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香港要如何进行产业转型? -> 正文阅读

[商业财经]香港要如何进行产业转型?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香港要如何进行产业转型?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香港
经济转型
职业转型
转型
香港要如何进行产业转型?
香港把自己的制造业给打烂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表面上来看,从制造业转型到金融业是产业升级。确实利润率提高了,赚钱也更轻松,来钱更快,经济数字上来看更好看了。
但是金融业归根结底是虚拟产业,是提供不了多少就业岗位的,这份转型的红利只有极少部分人享受到,而产业脱实向虚之后消失的岗位却是香港普通居民来承担
其实香港做的已经非常好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金融中心,这么大的金融需求让700万人平均5w多美元已经很不错了。香港人生活水平提升的最关键因素其实还是生活成本过高。
香港作为一个体量很小的经济体,极度依赖进出口,在香港吃饭,50港币相当于内地20人民币,基本是吃饱的一个比较普遍的价钱,一瓶水便宜的三块钱(基本很难找到),普通便利店里的怡宝7块,地铁公交动辄14,最便宜的也得4-5块,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基建产品的使用成本比内地确实是高了不少,想要提高香港人的生活水平,不如把物价打下来一些,虽然这样的话经济数据不会好看,但是人民的生活可比几个数字重要多了


有些事情看命,世界的局势是在整体转换过程中别说香港了,新加坡,以后怎么样都没人知道。
现在大家都盛赞英法德,其实欧洲中世纪的时候只有两个大的贸易区,一个是地中海贸易区,一个是北海贸易区,没有英国法国什么事的。威尼斯的商人,意大利以前就是做地中海贸易为主的,所以才有那么的繁荣。而北海贸易区就是目前的波罗的海,还有北海那一带,做生意的主要是斯拉夫人,还有北欧人。沟通这两个贸易区的中间地带就是德国,依靠莱茵河的运输能力。所以中世纪德国一直没统一,但还是可以,因为大家可以依赖莱茵河收点税。
结果,地理大发现,我们这边喜欢叫新航路的开辟。意大利从此就不行了,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开始崛起,包括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有法国,英国。原来各自为政,依靠的莱茵河收税的德国开始变得不行,最后只有统一了变成了一个工业国才开始强大起来。
而地中海各国就开始变得不中用了。
其实这种事情套在我国也差不多,明清时候最著名的商人是晋商。你一开始他们是在明代末期是帮清朝人运粮起家,然后内蒙古的贸易沟通,南北就是他们干的,当时的贸易路线就是这一个,所以他们发了。
但到了1840年以后,海外贸易开始在中国兴起,崛起来的城市是上海。因为周边江苏和浙江还算富裕而长江的航运能力能直接沟通到内地。
而在战争年代,俄国日本前后投资东北大量闯关中的农民冲向东北,也让我们建国后要倾力发展东北,东北就崛起了。
改革开放后,我们要吸引外资,很多资金是从香港顺着广东流入,而且一度垄断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
贸易路线一直在变,谁在这条路线上面谁就能发财。广州和深圳是赚了第1桶金以后清全力发展高科技,所以才能撑到今天。而其中深圳更加拼命。但现在很多低端的制造业已经北上江浙了。他们又开始繁荣起来。
目前新加坡因为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关键地位,垄断了一定的贸易航线,顺带做金融,所以起来了。但现在的情况看中国一直在攻略缅甸,去年缅北的一些事件发生后好像和缅甸政府谈通了。输油管道和铁路干线可能又要起起来了,一旦成功,那新加坡的地位就得下降了。
这个世界一直在变,香港只是因缘际会富了起来,但这种留不住就是留不住啊。
香港的优点是专业化水平高,执行能力强,缺点是规划能力实在是有点弱。做个类比,香港擅长做CEO,但是不擅长做董事长。 刚好,中央的一大强项就是规划性强,现在中央的强大规划加上香港的专业化执行,我还是看好香港的行业转型的。
香港现在已经放下身段,积极对接“十四五”规划中给香港的“八大中心”定位。其中除了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商贸中心、亚太地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这四个传统“中心”之外,加入国际航空枢纽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仅举一例:香港特首李家超在2023年10月份发布的《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中,在“对接国家战略,强化‘八大中心’”一节中,将国际创新中心放在首位,具体来说:
61. 去年12月政府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2023年新兴初创生态系统排名中,香港位列全球第二、亚洲第一。我们会进一步落实蓝图,包括:
(i) 成立「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 —— 设于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内,由「工业专员」领导,以产业导向为原则,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援重点企业在港发展、协助制造业利用创科升级转型、扶植初创企业;
