多少银行高管。 这也导致各大金融机构各个风声鹤唳,更不敢随便借钱了。 显然, 大家都出于自己的利益出发,影响了决策从上至下的传达和落实。 这里,必须有人要站出来,作为主角来推动这事。 那央行当然是最好的角色扮演者。 看了下央行的机构设置,没弄错的话应该是金融市场司此前兼任了信贷的角色。 |
|
金融市场司的职责: 拟订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和发展规划。 承担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统筹实施监管的具体工作。 统筹互联网金融监管,评估金融科技创新业务。 拟定并组织实施宏观信贷指导政策,承担国务院交办的小微、“三农”、科技创新等结构性金融政策协调具体工作。 下设:信贷政策管理处。 显然,从职责来看,原来的金融市场司只是协调具体工作。 而现在我们看到潘行长反复强调了2个字:引导。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 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从协调人变成了引导人,这是非常关键的角色变化。 既然引导,那就是指导工作向指明的方向去努力。 这是牵头人的角色。 现在存款准备金直接降低了50个基点,已经等同于去年2次降准的规模。 这么多钱现在央行不是协调你们投资了。 而是要求你们必须投资了。 投资方向也非常明确,就是五篇大文章。 个人觉得肯定是个好事。 钱光降准没用,必须系统性的前瞻性的投入到市场流通起来,才能起到奇效…… |
相当于官方下场来做好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的工作 专门提到了央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目的是为了引导金融机构扶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其实就是不能让科技,数字经济,养老,新能源这些行业掉队 目前企业端可能压力比较大,大家现金流不够,这种时候官方需要顶上来 包括我们现在每个月看的社融数据也知道,官方方面的出手越来越多,企业和居民端继续在休养生息 这种时候官方不出手,那很多行业的发展可能就会暂停脚步,影响产业升级和社会的进步,这肯定是不行的 官方对重要的项目,战略意义很大的项目还有一些比较薄弱的需要钱的地方,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就是一些小微企业,科技创业中小企业,高端制造行业,新能源,专精特新这些行业 对他们的贷款支持会继续增加 这样就可以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也可以稳住科技发展和就业大环境 各种中小微企业,他们也是解决就业压力的主力军 扶持他们的重要性很大 |
|
|
|
2024年全球经济压力依旧很大,欧美的降息让全球经济慢慢下降可能在25-26年 所以今年要顶住经济增长的压力确实不容易 这种时候必然要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对各种需要金融扶持的但可能回报没有那么好的方向加大力度 很多中小微企业,官方不贷款给他们,不给扶持,商业银行可能不会出手 不仅仅是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而且还做了0.5%降准 并且还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 这些都属于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都是在稳住今年的经济发展 官方还强调了后面还会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节奏上把握好新增信贷的均衡投放,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 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落实好不久前发布的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从以上这些就可以看出来,今年还有未来都是官方加杠杆扶持经济发展的时候 居民和企业端继续休养生息,我们在后面的社融里面,应该也可以看见这样的动作 |
“央行将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强工具创新,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关于设立信贷市场司的目的关键是最好上面这5大篇章的文章,其实从19年开始国内就开始了普遍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的给市场释放流动资金进行货币放水,但是由于经济形势的下滑叠加房地产市场下行周期,普通居民和民营企业大家的普遍做法是降负债、主动降杠杆,放水出来的资金在银行、地方政府、城投、国企等机构来回空转,没办法带动有效需求和民营企业的投资增长。 从2022年开始关于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货币,如何让资金投放的更加有效率变成了一个重要议题,其实质就是想办法让居民和企业主动增加负债和杠杆。 但是居民和企业考虑负债和杠杆主要根据两个因素:风险和回报,正常来说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贷款来的资金收益率超过贷款的利率贷款主体都是愿意主动去增加负债的,而现在的贷款利率其实已经低到4%左右了,至少在国内基本上已经是最近几十年的最低值了,但是即便贷款利率再低因为企业对未来的不可控预期还是不愿意增加负债。 成立这个信贷市场司其实是引导企业往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个领域投资,告诉大家这几个领域风险由国家兜底,风险不要考虑太多,只要算收益超过贷款利率就大胆干就好,2024年肯定一堆项目开始包装成这5个领域,只是里面有多少民营企业参与就不知道了。 |
