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明朝这么垃圾的军户制度,为什么能撑这么多年? -> 正文阅读

[商业财经]明朝这么垃圾的军户制度,为什么能撑这么多年?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按道理来说,基层的士兵比农奴还惨,碰到了外敌,就像南明的各军阀一样,很快就滑跪。靖难如果是换了一个别的不是姓朱的人,明朝就已经灭了,在历史书的地位比元…
你该问的是,为什么这么“垃圾”的卫所-军户制度,撑到了中晚清
清朝直到雍正年间,还裁撤了135个卫所 ,伴随着明清接力改土归流的尾声,完成了绝大部分前明卫所的裁撤。
之后又在边疆先后设立和裁撤了一些新卫所,直到宣统年间才最终无卫所。
靖逆卫置于康熙五十七年;
安西卫置于雍正元年;
康熙五十六年置柳沟所,雍正五年升为卫;
康熙五十七年置赤金卫,雍正五年改为赤金所;
雍正元年置沙州所,三年升为卫。
而无论在这些新设立的卫所 ,还是内地稀稀疏疏的残留卫所中,军户都依然存在。
1.因为卫所-军户制度,最大的实际贡献是全国性的生产建设兵团。
你要是硬拿生产建设兵团对应野战军,谁也没辙。
明初百废待兴,数百年混战,北方打成一片白地。
卫所-军户,是有组织的军事移民集团。
一个完整的卫,光军人就是5600名,再加上他们的妻子儿女,两三万名有组织,有纪律,有装备,有基础战术素养的军事移民,耕地屯田,战时据守在长城和大量堡垒中,再在各个都司的统一指挥下,形成一个个几十万人的超大规模军事移民集团。这样的集团才有能力实土化失控了近千年的边缘地区,把“胡儿语”重新变成“汉儿言”。
在明初傅友德沐英攻略云南时,大理段氏是这么跟他说话的:
“大理乃唐交绥之外国,鄯阐实宋斧画之余邦,
(安史之乱前征南诏15万人匹马无还,宋朝则干脆彻底放弃了攻略大理)
地莫能俦中国之郡邑,氏莫能列中国之营屯,征之而徒劳甲兵,宽之而海纳鳞介。(意思就是我告诉你,你无法在我们云南实现郡县化,统治成本会高到你无法承受,成为你大明的阿富汗)
乞依唐宋故事,宽我蒙段,
颁降云南王印一颗,大统历一本,律令一部,比年一小贡,三年一大贡。
(大理段氏开出这的价码让云南跟越南,朝鲜有什么区别?)
是卫所制把“唐标铁柱,宋挥玉斧”的云南,变成了“汉地十八省”。
此处引用
@明天
大佬的几张图






而且可以看出来,这片区域,到今天依然是云南是最核心,最富庶的区域。


依靠这个制度,汉人的生存空间在400年后重新扩展到了幽州-燕云-河西-宁夏。
首次深度掌控云南-贵州。
当生产建设兵团移民实边的宏观历史使命完成后,大多数卫所被清朝撤编成普通州县。
就拿我的老家为例,
山西省阳高县,来源于阳和卫和高山卫合并的阳高卫。
(阳和卫在明代爆发过多场重要战役)
山西省天镇县,来源于天成卫和镇虏卫合并为天镇卫。
这两个卫,在1725年,雍正三年,才最终改为县。
毛亦可:《清代卫所归并州县研究》
在裁撤归并明代遗留卫所的同时,清政府又陆续新建了一些卫所,计有甘肃六卫、江苏一卫、山西二卫二所、四川一卫一所、贵州十卫、新疆三所,其中除贵州十卫和新疆三所外,均于雍正、乾隆年间相继归并州县。这些卫所的归并与明代遗留卫所相似,自应纳入本书研究范围。至于一直没有归并的贵州十卫和新疆三所,因其代表了卫所制度向屯制演进的另一方向,也将在本书中以专门篇幅予以讨论。
更长远地看,清代卫所归并州县并不是历史上特殊的、孤立的一次改革,而是反复出现的类似改革中规模较大、相对突出的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推行过世兵制。在世兵制之下,军队系统一定会有专门的户籍,并形成与民政系统相分离的军政系统;为保证军户的生计,国家又会以均田、屯田等形式向军户分配土地,使得军政系统拥有一定的产业。当世兵制转向征兵制或募兵制时,国家则一定要清理世兵制系统下的军队户口、土地,归并地方政府管理,使之与民户、民地相整合。此类改革或是全国性的,如两晋南朝兵户制的破坏,唐代府兵制的解体,清代卫所归并州县;或是局地的,如民国初年处理京畿八旗的遗产,当代东北农垦系统的转轨。若将清代卫所归并州县置于这一系列军民整合的改革中予以考察,则其不仅在清代历史上具有特定的意义,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具有普遍的意义。正因如此,对清代卫所归并州县的关注,不仅在清史研究中有必要,也当在整个中国史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眼下正在进行的东北农垦系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转轨转型,清代类似改革的历史经验也有可借鉴的价值。
卫所-军户有鲜明的世兵制的特点,但又不同于绝大多数世兵制。
世兵制大多将驻地与屯田集中在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以形成强大的中央军保持对地方势力的镇压,比如唐朝的府兵制,三分之二的折冲府集中在关中-河东这个狭小的地缘板块 ,河北的折冲府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寥若晨星,广大的豫荆扬益几乎没折冲府,帝国的两大战场东北-西北也没什么折冲府。曹魏的世兵制,尽力把屯田集中在帝国的中央区域,把士兵的家属成建制的作为人质。
明帝国初兴,人口高度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北方仅山西尚有充足的人口,河南-河北-山东传统意义上的华夏腹心人烟稀少,幽州-燕云-河西-宁夏,失陷四百多年,有了很强的离心倾向,云南地区的南诏-大理政权,有了成熟的语言文字诗歌史书,独立之势已然难治。
卫所-军户制带着百万男儿,数百万人口,回到中国北方,进入云贵高原,镇守在沦陷了数百年的国境线上。再造华夏,并非虚言。
@纲举目张
大佬的图,黑点为明代卫所。
帝国的三面:
北方——九边抵御鞑虏
(大致分为三边四镇-山西宣大-蓟辽三个板块)
西南——扎根入云贵
(一是明清接力,改土归流 ,二是对抗中南半岛上麓川王朝,缅甸东吁王朝等地区强权)
东部沿海——抵御自元末就猖狂骚扰漫长海岸线的倭寇
(也是于谦守北京时调动的“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的由来)