(ii) 促进微电子研发 —— 明年内成立「香港微电子研发院」,引领和促进大学、研发中心和业界合作,包括研究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技术,利用大湾区内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新建成的「微电子中心」明年启用,提供先进的专用基础设施和硬件配套;
(iii) 加速建设超算中心,助人工智能发展 —— 数码港明年起分阶段设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支撑科研及相关行业的强大算力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iv) 支援初创企业成果转化 —— 透过「产学研1+计划」,促进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首批申请结果明年第一季公布。我们会把每所指定大学技术转移处的资助上限增加一倍至1,600万元,让大学加强支援技术转移和扩大市场拓展服务;也会吸纳更多海内外知名的初创服务机构落户香港,提供孵化及进一步发展指导服务;
(v) 设立100亿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 —— 为推动下游的新型工业发展,我们会为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的企业,提供更多资助,包括为新设生产设施相关费用,以(政府)1:(公司)2的配对形式,提供最多2亿元的配对资助;亦会探讨让计划下的企业可更弹性聘用非本地技术人员,及适度放宽使用资助聘用研究人才的限制;
(vi) 推动数据跨境流动 —— 今年6月内地与特区签订合作备忘录,促进内地数据在大湾区内跨境安全流动。我们正与广东省商讨在大湾区以先行先试方式,简化内地个人数据流动到香港的合规安排,便利大湾区内包括金融、医疗等跨境服务提供;及
(vii) 设立第三个InnoHK平台 —— 现时科学园InnoHK两个有关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研发平台,成功汇聚全球各地顶尖科研人员。我们会于明年筹备设立第三个平台,聚焦先进制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续发展。
根据香港投资推广署的统计,2023年香港有4257家初创企业,比2019年增加34%。初创公司涵盖多元行业,“金融科技”公司数目继续位列榜首,其次是“电子商贸/供应链管理/物流科技”、“资讯、电脑及科技”和“教育及学习”。“食品科技”亦呈现可观的按年增长。
金融就是产业的顶端。
从来没听说过圣何塞(硅谷)、洛杉矶(文化中心)比纽约(金融中心)强的。
香港反过来搞文化、搞科技反而是产业降级。
不做金融,
看其他吃转移支付的省,什么亏欠做什么,比如贵州花几十亿建一个人造景点
香港的问题已经不是转型了
而是换血
换了血 才能转型
不换血 彻底完蛋
2021 年香港约有 250 家生物科技相关公司,约有 160 家医疗和健康设备制造商。中央政府早已确立了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在推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 2019 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生物医药被列为大湾区新兴支柱产业。香港多所大学的生物科技研究业是世界闻名,研究成果的成功转化也日益增多。例如在 2020 年,香港大学的团队成功研制了全球首支喷鼻式新冠疫苗。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卢煜明教授亦发明了“无创产前诊断”技术,该技术目前已于全球近 100 个国家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香港还是亚太地区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 IPO 中心,也是世界第二大 IPO 中心。28截至 2021 年 6 月底,已有 67 家医疗健康公司在港交所上市,首次公开募股募资 2 090 亿,反映香港生物科技生态系统持续成熟。
健康科技产业被视为是战略产业,单靠市场难以自行发展,政府应牵头制定产业发展蓝图。香港大学的李登伟教授 31研究人造心脏多年,早前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个迷你人造心脏。他认为,香港政府可以作为中间人,整合本港科研技术、教育、医学、金融商界和法律这五大创新科技优势,从而完善创新科技生态系统。此外,行内企业积极申请政府资助计划和资金支援,以及建立筹款平台。生物科技和健康科技公司发展初期,需要完成很多打入医疗市场的前期工作,例如开发产品原型和发表医学论文,以获得医学界的信任和认可。生物科技和健康科技初创公司的发展週期一般长达 5 至 10 年,而种子阶段的资金短缺问题相当严重。