人民银行负责货币发行、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等职能。能称为银行的银行,当然要担起责任,保障信贷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潘功胜介绍,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当前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内外部环境都有压力,人民银行设立金融市场司,也是新的形势下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显示了人民银行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那就是更加关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 我们都知道,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商业银行每年都会制定新的授信政策,这个授信政策都是根据国家、监管部门的政策和当地的经济形势,考虑到本行的具体情况制定的。 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导向,还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说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最终目的,但是还要对当地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必须的金融服务,信贷支持实体经济,责无旁贷。 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对各家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有指导的责任,加强监督管理,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 过去的一年,人民银行进一步提升了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普惠小微、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中长期、绿色贷款增速均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人民银行设立信贷市场司以后,可以更好地发挥信贷指导的功能,很好的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强工具创新,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让商业银行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放贷,达到赚钱又和谐的状态。 |
对于信用货币而言,信贷和“货币”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回事。在面临螺旋式通缩压力和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的情况下,央行加强对信贷市场的管理,几乎是必选动作。 所谓“放水”,并不是国家开动印钞机,“钱”就哗啦啦地进入了社会了,而是要经过银行体系“贷款创造存款”的过程。你去银行贷款,你得到的钱是银行“无中生有”出来的,直接在你的贷款账户上加记一笔钱,但没有人、没有其他账户,少了一笔等额的钱。这是现代信用货币体系“印钞”最主要的路径。对于中国这种央行不得向财政透支、也不直接下场买股票(日本央行直接下场买ETF刺激资本市场)的金融体系而言,银行信贷是最重要的流动性通道没有之一。 当然,信贷的结构、贷款的流向,对经济基本面也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的信贷增长呈现“企业强居民弱”的格局,背后是我国长期以来的“生产立国”和“生产力”导向。作为“生产型国家”,各类经济政策和资源配置明显倾斜于生产端、供给侧,而相对不太重视消费端、需求侧。 企业属于前者,而居民属于后者。近几个月的经济数据,特别是CPI数据对比其他数据,甚至隐然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现状是,政策仍然受困于既有框架的路径依赖,对“给民众直接发钱”等短平快的刺激手段避之唯恐不及,而对“产业升级”等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值,总体感觉政策思路是希望依靠电动车、芯片等高端产业、硬核产业的成长将经济带出泥潭。 在这种背景下,消费不振,需求萎靡,居民信用扩张的能力孱弱,也就难以避免了。 但实际上,除了那些工业革命级别的伟大技术(蒸汽机、内燃机、电机、计算机等)可以从无到有催生全新的有效需求和增量市场,更多的场景下,是需求和市场牵引着技术的演化和迭代。 在内需持续萎缩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下,想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产业升级,逻辑上相当于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目前看,当下边际效用最高、长期效益最好的策略,就是就是以鼓励生育为切入点,进行大规模印钞撒钱,直接为家庭部门,尤其是年轻家庭,注入流动性, 改善收入流,修复他们的资产负债表。 养娃开销很大的,鼓励生育天然就是刺激消费、提振内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大工业国,产能空前强盛,产业链供应链无比坚韧,最大的问题是需求不足而不是“短缺”。 这同时也是提振就业——鼓励生育可以适当降低女性的(狭义)劳动参与,至少在(狭义)社会总劳动时间的意义上减少内卷,同时以国家补贴的形式让生娃带娃也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形成事实上的就业。 前面说的是狭义的“劳动”,因为传统经济观念不承认生娃带娃的经济社会效益,但在大量生产部门都产能过剩、就业极度内卷的情况下,将一些人力(精力、劳动时间)引导到人口再生产领域,不见得比在过剩部门、内卷部门继续堆资源更没有效益。而在现代工业化社会,尤其是养老金的本质就是代际转移支付的社会,生娃带娃是一个非常辛苦劳累,但对个人回报未必能覆盖付出,对社会却有“正外部性”的高价值劳动。 同时这也是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储备。只有一代又一代足量的新世代,从产品到服务的各种需求,才能形成世代接续的排浪,才有长期可持续的坚实基础。 当然,这些补贴适合由中央财政来负担。一方面,中央财政的资产负债表堪称全球最优质,杠杆率较低,远比地方财政和居民家庭有更多的扩表空间。另一方面,鼓励生育的收益是全国分配的,发达地区可以虹吸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而欠发达地区容易为他人做嫁衣裳,同时在孩子成长为劳动力之前都是需要大量公共服务,对于财政实际上是阶段性的负担,地方当局鼓励生育的真实积极性、内在动力,是非常可疑的。 在人口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工业化社会,生育、养育下一代就是增加未来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达,人作为消费者的价值,会越来越显著),从供需两端看都是非常优质的资产,远比一些低效甚至销毁财富的投资建设更优质。 相较其他工业化社会,中国投入物质再生产的资源过多,而投入人口再生产的资源实在太少。 2022年,中国人口占全球17%,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发电量也占全球30%,钢铁、水泥产量都占全球50%,但居民消费支出只占全球13%左右,年出生人口只占全球7%。人口再生产相较于物质再生产短板明显,像是“只奋斗不享受”、“只造东西不造人”的“世界工蜂”。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经济繁荣的最核心动力,所有的需求,归根结底是人的需求。没有人的经济体系,再“高端”、“硬核”也没有任何意义。 |