因为对于明初的老兵来说
告诉你,你的儿子也是兵,你的孙子也是兵,国家永远免费给地种,你交的税也不是税,而是你未来出征用的军粮。
对于老兵来说,这就是入编啊。
但是任何制度都架不住腐败的侵蚀
本朝还有生产建设兵团呢,实际上就是改良版的卫所。
长时间后军户这玩意当主力使用是不行,但用来管理治安还是凑合能用的。实际上清朝也用了很多年的卫所制度。
军户制度不光不垃圾,而且在农耕文明时期,封建制度之下,是给与从军者最大的善意和优待,是非常优越的制度。
没有军户制度的时候,军人什么待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著名的诗歌看过没?写一老兵,服役了一辈子,回家发现家里人都没了,家破人亡,老无所依。从军没有任何保障,战斗力从何而来?如何不让军人寒心?!
军户制度就是一种以国家行政手段,把军人及其全家进行身份认定,给与世袭待遇,还有福利托底,一人从军,全家有靠,如何不欢乐?!
军户兵,无论如何总比拉壮丁强太多了吧!
至于后来明中后期军户制度崩溃,军产变成军头的私产,军户沦为佃户,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就和你当自耕农也会被地主兼并土地一样,属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痼疾,并不能怪罪在军户制上。
说白了,满清入关后的八旗铁杆庄稼,是军户制度的最终形态,对于军户本身来说,怎么就不优越了?
卫所军户最大的功劳就是汉化西南
如果靠自然移民
云贵与西藏新疆无异
但经过军户几代人的扎根
到了清代居然成为了汉地
明代西南卫所的功劳
不下于新中国的新疆兵团
屎山代码虽然说是依托答辩,但是起码还能正常运行,你能做的只是打上一个个补丁,让这坨屎山更臃肿。
但是如果有人想改改底层代码,分分钟死给你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简称“新疆兵团”)。其前身为新疆和平起义以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5军和第22兵团等部为主体构成的农业生产部队。1954年,根据中央政府命令,以维稳戍边为使命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属于国务院计划单列的副省(部)级单位,总部位于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拥有集党政军企于一身的特殊体制,其行政业务受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司法事务受最高院和新疆高院、最高检和新疆检院领导管理。它还拥有一支以民兵为主体的武装力量。其一级单位为“师”,师下设“团”或“农场”;现有14个师、179个农牧团场、11个镇、、12个兵团管理的自治区直辖县级市、65个建制镇、15个村、533个社区,嵌入式分布在新疆14个地(州、市),辖区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是一家承担经济建设任务的国有大型企业,其业务范围涵农业、工业、交通、建筑、商业等领域。其辖区内总人口360.51万[6]。
很垃圾吗?
换个名字能看懂吗?
我记得关毛在蛤蟆岔开里把清军入关圈地投充的老百姓说成佃农,但是到了明朝军户卫所出现老百姓给地主种地,就被说成农奴和奴兵,我寻思双标也不至于这样吧……合着你是真打算把清军描述成减轻压迫的解放者?
圈地、投充、逃人法确实说存在执行不了的情况,但是这都是典型农奴制律法,那些没能逃过八旗追捕的汉人,被折磨和高强度劳动下大量自杀,也不是能掩盖的了的。当然必须得承认清朝在三藩战争之后已经逐步转型成明朝那样商品经济和雇佣租赁为主的社会,但是直到雍正时期,也依旧有不少家奴自杀或者给主人下毒的记录。
抛开这些不谈,实际上中国古代王朝只要政府正常运转,佃农压根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惨,就是正常雇佣租赁经济。如今出土明朝、清朝的县志案件档案表明,有很多保护甚至偏袒佃农权力的法律。官员判案也没有过多的袒护地主,无论是地主士绅还是所谓藩王封爵,他们只拥有经济剥削,并不具备西欧农奴主掌握对佃农的绝对人身控制能力。
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职业官僚会和地方豪强联合压迫民众,这是典型不了解政治权力架构。实际上和绝大多数人相像的恰恰相反,中央集权王朝职业文官制度天然就和地主豪强天然的八字不合,因为流官本身就是为了反封建的存在,二者之间合作加对抗才是常态。
除非流官本身不打算调任和升职,但是流官是否升职、调任他自己说了根本不算,流官确实会和当地豪强存在权钱交易,但是认为他们会穿一条裤子,判官司无脑维护地主阶级,那就太低估中国古代的御人之术了。
只要是政府运转良好,哪怕是西汉那样奴隶经济繁荣的时代,朝庭可以做到强制迁移地方豪强,然后由郡守县官将空置土地分配给自耕农,唐朝之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法律更加完善。像东汉那种地主豪强把流官赶跑打死的现象,放到宋、明、清更是想都不要想。
所谓的滥用私刑、人口买卖,很多人是误把清末、民国的土豪劣绅的残忍形象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这种社会秩序崩坏以及人地矛盾严重时,才会出现的现象,这是根本不是历史的常态。
明初建立军户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屯田啊。
天下卫所屯田近九千万亩。九千万亩田供养百万旗军,这是朝廷的基本盘。
对『军户』(这里说的是旗军的原籍家族,注意和旗军在卫所娶妻生子的新家庭区分)来说,出丁应役的交换是三百亩地免征徭役。注意这三百亩地不是卫所分给旗军的屯田份地,而是军户自家耕种的田。(明太祖实录卷六十三)
也就是说,军户的经济地位取决于三个变量:
军户家庭实力:户内丁口越多,出丁负担越小。而军户拥有的田地如果少于三百亩,则无法享受完整的免役『福利』。徭役的总体轻重水平:根据代役银标准推算,有三百亩农田的军户出丁应役的日常负担大概相当于30文/亩·年。民户徭役越重,免役田的含金量越高。防区威胁程度:如果旗军时有伤亡,需要军户不断供应新的壮丁,则压力大大增加。反之,如果旗军落地生根,军户可以无偿享受免役优惠。
可见在制度初期,军户实力较强、国内徭役繁重、明军常胜少败的阶段,军户制度是能够正常运行的。
而旗军本人及家属的待遇,和所在地方关系很大。像南方地区的卫所,因为远离战争,人口繁衍又不允许分户,往往演变成庞大的屯军家族。
但在北方边军卫所,军事任务繁重,伤亡风险较大。如果旗军战死又没有余丁在卫所,就要到原籍家族勾补。
所以说,卫所屯田兵适合开荒实边,但并不适应中高烈度的战争环境。
然而在明朝的军制当中,地方卫所的屯田军本来就不是用来打中高烈度战争的。这个职责在明朝前期属于吃皇粮的京军和藩王护卫,在中后期属于领薪水的营伍兵。
从土木堡之变往后大约一百年的时间,是明朝北疆边防的虚弱期。这正是因为京军被朱祁镇送掉以后重建一直不顺利,而新的营伍制还没有普及。
营伍制在九边和沿海普及以后(以九边军饷全面白银化为标志),北虏南倭的危机也就随之终结了。
至于说底层士兵有多苦多难的文章,基本上是把下限当做了常态,同时对封建军队的应有水准缺乏清晰认知。
军户是军户,士兵是士兵;卫所是卫所,军屯是军屯。
明朝的军事制度,前中期以“卫所制”为主,“卫所制”是建立在军户制度基础上的,采取卫所防御体系的,使用军屯以减少军事支出的世袭兵役制度。
中后期以省镇营兵制为主,省镇营兵制以“卫所制”为前提,由各个镇戍将领亲自训练,是明朝军事制度为应对新形势而作出的对应调整。终明一代,卫所都是省镇营兵的重要来源之一。
不知道有几个人能搞懂上面这些话的意思。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对自己知道的内容的总结,并不是有一位权威学者说了这样的话。
不过如果能明白我说的是什么,那也能明白了。
有一说一,底下的回答就没几个能看的。不过也没关系,反正真正在乎的人并不在这里。
军户制纵然有很多弊端,但它最大的优点不容忽视,就是对土地的开发效率,以军代农,大大恢复了天下大乱之后的人口,尤其是在北方一些地方,元末都打成无人区了,靠军户屯田才迅速恢复过来
因为军户制打完募兵、家丁等补丁之后,还真蛮强的。
满洲不就是完全照搬军户制。
诸申对应卫所军屯,八旗对应世代从兵的军户,巴牙喇对应中坚的营兵,白甲巴牙喇对应双倍饷的家丁、选锋。绿营对应夷丁。三藩、索伦人、蒙古人对应土司兵。
不过明朝军户可以种地、科举,八旗啥都不能干,人身依附性更强,但专业性也更强。同时,同样的生产技术下奴隶制的生产效率更高,因此八旗的后勤更好。
牛录额真对应守备,甲喇额真对应游击,梅勒额真对应副将(努尔哈赤直接给翻译照搬过去了),固山额真对应总兵,旗主对应巡抚,汗王对应总督。连指挥层级都一样。
即使是满洲这种奴隶制反人类政权,税收比三饷还高的多,但照搬军户制以后,持续时间也仅比明朝略短,可见其先进性。
这种话就相当于:
现在人有了计算机、计算器就嘲笑古代中国人:这么垃圾的算盘,为什么用了这么多年?