香港卢教授经常被誉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香港人”。卢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是透过採集孕妇的血浆,以检测婴儿是否患有特定的单基因遗传病。例如有婴儿患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出生后由于荷尔蒙失调导致其生殖器官出现异常。依靠目前的技术,孕妇可以在第 8 週进行无创产前检测,及早发现及用药,可避免婴儿出生后承受多次手术。经过 20 年的努力,卢教授首创了基因产前诊断检测,让孕妇可以进行“无创”产前检查,检测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症。与以前的侵入性测试相比,该测试将降低测试期间流产的风险,更加安全。由于这项创新和许多其他相关贡献,卢教授于 2021 年获得了突破奖,该奖通常被称为“科学奥斯卡”,以表彰在基础物理、生命等领域进行范式转换研究的世界知名学者。科学和数学。
香港特区政府的支持为促进“再工业化”,创新及科技局已提供资金支援不同产业发展,例如 2020 年拨款20 亿港元推出“再工业化资助计划”。然而,“电器、电子和光学产品”的增加值仅佔香港制造业 3.64%,为最低比重,但获得的资金却是最多(34%)。相比之下,占制造业三分之一以上的“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行业获得的资金却微乎其微。


香港地价和新加坡差不多,新加坡可以做,香港没有理由不可以做高科技。瑞士人口为 860 万人,2019 年人均 GDP 为 86,601 美元;新加坡人口为 570 万人,2019 年人均 GDP 为 59,797 美元。以色列则拥有 920 万人口,人均 GDP 为 43,610 美元。香港拥有相近数量的 750 万人口,人均 GDP 徘徊在46,323 美元左右,低于新加坡和瑞士,但高于以色列。
尽管新加坡、瑞士和以色列有许多分别,但他们的先进制造业亦同样表现卓越。以色列、新加坡和瑞士的制造业佔 GDP 的比重分别为 11%、18%和 20%。该等数字与香港 1%的制造业生产 GDP 份额形成鲜明对比。为何香港制造业佔 GDP 比重如此低?高昂的劳动力、土地或生产成本并非成因,因为瑞士或新加坡经营企业的成本甚至更高。
科创创造大量全新的工作岗位,比如人工智能,数据分析,高级编程,这些岗位的需求量明显上升。我们正在经历香港经济的多元化转型。
厂商可考虑运用智能生产技术,制造在港研发的高增值产品,如有矫形作用的眼镜片、智能手表、医疗器材及用品,目标是走高质量路线。港商可凭仗这些优势,参与全球高端产品生产链上游研发及下游精密配件最后组装部分,利用物联网智能生产技术,灵活地出口全球。
不少在美国工作的华裔科学家及科研人才,或会因针对华人的偏颇性执法,受到日益不公平的对待,而打算重回亚洲工作。特区政府应把握此一机会,增加诱因,积极成立招揽人才计划,吸引这批境外杰出人才来港工作,贡献本地及区内的科研发展以至经济转型。香港初创企业数由2014年约1100间,增至2020年超过3300间,聘用人数由2400人增至10700人。
中央政府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表明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对于中国内地企业而言,如果想开拓海外市场,香港可能是很好的出发地;对于国际企业而言,想要继续增长,香港可能是进入中国市场的理想窗口。在外循环方面,将巩固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商贸关系,特别是去年11月由15个亚太地区国家共同签订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议,预计10年内可创造一个在亚洲超过10亿人口的中产消费市场。
1949年欧美对华禁运,香港第一次转型,成为轻工业制造基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香港第二次转型,剥离工业发展高端服务业,成为金融中心。
香港政府似乎已着手转型。2015年11月,香港政府组建创新及科技局,目的就是实现「再工业化」的目标。
2020年7月推出「再工业化资助计划」,生产商若在香港设立新的智能生产线,可以获得最高1500万港元的资助。
此外,还设立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创科创投基金等一系列支持计划,共累计230亿港币支持近两万个项目。特区政府在《2021–22年度财政预算案》宣布,年内将拨款支持大学招聘国际创科人才;毗邻科学园的「创新斗室」(InnoCell),快将为创科社群提供低于市价但具备智能科技的住宿和协作空间,都是值得鼓舞的开始,成功的话可考虑加强支援力度。
香港初创企业中,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占多数,现在看到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企业进来,比如生物医药类企业已经形成规模,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生物医药类公司上市地,这些企业为人才提供新的岗位选择,而不是进入传统公司,成为经济新增量。
香港背靠深圳这个中国科创中心,产业转型会很容易。
高科技研发不需要大规模建厂,科学园正在搞这个。
香港研发国际化优势内地都不具备,宁德时代放了一个500人国际研发团队在科学园。
香港优势在于拥有大量基础研发人才及经验、较稳健的保障知识产权的制度,以及世界一流的航运及空运设施。工业界应与大学加强合作,以及建立公司品牌形象。香港是亚洲唯一一个拥有5所跻身全球百强大学的城市,大学科研水平向来优秀香港的大学有不俗的科研基础,但是若没有企业支持,没有创业者承接,单靠大学单打独斗,永远培育不出科技产业。