原来是管货币,现在更进一步管信贷了。 必要性体现在哪里呢? 大概率是想更好地解决资金空转问题,既管货币,又管信贷,一竿子插到底,更好地疏通货币从央行到实体的畅通性,解决资金淤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的问题。 过去这些年,货币政策一直是偏宽松的;但有些时候,实体部门还是会感觉融资难,一部分原因就是资金淤积在金融体系中空转,自己和自己玩。 宽货币不能宽信用,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现在央行成立信贷市场司,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吗? 结合央行手里的工具看,肯定是有作用的。 央行手里的工具,除了降息降准,主要是7天逆回购、MLF、SLF,再贷款,以及一些结构性工具等等。有些通过金融市场发挥作用,有些直接作用于信贷市场,如结构性贷款工具,是聚焦于特定领域的,商业银行对于再贷款资金的使用,一般是要逐笔登记金额、利率、期限、用途的,可理解为专款专用。 通过发挥结构性工具的杠杆作用,央行可以牵引商业银行信贷投向,按照政策意图推动信贷结构优化与升级。 这些事一直在做,成立信贷市场司,意味着工具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规模可能会再上一个台阶。 之后,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作用于金融市场,又可以通过再贷款、结构性贷款工具作用于信贷市场,两条腿走路,更好地贯通与把控资金流向。 2016-2017年间,我国新增贷款中约40%投向房地产行业;2023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贷款占比今晚1.6%,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基建、制造、绿色、普惠小微等新兴领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央行信贷市场司的成立,贷款结构优化的速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
央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每经记者 肖世清 每经编辑 马子卿 1月2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发布会上,潘功胜表示,2023年,央行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普惠小微、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中长期、绿色贷款增速均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潘功胜继续指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强工具创新,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央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 据悉,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本次发布会上,潘功胜指出,2024年将重点抓好的工作包括,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潘功胜称:“2023年,我们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普惠小微、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中长期、绿色贷款增速均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潘功胜表示,将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强工具创新,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
|
图片来源:央行网站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央行现内设部门有26个,分别是办公厅(党委办公室)、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条法司、研究局、货币政策司、宏观审慎管理局、金融市场司、金融稳定局、调查统计司、支付结算司、科技司、货币金银局(保卫局)、国库局、国际司(港澳台办公室)、征信管理局、反洗钱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会计财务司、内审司(党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事司(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群工部)、参事室、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局、工会、团委。信贷市场司设立后,央行的内设部门将增至27个。 将有利于充分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机制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表示,一方面,聚焦“五篇大文章”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人民银行2024年部署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信贷市场司的设立有利于充分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和内部政策安排,充分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 刘晨认为,另一方面,建设金融强国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在此基础上深刻提出建立健全“六大体系”。