其实到我小学数学课,还要学算盘。
甚至传说“两弹一星”研发过程中,科学家还用过算盘呢!




又比如现代农业有了耕田机械,就嘲笑古代中国人:这么垃圾的用牛和犁、耙耕田为什么用了几千年!




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农村耕田还有用水牛和犁这东西的,我爸耕田的时候我见过,我小时候也放过牛,村里几家人合养的,轮流去放。
为什么算盘和耕犁相比现代电子、机械设备这么垃圾,古人一直在用,甚至现代人二三十年前都还在用?
因为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现在这个程度之前,它们就是当时最实用最先进的,甚至在科技高度发展以后,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仍旧有其实用性。
而明朝的卫所制,它就是最符合元末明初人口凋敝且分布极度不均匀、田地荒芜、百废待兴的中国的军事屯垦一体的耕战制度,其设置目的是就加强对这些区域的军事控制,方便快速移民。
明初南直隶、浙江、江西三省都在千万人口规模,而偌大的陕西(包括今甘肃、宁夏)至洪武十四年也才两百万汉人,不快速移民怎么守得住?河西走廊还要不要了?


尤其是在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及西北甘肃陇西、东北辽阳等边疆和新归附地区,汉人极其稀少,蛮化、胡化严重,卫所制成了明朝迅速掌控这些地方,并大规模迁徙人口、开垦土地、发展生产、推行汉化的最有力的军政、土地、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制度保障。
随着卫所的设立,军队的进驻,这些区域原有的封闭隔绝状况也随之被打破,原本单一的土司辖区增加了卫所控制区,就再也难以割据、游离于朝廷之外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朱元璋还就是靠着你所谓的这个“垃圾”卫所军户制才能成功汉化云南、贵州、甘肃、辽东等省份的,不能因为明朝中后期卫所制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军事需要而崩溃,尤其是卫所土地兼并严重,卫所军户很多沦为军官农奴,逃军日益增多,就忘了它当初的功劳以及现在、将来可能仍将继续发挥作用。
实际上即使是在晚明,乃至满清时期,很多地方的卫所军户依然在发挥着保土安民、教化夷民的重要作用,直到雍正时期,一些边疆地区的卫所才因改设县乡而正式废除。
比如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原来就是明朝的平虏千户所,直至满清雍正二年才改置平虏所为平罗县,属甘肃省宁夏府。
更何况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卫所军户制,就是方便军事移民、屯垦戍边的,你所谓的垃圾,我们今天也还在用。因为它就是好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为什么要实行卫所制,它究竟有什么好处?
其实它最大的好处就是组织化,能有力地将广大汉人百姓尤其是新迁徙过去的汉人移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使他们不致于一盘散沙,面对异族武装势力毫无抵抗能力,拿起刀枪即是战士,拿起锄头就是农夫,耕战一体,自给自足。
试想,同样是移民,从江南迁一千户,从江西迁八百户,从湖广迁三百户……这些新移民到了一个四周满是土著敌对势力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如果没有严密的卫所军户制度将其组织起来,你猜会有什么后果?
单打独斗怎么分来田地?怎么开垦荒地?异族杀来怎么抵抗?
就像我在下面这些回答反复引用过的:
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钦差锦衣卫百户吴升口传本年六月二十七日大庖西钦奉圣旨:你赶上颍国公,和颍国公说,赶不上时直到云南与西平侯说,将云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五万九千有零户、八万六百有零丁,除当马站急递铺口使了的,余外的见一户要一丁,自备枪刀,根大军下营征白夷。若不肯去的,等大军征了白夷回来,着总兵官领军拿了迁了。钦此。
想了解一下明朝云南驻军情况,最高峰时云南有多少驻军和卫所,都归谁指挥?明末时云南有无驻军??www.zhihu.com/question/621974235/answer/3272001073?utm_psn=1725196907008401408


汉人在百越地区的扩张是怎样进行的??www.zhihu.com/question/44467743/answer/3324862211?utm_psn=1725197247048888320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卫所制逐渐糜烂,的确出现了不能适应军事作战需求的问题。
但是朝廷随即也做了相应调整,募兵制、营兵制逐渐成为实际作战的主流,如景泰、成化、嘉靖隆庆至万历前期,明朝的军事制度一直有所革新,其军队战力也是在不断起伏变化之中。
不是说卫所制烂了,明朝就不能打仗了,可以改革发展新的军事制度,正如前面“算盘——计算机”、“畜力犁耕——机耕”的例子一样。
实际上即使是募兵营兵逐渐成为主流的晚明,卫所军人仍是募兵的重要兵源,而且卫所制在多民族边疆地区依然有重要作用。
关于明代募兵制、营兵制与卫所军制的问题,很多学者都有研究,我这里仅贴东北师范大学王慧明的博士论文《明代募兵制研究》的部分结论:
正如他所说,明代卫所制和募兵制并不因为制度上相反特点而处于对立或取代的关系之中,而是相互塑造和影响的。卫所制的强制、世袭、兵农合一、连带家庭责任是明初的制度规定,并不意味着不能加以改革,募兵制也就未必不能与之相融合。
卫所制由于多重的功能妨碍了编制军队的这个主要功能,迟早会被其他编制方式取代,明代军队的发展选了镇戍营兵制。
营兵制所用士兵通过抽调卫所正军、舍余和募兵等方式来获得,而且要求这些士兵能够长征久戍和具有一定军事素养,这就使得部分卫所军和募兵能够摆脱卫所模式,与国家之间的人身关系向雇佣关系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卫所制在某些经济相对落后、民族矛盾复杂、特别是需要定点防御的地区仍有一定的编制优势,所以明中后期依然在这样的地区因地制宜设立了新的卫所,而募兵制则为这些卫所提供了兵员。