北区靠着深圳,还有河套双管地区,香港未来科研打底是深圳水平。多数引进的企业,会选择落户于“北部都会区”。各大龙头落地后,“北都区”将以产业园的形式呈现,成为香港创科产业发展的要塞。
北区房价比甚至福田还低,还有低税率优势。
金融对于科技的反哺很强,融资,pre-IPO,港股上市本身也很欢迎医药初创企业。
先进制造业成功协助以色列由“创业之国”(Start-up Nation) 迈向成“规模化国家”(Scale-up Nation)。为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以色列政府自 2016 年起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但不限于:(1)创造合适的创业环境;(2)透过各种政策鼓励企业的研发活动;(3)吸引海外人才,特别是海外的犹太人才;(4)创造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5)成立研究中心。
由于香港缺乏本地培养的研发人才,企业往往需要从中国内地或海外招聘,招聘和培训成本相对较高。除了国际科研人才竞争激烈外,香港研发人才流失率也很高。香港科研人员通常只愿意于企业工作两至三年。科研人才到国外或中国大陆寻求机会具有吸引力,导致香港的医疗领域人才短缺。健康科技初创企业尤其难以招到合适的专业人士,特别对于资源有限的初创公司,亦要经过漫长的过程申请政府资金。从焦点小组讨论,香港的“政府-产业-大学-研究”合作不足,未能加强行业的研发能力。


以色列政府还致力于引入外国及回流科学家。以色列“The Ministry of Aliyah andIntegration - The Center for Integration in Science”,协助具有相关资格和经验的新移民在学术界和企业中获得工作。根据以色列回归和融合部于 2021 年发布的《科学中的融合:新移民科学家》(Integration in Science: New-immigrant scientists),该中心为候选人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寻找创新和技术领域的工作机会。除了为个别申请者配对工作外,该中心还与就业顾问合作,指导申请者的职业方向。该中心向僱主提供经济援助,以僱用移民或回流科学家,但须符合特定科学工作的某些拟议条款。
该中心还为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奖学金计划,但要求他们每年必须自愿参加24小时的行业工作。故此,学生能够积累工作经验,与业界建立联系,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符合条件的奖学金申请者必须是新移民,且在申请时,在以色列停留时间未超过两年。候选人必须年满37岁,并被以色列认可的大学接受其研究。


https://www.hkpc.org/sites/default/files/2022-01/hkpcxhku_reindustrialisation_study_chi.pdf
新加坡拥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2020 年,制造业为新加坡 GDP 的贡献率约为 21%,并提供了 12%的就业机会,而批发贸易和金融业分别为该国的 GDP 贡献了 17%和 16%。在全球疫情下,新加坡制造业乘势而上,自 2020 年 7 月以来连续 6 个月保持增长,年增长率达到 7.3%。制造业扩张主要是由于生物医药制造、电子和精密工程行业的增长。此外,半导体、测量设备、光学仪器和金属精密部件也达到较高的产量。新加坡制造业的主导产业是电子相关产业(佔新加坡制造业总附加值的 40%),其次分别是化学品和化工产品(21%)以及焦炭、精炼石油产品和核燃料(12%)。


新加坡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稳定的商业环境和亲商政策,吸引了许多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在电子、半导体和化工领域。2020 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共吸引了 172 亿新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创 12 年来新高,其中电子和化工行业分别佔 38%和 24%。
新加坡政府还建立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包括促进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成为一所全球领先的大学。透过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等全球领先大学的合作,创建了国际合作研发中心。纬壹科技城 (OneNorth)的建立举足轻重,科技园区包括启奥城(Biopolis)、启汇城(Fusionpolis)以及“智慧国家”(Smart Nation)计划。
该国也经历了人口下降和老龄化。为了保持该国充足的劳动力,政府放宽了限制,以吸引许多来自东南亚国家的非居民劳动力移民。因此,自 2000 年以来,新加坡的总人口增加了 160 多万,非居民的比例在 21 年间从不到 20%大幅增加到 30%。14也就是说,外来人口的增加对当地社区和工作场所的社会凝聚力构成了挑战。最后,当地政府支持的“胜者为王”(Winner takes it all)政策,或对现时的非市场领导者在扩大新加坡业务上,造成不利,因政府及其国家投资基金淡马锡(Temasek)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其早期的发展政策倾向于挑选胜利者,或集中支持被选中的产业群。