从长期来看,本次设立新的司局,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加快构建、促进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建立健全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利于服务金融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央行设立信贷市场司,将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盘活被低效占用的信贷资源,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央行应进一步运用好17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推动金融机构将金融的功能性放在第一位,增强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内生动力。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
央行今天是真猛,出手果断、雷厉风行,而且还不只是光喊口号,是说完能直接落地。 先是降准,2月开始有1万亿流动性释放出来,巨量资金将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1月2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在此之前,大家一直关注的降息工具已经达到一定边界程度了。过去的五个月都没有进行过调整,主要还是由于银行净息差存较大压力,再降息的话金融机构可能吃不消。但是为了满足长期长期流动性需求,政策工具还必须用起来。所以政策调整上面,从降息转向为这一次的降准。 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LPR已连续5个月“按兵不动”。 接着是宣布成立信贷市场司,主要负责目前金融领域最火的“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五篇大文章分别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在此之前,这些监管职能分别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进行过统一管理,都是各玩各的。至此之后,将形成一个“大一统”式监管格局,把各项指标给你抓的牢牢的。 通过新部门的设立,央行将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而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果如何,将直接考验这个新设的信贷市场司的管理水平与能力。 |
人民银行现在内设21个部局司室,今天设立信贷市场司之后就有了第22个内设机构。 因为今天这个新闻才爆出来,所以现在对于信贷市场司到底是怎么运转和做的,还要看更具体的司务,但就目前潘行长的表态来看,设立信贷市场司主要是引导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的,这其中就包括: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从这里面可以一窥信贷市场司的主要工作内容,一个是科技金融的推进和创新,也就是更为聚焦到科技企业,将科技进步和资本链条结合,更精准的促进国内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的发展,同时反过来利用科技发展金融,提高服务水平。 科技金融是指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 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有利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的持续发展。 第二个是绿色金融,以环保为主要参考因素,让资源流向先进的企业和部门。 绿色金融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及治理,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流向理念、技术先进的部门。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政策稳步推进,在信贷、债券、基金等领域都有长足发展。 第三个是普惠金融,这个我估计大家很熟悉了,跟信贷市场司的名字也很搭配。 第四个是养老金融,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主要是应对目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工作内容是让金融为养老服务和养老需求提供服务,围绕社会各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产生的金融活动的总和。这一块,信贷市场司既然是信贷,那么想必不太涉及养老金的部分,大概率是在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和养老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上面发力。 第五个是数字金融,这个大家都接触的比较多了,我就不再详述。 个人感觉是设立信贷市场司之后,央行的信贷政策从以前偏向于大方向和抓总目标的形式,落地到可以进入一些比较细化的方向和具体事物的管理上。这也与我最近的感受相同。我们都知道随着上次税收改革之后,央地事权财权有错位,导致发展到现在地方杠杆上的比较多,而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部门上的杠杆比较少。考虑到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此刻杠杆已经相对高位的情况,未来大概率是要通过政府部门加杠杆来发展经济,这时候设立信贷市场司,或许也是为了在未来能够更好的让央行策划,推出和落实相应政策,提升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内的可控性吧。 |