我在之前的回答说了明朝在云南的卫所移民与屯田,简单说一下贵州的。
贵州在明初属于边狭之地,当时天下疲弊,百废待兴,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设立贵州都指挥使司,领贵州、贵州前、龙里、新添、平越、都匀、清平、兴隆、威清、普安、平坝、安庄、安南、乌撒、赤水、毕节、永宁十七卫。
如果再加上当时地属贵州而兵辖于湖广都司的镇远、偏桥、清浪、平溪及五开五个卫所,共二十二个卫所。
仅洪武年间,贵州境内就设置了22个卫所,卫所之下还有一定数量的千户所。明代卫所制度以5600人为一卫,洪武十五年,贵州因卫所设置所带来的移民大约就有十二万人之多。
并且朝廷为了让士兵安心在此处屯兵,允许家属跟随,如果将一个士兵算为四口之家,仅仅明洪武年间,贵州的移民可能就有五十万人之多。
而嘉靖《贵州通志?兵防》所记明初全省18卫及黄平、普市两千户所驻兵员额,且每卫均超过定额人数,最多的是普安卫,达30093名,其次赤水卫10307名,安庄卫9976名,龙里卫7388名,最少的贵州卫也有5704名,总数达16万余人。如果再加上偏桥、威远诸卫的话,将远超过20万之数。
仍将每一位士兵算成单独的一户,以一户四口人来计算,仅明朝时期贵州境内的移民可能就达到六七十万之多,而且其中大多都是汉人。
卫所带来的移民对后期贵州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明显地就是将贵州牢牢地控制在了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而新移入如此多的汉人军民,粮饷供给是个大问题,于是卫所主导的屯田也应运而生。
据弘治朝内阁大学士丘濬所说:“自古屯营之田,或用兵或用民,皆是于军伍之外,各分兵置司。惟我朝之制,就于卫所所在有闲旷之土,分军以立屯堡,俾其且耕且守。”
卫所通过屯田,既解决了军粮供给问题,也极大地促进了贵州的开发建设进程,至永乐时贵州得以建省,长此以往,贵州就成了传统的汉地省份了。
至永乐初的贵州卫所建制:






贵州诸卫所设置的军事战略意义:


都匀卫城和隆里千户所城:




另外,卫所除了屯田耕战、镇守戍边以外,还有一项重要作用,那就是兴办卫学,推广文化教育。
以下是贵州卫所军户出身的部分科举进士、举人:




最惨的军户是宁古塔披甲人,世世代代驻守在一片苦寒之地。唯一的慰藉是朝廷会不定期发放些奴隶。
最爽的军户是满城里的八旗子弟,世世代代铁杆庄稼,提笼遛鸟,混吃等死。只要不犯政治错误,就不会被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直接看进士出身,明朝军户人口只占总人口10%左右,出身军籍的进士却有三成多到四成,军籍考科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当“高考移民”,军籍进士里从王竑家这种底层军户,到张居正家这种中层亲兵军官,到莆田林氏这种六代七进士,各个阶层都有,怎么看都比民户强。
然后,这种垃圾的制度,为何撑到了清中后期呢??
同样的问题——既然卫所+军户制度这么垃圾,那么干嘛清朝不搞个更好的机构去取代它呢??
甚至说也不指望清朝能搞出个啥超时代的进步组织了,能不能搞出一个平替性质的机构组织,能不能??
因为你不了解军户制。
军户又不是农奴制,明初军户三战七屯,战兵外出作战,屯兵守家种地。
拿明初来说:
战兵待遇是步卒每年十二石米,十二斤盐,外出作战执行任务,每天补贴二斤米,每年逢年过节还有布匹和棉花作为赏赐。
屯兵比战兵,只是少了外出作战的行粮罢了。
卫所里还设有卫学,军户子弟还能读书,唯一苦的就是手上的军屯田粮食全部上交,自己的余田也要交三成的粮食。
你说苦嘛,这在明初已经算是待遇很好了。
至于你说的明初洪武年间逃兵五万的事情,我建议你去看看我们建国时华北地区逃兵数量的报告。
看完过后你会觉得“洪武开国时期逃兵居然才五万。”
军户的日子开始过苦日子,问题在于正统年间三杨主持剥夺了地方卫所军屯籽粮储备仓的使用权和监管权。
这一下子就把卫所从自给自足弄成向六部要饭的了,即便朱祁镇、朱见深、朱厚照、朱厚熜这群皇帝不断给军户提升待遇,可卫所还是得看六部脸色吃饭。
最少在正统六年以前,军户的待遇不算太差,往后一百年也不至于像你说的那么惨。
别说靖难,就算成化年间,卫所制依旧能拉出不少战兵。
把军户搞得和农奴一样,那都是万历年间的事情了,原因还不是因为财政紧缺。
在万历年间以前,军户出身的科举进士占比可不低。
你见过农奴每年能占据两到三成的贵族(进士)席位?
本朝驻军,换户口,流兵。
是沿袭满城,你猜满城沿袭哪个制度
因为军户制度是一套低成本的制度,它虽然把士兵的待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但也限制了军费。同时通过军事才能的世代传承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士兵的战斗力。完全募兵制下培养能战士兵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军户制度虽然很垃圾,但代码勉强还能动。
制度行不行要看当时的客观环境,不能用后世眼光来刻舟求剑。
朱棣不姓朱那他也不会有威望和天然自带实力,所以问题就不成立。
北元和建州被干掉的首领少吗,没人说它们废拉不堪… 所以这又是个“汉人必须无敌”的思维,而这种思维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批判,因为从来都不存在无敌的族群,未来也不会存在。
军户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队管理制度!不信,有明军战斗力为证!
中国历史五千年,许多王朝的军事实力保持的时间都不同,秦朝,隋朝虽威风一时,才那么几年就像被打兔子一样干掉了。汉朝军事,唐朝军事被大家所乐道,其实也都百年而衰。元朝也就疯了几十年,清朝同样到了康熙以后就基本上谁也打不过了。惟有被轻视的大明军队战斗力保持的最久,将近300年。
王朝由盛转衰是历史的必然性,但是明朝国军的战斗力却始终未减,其中必然有其国力的大力支持,明朝的军费从建国到灭亡,一直都是维持在国库收入80%以上,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原因。最近在研究明史,故给大家讲些皮毛,还望见谅莫笑浅。 
1352年洪武起兵,明军初建,采石矶一战成名。鄱阳湖大破汉王60万水陆大军,平定枭雄张士城。 1367年明军北伐蒙元,仅仅10个月就收复北京,从齐化门入城,俘虏监国贴木而不花,太蔚左丞相庆童,右丞相张康伯,中丞相满川,以及宣让,镇南,威顺等王子。缴获玉印,成宗玉玺。明军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将中国拯救出来,推翻了元朝把人分4等的残暴殖民统治,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蒙古统治者推翻的国家。 
12月明军收复太原,元将扩廓帖木儿不敢抵抗带领18人逃亡北方,其余40000骑兵放下武器向明军投降。 
洪武2年6月明军1万骑兵,8万步兵追击元朝末代皇帝俘虏丞相脱火赤以下10000人。3000马匹,5000牛羊。元朝末帝早已奔逃到北方几百里外了。 
洪武3年4月,明军再次北伐。于沈欲口大破元军主力王保保,俘虏文济王以及国公阎思孝,虎林赤,察罕不花,韩扎儿等官员贵族1865人,官兵84500人,马匹15280,其他骡子,牛,羊无数。王保保仅几人逃脱。取得了世界上到那时为止与元朝军队作战最辉煌的陆战大捷。 洪武20年,明军越过长城,2月明军轻骑雪夜奔驰,偷袭元军大寨。6月乘胜追击,在蒙古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俘虏元朝皇帝的次子地保奴,妃子等64 人,太子必里秃,妃子,公主等59人,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官员2994人,军士百姓77037人。宝玺,旗牌149个。金印1个。马匹47000,骆驼4804,牛羊102552,车3000。蒙古从此一蹶不振,分成鞑靼,瓦刺,兀良哈等3大部。 
到了永乐皇帝的时候,草原上的鞑靼部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形成了对内地和平的威胁。时代和个人的魅力与魄力使永乐皇帝成为了第一个亲自率领大军深入漠北讨伐胡人的汉族皇帝。他曾经亲自带领2万骑兵带着20天的干粮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冒险突袭位于现在俄国境内鄂嫩河边的 鞑靼大寨。随后又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5万蒙古铁骑彻底击败鞑靼在漠北的势力,鞑靼大汗向明军称臣纳贡,表示屈服,永乐皇帝接受了贡品,封鞑靼大汗为和宁王。随后大军一直进入到极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风尘,永清沙漠。 
在远东,东北,大明的军队建立了努尔干都司控制了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等广大地区,建立了130个卫所,当地部落全部向大明臣服。 
在新疆大明在哈密建立了管理机构,驻扎了军队,行使对新疆的主权。 
而最为惊世骇俗,名秉青史的还是郑和7下西洋,第一次把中华国威远布四方十万里。莫敢不服。锡兰国国王亚烈苦奈儿冒犯大明使臣,侵凌四周弱小。公然叫嚣,哪个时候的大明和现在的美国一样,那吃这套,咱们可是J.c,立马巨船带这水师就向这个相距万里的国家,发起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行动。国王亚烈苦奈儿集结了50000军队企图顽抗,大明军队只500个骑兵,1500个步兵就干掉了他的50000大军,活捉了国王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妻子,儿女,大臣们。并且把他带回大明王朝的首都接受中国法准的审判。打遍了北方,西边,东北,无敌手之后,现在要说说南方了。明军那更是连战连捷。
永乐4年,明军进入越南,越南依靠复杂的山地,建立防御要塞,挖掘壕沟,还在壕沟里面安插竹刺。携带毒药弩,火铳,巨石的越军藏在一边。城栅相连达900里不断,尽发军队和所有男子200万参加防御。这可是中国军队史上面对的最复杂,纵深最长,参加防御人数最多的战役了。越南以为是固若金汤了,可这个对于处在鼎盛时期的明军来说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明军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一直冲了下去。双方主力爆发了普赖山会战,明军斩首越军首级达37390颗,其后第一次富良江之战明军歼灭敌军10000人,缴获战船100多只。第二次富良江之战越南战船连绵10多里,在陆地是无数战象配合步兵作战,企图靠大象击败明军。但是那是妄想,明军一下子歼灭了数万越军,杀的富良江被越南军的鲜血所染红,俘虏了越南的吏部尚书范元览,大理寺卿阮飞卿等高级官员,直到最后明军活捉越南黎氏国王,王子。12年后越南再次爆发战争,明军水师在小黄江大破越南水军。击沉310多只越南战船。永乐19年,明军在农巴林大战中中再次取得大捷击败了越南,老挝联军,先是用火器攻击敌军的大象,接着再攻击人员,斩首10000多人。
到了宣德2年,越南8万军队包围了明军的一个屯民点,昌利城。在四周高筑土城,在上面用飞枪射击城里。双方激战9个月。越南终于凭藉兵力的绝对优势破城,城里无一个士兵投降,全部战死或者突围。后来明军大军到来平定了越南军队。 
西南地区到了万历12年,缅甸出动6万军队侵犯中国边境小城猛淋,明军在著名战将刘挺带领在直入匪穴,活捉敌酋。迅速平息了冲突,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特种兵行动。 
明朝300年历史中最大的失败发生在正统年间,就是土木堡之变。但是严格的说和明军战斗力没有什么关系,失败的原因有2个,第1个是这只部队的实际指挥官刘振根本就是个军盲一点军事常识都没有,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烂。而且这次出动也是他想显摆,摆谱而已。一通的瞎指挥。2。由于召集的命令太急,才2天部队来不及准备,所以粮食准备严重不足,刚出发就发生了饥荒,一天才开一顿饭。时间太匆忙实际集结的部队也只有20多万,不过就是北京的京军和周围上班的班军。哪个50万不过是号称而已,有很多傻瓜都把这个50万当作实际的出动人数,自己也不算算。 