瑞士拥有世界级的金融和制造业公司。该国科技精湛,产业集中于精细化、低污染的和品牌化的制造业,例如生物技术和制药、精密机械行业和钟錶行业。奢侈品和高端制造业,可以创造大量的附加值,足以支撑该国的高工资。此外,瑞士还提供高质素旅游和接待服务。瑞士 GDP 约 74%来自服务业,25%来自制造业。15为了鼓励研发,瑞士对此的支出接近其 GDP 的 3%,超过 185 亿瑞士法郎(约 206 亿美元)。超过四分之三的资金,来自私营产业。
瑞士的主导制造业(2018 年)是包括制造服务在内的其他制造业(43%),其次分别是电子相关行业(17%)和机械设备(10%)。


瑞士产品经常带来“瑞士制造,高端优质”的印象。客户愿意为“瑞士制造”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产品通常被认为质素高、更可靠、更耐用而且技术先进。政府对“瑞士制造”标籤有严格的规定和标准,如果一间企业想要在其产品上使用“瑞士制造”标签,该企业需要至少 60%的创造附加价值的产品是在瑞士生产的。
人家之前好好的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做,为啥要转型?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英国人用了将近100年才让HK成为金融中心,而中国只用了3年就塑造了新加坡、日本等多个中心。厉害了,我的国!


内地语境下的「产业转型」往往特指先进制造业,这是40年来制造业立国的惯性。
但容易忽略的一点是金融业本身就是顶端产业,盈利能力普遍比先进制造业强得多。尤其对香港这种国际金融中心而言,它既没有「产业转型」的必要,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如果说香港想走这条路,只能理解成是为了提供多一些体面高薪的工作岗位,舒缓金融业立市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趋势,抵御国际环境变化的风险,但不可能以转型自己为先进制造业城市为目标。
先实现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再说转型问题。
香港不愿融入大陆,继续衰落就是必然。这就是傲慢无知的结果。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都做不到。少数民族都得学简体中文,就这些前殖民地要特立独行。
香港的衰落,大陆人民乐见其成,这样的大爷,大家伺候不起,绕着走就是了。
想成为乌克兰,作为同胞,我们不会允许香港那么悲惨。但香港经济成为乌克兰那样,还是可以接受的。


香港和新加坡对比,香港基本没有制造业,没有高科技。进出口我们没必要通过香港。金融业大陆有上海深圳北京。旅游业花钱找不舒服。


新加坡电子产业以32%的比重遥遥领先于化工、交通、生物医药等其他产业。尤其是全球电子行业排名前50的著名企业都将研发中心或亚太总部迁移至新加坡。
新加坡的精密工程行业,已发展成为拥有大约2700家精密工程公司,其中有中小型企业(SME),也有大型跨国公司(MNC),因此,新加坡也成为了很多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及重要的研发中心。
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业,新加坡已有13家医院和医疗机构获得国际联合委员会品质认证(JCI),占获得认证的亚洲医疗机构的三分之一。 新加坡是全球拥有最安全血液供应服务的国家之一。
炼油石化产业是新加坡的重要经济支柱。新加坡裕廊岛工业区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新加坡还是世界石油贸易枢纽和亚洲石油产品定价中心。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制造国,独占全世界70%市场份额。新加坡的石化行业早在2011年时,产值就高达770亿美金,占当时生产总值34%。
新加坡航空服务业,新加坡航空连续多年被国际民用航空组织评为全球第一名。
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包括:
1. 贸易及物流业:香港是著名的自由港,对外贸易一直是香港的主导产业。香港是世界上第八大贸易区和重要的商品转口港。
2. 金融业:香港是世界的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业对香港的经济增长和就业贡献巨大。
3. 专业服务及其他生产性服务:香港的专业服务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工商业提供支援服务。
4. 旅游业:香港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相关行业快速增长。
1. 肯定得转型,但显然不是想象中的转型。各类生产要素太贵了,连旁边的SZ也搞不动了,制造业外迁穷国和内迁穷省始终是趋势。
2. 港府确实天天跑内地,想学招商引资那一套,也有些巨头确实给面子设立研发/销售中心等等,但这没什么用的,会玩成润的渠道;包括高才优才也是一样的。
3. 到最后大概率是两个可能,一是差异化,做内地明面上不好做的事(币、家办等等),二是原有业务苟到下个周期,拼谁苟得久。
看到高赞里面有几个在辩经,说金融转别的是“产业降级”,认为香港无需转型。
明显这些人就没抓住问题关键。
这是产业升级还是降级的问题吗?