是在23年货币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推进。 当下的财政政策域货币政策,政策空间都相对有限。 原因,还是在于处理存量债务问题。 所以,中央和地方,会发行很多明面上的债券,用来置换之前的隐形债。从而导致政府的财政赤字规模上升,但偏偏财政资金,更多的是用来化债;而不是直接投入到市场中,不是如同以前一样,大量的财政资金,通过补助或者基建渠道,直接作为增量,进入到市场中。 银行这边的问题也差不多;银行一再降息,也是配合政府发行债券。只有在足够的低息环境下,地方债,政府债,才能够具有相对的吸引力。同时,也只有足够的低息环境下,地方债,政府债的巨额债务的利息支出才相对可接受。这些都是债务展期的基本条件。 所以,如同财政端,明明在扩大财政赤字;但在增量市场上,表现出来的,确实财政支出缩减;某些地方的基建项目都要停掉。金融端,明明在扩大信贷规模,表现为M2的持续快速增长。但真正进入到新增投资领域的,资金量却在缩减。 银行因为政策原因,实行了低息政策。但这个低息,却不是所有主体都能够享受的。信贷端在扣除对存量债务的处理后,剩下的信贷额度,实际上存在着信贷额度的限额。不同经济主体,能够贷到的资金是不同的。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信贷市场司,才是重要的。有利于为新增的贷款,新增的利于在结构方面进行调整的端口,进行对点的信贷支持。 所以,信贷市场司,算得上是新部门做增量业务;也符合今年定调的,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
今天(2024年1月24日)央行的新闻发布会可以说是“干货满满”,除了全面降准的消息之外,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就是将新设“信贷市场司”。 首先说一下目前央行内设部门的规定,是根据2019年1月19日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而本次新设“信贷市场司”,则是对于央行架构在2019年之后的首次调整。 从信贷市场角度来看,牵涉面非常广泛,大到企业融资,小到个人消费借贷,都会涉及到信贷市场的业务。商业银行、非银金融机构、企业及个人,都是信贷市场的参与主体。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信贷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在本次央行公布的“信贷市场司”规划上,聚焦于五个方面,分别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从这五个方面而言,均是中国目前信贷市场的重点覆盖范围且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例如, 数字金融将金融业和数字产业相结合,可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水平和时效;养老金融则和目前老年化问题突出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绿色金融则是在目前中国双碳目标之下,对于新能源产业等环保节能产业进行金融支持服务。 因此,今天公布的这“五大篇章”,表明了未来中国信贷市场的重点支持和发展方向;信贷业务专门设司,也体现了央行在信贷市场层面上的重视程度。 |
果然还是等来了。 央行设立信贷市场司,然后定向降息就来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1月2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流动性1万亿元。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服务。 我觉得这应该是政策的组合拳的开始,后面还有别的东西出来。 上面的意志体现在今天的A股上,今天下午,A股行情继续演绎大奇迹日,下午13点26分后国家队开始上班,继续子弹突突突,瞬间行情就来一个大反转,沪指从跌了近一个点,到收盘红了近两个点。 所以今天涨得最好的,是金融信托板块,同时市场也士气大振。 另外,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介绍,国务院国资委将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 而且昨晚证监会又发声,先是通过新华社发文,重点说了两点,一是将充实应对市场波动的政策工具;二是防止出台不利于资本市场预期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预期。然后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会议,强调把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稳市场、稳信心。 这是对前晚国常会的响应,速度挺快的;这一系列宏观组合拳下来市场要慢慢回归健康了。 |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有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信用资质不够健全。 根据以前收紧性的风险管理原则,许多具有一定基础的中小企业无法客观得到合理的信用评级,这导致它们在金融机构那里的授信额度偏低,贷款利率水平偏高,需要提供的抵押担保品较多。这无疑都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拦路虎。 在经济繁荣周期,中小企业发展困难这个局面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被重视,原因在于彼时的市场有着向上增长的行业和生态结构,经济发展的步伐也总体向上,于是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改革的道路就颇为谨慎。 但在经济低迷周期,原有的成熟行业走向衰退,稳定的经济生态被打破,能够促进经济复苏的因素越来越少,所以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盘活存量资产,激发社会投资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虽然目前的中小企业发展效率并不高,大部分中小企业从事的行业都不具备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功能,但却能够坚实地提供一批中低质量的就业岗位,以解燃眉之急,改善当下的就业状况。 也只有改善就业状况后,居民的当前收入水平和未来收入预期才能显著改善,进而才能扭转他们不愿且不敢投资消费的意愿。 所以,设立信贷市场司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机制,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得到客观的评级,进而拓宽融资渠道。甚至可以说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们的信用评级机制需要刻意的放宽管制,虽然也有很大的弊端,但优先解决眼下的难题才是最重要的。 并且从宏观来看,一旦新的信用评级机制形成并帮助我们走向复苏和繁荣,那么我们的主权信用评级甚至都可以逐渐摆脱国际机构的束缚,进而在全球市场获得更高的信用额度,以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 |