大军到了土木堡发现瓦刺军队早已占据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了。慌忙部署也摆开军阵,准备迎战。瓦刺看明军阵型严密,并没有进攻而是等待时机。时机很快就来了,土木堡明军这里没有水,挖地2丈也没有一滴水。那时正好是炎热的8月,2,3天不吃饭,不喝水,还全副武装的随时准备作战。那人那里受的了?这个时候后面有个挖井队发现了一个水洼,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军。大家纷纷跑过去喝水,队伍逐渐混乱起来,变的无法控制了。瓦刺发现了这个情况,片刻间10万瓦刺骑兵铺天盖地的从四面冲了下来。明军多是步兵,队型又已经乱了,跟本无法阻止骑兵的集团冲锋,很快败下阵来。但是强手就是强手,只过去了3个月明军就在北京城下打败了企图趁乱占领北京的瓦刺大军。而不是惊慌失色,赶快想着赔多少钱,让多少土地。 
明朝中期,发生了倭寇骚乱的严重事件,倭寇都是些什么人呢?嘉靖东南平倭通录里有记载,江南海警,倭人占30%,中国叛徒占70%。其实他们的大首领也大多是中国人如王直,李光头,许栋,严老山。沈南山……他们实际上是由中国地方豪强勾结海盗为核心,裹胁沿海贫民,雇佣曰本浪人的集团。而他们又和葡萄牙人,曰本走私商人结盟。 
那时内地明军因为上百年没有打过仗了,战斗力已经下降。他们按照规定实际上是70到80%,每天种地交纳粮食,20到30%每天疲于繁重的公共工程,修建河堤,大墓,宫殿。也就是班军。他们实际上就是一群有管理的农民和民工。哪个时候只有在边境的明军才是正规军。他们只是国家农奴。倭寇在万里沿海地区,神出鬼没,游走不定的游击战术,里应外合的配合和相对好的待遇,武器,经验。使这些民工级别的明军拿他们没有办法。很快明朝就训练了一只专门剿灭倭寇的机动部队,还从西南地区调来了适用于东南沿海山区的山地部队。但是强者的适应能力总是很好的,很快明军就建立起了有效的预警机制,机动灵活的调动部队,出动水师在海上拦截,攻击。
1548年的一次水师突袭行动,一举端掉了双屿的倭寇巢穴,斩杀数百名倭寇。4月大明水师在九山大洋海战中一举歼灭了一只倭寇船队,斩杀首领稽天新四郎等2000人。接着在 1549年1月的走马溪战斗,斩杀包括葡萄牙海盗在内的倭寇200人。1553年3月大明水师攻破大首领王直在列表的总部,随后又在表头,北交2次海战中击败倭寇。 
经过1555年的王径江,陆径坝战役歼灭2500名倭寇,彻底扫平沿海所有倭寇。历史逐渐明朝建国的第224年,明军开始抗日援朝的战争,在朝明军以少胜多,充分发挥了中国在火炮上的长处,大败曰本丰臣秀吉的20万战国精英。并且在战争结素后,在北京紫禁城下公斩曰本战犯。威震曰本,大振国威。 
走到了明朝末年,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我们先不提应为进入了罕见的冰冻时期,给这个以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的国家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也不提因此造成的连续的干旱,蝗灾,和应为灾害而广泛流行于北方的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给这个国家的实力造成的摧毁性打击。 也放下由于纷乱的党争造成的领导阶层的混乱,税收制度的不能够数目化管理,和第一次全球经济的衰退,给国家在战略领导,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失误。就只说战斗,其实明朝后来是在三线作战,世界上强大如纳粹德国,拿破仑的法国,罗马……都不能坚持两线作战,更何况三线作战? 先说说南线作战,这个知道的人并不多。 
天启皇帝元年,四川永宁大土司奢崇明,和另外一个大土司之乱,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从天启元年至崇祯十年,前后持续17年,大规模交战持续9年。 
先是永宁大土司奢崇明叛乱,进攻重庆,成都,全川大震。后来4000明军在女将秦良玉的带领下夺回成都,重庆,但是叛军主力却安然撤退,2年2月水同大土司安邦彦叛乱,两股叛乱军合并一处,包围贵阳,明军主力当时都在往东,贵阳守军只能无限期的监守,盼望奇迹的发生。城里守军加上紧急招募的民兵只有7000人,而城外叛军多达100000多人。是明军的15倍。双方竟然反覆争夺达10个月之久,明军没有粮食,就吃用死去的人。最后时刻城里军队,百姓只剩200人。却无一兵投降,其壮烈古今无双,震烁古今。 
天启3年12月,明军击破安邦彦叛军,斩杀18000人。后明军分兵5路,杀入土司腹地,俘虏元凶伪大梁皇帝奢崇明,和他的宰相菜金贵,妃子,将军等1000多人。土司叛军遭到重创,假意求和,明军急欲北上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但是就在返回途中,叛军就在山涧伏击了明军。 明军震怒立刻回师,在汪家冲,宅吉屯,织金等会战接连大胜。天启5年6月,安邦彦勾结各地土司和越南联合进攻,10倍于当面明军,但是明军忠勇将士以决死之心与叛乱军决战,大破50000叛乱军。其后叛乱军转入利用西南山区的游击战,最终在崇祯2年9 月,明军全歼残匪数万人,斩杀安邦彦。平定了西南土司妄图独立的梦想。  中线暴民军: 过去以为他们有多神勇,后来才发现和明军的战绩是败多胜少,而且大败,惨败多,明军还通常是以少胜多。要不是明军一再应为北方告急,急需调动部队过去,姑息宽恕他们。他们就是实力再大100%,也不是明军的对手。 
1627年突然发生的大破坏,如同一个迷,旱灾使帝国的西部,变成了传说中的魔界,大批大批的人们静静的死去了,成为荒漠的世界。   日落的余辉下变成荒漠的农田上风沙四起,令人不寒而栗。澄阳县一个叫王二的人带着几百名走投无路的饥民,杀死了知县,后逃入山中,大暴动开始。但是在曹将军带领下不到10000明军一路追着比他们多10倍的100000多暴民军狂打,从陕西到甘肃,从甘肃到陕西到山西。 
崇祯5年明军调集京军,川军,河南兵,盐兵,毛葫芦兵,营兵,土兵共30000人把比他们多6,7倍的暴民军包围,里面有闯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大天王,八大王,八金龙,老回回等几乎所有头面人物十几万造反大军彻底包围在太行山与黄河交界的绳池渡。造反大军无路可退,就以假投降欺骗了明军,走出包围后继续叛乱。暴民所过之处,把骡马裹带一空,连家属妇女也乘骡马。遇到明军,以小股骑兵引诱到伏击地点,再以大队暴民围攻。用重金广布谍报,监视明军动向,攻城时,先派入内应,内外夹击,[怀陵流寇始终录卷6]暴民骑乘骡马动辄百里,明军步兵无法追击。 
1634年崇祯7年几经战斗,陈奇榆终于在一个四处绝壁的峡谷,车厢峡把李自成部36000人,死死包围住。只要从绝壁上面往下仍火石,发射弓箭,或者干脆不动困死对方就可以了。可是在这个生死一瞬之间的时刻,李自成主动向陈奇榆提出愿意投降,回家种地。而陈奇榆也就偏听偏信,还就当真了。结果李自成走出险境之后杀掉了押送官,重新造反了。此时号称造反大军第一强的闯王高迎祥从陕西进入河南,在汝宁与张献忠等人会师,30万大军,连军营百余里。 卢象升部下大将祖宽亲自带领2千关宁军突然发动突袭,接连于11月15日,20日,26日连续击败30万造反大军。
1636年崇祯9年正月,卢象升带领祖宽,祖大乐,罗岱部关宁军救援被闯王高迎祥围攻的安徽潞州,高迎祥,张献忠汇合各路暴民连营百里,昼夜攻城。关宁军赶到后击破暴民大营大获全胜,一路追杀到河南的七顶山。重创第一强的闯王高迎祥精锐骑兵。随后开始追击败退的暴民,向河南与湖北交界的大山赶去。 
在陕西的洪承畴带领的2万秦军,川军也把10多万暴民。向这边赶,准备聚歼暴民于山中。就在这个关键时刻6月满清军队突破长城喜峰口杀入北京近,崇祯皇帝急忙命令卢象升带领关宁军祖宽,祖大乐,李重镇部,火速开往北京抵御满清军队入侵。8月满清军队退回关外,为了北京的安全崇祯皇帝任命卢象升为宣大总督,保卫长城。 7月从陕西传来了另人振奋的消息,3月刚刚上任的陕西巡抚,文武双全的山西进士孙传庭仅仅带领3000秦军防守西安,而闯王高迎祥率领数十万暴民铺天盖地的前来攻打。 孙传庭不仅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周密部署,在闯王高迎祥的毕经之路黑水峪,天才的利用高迎祥的麻毗大意,以少量兵力利用地形设下伏兵。经过4天激战,几乎全歼。 闯王高迎祥的中军数万军队,活捉闯王高迎祥及所部高级将领。并且于9月将高迎祥押往北京在紫禁城午门向崇祯皇帝献俘。崇祯皇帝碟杀高迎祥于午门。 
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明军几千打败暴民军几万的战斗到处都是,到了1641,42年,明军财政应为上面的原因彻底崩溃,主力在辽东覆没,关内只剩下了新兵,老弱,暴民军才占有上风,可是败仗,惨胜也是很多的。 
最后就是重要的北线了:  这个对手的实力相当不错,他集合了远东各个处于蛮荒时代的民族以及蒙古族,拥有机动,射箭,格斗的优势,应为他拥有天然的优质兵员。
在东北第2次大决战,辽沈战役中的沈阳战役中诱使城里的蒙古人打开城门,使他们攻占了这个防御上固若金汤的重镇。 
东北第3次大决战,广宁战役,他们买通了明军一个总兵孙得功,在沙岭野战中,后金铁骑无法攻破 3万明军组成的军阵,就是这个孙得功在双方正在激战中的时候,带领自己的部下,向后逃跑,敞开了明军侧面放敌军过来,并且大呼打败了,打败了。造成了明军士气动摇,以为前边真的败了,开始后退。被后金铁骑追杀,全军覆没。他逃到广宁城后,关闭了火药库,四处放火捣乱,最后打开城门放后金进城,直接造成了整个战役的失败。 
随后的宁远,宁锦战役,明军虽然取胜,但是在松锦决战中由于统帅的优柔寡断和王扑这个总兵的胆小怕死导致了战役的失败。其实在战斗中清军并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是明军占有优势,但是王扑的不服从命令,擅自逃跑,葬送了整个战役,和明军最后的主力部队。 
清军入关后,在和明军的战斗中虽然开始还有优势,到了1647年以后满洲军实际上就已经没有战斗力了,或者说战斗力大幅度下降了。征战的主力是投降,收编的前明军,如汉军8旗,绿军等。所以在满清征服中国的战斗中,更多的是前明军打现明军。 
肯定有人不服气,那就看看8旗军在关内战场的糟糕的表现吧。1651年明军取得靖州大捷,重创沈永忠的20000满汉军,桂林大捷,在城外野战中歼灭数千骑兵,冲入城里杀死王爷孔有德。衡阳大捷,杀死包括皇孙尼堪在内的5000名8旗军。 
1653年海澄战役大破平南将军的满汉大军。镇江之战,用万余步兵大败7500骑兵[还有7500步兵支援]。 
厦门战役全歼固山额真,平南将军的30000清军。而真正打败南明的是前任明军,而不是什么满洲军,如果说满洲8旗军还有战斗力的话,那也是索伦,锡箔,巴而虎,达翰儿等各族加入组成的伊彻满洲。 
最牛的要属300年不败的大明海军了。 无论内战,还是越南,葡萄牙,荷兰,英国,曰本,全不在话下。 
经典之战:与荷兰的料罗湾海战,与曰本水鬼大名的露梁海战,与荷兰的彭湖海战,与葡萄牙,曰本海盗的九山大洋海战,与越南的小黄江大战,与清朝的厦门海战。 