这是提前给香港找出路。
转型是必然的结果,没得选,唯一有得讨论的只是转型成什么而已。
因为香港只要还是中国的,就留不住“金融中心”。
毕竟,在香港的国际资本,比在纽约的娇贵多了。
纽约当年怎么对“占领华尔街”的?
直接犁庭扫穴物理推平,
没见哪个资本因此不在纽约玩了,
没见纽约因此成了“遗址”。
而香港呢?
蟑螂占领中环的时候,香港没变遗址;
蟑螂当街欺负大陆母女的时候,香港没变遗址;
香港人大搞普通话PTSD的时候,香港没变遗址;
蟑螂2019年打砸抢烧反中乱港的时候,香港没变遗址;
大陆只是出个《国安法》,连驻军都还没用上,香港就变遗址。
你以为我们不想香港继续保持金融中心?
是蟑螂爱好者拿主权来要挟全体中国人民,
逼迫国家在主权和金融中心里面二选一啊。


如果你作为一个中国人,
不想在21世纪重新体验一把《南京条约》丢失香港的感觉;
不想再被蟑螂们蹬鼻子上脸,你还连吭都不能吭一声;
不想去香港,搞得比去国外还需要畏手畏脚;
不想像图片上这对母女那样,买个奶粉都要被被一群蟑螂欺负;
那么你就要做好以欧美为首的蟑螂爱好者,在现在和未来的任何时候,以任何理由,让香港变成变成金融中心遗址的准备。
而产业转型,就是在做这个准备。
作為香港人, 我一直覺得產業轉型是個偽命題.
這都是當官的沒有建樹時找出來的借口, 香港維持現有的產業己經足以富裕下去, 真的不勞煩我國國民費心.
香港当初不搞数码港是因为不想搞吗?占据了高端产业链的城市没一个是省油的灯,一开始卡不了位之后也别想去截胡
和我月薪一千八没关系。我还是更期待什么时候对香港收税。
那不叫产业转型,那叫产业降级,别管你承认不承认,在现在的社会发展阶段金融业就是一切产业链的最顶端,香港金融业的基石是海洋法系+联系汇率制+和纽约伦敦新加坡相比的超低税率,什么时候这三条里有一条寄了那香港也就寄了。
至于说产业降级,香港没这机会,以香港的地价来说,它的前途只有维持现状和暴毙两条路。
没必要转型,继续加大金融属性地位,让他产业空心化,逼走废青腾笼换鸟,替换成内地精英。他对咱们最大用处就是金融。
澳门靠的是赌场快活几十年。
香港如果可以发展娱乐业包括不限于影视业,颜色业等,大概也可以快活一阵子吧
要毁灭一个大城市,不一定是天灾,也可以是人祸。人祸不一定是战争,几个人的几句话,几个人的愚昧无知的行动,可以令大城市彻底死亡。不必摧毁大城市的建筑物,不必杀害大城市的任何一个居民,甚至在表面上看来,这个大城市和以前一样,但只要令城市原来的优点消失,就可以令它毁灭死亡。人人都知道他们的言行,会使城市毁灭,他们却不这样以为。
———倪匡《追龙》
当你看到下面回答还有人给香港叫屈时,你就知道,香港永远起不来了。
牢骚,抱怨,乃至最后怨恨,像垂垂老矣却又无能的鳏夫。
狮子山精神,随着2019年香港人默许的动乱,早已烟消云散了。
林郑月初来学校搞讲座,关于香港发展问题主要谈了几个方面:
其一,香港地少人多(其实人也不多,就是面积太小导致密度大),发展制造业很受限制。
其二,香港港口早就不行了,进出口贸易不行,因为制造不行,港口也必然不行。
其三,未来香港不会走制造业路线,也不会扩大港口,如果走制造业和发展港口,意味着走回头路,禀赋劣势没法解决,也意味着香港产业升级失败。
其四,香港未来的选择并不多,只能押宝三个方面:法律、金融、科技(医疗、软件)。
不管香港意愿与否,它的资源禀赋和人力成本决定了必须走第三产业的路线,科技也是第三产业领域的科技。总体上,香港早就完成了去工业化,未来没有产业升级的可能,已经是最高级了,只能尽可能地把第三产业发展好。
1997年董建华想转型,最后被四大家族打败了,不过也怪老董心太急,加上时机太不好了
港指今天这下场,如果没有国内腾讯互联网企业和国企在那上市撑指数,现在的港指可能连五千点都没有。
香港没落 我个人觉得有几个原因吧,
第一分配不均,寡头长达几十年不让利,贫富差距太大,穷人住笼子房,曾经有富豪觉得穷是因为不努力然后参加一档节目去从事环卫工人扫地,尝试一期过后到手工资去除房租吃水电费后没剩几个钱,富豪当时的努力上进气质早就没了,只知道活下去已经是相当困难,有的穷人还要打两份工去养家。
第二转型科技失败,当年的亚洲四小龙,日今韩国有三星起亚lg,日本有索尼东芝任天堂,台湾有台积电,而香港只有一堆钢筋混凝土,就剩大陆给的汇率吃一口饭, 如果说李嘉诚是香港最成功商人,李嘉诚父子也是香港转型失败历史第一罪人,数码港是当年香港转型重要标志,可惜全拿去炒房地产房价,投资科技公司都跑了。