照实说,这些鼓励或限制类的影响信贷市场资金走向的政策本不该是央行的功能。 世界各国央行改革有几个大方向。一是老生常谈的央行对其余政策部门的独立性,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美国、德国,而它们的经济表现拉长期限看在发达经济体中也表现最好,是市场、社会对“守纪律”的馈赠,就连同属东亚文化圈(讲究所谓的“整体一盘棋”)的日本央行的独立性在90年代后期也稳步提升,而这虽然没有挽救经济,却至少保证了国债攀升同时的低利率负担与日元国际避险货币的属性。二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透明性在增加,不与社会“斗智斗勇”,这增加了市场对央行的信心,附带的是强政策效力,而社会经济主体也因这种透明特质面临较少的决策风险,无意义的赌博式内耗减少,金钱的流通行增强,低不确定性让很多可投可不投的项目有更多经济可行性,然后是更多的就业与产出;三是央行工具池越来越标准化、简化,美联储曾经的工具池也是五花八门,多达十数种,现在基本只有五六种在使用,而最核心的锚定物只剩利率。 央行应从具体的信贷政策中退场,一是央行并不比市场更懂产业、经济、信贷,贸然下场多沦为外行指导内行,除了造成信号混乱与资源损耗外没有更多益处;二是参与具体的信贷政策会“消耗”央行的信誉,优惠政策是对无优惠政策主体的歧视,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又多沦为造假、寻租,收获的只有“道德正义”,然而道德是有代价的,甚至可以说道德主要与经济有关,退一步说,我们有更好的方法去做慈善、推动科技进步、抑强扶弱,但央行作为一个最“抽象”、“宏观”的经济管理部门不宜亲自下场,多做干预,央行需要的是“独立性”、决策透明、经济数据公开,工具池标准化等。 当然也能理解央行设立信贷市场司的初衷,经济、就业确实不行,央行很着急,然而财政政策也有不少问题(主要是投资边际效率极低与负债攀升),地方投资乱作为然后上级财政还得兜底,然而兜底后又可能有更大的窟窿,所以央行很急,开始直接介入信贷领域,比如前些天的30年房租贷款政策,比如现在的绿色、普惠、科技金融支撑,这些政策本来是政策性银行的活,或者是商业银行的产品设计问题,现在以及不远的未来央行主被动地介入,看来是对地方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执行上的“捉急”。 就在2022年前后,有一种风气是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为这些年的经济困局担负不少责任,但事实是,货币政策几乎已是我们执行的最好的领域了,金融至少是在理论上、教材上最国际化的领域了。 需要考虑的是,央行对经济事务参与越具体,央行越难“取信于市场”,不宜介入太深。 |
“信贷市场”还要专门成立一个司。 事实上央行最重要的司是“货币政策”司,其实本身就是宏观调控上对于信贷市场具有指导性的。 可以看出来之前很多央行的领导,都是货币政策司司长出身,特别是央行前任的易行长。 除了货币政策司,还有一个重要的岗位就是外管局,负责的局长一般都是央行的副行长了,现在的潘行长,还有前任的易行长,都分管过这一岗位。 那为啥还需要单独的成立信贷市场司呢?潘行长给的解释是做好五篇金融大文章,即在养老、科技、绿色、普惠和数字金融。 这个题目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金融监管落地的关键,是金融转型的产物。 对于此,央行成立一个新的司,来协调货币政策和银行信贷投放,支持五篇大文章,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 毕竟我们的经济推动,主要依靠信贷投放,现在存量的信贷资金或者说商业银行的规模,已经超过300万亿。 对于这个当下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再怎么强调都不过份。 所以新设一个部门,从央行的角度是合理的,但是从全局来看,还是需要多评估一下,毕竟还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他们可是商业银行对口的监管部门,直接管信贷投向不是更顺理成章吗? 特别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可以一直追溯的前前身就是国家银监会,就是管银行的啊。 这个信贷市场司的成立,单纯的宣布央行不仅仅要管货币的价格,还要管货币的投向了。 |
首先需要知道,这个“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 司是一个机构的单位,说的就是国务院直属机构下属的内设机构。司级与厅局级是相等的。 从行政级别可以看得出来对这个新设立的机构的重视。 那么,设立这个信贷市场司的意义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信贷的支持。 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房价的快速上涨,我国居民的负债率也在快速攀升。 根据央行的数据,中国居民杠杆率在2022年末为71.8%。而2008年的居民负债率为17.9%。 涉及到金额,居民总负债为200万亿,人均14万元。而根据最新公布的GDP显示,2023年的GDP为126.06万亿。 高额的负债下,消费意愿是受到冲击的,这也是当前内需不足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不消费,而是没钱。 所以,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都很有必要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信贷市场司,工作重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应对信贷危机,化解信贷风险。 另外一个,就是给社会”发钱“,解决大家手头没有钱的问题。 设立信贷市场司,套用一下官方的说法: 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强工具创新,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
为什么小米造车成功了,造CPU却失败了? |
我国的产业升级成功了吗?能像德国日本那样 |
为什么最近纳斯达克和标普500基金产品都开始 |
中国猪肉还能回到十二十三元一斤水平吗? |
房价下跌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
为什么普通人一年存三五万都很难? |
日本制造的质量真的就那么好吗? |
委员袁小彬建议拍卖特殊号码车牌,满足车主 |
国企一般不涨薪,那怎么抗通胀呢? |
美联储接下来选降息还是选内爆?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