这些个经典之作,以后一定会被拍成大片地。早晚黄金甲式的胸衣会被看烦的。 到了明朝的最后时刻,明军依然可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打败2000荷兰军,跨海收复台湾。以1万只有木棍,长矛,大刀的部队在云南打败拥有战象的10万缅甸军队,在一个遥远的山区大败平西王的满汉大军。
那怕明朝最后的皇帝已经去世12年,明军依然可以在1674年收复被清军勾结荷兰一起占领,又要送给荷兰的彭湖。他们一直在保卫着中国。 
看看明朝战史,你会发现明军无论多么惨,多么危机,都决不用女人换取和平,决不割地赔款。哪怕如暴民军大军压城,哪怕如瓦刺大军围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都决不认输。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爱玩的,有荒谬的,但是没有软骨头的。你看如崇祯皇帝天子殉国,你看如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如隆武战死沙场,你看如绍武被俘,绝食自杀。 
正气明朝。明朝军队的单个战绩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确实古代世界上所有过百年的帝国唯一没有签定任何不平等条约的,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哪怕是暂时的。明军是世界上在国家基本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
因为打了补丁。
第一个补丁,是营兵制。
鉴于军户沦为兵奴,根本无法胜任作战了。于谦采取了一个临时过度手段,先把军户里能打仗的人挑出来进行优待,让他们履行当兵的责任,于是就有了营兵制。这个制度只是临时应急用的,治标不治本,如果于谦能活着,估计是要继续进行军改的,然而一切都完了。叫门天子复位后废除营兵制,成化皇帝继位后发现他爸爸错了,于是又恢复营兵制,结果因为没考虑到这只是个临时措施的缘故,把这个治标不治本的措施,不但一直沿用了下来,而且还推广全国。
第二个补丁,是人头军功。
没错,尼玛人头军功。因为军户生存都是问题,战斗力更是低下。而传统的叙功制度,比如破阵、先登之类的,都被腐败的太监、巴结太监的武将滥用。导致成化朝、弘治朝出现了大量歼敌个位数,但在叙功时,有超过几千人自称破阵先登的奇妙事迹。有很多网络大V还对此类笑话进行张冠李戴,表示明朝制度,叙功几千人了,怎么可能只有斩首个位数?于是搞笑地认为明军肯定是歼敌过亿了。
实际上就是因为这类叙功时,冒功太多,导致明朝无法正常叙功,这才在成化朝,一些文官建议皇帝采用斩首军功制,只认人头。结果弊端更大的人头军功就此开始了……
人头军功虽然有弊端,但也有一个积极因素,那就是在战时,吃不饱饭的明军士兵为了获取高额斩首赏赐,会铤而走险,无论是正儿八经杀敌,还是杀良冒功,反正都提高了明军的武德。说个难听的,杀良冒功也是本事,有的菜鸡兵连杀老百姓都会翻车的。
第三个补丁,是家丁。
由于营兵制只是临时举措,无法改变明军整体战斗力低下的问题。人头军功虽然能提升明军的主观能动性,但弊端也更大。为了胜任战争需要,家丁制就出现了。
说白了,最初就是武将自己通过贪污、截留等手段弄钱,自己养一支私人武装,确保自己打仗时不会带着饿肚子兵去送死,间接地给朝廷应付了战事。在嘉靖朝后期,朝廷发现家丁的确好用,但可能会导致武将贪污问题,于是朝廷逐步开始将家丁编入正规军中,这个改革一直到了明朝灭亡前夕,家丁最晚到万历年间就已经能领取朝廷拨付的高额饷银了,但依然改变不了武将贪污的问题,因为朝廷给的有编制家丁数量有限,而武将为了能应付战争,必然会扩大家丁数量,手段更是五花八门。
比如售卖军功,搞出军功升官一条龙服务,以此赚钱养家丁的李成梁。
比如用冒饷手段套取截留钱粮,以区区参将身份养家丁三千的哱拜。
比如因为养家丁需要多次贪污被朝廷处罚,最后通过不断托关系给家丁解决编制,一辈子背着贪污犯名声实际上是在给大明朝自费扩编精兵的麻贵。
比如纵容家丁抢劫老百姓生存,事后拿自己的家丁都是少民希望朝廷宽大处理,常年立功后就挨处罚的刘綎。
………………
大家有没想过,为什么别的朝代名将没这么多贪污的臭名,而明朝中后期几乎所有的名将,都有贪污臭名呢?说白了,都是养家丁闹的,而他们养家丁是为了自己不会战死,间接地保卫了大明朝,这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大明朝不但白嫖士兵的钱粮,还尼玛白嫖将军们的名声,害的大量名将为了保家卫国,还得背上贪污犯的臭名。
靠着这三个补丁,大明朝基本能胜任和内讧不断、经济落后、科技几乎为零的蒙古人的战争,等努尔哈赤出现后,就完了。
当然是因为大明在不断改进啊,并没有死守军户卫所制度200多年没有变。
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成军
考明初有军屯之制。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钱。及其有事调发。方措给行粮。兵休事已。
明初,朱元璋朱棣在各处要害地方设立卫所。一郡为所,连郡为卫。通用军屯制度供养军队,达到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钱的成就。
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即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
打仗就任命将领为总兵,调卫所军队给他,打完则总兵上交印信,军队回去卫所。
洪永以后,边患日棘,大将之没,遂成常员。镇守权重,都统势轻,卫所精锐,悉从抽选,于是正奇参守之官设而卫所徒存老家之名
营伍武官皆因事而命,无定制,凡五等,曰镇守、曰协守、日分守、曰守备、曰备倭。其官衔凡六等,曰总兵、日副总兵、日参将、日游击,皆称将军。日都司、曰守备、曰提调、曰千总、日把总、曰百总,皆营官
永乐以后,大明的边患更加严重。出现了常设的镇戍制,也就是营兵制。当时主要是抽调卫所的精锐组成,这也导致卫所更加空虚。
今陕西腹里卫所军士 以十分为率,逃亡等项,已有三分以上。除各边操备及屯田外,现在守城正军,每卫或二百名,或一百名,甚至止有五六十名。又皆老弱冠赢,不堪守战
卫所军精锐有部分被抽调为营兵,有部分逃亡,导致卫所衰弱的很快,留守的大都是老弱病残。
召募之兵,明初无有也
宣德九年十月榜谕边境,有愿奋勇效力剿贼立功者,许赴官自陈。
宣德九年,下令有愿奋勇效力剿贼立功者,许赴官自陈,募兵开始, 有明一代,召募之令始此。
天顺元年八月诏兵部:近边人民不分军民舍余人等,有愿效力者许其自报。收附近边卫所寄管,令作土兵名色,给与鞍马器械。秋冬操练支与口粮,春夏务农住支。本产免征粮五石,仍除二丁供给,免其杂泛差役。如有事故,不许勾补。军还为军,民还为民。有功者一体升赏
天顺元年的募兵还是归到卫所寄管的,军和民都可以参与,事情结束后,籍贯依然不能混淆,卫所的回卫所,民间的回民间,对于民来说,募兵只针对他本身,和卫所军籍的时代继承全然不同。对于当时的募兵,还统一有税粮和徭役的优免。
臣又闻将官树奇勋多藉家蓄之兵,蓄家兵必由私殖之厚,故正统间都御史罗亨信督屯大同等处,将校皆得自耕于边,无事率家丁以耕,而兵即农也,有警驱家丁以战,而农即兵也。
正统时期,已经有家丁这东西了。平时让家丁给他种地,有需要的时候就武装他们作战。
景泰初,复令广召募,即以所在官司统领,遇警调用,然犹之民也。弘治中以虏警抽编,无警许罢役,遂有常饷。沿至正德,遂令分成番操,无复休息。兵尚书王琼请量罢之,不听。肃宗深知其弊而未遑清理,及后为真兵矣
景泰时期,募兵进一步扩大,不过他们依然是民。弘治时期,无警的时候可以休息,给他们定了军饷。到了正德时期,募兵分成番操,无复休息。
家丁支粮,原非旧例,盖先因边将收养边人惯习夷情者为哨探,始有家丁名色,而京营中以庚戌虏患添设,边将因沿为例,当时事出仓卒,未可遂为故事
嘉靖时期,之前没有支粮旧例的家丁开始被加入了明朝的粮饷体系。家丁不再完全依赖于将领。各个边将也纷纷引用这个例子,开始把家丁搞成可以名正言顺领用朝廷粮饷的士兵。
嘉靖十三年二月,以大同有警,差给事中六人、兵部司官六人分诣各边召募勇敢,以壮军实。兵部言:额兵久耗,请即以所募籍为兵
自来征讨皆用卫所官军,嘉靖末始募兵,遂置军不用
嘉靖时期的募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募兵不再是临时性的措施,开始转换常规的额兵,大明提供粮饷,拜托了原先寓兵于农的情况,成为了职业的雇佣军。而卫所军则是进一步的衰弱。
倭乱之后,民财竭矣。减兵而选军,盖取足于原在食粮之额虽加至一石,比之全给兵饷者已省矣。
时当事者以军与民壮并无在食粮之额,用以充抵民兵,则兵数不亏,饷数自减
虽说如此,卫所军依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最大的优势是比起募兵来,他便宜啊。所以,抽调卫所军补充营兵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标兵之设,始于平凉赵公时春。其人率豪猾猛悍,鲜衣怒马,月支大小粮
臣等议照得总督,古帅臣也,虽所辖诸军,皆其调度,而军门左右,自难去兵。诚以贼若内侵,为总督者,地远当即亟趋,地近当亲督战。苟无兵卫,必待调征,趋则不能,战则无及。
武将有家丁,巡抚总督也不闲着,他们也有了直辖的标兵。避免了变成没人理的光杆司令的命运。
军户卫所虽然一直在衰弱,明朝也一直没有废弃军户卫所制度。但是并没有专门指着军户卫所来保护大明的江山。营兵,募兵,家丁,各种补丁也是没有停。到了最后,这些补丁已经反客为主,代替卫所军户成为了大明军事力量的主体。
这种题目和回答就是明显的“我比古人聪明系列”,世界哪项制度能延续500余年还不能称成功的?
  湖广都司的五开卫在清朝雍正五年改卫为开泰县,因地处贵州黎平府境内而拨属贵州。该“县属昔皆军籍。明初开辟之时,分兵筑砦以居,大曰卫,小曰所、曰堡、曰屯,各据要害,扼控蛮夷。厥后渐立家室,族姓寝繁,率成土著。故县属客籍独少,风俗尚朴,士习诗书,民勤稼穑,称上邑焉。”卫所制度对于开发和巩固边疆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在这其中,卫所世袭制度,尤其是武官世袭制度,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卫所之中,武官属于权力阶层,卫所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卫所中有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世袭武官家族应该是卫所中最为稳定的人口群体,而不像旗军那样因种种原因易于逃亡流失。武官因世袭而稳定居住在卫所当地,尤其是在边疆、偏远地区,对于当地的巩固和开发都有积极的意义。