第三大湾区港口恢复历史地位,从改革开放之前香港一直处于二道贩子吃红利期,可以说吃了有上百年红利,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后二道贩子红利开始下滑至恢复香港地理历史地位 渔村, 论港口优势大湾区 广州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可以说广州港口有千年商都历史,地理优越位置就是南下沿海中心城市和上海一个级别水平, 当年鸦片战争鬼佬想霸占广州 被老百姓打跑才去霸占香港的, 所以广州港口恢复历史地位时,就是香港港口没落之时。
种种原因,香港没落 ,恒指靠腾讯国内互联网和国企撑着 已经很不错了,港的本土企业 除了房地产还有几个拿的出手,每年gdp又被那个省那个市超越。
哈哈哈可能有点无关。
评论区里有个香港人回答很有意思
大意是,以前还能被视为汉奸,不被针对。国安法后,被西方看做中国自己人了,连当汉奸偷发育都没机会了。
这不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咯。香港人思维逻辑就这么有意思,基本突破不了这个圈,按这思路,你容易猜到他们想什么
国家给他的定位,不就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吗?转什么型?转型了对国家有什么意义?
嘛,我觉得主要矛盾应该是:香港为什么要进行转型?
发展高科技产业固然是好的,但在这一点上香港较深圳毫无优势。深圳的华强北十几年前就非常有名了,发展到今天,你几乎可以在华强北买到任何你想要的电子元件;而在香港,你甚至找不到一家卖开发板的店。至于人工智能,其实目前为止大多都是泡沫,商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话又说话来了,好好的金融不做,去和深圳卷高科技产业,不是拿脸去撞人家的拳头吗?香港在金融方面有独一无二的政策优势,目前有超过四分之三的离岸人民币是在香港进行交易的。未来一带一路如果真的能发展起来,能吃到红利最多的城市,肯定是香港。
至于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我建议等到上海完全放开人民币/美元交易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香港现在的情况就是英美的资本正在撤出。
所以转型的核心只有一条路,就是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和亚欧大陆的服务中心。形成开放的,令人可信的,稳定的,服务体系全面的枢纽角色。比如可靠的航运保险,司法仲裁服务等等。
一定要法高于人。让规则可视可预见。
放开关口,与大陆连成一片。
出设计,立品牌。
依托珠江三角的生产优势。
做好了,立起几个国际级的大牌子,就成了。
贸易港,有信息,金融,有资金。
如果做不出,那就是人太菜。
中国只能有一个金融中心,但不是香港。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全球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一季度订单远低于市场
美股纳指收跌逾 2% 创二月来新低,英伟达大
国家统计局发布 3 月份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
私有制是否保护了人格平等?
如何看待英伟达股票2024年4月20日跌停10个点
埃尔多安为什么被叫做经济学毁灭者?
网传南京有中介恶意做空楼盘房价,业主发起
2024 年 10 月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将结束
如何评价国际评级机构穆迪(Moody s)下调万
死过人的房子可以买吗?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23 00:10:27  更:2024-01-23 10:44:36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