清朝重新设立了明朝的瓜州卫(安西卫)、沙州卫
就算明朝灭亡卫所仍然作为一种地理单位广泛地延续至现代。
其实这个军户制还是有点东西的。历史上其他兵制府兵什么的也就管个几十年就完了,最后也得转到雇佣兵上来。老朱搞这个军户制是有配套的,好像是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都是卫所的,相当于国有经济。避免其他王朝那样后期土地被兼并导致没有合适兵源的问题。早期武将和士兵因为有自己的田收入也很高。同样也有军户子弟能当首扶。所以才有太祖太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武功,并不比其他制度差。总体相当于生产建设兵团吧。
至于后来过去一百年了制度逐步腐化,卫所土地被权贵侵占,武将都成文管的狗腿子了,那就没办法了,毕竟没有制度能永世长存。咱们的西域兵团还没到70年呢,未必就比同时代的军户强。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存款多少算合理?
美国为何频繁炒作“产能过剩论”?
4月18日晚间至19日凌晨,多位美联储高官密集
日元会崩吗,日本会成为第一个被端上桌子的
如何看待本次日元做空?
继德国总理之后,德国最大反对党也来中国了
东亚人为什么活得累?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女儿宗馥莉成为接
新能源车「一年跑 2 万公里被拒保」,业内称
国家统计局发布「3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0.1%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19 10:24:42  更:2024-01-19 11:34:41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